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战略及目标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30 09:36:00

经营战略及目标

经营战略及目标篇(1)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046-02

     1.连锁经营企业及连锁经营企业战略管理的定义

     连锁经营企业具有多种定义,目前较为普及的定义是:连锁经营企业是指通过统一的经营理念、统一的经营管理权,并通过企业形象的标准化、经营活动的专业化、规范化等管理手段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使得复杂的零售业活动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实现相对简单化,把独立的经营整合为整体的规模经营的企业。

战略管理与日常经营管理并不是两种完全独立的活动,往往混合在一起。尽管我们可以在概念上对战略管理和日常经营管理进行较明确的划分,但在实际管理活动中,我们却难以分清哪些行为属于战略管理方面的,哪些行为属于日常经营管理方面的。日常经营管理处理的是在产品方向和市场方向既定的前提下,对企业从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转换过程中的设计、作业和控制。这一类工作经常重复地出现,周而复始循环地进行,通常可以制定出一套相对稳定的工作程序,使之规范化和标准化,因而被称为日常经营管理。另一类管理工作则是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而进行的决策。对于这一类问题的总体设计、谋划、抉择和计划实施,直到达成企业预期的经营目标的全过程的管理,称之为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研究企业的功能和责任、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重点讨论企业经营中跨职能领域的综合性决策问题。它试图超越企业日常经营运行的细节,从整体上把握企业,解决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的总体发展问题。

2.连锁经营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

结合连锁经营企业自身特点,连锁经营企业战略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2.1重视对经营环境的研究

由于战略管理将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纳入了变化的环境之中,管理工作要以未来的环境变化趋势作为决策的基础,这就使企业管理者们重视对经营环境的研究,正确地确定公司的发展方向,选择公司合适的经营领域或产品市场领域,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机会,增强企业经营活动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从而使二者达成最佳的结合。

2.2重视战略的实施

由于战略管理不只是停留在战略分析及战略制定上,而是将战略的实施作为其管理的一部分,这就使企业的战略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根据环境的变化对战略不断地评价和修改,使企业战略得到不断完善,也使战略管理本身得到不断地完善。这种回圈往复的过程,更加突出了战略在管理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2.3日常的经营与计划控制,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在了一起由于战略管理把规划出的战略付诸实施,而战略的实施又同日常的经营计划控制结合在了一起,这就把近期目标(或作业性目标)与长远目标(战略性目标)结合了起来,把总体战略目标同局部的战术目标统一了起来,从而可以调动各级管理人员参与战略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并提高协同效果。

2.4重视战略的评价与更新

由于战略管理不只是计划“我们正走向何处”,而且也计划如何淘汰陈旧过时的东西,以“计划是否继续有效”为指导重视战略的评价与更新,这就使企业管理者能不断地在新的起点上对外界环境和企业战略进行连续性探索,增强创新意识。

总之,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企业的战略管理,它在现代的任何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战略管理涉及影响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各种不可控的、带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因素,因此制定具有发展意义的正确战略方向对企业是否能实现远期目标存有决定性意义。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得出,作为连锁经营企业在持续发展中要想保持长久的优势,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必须要加强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选择和管理。企业战略对企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些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对企业宗旨、使命的确定,资源的有效整合,经营领域的选择以及企业优势的定位。

3.连锁经营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

3.1确定组织当前的宗旨、目标和战略

定义公司的宗旨旨在促使管理当局仔细确定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范围。对“我们到底从事的是什么事业”的理解关系到公司的指导方针。当然,管理当局还必须搞清楚组织的目标以及当前所实施的战略的性质,并对其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估。

3.2分析环境

环境分析是战略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和要素。组织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管理当局可能的选择。成功的战略大多是那些与环境相适应的战略。管理当局应很好地分析公司所处的环境,了解市场竞争的焦点,了解政府法律法规对组织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公司所在地的劳动供给状况等等。其中,环境分析的重点是把握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关于环境的信息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外部资源来获取。

3.3发现机会和威胁

分析了环境之后,管理当局需要评估环境中哪些机会可以利用,以及组织可能面临的威胁。机会和威胁都是环境的特征。威胁会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而机会则相反。在分析机会与威胁时,如下因素是关键的:竞争者行为、消费者行为、供应商行为和劳动力供应。技术进步、经济因素、法律政治因素以及社会变迁等一般环境虽不对组织构成直接威胁,但作为一种长期计划,管理者在制定战略时也必须慎重考虑。分析机会和威胁还必须考虑压力集团、利益集团、债权人、自然资源以及有潜力的竞争领域。如某公司发现竞争对手在开发新产品并削减价格,该公司所做的反应首先应是加强广告宣传、提高其品牌的知名度。

3.4分析组织的资源

这一分析将视角转移到组织内部:组织雇员拥有什么样的技巧和能力?组织的现金状况怎样?在开发新产品方面一直很成功吗?公众对组织及其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的评价怎样?这一环节的分析能使管理当局认识到,无论多么强大的组织,都在资源和能力方面受到某种限制。

3.5识别优势和劣势

优势是组织可开发利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积极的内部特征,是组织与众不同的能力,即决定作为组织竞争武器的特殊技能和资源;劣势则是抑制或约束组织目标实现的内部特征。经理们应从如下方面评价组织的优势和劣势:这些因素包括市场、财务、产品、研究与发展。内部分析同样也要考虑组织的结构、管理能力和管理质量,以及人力资源、组织文化的特征。管理者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报告来获得有关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的信息。

3.6重新评价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按照SWOT分析和识别组织的要求,管理当局应重新评价公司的宗旨和目标。

3.7制定战略

战略需要分别在公司层、事业层和职能层设立。在这一环节组织将寻求组织的恰当定位,以便获得领先于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

3.8实施战略

无论战略制定得多么有效,如果不能恰当地实施,仍然不可能保证组织的成功。另外,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最高管理层的领导能力固然重要,但中层和基层管理者执行计划的主动性也同样重要。管理当局需要通过招聘、选拔、处罚、调换、提升乃至解雇职员以确保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3.9评价结果

战略管理过程的最后一步是评价结果:战略的效果如何?需要做哪些调整?这涉及控制过程。

总之,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包括: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三大部分。战略规划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规定组织使命;制定指导组织建立目标、选择和实施战略的方针;建立实现组织使命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决定实现目标的战略方案的一系列决策。战略规划的构成要素: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措施。战略实施是指根据战略的要求建立实现战略的组织结构,确保实现战略所必要的活动能有效进行而配置资源、分配工作,并通过计划,预算和进程等形式实施既定的战略,监控战略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的有效性进行的成果和效应评价。战略控制就是将经过信息反馈回来的实际战略实施成效与预定的战略目标进行比较,检测二者的偏离程度,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以达到战略目标的完成。战略控制的必要性: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实际情况与计划相背离的情况,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制度来应对激烈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以便满足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韩肃,苗钟颖连锁经营管理[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武亚军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1999(2):4-10.

