风险管理技术风险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21 14:54:54

风险管理技术风险

篇(1)

风险理论把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的风险,如火灾、地震等。其后果只有两种可能,即有损失或无损失。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机会的风险,其后果有三种可能:盈利、损失、不盈不亏,如股票投资、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投机风险因有利可图而具有程度不同的吸引力,使人们为求得利益而甘冒风险。

1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创新主体希望通过成功的技术创新获取期望的利益。但是技术创新系统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创新活动最终有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创新成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二是创新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无法回收前期投入的资金;三是技术创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使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所以在风险类型上,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有其复杂性。即由技术创新系统的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变动,如经济、社会、技术、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变动,研究开发、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均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而所谓的静态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非常变动或人类行为的错误导致损失发生的风险,如地震、火灾等。

3技术创新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活动。通过对技术创新系统的组织管理,尤其是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控制风险损失的发生和发展,使受控的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

4技术创新风险导致的失败结果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例如,电视机、电子表在美国公司经历失败之后,却在日本企业手中经过完善和市场开拓,最终获得了成功。事实上,影响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有一些是可以控制的。在改变某些可控因素之后,能够改变原来失败的结果。

5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风险。虽然技术创新风险不可能完全灭除,但总的来说,技术创新管理比较完善的创新主体,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某些风险因素,其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相对就会高一些。因此,要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在完善技术创新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杜拉克说过:许许多多成功的创新者和企业家,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有‘冒险癖’。……,他们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确定有什么风险并把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系统地分析创新机会的来源,然后准确地找出机会在哪里并加以利用,他们不是专注风险,而是专注机会。”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理性过程中的风险

在技术创新这一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许多可变因素以及事先难以估测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技术创新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但技术创新过程是创新主体理主导的过程,并不是人们所想象或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强的随机过程。因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其中每个阶段都包含有分析、评价、决策和实施等符合逻辑的理。创新设想调研开发中试生产市场销售技术创新过程的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3〕表明,在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可能存在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或者说不同特征的风险,如技术、市场、管理、决策等风险,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分布,其发生变化的规律存在显著的差别。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创新设想调研评估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市场销售创新主体需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事前、事中分析。一方面可以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使风险处于受监测状态,防范风险,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如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对创新设想进行评估,切实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开发新产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使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其目标。事实上,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不同的企业,他们所面临的创新风险有着明显的区别。创新综合能力强的企业,相对而言创新的成功率要高得多。一些技术创新调查项目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1,2〕。有的研究认为〔4〕:新产品失败率25年来保持稳定的原因,是对新产品管理能力的长期改进,要保持这种稳定,可能意味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理性的分析,始终致力于完善技术创新管理和风险管理,是防范和控制创新风险的基本措施。

3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步递减

美国布兹·阿伦和哈米尔顿咨询公司根据51家公司的经验,归纳出新产品设想衰退曲线〔5〕。从新产品的设想到产业化成功,平均每40项新产品设想约有14项能通过筛选进入经营效益分析;符合有利可图的条件,得以进入实体开发设计的只有12项;经试制试验成功的只有2项;最后能通过试销和上市而进入市场的只有1项。事实上,在衰减过程中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被逐步排除,或者说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随着过程的进展而逐步减少。衰减比率会因产品不同、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别。而越保守的公司,其衰减率越高。但衰减曲线的形状具有典型性。

这一衰减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获取经验的过程。在创新设想阶段,重点是要明确技术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在调研评估阶段,重点研究顾客是否存在这种需求,企业有无能力利用这一环境机会;在取得进展后,要尽量明确在可靠程度方面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但即使到研究开发的后期,甚至产品投放市场后,不确定因素还会存在,还是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新的风险。

一些资料表明,有些创新活动,对创新项目估计不足,有时甚至不存在技术可行性或市场接受能力;对研究开发费用、设备调整费用和批量生产费用估计不足,特别是常常低估后者,致使投资超过预算,甚至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而承受过大的风险。因此,在考虑创新项目的评价时,不仅要进行事前研究,而且还要进行事中研究,对各个阶段都要进行评价,即由一次性评估转变为多阶段的评估,有一次性决策转变为多阶段决策。

4技术创新的风险随创新过程的推进而具有积累性

国外的研究表明,应用研究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低于25%,开发研究阶段成功的可能性为25—50%,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为50—70%,三个阶段的投资大体为1∶10∶100。上海对7个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查,其投资的比例为1∶103∶1055。1980年美国全国工业会议的调查结果,新产品开发各阶段的费用和时间的占用比例如表1所示〔5〕。显然产品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两个阶段。表2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费用分布概念开发样品开发试销商品化合计时间(%)14402323100费用(%)10301644100(注:根据〔5〕整理。)

为准确描述风险的大小,我们设I为创新项目的投资费用,P为该创新项目失败的概率,V为风险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V=I×P(1)技术创新项目从概念开发到市场实现要经历的阶段设为n个,则各阶段的风险Vi与该阶段的累积投资额I0i和失败概率Pi之间的关系为:Vi=I0i×Pii=1,2,…,n.(2)其中I0i=∑Ii,Ii为各阶段的投资额。显然,由于投资具有积累性,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尽管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的淘汰率最高,但是由于该阶段投资费用和投资累积量较低,由(2)表示的风险Vi还是比较小的;而在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的投资比较高,累积投资量逐步扩大,其失败率虽然不像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那么高,但由(2)式计算的风险V是很大的。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在创新过程的初始阶段淘汰率不高,不尽早放弃那些没有成功希望的设想方案,就会使一些不可能取得技术成功或市场成功的开发项目进入创新的后期阶段,将使风险沉淀和积累下来,最终导致风险的增加或进一步扩大,甚至导致企业的经营危机。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①进行多阶段评价;②谋划多种可行备选方案;③将风险的控制点尽可能设置在创新过程的初期阶段,尽早释放可能存在的风险;④采取有效的管理,控制费用。

5充分利用信息是防范或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有效途径

新技术开发是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潜在着许多失败的风险。在制定风险决策时,情报的数量和质量致关重要。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准确,才能作出正确的、有把握的决策,企业承担的风险也就相对减少;反之,承担的风险就会增大。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情报信息的搜集,不仅在技术开发阶段,在样品研制、商品化和进入市场等阶段,获取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相应的对策是:

1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2加强市场研究。必须进行细致的市场研究,对用户需求有更好的理解,使R&D瞄准和满足这些需求。这在产品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些企业不作细致的市场调研,仅作肤浅的分析,就盲目上马,往往一事无成。

3重视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有些企业希望高新技术成果能够立刻实现规模生产、创收见效,未待技术完善,未进行小试和中试,就筹措巨资,投资上马。正是由于这种边完善技术、边建立生产线的侥幸心理,导致创新周期过长,成本过高,甚至项目失败的结局。因此识别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防范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4加强信息沟通。创新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沟通,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强与同行的技术协作,与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信息反馈渠道,改进新产品。

5加强市场营销。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是许多新产品失败的直接原因。对于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注重营销沟通,完善服务,听取用户的建议,完善新产品,是一些企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1张华胜,官建成,高柏杨·北京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障碍因素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

2胡树华,张浩,袁明鹏·91家企业新产品成败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2)

3吴涛·技术创新风险的分类研究及矩阵分析方法·科研管理·19993

篇(2)

  风险理论把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的风险,如火灾、地震等。其后果只有两种可能,即有损失或无损失。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机会的风险,其后果有三种可能:盈利、损失、不盈不亏,如股票投资、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投机风险因有利可图而具有程度不同的吸引力,使人们为求得利益而甘冒风险。

1 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创新主体希望通过成功的技术创新获取期望的利益。但是技术创新系统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创新活动最终有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创新成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二是创新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无法回收前期投入的资金;三是技术创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使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所以在风险类型上,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

2 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有其复杂性。即由技术创新系统的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变动,如经济、社会、技术、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变动,研究开发、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均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而所谓的静态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非常变动或人类行为的错误导致损失发生的风险,如地震、火灾等。

3 技术创新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活动。通过对技术创新系统的组织管理,尤其是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控制风险损失的发生和发展,使受控的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

   4 技术创新风险导致的失败结果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例如,电视机、电子表在美国公司经历失败之后,却在日本企业手中经过完善和市场开拓,最终获得了成功。事实上,影响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有一些是可以控制的。在改变某些可控因素之后,能够改变原来失败的结果。

5 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风险。虽然技术创新风险不可能完全灭除,但总的来说,技术创新管理比较完善的创新主体,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某些风险因素,其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相对就会高一些。因此,要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在完善技术创新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杜拉克说过:许许多多成功的创新者和企业家,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有‘冒险癖’。……,他们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确定有什么风险并把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系统地分析创新机会的来源,然后准确地找出机会在哪里并加以利用,他们不是专注风险,而是专注机会。”

