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技术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18 18:22:20

循环农业技术

循环农业技术篇(1)

1 生态循环技术

所谓的生态循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生态学的原理,构建一个无污染、资源可再次循环利用的农业生产模式。同时,生态循环技术是以保护生态平衡为目标,并由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共同构建出的一种生态系统环境,从而保证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之间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生态链系统中。另外,在生态循环技术中,农业生产与生产之间的环境在不停进行着循环和流动,这使农业生产中赋予了农产品抗病及防御外界不良因子的能力。

2 推广实施农业生态循环技术的重要性

在农业生产中实施及推广生态循环技术可以大大地提高农村的整体经济建设与发展,对缩小城乡间的差距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农业生产中推广生态循环技术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从而提高农业整体的生产能力。生态循环技术的推广与实施可以快速地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与农业经济效益并重发展的目标。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及实施循环生态技术可以使农村居民紧跟时展的步伐,并学会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自身与社会共同进步的目的。

3 实施农业生态循环技术推广的措施

3.1 加强相关技术的转化,提高技术支撑能力

在农业生态循环技术推广及实施中,明白生态循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未来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同时将与生态循环技术相关联的一些技术手段转化为具有研究价值的科技成果,从而为生态循环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加强对生态循环技术的创新能力,对生态循环技术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不断创新。同时,在建立生态循环技术与之相关的推广平台和推广体系。在进行生态循环技术推广中,要有勇于突破瓶颈的理念,并且要加快速度在建设起生态循环技术推广中心,加大生态循环技术向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构建力度。使生态循环技术能够通过一系列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强化推广,从而保证生态循环技术推广的有效性、多样化以及技术化目标的实现,提高生态循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2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多方合作

在生态循环技术推广中,政府的参与和扶持是十分重要的。政府要发挥出其主导作用,加强科技、农业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及联系,使与农业技术发展创新的相关部门可以达成一致,协作共同推广生态循环技术的发展。政府要加大力度建设生态循环技术推广和执行的相关机构,并制定出有关的推广策略和实施手段,同时对生态循环的推广工作进行定期的验收。另外,当地政府还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给予在生态循环技术实施中较为突出的农民适当的奖励,以此来激发农民群众对生态循环技术推广实施的热情。另外当地政府还可以通过对农民发放农业生产补贴的方式激发农民的生产与推广积极性。

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生态循环技术推广制度。一般来说,生态循环技术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它在生产中具有着较高的经济效益、政府政策以及投资导向,因此生态循环技术推广也会直接影响着投资的准确性问题。由于生态循环技术具有导向性,因此在推广中关系着农业技术能否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因此当地政府要积极带动相关的科技产业也加入到生态循环技术推广中来,寻求多方的共同合作,从而达到农业生态循环技术推广的最终目的。

3.3 加强宣传引导,构建良好环境

循环农业技术篇(2)

1榆阳区沼气循环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榆阳区从2006年开始建设沼气,至目前共建成农村户用沼气“一池三改”13300户,中小型养殖小区沼气工程55处,大型沼气工程5处,农村沼气服务网点72个,共涉及21个乡镇,184个行政村,沼气入户率占农村常住户的26%。榆阳区实施沼气项目始终围绕服务特色产业开发与生态农业发展战略,重点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收益,主打绿色品牌战,初步形成了以北部风沙草滩区为中心的“畜—沼—粮”循环农业产业模式示范带,以210国道沿线为中心的“畜—沼—菜”循环农业产业模式示范带,以南部丘陵沟壑区为中心的“畜—沼—果”循环农业产业模式示范带和以川道区、城郊为中心的“畜—沼—瓜(芝麻香瓜、西瓜)草莓、特色果品”循环农业产业模式示范带。全面示范推广了以“三沼”利用为中心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循环生态农业技术、环保养殖技术,有效减少了本区养殖户养殖粪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了农业生产用水量,示范建立了榆阳绿色循环新型农业产业,促进了榆阳现代农业发展和大美榆阳美丽乡村建设,初步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美丽和“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奋斗目标。

2榆阳区沼气循环农业产业典型技术模式

2.1马合麻生圐圙“玉米猪沼玉米”产业模式

即用玉米喂猪,猪粪尿下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液、沼渣,沼气用于煮饭照明,沼肥还田生产玉米,沼液作饲料添加剂喂猪的产业链循环模式。其关键技术是沼液浸种、沼液叶面施肥防虫治病,沼肥还田、沼液作饲料添加剂养殖,实现以沼气为核心的新型种养模式,促进循环可持续农业发展。马合镇麻生圐圙村民刘二仁从2009年开始利用沼肥种植1.33hm2高产玉米,年可节省购买化肥款5000元,平均增产15%,通过沼气池无害化处理了100头猪的粪便,改善了养殖场环境,保护了浅层地下水源,减少了猪疾病传染,抵御了2009年百年不遇的猪瘟;并利用沼液作为饲料添加剂喂猪羊,可使猪羊勤吃快长,每头猪节约饲料成本100元,提早出栏30d以上,每只羊节约饲料成本50元;同时秸秆粉碎经猪羊过腹消化所产粪便再经沼气池发酵产生沼肥还田,大大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了高产田创建目标。由此可见该模式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粪污流入密闭的沼气池发酵减少了蚊蝇滋生和有害气体排放,净化了养殖场及周边环境,减少了疾病传播,保护了森林植被和水源,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环卫效益,产业中加入“沼气”元素更能节本增效,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生态循环农业和环保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2.2鱼河寺伙沟“猪沼菜”四位一体“四季农业”产业模式

即温室中建猪圈和厕所,下面建沼气池,温室为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猪粪便和人粪尿自动流入密闭的沼气池为沼气发酵提供发酵原料,所产沼液、沼渣为蔬菜生长提供优质高效有机肥及叶面肥料,而沼气燃烧除做饭外,冬天还可为温室增温并进行沼气燃烧释放co2施气肥,蔬菜种植所产枝蔓烂叶等副产品除为猪提供部分饲料外可进入沼气池发酵再利用。通过循环利用减少了温室蔬菜病、虫害传播;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减少了化肥等生产资料投入;提高了蔬菜产量和品质;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了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化。其关键技术是沼肥盘穴育苗、沼液浸种、沼液叶面施肥防虫治病害、沼肥还田、沼气CO2施气肥、沼气保鲜,另外需与温室作物栽培技术相配套实施。鱼河镇寺伙沟村的“猪-沼-菜”模式全省闻名,是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被定为榆林市发展温室蔬菜生产的样板典范,也是榆林市“一村一品”示范基地。该模式利用为本区长城延线高寒区越冬蔬菜冬季生产提供了保障,实现年种植“两果一菜”,1hm2产果菜30万多kg,叶菜9万多kg,收入达45万余元目标。另外每座温室年可发展养猪10头,节省肥料、农药支出4000多元,实现了“以沼促菜,以菜促猪,以猪促沼”的良性循环。

2.3小纪汗黄土梁“玉米牛沼瓜菜”产业模式

即产业户平均种植1hm2玉米,养殖3~5头奶牛,奶牛所产粪便为沼气池提供发酵原料,利用沼气池沼肥种植1~2棚春茬大棚芝麻香瓜和秋延茬蔬菜的种养配套产业模式。该技术与“猪—沼—菜”模式相同,重点是做好无公害产地认证工作和打造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收益。该村是传统的种植、养殖业大村,主要以种植玉米,奶牛养殖为主。据该村调查,一口8m3的沼气池,年产沼气300~350m3,基本上可满足4口人家炊事、照明需要,年可节煤1.5t,节电200kWh,年产优质沼肥10~12t,户均年增收节支3000元以上。沼气建设以来,通过“三沼”综合利用带动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特色产业发展,使该村奶牛养殖、芝麻香瓜、西瓜、蔬菜种植成为本村的新型主导产业,沼气的发展促进了产业发展,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沼气的高效利用,实现了种养产业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目标。