[3]杨顺勇连锁经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经营战略及目标篇(2)

(二)战略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的比较 从战略管理与全预算管理管理的涵义来看,战略管理确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总体目标,而全面预算管理明确了企业在年度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及实现这种目标的具体措施,它是实现企业战略的具体行动方案,二者对企业的管理存在以下差异。

其一,管理主体。战略管理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主,这是因为高层管理人员了解企业的全面情况,具有对企业资源进行支配的权力,他们能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的总体发展方向。而全面预算管理则是以个各责任中心为主体,强调全员参与,全员积极配合,这也是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在企业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之一。

其二,管理对象。战略管理是一种全局管理,涉及企业的总体活动,它通过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来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活动,使企业整体而非某一部门的管理效果达到优化。而全面预算管理则是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将指标具体到各个部门,甚至各个责任人,从而对企业具体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力争实现部门管理效果的优化。

其三,管理的时间与目标。战略管理是面向未来的管理,它通过对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制定企业较长时期(5年以上)的发展规划,这一规划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全面预算管理则是通过对企业现有资源的合理整合与优化配置,对企业一定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与控制,使企业的经营活动达到预期目标,这一时期一般不超过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

战略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的比较可通过表1直观表现:

从战略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的比较结果来看,如果通过合理的方法和工具将二者耦合,就可以实现企业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协调,总体活动与具体活动的协调,以及企业全体人员的有效的沟通。

二、战略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的耦合――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

(一)战略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的对接――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Balanced-Scorecard)是由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和复兴国际咨询公司创始人兼总裁的大卫・P・诺顿提出来的。平衡计分卡通过建立一整套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体系,将抽象的远景战略具体化为一系列可操作的目标,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改进他们自身的业绩,从而实现整个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展现企业的战略轨迹,实现全面系统预算管理、控制和业绩考评的目标。平衡计分卡是企业将其战略具体化为一系列可操作的目标的管理工具,再根据细化的目标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评企业经营活动的业绩,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确保预算对战略的支持,实现了战略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的对接,从而将战略目标通过全面预算实现落地。

(二)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框架 企业在对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其现有的内部条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企业战略规划,将战略转化为平衡计分卡,再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对战略目标按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分解,以此作为企业的预算目标,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对执行结果进行考评,再通过分析找出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对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修正,实现动态化的管理。其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

其一,以环境分析为起点。用SWOT对企业的内部环境形成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n)以及外部环境形成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风险(Theats)进行分析,以寻找制定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战略规划。外部环境的分析主要包括竞争状况、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明确企业存在的机会和约束。内部环境的分析主要是企业内部拥有的资源以及企业现在的发现状况等,这是企战略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环境分析是企业进行战略制定的关键,脱离环境制定的战略是空洞的,也是不切实际的。

其二,以平衡计分卡为依据绘制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简单地说就是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精心设计的指标体系,它既是一种革命性的绩效评价系统,也是一个有效的战略管理系统。它以战略目标为出发点来描绘达成战略的路径。战略地图模型如图2所示:

财务层面通常是创建战略地图的开始,一般来说,企业战略都有明确的财务目标要求;客户层面是财务层面目标的承接者之一,任何经营战略的核心部分都是客户价值主张,清晰定义客户的价值主张是战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内部经营过程层面则是财务层面与客户层面目标的主要承担者,它指明了关键的企业活动;学习与成长层面是企业战略实现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战略地图上面三个层次的基础。战略地图描述了一个企业战略的逻辑性,以平衡计分卡为依据绘制战略地图将企业的战略重点转化为具体的目标,以此作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有力支撑。

三、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的特征

(一)战略性 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从战略的高度上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战略规划的前提下通过有效配置资源,对经营活动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实现对企业战略的具体实施,最终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一切经营活动都建立在企业战略及长远发展规划的基础之上。

(二)协调性 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涉及企业战略制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管理,是一种系统管理,通过这种系统管理可以实现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协调、内部各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结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与其他工作人员的沟通、以及财务目标与非财务目标的协同。

(三)动态性 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通过将战略细化为预算目标,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并对其效果进行考评,找出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从而修定目标,实现管理的动态化,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偏离企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各预算目标的执行与不断修正,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规划。

四、结论

经营战略及目标篇(3)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6)09-0069―04

近百年来市场营销管理理论产生和发展过程表明:任何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企业所处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任何新的市场营销管理理论都是通过对不适应经济环境变化要求的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否定而形成的,是“扬弃”的结果。根据这两个基本结论和西方学者关于战略营销管理理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以“战略营销观念”为核心内容的战略营销管理理论是21世纪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战略营销管理理论的一个分析框架。

一、萨伯汉西・C・琼等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评价

关于战略营销管理研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利维尔特・利盎(Leverett S.Lyon)和明确提出“战略”的概念并对营销战略管理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冯・纽曼(Von Neuman)。他们从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出发,讨论了营销活动所具有的战赂性质,明确了营销活动同市场环境的动态适应性。从此营销活动被作为具有“战略”性质的行动提出来了。

后来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战略营销的概念并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为此英国还专门出版《战略营销研究杂志》(Journal of Strateeic Marketing Research)。1983年萨伯汉西・C・琼又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战略营销进化》,对战略营销管理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性研究。

萨伯汉西・C・琼认为战略营销是从战略计划发展而来的,并解释和归纳了战略营销管理与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显著区别(见表1)。

1989年沃尔任・丁・肯甘在其著作《全球营销管理》(Global ofMarketing management)中进一步对战略营销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他认为战略营销的提出是市场营销管理史上的一次革命,首先表现为战略营销从原来把市场营销管理的着眼点以顾客或产品转移到企业外部环境,即使对顾客了解得再全面也是不够的,一个企业要取得成功,必须把顾客或产品放到一个更广阔的环境中去理解,这个环境包括竞争者、(政府)政策与管理、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外部力量。另外还表现为战略营销观念的市场营销目标从单纯的盈利转向风险承担者的利益(from profit t。stakeholder benifits)。这里的风险承担者是指那些与企业行为具有利益关系的个人或组织,主要包括股东、管理者、顾客、社会和政府。他还认为企业这时仍然要注重经济效益,因为它是企业投资发展、维护风险承担者利益的基础,但是,这时经济利益已不是终点,其最终目的是为风险承担者创造一种价值,尤其是为顾客。

无论是萨伯汉西・C・琼《战略营销进化》中的战略营销,还是沃尔任・丁・肯甘《全球营销管理》中的战略营销观念,虽然它们都从不同角度或对战略营销的起源、特征、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或称战略营销观念是一种革命,但是它们的论述也仅此而已,并未有更进一步的讨论,更没有从理论上解决战略营销应用问题,也没有像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那样提出一个明确的理论体系,他们实际上只完成了提出“战略营销”这一概念的任务,也难以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指南。所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营销管理研究和应用并没有获得特别进展,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市场营销管理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他的第八版《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一书中回顾企业经营观念的演变时仍然没有把战略营销管理观念归入主流市场营销管理理论体系,这说明战略营销管理理论仍然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

二、战略营销管理理论逻辑体系框架构建

1,战略营销管理理论是适应当代企业所处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物,是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又一次飞跃,所以战略营销管理理论逻辑体系框架构建首先必须反映当代企业所处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及其变化趋势的基本要求。

应该说影响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发展与演变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且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差别,但是,其中共同且最主要的有供求关系状况决定的消费者消费需求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人类生存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企业角色及其变化趋势等。这些因素在当代社会分别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他们对市场营销管理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促进了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向战略营销管理理论的飞跃。

首先,供求关系状况决定的消费者消费需求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具有决定性作用。尽管还有许多人在挨饿,但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生产力进步,从总体上看,世界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达国家市场供过于求关系状况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现象和趋势,消费者因消费水平的提高出现了消费需求异化现象,消费者对企业和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希望通过日常的消费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同时,也能满足精神需要。也就是说,消费者已不再简单地依据从物质到精神的顺序满足需要了,而是处于向满足基本物质和精神需要并重的阶段过渡,有的发达国家已完成了这种过渡。