2 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理性过程中的风险

  在技术创新这一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许多可变因素以及事先难以估测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技术创新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但技术创新过程是创新主体理性行为主导的过程,并不是人们所想象或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强的随机过程。因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其中每个阶段都包含有分析、评价、决策和实施等符合逻辑的理性行为。创新设想调研开发中试生产市场销售技术创新过程的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3〕表明,在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可能存在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或者说不同特征的风险,如技术、市场、管理、决策等风险,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分布,其发生变化的规律存在显著的差别。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创新设想调研评估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市场销售创新主体需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事前、事中分析。一方面可以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使风险处于受监测状态,防范风险,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如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对创新设想进行评估,切实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开发新产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使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其目标。事实上,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不同的企业,他们所面临的创新风险有着明显的区别。创新综合能力强的企业,相对而言创新的成功率要高得多。一些技术创新调查项目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1,2〕。有的研究认为〔4〕:新产品失败率25年来保持稳定的原因,是对新产品管理能力的长期改进,要保持这种稳定,可能意味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理性的分析,始终致力于完善技术创新管理和风险管理,是防范和控制创新风险的基本措施。

3 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步递减

  美国布兹·阿伦和哈米尔顿咨询公司根据51家公司的经验,归纳出新产品设想衰退曲线〔5〕。从新产品的设想到产业化成功,平均每40项新产品设想约有14项能通过筛选进入经营效益分析;符合有利可图的条件,得以进入实体开发设计的只有12项;经试制试验成功的只有2项;最后能通过试销和上市而进入市场的只有1项。事实上,在衰减过程中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被逐步排除,或者说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随着过程的进展而逐步减少。衰减比率会因产品不同、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别。而越保守的公司,其衰减率越高。但衰减曲线的形状具有典型性。

  这一衰减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获取经验的过程。在创新设想阶段,重点是要明确技术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在调研评估阶段,重点研究顾客是否存在这种需求,企业有无能力利用这一环境机会;在取得进展后,要尽量明确在可靠程度方面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但即使到研究开发的后期,甚至产品投放市场后,不确定因素还会存在,还是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新的风险。

  一些资料表明,有些创新活动,对创新项目估计不足,有时甚至不存在技术可行性或市场接受能力;对研究开发费用、设备调整费用和批量生产费

用估计不足,特别是常常低估后者,致使投资超过预算,甚至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而承受过大的风险。因此,在考虑创新项目的评价时,不仅要进行事前研究,而且还要进行事中研究,对各个阶段都要进行评价,即由一次性评估转变为多阶段的评估,有一次性决策转变为多阶段决策。

  4 技术创新的风险随创新过程的推进而具有积累性

国外的研究表明,应用研究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低于25%,开发研究阶段成功的可能性为25—50%,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为50—70%,三个阶段的投资大体为1∶10∶100。上海对7个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查,其投资的比例为1∶103∶1055。1980年美国全国工业会议发布的调查结果,新产品开发各阶段的费用和时间的占用比例如表1所示〔5〕。显然产品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两个阶段。表2 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费用分布概念开发样品开发试销商品化合计时间(%)14402323100费用(%)10301644100(注:根据〔5〕整理。)

为准确描述风险的大小,我们设I为创新项目的投资费用,P为该创新项目失败的概率,V为风险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V=I×P(1)技术创新项目从概念开发到市场实现要经历的阶段设为n个,则各阶段的风险Vi与该阶段的累积投资额I0i和失败概率Pi之间的关系为:Vi=I0i×Pii=1,2,…,n.(2)其中I0i=∑Ii,Ii为各阶段的投资额。显然,由于投资具有积累性,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尽管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的淘汰率最高,但是由于该阶段投资费用和投资累积量较低,由(2)表示的风险Vi还是比较小的;而在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的投资比较高,累积投资量逐步扩大,其失败率虽然不像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那么高,但由(2)式计算的风险V是很大的。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在创新过程的初始阶段淘汰率不高,不尽早放弃那些没有成功希望的设想方案,就会使一些不可能取得技术成功或市场成功的开发项目进入创新的后期阶段,将使风险沉淀和积累下来,最终导致风险的增加或进一步扩大,甚至导致企业的经营危机。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①进行多阶段评价;②谋划多种可行备选方案;③将风险的控制点尽可能设置在创新过程的初期阶段,尽早释放可能存在的风险;④采取有效的管理,控制费用。

5 充分利用信息是防范或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有效途径

新技术开发是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潜在着许多失败的风险。在制定风险决策时,情报的数量和质量致关重要。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准确,才能作出正确的、有把握的决策,企业承担的风险也就相对减少;反之,承担的风险就会增大。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情报信息的搜集,不仅在技术开发阶段,在样品研制、商品化和进入市场等阶段,获取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相应的对策是:

1 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2 加强市场研究。必须进行细致的市场研究,对用户需求有更好的理解,使R&D瞄准和满足这些需求。这在产品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些企业不作细致的市场调研,仅作肤浅的分析,就盲目上马,往往一事无成。

3 重视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有些企业希望高新技术成果能够立刻实现规模生产、创收见效,未待技术完善,未进行小试和中试,就筹措巨资,投资上马。正是由于这种边完善技术、边建立生产线的侥幸心理,导致创新周期过长,成本过高,甚至项目失败的结局。因此识别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防范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4 加强信息沟通。创新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沟通,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强与同行的技术协作,与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信息反馈渠道,改进新产品。

5 加强市场营销。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是许多新产品失败的直接原因。对于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注重营销沟通,完善服务,听取用户的建议,完善新产品,是一些企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 张华胜,官建成,高柏杨·北京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障碍因素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

2 胡树华,张浩,袁明鹏·91家企业新产品成败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2)

3 吴涛·技术创新风险的分类研究及矩阵分析方法·科研管理·19993

篇(3)

一、关于VaR的介绍

风险价值模型(Value—at—Risk,VaR)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用于测量和控制金融风险的量化模型。VaR技术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投资组合风险计量、风险资本配置和绩效评价。金融风险管理者当然最关注VaR技术的精确度。

VaR从统计的意义上讲,本身是个数字,是指面临“正常”的市场波动时“处于风险状态的价值”。即在给定的置信水平(通常是1%或5%)和一定的持有期限内(通常是一天或一周),预期的最大损失量(可以是绝对值,也可以是相对值)。期望损失(Expected Shortfall,ES)指位于超出VaR损失的条件期望。VaR技术在度量尾部风险时是无用的,误差较大。

本文写作目的有两方面:一是评估计算VaR和ES中产生的潜在损失;二是通过VaR和ES的置信区间来量化误差的严重性。

Jorion和Pritsker考虑过VaR风险值的估计。但构造合适的VaR和ES的置信区间,关键问题在于解决投资收益条件方差的动态行为,本文将运用著名的GARCH模型来量化这些动态行为。GARCH模型适用于波动性的分析和预测,已经成为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主力,在GARCH—VaR模型和ES预测中很少产生参数估计错误。

Pascual,Romo和Ruiz利用GARCH产生的时间序列获得预测密度,提出了一个新的Bootstrap重采样技术。本文发展了该重采样技术,提出的重采样技术相对来说更容易实现,并可扩展到多元风险模型。

二、模型的构建和风险措施

本文对一个给定的金融资产或投资组合建立每日损失(负回报)的动态模型:

Lt=σtεt, t=1,…,T (1)

其中,εt是独立同分布的,均值为0,方差为1,分布函数为G。这里考虑G为标准的Student’s t分布,自由度为d。■εt~t(d)为模拟波动动态,使用对称的GARCH(1,1)模型,σ■■=ω+αL■■+βσ■■,其中α+β

本文关注损失分布的尾部情形,为此考虑两个主流的风险措施:VaR技术和期望损失ES。前者简单说就是损失分布的条件分位数,后者是超过VaR的那部分损失的期望。

已知T时期信息情况下,VaR以覆盖率p度量T+1时期,用VaR■■表示这个正值:

Pr(LT+1>VaR■■■F■)=p (2)

这里FT表示在时间T可用的信息;p通常是一个小数字,如p=0.01或p=0.05。

类似,已知T时期信息情况下,ES以覆盖率p度量T+1时期,用ES■■表示这个正值:

ES■■=E(LT+1■LT+1>VaR■■,FT) (3)

给定模型(1),可以得到VaR■■和ES■■的简化的表达式:

VaR■■=σT+1G■■σT+1c1,p (4)

其中,G■■表示G的(1—p)分位数、标准损失分布εt=Lt/σt,σT+1是T+1时期的条件波动。例如,若G是标准正态分布Φ,p=0.05,则G■■=Φ■■=1.645,从而有VaR■■=1.645σT+1。在一般情况下,当ε~G,方程(4)表明,可以将VaR■■表示为σT+1和常数c1,p=G■■的乘积,其值取决于G和p。

类似地,给定模型(1):

ES■■=σT+1E(ε■ε>G■■)

σT+1c2,p (5)

其中,ε是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均值为0,方差为1,分布函数为G。若ε~N(0,1),则对任意常数a,有E(ε■ε>a)=■,其中φ和Φ表示标准正态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此时有ES■■=σT+1■和c2,p

