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的二重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16 16:21:30

经济管理的二重性

经济管理的二重性篇(1)

摘要: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

一、宏观经济管理意义

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顺应时展规律。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同样需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平衡市场的能力。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目标市场调控相关不足部分。由于市场调节的能力有限,又存在弱点,往往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实时性,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宏观调控。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次,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对国有企业放权,不会过多干涉国有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决策问题,这样就十分有效的维护了形成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对市场经济的弊端进行规范,从根本上确保了国有资产以及相关问题的安全性。最后,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更好的维持市场经济的环境良好与秩序健全。通过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能够更好的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更好的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国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监督力度与机制。不断促成良好经济竞争环境。

二、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重要性分析

经济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其能够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部门之间形成良性沟通提供桥梁性的作用。同时,也是经济管理部门行为的重要数据指导。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生产管理效率提升,拓展人类智力发展。因此,大量的收集和掌握经济信息对提升生产力以及提升实践效率意义重大。经济信息同样还能够具体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程度与利用效率。是工业发达国家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发展。与此同时,经济信息在现代经济环境当中表现出多元化功能的特征,能够开发、增值、预测经济行为相关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信息、物质以及能源作为人类发展的不可或缺重要基础,其中信息的重要性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基于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应用措施

宏观经济管理行为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具体包括计划、决策、监管以及服务等部分。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宏观经济管理实际效率,需要不断健全宏观建立机构机制。经济信息意义重大,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更加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和完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一)构建科学合理经济信息管理网络

在进行经济信息应用措施管理的过程中想要做好信息工作,必然需要具备如何掌握经济信息的能力,而经济信息掌握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收集原则和规范。经济信息的收集工作更加需要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不能贪多求全。盲目的经济信息收集会增加信息管理的负担,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信息管理。同时,经济信息收集还要确保信息的及时性,要充分体现出信息的时间观念。除此之外,经济信息的掌握与收集更加要有针对性,只有有针对性的信息才具有使用价值。另外,经济信息的收集还应当从实际出发,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的长期信息收集机制。

(二)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体现经济信息总体正常运行的内部联系和特征的信息。对于宏观经济的管理,要逐步建立一配套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此系统应坚持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的完整性,允许一定的独立性、保证一定的可靠性、讲究经济性的原则。体制改革是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能够实现的保证,所以要加大力度进行体制改革,首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加快国有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不断的改革国有企业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还要改进我国的金融体制,逐步与国际金融接轨,更要实现财政体制变革,实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良好财政体系,要建成现代国家体制,不断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廉洁性。

(三)加强经济信息导向作用

我国不断加大宏观经济管理力度,最终目的在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进步。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和控制中一直具有双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只有保证经济信息应用科学合理,才能促进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若应用不当,则会对宏观经济管理起到制约影响。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必须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以经济信息为重要的发展导向,实现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例如,在某地区内进行经济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出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为依据相关部门采取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顺利,推动区域经济整体进步。同时,通过经济信息的引导,能够避免出现局部经济和整体经济冲突的问题。提升局部经济发展效益推动整体经济进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四)加强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基于经济信息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中相关部门要注重经济信息引导下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可以进行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有:

①在考虑到宏观经济长效发展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当前的体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个体化措施加强对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②基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发展情况,可大力倡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便能起到推动国有经济健康、良好发展的作用。

③通过对国际金融形势的分析,加强对我国现有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国内金融体制能够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地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除此之外,更对经济信息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应用效果进行了论述,最后,对如何应用经济信息加以论述,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从桑弘羊的经济政策看中国古代的宏观管理吴娅茹华夏文化1995-08-15

2、宏观经济管理与中央权威胡影江淮论坛1996-04-15

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范文二: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

一、宏观经济管理意义

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顺应时展规律。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同样需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平衡市场的能力。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目标市场调控相关不足部分。由于市场调节的能力有限,又存在弱点,往往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实时性,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宏观调控。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次,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对国有企业放权,不会过多干涉国有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决策问题,这样就十分有效的维护了形成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对市场经济的弊端进行规范,从根本上确保了国有资产以及相关问题的安全性。最后,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更好的维持市场经济的环境良好与秩序健全。通过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能够更好的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更好的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国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监督力度与机制。不断促成良好经济竞争环境。

二、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重要性分析

经济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其能够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部门之间形成良性沟通提供桥梁性的作用。同时,也是经济管理部门行为的重要数据指导。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生产管理效率提升,拓展人类智力发展。因此,大量的收集和掌握经济信息对提升生产力以及提升实践效率意义重大。经济信息同样还能够具体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程度与利用效率。是工业发达国家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发展。与此同时,经济信息在现代经济环境当中表现出多元化功能的特征,能够开发、增值、预测经济行为相关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信息、物质以及能源作为人类发展的不可或缺重要基础,其中信息的重要性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基于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应用措施

宏观经济管理行为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具体包括计划、决策、监管以及服务等部分。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宏观经济管理实际效率,需要不断健全宏观建立机构机制。经济信息意义重大,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更加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和完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一)构建科学合理经济信息管理网络

在进行经济信息应用措施管理的过程中想要做好信息工作,必然需要具备如何掌握经济信息的能力,而经济信息掌握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收集原则和规范。经济信息的收集工作更加需要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不能贪多求全。盲目的经济信息收集会增加信息管理的负担,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信息管理。同时,经济信息收集还要确保信息的及时性,要充分体现出信息的时间观念。除此之外,经济信息的掌握与收集更加要有针对性,只有有针对性的信息才具有使用价值。另外,经济信息的收集还应当从实际出发,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的长期信息收集机制。

