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规划概念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30 17:55:57

人力资源规划概念

人力资源规划概念篇(1)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有所应用。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绿色低碳基础之上的发展理念,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国土规划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务院批准《关于推进国土规划工作的请示》之后,国土规划工作的价值又一次凸显出现,而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以低碳观念为核心的国土规划工作满足了社会各界共同的价值观,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大众社会。

1、中国实际土地利用碳排放情况

国土资源的规划是建立在土地资源利用的基础之上的,而土地利用则和整一个自然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土地利用不仅仅直接参与了自然生态系统,尤其是其中的独立生态系统之中的碳排放与碳吸纳过程。尤其是针对有绿色植物的土地的国土规划,更是直接影响到所在地区的碳排放量。因此,对于土地利用需要有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清楚的认识到土地资源地优化配置有着重要价值。土地资源不仅仅关系到整一个国家地区的土地利用,更是关系到国土空间开发组织、国土资源优化配置等的问题。这也是国土规划中碳概念的应用。国土资源规划部门需要更加清晰地认低碳概念的价值,在整一个规划过程中更好地进行应用贯彻。为了更好地突出工作重点,相应节能减排的发展理念,在2008年,相关部分设立了《土地利用规划的碳减排效应与调控研究》科研专项,其目的是揭示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机理的基础上,更加合理的进行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1、1土地利用碳排放基本概念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土地资源利用对于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作用仅仅低于化石燃料地燃烧,可以说土地资源利用也是全球变暖的一大杀手。在著名碳循环研究专家Richard Houghton的研究中,1850年到1998年之间,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碳排放是人类活动影响总排放量的三分之一。可见土地资源规划利用对于整一个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主要开始于工业革命之后。而在1998年以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由于土地利用所引起的碳排放更是进一步增加。

而中国在195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所累积的碳排放量为106亿吨,占全球总的碳排放量的30%,占同期全球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量的12%。可以说中国土地在规划上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改进空间,优化低碳概念在国土规划过程中的应用有着现实的价值和意义。不过,与此同时,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大规模的绿色工程推进,植树造林工程的进行也很大程度上吸纳了同期的碳排放量,这也是对于各种土地资源地整合利用,也符合低碳概念的理念,对于整一个社会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学地统国土规划对于整一个社会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使整一个社会向前发展地动力。

土地利用所产生的碳排放主要可以细分成直接性的碳排放和间接性的碳排放。而这两种碳排放形式仍然可以进行进一步地划分。直接碳排放可以细分成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碳排放和土地利用类型保持的碳排放。这两者有着显著的区别,前者是土地利用/植被覆盖过程中所形成的碳排放含量,具体来说就是国土资源从原有的植被变成规划后的建筑所形成的碳排放含量,主要有森林的砍伐。而土地利用类型保持的碳排放,主要是指土地经营管理方式地转变或者生态系统碳汇所驱动的碳排放,这里主要包括相应地农田耕作以及草场退化等。这一种土地使用方式的转变也会直接影响碳排放。而间接性的碳排放主要是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上所承载的全部人为排放,比如最为突出的就是交通尾气的排放等。

2、低碳概念下国土规划的目标

低碳概念之下的国土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是可持续发展概念之下的社会发展。而在进行低碳概念下国土规划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达到以下的目标:

(1)、在进行国土资源规划的过程中,相关的国土规划单位需要思考不同规划部分所要承担的作用。因为整一个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每一块的国土资源规划需要立足于其本身的价值,更需要考虑整体的价值。考虑不同区域的作用,更需要考虑不同区域的匹配程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最大化的作用。

(2)、建设环境生态良好,充满活力的社会。进行科学合理的国土规划,需要建立在绿色低碳的统筹概念之下,让整一个人与自然关系趋于和谐。同时,在进行相应的国土规划过程中,更需要认清楚其目的,环境生态良好,充满活力的社会从根本上是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服务的。因此,相关的国土规划单位需要从现实的需求出发,在人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之下为社会群体服务。比如,所规划的土地是要为社会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一定的机会 ,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同时,这样的机会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3)、国土规划最终的目的是落实到人,以人为本是不能够脱离的原则。在进行国土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把人的需求全面地考虑进去,采用适宜的环境技术和理念来支撑这一个概念,更好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应用。比如,在进行居民区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创建一个有高生活质量的居住环境,对于居民的居住区要更好地体现出和谐的属性,让生活其中的居民真正感受到归属感。

上述的目标是进行低碳化国土规划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根本目的是让国土规划发挥出最大化的价值,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让整一个社会充分发挥其价值,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

3、低碳概念下国土规划原则

绿色低碳的概念是整一个国土规划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大背景,而优化相应的国土规划需要细化其中原则。更好地推进优化利用国土资源的方式方法地探索。而相关的智能部门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3.1强化区域协调原则。低碳概念下的国土规划更加突出了生态平衡,更加强化了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而在这一个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把握区域整体的平衡,让整一个区域区域和谐统一,更是突出了整一个区域内部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只有完善整一个区域的每一个部分,才能够更好地达到整体的和谐。即每一个相对完整化的生态单元也要有着相对平衡的发展,尽可能地避免区域内部的失调。因此,相关国土规划单位需要在规划方式方法上有所改进,更加因地制宜地规划每一个部分的土地应用,更好地引导区域发展。

3.2生态高效的原则。在国土规划过程中更好地落实低碳绿色概念,其目的是为了让整一个区域达到生态高效的目的。在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恶化的今天,如何改善两者的关系是整一个社会的责任,更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在进行国土规划的过程中,要更加精确地计算碳的排放量,分析其中的利弊。同时,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应该完善相关的区域职能链,更好地完善其中的产业链,优先发展绿色清洁产业和循环经济。

3.3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的区域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进行不同区域国土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区域的差异性。中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区差异性较大,因此在进行国土资源的规划过程中,需要强化因地制宜的概念。在这一个过程中,充分地把握资源、能源,结合当地的气候地域条件,需要进行综合的把握。总的来说,需要优先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避免一些劣势方面。

综合上述的原则,来更优化地进行国土规划对于整一个社会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从具体的原则出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能够让整一个国土规划工作趋于和谐,提高其中的价值。

【结束语】:基于低碳概念之下的国土规划,对于整一个社会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结合现实的发展情况,改进其中存在的不足,更好地把握现实的目标以及把握需要贯彻的原则。让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

【参考文献】:

【1】、曹伟・《城市生态安全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3】、2009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9;

【4】、顾朝林,谭纵波,刘宛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

人力资源规划概念篇(2)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对于我国来说,环境问题不容乐观,应以长远、宏观的理念来制定环境管理策略,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促进政府、团体组织、个人共同参与环境保护。新加坡宏大的概念规划理念,为我国的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一、新加坡的概念规划

概念规划是一种城市发展思路和途径,它注重规划理念,并非具体的规划设计,适应于各种层次的规划并为它们提供思路和基本的发展框架。其特点是不断循环的规划过程,在过程中不断地解决现实问题和提出实现模式。概念规划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新加坡、英国等国,我国香港地区也广泛采用。“概念”的意思,大体上可以理解为一种理念和思路。

新加坡的发展,以概念规划为起点。1959年颁布了第一部规划法,形成了建立“花园城市”的基本国策,实施绿色规划和蓝色规划,1971年颁布了新加坡规划图,对城市用地作了长远的战略性规划,其目标是合理利用土地,将人口往郊区转移,市中心通过城市规划发展为国际金融商业圈。在郊区和市中心之间设立水源保护区,禁止任何开发活动。1991 年,根据新加坡人口、经济、技术等的发展变化,对概念图作了一次主要修订,命名为“新的起点,新的生活”。仅此概念图的修订就有40 多个政府部门参与,总结了对住屋、工业、环境、交通、公用设施、国防等的状况,制定出1991 年科学规划概念的发展设想和策略。2001年的概念规划则绘制了未来四五十年的图景,提出主要目标涉及七个方面的措施:(1)熟地的新居;(2)拥有良好视景的住房;(3)更多的休闲去处;(4)对于商务的适应性;(5)建成全球性的商务中心;(6)发达的铁路网;(7)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从而为新加坡人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新加坡发展成为国际性港口城市提供了指南。

通过实施这些规划,新加坡连续十年被评为亚洲最适合人居奖,新加坡良好的城市环境又吸引了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念的跨国公司落户,从而有力地促进新加坡经济的发展,这无疑也促进了“花园城市”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新加坡的环境管理经验

