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存在的问题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16 16:21:28

德育存在的问题

德育存在的问题篇(1)

加强中学德育教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选择。然而,当前部分学校德育教育状况令人担忧,有些学校“唯分数论”,“以成绩论英雄”,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与德育教育失位有直接关系。如今年6月21日浙江一男童遭多名初中生囚禁暴打,6月22日四川资阳市乐至县初中女生被羞辱等类似事件不断见诸报端、网络,这些初中生在自身承受失足痛苦的同时,还给家人、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当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无疑,德育教育工作缺位是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当前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现阶段虽然全国上下都在进行素质教育,但在现实课业、升学压力下,老师的教育责任更多的是知识教育,往往忽略德育教育,导致部分初中生拥有了知识,却弃掉了品行[1]。学校、家长包括社会对智育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德育的重视程度,没有把德育教育上升到培育人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度,存在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的现象,给当前德育教育工作提出很大挑战。有些地方学校缺乏强有力的思想品德教师队伍和专职德育教育人员,在社会上没有形成重视德育教育的良好氛围。部分地区德育教育方法停留在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教育目标停留在老路子中,不符合当前初中生发展实际。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缺少与学生的沟通,往往忽视学生的感受,教育对象往往只针对学生,当学生违纪时才与家长联系,很少或几乎没有对家长进行教育指导[2]。一系列问题导致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起来举步维艰。

二、影响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因素

1.教师因素

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和敬业精神有无直接影响德育教育成功与否。如果每一名教师都能非常敬业,认真研究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选择适合的教育方法,那么这个班级的德育教育工作一定很到位;反之,如果教师只是泛泛地空讲一些大道理,并多以训斥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地斥责学生,只会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反感,德育教育工作根本无法开展,更谈不上发挥作用。教师只有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自己率先垂范,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才能使德育教育切实发挥作用。

2.学生因素

德育教育实际就是对学生的教育。每一名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不同学生在思想、性格上,待人接物方面存在千差万别。德育教育必然存在许多规章制度和条条框框,这些规章制度和条条框框势必造成某些学生的反感,可能自身习惯导致他不能很好地遵守这个规章制度,给德育教育带来诸多麻烦。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社会较少,没有很好的自制能力,有时过于简单粗暴的德育教育方法导致他们不理解学校和教师为什么以种种规章条例、制度规范束缚他们,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抵制心理,阻碍德育教育全面推行[3]。

3.学校因素

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主要或者唯一的评价标准就是文化课考试成绩。虽然现在都推行素质教育,但是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往往牵制住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变革。成绩差令家长不满意,社会不接受,政府不支持,学校的处境举步维艰,所以抓文化课成绩还是大多数学校主要的或唯一的工作。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造成学生不能全方面发展,对德育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程度的削弱。教学研讨是学校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定期做的一项工作,现阶段很多学校教研内容很少与德育教育相关,都是一些学科教学上的交流和探讨。

三、解决初中德育教育现存问题的对策

1.确立“教书育人、以德为先”的德育地位

学校要围绕以育人为中心,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紧扣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把育人工作融入学校工作各个方面,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真正发挥学校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4]。要用制度落实“以德为先、全员育人”,建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长效工作机制,把教书与德育紧密结合起来,确保所有教师都履行德育职责,所有课程都发挥德育功能。

2.确立中学生德育教育新理念

教育引导中学生从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三个层面上深入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把民族精神的弘扬与时代精神的提炼、城市精神的塑造、学校精神的培育结合起来。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环节相互渗透、相互联动的德育工作体系。牢固树立“全员育人”理念,把学校德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大力营造“大德育”的育人氛围。在全体教职员工尤其教师中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强化专业教师的德育责任性,鼓励他们从本学科专业特点出发,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内涵,以自己丰富的学识、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健全的人格教育感召学生[5]。

3.建立完善多样化、个性化、时效化的德育方法

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而不是强行向学生灌输德育理论。具体来说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的原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影响,使学生在认识和情感上逐渐完善[6]。要实现这样的德育教育方法,所有任课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通过学习和实践形成高尚品质、健康人格和高超能力,通过自身影响学生[7]。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室文化建设做到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性。引导学生发现美,参与到美好情境的创设中,使学生在学校体会到德育教育的美好和快乐,积极主动投入到德育教育活动中。

参考文献:

[1]陈福元.新时期中学德育管理体制的反思与探索[J].中学时代,2014(04):206.

[2]迟希新.学校德育教育中的几种常见误区及对策分析[J].中小学教育,2007(12):41-43.

[3]谢璐璐,邱佳佳.中学德育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以海南省海口市为例[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31-34.

[4]韩淑娟.中学德育教育中的“以人为本”[J].文教资料,2009,(20):125-126.

