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前教育的心得体会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30 17:55:57

对学前教育的心得体会

对学前教育的心得体会篇(1)

当前的国内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并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虽然在理论层面,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进行了较为明确的阐述和规范,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难点和瓶颈亟待解决和突破。

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分析

随着网络平台的广泛应用,学生所能接触到负面信息越来越多,心理健康教育愈发重要。因此这一阶段心理素养的培养是教师必须要给予重视的。但是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规划概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校方与教师并不太注重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对于心理教育的内涵与实质也并不具备系统化的认知。如果要确保心理教育在这一阶段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对学生的身心成长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校方与教师需要先对教学体系的完善提起重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1]。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措施

2.1明确心理教育目标,确保心理引导针对性。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由于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的先天弊端,许多教师都普遍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视作照本宣科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以教学过程的完成为目标,这样自然不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起到引导作用,更不会帮助学生建立起坚实的思想基础,实际的指导意义不够。所以在这一阶段,要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只有先明确教学目标,理解心理教育的主旨是维护学生的身心成长,而不是单纯去完成教学任务,摆脱应试教育的限制去规划教学,才能体现出对学生思想成长的重视,真正起到正面引导作用。教师在规划教学时,应当摆脱固定思想的限制,融入更多交流、沟通、开导的环节,引入体验式教学和情境式教学,才能让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引导与开导,情绪和心理都得到定期的保养和维护,真正以更好的心态面对未来。2.2改革心理教育方式,保证教学符合时代趋势。高职教育的特性决定了,教师为确保学生在投入社会后能够尽快顺应社会趋势,应当审时度势改革教学方式,融入更多符合时代趋势的要素,增加社会心理学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社会对心理带来的影响,让他们在未踏入社会之前,就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另外,在当前的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要素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当中的融入便是十分有利的,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便能够为师生搭建起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的交流平台,确保学生在遇到任何思想与生活问题时能够及时与教师达成沟通,得到及时的开导与帮助。其二是对网络思潮的引导。在当前信息繁杂的网络环境下,教师应当更注重对学生思想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削减网络负面思潮的影响,并确保正面的思想传播开来,才能让学生养成独立的思想,不被负面信息所误导,这对于学生的思想培养至关重要[2]。2.3发挥自身榜样作用,引导学生完善自身。教师作为学习生涯的领路者,至关重要的一项作用便是标杆作用,要给学生建立起健康积极的认知,才能对学生起到警醒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完善自身的重要性,并开始自省,开始自我约束,这是教师的最主要作用。所以,教师首先要不断提升对自身的要求,一言一行都应以有利于自己与他人为原则,才能让学生也意识到自身应当怎样去做,自身的思想目前存在怎样的问题。有了自省与自我完善的意识,学生的思想自然会有更大进步。例如教师在平日可以更多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性的活动,用自身的努力去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些公益性的活动当中,受到正面力量的感染,学生的思想境界自然会不断提升,成为思想更加积极正面,懂得包容他人,为他人着想的人,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也在实践中不断增强[3]。

3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以及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让学生接受正规化、系统化,全面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打好心理基础,让学生懂得合作、学会适应,才能在社会上获得更好的发展景,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此外,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自然也会促进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在高职院校广泛的校际和校企合作中,为院校建立起优秀的教学形象。

作者:姜言波 单位: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对学前教育的心得体会篇(2)

(一)学前社会教育作用夸大,而学前家庭教育缺失

学前家庭教育和学前社会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现有办学格局的两种基本成分,二者在教育目标任务上是趋同的,各有其优缺点:家庭教育,家长没受过专业训练,“无证上岗”,虽然没有既定的内容、教育计划和固定的时间、地点,但基础性、感染性、随机性、一贯性等特点对学前儿童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幼儿园教育,教师“持证上岗”,有统一规定的内容、科学的教育计划和固定的时间、地点,便于制度化、集约化、科学化。可见,二者各有其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教育科学(尤其是学校教育科学)的发展,国家的重视和社会意识的引导,学前教育在“科学化”道路上越走越远,人们对学前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日益夸大,与之同步的则是对学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冷淡的事实。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普遍认为在对孩子的习惯养成、社会化、健康等基本素质和知识能力方面,家庭的影响要大于社会和幼儿教育机构的影响。更有调查表明,中高收入家长对儿童的发展影响权重要高于幼儿园。对学前社会教育功能的夸大导致了家长及社会对学前家庭教育功能的严重低估,甚至忽视。一定要将孩子送入幼儿园,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切为了孩子等等,客观上导致了家长对学前社会教育的需求增多,并引起学前社会教育的入园难、入园贵以及教育不公,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对学前家庭教育的忽视甚至缺失。

(二)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忽略了儿童个性发展的个体需求

早在发展初期,学前社会教育目的是以保育功能为主的,其教育功能、补偿功能、甄选功能等等都是随工业化生产发展而出现的。那时的幼儿教育福利性色彩浓厚。世界范围的大工业生产使得社会对人力的批量化需求增多,学前教育才从家庭中转型到社会学前教育机构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强,其社会性价值取向也随之日益增强,教育社会工具功能的增强使得近现代教育越发的科学化、制度化,学前教育也随之完成了科学化和近代化的发展。虽然制度化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也是科学化和效率化的体现,正由于其社会本位的思想,教育的社会工具功能得以发展,但这从本质上是不适于个体发展的。对于以0-6岁儿童为教育对象的学前教育而言,其本质无疑应该是促进个体发展的。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共识是处于0-6岁学前阶段的儿童是其个性初具雏形的时期,对于教育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体本位论目的取向之争而言,学前儿童毫无疑问是倾向于后者。就学前教育而言,教育应该是为了儿童本身,而不是其他的任何目的。正是这种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使得制度化了的学前社会教育谋求最大的教育效率,应和社会需求的同时,忽略了对儿童个体的个性教育。

(三)学校式的集体化学前教育教学思维与学前教育自身发展迷失

随着社会本位的学校教育的发展,制度化、效率化的教学成为最优化的教学,伴随终身教育思想下的教育年龄明显下延的发展趋势,加之人们对学前教育的现实需求直接导致了学校思维下的学前社会教育的出现:面对汹涌的社会需求与没有深厚理论研究的实情,现成的学校教育制度就成了最好的示范选择。于是,学校教育式的学前教育发展思维和道路就出现了,学前教育自身的地位与发展迷失。各种教育教学方法,仅仅在考虑儿童对象的年龄特点之后就被从学校教育中拖出来施放在学前教育中,学前教育自身的独立地位、学科定位迷失。这也导致了学前教育学科的社会地位、科研地位不被广泛尊重的事实。也正是由于这种学校教育式的学前教育发展思维导致了幼儿园教育集体化教学思维,进而与学前儿童教育个体化本质之间产生了认识的错位,最终导致了今天学前教育的种种不堪。

