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效益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02 11:48:13

企业效益分析

企业效益分析篇(1)

从笔者单位处理的一项固定资产进行分析。为了盘活资金,笔者单位的一栋老办公大楼准备处理,如何进行处理,是销售还是长期出租?如果销售,已有买方同意出价300万元购买。但经过多次讨论,仍未达成一致意见。笔者就针对出售与长期出租展开了一番筹划:若长期租赁,租金是300万,到期此项资产无偿归租入者,但涉及的税金有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营业税、城建与附加、印花税等,合计税负为17.5%,需要负担的税费是53.1万元。如果直接出售300万,该楼原值是500万,累计折旧260万。所涉及的税负有营业税、城建附加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合计应负担的税费是29.35万元。从以上计算可得出,不论从资金的使用上,还是从税收的负担上,出售方案会给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通过以上对比分析,笔者单位在此项交易中合理节税23.75万元。

二、纳税筹划是降低企业税务风险的有效途径

首先,从2006年增值税的检查说起,市国税局提出,笔者单位增值税的税负低于其他市,且从收入、成本、线损都没有查出影响增值税的原因,最后关于增值税税负低的问题,决定对供电公司实行增值税评估。征得国税局机关的同意,由笔者单位自查原因,通过查资料、实地调查、询问,了解到影响税负的主要原因是我市某县的趸售电价高于其他县,而农业用电量所占比重很大,工业发展非常缓慢,主要企业均处于停产与半停产状态;本次调价中,居民生活用电没涨,而其他几项均调增0.044元,电费收入并不大。所以,在相同电量的前提下,销售收入相对较低,购电成本较高,由此产生的税负也较低。

其次,从处置积压存货的审批问题上分析,笔者单位有一批长期积压造成贬值的材料,账面价值50万元,经估算变卖价值20万元(不含税),如果处置,则将形成30万元的损失。该损失税前扣除是否需要税务机关审批,在这个问题上,经查阅资料,咨询税务机关,根据《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在销售、转让、变卖资产发生的财产损失,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以及固定资产在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发生的财产损失,应在有关财产损失实际发生当期中扣除。由此可得,该笔业务符合规定,处置变卖资产形成的损失不用审批,只需报税务机关备案后,纳税人就可以自行申报扣除,所以笔者单位排除了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以及人为的管理责任,并在税务机关备案后处置了该项资产。如果不通过调查,就会按照非正常损失处理,就应当进行进项税转出5.1万元,变卖该批存货需缴增值税3.4万元,合计就缴纳增值税8.5万元;如果不用审批的情况下,也就是一笔正常的销售业务,购买该批存货包含的进项税就不用转出,只需缴纳变卖该批存货的增值税3.4万元,从损失的最终反映看,影响利润5.1万元。

从以上例子可以得出,进行合理避税,应该以现行的税法及相关法律为法律依据,要在熟知税法的前提下,利用税制构成要素的税负弹性进行合理避税,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使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转三、从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差异谈纳税筹划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不同会计政策选择下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会形成不同的纳税方案。企业纳税筹划的目标是减轻税收负担,争取税后利润最大化。

首先,对于广告费、招待费的处理影响会计利润情况:税法规定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以上费用按规定比例扣除,按税法规定超过部分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这就是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差异问题,有的把这些超支的费用调到应付福利费,挤占福利费,有的调到了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等自有资金里,这样做企业无疑是提前纳税,不仅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而且从纳税筹划的角度看,此举并不是企业最佳选择,没有起到筹划的效果,所以作为会计人员要按照客观性的原则,真实准确的记录每一笔业务,与税法有差异的地方,也是在纳税时调表不调帐,不能影响企业报表与账簿的真实性。纳税筹划,除依法运用各种手段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外,还可以通过获取资金时间价值等途径实现纳税筹划的目的里对于限额列支的费用,企业应选择有利于企业的会计政策,以获得递延纳税。

企业效益分析篇(2)

(1)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指依据市场所体现出来的社会需求,根据企业本身的生产特性和经营过程,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活动进行详细的规划、指挥、组织以及激励等等。运用各个方面的资源,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形式以及社会的需求,来实现企业各个时期的经营目标。此外,企业管理还能够促使企业自身不断的发展以及满足员工的根本利益。(2)企业效益。企业效益从本质上来说指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其表现的是单位资本和单位利润之间的一种比较关系,即企业的生产总产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可以表现为也可以指一定企业资本能获得多少的利润。而利润体现为企业的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其正值表现为效益,负值表现为亏损。

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企业管理和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

(1)从财务管理目标的角度分析二者关系。企业管理的成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企业效益的必要条件,企业管理必须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对于目标建设实行多元化的组织结构体系。在企业的管理上,与企业效益切身相关的就是企业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管理,关系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从财务管理的目标上来看,第一表现为效益性,效益型的目标主要是表现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社会效益。第二表现为效能性,就是通过不断的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以及偿债能力等等,从而有效的进行企业的财务管理。第三表现为协调能力,现代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为了保护企业的财务利益,必须正确处理以及协调企业内外部的关系。因此,从财务管理的目标可以看出,财务管理和企业效益息息相关,能够真正帮助企业提高企业效益。(2)从利润的组成公式角度分析二者关系。从目前来看,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的经济环境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企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不断的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发展。在这样的经济环境基础上,怎么样能把企业的经济效益搞上去成了我国企业一项重要的、迫切的、严峻的任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分为:潜在的经济效益、管理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以及技术进步经济效益。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简单的公式表示为:企业效益=(C+V+M)/C+V(C:消耗原材料;V:员人工资;M:利润)其表现为企业的生产总值和企业成本之间的比例。从这个模式来看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是从企业对财务的管理入手,切实提高企业的生产总值以及控制企业的生产成本。在企业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与其他部门牵涉到资金外来之外,财务管理也对其他部门的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对于其他管理的决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的经济效益,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管理内容,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三、加强企业核心管理(财务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企业效益分析篇(3)