德育存在的问题篇(2)

一.中职德育教育改革的意义

1.1注重个体差距,促进学生发展

在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根本没有结合学生的发展差异,所以做好中职德育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也只有这样才能推进中职德育教育工作顺利发展。推进中职德育教育发展,更多的是为满足学生发展,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有很大价值。由于中职学生生源与其他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智力与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的智力与行为习惯都处于较差的领域。

1.2能有效提高老师工作积极性

中职教育实践直接体现了该校课程改革与开发,大多数老师都拥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其认知水平普遍偏高。同时必须面向社会资源与教材,此时老师可以同交流与合作使用合适的教材,同时该课程的开发也将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动力,最后促使老师养成较好的行为习惯。

1.3能突出德育教育的核心价值

德育教育的改革与开发有助于社区、家庭与学校之间形成统一性。本来学校就是社会组织性群体,所以学校在社会职能上必须满足教育要求。首先,学校必须向社会负责,深入教育方针与部署,以此完成行政单位部署与组织工作。其次,学校必须对社区、学生、家长负责,并且承担起对应的责任,这样才能带动学院发展与建设。

二.现行中职德育教育潜存的问题

2.1中职德育教育管理体系欠缺

虽然很多中职教育都进行了改革,但是依然有很多中职教育模式有待改善,缺少现代化管理理念,外加缺乏完善的配套,教条严重,无形中也为德育教育工作提高了难度。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它对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为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此时学校继续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其进行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教育,很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2.2认知力度不够明确

大多数人认为:中职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专业的技能性人才,只要学好专业就可以,而德育教育工作只是作为教学任务完成,并没有与现实状态、自身特点整合。对此,相关负责人与领导必须整合专业课程与技术,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另外,也有老师认为:德育不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它只需要政治老师负责,甚至这种观点也存在于家长中,都严重影响了中职德育教育发展。

2.3德育教育内容缺乏灵活性

根据调查反馈的信息来看:超过80%的学生表示:中职德育教育和社会相脱离,目前的中职德育还存在重形式、内容陈旧、缺少实践、口号多等问题,没有与学生特征与社会特点整合。老师与学生都受金钱至上与市场经济等因素影响,学校进行德育教育时依然使用的是模范人物、演讲、敬老活动等,缺乏时代特色,所以对学生的人生观与实践也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三.中职德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3.1学生因素

中职学生和其他学生不同,其学习成绩不理想,对读书没有太大的兴趣,更注重利益,外加金钱至上的思想影响,大多数同学认为读书没有太大用处。从社会局势来看:现在大多数学生都属于独生子女,自小娇生惯养,在出事时以自我为重心,很少考虑到他人。加上没有经历过艰苦,急功近利、耐力缺少严重。从心理来看:和考入重点高中的同学相比,他们存在严重的自闭、自卑心理,总感觉低人一等。

3.2老师因素

受主体作用影响,德育和数学、语文、英文教学不同,德育传输的价值、世界观与人生观取向,通过这些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思索。由于中职老师与学校管理人员不够注重德育,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德育作为一门灵活的科目,同时也是道德与修养的重要成份。

3.3社会因素

很多老师在理解德育教育时,并没有真正把握好本质精神与内涵,在教育方式陈旧、教育内容概念化的情况下,很难让社会环境与德育教育获得协调。当前,针对中职教育的评价相对单一,由于只注重技能与知识评价,没有落实行为、思想与价值观评比,让社会与学校看不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这样就对德育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四.做好中职德育教育的对策

4.1做好学生思想与道德教育

学生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对象,如果要减小对德育的排斥,就必须从关注学生着手,做好心灵启发与引导工作。通过培养学生自强、自信、自尊的品质,发现学生的有缺点,让其更好的发挥自身技能,从而提高竞争力与整体素养。或者结合学生的心理,增强心理辅导与教育工作,及时的解决问题。

4.2建成良好的德育队伍

中职德育教学老师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掌握学生需求与心理特征,在身体力行的情况下,为其打造出职业道德水平高、政治素养好、管理方式先进的队伍。同时,德育老师在业余时间要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素养,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使用情感交流、榜样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4.3创设良好德育教学氛围

德育氛围是全校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补充,它作为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家庭、社会、学校配合,通过做好交流,及时掌握学生近况,改进教育方式。

4.4实用为主,利用多种德育方式进行教学

为了让德育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中职院校在教学部署时,应该本着实用的目的,根据学生情况,做好专业与课程调整,创建出涵盖新工艺、新技术,并且具备前瞻性,满足时展的课程,这样才能拥有清晰高效的学习框架。同时,在学习中不能按照成绩划分层次,而是结合学生的就业、兴趣与学习能力进行划分,在因材施教的背景下,让中职德育教学发挥更好的价值。

中职德育问题作为中职教学不可避免的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完善教育部署,通过改善综合素养,让其成为综合素养达标的现代化人才。

作者:顾志军 单位:唐山劳动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德育存在的问题篇(3)

