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的优缺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23 17:29:13

工业互联网的优缺点

工业互联网的优缺点篇(1)

1.商业银行网点的现状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网点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实现市场定位、客户细分,而且还能实现有效的直接客户服务,是商业银行面对“新网点主义”迅速扩张开展各项业务获取市场竞争的重要营销渠道。2013―2014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截止2014年初,湖南长沙除“五大国”有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外,还有中信、光大、华夏、民生、广发、深圳发展、招商、兴业、上海浦东发展、恒丰、浙商、渤海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营业网点达87家。2014年初,商业银行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468万亿元左右,比2013年增长60%以上。2013年,湖南商业银行开设异地网点的举动速度逐渐加快。从长沙逐渐扩张到株洲、湘潭、郴州、衡阳等地。随着银行竞争力的加剧,湖南商业银行在经营业绩和利润上逐渐呈下滑趋势,但互联网金融的爆发,网民人数的增加,互联网普及为金融界带来了新希望。根据天弘基金调查数据获知,截至2013年,余额宝规模达1854亿元左右,成为市场最大公募基金;截至2014年1月,人人贷获风险投资金额达1.3亿美元左右,成为全球互联网金融企业融资;同期,平安新推出集理财、生活服务管理与一体软件“壹钱包”,这些互联网金融领域投资事件预示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巨大空间。湖南商业银行要想有利整合资源,获取新利润增长点,网点转型是最有效的必然选择。

2.商业银行网点转型威胁

由于受经营环境和市场竞争力的影响,湖南长沙各商业银行网点转型也面临着威胁。

首先,渠道建设整合不够,总量控制认识不足。一般来讲,商业银行的渠道有三种,首先是传统的由银行网点、ATM机等实体构成的看得见的“实体渠道”,银行营销队伍组成的流动性渠道,以及互联网技术催生的虚拟渠道。每个银行网点应该因地制宜,有着自己的“定位”。每个银行网点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与地理位置特点,这个特征伴随着辐射人群特征与经济环境的不同,有些侧重于吸收居民存款、推出理财业务,有些则侧重于企业打交道,有些则有利于发展银通宝等中间业务。所以,构建合理的渠道结构,发展优势业务,增重优势渠道比例,是网点合理发展的重要体现与必然选择。

其次,网点选择不尽合理,缺乏系统评价指标。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深化改革中,网点地址的选择、变迁、撤并是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忽视选址的重要性、网址变迁不能跟上城区建设步伐、网点选址全局建设缺乏前瞻性等问题较为典型。究其原因,缺乏对辐射区域专业的市场调查,没有系统化、量化的衡量指标是关键所在。在选址问题上,经验占多,科学占少,亟待建立系统的分析指标体系。

最后,机构臃肿,网点效率有待提高。一方面,组织层级过多,网点数量庞大,诸如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依然有着“总行―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多级构架模式,而总行行长到基础员工要有8级左右的管理层级,垂直层级过多,机构庞大,与国际通行的扁平化机构设置相去甚远,直接影响效率。另一方面,据统计,中国银行30岁以上的员工高达79%,大专以下学历人员占44%,这意味着他们习惯于业务型操作,对于新业务与新知识的接收能力不够,人员结构严重拖沓基础网点办事效率。

二、以湖南商业银行为例,网点转型方案

1.湖南商业银行网点调查

为了能够充分的了解湖南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以及网点转型的现有情况,笔者分别从客户以及湖南商业银行员工这方面入手,调查了湖南商业银行的品牌、网点分布、网点功能、网点的业务流程以及网点投入资源等情况。

通过调查可知,湖南商业银行的公司和个人金融品牌在本地排名并不靠前,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标杆银行存在着不小的距离。但是和之前相比,湖南商业银行的知名度正在逐步上升;客户对湖南商业银行的好感度良好,和标杆银行的差距并不大,客户与银行互动较好;通过调查,湖南商业银行在网银、信用卡的发行使用上和标杆银行有很大的差距;湖南商业银行的公司类金融业务的口碑良好,和标杆银行并无差距,但是个人金融业务的品牌并不好,和标杆银行之间有着不小的差距。

利用熵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长沙商业银行网点布局总量控制指标权重进行测度和综合测评。以隶属最大原则对湖南相对应的银行网点做出分析评测,根据调查结果获知,相对全国较发达城市来说,湖南长沙与衡阳的银行网点数量较少,岳阳与常德数量适中,其它各市网点数量很多。与全国实力相当的城市来说,湖南长沙商业网点数量太少,因此,可选择长沙作为合理新设网点的对象,扩大网点机构规模。如下表1所示:

通过对长沙商圈缩小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湖南商业银行的最大不足是停车不便利以及企业的数量有欠缺。对于新建网点的选址,大多数员工倾向于选址于新城区、新的社区以及重点商圈。对于网点的渠道建设,员工多建议在网点搬迁、以及自助设备建设方面多多加强,可以看出湖南商业银行的网点布局近两年发展缓慢,并没有紧跟城市的发展步伐,自助设备欠缺,柜台的压力太大。

对于网点功能,员工多认为应改善补充加强的区域主要是大堂和理财区,自助ATM与柜台业务的比例最好是5:3,而湖南商业银行的柜台业务比例过大,代缴费和自主开卡应当是目前湖南商业银行最为需要的自助功能。而湖南商业银行的电子渠道功能并不健全是导致湖南商业银行的电子渠道应用不健全的主要原因。

网点营销方面,湖南商业银行在推销产品上仍有很多困难,例如产品的吸引力不够、日常性业务过多导致没有时间营销、以及产品的销售激励不足等。

2.长沙部分商业银行网点的调查报告

直至2014年10月,长沙除有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外,还拥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招商、浦发、光大、兴业、中信、邮储、民生、长沙、北京、广发、华夏等,16家商业银行,其营业网点共316家以上;除广发和北京银行外,其它各家银行在长沙市外各地方均开设了异地支行。如下表2所示:

从上表获知,2014年底长沙9家商业银行存款总量达:301,620,822.76亿元,与2014年初相比增加了807万元左右,增长幅度达68%以上。目前,从银行存款总额度来看,招商银行存款总额以560亿元排列首位,兴业银行存款总额以402.59亿元排列第二,中信和浦发银行则以7亿元左右的存款总额排列第三和第四。从银行存款增量来看,招商银行存款增量以183亿元排列首位,而浦发银行存款增量则以35亿元左右排列第三。从市场份额来看,在长沙市场中9家商业银行占23%左右,与2014年初相比提升了3.79%。除中信、光大、民生银行外,其它6家银行的市场份额都有所提升,尤其是民生和华夏银行尤为突出,与2014年初相比提升了2.3%。

2014年期间,在长沙各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的方案逐渐加快建设。从株洲到湘潭、到衡阳等地,除北京和广发银行外,其它商业银行都在长沙各地设有异地支行。直至2014年10月,各商业银行异地支行存款总额为204亿元左右,占长沙市各商业银行存款总额的7%以上。如下表3(2014年银行储蓄存款情况)所示,9家商业银行再创新高。其储蓄存款和贷款总额为:1907.43亿元左右。

从上表数据可以获知,随着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加剧,长沙各商业银行经营业处于下滑的危险,因此,怎样整合商业银行各资源,怎样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是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网点转型成为商业银行获取竞争地位的必然选择。

3.湖南商业银行网点经营存在的问题

在网点经营方面,湖南商业银行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网点的人力资源投入欠缺,首先,营销类的员工十分欠缺,许多网点的大堂经理和理财经理是由同一人兼任,更有网点并未设置大堂经理和理财经理这两个职位。其次,由于激励体制的不完善,导致了员工在推销产品的时候,有很大的困难,绩效考核的不完善造成了员工积极性低下。最后,员工的素质缺乏,由于科技带来的便利导致了柜员的机械化,缺乏和客户之间的交流,少了人情味,而专业水平的低下导致了难以提供优质服务,对于较高层次的融资、理财等业务难以进行。

第二,网点的费用资源配置不科学。首先在渠道建设的方面,湖南商业银行的网点布局并不合理,县级网点覆盖率低、重点城市网点较少、新城区缺少网点,而自助服务的渠道比较少。由于对于营销费用的使用并没有很好的规划,导致了营销费用的使用并未达到相应的效果。

第三,网点的竞争力欠缺,这就体现在客户服务、业务流程以及产品的功能方面,营销功能的丧失、服务效率低下、产品功能定位欠缺导致了网点的竞争力低下。

4.网点转型框架和功能区的设计

通过对湖南长沙商圈进行缩小分析,目前长沙共有:6个区(岳麓、芙蓉、天心、雨花、开福、望城)、1个市(浏阳)、2个县(长沙、宁乡)。其中,作为中心区域的岳麓、芙蓉、天心、雨花、开福的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其他区域,其中岳麓区的繁华度最高,因此,这里将选取长沙岳麓区的松桂园与阿波罗广场商业圈作为网点。

根据经济增长和生产理论,商业银行作为经营企业,同样受网点人力和资本投入、创新的影响。因此,湖南长沙商业银行网点转型主要以网点人力和资本投入转型,及创新投入转型三方面为主。

第一,人力投入的转型需增加网点人数量、优化和加强网点员工综合业务水平、构建绩效考核体系。在优化人员配置方面,首先应当充实的是营销人员,安排管理人员分批到基层网点交流锻炼,将一部分柜台的员工培训后转岗到营销,统筹人员规划,将其余人员补充到营销队伍;实施全面的客户经理制度,在各个全功能的网点,应当分别设置公司业务经理以及个人业务经理;若有理财业务的网点,应该单独设置理财经理,不断强化产品经理对于业务经理的支持。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建设完善培训体系、加强培训方式设计双管齐下,不断充实人才队伍。

第二,资本投入转型需提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投入。在现代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投入资本的转型是湖南长沙商业银行网点建设、电子银行建设、自助设备投入的关键。在网点建设方面,根据我国的国情,应当继续建设电子银行和自主业务,同时不断的增加柜台业务网点的布局。湖南商业银行应当不断的优化网点布局,增加发达地区服务网点的数量,增加空白区域网点建设,并且不断的完善网点的业务能力;在流动资本方面,应当科学管理网点的营销费用,统筹规划各项资源,让资源投入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

第三,网点创新的转型需要从服务、产品、服务流程三方面着手,改变以往传统的银行服务模式,以产品中心和客户中心服务模式为主,不断开发和推行新型业务产品,例如:提供POS加盟店和小额取现服务、IC卡互联网自助服务、跨行支付服务、境内在线安全和便捷支付等,同时,简化、优化银行业务流程。例如:为了使网点更为方便,将设置网点引导区、自助服务区、电子银行体验区、快速业务柜台、综合业务柜台、客户等待区、理财服务区等功能区。其中,理财服务区除了服务个人账户开户业务和投、融资业务外,还涉及居家服务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建议

1.优化渠道建设

首先对网点进行分类管理,因地制宜,紧密结合网点地域特质与自身资源优势,准确定位网点发展方向。摒弃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理念,打优势牌,进行重点突出的、差别化的银行网点建设。对于客户也应进行差异化服务,向营销服务型姿态转变。完善自助服务渠道,拓宽自助服务功能,减轻柜台服务压力,集中人力抓重点业务、优势业务。

