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价值提升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22 14:54:51

资产价值提升

资产价值提升篇(1)

近年来,电信企业逐渐开始重视资产价值的提升,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改革“大潮”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各行业的企业均开始了内部变革,因此电信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鉴于此,中国联通、移动、电信分别出台了严格的规章制度、长效的内控机制、设立了专门的监督管理机制等。虽然这些措施对企业的资产价值提升有所帮助,但成效却不明显。

一、电信企业资产价值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内控建设风险的控制有效性不强

内控建设风险的控制有效性不强是电信企业资产价值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内控建设风险的控制主要是对资产的控制,内控建设风险控制不到位造成了电信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工作或者资金管理工作的不畅通,不能有效的建立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电信企业在内控建设风险方面的有效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在市场前端承包业务流程中不能有效贯彻内控制度,而且承包业务的合同签订授权没有规范的审批程序,对资金收支不能及时地在账面上反映,极大的削弱了电信企业的资产价值。二是各个层级部门不能有效的核实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而且没有与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和信息终端部门实施密切的合作,这为有效的控制内控建设风险及电信企业的资产价值增值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2、固定资产管理保障力度不足

固定资产管理保障力度不足是电信企业资产价值增值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一是固定资产缺少统一的管理部门。在电信行业中,固定资产占整个行业的60%以上的资产比例,但是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一般都是由财务人员兼职,这样就导致职责不能明确化,使得固定资产的监管不到位,不益于电信企业资产价值的提升。二是电信企业缺乏对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和监督机制。企业内部固定资产保障力度不够,不能保障资产的有效管理,同时现存的固定资产管理也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这给电信企业固定资产价值增值带来一定的难度。另外,电信企业的固定资产积压问题及缺乏对固定资产有效管理意识等问题也严重阻碍了电信企业资产价值的增值过程。

3、EVA管理不高效,资产拓展狭隘

EVA(经济价值增加值)管理不高效,资产拓展狭隘是目前电信企业存在的又一重要问题。EVA理论来源于诺贝尔经济学家弗兰克・莫迪利亚尼和莫顿・米兰对公司价值的研究成果,是一种以企业长期价值为导向的的业绩评价体系。但是目前经济价值增加值核算管理不高效及资产拓展狭隘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电信企业资产价值增值过程。一是大部分电信企业目前没有建立以EVA为主的价值管理体系,即使中国电信已经引入了EVA价值管理体系,但是由于缺少经验导致效率不高。二是当下电信企业资产拓展狭隘,只是片面的核算账面价值,忽略了无形资产的核算,如数据资源和用户数量。总之,EVA管理不高效与资产拓展狭隘是信息时代衍生出来的新问题,也是电信企业在资产价值增值过程中势必要解决的问题。

4、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较低

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较低是当前电信行业资产价值增值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一是国家的信用体系不完善。这直接导致了电信行业无法掌握客户的信用情况,为资产价值增值过程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风险性。二是由于资产管理保障不到位造成不良资产的产生,缺少资产的动态管理,不能借助会计软件核算系统实施信息共享、构筑信息共享平台,没有责权利对等的资产价值监督与管理体系、资产责任体系。三是缺少资产的流动管理,资金占用率较高,低值易耗品的配置流动性、随意性大,专用性强、价值量大的物资配备分散。

二、提升电信企业资产价值的途径

1、完善内控建设机制

针对电信企业资产价值增值过程中内控建设风险控制有效性不强的问题,建议企业要严格完善内控建设机制。首先,要成立一个完善的内控工作机构以协调电信企业内部各部门工作间关系。鉴于电信企业建设内控的特殊性,必须要完善网络运营部、销售部等资产使用部门与财务部工作协调流程,优化电信企业内部资产价值跨部门核实程序。同时,内控部门要强化与宣传资产价值增值方面的意识,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优化内控管理细则,明确内控管理内容。其次,要强化内控建设的风险控制。可以在采购流程内控建设中规范集中采购流程,在内控建设中实行重点防范管理内控风险,严格控制与识别未经审批的采购活动、不科学的采购计划带来的风险,避免内控风险为资产价值增值过程带来损失。最后,要深化电信企业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制度,保障审计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外部审计要招聘进行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审计以提升财务的真实性与安全性。这是建立在企业财务报告公开透明的基础上的,进而可以及时发现资产价值增值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及保障资产评估的有效性。

2、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针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问题,建议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首先,电信企业的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60%-80%,而且我国的电信企业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这为电信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电信企业而言,固定资产具有其特殊性,如折旧率高、种类多、维护成本高等。因此要对固定资产建立有效的管理与监督机制,如借助完善的决算与预算机制加快决算与预算进度,严格控制固定资产的采购数量,严格控制对资产的更新程序与更新时间,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其次,对于固定资产的更新要严格按照企业内部规定执行,随着3G、4G、4G+网络的迅猛发展,每年的设备更新数量与更新周期变化很大,对于这些固定资产的变动要做好科学的调度工作,建立适合本企业内部的固定资产登记与调度、维护制度。最后,要试图依靠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对其固定资产进行动态核查,保证账实相符,也可以将检查情况绩效化。鉴于电信企业的固定资产设备分散性较大,需要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核查制度。

3、深化EVA管理,拓展广义资产

深化EVA管理,拓展广义资产是当下电信企业急需采取的有效措施。首先,EVA管理对于提升资产价值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建立电信企业的EVA指标体系是深化EVA管理的重要途径。建立EVA管理体系主要是从激励制度、公司理念、管理体系与评价体系四方面进行实施。在目前电信行业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具体操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驱动可持续增长。要维护存量、抢占增量,保障增值业务的多点拉动以及宽带业务的战略扩张,以强有力的战略抢占农村的电信市场,以增量带动存量增长与发展,推动电信企业资产价值种类与数量的提升,要转换商业模式,必须大力推广电信行业内EVA为正的业务,持续创造资产价值,保障企业在发展中平稳转型。其次,要控制资产的成本与费用,建立完整的资产维护成本定额体系,试图从项目管理与整体使用的角度建立维护资产成本效益的测评机制。如武汉电信经过有步骤的推行与深化EVA管理,经过2―3年武汉的大部分电信均有效的应用了EVA管理方法,大幅度提高了资产价值创造水平,将资产成本平均每年降低1%以上。最后,要将广义资产的拓展深入至各层级,由原来的账面资产拓展为广义资产,将广义资产概念实践化,如数据资源、用户数量、渠道资源、品牌资源及人力资源等资源价值的潜力巨大,广义的资产价值运营具有长期性、全员性及集团层面推动性。事实证明,广义资产价值提升效果显著,具有巨大的资产价值提升空间。

4、强化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

强化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是当下电信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针对电信行业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较低提出的。首先,要规避不良资产的产生。加强流动资产的管理与减少资金占用率,尽量尝试实行零库存制度,在预算编制有效合理的基础上,提前申报物资设备购置计划,以减少物资设备的购置成本与增加资金的周转率,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资产价值。对低值易耗品进行总量控制,鉴于低值易耗品流动性强、随意性及不易管理等特点,必须完成低值易耗品管理制度的规范化,进行动态管理,进而提升低值易耗品价值的增值。其次,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实施资产的动态管理,优化财务结构,利用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简化不必要的财务结构,达到强化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的目的。

三、结语

据相关资料显示,电信企业的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60%-80%,因此资产价值的增值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价值的增值。但是20%-40%的资产主要表现为资源价值(广义资产),广义资产价值的提升是当前资产价值提升非常重要的部分。本文通过发现在电信企业资产价值增值过程中的四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并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其中探讨层面主要包括固定资产、信息手段、广义资产、EVA管理方法及制度建设,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

参考文献

资产价值提升篇(2)

加强资产管理,提高企业资产运行效率,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然而,EVA价值管理体系引入关于资本成本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资产管理思维模式,使资产管理走出昔日简单意义上的保本管理,从降低资本成本的角度为企业资产管理提出新要求。

一、EVA价值管理全新的价值管理理念

EVA价值管理的核心指出资本投入是有成本的,它与传统指标的不同之处在于考虑了带来企业利润的所有资金的成本,是对真正“经济”利润的客观评价。

二、目前企业资产管理现状及其弊端

在以利润为考核评价指标的管理体系中,资产管理没有促使企业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资产管理水平,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对企业家底的掌控,加上企业间管理模式的差异,集团内不同企业之间资产相互占用、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相互脱节等情况依然普遍存在于财务管理之中,同时资产无效占用增加了资本占用。

(一)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在建工程完工结转时间的差异对折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技改工程通常包括设备采购和配合安装,企业通常在安装完工并竣工验收合格后进行资产结转,而准则要求购建活动的实体已经完成或者为购建活动而发生的支出几乎很少或者不再发生的时候进行结转,企业执行准则出现偏差,影响资产折旧。

2.实施技改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与会计准则不符。由于现有资产管理模式,企业对实施技改固定资产并未转入在建工程,而是将实施的项目作为在用固定资产管理,一方面对其实施技改,另一方面资产还在计提折旧,这导致技改项目计提折旧错误。

3.固定资产处置残值回收困难。实务中,对于需要拆除处置的资产可能会发生拆除费,处置前还要发生评估费,可能会入不敷出。

4.财务人员对生产流程和生产设备知识的匮乏使资产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二)流动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存货效用发挥不明显。水电企业运行模式的特殊性(开停机时间仅仅数秒)和电网对电能质量考核的要求,一般的水电站均备有一定量的事故备品、轮换性备品备件。然而随着设备运行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稳定性的增加,这些资产长期储备周转率很低,其发挥的作用与其价值不成正比。

2.流动资产没有最优化。电力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电费回收困难、电费陈欠成为发电企业永恒的难题,应收账款减值的风险性大。

