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调研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11 16:10:22

价值观调研

价值观调研篇(1)

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由单一到多样、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同时也引发了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激烈冲突。社会转变根本上是价值观的转变,很多问题的争论实质是价值观的争论。价值观的变化既充当了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引起了一定的混乱。

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冷战”结束,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国家力图利用其经济、军事优势,对其他国家进行价值输出和文化侵略,试图开展一场没有硝烟的价值战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国家利用其主导全球化进程的优势,力图在全球推行西方的价值观乃至政治制度,实现西方主导的政治、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同质化”,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文化冲突和价值冲突成为90年代国际冲突的重要形式。

同时,9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着社会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当代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产生空前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使世界进入了普遍交往的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角落,引发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我们的生命本身,对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科技领域的一系列变革,引发了价值领域的深刻变化。

国内改革的深入,国际形势的变化,科技革命的进展,使传统的主导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价值观建设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人们思想观念空前活跃的同时,也出现了价值失范、目标阙失等现象。这种状况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引发了价值观问题研究新的热潮,大大拓展了价值观问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价值观基础理论研究得到加强,价值观结构的研究受到重视,对我国当前价值观现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导价值观的研究,特别是系统地揭示和总结了邓小平价值观理论。

二、价值观及其结构

虽然对价值观的精确界定还有一些争论和分歧,但是学术界对价值观基本内涵的理解已趋于一致。大家普遍认为,价值观是有别于事实判断和科学知识的另一类认识形式,是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价值准则。“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而人们在价值追求上抱有怎样的信念、信仰、理想,便构成了价值观所特有的内容。” “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的特殊观念系统。进一步说,它是人们在处理价值问题,特别是那些普遍性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价值观特有的形式,是人们头脑中有关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系统。”在心理学中,关于价值观也早有研究,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

价值观是判断好坏的标准,也是指导人们行动的指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禁止的,对此做出判断就要借助于一定的价值观。价值观不同则对同一事物或同一行为的价值评价也不同。价值观就是价值评价的标准,价值评价的差异根源于价值观的差异。人们的行动受到价值观的指导,在方向各异的行动背后可以看到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在社会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文化的精神之所在。“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它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正因为如此,价值观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往往占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差异,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冲突。

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指导人们积极、健康地生活,而错误的价值观只会引人误入歧途。“一种价值观是否科学、合理、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它如何反映和反映了什么样的主体利益、条件和需要,是否同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进步的趋势相一致。”当一种价值观同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并能够反映最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时,这样的价值观就是合理的、正确的。而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趋势,违背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的价值观就是不合理、不正确的。关于价值观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讨论,以及关于价值真理的讨论都与此相关。主张价值观具有绝对性和真理性,就是肯定正确价值观与错误价值观之间界限分明,不容混淆。

价值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关。世界观是价值观的前提,有了科学的世界观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价值观的一个部分,价值观对人们如何看待自我、如何理解生活、如何处理人我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共同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动,对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是对人的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术界普遍认为价值观是分为不同层次的。就个人的价值观来说,有的居于核心地位,它制约和引导着其它价值观。就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而言,有的价值观居于主导地位,它引导着社会主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从主导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中引申出次要价值观,从而形成主导价值观的“保护带”。但是究竟哪些价值观属于核心价值观,学术界对此意见分歧较大。

观点之一:在价值体系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信仰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核心的价值观念,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这就决定了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建设的核心。”

观点之二:价值观念的深层结构是与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相联而形成的对最高价值的看法或原则。它构成价值观念的内核,表层结构则是由之推出和派生的对具体事物、行为的利害、好坏的观点,执行评价标准的功能。

观点之三:关于劳动的价值观和关于人我关系的价值观是价值体系的两个核心价值观。劳动价值观用以解释劳动的价值,合理的劳动观可以激发劳动的热情和创造的渴望。人我价值观用以解释人在社会中的价值,正确的人我价值观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观点之四:本位观念是价值观的核心。把什么看作是最重要的价值,以什么作为衡量其他价值的标准,对此作不同理解就形成不同的本位观念,如群体本位、个人本位、权力本位、金钱本位、能力本位等。

观点之五:利益观是整个价值观的基础,也是其核心。

以上是在哲学的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探讨。在心理学中也有对价值观内容的分类研究,最有影响的分类方法是将价值观分为经济的、理论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宗教的不同类别,并按此标准制定了价值观研究量表。还有的心理学家将价值观分为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每一类由18项价值信念组成。

我们认为,区分价值观的层次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实践问题。从当前社会面临的价值观问题出发,以引导社会价值观为目的,有针对性地划分价值观的层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此,我们主张从以下三个方面划分社会价值观的层次。

第一,要区别主导价值观和非主导价值观。每一个社会都有一个或几个价值观成为主导价值观,它们引导着社会价值取向和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信仰。主导价值观应该有最广泛的接受者和最深刻的解释力,成为社会群体在观念上普遍认可并在行动中实际践行的价值标准,为人们的价值评价、价值选择提供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主导价值观还应该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和基本要求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人心,发挥更强大的引导作用。当一个社会主导价值观阙失时,会出现价值危机、信仰危机、价值失范等现象,此时必须尽快确立主导价值观。非主导价值观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主导价值观基本一致的价值观,对这些价值观应该给予积极的引导;另一类是与主导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价值观,应注意这些价值观对社会和个人造成的消极影响。

第二,要区别理想价值观和一般价值观。理想价值观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最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其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理想价值观在目前社会历史阶段还不能成为社会大众普遍践行的价值观。如果无视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把理想价值观作为唯一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宣传,是不符合实际的,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为此,在提倡理想价值观的同时,还应该宣传人们应该践行而且能够认同的一般价值观。如爱国主义、公民观念、社会公德等。一般价值观不能违背理想价值观,一般价值观也应该发挥提升人们思想境界的作用。

第三,要区别公共领域的价值观和私人领域的价值观。不同价值观所涉及的领域并不相同,有些价值观涉及的是社会公共领域,如政治观念、公德观念等;有些价值观涉及的仅仅是私人生活领域,如审美观、职业观等。前一种可以称为公共价值观,后一种可以称为私人价值观。虽然纯粹的私人价值观并不存在,它们或多或少都与公共价值观有所联系,但是区别公共价值观和私人价值观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从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角度进行价值观宣传与教育,应该主要针对公共价值观领域。公共价值观应该统一,如此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有序,而私人价值观应该是多样的,如此才能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当前社会价值观现状

关于中国社会当前价值观现状,学术界普遍认为,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样化(多元化)的态势。有研究者指出,目前我国有三种价值观形态同时并存:一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二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所形成的重功利、重才能的价值观;三是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极端利己主义、绝对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还有研究者从价值观的内容、目标及衡量体系三个方面对价值观多元化表现作了描述。

关于价值观多样化,学术界指出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价值多样化一方面是对原有价值观内容的拓展、深化和丰富,使价值评价标准更为全面,可以对人和事物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的多样化,造成了多种不同性质价值观并存的局面。如集体主义价值观和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并存;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和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并存等等。不同价值目标的并存也造成了对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冲击,在一部分人中间形成了“价值虚无、无所适从”的状况,造成了价值失范的现象。

价值多样化引发了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有研究者把当前价值观冲突的主要表现概括为: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冲突;个体价值观内在的矛盾与冲突;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和利益的冲突。价值观的多样化还引发了信仰的危机。信仰的危机给一些歪理邪说提供了可乘之机,使一些人产生了理想和信念的混乱,误入歧途,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方面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关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价值变迁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当前的价值观与以往的价值观相比出现了“滑坡”。由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负面效应,也由于长期以来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够,导致价值观念偏离正确轨道,物欲泛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流行,社会风气恶化。另一种意见认为,现在的社会道德风气虽然在某些方面不如改革开放之前,但价值观念在本质上、整体上却是进步的,人们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平等观念、效率观念、竞争意识、代价和风险意识的强化,都是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不能因为一些暂时的无序和混乱就否定当前价值观念变革的历史进步意义。

关于中国当前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学术界基本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仍然是我们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仍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社会的价值观是多元的,没有主导的价值观,主导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或重建阶段。持前一种观点的研究者占大多数。他们比较一致地认为,集体主义是当前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但对集体主义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变化。