(四)学习中儿童主体地位与主动性保障不力

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初步形成的阶段,也是各种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的初始养成阶段。此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学习的特点是以直接经验为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兴趣性、主动性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基本守则,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就是基于此种认识提出的。然而,集体化的学前社会教育却满足不了这种要求:首先,集体化的教育始终要考虑到其基本的教育教学,这其中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导向,教师为了保证其教育目标的完成,就会有意或无意地忽略甚至回避儿童自发的个体需要;其次,集体化的教学总是在谋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势必无法真正关注某一个具体的儿童;再次,集体化教学下的师幼比问题也使得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儿童。可见,所有问题表面看起来是各方各面的,但是细细思量之下,均是由学校教育思维下的学前教育理念,以及由其所造就的现有的学前社会教育格局下的集体化班级授课制式的学校教育式学前教育格局造成的。若要解决这一切问题,就必须要解决这一办学格局模式。而避开集体化教学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前家庭教育。

二、以家庭教育为中心的学前教育办学格局构想

要想彻底解决目前格局的弊端,就需要对当前的学前教育格局进行改革,一种新的格局应要求而出现。以家庭教育为中心的学前教育可以使儿童回到真实水平,真正实现个体化教学。家长在了解自己孩子的基础上,对儿童的发展实施最合理的教育,减少盲目比拼而导致的超前教育,真正做到以每个儿童为中心,合理化教育,最优化教学。实施家庭学前教育可以节省或者合理化国家和社会在学前教育事业方面的投入。将原本对幼儿园的投入改在对家长福利政策改善等方面,家庭原本投在幼儿园的资金可以对冲基本的家庭教育投入(家庭个体化的教育可以大大节省教具材料等物化的教育成本,方便就地取材),使资金投入更合理、有效地发挥作用。实施学前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家庭的稳定与和谐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孩子是家庭关系的纽带,独生子女政策以及社会发展压力之下导致的人们传统生育观的改变使得家庭结构越来越简单,家庭关系越来越脆弱,以学前家庭教育为中心,无疑会加强亲子关系进而促进家庭内部关系亲密,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实施家庭教育还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问题,父母中至少一方在家庭中与子女常伴,考虑到传统观念问题,母亲无疑是最佳人选,这样,就会有一批适龄母亲得到政府的亲职假,从而提供一批五、六年社会就业岗位的循环。

(一)转变当前的学前教育格局的核心思想

1.转移重心,改革原有家庭教育并以其为主体。

转变当前学前教育格局,核心即在加强家庭和家长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改革原有的学前家庭教育,并以之为主阵地,辅以一定规模的小范围的集体教育。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表明,学前家庭教育与学前社会教育是学前教育发展的两大基础支柱,在不同时期,各有其适宜的发展环境,学前家庭教育思想也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然而从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一直到今天的瑞吉欧教育体系,均未曾像我国当今这样地忽略本不该被忽略的家庭教育。现在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转移重心,把家庭作为学前教育的主阵地。对家庭教育进行改革,重新厘定家庭教育的观念,规范家庭教育目的,明确家庭教育内容,科学家庭教育方法,改革家庭教育课程活动组织,提高家长的教育技能,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补足其弱项。

2.发展小规模的集体教育,弥补儿童社会性发展。

作为个体的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个性与社会性的全面发展,是从一个基础自然人向一个初步成熟自然人、一个基础社会人转化的过程,只有全面和谐的发展才是适合的、成功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阵地加重了儿童个体化的教育,其集体化性质会受到削弱。所以要设定一些基础的集体化性质的教育,加入儿童早期的社会关系及同伴关系的教育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家庭之间形成联合,建立小规模的教育活动集体,就显得很重要了,非正规的社区教育可以是一条新路。

(二)一种以家庭为中心的学前教育格局模型设置构想

1.以改革后的家庭作为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主阵地。

实施家庭教育为主的学前教育,由家长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教育,家长需要改变角色,从传统的提供保育为主转变为全面地教育儿童,做好原有推给幼儿园的教育方面的补足工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将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在家庭中实施,以改革后的适合的游戏活动来代替幼儿园中的课程。

2.建立适当的非正规的社区学前教育组织。

在社区中组织游戏小组,由家长轮流组织儿童进行小组性游戏活动,用以完善儿童的社会性技能基础。此小组可大可小,由社区中的家长自发按照儿童的年龄、发展水平以及儿童间的亲密关系等进行组织。采取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集体活动,发展儿童社会往的基本技能。活动的内容与主题可由家长组成的家长小组核定,参考社区中学前教育监管部门的意见来组织,原则上以让儿童在真实的环境和情境中发展和学习。活动内容与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建议以室外活动为主。

3.现有幼儿园转变教育对象,实施家长教育。

现有的优质幼儿园转型,转向对家长的教育活动,促进家长的教师角色入职。向家长传授学前教育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最新的科研教研成果,以保障家庭教育质量;同时可以对孕期父母、准妈妈以及“在职”父母进行定期培训学习。转型后的幼儿园主要倾向于对学前家庭教育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研究,以培养家长的“教师”角色为己任。机构设置定位上可以偏向于现有的教育科研机构。

4.健全与完善社区中的监管和指导部门。

在社区中设立学前教育指导部门,作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一线指导和监管,负责对辖区学前家庭教育的指导与监管,同时负责收集和整理家庭学前教育的事实资料用以科研和教研,并做好基础的研究和指导。

5.在高校中开设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课程作为公共课对学生实行初步教育。

在高等教育趋向普及的今天,向适龄人群以及“准”父母进行学前家庭教育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准备。

(三)新格局实施的注意事项

1.家庭教育的革新。

家庭教育作为新格局的核心,是新办学格局的真正中心和关键所在,传统家庭教育的革新必须要有充分保障。进行家长教育,促进家长角色的改变。家长教育是指把家长作为教育培训对象,由幼儿园等专业机构对家长实施的学前教育方面专业和职业的教育。家长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家长的素质,更取决于幼儿园等专门机构及专业人员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及合作共育的效果与水平,这直接决定家庭教育革新的成败。开发家庭教育的课程。家庭教育的课程是实现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家庭教育区别于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要使家庭教育课程真正适合儿童个体,符合每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儿童而非面向大多数儿童,需要家长们能够把科研成果具体化为自身的家庭教育教学活动。家庭学前教育的另一大优势也在于在家庭中可以真正地把教育教学游戏化和个体化,而这些都要求完成家庭教育课程的开发。家庭教育课程的开发在于课程的游戏化,优势也在于课程的游戏化,课程开发是实施学前家庭教育的一大要点。鼓励家庭教育科研。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缺点在于缺少专业化、职业化的技能技巧,这就要求各类学前教育研究部门加大力度进行家庭教育的科研工作,为家长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2.政府的政策支持。

因为学前家庭教育的实施必须由父母一方全职进行教育工作,所以需要政府提供足够的福利性政策,保证家长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比如延长亲职假期,给予学前儿童母亲以至儿童6岁入学为止的亲职假,并适当予以一定程度的财政补贴。在此方面,美国部分州郡的“在家上学”政策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北欧儿童社会福利政策也可部分为我们所借鉴。

3.弱化进入小学的甄选门槛。

幼小衔接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学前家庭教育成败的信念,考虑到学前家庭教育的游戏性课程影响,必须弱化小学入学的甄选问题,从而避免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时的课程实施导向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特长班、补习班问题。

4.学前教育监管部门的健全。

学前家庭教育的实施相比于学前社会教育更不易受到国家和政府的注视,因而要充分发挥社区监管部门以及学前教育监管部门的作用。由此,学前教育监管部门机构要健全,人员要专业,监管和指导要科学。