三、以EVA价值管理为出发点,提升资产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在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应采取措施降低资产成本。

第一,对技改被替换部分资产,采取积极的措施,从厂家获取或者请相关机构评估其价值,对其账面价值进行剔除,避免资产虚增,避免资产折旧计提错误,影响当期损益。

第二,对增加主设备原值的技改工程结转资产,应及时聘请评估机构给予技改后尚可使用年限的评估和认定,使其新增部分合理的计提折旧。

第三,对于技改工程结转时间的界定,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及时结转资产,避免工程结转日期影响折旧。

第四,加强对财务人员生产系统知识的培训,改变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确保资产管理更加合理合规。

第五,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强化现有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功能,使资产管理更加趋于合理和可操作性。

第六,对固定资产分类标准和残值标准进行梳理,确保集团内部资产管理横向可比。

(二)流动资产管理方面,必须采取积极措施

第一,存货管理方面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①考虑同一区域集中管控,使多个电站多套同类备品的资金占用转变为多个电站单套备品占用。②将实质上已经达到固定资产管理的存货转为固定资产,按照固定资产管理,逐步减少流动资产占用;③采取措施加强存货周转。④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技能鉴定,将属技术淘汰等原因确不需用的资产及时进行处置。

第二,其他流动资产管理:①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加强应收账款的回收;②加强与产业链中上下游公司的联系,降低应收账款的回收难度;③争取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缩短电费回收期。

四、国有企业EVA价值管理的思考

从理论上说,EVA价值管理体系的目的是改变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方式,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最高准则,是一种可以提高公司的资本回报率和核心竞争的有效机制,是一种可以使公司内部各级管理层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行为、管理决策致力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管理创新。

(一)推行EVA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环境是EVA天生的土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EVA用来约束经理人员等经营者,使其做出的决策时刻与投资者的利益一致,最终达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目前电力企业处于一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中,要想提升企业价值必先提升管理水平,必须克服现有考核指标的弊端,所以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是一种趋势也是必然。

(二)EVA价值管理在电力企业的可行性

EVA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涵盖了企业业绩考核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内容,引进EVA价值管理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避免企业短期行为,实现经营者和所有者目标的统一均有重要的意义。

(三)企业推行EVA价值管理模式的思考

资产价值提升篇(3)

2008年5月5号公司公告了资产置换暨定向增发方案:“公司本次资产重组拟采用非公开发行股票和资产置换相结合的方式,以公司拥有的自来水(净水公司90%股权)和垃圾处理(绿能公司25%股权)业务的资产与宁波城投所拥有的商业地产和住宅开发业务(广场公司100%股权、宁房公司74.87%股权、慈通置业100%股权)进行置换,差额部分由上市公司向宁波城投非公开发行股票支付”。

重要注入资产价值分析

天一广场――宁波商业地标,评估价:73.8亿元

天一广场是此次注入的广场公司的最重要资产。天一广场位于宁波市最繁荣的三江口商业中心区,于2002年10月开业,是宁波最著名的商业地标。天一广场占地面积19.3万平米,总建筑面积20万平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站式”购物商业广场之一。

区位优势:宁波――我国重要港口城市,最具活力的新兴城市之一。2007年人均GDP6.1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8022美元),同比增长14.8%;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达1036亿元,同比增长17.3%。在2008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宁波荣获“企业本体竞争力第6强”、“商务环境竞争力第9强”和“公共部门竞争力第9强”。

地段优势:三江口商圈是宁波最繁荣的商圈。天一广场的成功运营造就了三江口商业圈的再度辉煌。天一广场是宁波最著名的商业地标。天一广场具备了“吃、行、娱、购、游”等基本旅游要素内容,是宁波市中心最具活力、最时尚的商业广场和最新的商业形态,同时,广场还有亚洲第一音乐喷泉和大屏幕水幕电影,是顾客购物的天堂,游客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在宁波,能与天一广场相提并论的主要是宁波万达广场。万达广场于06年底开业,比天一广场晚了4年。万达广场位于宁波老三区之外的鄞州区,一方面万达广场与天一广场各自在自己的商业半径内经营,不构成直面竞争;另一方面,因为万达广场“位置相对较偏、习惯性偏好”等等原因,尽管其投资规模及经营面积大于天一广场,但是至今其人流量根本

无法与天一广场相比较。因此,从总体上来说,万达广场对天一广场不形成强大冲击。另外,还有一些诸如世纪东方商业广场等大型购物中心在建或拟建,但由于商业环境培育、客户忠诚度培养等等软件的提升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在未来几年内不会对天一广场构成强大竞争。

天一广场具备的上述优势为其商业价值及其增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2002年开业以来,天一广场的经营状况良好,租金收入逐年递增,2007年的租金等收入为2.32亿元,净利润为1亿元,净利率达43.1%。在表3的假设下,我们选取8%的贴现率,得出天一广场的贴现价值为73.83亿元。

青林湾项目――评估价:15.6亿元

青林湾项目是此次注入的宁房公司目前开发的主要房地产项目。该项目位于机场路桥头的东南侧,是进入宁波城市核心区的入口门户,区位优势明显。

青林湾项目为大型滨江休闲社区,总建筑面积130万余平方米,一期开发用地30.8万平米,总建筑面积约60.4万平米,目前已基本销售完毕,一期B区的销售均价为8000元/平米。一期的成功开发为二期开发奠定坚实基础。青林湾二期开发用地37.914万平米,建筑面积约70万平米,预计总投资约为35.55亿元,目前二期还未动工。公司计划2008年新开工面积

约10万平米。

由于没有找到相同地段的土地出让信息,我们从宁波市国土资源局网站上找到近一年来的住宅土地出让信息。具有一定可比性的是下表所示的5块土地,最高土地出让价为7350元/平米,最低价为4305元/平米,均价为5657元/平米。由于青林湾二期位于宁波老三区的海曦区,且有一期的成功开发做铺垫,所以我们以5500元/平米的土地价格对青林湾二期土地

进行估值,得出的价值为20.85亿元,公司的权益比例为74.87%,因此此项目的权益价值约为15.61亿元。

慈城新区9#地块项目――评估价:4.1亿元

慈城新区9#地块是注入的宁波慈通置业公司(项目公司)的开发项目。慈城新城位于古城南侧、慈江以南沿官山河两岸。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完成,慈城将是杭州湾跨海

大桥南端进入宁波市区的桥头堡,成为宁波与上海陆路沟通的重要节点。该项目总占地面积为341亩,系宁波市慈城新区开发的启动区,。目前公司正在进行项目的前期规划工作,预计于2008年底开工。

价值评估

根据公司公告,慈城新区9#地块的土地成本为4.13亿元(121万元/亩),我们以该土地成本作为该项目的评估价值。

资产置换影响分析:宁波城投基本实现主业上市

注入公司三个房地产公司以后,大股东宁波城投还有一些从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公司,但是大股东承诺将会采取注销或转让的方式进行处理,宁波城投其他子公司也不会从事与宁波富达构成同业竞争的业务。值得说明的是,大股东宁波城投持股80%的海城公司正在开发的宁波海曙区“和义路项目”包含了部分商业地产,由于经营初期可能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

因此本次不注入上市公司。宁波城投及控股子公司海城公司均作出承诺:“和义路项目”中的商业地产建成且经综合验收后,将以合理的条款和条件委托给宁波富达经营;该等商业地产具备稳定的现金流入且实现盈亏平衡年度起,宁波富达即有权以该等商业地产经宁波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的评估价值为转让基准价格,购买该等商业地产。

此次资产置换后,在大股东的业务结构中占绝大比重的房地产业务基本都注入上市公司。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此次资产重组基本实现了宁波城投主营业务的整体上市。“资源丰富、背景强大”的宁波城投对公司房地产业务的支持将会有质的提高。

此资产置换暨定向增发预案还有待股东大会、宁波国资委以及证监会的审批。此次资产置换有利于消除与大股东的同业竞争、有利于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预计会顺利通过,只存在时间上的障碍。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此次资产置换暨定向增发实施后,预计2008年的收入为21.11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6亿元,每股收益为0.119元,比07年公司0.1元的每股收益增长19%;预计2009年收入将达到24.38亿元,比08年增长15.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2.44亿元,比08年增长24.5%,每股收益达到0.139元。。

通过对注入公司的三个重要资产重新估值,我们大致可以得出新注入三个重要资产的价值约为93.54亿元,由于注入资产的其他业务尚未明确公布,我们假设其他业务的价值占比10%(即上述三大重要资产占90%比重),得到新注入三家公司的总价值约为103.93亿元。以增发预案通过后的16.4亿新股本计算,每股价值为6.32元,加上公司原有业务(剔除置换

资产价值提升篇(4)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4-032-03

资产重组是证券市场的永恒主题。作为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手段,资产重组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主营业务能力,所以近年来资产重组备受上市公司的青睐。究竟资产重组对上市公司的价值提升如何产生作用,下文将展开分析。

一、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内涵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一般可以通过两种基本方式进行发展,一是通过内部投资新建方式扩大生产能力;二是通过兼并、收购等形式吸收外部资源,通过外部扩张扩大企业经营规模。资产重组就是指上市公司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质量和获利能力而通过各种途径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已有业务进行重新组合或整合。

在早期商品经济社会中,内部发展方式是企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但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资本的不断集中,通过资产重组进行外部扩张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所说,没有一个美国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积累成长起来的。

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看,上市公司由于经营机制灵活,追求低成本的高速扩张,有着资产重组的内在动力和能力,加之政策的因势利导,因而在证券市场上已出现了一系列资产重组活动。在经济结构调整持续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资产重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形式