2.4榆阳区南部山区余兴庄曹家洼、上盐湾周焉“猪沼果”产业模式

即以沼气为纽带,连动畜牧业、果业、种植业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家园模式。其基本内容是“户建1口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种好0.07hm2果”。猪粪下池产气,沼气用于炊事照明,沼液喂猪,沼肥施果树。沼液作添加剂喂猪,增重快,可节约饲料1/5;施用沼肥的果树,能多长5~10个枝梢,抗旱、抗寒和抗病能力增强,水果品质提高1~2个等级,1kg收购价8~10元,两村40户居民利用该模式户均年增收节支达3万余元,并且实现了庭院经济高效化,家居生活清洁化,生态环境优美化目标。

3推广沼气循环农业产业模式的意义

3.1发展沼气循环产业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产业,可以把农村“三废”(秸秆、粪便、垃圾)变成“三料”(燃料、饲料、肥料),可减少污染,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环境保护与提高经济收益“双赢”目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3.2发展沼气循环产业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发展沼气循环产业,从治理污染入手,可以有效治理畜禽养殖粪便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问题,可解决浅层地下水资源及榆溪河流域污染问题,短期内可低成本改变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为农村环境整治提供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有效解决农村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问题,使农民走向清洁、卫生、健康、文明的生活之路,实现农村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

3.3发展沼气循环产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

发展沼气循环产业,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入手,通过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土壤肥力,同时能节约化肥农药用量和能源支出,最终实现农业增值增效,降低成本和增加收入的目的,同时也响应了国家2015年提出的“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

3.4发展农村沼气循环产业是建设促进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

发展沼气循环产业,不仅可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服务,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有利于大美榆阳美丽乡村建设。

3.5发展农村沼气循环产业是榆阳区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榆阳区是陕西省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区域,近年来,区内的煤炭、化工等工业发展迅速,生猪养殖规模随之扩大,养殖场粪便污水的排量剧增,造成养殖场自身生产、生活空间及周围环境受到污染,制约了禽畜业的健康发展;造成禽畜粪便得不到合理利用,使得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对有机肥料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农村沼气循环产业模式,集环保、能源、资源再利用为一体,很好的解决了以上问题。通过粪污的综合利用,养殖企业能够减少禽畜发病率,增加出栏量,并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等级,可为企业增收约10%左右,保证了畜牧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禽畜环保养殖与无公害绿色农业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结论

通过对榆阳区沼气产业技术模式探索思考,得出农村建设沼气工程并发展以沼气为载体的绿色循环农业产业是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举措,是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中应因地制宜建立适合各个地域特色的“小沼气大产业”循环模式,重点要建立以养殖业为中心、沼气事业建设为纽带、种植业为龙头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产业之路,关键要提高“三沼”综合利用率,出路是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保障是树立品牌,增加收入,形成以“沼气”促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的良性循环农业生产体系。

参考文献

[1]丘陵.沼气发酵与综合利用[M].杨凌:天则出版社,1990

[2]丘陵.农村沼气与庭园生态农业[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循环农业技术篇(3)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27

1 农业技术异化现象

1.1 种子过分商业化、农民丧失留种权

现代农业生产使用的种子几乎都是杂交种,许多生产基地的主要蔬菜瓜果种子都被个别跨国种子企业所垄断。种子产量容易受到气候、管理、政治等影响,种子供应容易受生产面积变化、生产基地自然灾害、供应商不良行为等影响,经常出现种子紧张、种价炒作等现象。对生产者来说,他们彻底丧失了留种权,每年都等着跨国种子公司供应种子,种子数量、价格都缺少保障。

1.2 设施栽培环境负面效应明显、生产障碍突出

蔬菜瓜果等作物的设施栽培延长了生产季节,有效提高了单位产量,但由于生产者过分强调保温增温或管理技术不善,大棚温室温度、湿度、气体等环境效应超出了作物适应范围,出现了明显的连作障碍、土壤盐渍化、病虫害加剧等环境负面效应。特别是江南地区,夏季大棚通风条件差,经常处于高温状态,作物抗逆性严重下降,青菜、茄果类、瓜类等作物种植难度加大;冬季设施栽培保温过度,作物自然条件下依靠晚上相对低温抑制病虫害的生态机制遭到破坏,大棚越冬草莓、茄果类等作物病虫害频发。

1.3 农药滥用普遍、产品安全受威胁

现代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已充分市场化,农药企业或农药店已成为农业生产服务环节的主导力量,他们有足够的力量强势推销自己的农药产品;相比之下,农民则是弱势群体,由于缺乏自主选择的能力,容易受其控制而产生农药依赖症,许多农民将使用某种农药的经验作为生产“秘方”,被局部公开后会迅速推广。在这种机制之下,农业生产基地的农药用量就会越来越大,在国家禁止高毒国产农药后,很容易出现滥用进口农药问题,产品安全缺乏保证机制。

2 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支撑

2015年浙江省农业部门及时提出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方向,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保障人民的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循环农业是个系统工程,可能包含养殖业环节,就种植业而言,目前迫切需要解决以下4个方面的农业技术支撑问题。

2.1 发挥区域优势、做好作物布局

农业区域化是农业发展的大方向,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多样化为发展区域优势农业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最适宜的生态条件下生产出品质最好、产量最高的产品是区域优势农业的本质所在,应纳入广义生态农业的范畴。经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区域优势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对全国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2 鼓励常规育种、推动种子常规化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技术核心,为了避免种子杂交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恢复和鼓励常规育种是当然的选择。实际上,许多科研单位或种子企业育种家手头都有性状良好的常规品系或自交系,有的可以直接在生产上应用,但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他们一般不会向社会推广。要改变这种维商业化行为,农业主管部门应将常规种子应用当作公益性事业来做,尽量提供公共财政支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特别要在常规育种立项、品种审定、品种权保护和品种推广等方面形成长效激励机制。

2.3 研究生态技术、优化设施栽培环境

为了减轻设施栽培环境负面效应,要树立生态农业理念,在合理兼顾产量与质量关系的基础上,以提高农产品安全品质为主要目标,深入研究农作物设施栽培病虫害生态控制技术,在给作物创造较好生长条件的同时,尽量给主要病虫害创造抑制性条件。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有3个:充分利用作物对低温的最大忍耐力实行低限夜温管理;通过低温锻炼增强作物抗低温能力;利用抗寒剂增强作物抗低温能力。

循环农业技术篇(4)

一、山西农村能源建设与发展

山西农村能源建设至今有30多年历史,在建设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起步探索、试点示范、快速发展、稳步发展四个阶段。尤其是2003以来,山西农村能源以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为契机,在全省11个市115个县开展了以沼气为主的多元发展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目前,已形成户用沼气、大中小沼气工程、秸秆能源、节能炕连灶、生物质炉、“三沼”综合利用、太阳能利用及农户秸秆地暖等多能开发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1、沼气投资力度比较大

自2003年以来,在中央累计投资314亿元支持全国农村沼气建设的带动下,山西农村能源建设在2003~2012年间,累计完成约29.89亿元资金建设。其中:中央财政累计投资5.88亿元;省级财政累计投资5.76亿元;市级财政累计投资约3.44亿元;县级财政投资2.41万元;带动农户及农民企业投入12.34亿元。这些资金的投入和支持,为山西农村能源建设与发展起到了保障支撑作用。