对学前教育的心得体会篇(3)

幼儿教育的成败直接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因此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关注学前教育。作为培养幼师人才的主要阵地,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不只应该关注学生的知识与德育,更要注重体育教学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因此,体育课教学不仅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在体育课程中掌握幼儿体育教学的技能,使得学生能够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顺利开展幼儿体育教学。所以,笔者基于实际出发,在文中探索提高学前专业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方法,以求在未来教学中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幼儿教师。

学生体育兴趣成因

在课程改革不断完善的今天,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笔者通过实际调查与教学经验总结可知,目前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教学理念滞后 当前课程改革进程中,部分滞后的教学理念严重阻碍着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内容,体育课程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教学出发点的,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固守着传统观念,习惯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本体的重要性,违背了现代教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这种“注入式”教学,往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观意识,对于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部分教师并不能结合运动本身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只是一味套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致使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不够,导致学生对课程难以产生兴趣,最终影响到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

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是课程设计与进行的基本导向。在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中,学生应通过体育不断增加体育技能,得到体育锻炼,增强自身素质,同时在体育课程中体会幼儿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然而在当前学前专业的体育课程中,出现了一些体育教学目标不能与运动项目相结合的现象。如教师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时,仅仅依据体育项目的特点进行教学,忽视了作为学前专业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同时,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新生的体育项目深受90后学生的喜爱,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应该明确教学目标,不断融入新的体育项目,使得学生在学习与开展体育课程时也能够培养自己对运动的热情,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地学习体育。

教学内容复杂 对于学前专业的学生来说,体育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学习,如体操、篮球、田径等。在有限的体育课程时间内,学生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许多学生对于体育项目也只简单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不能掌握体育运动的精髓,而且过于复杂的教学内容也使得学生产生烦躁情绪,从而影响其学习体育的热情与兴趣。再加上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过于单一,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提起兴趣。另外,受到学生个体性格及身体因素的影响,学前专业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选择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应在体育教学中融合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青春期心理特征影响 学前教育专业的女生占有很大比例,且一般处于青春发育时期,不断变化的身体与心理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有着较大影响。在这个年龄段的女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对于外界的新鲜事物有着一种好奇而向往的情绪,并且能够很好地适应外界带来的变化。但她们在情感方面通常会比较内向、含蓄,有着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所特有的敏感与高度的自尊心。也正因为如此,使得这一阶段的女生面对困难时更容易畏惧,一旦失败则对其打击是巨大的。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使他们学习的兴趣更低。

了解心理与身体特点是前提

为了改变学前教育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不高的现状,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分析现阶段学生心理及身体特点的变化,在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正如前文所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女生较多,而这些处于15至18岁的女生,其身体的发展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在体育课程中,进行有效、有益的锻炼,对于女生身体形态的发育以及塑造都有很好的影响。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孩子在11岁时在身体发育最快,13岁以后的一段时期会出现运动能力暂时滞缓的现象;在15岁至18岁时,伴随着性成熟,女生的运动能力也在逐渐的增强,此时是身体发育较快的时期。对此,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的体育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但学生在身体快速发展的同时,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很多女生感情倾向更加明显,内向、爱面子,承受不住失败的打击等心理状态较为普遍。所以,笔者认为部分传统的体育项目都不适合在这个阶段的学生中开展,而是要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当前中职学前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其对体育知识不同层次的认知,合理安排体育课的内容及运动量。

提高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策略

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的价值与目标 要想更好的开展体育课程,就要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为其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前在不同地区的学校学习,对于体育运动的认知也不尽相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应作出积极响应,引导学生进行积极锻炼。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许多项目是学生不感兴趣的,针对这种现象,笔者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通过设计一些小活动等,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幼儿体育教学特点明显,归纳下来就是“玩中学,学中玩,玩中教,学中教”,即玩、学、教一体化,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不只要锻炼自己,还要通过体育锻炼领会幼儿教育中体育运动的组织方法,学会在实际教学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体育活动,渗透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选择符合学生特点与发展需要的体育教育内容 体育教学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大部分是女生的这一现象,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别特点,以学生为本,贯彻“健康体育”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端庄、健美的体态,以适应幼儿教育。另一方面,在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时,关注职业需求是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设定的基本导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渗透基本原理,并结合幼儿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幼儿体育教学的方法;除了课堂教学,可适当地增加体育拓展活动,如游泳、羽毛球、瑜伽等,以适应不同兴趣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有效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

转变与创新体育教学方法 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质量,但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也在实际教学中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转变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依据现代社会体育运动的特点,进行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学,充分调动学前教育专业女生的主观能动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提高学生的智能,调动其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相对于男生来说,女生对于课堂的需求更加多样化、趣味化,艺术性较强,因此多数女学生喜欢肢体动作优美,节奏韵律感强的体育运动项目,如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对此,教师在安排课程内容时,可适当加入这些项目,能提升学生的兴趣,进而促使其节奏感、柔韧性的提升。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体育教学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传统模式的体育课堂已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在体育课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这种集合多种信息为一体的教学手段,能够刺激学生的生理感官,调动学生的心理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前专业的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对学生的体质等进行综合的评价分析,使教学更具有前瞻性与目的性;并且,教师在网络平台上还能了解到最新的体育教学动态,在为学生传递这些信息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以及提高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注重人文关怀,建立和谐互动模式 由于学前教育的女生处于青春期,因此在学习中对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情感需求较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心、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与学生保持既是良师也是益友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互动,参与到教学游戏中去,给予学生适当的关心与指导,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课下也要深入到学生中,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依据相关意见对教学进行相应调整,总之要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关心鼓励到学生,提高其学习兴趣以及自信心。

教师要注重个体差异、区别对待 由于女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以及对于体育运动的认知层次等方面的差异性,使得不同学生的运动水平都存在着很大差异。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应采用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针对学前教育女生不同的体育运动水平,给予学生不同的讲解练习,使她们体育学习能力有所提高,这不仅能增强她们的自信心,也能激发她们的体育运动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及时评价 学前教育的女生由于处于特殊的成长时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点点鼓励及表扬,都会对她们起到很大程度上的激励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些具有感彩的词汇,如“很好”“继续努力”等,或者用微笑、鼓掌等肢体语言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这不仅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的情感,提高学习积极性。

结束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学生在后天的学习中不断培养。因此,要想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就要综合分析学生生理以及心理因素的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摒除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依据学生的特点逐步提升学前教育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将体育运动当成一种追求与享受,也有利于学生未来走上幼儿教育岗位开展优质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苗丹.浅谈幼师学校女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34).

[2]惠建民.如何提高幼师女生的体育兴趣.[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4(07).

