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特征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21 11:48:28

积极心理学的特征

积极心理学的特征篇(1)

人格指的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特点的,对个体特征性模式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应对方式作为个体在现实环境中针对不同的生活事件表现出来的处理模式,本身就是人格表现的一部分,同时也受到人格特征中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应对方式作为应激与心理健康的重要中介因素之一,涉及应激作用过程的各个环节,和人格一起对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影响。为此,我们对某驻军医院的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人格特征及应对方式进行调查,旨在探讨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部队医院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为2006年8、9月对某驻军医院医务人员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式,抽取107名作为调查对象,年龄20~52岁,平均(31.6±4.6)岁。其中男43人,女64人,医生48人,护士59人。

1.2 方法 (1)人格特征评定:采用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1],该问卷共88个条目,选取量表反映的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3个维度对人格特征加以分析。(2)心理健康水平测定:采用症状自评量表,量表由90个问题组成,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虐、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对每个问题采取5级评分(1~5级,l没有,2很轻,3中等,4偏重,5严重)。根据总均分及各因子分的高低来评估心理健康水平。(3)应对方式评定: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2],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涉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能采取的不同态度和措施。采用4级评分,即在每一条目后列有0不采用、1偶尔采用、2有时采用和3经常。量表进一步分为积极应对方式(C1-12条目)和消极应对方式(C13-20条目)两个因子。(4)问卷测评方法:施测人由心理学专业人员担任,集中调查对象,测试前用统一指导语详细说明测试的目的和方法以及保密原则,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后当场收回。

1.3 观察指标 (1)医务人员个性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2)症状自评量表总均分与个性特征、应对方式各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3)加入交互作用变量的分层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用FoxPro6.0建立数据库,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发放问卷107份,剔除无效问卷7份,回收合格问卷100份,有效率93.5%。

2.2 医务人员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 由表1可见,神经质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及总均分呈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正相关(0.332

2.3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以症状自评量表总均分为因变量,以艾森克人格问卷的3个维度得分(神经质分、内外向分、精神质分),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进入回归方程的依次有:神经质、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可解释总方差的50.7%,详见表2。 表2 症状自评量表的分层逐步回归结果

2.4 交互作用分析 为了考察变量间的交互作用,把全体调查对象的神经质分别与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的得分相乘,形成新的交互作用变量。根据表2中的回归结果,以症状自评量表总均分为因变量,以神经质、消极应对、积极应对为第一层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以各交互作用变量为第二层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见表3。表3 加入交互作用变量的分层逐步回归结果表3结果显示,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依次是神经质、消极应对、积极应对、神经质与消极应对的交互作用,包括神经质与消极应对的交互作用在内的所有回归显著的变量可解释总方差的53.4%,回归结果显示只有神经质与消极应对存在交互作用。

3 讨论

人格特征是个体在对现实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倾向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作为应激作用过程中的因素之一,与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人认为良好的人格可以在生活事件对健康的冲击中起到缓冲作用,但Cooke[3]的研究则发现神经质维度对抑郁症状的影响独立于生活事件,没有缓冲作用;许崇涛[4]的研究结果表明人格因素是心理健康低下的一个独立“原因”。应对方式是个体在对生活事件以及因为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一定程度上受人格特征的影响,表现为不同人格类型的个体在面对应激时表现出不同的应对策略。

本调查重点考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神经质纬度反映的是个体情绪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分数高反映情绪不稳定;精神质纬度反映了个体与精神病理性有关的人格特征,高分反映个体可能具有对人不友好等特征,或具有与众不同的人格特征;内外向纬度低分反映个体内向,高分反映性格外向。结果发现神经质、精神质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内外向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性负相关,提示人格因素与心理健康存在明显关系,具有情绪稳定、性格外向人格特征的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

应对方式作为应激和健康之间的中介因素,在应激情况下,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来增加心理适应能力、缓解由应激造成的心理紧张至关重要。本调查选用的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分为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两个纬度。积极应对方式表现个体针对生活事件采取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与人交谈倾诉内心的烦恼等应对措施,而消极应对方式则表现为个体采取尽量克制自己的失望、悔恨、悲伤和愤怒,通过吸烟、喝酒、服药和吃东西来解除烦恼等方式进行应对。积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消极应对方式则对心理健康有着负面影响,与积极应对方式相比较更为突出[5]。本调查显示积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说明消极应对方式对驻军医院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的影响较积极应对方式的影响更明显。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一旦神经质与消极应对这个交互作用变量作为因素之一进入回归方程,消极应对影响心理健康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就由正转负,即引入交互作用量变之前,消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变为积极作用,说明消极应对方式作为人格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中间变量,似乎是一个保护性因素,能起到缓冲人格影响心理健康的作用。关于这种假设有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加以证实。

人格是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体与环境之间长期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期望个体在短期内塑造完美的人格以适应环境是较为困难的事情,为了保证心理健康,较为可行的方法是鼓励个体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针对各种生活事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尽量避免消极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 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修订)[M].长沙:湖南医学院出版社,1986:1-49.

[2] 解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2):114-115.

积极心理学的特征篇(2)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其中,积极的人格特征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积极心理学研究了包括乐观、自我决定性、爱、宽容等在内的24种积极人格特质。但是现有的研究对象大多为成年人,鲜有针对高中生积极人格的研究。那么,在高中生眼里,积极健康的人格究竟有哪些具体的内容?哪些因素会影响高中生积极人格的形成?本研究在上海郊区青浦区进行,研究的对象为农村高中生,希望通过广泛调查,探究农村高中生的积极人格观及其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培养农村学生的积极人格。 

 

一、研究方法 

 

1.研究样本来源 

在预调查中,被试共172人,随机取自上海青浦一重点高中,其中男生79人,女生93人。正式调查以整群随机的方式,在区重点中学、普通中学中选取被试358人,其中男生169人,占被试总数的47.2%。女生189人,占被试总数的52.8%。除去废卷,有效问卷为302份。 

2.问卷 

预调查采用开放式问卷,分两部分。考虑到高中生对人格一词理解有些难度,在问卷中将“人格”改为“性格特征”。第一部分,根据高中生的学习生活现状,我们拟定调查的维度为学习、人际交往、其他方面。请被试就每一维度尽可能多地写出他们认为一个高中生应具备哪些积极的性格特征,并就所写的词汇排列出前十位。第二部分,请被试写出他们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积极性格的形成,并对所写的因素排序。 

正式调查问卷也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在预调查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了33个被列举的频次在10以上的词汇。借助《现代汉语大辞典》(第5版)为每个词汇标注解释,再请学校具有高级职称的语文老师对以上词汇进行整理和删除,最终保留20个意见相对一致的词汇,分别是:自信、宽容、诚信、尊重他人、孝顺、活泼、独立自主、耐心、幽默、勤奋、乐观、积极、大方、不耻下问、友善、坚持不懈、热情、乐于助人、谦虚和真诚。考虑到所选择的词汇意义都积极向上,如果用5点评分对每个词的重要性程度排序,可能会出现较多的中庸选择,其区分度有限,所以我们采用对偶比较法来比较它们的重要性。根据排列组合的原则,将20个词汇两两组合成190组,请学生二选一。 

第二部分,对预调查得到的29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整理,根据频次的高低以及各因素涉及的范围,最后归纳、保留了20个词汇。用5点评分法,请学生根据每个因素的重要性程度选择相应分值。 