其次,人类生存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形成外在压力。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给人类带来这样那样利益的同时,随着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加上人类对自身活动给自然社会可能带来的危害的认识没有随着这种征服能力一起提高,导致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从而使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且出现了不少仅靠技术进步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别突出的是:人口膨胀速度越来越快,对环境和资源供给形成越来越大的压力;由于人口增长,人们满足自身无限的物质需求欲望,不断地消耗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向环境中排放各种废弃物,主要是废气、废水、废渣,使人类生存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资源退化严重,森林曾一度覆盖地球40%以上的土地,而如今它的面积已减少了三分之一;全球变暖趋势明显,等等。

最后,企业角色的变化,即由原来的“经济人”角色转变为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社会人”(经济社会人,以下同)角色。企业角色之所以出现由“经济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完全是因为企业本身在体制、活动范围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其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要求使然。其一,企业对自然、人类、社会的影响力随着科技的进步而逐渐增强,现在已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其二,企业因经营需要而必须面对的社会公众越来越多,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它们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企业

经营状况,乃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三,企业所赖以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前者如我们在前面所叙述的近一百多年来人类行为所加剧的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供给的有限性的矛盾,后者如人类的觉醒、消费者的日趋成熟而形成的诸如“理智型消费”和“绿色消费”等适应现代客观社会经济环境要求的全新消费观念等。

2.战略营销管理理论反映了当代客观社会经济环境基本特征的要求,是对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否定之否定的结果,是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次飞跃,所以,战略营销观念逻辑体系必然是在市场营销观念逻辑思路基础上的发展。

(1)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中市场营销观念逻辑思路

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市场营销观念,根据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体系内容,我们认为市场营销观念逻辑思路可以如图2所示:

(2)战略营销观念逻辑思路

以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逻辑体系为基础,结合当代客观社会经济环境基本特征的要求,特别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消费者因消费水平的提高出现了消费需求异化现象;企业角色的变化,即由原来的“经济人”角色转变为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社会人”等,战略营销观念逻辑思路可以以图3简要表示。

(3)市场营销观念逻辑思路与战略营销观念逻辑思路比较

从上述逻辑思路解析图可以看出,战略营销观念与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市场营销观念的主要区别有四个方面:

第一,它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有根本区别。市场营销观念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单纯企业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期的,具有不确定性。而战略营销观念要求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十分明确,即企业与社会整体长期利益同时最大化。

第二,它们确定所追求的目标的主要动因有根本区别。从唯物辨证法角度看,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但是从两种观念确定所追求的目标的主要动因看,两者有根本区别。市场营销观念指导下的企业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企业作为经济主体的一种本能和内在冲动,可以极端地说毋需外部环境的推动。而战略营销观念指导下要求企业把追求自身经济和社会整体长期利益同时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除了需要企业作为经济主体的一种本能和内在冲动的动力源外,还需要外部环境的推动和引导,而且这种“推动和引导”对于企业贯彻战略营销观念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从短期和表面看两个目标是冲突的。

第三,它们的逻辑思路循环有区别。战略营销观念的逻辑思路是一个完整的闭合循环系统,其中上一个环节和下一个环节之间具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上一个环节目标的实现都会促进下一个环节目标的实现,每一个环节目标的实现又会强化企业自觉贯彻战略营销观念意识,实现企业与社会整体长期利益同时最大化。虽然市场营销观念逻辑思路也是六个逻辑环节连接的完整闭合循环系统,而且,从起点开始,上一个环节目标的实现也会促进下一个环节目标的实现,但是每一个环节目标的实现只会强化企业内在盈利冲动和追求单纯企业利益最大化。

第四,它们在一些具体环节内容上和某些相同内容环节的逻辑排列上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在市场营销观念下的“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环节和“以销售产品为目的,以4P策略组合为核心营销活动”环节之间是上下逻辑环节之间的关系,而在战略营销观念下的“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环节和“以6P策略组合为核心营销活动”环节之间是平行逻辑环节之间的关系,它们共同统一与服务于以设计、传播、维护和完善目标企业形象为核心信息传播活动。

作为对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市场营销观念否定之否定而形成的战略营销观念,它与市场营销观念主要联系有三个方面:

第一,市场营销观念与战略营销观念追求的最终目标都包含企业利益最大化;

第二,目标社会公众需求及其需求的满足包括目标消费者需求及需求满足;

第三,无论是满足目标社会公众需求还是满足目标消费者需求,都必须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和“以4P或6P策略组合为核心的营销活动”为支撑。

三、战略营销管理理论内容体系框架构建

1.战略营销观念或形象导向

如同市场营销观念是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一样,战略营销观念是战略营销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战略营销管理理论体系的其它内容均是以此为基础、指导和引申。战略营销观念的本质是“形象导向”,“战略营销观念”与“形象导向”是统一的,是一个问题的不同表述方式。

2.目标社会公众理论

战略营销管理理论体系中的目标社会公众理论是在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市场细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市场细分理论是目标社会公众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基础。

目标社会公众理论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目标社会公众细分和目标社会公众定位,目标社会公众细分是目标社会公众定位基础和前提,目标社会公众定位是目标社会公众细分的目的。通过对内外营销环境分析,依据一定的指标对目标社会公众进行细分与定位,确立企业特定目标社会公众是战略营销管理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在战略营销管理理论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企业形象理论

既然“形象导向”是战略营销观念的本质内容,又是战略营销管理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那么,企业形象实际上就成了战略营销管理理论的基石。其基石作用主要表现为战略营销观念下企业营销活动的客体是企业整体形象。“企业形象”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激发目标社会公众思想感情,引导目标社会公众行为和企业行为,按照一定要求,通过有组织的活动,运用适当的载体、手段、方法和策略,向目标社会公众传递的、能够并便于被他们识别、接受和反映,并可能引起他们感情或思想反应的企业整体有关信息的有机组合。

4.名牌企业战略理论

由于在战略营销观念下企业营销活动的客体是企业整体形象,企业形象又是企业整体各种有关信息有机组合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一种意识现象,这样就必须有一种有形的且能包容企业形象各种信息内容的物质载体来表现并直观地检验战略营销观念下企业对其整体形象的“设计、传播、维护和完善”的效果,这种物质载体自然是企业品牌。

因为从本质上说,品牌是企业向目标社会公众传达与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等信息的综合载体。品牌作为一种象征,它可以传递六个方面的信息(菲利普・科特勒,1997,梅汝和等译):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使用者。

总之,品牌是企业有关信息的有机组合。品牌的这些属性决定了它能够成为战略营销观念下企业形象的物质载体。而名牌企业战略则是企业把企业品牌作为企业形象的物质载体而采取的各种营销活动的过程。

名牌企业战略理论核心是品牌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根据品牌生命周期规律所实施的信息传播战略和策略问题。

5.整合信息传播理论闷

贯彻战略营销观念,实施名牌企业战略,除了要按照战略营销观念要求做好产品的开发、定价、渠道建设等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已涉及到的营销组合策略外,其焦点最终都集中到了如何把企业整体各种信息有机地组合起来,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向目标社会公众传播这一问题上。很显然,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下的阶段性、相对独立性和短期性的信息传播策略已不能完全适应这种需要,为此,我们认为以传播、维护和完善构成目标企业形象的各种信息为中心,以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6P策略和各种信息传播方式为基础,通过对它们进行整合,以连续性、统一性和长期性为特征的整合信息传播是以战略营销观念为指导思想的企业主导信息传播方式的必然选择。

6.战略营销管理理论体系框架图解

经营战略及目标篇(4)

2精细化管理的运用方向

2.1企业战略规划管理

企业战略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规划。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将企业战略规划管理划分为以下4个主要步骤:

2.1.1战略方向管理

方向决定未来。企业的今天是源于昨天的规划,企业的明天源于今天的规划与践行,如何确保企业永葆青春,基业长青,核心源于企业对未来的战略规划与精细化执行管理。企业可通过产业及行业历史发展过程总结发展规律及核心要素,判断未来发展趋势及关键要素,结合企业多年来立足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SWOT工具,谋定企业未来的战略愿景。