对学前教育的心得体会篇(4)

(一)职业能力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结构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素质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顺利进行,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则是直接影响学前教育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完成的心理特征,因此,职业能力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结构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素质,它直接决定着学生将来的从事的学前教育活动的成败。所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之中,应该始终把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位置。

(二)要在学前教育专业大力开展各种有效的职业能力培养活动,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从能力的普通心理学内涵可以看出,能力与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能力体现在活动之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各种模拟和现实性的学前教育实践活动,学生能力在活动中发展,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也必须在活动中体现。因此,要在学前教育专业大力开展各种有效的职业能力培养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事实也证明,脱离了实践活动的传授式的学习犹如耳边风在学生耳旁吹过,很快就会消失殆尽,不留下一丝痕迹;而创新教学方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能促进理论课程的有效性,加强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对儿童的理解,对学前教育的感悟和职业能力的初步形成。例如,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可以组织以下活动:学前儿童心理现象的观察及分析、儿童个案研究活动、学前儿童心理研究性学习及其汇报等;《学前教育学》课程则可以组织这些活动:学前儿童保教活动案例分析、学前儿童生活情境表演及分析、模拟游戏、模拟课堂、学前儿童教育问题分组研究性学习及汇报、学前教育知识竞赛、说课比赛、幼儿园班级突发事件处理,教育机智比赛、与幼儿沟通能力情境表演和分析、学前教育读书活动及分享等等这样的专业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职业能力切实得到发展。

(三)根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个性化引导的培养能力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范畴,职业能力也当然从属于个性心理特征,是外在的、社会的职业要求内化成个体的内隐的心理特征,因而它是富有个性的,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关,带有每个人的个人风格。因此,不同的学生个体,既有能力指向目标的多样化差异,又有能力强弱和水平高低的层次性差异。而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指向、水平层次又是与个人性格、兴趣、爱好和需要等密切相关的,这说明我们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进行个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传统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更多的是一个群体化的过程,教师忽略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基础和兴趣需要,只是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进行集体化教学,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个性化特征提示我们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活动之中,要研究每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从哲学的视角定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哲学是人们对世界和人类自身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认识,包括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生活和社会实践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从古希腊人创造的哲学一词来看,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philo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是名词,指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的含义是爱智慧,爱智慧这个动宾词组表达了人类对智慧的永恒的追求。从哲学视角进行定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就是一种源于对学前教育智慧的热爱且在探究基础上获得的合理的认识与解决学前教育保教实践问题的才智,表现为对学前保教工作多样化情景的深刻洞悉、把握以及灵活机智的驾驭、应对的综合能力。由此定义我们获得以下启示:

(一)保护和激发学生对学前教育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行动哲学就是爱智慧,就是对智慧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这是高职学生获得职业能力的最根本的原动力,因此,要通过各种场合、创造各种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保护和激发学生对学前儿童的热爱,对获得教育智慧的热忱,对学前教育的问题的发现和孜孜不倦的探究。

(二)渗透哲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培养整体、辨证而直觉的教育能力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各科教学之中渗透性地教给学生辩证的思维和整体的世界观、方法论,从哲学的层面拓展学生对教育的见解,引导学生学习中西方不同的哲学观:学习西方的逻辑思维,获得严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论;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论语》、《老子》、《庄子》,学会一种整体、辨证、变通的思维,为实践智慧的产生打下基础。例如儒家的中庸之道,可以使得学生学会全面思考,权衡利弊,学会用最合理的方案解决问题;道家的阴阳转化,使得学生获得灵活变通的思维方法。

(三)通过实践的历练提升个人经验,获得学前教育的智慧智慧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丰富而深入的教育和社会实践的历练,真实人生和实践的累积才能获得真正的教育智慧。所以,要多引导学生感悟人生,要多组织学生到幼儿园直接接触孩子,直接参与学前教育实践活动之中,通过实践的历练、积累和反思,获得哲学层面的职业能力,即学前教育工作的教育智慧。

三、从职业能力内部结构的视角定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对职业能力的内部结构的研究源于一股世界范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思潮——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简称CBE),20世纪90年代,能力本位思潮盛行后期提出了职业能力内部结构之“职业核心能力”。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职业能力的研究普遍认为,职业能力的内部结构包括了职业核心能力和岗位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指适用于各种职业的基本生存和发展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大类:方法能力主要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岗位专业能力则是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须的技能和相关的知识,是指能够内行地完成专业工作的能力。由以上对职业能力的内部结构的研究我们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做出如下定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的职业能力是指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学前教育岗位专业能力的总和。这样,我们也至少得到以下两点认识:

(一)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也被称作关键能力,有时也称作跨职业能力或可携带能力。它是一种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是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基本能力。对高职学前教育学生而言,通过对核心能力的掌握,可帮助她们将来尽快适应幼儿教师岗位需求,在幼儿园职业环境中重新获得不断发展的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还可促使学生在工作条件下判别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所以,职业核心能力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终身教育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可使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以适应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的要求。因此,要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应该系统化地全面进行,所有的课程(包括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都应该具有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教育目标,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全面渗透到学前教育学生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甚至融入到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

(二)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能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岗位专业能力就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幼儿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多年来我国一直没有制定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直至2011年12月11日教育部颁布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此标准共提出幼儿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和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这七个方面的能力又具体化为26项具体要求,以上专业能力标准和要求应该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岗位专业能力培养的基本框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和教育实践都必须严格以上专业能力的达到作为重要的目标。

四、从职业能力形成过程的视角定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职业能力是在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并具备了一定的观念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地讲,职业能力形成的条件包括知识、技能和观念三种因素;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正是知识、技能和观念的类化迁移和整合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结合我国1996年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的精神: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以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能力定义为: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学前教育保教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学前保教育观念基础上经过类化迁移和整合形成的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综合能力。从以上定义可知,要使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形成职业能力必须经历以下三个过程:

(一)引导学生有效地掌握学前儿童保育、教育理论知识,在脑中建立学前教育认知结构,树立先进的学前儿童保育、教育观。并初步形成学前儿童保教技能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学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学前教育各门理论课程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结构,建立学前教育知识网络,逐渐形成学前教育认知结构。根据知识的分类,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学前教育理论中的陈述性知识主要是用来说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学前教育的目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等等,学习这种知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观、教育观,从而指导学前教育实践。例如保育方面,形成均衡营养的观念,保教合一的观念等等;教育方面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幼儿发展观、人才观、幼儿园教育目标观、课程观、游戏观等等。学前教育的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在幼儿园的具体的操作性知识,比如,如何制定班级计划,如何组织幼儿玩游戏,如何进行一日生活的管理,如何开展五大领域的课程教学等等,学习这类知识的重点在于形成在幼儿园工作的教育技能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之中要采取启发式教学创设情境引导体验感悟,引导学生把陈述性知识化为自己的教育观。而程序性知识则应提供优秀幼儿教师的示范,加强实践的见习和训练,把程序性知识转化为工作技能和能力。

对学前教育的心得体会篇(5)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157-01

一、学前教育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学前教育不重视,甚至许多教师都没有听说过相关的理念。而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这一促进儿童智力开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阶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以及部门的重视。

但是尽管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然而当今的学前教育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是教育方用尽方法希望孩子能够在学前教育时期得到尽可能多的知识灌输,以此来提升其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方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而另一方面是家长,一些家长由于自身的因素以及严重的攀比心理,不仅无视教育方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更是在课外时间给孩子安排了大量的课程,使得其从小就负上了很重的担子。而且,教育方的的教育重心却不是放在开发孩童的天性以及求知欲、好奇心等,而是通过“背了多少唐诗,会多少以内的算术”等意义不大的事情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的做法不仅压抑了孩子们的天性,还使得当前的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始终得不到提升,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得教育系统陷入困境,还会对孩子们的未来发展带来沉重的打击,给我国的未来蒙上了一层巨大的阴影。而且,相当多的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过分加速学前教育的学习会使得学前儿童承担较大的风险,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这种风险会转化为对孩子身心上的伤害。