在国际市场中各个国家对企业文化有不同的理解。在七十年代以后学者们开始对企业文化和企业利益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合理明确的企业文化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内部交易、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获取更高的利润。所以我们要从认识企业文化内涵入手,有效的行使企业的经营手段和管理策略。

一、简述企业文化与企业效益

1.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帮助企业经营和持续发展所产生的经营策略。它深入企业内部,在成员之间共享并共同遵守的信念和道德。企业文化是一个文化象征,体现企业的价值观和核心精神等。各个国家的企业文化不尽相同,企业文化和本民族的精神是不可分开的,尤其是跨地区的企业,企业文化就越是鲜明。企业文化在企业建立开始就已经产生,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变化。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一个凝聚力和团队力量强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不同的国家有把不同的企业文化,同样,不同类型的企业也有着各自的企业文化。例如,我国的国有企业,一般情况下,外部环境的波动对其影响极小,属于温室型企业文化,企业缺乏冒险和激励。我国的大型企业就属于大型植物型,企业不断的适应环境,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效率都很高。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不同,所以正确的选择企业文化就成为了企业有效经营的关键。

2.企业文化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主要有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团队意识、企业制度和企业形象。企业的价值观念是企业经营,进步的价值标准,企业成员必须遵循企业的价值标准进行工作。企业的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是以企业价值观为基础建立的,深化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道德是企业行为准则的标准,企业的道德和信誉是密不可分的,可见企业道德的重要性。企业的团队意识能体现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团队意识能够保证企业每个成员积极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共同的目标不断努力。企业的制度促进企业的团队意识。企业的制度根据企业所在的环境不断改变,具有强制性,合理的制度不会给成员带来太大的压力,反而能激励成员的进步。企业的形象是其他文化要素和企业经营成果的体现。要保持好的企业形象就要保证各个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和辅助。

3.企业文化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企业的高效益就是指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企业要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主要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是从企业内部着手,组织好企业和员工的交易。员工按照企业的安排为企业提供劳务和产品,企业根据员工的需求为员工提供物资奖励。两者之间达成契约,促使企业稳定运营。企业的内部效益来源主要依靠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信任程度,员工的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只有掌握好内部关系才能使团队创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是企业与企业和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交易,这是企业获得收入的主要来源。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交易以高质量的产品为基础,服务类行业以提高满意的服务为主。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人际关系能够间接的促进企业获得效益。企业的形象也能为企业招来更多的忠实客户。企业的形象主要以广告的形式进行传播,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企业的产品以及企业的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过得到国家甚至外国企业的支持,使企业形象更加突出,来获取更多的客户。所以,不管是从哪个角度出发,都必须维持良好的企业文化。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三大文化策略

1.企业的精神与价值观

精神和价值观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灵魂。在当今社会,企业精神与价值标准决定着企业的成败。精神是一个企业在发展中奉行的标准,而他的价值观则是他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同一事物上,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只有在一个共同的价值观下才能使员工朝着正确的价值方向发展,所以,企业的生死存亡恰恰是由员工们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员工们必须在良好的指引下朝着未来出发。同时因价值观而发展的精神也是在企业发展中的保障,在企业领导人的带领下,员工们的精神层次在悄声无息的提高。这正是一个企业的风貌与风气。与其说价值观是精神的体现,倒不如说精神是价值观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才促使一个企业达到新高度,迈上一个新台阶。

2.企业的道德与诚信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形象的表达了人如果没有诚信将会寸步难行。不仅如此,企业发展中也是需要的。同仁堂可以称得上是我国的百年老字号。而他至今屹立不倒,不仅仅是靠他的手艺,还因为它奉行“诚实守信”的准则。在面临那些拔地而起的企业,他选择的是本本分分,脚踏实地。坚持着这么多年的诚信,来保障着自己企业的发展。诚实守信是老祖宗要我们传承下来的。因为它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带动企业发展乃至国家民族发展的根基。在这个高科技发达的时代,信用卡和网上支付开始逐步的取代了现钞付款,银行贷款也成为了企业筹资的主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赊销也逐渐普遍。而这些都是基于企业的信用和道德。银行在企业进行贷款时会对企业进行一系列的信用调查,信用度越高的企业越容易得到银行贷款。银行贷款影响企业的筹资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近几年,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了主流,注册资金的来源更是与信用挂钩。诚实守信是企业的基石,更是企业发展的保障。

3.企业的团队意识

世上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有完美的团队。1+1>2的团队效益都是团队所追求的。一个高效的团队不代表每个成员都是精英。团队意识是一个企业凝聚力的核心。团队意识是一种主动意识,指每个成员都能积极认真完成工作,并互相协调和帮助。树立良好的团队意识要以明确团队目标为基础,增加成员之间的信任和默契度,采取奖励的方法提高团队积极性。在一个团队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也会有上下级关系,合理的调整等级关系也是高效团队的关键。团队领导者要切记不要一味的指挥,而是要真正参与到企业建设中,同工作人员一起进步。团队意识不是集体主义,也没有必要扼杀个人的想法,而是鼓励成员发挥想象力,鼓励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良好的团队意识是企业稳定的根基,能够使企业稳固在市场当中,更好的发挥战斗能力。

三、结语

有人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它的形成与运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他的效绩并不能在资负表中显示出来,所以对其控制和调节有一定的困难。企业文化建设还包括一些无资产企业的无形资产的品牌和商标的建设。企业文化的核心还是企业价值观的确立。优秀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利益的增加,而我国大多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还是企业文化建设只停留在表面,要真正的把企业文化当作一种经营战略还需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内涵,明确本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提高团队意识。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每一个企业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企业效益分析篇(4)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智能化、现代化技术也逐步推广应用,企业信息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全球经济被联结为一个整体。伴随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深,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影响了全球很多家,并造成了巨大的危险,我国经济也受到了不小的打击。施工企业作为我国工程建设的重点单位,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必须坚持综合实力的提高,更好的参与市场经营。信息化是对信息技术的一种应用,是基于网络建立的系统,有助于适应企业的内在需求,做好企业内部数据统计与管理工作。但是施工企业特有的对利益的追逐,使其必须对信息化投入做出一个精准的分析,判断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从投资的角度衡量信息化的利与弊。本文就结合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对其经济效益做出分析,从而提出完善建设,促进经济效益提升的有效对策,降低企业消耗。