2.1.2经营战略管理

战略落地是企业战略规划的核心。企业系统的、全局的、长期的经营方向,不是单一职能部门可实现的。为了确保企业业务战略得以落地,企业要进行战略职能分解,确保企业战略上下同欲、左右同心,业务战略与职能战略相配称,确保业务战略高效、协同落地。

2.1.3经营过程管理

经营过程管理决定了企业战略目标的成效。企业经营战略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后,职能部门再分解到各岗位,千斤重担人人挑、各个头上有指标,各岗位战略根据时间分解到不同的阶段战略任务,同时明确责任人及任务实现标准,确保各岗位按期、按质、按标准实现工作要求。

2.1.4经营目标管理

经营目标管理就是确保员工必须做到要检查及考核的事项。为了确保各岗位按期、按质、按标准实现工作要求,企业应制定各职能部门、各岗位的经营战略关键考核指标(KPI)、考核标准及责任人,明确考核奖罚,设置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确保各项任务高效实现。

2.2年度经营目标的精细化管理

企业战略方向确定后,企业每年应根据战略目标、市场发展趋势、生产能力、人力资源等因素确定年度经营目标。采用甘特图等方法按业务版块、时间版块、产品版块等分解为各职能部门年度经营目标,明确各职能部门年度经营思路及各岗位年度目标实现策略路径及战术计划,将经营目标转化为工作目标及经营计划,确保年度经营目标实现。同时设定各经营部门级岗位KPI考核指标,明确绩效考核及奖罚,确保指标高效执行到位。每年的年度经营目标做到责任明确,责权清晰、指标可衡量。

3水泥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应用

3.1精细化管理在水泥企业战略规划中的应用

3.1.1中国水泥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全国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逐步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村农户)完成50.2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15.1%,为10年来最低,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速为10.5%,比2013年回落9.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增速21.5%,与2013年持平。2014年,全国累计水泥产量24.76亿吨,同比增长1.17%,增速创24年新低,全国新型干法熟料产能发挥率72%,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集中度低,竞争激烈。水泥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和需求放缓的双重压力,水泥销售将面临更大挑战。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三大战略的推进,将使得2015年基础建设投资增速有望超过2014年水平,这对水泥行业是个利好。但是房地产投资预计复苏缓慢,投资增速将继续低位运行。2015年整体水泥需求较2014年基本持平。虽然全国水泥市场总体平稳,但区域内市场供需状况、行业自律状况、企业生产成本及行业集中度都将使水泥销售面对更多的不确定,区域市场变化将更加剧烈。各企业将根据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利、公路建设、铁路建设、新农村建设,建材下乡、经济适用房建设等需求判断市场前景。另一方面,水泥市场日渐成熟,不同工程项目对水泥品质和性能有不同的要求,市场的不断细分成为一个无法扭转的趋势。对水泥生产企业来说,销售与产品研发和生产协调一致,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成为企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结论:(1)市场容量巨大,但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及相关需求行业的发展不景气,导致市场未来发展潜力较为疲软市场已进入零和博弈阶段。(2)行业竞争环境较差,整个行业集中度较低,呈现无序、低价竞争的局面,未形成寡头出现,存在区域龙头企业,但无全国强势品牌市场集中度低。(3)水泥市场已日趋成熟,且市场需求已呈现细分化趋势,但需求与市场供给尚有较大差异,核心问题是企业市场定位存在不足市场进入成熟期。

3.1.2企业战略精细化管理解决方案

(1)企业业务战略定位类型结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及行业发展趋势,剖析行业竞争状况及企业自身资源情况,企业必须明确自身的战略定位。(2)企业业务战略规划区划市场规划:五大区划市场划分: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泛渤海湾经济区、东北区老工业区、西北区,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及区划市场容量及发展趋势、竞争状况及现有企业核心资源进行市场定位。业务市场规划:根据行业细分市场:普通水泥市场(房地产市场、基础设施市场)及特殊水泥市场(油井、大坝、海洋等)。

3.2精细化管理在水泥企业销售管理中的应用

3.2.1水泥企业销售现状

水泥受销售半径和存贮条件、时间的限制,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区域内销售,因此在传统的销售模式中,主要是销售人员围绕重点目标客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依靠销售人员个人能力完成销售。当区域内有大型工程开工建设时,极少有企业在设计阶段即参与工程,往往仅在投标前着手准备,产品的同质化明显,最后陷入低价竞争,企业销售量虽然增加,但效益不明显。现在许多企业也在探索建立现代市场营销模式,根据市场营销的4P策略,围绕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有计划的组织各种销售活动。但是很多工作仍然停留在从理论到理论,定性的多,定量的少。

3.2.2水泥销售精细化管理解决方案

水泥销售的精细化运营管理就是明确各级目标、制定目标实现策略及战术计划,通过对人、财、产品的资源整合管理,实现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

经营战略及目标篇(5)

而对战略管理的忽视,是有些民营企业衰落的重要因素。本文着重就民营企业的战略管理问题进行探讨。

一、民营企业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民营企业的形成来看, 我国目前的民营企业大致有如下几种形式:一种是从个体户起家,逐渐积累发展起来,或直接由家庭成员投资兴办的家庭式企业;一种是朋友、同事参股合资开办的合伙式企业;还有通过买断或管理层收购的形式将乡镇或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企业等。上述类型的企业,基本上都形成了家长式管理模式,一般都有一位强有力的核心人物,实行高度集权化的管理。 目前,在这样的企业成因和管理模式下, 民营企业的战略管理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以下问题:

1.企业缺乏战略分析。民营企业在创业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不自觉地采用多元化的经营方式, 以赚取利润为原始动机, 所以经常会形成投资的趋同性,在某些领域中引起一股股投资热潮, 导致行业内的恶性竞争, 甚至“几败俱伤”的后果。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对外部的环境存在的机会和风险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也没有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透彻的了解,这样必然会造成企业发展的战线拉得过长,资源配置分散,看似在不同的行业中追逐合理的利润,实质上却由于对新进入的行业缺乏深入的了解,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产生亏损。

2.企业战略决策的盲目性。企业在创业的过程中,面对各种发展机遇,快速地决策对企业抓住发展机会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初次机会的把握中,有的企业成功地抓住机遇,打下了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有的企业由于没能够把握机会或者错误地决策,导致企业在起步阶段就消亡了。对于那些初次决策成功的创业者来说,他们可能会误认为企业的决策单单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即可, 因而,在日后的企业决策过程中,他们也过多的依赖于自己所谓的“成功经验”, 忽视了由于企业的规模的扩大,或企业环境的变化,使决策依据已较以往复杂很多。盲目的决策往往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3.企业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有些企业意识到,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对企业的持续发展不利, 因而,也经常会形成自己所谓的“战略目标”,事实上,在形成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企业由于上述提到的没有进行全面科学的战略分析,故战略目标也形同虚设,仅仅成为企业对外宣传的目标,根本没有在企业内部形成共识,也根本没有将战略目标细化成发展计划,这样的企业就象在大海中迷失方向的航船,很容易触礁沉没,更谈不上驶向成功的彼岸。

4.企业缺乏有效的战略选择。企业在战略竞争中,更多地关注当前的利益, 即使采取相应的措施,也大多为了一城一池的得失,企业的这种战术上的胜负实际上是不完全能决定企业的最终成败。所以很多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大起大落现象较为明显。企业应更多的研究自身的战略选择, 如究竟是选择成本领先战略,还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采用别具一格战略等,这些都是企业在不同的行业和在不同发展阶段中,所应考虑的重要问题。