德育教育对于中学生教育来说非常重要,对中学生的思想发挥着指导作用。德育教育是中学生教育的基础内容,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很多学校也开始对德育教育进行学习和实践 ,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由于我国传统德育教育中容易重说教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重智育轻德育等问题。因此,要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开展素质教学,就需要改进德育教育的方式,让德育真正在中学生成长阶段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现阶段中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德育指导青少年思想的作用,只有认清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促进德育教育更好的发展。

(一)德育内容过于抽象

在对中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时,学校领导片面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全部内容。于是很容易将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等宏观的思想意识灌输给学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加以指导。在教学内容过多的强调理论,导致中学生没有珍重的领悟,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实践。在教学上德育教师也没有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教学,以至于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二)德育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在传统的中学教学中,德育教育一贯采用的方式就是填鸭式的教育,这种方式单一,课程枯燥,这样的课程妨碍了学生自主性的思考,也不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简单的灌输不能让学生真正的受到德育教育,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无法发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条式的教育无法指导学生的言行,也就不能提升他们的品德。

(三)德育定位缺乏实效

一些教育行政部门还不能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导致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仅仅是凭借思想品德课的成绩来界定开展德育教育的成果,也根据此来评价学校的好坏,似乎考分越高的学校学生的品德就好,这实际是个非常错误的定论。现在教师只把德育等同于思想政治课,学生也只是记忆书上的知识点,追求较高的分数。

二、加强中学德育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明确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就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核心,重视人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促进每个人都能持续全面的发展。德育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逐步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第一,要通过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要遵纪守法,这是德育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第二,要让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这对学生又提高了要求,除了让学生遵纪守法外还要遵守社会道德规则,这是培养学生要有公德心。第三,有利他主义精神,德育讲究要付出,为他人付出,这是道德教育的高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第四,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做德智体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之人。

(二)优化德育教育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德育是对思想的引导,除了让学生接受教育之外,更要关注学生的态度和言行,要积极引导他们,注重心灵上的感触和真实体验。可用情感陶冶法,要创造文明的校园环境,这样学生在无形中会受到感染。可以运用榜样模仿法,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将身边的模范树立起来,这种方式就将抽象的道德价值观变为形象的、具体的,对学生的言行发挥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还可以运用行为训练法,一方面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加强主体的作用,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德育教育中来,另一方面要通过实践锻炼学生,形成对道德的深刻认知,从而转化成行为习惯。

(三)强化教育队伍,建立德育基地

德育教育如想很好的开展,也需要一直思想业务和专业素质均高的教师队伍,德育教师要以身作则,针对性的对中学生开展教育活动,同时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思想指导。德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素质的提升,关注他们的个性需求,树立与现代化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观念。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同时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为了更好促进德育教育产生良好的效果,需要集合三方的力量,营造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德育环境。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品德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德育指导,运用各种活动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挖掘青少年真正的需求,从而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另外,社会的环境也不可忽视,尤其是面对着互联网所带来的大量的信息轰炸,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结论

总之,面对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我们必须将理论联系实际,从中学生的真实情况出发,切实的给予他们思想和行为的指导,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优势,促进青少年德育水平的提升。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发挥效果,为构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2]冯菊香.德育问题在非编实践教学中的表现与对策[J].大众科技,2013(11).

德育存在的问题篇(4)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面提升我国人口的素质。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其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在各项素质教育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重中之重。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启蒙阶段,加强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不仅有利于塑造合格的人才,更能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和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针对我国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德育教育迫在眉睫。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现在很多家长由于工作比较繁忙,忽视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容易溺爱孩子,造成孩子在德育方面有所欠缺。并且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将孩子送到学校就希望学校能教育好孩子的一切,忽视了家庭才是孩子最好的学校,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且在乡村或者偏远地区,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很多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父母言传身教这一块更是缺失严重。

(二)教师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独生子女较多,每个小学生都是家里的“宝贝”,父母及其他各位亲人都对其呵护有加,对某些行为甚至纵容,导致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纠正学生的空间就比较小,有时批评轻了没效果,批评重了学生容易做出各种极端行为。而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方式比较滞后,仅仅停留在口头的规劝上。如何适应新形势下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合理地对小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培养他们的德育素养,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传统教育认识的偏差

由于德育教育的成果难以显而易见,因此,在大多数学校中,教师主要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在传统教学中,传授哪部分知识就强调开设一门课程。在培养孩子德育素质方面,往往误以为通过一门思想与品德类的教育课程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而忽视了其他学科和课程的教育作用。并且为了不让小学生的成绩输在起跑线上,只强调学习,忽视了对其他能力的培养。如一个好的劳动习惯是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开端,但当前还是有许多家长认为学习才是学生的正事,劳动是在浪费学习时间。

二、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补

小学生除了在学校,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其应该与学校教育形成一个有机的互补。家庭成员应该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在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之间应该保持良好的沟通。这样有利于父母和教师探讨出比较好的教育模式,并且更全面地认识小学生的优缺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