一、施工企业信息化以及经济效益的概述

(一)经济效益

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则为经济效益。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以较少的人力、物力投入获得较多的财力,就是收益的最大化,或者以人力、劳动力的少量消耗取得相应的成果。企业作为经济单位,必然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即所谓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

信息化技术是借助网络平台,通过计算机技术获取资讯的一种模式,并通过网络传输和处理信息,提高企业竞争水平的一种动态模式。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则是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取的经济收益,也就是企业信息化投资和产出的对比。一方面,信息化投入体现在实际建设的投资过程中,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使用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企业实施信息技术产能与效益的分配,以及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之中。具体而言,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包含两方面内涵:其一,企业信息化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人力、物力、财力与利润之间的关联;其二,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实际经营的符合情况,也就是信息化建设是否符合创造经济效益的条件。

二、施工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分析应当遵循的原则

施工企业作为施工的主要负责单位,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难题,复杂程度较高,在对信息化经济效益分析的时候,必须坚持以下的原则。

第一,科学性分析原则。企业信息化水平,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都必须坚持科学分析,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构建标准化的测评模式,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主要而言,在理论上要保证其合理性,正确进行指导,抓住分析的要点,对信息数据、文件、资料做好整合判断,提高分析的精确度。

第二,目的性分析原则。对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分析判断要有目的的进行,避免出现随意测评和无目的判断,即通过完整的评价达到企业的统计目标,了解企业信息化的可行之处,找到利润最大的增长点,切实反映出经营指标,做好目的性分析。

第三,动态分析原则。施工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企业经营状况、市场变动情况发生改变,基于实际指标,动态的对信息化经济效益做出分析才是有效之策。

第四,综合分析原则。所谓的综合分析原则,就是将施工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获取的资料、数据进行集中整理与归纳。然后根据企业经营实际做出有效的综合性分析,客观的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

三、施工企业信息化的经济效益分析案例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能够直观清晰的认识到施工企业信息化以及经济效益的含义,以及在经济效益分析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想要保证分析的精准性,就必须结合实际做好分析。

对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后在E后上的投入(D)与产出(O)进行了分析,对于施工企业这个经济实体而言,实施信息化的目的是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需要对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投入产出比进行分析:

若D/O属于(0,1),表示施工企业在工程E后实施信息化管理后,相对于以前同样性质的工程,扣除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后,利润仍有所提升,实施信息化管理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施工企业下一步应该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不断优化信息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管理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若D/O属于另一种范围,则表示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工程项目所带来的经济产出要小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甚至经济产出值为负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施工企业引进的信息技术软件并不适合本工程的应用;二是即便施工企业引进了信息化技术,但在实际中有可能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有可能是组织机构调整不到位、管理层面信息不对等等等。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及时的做出改变,调整信息化技术,找到引发问题的原因,完善信息管理体系。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施工企业作为国家最重要的施工单位之一,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借助信息化技术,对它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是整合数据、资料,做好分析的关键,也是帮助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基础。针对施工企业获取的利润,工期时间来判断效益,从有形经济和无形经济两方面进行分析是一种成本判定的新模式。通过对同类工程在实施信息化管理后,单位时间内的投入产出分析来评价施工企业信息化的经济效益,结合D/O的数据对做出数据统计,优化管理系统。具体而言,施工企业可根据经济效益分析的不同结果采取不同的措施,通过改进或优化信息化管理系统,选择系统性指标和相关性典型数据,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效益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汪勇,严红,李林峰.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J].现代情报,2006,02:160-163.

[2]汪勇,严红,李林峰.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5-8.

[3]王琰,张利,刘坚.建筑企业信息化的经济效益分析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117-120.

企业效益分析篇(5)

(二)审计步骤。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包括立项、准备、实施、报告撰写和整改跟踪(后续审计)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遵循一定的程序,并灵活运用恰当的技术和方法。1.立项阶段。立项是确定审计单位和审计事项的过程,要使效益审计卓有成效,立项需把握如下三个原则:(1)重要性原则。重要性是指该审计事项对所在企业或部门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程度。(2)增值性原则。通过审前调查,重点选择资金使用效率低、增值空间大的项目进行审计。(3)可行性原则。根据审计主体客体的情况以及经营环境,判断是否能达到审计目的。2.准备阶段。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成立审计小组,制定审计方案和下达审计通知。审计小组根据项目的复杂程度及工作量要求组建,其成员需具备与项目对应的知识结构,必要时可邀请行业专业人员;审计小组在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情况后制定相应的效益审计方案,明确审计重点;审计方案确定后,向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3.实施阶段。实施阶段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工作:(1)初步测试,以访谈为主;(2)细节测试,审查经济活动效益性;(3)比较分析,酝酿审计意见。初步测试时,通过访谈充分了解管理层的经营理念,企业的中长期规划,以及对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的认识;细节测试时,开展如下3个方面的工作:(1)审查成本费用的效益性,促使企业降成本,增利润;(2)审查销售规模及销售的效益性,促进企业增收增利;(3)审查资金使用以及实际获利情况;最后,对比历年效益及相关预算指标,综合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并酝酿审计意见。4.报告撰写阶段。效益审计报告不同于一般的财务报告,它的最终目的不局限于证实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更为了揭示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高低及其原因,因此,报告应在财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措施。5.整改跟踪阶段。效益审计的目的在于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因此,项目完成后需进行后续跟踪回访,促使被审计单位更好地执行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查明原因,根据实情督促其严格执行或提出更加可行的改进措施。

二、思考及建议

目前,社有企业对经济效益的审计多数还停留在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阶段,当然,也有少部分业务调研在实质上已经向效益审计靠拢。那么,如何将经济效益审计与社有企业的经营管理相结合,不断推动经营效率的提升,是企业管理层亟待思考的一个命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建议管理层用战略眼光重新认识效益审计在现代审计中的地位,树立经济效益审计理念,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逐步推进社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