3. 研究步骤与资料处理 

正式施测是在各自学校的机房内完成的。事先请人将问卷做成网页形式,学生点击进入网页后完成调查。分两个部分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是比较、分析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和不同学校学生对积极性格特征的认同情况;其次是比较积极性格特征不同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 

 

二、结果分析 

 

1.对积极性格特征的数据处理 

对数据进行整理后我们发现,农村高中生眼中的积极人格品质排名前十位的分别为:尊重他人、孝顺、诚信、乐观、自信、活泼、独立自主、乐于助人、友善、宽容。与塞里格曼研究得出的24种积极人格比较,有一致的地方,如宽容(恕)、诚信(实)、乐观、友善(善良)等。还有一些则突出表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如孝顺、勤奋、乐于助人等。总体而言,农村高中生非常看重的积极性格特征主要有:孝顺、尊重他人、诚信、宽容、乐观和自信。这些大多涉及到道德伦理层面的内容,其中又集中在孝顺、尊重他人和诚信三方面。我们就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之间所认可的积极人格品质作了比较分析,发现虽然选择有一些差异,但在统计学上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2.影响积极性格特征形成的因素调查结果 

依据所得数据作描述性统计分析,所有被试认为影响积极性格特征形成的因素中,平均数在前五位的是:与父母关系(3.53)、班级风气(3.44)、朋友类型(3.40)、个人理想(3.36)和父母教育方式(3.25)。 

所有被试认为影响积极性格特征形成的因素中,平均数在后五位的是:所阅读的书籍(2.88)、同学评价(2.76)、突发事件(2.66)、家庭经济状况(2.50)和传媒(2.44)。 

为了揭示高中生对影响积极性格特征形成因素的看法的潜在结构,我们对数据作因素分析,得出六个公因子,它们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1.052%。从因素负荷情况可以概括出各因子如下: 

factor1自身倾向及人际关系——个人爱好、个人理想、朋友类型、同学关系。 

factor2家庭因素——父母教育、家庭氛围、与父母关系。 

factor3受教育因素——受教育程度、学习成绩、阅读书籍和生活习惯。 

factor4社会因素——传媒、突发事件、生活经历。 

factor5班级因素——老师、班级风气。 

factor6家境及他人评价——家庭经济状况、同学评价。 

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42.491%,说明被试认为它对积极性格特征的影响非常大。而学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班级因素、家境及他人评价这几个因子对积极性格特征的形成作用依次减弱。 

三、讨论与反思 

 

1.关于农村高中生积极性格特征的选择情况 

从调查分析的结果来看,农村高中生非常看重的积极性格特征主要有:孝顺、尊重他人、诚信、宽容、乐观和自信。这些大多涉及到道德伦理层面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又集中在孝顺、尊重他人和诚信三方面。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顺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孝顺除了传统意义中的赡养与尊敬父母外,还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含义。虽然从小我们就接受这方面的教育,但现实是,传统的孝道观念开始淡化,种种不孝的劣行渐渐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不奉养父母,老人无家可归,以及近几年出现的“啃老族”“宅男”“宅女”等现象,令人痛心疾首。造成这一现象固然有多种原因,但就学校教育这一层面来看,在孝道教育的方式上,我们往往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这是导致中小学生孝道知行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如何引导培养学生将“孝道”真正落实在日常的言行举止当中势在必行。 

马斯洛在研究人的发展需要时,提出了需要在心理学上的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所谓尊重的需要,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渴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使自己既受到社会和别人的尊重,自己也能尊重别人。”即尊重包括自尊、尊人两个基本方面。自尊是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即外界对自己的肯定和满足。尊人是个体对他人、社会、自然等的尊重。人人都需要尊重,人人也应尊重他人,满足他人尊重的需要。 

但此次调查只体现出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其实,学校中的尊重教育内容包括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社会等多个方面。当然,尊重他人是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准则,是达到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在尊重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自尊是一切尊重的基础,是正确认识自我存在价值与能力发展的前提,也是赢得他人尊重和社会承认的前提。而尊重社会教育,可以培养个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能够承担个体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能否适应社会发展就在于个体对社会的尊重及尊重的程度。因此,学校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全面的尊重教育。 

诚信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诚信”的内涵更丰富,指人们诚实守信,重约践诺,信守法律和契约的道德状况。诚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中指出,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有三个方面,在诚实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诚实待人,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对他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说谎话,作业和考试求真实,不抄袭、不作弊。在守信教育方面:培养学生守时、守信、有责任心,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遇到失误,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在诚实守信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 

反思我国传统的对中学生的诚信教育,其内容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在诚信教育中有意识地回避了生活世界中的虚假、欺诈等丑恶现象,多是一些美丽的、内容空洞的说教,脱离了现实的生活,脱离了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不仅让中学生难以理解,而且很难落实到具体的行为实践中去。青少年正处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在强化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强诚信教育,使他们养成诚信品质,确立正确的立身处世态度,进而塑造健全人格。因此,学校要结合中学生学习生活中碰到的矛盾,针对一些不诚信的现象,结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层次,对他们进行贴近实际生活的诚信教育。 

2.关于影响农村高中生积极性格特征形成的因素 

数据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农村高中生积极性格特征形成的主要有六大因素,涵盖家庭、社会、班级、个人等方面,其中自身倾向及人际关系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理想、个人爱好、朋友类型、同学关系等具体内容。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会被问到“长大后你想干什么”,那时就开始出现理想的萌芽状态,这些理想也成了激发个人前进的动力。当然,随着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个人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理想方向。而在高中阶段,理想的确定显得尤为重要。在现实中我们可以发现,高中阶段有自我理想的学生,目标明确,学习动机更强,应对学习过程中的挫折能力也更强,更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引导他们及早树立远大理想,促使他们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在高中心理课程中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同伴关系是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领域,良好的同伴关系往往是健康心理与人格的外部表征。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个体逐渐培养了沟通、合作的技巧。青少年正是在与同伴的相互作用中学会用他人的眼光而不仅仅是自己的眼光来认识世界,这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研究表明,缺乏同辈交往的儿童与青少年将来可能有更多的社会心理问题,如犯罪、学业水平低、退学和其他心理不适应。当然我们也要注意青少年交友的对象,要引导学生结交益友,发展健康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心理课上,可以通过设计竞争与合作的活动,以及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明辨良莠,正确处理同伴间的关系。 

家庭因素是第二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父母教育、家庭氛围、与父母关系三方面的内容。鲍姆令德根据长期的研究,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类: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在采取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予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在这种方式下成长的孩子,社会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比较出色,性格比较乐观和积极。 

排在第三位的影响因素是受教育因素,包括受教育程度、学习成绩、阅读书籍和生活习惯等内容。这些都和青少年自身的努力程度有关。 

排在第四位的是社会因素,包括传媒、突发事件、生活经历。高中生毕竟还是生活在象牙塔内,尽管现在的传媒介质非常丰富,内容也包罗万象,但对在校读书的高中生来说,影响力还是稍逊一筹。 

积极心理学的特征篇(3)

声乐学习是一个艰苦的劳动过程,要在声乐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不仅自身要有良好的音乐条件,而_风还要有良好的性格。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诚实或虚伪、勇敢或怯懦、谦虚或骄傲等都被认为是性格特征,性格就是一个人的许多性格特征组成的统一体。