关于价值观现状的讨论涉及到怎样看待传统价值观和亚洲价值观的问题。传统文化的作用及其评价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90年代以来,这种讨论不再停留于对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二元纷争,逐步摒弃了简单的文化决定论和文化相对论,开始把关注的重点转向从价值学的角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行历史反思,从全新的视角重新评价了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的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和思想史。这表现出学术界历史价值观的重大转折。

关于亚洲价值观的讨论是与亚洲经济的兴衰密切相关的。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一度被称为经济奇迹,东亚国家的一些政要和国内外的部分学者把亚洲经济的崛起与儒家文化的影响联系起来,认为亚洲价值观为亚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文化支撑。所谓亚洲价值观一般被归纳为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义利兼顾的行为准则、克勤克俭的生活信条,其核心是整体主义的儒家价值观。国内的一些学者对盲目崇尚亚洲价值观的做法提出了批评,认为儒家文化与亚洲经济腾飞没有直接关系,也不可能开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各种不同观点表现出此消彼长的状况。更多的学者看到了儒家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认为“裙带资本主义”在亚洲国家的普遍存在与这些国家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这与金融危机有着一定的联系。亚洲价值观的讨论深化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互关系的认识。

四、主导价值观研究

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的主导价值观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看法。主流观点认为,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价值观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提倡和坚持的主导价值观。

在近年有关价值观的讨论中,关于集体主义的文章占有很大的比重,这表明集体主义价值观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同时也说明集体主义价值观需要重新阐释。学术界批驳了把集体主义对应于计划经济,把个人主义对应于市场经济的说法,否定了在市场经济中个人主义价值观代替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的观点。指出不应把集体主义价值观与计划经济体制强拉在一起,只要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就应该以集体主义为主导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不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固然对强化集体主义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决不能把这种作用误解或夸大为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巩固和完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经济体制的更新,而不是否定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因此,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地位不能改变。

但是,学术界认为,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需要重新理解和阐发,以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现实。有的研究者指出,要坚持集体主义首先要澄清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误解。误解之一,认为集体主义就是只讲集体利益而不讲个人利益。集体主义是关于集体和个人关系中把集体利益放在头等重要地位的一种态度、倾向和信念,并不是把集体看作唯一的真实存在、只承认集体利益不承认个人利益。集体主义不同于整体主义,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和集体不可分割。个人利益只有和集体利益相结合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和实现,集体利益代表个人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应在兼顾二者的同时,要求个人服从集体。而尊重、保护和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是集体主义的内在要求,一旦集体不考虑并实际地满足个人的正当需求,就迫使个人只有自己去关心自己,脱离集体去谋求个人的发展,这时集体就已名存实亡,成为“虚假的集体”,失去向心力和凝聚力了。误解之二,认为集体主义与市场经济相排斥。虽然市场经济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体主体性,但市场体系中不同利益主体必须把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为他人或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个人利益才能得以实现。个人意识、个人取向和集体意识、集体取向都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放大、强化市场经济中的集体意识、集体取向,在重视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体性的同时,应明确提出人民为本、集体优先的原则,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有的学者还指出,要坚持集体主义还必须将集体主义的价值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结合起来,批判地继承计划经济时代倡导的集体主义,合理地对其进行体系结构的调整和内容的更新,形成新的集体主义。与传统的集体主义相比,这种新的集体主义应具有如下两个主要特点:

其一,强调集体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集体成员的正当个人利益。传统的集体主义具有片面强调集体至上性、绝对性的弊端,其突出表现为:过分强调集体的权利,对个人的权利重视不够;过分强调集体形成后个人对集体应承担的义务,对一个真实的集体形成的前提条件即集体必须维护集体成员的切身利益的义务承诺强调不够。新的集体主义必须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需求,将集体应当对个人承担的义务加以科学的阐释。真正的集体应该维护各个集体成员的个人利益,实现组成集体的各个主体的自我价值。这种新型的集体主义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关系的真实反映,既与个人主义有本质区别,也不同于传统的集体主义。

其二,要体现道德要求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主义,缺乏清楚的层次性要求,过分地强调了道德的先进性,忽视了道德的广泛性要求,错误地把作为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应该践行的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要求视为集体主义的全部内容,从而使集体主义脱离了普通群众的道德水准。在现阶段提出集体主义的层次性要求,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们的思想道德层次性的客观状况,符合社会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准的实际水平。集体主义的先进性要求是针对社会先进分子而言的。集体主义的广泛性要求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的。作为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般社会公民,只要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时,具有谦让精神,能做到“三兼顾”,即在实现个人合理利益的同时,兼顾到他人、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利益,就可以说他们坚持了集体主义的原则。

学者们对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也作了深入的讨论,认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原则。为人民服务凝聚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为人民服务,被历史地赋予了以下两大新的特征:首先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关系的社会一体化。其次是为人民服务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制度化特征。把主人意识与服务意识切实统一起来,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邓小平价值观理论为研究探讨主导价值观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对邓小平价值观理论的探讨也是近年来价值观研究的一个热点。学术界普遍认为价值观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邓小平价值理论的基本框架:邓小平价值观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讲求实效,邓小平价值观的基础是爱国主义,邓小平价值观的核心是集体主义,邓小平价值观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价值观的取向是人民利益。很多研究者认为,邓小平价值观思想中的“三个有利于”是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五、当前价值观建设的几点建议

总结近年来价值观问题研究的成果,针对目前我国的价值观现状和价值观建设的实际,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认真总结和宣传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价值理论,以此作为我们当前价值观建设的指导思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江泽民同志审时度势,及时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理论,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而且是对价值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标志着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价值理论的形成。这一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价值学说,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适应了世界形势的新变化,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是价值理论的新形态,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时代品格,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高度统一。这一面向新世纪的价值理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价值取向,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为价值目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以开拓创新为实现手段,以公平竞争为激励机制,以遵纪守法、德法统一为行为准则,以“三个代表”为价值标准。我们当前的价值观建设要紧紧围绕着这一核心价值观展开。要对这一理论加以丰富和发展,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并采取有力措施宣传这一价值理论。

第二,把“以德治国”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道德观是价值观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既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也需要伦理和道德的支撑。在治国方略上,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统一起来。现阶段,在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前提下,要把“以德治国”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以德治国”有两方面的含义:治国者须有德;治国必用德。坚持“以德治国”的方略,首先是加强执政党的思想道德建设,“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执政党的党风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全体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建设。“以德治国”的思想事实上是从国家宏观治理的高度强调价值观的建设,从而把价值观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第三,强化价值观的创新。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主导的价值观,我们要努力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而新价值观的生成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价值观的创新要植根于中国实际,把握价值观变革的规律,掌握科学的方法。当前主要应从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进一步挖掘、整理、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价值理论,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创造性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经典作家关于劳动创造价值、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自然与人道统一、人类共同价值等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显示出现实意义,对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观察和分析全球化进程具有极强的指导价值。因此,我们应该从时展的实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始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创造出与时代共进的科学的价值理论。

二是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根据新的形势加以改造,使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形成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时代感的新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诸如经济上的诚实守信、公平竞争;政治上的敬业爱国,团结协作;自然观上的尊崇自然,天人合一;道德观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格精神上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都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开掘,实现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

三是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外来价值观,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作为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西方价值观也有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的方面,如强调个人的权利,独立的自我意识,这些都对发挥个体价值的合理因素有一定作用。在经济领域强调自由竞争,重视信誉,遵守法纪,这对我们发展市场经济也有借鉴意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 ,西方一些政党在90年代后半期发生了引人嘱目的变革,他们所提出的“第三条道路”的主张就是其政治架构的价值论基础,他们所推崇的一些价值观,如“没有责任就没有权利”,“没有民主就没有权威”,在推动社会变革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值得我们思考。我们要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总结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立足中国实际,批判地借鉴其优秀成果。

四是总结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鲜活的价值观,加以精心培育,使之成为新价值观的生长点。人民群众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观的创新者。我们应该及时总结人民群众的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价值理论。江泽民同志倡导的“五种精神”,就是对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先进价值观的宏观概括。再如“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民主思想,就是对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具体化。还有“知识改变命运”的科学理念,对“知识就是力量”做出了更为鲜活有力的阐释,表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

价值观调研篇(2)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国际形势的变化,科技革命的进展,使传统的主导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价值观建设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人们思想观念空前活跃的同时,也出现了价值失范、目标阙失等现象。人们普遍出现逐利倾向,掀起了经商潮、下海热等。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即以个人主义为核心,逐渐充斥着人们趋利赴势的观念,物欲就像脱缰的野马四处奔腾也给社会带来了混乱和无序.为社会的价值观导向和价值观整合带来了困难.甚至诱发了许多违法犯罪活动。所有这些都要求社会主导性价值观承担起新的社会统摄与驱动的职能,以保证社会既充满生机和活力,叉不致失范而无序。

二、调查目的及意义

2.1.目的

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的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价值观,是建设现代浙江的现实需要,它来源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民族精神,树立和践行浙江价值观,是浙江“更强、更富、更和谐”的本质要求,引领着浙江人民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贯穿并渗透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伟大实践之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励精图治、埋头苦干,在深化“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实践中促进“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才能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写下壮丽诗篇!