2、户用沼气发展比较快

自2003以来,山西农村能源户用沼气发展比较快,每年以10万户数量递增。目前,全省户用沼气达到71.21万户,占到适宜农户32%,年产沼气24533.87m3,折合标准煤30.29万吨;同时建立了以市级站为龙头、县级站为支撑、乡村级为窗口的三级户用沼气服务网点3227个,服务管理农户约100万户,覆盖率达到了75%以上。有效地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村生活用能清洁化发展。

3、沼气池由小逐步变大

随着我省畜牧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山西农村能源建设从战略上转变思路,从战术上逐步将沼气池由小变大发展大中小沼气工程。2006年在有6处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沼气工程建设。到2012年,全省发展大、中、小型沼气工程约有405处,发酵池总容量7.9万m3,年产沼气约2129m3,供气4.48万户。项目区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一般在65%~70%,畜禽养殖污水处理利用率一般在45%~50%,生产的有机沼肥施入农田率达到100%,有效缓解了养殖场畜禽粪便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和农田的面源污染。

4、多能开发逐步发展

近年来,山西农村能源在巩固稳步发展户用沼气,大力发展大中小沼气工程同时,利用各级地方财政资金开展了秸秆能源、节能炕连灶、生物质炉、“三沼”综合利用、太阳能利用及农户秸秆地暖等多能开发建设。至2012年,全省推广节能炕连灶累计15.86万铺,年节省秸秆21.92万吨或薪柴19.19万吨,折10.961屯标准煤;推广太阳灶累计2.3948万台,年节省秸秆约1197万kg;推广使用高效低排生物质炉具2万余台,年消耗秸秆类4.8万吨,年替代节约煤炭6万吨,折合标准煤4.2万吨;太阳能路灯3605盏、受益农户36050万户;试点建设秸秆热解气化集中能源工程132处,年可消耗秸秆在4万吨左右,供气农户4.76万户;实践探索农户秸秆地暖试点建设,秸秆沼气工程、校园沼气工程在山西实现了“零”的突破。

5、能源生态模式应用推广

山西农村可再能源建设,充分发挥71.21万户小沼气池和405处大中小沼气工程纽带循环作用,在实践中科学应用推广能源生态模式技术。经过调研筛选出农村庭院、设施蔬菜、果园、养殖小区等10种主要能源生态模式。模式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三沼”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5%以上。2010年在全省建立111处“三沼”综合利用示范点建设,年利用沼肥1110万吨,施入农田达到了1.11万亩,有效地促进全省农业向就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二、山西农村能源循环农业模式应用

山西农村能源建设发展,实践研究建立了以沼气和秸秆为主的10个农村能源循环农业模式,模式结构功能及配套技术科学应用,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节支,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排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庭院“一池三改”能源生态模式

“一池三改”能源生态模式,是农业部实施农村沼气国债项目主推的技术模式。它是以庭院为依托,以农户为单元,以沼气为纽带,集能源、生态、养殖、种植为一体,建沼气池同时与改圈、改厕和改厨相结合同步建设的一种能源生态模式。

主要内容及技术要点:

(1)沼气池。池型为水压底层出料式及砖混或混凝土浇筑,池容为8~10m3。

(2)改暖圈。沼气池上面建6~12m2的太阳能暖圈,养成猪3~6头;

(3)改厕所。厕所面积不少于1.2~2m2,安装蹲便器及冲厕装置设备;

(4)改厨房。厨房灶按装沼气灶、沼气灯,厨房整洁、卫生明亮。

2、庭院“四配套”能源生态模式

“四配套”能源生态模式,是平川及城郊区是以农户为单元,集沼气池、节能型炕连灶、生物质炉、太阳能热水器为一体的农村清洁能源利用能源生态模式。

主要内容及技术要点:

(1)沼气池。池型为水压底层出料式及砖混或混凝土浇筑,池容为10~15m3,实践证明,池容为大些相比发酵产气量充足。

(2)节能炕连灶。建一铺高效预制组装架空炕连灶(俗称吊炕),与旧式炕相比可节省材料33%,节省柴草50%。

(3)节能生物质炉。安装一台燃烧秸秆、薪柴、枯枝落叶等节能低排炊事或炊事取暖两用生物质炉。

(4)太阳能热水器。洗浴间安装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为农户提供生活热水。

3、庭院“五个一”能源生态模式

“五个一”工程能源生态模式,是丘陵山区以农村庭院为单元,沼气为纽带,旱井为条件,太阳能为动力,种养业为重点,增收节支为目的能源生态生态模式。

主要内容及技术要点:

(1)旱井。院内洼处建10~30m3集雨井。

(2)日光棚。搭建0.3亩左右的日光小温棚,种菜、育苗、养食用菌。

(3)沼气池。建一个池容为10m3左右水压式型的沼气池。

(4)暖圈。沼气池上面修建一个10m2太阳暖圈,养猪3~4头以上。

(5)果园。在房前屋后种植0.1~0.2亩左右的果树,干果和水果均可。

4、庭院“六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

“六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是平川及城郊区以农户为单元,以硬化绿化美化院落为基础,以沼气池为纽带,以种植养殖为重点及太阳能利用集为的一体种生态、生活和生产协调发展的能源生态经济模式。

主要内容及技术要点:

(1)太阳能居舍。用保温材料修建、改建一座坐北朝南面积约45~200m2住房。

(2)庭院硬化绿化。可就地取材栽种一些经济型和观赏性的花草树木进行庭院硬化绿化。

(3)温室。建一个0.2~0.3亩左右日光温室,并与太阳能猪舍联成一体。

(4)暖圈。温室内建一个15~65m2的太阳能猪舍,养猪7~20头左右。

(5)沼气池。猪舍下面建1个或者2个池容10~15m3的沼气池,沼气池的进料口要与猪舍出料口相连。

(6)太阳能热水器。厨房安装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为农户提供热水及洗浴。

5、园区“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

山西的“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是以设施蔬菜园区为依托,以沼气为纽带,以旱井水源为条件,以太阳能为动力,在同块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集雨井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新型能源生态工程模式。

主要内容及技术要点:

(1)日光温室。建一个坐北朝南、200~600m2的日光温室,棚内种植时令无公害蔬菜、水果、花卉等高产栽培及食用菌等。

(2)猪舍。温室内西侧旁建一个20m2可养猪4~6头的畜禽舍,猪舍的侧面配建一个1m2厕所,粪便可直接排入沼气池。

(3)沼气池。猪舍下面建一个8~10m2地下水压式沼气池,沼气池的入料口与猪舍出粪口相连,粪便可直接进入沼气池。

(4)旱井。建一个30~50m2集水窖。

6、果园“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

“畜(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是利用山地、坡地、农田、庭院等资源,围绕果业发展,以沼气为纽带,连动畜牧业、果业、种植业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开展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的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主要内容及技术要点:

(1)果园。果园面积1~5亩不等。

(2)畜禽舍。建15~20m2可养猪4~6头的畜禽舍,猪舍的侧面配建一个1m2厕所。

(3)沼气池。猪舍下面建一个8~10m3地下水压式沼气池。大力推广“沼液施肥”、“果园生草”、“病虫综防”等综合集成技术,真正实现以沼气促养猪,以养猪促种果,以优质果品促增收。

7、养殖基地“一池三建”能源生态模式

畜禽养殖“一池三建”能源生态模式,是以养殖基地(场、小区)为单元,以大中小沼气工程建设为纽带,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以沼气、沼肥、沼渣三沼综合利用为目的建立的能源生态模式。

主要内容及技术要点:

(1)沼气发酵池。建150、300、500、600以上不等立方米的厌氧发酵塔及配套的沼气储气柜。

(2)原料处理间。修建收集堆存畜禽粪便进行预处理设施。

(3)沼气输送管网。铺设沼气输送主管网线路,购置户用沼气设备设施等。

(3)沼肥存储池。修建简易沼肥池及沼肥运输设施等,带动“三沼”综合利用,真正实现以沼气促养殖,以养殖促种植,以增收促节支的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循环。

8、秸秆沼气能源生态模式

秸秆沼气能源生态模式,山西2007年在全国率先引进“大型纯秸秆连续发酵技术”,该模式以村委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以农作物秸秆为主料,农产品加工废弃物为辅料。安装沼气发酵装置,修建原料预处理设施、沼气和沼肥利用设施等。

主要内容及技术要点:

(1)原料处理池。秸秆原料收集、存储、预处理等设施建设。

(2)沼气发酵塔。500m3不等的秸秆厌氧发酵塔处理秸秆。

(3)沼气储气柜。安装干式沼气储气柜。

(4)输气管网。铺设沼气输送主管网,购置户用沼气使用设备设施等。

9、秸秆热解气化能源生态模式

秸秆热解气化能源生态模式技术,是以村委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以农作物秸秆为主料,安装秸秆制气炉,经过热解还原反应造气,燃气经过脱焦油、脱烟尘,脱水蒸气的净化等自动分离系统程序,从而产生优质燃气,燃气通过管道输送到燃气灶点燃使用。

主要内容及技术要点:

(1)储料间。秸秆原料收集、存储、预处理等设施。

(2)气化间。生物质气化技术利用玉米、小麦、豆类等农作物秸秆和木屑、果壳等各种可燃物在缺氧状态下加热反应的能量转换过程。

(3)燃气储存器。秸秆经过热解反应将碳氢元素转化一氧化碳、氢气和甲烷等可燃气体,气体经净化后储存起来。

(4)输气管网。铺设秸秆气输送主管网,购置户用秸秆气使用设备设施等。

10、多元配套能源生态模式

多元配套能源生态模式,是以村级为依托,以农户为单元,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养殖-沼气-吊炕-地暖-太阳能”建设及配套技术为支撑,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发展绿色能源示范及低碳示范村建设模式。

主要内容及技术要点:

(1)小型沼气池。建一处约150m3小型沼气工程及储气柜设施。

(2)节能炕连灶。居舍建一铺高效预制组装架空炕连灶(俗称吊炕),燃烧(也叫熏烤)各种秸秆进行取暖。

(3)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一台太阳能作为能源进行加热的热水器,为农户提供热水及洗浴等。

(4)秸秆地暖。房前建一个容积4~7m3的秸秆燃烧池,填上作物秸秆、杂草、枯枝落叶等杂物,点火让其暗火缓慢燃烧(也叫熏烤),利用产生的烟气来达到取暖效果。

循环农业技术篇(5)

evaluation and analyses of the technology level of recyclable

agriculture in hunan province

deng xu-xia, liu chun-yang

(college of economy,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abstract: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s an essential prerequisi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able agri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3r” principle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measurement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hunan’s recyclable agriculture were establish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hunan’s recylabl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was at the end of the preliminary stage, and would step into the prime development time. the hindrances to the development were mainly belonging to low level of technolog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research should be further enhanced. reduction technology, recycling technology, technology for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systematic technology should be popularized in future. moreover, social development as a huge backup and driving force for recyl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emphasized.

key words: recylable agriculture; technological leve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hunan province

循环农业实质上是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应用。而循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循环农业的发展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因而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无疑是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和方法进行认真地研究,有利于对国家或地区的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合理和有效地评判,从而对促进循环农业技术的进步,加速循环农业的发展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架

循环农业是追求低投入、低能耗、高效能、高产出的经济。它是一个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因此,循环农业的技术目标是“一高两低”,即资源利用高效率、物能投低消耗、污染物输出低排放[1]。因此,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系统性与层次性、动态性与稳定性、可测性和可比性、完备性与简明性、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一致性等原则。依据循环农业发展“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情况,从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目标出发来设计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涉及到经济、技术和社会3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经济方面包括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技术方面包括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社会方面包括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社会公平。三者自成体系,又相互作用。以此为基础,设计了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其中,具体指标的选取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指标选取要能充分体现上一级指标的含义和要求;二是要考虑指标数据必须具备可获得性。

2 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的界定

发展循环农业可以更为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能降低资源和环境成本,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发展循环农业需要技术支撑,而循环农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反映出循环农业技术支撑能力的强弱。因此,从经济、技术、社会

3个方面设置了相应的指标(表1)。

2.1 经济指标

2.1.1 经济水平指标 ①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指农村居民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是衡量农民从事各项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标志,也是直接影响农业持续生产投入的重要因素,反映的是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②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即农业总产值与gdp之比。③粮食单产,即粮食总产量与耕地面积之比,指在粮食作物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上,平均每公顷耕地全年生产的粮食数量。④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率=(市人口+镇人口)/全部人口。 2.1.2 经济结构指标 ①农业科技贡献率,是反映农业科技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水平,也是能反映农业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农业科技贡献率=应用农业科技的产值/农业总产值。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就是指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该指标反映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水平,也是循环农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等于国内总产值减去农、林、牧、渔总产值。

2.2 技术指标

2.2.1 减量化技术指标 ①农业用水强度,指农业生产用水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值。②农业土地产出率,即农业产值与耕地面积之比。③农村用电量强度,即农村用电量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④农用柴油使用强度,即农用柴油使用量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⑤农膜使用强度,即农用地膜覆盖栽培面积与总播种面积之比。⑥化肥施用强度,就是指农用化肥施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⑦农药施用水平,即农药使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⑧单位耕种面积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即农业机械总动力数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之比。

2.2.2 再利用技术指标 ①农副产品加工率,即已加工的农副产品总值/农副产品总产值。②耕地复种指数,是指一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用百分数来表示,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

2.2.3 资源化技术指标 ①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即畜禽粪便利用量与畜禽粪便总生产量之比。②农用薄膜回收率,指回收的农用薄膜占农用薄膜总量的比例。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即秸秆利用量与秸秆总生产量之比。④沼气覆盖率,即沼气使用户数/总户数。

2.2.4 系统化技术指标 ①信息化综合指数,体现农民对信息化产品的消费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由信息化、电话和计算机普及率3个指标加权而成。②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指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这是一个定性的指标,其资料通过现行统计渠道无法取得,需要采取专家打分的方式取得。

2.3 社会指标

2.3.1 社会发展指标 ①农业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反映农业劳动力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农业劳动力接受“两型农业”生产技术的能力,以及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该指标值越大越有利于“两型农业”的推进。②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比重,是指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③森林覆盖率,即森林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与生态平衡状况的关键指标。对于森林在保持水土、净化大气、调节气候、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3.2 社会稳定指标 ①农业就业比例,反映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比重。该指标表现了农民就业与收入来源渠道的多样化状况,也间接反映农业发展的经营规模。这是一个负向指标,农业劳动力就业越多,对农业资源的压力越大[2]。②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表示食物支出占个人收入的比例,用以衡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状况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3.3 社会公平指标 ①农村社会公平度,即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②农业政策支持力度,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越大,说明政府对循环农业技术的投入越大、越重视。

3 权数的确定

本研究从易操作性角度考虑,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的是同级指标比较法,就是将同级指标进行比较,根据每个指标对于上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大小来进行权数分配。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100%,其中,经济指标占20%,社会指标占30%,技术指标占50%。对二级指标、三级指