一.个性特点和声乐学习的关系

学生学习成就的取得,不仅受智力因素的制约,个性的影响也举足轻重。不良的个性特征会使人产生负性情绪,从而影响个人的成就。俄国音乐家巴拉纂列夫和格林卡就是典型的例子,巴拉基列夫是俄罗斯民族乐派‘五人强力集团’之首,因不善于克服自己性格_卜的神经过敏,脾气古怪,学生和友人都疏远他。在遇到困难时,他又不够坚强,所以他创作数量不多,没有获得应有的成果。

二.个性特征对声乐学习动机的影响

(一)学习动机具有强大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力,学生的所有学习活动都是由学习动机所驱动的,,它一直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几产生的。需要产生动机,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l)需要具有足够的强度,使人意识到一定的紧张,从而产生活动的愿望;(2)当与需要相适应的诱因(客体)出现时,就有了追求与选择的对象,愿望就能转化为动机。首先,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源泉和内部动因,是个体发动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因素。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把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其次,正确的学习动机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又是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声乐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引起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分,其中内部因素起决定作用,外部因素起激励和鞭策作用,外部因素通过内部因素起作用。

(二)良好的个性能强化声乐学习的动机

动机的形成和维持与学生的个性特征密切相关,良好的个性特征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良的个性特征不仅会弱化学习动机,甚至导致学习动机的丧失。在声乐学习中,学习动机是以获得知识技术、技能和解决歌唱技巧为目标,即一种求知的欲望。学生对歌唱艺术的兴趣、爱好等内部因素驱使其去了解声乐知识、歌唱发音技能、技巧。・由于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学习动机的形成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差别。有些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始终能保持勤奋、刻苦、有恒心、承受能力强等特点,在学习中能坚持自己的学习动机。而有些学生做事不能持之以恒,不能合理的支配自己的行动,容易受情境支配而动摇不定,常因在声乐学习上的困难或失败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三.个性特征对声乐学习兴趣的影响

(一)兴趣是产生动机的源泉

兴趣是积极探求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基础,是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产生动机的源泉。兴趣在人的生活和活动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学习兴趣问题,受到了众多教育家的重视。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以后,便又可以促使他进一步努力学习,刻苦钻子讲。

(二)良好的个性能提高声乐学习的兴趣

性格特征的好坏对学生的声乐学习有一定的影响。良好的性格特征能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对学习有促进和推动作用,也就是说学生对学习声乐越感兴趣、学习越有信心、学习成绩也会越好。在声乐学习中,学生一旦对声乐专业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兴趣,就会产生高度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愿望,就会在学习过程中自觉集中精力、发奋刻苦、较快的掌握歌唱的各种发声技巧和技能。有些对声乐感兴趣的学生不能适应声乐学习的那种乏味的练声方法,他们不能克服学习中的厌倦情绪,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学习,进而丧失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四.性格特征对歌唱能力的影响

(一)能力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个性的心理特征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人的自觉能动性,离不开良好的性格。个性对能力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有制约,对能力能否顺利完成活动有重要影响。良好的个性对一个人的能力发挥或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是通向成功的桥梁;不良的性格则会限制一个人的发展,甚至会把一个有才华的人变成一个碌碌无为的人。

(二)良好的个性能保证音乐能力的充分发挥

音乐能力和人的音乐活动直接相关,它是人在音乐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对音乐的感觉、记忆、想象、情感、表演、创作等能力。在声乐学习中,要想取得较大发展,就必须在学习中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积极向上,具有广泛的兴趣等性格特征的学生,他的能力就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凡是卓有成就的歌唱家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所钟爱的声乐艺术事业中。他们始终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努力追求、这种执着的态度和大胆的实践活动,都可以产生积极的动力,使他们获得顶峰经验,从而鼓舞他们以顽强、坚定的意志去取得事业土的成功。

学生的个性特征会影响其学习声乐的效果,但学习效果反过来也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这两方面的关系是相互的。声乐学习和演唱是学生学习声乐的主要内容,成功的学习和演唱经验无疑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使那些孤僻、缺乏自信的性格内向的学生变的更自信、勤奋、勇于进取,成功带来的愉还会增强学习声乐的欲望和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这种成功的体验不断得以强化,就会广泛迁移并巩固下来,发展成为自信、积极向上的乐观进取的性格。相反,失败的学习经验和舞台表演会使学生变得自卑沮丧,情绪消极,做事缺乏信心,甚至有的学生因为失败的心理得不到宣泄,以至产生嫉妒怨恨的心理,这种消极的体验严重影响性格的健全发展,容易形成抑郁孤僻和退缩的性格。

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声乐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仅要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还要认识到性格与学习的辨证关系,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积极心理学的特征篇(4)

2.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与现状。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 年代Terman 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就曾倡导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人本主义思潮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积极心理学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物质财富极大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精神追求却相对落后,负面心理层出不穷,而传统心理学许多理论似乎只把人当作动物或机器,而忽略了人内在的潜力和主动性。因此,积极心理学就在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客观社会环境的呼唤以及传统心理学研究的片面化等情况下应运而生。《美国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杂志分别在2000 年和2001 年发表了积极心理学专辑。1998 年11 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一次积极心理学高峰会议明确了积极心理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成为世界性的心理运动。积极心理学在短短几年内,已从美国扩展到加拿大、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关注。

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1.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极其关注的中心之一。对于积极情绪,B. L. Fredrick(1998) 提出了拓延―――构建( broaden2and2build)理论 ,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thought2action) 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同时,其他实验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拓延了知―――行的个人资源,而消极情绪则减少了这一资源,而且,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 。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 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well2being) 、快乐( happiness) 、爱,等等,都成了心理学研究新的热点。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幸福感”指标的感觉。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间关系的追踪研究表明,只有3 个月内的生活事件会影响主观幸福感 。对于生活事件男女两性有相似的反应,但也存在着一些性别角色的效应:女性持续地体验到琐细的小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而男性则更倾向于受近期的整体条件的影响。关于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发现,与主观幸福感联系最为紧密的人格特性为信任、情感稳定性、控制欲、耐性等等。跨文化研究表明,人格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情绪成分的影响是泛文化的,而对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的影响则是受文化影响的。

2.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志?。在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人格特性(positivepersonality) 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Hill son 和Marie (1999 )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1) 正性的利己特征( PI :positive individualism) ;(2) 与他人的积极关系( PR : positive relationswith ot hers) 。前者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后者则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

三、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

1.积极教育。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 ,并在实践中进行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 积极教育就是要创建一种教学环境,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等得以充分发挥,而不是给予过多的约束、控制。另外,积极教育的目标是把所有人尽可能地建设到一个他可能达到的理想状态,这一理想状态是依每个人具体情况制定的各自可能达到的动态的理想状态,不求一致,但求尽力。

积极心理学的特征篇(5)

在市场经济面前,学校与企业一样。企业要兴旺繁荣,必须生产出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产品;学校要生存发展,必须培养出适用对路,品学兼优的人才。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经费的投入,二靠高水平、责任心强的教师及科学有效的管理,三靠学生本人的不懈努力。而教师是学校的精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了解掌握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学习状态,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简而言之,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因材”,即区分材质,而区分材质的关键是必须了解掌握学生的智力构成及心态构成状况。