二、学前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

学前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本身就是通过开发孩子们的天性,以其喜爱的方式来完成脑力的开发,最终使得其不断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逐步过渡到高阶层的教育体系中。从这一方面来说,学前教育是不能离开孩子们的天性以及教育现实的。因此,学前教育的前提便是尊重孩子们的天性以及选择,尊重客观规律,通过适当的活动以及引导来完成对孩子的意识形成的促进和基本形态的认知。

总体来说,学前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如下:根据儿童的天性以及好恶。通过社会主流价值观来加以引导,使得其形成初步的意识形态,同时,尊重其天性的发展,使得其慢慢形成独立的人格,能够在社会上进一步发展。

三、学前教育的教学应对

1.将各类教育活动进行整合

学前教育的基本内容看似简单,实则内中有许多内容。学前儿童的思想常常是天马行空的,而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中也会对其思想产生一些影响,而且许多教学活动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其中所蕴含的“能量”也会对孩童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者,应该尽可能地整合各类教育活动,仔细分析教育活动的利与弊,通过某些联系来使得这些活动能够完成“无缝连接”,能够使得学生在自然的玩耍以及认知中得到思维的开发。从意义上来说,这类的“整合”动作能够打破传统的学前教育的禁锢,活化教育方式,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完成教学活动。

2.教学源自生活,取材于生活

从孩子的教育来说,其一切意识形态以及思维方式都来自于生活。因此,从学前教育的教学方式来说,应该注意从教学中进行取材,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得教学活动生动形象。具体来说,学前教育的教学活动不应该以成人的视角来完成或者界定,而是应该减少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一些实际的,能够触摸得到的自然感官载体来完成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十分符合幼儿的基本认知行为与思想形态。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只有从孩童的角度出发,从生活中进行取材,加强对孩子们意识形态的培养以及智力开发,方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

3.加强生活体验

以往的学前教育方式是十分死板的,往往只有课堂的知识理论,而没有切身实地的体会。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与学前教育的初衷严重脱节的。以此,作为新时期的学前教育的教学方式,应该努力改变这样的现状。通过生活体验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而且,从孩童的角度来说,其基本的思维能力很弱,只能通过生活体验来完成对知识的获得以及积累。因此,从这样的理论出发,应该改变孩子们在教学中的地位,从知识的接受者改编为知识的选择者。加强一定程度上的引导,使得其能够了解活动的真正目的,完成活动的价值所在,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这种“生活体验”方式的教学能够在当前的学前教育环境中获得成功。

四、总结

目前来说,我国的学前教育相比于国外的一些地区来说还是相当不成熟的,而且我国由于面积广大,存在着客观情况复杂多变的情况,因此,我国的学前教育的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的。但是,笔者坚信,在众多方面的不断努力下,这些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具体来说,相关教育的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督促相关的教育者不断加强对教学方式的改进以适应孩子们的基本需求以及实际情况;相关的家长也不能指望通过“拔苗助长”的方式来完成对孩子们的培养,应该秉持着“顺其自然”的心态,通过正确的引导来配合孩子的学前教育。总得来说,学前教育的目的不是通过培训使得孩子们之间拉开差距,而是通过一定方式的引导来使得孩子们能够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以支持其进一步的发展,最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动力。

参考文献

对学前教育的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 高三 体育教学 教学重点 教学现状

体育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发育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但通过对周边地区高中体育教师的走访调查可以发现以下问题:高三体育教学因各种原因无法正常开设、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热情不高、学生体质水平逐年下降、高三学生的心态不够平稳等。因此,本文根据高中体育教学中所常见的问题以及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的要求,着重分析高三体育教学重点。

一、高三学生及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一)高三学生学习压力大导致情绪不稳定

由于高三学生即将要面临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考试“高考”,学习压力本就较大,且他们还担负着来自家长与教师的期望,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而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在十七八岁,身心各方面发育还不够完善,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的承受能力都很有限,若此时学生身心承受太大的压力,若这一系列压力无法通过正确途径将其释放出来,则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压抑、烦躁、情绪不稳定继而抑郁的负面情绪以及不良心理状态,这样一来不仅会影响其日后的学习,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生活、工作与发展。

(二)高三学生整体体质水平下降

通过对本校及周边地区高中的了解发现,当前我国高中时间安排一般为早8点至晚10点,全天安排加晚自习共有12节课,学生从早到晚的所有时间都被安排的满满当当,且各科留堂作业量均较大,因此,学生不得不将所有的自习及课外活动时间全部用于文化课的学习,另外,由于基础运动量长期无法得到保证,有一大部分学生就会出现近视眼、驼背的情况,且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高中生因压力过大或学习时间过长而导致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较差,致使大部分学生会常常觉得劳累,无法以充沛的精力面对一天的学习生活,最终导致学习收效不高、学习成绩不理想。

(三)高三体育课被其他科目挤占已成常态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作为其教学主旨,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实施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但大部分地区与学校为了增加学校知名度、维护学校名誉,同时也为了使更多学生可以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依然将高升学率做为学校教育所追求的主要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体育并未被纳入高考考核范围,因此,大部分地区及学校都缺乏对体育教学的重视,认为体育教学只不过是在浪费学生们宝贵的学习时间,因此,在其他科目学习时间紧张或是各种测验考试之前,体育课就毫无悬念的被其他科目所挤占。

(四)高三学生大部分无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根据对本校高三学生的调查走访可以发现,有近80%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参加体育课或相关体育运动,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早在我们的意料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其中有近50%的学生表示学习压力过大,没有时间参与体育运动。2.另有近10%的学生表示不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自身体质水平较差,无法适应正常体育运动的强度。3.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长对其寄予厚望,对其花费时间参与体育运动比较反对。4.最后就是高中体育教学本身的问题,如: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教学方法无新意、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无有意义的收获。

(五)当前我国高三体育教学无明确方向

体育教学无明确方向,这是当前我国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其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教学尚未被纳入高考考核范围,因而缺乏明确的教学指导方向。2.当前我国缺乏对学校体育的完善考核机制,导致部分体育教师无教学热情与积极性,并最终走进盲目的体育教学误区。3.体育教师对体育教材及素质教育认识不足,体育课教学内容及方法的选择与安排往往随着体育教师的感觉进行,最终导致体育教学活动较为盲目。4.专业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也是导致高中体育教学缺乏明确方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体系中长期无法得到其应有的重视,导致学校在聘用体育教师时要求并不严格,甚至部分学校现有体育教师并非专业科班出身,那么体育教学活动如何进行就可想而知了。

二、体育教学对高三学生的影响及素质教育对中学体育教学的要求

(一)缓解繁重的学习压力

众所周知,体育运动本身就具有缓解压力的功能,同时可以使人保持良性的、平和的心态。这是因为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加快人体的血液循环、随着血管的扩张,可有效缓解来自学习和工作中所产生的紧张情绪、身心疲惫、以及不稳定的情绪等,同时在完成高难度动作以及复杂练习的过程,以及在体育运动及比赛中与队员的默契配合和与对手斗智斗勇的过程都会使人产生一种成就感,这也就是通过体育运动可有效增强参加者的自尊、自信、自豪,同时消除忧虑,舒畅心境,而且还会使人内心充满欢喜,享受乐趣的沐浴;另一方面体育运动能使身体产生一种被人们称之为腓肽的激素,这种激素能愉悦神经,调节心理,让人感觉到高兴和满足,把压力和不愉快化作烟云而远离于个体,所以人们也把身体产生的腓肽激素称之为“快乐因子”。

