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18 18:22:19

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篇(1)

1 “两型社会” 资源梯次循环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1.1 构建“两型社会” 资源梯次循环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

(1)循环经济理论。与传统经济的开环式经济系统:由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排放的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是一个由资源到产品,再到再生资源的闭环式经济系统。它要求生产企业在生产(资源投入)和销售(产品消费)过程中,将人、本行业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所使用的自然资源高度协调起来,不断提高企业利用资源的效率,实现最终废物排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达到“零排放”的最终目标,使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持和谐循环。循环经济的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其核心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提出的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 的3R原则。减量化原则,是指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资源使用流量,高效率的利用资源,从而预防和避免废弃物的产生;再使用原则,是指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资源和物品要做到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避免过早地使它成为废弃物;再循环原则,是指充分利用废弃物,将其再次变成资源加以利用,减少最终废弃物的处理量。如今再加上再思考(Rethink)原则,形成了新的4R原则。因此,“两型社会” 资源梯次循环利用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资源开采环节中资源的综合开发以及回收利用情况;二是废弃物产生环节中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回收情况;三是资源消耗环节中的资源利用效率情况;四是社会消费环节中的绿色消费的实施情况。

(2)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指在满足当代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各种需求能力的发展方式,它的目标是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社会和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同时还要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包括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内容,只有它们三者之间协调统一,最终才能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在数量上的增长,更要追求经济在质量上的发展,改变过去那些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以提高社会活动中的经济效益、节约资源并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发展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要节约开采使用资源、合理高效利用资源、保护大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原则和方法都适合于“两型社会” 资源梯次循环利用的社会实践。

1.2 “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再根据上述理论和资源梯次循环利用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可以确定下述三级指标体系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两型社会” 资源梯次循环利用综合评价指标的内容。第一层为总目标层,即资源梯次循环利用综合评价层;第二层为子目标层,其中又包含了五项能够衡量资源梯次循环利用综合发展情况的状态和特征指标——利用深度、利用效率、废物排放、科技创新和协作程度,这五项指标是评估的核心,属于高度概括化的二级指标;第三层有二十一个指标,每个指标隶属于一个子目标层,它们构成了指标体系的最底层,是对子目标层的具体细化(见表1)。

2 “两型社会”的评价方法

2.1 多指标评价法

多指标评价法是把多个描述被评价事物不同方面、量纲不同的统计指标,转化成无量纲的相对评价值,并综合这些评价值以得出对被评价事物一个整体评价的方法系统。采用多指标评价方法,要将一系列指标分为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两大类。主要指标是指能够反映被评价事物的权重比比较大的一二级指标。辅助指标是主要指标的补充,当主要指标还不能充分说明被评价事物时,辅助指标可用来做进一步评价。多指标评价法在不同被评价事物间进行比较时会产生困难,它只能教全面反映某一个被评价事物的具体状况,如此就不利于被评价事物作时间和空间上的整体对比。基于此,在多指标评价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它是把多个反映被评价事物的指标信息综合起来,得到一个能反映被评价事物整体情况的综合指标。从最近的研究实践来看,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主要有三类方法:第一种是使用一般数学方法的常规方法;第二种是模糊数学方法;第三种是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过程一般包括七个基本步骤:(1)首先是选取和被评价事物相关的评价指标,建立起评价指标体系;(2)其次再根据被评价事物的实际情况,选定所用的无量纲化及合成公式;(3)随后根据选择的无量纲化方法确定所选取指标的有关参数(如满意值、不允许值、极大值、极小值等);(4)然后确定每个指标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数;(5)紧接着将指标实际值转化为指标评价值(即无量纲化);(6)再将各指标评价值合成(即加权平均),以得出综合评价值;(7)最后依据综合评价值的大小,对各被评价对象排序。

2.2 评分评价法

评分评价法是将各被评价事物的有关评价指标,按其重要程度进行鉴定,给予一定的比重分值,并确定各被评价事物对其各类指标的满足程度,确定分值,经过数学运算进行综合,得出被评价事物总的评分值。它又包含加数和法及名次计分法两种评分方法。

(1)加数和法。它是将对被评价事物的评价指标根据重要性分成等级,每个等级给定标准分(由评价人员决定),然后,对各被评价事物的得分相加,从而得出被评价事物的分值排序。

(2)名次计分法。它是根据重要性将对被评价事物的评价指标排出顺序,然后按单项指标数值的优劣排出个被评价事物的名次,并确定各单项指标各名次的相应分值,将各被评价事物得分相加,最终得出被评价事物的分值排序。

3 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了2008年武汉市统计局的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部分指标数据对武汉市“两型社会”资源梯次循环利用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3.1 用评分评价法进行实证分析

(1)权重的确定:本文采用AHP(主观赋权法)和因子分析法中的特征值贡献(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确立不同层次指标的权重。对于子目标层的5个指标采用AHP法,而指标层的21个指标则采用特征值贡献法。最终选定权重方案如表2中所示。

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篇(2)

循环经济是以生态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循环过程,强调产品的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次物高效回收。同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流向的线性经济有着本质区别,能从根本上消除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尖锐冲突。目前,我国铜冶炼可利用的资源比较有限,为保证精铜冶炼,再生铜冶炼企业必须做好废铜、再生铜等资源的回收与利用工作,实施循环经济,这是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刚刚起步,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予以支持,以便客观而全面的反映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进行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评价研究是重要的,现实意义巨大。

1再生铜冶炼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经过几十年发展,再生铜冶炼实现了长足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随着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能源消耗大、资源利用率低、工业污染严重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需求,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再生铜冶炼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传统经济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加之,国内铜价低于国际铜价,再生铜冶炼加工利润薄弱,使国内再生铜冶炼企业发展严重受限。在这种情况下,再生铜冶炼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是一种必然选择。对于再生铜冶炼企业来说,实施循环经济可以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节约型方向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再生铜冶炼企业经济循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循环经济基本框架

在铜矿资源有限及加工费用持续低迷的当下,某再生铜企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引入循环经济理念,通过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环境质量一体化管理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式初步形成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当然,实际上各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各不相同,但都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个原则,基本围绕这三个原则来建设循环经济及其相关的技术措施。在循环经济下,某再生铜企业实行清洁生产,采用动力波洗涤、闪速熔炼、双转双吸、喷氮还原等技术工艺,选用清洁的原料,而且,注重污染防治与环境质量管理工作,制定污水、废渣等处理方案与环境管理方案,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环境污染,对自身发展及国民经济、环境等都产生了积极效应。

2.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看出,某再生铜企业循环经济主要包括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环境质量一体化管理、废弃物循环利用四个基本环节,这其实是从资源输入到资源生产消耗与循环利用,再到资源输出的一个流程,是再生铜加工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情况的真实体现。为有效评价某再生铜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基于这样的一个资源利用过程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下面按照可比性、可量化、可行性、科学性、系统性、政策相关性等原则,结合资源输入、资源生产消耗与循环、资源输出三个环节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具体的评价指标。基于以上分析与考虑,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目标层(一级指标)、准则层(二级指标)、指标层(三级指标)。目标层: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准则层:资源输入指标、资源生产消耗与循环指标、资源输出指标;指标层:是资源输入、资源生产消耗与循环、资源输出各环节的具体评价指标。在资源输入上,评价指标具体有资本保值增值率、销售增长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单位产值新水消耗、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值能耗、综合利用效益、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总利润、废焦粉回用效益。在资源生产消耗与循环上,评价指标具体有能源利用率、能源利用效率、污水处理率、再生铜冶炼回收率、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率、废渣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率、废焦粉回用量。在资源输出上,评价指标具体有废渣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外部损害价值。