■。若ε服从标准的Student’s t分布,自由度为d,则c2,p由不同公式给出。为描述这个公式,令td服从标准的Student’s t分布,自由度为d,Andreev和Kanto给出,对任何常数a,有E(td■td>a)=(1+■)■■,其中f和F表示td的概率密度和累积密度函数。于是有:

c2,pE(ε■ε>G■■)=1+(■G■■)2/d■■■

其中,G■■是ε分布的(1—p)分位数。特别地,G■■=■t■■,其中t■■是td分布的(1—p)分位数。

实际上,无法计算VaR■■和ES■■的真实值,因为它们依赖于数据生成的过程(也就是说,它们依赖于G和条件方差模型σ■■)。因此,需要估计它们,从而估计风险。本文的最终目标就是要通过建立置信区间(或预测区间)来量化风险估计。

篇(4)

1、金融风险的概念

金融风险管理是指各种各样的经济主体在筹集和运营资金融资本的过程中,通过对各种金融风险的认识、分析和衡量,以最低成本即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方法来实现在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前提下收获最大收益的一种金融管理方法。金融风险是每一个消费者和投资者都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解决经济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要想减少和回避金融风险就必须要对金融风险的含义和种类有一个十分清楚的认识。我们从金融风险的概念可以看出,金融风险不等同于经济损失,它既存在经济损失的可能,也存在获得超额收益的可能,因此我们要考虑它的双面因素。

2、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

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总体说来就是在保障经营活动和筹集资金的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处置和控制发生的金融风险,防止和减少金融风险发生所带来的损失。从细处划分,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即安全性。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其经营活动是在负债经营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必须在确保资金安全的条件下,才能通过运作、经营实现金融主体的收益,这是确保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第二个是金融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即收益性。金融机构作为市场环境下的经营主体其天然属性即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说盈利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标,而安全目标是收益目标实现的前提,没有安全性,收益便是一纸空谈;收益目标是安全目标采取的归宿,若没有收益,安全目标也就失去了其实施的意义。

3、金融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

金融风险识别。是指对还没有发生的存在的或潜在的各种金融风险进行系统的全方面的归类并进行分析研究,其主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风险需要考虑,引起金融风险的原因、类型、性质及后果。

金融风险衡量。是指对可能发生金本文由收集整理融风险的概率或损失的程度和范围进行衡量和估计,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该金融风险影响究竟有多大,会带来什么样程度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地运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的方法,在借助电子计算先进设备的前提下,对已经发生大量损失的严重程度和频率,进行科学全面的风险定量分析,以准确地衡量出风险,并选择合适的方式处理风险,实现用最小的资源获得最好的金融风险管理效果的目的。

金融风险控制对策。金融风险控制对策首先是控制法,即在损失发生前力图控制与消除损失的手段,其主要内容是避免风险和损失控制,避免风险主要是采取暂停或者终止某类活动或改变活动的方式和性质的做法。因为其在金融风险管理方法中属于最消极、最简单的一种,所以一般较少采取这种方式来处置金融风险问题。损失控制是指对于金融主体不愿意转移也不愿意放弃的金融风险,缩小其损失幅度、压低其损失频率的各种控制方法。因其是金融风险控制工具中最为主动积极的一种,所以是金融主体采用的比较常见的一种金融风险处理方式;其次是财务法,即指筹集资金用以支付风险损失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是自留风险和风险转移。自留风险是指当某项金融风险由于可以获利而需要冒险或无法避免时,就必须要保留和承担这种风险,由金融主体自行筹集或设立资金来进行补偿。风险转移是指金融主体将其面临的金融风险所可能导致的损失有意识地转移给另一金融主体的一种金融风险管理方法。由于其发生条件是一种动态的投机性的金融风险,因此不在保险理赔范围之内,所以金融风险转移的主要方式是非保险型金融风险转移。

二、金融风险管理技术的变迁与发展

1、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传统技术

马克维茨(1952)的关于资产组合选择的论文为现代金融风险分析模式奠定了基础。马克维茨认为,一个非常理性的投资者应该根据其金融投资组合的方差和均值来分析可供选择的各种投资组合。其提供的场景还存在另外两种假设可能,一个是收益呈正态分布;二是资本市场的完美性。基于消费者的选择是由两个参数引导(方差和均值),所以投资组合的选择也可以由这两个参数来表示。虽然两个参数表示法对于充分分散化的投资组合的计算是行之有效的,但其并不适用于单个证券。单个证券的风险只能在其所属的投资组合的环境中,通过它在投资组合整体的方差和均值中所占有的比例来进行评估。极其特别的单项投资风险应该根据投资组合的收益率与其自身的收益率的协方差来衡量。

2、市场风险管理

20世纪70年代以前,金融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主要是利率风险的缺口管理理论和方法。风险因子的变动幅度和风险暴露的大小决定了金融风险导致损失的大小,暴露的风险大小取决于头寸和期限。头寸越小,期限越短,则风险越小;反之则风险越大。所以如果能使负债的头寸和资产合理的匹配在一起就可以使负债和资产的净头寸暴露出来,这样就可以规避风险,因此就产生了利率风险的缺口管理技术与理论方法。

3、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双管齐下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根据金融市场发展所衍生出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工程的技术发展逐渐演变出来市场风险管理的新方法,为衡量资本收益的变准差提供了新的价值衡量标准。而信用风险管理是由于80年代的债务金融危机影响而产生的,这就使得大多数商业银行开始偏重于信用风险管理,这就促成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在理论与技术上的相结合,进而构成了当前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

4、金融风险管理量化和模型化的技术发展

20世纪90年代至今,摩根公司为适应市场风险管理模型,综合度量市场风险,首次开发出了在险价值即var方法。var方法及相关模型是结合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资产定价理论和市场风险的历史数据,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度的条件下评估任何一种金融资产在一定的时期内所可能遭受损失的最大值。其根本原理在于根据资产组合价值变化的统计分布找出相匹配的置信水平分位数,即var值。

var方法不仅仅可以用来作为管理资产及其组合风险和金融机构评估的工具,也可以作为金融监管部门进行金融风险监控和评估的手段。基于var方法的基本原理,信用风险管理业可以运用和开发var模式。只要运用合适的信用资产评估模型和信用资产收益波动模型,确定出信用资产的价值在不同信用风险状态下的概率分布图,在确定的的置信水平上敲定出该资产的信用风险值,就可以将var方法引进到信用风险的管理中来。

5、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的最新进展——全面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全面金融风险管理需要在金融风险的评估、识别和控制下实现两方面要求:第一,要求金融风险管理系统全面的考虑风险的价格、概率和偏好3种因素,进而实现金融风险管理在主体偏好和客观计量的最优平衡。第二,trm要求金融机构根据自己的整体目标对不同的风险管理方式、内部各风险管理部门进行整合。全面的金融风险管理最终的目标是实现金融机构的战略目标即价值最大化。基于对不同的风险管理方式和不同的风险因素的影响进行整合的目的,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承担应该金融风险的管理职责,为此我们应该设立独立的金融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对高级管理人员负责,进而在组织结构上能够保障全面金融风险管理的实现。

三、推进我国全面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积极应对金融产业全球化挑战

1、认真研究国际经济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加速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不可能独善其身,其对现有世界经济的依存度越来越高,要通过全新的思维来解读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深入探索国际经济重大事件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其对我国金融主体所产生的影响。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要建立起现代的企业制度,推行科学的金融管理体系,增加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素质,才能够彻底的摆脱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实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集约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中,要充分的发挥市场对于经济主体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

3、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间接融资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一种主要方式,这决定了对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首先,要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自担风险、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其次,要加强商业银行的自主创新意识,促使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掌握竞争的主动权,领导市场潮流,增强抗风险能力。最后,要妥善的处理好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寻找出金融发展的最佳平衡点。

4、加强政府对金融的监管

篇(5)

工程保险周期长、技术复杂、风险事故发生频繁、损失金额较大。因此从工程保险合同签订的开始,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便应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设立风险管理的负责机构,明确各自在赔案处理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

一、被保险人索赔的风险管理技术

1. 机构设置及职责确定。

在工程保险中,项目业主作为主要的被保险人,应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处理与工程保险赔案相关的一切事务,维护被保险人在索赔中的正当权益,推动赔案处理的顺利开展。专设机构的职责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1)在风险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内接收出险单位的事故报案,分析判断保险责任;(2)赶赴现场初勘取证,安排保险公司及公估人现场联合查勘,组织赔案公估理算及协调,跟踪赔案处理,组织单位和人员提供保险人所需的相关资料证明。(3)向出险单位解释保单条款和保险规定及最终理算结果等。

由此可见,专设机构的职责贯穿赔案处理的始终。由于对工程保险条款和相关法规具备专业知识,专设机构能为保险公司顺利处理赔案提供各种便利。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使被保险人不因工程保险索赔中的某些作为或不作为丧失获取经济赔偿或给付的权利,有力维护了工程项目业主获取全部合理赔付的合法权益。