中专学生从其报考时的来源看有如下三种状况:第一种状况属智商较高型。这种学生报考中专原因很复杂,或家境贫寒为减轻学费,或家庭环境恶劣,或本人不求进取等等;第二种状况属智商一般型,第三种状况属智力较差,而通过百般努力考入中专的。这三种情况可区分为三种智商型:高智型、平智型和低智型。

中学到中专,可以说是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不问理想抱负,不同智力心理层次的学生,对这次重大转折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有些学生认为这次转折来之不易,倍加珍惜,紧紧抓住这次转折的机遇,通过辛勤努力而成为栋梁之才;而有些学生却自命清高,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或悲观失望,或自暴自弃而不能成器等等。因此,由不同智商型和不同心态型便组合成了如下大致九重类型的学生:

这里,a、b、c分别表示高、中、低三种智商型,a、b、c分别表示积极进取、一般进取、不思进取三种心理特征型。不同智商型与不同的心理特征型构成了九种组合型,即:高智强进型aa、高智平进型ab、高智无进型ac;平智强进型ba、平智平进型bb、平智无进型bc;低智强进型ca、低智平进型cb、低智无进型cc。

下面,根据上述学生层次的划分,简要阐述—下各种类型学生的形成、表现、作用及其相互转化,以利教师正确区分材质、实行因材施教。

一、各种类型学生的形成及表现

作为智商的形成,很大程度取决于先天素质,后天影响较弱。而心理特征的形成,后天影响较大。因此,这里着重谈一下心理特征型及组合型的形成及其衷现。

a型的形成及表现:此型属积极进取型。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学生,一般家庭环境较好,父母大多属知识分子,或中下层干部,或普通职员、普通工人农民。由于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而饱经沧桑历尽艰辛,并经常向子女灌输,他们严谨做人、踏实做事、积极进取的精神无时不刻地在影响着子女,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有明确的希望。这样,使其子女产生了极强的发愤图强,立志成才,光宗耀祖的心理,他们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无多大社会活动能力的父母之难处,极力想通过自己的拼搏来减轻父母对自己的负担。由于他自己的不懈努力,他的学业理论水平及实际能力要远远地超过中专教学目标,他们一定会成为有用之才。不同智商型的a型,其表现没有多大差异。

b型的形成及表现:此型属一般进取型。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学生,其家庭环境一般,父母或许身居显位,但对事业的追求不一定十分激烈,其显位往往属于自然形成(如年龄、外部环境等),对子女的要求不一定十分严格,没有明显的过高期望值,一切顺其自然,学生本人的表现也是如此。这类学生的自尊心较强,他不求过多地表现自己,但却害怕批评。不同智商型的b型学生又有不同的表现ab型呈现主动状态,他有能力成为aa型,而却有意识地不追求十全十美。比如在生活态度上,他完全可以严肃地追求未来生活,但他往往有自己的生活生存方式,以他自己以为的潇洒倜傥安排自己的生活,包括穿着打扮,言行思维等各方面,他的衣食住行都可能别具一格;cb型的学生呈现被动状态,也许有过长时期的积极进取,终因智力较差或恒心欠佳而前功尽弃。

b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可能向a型发展,一方面又可能向c型转化。其表现是随波逐流,凡事不争先也不落后,有意识地始终保持中游水平。由于主观上有意识地居中,这样,在不同群体、不同环境中,他要审时度势地作出调整:当他处于中上水平时,他便自觉不自觉地松懈下来,渐渐地由中上变为中游;当他在群体里处于下游水平时,他则有意识地努力,使之赶到中游行列之中;当他所处的群体整体素质较高,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中游水平时(此时又缺乏外部条件的引导帮助),他便转化为c型了。这样形成的c型容易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c型的形成及表现:此型属不思进取型。这种心理特征型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大多家庭环境较恶劣,个别的属个人素质较差。如父母离异,或父母长期打“闹”;或父母生活态度不严谨,不务正业;或家境过于贫寒;或颠沛流离,生活不安定;或父母对于女要求过于松懈,放任自流;或与社会劣迹青年过多接触等等,都会形成这种心理特征。

这种心理特征型的学生其表现也是复杂多样的:或坐卧宁,心神不定;或郁郁寡欢,意志消沉;或独往独来,我行我素;或言行不俭,搬弄是非;或无所用心,自暴自弃等等。

二、各类型学生在班级里的作用

a型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学生是班务活动的主导力量,他们具有很高的热情,集体观念和责任感极强,他们的积极性最易调动,在学习、劳动、纪律等齐方面都会起积极带头作用。

b型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学生是班级的基础力量,由于比重较大,不把b型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班务活动往往很难进行。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不困难,只要所搞的活动(如学习竞赛、集体劳动、娱乐游艺等等)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愿,他们会积极支持和配合的。他们的积极性调动得越充分,所搞活动的气氛就越热烈,收到的效果就越好。

c型的作用: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学生比重较小,在班级里不起重要作用。他们大多数的行为准则是不受人左右,田此,他们的积极性较难调动。但作为集体里的一员,在关系到整体利益的时候,在不损害他们自身利益和荣誉的时候,他们会响应和配合各种班务活动的。重要的是,一定要处理好他们的名和利等问题,对他们应多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少发号施令,粗暴干涉。他们的各方面问题处理得好,可加速其向好的方向转化,否则,会造成他们更大的心理障碍。

笔者根据多年的中专教学经验和对所教学生调查测试,发现中专在校生(以计划内社招班为标准)多种类型学生的比重结构大致如下: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50人的班里智商较高的约有10人,智商一般的约有35人,智商较差的约有5人;而积极进取的约占25人,—般进取的约占20人,不思进取的约占5人。再结合表3我们可以看到,智商较高的10人中,真正品学兼优的仅有4人,而其余的6人或随波逐流、或不思进取而退步了。智商一般的35人中,有一半学生积极进取,刻苦努力,智商差,又不努力上进的学生比重极小,占2%。

三、各类型的相互转化

不同智商型,不同心理特征型以及不同组合型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都是会发展变化的,即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具有可逆性,即不仅cba、cba及cccb…abaa转化,同时也存在abc、abc及aaab…cbcc的转化。作为教师,不仅要及时发现各类型的相互转化,而且要密切注视各类型的转化,并在各类型的转化过程中,起积极的引导作用,促进劣差型向优良型的转化,防止优良型向劣差型的转化。

(一)心理特征型的转化

我们假设智商型a、b、c的权数分别为3、2、1,心理特征型a、b、c的权数也分别为3、2、1,则可得到表4: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特征型的转化是一种纵向运动的过程即cba或abc的转化,在组合型里面表现为同一智商型间的相互转化,如cccbca转化及逆化或aaabac转化或逆化等等。一般心理特征型的转化不能横向进行。

(二)智商型的转化

一个人的智商可根据综合测试等多种方法得出。显然智商具有时点性,随着个人内外部条件的变化智商水平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表4可以看到,智商的转化是通过先纵后横的演变而实现的。如aa型松懈努力,渐渐地转化到ab型,而ab型相当于ba型(两者权数值均为5);ba型松懈努力,渐渐地转化到bb型,而bb型相当于ca型(两者的权数值均为4);ca型松懈努力,将转化成cb型进而转化到cc型,其转化过程为aaab…cbcc或cccb…abaa。这个转化过程表明:高智者如长期不努力学习,各方面不求上进,完全可能一步一步地演变成为低智,相反,低智者如比期不懈地努力拼搏,不断进取,也有一步一步发展成为高智的可能,只不过高智向低智的转化较容易,低智向高智的转化需付出巨大的艰辛和努力。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智商型的转化首先是通过心现理特征型的转化进而达到组合型的转比来实现的。智商型本身是不能转化的。由表4按权数值路径可知,aa型向cc型的转化路线有四条。