5.企业缺乏完善的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制定了战略目标以后,执行和控制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 民营企业在完成战略目标的制定以后, 对战略目标的实施往往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和动态控制。一种情况是, 由于在制定战略目标的过程中,缺少有效的科学的分析,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对保持战略的持续性、一贯性信心不足,导致目标和战略的实施各行其是,使目标仅仅成为企业的一个“理想”;另一种情况是,企业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力制定了战略目标, 而且战略目标在当时情况下成为企业内部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上至管理层下至员工,都在坚定不移地为此奋斗,然而, 当今企业处在一个速变的时代, 完全不顾企业在战略实施中的环境变化, 以僵化的、静态的观点来看待企业战略,可能会使企业的发展受到影响。因此,战略管理是企业一项长期的、艰巨的、重要的工作。

二、民营企业战略管理对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起来,到九十年代中期,其工业产值已占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完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民营企业如何在新经济下进行科学的战略管理,是民营企业家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1.战略制定

我们不难发现, 一些曾经处于行业龙头地位、曾经“翻手云覆手雨”的企业, 由于错误地分析和判断外部环境中所发生的变化,或是忽视了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出现的某些征兆,或是武断地将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建立在一系列错误的前提和预想之上,或是不能及时地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更新战略决策的前提假设,最后导致竞争优势尽失。真正成功的企业,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对企业和外部环境进行过科学分析,形成自身的发展战略。因而,是否制定科学的经营战略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要避免对环境的错误分析和判断,需要一种对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和一种如鸟瞰环境的开阔视野。对企业所处环境中那些与企业有关的关键因素,哪怕是一点细微的变化都应该尽早觉察,及时分析,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战略。而且进行环境分析时,不能犯“不识庐山真面目”或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而应该有纵观全局的能力,真正做到“一切尽在掌握”。

民营企业在制定战略时,还必须时时对自己早已习惯的一些假设和前提进行认真求证,不能任何事情想当然,更不能把美好的愿望当现实。所以在制定战略时更不能随心所欲。而且对于各种假设和前提,还应该根据时间和环境的变化,随时考证其有效性。

总而言之,制定战略时, 民营企业首先应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国家产业政策、地方经济状况及行业竞争强度等条件,选择适当的经营领域。然后分析企业的优势和劣势,确定目标市场进行企业定位、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经过综合分析以后,最后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成本领先、差异化或集中一点的基本经营战略。

创业初期,企业规模小、实力弱, 可以利用大企业的薄弱环节,选择市场集中战略,形成自身特色,创造竞争优势,同时可实行差异化战略。

当企业实力增强以后, 可以行业领先企业为目标,甚至可采取与之合作,或与之互补的策略,迅速成长为在行业中位于前列企业。

当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后,可以购并为手段壮大企业,对普及的大众产品,采取成本领先战略,对技术含量高的产品,采取差异化战略,看准时机,争取成为行业领头羊。

当企业资金和企业规模具有相当的实力,在已介入的行业中确立了领先地位,并且在已介入行业的市场出现饱和,可考虑实行多元化战略, 民营企业应尽可能实行相关多元化战略,慎重选择非相关多样化战略。

2.战略实施

为了保证所选择的战略能够有效地实施,企业应选择合适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开创初期,创业者一般也是经营者,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创业者的经营管理能力不一定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从而,聘请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经营者到位后,应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细分目标,制定中短期计划,使战略更具操作性。

针对各种计划、策略目标和行动目标,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精心设计工作岗位,选择合适的各类人员,制定企业各类规章制度, 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包括激励和约束机制)。

企业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决策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决策过程,决策是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的每项基本职能都要求有明确的决策,如采用什么方案,哪个计划等等。管理者在决策之前,必须分析环境和相关因素,制定各类备选方案,对各类的方案进行比较,从中选出合适的方案。决策是一门科学和艺术,不能单凭创业者或管理者的头脑发热或个人感情,在瞬间完成。有不少民营企业,就是因为不理智的决策,导致企业走下坡路,甚至走向破产之路。

3.战略评价和控制

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必须清楚战略实施的情况与所制定的战略目标是否一致,如何保证战略目标能够顺利的得以实现,这些都需要对战略的实施过程进行评价和控制。

战略在实施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而小的偏差不一定会立即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小的差错会积累放大,这就会对战略目标的实施造成威胁。

经营战略及目标篇(6)

企业使命定义是,企业在全社会经济领域中所经营的活动范围和层次,具体表述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身份或角色,它包括的内容为企业的经营哲学、企业的宗旨和企业的形象。也有人认为,使命是指对自身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承诺,公司存在理由和依据,是组织存在的原因。但是就笔者认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追逐利润,盈利性是企业的本质,而企业的这种本质源于人性的贪婪,所以国家会对企业限制和管理,要求其承担社会责任。

那么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什么是企业的使命那?

一、企业使命

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从确定企业使命开始,企业使命即指企业区别于其他类型组织而存在的原因或目的。绝大多数的企业使命是高度抽象的。企业使命不是企业经营活动具体结果的表述,而是为企业提供一种原则、方向和哲学。过于明确的企业使命会限制在企业功能和战略目标制定过程中的创造性;宽泛的企业使命会给企业管理者留有细节填补及战略调整的余地,从而使企业在适应内外环境变化中有更大的弹性。

企业使命至少应当具备以下五个要素:反映企业定位,包括赢利方式、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市场定位的企业价值;有导向作用,明确的企业使命能够明确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能为有效分配和使用企业资源提供一个基本的行为框架,避免向某些严重偏离企业发展方向的领域进行投资,从而做到方向明确;说明业务范围,即生产什么产品,在哪个领域经营;有利于界定企业自身形象,加深顾客对企业的认识;企业使命取决于影响战略决策的利益相关者的相对能力。

二、企业使命的定位

1.企业生存目的定位

企业生存目的定位应该说明企业要满足顾客的某种需求,而不是说明企业要生产某种产品。例如:玛丽・凯化妆品公司的企业目的:然而无论女性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玛丽・凯都是她正确的选择。因为玛丽・凯化妆品公司理解一位女人的需要,关心这些需要的满足。其所做的不只是将化妆品卖给一位妇女,我们要教给她一种养生之道,帮助她发现自身的魅力,并且为保证她的美容和护肤大法与其生命不同阶段的需要相一致,提供不间断的服务。企业的使命实际上就是企业存在的原因或者理由,也就是说,是企业生存的目的定位。不论这种原因或者理由是“提供某种产品或者服务”,还是“满足某种需要”,或者“承担某个不可或缺的责任”。

2.企业经营哲学定位

企业经营哲学是对企业经营活动本质性认识的高度概括,是包括企业的基础价值观企业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及企业共同的信仰等在内的管理哲学。企业的经营哲学主要通过企业对外界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态度体现。对外可以包括企业处理与顾客、社区、政府等关系的指导思想;对内包括企业对投资者、员工及其他资源的基本观念。企业确定的使命为企业确立经营的基本指导思想、原则、方向、经营哲学等,它不是企业具体的战略目标,或者抽象存在,不一定表述为文字,但影响经营者的决策和思维。

3.企业形象定位

企业使命定位的第三部分是企业公众形象定位,特别是对于成长中的企业。企业形象定位反映了企业试图为自己树立的形象。在明确的形象定位指导下,企业的经营活动会始终向公众昭示这一点。

二、企业使命与企业的战略选择

任何企业在制定其战略时,必须在分析研究企业及其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使命。这不仅因为它关系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而且在整个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控制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使命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企业使命的确定,首先会从总体上引起企业方向、道路的改变,即使企业发生战略性改变,其使命还会发挥重大作用;其次,企业使命的确定也为企业高层构筑了目标一致的愿景,为企业成员理解企业的各种活动提供依据。