2. 索赔程序。

索赔程序可以简单表述如下:(1)出险报案;(2)紧急施救;(3)保险责任判断;(4)紧急通知和事故报告;(5)现场初勘;(6)现场联合查勘;(7)证据材料提供;(8)协助公估理算;(9)协助再次查勘现场和补充材料;(10)接受最终理赔报告。

3. 索赔中的风险管理技术。

索赔中风险管理的根本原则是被保险人在行使索赔权利的过程中,既要保护自身工程或财产的安全,又要争取积极有利的条件促使双方公平、合理地处理赔案,使被保险人得到及时、合理的经济赔偿或给付,提高索赔效力,以迅速恢复工程建设,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讼诉。具体的风险管理原则如下。

(1)时效性原则。时效性原则规定了被保险人行使索赔权利的时间效力,具体体现在三方面:①报案及时;②施救及时;③索赔及时。出险单位在出险后的第一时间内应及时向业主和其专设机构报案,此为报案的及时性原则。在报案之后,业主和出险单位应及时组织人员消除风险事故,抢救未受损的工程或财产,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此为施救的及时性原则。及时的施救费用可以得到保险公司的合理补偿,补偿金额一般不超过工程保险金额。此外,在专设机构确定风险事故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内时,应及时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此为索赔及时性原则。

(2)真实合法原则。被保险人在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要求时,要做到构成索赔条件的因素是真实可靠的,各种证明文件和材料及索赔手段是合法的。对于伪造有关证明资料或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的,保险人对其虚报部分不承担赔付责任。其行为如果不合法并构成犯罪的,被保险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3)有理、有据原则。“有理”原则是指被保险人充分依据保险法和工程保险合同的相关条款,维护自身获取合理保险保障的权益,公开、公正地与保险人及公估人商谈索赔过程的每一环节,讨论最终赔付结果,用法律法规和保险合同维护索赔权利。“有据”原则是指在索赔过程中,被保险人应出具所有与赔案处理相关的文件资料,协助保险人和公估人进行现场勘查和取证。被保险人要想获得比较合理的赔偿,必须做好灾后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良好的文件管理系统是成功获得索赔的必要条件。积极主动地寻求有价值的数据资料是维护自身在赔案处理中合法权益的关键。

(4)面对第三方索赔的缄默性原则。在发生第三者责任事故造成第三方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害时,除紧急情况外被保险人在未取得保险人和公估人书面同意前,不要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示对损失负有责任并承诺赔款或予以解决,也不要修理第三方的损失财产。

(5)保留代位求偿权原则。如果被保险工程或财产事故是由第三者责任引发的,被保险人除了通知保险人之外还应向第三者提出索赔。即使被保险人为避免向第三方索赔造成的不便而直接向保险人索赔,也应以书面形式向第三者提出索赔,为保险人保留代位求偿的权利,使保险人在履行对被保险人赔偿的义务之后有权利再向第三者追偿。

二、保险人理赔风险管理技术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保险人是承担风险的主体。在工程保险中,保险人要兼顾保险双方的公平和利益,及时合理地进行相关赔付,满足业主转嫁工程风险的心理预期,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理赔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使工程保险的发展既能满足现代工程建设转嫁风险的需要,又能提高保险公司工程保险的竞争力,促进工程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理赔程序。

在工程保险中,工程建设期长,工程风险复杂,理赔的技术含量也较高。理赔的程序简单表示如下:(1)接到被保险人的索赔请求;(2)通知经纪公司、公估人和再保险接收人;(3)联合查勘现场;(4)收集相关证据材料;(5)公估理算出具初步理算报告;(6)预付赔款;(7)再次查勘现场,收集相关补充材料;(8)定损,出具最终理算报告;(9)赔付;(10)向再保险人摊回赔款。

2. 理赔风险管理技术。

完善的理赔风险管理技术是构建经营工程保险的财产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理赔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在于培养保险公司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调查取证能力。保险公司在接到损失通知后,应立即派人到事故现场,对受损保险标的进行调查,以便正确掌握事故范围、损失程度、性质影响和原因等情况,为理赔的责任确定、损失评估、赔款理算等工作奠定基础。为了对保险标的损失情况提供充分有利的证据,需对事故现场拍照,在必要情况下,还应绘制事故现场平面图,对损失数量进行清点,有时还要用仪器进行检验和勘测并保留资料。保险公司应尽量收集能证明事故原因、损失数量、损失金额等内容的记录、证明、发票、工程量清单和被保险人的事故报告等,对损失较大的案件还要查封被保险人的会计帐。 (2)责任确定能力。保险公司应在审核被保险人提供的单证齐全、真实的前提下,对照保险条款中涉及赔偿责任的规定,分析和审核风险损失是否属于保险责任,包括:①分析事故原因,核定造成损失的原因是否属保险责任。②确定事故发生的时间是否在保险期限内。③确定损失是否发生在保险单规定的施工场地或地址。④审核损失的工程和财产是否包括在保险的范围之内。⑤判定损失金额是否属于保险责任。

(3)评估定损能力。工程保险赔偿金额与保险标的受损程度密切相关。其基本原则是:损失程度越重,赔偿金额占保险金额的比例就越大。在工程保险评估定损中,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①按市场价格评估。如果保险标的遭受损毁,保险公司可以按同等类型物品在市场上的价格来确定保险标的的实际损失,作为赔偿依据。②在保险标的遭受部分损失但可以修复时,按恢复原状所需费用评估,并视为被保险人遭受的实际损失。但由于技术的更新或材料的考究改变原有结构或质地使费用增加的,对于增加的费用,保险公司不予以赔偿。③推定全损。受损的保险标的不能修复或恢复费用超过保险标的实际价值,即为全损或推定全损。损毁的如果是工程,应以工程的实际完成投资为损失金额;如果损毁的是施工设备和已建筑竣工的工程,应以其保险金额为损失金额。

(4)赔付能力。在出现保险责任范围内的重大赔款,案情相对清楚但又尚不能结案的情况下,首席保险人有责任将预付赔款支付给被保险人,并安排赔款摊回。预付赔款一般为总赔款金额的30%左右,目的是提高理赔效率,帮助被保险人迅速恢复工程建设。

在理算师出具最终理算报告后的规定时间内,首席保险人应及时负责将赔款划付给被保险人。为了方便平时零星赔款的支付,首席保险人还可与共保人建立一定金额的小额赔偿基金,用于平时的小额赔付。在确定赔案的损失金额后,赔款可由理算师直接支付给被保险人,但每次赔付的最高限额不应超过赔偿基金。如果其他共保人不能按规定时间划付赔款,应由首席保险人垫付,如果共保人的任何一方不能履行赔付责任,则由其余共保人按共保比例分摊。

(5)摊回赔款的能力。当预付赔款或最终赔款在一定数额内,首席保险人可自行支付后再通知其他共保人,其他共保人在接到首席保险人通知后,将各自相应的份额付给首席保险人。当预付赔款或最终赔款超过一定数额后,首席保险人需立即通知其他共保人,并在其他共保人向其划付应分摊的金额后将赔款支付给被保险人。当预付赔款或最终赔款数额巨大时,首席保险人应首先取得国际再保人同意付款的确认通知后,再向其他共保人发出赔款通知。其他共保人在收到通知后的一定时间内向首席保险人划付应分摊的金额,之后由首席保险人一并划付给被保险人。在共同保险人垫付全部赔款或预付赔款的情况下,首席保险人应从再保险经纪人处摊回相应的由再保险人承担的赔款,在规定的工作日内,首席保险人根据相应共保比例将所摊回的赔款划拨到其他共保人指定的帐户。

参考文献:

1.孙智.工程保险.中国三峡出版社.