2.3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方法

循环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想要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其评价指标的建立与筛选都要讲究科学的方法,避免过于庞杂,又不可过少而遗漏重要内容,讲究总体最优或满意。为了做到这一点,建立并确定评价指标时,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操作。在整个评价指标建立过程中,理论分析、专家咨询、主成分分析、独立性分析是尤为关键的环节。通过理论分析,对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特征、基本要素、主要问题进行科学的综合分析,确定能体现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的一般评级指标;通过专家咨询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主成分分析是评价指标完善与最终确立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可以明确与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目标,确定主成分指标,如上文提及的准则层中的二次评价指标;通过独立性分析,可以避免评价指标之间出现信息、内涵等方面的重叠,使每一个评价指标都具有独立的意义。按照所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必须应具备完备性、针对性、主成分性等特点,应客观而全面的反映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循环经济下各个方面的变化情况,这样才能根据评价指标去科学、正确、客观的评价循环经济。

3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的评价实例

3.1原始数据处理

对某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进行评价前,要利用模糊隶属度函数方法对各个评价指标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各个指标的模糊隶属度值,确定各个指标分属正向指标还是逆向指标。之后,按照公式计算得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数、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系数、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系数。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数(Z)由资源输入、资源生产消耗与循环、资源输出的指数计算公式得来,具体的计算公式如公式(1)所示。Zki=nj=1ΣWij×LXijΣΣ(1)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系数(C),由公式(2)计算得来。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系数,是用来反映企业在评价期内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能力和水平的数据,是评价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不可获取的数据。计算出来的发展系数应在0~1之间,当在0≤C<0.5时,表示循环程度弱;当在0.5≤C<0.8时,表示循环程度一般;当在0.8≤C≤1.0时,表示循环程度强。Cki=3k=1ΣWk×Zki(2)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系数(H),由计算公式(3)得来。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系数,是用来反映经济、资源、能源、环境和循环经济发展潜力五个子系统协调发展程度的系数。计算出来的协调系数应在0-1之间,当在0≤H<0.5之间,表示协调程度弱,当在0.5≤H<0.8之间,表示协调程度一般;当在0.8≤H≤1.0时之间,表示协调程度高。Hi=1-Si/F軈i(3)

3.2评价指数计算与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三个公式,收集某再生铜冶炼企业2013年间业务数据,从中提取出公式计算需要的相关数据,然后代入公式中计算,得到需要的循环经济发展指数、循环经济发展系数和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系数。然后,再结合计算出来的具体数据,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及以上分析,对企业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计算结果分析:2013年,某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系数C是0.53256,根据前文分析,说明2013年某再生铜企业循环经济处于一般循环状态;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系数H是0.71932,说明2013年某再生铜企业循环经济处于强协调状态;资源输入指数是0.45721,资源生产消耗与利用指数是0.71253,资源输出指数是0.81342。从资源输入指数可以知道,某再生铜冶炼企业在2013年间的资源输入的评价得分偏低,间接的能够看出该再生铜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偏低,特别是采用的清洁生产技术手段不够理想,存在一些资源浪费、能能消耗大等情况,应加快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与研发,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率,有效的把生产力、生产资源转化成为经济效益增长的驱动力,更好的施行循环经济。此外,企业循环经济处于一般循环状态也表示出资源回收与利用水平不高,所以这一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提高。要想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低耗能、高产出,唯有加大经济投入与科学技术研发,不间断的提高生产技术,应用最先进的技术、工艺才能降低资源与能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从以上结果分析可以得到:某再生铜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尤其是绿色生产与环境治理方面缺乏先进的技术和工艺。由于没有采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环境治理技术,造成资源利用水平和环境治理能力偏低,根本满足不了可持续发展需求。为改善这样不利的现状,提高某再生铜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可以采取一些手段:①加强生产设备等方面技术研发;②增加资金投入,夯实科研的经济基础,使各项研发工作有序开展;③不断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与方法,使评价指标更细化,评价结果更全面,为循环经济模式的调整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是再生铜冶炼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再生铜冶炼企业要想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必须引入循环经济理念,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注重污染治理与废弃物回收利用,走节约型、精益化的发展之路。同时,还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而全面反映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找出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加以调整,以促进循环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提高企业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红,傅滔涛,曹裕.企业循环经济评价体系———以某大型冶炼企业为例[J].科研管理,2012,01:47~55.

[2]黄江波,顾湛琪,韦韩,罗栋源,张静.广西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J].大众科技,2014,05:203~205.

[3]周俊.废再生铜冶炼工艺及发展趋势[J].中国有色冶金,2010,04:20~26.[4]赵允良.铅锌冶炼业循环经济的资源价值流分析研究[D].中南大学,2012.

[5]李晓霞.中低品位废再生铜冶炼工艺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有色冶金,2015,02:26~29.

[6]莫天宇.循环经济条件下再生铜产业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11.

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篇(3)

1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4)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

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完善产品设计;实行原材料替代;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更新改造设备;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改善运行管理等,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水和省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二是通过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存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工业企业应从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重点抓好企业主体治理工程。首先,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应采用能够使资源能源最大限度地转为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工艺,以代替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落后工艺;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以代替剧毒有害原料;采用无污染、少污染、低噪声、节约资源能源的先进设备,以代替浪费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陈旧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业“三废”,生产有市场需求、质量好、能满足环保要求的产品。其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和各种可燃气体;生产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易回收利用的产品。企业生产中排放的废弃物,应坚持谁排放、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广开途径,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凡本企业有能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利用不完全的工业“三废”,应当提倡给其他企业进行综合利用或者进行联合经营利用。第三,对不同层次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清洁生产的费用方案。

3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路径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路径二: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构织一个废物连续利用的“循环圈”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实施清洁生产

路径三: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路径四: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工业企业应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挥煤炭资源深加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深度开发油、气资源,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

路径五: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4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4.1制度支撑

4.1.1计划和布局制度

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针对地质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可得实际,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4.1.2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可以选择物耗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示范,选择特定的企业集团和开发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网络的示范。总结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利用循环经济改造现有企业的思路和措施。

4.1.3市场准入制度

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4.1.4信息化建设制度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管理信息网、产品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水平。

4.2管理支撑

4.2.1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

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4.2.2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4.2.3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从而将有关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应有的动力。

4.3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4.4文化支撑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只意味着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也不只是工艺、技术、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问题,同时需要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和配合。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基础,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本与公众的矛盾和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要搞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就要减少利润。生产优质产品,不欺骗顾客,也存在着与消费者争利的问题。这都关系到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大力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氛围。