根据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的一般做法,可以将资产重组分为收购兼并、股权转让、资产剥离、资产置换这四种主要方式。

(一)收购兼并

这是通常所说的企业并购。上市公司通过企业的收购兼并,既可以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产生规模效应,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加强对市场的垄断;也可以采取多样化经营策略,以降低经营风险。但是,我国上市公司进行收购兼并的动机并不真正在于此,而是通过廉价收购非上市企业盈利较高的下属企业来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

(二)股权转让

股权转让是指并购公司根据股权转让协议受让上市公司的部分股权,从而成为上市公司股东或控股股东的行为。股权转让可分为第一大股东变更的股权转让和非第一大股东变更的股权转让两类。有实质性重组的第一大股东变更的股权转让对企业业绩的提升是不言而喻的。

(三)资产剥离

资产剥离是对上市公司主体中的非生产性、非经营性资产从上市公司实体中分离出来,一般由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承接。这是上市公司最为常用的利润提升方法之一,主要是将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剥离转让给母公司或母公司所属的子公司;在剥离的资产形态上,通常包括控股和参股公司的股权、土地使用权、投资项目等。这是一种“财务包装”方式,通过重组使亏损的或微利的上市公司在报表利润上实现扭亏或实现业绩的较高增长。这对已连续多年亏损而面临“ST”和“PT”处理的公司具有立竿见影的功效,被视为“救命稻草”。

(四)资产置换

资产置换是指上市公司与其他公司之间进行资产交换,从而提高资产质量。这一重组方式本应是一个互利的双赢过程,但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这一交易行为主要发生在关联方之间,是上市公司尤其是一些主营业务处于严重亏损或陷入绝境的上市公司常用的扭亏手段。上市公司置换出盈利能力较差的不良资产或劣质资产,而置换进盈利能力较强的优质资产,而且交易往往是不等价的,有的劣质资产的置出价格通常还要高于其账面价值,从而获得一笔转让收益。

三、资产重组对上市公司价值提升的影响

近年来资产重组的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信息技术业、批发零售业以及房地产业等,这些产业本身也是走在国内产业机构调整最前沿的行业,资产重组适应了经济环境大变革的要求。在众多上市公司的股改方案中,控股股东在解决上市公司历史债务、为上市公司注入或置换进优质资产都制定了详尽可行的方案,保证了上市公司股改获得长期稳定发展能力。随着这些方案的施行,未来上市公司的经营环境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估值水平有望得以大幅提高。总结起来资产重组对上市公司价值提升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公司价值的提升

主要是通过清理欠款帮助公司财务质量改善和通过注入优质资产提高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控股股东在股改方案中通过用现金、属下优质资产注入或者与上市公司劣质资产进行置换等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改善公司财务状况,上市公司也由此获得更有盈利能力的资产,从而保证了公司未来长期持续增长的能力。

以上海汽车为例。2006年12月20日,上海汽车公告称:“公司以新发行的327503万股流通A股及非关键零部件业务资产为对价购买上汽股份所持有的整车企业股权、关键零部件企业股权、与汽车业务密切相关的金融企业股权以及上汽大厦、配套综合楼等资产以及相关负债。” 这部分资产购买交割日是2006年11月1日,至2006年底,这部分资产为上海汽车带来5.95亿元的净利润,更为可观的是,2007年上半年,上海汽车的净利润比2006年同期净增400%。

这一案例向投资者传达的信息是:上市公司不再是企业圈钱的工具,而是拥有核心资产的、以营利为目的、实实在在经营的企业,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与管理者和社会股东具有同样的利益基础,按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提升上市公司的价值是所有股东和管理层的共同选择。

据统计,未来三年将有3万亿低价央企资产注入股市,这部分资产的平均市盈率不高于20倍,这些优质资产的注入将大大改善上市公司的质量,增加优质上市公司的数量,改善股市的结构。

(二)对投资价值的放大

重大的资产重组能够快速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而公司基本面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带来的高成长性,往往会获得市场的高度认同,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在资产重组消息公布后的巨大刺激下,时常爆发出惊人的表现。股改后高效率大面积的大宗资产重组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但有效的提升了上市公司的质量,更是进一步诠释了A股市场中有关外延式增长这一投资主题的价值。诸如国兴地产、SST新智、ST长运等具有重大重组题材个股的持续暴涨更是验证了资产重组这一主题下蕴藏的巨大投资机遇。而且,在全流通时代的来临之际资产重组手段更趋于多样化,随之带来的投资机会会日益增加。

此外,上市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不再只是对即将退市或者持续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保壳”而战,更多的是鼓励央企整体上市做大做强,消除同业竞争甚至整体上市,以改善上市公司质量,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为目的的主动性资产重组。尤其以今年以来的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体现更为明显。在未来一两年,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大型资产重组将会在A股市场延续,对较快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增强收益、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这既会增强目前市场整体收益,也会为投资者带来较好的投资机会。

(三)对行业整合的影响

我国大型企业仍有必要通过资产重组追求规模效益,诸如宝钢集团、长虹集团、海尔集团、江南造船等均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龙头企业,但对照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来看,其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资产重组,追求规模效益,可以整合行业,塑造具有垄断地位优势的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具体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实现。

1?郾横向重组,集中资金发展主业

2007年8月7日,安凯客车(000868)公告,拟以7.62元/股的价格,向安徽江淮汽车集团公司发行1000万股,购买其下属客车业务相关资产,即安徽江淮客车有限公司41%的股权。又比如,2005年8月8日,潍柴动力出资10.23亿元收购原大股东德隆及其实际控股公司所持有湘火炬12%的股权,从而成为湘火炬第一大股东,潍柴借势整合湘火炬旗下的陕重汽整车业务以及变速箱、车桥等业务,并与2007年4月30日完成吸收合并湘火炬工作,在A股市场上市。

通过类似横向重组,不但可以集中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发展主业,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做大做强,形成真正具有垄断优势地位的龙头企业。

2?郾纵向重组,形成规模化产业链

早在1997年末的亚泰集团并购双阳水泥,就是典型事例。在此并购中,双阳水泥享受了国家的免息政策,而且亚泰集团可以分6年替双阳水泥还清债务本金,购并的协议价格为零,实际上是承债式并购。由于原来亚泰集团主营房地产,对水泥业来说并无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所具有的只是资金方面的优势。并购后通过注入资金,相继扩建了3条日产2500吨的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从而奠定了这家企业在东北地区的龙头地位。而且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求得规模效益。将外部交易转为内部交易,降低了交易费用,这一成功重组,被原国家经贸委副主任陈清泰评价为:“为帮助没有资本金的国有大企业走出困境找到了一条出路”。以此为标志,亚泰水泥产业步入了黄金十年的高速发展期。

四、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与大股东存在关联交易,大股东资产升值巨大

目前,上市公司收购大股东资产的现象越来越多,其中不少大股东的资产在资产评估中出现了升值,有的升值幅度达到几倍。据不完全统计,最近一段时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有26家涉及购买大股东资产的关联交易,其中有12家公司所收购的资产在价值评估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升值,只有6家公司所收购的资产评估出现减值,其余9家的评估价或与账面价相当或未作披露。

(二)协议转让只针对部分股东,容易发生内幕交易

不利于对小股东合法权益的保护,很难体现公平原则,因此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法律排除了对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的合法性。此外,上市公司在股权转让中,新的大股东投资付款不到位,股权质押不规范,易发生股权纠纷。

(三)地方性行政壁垒的存在,对逆向选择行为产生了放大效应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开放性的资产重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有效而完善的信息传递机制,势必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当地企业往往先于外地投资者对本地比较有投资价值的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其结果不仅严重挫伤外部投资者参与该地区资产重组的积极性,而且也使应该重组的企业得不到重组。外地投资者为了逾越地方性行政壁垒,往往会以较高的成本获取目标企业的内部信息。此外,外地投资者还可能会付出一笔“公关”成本以换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以保证资产重组的最后成功。

(四)重组中的信息披露不够全面、充分

资产价值提升篇(5)

一、 引言

我们认为当今时代多数企业均正处于超竞争环境下。一方面,针对企业内部环境而言,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迅速判断环境变化并不断创新其能力,才能获取竞争优势,这种随环境改变而变化的能力才是企业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资源以修正运营操作能力从而适应动态复杂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Teece,Pisanno & Shuen,1997),因此,动态能力已成为在超竞争的新市场中企业获得环境内部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新利器。另一方面,针对企业外部环境而言,Collis(1994)认为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包括变化的消费者偏好、政府管制、技术进步等。在超竞争环境下,消费者偏好的变化经常使顾客资产不可预测,并影响到营销计划的实施效果。

二、 文献综述

顾客资产理论把企业内外环境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成为联结顾客与企业之间的一种持续互动的纽带。

1. 顾客资产的定义。顾客资产的概念最早由Blattbery,Deighton(1996)提出,他们将顾客视为企业的重要资产。Rust,Zeithaml和Lemon(2000)将顾客资产定义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的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具体的顾客资源。顾客资产的研究基本分为三个流派:(1)价值计量流派。Guilding和McManus(2002)认为顾客资产会计包括用于评估与某特定客户或客户群体有关的收入或利润现值的所有会计方法。(2)能力流派。Hogan等(2002)认为,作为资源与能力的组合,企业的任何活动都要依靠独特的资源和能力来支撑,顾客资产管理也必须依靠独特的资源和能力来进行,但当时未给出具体框架。目前,识别顾客资产管理关键能力及其影响效果的实证分析进展仍然比较缓慢。(3)营销流派。以关系营销为基础,美国西北大学Kelfogg学院进一步认为,顾客资产作为企业与业务往来者之间的组织关系的价值,是顾客与企业保持业务往来关系的可能性。企业和顾客互为价值感受主体和价值感受客体,把营销看作是企业与顾客的价值互动交换过程(Ulaga,2001)。这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仍然不是很多。