(二)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体现经济信息总体正常运行的内部联系和特征的信息。对于宏观经济的管理,要逐步建立一配套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此系统应坚持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的完整性,允许一定的独立性、保证一定的可靠性、讲究经济性的原则。体制改革是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能够实现的保证,所以要加大力度进行体制改革,首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加快国有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不断的改革国有企业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还要改进我国的金融体制,逐步与国际金融接轨,更要实现财政体制变革,实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良好财政体系,要建成现代国家体制,不断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廉洁性。

(三)加强经济信息导向作用

我国不断加大宏观经济管理力度,最终目的在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进步。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和控制中一直具有双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只有保证经济信息应用科学合理,才能促进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若应用不当,则会对宏观经济管理起到制约影响。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必须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以经济信息为重要的发展导向,实现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例如,在某地区内进行经济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出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为依据相关部门采取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顺利,推动区域经济整体进步。同时,通过经济信息的引导,能够避免出现局部经济和整体经济冲突的问题。提升局部经济发展效益推动整体经济进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四)加强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基于经济信息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中相关部门要注重经济信息引导下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可以进行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有:

①在考虑到宏观经济长效发展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当前的体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个体化措施加强对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②基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发展情况,可大力倡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便能起到推动国有经济健康、良好发展的作用。

③通过对国际金融形势的分析,加强对我国现有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国内金融体制能够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地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除此之外,更对经济信息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应用效果进行了论述,最后,对如何应用经济信息加以论述,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

经济管理的二重性篇(2)

经济管理模式不完善是影响建筑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原因。一是部分建筑企业的建筑经济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其建筑经济管理仅仅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没有落到实处,没有紧密围绕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管理,严重影响了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实际作用的发挥。有的企业虽然设立了建筑经济管理部门,但是由于其管理手段陈旧,管理模式落后,对整个项目工程资金的了解、调控不到位,就严重影响了建筑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降低了建筑资金所发挥的效益。二是没有将建筑经济管理与建设人员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这样的建筑资金管理仅仅是靠少数部门和少数人去落实,就无法调动广大建设人员参与建筑经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设人员的经济管理意识缺乏,在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盲目施工、随意施工等行为,从而因材料损耗过大而引发资金浪费问题。三是专业管理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员十分缺乏,主要都是非专业的兼职管理人员或临近专业的代替人员。正因为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就很容易出现建筑资金安排不科学,使用不合理,从而导致建筑耗资过快过大等问题。

2.过程管理不到位问题。

一是预算编制不符合实际。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项目施工时,建筑资金的预算管理是首要任务。一些建筑企业在进行预算时,没有深入实际,而仅仅停留在资料图纸分析上,这样就很容易导致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难以完全吻合,有的甚至出现较大出入,给后续的建筑资金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二是造价管理不到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造价管理方式仅仅是以预算执行的事后处理为主,暨在出现超预算的问题后才进行处理,往往导致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弥补,具有严重的滞后性。在造价管理上仍然比较粗放,缺乏精细化管理。没有将造价管理落实到每个施工工序和每个施工人员身上,导致施工人员的造价控制意识不强,很容易造成造价过大的问题。

二、相关对策

针对当前建筑经济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不断完善建筑经济管理,重视建设资金的时效性,才能够尽可能地缓解资金压力,提高建筑资金的使用效率,使有限地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高度重视建筑经济管理。

现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转型的深水区,针对融资困难的问题,建筑企业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是通过加强建筑经济管理,可以降低工程造价,减少成本,减少资金的浪费,增强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增大获得经济效益的空间。二是通过加强建筑经济管理,可以减少建筑资金管理的漏洞,使每一分钱能够在最合适的时间内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从而达到利益最大化的根本目的。三是通过加强建筑经济管理,可以促进建筑企业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从而获得最佳建筑经济管理效益,降低建筑企业建筑经济运行的风险,助推建筑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四是通过加强建筑经济管理,可以有效缓解资金不足的问题,让有限的资金创造出最大的经济利润价值,为建筑企业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和完善管理体系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2.开源与节流相互结合。

一是立足建筑经济管理,在节流上下功夫。加强对现有建筑资金的科学规划、安排与管理,确保每一分资金都能够得到最科学合理地安排,确保每一分资金都能够发挥出最佳的经济效益。充分盘活现有资金,严格监控资金使用运行过程,适时调控建筑资金,加快建筑资金的流通,缩短资金积压周期,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二是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开源上下功夫。大力整合建筑企业的各种资源,有效盘活建筑经济,充分利用社会市场经济的投融资平台,不断拓宽各种资金来源渠道,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鼓励建筑经济发展的各种政策,构建宽松的建筑经济发展环境,从根本上缓解资金不足的压力。

3.完善建筑经济管理模式。

经济管理模式是影响建筑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因素,故此,必须不断完善建筑经济管理模式,改进管理方式方法,运用多种手段。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建筑企业应围绕经济效益,建立专门负责建筑经济管理的部门,构建建筑经济管理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全体建设人员共同参与的建筑经济大管理格局,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良好模式。建筑经济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牵头部门作用,切实履行负总责的义务,切实采用新的管理手段,改进和完善管理模式,实行全程资金动态化调控管理,确保建筑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合理性,让建筑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二是完善建筑经济管理奖惩制度。将建筑经济管理与每个建设人员的工资待遇、奖金福利、利益分红等切身利益相挂钩,以充分调动广大建设人员参与建筑经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就能进一步规范建设人员的行为,减少人为造成建筑造成浪费、造价过高等问题。三是加强专业管理队伍建设。引起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提高其经济待遇、生活待遇,从而提高建筑经济管理的水平,提升建筑经济的使用效益。