(二)体育教学具有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

体育运动有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下面我们就着重分析一下适当的参与体育运动对学生体质方面的影响。1.适当参加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据权威数据调查结果显示经常进行有规律的锻炼的人,其静怠时和锻炼时的心率明显低于普通人,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减少了心脏的工作时间,使心脏功能得到了有效提高,同时保证了冠状动脉血液流动的畅通,可更好的供给心肌所需要的营养,可使心脏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2.适当的体育锻炼对心肌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有着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体育锻炼使心肌纤维增粗,心肌收缩力量增强,这样一来心脏每次收缩时则会将更多的血液射入血管,导致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增加,因此,若可以长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可使心室容量明显增大。3.科学研究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有效增加血管壁的弹性,这对人体健康的长期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的弹性逐渐下降,应而可诱发高血压等退行性疾病,因此,在学生青少年时期通过体育锻炼,增加其血管壁的弹性,对退行性高血压的发生起着预防作用。4.新陈代谢水平也是衡量人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长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可使大量毛细血管呈开放状态,同时加快血液与组织液的交换,加快了新陈代谢的水平,使人体代谢物质可以更快排出体外,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做一些伸展扩胸运动,可以使呼吸肌力量加强,胸廓扩大,有利于肺组织的生长发育和肺的扩张,是肺活量增加,经常性的深呼吸运动,也可以促使肺活量的增长,大量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肺活量明显高于一般人。

(三)体育教学可增强学生自信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形成

自信心在通过内心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并可以将其转化成前进的力量。学生是否拥有强大的自信心对其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中的肥胖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而肥胖则是导致学生不自信甚至出现自卑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良好体型则完全是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调整来实现的。另外,因体育教学本身灵活性较强的特点,使得体育教在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当前我国高三体育教学重点

(一)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作为体育教学重点之一

学生是否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其将来走出社会能否坚持参与体育锻炼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有处于今后的体育教学的顺利实施。因此,体育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要将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充分考虑进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学生感兴趣的、趣味性强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二)注重改善高三学生整体体质水平

高三学生即将面临高考,若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那么则肯定会对其其他科目的学习造成影响,并最终会影响中考成绩,上节提到过,有超过80%的高三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或体育课,我们也对其出现原因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因此,学校应对体育教学的作用与功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同时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可采用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体质水平选择符合所有学生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并制定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目标,确保所有学生都可以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的整体体质水平得到改善与提高。

(三)注重对高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主要目标之一,学校体育因其自身的灵活性较强,因此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着其他科目所不具备的优势。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主要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抗挫折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主学习能力等,而对这些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则完全可以通过对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的调整得以实现。拿团队合作精神来说,当前我国大部分中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在家庭生活中是所有家长所共同宠爱的对象,因而导致青少年学生大多比较自我,不懂也不屑与他人合作,而团队合作精神恰好是当前各行各业在选择从业人员时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团体体育比赛或游戏,使学生在比赛过程中逐渐学会与团队成员沟通与合作,为其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确保高三体育课程的正常开设

体育课程的正常开设是确保其多元化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前面提到过,高三体育课程往往会因考试或其他科目教学任务紧张而遭到挤占,那么体育教学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也就根本无从谈起了,因此,体育教师需与学校进行深入沟通,使之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对高三学生的重视性,以确保体育课的正常开设。

参考文献:

[1] 赵栩博.广州市中学体育隐蔽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01).

[2] 姚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目标、内容与评价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4(01).

对学前教育的心得体会篇(7)

(一)教学课时太少

作为极具技术性以及技巧性的课程来说,学生要想掌握舞蹈的专业能力,需要经历不断重复的练习与积累。然而,对于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情况来说,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基础比较薄弱,而舞蹈课的教学课时又比较少,不能够满足日常舞蹈教学的要求。对于每一位合格的幼师来说,需要全方位的了解民族民间、芭蕾、古典以及现代等多种舞蹈,并分清每个舞种的不同之处。从目前情况来看,学校的舞蹈课课时比较少,并且不断地压缩训练时间以及训练内容,教师需要认真思考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安排,同时取得预期的效果,让学生舞蹈能力得到大大提升。

(二)课程评价的方法过于单一

在进行传统教学时,教育评价的方式以及标准本来该是多元化以及综合化的,然而目前教育评价的目的、标准和主体却是单一的,学生只需要由老师来进行评价,并不需要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约束,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降低。要想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需要借助于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客观地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将成绩作为关键的评价标准,课程内容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这样使得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教师需要将审美能力当作舞蹈教学中的重要评价指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三)学生基础比较薄弱

学前教育招生,不需要开展专业面试,招生要求比较低,很多学生并没有接受任何的培训,学生的柔软度、肌肉能力以及自身柔韧性没得到很好的开发。很多学生身材比例不适当、协调性不好、身体条件较差、模仿能力较弱,不太适合舞蹈的学习,使得舞蹈教学工作的开展面临很多问题。虽然学生可以尽快学习好舞蹈理论知识,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骨骼的发育生长已经停止,学生的柔韧性以及柔软度难以进行塑造。这样使得在教学时,老师难教、学生难学。要是学生进行了反复练习还是难以掌握基本动作,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舞蹈教学效率难以提升。

(四)课程目标不太明确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学校所开展的舞蹈课会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老师需要保证所开展的舞蹈课程教学能够与学前教育要求相适应。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出优秀的幼儿老师,而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院校舞蹈人才。为了避免幼儿老师只会自己跳而不会教学生的现状,老师需要能歌善舞,因而需要加强儿童舞以及民族舞的组合训练,增强儿童舞蹈的编排能力。但目前的学前教育对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的体验过于疏忽,只注重于传授音乐知识以及技能,很多的学生并没有接受舞蹈创编教育,实践能力亟待提高。

二、体育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教学价值

虽然体育教学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但是作为体育健身以及舞蹈艺术的融合体,体育中的体育舞蹈是一项高雅的文体运动,它在仪态、举止、衣着以及礼节上都有严格的要求,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培养以及加强。因此,体育教学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教学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需要对现存的问题加以改进,对体育教学进行高度的关注。具体来说,体育教学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教学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体育教学可以增强学生体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的体育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在活动中产生体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质能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加强,学生的身体具有更大的柔韧性、灵活性以及协调性;让学生能够更加协调的开展身体运动技能,还能够让学生的思考能力、记忆力和观察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大大培养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进行相关的体育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文明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发挥出来,使学生具备合格的教学能力;体育课程的学习还可以让学生很大程度上提高审美能力,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很大程度上的锻炼,增强学生情感素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性格以及品德加以培养。对于开展舞蹈课教学来说,要想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质以及健康的身心,因此体育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开展。