2. 顾客资产的驱动要素。Rust,Zeithaml和Lemon(2001)将顾客资产分为三个驱动组成部分:价值资产、品牌资产和维系资产(见图1)。他们认为只要辨清在某个企业或者行业中最重要的资产,就可以把管理重心放在这个最具影响力的资产驱动要素上,通过提升该资产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顾客资产。

Taeschler(2002)基于其对顾客资产的定义,认为顾客资产是由品牌资产和关系资产这两个要素驱动的,并且指出关系驱动的作用要强于品牌驱动。

Bolton,Lemon和Verhoef(2004)强调营销工具对顾客行为产生的影响,指出营销行为影响顾客与企业关系的长度,深度和宽度(即关系存续的时间,交易数量和交叉购买),并进而影响顾客资产。

Bolton(1998)和Kumar(2002)通过对单个顾客和企业的关系存续时间模型的研究表明,顾客满意的效果随时间的过去会发生变化,并且顾客期望与当前服务表现间的差异也起到重要作用。Reinartz和Kumar(2003)说明了直接邮寄广告和忠诚计划在关系存续时间上所起到的积极影响,而Thomas(2001)考虑了在航空运输行业中,渠道的获得对顾客维系的影响。Bolton,Lemon(1999)的研究证实,处于较高满意度和对价格有较好感知的顾客对服务的使用会处于较高水平上。Bolton,Kannan和Bramlett(2000)的研究表明,一项忠诚计划会激励顾客对服务的使用。Verhoef,Franses和Hoekstra(2001)研究表明,满意和价格公平对顾客交叉购买所起到的影响是非常小的。他们还进一步地研究认为,满意水平的变化,而不是确定的满意水平会影响交叉购买(Verhoef,Franses和Donkers,2002)。

从动态性方面,部分学者也分别做了一定的探讨,主要是针对某些服务属性或营销工具对顾客终身价值和顾客资产影响。例如,价格或质量可能随着关系长度的延续,其重要性会降低(Boulding,Kalra & Staelin,1999;Mittal,Katrichis,2000;Mittal,Kumar & Tsiros,1999)。这些动态性对于顾客行为可能会产生深远影响,企业在分配一段时期内的营销支出时必须意识到这种动态性。例如,Lemon,Bolton(2002)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顾客与企业关系时间的延续,服务可靠性可能会变得日益重要,并且伴随着在顾客对服务的使用上产生不稳定影响以及交叉购买。这说明顾客资产是动态的资产,企业静态的组织能力已无法充分的起到提升顾客价值的作用。而与之相适应的是动态的企业能力。

3. 动态能力的定义。Teece、Pisanao和Shuen(1997)认为,动态能力是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构建、整合和重构企业内部和外部能力的能力。动态能力不局限于过去任何一种核心能力,而是处于企业能力结构的最高层,具有现象性,它使企业在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时,能够迅速整合,建立和重构内外资源、技能和能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关于动态能力的实证研究,Teece和Pisanao(1997)又明确提出动态能力由整合能力、构建能力和重构能力三个维度构成的观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以此观点为基础,逐步展开了深入研究,但在维度划分问题上仍然比较混乱。Darshan Desai,Subrat Sahu和Piyush Kumar Sinha(2007)对CRM动态能力进行了定义,他们认为CRM动态能力是指整个客户管理过程中都体现着动态管理,而这种管理通过制定新的具备竞争力的价值创造力量,巧妙地利用各种资源,为公司及客户创造价值。国内文献研究的发展仅仅局限在基于能力的顾客关系管理研究,并对能力维度的划分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界定,但尚未触及动态能力与CRM的进一步探讨。为了推动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并增强相关实证研究的理论贡献,有必要引入全新的构念或重新界定已有的构念(Colquitt & Zapata,2007)。

三、 动态能力提升顾客资产的价值策略

动态能力测量维度的探索以Teece等(1997)在其开创性文献中提出的动态能力框架为基础和起点,它包括以下假设:首先,竞争优势来自于动态能力,即“改进、更新、重构资源,形成新的功能能力,使之与外部环境相匹配”的能力;其次,动态能力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其一是组织和管理过程,其二是资产位势,其三是路径。资产位势和路径是静态的,他们决定了组织和管理过程。而组织和管理过程是动态能力的本质和竞争优势的来源(林萍,2008)。不同学派关于动态能力维度的观点,我们应致力于从动态能力的不同维度研究顾客资产的价值策略。

1. 动态能力的整合维度策略。Teeee,Pisano和Shuen(1997)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胜任特征以应付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其中“动态”指的是更新胜任以达到与变化的商业环境相一致的能力,“能力”强调的是战略管理在合理地适应、整合和重组内部和外部组织技能、资源和职能胜任以匹配变化环境要求的关键角色,也可以认为是协调和控制能力。在超竞争环境下,企业持续获得顾客资产依赖于企业内部存在的管理和组织过程。组织过程从静态角度讲是通过协调和整合来完成特定任务;从动态角度讲是学习。学习通过试验促进任务更好完成的过程,还能帮助发现新的机会。企业的学习具有社会和集体性质,学习产生的组织知识存在于新的活动模式、组织惯例和新的组织逻辑中;从转换角度讲是重构和转变。在迅速变化的市场中,不断发现重构企业资产结构、实现必要的内外部转变的能力具有重要价值。Zott(2000)基于国际化经营的角度,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创造、积累和提升独特的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回报的资源的能力,它包括拥有和提升能力。Helfat和Raubitschek(2000)提出了一个深化了的对Teece,Pisano和Shuen(1997)所定义的动态能力理解的知识、能力和产品共同演进的模型,核心思想是企业的产品发展由企业的知识系统和学习系统所支撑,而产品的发展又反过来增强企业的知识和学习能力,这一能力增加了顾客资产中品牌资产的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顾客资产价值的有力提升。

2. 动态能力的市场导向维度策略。市场导向指的是对市场、消费者需求以及竞争者动态的敏锐嗅觉,他还能在有效进行资源重新配置以及适时更新方面对市场情报做出积极响应(Day,1994,Kohli & Jaworski,1990)。它主要在于适时洞悉并适应市场环境,以及针对资源的转变快速决策。市场导向有助于CRM的动态管理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1)识别新的市场机遇(Day,1994);(2)识别资源与能力差距(Sinkula,1994);(3)促进创新(D'Aveni,1994)。要想有效地对资源进行配置与更新,必须以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为前提。洞悉市场环境、传播市场情报以及发动变革的能力是动态管理的重中之中(Teece,Pisano & Shuen,1997)。认识自身资源与能力的差距,以及是否与市场需求相匹配,是CRM动态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Grant,1995)。市场导向维度帮助企业了解顾客,建立并维持长期的良好的顾客关系,促进顾客资产的维系资产的提升。

3. 动态能力的学习维度策略。Zollo和Winter(2001)认为动态能力是种持续稳定的集体学习行为模式,通过这种行为模式,企业可以系统地形成和改善它的运营惯例,使得企业绩效得以不断提升。此外,这个定义还提出了动态能力是在企业内不断学习和相关日常活动调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组成层次的“模块学习”或者过程层次的“构筑学习”,模块学习包括企业内运营惯例的重新组合以适应新的产品组成。构筑学习指的是发展重组企业内现有惯例的新方式。Winter(2003)则提出了一个基于能力学习的动态能力模型,其中心变量是抱负水平,他认为抱负水平决定对学习的投资,而“满意原则”解释能力发展的渐进特征。触发新的学习过程需要“抱负水平”的变化。自组织学派的界定:Masini等人(2001)借助演化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自组织理论,首先明确提出动态能力是(下转第34页)运用和拓展兼而有之的高层次管理能力,是与环境相适应的自组织系统。Kliesch(2005)则在Teece,Pisano,Shuen(1997)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双重过程的动态能力自组织系统模型。一方面是基于整合己有胜任完成特定任务过程的运营层次能力;另一方面是基于监控运营能力运行过程的由各种协调和控制机制构成的监控能力,随时掌握运营能力所整合胜任的刚性化趋势并加以改进。两种能力协同互动,共同演进,保证在特定领域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企业动态能力的学习维度,可以帮助提起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保证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从而有利于增加顾客资产的价值资产。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文献的梳理和研究,我们认为企业动态能力的三个维度分别对顾客资产的三个驱动因素积极的促进作用,即:整合维度策略可以帮助企业提高顾客资产的品牌资产驱动因素的价值;市场导向维度策略可以帮助企业提高顾客资产的维系资产驱动因素的价值;学习导向维度策略可以帮助企业提高顾客资产的价值资产驱动因素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林萍.组织动态能力研究.厦门大学学位论文,2008.

2. 刘石兰,任浩.论企业能力对顾客价值的作用及其匹配.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6).

3. 邵景波.顾客资产测量与提升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06.

4. R.Kordupleski, R. T.Rust, A.J.Zahorik. Why Improving Quality Doesn't Improve Quality.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3,(35):82-95.