4.重视建筑经济的时效性。

一是增强预算编制的时效性。及时深入施工现场,确保预算编制与实际相符合,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时效性。二是增强造价管理的时效性。坚持以事前造价控制、事中造价控制为主,并与事后处理相结合,实现全程动态化调控。加强精细化管理,确保造价管理落实到每一道施工工序和每个施工人员身上,确保建筑经济管理获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经济管理的二重性篇(3)

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在宏观经济管理发展领域中,经济信息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倘若能使经济信息得到全面且充分的利用,势必能使宏观经济管理的管理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以我国“十一五”期间投产的近500个大中型项目为例,调查数据显示,其中120余个项目投产即亏损,90余个项目更是严重亏损。造成这一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对信息的预测存在严重失误。在这些项目投产后,没有及时实现对生产经营信息的反馈,部分地区项目的开展还比较随意和盲目,并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浪费现象。因此,只有将经济信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对宏观调控决策的制定与执行更加科学与全面,达到优化经济结构、减少损失、提高效益的目的。

(二)宏观经济管理中对经济信息投资应用的认识不充分

人们对经济信息常常理解为“参考消息”,这严重影响了经济信息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效果。实际上,经济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程度与人们对经济信息的认识程度、人财物的投入大小成正比。虽然当今社会已经逐步认识到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不能有效地分析和利用经济信息,不能更好地让经济信息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如果我们的相关部门能够从早期就对经济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就能有效地避免在大型工程建设中的重大决策上的失误,从而降低企业和个人的严重经济损失。

(三)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经济信息资源开发人才明显不足

在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信息的更新进程是相当可观。因此需要大量从事经济信息开发和应用的专业人员。目前我国从事经济信息研究工作的人员大多属于半路出家,他们一边学习一边搞研究,整体素质与技能水平明显不足。从而导致大量真实且有效的信息无法得到及时应用。而经济信息的第一特征就是时效性。谁先掌握并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谁就能赢得时间,获得效益,正所谓“信息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倘若在宏观经济信息管理中缺乏以经济信息资源开发为中心的人才,势必会导致信息的反馈质量明显降低,无法支撑经济信息的高效利用需求。为此,急需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经济信息管理人才充实到宏观经济决策领域。

二、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应用的策略

针对上述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应用存在的缺失与不足,要凸显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领域中的重要价值,就必须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然后构建起以经济信息为导向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最后在经济信息的应用背景之下促进宏观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4]为了能够在宏观经济管理这一发展背景之下使经济信息的利用更加全面与详实,需要重点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促进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完善是科学、全面利用经济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确保了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性与健全性,才能使这一范畴下的经济信息在内容上更加详细,在结构上更加全面,整体运行更加科学有效,并达到促进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全面发展与提升的目标。

1.在构建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过程应遵循的原则。一是需要结合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要求,形成能够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两者之间需要形成一种紧密的连接关系,以确保其各类功能的充分发挥;二是所构建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须具有独立性、经济性、完整性、目的性以及可靠性的特点,以保证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应用更加有效与正确;三是以我国现阶段的宏观经济发展趋势为着眼点,建立一个更加可靠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使之能够适用于宏观经济管理工作。

2.在构建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形成一个健全的网络化信息系统。对经济信息的收集是否合理是决定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利用网络化宏观经济管理系统时,特别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收集经济信息要注重时间性,及时有效的信息收集有助于宏观经济的决策更加合理与科学;二是收集经济信息要凸显重点信息,遵循避重就轻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三是经济信息的收集要有针对性,以确保信息资料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构建以经济信息为导向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正确应用经济信息,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若经济信息的应用不合理,则势必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因此,在开展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形成以经济信息为导向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举例来说,在对经济信息进行利用时,要对收集的局部经济信息进行集中整合与分析,评估局部经济信息可能会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影响,然后再将这些局部经济信息作为参考依据,满足宏观信息的发展目标。

(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在经济信息应用中的保障作用

为了最大限度凸显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背景下的重要价值,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发挥其工作职能,使经济信息的利用更加全面与科学。首先,需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对部分参与微观经济管理的部门予以减少或直接撤除。此项工作的开展需要充分考虑经济微观性与宏观性之间的差异,遵循政企分离的原则,落实政企独立的管理对策,以确保经济信息的利用更加合理与科学。因此,对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内部人力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配置,精兵减政,为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更加有利且稳定的环境。其次,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发展。一方面,以国有企业为重点,遵循宏观经济长效性发展的目标,促进经济体制的创新改革,并达到改善劳动力流动性的目的;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国内经济环境,使之与国际经济环境进一步接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繁荣,使国内宏观经济更加良性地发展。

经济管理的二重性篇(4)

一、引言

计量学和经济学相结合对量值束源量值精度量值的基础理论分析,近几年来,计量对经济管理能力提高,定量分析经济问题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把计量经济学纳入了理论性提高。计量是用数字比对方法科学的理正数字的可靠性,经济活动都用科学有效计量方法进行有效数据统计,用“计量不确度”统一经济数据可靠性,同时告知经济管理者数据统计科学计量,而且对管理者也十分重要。另外,《经济研究》等国内的一些重要经济学市场分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范围更倾向于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及大量运用各种计量经济模型的内容,因此经管类经济管理者都意识到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这也有力地促进了计量经济学知识在经济管理专业的提高。现在,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管理重要部份,在计量经济学基础建设上已经取得了的成绩,在充分肯定计量经济学对管理者也十分重视。在充分肯定计量经济学作用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多年的经济活动实践,我们对计量经济学作用的基础建设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二、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管理者科学