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篇(4)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业生产是对生物及其环境条件的控制。其发展水平,通常是由恢复和增强土壤肥力的方式,以及生产工具的类型来衡量的。按照这个标准,可以把人类农业生产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即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它们之间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同而具有质的区别,这种区别是由生产工具、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生产力的组合方式等不同表现出来的。循环经济是对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模式。齐建国等[1]认为:“循环经济是在深刻认识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以环境保护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物质循环利用为技术手段,以制度创新为推动力,在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和满足市场需要的前提下,以环境污染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资源效率最大化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体系基础上的大农业。也就是说,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化工业装备和现代管理科学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的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现代农业建设中,提高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对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循环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的比较分析 “循环经济”一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nnethE。Boulding)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2]。到了20世纪80~90年代,发达国家为了提高综合经济效益,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了产业发展,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形成了新的经济潮流。它是国际社会在寻求解决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之间矛盾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种模式是物质循环、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即“资源能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污染排放小”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从物流的方向看,传统经济模式是一种单程式经济,即“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所构成的是物质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图1)。单程式经济是指传统工业化模式下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废弃物”的技术经济范式。其基本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能源日益枯竭的今天,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循环经济模式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它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与运行模式,以“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原则,以及减少废物优先的原则作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以达到污染低排放或零排放的目的(图2)。可见,循环经济是在传统经济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否定、创新而形成的更高级、更先进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模式,比传统经济具有更多优点。如,其是以生态系统理论、工业生态学理论等为支持理论;以绿色核算体系(绿色GDP等)为评价指标;以预防为主、全过程控制为环境治理方式;以环境与社会持续发展利益为追求目标;以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网状经济(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为运动方式,并具有资源循环利用、科学经营管理、低开采、高利用,废物零排放或低排放,对环境友好等特点。 2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农业生产与自然界的关系密切,本身具有资源循环利用的特点。当今,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快速发展下,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使得农村可获取能源的种类增多;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小农经济已逐渐被市场经济所取代,家庭养殖逐渐被规模养殖取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加快,产生了“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协会+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生产模式,以家庭为基础的种养业物质循环渠道发生了变化;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的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土地面积的扩大,因此,要求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产生了一些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如更好地进行土地集约经营的土地股份合作制等。这就要求在资源的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的整个过程中,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组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把传统依靠资源消耗增加产量的粗放式经济,转变为通过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推进发展的集约式经济。所以,建设现代农业,应该发展新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即一种与当今不断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相适应的现代循环农业。是针对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核心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与产业链延伸理念,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和组织方式变革,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最大程度地利用农业生产中的每一个物质环节,倡导清洁生产和节约消费,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和创造良好环境,使农业生产和生活真正纳入到现代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3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对策 3.1指导思想 3.1.1树立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持久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模式,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最少的资源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应坚持资源利用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积极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鼓励制度创新,积极开发绿色技术,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及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措施体系,建立健全循环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p#分页标题#e# 3.1.2科学规划 科学的规划是推进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首要措施。与之有关的规划包括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与年度计划、节能节水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森林规划、自然生态保护规划、科学发展规划等。科学的规划可以克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片面性,克服市场失灵的缺陷。在规划中,应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再利用的原则,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明确发展的方向、目标、重点和措施,找准实施的切入点[5]。 3.1.3全方位考虑 需要全面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度的整体性,把制度的建设贯穿于资源与环境的规划与开发、资源的流通与利用、产品消费、产品包装再利用、废弃物再生利用的全过程;二是制度的衔接性和系统性,充分发挥科教支持、行政引导、市场推进和经济刺激的作用;三是制度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考虑国情和各地差异的前提下,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既要考虑科技的劳动替代和高效作用,又要考虑我国劳动力众多就业压力大的实际情况;四是制度应体现公平性、效率性和平衡性,既要平衡考虑各方面的要求和利益,又要保证资源、收益、义务和责任分配的公平,提高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政策效率。 3.1.4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现代农业,政府应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具体来看,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业与相关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统计、考核、激励、监督等制度;促进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清洁生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引导企业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制度建设;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投资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宣传教育机制等,保证循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5]。 3.2主要对策 3.2.1面向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进行制度创新 传统意义上的制度创新是基于对生产条件和生产组织的重组,以建立效能更高的制度体系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和经济增长。它侧重于寻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初往往不是以增进全社会的福利,而是以集团利益为主要目标,从而可能引发环境与资源问题;而面向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则是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虽然和传统的制度创新一样,是减少交易成本的手段,但是这种制度创新不是追求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是兼顾社会效益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不仅不能加剧对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环,而且必须能实现资源再生产与持续利用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维持与保护。制度创新所创造的效益应是涵盖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寻求的是社会福利的持续化,它所实现的效率是促进资源和要素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6]。它所产生的推动力也将促进政府、企业、个人之间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上的合作与竞争中努力实现博弈均衡,因而是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7]。当前,国家有关部门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农业的财政投入,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建立循环型农业推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循环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与国家层次的循环经济立法相呼应,建立我国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为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2.2把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 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在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把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作为重要指导原则。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有关统计指标能够充分反映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探索建立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对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的重要参数。制定现代循环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以及农村社区“清洁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未来5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途径、目标和模式及相关的工程措施、支持重点领域与保障体系。 3.2.3调整农业结构和优化农业经济布局 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农业发展,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农业结构的特点,合理调整我国农业的区域布局,构建区域循环农业体系。开展农业的专业化生产与区域布局,建立发展循环农业所要求的适度经营规模和产业聚集,为农业产业链延伸与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与产业化开发提供原材料基地。 3.2.4建立完善配套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体系 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在其经济子系统内,产业和产业之间、行业和行业之间都要形成相互耦合的循环系统,循环经济才能真正“循环”起来。因此,要研究和建立起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一方面促进各子系统内的“循环”畅通,另一方面要避免各子系统“接口”之间的“堵塞”现象。要在产业结构、价格、税费、投资、补贴、信贷、消费、政府采购等一揽子问题上,制定有效、配套的政策,促进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有利于资源回收再利用和减少污染排放的税费改革;结合投融资体制改革,调整投资政策向推进循环经济倾斜,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同时,要参照国际标准规范,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环境标准体系,加快研究制定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等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与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7]。 3.2.5鼓励技术创新并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p#分页标题#e# 推进发展循环农业的技术集成体系建设。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尤其发展“工厂化农业”的农业“制造化”[7],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拓展农业空间的技术集成与创新,为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结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加大对发展集约循环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支持力度,推动循环经济与节约型社会关键技术和工艺的开发、示范与推广应用。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推行农业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先进的核心技术。重点组织有重大推广价值的新能源利用技术、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废弃物重新利用处理与工业污染防治的成套技术,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同时,要把先进、适用的技术进行集成,形成完善的资源节约、能源梯次利用、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3.2.6加大示范试点和典型龙头企业的推动和辐射作用 龙头企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市场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8]。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单元,无疑是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主体。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引入现代装备现代科技、现念、现代管理,不断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有效改造传统产业,推进现代农业生产手段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提高农业整体规模效益。对于龙头企业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利益预期,是不会主动实践循环经济的。如果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技术更新和改造,生产绿色产品,让龙头企业能够收获的不仅是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这样就可以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篇(5)

【分类号】:F4

一、把握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4R原则

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破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平衡。循环经济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德国1998年修订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第4条规定,首先要避免产生废物,特别重要的是减少废物的量及其危害性;其次是利用和用来获取能源。这些原则在国际上被简化为4R原则,即Reduce(减量),Recover(再生)、Reuse(再用)和Recycle(循环)。

二、关注农村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就整个社会来讲,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资源审视,密切关注资源循环中的开采、消耗、废弃物产生、农业产业链延伸、资源再生等各个环节的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农村循环经济也不例外。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以提升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为重点,尤其是对生物质能和微生物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方面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时时处处考虑节能降耗;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实行资源化利用,实现种植业生产所积累的生物资源全程化利用,畜禽养殖业低排放与粪便利用的资源化;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实行清洁生产,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环节的资源,增加价值链,拓展农业产业化空间;重点关注农业产业循环链的内生延伸与产业联动,加强农业产业循环链整合思路、途径与模式,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在再生资源环节方面: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三、探索农村循环经济的合理框架和典型模式