在互联网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传统业务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简易销售类产品不断下降,营业网点的功能定位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应当将网点的中心调整为以客户的投资理财,其次应当加强低效率的网点转型。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理财投资中,银行应当提供的是互联网金融行业无法供给的专业、私密、个人的金融服务,通过提供这些服务,提升和客户之间的粘合度,形成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营业网点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将各网点的经营范围多元化和综合化,做到能够向客户提供各式各样的专业化金融服务;并不断加强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断发掘客户的资源,向客户提供理财、产品、小额信贷等各方面的业务;重组人力资源,加速规划高端服务柜员从传统简易的销售类产品向专业营销人员之间的转型;并且吸收一些重组后的空余人员转型为理财顾问,吸引管理人才,充实到网点营销团队。

2.构建科学的网点选址系

这一体系的构建需要多方面的支撑,首先是对城市整体建设规划的把握,这是网点前瞻性的保障;其次是区域内的网点布局,结合地方的居民企业数量、收入与消费水平、理财观念有细致的了解与划分,构建扁平的、合理的网点布局体系;最后,对每一个网点都结合地域实际给予明确的服务功能与发展定位。

3.以效率为导向实现网点转型

就总体转型目标而言,就是通过产品、系统、渠道的优化升级,以客户为中心,突出营销重点与优势,全面提升网点运营效率。而网点转型的内容则主要落实在流程、服务、营销的转型上,这是每个网点实现自身优势的核心内容。为此,要重点抓市场调研,科学细分客户群体,差异化服务,加大科技手段的应用;同时也要加强队伍建设,健全人才结构。

工业互联网的优缺点篇(2)

我国大学生就业相关文件指出,各高校与政府部门应该提升大学自主创业扶持力度,重点鼓励支持大学生创建智力密集型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型、科技型,通过高校毕业生互联网创业来带动就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提倡扶持的创业重点领域已转变为移动互联网创业,鼓励在校大学生活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移动互联网创业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创业的首选。

一、移动互联网的创业项目

1.网上开店

网上开店相对门槛较低,对于首次创业者来说,是最佳的首选,特别适合于大学生群体。相对而言,网上开店,手续简单、启动资金少、交易快捷、创业成本低、容易上手等诸多优点。

2.开发APP应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种APP已经渗透到与我们生活工作相关的各个方面。开发一款成功的APP能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加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王锐旭和他的团队推出了“兼职猫”APP,已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找兼职和交友工具,他们公司的估值已接近1亿元;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的阚逸龙和他的团队,开发的“城市之星”APP,综合了社区生活中所需各种服务功能,已经和全国1200多个社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商达到15000多家。

二、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创业中面临的问题

1.经验不足

首先,在选择创业项目时,大学生受主观影响较大,往往从自己的兴趣等方面入手。这种主观感受往往同市场脱节,最终造成创业项目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其次,在校或刚毕业的大学生,工作经验不足,更是欠缺实际管理经营方面的经验,就会导致创业中一些复杂问题很难得到解决。

2.缺乏资金

在创业初期,项目需要投入的资金远远大于其产生的收益,而大学生仅靠其自有资金,很难满足项目的需要。这就要求有其他资金的支持,但大学生很难从一般的融资渠道获得足够的资金,而这将成为制约创业者的最主要因素。有了好的想法,但因为资金缺乏,难以实现。目前大多数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都是因为没有资金而被迫放弃,而已经创业的大学生,也会因为资金周转困难而陷于停滞状况。

3.缺乏多元化的创业团队

大部分的单一大学生创业者个人创业综合素质,难以满足创业过程中的需求,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充分解决。而与此同时,由于大学生专业知识方面的局限性,自身能力发挥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了大学生创业者能力浪费。相应的技术优势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所必须的素质要求,有满足市场需求的独特的核心产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有良好的经营管理能力,管理项目运营的各个方面。团队里必须有技术型人才与经营管理型人才形成互补,才能保障创业走向成功。

三、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发展对策

1.为大学生开展互联网创业提供实践平台

随着高校办学条件不断的提高,计算机机房、工程训练中心、实验室等可利用资源也在不断增多,大学生可以将这些可利用资源作为移动互联网自主创业平台。各个高校也应该整合创业资源,让大学生通过课余学习,不断学习掌握专业的最新知识,提升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继而使创新创业能力发挥最大化;同时,各高校需要通过考察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成立校、院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引导大学生入驻创业基地,对门槛低、风险小的互联网创业项目重点扶持,形成最新最优资源共用、与群体效应,保障大学生展开移动互联网创业环境。

2.注重师资建设,提高教师创业指导水平与能力

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工作的一项重要保障就是师资队伍,各大高校应该对在校大学生或毕业学生进行创业相关知识的培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并且创建专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另外也要从社会上邀请一些有创业经验的成功人士,请他们参与大学生自主创业知识培训工作,使大学生创业成功最大化;国家相关部门也应出台一些政策,提倡创业教师到中小型企业或是民营企业中挂职锻炼,不断提升创业教师的指导能力,使其指导效果最优化。

3.创建团队

明确组织目标,是组建创业团队时首要考虑的一点。明确组织成员的优缺点,组建具有一致目标的互补型人才,是提高创业团队的整体实力的关键。帮助更多的每一个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寻找最适合自己扮演的角色,也有助于让各自具备的能力进行最大化的体现。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互联网不断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社会的进程也在逐渐的被影响,借用移动互联网创业不仅给大学生创业者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也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是落实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及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创业带就业的重要手段,政府、社会以及高校互相协作共同鼓励优秀在校大学生或毕业学生参与互联网创业,将专业学习、日常生活与移动互联网创业紧密结合,不断增强大学生船业的精神与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使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推进大学生就业,并是其创业效果最优化。

工业互联网的优缺点篇(3)

前言:财务会计工作是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内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让互联网企业成为了促进经济交易方式变化的重要因素。作为互联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是互联网企业管理者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但是从这一类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企业所采取的财务会计模式往往并不能真正适应互联网经济环境的要求。因此,财务会计领域的创新问题,就成为了互联网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一、互联网企业财务创新的必要性

从互联网企业的自身发展来看,财务会计领域的创新工作的开展,是让企业适应互联网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对互联网企业的财务会计创新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财务创新的必要性问题,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企业在其自身发展中所面临的环境来看,市场信息的实时共享、沟通渠道的高度信息化,是互联网经济所表现出的主要特点。为了适应互联网经济的特点,互联网企业在构建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就需要对管理体系的信息共享性等特点进行充分的发挥[1]。这样,从互联网经济的自身特点入手,所进行的财务会计工作创新,就可以让企业更好地顺应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趋势。除此以外,财务创新工作的开展,也可以让互联网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得到提升。从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财务风险的失控,是导致互联网企业破产倒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对财务创新措施进行应用以后,互联网企业可以对一些影响自身发展的高风险财务会计环节进行完善,这就可以让企业对自身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处理。

二、互联网企业财务会计创新的影响因素

(一)人才因素

从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在财务会计创新过程中,人才因素会给这一工作的开展,带来一些较为不利的影响。从互联网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特点来看,网络技术与会计能力的结合,是互联网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所表现出的主要特点,这就要求会计人员除了要对会计理论和会计业务技能进行掌握以外,还要对计算机网络制式有所涉猎。由于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步较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种同时精通计算机技术和会计技术的专业会计人员相对缺乏的问题。从互联网企业的自身发展来看,在财务会计创新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这一体系的发展方向缺乏定位的问题,也可以被看作是这一影响因素的产生原因。

(二)思想观念因素

从与财务会计工作有关的思想观念问题来看,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对财务会计的思想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我国的会计理论发展情况来看,持续性经营假设理论、会计主体假设理论等经济理论是财务会计工作中所经常应用的理论[2]。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网络背景下的一些新事物的出现,会对这些传统的会计工作体系带来一定的挑战。但是由于互联网企业对互联网经济影响下的财务会计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这就让互联网企业的财务会计创新工作陷入了边缘化的发展困境之中。

三、互联网企业的财务会计创新策略

(一)积极培养互联网企业领域的财务会计人才

从互联网企业的发展问题来看,在财务创新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人才因素是影响创新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财务会计体系中的一些信息化的资源的应用,是企业在财务会计创新工作开展过程中所要采取的一种措施。在对这些信息化资源进行应用的同时,对内部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养,也是企业需要采取的一种措施。从互联网企业的自身特点来看,在创新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大力引进专门人才是企业需要采取的一种有效措施。为了让这一机制在创新工作开展过程中真正发挥自身作用。企业可以通过与高等院校共同构建人才培养计划的方式,为互联网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提供人才支持。针对一些已经在岗位中认知的财务会计人员,专业业务培训课程的设置,对财务人员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设置业务培训课程的过程中,企业自身的课程模式与会计培训机制、电脑远程教育模式的融合,是对培训体系进行优化的一种有效措施。因此,构建一种可持续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在财务会计工作创新中需要采取的一种措施。

(二)对财务会计的思想理论水平进行提升

从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为了让企业在经营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更好地顺应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特点,企业在进行财务会计创新的过程中,也需要对传统的会计理念进行一定程度的突破。在对会计理念进行调整的过程中,互联网企业可以对网络中的一些实体信息进行应用,进而为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优化,提供一定的保障。在对财务会计体系进行优化的同时,互联网企业也需要对会计工作中所涉及到的主体范围进行拓宽[3]。在创新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企业可以将所有建立在相同利益目标基础之上的联合体纳入到财务会计主体之中,进而通过将实体货币进行抽象化处理的方式,对互联网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在创新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与财务会计工作有关的时间理念的优化,也是对财务会计体系进行优化的有效措施。在企业完成财务会计工作中所有创新项目以后,企业还需要对各个项目的实际收益问题进行计算。所有这些工作的开展,与财务会计的思想理论水平的提升,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Y论:互联网企业的财务会计创新,是对互联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优化的有效方式。完善的财务会计体系,可以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从人才和思想理论水平等方面入手,促进财务会计的优化,是增强互联网企业自身竞争能力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高春会.互联网企业的财务会计创新策略分析[J].商,

2015,20:141+128.