(二)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小学生日常最容易接触到的人之一,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教授课本知识,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德育观。而且,教师要主动学习,特别是学习心理学知识,减少与小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障碍,让学生敢于、乐于向自己倾诉各种问题,乐于采纳自己给出的批评建议。此外,学校还要重视对教师各项能力素质的培训,确保教师能够及时适应形势的变化,接受好的、新的教学方法。

(三)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

语文、数学、体育等各门学科都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平台,所以,我们应该抓住一切机会,润物细无声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教师在讲授语文课本知识的同时,不仅要重视学生对字词句的把握,更要重视这类题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作用。尤其是要给小学生创造德育实践的机会,如鼓励小学生参加劳动和文娱活动,让小学生有更广阔的展示平台。通过德育实践活动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胆量,使其获得相关技能,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结语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注重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因此,家长和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多管齐下,利用一切可能的平台为小学生提供锻炼成长的机会。

作者:陈慧慧 单位:美迪斯国际俱乐部

考文献:

德育存在的问题篇(5)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94-01

一、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教育方针中,素质教育的推行,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包括教育界在内的共识,素质教育是为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做出优化的基础教育。其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是素质教育的中心点,是高中教育中的关键学科,对于各高中学校来说,德育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课题。在我国,德育教育是满足现代化发展建设的客观需求,也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主要保障。在新课标中指出,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及质量,不仅要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做出有效的教育,还要对学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思想品质教育、纪律教育,强调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兴衰的关键,且高度评价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落实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主要方针,积极研究及分析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教师和学校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

二、高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内容匮乏。在对本班进行德育教育的实际中笔者发现,德育的教材脱离实际,其教学内容多是一些人生的大道理,缺乏趣味性,也没有对生活的融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无味,无法精神集中,也没能对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做出积极地反应、回答。在实际的问题中,能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关注和行为做出改变的内容少之又少,贴近高中生活实际的案例更是成了稀有物品,很难找出可以涉及社会热门话题、热点新闻的案例内容。对于这种匮乏内容的德育教材,学生无法对其产生兴趣,就更别说达到教育目标,起到“育人”的效果了。

2.德育方式单一。在对德育教育的实践中笔者还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利用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灌输。不仅忽视了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促进学生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善恶分析、价值观、道德观的直接授教。讨论课,也变成了学生之间的“课间休息”,只有少数学生进行发言,难以让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在德育课上的主要工具是德育教材、音像教材、教学软件等,其主要的教育地点是课堂。德育课的教学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方,教师用严肃的态度步上讲台,在学生正襟危坐、沉默寡言的教学气氛下进行,就算展开德育实践课,教师也只是出于形式,没有得到良好的实际效果。

3.德育考核流于形式。在当前,各个高中学校依旧以应试教育的观念进行教学,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方针,受高考和招生制度的影响,学校对德育课的授教完全以考试为中心,学生为考试而学,大部分的学校及教师都把德育教育进行系统化、应试化、按每个考核所需内容让学生进行吸收,以填鸭式的方式灌输于学生,把德育变成单纯的考试知识点来迎接考核的需要。学校在对学生的德育的评估在措施、制度、条件等方面都没有一套可行的规范制度,使得德育工作的评估流于形式变得无章可循。

三、高中德育教育采取的措施

1.改良德育的教育模式及方法,提高德育教学成效有效途径。在高中德育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制造、利用环境、情景的氛围来融入教学,可用情境教学法有针对性地设计模拟富有一定感情情绪的场景。如在本班中,教师把学生带到英雄纪念馆中参观历史英雄的雄姿,在过程中以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现身述说,让学生从中体会其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让学生的道德思想升华。

德育存在的问题篇(6)

各中等职业学校为了追求学生的就业安置效果,尤其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把专业技术的学习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学校把理论知识教育、专业技能培养摆在了首位,把育人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因而使学校德育工作流于形式,难以适应当前中职生思想的发展变化。学校德育机构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多数学校在德育制度建设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工作思路不清,制度不完善,活动不规范,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

二、原因分析

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不恰当。由于中职教育一味追求学生就业率,部分教师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与关爱,只注重形式上的管理,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未能将管理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据调查,品德不良学生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他们一般是重感情,讲义气,爱报打不平,但是非观念模糊,缺乏真正的正义感。

三、对策

1.强化道德规范教育,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教育,学校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特别是职业观和就业观,坚持进行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的教育,培养学生择业意识、创业意识。

2.进行道德法制教育,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要强化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使他们明辩是非曲直,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把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3.用优良的校风熏陶学生。校风是学校精神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根据中职生年龄特点,抓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4.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维护、发展好学生个性。适度提出行动要求,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所取得的成果。

四、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1.根据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改进思想道德建设格局。形成一个以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德育工作渠道;通过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德育工作格局,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德育存在的问题篇(7)