(二)体育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在舞蹈课上的审美境界

体育教学是一门借助于身体运动,将情感以及思想有规律性的表达出来的艺术。它的要求比较严格,在表演特征以及运动竞技特征方面都要求具备创造力的表演手段以及极强的表演技能。同时需要根据事先约定的跳法跟着音乐进行运动,这样才能够让观众去深深体会、细细品味其中的内涵,让观众开展无穷尽的想象。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体育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关键之处,它具有重要的美育功能,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开展体育教学时,会通过开展一些艺术活动或者是欣赏一些艺术作品,从而潜移默化的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正是因为体育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教学的特征,拥有自身的内涵,将学生对于舞蹈这门艺术的欣赏能力大大的激发出来,从而能够大大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舞蹈课上的审美境界。

(三)体育教学可以提升舞蹈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体育教学的项目种类繁多,其中的体育舞蹈具有极强的表演、竞技以及娱乐色彩,将服饰美、体态美、音乐美以及舞蹈美融为一体。作为学前教育的基础必修课来说,学生借助体育舞蹈课程可以提升自己的学习基础,让自然体态得到锻炼,发展舞蹈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以及节奏感,感受到自身体态的优美,音乐的节奏美,以及舞蹈的柔和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不仅仅能够促进与他人的思想情感交流还能够促进身体健康,消除学生学习以及工作过程中面临的疲劳紧张等不良反应,让学生的整个身心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放松,使学生能够一直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最终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境界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这样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参加舞蹈课时,就能够有更好的学习状态和精神状态,能够对课堂上老师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清晰的理解以及更好地吸收,使舞蹈课的教学老师有更大的耐心和信心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从而最终使得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大大的提升。

(四)体育教学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舞蹈基础

对学前教育的心得体会篇(8)

中图分类号:G639.2 文献标识码:A

Causes Investig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tayed away from Classes in Vocational School

DAI Yu, LI Min

(Sucheng Secondary School, Suqian, Jiangsu 223800)

AbstractThe author interviews with som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vocational school. It has the following phenomenon in the sports clas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didn't be care for teaching, tired of teaching and could not reach the request of the syllabus; student ignored the existence of teachers and waked a sense of discipline and so 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E teaching an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 author analyzed of the reasons on of above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vocational school, physical tducation teacher cause

体育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智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到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然而,职中体育教师无心上课的事实,说明体育教师忽视了自身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通过访谈调查,目前体育课堂上存在如下现象:体育教师精神面貌不佳、学生对老师视若无睹、学生厌学、教师烦教、达不到大纲的要求等等。产生这些现象的具体原因如下:

1 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

1.1 “应试教育”的影响

目前考试成了生源选拔的唯一途径,“应试教育”应时而生,在社会上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多数家长不得不遵从这一人才选拔途径。社会、学校、家长给孩子施加了很大压力。如今虽然国家提出注册入学的指导思想,但目前注册入学与“应试教育”处于过渡阶段,注册入学的指导思想还不被许许多多家长所了解。同时,各个学校均设置了高考对口单招班,学校不得不重视考试学科的教育。作为学生的家长也会以一所职中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数来衡量一所学校的好与坏,给学校和主管部门带来了无形的压力。校领导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其他学科上,从而使体育学科地位有所下降,这无形当中给予了体育教师无心上课的机会。

1.2 教师社会地位较低

教师的待遇不高和社会地位较低是体育教师无心教育的一个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一部分人收入得到提高,有的甚至超过教师,更有甚于某些政府领导也嘲笑教师收入低、地位低。教师的贡献被淡化和藐视,从而严重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1.3 体育教师专业培训较少

有的学校为了节省经费,体育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省市级体育培训,即使地方聘请专家讲学,给予体育教师提供培训,但是培训内容多数局限于专家的研究方向,不能完全满足体育教师专业教学需求。

2 学校方面的影响因素

2.1 体育教研活动有数量无质量

近年来,体育教研活动的开展不足,远远达不到要求,体育教研活动缺乏活力和应有的功效,造成体育教研活动有数量无质量的局面,致使各职中体育教师缺少思想交流和教学体会的渠道,只好埋头在自己的教学天地里,这对于提高体育教育的水平极为不利。

2.2 学校体育工作评估考核处于劣势

在体育教科研方面,由于校级管理者对于体育专业知识了解较少,再加上体育学科的特殊性,所以部分中学很难拿出一套完整合理的体育教学质量考核办法,因而体育教学工作评估考核处于劣势状态。另外,部分职中体育教师未享有专业服装费,个人体育用品均由教师自己购买,从而更加无法调动工作的热情。

3 体育教师自身的影响因素

3.1 专业知识水平停滞不前

从体育学科自身特点来看,体育学科是个大学科,即使是体育教师也不可能把体育每个不同专业了解透、把握到位。这样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然而,随着体育教师工作时间的延长,专业知识不一定与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加之体育老师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专业内容教学时就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长期以来将会挫伤教师的上课积极性。这些将会给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一些阻碍,将不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2 工作状态不佳

由于目前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待遇参差不齐,不同学科、不同区域的教师地位和待遇均不相同,直接造成部分学科教师的工作状态不佳。虽说教师的职业感强、素质较高,但是工作热情不高,很难让教师安心地投入到教学一线中去。

4 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

4.1 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低

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低下直接影响课堂的氛围,进而影响教师的上课情绪。通过对某校学生调查了解:某校现有学生1900人左右,其中初一初二共设22个班级每班60人左右,据调查,由于小学体育课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进入职中后,教材深、难,要求更高,学生厌学,教师烦教,达不到大纲的要求。学生对现在接触的体育课内容基本很陌生。课堂上能听懂体育专业术语的占5%,以前参加体育兴趣小组的初一年级有3人,初二2人,均为教师子女。95%的初一同学认为体育课就是随便玩。学生体育基础知识薄弱,45%同学认为体育是副科,学好学坏无所谓,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4.2 没有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多数同学对体育课存在认知误区,仅仅认为体育活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放松身心、促进血液循环。不知体育活动还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益处。大多数同学没有学习目标,或者目标不明确。对中考体育加试认识不足,认为仅仅是升学的组成部分;大部分人是在中考前加班加点练习应付考试。这种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完全曲解了测试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的理念。没有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学生学习就没有目标,那就会影响老师上课的情绪。这也是可能导致体育教师无心上课的一个因素。

4.3 体育课堂纪律观念淡薄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学校都对于体育都不是很重视,无形中影响到学生对体育课的看法。大多数学生把体育看成可有可无的学科,他们认为体育是小学科,希望上课时可以随意干玩耍,甚至看成是自由活动的时间,所以上课时守纪很少,给教学管理带来不少麻烦。严重干扰教学秩序,影响教学质量。

对学前教育的心得体会篇(9)

二、原因分析

(一)学前教育男生心理易感压抑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观念一贯将学前教育视为专属女性的领域。正因为如此,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一般以女生为主,男生可谓凤毛麟角,我校也不例外。调查结果表明,在女性化环境中学习和生活的男生,思维易受束缚,个性易被同化,易产生极大的压抑心理,甚至觉得自己闯进了一个专属于女性的世界。