(一) 计量经济学内容合理问题,层次明确以及计量专业数学推导的处理问题。由于计量经济学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通常被人们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与应用计量经济学,并根据内容深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计量经济学。从经管类各专业来看,计量经济学,对计量经济学的要求不同,有的以理论方法为主,有的以实际应用为主;且应用的领域、应用的程度、遇到的问题也有差异。目前计量经济学已经形成多专业、多层次、多种要求的格局。但是现在计量经济学的设置、规范。

(二) 方法合理,特别是关于计量经济学运用方法问题,由于计量经济学中存在大量数据矩阵推导,因此一般采用计量基础理论方式,时也增强了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增强了对学习内容的印象。

(三)实践环节。理论与应用结合,方法与实例的结合。传统模式“学”与“用”。发现其中在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时缺乏系统性,利用时间序列进行建模时,模型的随机误差项可能不满足不相关的假定,但是他们最初并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而直接利用模型的结果进行经济分析。实际上,这些并不是不知道在理论上古典线性回归模型要满足“无自相关”的基本假定,但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往往忽略了对模型基本假定的各种检验。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模型中变量选取、模型形式设定以及数据处理等问题。这些都说明培训模式导致“学”与“用”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三、计量经济学的探索

为进一步加强计量经济学,适应经济管理的要求,应当从多方面深化计量经济学模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量经济学目标。本对象为管理学和经济学各专业的普通管理者,使普通管理者管理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经济预测、结构分析和政策模拟评价,具体来说,一是使普通管理者具有扎实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功底,为经济学其他的学习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二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提高普通管理者经济计量分析能力和水平。

(二)制定适应满足需求的《计量经济学》体系,解决依据《计量经济学》各层次中的通识性(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性部分)与专门性(计量经济学的专门性部分)原则,明确刻画了不同专业《计量经济学》中的重点、难点、基本点,形成了能满足经济管理类管理者需求且具有特色的《计量经济学》体系框架。

(三)计量经济学方法。具体包括:改进开展计量经济学的建设、鼓励大胆运用所学方法分析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针对国内计量经济学中存在的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对象划分不清晰;重方法介绍,能力培养。

四、结束词

总之随着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尝试和探索,用认识范式新视角分析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与决策经济事务前沿科学,《计量经济学》经济管理者必将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宁向阳,刘延康.用认识范式新视角分析计量经济学未来发展趋势统计与决策,2005.(S)

[2]李南成,张卫东.《计量经济学》综合素质培养2003.(6)

经济管理的二重性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0-145 -03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学科(一级学科)① 与工商管理学科(二级学科)各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计量经济学在两个学科的课程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目前,计量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一起成为我国高校经管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必修课程。有效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能够满足学生后续进入研究生领域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本科期间的科研活动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需求。但计量经济学发展至今,形成了诸多的理论,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确定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也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计量经济学的框架体系

根据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研究数据的特点,一般计量经济学学科主要分为经典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以及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各部分涉及的主要内容有:

(一)经典计量经济学板块

经典计量经济学主要包括:A1计量经济学概述、A2计量经济学发展历史、A3一元线性回归模型、A4多元线性回归模型、A5线性回归模型基本假定放宽带来的问题以及处理(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多重共线性)、A6联立方程计量经济模型、A7虚拟变量模型、A8滞后变量模型。

(二)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板块

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板块包括:B1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B2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B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B4向量自回归模型。

(三)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板块

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板块包括:C1混合回归模型、C2 变截距模型、C3变系数模型。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探讨

(一)培养目标的比较

在我国按学科门类分,经管理专业主要分为管理学一级学科以及经济学一级学科,工商管理学科是管理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199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并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和国际经济学共8门课程。而对于工商管理类学科,并没有文件或会议把计量经济学作为其核心课程,但多数高校都把计量经济学作为工商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但经济学与工商管理学科在培养目标中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也存在较大差异。

(二)学生培养能力的差异

一般来说,经济学学科侧重培养学生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以及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工商管理学科的重点在于研究赢利性组织的经营活动规律以及相关的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以及技术的管理类学科。在我国,工商管理类学科下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会计学(审计)等专业。

(三)教学内容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上看,经济学培养较为宏观,特别是要求学生具有分析、预测经济的能力。而工商管理学的培养目标较为微观,学生侧重于企业管理相关理论的学习,因此培养目标侧重于微观个体。在此背景之下,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的要求也不同。

一般来说,经济学科的研究数据都为宏观数据,大都是时间序列数据或面板数据,而工商管理学科一般的研究对象为企业或者消费者等个体,侧重于截面数据。特别是工商管理学科中的某些学科如市场营销,侧重于问卷调查,会广泛运用到哑变量,因此两者的教学内容必须有所差异。

四、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设置的策略选择

(一)学时设置

一般来说,工商管理学科对计量经济学的要求相对较低,而经济学类由于预测等方面的需要,对计量经济学要求相对较高,因此经济学科计量经济学一般设置为3学分,按16个教学周,合计48学时;工商管理学科一般设置为2学分,按16个教学周,合计32学时。

(二)数学基础

计量经济学是对数学知识要求非常高的学科,计量经济学一般在学生学习完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后开设,因此一般大都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开设,而此时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遗忘都较为严重。一般需要设置4学时的数学基础课程。数学基础一般围绕:概率论基础、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统计量及其概率分布、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这些数学知识伴随计量经济学学习的始终,因此务必加强学生对这些基础数学知识的复习。