篇(6)

引言

特大型桥梁工程是一个国家发展建设的镜子,映射出这个国家的整体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1]。特大型桥梁工程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施工技术的要求比较严格而且工期长。因此,在特大型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风险,其中技术风险是众多风险的一类,直接关系着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实施。

一、技术风险综述

(一)技术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特大型桥梁工程技术风险是指在实际特大型桥梁工程中因技术存在不确定性而带来的工程风险。通俗的来讲就是指新工程技术在实际特大型桥梁工程应用中无法真正实现与传统工艺的完美结合,造成新工程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风险性,从而影响桥梁工程的质量和顺利完成[2]。通常技术风险被分为三类主要是根据其对工程的影响的大小。一是关键技术风险,主要是指在特大桥梁工程中无法避免的,这类风险直接关系着工程的顺利实施;二是重大技术风险,主要指的是一些有经验可供借鉴的风险,倘若处理不够妥当,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结果,影响工程的成功。三是一般技术风险,主要指的是一些如果得到严格的控管的话,将不会对工程的成功带来影响的技术风险,是在实际特大型桥梁工程中遇到的大多数技术风险。

(二)技术风险分析

技术风险分析就是指对技术应用中的不确定因素进行有效的认识和对技术风险对工程项目带来的影响进行估计,并针对技术风险事故的发生的可能性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应对措施。主要分为以下五个组成部分:

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特大型桥梁工程技术风险分析的首要步骤,是技术风险分析工作的前提条件。特大桥梁工程技术风险的识别只要是指对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对工程的实施带来危害和损失的技术风险进行研究。

2.技术风险估计。技术风险分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多个环节相互配合进行的,其中技术风险估计技术整个技术风险分析中最重要的环节。技术风险估计又可以分为三部分,即:技术风险概率估计,损失估计以及技术风险量测[3]。技术风险概率估计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科学的统计原理对技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合理的估计;技术风险损失估计指的是对工程中技术风险导致的严重后果和带来的损失进行估计,主要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

3.技术风险评价。技术风险评价工作是特大桥梁工程技术风险分析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在风险估计的基础上进行的。技术风险评价主要是指在风险评估结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工程施工的条件和环境提出科学合理的技术风险应对策略。

4.人为因素分析。人是特大桥梁工程项目的实践者,在工程施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技术风险发生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人为因素在整个技术风险分析中占着重要的位置。人为因素分析主要是指对工程施工人员对技术风险的认识、态度、监管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估,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对技术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

5.技术风险的决策和控管。技术风险的决策和控管是技术风险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技术风险管理的命脉。技术风险决策是指项目工程的决策者和技术评估的结果和对技术风险的态度和承受水平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对技术风险的对策进行抉择。技术风险控制是指对技术风险的预防、处理以及过程的控制,主要分为技术风险监控和技术风险动态管理两个部分。

二、技术风险管理

我国对特大桥梁工程技术风险的管理研究起步比较浅,到目前为止,我国对技术风险管理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当前,我国特大型桥梁技术风险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下面本文就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技术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技术风险意识薄弱。特大桥梁工程技术风险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工程管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领导以及施工人员对技术风险的认识不足。工程项目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只是一味的追求工程的进度和质量而对工程潜在的技术风险主要是一般技术风险认识不足。由于对技术风险缺乏科学合理的控制管理导致了很多本能够避免的风险事故的发生。

2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风险技术分析管理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桥梁工程的需要,目前世界先进的风险技术分析与管理手段还没有在我国推广开来,比如说,障树分析、事故树分析以及蒙特卡罗模拟等技术风险分析方法。还有量化管理比较落后,现阶段我国技术风险的管理主要采用的是定性管理,而量化管理技术在国外的应用比较广泛。

3.缺乏专业的技术风险管理人才。现代工程技术风险管理工作对管理者的专业素质要求比较高。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特大型桥梁工程技术风险的管理缺乏专业的人才保障,很多技术风险管理者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风险管理学习。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做到针对技术风险特点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4.技术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技术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了技术风险的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

5.缺乏完善的管理组织结构。目前,我国特大型桥梁工程技术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尚未完善,在项目工程中尚未成立具有独立技术风险控制和管理部门,技术管理体系还不够成熟。

(二)技术风险管理相应的改进对策

1.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风险意识。在工程施工之前和施工过程中要对工程的施工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提高工程施工人员尤其是工程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技术风险意识。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技术风险的宣传,时刻提醒施工人员对技术风险的认识,从而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2.加强借鉴和学习。在技术风险分析和管理经验方面,我国要加强向西方发达国家的借鉴和学习并为自己所,从而提高我国技术风险分析和管理方法的有效性,为实现桥梁工程的成功完成提供保障。

3.培养专业的风险技术管理人才。首先,加强对专业技术风险管理人才的招聘,为工程技术风险的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其次,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技术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可以安排他们定期的进行学习,聘请技术风险管理专家进行讲座,从而提高风险技术管理水平,降低技术风险发生的几率,减少因技术风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4.优化技术风险管理制度。完善的制度是进行技术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可以有效的提高技术风险管理里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

5.完善组织结构,加强技术风险管理。特大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可以设立专门的技术风险管理部门并积极发挥该部门的作用,完善技术风险管理体系。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特大型桥梁工程的技术风险分析和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通过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风险意识,完善技术风险管理机构,培养专业的技术风险管理人才,优化技术风险管理制度,将提高我国特大型桥梁工程技术的分析管理水平,从而促进特大型桥梁工程的成功完成。

参考文献

[1]余祖荣.特大型桥梁工程技术风险分析与管理[J].商品与质量,2014,(10):229.

篇(7)

企业总部信息管理部门负责企业整体信息技术风险评估、统一建设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和总体层面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并对企业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

各分部信息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工作,组织本单位层面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并将信息技术风险评估报告总部备案。

各级信息业务使用部门职责是在同级信息管理部门的组织下,参与和本部门业务相关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工作。

二、信息技术风险分类及主要内容

信息技术风险主要包括信息技术项目风险、信息技术服务连续性风险、信息资产风险、供应商风险、应用风险、基础设施风险、战略与新兴技术风险等。

信息技术项目风险是指信息技术项目无法交付的风险,包括因项目管理关键要素未能有效控制,导致项目延期、消耗资源超支、与计划相比功能减少、交付产品未达标准、实施期间造成业务中断等。

信息技术服务连续性风险是指由于信息系统的不可靠造成业务操作中断,包括因信息技术服务水平过低等导致的宕机或系统响应时间过长等造成业务中断。

信息资产风险是指未能有效保护与保存信息资产,包括信息系统装载的信息资产损毁、丢失以及不当泄露等。

供应商风险是指在信息技术项目交付和日常运营过程中,由于供应商未能交付信息技术产品或服务,或已交付但未达到标准,对信息系统和服务造成即时或潜在的影响。

应用风险主要指信息系统不能满足关键业务需求及信息技术应用故障,包括系统在操作性、功能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等方面存在缺陷对业务造成的负面影响。

基础设施风险是指由于信息基础设施不能正常运行带来的风险,包括基础设施构件发生故障、替换不当、配置不当等。

战略与新兴技术风险是指由于企业的信息技术能力有限,对战略和新的技术环境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包括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和信息技术架构设计缺乏整体、战略角度的考虑,缺乏灵活性等

三、信息技术风险评估方法

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前期工作主要是针对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对象收集相关的内部、外部初始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提炼、对比、分类、组合等,以支撑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工作。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工作由信息管理部门会同有关业务部门共同完成。

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识别是通过查找信息系统支撑的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系统化地识别风险来源和风险类别;风险分析是对识别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定义与描述,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风险发生的条件;风险评价是综合资产的价值、资产面临的威胁、威胁发生的可能性、现有控制体系已经提供的保护等多种因素,按照风险测量方法和风险等级评价原则,评估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影响程度和风险的价值等。

信息技术风险评估要从战略、运营、项目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在战略层面,主要关注信息技术能力与业务战略的一致性、应对新技术发展带来的威胁等;在运营层面,关注危害信息系统及基础设施有效性的风险、绕过系统安全措施的风险、造成重要资源损失或不可用的风险、违反法律法规的风险等;在项目层面,关注项目目标不能达到时所带来的后续风险等。

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包括各类风险之间的关系分析,以便发现各风险之间的自然对冲、风险事件之间的相关性等组合效应,从策略上对风险进行统一集中管理

信息技术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方法可采用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情景分析、政策分析、行业标杆比较、访谈和调查研究等。定量方法可采用统计推论、计算机模拟、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等。

根据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工作实际,可请有IT风险管理经验的人员参加,以及聘请资质、信誉好的专业机构协助实施。

五、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后续工作

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后续工作主要包括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实施风险管理、持续跟踪改进等。

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主要是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确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风险管理有效性标准,选择适合的风险管理工具,并制定风险管理所需人力和财力资源的配置原则。

实施风险管理可通过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降低4种方法进行。总部和分部信息管理部门在实施信息技术风险管理方面应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尽量规避或降低信息技术风险。

持续跟踪改进主要指对信息技术风险实行动态管理,总部和分部信息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风险识别、分析、评价工作,及时发现新的风险和原有风险的变化并进行评估。

篇(8)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9.1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9-47-04

技术创新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最终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过程。它可能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项目的难度与复杂性,以及企业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新过程中断,即技术创新活动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对技术创新项目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和管理可以提高创新活动的成功率及创新效益。

一、技术创新过程与风险

技术创新是一个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过程。由于时滞性、环境的不确定性、项目的复杂性和企业自身能力的制约等因素可能导致的技术创新活动的中止、撤消、失败,即技术创新风险。

索罗指出技术创新成立有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实现发展。技术创新始于立新项,即产生新构思,同时考虑构思商业化的效果、企业自身能力、创新的可行性等。如果技术创新主体有足够的信心认为新立项目能带来很高商业价值,创新主体立项成功,创新活动继续,否则放弃对新项目构思或对其改进。在立项阶段,创新主体可能因为对新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市场前景认识不够,存在立项风险:错误立项或错失创新机会。