第一,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能发现这方面的教育途径相对比较单一,没有和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能融合起来。通常小学德育教育采用的方法以说教为主,采用品德评价、榜样示范等方式,而较少用情感去感染学生,同时在进行小学德育教育时也较少结合学生个体实际情况,导致最终教与学上的脱节。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来自于家庭,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放在学校了就全然是老师的责任,对于家庭方面的德育教育不重视甚至不教育,这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第二,当前学生德育教育环境相对比较差。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等都带来了方便,我们常常能看到很多小孩都拿着手机、平板等观看网络内容,但是网络并不是一个绿色健康的环境,很多黄暴信息也是通过互联网到处传播,而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的途径来彻底区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网络信息内容的查看权限。小学生还处于对道德认知不是那么清晰的年龄,这些网络不良信息会造成小学生道德的错误认知,而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也会造成他们只看重孩子的文化成绩,对道德教育不那么关注。第三,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投入没有像其他课程大,很多学校没有针对学生德育方面的专门师资投入,很多教师也没有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意识,更多的是关注与学生的学习结果,他们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导致小学的德育教育整体投入不足。而当前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学生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个人问题,比如以自我的重心,不接受他人意见等,这也导致小学的德育教育需要被迫切关注。

二、小学德育教育对策

第一,加强学校对德育教育的途径,要把德育教育彻底深入到各种教育内容中,学校对各科教师应该有德育教育的要求,要把德育教育渗入到各科学习中。同时,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融合德育教育的活动,比如志愿者、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并且能收到德育熏陶教育,能处理好各种问题。比如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活动,比如专题广播、宣传栏、板报等,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第二,要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环境进行美化,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才能让小学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形象,因此,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环境的美化是一个良好的教育手段。美化德育教育环境可以通过几个点进行:(1)校园文明环境的建立,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教育有着关键的作用,小学生时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渡过的,因此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搭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包括了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场所以及学校校风、学风的建立。(2)建立良好的社会德育教育环境。这个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统一建立,德育教育不能单靠学校,还需要从社会角度出发,形成家庭、社会、学校统一的德育教育环境,让学生不管处于什么场所都能有良好的氛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第三,要充分发挥教师作用,加强德育教育。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既要充当良师的角色又要充当知心长辈的,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问题,教师应该在第一时间察觉到,并且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而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要做教书的工作,还应该做好育人的工作,承担起德育教育的重责,将学生教育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讲文明、有礼貌、不乱丢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等行为,那么教师先自己做到,言教不如身教。同时,要深入到学生生活中,了解学生,才能对一些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及时引导。比如有一位学生纪散漫、上课总是迟到,我就及时找他们过来谈话,在谈话中,我不是直接批评,采用引导的方式,给他们讲一些关于纪律的故事,给他们讲珍惜时间、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且能进行改正。通过这次谈话,该同学果然转变过来了,上课也变得专心起来,也不迟到了。面对这些学生,我都是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先了解情况,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用自己的关爱去关心学生,循循善诱,不操之过急,这样的方法比直接指出错误来的有效多了,也不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总之,对于小学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不断提升道德教育的时效性,才能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结束语

必须重视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全面了解当前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针对存在的缺陷与问题,有计划、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的实施,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做好德育工作,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作者:刘含光 单位: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供应小学

德育存在的问题篇(8)

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校内外学生思想道德具体教育网络,尽量做好道德教育工作。[1]这对培育有文化、有理想以及有道德的社会建设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可是实际上,很多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一、小学道德管理中的问题

1.德育目标太抽象

大部分学校领导以及班主任和德育教师都没有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实际教学中,比较重视智育而忽视道德教育,有些教师甚至觉得,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形式,不存在实际意义;同时认为对于社会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思想道德教育是没有作用的。在教育过程中追求表面化以及任务化,产生问题的时候大部分教师都采取哪里出问题治哪里的方法。

2.德育内容比较缺乏科学性

德育内容所具有的科学性就是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容易被学生内化以及实践。各个时期的具体德育内容具有差异性,德育内容应该和主流社会精神一致。[2]可是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大部分只是照搬以前的内容,将养成教育当作学校德育全部内容,缺乏创新时代精神,具体表现在学校受教者所具有的主体性以及师生关系所具有的单向性。该道德教育缺乏平等性,所以必然会使教学效率低下。

3.德育方法比较倾向于“成人化”

很多小学的德育内容比较假、空、大,未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所以成人化倾向非常严重,教师口头教育比较多,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抽象,德育内容小学生很难接受,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差。除此之外,德育内容比较空洞,不具针对性以及趣味性,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

4.网络文化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在信息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尽管德育工作有了新的教学手段以及新技术和条件,可是同时也使德育工作更加困难。网络给德育以及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二、所采取的具体对策

1.建立全考核制度,让教师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并没有解决好应试教育往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转化存在的问题,大多数学校领导都认为智育属于硬指标,而德育属于软指标,所以比较忽视德育工作。虽然智育以及德育具有相同的育人目标,就是促进校园学生身心发展,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侧重的。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有效提升学生思想方面的觉悟,使学生可以判断是非美丑,明辨善恶,具备优良道德。