[2]张艳.互联网企业的财务会计创新策略分析[J].中国商

工业互联网的优缺点篇(4)

对互联网思维重构视而不见,随之导致增长出现严重停滞的最主要因素往往来自于“优势地位的束缚”——在工业革命时代的成功,同时也把我们的思维范式随之构建并巩固了,这种范式曾经帮助我们所向披靡。

但是这种范式的根本是优先去追求效率——因为只有效率越高,才能跨越平均法则,以低于整个产业中的成本去灭掉竞争对手——致力于减少浪费、提高效率的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以及把科层视为社会组织核心的马克斯韦伯的管理体系占据了主流。

于是,制约和阻碍我们前进步伐的,来源于我们头脑中固有的管理范式——以效率为中心、以科层为导向,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些体系或许出现瓦解。

另外一个重要的阻碍和制约,是我们曾经引以自豪的成功优势地位——成功的优势地位会让你长期被成功蒙蔽双眼,束缚手脚;不敢或者根本就没意识,没有投入足够多的资源在互联网化的创新上——“互联网+”上那么一点点销量的增长根本无法满足整体增长需求——但是这个如果持续升高的话,未来将是非常恐怖的。

“互联网+”的竞争对方已经在最辛苦的时候为未来打下基础,一旦在风口上爆发,就是坐飞机也很难赶上。

因为牢牢的占据优势地位,与竞争对手相比,对消费趋势的进化、对外部环境的演变反应更加迟钝,互联网的创新变缓;当察觉危机到来的时候,所做改变太少、改变时机太迟。

当你的发展中存在优势地位束缚的问题,往往会不断地扯皮相互指责,寻找其他貌似正确的原因,从而错失了有效的应对措施和时间。

互联网所带来的颠覆性创新通常会推动新市场的产生,即创造消费、引导需求。大量证据表明,相对于后来进入市场的企业,最早进入这些新兴市场的企业拥有巨大的先行优势。

但是,“互联网+”新兴细分市场的突破性创新不能满足大企业的增长需求,使得大企业在创新资源分配上,很难将足够的物质、人力、资金集中在细分市场、小型市场的开发上,最终导致突破性创新的动力不够。

一个营收100亿元的品牌只要获得10亿元就能实现10%的增长,而一个800亿元的品牌则需要80亿元才能实现10%的增长,在新兴市场和老市场的选择中,在互联网化的进度和项目选择中,大规模和高价值的企业规模发展得越大、品牌价值越高,越成功,在新兴市场和互联网化领域中所发挥的企业增长引擎作用就会越弱。

但最终问题是:这些不被传统企业重视的“互联网+”小市场、缘边地带、创新项目,在移动互联网的催化之下,极有可能在将来会发展成为大市场、主市场,大项目。

对互联网时代市场转变和消费者变化的战略性失察

乔布斯说:忘掉调研吧,因为消费者根本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

所以调研不一定正确。老福特说:你如果问消费者需要什么,他会说需要一台更好的马车——消费者对技术创新的潜在需求是无法描述的;定位之父特劳特对传统的调研、顾问、咨询呲之以鼻;硅谷之父史蒂夫布兰克说:未经验证的假设都毫无用处。

这都是在说明一个问题,消费需求的变化不确定,而互联网时代这种不确定性数倍的加剧。用传统量化的数据分析预测高度不确定性的未来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

这还不是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哈默说过:如果景点的商业模式突然导致公司死亡,唯一的可能就是环境本身发生了巨变。

我们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不是发达的通信让世界变平了;不是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崛起,也不是全球气候越来越恶劣。我们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是变化——急剧的变化。消费需求变化的不确定性(质量)以及变化的急剧性(速度),将会导致传统企业对市场转变和消费者的变化严重失察。

而依照过去成功路上所取得的经验,同样开展了各种复杂的市场研究和市场监测活动,进行了市场研究、品牌战略、市场策划以及产品测试,也陆续推出了各种具有卖点的貌似新产品,但是总是没有突破性的发展——你终于找到原因了。

对互联网带来变化的严重失察,已经让你的企业整体落后于变革的曲线,已经差了几条街。在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中,越是高层就越拒绝改变,越是高层就越听不到一线的炮火,越是高层越不愿意相信从前线来的警钟——科层结构,让我们的高层不仅仅远离了一线,而且越来越高傲,以至于不愿意察觉这个瞬变的时代。

有些传统企业虽然已经意识到消费者发生了战略性的变化,核心市场的消费群体因为收入的提升已经纷纷逃逸,而自身因为优势地位的束缚,不敢或者没有大胆自我创新,在战略取向上,继续依赖业已式微的传统方式。未重启与变化同步的互联网思维变革创新之时,也是失守之刻。

这也是传统企业进行互联网化的创新成功率不高的原因——根源在于持续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两个战略的根本不同。

对于持续性创新,企业有章可循,主流消费者的需求非常清晰明了;绝大多数创新在本质上都是延续性的,因此大多数创新管理人员都知道如何依据切实可行的分析和规划来开展创新活动。

但是对于高度不确定性的互联网,能够催生新市场的颠覆性创新,消费市场的需求却相对较为隐藏,与延续性创新相比较,市场需求没有那么的明显。

以市场需求来看,在高度不确定的、充满动荡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连消费者自己都说不清楚的市场,是没有办法用常规的市场调研和常规的策划眼光来进行解读和预测的。

相应的,对于隐含的市场需求,市场研究人员、策划人员以及技术研究人员,一直找不到行之有效的颠覆性创新策略——问题不在于你,而在于整个战略性的环境剧变,你我都没有办法去预测。

一个消费需求都如此,我们在战略的若干方面,根本无法跟上变化的步伐,更别提超越它了。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给传统企业带来的关乎市场、财务、社会、环境以及政治上的风险却越来越大。

在过去,传统企业很自信自己的战略方向,却很少反思。但而今,如果每天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思考战略方向,不去洞察每天日新月异的变化,不在公司运营上迅速做出调整的话,第二天或许就是险境。

互联网化创新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失灵

未来,唯一确定的就是高度不确定性;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改变。但是你会发现,很少有公司在环境变化前主动进行自我调整。

导致不能互联网化的第三大问题为创新管理的失灵。不是产品质量缺陷、不是没有推出实施O2O的布局,不是没有运用互联网工具,不是技术和研发团队没有尽力,也不是没有互联网化的战略和策划,而是企业之魂——创造这个体系的内部流程存在一些失灵之处,从基础研发到新产品的营销创新,面对互联网的挑战,整个链条上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

当年牛仔品牌李维斯以结实、耐磨的布料技术领军整个牛仔市场多年,但是后进入者慢慢也研发出同样的布料,并进行更多的改进和颜色,而李维斯品牌却一直坚守原有“结实、耐磨”的竞争优势,直到变成了整个牛仔服装市场普遍的竞争条件。

当以互联网化作为竞争先发优势杀入市场,但整个市场都是互联网化的企业时,互联网思维已经成为一种竞争的基本条件,先发优势不复存在。

当某一个企业领先使用了微博、微信,具备了先发优势,但是整个产业所有战斗的“小伙伴们”都会熟练、顺溜的使用微博、微信甚至更多,领先企业所能做的就是——企业应该继续保持互联网化创新的动力和优势。如果创新出现失灵,系统就会失调。

我们可以看看,创新系统失调的原因:从企业来看,营销人员当然愿意干老事情;搞一个新品推广需要大量繁重艰辛的工作还不一定能挣钱;虽然你给了创新工作和创新产品一定的研发和市场倾斜,但是耳朵里面灌输的是一套,创新机制激励的是一套,薪酬体系奖励的又是另外一套;

从市场而言,传统渠道销售比电商要轻松容易得多、风险性小一些;尽管老大们的创新战略是应对互联网的挑战,但是真正在资源倾斜的时候,却发现线下传统渠道卖个1000万,不花费什么力气,线上卖100万,还要费老大的劲。

为了保证老产品、老渠道,在渐进式创新和维护性创新上做的工作远远大于互联网的颠覆性创新,不仅仅在研发上,在市场、营销、考核上都抵触和故意控制突破性创新,以力求避免影响到传统的主力市场的发展。

这就是面对互联网创新系统失灵的纠结和难以取舍,但是必须取舍,做一个能够迅速自我调整的公司。

因为在传统企业创新管理出现失灵、创新止步不前的时候,留给新生企业大量的市场机会。

移动互联网的突破性创新在初始阶段,先天具备的细分市场、小市场对于新生企业品牌而言,已经足够很满意的填饱肚子了。而这些市场对大企业而言,却满足不了增长,甚至连牙缝都塞不了。这样也能解释为何大量的互联网创新会出现在新生梯队之中,而很少出现在传统企业内部,新生企业的创新活力远远大于传统企业。

因为重启互联网化创新流程具有投入期长、反馈慢、回收缓的特点,发现互联网化创新失灵的问题需要较长的时间,补救和挽回需要更长的时间。

但是我们也能大概识别——最显著的识别线索在于“互联网+”创新资源的投入是在渐进式创新还是突破性创新之上。

你是否有支持高风险“互联网+”创新的机制;你是否愿意投入、是否愿意支持、是否愿意重视初始市场较小、细分市场不大、而未来增长却颇有空间、占位具有战略性的突破性创新;是否愿意将企业的价值观、管理体系以及资源重点保证突破性创新的发展。

你现在是否明白为什么在诺基亚内部产生不了小米;是否明白微软和雅虎在移动互联网的脚步上失去先机;是否明白新兴的互联网企业也能够遇到和传统企业一样的系统失灵问题;是否明白当系统限制了寻找新的机会和创新产品之后的固化和僵化?

互联网化创新人才的流动性与储备不足

葛优在《天下无贼》里说了句名言:“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其实人才从来不是您所缺乏的资源,而缺乏“创新人才”这一特殊“规格”——这里所指的是部分企业缺乏良好创新战略实施的自下而上的领导者、创新者以及所配套的环境、氛围、团队和文化。

导致传统企业“互联网+”步伐停滞的重要原因,不仅仅是技术创新领域的人才缺乏,更重要是在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营销创新、消费者把握创新趋势等关键领域缺乏必要的能力。正如作家乔治季德尔所说:资本是一种稀缺资源,人们应该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资本。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看看企业大量的现金储备和风投资金就明白,现金不再是稀缺资源——吸引和有效配置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合适人才,拥有抓住发展机遇的能力才是真正的稀缺资源。

不能转化为市场优势的技术是无本之木,没有来自于对变化深入了解的技术创新是无源之水,缺乏创新领导、团队和员工的创新是无基大厦——在互联网化挑战中,最活跃的经济资源是具有创新意识的领导者、团队、员工。

拥有强势文化的企业对互联网化的突破性创新人才,会严格的遵循内部提拔政策,以符合持续性创新的需要,往往无意识的造成了突破性创新技能的缺口。一旦外部环境发生了新的挑战,竞争加剧,人才贮备和突破性技能培养出现时间迟滞,往往反过来阻碍你的企业发展。

但是恰恰是,当前就是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时刻!

人才的吸引、培养和保留一直是一些传统企业引以自豪的一个战略优势,公司的人才留存率非常高——而恰恰这一优势却成为了很多传统企业出现发展增长停滞的主要因素。

《财富》杂志的文章指出,3M公司的政策长此以往促使其很难从其他公司挖人,甚至有猎头公司感叹:我们从来没有成功地从3M公司挖到过人。何曾相似,没有创新人才的引进,何以去领导甚至对抗移动互联网企业的急剧变化?——3M公司的案例引发了思考和问题:为何强大优势变成了一种劣势?