生态农业是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 规律 建立起来的综合农业生态系统,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就是要根据生态循环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链的原理来抓农业生产,发展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探索和推广农村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只有从资源、环境、产业与消费以及综合循环经济的角度,探索以“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统筹规划农业与农村产业、农村生产与生活、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深入研究我国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与重点领域,才能合理构建循环型农村经济体系。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一书,总结了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主要产业发展模式以及障碍与对策,认为 目前 农村循环经济主要呈现四大产业发展模式: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循环生产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生产模式、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循环模式、区域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例如,珠三角地区的“基塘”符合系统模式,江南地区的“鸭稻共生”系统模式,北方的“四位一体”系统模式、南方的“猪―沼―果”系统模式等,都是我国农民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的比较具体而典型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可贵的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四、构建合理的生态村镇体系

农业是百业之基,而“三农问题”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生态型村镇建设,成为建设 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形式,并要求从四个子系统来着力构建: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主要涵盖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三大产业,它要求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办好生态 旅游 、绿色饭店和各种绿色服务业。加快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的步伐,培植农业循环经济载体。一方面,搞好循环型农业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另一方面,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二是村镇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是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要解决水量不均、水质不高的问题,积极治理和预防水、旱灾害,做好做足“水文章”;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行可再生能源,如发展沼气、太阳能、小水电、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等;要完善农村道路布局工作;大力推行建筑节能省地治污技术,使用新型环保建材,体现地方特色建筑风格。三是生态环保体系。要精心挑选搭配绿化树种,有效治污和分类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垃圾等。四是社会事业体系。要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五、健全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篇(6)

传统的林业体系主要目的是木材利用,而忽视森林的环境、生态功能,破坏了生态系统,导致坏境逐渐恶化。而循环林业的出现,则为林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循环林业是通过循环森林资源,将林业服务业、工业、种植业有效的联结,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林业从业经验,对循环林业的内涵、特征、原则和形式进行简单的分析。现总结如下:

1.循环林业的内涵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启发下,林业系统可遵循、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规律,以实现重建林业生态经济。通过循环森林资源,将林业服务业、工业、种植业有效的联结,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所以,循环林业是通过结合生态林业和循环经济,优化林业的事业与产业,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循环林业的内涵即循环利用森林资源,主要重心在循环,在林业生产、经济体系中,对各个环节的森林资源进行不间断的循环利用。可表现为四种形式:(1)资源产品废弃之后,可继续使用原先资源。例如回收的废纸可作为造纸原料继续使用;(2)被废弃的资源,被开发出新功能之后,可作为资源继续使用,例如枝落叶可作为肥料;(3)可将尚未耗尽的废弃物,实现资源成分的重新利用,例如废弃木屑可作为板材、燃料等;(4)针对共生要素资源,可利用一种资源要素之后,对其他尚未被利用的要素进行继续使用。综上所述,循环林业就是森林资源、林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主要包含:合理开发、科学培育森林资源;对临床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成环境产品,并进行现场回用;最终的林业产品在消费、流通的过程中,实现理性消费;在进行生产加工时,对资源进行回用。

2.循环林业的特征

与农业、工业相比,林业主要的特点是它的产业体系,相对较为完整,与国民经济多个门类都有联系,属于产品种类多、产业链条长、涵盖范围广,是一个复合产业群体。

2.1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的双重循环

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主要在林业经济循环系统的内部存在,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和交织,这属于林业经济循环同其他产业经济的主要区别。站在大林业系统的角度说,因存在森林资源,促使催化三大产业门类,加之森林资源具有流动性,更加紧密了林业三大产业的联系。林业的第一产业是森林培育,第二产业是采伐业,这两大产业提供了非常充足的非木质、木质资源。第三产业是森林旅游业,森林为森林旅游业提供了充足的景观资源,第二、三产业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废弃资源,对这些废弃资源进行加工、回收、利用,可排入到自然环境中,例如水、土气、土壤。森林对废弃资源进行分解、吸收,以释放氧气,给人类、林业系统继续使用,以实现生态系统和林业系统的双重循环。

2.2最少废弃、最优投入和生产

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主要在林业经济循环系统的内部存在,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和交织,这属于林业经济循环同其他产业经济的主要区别。站在输出、输入的角度说,新型循环林业发展模式,以最少废弃、最有投入和生产为主要经济特征,体现高效率、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投入。

循环经济主要是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促使能量、物质的闭环和梯级使用,但这种循环利用属于相对性,绝对的开放。站在林业的角度,森林资源的闭环利用,主要是林业系统内部同外部系统之间的交换相对关系上。

3.循环林业的原则

3.1减量化

减量化属于一种控制源头的方法,在林业系统中,减量化主要是系统两端的物质存在减量化,林业生态环境在林业经济系统中减少了物质的投入量,林业经济系统向林业生态系统中减少了废物的输出量。另外,将量化还包括节流和开流的并重、相对和绝对的并重原则。

3.2循环利用

主要是在加工、采伐、种植、消费中体现循环利用的原则,对废弃物、木质林产品、森林资源等进行循环利用。将废弃物、木质林产品进行解析,然后进行多次利用。对非木质资源产品进行解析,进行循环利用。因此,循环利用主要包含木质资源产品和非木质林产品的循环利用。

3.3无害化

无害化原则主要表在四个方面:其一,在进行林木培育时,尽量使用野生植物农药、生物农药、生态肥,以取代农业和化肥,使其在树体、土壤中的残留量减少,确保生态系统安全;其二,在进行生态采伐时,选择强度适中的方式,尽量避免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干扰或最小化;其三,在进行加工、设计时,尽量选择无害、无毒材料,避免污染环境;其四,对临床生产末端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废气物排放量。

4.循环林业的形式

4.1实现林业三产业间的自循环

在林业的三个产业的自循环开始,林业森林培育业主要包括采运、培育的循环,林业采伐业主要是林产企业、林产工业间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森林旅游业则是实现规划、开发的旅游资源循环利用。

4.2林业循环发展模式

林业的循环发展模式,主要由不同类型的副产品、废弃物、原材料的流动,而构成多条产业链。林业森林培育业中的副产品、废弃物可作为采伐业的原料,旅游业中工业、企业所产生的废弃物、副产品可在林业森林培育中回收加工后再行利用。

5.结语

在林业中实行新型循环林业发展模式,必须需了解循环林业的内涵、特征和原则,内涵是实现生态系统和林业系统的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具有双重性、最优性、相对性等特征,遵循减量化、循环利用、无害化的原则。在这些基础上,实现林业产业的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篇(7)

中图分类号:F2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2

一、前言

现行的会计体系是针对传统经济社会的,其构建也是为了对传统经济的合算,对现在的循环经济的合算并不算完整,在资源、环境、循环成本等方面没有充分反映出其信息,不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现实环境中的责任,也不能预测出企业将面临的环境方面的责任与风险。所以说,在现代的循环经济中,构建一套循环经济会计体系是十分迫切的。但是如何在循环经济中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是一个困扰中国的问题,本文就目前研究的情况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对我国目前的循环经济试图建构一个会计体系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二、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这个概念,最初是在德国出现的。德国于1996年颁布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在这项法案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循环经济”一词。从对这项法案的解读中,我们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可以说成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也可以说成是资源循环经济,主要的思想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利用融合在一起,自觉遵守和应用自然生体系统中的生态规律,对资源实行循环利用,对污染实行零排放,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①。也就是说在经济活动中,在资源输入上要求尽量减少,最好能够可持续发展;在污染物的排泄上,要做到最小化。就是要在生产生活中达到废弃物排放减量化。