也是根据同样的原则进行权数分配(表1)。

4 期望值的确定

建立指标体系的关键与难点在于期望值的确定。期望值直接反映循环农业技术水平所要达到的目标,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合适,目标太高会导致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目标太低又无法达到激励的效果。在期望值的确定过程中,本研究主要参考了两型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等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关指标的期望值和中国农业发达地区以及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关指标的当前水平,结合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确定其期望值(表2),从而构出起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 计算模型

5.1 测算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综合评价指标法进行测算。

5.1.1 指标实现度的计算 在实现度(s)的计算时,分正向指标和反向指标两种情况[3]。

正向指标实现度:pij=xij/xij′

反向指标实现度:pij=1-xij′/xij

其中,xij为现值,xij′为目标值。此外,实现度超过100%时,都按100%计算。为了防止某项指标完成出色,遮蔽其他指标完成的不足,从而更加强调整体水平。

5.1.2 综合指数(总实现度)的计算 运用综合评价法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指数(z)为各指标得分之和,各单项指标得分(fi,j,m) 等于各项指标实现度(si,j,m)与指标绝对权重(ni,j,m)之积。即,

z=σfi,j,m,fi,j,m=si,j,m×ni,j,m×100%

5.2 制约度的计算

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是对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现状之考察,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找出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障碍因素,有的放矢地对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进程中的行为与政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有效地提升循环农业效率与效益。

本研究采用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和制约度3个指标来诊断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制约度分别表示单项指标与分类指标对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值,该指标是循环农业技术发展障碍诊断的目标和结果。计算公式为: 三级指标制约度:nj=vj×tj/σ(vj×tj)×100%

二级指标制约度:mj=vj×qj/σ(vj×qj)×100%

一级指标制约度:bi=σmij

其中,qj为因子贡献度(即二级指标的绝对权重),tj也为因子贡献度(即三级指标的绝对权重),均代表单项因素对总目标的影响程度,即单因素对总目标的权重;vj为指标偏离度,指标偏离度表示单项指标与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定义为单项指标实现度与100%之差,计算公式:

tj=xj×rj×wj

qj=rj×wj

vj=1-pij

其中,rj为第i项一级指标的权重,wj为二级指标中第i项分类指标所属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相对权重;xj为三级指标中第i项分类指标所属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相对权重;pij为单项指标的实现度。

5.3 阶段划分

将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阶段划分为起步阶段、初级阶段、发展阶段与实现阶段。循环农业技术的起步阶段40≤z<60;循环农业技术的初级阶段60≤z<80;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阶段80≤z<100;循环农业技术实现阶段z=100。

6 结果与分析

6.1 测算结果

用以上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来量化评价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进程,2011年的测算结果为57分。测算结果表明,2011年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末期,很快就能进入循环农业技术的初级阶段。

6.2 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意在测度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综合水平,做出评价并找出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短板与障碍因素,因此,将着重三级指标实现的比较分析。对三级指标实现度、偏离度等进行测算、比较,结果如图1所示。

参考上述阶段划分标准以及数据的三级指标实现的总体分布情况,本研究以指标实现度小于25%作为低于整体发展进度,以大于80%作为高于整体发展进度,因此,三级指标中实现度超过整体进程的有5个,从高到低分别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森林覆盖率、粮食单产、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城镇化率;实现度低于整体进程的指标也有5个,从低到高分别是化肥施用强度、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用电量强度、农膜施用强度与农副产品加工率。

6.3 诊断

对一级指标的制约度进行了比较(图2),可以看出,制约度由高到低依

次是技术指标、社会指标和经济指标。说明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在技术支持这一块还有待加强,但在经济、财政支持上表现良好。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湖南省对于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较大。

比较二级指标的制约度(图3)可以看出,制约度最大的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表明目前湖南减量化技术与再利用技术水平还不高,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循环农业技术的进步;另外社会稳定与社会公平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制约度最小的是每公顷农业的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这与近些年来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以及对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

比较三级指标的制约度(图4)可以看出,制约度最大的是农副产品加工率、农村社会公平度、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与农业就业比例,表明目前湖南在农副产品加工利用这方面还比较弱,农产品再利用技术水平还不高。另外在社会公平、农民生活水平与农业就业状况等方面都不够理想,制约了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制约度最小的是粮食单产、农药使用水平、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农用薄膜回收率和森林覆盖率,这与湖南省近年来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技术是分不开的。

7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围绕经济、技术与社会3个层次目标,建立了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得出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指标制约度的计算,当前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技术水平低,其次是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根据以上评价结果,针对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主要制约因素,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力度研发与推广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并且要加强社会发展的进程,加强社会大环境对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循环农业技术篇(6)

中图分类号:F303.4;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1-2713-04

如何科学地构建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架和指标进行认真研究,对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的采用、实施乃至控制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1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1 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的基本内涵,从科学的视角准确地把握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的实质。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数据的来源要可靠、处理方法要得当,所设计的指标要能反映循环农业技术体系主要目标的实现程度。同时,指标必须目的明确、定义精准,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许多指标体系中的上一层级的指标值都是通过对大量下一层级的指标值进行加工而来的,因而,如果选取的那些基层指标的含义不够明晰,将直接引致计算公式、运算方法难以统一。并且所用的计算方法、模型也应该科学规范,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客观性。

1.2 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

发展循环农业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全方位地反映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各个方面,具有涵盖面广、层次高、系统性强的特点。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若干个子系统,在不同层次上应采用不同的指标,这样有利于政府在决策时在不同层次上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进行有效地调控,从而有效地配置资源。

1.3 动态性与稳定性原则

在一定的时期内,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应当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以便于分析、比较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发展的过程,预测其发展趋势。然而,发展循环农业技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在设计指标体系时需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变化,综合反映出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以便于进行更好地预测与管理。循环农业技术的核心是通过自身的技术支撑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所以要求指标之间要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更全面、更科学地评价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构建循环农业技术指标体系不仅是为了评估循环农业技术的现有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为了对循环农业技术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中不但要有能反映循环农业技术现有发展水平的静态指标,还要有能综合反映循环农业技术系统的动态变化特征与发展趋势的指标。

1.4 可测性和可比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量化的可行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要尽可能量化,因为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问题,然而,对于一些不易于量化,但却有着非凡意义、影响重大的指标,亦可用定性的指标来描述。此外,指标的计算方法也应当明确,不能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要较容易获取且可靠。评价指标设定的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并且推动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所以,每项指标都要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从而便于对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进行全面的评价。

1.5 完备性与简明性原则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要求覆盖范围广,能全面、多视角、综合反映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发展的各个方面。指标体系的设计应相对完备,指标体系既然作为一个整体,要能基本反映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从理论上来讲,所设指标越多、越细、越全面,其反映的客观现实也就越准确。然而,指标数量的增加也必将导致数据收集与加工的工作量成倍增加,尤其是过细的指标划分必然会导致指标之间的重叠,甚至对立的情况发生,从而不便于综合分析评价。所以,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在内容上应当简单明了、准确,且具有代表性。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量亦不宜过多、过细,在相对比较完备的前提条件下,指标的数目应尽量精简,以利于分析操作。

1.6 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一致性原则

评价循环农业技术体系整个系统的总体发展也就是评价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目标所达到的程度。因而,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的一致性是整个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在评价指标的内容是否反映了目标的真正含义。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的一致性不仅可以相对准确地评价此系统的发展状况,而且还能引导系统朝着正确的、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2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循环农业是追求低投入、低能耗、高效能、高产出的经济。它是一个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因此,循环农业的技术目标是“一高两低”,即资源利用高效率、物能投入低消耗、污染物输出低排放[1]。所以对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进行评价,并不是对循环农业的某项具体技术进行评价,而是对整个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进行评价。技术是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物质载体,循环农业的技术评价实质上就是循环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依据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应充分体现循环农业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这四大技术支撑,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等发展状况构建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的评价指标。