作为创新性技能的载体——创新性人才成为传统企业内部晋升规则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尚不谈你的IT经理们对创造那么一点点效益的互联网化人才的抵触和抗拒,你的企业所沿用的创新人才机制,在这个挑战时期就会带来负面的效应。

即使是“互联网+”走在前面的企业,依然建议不要发生“在增长战略或执行技能上过于依赖某些关键的人物,而并非一个体系”。

迪士尼先生离开迪士尼公司之后,迪士尼公司出现了下滑;盛田昭夫退休一年后,索尼公司增长出现停滞;史蒂夫乔布斯于1985年离开苹果公司,3年后苹果公司遭遇长时间的业绩下滑,10年后重返苹果,公司随即出现复兴。

传统企业老板作为企业的领军人物、灵魂人物,面对移动互联网新兴的技术力量,在知识的掌握、视野的开拓和未来的预测上本来就陌生,因为陌生所以带来了恐慌或者抵触。又怎能指望在互联网化这个不熟悉的领域注入更多的资源和树立必胜的信心,对方法、步奏的把握——不能简单地将问题归结到关键性人物“不爱学习”,而是传统业务发展良好,没有时间、精力和更多的危机感去思考、去熟悉新兴的移动互联网领域,也就更别指望更深的探索,实施“互联网+”了。

传统企业的老板面临着互联网转型的人才难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只要是BAT离职的总监以上人物,就直接抓住。这也许是一种比较低风险、低成本的方式——互联网+传统产业的组合,能够让传统产业迅速的吸收互联网企业的方式方法,基因文化。

但是又有多少个BAT离职的总监级别人物可以任由挑选呢?这些带有互联网基因的人才是否能够深入的了解传统行业,而且这些高薪的人才也并非每一个传统企业能够负担的——更多的传统企业更想让了解传统行业的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传统产业+互联网的组成。

在以执行力为主导的传统企业,很难产生适应高度不确定性、以创新为主的互联网化转型的人才,这时候,问题来了,如何去内部储备、产生这些人才。或许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摩根麦考尔的理论能够提供一些帮助——管理能力是在实践中塑造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一次项目的失败、一个新领域的工作,都是经验学校的课程。

具有互联网的思维或者基因,仅仅是一个人才的专业素养。互联网企业的管理体系并非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

要实现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转型,并非是将互联网的人才、文化引入传统产业,嫁接到传统产业。更重要的是,应该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植入适合转型的人才。而这种人才应该是具有创新精神、能够不断引进、探索互联网的知识和方法。传统产业+互联网或许比互联网+传统产业,更为有效和适合。

互联网化的绩效体系导向的改变

绩效和考核是一个强有力的指挥棒,对于传统企业的重构起到很大的推波助澜作用。从部分传统企业来看,组织结构复杂、对形势判断失误、对消费趋势变化反应冷淡,包括导向、绩效、考核、评估体系未适时调整都列入互联网化拦路虎的原因之一。

绩效评估指标需要根据互联网化的战略、趋势和发展阶段进行调整,其中包括政策导向、竞争力评估指标、创新评价以及财务目标,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确保关键评估标准的有效性和相关性。

你也能看到一些现象:在一个企业的年度发展战略中,屡次提到互联网化的问题,但是在营销战线的考核体系中,却对传统方式、传统产品赋予了更多的绩效考核——虽然耳朵里面灌输的都是移动互联网创新的工具,脑袋里面所惦记的却是老市场、老方法、老产品,因为老市场、老产品、老方法能到更多的年终奖金。

这就是一只庞大的拦路虎,如此情况比比皆是,不仅发生在营销,同样也发生在研发、管理等各种考核体系中甚至是行业层面的考核和导向之中。

在传统领域投入大量精力去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采取老方式进攻新的市场,而忽视需要较长培养时间的新产品、新工具、新策略,不敢互联网化的创新、担心创新影响目标的实现,面临现实的增长率要求,传统企业现实的选择是,不太可能把所有的重点都放在需要长期孵化的互联网化项目或者新兴的细分市场等任何非立竿见影的创新上来。

于是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创新的困境——虽然企业可能认为能够控制企业内部创新资源的分布和流动,但是最终决定创新重点、创新资金、创新人才以及创新方向如何走向的,实际上是主流消费者和非长期的战略目标。这是所占据的地位、发展节奏以及考核目标等多种力量所综合决定的。

你的企业是否也存在互联网化的“创新者困境”呢?想想对你的高管、对你的中层的绩效考核体系,是否直接与当前绩效挂钩?

其实,就在你的高管、你的中层被短期的业绩绩效考核捆绑的时候,你的竞争对手已经悄然无息的杀入你的地盘,进入“互联网+”的新兴市场,当然,有的市场还有机会,就如同三星也给小米留下了一个空间,有的机会确实稍纵即逝,错过这村,马上就没有那个店了,如同柯达。

所谓绩效导向,就是在确定互联网化的战略之后,如果不投入与互联网化目标相匹配的资源,也不投入人才和才能,那么也就是一句光辉的口号,直到喊到你被抛弃而已。

所谓绩效导向,正如哈默所说的:让市场来考核员工——传统企业按照工作时间、工作贡献支付薪酬的体系是否现实?一年一两度的考核是否贴近市场?绩效导向是否能够听到一线轰隆隆的炮火声?

如果没有颠覆,则称不上互联化

你是否明白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渐进式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区别?

大多数新的技术会推动产品的改善,如更快的速度、更好的口味、更灿烂的笑脸、更新的菜品、更时尚的头发,如同电脑或手机行业的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屏幕、更具人性化的操作,这就是我们所称之为渐进性式创新或者称之为延续性的技术。

所有的延续性技术具有一个共同特点:根据主要市场的主流消费者一直以来所看重的需求来提高产品的满足。也就是只有主流消费群体的规模性增长才有可能增长的需求。

而最大的问题出现了:互联网化的创新都是一些细分的消费群体,也是一些边缘化的需求,更是一些看不到、看不懂、貌似塞牙缝都塞不满的市场,甚至是和传统业务相冲突、相互蚕食的业务。但是这就是与渐进性创新相对应的突破性创新(也称之为破坏性创新),真是自己都没有发现。

但是“e袋洗”看见了,传统的干洗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洗衣业务很弱小、风险大、前途不明朗,甚至与传统洗衣业务冲突的时候,毅然选择了互联网化,占据了传统洗衣行业向移动互联网的先机,开辟了先河,抢占了有利位置,建立了壁垒,并且血洗了杀入此市场的新兴互联网企业。

所以周鸿祎说:事实上很多颠覆创新在刚出来的时候连发明者本人往往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颠覆,《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里讲到一个例子,所有格局的改变,不是敲锣打鼓来到的,都是以一种噪音的方式来到的,要耐心分辨噪音里哪些是代表未来趋势的信号,哪些是代表繁杂的噪音。

互联网时代推崇和更多讨论的颠覆性创新,并非否定延续性创新或者微创新对传统企业发展卓有成效的贡献,而是更关注在互联网冲击中,颠覆性创新所能起到的更大作用。

传统金融、金融互联网、互联网金融,这三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两种不同的模式,一个是从右到左,一个是从左到右,金融互联网首先是金融开始,然后到服务,再到市场;而互联网金融是从体验和服务开始,再从产业和市场再到金融,它从逻辑上事反过来的。

金融互联网归根到底还是传统金融,只是利用了互联网来提升远程的服务,让客户的服务更好一些。互联网金融的战略完全是不一样的,它是流量为王,从服务入手,最终还是价格驱动。金融互联网的特点是利用互联网,那么金融互联网是改良式,互联网金融是颠覆式。

你是否明白互联网渐进式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区别?问题是:传统企业通常把“互联网化的”渐进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混为一团,成为“互联网+”的拦路虎。

什么叫颠覆创新呢?克里斯坦森定义:把一个很贵的东西做的很便宜,把一个收费的东西做成免费的东西,把原来一个很难获得的东西变得很容易获得,把原来一个很难用的东西变得非常简单。这几个特征构成了颠覆性创新的重要特征,而移动互联网恰恰是颠覆性创新产生的温床。

“互联网+”颠覆性创新却给传统企业带来以往截然不同的价值主张,更重要的是拥有了一些“天使客户”甚至是意料之外的消费市场。

“互联网+”颠覆性创新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基于突破性技术的产品有可能性能不足以满足大众消费群体,而存在于小众和细分的消费群体之中,但正是这种消费群体的存在,使得创新和发展成为了可能。

“互联网+”颠覆性创新可能短期内导致产品性能降低,颠覆创新在刚出来时候绝不是一个完美的产品,完美的产品是大公司通过改良做出没有缺点或者缺点很少的东西,颠覆性创新产品出来时缺点满身,有太多的毛病,以至于没有人敢投资,以至于大公司看不上。

成熟的企业总能在一轮又一轮的延续性技术创新中保持领先的地位,但是往往在面临更为简单的颠覆性技术时遭遇了失败。如果没有颠覆,就无须进入互联;没有自宫,就无须互联网化。那你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你的企业并非为颠覆性创新而设计的,是为延续性创新而存在。

鞋类在线销售网站Zappos在起步时既无仓库也无分销渠道,当时的CEO谢家华也无法预测市场和消费者是怎样的群体,只是隐约感觉有人会通过网络购买鞋子,并不清楚消费者会在什么地方,从什么地方来,到底接受程度有多高。

如果套用延续性创新的体系和套路,对于高风险市场、高不可预测性市场,使用延续性是远远不够的。创始人谢家华走进鞋店,给鞋子拍摄数码照片,然后放到网站上出售。如果有人下单,他就会再次走进那家鞋店购买鞋子,然后邮寄给客户。

类似,如果在现有传统企业的创新体系构架和创新政策下,让你去开创一个不知道能不能卖钱、或许不会成功、或许会失败的一塌糊涂的“互联网+”颠覆性创新,你会说:我还是先对付那些讨厌的一天到晚抢我市场份额的对手再说吧!或许未来抢你的市场是来自于另外一个领域的“互联网+”的传统企业,如同e袋洗杀入高档奢侈品养护一样的。

类似,以成熟的延续性创新思路和体系去套用管理完全不同于延续性创新的突破性创新,要么束手无策、要么导致失败、要么在实践中造成资源的浪费。

但是,如果你的用户消费者表明,不想要或者不需要某种创新,成熟企业根本不会去投入到研发、甚至尝试把最简单的技术转化为市场的需要。

问题在于,在颠覆性创新的前提下,消费者对自己需要什么都弄不明白,甚至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引导。所以乔布斯说:“消费者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消费者没有义务去了解自己的需求。”消费者只知道自己的抽象需求,比如好吃的、好看的、漂亮的、舒服的、快的、慢的、暖的、冷的、好的、坏的等等。

如果用延续性创新的思路和架构,去做“互联网+”颠覆性创新,所得到的并不一定是成功的结果。两者不仅仅有属性上的区别,而且企业的架构也不一致。

互联技术并不是“互联网+”创新的全部

你是否经常将创新理解为一个发明或者是创造,甚至是一个聪明的创意;或者一提到创新驱动就会理解到高科技、技术创新;最后,也认为凡是开创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或者新的事业,就是创新。

传统企业非常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方面错把技术进步当做互联网化转型的全部;另一个方面把互联网化转型作为普通的变革。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指出:创新,是为客户创造出新的价值。包括一个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或者新流程,满足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或者潜在的需求,创造出新的客户满意。

同时也指出,创新是创业者的特殊工具,通过创新,他们把变化作为发展不同业务和服务的机会。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企业通过创新获得优势,它们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从事创新,既包括技术,也包括新的做事方式。

创新研究之“教父”约瑟夫熊彼特是经济理论领域最著名的学者之一,其观点很明了:创业者会致力于使用技术创新——一种新产品、新服务或者新流程,并获得竞争优势,获取创新的垄断利润。

在他看来,真正重要的是来自新商品、新技术、新货源、新组织类型的竞争,这样的竞争冲击的不是边际利润和现有产品的产出,而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德鲁克所主张的创新,其实指的是“集体的创新”而非“个别的创意”,是产业变革与社会的重大改变,是社会性和经济性的进步,而不是科技和技术的代名词。

创新,不仅仅存在传统的技术创新领域,而且分布在各个领域:

——体验的创新。iPad没有鼠标和键盘,就靠你的手指头画来画去,如果你拿它做Excel表格的话肯定会郁闷死,但是iPad就一个优点,便携。每一个懒惰的你,能带iPad的话绝不带笔记本。

——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是在商业模式上瞄准行业的死穴,它是对手很难抄袭和反击的一个颠覆手段。如当年淘宝用免费颠覆eBay,360用免费颠覆国内杀毒业、乐视超低价格的电视,小米手机靠粉丝去掉了传统渠道。

商业模式创新也并不一定是用免费模式,也有可能是将免费变为收费,如HBO频道在当时所有电视频道都以免费节目加广告为主的时候,广告厌倦到大家都要换台,HBO说我没有广告,全是电影,但是对不起,因为全是电影,所以收费。

不管任何的创新,只要跟别人不一样,就可能会创造出来一种完全不同的打法,这种不同打法会让巨头很尴尬,陷入两难境界。

别以为技术领先就是全部领先——互联网技术是可以学习到的、互联网人才是可以招聘到的,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头扎入到互联网领域的人才越来越多。

你要记住,能够让谷歌脱颖而出、出奇制胜、与众不同的并不是其技术的领先或者是商业模式的领先,而是其持续创新的管理模式和不断进化的管理基因——极度扁平的结构、节点与节点顺畅沟通的网络状态、对创新认可的企业文化以及对创新项目多样化的生态。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进步已经不是问题。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并非高不可攀的独门秘诀,恰恰相反,因为互联网的开放性,技术已经不再是壁垒;重要的问题在于,你所掌握的是移动互联网的技术,驱动的却是工业时代的管理体系。

传统的组织结构和资源分配拖累了你的“互联网+”创新步伐

在一个创新氛围较为浓厚的企业中,一个产品的开发或者一个创新的模式需要层层的审批,需要长时间、长流程的讨论后才予以立项。等到反映到当前消费者瞬息万变、多元化取向、多层次选择的市场上,黄花菜都已经凉了。

但是突破性创新的实质是建立在高风险、高度不可预测性以及多次研究—市场的测试,才有可能寻找到解决之道,讲究的是快速迭代,迅速找到答案。

你的组织机构是否符合互联网思维创新驱动的新要求,不敢下断言;但是目前组织架构、价值观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是否能体现创新驱动,值得自己提问:

你是否具备了互联网化创新流程方面条件,是否将人力、资源、原材料、信息以及技术转化为符合互联网化的要求?你是否对于互联网化创新作出优先决策的原则,是否对于延续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都给予同等的人力、物力的支持?你的创新意识上,是否有足够的冒险意识,敢于鼓励失败、鼓励尝试?如果失败要挨批评,还不如保守一些会更稳妥的类似文化是否存在?

每一个传统企业都在谈论创新,在任何一项有关发展战略上,创新用词都是公司日程中最优先考虑的最重要事情之一。

但是使互联网化的创新成为优先考虑的事情以及使创新发生是两回事。

工业互联网的优缺点篇(5)

近年来,社会不断发展之中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用户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网络上的流量消耗也呈现出爆炸式增长趋势。互联网从上个世纪末期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以小型网络为基础的网络结构形式是过去人们关注的重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在目前主要被应用在各种大规模商用领域,并且其结构模式逐步由过去单一的数据传输网络转向为当前图像、数据、视频和语音等综合化的传输网络。互联网在目前的使用之中已经应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化社会发展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现代信息交流的主要基础设施。

1 流量工程的网络结构

在互联网技术持续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需要面对各种重大的挑战和机遇,如果在使用之中以扩大网络规模来满足目前日益增长的宽带需求,有效管理网络容量在成本最小化的同时,加强终端用户所获得服务质量,提高网络生存性能等。流量工程在有效管理的MPLS网络资源之中有着关键作用,在提高网络的自愈能力和安全性能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互联网流量工程实际上是在网络结构使用之中对MPLS的网络性能优化措施,是网络中断用户在工作之中对用户感兴趣性能的参数指标和衡量方式。在工作之中如果遇到低时延、低时延抖动、高吞吐量和低丢包率以及在工作之中的可预测业务进行分析,而在服务商对服务质量和效率有着重大的兴趣,是在工作中产生高质效率的关键。通过在工作之中对有效网络最优化成本最小化的利用和分析,从而提高商业利润和竞争能力。因此在互联网流量工程的目标是优化流量特性。

在当前,互联网流量工程的主要困难在于MPSL技术缺乏控制流量和资源的测量能力。互联网链路状态在当前主要是通过协议简单、分布式的特点被当前各个网络结构所利用。但是这些协议在选路的时候未曾对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和流量特征进行分析和控制,从而在目前导致了一些网络在使用之中存在大部分链路利用率不足和在网络只用之中出现拥堵现象。由于缺少对流量选路的有效控制,使得互联网性能优化和技术保障难以实现,其中各种效率资源效率的发挥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隐患。因此如果在工作之中没有做好路由控制方法和措施,并且对路由控制能力替代简单的、无约束的和最短的路径算法,互联网仍然将维持尽力而为的业务环境。

2 MPSL概念和特点

MPSL是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是经过多年发展从开始的过程之中基于软件转发引擎的传统路由优化产生的数据转发手段和方式,在目前被普遍应用在互联网控制平面技术、流量工程、虚拟专用网、光网络的连接管理方面之中,体现出巨大的先进性技术优势。MPLS与目前其他网络业务之中存在的最大却别在于其在使用之中对网络和网络业务的约束力较小,并且能够通过两者结合产生新的技术控制措施和方式。就在目前IP网络结构之中,图和实现当前的对协议标签交换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同时是互联网从提供尽力而为的业务能力转变为目前支持多个功能业务共同开发的网络结构方式和措施。

MPLS在IP网络结构之中的主要应用措施是流量工程。MPLS流量工程的研究主要来自于各个研究机构,而源于目前互联网迅速发展之中需要面对的各种社会影响和网络规模、性能要求,对系统服务商工作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针对其在工作中的相应环节采取合理的控制管理措施。在目前社会发展中MPLS流量工程的要求逐步完善,以传统互联网结构为最短路径的内部路由控制协议的存在和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局限性,严重的影响着互联网技术在目前社会之中的应用,同时造成各种信息提取和收集的制约。在工作之中MPLS的优势就是能够利用IP之中存在的约束路由问题进行控制,这个措施对于流量工程的实现和应用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利用其与先进技术结合形成强化流量工程在IP网络中的应用和功能发挥。

3 网络流量工程特点

网络流量工程在目前是一种以优化网络工作性能为主要目标和目的的工作技术流程,在工作之中主要包括对流量的测量、流量的建模以及流量描述和控制措施。为了使得其在应用之中满足网络化结构要求,流量工程优化的目标和措施主要有以下两种:

3.1 能够面向业务流量性能进行分析

面向现代化业务发展为性能目标的流量模式和特点是利用其特定的应用业务特性和流程来具体表现在MPLS的基础上对流量工程进行控制和保证,针对其中存在的分虚化和失效率进行严格处理,同时也要控制其中时延最小化和吞吐量的最大化特点和性能发挥。

3.2 面向网络资源性能目标的控制

面向网络资源目标控制是互联网技术在MPLS技术的基础之上对网络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利用有效的网络管理资源来优化控制流量,这对于网络运营商的工作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4 MPLS技术在流量工程之中的应用

目前基于逐条转发的无线连接方式逐步应用,成为互联网之中广泛应用的路由方式,因此在研究之中对于路由协议功能的要求日益增加,使得其在工作之中具有支持流量工程能力的同时保留对互联网技术特性控制,同时要对其具有的现实意义进行衡量。

以最短路径为最佳原则的路由方式是目前网络流量工程探究的重点,这种协议的引用使得传统的路由协议流量工程受到严峻的挑战。但是基于现有路由协议实现流量工程的影响,使得其在工作之中对于MPLS系统的应用存在着一定的无连接特性和影响,对其带来的简单性和良好的扩展原理进行分析,这就造成其中务管理众多复杂虚拟连接不断涌现,引发系统工程的复杂与繁乱。

MPLS工程对流量业务而言有着强大的控制能力,可以在工作之中实现多种流量工程控制能力和自动化促进能力,其优势措施主要表现在工作之中对流量工程的管理,其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在网络流量控制中实现路由的约束控制力,赋予业务流量一定的束形,并且能够在工作的时候对业务流的聚集与分解提供合理的控制和管理依据。可以讲业务流映射到特点的标签之中进行转换和分析,并且提出合理的优化控制措施。

2)在工作中支持LSP路径方式,通过显示路由来明确业务流量的控制传送要求和传送路径的分配方法,从而实现流量工程的有效合理管理。显式路由在目前可以建立起不同于GPS的路径形式,并且采用最短路径来避免网络堵塞的出现和形成。

3)MPLS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入口与出口的节点指出对其连接点之间建立其多条并行的显示路径来分担目前流量,针对不同服务器要求建立不同的流量输出路径,以保证在工作之中网络流量的输出能够满足工作要求,同时提高了网络流畅度和降低故障出现率。

4)在网络流量工程之中可以实现流量工程的质量,同时也减少了流量工程的开销。

5)在工程制定与完善之中通过引入流量中继措施,对每个业务流量进行严格处理和控制,使得各种计算开销较大,为了能够确保系统的扩展性和良好功能的发挥,在目前通过对流量聚合控制措施来对流量粒度和衡量依据进行分析和管理。

5 MPLS流量工程的应用

可以说在当前社会之中最短的网络路径流量控制措施就是IP路由协议,由于其在控制之中对路由器协议不做考虑和分析,使得各种资源的利用率较高和流量特征家完善,而且诶在测量的方面缺乏获取网络流量的能力,因此对流量工程而言,要采用矩阵来进行参考,使得目前网络输入参考数据的主要方式。MPLS的利用在网络数据结构之中能够增强IP结构的功能和数据估测和预算能力,对流量工程的控制提供了基本方式和措施。

工业互联网的优缺点篇(6)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时代大背景、教育对象特点及需求的变化,积极构建“互联网+传统模式”的多元化、立体化大学生线上线下学风建设体系。特别是对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模式和方式契合了其专业特点、教育对象的特征,有助于营造和引领积极向上的学风。