(三)组合型的转化

组合型的转化是通过心理特征型的转化而实现的,其转化过程和路线与智商型的转化完全相同,智商型的转化过程也就是组合型的转化过程。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智商型的转化是通过心理特征型的转化实现的,智商的转化对心理特征之转化影响甚微,而心理特征的转化则决定了智商的转化。作为智商,先天素质固然重要,但后天影响也决不能忽视。如上述的aa型向cc型的转化是完全可能的,长期地不用脑,不学无术肯定会导致记忆力衰退,智力迟钝。相反cc型向aa型的转化,也必定是由于勤奋学习,积极思维,使脑力越用越活,越用越敏捷而形成的。有人说鲁迅有天才,而鲁迅却说:我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学习上了。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哲学观点讲,量变一定会达到质变。

作为因材施教,不仅要区分不同的智商型,还必须区分不同的心理特征。因为因材施教从“教”来看,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文化知识培养,一是品行素质培养。作为文化知识培养,高智比低智或平智培养前途大,培养价值高。但高智不等于具备强烈的求知欲。如ac型只注意到他的智商,而忽视了他们的厌学心理,尽管救师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去传授知识,也难以使其成才。对于ac型的学生,应当首先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远大的理想抱负,教他懂得科学文化知识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社会的重要性,使其转化成ab型进而转化为aa型。学生的类型向优良型转化了,教师的传道授业才能奏效。教师不分教学对象,不分类型,盲目施教,是达不到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的。由此看来,教师促使学生类型向优良型的转化要比授业解惑意义重大。

作为中专学生,大多已年近20岁,单纯的智商挖掘为时稍晚,但心理特征的培养则时刻不能松懈。心理特征的形成固然取决于本人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但教师作为学生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是绝不容忽视的。因为中专学生大多是首次长期远离父母,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种种困难是难免的,他的忧虑、烦恼、困难无处诉说,得不到帮助和解决,一定会导致心理障碍,此时,最需要的是值得他唯一信赖和尊敬的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的帮助和引导。假如老师由于工作过粗,对学生缺乏耐心的引导和帮助,使一个优良型的学生转化成劣差型,则作为亚父母的班主任和老师实属误人子弟、妄为人师。

那么,教师怎样正确区分学生类型呢?简而言之应多接触、多观察、多询问,具体可分为如下两方面:

首先对智商情况的了解。可通过阅读学生档案,了解初高中时的学习状况及考试成绩以及以前老师对其评语;还可通过课堂提问不同难度问题、批改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智力层次;还可通过与本人及同学接触、与其他有关老师交流等来了解学生情况;还可进行综合测试等等。根据掌握的情况资料,划分三级智商层次。

其次对心理特征型的了解。可通过与其本人交流、谈心、阅读学生档案、向有关同学老师了解,有条件者可进行家访等办法来了解。根据对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判断,划分三种心理特征类型。三级智商与三种心理特征型划分出来之后,九种组合型自然就确定了,材质区分出来了,因材施教的关键便解决了。

参考文献

[1] 葛操.当代大学生心理分析[m]. 工商出版社,2000.9.

积极心理学的特征篇(6)

一、研究背景

积极心理学是由塞利格曼(Seligman)等人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1]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之后受到广泛关注,成为一股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新思潮。近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积极心理学的关注日益增加。尤其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出台后,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更加深入地走进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本研究课题梳理前期个体心理辅导中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应用方式及其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效果,通过基于“实践-反思”的质性研究,在螺旋式的循环中构建比较有效的在中学生个体心理辅导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方式。

二、文献综述

(一)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于20世纪90 年代在美国兴起,以研究“习得性无助”而闻名心理学界的塞利格曼教授,在被他剔除的实验数据中发现,“无助”可以被习得,“乐观”和“坚韧”同样可以被习得。“哪些心理特征或体验能够让人拥有持久的幸福”、 “这些积极心理学品质是如何习得的”成为了积极心理学所探索的核心问题(塞利格曼《持久的幸福》)。

(二) 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来说,积极心理学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激发青少年的内在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技能,承担公民责任,成为有社会能力和富有同情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2]。

积极心理学的干预目标坚信通过认知和行为会鼓励幸福感的发展, 而积极的情感包括爱、兴趣、满意、自豪和自尊也会推动学生认知和行为的改变, 改善学生个体的身体、智力、社会交往及心理资源[3]。

北京教育学院曹新美老师曾比较系统地梳理了积极心理学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模式的改变,包括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改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的关系, 挖掘教育的资源, 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五大方面。并指出,积极的干预应当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快乐、兴趣、挑战性, 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而不是心理疾病, 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4]。

同时,在心理咨询中,良好的咨询关系至关重要,能够促进来访者问题的尽快解决。这一点在中学生个体心理辅导工作中也一样。传统理念虽然也强调心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但往往在学校班主任或其他科任老师“来访者即问题学生”观念的影响下,将建立平等关系视为获得学生信任、降低心理防御的辅导技巧和手段,而非心灵上的联结和共鸣[4]。

三. 数据分析

(一) 典型案例质性分析

1. 学生个体辅导案例汇总表

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共累计学生个体辅导74人次。以此作为数据基础,问题不明确、无后续反馈的案例,在各年级阶段选择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辅导结果良好的案例,匿名处理,相似案例进行合并。典型案例汇总表如下:

2. 编码表

在学生个体辅导典型案例汇总表的基础上,使用连续比较法进行编码。即根据一级、二级代码,先分析第一个案例,再分析第二个案例。如第二个案例与第一个案例同质,则进行合并,否则在三级代码中单独列出,以此类推。一级代码中,问题类型是指学生所来访寻求辅导帮助的问题可以归属于哪一类,其下二级代码“学业提升”、“环境适应”、“应激应对”分别是指学生主要的核心问题围绕什么主题。心理特征是指学生个人具有与解决所来访问题相关的发展状态和心理资源,根据三级代码内容分为具有一定内在普遍性的“自我要求”和“渴望他人关注”,以及“事件相关发展状态”即针对具体这一事件的原有发展状态。辅导技术根据传统心理辅导主要流派进行划分,分为“行为技术”、“认知技术”和“精神动力技术”三类。

3. 矩阵表

首先,矩阵表的横纵维度分别是案例对应问题类型、心理特征、辅导技术以及各自所对应的治疗取向和发展取向。横向分类对应编码表中的一级代码,但取消了二级代码,因为各类型对于矩阵分析的意义不大,保留了更为原始的三级编码。纵向分为治疗取向和发展取向(即更关注个体优势和发展的积极取向),在矩阵分析的过程中对编码表中的问题类型、心理特征和辅导技术分别进行划分。之所以做这个划分,是因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生个体心理辅导,即保留了传统心理治疗取向的一些经典技术,同时又纳入了积极心理学理论中对个体优势、资源的关注,以及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从矩阵表中我们很容易看出,矩阵表的最左列和中间一列并不是平行的,问题类型和心理特征的治疗取向、积极取向内容数量存在双分离,即多数寻求个体心理辅导的学生,是以消除不良感受、不良状态为目标的。这也与我们现实实际相符――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才有足够的勇气和动力走进心理辅导室。而与真正寻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病症状态不同,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绝大多数都是发展取向的,是在恰当的引导下,不仅能够解决问题,更能够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积极优势。