企业使命是企业战略制定的前提。首先,企业使命是确定企业战略目标的前提,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提供指导。所以,只有明确地对企业使命进行定位,才能正确地树立起企业的各项战略目标。

企业使命是企业战略的行动基础。首先,企业使命是有效分配和使用企业资源的基础,有了明确的企业使命,企业才能正确合理地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能保证实现企业使命的经营事业和经营活动上;其次,企业使命通过企业目的、经营哲学、企业形象三方面定位为企业明确经营方向、树立企业形象、营造企业文化,从而为企业战略的实施提供激励。

企业战略的实施为企业使命的实现提供保证。企业战略制定和实施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完成企业使命的基础和保证。

三、企业战略目标

企业确定使命后,要根据企业的外部环境和企业拥有的资源及能力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对企业战略经营活动预期取得的主要成果的期望值。战略目标的确定,同时也是企业宗旨的展开和具体化,是企业宗旨中确认的企业经营目的、社会使命的进一步阐明和界定,也是企业在既定的战略经营领域展开战略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水平的具体规定。

由于战略目标是企业使命和功能的具体化,一方面,有关企业生存的各个部门都需要有目标;另一方面,目标还取决于个别企业的不同战略。因此,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多元化的,既包括经济目标,又包括非经济目标;既包括定性目标,又包括定量目标。尽管如此,各个企业需要制定目标的领域却是相同的,所有企业的生存都取决于同样的一些因素。

经营战略及目标篇(7)

电力安装多经企业,是基于电力企业长期单一经营而产生,有其鲜明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规范,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安装市场的竞争趋于公平和空前激烈;随着社会对电力工程建设安全、质量、工期、服务等要求不断提高,电力安装多经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靠垄断获取工程和取得较好效益的现象将不复存在,电力安装多经企业如何求生存发展,取得社会和客户的认可和满意,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大部分电力安装多经企业经营有一定年限,在宏观环境等因素发生重要变化、企业经营理念需要发生转变的时候,却容易由于一直以来垄断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市场意识薄弱等,与生存发展环境产生矛盾,导致企业发展遭遇瓶颈。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重新出发考虑,以战略性发展眼光审视企业现状以及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即通过战略管理的手段重新审视企业,经营企业。

战略管理,从理论意义上说,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战略管理的重点是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而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的关键都在于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对企业的内部条件和素质进行审核,并以此为前提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使三者之间达成动态平衡。战略管理的任务,就在于通过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日常管理,在保持这种动态平衡的条件下,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1.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对企业价值定位明晰

随着电力行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不断规范和完善,考虑到电力安装行业的专业性,以及电力安装多经企业性质及其产权的特殊化,电力安装多经企业除了稳定健康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外,还负有部分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故企业的价值定位和愿景为:以电力工程设计施工和安装,以及相关电力辅助服务为业务主线,通过提供高质量、高效率、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参与全面市场竞争,创造利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结合;树立企业品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电力主业提供有力支持,实现主业和辅业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通过总体战略目标的确定,根据自身企业目前的区域环境和发展优势,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状况的中长期经营目标,明确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市场开拓计划,通过目标的分解实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明确企业核心业务,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经营战略

一般来说,企业的经营战略可分为多元化战略和专业化战略。企业专业化经营反映了企业生产业务的集中化,从电力安装多经企业的发展过程来看,由于其经营环境、企业性质的特殊性,大部分多经企业在与主业关联度相当高的情况下,均采取围绕电力建设市场纵向产业链经营的专业化经营战略。

从电力安装多经企业的企业性质和发展过程看,电力安装多经企业一般以主业为依托,在目前仍与电力主业关联度较高的条件下,电力配电安装业务无疑是多经企业竞争优势集中的核心业务。从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宏观环境的发展趋势考虑,随着城市化推进,国家对基建投资的稳健发展,电力安装行业作为基建投资的受益行业之一,仍有增长发展空间,电力配电安装核心业务是电力安装多经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

3.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外部竞争战略

经营战略及目标篇(8)

一、企业战略管理制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起步晚,正处在摸索和学习的阶段,但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不适应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战略管理制度的发展滞后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对企业战略管理制度进行调查研究,防范企业风险。我们力求通过案例,结合实际解决企业自身问题。首先介绍案例公司基本情况,通过调查分析提出公司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为公司战略管理制度建设提出改进建议。

二、集团公司基本情况

集团公司属综合行业,经营范围主要为:房地产业、汽车组改装业、证券业、化工机械制造业、环保锅炉制造业、液化天然气业、汽车贸易及服务的投资、高科技产品开发等。

股东会是集团公司的权力机构,依法行使公司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决议权。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依法行使公司的经营决策权;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股东会、董事会决议事项,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集团公司的职能管理部门包括战略运营部、投资融资管理部、财务部、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审计部、法规部、企业文化工作部、离退休管理中心等8个职能部门。集团公司下设汽车公司、房产公司、天然气公司三个子公司。

三、集团公司战略管理制度发展现状分析

(一)集团公司战略管理制度发展现状

集团公司战略目标在执行过程中的控制手段主要采用企业业绩衡量指标分析的方法,而预算控制主要是通过财务预算控制当期财务指标,年度财务预算则根据上年实际经营情况编制。

根据战略控制手段在集团公司的实际应用情况,我们以集团战略运营部和财务部为核心,以其定期的三大战略运营分析为切入点,对其运营效果和应对措施进行评价分析,以找出某集团战略规划从制定到控制的各个环节的风险点、控制的薄弱环节,为下一步的改进工作提供方向和依据。

(二)集团公司战略管理分析

1.集团公司战略管理总体分析

我们首先对与战略运营相关财务指标在预算控制与实际效果的比较分析,判断集团公司在战略规划方面的运行效果(见表1)。

从上述经营指标可以看出,三大板块的2008年度主要战略经营目标均未完成,其中以房产置业主要经营指标完成最差,主要原因是:

房地产2008年度战略经营目标中销售收入较2007年实际销售收入增加139.31%,计划目标较上年实际完成基数增量较大,而根据房产置业2002年至2006年的销售收入平均涨幅为30%左右的情况来看,2008年度战略经营目标制定过于激进;同时2008年房地产业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这也反映出公司战略分析环节中对外部环境因素的考虑不够充分。

汽车服务板块未完成规划目标的主要原因与房产置业同出一辙,2008年度战略经营目标中销售收入较2007年实际销售收入增长90.61%,而战略规划时对该行业市场占有率的预期增量过于乐观,从而导致目标值偏高。但该板块利润率完成较好,也说明企业在战略规划时对于成本费用估计过高。

能源板块战略经营目标各项指标较其他两个单元完成较好,主要是该板块战略目标规划在2008至2009年采取了保守稳健政策,但2010年以后战略目标有重大调整,这对能源板块在2010年以后的经营发展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从上述指标分析图可以看出集团公司2002年至2006年三大板块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为22.6%,2008年至2009年三大板块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增长率超过70%,而实际2008年较2007年三大板块主营业务收入实际增长率为24.51%,2007年至2008年能源、汽车服务板块各项实际经营指标呈平稳小幅上涨趋势,只有房地产置业2008年较2007年实际经营指标呈小幅下降,主要是2008年宏观经济影响的结果,不可控因素占主要原因,从上述指标分析可以看出战略规划与实际年度运行效果相差较大。