资产价值提升篇(6)

(一)顾客资产的内涵

所谓顾客资产,就是企业所有顾客终身价值折现的总和,即顾客的价值不仅仅是当前通过顾客而具有的盈利能力,也包括企业将从顾客一生中获得的贡献流的折现净值,把企业所有顾客的这些价值加总起来,称之为顾客资产。

作为企业管理者想要成功驾驭顾客资产应从了解顾客资产内容开始,在熟悉和清理的过程中逐渐掌握。顾客资产一般由价值资产、品牌资产和维系资产三部分组成。企业未来收益主要来源于顾客资产,因此,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顾客资产是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对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应作为今后企业管理者的主要关注点。

(二)顾客资产的类型

通常将顾客资产分为两种:1)根据顾客态度分为一般顾客和忠实顾客;2)根据顾客自身价值分为无价值、一般价值和高价值顾客。由于上述划分存在很大的缺陷,因此针对这两种思路所带来的缺陷问题,在对顾客类型做出划分的同时必须遵循以下两个重要原则:

(1)可以根据顾客价值划分顾客类型,既好掌握又能实时操控;

(2)顾客分类要目的明确,根据顾客的不同情况选取所对应的营销策略,为了使营销策略更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分类计划中还需充分考虑到顾客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不同的顾客类型所提供顾客价值的能力也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引领者顾客

引领者顾客是指一些对新出的事物或技术敏感度较强的群体,喜欢不断尝试新事物的感觉且不在乎价格的高低,是潮流的领先者。此类顾客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收入颇丰,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在所属群体中总是站在最高点,希望自己成为舆论的引领者。引领者顾客群在自己购买的同时,还经常鼓动他人购买,他们给出的建议对企业非常重要,所以必须得到正视。也正因为引领者顾客具有这些对企业有利的价值,才会成为众商家愿意倾力投资的目标,这也提升了其交易价值。

(2)跟随者顾客

跟随者顾客是指一些紧跟潮流,随着潮流的变化而变化的群体,他们对于新产品的性能和技术不一定有深层次的了解,只是参照引领者顾客来进行跟随消费,通过产品来满足自己内心和情感上的需求,也不是特别在意价格的高低,主要看重于品牌形象。

(3)求实消费顾客

求实消费顾客是指在购买产品时会特别谨慎的群体,经常在多种类似产品中进行价格、性能、质量的对比。此类消费群体对他人的建议会听取但不盲从,最终的决定权始终由自己掌握,综合考虑不仅仅依赖于品牌形象。因此其基本不具备交易价值,只能为企业提供顾客购买价值、知识价值与口碑价值。

(4)选价顾客

选价顾客,字面意思非常明显,主要是指对价格十分敏感的群体,当企业与同行产生明显的价格优势时才会引起他们的购买欲望,此类消费群体只能为企业提供最基本的价值:购买价值。

二、企业顾客资产中的顾客价值分析

现实中,所有企业大都是由以上四种不同类型的顾客的终身价值总和构成企业的顾客资产,其中不难看出为什么一些企业原本拥有着庞大的市场份额在市场竞争中却倍感压力,而为什么那些平常并未得到重视的小型企业却能迅速成长,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正因顾客类型不同所带来的价值也不同,所以,即使拥有同等数量的顾客,但由于顾客结构不同也会使顾客资产产生极大的差距。

例如两家规模相似的企业,但旗下顾客资产大有不同,其中,A企业的顾客资产中引领者顾客和跟随者顾客较多,占据大部分比例;而B企业则是求实消费顾客和选价顾客较多,这就致使两家企业无论是收入、利润,还是未来的销售增长率都是完全相悖的。

人们常议论,一个企业什么最重要,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要我说如今信息化已覆盖全球,对于企业顾客资产才是最重要的。能给企业带来持久且稳定的盈利才是关键所在,所以能够维系好客户,保证客户数量的同时还要有质量,这才是企业的无形战略资产。

本文并不否认人才、技术、品牌这些内容对企业的重要性,但我们必须清楚这些仅仅是企业为了从顾客哪里获得收益的工具,虽然能够通过工具为企业带来收益,但是收益的根本在于顾客,所以工具不能代替目标,企业的目标在顾客那里。

正因为顾客资产可以为企业带来购买价值、口碑价值、知识价值和交易价值,所以才会说顾客资产对企业最是重要。

1.顾客资产的购买价值――是指本人多次重复购买的价值

表面来看顾客购买价值就是顾客购买了本企业的产品,当顾客购买产品后为企业带来收益就是他所体现的购买价值。假如顾客通过此次购物产生好感,无论是对产品本身还是服务都表示满意,那么后期重复购买的几率会很大,这就逐渐为企业带来终审购买价值。现在有部分企业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去开发新客户,却忽视了老客户的重要性,这等于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顾客资产的传播价值――带动其他人来购买的价值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个客户如果对购买的产品非常满意,可能只会告诉身边一两个人,相反,他对产品不满意可能会见人就说,发泄自己对产品的不满,这就是客户给企业带来的传播价值。口口相传,是一种传播工具,但它与广告又有所不同。广告一般对于宣传新产品比较有效,而对老产品来说则更看重口碑价值。

3.顾客资产的知识价值――最终帮助企业产品改造升级

企业额忠实客户资产不只是让顾客来购买产品,也要让顾客自愿为企业做广告口口相传,而且将所用产品的感受反馈给企业,通过与顾客交流总结优势和不足,并加以改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4.顾客资产的交易价值――企业间共享开拓客户各方面的消费空间

顾客资产的交易价值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对内,产品间的或向上的交易价值,在购买时一般顾客会先选择一种产品,使用后对此产生好感,后期逐渐扩大范围喜欢上此企业的其他产品,这就是交易价值的体现。向上的交易价值,意思是说产品改良升级后所带来的价值,这样产品也会随着顾客要求的提高而提高,也总能用上新产品,满足顾客的新鲜感。

第二种是对外交易价值,是指与有共同目标客户的特定企业结成战略联盟而产生的额外价值,就是说相关联的企业之间一起来共享开拓客户的各方面的消费空间。

可见,对企业来说顾客资产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当有了顾客资产后,还需挖掘资产价值,才能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三、提升企业顾客资产的顾客价值的途径

经上述分析得出,企业掌握顾客资产后要有针对性的提升顾客价值,合理分配企业资源,在竞争中为企业争取更多优势,其主要途径有:

1.企业首先要认清企业顾客是资产而非资源的客观实际

认清企业的顾客是资产而非资源,企业资源只能使用,而顾客资产可以用于经营,这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对顾客资产进行运营和投资是企业经营顾客资产的主要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条件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不仅需要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还要将有限的营销费用发挥出最大价值。那么,就需要企业根据顾客价值的不同,合理规划顾客投资,并且能将花出去的资金再从顾客身上找回。

说起来简单,其实做起来很难,需要企业认清顾客是资产而非资源的客观实际,把维系顾客当作资产管理的中心内容。一般情况下,企业用于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要比维护一个老客户的成本高很多,所以当企业每流失一个老客户就等于在减少企业的利润。维系老客户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企业制定降低客户流失率的有效方案,才能增加企业利润所得。

2.企业应为顾客提供更多的品牌选择

资产价值提升篇(7)

中图分类号:F8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11-034-04

2005年7月中国开始了汇率体制改革,人民币开始升值,与此同时,中国资产价格也开始快速上升,货币升值与资产价格关系的内在逻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货币升值导致资产价值重估的理论逻辑

资产的价值取决于资产所带来的现金流的现值,即资产价值受到每一期的所带来的现金量的大小以及贴现率的大小的影响。如果在比较完美的市场中,如股票市场,资产在任何时候可以以接近于0的交易成本出售,那么,资产(以股票为例进行说明)的价格可以表示为:

其中P为股票现价,D为股息,P+1为预期股票价格,r为贴现率,贴现率不但受到无风险利率的影响,而且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故股价可以表示为:

在汇率升值的环境中,资产的定价方式将发生改变。在升值环境下,股票价格的决定方式可以表示如下:

其中,P*和p*+1分别为升值条件下的股票价格和预期价格,E和E+1分别为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e+1为升值速度。而假设市场参与者认为汇率会无限期限升值,并且汇率升值幅度不太大,那么股票价格就可以表示为:

从(2)式和(4)式可以看出,在货币升值的环境中,资产价格取决于盈利能力、贴现率和货币升值速度。对于所有企业而言(或资本市场而言)盈利能力取决于实体经济的表现,贴现率取决于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式,特别是基准利率的变化。下面考虑这些因素的变化与资本价格变化的关系。

二、升值过程中货币政策取向对资产价值重估的影响

(一)无风险套利政策会导致资产泡沫

对于货币升值,许多国家的货币政策制定者为了保持一定的升值节奏,往往通过调节国内利率水平,使本币利率与世界主要货币的利率水平保持一定的差异,从而达到消除外国投机资本通过套利而获得收益。在这一过程中,为了维持一定比例的利差,货币当局就必须维持本国的低利率水平,而低利率就会加大货币的需求,而货币当局只能被动满足这一需求,因此不断提供本国货币,其结果就是造成本国流动性膨胀,而大量的货币将进入金融资本市场,直接推动资产价格上升。资产价格又进一步导致外国资本进入,从而带来本币升值压力,促使货币当局降低利率,进入一个自我实现的死循环,极有可能产生泡沫经济。

在遵循这一原则的情况下,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性会随汇率升值而膨胀,股票市场会空前繁荣,股票价格加速上升,另外其他资产,特别是不动产价格也会上升。由于流动性不断膨胀,最终所有的资产价格(不管资产本身是否具有盈利能力)均不断上升。在这一政策原则下,资本市场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繁荣,而且差不多所有股票价格均表现为上升趋势,一些从基本面上来看没有价值的股票也会出现上涨。当货币当局觉得没有必要升值,或者市场没有促使货币升值的动力的情况下,资产价格就需要向其真实价值回归,因此股票市场和不动产市场将崩溃,股票价格要跌到汇率升值之前的水平,甚至更低。