(三)经典计量经济学

经典计量经济学主要涉及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导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异方差性、多重共线性等教学内容。该部分教学内容多,难点、重点也多,也是学习其他计量经济学板块的核心和基础。因此是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学科学生必须学习的重点。但在A7的子版块中,由于工商管理学科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一般的研究对象都是个体,因此他们对哑变量数据的处理要求非常高,该板块对经济学板块做介绍处理,而对工商管理学科的学生必须重点来讲,如LOGIT、PROBIT检验等。这个板块大约占教学内容50%。

(四)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

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包括:平稳性检验、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等。该板块是计量经济学的高级阶段,也是经济学科进行预测、时间序列数据检验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经济学学科必须重点介绍。在工商管理学科,一般只做基本介绍。

(五)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

面板统计是计量经济学中比较难的板块,对本科生来说属于较为复杂的板块,但经济学学科的学生在毕业论文涉及中往往会用到该板块的知识。因此该板块在经济学科中做较为详细的讲授,而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只以介绍为主。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如表1:

五、计量经济学上机实验内容设置

(一)课时安排

计量经济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特别是计量经济学涉及到上机操作,因此必须安排好实验学时。从教学的时间来看,经济学学科适合安排8学时的上机实验,而工商管理学科安排6学时的上机实验。

(二)教学内容安排

上机实验的教学内容有:

D1:包括计量经济软件的基本操作(如数据录入、编辑等)、一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操作、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操作等;

D2:数据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以及处理

D3:时间序列数据平稳性检验(ADF)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

D4:面板数据的基本检验与操作。

(三)具体实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具体实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见表2:

六、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其他建议

(一)重视计量经济学的课下实验

计量经济学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学完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后,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来实现对数据的各种处理练习。每个计量经济理论都需要通过上机实验来进行巩固。但从现有的教学时间来看,不可能都对计量经济学的实验都进行统一的上机安排。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课下上机实验的要求。教师应该将需要学生掌握的上机操作编制成讲义,供学生课下练习,并安排好答疑工作。

(二)重视对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性的考核

计量经济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在对计量经济学的考核中,除了重视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考核以外,应重视对计量经济学实践能力的考核。在考核过程中,上机操作、课后作业、计量经济学应用论文等都应该成为考核的重要方式,这样才能摒弃学习该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死记硬背的现象。对于本科生来说,甚至可以用上机操作考核取代传统的闭卷考核。

(三)重视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对经济思想的灌输

计量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但计量经济学绝对不是单纯的“数字课”。教师在对基本理论介绍完毕后,要用真实的案例数据进行相关的演示,演示前必须交代好数据以及相关模型的经济学背景,检验结束后,必须对该案例反映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进行总结。这样能够让学生明白计量经济学的学习目的,不能让学生单纯地把计量经济学理解为数学课。

(四)重视教材的选用

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引进比较晚,在师资、教材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在我国,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分原版教材、翻译教材以及国内原创教材。原版教材由于价格昂贵,对英语水平要求高,一般都被选用研究生教材。翻译教材一般篇幅过多,也不适合作为本科生教材。因此一般本科教学大都选用国内原创教材。国内教材的案例数据一般都来源于中国经济问题,方便教学,也能更好地反映中国的经济问题。但国内原创教材大都存在篇幅过短、错误较多等问题,因此教师在选用教材的同时,应考虑编制相关的学习讲义,供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

(五)重视计量经济学的规范性教学

计量经济学应用型比较强,在学生今后的毕业论文、科研活动中会频繁用到计量经济学工具。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中,要重视规范性方面的教学。如许多学生会出现如下错误:撰写回归方程时不写∧符号;撰写回归模型时没有误差项ε;有的学生混淆显著性水平和置信度两个概念等等。这些规范方面的错误虽然不会引起误解,但却导致读者对论文形象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计量经济学的规范性方面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研究,2007,(05):139-153.

[2]李子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决定将《计量经济学》列入经济学门类核心课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09):78.

[3]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经济管理的二重性篇(6)

经济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渐次推进的历史背景下,公立医院的改革成为整个医疗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这种情况下,作为医院管理核心环节的经济管理,其地位和作用更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明确。公立医院亟需通过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顺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趋势,通过提升经济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实现医院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是指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对医院的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指导与监督,开展经济分析和经济核算,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质量和科学管理水平。

我国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其主要目的是运用经济手段,协调医疗、预防、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以取得较好的医疗效果和经济效果;妥善处理国家、医院、职工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医院和职工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如定额管理、经济核算、考核奖惩等制度,提高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水平。经济管理的作用十分明显:对内,经济管理效率的低下会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经济效益,影响医院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对外,其效率的低下则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使得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矛盾不断涌现。

二、现阶段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树立经济管理的首位意识

长期以来,公立医院对经济管理的意识较为淡薄。一方面,“重业务、轻管理”的认识误区使医院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忽视了对自身经济行为的科学有效管理。另一方面,经济管理的内容应包括计划财务管理、定额管理、药品材料管理、物资管理等方方面面,而医院却往往将计划财务管理视为经济管理的全部内容。

(二)缺乏完善的经济管理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调整经济活动的规范和准则,是确保医疗活动有效进行并且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制度性保障。规章制度的缺失往往导致医院的医疗行为和内部管理失去工作标准和行为守则,使医院的经济管理出现漏洞。譬如,医疗收费备受患者诟病,其合理性合法性饱受患者质疑。但医院方面往往不能及时透明地提供收费的相关依据,医疗收费混乱的现象较为严重。