对集团公司战略管理进行初步了解后,我们决定将集团财务战略作为重点进行分析。从集团层面的考虑,财务战略中的筹资战略应作为重点,而筹资计划与公司战略的匹配、筹资的统一调度、融资成本的合理化设计等筹资活动都应在公司战略中有所体现。

集团公司2008-2017年战略融资规划预计1143亿元,融资方式为资本融资、债务融资和其他形式的融资形式,融资规划未细分到集团及三大板块中,由于三大板块所处的行业发展阶段不同,对各版块融资方式的选择应有所不同,同时三大板块均属于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作为集团统一调控融资活动显得更为重要(见表2)。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集团及所属三大板块2006年至2007年长短期偿债能力均有显著提高,房地产、汽车股份受行业经营特点及经营发展的影响速动比率较低,长期负债比重2008年较2007年有较大幅度减少。从报表数据来看集团包括下属专业公司资产负债率逐年降低,营运资本逐年上升,说明集团重视企业的后续发展,资产结构更趋合理。

2.房产置业板块战略管理分析

在了解了集团公司战略管理基本情况后,我们选取集团公司房产置业板块2008年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运行状况、偿债能力状况、企业发展能力状况在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和优秀水平之间做了比较分析。

在对房产置业板块2008年业绩指标评价分析中发现地产业综合指标处在行业中等水平,其中的财产效益状况接近同行业平均水平,资产运行状况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发展能力远低于行业平均值。偿债能力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低于行业优秀水平。

(1)财务效益状况分析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该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高于同规模平均水平1.24%,但是低于规模优秀企业6.16%,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净资产的增长与经营积累不相匹配,比如净资产中由于资产评估增值而增加的资本公积数额较大,非经营因素对净资产增量的影响较大。

(2)资产营运状况

资产营运状况是房产置业四个基本指标中较差的,除了应收账款周转率高于同行业平均值外,其他几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同行业平均值,说明该公司资产运行效果不好,这与该公司资产中存货年末结存较大、其他应付款等非经营性资产占资产总额比重较大有关。

(3)偿债能力状况

通过以上分析对比可以看出,该企业速动比率比同规模平均水平高38.52%,比同规模优秀水平低34.68%。该企业速动比率接近100%,该项指标较好,但与优秀水平仍有差距,原因是该公司流动资产中存货比重较大,速动资产剔除了存货因素,存货占流动资产的51.85%,使得该企业速动比率受到影响。同时虽然该公司速动比率接近100%,但其流动资产中存在大额内部往来款,占流动资产的36.85%,该笔款项变现能力不确定,公司的短期债务偿还能力受到影响。

(4)发展能力状况

销售增长率反映企业营业收入增减情况,是评价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受2008年宏观经济的影响,该公司销售出现下降。

从上述指标可以看出集团公司房地产板块发展周期已经达到成熟期,除去2008年的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该行业应执行稳健的经营理念,这与集团公司房地产板块2008年至2017年远景战略规划中经营发展确定的增量相吻合。

四、集团公司战略管理制度面临的问题

综合上文中集团公司战略管理现状分析情况我们可以看出,集团公司目前的战略流程基本符合战略管理的要求,但在战略分析中重点放在行业前景预测和自身竞争能力,但对行业预期的其他因素考虑不充分,比如同行业竞争强度、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国际同类产品的冲击等,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判断上对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的考虑不充分。

1.战略运行分析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公司制定了战略运行分析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基本是按照制度执行的,战略运行分析虽然在信息沟通、应对策略的制定上较为及时,但运行分析提出的应对策略内容较为空泛,缺乏可操作性,对战略运行的调控未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仅仅通过运行分析制定下一步应对策略,以职能部门的力量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经过我们调查了解发现,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际运行效果比较发现相关战略指标的制定与实际执行成果出入较大;

从上述柱状分析图可以看出某集团2008年战略目标采用的是较为激进的发展理念,但实际完成效果不理想,但2008年各项经营指标实际完成较2007年均呈稳步发展趋势,而其增长应归功于某集团以前年度快速发展的惯性带动,战略目标规划的实现缺乏实务性、操作性,这也使得2008年做为某集团新战略实施的第一年未能达标,此实施效果对2009年及以后年度战略目标的控制与调整应有所警示。

2.战略规划不明确

财务战略规划中对筹资方式未作明确规划,同时也未对三大板块筹资规模作具体分割,对不同筹资方式、不同板块所处的发展阶段未作进一步分析论证,由此对筹资成本、不同发展阶段中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搭配在财务战略中未作分析规划,可能造成集团在资金筹集、分配上的计划性不强,筹资成本缺乏预期策划、不能充分考虑经营风险对筹资风险的影响、造成资金运营效率不高。

五、改进集团公司战略管理制度的建议

1.强化集团公司调控手段

经营战略及目标篇(9)

1 航空企业战略重要性分析

作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核心分支的航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并不像一般企业模式一样。航空企业不仅担负着为我国国防军队及附属部门提供完整航空作战装备的重大责任,还具有推动社会建设、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使命。以航空技术作为经营主体的航空企业将航空技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且不断研发新型航空技术以满足我国高科技领域的需求。航空企业生产的产品通常具有投资大、回收慢、高质量、高难度、生产周期长等特点,因此,需要国家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大力扶持,才能够继续经营发展。

航空企业不但要发挥保证军用武器支撑的作用,还要发挥为航空领域研发高科技航空产业的作用,在维护国防队伍进行国家保护工作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参与到市场,不断吸引更多机构前来投资支持,不断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以便在市场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如此看来,我国的航空企业日前正面临严峻的形势,采用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及手段,已经无法使航空企业具备压倒性市场竞争优势,而且无法对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及时调整,无法具备面对国内外各实力企业的冲击的能力。基于此,加强航空企业经营战略研究,是社会进步和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航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关乎航空企业的发展前途。

2 航空企业经营战略概述

2.1 企业战略经营概念及特征

企业战略经营就是在市场大环境下,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在市场冲突下更好生存,结合市场环境及自身内部结构,在长远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制定企业的发展目标、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制定针对性企业发展方针,并将上述发展理念和战略方针贯彻落实在发展过程中。正确无误的企业经营战略能够明确企业的市场地位,指导企业向着最准确的目标发展,同时避免企业发展中走入误区,在战略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动性,进而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经营战略及未来发展规划,是企业进入市场后需要完成的重要工作。

总体来说,企业战略经营具有强竞争、稳定、可行、含有风险、长远等特征,基于上述特征的战略经营可以保证企业在市场中长久发展。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工作,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属于面向市场进行的战略管理。

2.2 经营战略分类

关于企业战略经营研究,本世界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就已经研究此战略理论,并将该理论成功应用实践当中。国内方面,目前我国社会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间并不长久,因此,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企业经营战略理论及实践应用历程也不多。近一二十年来,企业经营战略研究取得了良好成果。

从不同角度来看,企业经营战略也有不同分类,不同的层次、战略导向需要制定的企业经营战略各不相同,但是出发点都是为了保证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企业持续带来经济效益。企业经营战略内容要从下面部分着手:首先,要认真分析企业所在的外部、内部环境,为了解航空企业的发展潜力。其次,根据内外市场环境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为企业每一个阶段制定合理的目标。再次,从企业生产的产品来分析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方向。最后,依据制定的大目标和各阶段战略目标展开工作,推动企业经营目标的快速实现。

3 航空企业经营战略合理制定的注意事项

企业经营战略从酝酿、指出、决策到实施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不仅要考虑到企业规划,还要涉及到战略评价。因此,航空企业在制定企业经营战略时,同样需要重点关注下面几点。