而从辅导技术来看,我们既需要传统的、针对问题解决的干预技术,同样也需要积极关注,发掘优势,促进学生学业、人际和生涯发展的积极心理学去向的辅导技术。两者相互平衡,互为补充,才能够达到对学生辅导的良好效果。

由矩阵表可以得到以下初步结论:

1) 根据典型案例,在中学寻求个体心理辅导的学生,以问题驱动为主,;

2) 不同于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治疗,寻求个体心理辅导的学生具有积极的、优势性的心理特征;

3) 治疗取向的传统干预技术和发展取向的积极辅导技术并重,结合使用,能够取得较好的辅导效果。

4. 网络图:

根据矩阵分析,进一步梳理做出学生个体心理辅导的网络图。

寻求个体心理辅导的学生,是受问题驱动前来的,希望能够消除不良的情绪状态或发展状态,这是外显的。与此同时,学生个体具有积极的心理发展特征,具备内在的心里优势和资源,这是内隐的。在辅导过程中,并重采用针对问题的治疗取向干预技术,和能够发挥学生积极心理发展特征的积极取向辅导技术,从而达到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有效辅导结果。

由此可以得出本研究结论: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学生个体辅导中的运用,是面对寻求问题解决的学生,个体心理辅导不但需要针对问题使用治疗取向的干预技术,还需要并重使用针对学生积极心理发展特征的积极取向的辅导技术,从而达到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综合辅导效果。

五. 参考文献

[1] Seligman, M. E., & 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0, 55(1)5.

积极心理学的特征篇(7)

中专学生从其报考时的来源看有如下三种状况:第一种状况属智商较高型。这种学生报考中专原因很复杂,或家境贫寒为减轻学费,或家庭环境恶劣,或本人不求进取等等;第二种状况属智商一般型,第三种状况属智力较差,而通过百般努力考入中专的。这三种情况可区分为三种智商型:高智型、平智型和低智型。

中学到中专,可以说是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不问理想抱负,不同智力心理层次的学生,对这次重大转折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有些学生认为这次转折来之不易,倍加珍惜,紧紧抓住这次转折的机遇,通过辛勤努力而成为栋梁之才;而有些学生却自命清高,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或悲观失望,或自暴自弃而不能成器等等。因此,由不同智商型和不同心态型便组合成了如下大致九重类型的学生:

这里,A、B、C分别表示高、中、低三种智商型,a、b、c分别表示积极进取、一般进取、不思进取三种心理特征型。不同智商型与不同的心理特征型构成了九种组合型,即:高智强进型Aa、高智平进型Ab、高智无进型Ac;平智强进型Ba、平智平进型Bb、平智无进型Bc;低智强进型Ca、低智平进型Cb、低智无进型Cc。

下面,根据上述学生层次的划分,简要阐述—下各种类型学生的形成、表现、作用及其相互转化,以利教师正确区分材质、实行因材施教。

一、各种类型学生的形成及表现

作为智商的形成,很大程度取决于先天素质,后天影响较弱。而心理特征的形成,后天影响较大。因此,这里着重谈一下心理特征型及组合型的形成及其衷现。

a型的形成及表现:此型属积极进取型。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学生,一般家庭环境较好,父母大多属知识分子,或中下层干部,或普通职员、普通工人农民。由于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而饱经沧桑历尽艰辛,并经常向子女灌输,他们严谨做人、踏实做事、积极进取的精神无时不刻地在影响着子女,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有明确的希望。这样,使其子女产生了极强的发愤图强,立志成才,光宗耀祖的心理,他们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无多大社会活动能力的父母之难处,极力想通过自己的拼搏来减轻父母对自己的负担。由于他自己的不懈努力,他的学业理论水平及实际能力要远远地超过中专教学目标,他们一定会成为有用之才。不同智商型的a型,其表现没有多大差异。

b型的形成及表现:此型属一般进取型。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学生,其家庭环境一般,父母或许身居显位,但对事业的追求不一定十分激烈,其显位往往属于自然形成(如年龄、外部环境等),对子女的要求不一定十分严格,没有明显的过高期望值,一切顺其自然,学生本人的表现也是如此。这类学生的自尊心较强,他不求过多地表现自己,但却害怕批评。不同智商型的b型学生又有不同的表现Ab型呈现主动状态,他有能力成为Aa型,而却有意识地不追求十全十美。比如在生活态度上,他完全可以严肃地追求未来生活,但他往往有自己的生活生存方式,以他自己以为的潇洒倜傥安排自己的生活,包括穿着打扮,言行思维等各方面,他的衣食住行都可能别具一格;Cb型的学生呈现被动状态,也许有过长时期的积极进取,终因智力较差或恒心欠佳而前功尽弃。

b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可能向a型发展,一方面又可能向c型转化。其表现是随波逐流,凡事不争先也不落后,有意识地始终保持中游水平。由于主观上有意识地居中,这样,在不同群体、不同环境中,他要审时度势地作出调整:当他处于中上水平时,他便自觉不自觉地松懈下来,渐渐地由中上变为中游;当他在群体里处于下游水平时,他则有意识地努力,使之赶到中游行列之中;当他所处的群体整体素质较高,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中游水平时(此时又缺乏外部条件的引导帮助),他便转化为c型了。这样形成的c型容易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c型的形成及表现:此型属不思进取型。这种心理特征型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大多家庭环境较恶劣,个别的属个人素质较差。如父母离异,或父母长期打“闹”;或父母生活态度不严谨,不务正业;或家境过于贫寒;或颠沛流离,生活不安定;或父母对于女要求过于松懈,放任自流;或与社会劣迹青年过多接触等等,都会形成这种心理特征。

这种心理特征型的学生其表现也是复杂多样的:或坐卧宁,心神不定;或郁郁寡欢,意志消沉;或独往独来,我行我素;或言行不俭,搬弄是非;或无所用心,自暴自弃等等。

二、各类型学生在班级里的作用

a型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学生是班务活动的主导力量,他们具有很高的热情,集体观念和责任感极强,他们的积极性最易调动,在学习、劳动、纪律等齐方面都会起积极带头作用。

b型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学生是班级的基础力量,由于比重较大,不把b型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班务活动往往很难进行。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不困难,只要所搞的活动(如学习竞赛、集体劳动、娱乐游艺等等)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愿,他们会积极支持和配合的。他们的积极性调动得越充分,所搞活动的气氛就越热烈,收到的效果就越好。

c型的作用: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学生比重较小,在班级里不起重要作用。他们大多数的行为准则是不受人左右,田此,他们的积极性较难调动。但作为集体里的一员,在关系到整体利益的时候,在不损害他们自身利益和荣誉的时候,他们会响应和配合各种班务活动的。重要的是,一定要处理好他们的名和利等问题,对他们应多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少发号施令,粗涉。他们的各方面问题处理得好,可加速其向好的方向转化,否则,会造成他们更大的心理障碍。笔者根据多年的中专教学经验和对所教学生调查测试,发现中专在校生(以计划内社招班为标准)多种类型学生的比重结构大致如下: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50人的班里智商较高的约有10人,智商一般的约有35人,智商较差的约有5人;而积极进取的约占25人,—般进取的约占20人,不思进取的约占5人。再结合表3我们可以看到,智商较高的10人中,真正品学兼优的仅有4人,而其余的6人或随波逐流、或不思进取而退步了。