(三)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衡

现阶段,公立医院的资源配置出现了结构性的失衡,资源的利用效率总体不高。公立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容易犯贪大求全、急于求成的错误,其往往更倾向于将有限的医疗资源投入到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床位数不断增加的过程中,从而忽视了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力度在资源方面的二次分配,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导致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衡。

三、提高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一)积极适应新医改下的医疗改革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其指导思想是坚持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这种情况下,公立医院的非营利性将愈加突出,政府投入将进一步加大。换言之,公立医院要以强化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此时,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要及时转变思路,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兼顾公平与效率。在保证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实现合理的经济效益。

(二)建立经济管理的标准化流程

建立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标准化流程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其一,标准化的前提是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规章制度,如构建财务预算全方位体系,完善成本效益分析法,应用现代管理会计,完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建立财务绩效管理评价机制。其二,要在既定的标准体系下开展医院的经济管理行为,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其三,要严格按照绩效考评制度对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行为进行考核,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

(三)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

提高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水平,核心内容之一是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其重要前提条件是鼓励管理人员学习经济法律,掌握财经知识。通过培训,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防范经济风险的发生。比如,可以定期组织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专业能力培训,不断学习新医改形势下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再如,提高财务人员对会计核算的评价和分析能力,从而实现医院财务核算与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外,还要增强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确保各项经济管理活动的合理合法。

(四)强化财务管理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医院的经济管理包括计划管理、定额管理、药品材料管理、财务管理、财产物资管理及考核、奖惩等多个方面。其中,财务管理虽不是经济管理的全部,但仍是其最核心的部分。加强计划财务管理,要强化医院的财务预算管理和控制,进行有效的外部控制以及自我控制,实现对经济管理的宏观调控;要实行全成本核算和数据分析,培养成本意识,实现成本核算管理的技术经济性;要实现“互联网+”下的财务信息网络化,保障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要探索财务管理新的发展模式,健全现有的财务管理体系,适应医改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四、结束语

鉴于公立医院在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其经济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公立医院要在新医改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下,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树立经济管理在经济管理中的首位意识,建立标准化流程,加强组织学习,提升自身的经济管理水平,最终实现公立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霞.新形势下关于加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问题的思考与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

[2]江婷.新医改视阈下的医德研究[D].南华大学,2012

经济管理的二重性篇(7)

中图分类号:D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1

一、知识经济概述

知识经济指的是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之上的一种经济。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对当前的经济关系、经济结构都产生了重要作用。各种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为信息共享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当前,知识经济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还局限在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对其他高技术产业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但也应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规律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应加快知识经济产业的发展,促进现代行政管理的现代化。

二、知识经济下的现代行政管理研究

(一)知识经济对现代行政管理的作用

知识经济特别重视创新精神。在知识经济时代,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必须通过技术、知识、智力资源的结合才能实现。在知识经济时代,不管是因为国际形势发展的要求,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都应该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否则将难以应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从总体上看,知识经济对现代行政管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知识经济对政府行政管理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行政改革还局限在制度方面,而没有对行政管理模式及管理范式上进行调整,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很难有较大突破,在行政管理中还沿袭过去的行政管理思维,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产生了不利影响。知识经济社会对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对行政管理理念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加速了行政理念的更新升级。

2.知识经济对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产生了重要影响。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速了社会分工的发展,政府的服务职能和公共管理职能也更加突出。这就要求在行政制度改革过程中,应深化对政府职能部门的认识,将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不仅仅局限于精简人员、精简机构,而应该着眼于调整和优化政府的职能机构,承担起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管理职能。

3.知识经济对政府行政管理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发展转变,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不断加快,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对政府机构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应建立健全行政管理制度,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采用多种管理方法,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知识经济对现代行政管理的挑战

1.知识经济改变了行政管理机制的生存环境。知识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政治制度、文化制度也产生了强烈冲击,改变了现代行政管理机制的生存环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由历时性向共时性发展,知识经济会影响行政管理的效率。历时性、共时性指的是从横纵向维度、静动态维度来分析特殊的经济运动,前者主要是对社会形态分析,后者主要是对社会结构分析。在工业经济时代,政府机制一般处于历时性经济形态中,因而能够优化各种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共时性特征更加明显,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行政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二是政府效能竞争存在很大危机。在知识经济环境中,政府管理效能与治理能力的效率,对全球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与自由竞争环境下的国际竞争相比,知识和经济时代更突出了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的竞争,因而进一步加强了对政府效能考查的力度。因此,各国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政府作为最重要的执法机关,承担着社会经济管理和疏导的职责,应不断推进政府机构的改革,还要求不断提高政府机构人员的素质,对网络化、知识化社会进行深入思考,实现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2.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行政管理的局限性也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行政管理机制与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水平不相适应。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发展、社会政治、社会运行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传统的行政管理机制产生了很大挑战。首先,金字塔式的行政管理制度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的个性化发展要求。金字塔式的行政管理制度具有程序严谨、全面细致的特点,在现代工业化生产条件下,能够展现出有序、高效等优势,但在经济发展日益加快、信息更新频繁的背景下,这种管理模式会呈现出程序繁琐、过于刚性等问题。其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机构过于庞杂,对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会产生阻碍作用。二是政府行政责任保障制度的功能不断退化。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各专业职能部门也逐渐产生,行政管理体制也呈现出各自为政、相互分割的现象。在这种机械的专业分工背景下,导致了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减弱。由于政府各部门比较封闭,信息沟通不畅,导致政府部分职能交叉和机构臃肿,不利于政府行政职能的发挥。三是政府的行政决策方式比较落后。在机械性、封闭性行政管理制度中,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受到很大挑战。在工业化时代,一般只需要进行职业培训和公共教育,就能够实现知识转移的要求,不会影响行政机构的运行效率,通过垂直化的层级信道,就能够将知识与决策结合起来。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利用类型也不断增多,即时性知识也越来越重要,通过层级信道来完成信息传递不仅难以保证信息的即时性利用价值,也容易导致信息传递出现偏差。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对社会经济关系、经济结构的转变和调整都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对政府的行政管理模式、流程都提出了挑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现代行政管理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如何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是当前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重视的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应突破精简人员、精简机构的局限,而应该从优化和调整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入手,发挥政府的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经济管理的二重性篇(8)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8-0056-01