(二)紧缩的货币政策能控制资产泡沫

在这一政策操作下,政策制定者并不是利用货币政策被动的配合汇率上升的步伐,而是根据经济金融状况主动实施货币政策。由于市场普遍预期汇率会升值,在无风险套利的作用下,国际资本就会进入国内,资本进入国内就增加了流动性,为此政策制定者为了控制流动性不断提高利率水平,以此防止实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和虚拟经济出现泡沫经济。在这一过程中,国内利率水平将不断上升。在这种升值的过程中,流动性始终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出现所谓的流动性膨胀,因此,股票价格不会出现全面上升的情况,一般而言,随着国外资本的进入,股市很有可能上升。由于流动性得到控制,汇率上升不会导致所有的资产价格上升,只有那些由于升值带来利润上升的行业和价值真正得到提升的资产其价值和价格才会上升。

三、升值过程中实体经济绩效变化对资产价值重估的影响

(一)升值导致产业升级和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将导致资本市场长期繁荣

汇率上升意味着本国产品价格相对于外国产品更加昂贵,企业相对于国外同类企业,竞争力下降。不过,汇率上升也为企业提供了转型和提升竞争力的机会。首先,对于依赖进口的企业,正好利用汇率升值进行设备更新换代,淘汰落后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第二,利用升值的过程实现产业转型,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退出,进入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第三,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发达国家需要转移的次高新技术产业;第四,加强研发,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

在升值的过程中,如果国内实现了产业升级,实现了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型,产业结构实现了高级化,那么,即使在升值完成时,资本市场可能出现短暂的调整,这一调整也只是使那些不可持续的泡沫破裂,而资本市场的长期繁荣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在升值过程中,经济的基本面状况也得到了改善,企业盈利能力永久性提高。

(二)升值导致出口下降、需求不足和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将导致资本市场长期萧条

货币升值如果导致对外出口和内部投资需求将下降,进而导致内部消费需求下降,从而导致总需求下降,总需求下降和要素成本上升将导致生产性企业盈利能力降低。由于货币升值导致投机性资本进入资本市场,资产价格进一步上升,因此企业更愿意投资于股票市场和不动产市场,所以在企业的报表上会出现大量的投资收益,从而表现为企业盈利能力上升,特别是金融机构、房地产公司和大的制造企业相互持股,通过上市公司股价推高,而表现出经济中盈利能力的提高。随着资本市场膨胀,资产价格不断上升,而经济的真实产出反而出现下降,这就表现为明显的泡沫经济。

一旦升值完成,投机性资本将要实现获利兑现,因此资本市场的泡沫将破裂,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持股或抵押贷款的方式进入股票和不动产市场,因此,房地产市场崩溃将意味着抵押贷款成为坏账的可能性提高,而股票市场崩溃意味着银行的权益下降,这两方面的作用就是银行坏账上升,资本充足率出现问题,严重的情况是金融机构破产,其结果是内生性流动性紧缩,最终导致资本市场长期的萧条。

四、美日韩等国货币升值与资产价值重估的简要考察

(一)货币政策应对措施有所差异

在整个80年代,美国均维持了高的利率水平,利率水平在8%-18%这一高区间以内,与此同时减少货币的供给。80年代末期,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上台,美国在这一段时期开始进入高增长低通胀的“大缓和”时期,美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重心转向了所谓的保持物价稳定,政策基本上采用所谓的通货膨胀目标值,由于通货膨胀比较低,所以美国利率水平保持在4%-6%这一窄的区间,变化幅度比较小,利率的变化基本上遵循简单 “泰勒规则”,而放弃对货币总量的控制。在升值过程中,美国并没有出现严重的资产泡沫。

在日元升值的过程中,日本始终采用低利率政策来延缓货币升值的速度,日本央行贴现率在两次升值过程中始终保持逐渐下降的趋势,而日本央行贴现率提高往往是在日元升值完成以后才提高利率水平。当美国不断降低利率时,日本也随着降低利率,美元与日元的利差有扩大的趋势,即日元利率相对于美元利率越来越低,美元利率相对于日元利率越来越高。日本为了降低利率水平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加货币供给,造成了流动性膨胀,出现了泡沫经济。

韩国在升值期间也采用的是利率―汇率平价规则,即汇率升值的速度与韩美的利差呈反向关系,即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对汇率升值。

(二)实体经济的表现与变化大相径庭

在第一次升值期间,美国的真实GDP年均增长率为3.2%,第二次升值期间增长率达到3.8%。第一次升值期间美国摆脱了滞胀的经济局面,经济结构得到改善,美国开始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发展科技,这为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打下基础。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特别是信息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技术进步,使美国重新回到引领世界技术进步的位置。

日本的产业在70年代实现了转型,其中机械制造(包括汽车制造)和电子行业以及化工产业等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且在一段时期内成为这些产业的领导者。90年代,日本没有在数字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优势。日本在这一轮汇率升值的过程中,大量的资源投向了非生产性领域。日本1990年以后的反映技术进步的全要素增长率仅仅为0.25%,不到70年代的1/6,差不多为80年代的1/5。这也就构成了日本股市后来十几年的长期萧条的真正原因。

韩国经济增长速度很高,平均达到8%以上,这是韩国资产价格不断上升的基础。不断升级的产业以及其不断增强的产业竞争力是其股市长期繁荣的有力支持。韩国的产业优势的获得是韩国通过自身产业不断优化的结果,也是韩国经济能够在汇率不断升值的过程中韩国经济和产业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原因。70年代,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80年代以后,韩国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韩国通过科技升级,带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使知识、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韩国21世纪的主导产业。

五、人民币升值导致的中国资产价值重估

2005年7月中国开始了汇率体制改革,人民币开始升值,与此同时,中国股市在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以后,上证指数从谷底的998点一直上升到目前的6000点以上,而房地产价格也不断上升,2007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价格上升超过8%。

2005年至2006年,人民币维持低利率,主要是以此配合人民币的升值节奏。由于长期的低利率和不断上升的经济周期,其结果造成了中国通货膨胀的加速上升。2007年以后,中国的货币政策没有简单地依据利率―汇率平价原则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特别是中国针对经济向过热方向发展的趋势,不断提高利率水平,中美一度扩大的利差水平有所缩小。虽然目前中国的利率政策已经改变了简单的适应汇率升值的政策,但是,货币供应量增速还是偏快,流动性膨胀的状况比较严重。2004年以来货币与产出的比例不断上升。2007年,虽然通货膨胀比较严重,但是中国的货币供应明显偏多,根据央行应对通货膨胀而采取的逆周期的政策操作规则来看,2007年货币供应增速明显过快,明显高于年初制定的增长16%的目标。综合考虑利率水平和货币供应水平,中国虽然采用了“中性偏紧”稳定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但是,中国货币政策的紧缩力度还不够,还不足以完全消除资产泡沫,资产价格还是快速上升。

在汇率升值的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因为人民币升值而受到太大的负面影响,出口依然高速增长,经济增速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高。而在这一进程中,由于世界产业的转移和中国巨大的基础设施、劳动力和资本优势相结合,大大地提高了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中国目前承接了发达国家转移的大量产业,如造船、机械、汽车和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大量转移到中国,中国在这些产品的产量所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快速提高。中国具有绝对的规模优势。同时中国还具有相对的成本优势。中国工人的技术素养高,劳动生产率也高,中国劳动力得到了更好的教育,中国的教育水平比同等经济发达国家高。中国具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不具有的工业基础。正是因为中国具有以上优势,而且未来世界产业将在全球范围内分工,因此,中国将继续保持世界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在汇率上升的过程中,中国具有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的能力。而产业升级将最终提高资产的价值。

六、结语

资产价值提升篇(8)

综观国际金融危机,将对世界经济和贸易长期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各国经济纷纷进入重新调整时期,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减少消费和提高储蓄率,这有助于纠正全球贸易严重失衡格局;但也将降低进口需求,制约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增长,从而抑制国际贸易的增长。为此,未来中国外贸发展应积极实施“价值链提升”战略,逐步改变在全球出口价值链低端的位置,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创新外贸发展空间,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所谓“价值链提升”战略,就是以全球化的视野、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国际产业转移,从而推动外贸和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中国在全球出口价值链中的地位。

基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外贸发展新途径

对一国出口贸易而言,增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数量扩张型增长,一种是价值链提升型增长。由于受产业价值链整体水平的制约,长期以来中国出口贸易属于较为粗放的数量扩张型增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相当一个时期表现为出口数量快速增长,同时出口价格不断下降,出口产品越来越受到反倾销等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出口总体下滑,其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出口数量出现大幅减少。而基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出口“价值链提升”战略,则是经济全球化赋予外贸发展新的内涵,开辟了一条提升出口价值链,推动外贸和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一国产业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由较低级形态向较高级形态的转换过程,也是高生产率产业(高附加价值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它包括了产出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就业结构高度化和资产结构高度化等方面,是产业技术水平和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创新了产业升级的方式。具体而言,产业升级包括了以往的两种类型:一是产业部类的升级,即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升级;二是产业之间的升级,即从密集使用较低级生产要素的传统产业向密集使用较高级生产要素的新兴行业的升级。产业升级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还创新了第三种方式,也就是基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产业内部的升级,即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业链条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链条的升级。

产业升级是一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国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全球化背景下,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只有不断实现产业升级,才能够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而保持和增进国家的贸易利益与综合竞争实力;因此,产业升级对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这样加工贸易庞大且处在价值链低端的发展中出口大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于任何一个产业而言,其价值活动都可粗略地划分为技术与资本密集环节(如研发设计、高级原材料生产、复杂加工和零部件生产等)、劳动密集环节(如简单加工和零部件生产、成品组装等)和信息与管理密集环节(如市场营销、管理运营、品牌运作、专业服务、金融服务、物流管理等,这些活动通常可归为总部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两大类)。全球产业价值链是一条深凹的“U”型曲线(也称为“微笑曲线”)。由于全球劳动力跨境流动存在诸多障碍,导致不同国家之间劳动工资水平的巨大差异,而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却可以自由流动,导致资本回报的平均化。这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形成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不同环节的分工,通常劳动密集型的价值环节布局在发展中国家,这些环节的劳动生产率较低,附加价值也较低,而劳动生产率较高的技术与资本密集环节和信息与管理密集环节则分布在发达国家,从而形成了一条深凹的“U”型曲线。