3.1 按照正确思想,制定战略

航空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不是为了短期利益,而是站在企业的角度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作打算。在当前社会,众多利益冲突让许多企业防不胜防,因此,必须要选择长久发展,从大局出发维持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为了应付上级而选择短期利益,既影响了企业的长远战略制定,又削弱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不利于航空企业的健康发展和风险规避。

3.2 借助信息系统,制定规划

信息化发展推动了社会各企业的快速发展,借助于信息技术,航空企业能够发掘自身最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可以将信息系统用于企业发展的各部门管理当中,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应用能够为企业提供较为科学合理的指导和依据。因此,企业要与时俱进,将企业战略制定的重点放在信息系统管理上,为推动航空企业经营战略制定,要挑选精通电子技术的人,成立专门的企业信息管理部门,为企业提供强大的决策数据支撑。

3.3 合理评价战略规划

航空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及规划不能盲目进行,航空企业的经营计划部门也应用心进行,与企业各部门联合为企业做出正确决策和规划。制定经营战略并非只是按照上级指示完成的一项工作,而是对企业发展及发展中遇到的瓶颈、战略实施效果作出的正确反映,制定航空企业经营战略需要谨慎对待发展中的任何环节,方方面面都会影响战略决策和实施。只有对经营计划部门制定的众多战略方案合理抉择、客观评价才能发挥经营战略的作用。

4 结语

总而言之,航空企业的顺利发展直接保证了国防武器防备生产及市场航空用品的制造,航空企业不仅要完成一般企业的业务,还要额外担负其他责任。因此,航空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切实制定战略显得尤为重要,企业一定要从长计议,加强经营战略管理,推动企业在市场中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峰.上海XX航空货运公司经营战略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13)

[2]余莹.中国航空运输企业多元化战略风险[J].现代商业,2013(12)

经营战略及目标篇(10)

本属军事术语的“战略”一词,其用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过程时,可被理解为企业之间相互博弈的主体重点及全局性谋划,具体到战略财务管理,它是一种新兴的财务管理模式,并已经表现为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战略财务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1 战略财务管理的基本涵义

当前,企业管理已从传统的业务管理层次逐步转变为战略管理层次,就内涵层面分析,战略财务管理实则是一个决策支持管理体系,其实践过程即以促进企业长期发展为目标,采取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站在战略高度。对企业相关各方面经济信息加以收集和加工处理,以实现企业资金等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优化,协助企业管理层对内实施战略审视、对外进行战略决策,并最大限度上协调企业现实情况与其经济环境问的相互关系,使企业时刻保持且不断增强自身长期竞争优势。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现状,战略财务管理已然是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成为现代财务管理的开拓性发展模式。

2 战略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

由含义到特征。战略财务管理兼具“战略”的共性和“财务”的个性。“战略”共性有全局性、长期性、导向性,“财务”个性有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财务战略谋划对象的特殊性以及财务战略的从属性,则在现代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革的宏观背景下,战略财务管理特性表现为:

综合性。即整体性或全局性。其要求企业立足于战略管理角度,对自身财务行为积极规划,使之能够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并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更快更好实现,比如战略财务管理尤其重视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的管理,再比如战略财务管理下企业财务战略须和其他企业职能战略有机结合;长期性,在战略管理导向下,战略财务管理以企业长远发展目标为指引,要求企业财务决策者积极保持战略意识,从战略高度权衡企业理财活动,实施长期财务战略的规划及预测。以最大程度上发挥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及预警功能,强化企业在复杂环境下的应变能力,提升资本运营效率,增强企业持续竞争力。

此外,战略财务管理还具备动态性和外向性特征。动态性,主要是指企业财务战略须保持动态调整过程,即在长期规划和超前性的基础上,企业为应对经常性变化的环境,而采取以变制变的思路。如果环境发生较小变动,则企业行动仍按照战略行事,这体现出战略对行动的指导性,但若环境变动较大,则财务战略应适时加以调整;外向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本质上要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下,有效处理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及经营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性,则战略财务管理应该也必须具有外向的特点,以开放的财务战略,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使企业及时调整财务战略部署,避免发生意外经营风险,推动财务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战略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由现代企业财务活动的内容分析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即战略营运资金管理、战略财务风险管理、战略融资管理、战略投资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等。

1 战略营运资金管理

营运资金即循环资本,其指的是企业维持日常经营所需的资金,并通常意义上表现为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差额。营运资金周转的过程即企业营运资金开始于现金投入生产经营阶段,终止于转化为现金的过程,在战略思想导向下,企业营运资金循环周转管理十分重要,其不仅能在有效管理时降低资金成本,还会在管理失误时将企业推入财务困境中。

战略营运资金管理包括现金管理、存货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等,它以灵活多变、动态调整、高效务实、创新性强、种类较多的管理方法,以及战略目标的导向,致力于战略管理目标,即提高企业获利能力及偿债能力,追求营运资金占用最小、风险最小、效率最高、收益最大、总成本最低的目标。在对该项管理进行业绩评价时。须首先明确上述战略管理目标,并选取基于目标的关键指标,并将评价标准与关键指标相互联系,建立一套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2 战略财务风险管理

战略财务风险即未来的不确定性作用于企业战略及财务管理,并使企业经营目标陷入风险,战略财务风险管理即在总体经营目标下,企业在战略管理及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效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以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和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为达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及方法。其在目标上表现为:把风险控制在能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能够承受范围内,保证企业内外部特别是企业和股东问可实现及时、可靠、真实的信息沟通。确保企业经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企业经营管理在相关规章制度之下并具有自身有效性和相应的效率及效果,保证企业以完善的危机处理计划预防、减少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带来的重大损失。

建立健全战略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企业应全面实行风险信息管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策略。其中,风险信息管理是企业战略财务风险管理的基础所在。它贯穿于企业风险管理整个流程的始终,并要求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风险辨识、分析及评价,以重新评估新的风险与原有风险的变化;风险评估即企业在收集风险管理信息前提下,对企业整体及各个管理流程施以风险辨识、分析及评价,这一过程是风险管理的起点和财务管理的关键。另外,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体系是战略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保证。风险管理策略是战略财务风险管理的导向。

3 战略融资管理

战略融资管理即在发展战略规划、内外部经济环境的条件下,企业为保长期竞争能力而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并系统谋划资金筹措目标、结构、渠道及方式的理财方式。在战略融资风险控制方面,企业应总体防范和控制负债经营风险,比如树立风险意识、构建风险防范机制、确定适度负债数额、据企业实情编制负债财务计划、据资金市场供求状况进行融资安排等;阶段性控制融资风险,包括事前控制即做好财务预测和计划、确定资本结构及资本和借入资本的比例关系,事中控制即持有合理的现金储备、强化存货管理、提升存货周转率、加速货币资金回笼,事后控制即分析融资过程,为日后融资活动提供指导意见。

同时,战略融资管理还应恰当选择融资方式,如内源融资,即把本企业留存收益及折旧转化为投资,外源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并将其转化为自己投资。企业生产规模不同、经营特点有异,则获取资金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4 战略投资管理

投资是一种经济行为,战略投资是企业以战略为导向的投资,此种投资形式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等特点,战略投资管理须针对此种投资方式,全面考虑投资可行性,进行相应的管理措施。

在影响战略投资可行性分析的因素中,外部因素包括市场规模、竞争、政府政策、政治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状况等,内部因素主要是对企业目标及内部资源进行分析。财务因素则有收入预测、成本预测、投资收益及投资风险等。战略投资管理还注重对非财务指标的考量。非财务评价指标虽不在传统财务管理范畴内,但对企业战略管理极具影响作用。相关指标即具有战略性、平衡性、适应性、动态性、综合性、创新性等特点的指标。其更加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上一篇: 科学技术一体化特征 下一篇: 边境法律法规常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