(二)学前教育男生职业角色易感自卑从一般意义上说,职业角色经常是性别类型化的,护理、文员、幼儿教师等被视为传统的女性职业,男性一旦进入其中,往往就会招致异样的目光。调查结果表明,我校的学前教育男生只有一个是自己选择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而其他的都是被调剂来的。由于缺乏专业认同感,有的男生担忧自己的学识和能力结构是否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有的男生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学习,以致学习成绩远远落后于女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使他们感到痛苦万分。

(三)学前教育男生人际关系易感紧张学前教育男生虽然渴望人际交往,渴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是在一个女性化的环境氛围中,男生很难找到可以交流的同性朋友。调查结果表明,学前教育男生跟女生交往不多,也较少参加班级的活动,即使参加了活动,也是在活动中较少表现自己,普遍觉得对班集体没有归属感,因此,不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必须独自硬撑着,他们基本上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封闭心理。

(四)学前教育男生就业前景易感茫然目前,男性进入学前教育行业以后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的不理想,其所得与社会、家庭和男性自身对个体所需求及其所担负的“责任”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同时,由于我国体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致使幼儿教师社会经济地位不高,社会给予的回报甚少,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大部分男性幼儿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满足感,与他们的心理需求和自尊需求形成了一定的反差,最后导致他们不得不选择转行。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即将毕业的学前教育男生感到就业前景不乐观,调查结果表明,他们毕业后大部分人都不会选择学前教育职业,但要从事别的职业自己又无能为力,从而感到忧心忡忡,焦虑不安。

四、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我们应不定期地与男生沟通,从“自信心培养”、“情感教育”、“合作性训练”等方面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指导,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健康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男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一)制定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男生相比,女生具有更为复杂的感知记忆存储能力,而男生则更多地依赖动作和空间机械刺激。当他们同时面对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时,男生就要比女生更容易感到厌烦,也更容易表现出心不在焉的行为。在学习方式的设计上,应倾向于运动、实验操作、参与体验等方式。尊重并依照男生的个性与性别特征,适当开展“性别化”的教学活动。

(二)释放男生的阳刚气质男生天生爱冒险、爱挑战、爱跑动,这些都与男生体内的雄性激素分泌有关。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适合男生运动的主题,触动男生体内的每一根神经,让他们的特长得以发挥,使得男生们认为学校是一个可以让他们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例如:可将班级、校园文化等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使男生们在向上、高雅的活动中展现自我,发挥特长,克服自卑,树立信心。

(三)优化男生的个性心理从胎儿起,男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就落后于女生。到了大学,我们发现男生在某些方面的发展仍然落后于女生。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男生在动作发展的精细度、口语表达能力、读写能力等方面都比女生落后。因此,我们要改变不利于男生发展的因素,因性施教,让每一个男生的天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对学前教育的心得体会篇(10)

前言

在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会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引导作用,而传统的高校教育心理学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学生对知识探索的需求,也同样无法适应我国高校教育行业的发展。现代教育理念拥有多方面的教学优势,其可以将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较难理解的知识直观展现,使教育心理学变得更加生动。因此,应将现代教育理念充分有效的应用在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心理学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理解能力,优化学习体验,促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现代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1.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已经成为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育心理学的选择性,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强化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兴趣。高校教育心理应不断拓展延伸,发挥出教育心理学的实际作用,但由于教育心理学知识较为抽象,且难点较多,加大了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同时,大多数学生觉得教育心理学知识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缺乏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现代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意义随着当前时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体系也在向着信息化的方向转变。高校教育心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不仅需要让学生理解教育心理学知识,还需要以现代化观念与心理学理论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运用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综合能力,打破传统教育心理学学习壁垒,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现代教学技术将所学知识具体化,进而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为学生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课堂活跃度,深教育心理学学习水平,使学生可以将教育心理学知识有效应用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

二、心理学评估标准的构建

1.建立自我评价体系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标志性之一,在当前阶段,教育心理学以自我评价为根本,因此应不断提高心理学评估标准,使自我评价体系从根本改变当前教育心理学的“片面性”,进而提高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学生的自我评价作用。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应发挥出自我评价体系的实际作用,以监督机制为主体部分,其次,应完善自我评价体系中互评要素,通过实施互评使学生认识到目前自身心理发展状况,以此提高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价值。心理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校完善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其不仅可以产生积极的推动性作用,还可充分体现出教育心理学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发展特点。

2.使心理评估标准合理化心理评估标准合理化主要以教育心理学发展为基础,使整体评估过程及评估对象合理化。高校教育心理学评估主要针对学生内心意识及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并通过教育心理学进行合理引导,使学生可以从内心进行转变。同时,心理评估标准化应突出评价过程中监督机制的作用,激发评价个体自身的潜在动能,进而使教育心理学评估价值不断提高。评估标准合理化是当前心理学评价创新发展的基础,也是心理学评估标准转变的基础,因此高校应以合理化不断完善心理评估标准,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提供保障,进而促进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心理评估标准合理化提高了评价价值,并且为高校后现代教育心理学发展提供基础,使高校教育心理学满足自身发展要求。

三、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1.教育心理学教师现状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多数教师都是以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教育心理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教育心理学内容在教学中有所渗透,但大多实践教学不够规范,这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多数是以讲授的形式为学生授课,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处于被动状态,使学生无法对教育心理学充分认知。因此,若不创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途径,将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知识储备不足在当前的教育心理学中,应将横纵向知识穿插,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部分高校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储备不足,且教龄偏低,导致无法深化教学内容,降低了教育心理学质量。同时,教育心理学知识较为复杂,教师如果缺少知识储备很难将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这样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只能凭空想象。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教师应将现代化教学理念应用在教育心理学中,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使教育心理学更加多元化,使学生可以借由现代化教学设备及网络设备生动的学习所需知识,进而促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同时,部分高校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态度消极,单纯以教科书的内容作为培养目标,导致教育心理学无法发展创新。

3.引导程度不高现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式制约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得教育心理学知识无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独立的理解模式,再加上教师的引导程度不高,使得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无法深化,从而导致学生综合能力下降。如长此以往的持续下去,学生就会对教育心理学失去兴趣,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引导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教育心理学深度学习,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当前学习方式,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不断发展。

四、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策

1.整合教育心理学框架,明确培养目标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实际需求出发,使教育心理学能够切实发挥出实际效益。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是为了满足现今社会需求,只有不断创新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高校才能在当前后现代时期立足。因此,在制定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目标时应加强能力培养,整合教育心理学整体框架,设置个性化发展目标,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出实际作用。高校在整合教育心理学框架时,必须以当前后现代时期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从高校及社会的整体需求出发,准确把握当前时代中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具体需求,并进行相关的调研,将调研信息加以收集,以用来研究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应具有哪些必要条件,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目标变得更加明确。

2.健全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制度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应不断完善发展制度,使心理学发展制度健全,这也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在当前整体教学中,健全教育心理学发展制度十分重要,高校在培养教师授课能力的同时也要使整体发展工作变得具有秩序性、客观性,从而对学生产生良好的约束。在健全发展制度中应对传统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制度进行深化改革,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制度得到有效优化。同时,高校相关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完善教育心理学发展制度,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能够符合实际需求。在健全制度时也应听取学生的意见,将学生的意见有效的融入到心理学发展制度中,使学生心理得到满足,进而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创新发展提供推动力。

上一篇: 酒店培训方法 下一篇: 人力资源规划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