2.循环经济的原则

通过对循环经济的概念的理解,可知,在本质上循环经济就是一种生态经济,然而,并不是传统中那种对排泄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再利用这么简单。不仅要考虑生态的平衡,还要考虑资源的是否再生。因此,为了能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一个闭环的物质流动经济是整个地球的生存发展之道。因此,循环经济遵循着三个基本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

减量化原则实际上指的是在产品生产和消耗两个方面,在生产方面要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或者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资源;在产品消耗过程中,要减少废弃物的产出和排放。要想走可持续发展,只从末端治理,而不事前控制是不能够行之有效的。

再利用原则指的是在实际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企业或者生产者在产品、包装等方面要承担起义务,通过多次的使用物品,达到对资源的重复利用,提高利用率,避免废弃物的产生提前化,这样一来对资源的节约就大为有利。

再循环原则指的是,一个生产出的产品,在履行完其作为产品的功能后,可以作为资源,再次被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作为废弃物或者排泄物而遗弃,也就是我们平时能够见到的废物利用或者回收利用。

通过这三个原则,基本上就可以为循环经济构建起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或排泄物――再利用资源”这样一个闭环循环体系。

三、循环经济会计

1.循环经济会计的概念

要想使企业在资源的利用能够进行循环利用,并且降低成本费用和排泄物、废弃物的处理费用,循环经济会计便应运而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采用循环经济会计可以帮助企业长久的生存与发展,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所谓的循环经济会计,指的是@样的一种会计系统,它以能够满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大基本目的为目标,能够满足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个基本原则,以企业的循环资源作为活动研究对象,能够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方法进行确认、计算、记录、反映和管理的会计系统②。

从这个概念出发,我们不难看出,循环经济会计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再生产中的与资源循环利用有关的一切资金运动。

2.循环经济会计的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会计是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兴起的,它的本质核心就是考虑如何资源再利用,做到资源循环,使人们能够在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有限利用、废弃物化废为宝等方面进行发展,这与可持续发展是不谋而合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经济活动能够做到资源消耗低速率、资源再生高效率,环境污染做到最小化;并且,最为人性化的是在资源配置方面要考虑现在的公平和以后的公平。因此,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为循环经济会计的一个支撑理论。

循环经济会计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我们可以认定为自然资本理论。自然资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主要是针对人造资本而言的,是指诸如用来制造机器、建设厂房、设施建设、产品生产等这些人造资本要运用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要素,如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空气、环境、生态系统,等等。循环经济会计的基本核心就是减少资源浪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使企业能够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自然资本理论强调的也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要素,两者都是要在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本和在对生态系统的补偿方面强调动态平衡。因此,自然资本理论无疑成为循环经济会计的另一个理论支撑。

四、循环经济会计现行的核算体系

第一,我国的企业还并没有完全的将自然资源、生态系统要素、环境等方面内容纳入到合算的体系中。这方面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核算的不够全面,因为,企业在进行核算时,对环境问题的支出和收益纳入到了的会计核算的体系中。循环经济环境下,会计核算不仅要求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业务,也要反映出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因为在企业的环保方面的资金进行核算,将会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环境保护资金的运转情况,能够更为全面的反映一个企业经济发展状况。

第二,以货币为计量方式无法对环境的因素做出反映。大家都知道,会计核算主要采用的是货币计量为主要的计量方式,可是,在循环经济下,强调的是资源的可循环性,在环保和生态平衡,不再单纯地是利益的追求,因此,不能够对环境因素做一个有质量的收集,不能够分析环境状况,如污染的面积有多大,排放的废弃物对环境破坏的因素等不能合理测量。这就会影响循环经济会计体系的建构。

第三,企业的财务报表不能够包含全面的信息。传统的会计报表公布企业的经营信息,是采用图表加文字说明这种方式。循环经济背景下,环境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并且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同时,若是能够将环境、生态等信息编入其中,将会使领导者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更加了解,知道在环境中企业如何做能够在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

五、循环经济会计体系构建的初探

主要是根据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原则,相应的,构建出对应的会计体系,即减量化物料流转与资源会计、废物再利用会计、再循环会计。

1.资源会计与物料流庄会计

所谓的资源会计,就是在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上提出来的。顾名思义,就是对资源经济进行管理的一种活动,因为这个可以对资源的投入做一个有效的统计,得出在投入的资源与得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中的准确预算,这个可以为企业领导者提供资源的利用、开发及加工的全面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依据。根据减量化原则,同样能够提出一个物料流转成本会计。这个会计的基本功能就是对原材料、其他生产资料和产出产品的过程中进行流动的跟踪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对其进行核算。这样就可以结合物料成本合算与环境成本核算,对物流流动和使用进行准确记录,可以实现经济和环境两方面的效益双赢。

2.废物再利用会计

这里的废物再利用会计,主要的是能够对废物的再利用过程中,对财务的信息数据有一个全方位的跟踪和反映。在废物再利用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对环境的影响这方面的财务情况,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价值,都是其合算的主要内容。在对废弃物的再利用进行会计核算,也可以是企业领导者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有个非常好的经济依据,并且,在于其他成本核算进行分开进行的情况下,更能为企业决策做出科学的判断。

3.再循环会计

再循环会计,也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会计,是一个整合了环境经济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方面学科知识的会计体系。它所反映的是经济多动在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影响是有多大的程度,在进行计量之后,将得到的信息报送给财务主管,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分配,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能够对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六、结语

在现今社会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构建一个循环经济会计的体系,将会更加有利于会计全面、准确、系统的分析经济活动,达到企业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同时,依据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构建出资源会计、物料流转会计、废物再利用会计、再循环可持续发展会计等会计体系,这样就可以全面反映循环经济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环境互动的分析,保障环境与生态的平衡,进而实行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

注释:

①王克强,赵凯,刘红梅.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123.

②殷勤凡.循环经济会计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35-45.

参考文献:

[1]鞠秋云.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合算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篇(8)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而循环经济的出现为缓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尖锐冲突提供了一条解决途径。循环经济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 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整个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 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与资源的有机结合与循环发展。可以说, 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佳途径, 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 是我国21 世纪的发展战略选择, 也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我们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生态环境缺少制度保障。循环经济与制度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一方面,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制度作为依托, 制度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没有完善有效的制度作为基础, 循环经济根本不可能实现; 另一方面, 循环经济的发展也对制度起着推动作用, 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相关制度建设与创新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成为推动制度创新的动力。所以, 进行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与创新是我国目前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循环经济制度涉及物质循环链中资源保护者、开发者、加工和制造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经济行业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地区之间的关系;涉及循环经济中各种利益实体的权力与责任问题,利益分配问题,效率与公平问题。这些制度要确保循环经济名符其实,更主要的是给循环经济以支持,使之高效地有竞争力地运行。循环经济制度创新应包括:

1.要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从循环经济理论来看,循环型生产环节有两个效益来源,一是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二是节约的废弃和排污成本。循环经济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水、能源、矿产资源短缺的国家来说,企业可以从节能、节水、节电的角度开发新的商机。比如,全国660个城市中有300个城市缺水,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每天缺水1600万立方米,一年造成工业生产2000多亿元经济损失。就此而言,节水型设备及技术的产业空间相当大。节约能源、节约资源也将是优化结构的重要目标,

政府是循环经济发展的责任主体,我国的市场体制不健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功能未能真正发挥作用,因而政府应充分运用行政手段,规范循环经济,保证可持续发展。政府的主导至关重要,在多种不利因素制约下,法规强制和利益驱动是最主要的两个手段。种种因素的存在使企业不大可能做到自觉"循环起来",必须依靠政府的推动作用,通过以制定政策为主的制度创新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生的生产环节的赢利模式,要在政策、技术、财政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和约束。发展循环经济要有步骤地建立完整的、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加强制定相应科学指标体系和规划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监督机制。政府要组织力量加大投入,强化发展循环经济的科学支撑。使市场条件下循环型生产环节有利可图,从而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

2.建立法律制度

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健全,可以分成3 个层面, 基础层面是l 部基本法, 即《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 第二层面是综合性的2部法律, 分别是《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 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5 部具体法律法规, 分别是《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定了4部法律法规、8部资源管理法律、20多项环境资源管理保护行政法规、260多项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管理保护行政法规、260多项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然而,现行环保法律的立法观念还局限于"污染治理"的思维模式上,使得对于废物的回收利用认识含糊,执行上居于从属次要位置,这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是被动而驰的。循环经济将对废弃物进行被动的"末端处理"代之以在生产和消费源头控制废物产生的"管端预防"为主,配合废物回收再利用和减量化的方法,从而形成一整套系统的以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机制。所以,应尽快对现行的环保法律进行系统的修改,以"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为指导,加快制定必要的循环经济法规,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引导和规范。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循环经济认识的逐步加深,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建立健全。2002 年,全国人大分别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但当务之急在于,要对清洁生产促进法进行适当修改,尽快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细则,加大清洁生产推行和实施力度。同时,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的单项法规,如废旧包装、容器、废旧家电和废旧汽车的回收法等,并在条件成熟时,将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列入人大的立法计划。借鉴日本的经验,在现有《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有关循环型社会发展、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废物管理和公共清洁、容器和包装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法规,从而形成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框架体系。

我国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初步构想:

3.完善市场规范

3.1 明确环境产权

若能明确界定环境产权, 形成相应的制度安排, 使环境资源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那么就会改变成本与收益不相符的局面; 就会促使产权拥有人(指国家)和产权使用人(指购买环境产权的企业) 愿意为循环经济投入改革成本。环境产权界定的范围既包括现有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又包括破坏生态环境与资源所造成的侵权和经济损失。对产权难以界定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如空气、河流, 可以通过划分各地区一定的责任范围, 如合理分摊环境治理费用和严格法制约束, 制定出明确的奖惩规则。

3.2 建立排污权市场

对无法避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可以通过政府作为维护生态环境的代表与污染者之间进行环境产权与排污权的付费许可污染的交易以及排污权的产权交易, 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和无节制使用自然资源及由内部经济导致的外部非经济。

排污权是关于环境资源的使用权,拥有排污权就拥有了一定量的使用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的权利。政府在一级市场上对排污权进行初次分配,企业之间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排污许可证交易。其主要思路在于,通过一定的管理程序,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以许可证的形式将这种权利发放配置给不同的生产者,并且规定这种权利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政府可以选择公开竞价拍卖、定价出售或无偿分配等方式分配排污权并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地决定选择买入或卖出排污权。这里就要求有一个完善的排污权市场, 使排污权成为企业的一种生产要素, 使企业能优化配置和节约使用排污权。

4.加快价格体系改革

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为了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广泛实行补贴制度,例如水资源、煤炭等,其价格仅仅体现了资源开采或获取的成本,而没有考虑由于资源使用而带来的外部性成本和收益。由于这种状况,资源使用后形成的废弃物再回收利用就缺乏动力,因为那样不如购买新开采的资源来的划算,这同时也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使用效率低下、大量的环境污染和采用末端治理方法治理这些环境污染的高昂代价。面对这种状况,显然我们应该逐步取消补贴制度,利用经济手段使资源价格反映其真实的生态学、经济学价值。在环境资源(主要是指环境容量) 的利用方面, 由于环境资源是共有财产,产权不具有排它性,交易双方产权拥有不平衡性和产权不具有转让性的产权特点,决定了在使用时具有公开获取性,在使用结果上具有排它性,而且个人使用的收益总是大于个人分担的成本。在此基础上,如果共有财产资源向每个使用者开放,没有计划的使用,就会导致早用、误用和过度利用资源,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对共有财产使用者课税。

所以,根据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我国的使用现状和特点,只有建立基于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系才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使全社会建立起节约资源、提高使用效率、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循环经济。

5.深化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重点是进一步明晰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没有明晰的产权关系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利益协调机制,也不可能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更不可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就此而言,首先需要加快完善我们的自然资源的产权制度,包括要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所有权的排他性,其基本就是要明确资源占有者的权利和利益,要尽快建立资源使用权的初级配置师长,严格按照市场运作,恢复资源使用权的经济激励作用,其次要完善资源使用权制度,有序的开放和完善资源产权的二级市场,开放资源产权流转线,再次要逐步建立我们水权交易市场,明确国有水资源使用权的出让转让的一般程序,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推进水资源使用权的制度。

6. 制定税收激励机制

对于研究和有利于企业进行循环经济要求的企业和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各类资源税、环境保护税的差别税率,对于环境资源再生利用和综合利用的生产、投资和销售以及使用相关产品提供税收优惠。我过的有一些地方已经制定了环境资源相关的税则和耕地占用税等等,近些年来国家又鼓励推出资源的利用政策等等,包括这些使用新型的绿色材料都是有税收优惠政策的

6.1通过征收环境税或环境费,限制厂商和消费者的消极环境行为。

从理论上讲,这种作法与庇古税或庇古费道理相同。即由政府向企业或消费者征收一定的税款,从而将企业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西方很多国家已经实行了环境税,且征税的力度不断增大。

日本的"再循环利用设备特别补偿办法"规定:对废纸和和废饮料瓶类制品再商品化设备制造业,生态水泥制造设备,废家电再生处理设备除按一般规定给与退税之外,还按商品价格的25%进行特别退税;对废旧塑料制品再商品化设备制造业、建筑废物再生处理装置、废木材破碎及再生处理装置,除按一般规定的给与退税之外,还按商品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丹麦率先实现了"绿色税"制度,对生产原材料征收材料税以促进少用原生材料,多利用再生资源。德国已经开始征收生态税,对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外的能源都要征收生态税,间接产品也不例外,例如1升汽油的价格为1.7马克,再加6芬尼的生态税。

6.1.1奖惩制度

近年来,欧洲不少城市采取了付费交投包装废物的办法,这是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办事,受环境意识和经济利益的双重驱使,许多消费者乐意这么做。

6.1.2绿色采购制度

日本的《绿色采购法》规定,国家机关必须率先采购环境负荷小的产品。其目的是通过不断扩大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来提高资源再生产品企业的知名度,以促进企业扩大生产量,降低成本,降低价格,最终形成资源再生产品的良性循环。