遵循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结合中国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应从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的整体角度进行考量,采用目的树分析方法,从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目标出发来设计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涉及到经济、技术和社会3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经济包括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技术包括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社会包括社会发展、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三者自成体系,又相互作用。因而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

3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与内容

3.1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如表1所示。

3.2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的解释

发展循环农业可以更为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能降低资源和环境成本,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发展循环农业需要技术支撑,而循环农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反映出循环农业技术支撑能力的强弱。因此,从经济、技术、社会3个方面设置了相应的指标。

3.2.1 经济指标

1)经济水平指标。①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元)。指农村居民当年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是衡量农民从事各项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标志,也是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投入的重要因素,反映的是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②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就是农业总产值与GDP之比。③城镇化率(%)。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率用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2], 2011年湖南省城镇化率达45.10%。④粮食单产(kg/hm2)。粮食单产指在粮食作物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上平均每公顷耕地全年生产的粮食数量,即粮食总产量与耕地总面积之比。

2)经济结构指标。①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业科技贡献率是指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3],也是能反映农业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农业科技贡献率=应用农业科技的产值/农业总产值×100%。②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就是指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该指标反映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水平,也是循环农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等于国内总产值减去农林牧渔总产值。

3.2.2 技术指标

1)减量化技术指标。①农业用水强度(m3/hm2)。农业用水强度指农业生产用水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值。②农业土地产出率(万元/hm2)。即农业产值与耕地面积之比。③农村用电量强度(kW·h/万元)。农村用电量强度=农村用电量/农林牧渔总产值。④农用柴油使用强度(t/万元)。农用柴油使用强度=农用柴油使用量/农林牧渔总产值。⑤农膜使用强度(%)。即农用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⑥化肥施用水平(kg/hm2)。就是指农用化肥施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⑦农药施用水平(kg/hm2)。即农药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⑧退化土地恢复率(%)。退化土地恢复率=已恢复的退化土地总面积/退化土地总面积×100%。⑨ 单位耕种面积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kW/hm2)。单位耕种面积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2)再利用技术指标。①农副产品加工率(%)。农副产品加工率=已加工的农副产品总值/农副产品总产值×100%。②耕地复种指数(%)。表示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4]。

3)资源化技术指标。①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畜禽粪便利用量/畜禽粪便总生产量×100%。②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秸秆利用量/秸秆总生产量×100%。③沼气与太阳能灶普及率(%)。沼气与太阳能灶的普及率=(沼气使用户数+太阳能灶使用户数)/总户数×100%。

4)系统化技术指标。①信息化综合指数(%)。体现农民对信息化产品的消费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由信息化、电话和计算机普及率3个指标加权而成。②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100%。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这是一个定性指标,其资料无法通过现行统计渠道获取,需要采取专家打分的方式获取。

3.2.3 社会发展指标

1)社会发展指标。①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GDP比重(%)。②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比重(%)。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比重=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农村总人口×100%。③农业环保投入占农业GDP比重(%)。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表明有关部门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以及改善环境的力度。④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森林覆盖率是指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5]。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与生态平衡状况的关键指标。森林在保持水土、净化大气、调节气候、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社会稳定指标。①农业就业比例(%)。反映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比重。该指标表现了农民就业与收入来源渠道的多样化状况,也间接反映农业发展的经营规模。这是一个负向指标,农业劳动力就业越多,对农业资源的压力越大[6]。②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表示食物支出占个人收入的比例,用以衡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状况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3)社会公平指标。①农村社会公平度(%)。农村社会公平度即农村人均纯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百分比。②农业补贴支持力度(%)。此数据根据专家打分获得。农业补贴的支持力度越大,对循环农业技术的支持力度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

参考文献:

[1] 潘晓峰,那 伟,张明生,等.松辽平原农牧结合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10,35(6):54-57.

[2] 辜胜阻,杨 威.反思当前城镇化发展中的五种偏向[J].中国人口科学,2012(3):2-8.

[3] 孙秋霞,杨妍妍,高齐圣.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0(22):148-149.

循环农业技术篇(7)

生态循环农业是一条新兴的、不可或缺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不断的探索、创新、建立多元化的生态循环模式,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生态循环农业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征,以农业资源消耗最小化、污染排放最小化与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涉及农业清洁生产、农业产业内部物能互换、农业产业间资源循环利用及绿色消费等方面[1,2]。当前太仓市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太仓市神闸蔬果专业合作社探索出的“禽-肥-桑”资源循环高效种养模式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对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循环农业的模式提供一些参考的思路。

1 基础与优势

太仓市神闸果蔬专业合作社位于太仓市浮桥镇老闸村,主要从事桑树种植、养蚕、树林养鸡等生产活动,同时进行桑产品开发,研制桑果饮料以及桑叶茶,是苏州地区养蚕示范场。合作社北邻通港路,南邻戚浦河,占地面积247.5亩,其中209亩种植桑树,桑叶用于养蚕,桑林用于养鸡。建有养蚕舍5000平米,仓库700平米,鸡舍面积400平方米,饲养蛋鸡10000羽,肉鸡5000羽。

2 “禽-肥-桑”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应用实践

太仓市神闸蔬果专业合作社以“禽-肥-桑”生态、高效、循环、高产为重点,开展发酵床养鸡、种植桑树、新技术试验示范,桑系列产品开发,建立相应的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生产体系,建立试验发酵床、蔬菜生产基地,采取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技推广部门相结合,明确示范推广内容,实现了种养生产循环高效可持续性。同时,鸡有较长时间在桑林中散放,既可生物除虫,又可提高鸡的肉质品质,增加商品性。该模式的推广应用,对于调节沿太湖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提高畜禽产品、农产品的食用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禽-肥-桑”农业生态循环高效模式

以太仓市神闸蔬果专业合作社为试验基地,进行高效安全营养生产技术、高效生态发酵床养鸡技术、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研究,集成“禽-肥-桑”资源循环高效种养模式,采取边试验边示范相结合,示范推广与技术开发应用相结合,通过农户技术培训、典型示范,辐射推广到全市及苏州部分地区。鸡食用桑园杂草和小虫,鸡粪、菜梗可作为桑园地有机肥,鸡舍周围及农田尾水汇入收集池沉淀处理,再排入生态塘进行植物氮磷拦截处理。从而降低桑园地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另外,利用发酵床养鸡,由于有机垫料里含有相当活性的特殊有益微生物,能够迅速有效地降解、消化鸡的粪尿排泄物,不需要每天清扫鸡栏,冲洗鸡舍,于是没有任何冲洗圈舍的污水,从而没有任何废弃物排出养鸡场;垫料在使用到期后,形成可直接用于农作物的生物有机肥,达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效果;由于生物发酵舍养鸡技术有不需要用水冲鸡舍、不需要每天清除鸡粪,采用自动给食、自动饮水技术等众多优势,达到了省工节本的目的,可节水90%以上;鸡的死亡率和淘汰率相对传统笼养鸡大大减少,即使是蛋鸡的死淘率也可控制在5%左右,肉鸡在2%左右。

社会效益分析

一是有利于减少面源污染,保障太湖饮用水的安全,并维护城乡社会稳定。对进了农业节水发展,减少污水排放量,减少农田氮磷等养分的流失,保障群众饮食安全,使人们的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城乡社会稳定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二是加快第一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通过加大农业污水治理力度,形成结构优化、节水减污、保护环境的生态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局面。

4 生态效益

该项技术实施后,以太仓市神闸果蔬合作社为例,年可以处理还田鸡粪830吨,年处理污水500吨;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及鸡粪利用率达到了100%。通过生态屏障建设,新增绿化3000棵;改造了生态塘10000平方。年减排污染物COD61.4吨、年减排总氮14.6吨、年减排氨氮1.06吨、年减排总磷8.2吨。