在概念规划的框架和展望下,新加坡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先进的规划理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合理有效的管理机构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完善的环境法规和环境标准是基础和保障。在新加坡,环境法规和标准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系统的环境监测和严格执行的罚款制度,与其他国家相比,新加坡的环境违规者面临更严厉的处罚。而从概念规划出发,新加坡环境管理的亮点和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绿色计划和管理策略上等方面。

(一)新加坡的绿色计划。

绿色计划是新加坡跨世纪的环境总体规划,也是新加坡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宣言,它描绘了新加坡未来10年之内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战略。其远景目标是:建立高水平的公共卫生标准和优越的环境质量,使居民过上优雅的生活;居民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关心当地及全球环境;使新加坡成为地区环境技术中心。绿色计划提出了政府的政策和战略,除了传统领域如环境基础设施、公共卫生之外,它还包括6个新的领域:环境教育、环境技术、资源保护、清洁技术、自然保护和噪声控制,并进一步制定了各种具体的环保标准,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将人均日垃圾产生量控制在1公斤等,其目标是将新加坡建成为一个模范绿色城市。

根据《新加坡绿色计划》,到1993年10月,各政府部门、法定机构以及私人部门共制订了133个具体的行动方案,并于1993年11月起开始实施《新加坡绿色计划—行动方案》。2002年,新加坡制定了《新加坡绿色计划2012》,作为新加坡未来10年的环境总体规划。《新加坡绿色计划2012》主要包括三个中心,第一个中心是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下内容:清洁的空气,清洁的水,清洁的土地,自然遗产,宁静的生活环境。第二个中心是建立与社区的伙伴关系。这促进公众更广泛地参与环保活动,并建立必要的机制使民众的参与制度化,使公众对环境政策和方案提供反馈意见。第三个中心是为全球环保做出贡献。新加坡将增强区域和国际环境管理合作,成立一个新的环境培训学院培训来自其他国家的官员,积极加入国际性环保组织和机构。在新的形势变化下,绿色计划基本中心主题没有变,但是对每个领域的计划都进行了深入的完善。

(二)环境管理策略。

新加坡环境管理的策略可以归纳为:预防、执行和监督。首先是通过正确的土地使用计划、产业的合理布局、建筑和开发控制、以及环境基础设施的提供来预防各种可能出现的潜在环境问题。然后,通过定期的检查和维修各种环保设施,确保其能够安全有效地运转。最后,通过对空气和水质的及时监控来检验各种环保政策和设施的有效性。

各种环境管理的政策和手段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使环境资源的使用者所产生的额外的社会成本内部化。由于前述自然环境资源所具有的特殊的属性,资源的使用者所承担的私人成本往往低于其社会成本。以小汽车的使用为例,使用者的私人成本一般只包括汽车的购价、燃料和保养费,及其注册管理费等,但使用小汽车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如空气和噪音污染、交通堵塞、土地占用等,如果没有政府干预,仅仅依靠市场作用是不能得到补偿的。因此,政府政策所起的作用就是使资源的使用者强制性地承担资源使用的负的外部效应,或者使其正的外部效应得到补偿,从而使经济主体根据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的比较分析做出经济决策,使资源的配置合理化。

(三)其他配套措施

新加坡整个国家的发展计划是以概念规划为蓝图开展的,具体到环境保护和建立“花园城市”,除了各种制定各种行动计划(如绿色计划),以及制定环境管理策略之外,还需要各种配套手段想协调。如:

1、环境投资。虽然新加坡环境局每年都获得10亿新元以上的预算来进行公共环境建设,但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新加坡采取积极措施吸引私人资本进入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卫生服务等领域。此外,为了推动新加坡企业开展环境工程的创新,设立了环境可持续创新基金。

2、经济手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加坡政府广泛采用了各种经济管理手段,尤其是在财政税收和推动市场化建设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成为其环境管理的有力工具。

3、公众参与和NGO。在政府、基层组织和大众媒体的共同努力之下,新加坡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逐步得以提高。公众参与的一个极好的例子是2001年概念图的制订。非政府组织(NGO)根据主题和角度的不同,进行各种形式环保活动,对推动民众参与环境保护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是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资源贫缺,与经济的发展完全不协调,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亟待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

(一)树立全面规划,整体布局的观念

纵观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发展,可以说走的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合理的城市布局,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损坏,人身危害。导致目前的情况下,虽然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但是往往考虑到治理环境的代价远远大于经济发展所得而消极应对。因此更应该从现在起树立全局长远的观念,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发展规划,而不应该只是GDP至上。

这方面从新加坡的环境建设可以得到非常好的启示,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管理综合考虑了工业、商业、人口、环境等等因素,保证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堪称是全面发展的楷模。新加坡的概念发展蓝图可以说是一大亮点,其概念图是对整个国家发展的宏观把握,每十年进行一次总结检讨,对所有的领域比如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公共设施建设、住房情况等的需要提出详细的分析报告,在严格统筹安排基础上对概念图进行修订补充。在这个制定过程中,环保局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各部门与环境保护相抵触的规划项目有否决的权利,比如工业管理部门在进行项目审批时必须咨询环保局的意见,以保证规划包含了环境保护的因素。这种互相协调的机制,有效避免了规划的混乱,责任的推诿。总之,国家发展、经济政策和环境保护必须保持一致,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环境管理应融入市场经济

我国对环境管理的另一个重大问题在于,涉及环境管理的部门既是政策和标准的制定者,又是保证环境服务的提供者,更是环境问题的监督者,这一切都让其不堪重负,更不要说管理效率如何。其结果自然是环境服务质量偏低,监督管理不力,问题层出不穷,而且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学习新加坡的管理经验,引入市场机制,引导私人企业进入公共服务领域,以市场经济的方式运作,这样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又能在竞争机制中提高环境服务质量,市场经济的方式关键能调动大量的投资,达到多赢的结果。

环境管理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充分利用有效的经济手段是明智的选择。我国环境管理体系以行政管理为主(行政命令方式),比如“三同时”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排污登记及许可制度等等。我国经济管理手段急需创新,近年来,大力提倡的绿色经济政策正是此目的,通过设立绿色税收,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绿色贸易,排污权交易等试图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节能减排。但是环境管理体制跟不上,缺乏有效保障,效果不佳,如绿色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自2007年开始到现在仍然遭到企业冷遇。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突出的问题是,环境经济政策的法律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保障力度还不够大,不利于政策的有效实施。

(作者:广西大学级2010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李毅.斥资6500万新加坡元中广核进军新加坡清洁能源市场.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11月17日第B03版.

[2]朱远.新加坡节能的行动领域与政策启示.节能与环保,2010年第10期.

[3]新加坡环境与水资源部网.A Lively and Liveable Singapore: strategies forsustainablegrowth.MOEWR(2009).http://app.mewr.gov.sg/web/contents/ContentsSSS.aspx?ContId

人力资源规划概念篇(3)

一、我国城市规划的整体发展趋势

(1)、城市规划逐渐向生活型城市转移,注重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在大部分城市的规划方案中日益呈现出“重经济、轻环保”的现象。同时,由于我国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规划中也多是重视生产型城市的建设,而相对忽略了生活型城市的建设理念。随着城市的日益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环境要求的提升,城市规划逐渐向生活型城市转移,已经开始注重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中越来越多的注重城市生活的舒适性和方便性,逐步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

(2)、通过城市规划,有效促城市的进经济发展

城市经的济发展是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质疑,也是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中,要打破城市规划仅仅是建设规划的概念,而是要使城市规划更加深入地研究城市的经济问题,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经济空间布局的协调作用,及对不同阶层经济利益的调配能力,有效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3)、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现代城市规划中要坚持以人类居住、生活、工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和行动纲领。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发展。要严格按照城市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规划,使城市资源的地区分布能保持平衡。城市规划还要有效促进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促进人类的健康与教育、保持区域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可持续德使用城市的现有资源。同时,在城市规划中,要重视对地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并保证后代生活中对于能源的基本需求。还要注重保持城市空气、水、森林和土壤等生态环境的质量。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工作的迅速开展和推行,各大中城市的经济建设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大中城市在经济建设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逐渐开始重视到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规划项目中以工业区、商业区、高档住宅区为主体,往往忽略了环保概念的应用。而随着城市发展的深入,以及人们对于生活环境和质量要求的日益提升,环保概念已经逐步被应用于现代城市规划中,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业结构方面。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要求部分大中城市在规划重要逐步向“非工业化”的方向发展和过渡,逐步减少和整改城市中对环境危害较大的工矿企业。同时,城市规划中还要制定合理的城市产业结构布局,逐步加强对新兴高技术产业的扶持与监管,利用具体的法律法规促进金融业、批发业、交通、管理、法律等第三产业地位的不断上升,使现代城市产业布局日益向全面化、高新化、科技化的角度高速发展。