(一)心理特征型的转化

我们假设智商型A、B、C的权数分别为3、2、1,心理特征型a、b、c的权数也分别为3、2、1,则可得到表4: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特征型的转化是一种纵向运动的过程即cba或abc的转化,在组合型里面表现为同一智商型间的相互转化,如CcCbCa转化及逆化或AaAbAc转化或逆化等等。一般心理特征型的转化不能横向进行。

(二)智商型的转化

一个人的智商可根据综合测试等多种方法得出。显然智商具有时点性,随着个人内外部条件的变化智商水平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表4可以看到,智商的转化是通过先纵后横的演变而实现的。如Aa型松懈努力,渐渐地转化到Ab型,而Ab型相当于Ba型(两者权数值均为5);Ba型松懈努力,渐渐地转化到Bb型,而Bb型相当于Ca型(两者的权数值均为4);Ca型松懈努力,将转化成Cb型进而转化到Cc型,其转化过程为AaAb…CbCc或CcCb…AbAa。这个转化过程表明:高智者如长期不努力学习,各方面不求上进,完全可能一步一步地演变成为低智,相反,低智者如比期不懈地努力拼搏,不断进取,也有一步一步发展成为高智的可能,只不过高智向低智的转化较容易,低智向高智的转化需付出巨大的艰辛和努力。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智商型的转化首先是通过心现理特征型的转化进而达到组合型的转比来实现的。智商型本身是不能转化的。由表4按权数值路径可知,Aa型向Cc型的转化路线有四条。

积极心理学的特征篇(8)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5-0152-02

大学生是网络的重要使用群体,上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校园内的一种新的文化时尚。一方面网络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内容;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由于过度使用网络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身心健康,有的甚至荒废学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创伤。

本文使用了“网络综合征”一词,作者认为网络使用者在一段时间内过度使用网络就会导致影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消极症状,“网络成瘾”是针对少数人在长期内对网络使用的痴迷状态。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常态,更多的人不是对网络痴迷,而是在一段时间内过度依赖于网络,一段时期之后会自行戒除,因此本文应用了“网络综合征”一词。具体来说,网络综合征是指由于使用者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生活质量下降、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的消极症状。其症状表现是眼睛干,偏头痛,背痛,食欲下降,睡眠紊乱,情绪低落,易冲动,思维迟缓,社会活动减少,自我评价降低等,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杀倾向。

1 大学生网络综合征的现状

依照随机抽样原则,对河北省3所不同类型的高校抽取500人作为测试对象(回收有效问卷443份,有效率为88.6%)。采用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诊断量表”:①下课后总念念不忘网事;②上网比上学做功课更重要;③总嫌上网的时间太少而不满足;④为上网宁愿失去更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⑤无法控制上网;⑥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⑦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感到焦躁不安;⑧对亲友掩盖频频上网的行为;⑨上网就能消散种种不愉快;⑩下网后有疏离感、失落感。符合4个及以上症状的判定为网络成瘾者,个体的生活和身心受到严重损害;符合2~3个症状者,个体的生活和身心受到明显不良影响;具有1个症状者,个体的生活和身心受到不良影响,把符合1个及1个以上症状的判定为网络综合征者。本文并通过自编的“一般网络文化问卷”在上网时间、类型、专业、年级、性别方面做了调查。对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如下。

1.1 网络综合征状者的分布

11.6%的大学生符合4个及4个以上症状是网络成瘾者,生活受到严重损害;6.1%的大学生有3种症状,11.5%的大学生有2种症状,共有17.6%的生活明显受到不良影响;19.4%的大学生有1种症状,生活受到不良影响。48.4%的大学生具有网络综合症状。

1.2 每周上网时间

有11.3%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在10~20个小时之间,有8.8%的大学生每周的上网时间超过20小时,这与网络综合征者的比例11.6%相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大学生平均每周上网时间是18.6小时,前文表述可知至少有8.8%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高于这个数字。

1.3 上网类型

网络成瘾者的网络应用依次为:看电影、听歌、玩游戏(61%);聊天交友(50.3%);浏览新闻(35.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大学生使用的前三种网络应用是:网络音乐、即时通信、网络新闻。由此可知,大学生普通网络用户对网络的过度使用会演变为网络综合征者,有极少一部分最终又发展成为严重的网络综合征者,即网络成瘾者。

1.4 身体状况

把不良的身体症状分为六项:①眼睛发痛发干;②视力下降;③产生睡眠障碍;④食欲减小;⑤常常头疼;⑥身体免疫力下降。30.4%的人有一项身体不适症状,30.5%的人有两项身体不适症状,28.5%的人有三项及以上的身体不适症状,这对于年轻的大学生身体来说是一种不协调的现象。

通过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知道,大学生网络综合征者性别差异不大,专业差异不大;年级存在差异,不明显,一、二年级的学生比例略高于三、四年级的学生。

2 大学生网络综合征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最主要群体,网络的普及、互联网的无限可能、充裕的闲暇时间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形成网络综合征的客观原因,缺乏人生规划、人格特征是其主观原因。

2.1 大学生网络综合征的客观原因:网络的普及、互联网的特征、充裕的闲暇时间

网络的普及是大学生形成网络综合征的客观原因之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大学生是网络的重要用户,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网络的普及为大学生形成网络综合征创造了环境。

互联网的特征是大学生形成网络综合征的客观原因之二,互联网具有匿名性、可操作性、及时互动交流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互联网具有无限可能性。正是互联网的无限可能性成为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重要动力。

充裕的闲暇时间是大学生形成网络综合征的客观原因之三,大学生学业减轻,有大量可供自己支配的闲暇时间,通过调查发现网络成瘾者39.1%的人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有关研究也已经证明上网时间与网络综合征成正相关。充裕的闲暇时间为大学生形成网络综合征提供了时间保证。

2.2 大学生网络综合征的主观原因:缺乏实际的人生规划、人格特征

缺乏实际的人生规划是大学生形成网络综合征的主观原因之一,本次调查发现,网络成瘾的大学生58.7%的人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没有清晰的思考,56.6%的人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网络成瘾者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不到平衡点,现实中不断遭遇挫折,为了获得成功带来的欣慰感和满足感,不断求助于网络以寻求解脱,以至于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人格特征是大学生形成网络综合征的主观原因之二,社交焦虑比较严重的人,他们自卑、孤独、抑郁、敏感、自我管理能力差,但是他们同样追求交往的成功,现实与期望值的反差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交往中感受较多的挫折,网络的即时互动性、匿名性、有限的感官接触等特殊性质,使他们在网上社交中容易获得成功并能学得社交技巧,从网上社交中获得精神慰藉、避免孤独、提高自信、获得力量感,例如本次调查发现有57.5%的大学生认为上网是排除寂寞、孤独,缓解压抑和苦闷的一种方式,56.5%的大学生在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烦恼或不快时,更愿意向网友诉说,聊天交友这类网络应用一直高居榜首也证明了这一点。在现实交往中遭遇挫折而转向网络寻找归属,如此往复,以至于过度上网。