立项成功,创新主体则进入新项目的研究开发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选择研究开发层次和方式,建立创新组织,整合创新资源,从资金、人才、组织制度上保证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新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进展顺利,则进入小量生产,并初次投放市场进行试销,否则创新活动因此而终止,或对以前各阶段活动进行审视和改进,面临研发成本增大或无法回收等风险。在试销阶段,消费者可能认可创新产品,创新产品试销成功,则进行大批量生产或规模化生产;消费者也可能不认可或暂时不认可,试销不成功,创新主体则需放弃创新或改进以上创新活动或延迟创新活动。大批量生产的创新产品并未真正转化为商业效益,尚需进行营销工作,引导、创造市场需求。在营销阶段,可能其他创新主体率先创新成功、替代产品的大量出现、消费需求的变化和政策环境突变使得创新产品的市场变小甚至消失,即存在创新收益风险。如果市场销售良好,创新收益足以弥补创新成本,则创新项目成功,否则放弃或者重新进入立项阶段。

二、技术创新风险的预警

技术创新风险评价及警戒线的设定:

1、三维风险分析

技术创新风险不仅受技术创新过程影响,而且受外部环境、企业创新能力、创新项目本身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决策的层次和有效性也作用于技术创新风险。因此技术创新的风险评价应该是三维的,本文借鉴彭灿[1]、陈玉和[2]等人的技术创新风险三维评价模型,对技术创新风险从决策、过程维和因素维进行分析评价。

(1)过程维。也叫“时间”维,用来描述技术创新的过程。随着过程的推进,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减小,风险降低,而由于投入的增加,损失度将递增。本文将技术创新的过程划分6个阶段,即立项、研究开发、小量生产、试销、大批量生产、市场销售等过程维风险不仅存在于这个6个阶段而且存在于各阶段的转变和衔接时,因为不同阶段对创新主体的资金、人力、技术、信息和组织制度要求不同,每一阶段创新能力的转变存在较高风险。

(2)因素维。用来描述在创新活动中除了决策和时间维以外的各种风险因素。技术创新风险主要有3个来源:环境风险;技术创新项目自身的因素;技术创新客体有关的因素。环境风险是由技术创新系统以外的环境因素及其变化的不确定性而导致创新项目失败的可能性。本文结合谢科范[3]的预警指标体系认为环境风险因素主要有消费者需求变动、竞争对手实力过强、竞争对手数量过多、消费者对竞争对手产品的依赖程度、宏观经济形势变动等。企业能力风险:企业科技人员实力弱、企业管理能力低、企业信誉与知名度不高、项目负责人的水平与能力低、项目组的总体实力低。技术创新项目自身的因素主要有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包括:新产品的质量与性能差、技术不成熟、技术难度与复杂性;定量指标主要有:新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项目的资金需要量、项目投资收益率的期望值和均方差、项目净现值的期望值和均方差、项目投资回收期的期望值和均方差、期望值状态下的内部收益率、现值小于预期值的概率、投资收益率小于基准投资收益率的概率等。

(3)决策维。技术创新过程也是决策的过程,决策正确与否决定着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与失败,决策风险是比较重要的技术创新风险。决策维用来描述不同层次的决策风险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决策包括战略层决策、战术层决策及作业层决策。而各层次的决策可能会导致相应层次的决策风险。同时,其他风险因素对决策也存在不同三个层次的影响。

2、技术创新风险的评价

技术创新风险不仅是多种类而且是多维度的,需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整体评价。目前关于技术创新风险的评价方法很多,本文借鉴朱松岭[4]等人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FAHP法用三角模糊数来表示专家判断信息,一定程度上弥补了AHP法专家判断的主观性,使得专家判断更科学。同时结合模糊理论减少风险因素分析的不完备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主要步骤如下:

(1) 风险因素层次分析结构的建立。根据技术创新风险的三维模型,建立风险因素层次分析结构。因素风险在技术创新过程的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发生,任何阶段所产生的风险都可能在作业层次、战术层次和战略层次上影响技术创新项目,于是风险层次结构如图1。其中项目定性风险E9可进一步分为:新产品的质量与性能差(F1)、技术不成熟(F2)、技术难度与复杂性(F3); 定量风险E10分为:新产品生产成本过高(F4)、项目资金需要量(F5)、项目投资收益率的期望值和均方差(F6)、项目净现值的期望值和均方差(F7)、项目投资回收期的期望值和均方差(F8)、期望值状态下的内部收益率(F9)、现值小于预期值的概率(F10)、投资收益率小于基准投资收益率的概率(F11)等。

(2) 模糊风险判断矩阵的构造和一致性检查。选择熟悉该项目的专家组,并按照统一标度对同一层次上各因素的重要度进行估计,标度如表1。(lij,mij,uij)分别表示风险因素i和j相对于上一层风险因素进行比较时,专家给出风险因素i相对于风险因素j的重要度的最悲观估计、最可能估计和最乐观估计。设有S位专家,则综合风险判断矩阵

当需要评价的因素较多时,专家的判断可能出现前后矛盾,因此,对专家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是必要。对于风险判断矩阵 。

提取其风险因素两两比较判断信息的最可能估计得到的矩阵, 如果M满足一致性要求,则可近似认为也满足一致性要求。

首先将判断矩阵每一列归一化,后按行相加并归一化得到向量Wi。设入是矩阵M的特征向量,则WM=?姿M,?姿max,为矩阵M的最大特征根,若 则专家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反之,则重新建立判断矩阵直至CI?燮0.1。

(3) 计算单个模糊因素相对权向量,建立可能度矩阵。 和 分别为三角模糊数。则A1≥A2的可能度为:

对综合风险判断矩阵按行归一化得到权向量P.公式如下:

把三角模糊数 ,两两比较,按照定义求得相应的可能度,从而建立可能度矩阵

(4) 风险因素排序。首先分别对可能度矩阵中各层按照式(2)对风险因素排序,得到该层风险因素相对权重向量P

其次,根据各层次权向量计算总权重向量。设E层权重向量D层权重向量

C层权重向量 B层权重向量

则E层各因素总权重为

对于F层,首先需要把定量风险的绩效数据通过量纲转化为标度为0.1―0.9的范围内,然后再用三角模糊数表示。设定量风险相对权重向量为

定性风险相对权重向量为F层因素总权重为

则各风险子因素综合权重为

从综合权重可以看到各因素的风险大小,辨别关键因素和非关键因素。

3、警戒线的设定

技术创新项目是风险和利润并存,不同的创新项目,利润和风险不同。创新主体都期望创新项目的风险不高于某一值,创新项目的利润不低于某一值,因此,建立技术创新项目的预警系统是必要的。

首先,确定创新项目的警戒区域。创新项目中利润和风险组合有5个区域:M1(低风险,高利润)、M2(高风险,高利润)、M3(低风险、低利润)、M4(高风险,低利润)和M5(中风险,中利润)。创新主体不会选择M4区域的创新项目,因为风险太大,创新成本可能无法收回;M1区域会吸引更多创新主体进入,从而压缩创新利润,甚至转变为M3;风险爱好者会选择M2区域的创新项目,但风险过高可能使其望而却步;风险规避者会选择M3,可能利润太低使其无法创新。因此,创新主体会选择M5区域的创新项目,即M5为警戒区域。其次,确定警戒线。在警戒区域中,利润下限和风险上限为创新项目的利润和风险警戒线。设ri和tj分别为风险警戒值和利润警戒值,ri的损失为Di,tj的收益为Rj。则利润和风险警戒值满足C=Rj-qDi,其中C为创新成本,q为风险ri发生的概率。

三、技术创新风险管理

风险警戒线确定后,如果风险超过风险警戒线,则产生风险警报,需进行风险管理。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需要以下过程,如图3:

(1)建立风险档案。风险档案是关于技术创新风险因素特性和对策的陈述,良好风险档案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对风险的反应速度和效率。风险档案包括表2的内容。根据风险因素档案表可以了解风险因素在不同阶段的特性,从而为有效风险管理提供了基础。

(2)风险识别。风险预警系统产生警报,技术创新主体需要对技术创新项目重新审视,根据风险因素档案中各风险特征识别超出警戒值的风险因素,并预测风险趋势,对风险因素有个整体了解,为风险管理提供基础。如果风险识别不准确、不到位,可能导致对现实风险和风险趋势的预防、准备错误,从而无法减少风险对创新项目造成的损失。

(3)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在风险评价基础上分析超出风险警戒线的风险因素的来源、风险增大的概率、对创新项目三个层次上的影响、风险持续时间和对项目进度的影响以及创新主体应准备的事项等。通过结合具体阶段及阶段衔接时特征的风险因素评价可以过滤筛选出主要风险因素,即降低风险的着力点,从而为风险规划提供依据。结合风险管理的经验和风险规律,综合该风险因素的特征和创新项目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准确估算风险增大的可能程度,风险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社会损失,以及风险在创新过程中可能持续的时间和对创新项目进度的影响。通过风险分析使创新主体认识到风险的严重性,了解风险发生的时域,最好相应的准备措施。