探索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线上线下学风建设体系思路的缘起

1.线上线下学风建设体系契合当前大学生的特点,抓住了学风建设的着力点当前大学生的普遍特征可以总结为:追求人格独立、注重内化自觉、内在渴望学习但同时又缺乏自我管控能力、排斥教条施令、易受环境影响、缺乏方法技巧等。因此,在优良学风的培育、引领工作中,教育引导者提供的资源和平台应是开放、自由、多样的,同时还要积极创建能促进教育对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工作机制,从而有效发挥师生之间、朋辈之间的示范引领作用。所谓线上学风建设体系,即利用互联网优势搭建优良学风引领平台、专业学习资源共享交流平台,可通过开辟公众号、建设主题专栏、共享学习资源等方式实现。该体系能以“就业产出”带动“学业过程”,如利用计算机产业发展迅速、行业就业质量高的优势,以优质企业的用人标准、优秀学长的职业发展及专业学习实践为引领,使教育对象产生专业认同感;在实践操作层面助其认识、了解专业的社会需求,掌握专业知识结构及学习方法等。线下学风建设体系是指在工作实践中用于学风培育的具体举措,主要包括:学风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管理体系及专业类学习型社团的线下建设等。线下学风建设体系与线上学风建设体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2.信息化时代的大发展,促进了互联网与大学生学风建设跨界融合的大趋势当前,教育工作者单方面对教育对象进行“远离手机”“远离网络”、回归课堂、回归书本的呼吁已显得苍白无力。每个教育工作者需探索和实践的课题是: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利用互联网的部分特性,变“堵”为“疏”,使其服务于学生管理及学风建设。互联网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跨界融合具有独特优势:在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上,互联网的表现形式更立体化;在学习内容的交流与互动方面,互联网可提供更为便捷的实时交互;在学习资源的提供上,互联网可提供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另外,互联网更注重学习主体的自由性和选择性,体现了对个体尊重的公平性。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线上线下学风建设体系的整体构建思路构建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线上线下学风建设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当前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利用网络优势创建激励引导平台和方法交流平台,同时,还要注重发挥线下工作实际,创建制度建设和班团建设,以建成线上线下各自发挥优势的教育沟通、互动及管理体系。体系结构及思路如图所示。

构建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线上线下学风建设体系的实践

1.发挥线上交流平台的优势,将互联网的部分特性及技术资源与大学生的特点在学业上有效契合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可有效弥补传统教育时效性差、受众范围有限的缺点。互联网的互动性、选择性、丰富性,还可以满足不同专业方向、不同专业兴趣的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便于建立不同的“专业学习圈”,顺利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学习型组织及个体点对点之间的学习交流。针对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学不学”“怎么学”这两个突出问题,教育工作者可引入腾讯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资源,用Leet-Code、牛客网等学习网站交流及个人博客学习笔记分享等方式进行交互式学习体验及实践。学校要设计、搭建基于微信公众号的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平台,并创建“精神引领”“方法指导”“专业社团建设”专栏。在“精神引领”专栏,一方面介绍计算机类优质用人单位的要求及企业文化;另一方面,让优秀毕业生介绍个人经验,以职业发展前景、专业学习方法、求职或就业经历等引领和鼓励学生踏实学习,从思想上解决“学不学”的问题。在“方法指导”专栏,根据计算机类的专业方向,对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践应用中的重点、难点、热点进行注解和阐释,并提供交流和互动的开放平台。在“专业社团建设”专栏,综合介绍几个成熟的学习型社团,包括专业方向、日常活动、专业竞赛及技术指导交流等,供学生了解和选择,以解决其在具体学习实践中“怎么学”的问题。

工业互联网的优缺点篇(7)

中图分类号:D63-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1-0129-02

2015年,总理在两会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概念。从那时开始,社会上掀起了“互联网+”的热潮,各个行业都开始与互联网融合,实现了转型升级。“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实践,都带来了良好的效果,证明了“互联网+”的巨大潜力。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又正式提出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概念,通过“互联网+”创新和优化政务服务,推行简政放权和行政改革,对于提升政府部门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具有积极作用。政府部门如何利用“互联网+”,实现自我更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互联网+政务”的基本内涵

(一)“互联网+”的基本内涵

理解“互联网+政务”的概念,首先要正确理解“互联网+”的概念,这是前提和基础。针对“互联网+”的具体内涵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互联网+”是指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从而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另一种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领域进行深度融合,产生化学反应、放大效应,大力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1]。简单来说,“互联网+”就是要利用互联网连接一切,实现万物互联,包括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互联。它是传统互联网的升级版,是一种生产手段和资源。

(二)“互联网+政务”的基本内涵

“互联网+政务”是一个新的事物,理论界对它的探索也已经展开。它是电子政务的拓展与延伸,是升级版的电子政务,也是政府的一场变革。其中的“+”号并不是算术运算中的简单机械相加,而是有着乘数效应或指数效应的叠加,要产生1+1>2的积极效果。“互联网+政务”是互联网思维与公共管理的深度融合,它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升政府行政效率,从而建设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和阳光型政府。因此,“互联网+政务”的内涵是:政府面对“互联网+”时代经济社会基本状况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在管理、服务和基本秩序控制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做出相应调整,形成相应的制度机制和组织体系[2]。

二、“互联网+政务”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政务”概念的提出,为政府主动革新和转变治理方式提供了契机,是政府优先贯彻服务职能、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以及效率、优化政务运行流程的积极尝试[3]。但是,由于当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互联网+政务”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互联网思维,导致政务创新动力不足

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语境下对政府工作生态的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它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为用户创造价值为目标的思维方式[4],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及时性和去中心化的特点。这要求政府工作人员转身份与角色,建立与公众平等对话平台,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了解公众诉求,进行政务创新。但很多政府工作人员,依然固守传统思维,保持高傲姿态,不愿意与公众在互联网语境下进行双向互动与交流。甚至对“互联网+政务”存在抵触心理,致使创新动力不足。

(二)互联网技术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限制“互联网+政务”全面展开

目前为止,我国网民规模、互联网普及率以及手机普及率都已有了显著发展。但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发展水平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技术水平高,反之技术水平低。东部发展快而西部发展慢,城市普及率高而乡村普及率低的特点,必然拉大了数字鸿沟。这与“互联网+政务”要实现政务互通和全覆盖的目标背道而驰。同时,“互联网+”行动的本质要求是尽可能地实现数据化运行,政府部门通过数据优化运行流程。但当前,我国政务信息数据库还没有全面建立,也会影响“互联网+政务”的进程。

(三)缺乏数据共享机制,制约“互联网+政务”的协同发展

“互联网+政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开放、共享,连接一切。但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政府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数据共享机制。困扰基层公众的办证多、办事难、“奇葩证明”、冤枉路等情况依然存在。这一方面制约了“互联网+政务”在各部门间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也使政务运行流程不畅。所以,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在“互联网+”时代就显得极为必要。

(四)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凸起,阻碍“互联网+政务”的深入推进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相关性等都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带来了积极影响。但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凸起、网络空间缺乏法治管理等,影响着“互联网+政务”行动中的数据安全问题。特别是一些政府部门处理公务的办公网络与民众寻求政务服务的普通网络之间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区别,在技术上给非法入侵者提供了有机可乘的机会。他们利用政府网络中可能存在的漏洞非法入侵,删除、损毁政务数据系统,侵犯公共信息,阻碍“互联网+政务”的深入推进。

三、完善“互联网+政务”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政务”的目标是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优化政府行政的运行流程,实现政府治理的现代化。当前只是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面临的还是一些基础性问题。但是对于所面临的风险,却绝不是一两个措施就能解决的简单性问题。只有提出完善的可行路径,才能使“互联网+政务”的应用更加灵活自如,向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的程度推进。对于当前“互联网+政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方面的对策。

(一)更新思维,为政务革新提供思想动力

“互联网+政务”是政府自觉进行的一场变革,需要更新思维,具备互联网思维。但许多公务员依然用传统思维方式行使职权,没有实现身份角色的转变,对“互联网+政务”缺乏热情甚至存在抵触情绪。因此,更新思维,具备互联网思维,为政务革新提供动力支持显得极为必要。首先,要有创新思维。“互联网+政务”是传统的升级,需要对传统政务方式、组织方式进行创新。集思广益,进行头脑风暴,推进政务工作。其次,要有开放思维。实现政府信息的合法和全面公开,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一体化政务服务网,形成互联互通的政务大数据。最后,要有融合思维。“互联网+政务”是要实现乘数效应,它融合了多种服务方式和手段,需要具备融合思维,优化服务手段和方式。除此之外,服务思维、法治思维也是推行“互联网+政务”必不可少的思想动力。

(二)提供技术支撑,扩大数字化政务覆盖面

不同地区互联网技术发展水平不一致,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存在技术鸿沟,导致“互联网+政务”难以全覆盖。技术障碍的限制,还需要从技术支撑着手。首先,要大力发展互联网技术,扩大其覆盖率,促使网络覆盖从中央到地方、从地市到县乡的所有行政级别,缩小数字鸿沟。其次,“互联网+政务”的推行离不开大数据这一基础性技术,因此要进一步扩大信息数据的覆盖面,尽可能地将政务行为转化为数据行为,对政务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可以通过开发政务APP、政府微博、微信等,为政府搜集政务数据提供网络平台。对公民身份也可以进行数字化管理,避免公众跨区域、跨部门业务办理受困。公民能够通过数据化方式获得服务,应是政府部门努力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缩小地区间差异,实现“互联网+政务”的全面覆盖。

(三)搭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打破部门信息孤岛

“互联网+”的本质在于开放,打破部门之间信息孤岛,让一体化的政务数据简化行政运流程对于“互联网+政务”的推进非常重要。政务数据不应该是本部门的独有资源,要强化互连互通、实现资源共享。首先,要变革体制和机制。打破部门之间的利益格局,确立信息共享机制。把是否实现数据共享作为工作考核标准,依次推动信息共享工作的展开,消除信息孤岛带来的障碍。其次,构建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推广跨部门的综合性应用平台。例如形成包括教育、医疗、民政、税务登记等领域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数据共享、部门协同发展。再次,开发分级互联的政务云服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不仅有横向的沟通互连,也要有纵向的整合和流程优化,实现一站式服务,使便民高效的政府服务真正深入人心。

(四)加强法治化管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互联网+”背景下,各种信息数据都会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督和管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使我们很难辨别真伪,导致虚假信息和网络谣传。一旦这些存在问题的信息或数据被政府部门采集和使用,将会严重影响政府服务质量,削弱政府信用和公共权威。同时,法治缺乏使违法成本低,针对政府部门重要信息数据的网络犯罪肆无忌惮,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亟待解决。为确保“互联网+政务”顺利推进,需要加强法治化管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首先,要加强政务信息化的法治建设,加强对互联网领域立法执法工作监督,完善关于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监管等方面的立法工作。依法规范网络行为。改变法律更新不及时,滞后于信息爆炸式增长的困境,提高信息犯罪的违法成本。其次,要严格依法办网,净化互联网生态环境,使网络空间风清气正。

同时,“互联网+政务”的应用在其他国家也有一些有益探索。比如美国的“LEHD(工作单位和家庭住址的纵向动态系统)项目”[5]。对于这些有益经验,我们也可以借鉴,通过试点改革,总结出适合我国的“互联网+政务”之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和推行“三张清单一张网”制度(即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和政务服务网),也是我国“互联网+政务”行动计划的积极尝试。尽管面临着一些问题,但任何新的尝试都不会完美无缺,需要我们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完善,从而实现政府治理和服务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黄楚新..“互联网+”意味着什么[J].新闻与写作,2015,(5).

[2] 刘金婷.“互联网 +”内涵浅议[J].中国科学技术语,2015,(3).