(2)、城市空间布局。城市规划中,在空间布局主要呈现两大趋势:一、开发或再开发市区内部用地,以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二、开发郊区,乃至周边地区,以疏散市区人口和工业,为市区创造优美好适的环境。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震需求,现代环保概念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要不断完善城市中的工厂、商店、住房、交通、电信等人工设施,同时还要不断完善这些人工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和融合。

(3)、生态环境方面。现代城市规划中多以工业发展为主体,片面的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相对忽略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但是,随着城市经济建设中长期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到了必须治理的关键时刻了。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要求在新型城市建设中,要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在控制和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同时,更要注重为城市居民创造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应用的重要体现。

(4)、自然资源的使用。现代城市规划环保概念的应用更多的注意对现有能源利用的节约与保护,以及如何有效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等问题。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应用的基本原则是:更多的依赖城市中现有的可再生能源、最大范围内减少废物垃圾的排放、扩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以及尽量避免使用有害物质等。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要以自然资源的使用为根本出发点,并加以全面、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5)、城市交通。现代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要求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发展高效、低污染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使地铁、轻轨铁路等逐渐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城市人口数量巨大,人们出行对于交通工具的要求也较高,既要符合环保的原则,又要保证人们出行的方便和快捷。城市交通是城市主要环境污染源之一,在城市规划中,必须以一定的环境保护措施加以有效地治理,已达到减少城市大气污染的环保目标。

三、我国城市规划中环保概念的科学发展

人力资源规划概念篇(4)

一、金融危机后重庆市新型房地产概念的发展

重庆房地产市场在09年上半年供需稳步回暖,并在08年末陆续出台的有利市政规划政策条件影响下,各大新区建设如火如荼,使得依托各类景观生态资源的地产项目获得了充分的发展空间。而众多资源型地产项目在09年暑期的热卖,充分印证了在市场消费力并未完全恢复下,充分发现并利用那些满足绝大多数购房者长期消费需求(如宜居、娱乐等方面)的配套资源,整合打造新的房地产概念进行市场推广,对于开发商盈利的重要性。其中最为引得业内外瞩目的当属具备绝佳景观资源配套、市场潜力无限的公园地产。

重庆独特的生态植被资源、两江环绕的地理布局、以及组团式的布局结构,皆为景观资源型地产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公园地产大多以大面积的生态景观配套为卖点,有的则以结合旅游、娱乐、消费功能的主题公园+住宅+酒店的复合项目为定位。其出现更是满足了中高层置业人士对居住环境品质的追求,并且特别适宜与老人同住的成熟两代或三代中产家庭。在市场表现方面,以位于西城中央、背靠2000亩双山公园的晋愉岭海·翡翠冷项目和南山风景区内融合度假功能的复合主题公园地产——海昌·加勒比项目在09年的热卖,也证明了具备稀缺性生态资源的地产项目在重庆市场具备相当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开发概念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关系研究

(一)、影响因素初判

重庆作为金融危机之后全国房地产发展态势较为良好的城市,新的房地产开发概念层出不穷。而根据观察,从各种房地产开发概念的产生与发展与区域物业需求度(大到各种类型物业项目:如各类复合地产项目等,小到各种物业形态:如住宅的复式、错层、跃层、联排、叠拼等形式)以及区域城市用地规划方向有着密切关系。

新的房地产开发或居住理念与引导城市用地规划方向互相影响,如因为城市发展对居住环境质量需求的明显增强使得重庆政府在金融危机之后提出“宜居重庆、森林重庆”的理念,并在重庆西部九龙坡区一带重点规划的林地景观区域,也引导了公园地产等新型地产开发概念的诞生。

而资源型地产项目(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规划或配套等)需求度的明显增加直接表现为该类型物业供需市场的稳步回暖,也直接促生了该类地产概念的发展。

另一方面,市场供需状况直接受国家政策调控。比如09年上半年全国市场有迅速升温现象,国家即出台二套房贷调控政策提高二次购房首付比例及利率,对可能出现的市场泡沫进行抑制从而控制了新型地产开发概念的进一步产生和发展。

(二)、开发概念的四象限模型【1】

通过总结归纳几大影响因素,将经典的四象限模型进行演变(如图1)。

第一象限:区域城市用地规划方向限制引导并且限定该区域房地产开发的方向,因此将其关系初步判定为正相关情况, 可得dC/dP=Ci + kiP (0

P=PSn/∑(n)n=1PS

第二象限:区域物业需求度则直接促生该区域房地产新型物业开发,因此将其关系初步概括为正相关情况,可得dC/dD=-Cj+kjD (0

D= (SSn/∑(n)n=1SS)/(VSn/∑(n)n=1VS)

当此类物业类型尚未开发,销售量、存量皆为0时,即为绝对需求率。

第三象限:而区域物业需求度的直接体现为其市场供需状况,而市场供需状况则直接受政策调控影响,当多种物业市场出现过热集聚效应时,政策将会进行抑制性的调控。近年来,国家所出台的各级针对房地产进行调控的政策大都秉承过热便抑制,过冷便刺激的原则,以保持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从而控制了新型地产开发概念的进一步产生和发展,因此在这里把相关调控政策与区域物业需求度的关系初步判定于非线性负相关情况,即区域物业需求度越高,政策正向调控频率越低。

第四象限:区域城市用地规划方向大多与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保持一致的步调,因此将其关系初步判定于非线性正相关情况。

在土地市场供应条件一定,经济增长、利率降低、信贷及建设成本减少等因素使得区域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区域用地规划加大将会提高新型房地产开发或居住概念出现频率,引发某类物业因原有开发量、存量偏少而在销售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普遍发生,从而刺激此类物业开发量,引起区域房地产市场过热,此时相关调控政策将出台抑制市场过热、抑制土地供应,从而减小区域用地规划规模,使模型回到平衡;当土地市场供应条件一定,经济疲软、利率提升、信贷及建设成本增大等因素使得区域房地产市场发展速度减缓的情况下,区域用地规划将会降低新型房地产开发或居住概念出现频率,从而影响此类物业开发供应降低市场热度,此时相关调控政策将出台刺激市场发展、扩大土地供应,提高区域用地规划规模,使模型回到平衡。

(三)、资源型地产利润模型[2]

重庆地区资源型地产因其所依赖的资源属性大都远离市区处于城郊地带且片区规划面积较大(如景观林地),虽项目升值空间巨大,但因市政规划建设开始较晚使其周边生活、商业等各类配套较为欠缺,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项目销售。而项目地处郊区也会增加市区购房者看房以及未来生活成本。因此假设前来看房的消费者与各个项目呈直线均匀分布,暂不考虑各个项目的具体产品定位及具体优缺点(v为购房者对项目的关注频率,k为每英里看房及未来生活成本, F为意向购房者密度, D为规划片区内各项目之间距离,T为规划片区边界距离,S为单个项目的销售量,变量P为单位商品房销售均价, C为单位商品房开发均成本,C0为开发商其它固定投入成本):

按照交付成本相同:

P+kT= P0+k(D-T)

因此可以得到:

区域边界距离: T=(P0 -P+kD)/2k

销售量: S=2vFT=vF(P0 -P+kD)/k

建立区域资源型地产开发商利润模型:

B=(P-C)vF(P0- P+kD)/k-C0

当唯一变量P=(P0+kD+C)/2时,利润B有最大值

在此条件下,当各个开发商都开始遵循此模型时:

P0=P=kD+C ,T= D/2 , S=2vFT=vFD

可以发现当k(每英里看房及未来生活成本)值越大, D(各项目之间距离)值越大,单个项目价格越高,即开发商垄断性越高。

人力资源规划概念篇(5)