企业效益分析篇(6)

一、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含义

1.经济效益审计

效益审计具体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运用专门的审计方法,按照一定的审计标准,对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与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整理相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所实施的审计。

3.企业财务审计

企业财务审计具体指审计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家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与方法对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对被审计企业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依法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形成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和决定。具体的财务收支审计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财务收支审计流程图

二、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

1.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有不同之处

效益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具备相应的财会专业的知识,而且同时还应掌握相应的法律、技术、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可以能够在比较繁琐的业务中分析生产经营的得失,能够提出不同的改进与修改的意见。财务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就相对较低,仅仅需要审计人员具备相应的财务知识与财经法规就可以进行工作。

2.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对审计的方法、审计时间有不同之处

效益审计的方法除了需要财务审计的方法外,还需要同时运用价值工程、管理会计、数理统计、经济分析等多种方法。效益审计的时间上分为事前、事中、事后,而且特别强调事后审计,并且需要经常检查、监督被单位采纳审计建议后的进展情况与取得的效果。财务审计多数使用核对账簿的方法判断财务收支有无差错,而且财务审计主要是针对事后审计。

3.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两者的职能存在差异

效益审计的评价现在已经发展为主要是审查经济活动的有效性,侧重于提高效益与强化管理。财务审计主要是查错防弊,侧重于监督机制。

4.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两者的依据存在差异

效益审计的依据是经济效益原则,由效果与支出评价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审计人员进行效益审计,需要审查该项活动的必要性,判断效益目标实现与否与提高该项活动效益的方法等问题。财务审计的依据是有关财经法规与会计制度,而且是审计人员评价与检查财务收支、会计资料真实性、合法性的准则。因审计的依据存在差异,效益审计的结论与财务审计的结论就会有所不同。效益审计是以建设性原则为主,而财务审计是以保护性原则为主。

5.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两者的着眼点不同

效益审计的着眼点主要是强调未来经济活动的发展,促进未来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包括经济活动的决策过程、方针与计划,而且多数情况在决策计划与方针实施之前就对其效益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同时也可以对审计外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用于优化未来的经济活动。财务审计主要是关注过去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与真实性,其着眼点主要是检查、评价企业发生的财务收支活动。

6.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两者的审计范围不同

效益审计的范围比较广泛,可以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多个方面。效益审计的范围已经由过去主要是检查财务活动,扩展为检查被查单位的经济活动的有效性与效益。效益审计评价效益不仅包括近期效益,还包括远期效益、社会效益与宏观效益。财务审计的目的主要是评价财务收支与查错防弊,财务审计的范围相对比较狭窄,主要针对被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财务收支的经济活动。

7.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两者的目的不同

效益审计打破了过去的审计的范围,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审计首先是对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效果性、效率性与经济性检查与评价;其次,分析不合效果性、效率性与经济性要求的多种原因,找寻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与方法;第三,将审计的结果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报告给决策部门;第四,进行后续的审计工作,对被审单位改善经营与管理、提高效益的具体措施进行二次的评价与检查。财务审计是比较传统的审计方法,其主要是检查被审单位的财务状况。财务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财产安全完整、查错防弊,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是一种间接的作用与效果。

8.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两者审计的对象不同

效益审计以经济效益为对象,主要依据财务审计提供的数据情况对被查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分析、检查,同时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效益审计不仅对过去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与分析,同时需要对提高经济效益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财务审计主要是以财务会计为对象,按照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账簿、凭证等会计资料进行审查分析,掌握企业财务状况与有无违纪、作弊情况,同时对会计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与正确性做出客观公正的鉴证。

三、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联系

1.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两者有一定的兼容性

企业财务审计中包含有企业效益审计的内容与行为,例如在审查生产成本的合法性与真实性的时候,如果出现效益下降、成本超支的现象,就包含了企业效益设计的内容。而且大部分审计机关并没有把企业效益审计单独列出,而多数仍然是在进行财务审计的同时进行企业经营效益与管理方面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计,只是按照财务审计的方法进行审计,没有单独列出。财务审计报告中只是简单提到相应的效益评价与管理的建议,企业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仍然是混在一起进行的,没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2.财务审计是基础,企业效益审计是最终目标

企业效益分析篇(7)

会计审计工作能详细掌握经济管理活动,能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强大保障。尤其是在信息化发展中,执行会计审计工作中,对其存在的信息准确合理分析,不仅能降低企业成本,明确企业的实际发展方向,也能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取提供保障。

一、会计审计

(一)职能和特点分析

会计审计是将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通过一些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的经济交易进行综合分析,促进严格的核算和监督工作,确保经济信息的有效获取,保证在不断预测和参与模式下,为管理活动的整体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如:基于企业的管理活动,其自身职能要能够详细反应和充分发挥,并在工作中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有效管理和控制。因此,会计审计工作能为企业的金融活动提供保障,在保证财务资金质量的同时,也能为其提出合理决策,确保在最大程度上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获取,一般是通过商品、劳务等过程努力形成的,不仅能节约劳动力,也能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经济利润。会计审计具备核算和监督职能,利用合理的执行手段,能对企业的各个情况充分分析,保证核算工作的真实性,也能在其功能发挥下,为其提供服务和管理手段,从而进一步地促进企业发展[1]。

(二)会计审计与企业经济效益关系

企业都是因为利润而发展的,为企业创造利润,在各个经济项目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对企业和国家发展都具备十分作用,能促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也能在期间产生更多的劳务费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利于社会就业,也能满足人们对文化的追求。在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基础上,其具备的利用效率也更高。尤其是在我国资源调整过程中,提升经济水平,在能为自身提供强大保障的同时,也能为企业提供充足资金,以促进整体的进步和发展。

二、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得以逐步提升,其具备的市场竞争力也得以增强。在企业不断发展中,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模式,只有在内部实施会计审计工作,才能满足多方面的发展需求。现代企业的核心为经济效益的获取,促进企业经济活动的顺利发展,将其作为保障,依靠会计审计工作能发挥良好的应用效果。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与现代化进步和发展有着很大联系,为多方面的渗透和执行提供基础条件,在保证企业经济运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提升基础上,也能对企业的实力、对行业的影响综合分析[2]。