2.2 意义

近几年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系列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这一切,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然而要实现社会的长期和谐发展,必须形成能够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观。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一方面,利益格局和组织形式不断分化,价值冲突日益广泛和复杂;另一方面,中与西、传统与现代、进步与落后,各种价值观相互交织,竞相纷呈。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价值观,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提升。

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巨大的经济资源和技术条件,需要独特的社会政治条件,也需要包括道德精神在内的文化道德资源。而追求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价值观,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多关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关注社会个体道德修养,明确现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价值,建构与社会发展相应的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为浙江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动力。

三、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个别交谈、小组讨论、文献检索

四、调查对象

浙江省金华市洋埠镇居民,金华市市民,及在校大学生

五、调查结果及分析

此次调查共向金华市市民及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27份。为确保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与专业性,调研组借助SPSS19.0专业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一)公民对浙江价值观的了解程度

(二)公民践行浙江价值观的方式

由图表二可知,影响个人践行浙江价值观的最大因素是家庭教育,其次是朋友圈子,然后是学校教育,可见家庭教育在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方面作用很大,虽然学校教育的影响靠后,但我们不能忽视其在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从图表三中可以知道大部分公民希望大众传媒在宣传浙江价值观方面加以正面引导,并且开设专门栏目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浙江价值观。

由图表四知政府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尤其是建立图书馆、文化宫等公益设施,开展地方特色活动以及文化演出等方式,来宣传浙江价值观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

(三)总结分析目前现状及建议

在我国,对价值观的全面系统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以后,与价值观相关的一系列核心范畴,如主导价值观、主流价值观、价值导向、价值取向、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标准等等已经成为从学术研究、到人们的日常用语、直到官方的正式文件都大量使用的概念。而浙江省出台的浙江价值观历时4个多月,在“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中,收到5万多份建议稿,23万余次的价值观词条,全省11个市人民热情参与,总结出“务实、守信、崇学、向善”八字内涵。

六.结束语

本次研究针对浙江价值观分析与影响,采用问卷数据以及文献搜索等方法探究浙江价值观的现状,经过小组讨论得到解决方案。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巨大的经济资源和技术条件,需要独特的社会政治条件,也需要包括道德精神在内的文化道德资源。而追求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价值观,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多关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关注社会个体道德修养,明确现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价值,建构与社会发展相应的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为浙江进一步发展指明正确方向,提供支持和动力。(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荣国,仇小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价值观冲突的控制[J] .广东: 广东商学院, 2009.

[2] 史瑞杰.价值观建设与大学的社会责任[J] .2011.

[3] 姬翠梅,张桂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调研分析[J] .山西: 山西大同大学, 2011.

[4] 北京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关于价值观研究现状的调研报告[J].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2002,(01) [5] 梅荣政,王炳权.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J].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7,(06).

[6] 杨芳,梅荣政.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关系[J].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2011,(10).

[7] 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J].1006-0391(2007)02-0036-4.

价值观调研篇(3)

    价值观是人类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感情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对个人的行为及其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职业价值观(work values)是个人追求与职业有关的目标,以及在从事工作时所追求的职业特质或属性。黄希庭等〔i7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价值观既表现在人们的择业观上,也表现在具体的工作态度上。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职业价值观与个体职业选择、工作满意度和道德判断均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影响到工作绩效。因此,无论是对个体还是组织,了解其职业价值观,并尽可能保证职业价值观与工作的匹配,将有利于个体和组织的良好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药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取向和特点,以便为药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塑造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上海市复旦大学药学院2007届本科毕业生问卷调查。共发放职业价值观量表78份,回收67份,回收率85. 90%。有效问卷67份,有彭率100 %。应用excel软件将问卷表数据录人,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方法采用宁维卫修订过的萨巾〔( 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 Work  Values Inventory简称WVI),修订后的量表既适用于在职人员,也适用于学生。萨帕将职业价值观分成3个维度,即内在价值(与职业本身性质有关的因素)、外在价值(与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因素)和外在报酬(在职业活动中能获得某种满足的因素),每个维度下又组分为若干个价值尺度,共有巧个。它们的含义分另L是:“生活方式”指希望工作能带来消遣、休息或享受的生活方式;“经济报酬”指希望通过工作获得优厚的报酬;“成就”指不断完成自己的目标;“工作环境”指希望有优越的工作条件;“同事关系”指希望与同事的相处感到愉快;“独立性”指工作时不受他人的干扰;“变动性”指希望工作内容丰富多彩;“利他主义”指希望工作能为大众谋利;“创造性”指希望工作能不断产生新想法和新东西;“声誉”指希望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监督关系”指希望与上级容易相处;“安全性”指希望工作稳定;“美感”指希望工作能追求美的东西,得到美的享受;“智力激发”指希望工作中充满困难和挑战;“管理”指希望通过工作能获得对人、事的支配权。每个价值尺度都通过四个问题来测量,共60题。测量采用五级评分法,分别为“很重要”分、“较重要”4分、“不能确定”3分、“不重要”2分、“极不重要”1分。

    2结果与分析

    2.1药学生职业价值尺度得分的总体情况67份有效问卷中,男生34人,占51%,女生33人占49 %;上海学生29人,占57%,外地学生38人,占43 %。按照平均分排序,药学生最为看重的工作价值是生活方式、经济报酬和成就等,各价值尺度的重视程度如表1所示。按价值维度打分,内在价值平均得分14. 89分,外在价值15. 36分,外在报酬15. 61分。

    由表1看出,在得分排序最高的5项价值尺度中,除“成就”属于内在价值外,“生活方式”、“经济报酬”、“工作环境”、“同事关系”均属于外在价值或外在报酬。说明药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高于内在价值。

    2. 2职业价值取向受社会宏观文化的强大影响本研究与杨慧[2〕对华中科技大学201位本科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进行了比较(见表2),表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重视“生活方式”、“经济报酬”、“成就”、“同事关系”等价值。这说明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社会宏观文化具有强大的整合同化能力,其他影响职业价值观的因素只在有限范围内产生作用。

    3讨论

    3.1大学生正处在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期,其职业价值观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尽管药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主要受宏观社会文化的影响,但是,专业教育亦有不可忽略的影响。郑伦仁等〔’〕曾对全国14所高校1 044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文科生和理科生职业价值观尺度的重要性顺序显着相关,但在某些尺度上具有显着差异,如文科生对美感和成就的评价高于理科生,理工科大学生对变动性的评定高于文科大学生。孟续铎〔4〕2006年对北京地区25所大学425名应届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调查发现,不同专业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的某些因素上有显着差异,如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看重工作的自由性和经济报酬,法哲类大学生则对社会声望与地位特别看重。

    3. 2药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外在价值高于内在价值的倾向,可能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有关现实生活表明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对职业行为具有不同影响,西方学者研究发现,有外在动机倾向的个体在工作雇佣期有如下表现:偶然性习得比较粗糙、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降低;得到的知识比较粗糙;比较急躁、刻板;需要打破工作定势时的固化思想较高;在变化的工作中创造力较低。此外,有外在动机倾向的人,经常是服从权威的,或想得到奖赏的;而有内在动机倾向的人,经常是独立的,不迷信特权的,自信的。曹娟I进行的教师的职业需要与教学成效的相关研究发现,优秀教师比一般教师更注重职业的内在价值。因此,帮助药学生发掘职业的内在价值,将职业与兴趣、能力相结合,将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潜力。