6.1.3 押金-退款制度

用收取押金的办法,促进消费者把有关废物退还到商店或超市,然后收回押金,以达到废物的再循环和再利用。目前,"押金--退款"制度已广泛应用于饮料罐的回收,取得了很好的收效。同样的制度还可用于约束生产企业,如美国对某些产品的生产过程或产品报废时容易产生污染的生产企业收取保证金,当企业达到排放标准或报废产品回收时,再把保证金退还给代企业。研究表明,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废弃物总量减少10%~20%,体积减40%~60%。

6.2运用财政补贴、优惠贷款等财政和金融手段,引导生产者从事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行为

政府给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以财政补贴,如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以及对采取循环经济方式的企业的机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制度等。美国国家环保局从1978 年开始对设置资源回收系统的企业提供财政补贴,根据不同的情况,补贴量为10%~90%;德国对兴建环保设施也给予财政补贴,其补贴数额相当于投资费用的一个百分点,对建造节能设施所耗费用,按其费用的25%给予补贴。荷兰政府专门制定了绿色能源税收标准,由原来的17.5%降低为6%,降幅达65.7%。另外,荷兰中央银行还为绿色项目提供70%的所需资金。

7. 加强废物回收系统的管理

循环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资源的回收利用,而如何有效回收利用依赖一个有效的回收系统管理模式。当前,我国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系统的基本模式如下:

从总体上看,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仍处在低水平无序发展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市场管理混乱,资源浪费严重,二次污染严重,加工技术水平和产业化程度低。,建议我国可实施如下回收利用系统:

发展循环经济是保证环境对国民经济发展支撑力的要求,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和具体化。从传统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建立基于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系是建设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相结合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手段,在循环经济的不同层次分别实施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体系和完全价格体系。

参考文献:

[1]余德辉,王金南.发展循环经济21 世纪环境保护的战略选择[J].环境保护,2001,(10).

[2]李汝雄,王建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环境保护,2000,(11).

[3]马 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N].人民日报,2004-10-19(4).

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篇(9)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大省之一,但当前的农业生产状况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资源浪费严重、环境质量较差、产业链条较短、经济效益较低,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如何寻找一条新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循环经济的提出为解决该课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在新时期,河南省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没有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支撑,将是难以实现的。 一、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及其特征 农业作为直接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基础性产业,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影响和依赖最大的第一产业,其可持续发展对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作用。农业循环经济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发展中,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依靠科学技术、政策手段和市场机制,调控农业生产和消费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地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利用损耗,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物质的循环利用性 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资源→农产品→废弃物”的线性模式,而循环型农业经济则是“资源→农产品→(消费)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把废弃物重新纳入农业经济生产循环之中,通过资源再生、物质循环,以实现资源利用高效率和最终废物“零排放”。 2.资源的再生利用性 传统经济模式以“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资源的一次性非再生利用和废物的直接排放。而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理念为指导,注重物质与能量的循环流动和对外部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因此,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与废物零排放便成为循环经济的主要追求目标,并成为其主要特征之一。 3.经济的协同发展性 农业循环经济中的生产不再是单一的生产过程,而是一个系统的生产链条。循环经济利用系统论原理,通过废物资源化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与农业中的相关生产环节或农业外的相关产业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网络,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组成一个完整的农业循环经济大系统(见图所示)。 4.农业的生产关联性 农业循环经济是要充分打造“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模式,这就需要把利用不同原始资源的第一生产环节与消耗第一生产环节废物的第二生产环节,以及以此类推的第三、第四生产环节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结成产业生态链条,这样才能保障物质流的最大循环。 二、河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系问题 1.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这是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系统必须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构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似乎是农民和企业,但经常存在政府职能“错位”的现象。一些政府部门还陷于对经济活动中的公共权利进行限制和审批,习惯于数量管理、项目管理而不是规则管理,习惯于直接的微观控制而不是间接的宏观协调。例如,在推进河南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低价征用土地,忽视农民利益;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向企业施加压力,忽视企业权益;为扶持企业,在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给予优惠,违背市场规则;减税幅度过大,所减税种偏多。在构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的过程中,农民的意愿必须得到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不能发生职能的“错位、越位、虚位”,还必须做到“职能回位”,发挥“引导职能、协调职能、调控职能和检查监督服务职能”,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的构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三个效益”的关系 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的顺利构建和健康运行都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作为经济学基础的“经济人”假设,同样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系统的基本假设。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命题:第一,“经济人”是自利的,即追求自身利益是他们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第二,“经济人”在行为上是理性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第三,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保证,“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作为构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系统主角的农民和企业,其根本动力是成本—收益框架下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而不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农业循环经济系统建成,无疑会带来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正是政府部门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目标所在,但绝不是大多数农民和企业所首要追求的。所以,政府要在构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系统中顺势而为,充分挖掘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者的巨大潜力。 3.外部效应与成本收益的关系外部性是指企业或个人向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效益,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系统同样存在外部性的问题,从成本收益角度看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收益的流失。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农业本身具有很明显的“收益外部化”。在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农业平均每年要把一部分新创造价值的无偿贡献给工业;二是对其他行业成本外部化的接受。和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其他非农产业相比,农业更容易成为成本外部化的受体,工业“三废”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正在由局部向整体蔓延;三是生态环境及景观功能的无偿提供。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的构建将促进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发展,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完善农产品安全体系也可发挥积极作用;四是对生态环境的成本外部化。主要体现在农业使用物污染和农业废弃物污染两个方面,农业耕作时的介质如农药、农用塑料等,都会造成环境污染。这些损失被转嫁给了其他经济主体;不恰当地处理农业废弃物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一些地区存在着焚烧秸秆的现象,相当于把保护环境的责任转嫁给了社会。#p#分页标题#e# 三、河南省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在现实中,我们需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以促进河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河南省各地区地形、气候、资源等的差异,可以形成多种不同类型的现代农业循环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立体农业循环模式 该模式利用农业生产体系内部物种之间的互惠互利、相克相生,使废物量排放最小,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多种资源,使之成为物质循环利用、多级生产、稳定高效的农林复合循环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经济、生态、社会的三大效益。基本模式包括立体种植模式(林—农—药—菌种植等)、立体养殖模式(禽—鱼—蚌养殖等)和立体种养结合模式(桑基鱼塘、稻田养鱼、林牧间作等)等。 2.有机农业发展模式 该模式以开发有机农业、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业、有机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有机消费领域所构成的生态产业链为目标。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不采用基因工程和不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而利用生态农业技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旨在建立作物、土壤微生物、家畜和人的和谐系统。通常采用的耕作措施有种植覆盖作物、轮作、秸秆还田、生物防治病虫害与用有机饲料喂养家畜等。 3.产业链循环模式 该模式以产业为链条,将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连为一体,使上游产业的产品或废弃物转变成下游产业的投入资源。在同一个产业系统中,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和农业有机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从而使资源和能源消耗少、转换快,废弃物利用高,减轻环境污染。如甜菜种植业———制糖加工业———酒精制造业;果树种植业———果汁加工业———畜禽养殖业等。其基本模式有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植业(养殖业);种植业(养殖业)———初级加工业—延伸加工业。 4.废弃物与资源循环模式 该模式利用农业废弃物与农业资源之间的循环发展经济,其特点是投资少、风险小、效益高,农产品无污染、无公害,节水、节肥,既降本增效,又能改善环境、保护生态。如“三位一体”模式,即沼气池———猪舍(或牛舍等禽舍)———鱼塘(或果园、日光温室等);“四位一体”模式,即沼气池———猪舍(或牛舍、禽舍等)———厕所———日光温室(或果园、鱼塘、食用菌等)。 5.农业生态综合治理模式该模式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化技术与传统方法通过合理的投入和时空进行结合,使农业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物质、能量循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模式。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对中低产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对高产地区进行生态功能强化,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及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综合治理模式有土壤改造、植被的恢复与重建、防治土地退化、小流域综合整治、土地复垦等。 四、河南省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框架 1.调整农业结构和优化农业经济布局 根据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农业结构的特点,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调整河南省农业的区域布局,建构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开展农业的专业化生产与区域布局,要建立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所要求的适度经营规模和产业聚集地,为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与农业废弃物资源的综合利用与产业化开发提供原材料基地。 (1)种植业。一是建立有机农业开发模式。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建立生产基地,加强执法检查力度,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二是积极开展测土配施肥技术的试点工作,待条件成熟后,积极向全省推广;三是大力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主要采取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秸秆气化等形式,提高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和材料化水平。(2)林业。一是抓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通过造林工作,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生态灾害;二是加快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步伐;三是改变林业生产的粗放经营方式,加快淘汰小造纸、小型木材加工等项目。(3)畜禽养殖业。一是建立规模化养殖农场建设;二是加大对养殖排泄物的集中管理程度,使排放物及时得到加工,顺应时令进行农田绿肥实施,确保被农田吸收利用;三是加大对畜禽的防疫和卫生工作。定期给养殖户进行科技培训,给予养殖户养殖卫生方面的知识传播,确保畜禽养殖安全进行。(4)水产业。一是建立自净式水产养殖模式。主要针对设施渔业,通过配方饲料、精量投饵、合理品种结构等措施,确保水体清洁卫生,循环使用;二是建立规模化适宜密度养殖模式。尽量采用配方饲料、精量投饵、合理品种结构等措施外,根据品种特点将养殖密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三是要加大对水产品的病害防疫工作,定期对养殖水域进行抽样检测,确保养殖水源符合养殖物的质量标准。(5)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立加工废弃物集中利用模式。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较为集中的区域,建设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专门从事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就地利用模式。对于易腐败或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固体废弃物、液体废弃物,采用就地利用的循环模式。 2.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循环经济制度创新 这是有利于人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这种制度创新不是追求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是兼顾社会效益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不仅不能加剧对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环,而且必须能实现资源再生产与持续利用,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维持与保护。制度创新所创造的效益应是涵盖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寻求的是社会福利的持续化,它所产生的推动力也将促进政府、企业、个人之间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上的合作。当前,政府部门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有利于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农业的财政投入,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建立循环型农业推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循环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家层次的循环经济立法相呼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因此,要研究和建立起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一方面促进各子系统内的“循环”畅通,另一方面要避免各子系统“接口”之间的“堵塞”现象。要在产业结构、价格、税费、投资、补贴、信贷、消费、政府采购等一揽子问题上,制定有效、配套的政策,促进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制定现代循环农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在于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以及农村社区“清洁化”建设等方面,需要提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途径、目标和模式及相关的工程措施、支持重点领域与保障体系。#p#分页标题#e# 3.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耦合机制 在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系统内,产业和产业之间、行业和行业之间都要形成相互耦合的循环系统,循环经济才能真正“循环”起来。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有利于资源回收再利用和减少污染排放的税费改革;结合投融资体制改革,调整投资政策向推进循环经济倾斜,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要参照国际标准规范,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环境标准体系,加快研究制定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等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与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适时推进农村地区旧村改造工程。 4.建立和完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尤其发展“工厂化农业”和农业“制造化”,要把先进、适用的技术进行集成,形成完善的资源节约、能源梯次利用、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体系。结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加大对发展集约循环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支持力度。重点组织有重大推广价值的新能源利用技术、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废弃物重新利用处理与工业污染防治的成套技术,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同时,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推行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和引进先进的核心技术。