(一)促进会计方式的先进性

在企业现代化发展中,为了促进内部经济管理工作的执行,需要引进先进的审计方式。根据企业的建设需求,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能促进内部经济效益的获取和开展。对现代企业制度的设立和完善,是根据企业的自身性质、产权制度作出思考,针对其存在的多方面变化,保证投资能力和分配能力的提升,以确保能深入到企业内部执行利润分配工作,也能为自身发展提供合理对策。在该发展体制下,通过传统模式的更新,也能为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提出要求,促进企业经济活动的稳定执行,保证在一定条件下按照合理要求规范执行,以满足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对于企业的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要保证效益获取的真实性,并在该发展基础上,促进内部经济管理审计方式的严格性,基于公正的态度全面思考,在该发展趋势下,不仅能促进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也能为其发展提供更高的经济效益[3]。

(二)促进现代企业的积极发展

经济效益为会计审计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能为其提出合理的执行对策,保障其自身效益的优化获取,也能将其存在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以确保在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管理经营水平。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随着企业活动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开展,对经济效益进行检测,也能为各个部门的总体发展提供有效的执行对策。当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以及各个环节出现问题的时候,也将给管理模式造成很大影响,所以,要针对其实际发展情况,作出严格分析和全面评估,保证得出的结论能够更有效,促进其执行意见和建议的合理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也能对现代企业发展制定合理的实施计划,保证战略决策的优化获取,在较大范围发展下,能对企业存在的各个风险严格控制,避免企业损失的增加,也能缓解企业面对的利益压力,也保证审计效果的优化获取[4]。

三、结语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研究,在企业中执行会计审计工作,能促进其经济效益的实现,也能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企业在实际经营工作中,其最为主要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定要保证其地位的提升,需要在新时期发展下发挥会计审计功能,从而为工作的整体进步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薛岚.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探讨[J].征信,2017(10).

企业效益分析篇(8)

2007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给国内燃油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包括中石化在内的国内几大石油巨头纷纷提升石油价格,并且对内称无法满足本土市场需求,对外却大量出口,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燃油市场的压力。中石化的这种行为发人深思:企业作为经济和社会主体的混合体,在实现企业股东权益最大化的同时是否应考虑其经济活动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主动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企业履行社会成本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经营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可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空间,帮助企业实现长远发展。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

理论界一直将企业视为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现代产权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而在这一系列契约中,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契约是最高层次、最重要的契约。在企业产权分离的情况下,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成为衡量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最重要的指标。

20世纪30年代,科斯提出一个新的命题——企业的社会责任。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延伸。所谓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在创造利润,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并且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社会和环境的责任。这里的社会是指,包括一切能够对企业的活动造成影响,或受到企业活动影响的社会主体。

企业作为经济主体,管理层在决定是否开始某一经济活动时,一定会考虑该活动所带来的相应的成本和效益。只有当效益大于成本时,管理层才会做出开展该经济活动的决定。只有以成本与效益分析为导向,企业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二、企业履行社会责的成本与效益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国内外各大企业的年报中经常能看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 report),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成本与效益从来没有出现在年报当中。因为其在确认和计量方面尚存在许多问题:

1.相应的成本和效益难以完全确认

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成本的涵盖面应当尽量全面,即尽可能包括一切相关成本;效益的内涵也应该尽可能完整。然而,对企业及其经营环境认识的有限性导致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所带来的成本和效益难以被全面认识。因此,企业适当的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成本是不可能被完全确认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许多成本,有些成本例如资本支出、形象受损等可以明确定义,但是有些成本或由于本身的性质或人的缺陷导致其难以被明确定义或指出,因此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列示;效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成本和效益难以用货币量化

虽然有些成本效益可以被明确定义,却无法用货币可靠计量。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会使企业的形象受损,但是这究竟会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影响在目前的会计理论体系下根本无法可靠估量。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效益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非经济效益。除某些经济效益例如成本降低,生产率提升等能够量化,大部分的经济效益及非经济效益很难量化。例如,企业适当的承担社会责任帮助企业树立的良好形象和形成的良好文化,但是良好形象和文化到底有多少价值,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的。

三、解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与效益问题的对策

虽然到目前为止,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还没有根本性的解决方案,但是通过以下两个措施的适当应用能够使这两个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1.尽可能全面考虑成本和效益

尽可能全面地考虑成本和效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难以全面确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和效益的问题。

(1)分析成本时需要关注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

社会责任内涵的宽泛性,导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成本构成复杂性,包括已经发生及将来一定时期内一定会发生的成本和因承担责任造成的潜在经济效益的损失。

①沉没成本。分析沉没成本可以从三个主要方面入手:对员工承担责任所造成的成本;对自然环境承担责任所造成的成本;对社会公众承担责任所造成的成本。第一,企业应当为员工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定期的培训。良好工作环境的创造和外部专家的聘请需要企业投入额外的成本。第二,某些企业为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会选择购买有助于环保的生产设备,或者研发某些环保的生产程序。一方面这些环保设备都比较昂贵;另一方面,新工序的研发往往需要投入一大笔资金。因此在进行成本分析时,为保护环境而支付的成本不容忽视。第三,企业对社会公众承担责任。企业应当定期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可靠的与决策有用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的披露主要以各种报告为载体,而各种报告的编制需要投入额外的人力物力。另外,企业对资助慈善活动或者向慈善机构捐款,都会带来成本。

②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往往是潜在而不易被定义的,所以在分析成本时应当予以足够重视。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把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2)分析效益时应当考虑的问题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能为企业带来许多利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

①经济效益。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有两个方面:成本的降低、政府的补助。

第一,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向社会证明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例如,诺维信天津生产工厂通过了iso-14001环保认证,尽力做到清洁生产,废物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废水处理后变成中水,免费提供给当地农民灌溉农田;固体废料经过处理后变成生物肥料,改善天津市的盐碱地土壤。这一举动在为企业赢得良好声誉的同时,还为企业节约水、电、能源的开支,变相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