    3. 3通用职业价值观量表可能无法满足药学生核

价值观调研篇(4)

关键词: 心理学;云南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Key words: psychology;college students in Yunnan Province;employment values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0-0171-03

0 引言

从教育部公布的2001-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数据显示,十四年来,高校毕业生总数是逐年递增的。2001年毕业总数为114万人,2015年毕业生总数为749万人。[1]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在逐年下滑。面对一年比一年更难的就业形势,一方面政府要拓宽就业途径,另一方面高校要保证就业质量,提升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后者就需要了解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查阅大量研究结果发现,集中于对云南省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研究不够深入、全面,且研究工具不是特别严谨,如方菊美(2013)对云南大学的本科生的研究。[2]而本研究欲基于心理学视角,用严格的量表对云南省大学生进行调查,能更真实的掌握现阶段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为我们开展针对性的工作提供较好的参考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于2014年4-7月选取了云南省部分高校共262名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对象及样本的整体分布情况见表1。

1.2 调查工具

本研究根据以往研究及访谈结果选取十个维度,[3][4][5]编制了《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量表》。问卷共有社会服务、薪酬待遇、家庭维护、人际关系、工作环境、自我发展、创新性、独立自由、威望地位、规范道德十个维度,共46题。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731,信度较高。问卷的KMO值为0.693,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1.3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录入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总体状况

262名被试对十个维度作答情况的描述统计见表2。进一步对十个维度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球形检验结果P值小于0.05,因此结果需要矫正,主体内效应检验应查看Greenhouse-Geisser值,从表3的结果看,十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6]根据两两比较结果看,除社会服务、创新性、威望地位、道德规范之间,独立自主与人际关系、工作环境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其他维度之间的差异均显著。

这些数据表明,云南高校的大学生首先在就业时首要的考虑因素是自我发展,且显著重要于其他其他就业价值维度,其次是工作带来的物质回报,社会服务是大学生最不看重的就业价值观之一,显著低于其他就业价值维度。

2.2 云南省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差异分析

对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云南省的大学生在性别、学科、年级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家庭所在地及是否是独生子女上不存在差异。

2.2.1 在性别上的差异

从调查结果(表4)看,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自我发展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女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更看重自我发展,在其他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2.2.2 年级上的差异

从表5的调查结果发现,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社会服务、薪酬待遇、家庭维护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几个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从事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大一学生在社会服务维度上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大学生,大二学生、大一学生在家庭维护维度上显著高于大四的学生。年级越高,对薪酬待遇的要求也会越高。

2.2.3 学科上的差异

由于学科中其他类别的调查对象只有6人,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本研究仅比较文科、理科、工科的大学生。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学科的大学生在家庭维护这一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在其他维度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从事后检验看出,在家庭维护上的分数,工科学生显著高于文科和理科学生。

价值观调研篇(5)

地方景观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之所在,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本课题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背景,与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相呼应,以各地兴起的文化规划和建设的高潮为契机,以地方景观文化为研究方向,这符合时代的需求。同时,这对探讨当地文化景观对人的影响具有很高的价值,重新思索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的积极作用。同时我们将以此为基点,让更多的人关注文化,了解人文景观文化的内涵及其教育作用,重视景观文化的文化传承、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重视景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着眼点,同时也为两汉三国景观文化影响力的扩大提供一些理论支持及切实可行的参考建议。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采用实地考察法、访谈法、调查问卷法展开,对汉中两汉两汉三国景观文化景点里的400名游客实行抽样调查。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的是一份科学的关于“景观文化对环境育人价值”的调查问卷,该问卷设计了两部分的相关内容,第一部分的内容包括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成长环境(城市或农村)、文化程度。第二部分的为问卷正文内容,题目有:①调查人们对两汉三国景观文化的认识的题目有:你最关心本地区的什么;您认为景观属于文化的范畴吗;您对本地两汉三国景观文化的了解程度为多少;您及您的家人或朋友是否经常来游玩这些景观吗。②检测人们对汉中两汉三国文化的功能的认识的题目有:您认为景观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作用吗;您认为两汉三国景观文化对文化的传承作用有多大。③检测人们对景观文化的育人价值的题目有:您认为两汉三国景观文化有育人作用吗;您认为当地的景观文化对您有哪些影响。④检测对汉中两汉三国景观文化保护的题目有: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过程景观文化有必要保护和发展两汉三国景观文化吗;政府对文化文化景观的保护程度有多大。

3.施测:采用匿名式展开调查问卷,数据收集于2012年8月21日完成,数据统计于2012年9月中旬完成。

二、汉中景观文化育人价值发挥的现状

(一)汉中两汉三国景观文化区提供了一个自然舒适的生活环境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这里雨量丰沛,气候湿润,形成与关中、陕北完全不同的气候气象及资源环境。它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是汉江滋养的丰饶盆地,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誉。汉中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地质地貌,还孕育出了独特的山水风光,以部级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朱自然保护区等驰名中外。南湖、南沙河、紫柏山、天台山等七处省级风景名胜区,风光旖旎,美不胜收。有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和紫柏山国家森林公园四处国家森林公园,尤其是以盛产“秦岭四宝”的佛坪、长青二处部级自然保护区在全国范围内更是独一无二。实为“中华聚宝盆”。

除此之外,汉中与两汉三国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年,刘邦凭借汉中休养生息,自此发迹,一统江山,成就汉室。两汉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曾上演一幕幕辉煌的史诗。身处汉中景观文化中,一边欣赏着美景,呼吸着新鲜空气,一边品尝着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厚重文化,怡然自得。

以天荡山古战场为例。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每天都会有大批的人们到天荡山上休闲放松。经调查显示有超过5成的人很了解附近的两汉三国景观文化,而有近8成的附近居民会经常光顾天荡山。通过我们当时的笔录发现,他们喜欢到天荡山游玩是因为山上空气清新,环境安静,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繁华,而且这里适合人们爬山锻炼身体。山清水秀、景色瑰丽,登高临远,这里确实是陶冶情操的好地方。

类似于天荡山这种有着厚重历史底蕴的自然风光景观文化在汉中随处可见,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拥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水利风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陕西南线旅游的主要组成部分早在2002年被国家确定为生态建设示范试点地区。这些自然风光景观文化独特秀丽,质朴,自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然舒适的生活环境。

(二)汉中两汉三国景观文化的历史教育意义

汉中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刘邦曾以汉中为基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完成统一大业,兴建了汉王朝。韩信被拜将于汉江之滨;张良功成名退于紫柏山。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老将黄忠刀劈夏侯渊;骁将赵云汉水之滨大败曹军;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诸葛亮屯兵汉中,六出祁山,成败皆在汉中,死后归葬在汉中的定军山下。我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的张骞的故里和东汉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葬地均在这里。汉中境内有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张骞的墓地、蔡伦的墓地,还有“天下第一武侯祠”的武侯祠,以及褒斜古栈道和被誉为“国之瑰宝”的“汉魏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等众多的历史人文遗址。中国历史一路走来,在汉中留下了不少遗迹。两汉三国历史中所建的纪念性建筑物以及当代旅游发展中所创立的景点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具有很深远的教育意义。

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汉中类似这样的景点有很多,我们又以汉中勉县的两汉三国景观文化为例,如表一勉县景观文化所反映出来的信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景观背后悠远的历史渊源,当我们站在这些景观的旁边时,我们会穿越到一个时代,经历历史的洗礼,感受古人睿智的光辉。