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篇(10)

(一)指导思想。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

(三)发展目标。力争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体制与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废物最终处置量明显减少,建成大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推进绿色消费,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业(农业)园区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四)主要指标。力争到2010年,我国消耗每吨能源、铁矿石、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等十五种重要资源产出的GDP比20*年提高25%左右;每万元GDP能耗下降18%以上。农业灌溉水平均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120立方米。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再生铜、铝、铅占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35%、25%、30%,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提高6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和处置量控制在4.5亿吨左右;城市生活垃圾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注:上述有关指标将根据“*”规划作相应调整)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

(五)重点工作。一是大力推进节约降耗,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三是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注重开发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与装备,为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提供技术保障。

(六)重点环节。一是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二是资源消耗环节要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筑)、轻工、纺织、农业等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四是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五是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政府机构要实行绿色采购。

三、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

(七)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有关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规划和各类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对资源消耗、节约、循环利用、废物排放和环境状况作出分析,明确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

(八)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核算制度。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统计局、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建立循环经济的统计核算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统计核算,加强对循环经济主要指标的分析。

(九)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发展改革(经贸)、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能源和水资源节约利用、清洁生产,以及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计划。

(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宏观调控,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发展改革委要抓紧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及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要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对进入的企业要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废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高资源产出效率。

四、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标准体系建设

(十一)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组织开发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

(十二)抓紧制定循环经济技术政策。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科技、环保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技术导向目录,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环保装备目录。支持引进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技术,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十三)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作用。

(十四)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的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涉及循环经济的有关污染控制标准。加强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标准化工作,完善主要用能设备及建筑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和主要耗能(水)行业节能(水)设计规范。建立和完善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再利用品标识、节能建筑标识和环境标志制度,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五、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

(十五)加大对循环经济投资的支持力度。各级投资主管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要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政府要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并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各类金融机构应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金融支持。

(十六)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理顺自然资源价格,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性产品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发展改革委要积极调整水、热、电、天然气等价格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逐步提高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完善农业水费计收办法;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大力推进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扩大峰谷电价和丰枯电价执行范围,拉大差价,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实行尖峰电价和季节电价;对高耗能行业中淘汰类、限制类项目,严格执行按国家产业政策制定的差别电价政策。加大供热体制和供热价格改革力度,逐步建立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共同构成的热价形成机制,实行差别热价和煤热联动政策。逐步理顺天然气与其他产品的比价关系,建立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并落实各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

(十七)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和收费政策。财政部门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并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清洁生产专项资金。各级财政和环保部门要安排排污资金,加大对企业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污染防治项目的投入力度。有关部门要加快研究建立促进节能、节水产品和节能环保型汽车、节能省地型建筑推广的鼓励政策。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加快建立大宗废旧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制度。适时出台燃油税,完善消费税制。积极研究以资源量为基础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办法,进一步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并适当提高征收标准,优先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全面开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研究完善限制国内紧缺资源及高耗能产品出口的政策。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企业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政府采购目录要优先考虑节能、节水和环保认证产品。

六、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十八)加强法规体系建设。要结合我国国情,加快研究建立和健全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当前要抓紧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以及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建筑废物、包装废物、农业废物等资源化利用的法规和规章。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回收和使用单位以及消费者对废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法律义务。

(十九)加大依法监督管理的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将发展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工作紧密结合,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逐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降低排放强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二十)依法推行清洁生产。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快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方案。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监督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发展改革委、环保总局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环境友好企业活动,引导企业加快实施清洁生产。

七、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上一篇: 乡镇农村环境整治 下一篇: 循环农业技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