随着时代的发展,转眼间我国已经步入了2012年,这距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足足有十一个年头。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我国面临着经济上的严峻挑战。外国企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强势介入我国市场,我国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必须做好企业的经营计划管理工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新观念,企业经营者应当时刻具备危机感和使命感,在认真研究市场风险、经济效益、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建立全新的、有效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振兴民族工业。

一、建立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由于企业经济管理需要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等进行系统性的规划统筹,企业的经济管理包含经济分析、制定运营计划、财务监督等各个方面的工作,缺一不可,如果其中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整个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就将出现问题。因此,必须协调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经济管理,第一能够保证企业经济良性健康发展,第二还能使得企业实现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对实现企业经济腾飞,为企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在企业中建立现代经济管理体制,对实现企业长远利益,长远发展,良性循环是不可或缺的。

二、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

从当前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总体情况看,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企业经济管理质量有了极大地提升,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管理模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这种改善是相对的,与国际大企业相比较而言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

(一)创新管理意识缺乏。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关键。但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创新仍然只是停留在文字上的内容,没有真正成为企业上下自觉的行为。在企业中或是沿袭传统企业经济管理的模式,没有结合时代的特点,或是完全照搬照抄他人的经验,导致出现邯郸学步等问题的发生。企业在市场中缺乏自我价值,难以体现其独特的吸引力。

(二)风险管理意识不足。市场的瞬息万变、国内外环境的变化都使的企业时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一旦企业没有做好相关准备必将会对其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但在我国企业中,有很大部分尚未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既没有对市场可能发生的变化有着一定的预测,也没有制定企业应对各种风险的预案,使得企业人力、物力、财力有着极大的浪费,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地隐患。

(三)成本观念尚未树立。粗放型的经济管理模式是当前企业的一个共性问题,造成企业的巨大浪费,影响着企业的长期发展。而成本管理作为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标志,在我国企业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影响日益深入的今天,企业面临的困难会不断加剧,成本控制工作显得更加重要。成本控制需要全员参与,以较少的投入取得最大、最优的经济效益。对生产企业来说,就是以较少的劳动耗费,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

三、企业经济管理质量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企业经济管理面临的新特点和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企业经济管理质量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得力措施,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以人为本。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之一,必须要在企业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全面发挥企业的人才优势。一是注重企业文化的形成。通过企业文化来形成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实现企业各要素的协调,形成合力;二是注重重情感管理,即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是注重人力资源开发。从为员工负责和为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重视人员的培养,提高员工的知识层次,优化员工知识结构;四是注重人才使用。企业要为员工发展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创新的舞台,使个人的才华得到充分施展,实现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

(二)重视创新培养。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的快速更新,使得企业必须要将创新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方面。一是创新经济管理模式,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将企业管理最新成果与企业自身实际相结合,更新企业的经济理念和管理措施,适应市场化要求;二是重视创新经济管理制度。在企业中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面向市场的内部组织框架,增强企业推动力;三是注重创新氛围的营造,要鼓励企业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之中,鼓励其在本职岗位上有所创新,通过以上带下、由点带面等形式在企业中营造良好的氛围,使企业获取长久的生命力。

(三)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促进企业有效发现、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是企业保持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注重财务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重要内容和关键,财务风险管理是确保企业财务安全的重要保障,对此,企业管理者、各部门以及财务部门必须要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在决策制定、执行,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都要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制度,提高管理质量。二是注重信息搜集整理。注重对市场信息、政府信息、国际信息等内容的搜集和整理,科学有效的进行分析,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可靠依据。三是注重强化企业整体风险观念。就是要在企业中营造注重风险管理的氛围,让员工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要在普通员工中建立培养风险观念,从而使企业保持危机感,提高企业的拼搏意识。

四、结束语

总之,在经济发展的新环境、新形势之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加强和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加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和企业自身经济管理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发现经济管理的漏洞,并寻求更优化的管理结构和体系将是一个长久性课题。

经济管理的二重性篇(9)

政府经济职能是政府对经济活动实施管理与调控的一种手段,政府经济职能是伴随着国家经济行为的出现而出现的,起初单一的经济形势下,政府经济职能运行尚且可以。但随着经济形式的复杂多样化,政府经济职能运行中出现了一些致命问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模糊化,干预手段不合理;政府内部经济管理职能配置缺乏科学有效性;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管理过于强硬,缺乏灵活性;宏观调控能力极弱,对风险承担能力的极度缺乏。基于以上问题,加快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十分必要,多途径解决现实问题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加快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要性

政府只有加快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使政府经济职能呈现多样性与创新性,才能不断迎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将政府经济管理渗入到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使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达到全面、有力、科学、有效,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长期稳定繁荣。近年来,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逐渐将经济活动中的许多弊端暴露出来,在如此的经济形势下,政府的宏观调控便显得尤为重要,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在处理市场经济问题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变幻无常的经济市场和国际经济环境的感染下,政府只有基于市场经济的运营情况和发展趋势转变经济管理职能,加强对市场经济行为与活动的调控能力,有的放矢,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加强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具有划时代重大意义。