(三)营造一种浓郁的人文文化氛围。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汉水横贯其境,汉水不仅浇灌出了汉中秀丽的自然景观,也孕育了汉中古老的文明,例如栈道文化:汉中栈道自古就是连接秦蜀、沟通陇鄂的必经之地,特别是始于春秋,兴盛于汉唐的秦巴栈道,更是我国古人翻越秦巴山脉、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汉中境内的七条栈道:褒斜道、金牛道、陈仓道、傥骆道、子午道、米仓道和荔枝道,绵延千里通川达关,其数量之多,年代之久,世之无双,令人叫绝。每条栈道都曾演绎过或轰轰烈烈的历史话剧,或缠绵悱恻的爱情佳话,或文人墨客的感慨抱负等。其中广为人知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都发生于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汉中又受到了秦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的影响,因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融合文化,这在人们的生活习俗、民居宅地、饮食习惯、宗教文化等方面都有所体现。汉中地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汉中的文化,让她无处不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文化氛围,熏陶了一批批游客,壮大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综上所述,汉中两汉两汉三国景观文化区不仅提供了一个自然舒适的生活环境,还为人们提供了历史教育场所以及制造了一个浓郁的人文文化氛围,这都是其发挥着强大的育人价值功能。但是根据我们我的调研发现,有超过9成的人们认为两汉三国景观文化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起到重大作用,并且认为有必要保护和发展两汉三国景观文化,但是当今其育人价值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原因主要有这些方面:商业气息过于浓厚;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当地人们不引起足够重视;交通不够便利等等。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调研组经过反复研究,并综合接受访问的群众的意见,提出我们的建议,希望能够为汉中两汉三国景观文化充分发挥出其育人价值的作用贡献一点力量。

三、建议

1.政府方面,应该加强对两汉三国景观文化的保护力度,重在宣传两汉三国景观文化的丰富内涵,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呈献给游客,提高传统历史文化景观的质量。汉中两汉三国的景观文化不纯粹是自然风光,而是在每一个自然景观的背后都蕴藏着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政府在打造两汉三国景观文化形象的时候应该进行深挖掘,广发现,例如开发一些民俗艺术节、收集历史文化故事、编著更为详细的地方志等等,让其充分体现出历史教育价值。

2.旅游景点管理部门加强管理,侧重宣传。正如上文所述,两汉三国景观文化蕴藏着浓郁的人文文化如栈道文化、古战场文化、历史人物的传统民族精神和智慧等,这些文化赋予了景观文化更深层次的意义。旅游景点管理部门应该着重揭开这些景点背后神秘文化的面纱,而不是做些表面的、庸俗旅游的噱头的工作。

3.当地的学校应该积极组织青年学生学习先贤们遗留下的优秀的文化,学生要了解历史,注重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景观文化的育人价值中的人指的群众,但更倾向于青少年。我国的青少年是中国未来的一代,如果不学习我们先贤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那又如何能够承载历史的使命,更谈不上宣传中国的文化了。所以当地学校应该注重组织学生参观这些自然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景观文化,让学生了解历史,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真正让景观文化发挥育人作用。

价值观调研篇(6)

当今社会传统的价值体系受到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变得非常浮躁,社会行为中的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日趋严重,现在道德滑坡和人格扭曲比比皆是。而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因此了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非常有必要的一项工作。大学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完善、改正的重要时期。希望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学生个人、学校、社会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

一、调查因素框架分析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首先列出价值观调查的因素,如表一。

根据因素扩展,整理出调查问卷,问卷共60道题,采用里克特量表的问答形式进行提问。问卷调查方法属于主观调查方法,需要用其他调查数据去验证比较该调查结果,保证真实性和全面性。本问卷不是系统调查,而是有针对性地深入调查,因此建立了问卷层次。本问卷属于基本层次。下面还应有更深入的调查。本次调查共进行了两次试调查,以大连民族学院2010级学生为调查对象,每次数量为100,分别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最终调查数量为1500,对所有问题进行均值排序,取均值数最低的前十个问题,进行分析解读。然后就财富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二、问卷质量分析

问卷设计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信度和效度。问卷的信度讨论的是问卷测量的可靠程度,大部分信度指标都是以相关系数表示的,称为信度系数。本调查数据用Conbanch’s Alpha系数来评价信度问题。

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问卷的有效性,即问卷是否测量出了研究者想要测量的东西,所测的结果是否能正确、有效地说明所要研究的现象。如果我们编制了一份测量学生学习态度的问卷,可是问卷中的题目很多是问对足球的喜爱程度,与调查目的完全无关,显然这份问卷的有效性值得怀疑。

(一)信度分析

在试调查中,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共分为8组,整体Alpha值不高,原因是(1)修改问卷时将与大学生实际联系不太大的题目删除了,留下的题目类别较为集中。个别一级类别只留了2个题,所以系统聚类较为集中。(2)被调查对象为上晚自习同学,多数为女生。(3)对问卷的修改不够细致,对最终结果产生了一些影响。因此对题目进行了大量修改、补充、删减,如图一。

(二)效度分析

效度分析的目的包括三点:真实性、全面性、目的性。通过效度分析尽量保证问卷题目能够反映真实的情况,问卷题目能囊括价值观方面所有大类的因素,并且时刻围绕调查目的设计问卷题目。效度分析主要有三种方法:

1、结构效度分析:问卷的设计思想。本调查不是系统调查,而是调查比较贴近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了解本校大学生的价值观。

2、预测效度分析:样本调查不具有普遍性,不能反映全局不能推广到全体大学生,只能反映该样本此次的调查结果。

3、分析效度分析:本文主要分析的目的是对价值观的分析。

三、分析问题方法

(一)如何分析数据

从3个方面分析直方图:

第一,从核心价值的变化趋势分析瓦解程度。第二,如何看待中性值4?假如选择4的人比较多,说明不愿意暴露自己,这说明可能是环境存在舆论压力,这是传统的作用;也可能说明还没达到稳定状态。第三,如何看待正态分布?要从动态变化角度去看,最初存在核心价值的时候,几乎人人都选择7,如今变化了,选7的人逐渐变少,选6、5、4的人逐渐增多,这也说明当前选7可能守不住;它说明选6的人并不是向7变化,而是向5、4、3……变化,因此不能把选6的人与选7的人当作同一类型。

(二)如何验证调查结果

验证调查数据与分析结论。这也是社会心理方面的难点之一。如果缺乏验证,那么调查结果是无法确定真实性、全面性的。除了这次调查问卷外,还应进行以下2个调查:社会,家庭等对大学生的反映。这样才能得到更全面地关于大学生价值观方面的结果。

四、均值排序分析

以下对均值(从低到高)排在前十位的题目进行分析,如右表二。

现在大学生的价值观较为混乱,问卷所设置题目没有一道能成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较为严重的问题如下:

(一)诚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诚信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道德基石。在当今金钱至上泛滥的社会,面对金钱,人们的诚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学生不讲诚信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此题均值为2.54说明97.5%的大学生在金钱面前还是能讲诚信的。但诚信依然没有成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二)孝道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在家庭方面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不是挂在嘴边说说而已,需要我们付出实际行动,但我们常以忙为借口,不去关心和联系父母,不和父母进行沟通,认为有代沟。97.5%的大学生能与父母沟通,但不排除出于虚荣心和想要掩饰自己不愿与父母沟通而选择与父母沟通的很好的。97.4%的人认为“打是亲骂是爱”的家庭教育不是很合适说明新时代的思想产生了变化,需要更人性化的家庭教育,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

(三)责任

责任可分为自我责任心、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任务责任心、承诺责任心和过失责任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人格品质,责任心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一项基础要求。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发展和提高自己的责任心。97.3%的人选择能承担责任。

(四)勤俭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种美德,曾经的我们从小被这样教育着,而现在的物质条件远比那个年代丰富,艰苦朴素的概念似乎也慢慢变得模糊起来。追求美,追求时尚并没有错,艰苦朴素并不是简单的节衣缩食,而是对所拥有的一切保持一颗感恩的心,“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五)权力

“我爸是李刚”等近些年来的一些社会问题越来越让人觉得有了权利就有了一切,而中国的媒体也是这么引导的。这个问题很严重,媒体有很大的责任,大学生对这个问题有错误的认识也很正常。互联网日益普及,除了方便我们学习和交流外,也方便了各种“门”比如“艳照门”之类的,网络包罗万象,当然也保罗色情暴力,这不是网络的错,而是自己没有把持住自己。

参考文献

价值观调研篇(7)

1.1对象选取819名大学生,采用分层抽样,兼顾不同学校、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不同年级等自然情况进行调查。其中男生335人,女生484人;文史类313人,理工类475人,其他31人;农村511人,城市190人,其他118人;一年级220人,二年级255人,三年级225人,四年级119人。