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纷纷通过开放政策融入了全球分工体系,同时,产业内部分工也向工序之间、向日益细化的链条和模块之间的分工发展。国际分工的广化和深化,既提高了全球经济的效率和福利,也为发展中国家在不同产业的不同链条上嵌入全球经济体系,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进而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创造了更多的时机和空间。

我国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积极对外开放,发挥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产业构成情况迅速发展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接受了大量的外商投资企业在信息产业的投资,信息产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工业部门,相应的出口产品结构中以IT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也迅速提高。按照传统的行业分类标准来衡量我国的工业结构,我国产业结构已经达到相当高的阶段,但是,应当看到,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分析,其实我国只是参与了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劳动密集的环节而已,我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并不高。

我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较低,意味着提高我国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地位的空间较大。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由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后起国家产业升级变为三个方向:一是继续像以往一样进行从劳动密集产业到资本技术密集产业的产业间升级,更重要的是,沿着全球产业价值链从劳动密集的价值环节向两个方向提升,一个是向资本与技术密集的价值环节提升,另一个是向信息与管理密集的价值环节提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产业间的升级大多也可以归纳到价值环节的升级。不论是在传统产业还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内,均存在着从低附加价值向高附加价值环节提升的空间。例如,在IT产业中,劳动密集的价值环节是电脑的组装。在上游环节中,附加价值更高的是线路板、显示卡等部件的生产,再往上游是芯片的生产、封装,附加价值更高;往下游,则分别存在物流、营销、品牌等多个服务环节,其附加价值也远高于电脑的组装环节。即使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业中,也存在着附加价值差异巨大的不同环节,成衣的生产附加价值最低。向产业上游回溯,高档面料的生产附加价值则有所提高,设计的附加价值更高;向产业的下游推进,物流、国际营销、品牌经营的附加价值也不断提高。

同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基于产业升级的理念,后起国家外贸发展特别是其出口贸易不仅可以继续从劳动密集产品(传统产业)到机电产品(资本密集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技术密集产业)方向延伸,而且可以着力按照一个崭新的方式――全球产业价值链条向资本与技术密集的价值环节和向信息与管理密集的价值环节两个方向展开,通过附加价值的大幅提升,促进外贸和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价值链提升战略”无疑将大大创新和拓展中国外贸发展空间。

“价值链提升”战略的重点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我国服务贸易多年来逆差持续扩大,2009年上半年逆差为167亿美元,表明我国服务业总体国际竞争力较弱。大力发展服务出口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也有利于提升我国服务业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在推动传统服务业继续扩大出口的同时,当前我国应该抓住服务外包的重大机遇,以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出口的突破点。我国发展服务外包具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不少约束:一是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不足,缺乏有国际声誉的服务类大公司。二是人力资源产业链存在欠缺,高中低人才不配套,高端人才不足;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的不匹配;外语水平普遍不高,国际交流能力有待提高;技能培训与提高的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三是商业运作环境有待完善。四是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网络支持、水电、办公环境、交通存在一些约束,大城市房屋成本上涨过高。五是政策与法制环境有待改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六是缺乏对信息技术支撑的服务支持政策。为此,我们应当扬长避短,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服务外包大发展。要按照服务外包的要求,建立或完善服务外包的特殊经济园区,如软件园、科技研发园区、国际物流园区等,培育产业集群。要改善商业运作的软环境,包括:提高政策的透明度与可预见性;规范政府职能与行为;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等。

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后起国家的技术进步有两个来源,即外源式和内源式,外源式是指通过投资、贸易、模仿等方式从国际市场获取技术,内源式则是通过自主创新获取技术。针对具体的技术,究竟是外源式获取还是内源式获取,应该是由企业通盘比较收益、成本与风险后决定的事情。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知识产权约束,因此,在国家层面上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战略十分必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地位的核心,是实施出口“价值链提升战略”的关键。为此,未来我国在开放中推进自主创新,政府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充分发挥外资在自主创新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和高端制造环节;引导外资研发中心在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科技等高新技术领域开展原始创新;提高知识产权本地化比例;鼓励跨国公司与我国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合作战略联盟。二要大力引进海外高级专才,在税收、跨境流动、工作许可、居留、生活条件和家庭人员的就业、就学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三要结合本国国情,完善风险投资、证券市场等一系列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金融制度。四要为本国企业在海外设立或并购研发机构、收购知识产权以及与国外合作开展创新活动,提供政策扶持与便利。五要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大力培育中国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是跨国公司的时代,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是全球资源配置和贸易的主导者,也是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最大推动者。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实施出口“价值链提升”战略举措,主体是企业,能担此大任者,则必须是一大批中国的跨国公司。培育中国跨国公司,对于我国开拓国际市场和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外贸和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深化对外开放的政策重点应是支持发展中国跨国公司。只有把重点放在支持培养一大批世界级的中国跨国公司,中国才能集中有限的资源,有效地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力量,这是中国提升全球产业价值链地位最有效的办法。为此,政府政策的着力点:一是大力发展中国跨国公司,促进在主要出口产业中建立一批有核心竞争力和跨国经营能力的跨国公司,使它们成为参与全球贸易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平台和载体;二是支持中国企业有条件、有选择地跨国收购兼并,加快中国企业的海外市场、资源、技术布局;三是在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适当放松外汇管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的境内外融资,在不违背WTO规则的前提下,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的研发活动。

“价值链提升”战略的支撑条件

“价值链提升”战略的根本是要改变和提升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全球化发展到今天,除劳动力之外的生产要素都可以自由跨境流动,资源禀赋不再成为决定一国的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决定一国分工地位的是战略、体制和人力资源。我们必须围绕这几个基本要点,创造动态的比较优势,实现产业升级和贸易发展的目标。

创造新优势是时展的客观要求。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积累,我国的要素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同领域中的比较优势有消有长,在全球分工格局中的位置也在发生相应调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和外资流入在全球的比重不断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层次和特点也将随之进行调整、拓展和提升。这些新的情况和变化,要求我们在继续发挥好传统优势的同时,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努力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新优势。

新优势是相对于传统优势而言的。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就是要不断完善我国市场开放法律体系,实现政府管理行为的法制化,增加政府行为透明度,这是形成新优势的根本保证。用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标准严格管理输出商品质量、国际技术转让的合同签订、对外投资的资本运作、海外企业的资产评估及信用评级等,这是形成新优势的前提。提升我国传统产业水平,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形成新优势的基础。增强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我国企业坚持技术创新,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这是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

实施“价值链提升”战略,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创造和形成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一是人力资源优势。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人力资本是保持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力工资等要素价格将不断上升,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在此压力下,提升人力素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核心就是要通过加强教育培训等措施培育更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并与其他生产要素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促进经济和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

资产价值提升篇(9)

资产减值,是指企业的资产发生市场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情况。新《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资产减值的规范刚刚出台,本文拟对企业资产减值核算有关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企业资产减值的范围问题

实际工作中,企业几乎所有的资产都存在减值(或贬值)现象。企业资产减值应该分为三类:一是流动资产减值。这类资产减值在发生时,企业将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当资产减值迹象消失或资产价值回升时,企业可以把已经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原路冲回;二是非流动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减值。这类资产减值分为正常价格波动和永久性减值。前者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单独核算,计入当期损益,以后升值时,反方向核算,计入当期损益;后者属于永久性减值,这部分减值计提时连同以前已经入账的升值部分一并计入当期损益,以后确属价值回升,回升部分的价值也不再计入当期损益。三是非流动资产按实际成本计量的资产减值。这类资产减值属于《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规范的内容,这类资产减值一经发生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

二、资产减值测算中的可回收金额问题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资产减值迹象。有确凿证据证明存在资产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资产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有三个确定方法。一是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是长期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二是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三是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应当大于零。实际工作中,企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主要通过前两者确定,只要它们两者中有一个方法计算的金额大于其资产的账面价值就不作为资产减值。若两者计算方法确定的金额都小于其账面价值,按其最高者与其账面价值进行比较,确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三、资产升值处理问题

(一)流动资产升值的会计处理

流动资产的升值包括单独核算资产减值的流动资产升值和进行明细核算资产减值的流动资产升值两种情况。前者一旦升值,应在已经计提减值数额范围内核算,冲回原来已经计提的资产减值数额,超过已经计提资产减值的部分不作会计处理,直到流动资产转让处置或消失时进行会计处理。如,坏账准备的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等。后者一旦升值,既可在已经计提减值数额范围内冲回原来已经计提的资产减值数额,也可对超过已经计提资产减值的部分继续进行会计处理,资产因升值产生的溢价收入,计入当期损益。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等。

(二)非流动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升值会计处理

非流动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有减值就有升值。非流动资产升值不论是在原非流动资产减值数额范围内,还是已经超过非流动资产初始投资成本的升值,其升值数额一律计入“资本公积”账户,不计入当期损益。企业会计准则之所以这样规范,主要原因在于防止企业利用资产的涨跌价格来操纵损益,粉饰业绩,编制虚假财务报告。

(三)非流动资产按实际成本计量的资产升值会计处理

非流动资产按实际成本计量的资产有减值同样也有升值。但是,非流动资产按实际成本计量模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后,《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要求资产减值不再转回。因此,按实际成本计量的非流动资产的升值一律不作会计处理。