(4)风险规划。在充分认识风险、研究风险档案的基础上制定风险规划,也就是企业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以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过程。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风险的影响,要求风险规划应该与企业技术创新计划和基础设施紧密集成,同时要求创新主体调整组织制度以适应风险规划的需要,把减轻或消除每项风险的措施落实到具体的员工,并从制度上给予保证。

降低风险主要有规避风险和风险分散两种途径。规避风险首先要求准确寻找风险源和风险影响因素,后通过一定的措施作用风险源和风险影响因素,使得风险朝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风险分散是指创新主体通过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项目、主体和策略组合,进行组合开发创新,使整体风险得到降低。从理论上讲,技术创新项目组合中不同项目间、主体间和策略间的独立性越强或具有负相关性时,将越有利于创新项目整体风险的降低。创新主体可以扩大范围创新,改单独创新为技术受让、委托开发、联合创新,同时可以吸收科技保险或项目保险、风险资金的介入。

(5)风险跟踪。风险跟踪也就是跟踪、观察风险的变化趋势。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制定了降低计划后,也需要对该计划进行跟踪。了解它是否得到正确和及时的执行。此外,还需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跟踪,了解风险动态,结合风险档案适时识别、分析、规划超出警戒线风险,力求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理,避免风险恶化,减少风险损失。

(6)风险控制。控制工作的目的是要使得企业各层级的风险资讯能够及时被了解和处理。同时适度的控制和持续的监督,可以确保当风险和风险处理措施有重大改变时,能及时被反映出来并做出适当的修正[5]。该过程包括对跟踪过程提供的信息和状态报告进行分析,决定风险的性质是否有重大变化,是否执行原风险降低计划,何时执行,如何执行。如有必要,可能要修改计划,启动应急计划。

(7)例外风险管理及风险反馈档案。技术创新项目各种因素影响,任何创新环境的变化都可能影响技术创新风险因素。此外,由于认识能力、预测能力有限,不可能预测到创新过程中所有的风险,风险档案因此而具有不完备性。为此,例外风险管理是必需的。例外风险管理和惯例风险管理过程一样,不同的是例外风险是突发的、新发生的,要求创新主体具有快速的识别、分析、规划能力,要求其设立应急机构、制定应急计划,必要时应急求援。

风险档案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但在风险管理中可能出现与风险档案不同的情况。这些新情况、新信息需要反馈到风险档案中,完善风险档案,为以后的风险管理提供更好的条件。特别是例外风险管理的反馈信息对完善风险档案和风险管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灿、李璐.技术创新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与模糊综合评价 [J].科学学研究,2006,24(12):633-641.

[2] 陈玉和等.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的三维模型 [J].中国软科学,2007,(05):130-132.

篇(9)

关键词:

桥梁工程;技术风险;风险分析;桥梁管理

风险是指具有不确定性的事件或情况,一旦发生就会对项目目标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认为风险只是偏离我们预计的可能性,所以有好的和坏的两方面影响。因此,任何事情都有风险,且我们并不能完全保证风险会往好的方向发展,而风险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过程,综合、合理地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实现目标的过程。它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已应用现代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风险管理技术也取得很大突破,然而,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不断增高,以及现代人的强烈功利心理,很大海内外工程项目(尤其是各种大型工程)经常出现多种问题,如工期延误,费用超支等,导致项目的风险性急速升高。一般情况下,大型的工程项目的建设耗资巨大,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工作人员,而且工作周期较长。如某特大型桥梁工程耗费了上万专业人员的五年时光才建造完成,五年的时间里任何时刻都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风险,若技术人员在设计工程时出现丁点失误,或施工的决策方向不正确等将直接导致工程的无法正常进行,可能施工过程中出现发生地震,沙尘暴,台风等自然危害,也将致使工期延误,工程不能按时完成,或工程建设直接在自然灾害中被销毁。总上所述,将特大型桥梁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分成六个类型:技术风险、进度风险、投资风险、自然风险、质量风险与社会风险。根据多位学者对各种风险的研究,桥梁工程建设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在于技术方面的问题,没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将直接导致项目工程的失败,因此,本文就桥梁技术风险管理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其管理流程。

1风险识别

根据多位学者研究结果可知,在一级风险中最重要的为技术风险,其次以质量风险及进度风险为主,再次为投资风险、社会风险和自然风险:(1)技术水平可直接决定特大型桥梁工程建设的成败,它是最关键的风险。也极大影响其他方面的风险;(2)技术人员会根据工程难度、工程投资及参与人员预算出工期,若进度过慢会导致工期延误,进度风险的识别需要对时间具有准确性,常受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的影响;(3)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水平,因此,质量风险取决于技术风险的管理。工程项目技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对风险的识别,对风险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就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由于特大型桥梁工程项目的复杂程度、工期、技术都会产生各种风险,所识别风险越多,就可以针对各种风险的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以降低风险的程度,而且技术人员还可在项目的建设的过程中寻找发展的规律,则可识别的风险数会随工程建设的进度增多,对可识别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高项目建设成功的概率。

2特大型桥梁工程技术风险分析

2.1技术风险的产生

在一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研究后,由于其没有经过广泛的应用,在使用过程中不能确定所有实际情况都与试验情况一样,可能导致工程中出现不良后果,这就是技术上的不确定性所形成的技术风险,不仅体现新技术、新方法上,较成熟的工艺在某些及其恶劣的条件下也会形成这种技术风险。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影响项目能否成功的技术风险称为关键技术风险;在以往的工程建设中出现过,采取有效措施可避免,但由于处理失误,导致严重后果的技术风险称为重大技术风险;工程管理主要是针对一般技术风险,是指可以通过有效管理和控制能完全消除的技术风险。

2.2技术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

(1)根据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将项目过程细化为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工序;(2)在各个细化环节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社会、环境因素找出可能产生的技术风险;(3)以关键技术风险为主,其他技术风险为辅,各部门根据本部门风险的情况开展研究讨论,结合工程进度情况,进行分阶段管理。

3特大型桥梁工程技术风险管理

在我国,承包人负责所有的技术风险管理工作,而一般情况下承包人用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时间、精力以及经费都有限制,以承包人意识为主的风险识别及其相应措施都不够全面,导致工程风险管理的质量与效率较低。根据特大型桥梁技术风险管理的流程及其工程的复杂性考虑,首先必须对技术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关键技术风险的管理应交给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指挥部管理,以其高水平专业知识对关键技术进行早期分析和研究,提早预见可能出现的技术风险,为研究相对措施提供足够的时间,而承包人的业主组织优势也得以充分发挥,积极学习社会上成功的先进先例模式方法,对于提高技术风险管理的质量有着极大促进作用。特大型桥梁工程建设的成败取决于关键技术的高水平,南塔深水基础施工技术就完全体现了我国桥梁工程建设的高水平,另一个桥梁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钢塔加工制造技术,对风险分析采取传统的定性分析和新式的定量分析,降低了工程建设在技术上的风险,能够保证桥梁工程建设在短工期内完成的高质量,这些成功的工程案例都依赖于科学的技术风险管理。下文就南塔深水基础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

3.1技术难点、技术风险分析

特大型桥梁工程建设工程中多方面存在技术风险,如钢套箱的浮运方式,在浮运过程进行如何准确定位,以及钢套箱系统会受到水力,流速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3.2委托有关科研、设计单位进行结构验算及模型试验

我国在大型工程包括特大型桥梁工程上进行系统性的风险分析比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国家相关部门邀请了海内外6家特大型施工企业参加模型试验以及施工方案的征集活动。其模型试验的内容为:对钢套箱体系进行分析研究,验算出其各种工程状况下的受力情况,并在各种工程状况下进行试验。指挥部将6家特大型施工企业提出的6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选出了3个相对更加合理的备选方案,经过模拟试验,将桩基施工平台的方案定为最佳方案。

4结论

虽然我国部分地区经济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在某些科学技术方面也走着世界前端,但我国的现代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技术都落后于许多国家,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风险的认识度低,工程管理部门风险意识比较薄弱,同样不能预见可能发生的风险,施工单位只注重施工进度,单纯按照工程建设的设计进行施工,即使产生风险意识,也不懂变通,极少会反馈给技术部门;(2)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组织结构;(3)我国工程管理模式仍沿用传统的定性管理,需要向量化管理方向发展;(4)工程风险管理技术人才匾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工程风险管理的需求。而作为我国重点发展的特大型桥梁工程更需要进行风险分析和管理,本文对其技术风险管理流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国家建设特大型桥梁工程的风险分析提供了有效理论方式。

参考文献

[1]赵静.特大型桥梁工程技术风险分析与管理[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06):174-175.

[2]王博.基于风险分析的桥梁设计优化[D].长安大学,2016.

[3]冷兆华,林航飞.公路投资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J].上海公路,2004(1):53-56.

[4]刘太明.特大型桥梁大模板体系施工安全控制要点[J].重庆建筑,2011(11):35-36.