5 结语

循环农业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传统农业发展带来的问题。通过太仓神闸蔬果专业合作社循环农业的发展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能够有能力作为切实可行的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主体,在循环农业的整个模式流程中,既是循环农业相关理论的宣传者,又是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者,今后应注重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建设,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循环农业技术篇(8)

1规模适度的标准化家庭猪场

究竟建设多大规模的猪场,首先应考虑周围可消纳粪尿的土地面积,满足环保需要,自己创造效益,周围住户得到好处,还不污染环境。可以根据2014年《河南省生态畜牧业示范场创建方案》设计规模。生猪每年出栏5头肉猪需要1亩土地消纳粪尿。李跃进猪场设计规模年出栏猪2000头,需要土地400亩。

1.1猪场设施标准化

1.1.1粪污处理设施齐全,运行正常,生产的有机肥、排放的污水符合相关标准(1)雨污分流:污水收集采用防渗暗沟或PVC等管材建设,雨水可采用明沟形式收集,无雨污水混流、溢流等现象。(2)干湿分离:采用干清粪工艺、节水设施,收集的粪便推入堆粪场,尿水通过暗管流入沼气池。(3)污水贮存:应满足防渗漏、防溢流要求,贮存池周边采取防护隔离措施,池体无开裂现象。建设污水处理池798m3。(4)堆粪场:应满足防渗漏、防雨要求,设置有围墙、渗滤水收集沟。建设130m2晾粪场一座。(5)沼气池:建设30m3沼气一座,供应家庭生活所用。1.1.2生产设施标准化,运行正常。圈舍、降温设施,通风设施,采暖设施,补光设施,自动饮水设施,自动采食设施,磨料拌料设施,消毒设施等运行正常。

1.2生产指标数字化

配种率90%;出生重1.2kg以上计入健子数;28日龄断奶成活率97%;保育成活率98%;育肥成活率99%。一头母猪年提供商品肉猪20头。

1.3消毒防疫制度化

按程序接种免疫、驱虫。按制度消毒。整个饲养过程中长期添加微生态,不用抗生素保健。

1.4动物营养精准化

严格分阶段饲养猪,肉猪分6阶段:哺乳仔猪、保育前期、保育后期、小猪、中猪、大猪。母猪分3阶段:后备母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根据季节调整饲料配方。

2沼气户建设

全村建设农村户用沼气550座,和李跃进家庭猪场合作沼气户135户,建设沼气135座。其中10m3沼气户92户,15m3沼气户43户。沼气用来做饭,烧水。沼液用来浇菜,沼渣用来肥田。减少了燃料成本,降低了化肥用量,避免了烧煤造成的环境污染,改善土壤结构。

3菜棚建设

孟津县“慧林源”无公害蔬菜基地位于送庄镇梁凹村,该村辖11个村民组、625户、2500余人。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农业基础条件较好,高效农业渐成规模。现有土地面积3700亩,蔬菜面积1600余亩,其中日光温室300余座,春秋茬大拱棚260个,小拱棚韭菜850亩,并积极推行“猪—沼—菜—棚”“四位一体”生产模式,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先后获得“农业农村部生态家园示范村”“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省沼气建设先进村”“省循环农业示范村”“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和李跃进家庭猪场合作的大棚有90座,蔬菜面积400亩。蔬菜种类主要有大番茄、小番茄、芹菜、青椒、茄子、黄瓜、袖珍西瓜等高效品种。

4合作方式

循环农业技术篇(9)

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中国农业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业生产所消耗的资源迅速增加,单位资源产出率始终在偏低位运行。虽然2010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4641万吨,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增长2.9%,然而,中国粮食生产严重透支资源。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单产几乎没有显著增长,但每亩化肥施用量却增长了近40%,每公斤化肥生产的粮食不足19公斤,这一生产效率水平正在以每年1公斤的速度下降。长此以往,这将严重制约中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动摇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基于此,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又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出路。然而,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须依赖于现代农业技术,尤其是循环农业技术。循环农业技术以提高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率为基础,以农业资源循环化高效利用和可控化无害处理为手段,以支撑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共性技术。在循环农业技术中,“减量化”关键技术发挥合理配置生物生态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的作用;“再利用”关键技术发挥可再生资源集成利用和加环利用的作用;“再循环”关键技术以利用生物之间的互补效应来提高光热的有效利用率和再可再生资源能源化利用效率;“控制化”关键技术利用农业有害生物的生态控制技术和温室气体及污染物减控技术达到农田生态健康和生产过程安全目标。通过以上四种关键循环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重视循环农业技术的推广,积极提倡和鼓励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是实现资源依赖型农业向资源节约型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本文将探究影响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以便顺利开展循环农业技术的推广。以往大多研究(孔祥智,2005;张巨勇、张欣,2004)从资源禀赋、农户特征、技术因素以及制度与环境因素等方面考察其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然而,鲜有研究从心理机制层面分析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有鉴于此,本文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知觉有用性和知觉易用性两个信念,修订技术接受模型并扩充其外部变量,提出本文假说,并以问卷调查验证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二、研究假说

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的动力来源于内化或认同的心理过程。一方面,农户会接受循环农业技术推广专家陈述的信息,将其整合到自身的认知系统中,然后内化成自己对循环农业技术的看法;另一方面,农户会参考其他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所带来的效果,倘若效果明显,则农户倾向于认同循环农业技术。根据以上论点,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1.社会影响对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的有用性、易用性以及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是资源流动的闭合循环模式,在该模式中,被采纳的循环农业技术包括“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控制化”等关键技术,当这些关键技术的信息流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专家传达到农户时,农户利用自身拥有的知识与经验逐渐掌握这些技术。根据以上论点,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2.技术特征对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的有用性、易用性以及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果展示表示新技术的表现结果可展示给潜在采纳者的程度。Rogers(2003)认为,潜在采纳者越能观察到新技术带来改善效果,越有可能变成实际采纳者。结果展示被认为是影响新技术潜在采纳者感知的重要因素。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带领农户参观循环农业技术成果,并且亲身示范循环农业技术的使用方法,这种结果展示可以收到两种效果:一方面,可以使农户有效地辨识循环农业技术相对优越性,提升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的意愿;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户更加熟悉和了解循环农业技术,提高农户对循环农业技术易用性和有效性的知觉程度。根据以上论点,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3.结果展示对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的易用性、有用性以及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循环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国家既需要考虑农户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和知识采纳循环农业技术,也需要考虑推广机构是否具备足够的条件实现对潜在采纳者的培训与必要的支持(参见VenkateshandDavis,2000)。满足上述条件后,农户对循环农业技术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将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根据以上论点,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4.采纳条件对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的易用性、有用性以及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觉易用性是指潜在采纳者相信采纳特定技术需要付出努力的程度。Davisetal.(1989)认为,不论潜在采纳者接触的新技术是操作简便且容易学习的技术,抑或操作过程繁琐的技术,都需要他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来理解,潜在采纳者都会在认知上先经过需求判断、个人观感和价值观来评价新技术是否易用。Igbariaetal.(1997)和SoreboandEikebrokk(2008)研究指出,知觉易用性会正向影响知觉有用性,即农户认为循环农业技术易用时,他们将会采用,且采纳意愿也会提高(参见Davisetal.,1989)。而知觉有用性是潜在采纳者相信使用特定新技术会增加工作效能的程度(Davisetal.,1989)。Lópezetal.(2008)指出,知觉有用性对新技术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Wangetal.(2006)的研究结果显示,知觉有用性与新技术采纳意愿之间具有正向关系;其他相关研究结果也都显示,知觉有用性是新技术采纳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Nysveenetal.,2005)。目前,循环农业技术对中国农民而言,算是尚未完全普及的创新型应用技术,本文认为,农户在接触循环农业技术之前,根据自身对循环农业技术的认知程度进行主观性判断,即衡量采纳该技术是否对自己有所帮助。当潜在采纳者感觉采纳循环农业技术可以为其带来越多的收益,其采纳意愿就会越高。根据以上论点,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5.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易用性对知觉循环农业技术有用性以及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说6.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有用性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民受教育水平对新技术采纳的影响效应并不明确(Federetal.,1985)。然而,大量研究表明,农户的受教育水平与新技术采纳意愿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ErvinandErvin,1982)。实际上,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户更有拥有理解循环农业技术的知识结构,因此,他们对循环农业技术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也拥有更多的技能去驾驭循环农业技术。除此以外,收入水平也是影响农户新技术采纳意愿的重要因素(SindenandKing,1988)。根据诱导性技术变迁理论,具备经济实力的农户往往更有能力采纳循环农业技术,因为在采纳循环农业技术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购买与该技术相关的设备和材料。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7.受教育水平对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意愿起着显著的调节效应。假说8.收入水平对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意愿起着显著的调节效应。