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中国引入人力资源概念不过二十余年,真正称得上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恐怕还是可数的,更多的还是停留在人事管理上,虽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也按六大模块进行,但形式总是多于内容。在这一方面,很多跨国的大型外资企业反倒给我们做出了典范。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岗位设置随意,多数是因人设岗,很少能够做到在公司成立之初从公司未来发展规划角度对岗位和职责进行设置;很多公司不成立单独的人力资源部,职能与行政部门合一,负责人力资源工作的只定岗1至2人,可想而知,声称的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其实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年度培训计划制订得很随意,缺乏严肃性和各类培训开展必要性的探讨,最终无疾而终,导致薪酬预算中的培训预算基本闲置;不能很好地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做不到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前景,最终导致高离职率,缺乏员工队伍稳定与忠诚;或制度内容脱离公司实际情况,难以得到有效执行,或制度不公开、执行不公正、奖惩不透明;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多数还是非专业人员,甚至有个别用人单位认为不好安排岗位的人员都适合从事人力资源或行政管理工作。以上种种现象,说明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没有彻底替代传统人事管理,严重地说,有些只是停留在人事上的发发工资、记记考勤、做做用工与退工等等这些冰山一角的人事工作。这种管理,根本无法提高用人单位经济效益,更提不到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

人力资源规划概念篇(6)

海外油气勘探资产技术经济评价面临着众多挑战,具体包括:①资产类型复杂。评价的区块分布于全球的不同国家、不同盆地、不同含油气系统,区块的地质、地面条件等差异极大,评价的技术难度大。②不确定因素多,评价工作量大。为了估算区块经济价值,需要对区块的勘探开发生产周期(勘探—油气田发现—开发—废弃)开展概念性规划,而处于勘探阶段的区块,概念性规划中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技术交叉点多,评价工作极为繁琐。③区块评价时间较短。海外勘探区块一般是通过参加招(投)标或其他油公司转让的形式获取,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因此需要评价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目标区块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为决策层提供技术依据。④资料限制。勘探区块卖方提供的资料通常非常有限,且往往提供有利于卖方的资料,隐瞒不利的资料。因此,需要评价人员充分利用公开资料和对方提供的资料开展评价,抓住区块评价中的核心问题,给出准确的评价结果。⑤对评价人员业务素质要求较高。由于评价人员面对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勘探区块,要求评价人员不能过分悲观或者过分乐观,应用相对一致的标准开展勘探区块评价、类比、排队和优选。为了应对上述挑战,集成了国内外油气资产技术经济评价技术,形成了海外油气勘探资产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在2008—2010年,应用该评价思路与方法,评价了89个海外油气勘探区块,单个区块的平均评价时间是21.5天,并成功获取了8个勘探区块,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2 技术经济评价的总体思路和技术特点

海外油气勘探资产技术经济评价的总体思路是:以区块所在盆地油气地质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成藏组合评价为着眼点,以目标区块内储量/资源量评估为中心,综合开展油气藏开发工程、钻采工程和地面工程规划,采用多种方法估值,评价过程中始终贯穿风险分析,以项目后评估结果对评价方法进行修正。海外油气勘探资产技术经济评价的显著技术特点有:①项目全周期评价。对勘探区块实施油气生产全周期(勘探—油气田发现—开发—废弃)的技术性预测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地质和资源评价、油气藏工程评价、钻采/地面工程评价、经济评价和风险评价等5项核心评价内容。②项目经济效益是评价的核心。对目标勘探区块勘探开发合同期内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开展评价,以确保项目实施后能够收回投资和获取预期的经济效益。③重视项目的风险分析和规避。风险分析贯穿于勘探区块全周期内的各个技术评价环节,尽可能发现区块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并提出规避方案。④基于成熟可靠的技术开展预测评价。由于项目地处国外,且有一定的勘探开发合同期,因此,项目评价中的预测值是基于现已成熟可靠的技术能够实现的情况,以确保获取项目后能够按照评价期间的方案顺利推动项目运营。

3 评价核心内容

按照海外勘探资产评价的思路,海外勘探资产全周期技术经济评价工作可以分为地质与资源评价、概念性开发工程评价、钻采/地面工程评价、经济评价和风险评价等5项核心评价内容[3-11](图1)。由于勘探区块的勘探程度不同,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的重点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下面以中等勘探程度的区块为例,简要论述海外勘探区块全周期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1 地质与资源评价目前勘探区块的地质和资源评价可以分成构造大区或沉积盆地分析、含油气系统分析、成藏组合评价和远景圈闭评价4个阶段[10-11]。沉积盆地分析和含油气系统分析的核心目的是熟悉目标区块的地质背景,为勘探区块系统评价提供基础地质背景信息,即为成藏组合评价和远景圈闭评价做好铺垫。由于勘探区块的评价最终要落实到具体勘探目标(远景圈闭)、资源规模和对应的风险,因此成藏组合评价和远景圈闭评价是海外勘探区块地质和资源评价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成藏组合评价的核心目的在于确定勘探区块的勘探领域和方向。童晓光[12]将成藏组合定义为相似地质背景下的一组远景圈闭或油气藏,它们在油气充注、储盖组合、圈闭类型、结构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共同烃源岩不是划分成藏组合的必须条件。成藏组合评价包含4项研究内容:①成藏组合划分。在勘探的初期,在确定烃源岩的基础上,成藏组合划分通常以最重要区域盖层为界进行划分。成藏组合的边界首先由油气聚集单元的边界限定,再由储层单元的沉积或侵蚀边界确定。②储层或潜在储层评价。包括储层分布预测、储层厚度和质量的预测,还可以通过对盆地的构造环境和沉积相的研究,确定成藏组合所在的沉积相带。③盖层评价。包括评价盖层的几何形态、封盖连续性、封盖能力、盖层的时空有效性评价等。在断层发育的地区,还需要开展断层的封闭性评价以确定断层在油气运移中发挥的作用。④综合地质评价。在分析了储盖层和断层的封闭性之后,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可能的油气运移方向、圈闭样式、圈闭成因和生储盖配套史等[12-15]。在完成上述研究后,就可以基本确定主力成藏组合和潜在成藏组合。远景圈闭评价的核心目的在于确定勘探区块内的远景圈闭资源和相应的风险。在成藏组合评价确定了主力成藏组合和潜在成藏组合后,远景圈闭评价是对目标成藏组合的每一目标层的远景圈闭逐一评估,包括圈闭成藏地质条件评价(风险评价)、圈闭远景经济可采资源量估算和圈闭综合评估筛选等。①圈闭成藏地质条件评价是在完成沉积盆地、含油气系统、成藏组合评价后,即在完成综合分析油气地质条件的前提下,利用地质风险概率法评估圈闭成藏的可能性。把烃源岩、储层、圈闭、运聚-保存-配置等4个油气成藏条件看成是油气成藏相互独立的因素,并对于4项油气地质条件建立一套评价标准,依据其发育状况、程度、规模或相对优劣等划分不同等级,赋予一个定量的评价值,圈闭含油气的概率等于4项油气地质条件概率的乘积。②对于圈闭远景经济可采资源量估算,采用概率法估算不同概率下的远景可采资源量,并结合区块地质、地面条件、油气合同条款等因素,确定区块的最小经济油藏规模,从而估算区块内每一个远景圈闭的经济可采资源量。③圈闭综合评估筛选。为了提高勘探区块后期开发规划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减少决策风险,应根据勘探区域地面条件、工程作业难度、勘探开发期限、合同条款及现有勘探技术等因素,对远景圈闭按照风险后圈闭经济可采资源量、技术难易程度、经济价值等标准排队优选[3,16-18]。

3.2 概念性开发工程评价由于各个勘探区块勘探程度不同,油气地质条件有差异,并且有的勘探区块内已经有了少量油气发现,因此勘探区块开发工程评价时,评价目标包括区块内的已发现油气田(未进入商业开发阶段)和远景圈闭。考虑到评价方法的适用性,仅对区块内的已发现油气田和远景圈闭作概念性开发工程评价。勘探区块的概念性开发工程评价包括以下4项内容。①油气藏(或远景圈闭)地质评价。对油气藏(或远景圈闭)的构造(构造特征和构造可信度)、储层(储层特征、储层质量)、流体性质(原油、天然气和地层水特征)、油气水关系(油气水界面关系、油气藏类型、温压系统以及动态测试结论)等进行评价,建立起油气藏的基本概念模型。②已发现油气藏储量评估。参照SPE(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储量评估标准,核实油气藏储量计算参数,对储量规模、级别和分布特征进行评价,并对储量的不确定性和开发潜力进行评估。③油气藏(或远景圈闭)开发潜力评价。研究合理的开发方式和开发方案,开展产能预测,提出概念性开发方案,并对开发可能遇到的风险(油气藏复杂程度、储量/资源量风险、产量风险和工程风险等)进行评估。④概念性产能规划。结合现有的勘探开发技术,对区块内油气田和远景圈闭作整体的勘探开发部署和产能规划。已发现油气田的油气经济可采储量可以直接作为未来产能预测的资源基础,而勘探区块内存在的远景(经济可采)资源量则需要考虑一定的风险系数将其纳入产能规划中。将勘探区块远景经济可采资源量把握系数分别取低、中、高三值,从而得出低(最有把握或最保守)、中(中等把握)和高(把握较低或最积极)的产能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应综合地质、地面条件、合同条款、合同年限等因素,并规划每年预计能投入的勘探开发工作量。