3 大学生网络综合征的对策

3.1 正确客观的认识互联网

随着网络的普及,不让大学生上网是不可能的,应该引导大学生正确客观的认识网络,不要加入太多自己的想象,网络实现的是一种人―机―人的互动,网络虽然带有匿名性,但是机器的另一端都是活生生的人,这些人和我们身边的个体一样,也许他们其中某一位就是你的同学、朋友或邻居。互联网不是无所不能的,它给我们提供的只是一种娱乐。大学生要面对生活结合自身的现状,正确客观的认识网络。大学生要实现从校园向社会的转变并在现实社会中生存下来,大学生要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理性的思考网络,网络为人们提供的只是一种服务于大学生自身生活的方式。

3.2 积极参加校园活动

大学里业余活动很丰富,如学习上的各种竞赛、文娱比赛、才艺展示等,但是更多的情况是组织者和参加者都是固定的人群。大学生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积极参加,在活动中获得快乐、满意,从而不断积累自己的成就感。每项活动都是在健康、积极向上的、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大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能感受到来自于团体的关心、互助和信任,从而增强自己的归属感。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活动,不仅能从活动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而且会增加现实的人际交往习得交往技能,增强自己的归属感,便不会依赖于网络寻求刺激和慰藉。

3.3 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是想通过人性中的积极层面,促进个人的进步和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心理过程。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如高兴、满足、爱、主观幸福感等;积极的个性特征,如独立、成就感、支持、乐观等。通过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个人的进步和发展,在预防网络综合征工作中取得进步。生活目标明确,人际关系良好,幸福乐观的人是不会沉迷于虚拟网络寻找解脱的。

参考文献:

[1]陈江.大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网络成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2004(2):12-52.

[2]冉敏.大学生网络成隐的成因分析及其干预措施[J].四川大学,2006(3):25-32.

积极心理学的特征篇(9)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高速发展,80后、90后这些新生代员工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生和中坚力量。培训工作服务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如何结合新生代员工的思维个性特征开展培训是决定培训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为此,本文通过运用心理学原理,了解学员的心理状态,调整培训方式,能够推动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1新生代员工培训中培训思路的转变

1.1新生代员工的心理特征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各类知识及资讯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成长于这个时代的新生代个性鲜明、思想独立、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强、追求自我。结合笔者所在企业实际,从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工作本身三个方面进行调研,可以看出,新生代员工普遍存在目标不明确、期望高、对个体定位不准确、容易情绪化、缺乏同理心、内驱力不强等特点,部分调研对象存在经济、购房、结婚、养娃、家庭关系矛盾冲突等问题。

1.2培训思路和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培训方式一般采用说教式为主的培训,缺少受教者的参与、反馈,不太适应其心理需求,无法达到培训目的。通过调研,我们对新生代员工的心理特征和培训需求有了清晰的认识和分析。在培训中,注重课程的参与性、互动性,采用非经济奖励的方式,调动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员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尽量减低学员的视觉疲劳、听觉疲劳,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其心理特征的培训新方式、新方法[1]。

2心理学原理融入新生代员工培训的对策措施

2.1积极心理学原理在培训中的应用

1998年,美国心理学家塞格里曼首次提出了积极心理学[2]的学说。它倡导关注人们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美德和品质,用积极的心态来解读人的心理现象,以此激发人们的积极心态、优秀品质,挖掘自身潜能。积极心理学对个人而言主要有四大功能。一是体验积极情绪,培养积极情绪;二是发展积极的人格特征;三是保持并促进生理健康;四是培养创造力。运用其功能,调适新生代员工面对职场的心理状态,培养其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抗各种压力的能力,从内心真正提高幸福感。乐观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人的绩效。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点燃新能量,快乐培训,快乐学习,快乐工作。通过挖掘培养新生代员工的素质和潜能,让他们成就自我,获得幸福。优化培训内容,将积极心理学课程融入到培训中,通过心理学团体沙盘体验、拓展训练、角色扮演等课程,传授其如何处理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的方法,从而帮助他们妥善处理工作、生活和个人情绪中的各种问题,保证大家在轻松的心态下学习工作生活,从而提升个人绩效,最终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与此同时,结合新生代员工的特点,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建立等指导课程,使员工发展与企业目标相联系,用职业锚测评出员工个人的价值观,让员工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激发新生代员工学习工作的自主意识,与企业平台相联系,提升归属感。

2.2运用首因、近因效应打造新生代员工展示的平台

首因效应[3]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第一印象效应,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极为显著。为此,在培训中,要特别重视课堂环境布置和第一堂课的课程设计。一般情况下,第一堂课程多为破冰活动,如何有效地利用破冰活动打破学员的社交恐惧心理和陌生状态,对之后培训过程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新生代员工爱挑战、有热情等心理特征,开展趣味性、互动性强的破冰游戏活动,寓教于乐,提升学习热情。同时,在教学中,要求授课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后再进行培训授课,从课件制作到授课技巧,采用最接近新生代员工审美的角度进行设计,确保授课教师自信自然地进行授课。授课教师给学员的第一印象会带有普遍的主观性倾向,直接影响到学员的一系列行为和学习状态。近因效应[3]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通过心理学研究可以证明,培训过程中,在学习系列材料后进行回忆时,越接近培训项目结束的课程内容印象越深刻。因此,在此次新生代员工培训中,利用近因效应和新生代员工追求自我、表现力强的特点,末尾阶段的考核方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闭卷答题的方式,采用个人5分钟展示的形式进行,学员们潜力得到挖掘,积极性提高,个人得到凸显,也提升了价值感和成就感。

2.3将培训管理由被动式管理变为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是与人的自我实现相联系的一种新兴管理模式。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潜意识、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这些有利于自我管理的积极主导和内在调控。培训的自我管理是一种高层次的参与式管理,学员可以对自己的培训过程有更多的控制权,同时也就承担了更多的责任,这种挑战可以提高他们的培训满意度。新生代员工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力,但在自我管理、社会意识、综合素质等方面则显得较为不足。针对这一特点,在培训的开展阶段,我们由学员自行建立班委、队委,由学员自己制定培训纪律和奖惩规则,学员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避免了新生代员工叛逆等负面情绪的出现,大家信守自己的承诺,形成了有效的班级自我管理模式。

3结语

综上所述,新生代员工培训中运用心理学相关原理的思路创新是有效的。将心理学理论与培训工作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不断探索,总结提升,促使培训质量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隽.企业培训新视角—基于心理资本干预的员工培训与开发[J].现代商业,2014,(36).

积极心理学的特征篇(10)

一:班长和心理安全委员给大家讲了一下此次活动的背景和目的。

二:心理安全委员讲解活动中所作游戏的规律。

三:进行游戏。依次进行了“青春手结”“贴膏药”“滚雪球”等游戏。

四:心理安全委员和班长教大家歌曲《感恩的心》的手语。

五:大家相互交流通过此次活动的感受和想法。

六:班长对活动进行了总结。

活动意义: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大家都获益匪浅。

众所周知,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贡献、成就、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所以每位大学生都要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以及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二: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在上大学前,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之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让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美好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如今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全部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与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此,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强、自立、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上一篇: 旅游产业的特征 下一篇: 数据通信安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