1.2材料采用根据牛春娟编制的西南民族教育价值观问卷修订而成的自编大学生教育价值观问卷。该问卷共20个项目,包括教育效用、家庭荣誉、个人发展和文化传承4个维度,采用Likert5点量表形式:A-完全不同意(记1分);B-不大同意(记2分);C-难以确定(记3分);D-比较同意(记4分);E-完全同意(记5分)。其中第3、5、7、12、14题题意为否定,其计分方式相反,10和20与11和17题为2对测谎题,4个维度及总问卷均分≥3分表示大学生对教育价值观持正向认识。该问卷效度系数在0.70-0.90之间,表明其评定结果具有较高的真实性。

1.3程序采取团体测验的方式将900份问卷统一发给学生,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以不记名的方式答题,完成时间大约15分钟。回收863份,剔除回答不完整、有明显反应倾向的问卷,再根据测谎题去掉废卷(2对测谎题全答错则认为其问卷作废),剩余819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测验结果分别以性别、专业、城乡、年级为自变量,以4个维度及总问卷均分为因变量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和Excel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2.1大学生教育价值观的整体状况以大学生在教育价值观问卷各维度及总问卷上的平均分和标准差作为指标来考察其教育价值观状况。从问卷总体上看,大学生在教育价值观问卷上的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在各维度上的教育价值观得分依次为:教育效用>文化传承>个人发展>家庭荣誉。

2.2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教育价值观以男、女生在教育价值观问卷上的得分作为指标来考察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教育价值观。从表2可以看出,男、女生在教育效用上的得分具有统计学显著性,说明女生在教育效用上明显高于男生,其他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2.3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教育价值观以文科生、理科生在教育价值观问卷上的得分作为指标来考察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教育价值观。从表3可以看出,文科生、理科生在家庭荣誉和总问卷上的得分具有统计学显著性,说明文科生的教育价值观总体高于理科生,且在家庭荣誉和总问卷上明显高于理科生。

2.4城乡大学生教育价值观的比较以城市和农村学生在教育价值观问卷上的得分作为指标来考察城乡大学生的教育价值观。从表4可以看出,城市和农村大学生在教育效用上的得分具有统计学显著性,说明农村学生在教育效用上明显高于城市学生,其他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2.5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教育价值观以四个年级大学生在教育价值观问卷上的得分作为指标来考察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教育价值观,见表5和表6。从表5可以看出,四个年级大学生在教育价值观问卷上的得分除个人发展外都具有统计学显著性。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各年级之间所存在的差异,需要进行LSD检验,见表6。由表6可以发现:①在教育效用上,大一学生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大二和大三学生无统计学显著性,大二和大三学生都明显高于大四学生;②在家庭荣誉上,大一学生明显高于大二学生、而低于大三和大四学生,大二学生明显低于大三和大四学生,大三学生明显低于大四学生;③在个人发展上,四个年级大学生在教育价值观问卷上的得分无统计学显著性;④在文化传承上,大一学生明显高于大二和大四学生,大二学生明显低于大三学生,大三学生明显高于大四学生;⑤在总问卷上,大一学生明显高于大二和大四学生,大二学生明显低于大三学生,大三学生明显高于大四学生。结合表5和表6可以看出,大一和大三学生在教育价值观问卷的得分总体上明显高于大二和大四学生。

3讨论

3.1大学生教育价值观的总体特征此次测查发现,大学生在教育价值观问卷上的得分处于中等水平,表明大学生对教育价值观还是有一定的正向认识。大学生在各维度上的教育价值观得分依次为:教育效用>文化传承>个人发展>家庭荣誉,其中教育效用的均数最高,而家庭荣誉的均数水平要明显低于其他几个维度的均数水平。这与牛春娟等的研究相一致,表明大学生对教育的认知是正确的,认为接受教育是重要的,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持肯定和积极的态度;相对而言,大学生认为高等教育给家庭带来荣誉这种无形的精神满足上更看重教育能为自己的生活、前途带来更实际、更具体的改变,他们求知、求学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3.2大学生教育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女生在教育效用上明显高于男生,表明女生比男生对读书、接受教育有正确的认知。原因可能是因为随着学历的提高,对待接受教育给她们的生活、观念带来的转变,再加上和自己同龄但是没有接受到高等教育的女性相比,自己的工作、生活存在质的差异,更加肯定了读书有用的认知。已有的相关研究也得出了与本研究相似的结论。王萍等在大学生知识价值观的实证研究中得出性别在知识价值观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女生比男生更加注重知识的社会价值和对个体自我发展的价值。

3.3大学生教育价值观的专业差异由于知识结构和专业兴趣的不同,文科生、理科生在教育价值观上有一定差别,这次调查表明文科生的教育价值观总体高于理科生,因为文科生历来重视对社会背景知识的把握,注重宏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学科知识的影响;相对来说,理科生的研究领域则要狭窄和微观一些。因此,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加关注教育价值。

价值观调研篇(8)

一、对外开放地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新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研究开放区青少年的价值观问题。

(一)理想观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与内地一样,并没有失去青少年浪漫的天性,他们对人生、对未来也充满信心和希望。他们的理想观有如下特点:

1、人生目标取向多元化。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当问及“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时,回答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建立事业,追求知识、财富、爱情、服务社会,成立家室和献身祖国等等都有涉及,与内地学生相比,在目标取向方面存在差异,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高尚的人生追求,也有庸俗低级的人生追求。这与开放地区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思潮多种并存相联系。

2、社会理想层次较低,往往与个人利益相联系。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虽然对生活充满信心,但对于社会理想则比较淡薄。有的人对政治不感兴趣,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存在不少糊涂观念。他们更重视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的追求,把个人利益与社会理想联系在一起,希望在满足自己的兴趣、才能的前提下,服务社会,热爱祖国。但如果把开放区的青少年学生与香港相比,开放区学生的社会理想则更浓些。这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对学生思想的不同影响。

(二)公私观

公与私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范畴。公私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的体现。目前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在公私观方面表现出多元的选择趋向和讲求个人实际的特点。

从以下四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外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公私观的特点。

1、传统的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趋于淡化,明显让位于先公后私,尤其是公私并重的道德观。

2、公私兼顾的观念已成为学生公私观的主流。

3、在公私兼顾这个天平上,开放区青少年学生明显把砝码加在个人利益一头。从中可以看出开放区学生对公私并重和先私后公选择均比内地高,而先公后私却远比内地低。

4、先私后公、有私无公的观点也露出苗头。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公私观变化的特点和趋向,说明当前学生在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方面已由只重社会价值向寻求二者统一的方向发展,这是初级阶段商品经济的影响在学生道德意识观念中的反映。但是学生在公私兼顾的思想中缺乏那种为祖国为人民献身,只讲贡献,不求索取的忘我型思想。这与社会主义德育目标是不相符合的,值得开放区教育界的普遍重视。

(三)苦乐观

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感受,通常是通过“苦”与“乐”的感受表现出来。什么是苦,什么是乐,这里有一个衡量标准,这个标准是与个体自身内在的价值体系相联系的。因此苦乐观可以反映出价值观的特点。

1、强调自我发展,以自我理想的实现为乐。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绝大部分都有自己追求的理想,自我意识强烈,他们在幻想年龄中构思自己的未来,以自己的理想未来的实现为乐。如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实现自己的理想或实现自己的某些愿望。然而他们的这种理想追求往往与自身的利益相联系,讲求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缺乏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尚精神。

2、传统的艰苦奋斗精神淡薄。

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把苦与自身的实际生活如学习相联系,认为条件困难,学习不如意就是苦,而对于“以苦为乐”的看法则持反对意见。他们的苦乐观是以实际的体验为标准,缺乏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与开放区青少年讲求实效的价值观相联系的。他们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国外社会思潮的影响,已经不再追崇那种精神式的苦乐观,取而代之的是实际体验式的苦乐观,因而对于体力劳动有着鄙视感,吃苦精神不够,在挫折面前有进取心,但缺乏顽强的毅力。

3、在自身理想追求的同时,重视享受,出现了某些消极的享乐主义。

由于受社会上某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开放区的部分青少年学生在思想上也出现了消极“享乐”主义观念,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在于“享乐”,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没钱,把金钱看成是享乐的前提,这种思想虽然为数不多,但代表了开放区青少年学生的一种心态,不可忽视。