3.3 钻采和地面工程评价钻采和地面工程评价的思路是以勘探部署、概念性开发规划为基础,评价勘探区块及周边现有设施的处理能力和可动用性,合理规划新建设施,优化工艺设计,并参考海外在执行项目的勘探开发投资实例,准确估算勘探开发投资,预测项目全周期内的各项生产运行投入。钻采工程评价是根据区块概念性勘探开发规划,提出钻井和采油工程规划,包括钻井井别、钻井数、井深、钻井周期等,形成一套基于区块资源评价和概念性开发工程评价结果的钻探规划。采油工程评价包括完井和投产工艺、采油和注水工艺、以及解堵、酸化压裂等措施。地面工程评价根据钻采工程规划,确定区块内可能建成的油气田总体规模和地面布局。评价内容包括油气技术系统、注水工程、供配电工程以及油气田配套设施工程、油气外输工程等。另外,对于上述钻采和地面工程评价工作,应提出勘探区块总工作量和总投资额、分年度工作量和分年度投资额,以及项目废弃时产生的费用。由于勘探区块未投入商业开发,可以应用已建的类似条件(包括地面地理条件、地下地质条件和产能等)开发项目投资额,对目标区块的投资额进行估算和校对。采用该方法要求资料可靠,条件基本相同,否则误差会很大。另外,还可以利用一些商业数据库辅助钻采和地面工程投资估算,提高钻采和地面工程投资估算的准确度。

3.4 经济评价项目现金流量折现法是海外油气项目经济评价的最通用做法,但仅适用于中等或高勘探程度的勘探区块,不适用于勘探程度较低的区块。勘探区块项目现金流量折现法是指,在勘探阶段,根据预测的可采储量和资源量进行开发概念设计,预计各年投资和收入;并依据项目条款、合同模式以及公司政策,建立经济评价模型;再根据方案产量、销售收入、勘探开发资本性投入、油气作业费用等,计算每年的现金流量,对净现金流折现,最后得出勘探区块的价值[17-23]。利用现金流量折现法来评价勘探区块时应注意以下4个核心问题:①应对目标远景圈闭不同概率下的远景可采资源量为基础,分别计算远景目标圈闭不同概率下的净现值,进而计算区块内不同圈闭的净现值之和得出区块的净现值。避免用现金流量折现法仅对某一确定值法取得的圈闭资源计算的净现值,从而体现目标勘探区块在不同概率条件下的资源量和价值。②由于勘探区块的勘探开发周期长达近30年,勘探开发期间的变数极大,尤其是大型勘探项目,仅采用单一的现金流模型不可能真实反映项目今后的情况,评价结果与项目今后的实际运营情况可能会有较大出入。规避这种评价风险的办法是,充分考虑项目可能出现的情况,分段采用不同模型计算净现值。③对于不同类型的油气新项目经济评价,折现率的选择应保持相对稳定,并且应反映的是公司资金加权平均成本,同时也应是公司期望的长期投资回报率。如果选择的折现率偏高,则对于一些长周期新项目不利(如勘探类项目或已发现储量未投产项目),一旦选择的折现率偏高,对项目的净现值的计算影响巨大。例如,采用8%、10%和12%的折现率,第15年的折现率分别是0.315、0.239和0.183,第20年的折现率分别是0.215、0.149和0.104。因此,对储量(资源量)规模大,周期长的大型油气项目经济评价时,应考虑采用多个折现率计算项目的净现值,也可考虑对不同时间段采用不同的折现率。④海外油气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包括项目净现值、内部收益率、静态投资回收期、动态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最大负现金流等等。但是,海外油气投资风险远大于国内,尤其是资源国政治风险等,应重视动态投资回收期、最大负现金流等评价指标的应用,以综合评估目标区块,为区块的优选做好决策支持。对于低勘探程度区块和前沿勘探区块,由于资源评价和概念性开发评价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可靠性较差,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法基本无实际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进入目标勘探区块一般考虑以下3个因素:①区块的合同条款是否优惠。②勘探区块内可能发现的油气储量能否超过该地区最小油田经济规模储量。③勘探投入,即资源国对目标勘探区块的义务工作量要求是否超过油公司愿意承受的范围。对于低勘探程度区块和前沿勘探区块的决策往往取决于地质家的基本判断和油公司决策层承担目标勘探区块风险的意愿。对于前沿勘探区块以及所在盆地勘探前景不明朗的低勘探程度区块的获取,建议分阶段承诺义务工作量,不建议支付进入费或高额签字费,也不建议参照邻近勘探区块的交易价格。

3.5 风险评价海外油气勘探资产的技术经济评价始终贯穿着风险评价[17-20]。①地质与资源评价中侧重目标远景圈闭的地质风险分析和圈闭资源规模风险,风险规避方法是计算远景圈闭的钻探成功概率(圈闭含油气的概率)和用概率法计算远景圈闭资源量。②概念性开发工程评价中,重点对开发不确定性和开发难度进行综合评估,并在概念性产能规划中引入勘探区块远景经济可采资源量把握系数,以量化开发规划中的资源风险。③钻采和地面工程评价中,参照已建的、类似条件的开发项目,对目标区块的投资额进行估算和校对,也利用一些商业数据库来提高投资额预计的准确度。④经济评价中,针对不同勘探程度的区块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并尽可能用不同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相互校验。另外,在勘探前景不明朗的前沿勘探区块和低勘探程度区块,应采用分阶段承诺义务工作量或投资额等方式,规避投资风险。

4.不同类型勘探资产的评价重点对于不同勘探程度的区块,技术经济评价的重点和内容不同,因此在开展勘探资产评价前要对勘探资产的勘探程度进行分类。结合日常评价工作经验,勘探类资产根据勘探程度的高低分成前沿勘探区块、勘探程度区块、中等勘探程度区块和高勘探程度区块。

5 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海外勘探区块的技术经济评价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要给出具体的区块技术评估意见。在给公司管理层提交的评估报告中,还应包括公司应持有目标勘探区块的权益股份、勘探期安排、对资源国承诺的义务工作量以及勘探区块进入的时机确定等内容。

5.1 勘探区块权益股份持有的勘探区块最佳权益股份主要取决于油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意愿以及自身技术专长等因素。目前,国际上理论化的勘探区块最佳权益股份计算公式如下[25]:式中:OWI为目标勘探区块最佳持有权益,%;Rt为公司对目标勘探区块的风险承受能力,106美元;Pc,Pf分别为目标勘探区块勘探商业成功和失败的概率,%;Pv和C分别表示勘探成功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勘探失败造成的经济损失,106美元。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对于一些前沿勘探区块和低勘探勘探程度区块,在获取区块时,往往还不能够相对准确地评估勘探的成功率、区块的潜力以及可能投入的成本,但该公式可以应用于勘探区块获取后的区块权益股份的优化。另外,持有勘探区块的最佳权益股份也可以参照国际一些大型油气公司的做法。对国外多家油公司的前沿勘探区块权益的调研发现,国际大型油公司对单个前沿勘探区块持有的股份一般都在50%以下。对于勘探风险较高的前沿勘探区块和低勘探程度区块,建议以较少股份参与多个勘探区块,规避单一区块的风险。因此,综合国外油气公司的做法以及以往工作经验,对不同勘探程度区块的权益股份的粗略建议如表