2.将课堂教学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让德育渗透进别的学科教学和各项活动里面

新课标里面明确要求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之所以进行新课改,就是为了培育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给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行学科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有效结合一下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感情状态和具体价值观、过程和方法。所以,应该重视学科课堂教学这一德育渠道,对其他学科德育资源进行开发,在别的学科实际教学过程中渗入思想道德教育,将学科课堂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各科教师应该依据教材特点,于备课以及上课过程中,将教材德育内涵挖掘出来,有效结合教材知识以及德育内容。

3.合理处理网络信息给德育带来的影响问题

在网络信息发展迅猛的今天,小学生必然会接触到网络文化。网络属于双刃剑,可以给德育注入新的活力,可是也会对学生思维方式以及道德行为造成消极影响,从而影响到其身心发展。学校应该对上网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采取合理的引导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管理措施应该到位,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以及应用网络技术。

对学校来说,德育工作属于非常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艺术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工作人员必须清楚认识小学德育管理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勇敢地面对挑战,对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不断的探索。这样才可以让学校德育工作与时俱进地发展,培养出思想品质、综合素质、价值观和时展以及国家建设相适应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德育存在的问题篇(9)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日趋增强,综合国力的提升,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现如今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新阶段,高校德育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面对新情况,有新的形势,新情况,面对这一形势,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学德育存在着很多问题,对于高校德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所以我们要深刻探讨德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对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努力增强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德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高校德育承担着为祖国培养思想觉悟高、品格高尚人才的任务,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引导作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高校德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具有不容忽视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随着身心的成熟等方面也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德育在此时就是起到引导的作用,三观正是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基础,如果三观都不正,如何更好的自身发展。在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思想中,他们才处于人生旅途的起点,对人生充满了未知与探索欲望,因而三观是大学生思想观念中的最核心部分。但是三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德育起作用,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他们更好的生活下去,踏入社会,完成自己的梦想。

(二)拥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当代大学生为这一目标为之努力、为之奋斗,而培养大学生的高等学府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所以必须加强德育的工作,进一步提高大学的德育水平,社会的发展进步,仅靠经济的增长,而没有高素质的人是根本不可能的,然而高素质的人才必然离不开德育。这就是说德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发现和科学发展观。

(三)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当代大学生素质普遍不高,90后大学生标新立异,希望自己的另类行为可以得到关注和追捧,使得道德缺失严重,更加突显出德育的重要意义。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质,行为举止等让自己成为新时代的“四有”公民。大学生是要通过几年校园生活最终走到社会的人群,正确的运用大学德育对大学生品格的作用,塑造大学生的良好的品格,使大学生可以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所以说大学德育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社会人群的素质高低直接是由高校培养出去的,所以一定要在高校中普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当前我国大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些年来高校德育的工作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大学生的德育思想却没有得到预期的那样提高,所以说当前我国大学德育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探讨反思,认真反思以下这些问题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德育过程:

(一)德育思想落实不到位以及德育内容失范

同志原在讲话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明确指出德育在多方面教育中占据首要和统帅地位,旗帜鲜明地强调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这是我国第三代领导人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明确要求。各级各类院校不同程度存在口头上强调德育为首,各类并举的教育思想,但落实起来往往是处于“忙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流于形式,疲于应付,并没有真正把德育工作落实到位。

(二)大学德育队伍力量薄弱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学校对这个学校总体的教学水平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但是对德育工作投入的关注度较少。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坚持的工作,而且工作量大且繁琐,收效甚微,远不如理想中那么有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招生人数在不断的增加中,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者虽然也不断的增长。但远远不如学生规模的增长,这样就造成了德育队伍的数量相对不足,通常在大学的德育队伍中,以辅导员为主,大部分都是刚从研究生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普遍没有什么经验,首先从结构上来说就不合理,有些辅导员从事一段时间的德育工作后,可能会考博士,这样就导致了这条队伍流动性非常强,刚刚熟悉了德育工作的流程,刚入门就要离开。所以在大部分德育工作岗位总是有新的面孔,这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德育工作效率低下,导致了德育效果被削弱

当代高校教育德育目标模糊不清晰,内容空泛,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形式教育,缺乏针对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要改变现状,但是谈何容易。德育教育现在的重点偏移在着重于形式化,简单化以及强硬的灌输,导致学生也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所以事实证明一味的言传身教并不会吸引学生,只会让学生更加的排斥,到后来学生没兴趣,老师没耐心,德育工作停滞不前,效率低下。德育体系中,普遍存在德育管理体制不健全、德育规划不实际、德育队伍不稳定、落实不到位、运行机制不畅等问题。德育管理体制很呆板,把学生置于一张无形的无法挣脱的大网中,只注重抓学习规范和行范为规的教育,缺乏教育的深度和力度,使德育的生命力不断萎缩。