四、涉及总部资产的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问题

企业总部资产包括整个企业集团或其事业部的办公楼、电子数据处理设备、研发中心等长期资产。总部资产的显著特征是难以脱离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形成独立的现金流量,而且其账面价值难以完全归属于某一资产组。因此,总部资产通常难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需要结合其他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在资产负债表日,如果有迹象表明某项总部资产可能发生减值,企业应当计算确定该总部资产所归属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然后将其与相应的账面价值相比较,据以判断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企业在对某一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时,应当先认定所有与该资产组相关的总部资产,再根据相关总部资产能否按照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摊至该资产组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对于相关总部资产能够按照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摊至该资产组的部分,应当将该部分总部资产的账面价值分摊至该资产组,再据以比较该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包括已分摊的总部资产的账面价值部分)和可收回金额,并按照前述有关资产组的减值损失处理顺序和方法处理。

对于相关总部资产难以按照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摊至该资产组的,应当按照下列步骤处理:首先,在不考虑相关总部资产的情况下,估计和比较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并按照前述有关资产组减值损失处理顺序和方法处理。其次,认定由若干个资产组组成的最小的资产组组合,该资产组组合应当包括所测试的资产组与可以按照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将该总部资产的账面价值分摊其上的部分。最后,比较所认定的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包括已分摊的总部资产的账面价值部分)和可收回金额,并按照前述有关资产组减值损失的处理顺序和方法处理。

【例】m公司有一条生产线,该生产线由a、b、c等三项不同固定资产组成,账户余额分别为40万元、60万元、100万元,账面价值分别为20万元、30万元、50万元,该三项固定资产均无法独立产生现金流量(它们同属一个资产组)。2006年因市场上有替代产品,致使以该资产组生产的产品销路锐减40%。所以,应进行减值测试,2006年末,a固定资产公允价值—处置费用=15万元,b固定资产和c固定资产无法合理估计其可变现净值,也无法算出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整条生产线尚可使用5年。

上例中,资产组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可收回金额,即按5年的折现率测算该资产组的现金流量,假设为60万元为其可收回金额。

分析:由上例资料中已知,该资产组的账面价值为100万元,则发生减值40万元。抵减后,各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得低于三者中最高者:一是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二是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三是零。

第一次分摊:a固定资产应分摊=20%×40=8万元,由于a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不应低于其公允价值-处置费用=15万元,则只能分摊5万元的资产减值损失。则a固定资产应分摊=15万元,b固定资产应分摊=30%×40=12万元,c固定资产应分摊=50%×40=20万元。

第二次分摊:b固定资产应分摊=37.5%×3=1.125万元(+第一次分摊);c固定资产应分摊=62.5%×3=1.875万元(+第一次分摊)。

会计分录:

借:资产减值损失—a:5

—b:1.3125

—c:2.1875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a:5

—b:1.3125

—c:2.1875

五、商誉减值问题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确认为商誉。新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的商誉,是指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其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而形成的。其商誉的存在形式有两种:一是控股合并情况下,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该差额是指合并报表中应列示的商誉;二是吸收合并情况下,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该差额是购买方在其账簿以及个别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商誉。

按照购买方核算的企业合并存在合并差额的情况下,企业合并准则中要求首先要对企业合并成本及合并中取得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复核,在取得的各项可辨认资产和负债均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且确认了符合条件的无形资产以后,剩余部分构成商誉。商誉在确认以后,持有期间不要求摊销,每一会计年度末,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对其进行减值测试,按照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孰低的原则计量,对于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计提减值准备,有关减值准备在提取以后,不能转回。

资产价值提升篇(10)

资产减值,是指企业的资产发生市场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情况。新《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资产减值的规范刚刚出台,本文拟对企业资产减值核算有关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企业资产减值的范围问题

实际工作中,企业几乎所有的资产都存在减值(或贬值)现象。企业资产减值应该分为三类:一是流动资产减值。这类资产减值在发生时,企业将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当资产减值迹象消失或资产价值回升时,企业可以把已经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原路冲回;二是非流动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减值。这类资产减值分为正常价格波动和永久性减值。前者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单独核算,计入当期损益,以后升值时,反方向核算,计入当期损益;后者属于永久性减值,这部分减值计提时连同以前已经入账的升值部分一并计入当期损益,以后确属价值回升,回升部分的价值也不再计入当期损益。三是非流动资产按实际成本计量的资产减值。这类资产减值属于《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规范的内容,这类资产减值一经发生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

二、资产减值测算中的可回收金额问题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资产减值迹象。有确凿证据证明存在资产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资产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有三个确定方法。一是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是长期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二是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三是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应当大于零。实际工作中,企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主要通过前两者确定,只要它们两者中有一个方法计算的金额大于其资产的账面价值就不作为资产减值。若两者计算方法确定的金额都小于其账面价值,按其最高者与其账面价值进行比较,确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三、资产升值处理问题

(一)流动资产升值的会计处理

流动资产的升值包括单独核算资产减值的流动资产升值和进行明细核算资产减值的流动资产升值两种情况。前者一旦升值,应在已经计提减值数额范围内核算,冲回原来已经计提的资产减值数额,超过已经计提资产减值的部分不作会计处理,直到流动资产转让处置或消失时进行会计处理。如,坏账准备的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等。后者一旦升值,既可在已经计提减值数额范围内冲回原来已经计提的资产减值数额,也可对超过已经计提资产减值的部分继续进行会计处理,资产因升值产生的溢价收入,计入当期损益。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等。

(二)非流动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升值会计处理

非流动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有减值就有升值。非流动资产升值不论是在原非流动资产减值数额范围内,还是已经超过非流动资产初始投资成本的升值,其升值数额一律计入“资本公积”账户,不计入当期损益。企业会计准则之所以这样规范,主要原因在于防止企业利用资产的涨跌价格来操纵损益,粉饰业绩,编制虚假财务报告。

(三)非流动资产按实际成本计量的资产升值会计处理

非流动资产按实际成本计量的资产有减值同样也有升值。但是,非流动资产按实际成本计量模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后,《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要求资产减值不再转回。因此,按实际成本计量的非流动资产的升值一律不作会计处理。

四、涉及总部资产的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问题

企业总部资产包括整个企业集团或其事业部的办公楼、电子数据处理设备、研发中心等长期资产。总部资产的显著特征是难以脱离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形成独立的现金流量,而且其账面价值难以完全归属于某一资产组。因此,总部资产通常难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需要结合其他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在资产负债表日,如果有迹象表明某项总部资产可能发生减值,企业应当计算确定该总部资产所归属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然后将其与相应的账面价值相比较,据以判断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企业在对某一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时,应当先认定所有与该资产组相关的总部资产,再根据相关总部资产能否按照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摊至该资产组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对于相关总部资产能够按照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摊至该资产组的部分,应当将该部分总部资产的账面价值分摊至该资产组,再据以比较该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包括已分摊的总部资产的账面价值部分)和可收回金额,并按照前述有关资产组的减值损失处理顺序和方法处理。

对于相关总部资产难以按照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摊至该资产组的,应当按照下列步骤处理:首先,在不考虑相关总部资产的情况下,估计和比较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并按照前述有关资产组减值损失处理顺序和方法处理。其次,认定由若干个资产组组成的最小的资产组组合,该资产组组合应当包括所测试的资产组与可以按照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将该总部资产的账面价值分摊其上的部分。最后,比较所认定的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包括已分摊的总部资产的账面价值部分)和可收回金额,并按照前述有关资产组减值损失的处理顺序和方法处理。

【例】M公司有一条生产线,该生产线由A、B、C等三项不同固定资产组成,账户余额分别为40万元、60万元、100万元,账面价值分别为20万元、30万元、50万元,该三项固定资产均无法独立产生现金流量(它们同属一个资产组)。2006年因市场上有替代产品,致使以该资产组生产的产品销路锐减40%。所以,应进行减值测试,2006年末,A固定资产公允价值―处置费用=15万元,B固定资产和C固定资产无法合理估计其可变现净值,也无法算出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整条生产线尚可使用5年。

上例中,资产组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可收回金额,即按5年的折现率测算该资产组的现金流量,假设为60万元为其可收回金额。

分析:由上例资料中已知,该资产组的账面价值为100万元,则发生减值40万元。抵减后,各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得低于三者中最高者:一是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二是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三是零。

第一次分摊:A固定资产应分摊=20%×40=8万元,由于A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不应低于其公允价值-处置费用=15万元,则只能分摊5万元的资产减值损失。则A固定资产应分摊=15万元,B固定资产应分摊=30%×40=12万元,C固定资产应分摊=50%×40=20万元。

第二次分摊:B固定资产应分摊=37.5%×3=1.125万元(+第一次分摊);C固定资产应分摊=62.5%×3=1.875万元(+第一次分摊)。

会计分录:

借:资产减值损失―A:5

―B:1.3125

―C:2.1875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A:5

―B:1.3125

―C:2.1875

五、商誉减值问题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确认为商誉。新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的商誉,是指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其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而形成的。其商誉的存在形式有两种:一是控股合并情况下,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该差额是指合并报表中应列示的商誉;二是吸收合并情况下,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该差额是购买方在其账簿以及个别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商誉。

按照购买方核算的企业合并存在合并差额的情况下,企业合并准则中要求首先要对企业合并成本及合并中取得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复核,在取得的各项可辨认资产和负债均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且确认了符合条件的无形资产以后,剩余部分构成商誉。商誉在确认以后,持有期间不要求摊销,每一会计年度末,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对其进行减值测试,按照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孰低的原则计量,对于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计提减值准备,有关减值准备在提取以后,不能转回。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房地产行业财务风险 下一篇: 房地产行业的税收筹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