5.2 勘探期和义务工作量的确定从技术角度和商务角度出发,勘探期越长对区块的作业公司越有利,但资源国为了保证资源的尽早开发,一般要求对每个勘探区块确定一定的勘探期,并且每个勘探期结束后,区块都要退10%~30%的勘探面积。勘探期确定需要考虑区块勘探面积、勘探程度、地表/海洋条件(包括地理、气候、人文、有无领土争议等因素)、地质复杂程度、勘探作业难度(重/磁、地震、钻井)。结合以往工作经验,要注意的两点核心内容:①区块勘探程度越低、勘探面积越大,第一勘探期需要的时间越长。②进入第二、第三勘探期无签字费,且完全退出勘探区块的机制要灵活。油公司向资源国承诺的勘探区块义务工作量是越少越好,但是资源国为了尽早落实勘探潜力以及油公司的实际勘探需要,应结合勘探期来设计合适的义务工作量,基本原则是一方面要满足勘探工作需要,另一方面要结合区块的地质特征和作业条件,承诺切实能实施的工作量。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前沿勘探区块和低勘探程度区块,在第一勘探期内,由于刚进入目标区块,地质认识较浅,不应承诺钻井工作量(表2)。对于勘探阶段的义务投资量规定,应与勘探义务工作量相匹配。

5.3 勘探区块进入时机的确定一个含油气盆地一般经历前沿勘探、低勘探程度、中等勘探程度和高勘探程度等4个阶段,各阶段的勘探风险、合同优惠情况以及进入成本等均不相同(表3)。①前沿勘探阶段:因为缺乏竞争和资源国政府鼓励进入勘探新区,最早进入新区的公司一般都可以从资源国政府手中获得最有利的勘探区块和最优惠的勘探合同,进入成本较低。但由于地质认识浅,勘探风险高,勘探失败概率也高。②低勘探程度阶段:如果上一阶段进入的公司取得成功,随后进入的公司就会面临更严格的合同条款,而且可供选择的好区块也减少了。此时进入的公司可以从前期进入公司获得经验,对盆地的地质认识加深,因此勘探风险开始降低,但该阶段勘探区块竞争开始逐步转为激烈,进入成本在逐渐增加。③中等勘探程度阶段:大量油气田被发现和投产,地质认识已经清晰,风险因素可以得到充分认识和规避。盆地中优质区块基本已被早期进入的公司占领,此期间进入的公司主要从其他油公司手中获取转让的区块,勘探区块进入成本升至最高。④高勘探程度阶段:经过多年勘探,新的勘探机会和勘探潜力有限,此期间降低勘探开发成本成为油公司成败的核心因素。

人力资源规划概念篇(7)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从有形的物质资源转向无形资源。国内外无形资源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无形资源概念内涵的界定,将资源、资本与资产概念相区分。二是定义无形资源的外延,对无形资源内容进行具体分类。三是讨论无形资源与企业价值的相互关系,无形资源的获取是否会促进企业价值的提升,从而对无形资源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进行判断。进一步地,研究如何获取、利用和配置无形资源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把握无形资源对竞争优势的作用过程和机理(如图1)。本文拟将对这几部分主要研究内容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

一、无形资源的内涵

学术界对于企业无形资源的相关概念界定不尽统一。为把握无形资源的概念,必须对无形资产、无形资本的概念同时加以明确。

(一)无形资产

关于无形资产的定义,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如杨汝梅(1926),于玉林(2001),汤湘希(2004),熊淡宁(2008),Paton(1922),Davidson S(1983),Baruch Lev(2001),从不同的角度对无形资产进行了界定。目前,大多数学者采用会计学中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无形资产定义为:用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出租或管理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资产。①该定义将产品的产销和运营作为无形资产的单一持有目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②由于成本不能够可靠计量,商誉以及内部品牌等不予以确认为无形资产。会计学中的无形资产概念强调可辨认和可计量性,没有全面地包括能够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经济资源。

(二)无形资本

马克思将资本定义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对企业而言,资本是能够创造价值增值的无形的价值,企业任何资产的价值形态都属于资本范畴。因此,无形资本是一种能够带来增值的无形资产的价值。王仲兵(2001)认为无形资本是在无形资产评估的基础上,将无形资产进行资本化。从资本的投入和收益分配角度而言,贺云龙(2010)认为无形资本是无形资产所有者以无形资产投入企业,并按约定收取一定使用费或分享企业净收益而形成的资本要素。

(三)无形资源

Sayan chatterjee(1991)认为企业资源主要分为物质资源、无形资源和财务资源。无形资源是通过作用于人力资本,以知识和经验的形式存在的资源。江若尘、陈宏军(1995)认为无形资源是某些不具有实物形态,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为所有者提供特定权益的资源。张庆龙(2005)认为无形资源泛指一切给企业运行带来影响且无物质形态的经济要素。③简单地说,企业无形资源就是企业以某种形式获取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各种非物质条件。无形资源概念包含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无形资源的取得方式具有多样化,有外购、投资者投入、自主开发以及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等方式。二是无形资源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即具有经济价值。三是无形资源是企业的各种非物质条件,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可辨认资产化资源,如专利权、商标权等,也包括至今未被确认的非资产化资源,如品牌、关系、文化资源等。

由此可见,对照以上三个相关的概念,不难得出三者的相互区别与联系(如图2)。无形资产概念侧重于会计学意义,是无形资源的会计化和货币化,也是无形资本的对象化和具体化。会计中将易于货币化计量的可辨认无形资源视作无形资产。无形资本作为财务管理的基本要素,更偏向财务学领域概念。无形资本对无形资源进行价值化抽象,是能够不断产生增值的价值。而无形资源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广义地概括企业运行中的经济要素。无形资源比无形资产概念内涵更为宽泛,更强调资源的经济意义。当前财务会计系统仅仅对可辩认的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并对外报告,并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的价值来源,不利于企业信息的传递。无形资源的概念跳出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局限,全面讨论企业价值创造的资源基础。

二、无形资源的外延

无形资源作为一种非物质资源,学者们对其类别的划分方式不尽相同。Annie Brooking(1998)将无形资产主要分为市场类、关系类、人力资源类、技术类、基础结构类无形资产五大类别。吉全贵(2001)根据无形资产的性质将其分为五类:智力成果及应用类(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专有技术、信息网络等)、特种权利类(如特许经营权、土地使用优惠等)、组织关系类(主要包括企业与采购、销售等利益相关主体间的关系网络)、信誉类以及其他类。这种类别划分扩充了会计学中的无形资产内涵,但并没有将主要的无形资源全面包含其中,如企业的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金建国(2001)认为无形资源从范围上分为内部和外部资源,具体包括能力资源、企际关系资源、技术资源、文化资源、制度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其他。这种分类方法较为全面地涵盖了无形资源的各个方面,但仍缺乏对资源类别的总体归纳。王维平、刘旭(2005)认为广义的无形资源包括:商誉、营销关系网络、信息技术系统、组织文化、战略规划与政策、人力资源,主要是从管理学和资产经营角度来进行的分类,视角较为宏观。笔者认为其中部分具体分类还有待探讨:组织的战略规划与政策是建立在各项资源基础之上的活动,是针对如何协调资源与市场环境关系以使得企业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决策,不应将其划入资源的范畴。

从已有文献来看,不同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对无形资源采取不同的分类方式,企业无形资源的分类缺乏统一的体系。本文结合相关定义,将企业无形资源划分为四大类别: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和关系资源(如图3)。其中,知识资源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和信息网络系统;人力资源包括企业家人力资源和员工资源;组织资源包括制度资源、文化资源、品牌资源等;关系资源主要包括客户关系资源、企际关系资源和政治关系资源。

三、无形资源与企业价值

在对无形资源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之上,学者们也对无形资源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问题进行了思考。在“物质资本至上”的大环境下,无形资源是否对企业价值创造存在重要影响,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规范研究中,李海舰、冯丽(2004)根据劳动价值理论、资本价值理论和客户价值理论的基本思想对价值创造机理进行阐述。其中,无形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客户都是创造价值的关键因素。冯丽霞、肖一婷(2008)从内部资本市场角度分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信息资源和关系资源创造超额价值的方式,即人力资源配合关系、信息资源提高财务资源的价值存量和效率。

实证研究中,Rajgopa(2002)研究了电商企业中网络资源这种无形资源的价值相关性问题,证明客户的网络访问量与股价显著正相关。Sharma(2003)认为出口型企业在成长期进行研发活动能增加市场销售增长率,即企业在成长时期增加无形资源量能够带来好的市场效果。王化成等(2005)发现无形资产总量与未来业绩和股价显著正相关,投资者对无形资产相关信息的反映存在滞后性。邵红霞、方军雄(2006)根据不同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的各种无形资产的明细信息,得出高新技术行业企业的股价与土地使用权的增加呈反相关,而与技术性无形资产量呈正相关。Lidia Oliveira(2010)发现1998年至2008年所有在葡萄牙上市的非金融企业的可辨认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发现商誉等无形资产与股份正相关。无论是规范分析还是实证分析方法,学者们从各个角度证明了无形资源与企业价值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即无形资源对企业价值创造举足轻重。