(四)德育评价体系滞后,导致了德育的知、行脱节

当前对德育的评价,没有形成合理的制度和合理的体系。大学德育的评价体系实际上只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以考试来衡量一个学生的道德和素养往往是不科学的,如今的学生已经成为考试的奴隶,尤其是闭卷考试,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能否升学,能否毕业主要看分数而且学生为了如愿以偿的顺利毕业,常常不愿意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得不按照教师的讲解或课本内容来回答问题,显然,仅仅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不科学的。这样的评价体系极大地削弱了德育的效果,并造成知、行环节的脱节。

三、我国大学德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树立明确的德育新观念

首先,大学德育必须向学生传授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让学生全面地理解大学德育的价值。虽然大学德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大学生传播基本的道德准则,但是我觉得重重之重应该要教会如何做人,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做人都没有学会那么谈何道德,谈何理想,所以要改善大学生的道德生活,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最终的目的就是提高思想境界。

其次,要塑造合理的道德理念。我国大学生的德育事业面临的困境也是道德本身的困境,是道德合理性的危机。主要就是没有理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导致的,大学生本身就是缺乏这种理念,常常就是过分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要想改变这种现象,树立一人为本的精神理念,但是这种以人为本也并不是以个人为本位和以群体为本位的道德,而是以社会为本位,所以一定要正确的了解这三者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养。

最后树立明确的德育新观念肯定是提到日程上来,不是说说而已,要循行渐进,但是不能像应试教育那样,强行的加以灌之,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是要从小的就要培养的德育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就有了这样的意识,就不需要大费周折,大张旗鼓的宣传德育观念,只有这样够落实到位,才能与国际接轨,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才能共创美好的未来。

(二)加强大学德育队伍建设、提升德育教师素质

要造就这样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必须从两方面下功夫。首先,是要为德育工作者的创造个优良的环境,包括正确评价德育工作者的价值,解决好待遇问题,要确德育教育者实际收入不能低于同层次人员的水平;要处理好编制问题,招收的德育工作者的数量要符合国家的要求,不是人多就能办好事,而是精益求精:要把好“人口”,将那些符合德育工作者素质要求的优秀干部和优秀毕业生选以便充实到德育队伍中来,于此同时,要注重对德育工作者的培训,让工作者的层次一定的层次:要严加管理,有一套让德育工作者努力上进的机制体系。其次,是德育工作者自身的问题了,首先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肯定要热爱好自己的职业,而且要有努力学习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只有不断的激励自己,才使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德育工作者。

(三)创立科学的德育方式

德育存在的问题篇(10)

1、公德概念及高校公德教育

公德就是指公共领域中的道德,其适用于陌生群体之间,而与其相反,私德是指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主要适用于熟人群体。两者基本概念的区别说明道德具有一定的客观的社会条件,脱离社会条件来谈道德,就如同空中楼阁,最终不可避免的走向空谈。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空谈道德同样也会误国伤邦。

提到高校公德教育,很多人都认为其内容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公德教育一样,无非就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诚然,公德教育确实包含上述五种方面的教育,且上述五方面的公德教育也是社

会倡导的公德教育基本内容,但是笔者认为其属于“消极的具有底线意义的公德”教育内容,而高校公德教育应是对前者公德教育基本内容的升华,高校的公德教育不仅包括公德的基本内容教育,还应包括对大学生公德价值观本位的培养,有的学者认为,公德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公共关怀,是一种公共精神,是超出个人的界限,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以外的公共领域的事情。这是公德最初的意义”据此而言,高校公德教育应重于对大学生公共关怀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如果把高校公德教育仅等同于上述五方面的教育,就贬低了课堂公德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2、高校公德教育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生犯罪和不文明行为屡见报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上所揭露的关于大学生的诸如炫富攀比、图书馆占座等不良行为对于公众而言已经是家常便饭,从2002年清华大学刘海洋的伤熊事件,到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案,这些轰动一时的案件不断的考验公众的视听,虽然这些都是少数的极端例子,当事人之所以采取如此残酷的做法是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影响因素里,哪个因素都不能忽视,忽视了任何一个因素,就会产生“短板效应”,都有可能导致“人间惨剧”的再次发生,但是,在这些事件中高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透过这些极端案例,折射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高校公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承担意识。梁启超曾说“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高校公德教育的结果往往是很多大学生只关乎一己私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成为一种可怕的常态,没有团结意识和集体概念,不关注周边社会发展的动态和重大事件,或者形成表面上说一套,私底下做一套的“两张皮”现象,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在校园内随处可见,而这样的大学生走向社会,确实令公众担忧。