第二,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能为企业赢取获得政府补助或者税收优惠的机会。例如,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节能减排,设立每年预算为1亿元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以调动企业积极性。开展污水原位再生、蒸汽凝结水回收、非电空调、热泵、离网型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照明等环保项目的企业,可在每年的3月或9月向开发区有关部门提出申请,通过认定后便可从“节能环保专项资金”中获得总投资30%~50%不等的财政补贴。

②非经济效益。管理层在考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经济效益时,更应当关注非经济效益。适当承担责任创造的非经济效益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形象和企业文化。

第一,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形象,形成竞争优势。合理的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声誉,在消费者群体中形成品牌忠诚度。良好的形象会增加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依赖性。在消费者看来,把商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相结合的企业,会将社会责任渗透到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产品质量检测和产品的售后服务中去,从而增大对该产品的依赖程度。

第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为员工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有利于形成员工忠诚和稳定员工队伍,并且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帮助企业创造核心竞争力,确保其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用一定方法对成本和效益进行量化

对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带来的成本和效益进行量化是一个难点。目前,实践中主要运用成本体系和效益体系进行计量。核算企业履行职工责任的成本,主要采用直接测算法和以单位工资折算的方法;核算履行环境责任的成本,除了可以采用直接测算法以外,还可以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价格法、修正人力资本法等进行折算;核算履行公共社会责任的成本,可以采用直接测算法,市场价值法和以单位工资折算法。对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收益进行核算时,企业可以采用效益计量体系:经济效益的核算采用机会成本法和影子价格法;非经济效益的核算采用社会调查法和专家评估法。

总而言之,企业履行社会成本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经营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它可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有助于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管理层在进行成本与效益分析时,需要考虑所有可能的相关成本和效益,并以一定的科学方法加以量化。只有在这种前提下,企业才能运用好社会责任的成本—效益原则为自身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蔡宁:企业社会责任的费用效益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19-32

[2]罗俊:官员和企业家论企业的社会责任.经济参考报,2007-11-9(32)

[3]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46-54

[4]徐耀强: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与途径.企业文化,2007(1):30-33

[5]朱丽霞: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其管理.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12):57-60

企业效益分析篇(9)

2007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给国内燃油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包括中石化在内的国内几大石油巨头纷纷提升石油价格,并且对内称无法满足本土市场需求,对外却大量出口,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燃油市场的压力。中石化的这种行为发人深思:企业作为经济和社会主体的混合体,在实现企业股东权益最大化的同时是否应考虑其经济活动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主动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企业履行社会成本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经营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可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空间,帮助企业实现长远发展。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

理论界一直将企业视为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现代产权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而在这一系列契约中,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契约是最高层次、最重要的契约。在企业产权分离的情况下,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成为衡量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最重要的指标。

20世纪30年代,科斯提出一个新的命题——企业的社会责任。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延伸。所谓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在创造利润,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并且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社会和环境的责任。www.133229.Com这里的社会是指,包括一切能够对企业的活动造成影响,或受到企业活动影响的社会主体。

企业作为经济主体,管理层在决定是否开始某一经济活动时,一定会考虑该活动所带来的相应的成本和效益。只有当效益大于成本时,管理层才会做出开展该经济活动的决定。只有以成本与效益分析为导向,企业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二、企业履行社会责的成本与效益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国内外各大企业的年报中经常能看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 report),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成本与效益从来没有出现在年报当中。因为其在确认和计量方面尚存在许多问题:

1.相应的成本和效益难以完全确认

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成本的涵盖面应当尽量全面,即尽可能包括一切相关成本;效益的内涵也应该尽可能完整。然而,对企业及其经营环境认识的有限性导致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所带来的成本和效益难以被全面认识。因此,企业适当的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成本是不可能被完全确认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许多成本,有些成本例如资本支出、形象受损等可以明确定义,但是有些成本或由于本身的性质或人的缺陷导致其难以被明确定义或指出,因此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列示;效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成本和效益难以用货币量化

虽然有些成本效益可以被明确定义,却无法用货币可靠计量。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会使企业的形象受损,但是这究竟会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影响在目前的会计理论体系下根本无法可靠估量。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效益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非经济效益。除某些经济效益例如成本降低,生产率提升等能够量化,大部分的经济效益及非经济效益很难量化。例如,企业适当的承担社会责任帮助企业树立的良好形象和形成的良好文化,但是良好形象和文化到底有多少价值,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的。

三、解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与效益问题的对策

虽然到目前为止,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还没有根本性的解决方案,但是通过以下两个措施的适当应用能够使这两个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1.尽可能全面考虑成本和效益

尽可能全面地考虑成本和效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难以全面确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和效益的问题。

(1)分析成本时需要关注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

社会责任内涵的宽泛性,导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成本构成复杂性,包括已经发生及将来一定时期内一定会发生的成本和因承担责任造成的潜在经济效益的损失。

①沉没成本。分析沉没成本可以从三个主要方面入手:对员工承担责任所造成的成本;对自然环境承担责任所造成的成本;对社会公众承担责任所造成的成本。第一,企业应当为员工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定期的培训。良好工作环境的创造和外部专家的聘请需要企业投入额外的成本。第二,某些企业为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会选择购买有助于环保的生产设备,或者研发某些环保的生产程序。一方面这些环保设备都比较昂贵;另一方面,新工序的研发往往需要投入一大笔资金。因此在进行成本分析时,为保护环境而支付的成本不容忽视。第三,企业对社会公众承担责任。企业应当定期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可靠的与决策有用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的披露主要以各种报告为载体,而各种报告的编制需要投入额外的人力物力。另外,企业对资助慈善活动或者向慈善机构捐款,都会带来成本。

②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往往是潜在而不易被定义的,所以在分析成本时应当予以足够重视。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把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2)分析效益时应当考虑的问题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能为企业带来许多利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