二、推动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有效措施

(一)采用科学、高效的政府经济职能管理模式

高效、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形成与政府科学化的经济管理模式是分不开的,一个合格政府在行使自身职能时并不是管理越多越好,也不是放任经济自流,政府无限扩充管理职能只会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社会负担,管理过少同样也会滋生许多矛盾与问题,只有采用科学高效的经济管理方式才能促进经济繁荣稳定,政府应做到:一是政府要摒弃以往“管理无限性”的观念,充分认识到自身管理权利的有限性与管理责任的无限性,做到“管之该管,行之该行”。二是将“政府万能”的管理观念彻底清除,相关人员要意识到政府的性质与作用都不是万能的,要心存“配角”精神。三是政府管理与控制要科学、切实、高效。首先政府应通过政策制定等方式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经济和谐、有序运行与发展。其次是政府应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中(社会中介组织)分开,给予它们发展自由。最后,政府应强化宏观经济管理,弱化微观经济管理,科学行使社会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优化市场监督。

(二)变经济“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任务严峻性的不断加剧,政府部门的经济管理职能也面临着空前的压力。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可知,在政府管理职能方面,政府只有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不断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经济发展与公共利益的一切需求,提供保质保量的各类公共服务,打造坚不可摧的“服务型”政府才是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关键。首先,各级政府应树立公共服务的现代管理理念,践行“服务至上,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经济管理模式,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贯彻落实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去。其次,为社会公众提供社会公共物品,为部分公共人员提供社会保障,在此基础上,政府还应不断促进社会收入分配的公正性与公平性。最后,要不断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项目,消除行政权力对经济活动干预的一系列不良因素,推动政府行政效率最大化,服务职能最优化,以放任服务的方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率,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繁荣。

(三)充分发挥“法治”对政府经济管理的作用

由于市场经济机制与政府的宏观管理与调控均不是万能的,二者一定程度上都会出现“失灵”与“失控”的情况,当经济发展遭遇二者都不能解决的尴尬问题时,只有将“法制”引入到政府经济管理中来,促进管理行为法制化,才能使政府经济管理由人治走向法治,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繁杂问题,为经济发展创造灵活稳定的运营环境。一方面为了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保障公共服务的实效性,各级政府应避免“越位”与“错位”状况的发生,遵守法律法规,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科学、合理发挥政府经济管理的调控与监督职能;另一方面,政府管理职能法制化的实现不仅要靠政府的自觉能力,也要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为依据。因此,优化完善法律制度,推动法律制度高效实施,从立法、普法、执法等方面加强法制社会建设,提高政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利用法律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用法律政策使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法治化、科学化与高效化。

加快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对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政府应采用科学、高效的经济职能管理模式,由“管理型”政府逐步转向“服务型”政府,不断促进政府管理行为的法治化,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经济管理的开放性与国际性,多途径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推动市场经济繁荣稳定。

(作者单位为威海市文登区信息产业办公室)

参考文献

经济管理的二重性篇(10)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含义:通过全面分析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同时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制定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案和管理制度,从而保证能够推动和实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和高效发展,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提高。另外,加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升级,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还能够使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程度。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特点:第一,关联性。企业管理工作在企业中想要顺利的执行,其必要条件是符合企业总的发展战略。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经济管理涉及到各个环节的经济项目,呈现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趋势,对企业利益的实现具有整体性的影响,由此看出企业经济管理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第二,指导性。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企业管理进行规范和指导。此特点主要体现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企业管理部门要针对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和市场变化做具体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前提做策略调整,而且这些调整必须遵循法律法规,符合企业的发展方向,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三,整体性。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从整体出发,对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进行管理和调整,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规划科学合理的经济活动,还能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从而保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企业的制度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础,现如今,市场经济竞争激烈,有的企业将重心放到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的占有率上,对企业经济管理方面没有规划,使得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的企业对经济管理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大多都是从别的地方模仿的,对自身企业并不适合,导致不能落实到经济管理工作中,影响企业经济管理的正常进行。

(二)企业组织机构不健全。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时,很多企业急于追求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忽略了企业组织机构体系的重要性,导致企业组织机构存在许多的问题,现在企业组织机构不是过于臃肿就是过于简单,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效率,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了先机。

(三)经济管理人才普遍素养偏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需要一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然而现在大多数的企业中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都不太高,如果企业缺少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会使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无法很好的运行,经济效益无法提高。而且有的企业为了节省人力成本,不重视人才的专业素养,对于招聘和人才培训一带而过,这样的管理团队不仅不会给经济管理工作带来正面影响,还会阻碍企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实施措施

(一)完善经济管理体制。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制度建设是关键所在。完善经济管理体制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有效整合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使得员工的工作平台得到改善,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提升。对于完善经济管理体制,首先,要充分研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从企业的发展现状出发,根据企业自身的需求和发展规律制定经济管理制度,要确保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其次,在制度落实过程中,为了确保经济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落实,要建立严格的监督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并完善;最后,要建立相应的员工奖惩制度,培养员工工作热情,增加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二)完善企业组织机构。组织机构是企业运营的基础,所以企业应该完善组织机构,使得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人被指派去完成,责任到人,这样每个环节都会变得格外清晰,明确了每个人的工作任务,保证了组织机构运行的最大效率。

上一篇: 社区发展与治理 下一篇: 电子商务模式的类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