四、无形资源与竞争优势

企业实现整体竞争力的首要基础在于企业拥有的特殊能力或资源。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源正在成为最有异质价值、最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经营这些无形资源将为企业创造更持续的竞争优势。许多学者就无形资源如何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问题展开了探讨。

Wernerfelt(1984)开创了从企业资源角度来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先河,首次提出“企业资源观”的概 念④。Haanes&Fjeld(2000)创造性地将无形资源竞争力的来源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企业家能力,表现为企业家在面对新问题和挑战时的决策能力;二是签订合约能力,即企业利用资源、渠道等优势迅速构想商业化的能力;三是经营能力,是指企业最大化其要素投入产出比的能力。刘志彪(2003)在对无形资源竞争能力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结合移动产业发展案例将上述三种无形资源竞争力与企业发展中的探索、扩张和开发三个阶段相结合,分析不同层面的无形资源竞争优势在不同竞争层面上的作用。文章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对竞争优势的能力进行分类,对具体无形资源如何在不同竞争力层面上发挥作用的问题没有进一步的分析和说明。汤湘希(2004)认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的依据是无形资源的质与量,根据平衡计分卡原理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分为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进而建立无形资源经营效率评价体系。结合以前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分析无形资源对竞争优势的驱动机制(如图4)。

无形资源作为企业的资源基础,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用于竞争优势,对其产生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无形资源结合企业战略规划和经营流程以获取竞争优势。企业通过对外部环境和市场定位分析后进行战略发展规划,在确定企业竞争战略后将其流程化,以确定完成战略目标所要进行的内外部流程设置。最后通过对资源现状与潜力的分析,将战略流程落实到无形资源的获取、利用和配置的管理上,即将具体无形资源(包括知识、关系、人力和组织资源)与战略流程配合起来以推动竞争优势的形成。现阶段相关研究缺乏将资源、战略、流程、竞争优势结合起来的系统分析,后续研究可就企业无形资源对竞争优势的驱动机制问题进行系统的规范分析和实证验证。

五、结语

综观国内外企业无形资源相关研究成果,研究数量较少,该研究领域仍有较大研究空间。本文对已有企业无形资源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从无形资源内涵、外延、无形资源与企业价值、无形资源与竞争优势四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和评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 参考。

【参考文献】

[1] 冯丽霞,肖一婷.内部资本市场超额价值创造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8(4).

[2] 贺云龙.无形资本的识别与确认[J].财经科学,2010(5).

[3] 金建国.企业无形资源的相关问题探析[J].中国软科学,2001(8).

[4] 刘志彪.基于无形资源的竞争优势[J].管理世界,2003(2).

[5] 罗志凯,袁龙龙.企业无形资本运营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2(4).

[6] 汤湘希.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无形资产经营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

[7] 张庆龙.对企业无形资源管理的几点思考[J].会计之友,2005(6).

[8] 王维平.广义无形资产及其功能分析[J].管理世界,2005(11).

人力资源规划概念篇(8)

[b\先规划的弊端[/b]

规划更多的是一个内部概念,是由内而外的一种思维方式。规划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内部的资源优势条件,从这个出发,加上当事人的雄心壮志,就会定下一个方向、一系列目标。有的时候这种方向或目标可能只是当事领导人的一个心愿或个人情结。因为没有或很少考虑竞争,假设商业是只有自己和游客两方参入的游戏,大多数情况下其目标只能是一厢情愿,很难梦想成真。(当然,如果你碰巧是人们心智中的第一个而暗合了商业规律,这种采用由内而外思维的规划也可能获得成功,比如湖北麻城杜鹃花的推广。)

旅游产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产生于内部的规划,最终往往会形成与景区自然地理特点不相融的酒店、园林、景点、道路等投资巨大的钢筋混凝土设施,它们一旦建成就不易改变。你不能二次破坏景区的自然特征重新来过,自然环境的修复需要时间,有的时候第一次破坏了第二次想再修复几乎不可能。

由外向内看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你首先要转变思维方式,从原来的“由内而外”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由外而内”的思维方式。你首先要分析你的竞争对手(而不是顾客的需求,顾客的需求也要分析,但要放在竞争分析之后。这是鲁建华定位与传统科特勒营销、奥美品牌管家不同的地方),它的强势和弱势,它允不允许你夺取它的客户?其次要分析你的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时机,分清时尚和趋势,看清趋势和时机是否有利于你。只有在看到了存在于景区自身以外的市场定位机会并确认你确实有资源去占据这个定位时,你才能开展内部的规划。

从心智角度看

由外而内看,看竞争对手的强势和弱势,要从潜在游客的心智角度看,而不是从事实的角度看。

还是以麻城的定位为例。如果麻城定位于红色旅游,就不会获得大的成功,因为提到红色旅游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延安、韶山等。虽然麻城、红安也有着非常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再比如温泉定位。在湖北人们提到温泉首先就会想到应城汤池,其它地方的温泉比如咸宁温泉、洪湖乌林悦兮半岛温泉等如果不能解决从心智认知角度看的、与应城汤池的差异化问题,你就没有办法打造品牌,最终只能低价生存,可能你的温泉品质更好、服务更佳、实力更雄厚。

定位是策划的核心

什么是“定位”?定位就是要让你的品牌在潜在顾客心智中与众不同(在一个大的统一市场背景下,比如整个中国市场甚至全球市场),定位就是给出潜在顾客购买你而不购买你竞争对手的理由,凭借这个理由你为潜在顾客创造了独特价值。你的一切规划都要围绕建立和强化这一点展开。定位就是战略。

什么是“策划”?“策”最主要的意思是指计谋,如:决策、献策、下策、束手无策;“划”指计划、筹划、谋划。合起来指运用一系列的计谋、活动来做宣传、包装、推广。

它们有什么关系?定位是策划的核心。你策划什么?你围绕什么策划?这其实就是定位。传统的营销咨询公司、广告公司往往凭借所谓的高人创意、想象找到一个概念,然后围绕这个概念进行策划。这个时候策划本质上就是一种忽略竞争和心智源于内部的宣传推广创意。定位把传统策划“从内部出发”转到“由外部出发”,给出了策划的方向,策划围绕定位展开,将定位落到实处。

定位是规划的指南

旅游规划、园林和建筑设计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之前,你首先要找到一个能够让你在旅游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概念,这其实就是定位,你的规划要围绕这个定位概念展开才有意义。

传统的旅游规划、园林和建筑设计等方案,它们可能也有所谓的定位,但它们的定位大多是一种源于内部资源条件、忽略竞争与心智的一个笼统、抽象的概念,你不能凭借它去与其它类似景区形成区分,也不能围绕它去进行实体规划和宣传策划的展开,它其实是一种“伪定位”。

人力资源规划概念篇(9)

野木迢迢遮去雁,渔舟点点映飞鸟。

如何不作钱塘景,要与江城作画图。

早有南宋文人袁说友,以一首《游武昌东湖》,点醒了东湖的宏图伟志。这块自然天成的璞玉,经时光雕琢,正逐渐放其光华,显其价值。

1949年9月24日,经中南军政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将原民族资本家周苍柏赠予国家的私家花园――“海光农圃”更名为“东湖公园”。1950年12月2日,将“东湖公园”改称“东湖风景区”,成立东湖风景区管理处,隶属中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1954年10月,景区管理处与市建设局园林科合并,成立武汉市园林管理处。1985年4月,武汉市东湖风景区管理处与市园林局分离,成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管理局。2006年6月,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正式设立,内设8个职能机构和一个执法机构(城管执法局),对82平方公里的东湖风景区实行统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保护等。

2006年11月18日,沿着这个时间轴徐徐展开,一幅整体规划武汉东湖的蓝图正跃入眼帘。“修编《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工作方案”在修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通过审定,这标志着修编工作正式启动。目前,通过有效吸收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及其他4家单位的概念规划成果,此项工作正进入编制总体规划纲要的阶段。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整个修编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即前期准备阶段、现状调查及实施评估阶段、专题研究及概念规划方案国际征集阶段、《规划纲要》编制和《总体规划》成果编制阶段、上报审批阶段。由省市领导及市直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组建的领导小组,为修编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东湖管委会与市规划局抽调专人组成办公室综合协调组与规划技术组,认真推进各项修编工作。