另一方面,大学生公德意识提高,公德行为失范。在我国,学校公德教育是从学龄儿童抓起,直到高等教育阶段学校仍然以“两课”为主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堂公德教育,经过长期不间断的公德教育,很多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已经得到显著的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得到增强,可是大学生在公德行为方面仍存在一些缺失,大学校园内一些大学生虽然能够严于律已,但是面对不文明行为时的“冷漠”足以说明其公德行为的失范。

二、高校公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初探

有的学者指出“高校德育的有效性,就是特定环境下高校德育的实际运作对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透过对大德育有效性的分析,反观高校课堂公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是高校公德教育实际运作必须与特定社会环境相结合,脱离特定的社会环境,只能导致空谈公德;二是高校课堂公德教育的实际运作必须有相应适宜的教育目标,教育目标不明确,或者重复都会导致高校课堂公德教育的弱化。尽管德育对象的道德品质是社会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合力结果,但是“学校的理论的不成熟与德育操作的欠科学加剧了困境的严重性。”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反思高校公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内部原因。

首先,高校德育教师在对公德的认识上存在误读。在西方国家,公德与私德存在着明显的区分,主流社会对公德要求比较严格,对私德要求比较宽松,而在中国,从古至今,主流社会强调的多是私德,私德主要指“血亲伦理家族”关系,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生活,实际上是放大的私人关系网。”中国向来是对私德要求严格,公德要求比较宽松。再反观我国高校的课堂公德教育,实质上也是一种放大化的私德教育,或者是具有消极底线意义的公德教育,这些教育的结果是大学生进入社会,依旧是冷漠群体中的一员,不具备对社会、对国家和对民族事务所应有的自觉的公共关怀,依旧是“中国式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中国式的占座”、“中国式的过马路”,还有更多打上“中国式”烙印的现象或多或少都能映射出我国高校德育教师在对公德的认识方面存在的失误。

其次,高校公德教育在内容上存在偏差。一方面,高校公德教育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阶段性的教学内容。在学龄前教育阶段,众多家长就不断的对孩童进行诸如文明礼貌、爱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基础的公德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还会对学生增加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等公德教育,再反观高校“两课”中公德教育的内容,依旧如此,变化不大。现在校园里倡导的“光盘行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求“光盘”,高校的学生也被要求“光盘”,为什么中小学教育阶段宣传的公德教育内容,高校依然还在做,这样重复的宣传与教育,恰好说明了我国高校公德教育在内容上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并没有制定阶段性的公德教育内容。另一方面,高校公德教育没有实现教学目标的系统化。高校德育教师在授课时把教学目标等同于认知目标,忽视了德育对象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使系统化的教学“三维”目标如同虚设。高校公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公共关怀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的养成教育就要求高校德育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否则培养出的大学生和中学生无异,只知道公德知识ABC,但是公德认知没有实现内化,因此在情感层面和行为层面依然是停滞不前。

再次,高校公德教育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偏差。一是高校公德教育培养的是德育对象对公共事务的自觉关怀能力,而现实的高校课堂德育普遍采取的是强制性的灌输,这种被动的“飞流直下”式的灌输教育忽视了德育对象的主体能动性,与公德教育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只会导致德育对象的厌恶与抵制,最终不可避免的陷入德育的“死胡同”。二是高校课堂公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片面化。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德育模式在新的德育生态中功能钝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教师的传统权威地位在网络时代已经撼动,那种居高临下式的教育是对教学理念的误读,培养出来的学生非但不符合社会的要求,还会加剧德育的困境。

最后,高校公德教育队伍建设存在不足。德育教师队伍,是高校德育工作得以开展与推进的组织基础和主体力量。高校公德教育教师队伍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第一,高校公德教育的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教师能够很好运用多媒体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能够使公德意识在学生思想深处扎根,而多数教师尽管也进行了技能和教改培训,但是仍摆脱不了“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难免出现“两张皮”的现象。第二,高校公德教育的教师队伍缺乏职业操守。高校的一些领导和教师对公德教育缺乏必要的重视,以为公德教育谁都可以教,这样就致使高校公德教育者临时性强、流动性强、非专业性强、用心不专,在这些功利性心理的影响下,只会使高校的公德教育更加的苍白无力。

三、高校公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探析

在对高校公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探析的同时,公众对高校公德教育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1、正确认识高校的公德教育。高校的德育教师必修正确区分公德教育与私德教育。高校的公德教育本质上是培养学生具有一种自觉的公共关怀能力的教育,不能简单的把公德教育看作是放大化的私德教育。同时,高校的公德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公德教育也存在不同,高校德育教育教师不能把对公德教育的认识和定位仍停留在基础教育阶段。

2、正确定位高校公德教育的内容体系。公德教育的内容很多,面面俱到易顾此失彼,所以,应以“学生为本”,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进行有重点的公德教育,从而避免教学目标的低水平重复,目前高校课堂公德教育的重点应是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而非仅是公德知识的教育,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公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的制定也要紧跟社会时代的步伐,否则会造成高校公德教育的钝化。

上一篇: 工程监理等级划分 下一篇: 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