①经济效益。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有两个方面:成本的降低、政府的补助。

第一,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向社会证明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例如,诺维信天津生产工厂通过了iso-14001环保认证,尽力做到清洁生产,废物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废水处理后变成中水,免费提供给当地农民灌溉农田;固体废料经过处理后变成生物肥料,改善天津市的盐碱地土壤。这一举动在为企业赢得良好声誉的同时,还为企业节约水、电、能源的开支,变相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

第二,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能为企业赢取获得政府补助或者税收优惠的机会。例如,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节能减排,设立每年预算为1亿元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以调动企业积极性。开展污水原位再生、蒸汽凝结水回收、非电空调、热泵、离网型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照明等环保项目的企业,可在每年的3月或9月向开发区有关部门提出申请,通过认定后便可从“节能环保专项资金”中获得总投资30%~50%不等的财政补贴。

②非经济效益。管理层在考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经济效益时,更应当关注非经济效益。适当承担责任创造的非经济效益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形象和企业文化。

第一,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形象,形成竞争优势。合理的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声誉,在消费者群体中形成品牌忠诚度。良好的形象会增加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依赖性。在消费者看来,把商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相结合的企业,会将社会责任渗透到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产品质量检测和产品的售后服务中去,从而增大对该产品的依赖程度。

第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为员工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有利于形成员工忠诚和稳定员工队伍,并且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帮助企业创造核心竞争力,确保其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用一定方法对成本和效益进行量化

对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带来的成本和效益进行量化是一个难点。目前,实践中主要运用成本体系和效益体系进行计量。核算企业履行职工责任的成本,主要采用直接测算法和以单位工资折算的方法;核算履行环境责任的成本,除了可以采用直接测算法以外,还可以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价格法、修正人力资本法等进行折算;核算履行公共社会责任的成本,可以采用直接测算法,市场价值法和以单位工资折算法。对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收益进行核算时,企业可以采用效益计量体系:经济效益的核算采用机会成本法和影子价格法;非经济效益的核算采用社会调查法和专家评估法。

总而言之,企业履行社会成本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经营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它可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有助于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管理层在进行成本与效益分析时,需要考虑所有可能的相关成本和效益,并以一定的科学方法加以量化。只有在这种前提下,企业才能运用好社会责任的成本—效益原则为自身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蔡宁:企业社会责任的费用效益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19-32

[2]罗俊:官员和企业家论企业的社会责任.经济参考报,2007-11-9(32)

[3]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46-54

[4]徐耀强: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与途径.企业文化,2007(1):30-33

[5]朱丽霞: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其管理.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12):57-60

企业效益分析篇(10)

现代市场竞争中,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的优势法宝。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实施过程中,关注培训的投入产出比是否符合预期,培训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是否达到。培训的效益令人满意与否,都涉及人力资源培训的效益评估。

加强培训效益评估是有效促进人力资本培训的途径之一。

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益评估的内涵和作用

(一)培训效益评估内涵

培训效益评估是企业培训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依据组织本身目标,采用合理恰当的

理论、程序与方法,在人力资源培训过程中,收集相关数据资料,整理分析,确定人力资源培训效果的过程。也就是收集人力资源培训的效益成果,对培训有效性进行衡量的过程。它通过评估体系和若干评估指标的构建,对培训预期目标的实现、培训计划的成效等给予检查评价。并将评估效益反馈到相关部门,是今后培训计划实施的依据之一。培训效益评估不仅是对整个培训活动成效的总结,也是为后面的人力资源培训活动开展提供了信息反馈依据。

(二)培训效益评估作用

培训具有经济增长性。实施人力培训是对员工的理性投资,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经济增

长。对培训投资效益进行合理分析,有效辅助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经济进步。

在1987年时,Clegg对人力资源的培训效益评估作用给予了具体分析,他认为培训效益评估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下列方面:其一,对培训价值进行确定。其二,可审核培训设计目标实现与否。其三,可了解人力资源培训中的哪些环节应该改进。其四,可找到更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法,为将来的培训工作提供指导方针。其五,可确定有关培训需要继续存在与否。

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益评估的内容和原则

(一)培训效益评估内容

1.培训效益评估标准的内容。培训效益评估标准内容,主要表现为下列方面:一是受培训人员的培训反映,每位受培训人员均会影响培训效益好坏给予个人评价,将全部受培训人员的整体反映进行综合,可对培训效益有个基本认识。二是对培训学习过程给予评价,其评价内容为培训实施的具体方法及手段。三是培训有无带来员工行为的改变,培训目的是提高人员的工作能力,而工作能力则是由行为所表现出的,所以,评估培训效益是要看受培训人在行为上是否发生改变,这可从行为变化上看出来,有益于工作绩效提高。四是员工工作行为的改变,培训效益评价是以组织工作绩效作为标准的,即工作行为改变会带来工作绩效提高,若培训可带来积极效果,就表明组织对人员的培训效益指标实现了。

2.培训效益评估时机的内容。在评估时机方面,其培训效益主要涉及内容如下:一是培训结束时的效益评价,这也称为即时评估。在培训期间,对接受培训人员的各类表现给予考核评价,与培训之前的技能水准进行对比,确定培训的成效性,其评估内容主要涉及人员学识增进与否,人员技能方面有无获得,受训人员的工作状况有没有提高等。二是培训结束后的效益评估,人力资源的培训尽管注重受训期间的表现情况,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训结束之后的工作表现,这是一种延时性的评估,与即时评估相比,这时候评估更为重要,其评价内容主要涉及受训人的工作态度改变与否,维持时间、增进程度与工作效率等。