深入调研,广泛座谈,突出重点,开展前期课题研究是修编工作实施阶段的三大内容,同时也成为此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特色。

(一)从2006年11月开始,市规划院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东湖风景区内的社会、经济、环境、风景资源和土地利用等现状资料调查收集工作,编制了《东湖风景区用地现状调查分析报告》、《东湖风景区社会、经济、环境、建设等基础资料现状调查报告》、《东湖风景区景观资源调查报告》等基础资料,为后续的前期研究和概念规划编制工作提供技术条件。

(二)2006年12月30日至2007年1月20日,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发放并回收《公众问卷调查表》1800份,调动广大市民的参与性,为东湖的未来出谋划策。

(三)针对东湖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文化建设”、“东湖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发展研究”、“东湖风景名胜区原居民转型策略与途径”、“东湖风景名胜区湖泊游赏功能提升策略”、“东湖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策略”和“东湖风景名胜区景观建筑风格与标识形象研究”6大课题出炉,于2006年12月14日,在《长江日报》、市规划院网站和汉网上同步刊登《〈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前期课题研究招标启事》,面向全国招标。至报名截止,共有来自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39家单位参与报名,提交《课题申请表》69份。经过专家评议和多轮商务谈判,6大课题已名花落定。2007年11月15日,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了“前期课题研究成果验收专家评审会”,邀请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陈秉钊教授(建设部专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所张国强教授(建设部专家)、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卜菁华教授(建设部专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赵章元教授(建设部专家)、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陈望衡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包满珠教授、武汉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徐德宽教授等9位国内风景园林、规划、旅游经济、生态等专业的权威专家,对6个课题研究报告进行评审验收。

人力资源规划概念篇(10)

引言:人力资源管理概念最早是由荷兰的管理学家提出来的,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后被企业熟知并利用。在通过对财富500强企业中一部分企业的子公司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研究时发现,大部分公司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战略发展作为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伙伴。由此,本文对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作用与影响的研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新兴的科学管理要点,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意义重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又可以分为六大模块,下面分别对各个模块的内涵进行阐述。

(一)人力资源规划。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计划进行导向,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大的概念也不例外,通过人力资源规划使整体活动逐渐细化,每个环节按照计划进行,稳定有序,求得便易管理。人力资源规划具体是对企业岗位闲置情况的统计分析,确定企业用人需求数量和素质条件、人才招聘的方式以及对部门工作人员的任务分配等进行整体方案的策划,此外还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费用成本预算等。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领头军,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价值,此外人力资源规划突破传统的规划模式,一切以人为本,将人才资源的规划作为工作的核心。

(二)招聘与配置。招聘与配置是承接人力资源规划,展开的第一步工作内容,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保证企业能够正常运营,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是人才资源的利用,也是人力价值体现的集合,招聘与配置是寻找适用企业人才的第一步。招聘与配置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招聘方式的选择、对面试人员的素质审查、吸收适合企业的人才并进行岗位的合理配置。在这个过程中要明确企业的招聘要求,理解岗位的性质特征、控制招聘的成本并且有意识的把握时间。

(三)绩效管理。绩效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绩效管理包含制定不同部门、不同对象和不同身份员工的不同绩效计划,有针对性的辅导沟通,验收绩效的考核标准体系,分析绩效结果的产生原因并且重新制定绩效目标。这是一个循环过程,但是其内容会随着不同的绩效结果,作出相应调整。绩效管理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影响,与企业其他的机制密切相关,因此完善绩效管理系统,明确其影响因素是绩效管理的重中之重。

(四)培训与开发。培训与开发过程是企业用人的必要准备,要明确培训的目的,达到培训价值最大化。此外,培训与开发过程也是企业发掘员工潜能的过程,对于不同素质、不同潜能的员工要有不同的规划发展方向,已达到企业重视人才、发展人才的科学合理化分配。

(五)薪酬福利管理。企业的薪酬福利管理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点。与企业发展过程的目标相同,员工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注重价值的实现以外,同样注重利益的最大化。

(六)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关系的管理过程是企业对于劳动法的认识和落实过程,在这个法制社会中,注重劳动关系的管理,无疑是避免劳动纠纷的重要举措,也是保证企业安全、员工安全的前提。

二、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

(一)企业内部凝聚力的影响。凝聚力对于企业而言是成长的基石,没有企业向心力,企业就是一盘散沙,风大一点便可能消失的无影无踪,只有企业内部员工心连心,才能应对企业在市场中不断涌现的竞争,战胜经济环境中出现的各种危机。

(二)企业成员素质的影响。企业成员的素质实际上是指人才指数。企业成员可以分成很多种,主要包括人才和人力,在某种意义上人力指数决定的是企业的生产水平,而人才指数是决定企业的发展水平,因此人才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

(三)企业激励政策的影响。强大有效的企业激励政策就像是给员工打了兴奋剂,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充满活力和战斗力。在激励政策的推行下,不仅可以调节员工的工作氛围,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工作效率。

(四)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管理分为很多种,不同的企业也在实行着不同的模式,但是其效果是显著不同的。有些员工在3000元和4500元两种工资水平的企业中,选择了3000,不是因为对于薪资期待较低,而是因为3000元的公司采用的是人性化的科学管理,这种管理的价值要远远高于1500元的工资差距。因此,企业的管理模式影响着人才对于企业的判断和选择。此外,不同的管理模式下,企业的工作效率自然也会显著不同。

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必要性。通过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的分析,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密不可分,概括的说,企业的绩效离不开人才、激励政策、福利体系和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从这几个影响因素着手而实施的综合性管理,因此将两者联系在一起是必要的。

其次,通过企业管理包含的各项管理内容可以发现,均离不开对人力的管理,不管是从制度上、运行上还是产品服务上,都是对人力提出要求,限定许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以人力为主线,贯穿到人力发展和使用的各个方向,因此二者的联系是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例举证。企业绩效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著名的芝加哥教授麦肯锡创立的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发展历程进行说明。麦肯锡公司是兴起在美国非常有影响力的管理咨询公司,在美国陷入经济危机时,其发展迅速崛起,通过对各行业中各种规模企业管理环节的指导,使得一些企业能够重获新生,使得企业管理概念及重要性在美国的企业中发扬光大。最初麦肯锡公司的成功是得益于董事长麦肯锡对于管理概念科学、前卫独到的见解,他深刻的认识到管理对于企业的指导作用,从而实现了企业的崛起。但是,企业管理的概念引入是一个整体性的概括,强调的是在事物中进行管理,由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而展开的管理工作,并没有指出管理的根本。在后来,麦肯锡公司因为企业人力内部的问题,而出现了很多矛盾,致使企业走向下坡路。

然而,在公司出现变故以后,麦肯锡很快的就发现了问题,开始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引进,他曾说“企业的发展是人才价值的最大化体现,人力是企业的运行资本也是继续发展的动力。”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实施,是麦肯锡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通过麦肯锡实例可以发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企业管理的宏观大概念,将概念引入以后,还要探讨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的根本目标,即对人力的管理。将人力资源管理再次进行细化,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使其具有战略性导向意义,这对企业而言,无疑是最有价值的。

(三)完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措施

1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时俱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目前广泛设立于所有企业中,是注入企业活力和新鲜血液的重要部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一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也相继产生,由此而引进的管理方法也需要不断借鉴和学习,例如一些基于科学指导下的面试方法和培训方法等,在学习过程中争取做到与时俱进。

2企业加大对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的投资力度。人力资源管理是需要一定成本的,无成本的工程不可能施工,无成本的企业无法运营,同理,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如此,只有企业足够重视,并且加大建设的投资力度,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才能够提升在企业中的地位,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企业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3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逐步完善管理体系。在经济环境允许、企业支持的同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应该在管理中不断的发现企业人力的问题,并且及时的分析出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办法。在这个完善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应该坚持管理原则,对企业人力一视同仁。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做到能够看见人才、留住人才和发展人才的同时保证企业的所有岗位都有科学合理的人才配置。

结论:综上所述,企业的绩效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构成企业的核心力量,人力资本无疑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最有价值资本。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充分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才的发展视为企业发展的前提,坚持人适其职,岗适其人的先后原则,走科学战略化方向,是提高企业绩效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李玉蕾,袁乐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

究[J].统计研究,2013,10:92-96.

[2]李广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的影响关系研

究[D].厦门大学,2009.

[3]潘金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D].中

南大学,2007.

[4]张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D].山东

上一篇: 对学前教育的心得体会 下一篇: 节水循环利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