二、影响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因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发展国民经济,同时,西方的一些文化思潮、生活方式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处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开放区,受到影响最深刻,人们的社会意识、生活方式等等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讲求经济价值、经济利益的意识观念,形成一股“经商热潮”,促进人们竞争意识、自我 意识的发展和私有观念的滋展,从而直接、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以家庭和小团伙影响最为主要。一些家庭成员的意识观念、家庭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如出现“一切向钱看”思想和讲排场、摆阔气现象,以及学校、社会小团伙的意识观念,都给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以一定的影响。学校德育并没有完全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在观念和工作上存在不足,造成一定的失误。

首先,学校德育目标单一,忽视了“双差生”的思想教育。传统观念认为德育就是讲求步调一致,讲求单一思想,忽视学生活跃的思想和独立的个性。特别是对于“双差生”,往往按优秀生的统一要求来教育,结果使得学校德育失去针对性,在学生中出现思想断层。

其次,德育内容空洞无物,脱离现实实际。许多教师为搞好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升学率,忽视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在工作中空谈教条理论,空喊政策口号,不能就社会的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具体的生活实际偏差太远,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社会理想、政治思想薄弱。

第三,德育的方式方法形式化,德育工作不能深入到学生的心理内层。很多德育工作者往往是追求形式上的目的,在方法上,认为“政治教育就是灌输”,把德育与教学割裂开,造成学生的品德游离现象,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前面三个因素对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变化都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开放的影响是客观的因素,而学校德育则是主导因素。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建设,是当今开放地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关键问题。

三、教育对策。

对外开放区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表现出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特点,如何针对这些新特点进行教育呢?这里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问题来探讨。

(一)德育的微观建设

德育的微观建设主要是指学校德育自身内部的内容、目标、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问题。前面分析过,由于“左倾”思想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德育长期处于目标单一化、方法形式化、内容抽象化的现象,与开放的局势不相适应。学校德育必然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改革。

1、学校德育目标层次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目标应该是多层次、多水平的网络结构体系。同时,对外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又是多元化、两极化,因此青少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也应该是层次化。

第一层次要求青少年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提倡和树立“大公无私”、“勇于献身”、“艰苦奋斗”的崇高价值观念。这是高层次的目标要求。广大学生特别是党团员、少先队员、先进分子必须以此作为最高行为目标和准则,不断进取和奋斗。

第二层次要求青少年具有社会主义的理想观,提倡和树立“先公后私”,在服务社会,贡献祖国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发展的价值观。这是一般性的要求,全体学生必须以这种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第三层次是一种基本的要求,就是消除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反对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不择手段获取经济利益的思想,培养青少年以自我的行动、才能为社会贡献的思想品质。

多层次的德育目标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加以教育,而不是片面地降低德育标准。应根据三层次步步提高,而不是让学生自由发展或停滞不前。

2、德育内容系统化。

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价值观的成熟程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因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富有针对性,形成系列化。具体说,青少年阶段德育内容应形成循环,分成多层次来进行教育。

现阶段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以社会理想、集体主义、党的革命传统等为主,但内容的要求不同。少年时期主要强调学生的认识,并引导他们化为行动,解决“是什么,怎么做”问题,而青年阶段则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两个阶段在具体环境中可分成多层次进行教育。这样,环环紧扣,层次递进,循环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内容系列。

3、德育方法灵活多样化。

为了解决青少年学生品德游离现象,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学校德育的方法要灵活多样。要把德育与教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如主题班会、夏令营、演讲、革命优良传统和先进事迹介绍、影视教育等,各种具体方法如情境陶冶法、心理疏导法、自我教育法等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实际的集体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在实践的锻炼中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二)德育的宏观建设

德育的宏观建设是指把德育当作一个整体,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从宏观的角度来探讨学校德育的改革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升华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和延续性。因此必须把中小学的德育看成一个整体、多个层次,在目标、内容、方法上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统筹安排。特别是小学向初中过渡的阶段,必须注意衔接,避免成为“三不管”地带,给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良的影响。

价值观调研篇(9)

关键词:

90后;女大学生;恋爱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13902

从十七八岁到三十岁是亲密与孤独的关键期,是建立友谊和爱情等亲密情感的重要发展阶段。“90后”大学生正是处在这一心理关键时期内,如果在这一阶段他们不能与他人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就会陷入孤独和寂寞。调查显示,大学生恋爱人数约占在校生的1/3甚至1/2以上,恋爱观是人们对待恋爱与爱情的基本态度,它是由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是作为个体对待恋爱的一种内部标准和价值尺度。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90后”女大学生进行恋爱价值观的问卷调查,了解女大学生对恋爱动机和择偶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

本次调查采用杨良群编制的“大学生恋爱价值观问卷”。该问卷共42道题,包括恋爱动机和择偶标准两个分问卷,共10个因素。其中恋爱动机份问卷中,包含6个因素,分别是性、情感性、婚姻性、功利性、面子性、消遣性。在择偶标准分问卷中,包含4个因素,分别是家庭背景、个性品质、外貌和才智。该问卷是五级评分制(1-完全不赞同,2-不太赞同,3-难以确定,4-比较赞同,5-完全赞同)。问卷的信效度均较好,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1.2 被试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选取吉林市某医学院校在校90后的女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63份,其中大一有效问卷为89份,大二84份,大三93分,大四97份。有效回收率达95.5%。

2 结果

2.1 90后女大学生的恋爱现状

对363名90后医学院校女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正在恋爱的人数为158人,所占百分比为占43.5%:其中;大一31人,占大一调查人数的34.8%,;大二人数为35人,占大二调查人数的41.7%,;大三人数为46人,占大三调查人数的49.5%,大四人数为46人,占大四调查人数的47.4%。大三、大四正在恋爱的人数所占百分偏大。

2.2 90后女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的诸因子比较

根据描述性统计结果,在恋爱动机分量表的平均数顺序由高到底排列为:情感性(3.55±0.73)>婚姻性(3.40±0.88)>消遣性(2.38±1.30)>功利性(1.84±0.60)>性(1.75±0.66)>面子性(1.62±0.59)。总体来看,女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以积极性为主。

在择偶标准分量表中,各因素的平均数排列顺序为:个性品质(4.14±0.55)>才智(3.90±0.69)>外表(2.67±0.70)>家庭背景(2.63±0.79)。由此看来,在选择恋爱对象时,我校女大学生较为注重对方的个性品质,而不是对方外在的条件。

2.3 90后女大学生恋爱价值观在年级上的差异

在恋爱动机分问卷中,(1)性存在年级上的差异(F=3.31,P=0.020)。进一步采用SNK-q进行比较,发现大二与大三两者有高度统计学差异(P<0.01),大三和大四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二得分高于大三,大四得分高于大三。(2)情感性存在年级差异(F=3.13,P=0.026)。进一步比较得出,大一和大二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二和大三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3)面子性存在年级差异(F=3.32,P=0.020)。进一步比较得出,大三与大一、大二两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一与大二得分均高于大三。(4)婚姻性、功利性和消遣性均不存在年级差异。其中,各年级的婚姻性动机的平均分均大于三分,功利性动机和消遣性动机的平均分均小于三分,由于问卷是五级评分,评分1-5分分别是“完全不赞同,不太赞同,难以确定,比较赞同,完全赞同”,因此可以说明,女大学生恋爱动机中的婚姻性动机较高,而功利性和消遣性动机较低。

在择偶标准分问卷中,(1)家庭背景因素存在年级上的差异(F=2.73,P=0.044),进一步比较得出,大二和大三之间有差异显著(P<0.05),大四和大三差异显著(P<0.01)。(2)个性品质、外表和才智因素均不存在年级上的差异性。从平均数结果看,个性品质和才智性因素均在四分左右,外表因素平均分低于三分,因此可见该校女大学生比较注重恋爱对象的内在,而非外在(见表1)。

3 讨论

3.1 90后女大学生的恋爱现状分析

本次收集调查数据显示:“90后”女大学生恋爱人数所占百分比呈上升趋势,正在谈恋爱的女大学生中,一年级占到将近20%,女大学生的恋爱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这时大一的学生首先想到的不是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放在情感的释放上,尤其是对异性的好感上。低年级女大学生很多都是第一次离家独自到外求学,缺少了父母及同伴的在身边的照顾与关爱,正处于心理断奶期,“爱与归属”的需求更加强烈。大一女生因此就需要从别的地方继续去寻求这样的照顾与关爱,这也是移情的一种表现。因此,大一的女生的恋爱人数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3.2 女大学生恋爱动机的特点