工业互联网的优缺点篇(8)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91

1 “互联网+”及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互联网+”是总理于2015年提出的概念,就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融合,促进各行各业的产业发展。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基本上每个行业都实现了与互联网行业的结合,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的优势,这种结合将会逐渐走向深层化,这对于我国传统行业的飞速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然而,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有机结合也种一种挑战,这其中关键就是要敢于创新,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才能让“互联网+”中的+真正有意义和实际价值,因此,“互联网+”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演进。所谓的“互联网+”模式,在目前的社会中展现出多种特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对解决目前创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着良好效果。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最早是被美国提出,经过不断的理论与实践丰富已经逐渐成为了具有深刻内涵的教育理论之一,是目前提高教育理论层次的改革性理论。由于成果导向理念对于高职教育需求具有天然的适应性,目前已逐渐被我国高职教育界认识与接受。

我国目前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才的推动。加上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的积极意义,高等高于在我国的比例也逐渐升高,这种改变进而导致了我国就业结果和就业方式的改变,中国掀起了一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其实质是将创业教育的理念反映到高职教育之中,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与趋势。高职院校,特别是电子商务专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探索基于成果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2 基于“互联网+”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2.1 是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2016年11月16日至18日在浙江乌镇举办,围绕本次大会的主题,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从这个国家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强弱体现出来的。由于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想要打造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就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人才将知识与技术转化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而这一点就需要我国高校积极做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2.2 是电子商务专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

有相关研究显示,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56万人。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其中的高职毕业生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必定要面临更加严峻的社会现实。高职毕业生缺乏将知识转化成为推动社会力量的能力,导致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值得注意的是,以我国高职学生作为背景的中小型高科技电子商务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巨大作用。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无法培养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创新创业人才,我国的创新可能只会局限于服务行业的创新,科技创新无从谈起。

2.3 是高职院校有效行使高职教育职能的使命所在

从某种角度而言,创业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创业活动不仅关系到人才,同样关系到区域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我国的高职院校不仅要开展基本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实际上还需要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加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有效促进学生创业技能的提升这对于间接促进就业有着积极意义。从另外一种角度而言,通过这种商业化模式的科研方式作为高职院校新的合资企业苗床实现对就业的直接促进。

2.4 有利于改变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择业观念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创业已经成为缓解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有效方式之一。特别是在部分专业技能不够扎实的高职毕业生群体上,更加明显。通过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有效促使高职院校重视电子商务专业,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因此,可以认为这种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仅仅能够满足高职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促进高职教育的深化改革也有积极意义。

3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关键问题

3.1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缺乏创新高技术优势

清华大学2015年的《全球创业观察报告(2014)》指出,中国青年创新者在中高技术上并没有优势,大学生创新高技术的优势没有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体现出来;从创业行业范式来看,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主要集中于零建筑业和售商业。而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创业方式多集中在开设和经营淘宝网店,大学生的创业还处于初始阶段,并且仍以传统的创业模式为主,缺乏创新性,“互联网+”思维还没能渗透到大学生创业范式的教育之中,没能让行业的专业化与互联网完美结合,实现利益最大化。

3.2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认识不到位

有些人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认为电子商务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怎样开淘宝网、创业岗位就是店铺装修、商品拍摄、图片图像处理,网店文案撰写等,也有些人认为高职学生毕业后能够进行自主创业的是极少数,大多数高职学生毕业后会主动选择进入薪水较高的企业,同学之间互相推荐,哪家企业工资开得高就往哪家企业跑,这样会造成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频繁跳槽,因此高职学生希望在大学里多学一些电子商务岗位技能和求职技巧往往更重要,而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需求和意义并不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对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的培养,而在实际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往往会侧重于互联网知识和电子商务岗位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许多高职教师由于从来就没有从象牙塔中走出过,没有真正的企业工作经验,更没有创业实践经历,因而他们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授,他会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仅仅只是帮助高职学生将来就业的一类辅助课程。从学生角度出发,中国的大学生很多都是追求稳定,缺乏冒险精神,认为创业就是去冒险,多数大学生毕业之后,只想得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学不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无关紧要。

3.3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

要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高职教师自己首先要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而目前我国高职教师实际情况是高职教师恰恰缺乏创业意识,很多人选择从事教师职业往往是创新创业的逃避者和抗拒者,创业的人不了教师,选择当教师就无法去创业,因此,现在高职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教师一般都是搞学术的,知识比较丰富,但缺乏创业教育意识,更没有创业实践经验,因而在创业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倾向于理论说教,达不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我国高职院校创业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相当匮乏,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资师多数都是半道出家,赶鸭子上架,现买现卖。在我国高职教育队伍中,有创业实践经历的人,创业失败者一般都会选择继续从事教育事业,他们往往会抗拒创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职学生的创业激情,而创业成功者,像马云那样的教育工作者一旦创业成功,往往都会选择继续当老板,不可能走回头路,选择进高校当创业课程教师。由于体制原因,我国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是从事信息管理或企业管理专业的职业教师,缺少创业经历和创业经验,甚至都没有去过企业,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更少,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岗位技能更是一窍不通,对他们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只是纸上谈兵,难以在教学实践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指导。

3.4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和教育体系不完善

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创新创业教学方法也没有统一标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换过了不同的教师,其教学内容和方法就会改变,这样会造成教学过程不连续,而他们传授的创新创业教学的内容也很学科化,缺乏实操性。

4 实施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

4.1 树立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普通高等学校学科教育脱胎而来,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分科、强调思辨、忽视动手等学科教育习气不可避免地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先天缺陷。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和工具、以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为导向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高职教师从事高职创新创业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高职学生能够成功做事,清楚聚焦并组织教育系统中的每件事情,促使课程发展基于“产出”而非“输入”,将焦点放在高职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学校和教师“教了什么”,促使创新创业课程设计回归学生毕业后能带走的实际创业能力,而不是具体的课程要求;强调围绕高职学生的学习任务、专业设置、职业范围开展教学活动,重视培养高职学生适应未来、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等。

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成果导向教育应倡导以高职学生为中心,重视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扩展成功学习机会,强调高职学生个人的进步表现和创业成就。成果导向教育强调“成功是成功之母”,以所有的高职学生均能创业成功为前提,但并不是以相同的方式、用相同的时间来达到成功。

4.2 完善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成果导向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成果导向教育没有固定的课程模式,是一种包容性的理论。成果导向教育的课程规划并未要求教师、学生采取固定的教学、学习方式,却鼓励教师善用批判性思考及广泛、多元的方式,引导学生依其个别差异与需求来进行学习,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可见,成果导向课程实开发实施强调教学的输出,即学生的学业表现,只要有助于学生自我表现或学习成果展示的策略和方法,成果导向教育就可以采纳。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为实现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提供教育保障。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是助力于高职达成培养目标非常贴切的教育理论,在高课程实施中,需要借鉴能力培养的教学思想,运用于成果导向教学改革。

然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还没有开发到位,没有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对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成果导向课程的开发进行准确定位,只是跟风式的采取拿来主义,哪所学校知名度高,哪个专家讲座开得多,就采用哪所学校的课程体系。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应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运用互联网工具,构建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除了开设《社会创业》、《创业技能》、《创业启动与运营》、《创业融资》等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之外,还需完善创业实践课程的开设,如对《商品拍摄》、《网商创业》、《网店物流运营》、《网店客服》、《网店美工》等创业实践课程进行准确定位,通过慕课、微课、创客等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方式,开展相应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让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更加完善。

4.3 加强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教育要求教师清楚聚集于学生在一段学习经历后所能达成的最终学习成果。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发展知识、技能和个性,使他们能够达成预期成果。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和创新创业教育起步都较晚,电子商务专业和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大部分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都是学习信息管理、企业管理专业,从来没有从事过企业工作,没有进行过社会创业,更不具备网商创业经验,对“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特点的认识含混不清。而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人像阿里巴巴的马云等都已脱离教育行业成为一名知名企业家,极少有人愿意继续从事清贫的教师职业。因此,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要求和特点,打破人才聘用机制,多引进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在职称评定和待遇方面要向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倾斜。

4.4 搭建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要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搭建基于 “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与广州昊王皮具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一个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平台――哈淘电子商务学院。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点和特点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鼓励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开设淘宝网进行网上创业、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大赛、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等创业实践活动。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以互联网为工具,以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创新创业实践人才为途径,让学生尝试开设淘宝网店从事网商创业、走进网商创业中心,完成电子商务创业项目的孵化,提高网商创业实战经验。

参考文献

[1]姜太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徐联恩,林明吟.成果导向教育(OBE)的改革及其在美国实践的经验[J].教育政策论坛,2005,(08).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9).

[4]严中华.国外社会创业研究述评与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04).

[5]李坤崇.大学课程发展与学习成效评量[M].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1:184.

工业互联网的优缺点篇(9)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81-03

随着在线旅游日益普及化及“互联网+”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新型商业模式和旅游消费模式必将带动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劳动力结构的调整,既有旅游专业知识,又懂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旅游企业的首选。因此,有必要对“互联网+”旅游背景下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需求现状、使用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必要从教育结构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以适应产业转型需求的角度,提出“跨界”培养“互联网+”旅游人才的对策与建议。

一、“互联网+”人才现状―以杭州典型旅游企业为例

课题组选取杭州旅游企业(含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企业、旅游网络科技公司等)为调研对象,随机抽取152家企业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企业“触网”现状和“互联网+”人才情况,收集了资料,统计了数据。

1.“互联网+”技能型人才层次、年龄、学历结构现状

根据课题组抽样调查数据整理,杭州152家旅游企业目前具备“互联网+”技能的人才层次、年龄、学历结构情况如下:

2.旅游企业“触网”转型与“互联网+”人才培养互动关系现状(典型企业)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旅游企业“触网”转型与“互联网+”人才培养互动关系问题的认识上,被调查的杭州企业存在以下特点:

1. 90%的企业认为旅游企业“触网”转型及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会对“互联网+”技能型人才提出新的需求。

2.在当前旅游企业“触网”转型面临的困难选项中,90%的企业认为网络运营技能人才匮乏是主要困难;95%的企业认为调整方向不明导致企业无从行动;80%的企业认为转型升级动力不足和政策支持力度不大。

3. 85%的旅游企业认为通过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将得到全面提高;70%的企业认为此举将倒逼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的改革。

4. 85%的企业认为培养“互联网+”旅游人才将统一思想,提高凝聚力,强化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要素作用,并促进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或转型升级。

5.在“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议题中,100%的企业认为员工培训存在与工作在时间、精力上的矛盾;95%的企业认为员工忠诚度不高,担心培训后跳槽;85%的企业认同缺乏好的培训条件(如师资、技术、设备等)和培训环境;70%的企业认为资金短缺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二、“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就整个社会而言,对“互联网+”旅游人才需求和使用缺乏整体规划

“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储备,必须超前规划,并纳入区域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发展战略中。目前,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还停留在政府层面,传统旅行社“触网”成效欠佳,行业协会在从事这项工作方面也没有具体有效的指导和实施计划,加之不少企业以当前经济效益为中心,没有把塑造“互联网+”复合型人才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的任务;某些旅游企业自主开展的技能培训往往呈现出小、散、片面化的倾向,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对“互联网+”高技能人才需求和使用的统筹安排和整体规划。

2.“互联网+”旅游人才仍存在总量不足、待遇偏低问题

数据表明,杭州市“互联网+”复合型人才在旅游技能人才中只占有41%的比例,绝对缺口数超过50%。“互联网+”旅游人才的薪酬待遇偏低,就业环境、劳资关系、社会保障等用工制度与专业人才相比仍存在差距。在“互联网+”人才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衔接的激励机制上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3.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所需的“互联网+”旅游人才结构失衡