[5]王超,冯斌.南京长江三桥南塔钢套箱受水流力作用的试验研究[J].世界桥梁,2004(1):38-40.

[6]姚小元,成宇海.南京长江第三大桥南塔钢套箱首节段下水技术[J].桥梁建设,2006(6):54-57.

篇(10)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济南 250022)

(School of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Ji'nan,Ji'nan 250022,China)

摘要:文章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内涵入手,分析技术创新风险的类型及成因,并针对风险因素分析得出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规避方法和对策。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isk management, analyzes the types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risk and causes, and also on the basis of the risk factor analysis obtains evasion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risk.

关键词:技术创新风险 风险预测 风险管理对策

Key wor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risk;risk prediction;risk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151-02

0引言

在技术制胜的新世纪,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技术创新,同时它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维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风险性,企业外部环境的不可控性,再加上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与技术实力的限制性,这些都可以导致技术创新的延迟、中断、失败或者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这样的危害不仅仅会引发公司财务上可见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导致企业时间上、机会上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不可见的损失。

1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涵义

1.1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涵义及类型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充分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信息获取功能、改善组织体系、建立风险监控机制,采用风险回避、风险分摊、风险转移、风险控制等手段来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率,以及减少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损失[1]。风险理论把风险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只能给人们带来损失,而不能给人们带来收益的风险,称为纯粹风险;一种是既存在损失可能,又存在获利机会的风险,称为投机风险[2]。

1.2 技术创新风险的类别

1.2.1 企业内在风险技术的风险,指由于技术不够成熟、不够完善,技术领先水平不足这些技术创新项目本身的先天缺陷,还有近期可能出现的可替代的新技术所带来的威胁。技术创新过程中面临的不可预见的盲点和技术的寿命持续周期是影响技术创新成功的两个主要因素。除此之外,由于对重要的关键技术遴选不当,或者对相关的配套支持技术重视程度不够,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技术创新所面临的技术风险度。管理的风险,指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因为管理上的疏忽错误而导致创新失败或者偏离预期目标的风险。例如组织内部各个环节调度配合不力、不同部门间互相支持不足、高层领导对技术创新项目重视程度不够、相关的调查研究资料不足、行业市场上获取信息的偏差、主持创新的带头人一意孤行做出错误的决策等等。财务的风险,指因为支持技术创新项目的运作资金不能及时供应从而导致技术创新活动中某一环节中断进而致使技术创新活动失败的概率增大的风险。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试验活动,且一经运作每个环节是不能够随意中断的,必须保证各个环节连续性,充足的资金支持才能使创新活动持续连贯的进行下去。企业如果经营过程中突然出现财务困难资金周转不灵,或者说技术创新需要的资金无法按计划及时筹集到,这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导致技术创新以失败而告终。生产的风险,指在技术创新的孵化实现过程中,由于相应的工具、材料等生产系统中的相关因素以及它们变化的不可控制性,从而导致创新失败的概率增大的风险。比如生产制造的周期太长、技术工艺不合理、大规模生产的难以实现、设备和仪器的易坏程度、相应的供应系统无法满足规模生产的要求、落伍的检测手段等等。

1.2.2 企业外在风险市场性风险,指技术创新实现后所生产的新产品不能被消费者认可接受从而失去市场占有率的风险。之所以产生市场风险是因为市场具有瞬息万变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产品模仿者的恶意挤压、引进新技术所造成的冲击、消费者的偏好改变、市场的不断变化以及经常发生的侵权行为。政策性风险,指企业所处的社会政治局势变化、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的废止及颁布,政策舆论导向的变化等对技术创新的有害影响从而致使创新失败可能性增加的危险。例如:无法使产品、原材料、设备、技术的进口许可通过审批、与科技发展政策背道而驰违背、能源节约利用政策、不符合国家或者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等等。

2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回避方法

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实际上就是技术创新企业的经营实现风险,回避它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它是企业扩张的关键,企业技术创新不断成长实现的过程,也就是该企业不断躲避风险的过程。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回避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风险的规避、风险的转移、风险的分散和风险的控制。

2.1 技术创新风险的规避可以有3个层次:首先是方向性的风险规避,即指不涉及风险过高的技术创新领域;其次是项目性的风险规避,这是指不运作风险过高的技术创新项目;最后是方案性的风险规避,这个是指不采纳风险过高的技术创新方案。这就需要实施技术创新的企业领导者在选择方向、项目或方案时,要接受不同的观点哪怕是对立观点。不要过分依赖个人经验,集思广益的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尽可能多的收集信息。

2.2 技术创新风险的转移,指将技术创新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由一个承担者转移到另一个承担者身上。技术创新风险的转移形式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技术创新风险的财务转移,这个是指技术创新活动承担者不改变,只是将风险带来的损失转移到别处去;技术创新执行者的转移,是指将技术创新的部分工作或者全部工作由一个承担者转移到另一个或者另几个承担者身上,比如技术的转让,委托开发,战略联盟创新等。这就要求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领导人敢于面对“坏消息”,不要只顾逃避,要能够在有限的现实条件下认清风险,合理调整,将风险转移,使损失最低。企业领导者要善于从坏消息中发现潜在的风险并据此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放弃短期利益,追求长远的收益。

2.3 技术创新风险的分散,指的是实施技术创新的企业通过选择合理的技术创新项目组合,进行整体开发创新,使整体风险得到降低[3]。在技术创新风险的分散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风险性大的项目和风险性小项目搭配应当合理适当,为的是在风险性大的项目不尽人意时,通过风险性小的项目来弥补部分损失。项目搭配的数量要合理,项目数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少了风险分散不能发挥作用或者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太多了会加大项目组织开发的困难度,从而影响技术创新项目搭配的整体预期效果。企业在选择项目的同时要能够评估潜在风险的大小,并做出科学合理的搭配组合,控制风险威胁的同时还能为企业获得可观的利益。

2.4 技术创新风险的控制,指在充分分析辨识技术创新风险因素的前提条件下,事先对技术创新的风险进行预见预测预控,得到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风险引发的损失这个结果。企业管理者要紧抓企业经营各项管理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从而建立预测决策系统,不断根据预测系统,分析潜在的问题,进而采取措施。如果数据无法及时更新管理者对报表不重视得到的信息是有疑问或不准确的,这时应适时调整战略决策,保证企业运营良好。

3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对策

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过程中存在众多的风险因素,只有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采取应对措施,才能使企业在风险来临时应对良好,平安度过难关。

3.1 密切注意宏观经济形式的走向对外部环境有一定的敏感性,注意宏观经济形式走向和政策法规的变动,及时了解国家出台的相关方针政策,分析经济周期及宏观经济总量的变化,预先防范,采取对策应对经济不景气并且开发出来新的销售通道。

3.2 预测竞争对手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面对多个竞争对手时,应该大力培植自身技术优势来提高相对竞争力,以规模生产的方式来打败实力低于自己的中小竞争者,或并购核心竞争者。竞争对手实力强于自己时,如果相信自身实力则直接与之竞争;如果势均力敌,则采用联盟战略;如果自身实力尚弱,则要避其锋芒。市场有可能会对竞争者产品产生依赖,遇见这种情况则从竞争者产品弱点切入,选择竞争者忽视的某一细分市场结合自身产品的特性突破,谋求发展。市场需求变化时要以变应变,加强广告宣传的形式力度,广而告之以引导消费者偏好,采用新产品组合销售策略来削减市场需求变动带来的风险。如果市场对新产品知之甚少,则应该广泛宣传新产品,突出新产品的独特之处,价格上定位于低价区间等营销战术,对市场的潜在用户进行潜移默化的培训指导。

3.3 适应市场行业的变化对于潜在市场容量小,预先调整生产规模;对于季节性强的产品,采取淡季生产其他产品的对策;中止前景不好的产品生产。新产品所属行业萎靡时,应考虑在传统行业中使用新技术使传统产品具有新功能,或者转向开发其他前景较好行业的产品,或者跨行业寻找合作者一起开发。

3.4 加强技术适应能力如果技术尚且不成熟,则应该通过中间试验的成功来渐变调整技术方案。如果技术难度大,复杂性大的,则需要招纳先进人才,组织利用不同资源联合创新。新产品生产成本过高时,则应该改变思路换一个方向采取新的方案方法或者采用成本低的材料。如果市场容量大潜在消费者众多,利用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是可行之道。

除此之外,应启动风险应急机制,企业内部都应该设有应急机制,一旦发生风险,企业可以快速的分析内在环境外在环境因素从而提出合理的意见措施。

4结论

技术创新之路是一个处处有风险的不可控之路,在这条路上企业面对风险不能一味躲避,而应迎难而上创造条件进行创新。技术创新的高危性突显除了风险管理的不可或缺性,企业家在注视技术创新所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技术创新过程中潜在的风险。通过各种方式、手段和工具,尽可能的对风险进行防范和预控,从而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回报,进而放大技术创新的成效,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站稳市场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上一篇: 高三语文重点知识点 下一篇: 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