3.培训效益评估时机的内容。在人力资源培训当中,其培训效益评估方法主要有下列四种:其一,学识技能测验进行培训效益评估。这种方法是在培训前与培训后实施测验,并对两次测验的成绩给予对比,培训后的测验成绩比培训前高,就表明受训人员的学识技能增强了,人力资源培训是有成效的。其二,利用工作态度调查对培训效益进行评估。在培训期间与培训结束之后,对受训人员进行相同调查表的调查,了解员工的工作态度,并对调查前后的结果进行对比,若员工的工作态度改进较大,表明人力资源培训是有成效的,当受训人员在培训结束之后,其成绩普遍较好,则表明在培训期间,受训人员获得成效较大,也表明受训人员对培训是满意的,这可作为培训效益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其三,培训结束一段时间之后,对受训人员的工作效益进行评估,以了解培训效果。通过半年或者几个月之后,运用书面调查方式或者实地访问方式,对员工的工作量有无提高、工作处理成熟度与工作素质有没有提高等,对培训效益进行评价。其四,对受训人员的上下级进行调查与访问,上级认为员工受训之后,其工作进步与否、工作效率提高与否等,下级人员认为受训人员接受培训之后,其管理才能与领导素质有无提高,困难问题是否能妥善解决,根据反馈资料,评估受训人员的培训成效。例如人员受训之后,在工作质量、数量、时效及工作态度上,全达到了工作标准要求,这表明受训人员已经成为合格工作者,并且认为培训是有成效的。

(二)培训效益评估原则

首先,科学性原则。该原则应该贯彻在效益评估全过程中,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其科学原则主要体现于下列方面:其一,评估内容确定与指标构建时,应该准确客观,不要主观臆断。其二,对于定性描述指标的选择,其计算数据要尽量具有可比性即代表性。其三,评估技术、方法与工具选择时,也应遵循一定的科学性,这样方能确保培训效益评估为可靠真实的,充分发挥评估工作的应有作用。其次,实用性原则。有关人力资源的培训效益评估是项时间限制强的活动,其效益评估主要是由领导与从事培训的管理者来实现的,其工作自身任务比较重,还需要对经济与教育技术等进行分析预测。在构建评估指标与方法时,会注意到计算的简单,应用的方便性,效益评估结果得出较快。而在定量指标方面,尽量做到精而少,并避免有关指标的重复性。而在定性指标的分析时,要便于评估者理解及操作,培训效益评估指标实用且简便易行,才能被人们所广泛接受。再者,综合性原则。在培训效益评估中,其涉及因素较多,表现形式为多维的,并且内容也比较复杂。效益评估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还要有社会效益,不只有直接及近期效益,还要有间接及长远效益。

三、培训效益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一)效益评估不够系统全面

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中,对效益评估往往存在不全面的特点。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中,往往重视其过程,对于其结果不够关注。例如企业往往没有考虑到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培训的效果,企业在培训结束之后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收集反馈的信息,对于培训的真实效果难以进行评估。同时企业的调查问卷也存在单一性,不能反映出评估效益的特点。在培训效益的评估中,部分企业对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忽略了效益评估的价值和意义。同时部分企业没有按照相应的标准来进行,造成了评估结果的不准确。这种不严格的评估方式难以反映出培训的实际效果,造成了企业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流失。评估方式不可靠。在培训效益的评估中需要选择科学的评估方法,如果只选择了某一特定的培训群体作为评估的对象,那么就容易造成评估结果的失真和不可靠性。在收集培训评估信息时,应当尽量保证评估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评估人员要认识到培训效益评估对企业的价值和意义,为了全面的评估培训的效益,应当选择科学的评估方式。通过尽可能的搜集培训效益的现象,特别是要重视培训对象、企业管理人员的反馈意见,这对于培训效益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评估数据的科学性,企业还可以选择专业的控制部门对培训的过程中进行追踪,加强对培训对象前后的技能、知识等对比研究,最终得出客观的培训效益结果。

(二)评估方式不可靠

在培训效益的评估中需要选择科学的评估方法,如果只选择了某一特定的培训群体作为评估的对象,那么就容易造成评估结果的失真和不可靠性。在收集培训评估信息时,应当尽量保证评估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评估人员要认识到培训效益评估对企业的价值和意义,为了全面的评估培训的效益,应当选择科学的评估方式。通过尽可能的搜集培训效益的现象,特别是要重视培训对象、企业管理人员的反馈意见,这对于培训效益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评估数据的科学性,企业还可以选择专业的控制部门对培训的过程中进行追踪,加强对培训对象前后的技能、知识等对比研究,最终得出客观的培训效益结果。

四、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益评估的措施和方法

(一)加强评估效益的反应评估

在企业人力资源评估中,反应评估应当作为初步的评估形式,通过直观的形式来对培训的效益进行评估。在培训活动刚刚结束时,通过对培训主体的主观感觉和满意度以及意见等进行调查。通过培训主体是否满意培训项目以及有无改进的意见,特别是对培训对象对培训的有用性是否有意见等反馈方式来评估培训的效果。在调查的过程中可以应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问题应当容易理解,对于调查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应当作为下一次培训的改进依据。

(二)对于培训过程中的技能进行评估

培训效益评估的关键是看培训主体是否达到了相应的培训目标,是否掌握了企业要求的相关的技能等。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的出发点在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培训为企业带来科技、经济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效益,它是通过企业技术和知识的更新和提高来实现的,最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在科技方面表现为员工科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以及开拓等。通过对培训对象的知识、学习态度进行评估,对培训主体的技能提高状况进行对比。

通常可以利用测试的方式等方式进行,企业可以通过对笔试以及绩效的结果进行评估,以此来评估培训的效益。其中笔试作为对企业员工培训结果了解的直接形式,具有简单、便利等特点,对于技术工作的评估可以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对于具体的操作性工作,可以利用绩效考核的方式来考察员工技能的掌握和熟悉程度。通过采用这种评估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培训主体的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培训讲师更加负责的投入到讲课中。通过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帮助。在评估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客户的满意度、企业形象的提升,以及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来评估。

五、结语

企业开展人力资源培训时,应当重视对培训结果和效益的评价工作。通过对培训过程中的意见反馈等来进一步的完善企业的培训工作,同时也加强了对企业培训工作的监督,提高了企业培训工作的效率。同时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应当选择各种培训效益评估方法,提高培训效益评估的可靠性,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工作提供科学性的依据,最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

。 参考文献

上一篇: 解决塑料污染的措施 下一篇: 生物医药的前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