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的逐步形成,造成传统旅游人才面临着转岗、转行,需要再培训、再提高;而“互联网+”复合型人才因专业性较强,转变工种甚至转行的成本和危险性都比较大,从而难以在短期内向“互联网+”产业有效转移;加之技能人才培养周期长,社会化机构培训效果不明显、针对性不强等,造成“互联网+”旅游人才行业分布不对称、技能等级构成不合理,形成了复合型人才供需中的结构性矛盾。

三、加强跨界合作,培养复合型“互联网+”旅游人才

适应于“互联网+”旅游产业发展及企业转型升级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和“跨界”合作,力争形成“三方联动”的良性循环机制。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在“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工作规划和管理过程中,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为此,我们建议:

(1)全面规划“互联网+”旅游人才行业结构、专业技能结构、工种结构等,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力求人力资源的发展和转型升级不浪费,有实效。

建立由政府牵头和相关部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推进委员会,开展引导性和鼓励性政策研究和旅游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开发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对复合型人才在领域、层次、结构、规模等方面加以科学规划,对企业用人进行指导,引导企业重视“互联网+”旅游人才的使用和培养,督促条件好的企业尽快实现转型升级。

(2)加快整合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的集约化

加快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充分且有效地利用学校、城乡、地区和旅游产业带的不同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把“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做大做强。如建立区域或行业间的职教集团,形成资源整合和放大效应,促进与产业链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簇群建设;利用不同产业带内成熟的、技术领先的企业职业教育资源平台,实行开放式办学,在各行业中选取典型企业作为产业、产品转型升级的示范基地,重点扶持,实施与此对应的“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工程,形成相应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从而聚集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实现旅游人才培养的集约化。 (3)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和管理力度,健全“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

加大对紧缺“互联网+”旅游人才的政策倾斜,加大针对性经费投入,特别是向那些核心专业、市场紧缺专业、示范学校倾斜,要加强针对性投入,增加教学设备、继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与引进、扩大相应专业的规模等。进一步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上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运作机制和招投标办法,引导各类高等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在政府搭建的平台上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政府提供全过程服务并出资购买其培训成果。加大针对性的经费投入,例如:可以采用职业教育券的发放办法,重点解决一些紧缺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并使其成为制度,长期实施。同时,在加大经费投入的过程中,也要加强职业教育经费管理力度,健全项目申报、招标和监督制度,防止出现经费浪费现象。

2.实施学校引领工程

(1)从“互联网+”旅游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出发,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建设品牌和特色专业

高职教育要真正做到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驱动”,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转变的需要出发设置专业。学校要积极关注旅游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点,在专业建设与结构调整方面必须结合区域未来旅游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予以充分关注,积极寻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点,为此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建设品牌和特色专业。

(2)优化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内部要素,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1)优化师资队伍,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在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互联网+”职业能力培训的同时,注重加强职业教学知识的培训,或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旅游企业技能型人才作为兼职教师。

2)改革学科化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体系,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化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新体系,按照企业对“互联网+”旅游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安排专业基础课程和技能训练。重视学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强对学生忠诚、诚信、合作、交往等核心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新要求。

3)改革教学模式,采取“订单”培养,对旅游企业亟需的“互联网+”旅游人才采取单元式教学、模块化考核、学分制管理,以及走训制、导师制、非全日制教学等更加灵活和弹性的教学形式。

(3)加强产学合作的力度,构建“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跨界”合作,引进企业投资、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兼职,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学校与企业合作,可以发挥学校在技术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共同进行新技术的开发与创新,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开发提供帮助, 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知识资源和一定的物质保障。

3.树立企业主体地位

(1)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企业是“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的责任主体,政府应建立一定的法规,明确企业在复合型人才培训中的义务和责任以及相应的优惠条件,如退税制度等。企业应依法承担“互联网+”旅游人才培训教育费用, 按职工工资总额一提取并列入成本,其中应有一半以上用于复合型人才培训。

同时,要在大型企业中发掘与整合现有的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合理布局,花大力气建设一批“互联网+”旅游人才培训基地。政府要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服务,推动旅游企业大力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岗位培训,完善推广名师带徒措施,指导企业建立复合型人才业务进修和培训制度,为“互联网+”旅游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2)努力构建“互联网+”旅游人才培训的资源共享平台,组建复合型人才培训集团

“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仅靠单个学校或单个企业的资源来承担,显然十分困难。因此,可以通过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跨界”联合,利用各自资源要素存量优化组合, 形成复合型人才培训集体,打造一个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平台可以降低学校的生均成本,获取规模效益。在集体组织的运行上,通过订立协议的方式,明确彼此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成立一个可独立组织运行的机构, 实行教育产业的运行机构。

(3)创新企业的用人机制

一方面,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的效应,科学地设置“互联网+”旅游人才岗位,判定岗位规范、任职期限、任职标准及工资待遇,实施人员全面考核、竞聘上岗,并且斌予相应的责、权、利。另一方面,提高“互联网+”旅游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人,加快建立并完善企业凭业绩和贡献定收入的分配机制,优先为复合型人才办理企业纳入和补充医疗保险,更好地激励复合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多做贡献。

总之,“互联网+”旅游人才作为一个特定的功能群体,它既是一定旅游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这一发展的重要支柱。构建“校校跨界、校企跨界、政校跨界”的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学校、企业、政府三方的责任与义务,为推动旅游产业人力资源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实现人力资本优势,促进“互联网+”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詹先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涵及其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0,18(4):18-33.盛世豪.浙江现象?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工业互联网的优缺点篇(10)

目前柳工信息网是一个大型的二层网络架构:

1、核心区域:两台Cisco4506作为整个网络的核心,分别负责厂区网络、研究院网络、数据中心、互联网和异地事业部广域网的接入;

2、园区区域:所有部门及下属公司的计算机都划分在几个业务VLAN内,使用Cisco2960和2950交换机作为接入层设备;

3、异地事业部:租用不同运营商线路接入至数据中心机房的Cisco3550交换机上;

4、服务器区域:使用6台Cisco2960G作为接入,使用双链路上联核心交换机;

5、互联网区域:3条不同运营商的线路汇聚到一台Cisco2960上。外部SSL-VPN用户通过互联网链路接入深信服VPN设备直接拨入到内网。内部访问互联网则通过ISA防火墙后从三个互联网出口出去。

二、层网二络向三层网络转变的必要性

2.1网络拓扑

柳工目前网络是一个以二层局域网交换为主的网络,缺少必要的三层路由规划和网络安全规划。现有网络架构不能满足应用系统未来的需求,不足以支撑未来业务的发展。

同时,缺乏汇聚交换机和光纤链路资源,使得大量的接入交换机采用级联的方式实现上联。这样容易导致链路不稳定和链路带宽得不到保障。因此需要优化网络拓扑,合理选择汇聚节点,变二层网络为更加稳定的三层网络。

2.2明确网络各功能区域

网络系统需要按功能进行区分:如广域网、生产网、研发网络和数据中心等。柳工现有的网络结构不具备真正的广域网、数据中心、研发网络和生产网络等功能划分。因此需要明确网络各功能区域,实现分级分域安全防护。

2.3 IP地址/VLAN规划

柳工目前使用一个B类地址和若干个C类地址,网络中进行了有限的VLAN划分。但由于VLAN规划不细致,造成广播域过大,给网络的稳定运行带来了隐患。

柳工未来的IP地址分配建议采用DHCP动态分配辅助静态部署。服务器设置静态地址,客户机动态获取IP。动态分配由于地址是由DHCP服务器分配,便于集中化统一管理。每一个接入主机都能通过非常简单的操作就可以获得正确IP地址、子网掩码、缺省网关、DNS等参数,在管理的工作量上比静态地址要减少很多。非常适合大型网络的需求。

综上所述,二层网络架构转变为三层网络架构,势在必行,否则将不足以支撑日益扩大的网络规模和业务发展需求。

三、整体设计方案

3.1 模块划分

通过参考和借鉴目前先进的网络设计理念和其他企业网络设计经验,依据全面性原则和模块化设计原则,将整个网络总体框架划分为六大网络区域:即核心交换区、园区网、数据中心、广域网、研发网和互联网。同时IP地址和VLAN规划贯穿在各网络区域的设计中。

3.2差异化分析

采用差异化分析的方式来确定网络中的不足之处,提出网络优化的方法和所能够达到的目标。

对网络各组成部分具体分析,具体如下:

3.2.1 园区网

现状:园区网核心设备超负荷运行,核心交换机4506CPU负荷超70%;园区网是一个大型二层网络,终端用户基本分布在VLAN1中,过大的广播域给网络的稳定带来潜在风险。接入层设备大量采用级联方式上连核心,部分接入交换机带宽利用率仅有30%。

规划目标:提升园区网核心设备处理能力,从而提高网络整体的处理能力。调整网络层次,变两层网络为三层网络架构,新增合理的汇聚节点。用动态路由协议规划核心层和汇聚层的路由,提供快速收敛和高可扩展性。

3.2.2 数据中心

现状:数据中心网络与园区网之间界线不清,存在很大的可用性,扩展性问题;同时缺乏数据中心安全防护措施。

规划目标:搭建独立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建设数据中心的整体安全防护架构。

3.2.3 广域网

现状:广域网缺乏冗余链路。广域网是一个二层交换网,没有三层路由,不能对重要业务做QOS保障,并且网络设备比较陈旧。

规划目标:增加冗余链路保证广域网的稳定可靠性。规划广域网路由,用专用路由器代替现有设备,通过有关技术手段保证重要应用数据的传输。

3.2.4 研发网络

现状:缺乏独立的研发网网络架构,缺乏对研发网的安全防护措施。

规划目标:搭建独立研发网网络架构,在组网方式上采用物理隔离,在传输过程中采用逻辑隔离。建立研发网的安全防护架构,增强网络的高安全性,同时保证业务数据的安全管理。

3.2.5 互联网

现状:缺乏细化的互联网管理规范,互联网安全防护设备陈旧且防护手段单一。

规划目标:完善全网的互联网出口,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完善统一安全控制策略和互联网访问规范。

3.2.6 IP地址和VLAN

现状:IP地址分配VLAN划分精细度不够,用户主要集中在VLAN1中,广播域太大。IP地址主要采用静态分配方式,管理缺乏灵活性。

规划目标:统一IP地址管理,优化IP分配和VLAN划分规范。

四.实施规划

4.1园区网

按照三层架构进行规划设计,合理设置汇聚节点。优化接入层设备的接入,最终形成完善的三层架构园区网。网络设备的更新换代,用高性能的核心设备替换原有的核心交换机,提升园区网的整体处理能力。加强对接入层设备的集中管理,逐步替换不可网管的接入设备。以园区网为主要承载平台的统一无线系统部署。

4.2数据中心

增设数据中心核心交换机,建设数据中心整体安全防护系统;增设数据中心接入交换机,承担服务器的接入。

4.3广域网

增设广域网核心路由器和广域网防火墙,增加广域网冗余链路,完成异地事业部接入路由器的改造。

4.4研发网

增设研发网核心交换机和研发网边界防火墙,更换研发网的接入交换机,实现基于身份的网络准入控制。

4.5互联网

完成互联网边界防火墙的改造、互联网系统改造和ISP链路的动态负载,同时优化互联网的出口管理(上网行为管理,流量监控)。

4.6 IP地址规划

上一篇: 区块链技术的特 下一篇: 幼儿园环境的构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