从年级上看,女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主要以情感性为主。究其原因,低年级的女大学生正处于离开家长,独自在外适应的一个过渡时期,而对于恋人的情感体验,也正弥补了她们对于家长那样关怀、照顾、爱护的需要。基于这样的情感需求,低年级的女生在恋爱动机上,较高年级的更加注重情感性动机。生理上的成熟,必然会导致性意识的萌发,导致对异性向往,追求和爱慕的情感产生。这是人类的自然属性,也是爱情萌生的原始契机,也是大学生恋爱的内驱力。大四女生较大三女生而言,更加的成熟,思想更加接近于成人,她们正逐渐融入到这个社会中去,思想上不免受到其他影响。而大三的女生,还处于校园中,在面临性的问题上,校园的这种传统道德标准还是对她们有一定的约束力。

事实上独生子女更多的是城市背景,而非独生子更多是城乡或农村背景,这两种大学生的恋爱观的差异更可能是城乡差异而非独生子女差异。此次调查显示恋爱动机的功利性在居住地上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城市的学生表现的更为明显。来为自己谋求生活上的保障,而不是通过吃苦耐劳,自己与恋人共同奋斗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物质上的需求。

3.3 女大学生择偶标准的特点

本研究发现,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上,高年级趋于现实化,希望恋人具有良好的家庭背景,这个结果与现实相符合。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多处于依附地位,找寻男友时多注重其家世背景或个人能力。这可能是因为临近毕业,面临就业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也反映在了大四女生的身上。大四的女生更加的现实,其实质是希望从男性那里获得安全感。在择偶时,独生子女的女大学生更看重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收入。从居住地上看,也体现在家庭背景,得分是城市>城镇>农村,女大学生也更看重家庭背景,由于地理差异和城乡差异,毕业来临之际,双方在就业城市的选择上容易出现分歧,因而更注重家庭背景避免劳燕分飞的结局。

参考文献

[1]胡申生.女性与恋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

[2]杨艳玲.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调查与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学院学报,2008,24(5):5051.

价值观调研篇(10)

监狱机关在国家行政系统中处于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担负着对犯罪分子的惩罚工作,更重要的是对犯罪分子的转化教育。这就要求每一名监狱干警要有牢固的法律基础,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正确的价值观,以便做好工作,同时还要抵御来自罪犯的种种诱惑。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年轻干警价值观现状进行研究,在把握其形成规律的同时,提出对年轻干警价值观的修正和引导建议。

一、监狱青年干警价值观的发展

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当代青年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机制灵活的社会结构中,当代青年的价值观与过去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监狱青年干警同样如此。

1、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发展

中国当代青年尤其是城市青年,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环境中。发达国家青年的价值观及其行为方式,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充裕的社会,表现出对以物质因素为特征的“生存因素”和以各种非物质因素为特征的发展因素的同等重视。一方面过早地重视消费和享受,可能对青年人艰苦奋斗意识带来一定冲击,同时也存在正面的功能,其尊重人性,鼓励人发挥潜能与创造性的观念对青年具有积极意义。

2、当代监狱年轻干警价值观的发展

笔者曾对本单位36名新录用公务员做过调查,其中3人是为了继承父母的衣钵而选择了报考监狱系统单位,28人毕业于警察学校,理想便是成为警察,只有5人是非对口专业,为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而报考了监狱系统。从年轻干警的价值观组成上我们可以发现,政治型价值观和事业型价值观在年轻干警的价值观形成之初便处于统治地位,这两种积极价值观帮助年轻干警成长之初便学会了如何尊重劳动、尊重他人,热爱祖国、投身建设,严格自律、甘于奉献。

二、青年干警价值观的分类和特点

每个年轻干警都存在个体的差异性。我将普遍存在青年干警中的价值观分为以下几类:

1、政治型价值观。其特征是有较高的政治敏感性,关心国家政治、善于用政治眼光看问题。表现在工作中善于用政治眼光去看待和分析问题,保持冷静的头脑。对待上级下达的指令有极强的思维和理解能力。这类青年干警如果培养得当,将会成为政治觉悟极高的人才。

2、事业型价值观。其特征是对事业极强的献身精神。他们对事业极其重视,甘于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精力,自我评价较高,是青年干警中的精华。

3、交际型价值观。这类青年干警喜欢交往,待人热情,讲义气,重感情。往往更容易适应新的环境,更容易被周围的同事所接受。但看待问题缺乏原则性,处理重要问题时相较其他类型更容易出现政治性错误。

三、青年干警价值观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青年干警拥有积极的价值取向,面对政治形势和社会发展有正确的态度和看法,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交往中处于主动的地位,具体表现在:

1、在价值取向上,注重自身价值实现和贡献社会仍然是青年干警的主要追求。在人生价值取向上,青年干警的自主独立意识显著增强,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的个性化更加明显。表现在对罪犯的日常管理上,经常会向老干警提出:“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和“如果我这样做了会不会有什么不妥?”等问题。在人生判断上,青年干警高度认同奉献精神,例如每次在遇到紧急问题时,青年干警总是自告奋勇地冲在前面。

2、在政治态度和社会参与上,青年干警的社会参与意识较强。关注国家大事和民族尊严,积极支持改革开放,渴望社会与政治的稳定。

3、在工作价值观上,传统道德趋于弱化。青年干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普遍增强;职业责任感、信誉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处于完善阶段。在择业观上,青年干警表现出更加成熟的一面,延续了老一辈革命者的优良传统,更加看重信仰和理想。

4、在婚姻家庭人际关系上,青年干警趋向于认为事业家庭、生活与工作一样重要,人际关系自主与依赖并存。在社会交往中,青年干警多持“协作互利”的态度,因而人际关系中的实用色彩比较浓厚。

在肯定主流的同时,对少部分青年民警在工作和思想上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比如:缺乏职业认同感;缺乏进取奉献精神,不愿吃苦,不安心在基层,不注重学习钻研,墨守成规;工作压力大造成厌倦情绪较重;对前途感到困惑,缺乏成就感等。

四、影响青年干警价值观的因素

1、社会经济变革的影响

市场经济这把“双刃剑”在带来人们思想观念更新的同时,也导致了价值观念的复杂化和多元化。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易受到部分青年人的青睐,从而带来负面影响。

2、文化思潮多元化的影响

在现代文化大潮冲击下,先进与落后,光明与黑暗的矛盾日益突出。青年干警们一方面拥有各种美好的理想,心中充满了憧憬;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却深感迷惘。青年干警的价值评价标准正变得更为世俗与世故,甚至对很多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现象也采取宽容的态度。

3、监狱环境和体制改革的影响

我国的大部分监狱都是建国之初兴建的,多数监狱建在远离城市的小城镇。由于地处偏远地区,娱乐设施简陋、交通信息闭塞、子女教育就医有诸多不便。尤其是在基层一线的民警,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不可避免地对其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近年来,通过实施监狱布局调整,有些监狱条件得到改善。全国监狱体制改革的成功实施和公务员福利的提升,使监狱干警的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青年干警对于金钱的看法逐步走向理性,更加看重的是自身价值的实现。

五、合理地对青年干警价值观进行引导的建议

1、树立主流观念,积极引导青年干警建立科学的价值体系。要对青年干警进行主导价值观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引导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正确对待个人理想。各级各部门都有责任有义务对青年干警教育引导好、关心爱护好、真诚帮助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正确看待青年干警的需求,适时地进行引导和满足。青年干警都希望自己成才,得到赏识,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表现。但应该承认,人的能力存在着差别。年轻干警应该正确地看待自己,并确定合理的成就动机,既不要夸大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也不要低估自己,颓废消沉。各级领导和政工部门的同志要经常与青年干警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所盼所望,尊重和理解他们的正常想法,区别情况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做他们的知心人、贴心人。

3、把监狱工作进一步推向社会化,帮助青年干警树立成就感。把监狱警察的生活和工作推向社会,让群众对监狱警察的工作真正了解。这不仅能提升监狱警察的自豪感、凝聚力和责任心,更能激发广大的有志青年积极投身新中国的监狱建设中来。各级群团组织要针对青年人的特点,大力开展青年人喜闻乐见、有益于身心健康、有利于增强团队意识、激发进取精神的辅助教育和文娱活动。

上一篇: 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 下一篇: 生物科学研究技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