三、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本文采用自陈式问卷方式收集数据。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22个题目,用于测度社会影响、技术特征、结果展示、采纳条件、知觉易用性、知觉有用性和采纳意愿。所有题目的测量均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即“非常不同意”(赋值为1)、“不同意”(赋值为2)、“一般”(赋值为3)、“同意”(赋值为4)、“非常同意”(赋值为5)。社会影响量表(3个题目)和采纳条件量表(4个题目)借鉴Imetal.(2011)的的研究成果并根据研究对象以及相关专家的意见加以修改而来;技术特征量表(3个题目)和结果展示量表(3个题目)借鉴了Davis(1989)和Igbariaetal.(1995)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改进;知觉易用性量表(3个题目)、知觉有用性量表(3个题目)和采纳意愿量表(3个题目)来自于TaylorandTodd(1995)等相关研究。第二部分包括5个题目,主要了解农户特征,即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家庭年收入以及种植规模。

(二)样本数据搜集本文数据来源于对中国粮食主产省份江苏省、山东省(东部省份),湖南省、河南省(中部省份),重庆市、四川省(西部省份)的调查。在具体调查过程中,根据研究对象与特征,2011年8月,本文研究采用立意抽样方法对农户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共发放700份问卷,回收611份问卷,得到有效问卷576份,有效率为82.29%。调查样本概况如表1所示。调查样本中男性占绝大份额,说明现代农村家庭的经济支柱以男性为主;从调查样本年龄分布来看,大部分农户户主年龄为31~40岁,占全部样本的36.4%,说明户主以青壮年为主;从样本农户户主的受教育水平来看,大部分户主的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占全体样本农户户主的38.3%,这说明中国现代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仍然较低,大多数农民仅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从样本的家庭年收入水平来看,大部分农户的家庭年收入水平分布在50001~70000元,这一水平远远低于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水平,说明中国农村家庭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从种植面积的分布情况来看,大部分农户的种植面积分布在8~13亩,占全体样本的31.8%,说明中国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经营为主。

(三)研究方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使用技术接受模型。技术接受模型(TAM)是用来解释经济个体在不同环境下技术采纳意愿决定因素的理论模型(Davisetal.,1989)。技术接受模型被认为是一个发展完善且简洁的模型,且有别于传统的创新传播模型,它强调个人信念对科技采纳意愿及行为影响的重要性,避免了仅强调新科技的个别特征,而忽略考量个人对新科技特征感受的差异的缺陷(ChangandHwang,2007;Huy,2007)。同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早期与模型预期一致的实证支持,本文认为,技术接受模型适合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起点。在本文中,技术接受模型包含的内部信念变量为知觉有用性和知觉易用性;外部变量包括社会影响、技术特征、结果展示和采纳条件(ChangandHwang,2007;Huy,2007)。外部变量既可以通过内部信念影响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也可以直接对其产生影响。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模型有效性检验对于包含多个题目的因子,检验因子的信度是非常重要的。Cronbach’sα科隆巴赫系数是检验因子内部一致性的重要指标,根据Hairetal.(1998)的论述,Cronbach’sα系数值大于0.7者表示高信度,在本文中,各个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值介于0.833~0.923之间,符合大于0.7的要求,表明各个因子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本文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因子的统计有效性,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组合信度(CR)皆大于0.7,平均变异萃取量(AVE)皆大于0.5,表明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研究变量的相关系数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各因子平均变异萃取量的平方根都大于该因子与其他因子的相关系数,表明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假说之前,为了解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基本情况,需要进行各因子得分均值的计算,平均数较高表示样本对因子的认同程度较高;反之,则较低。结果如表4所示。外部因子的均值皆高于均值2.5,显示农户对社会影响、技术特征、结果展示和采纳条件的认同程度较高;内部因子的均值也皆高于均值2.5,表示农户对循环农业技术有用性和易用性的知觉程度较高;最后,采纳意愿的均值高于均值2.5,显示农户对循环农业技术的采纳意愿较高。

循环农业技术篇(10)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所以农业循环经济是全社会循环经济的基础和关键,没有农业领域的循环经济,就不可能实现循环型经济社会,农业与各行业之间的天然联系和农业结构构成了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基础,农业循环经济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因素,试图理清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并分析我国现阶段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营模式,对我国制定农业循环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探究

1.科技进步推动

现代科学技术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耗散理论等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各科学技术理论与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如下图1所示:

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为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农业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能源的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回收技术和再循环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等等。这些技术都是循环经济的构建依托,要发展好农业循环经济,就必须集中力量发展农业生产及其相关技术,减少农业资源的消耗和农业废弃物的排放,并研究治理环境污染技术,尽量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及研究农业科技创新,使用无害或者低害新工艺,以实现少投入、多产出、低污染的良性循环。

2.社会需求拉动

社会需求是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包括社会个体需求和社会总体需求。个体需求主要是追求安全、健康的食物,社会总体的需求是指社会为实现节能减排,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农业和其他各行业共同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建设成节约型社会和和谐社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问题就是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产观念。如德国绿色无污染的食品备受青睐,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需求对企业产品进行改良生产。绿色消费观念和绿色想飞行为相应的导致了技术结构和产品质量的调整,形成了绿色消费和绿色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直接推动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3.政策引导

政府应该是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理论,除了引导舆论方向,还要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规范的政策制度,为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提高资源产出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4.制度驱动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必须有制度保障,尤其是法律保障,日本在推行循环经济时就建立了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得循环经济理念上升到一定高度,人们自觉遵守。除法律制度外还有经济制度、指导性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都对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推动作用,建立合理的政府引导机制,调动农民积极性。合理长效的政策制度,是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动力因子。

5.利益推动

农民是农业循环经济的活跃要素也是发展主体,追求种植、养殖利益最大化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提高资源产出率,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增收致富,提升农民的积极性。农民追求农业利益最大化。

二、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现存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1.农业经济技术水平低

作为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的农民,大多受教育程度较低,甚至在我国部分贫困地区任然使用原始农业耕作方式,我国农业经济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段距离。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最主要的动力,而且循环链越长所需要的技术就越复杂,需要的技术水平就越高。主要原因是农民较少接受先进科学技术教育;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支持力度不够。

2.农业产业结构有待调整

我国目前农业产业链不完善,生产和加工处于完全脱离的两个环节,这就出现了中间商,农产品产业链的主要利润集中在了商、销售方面,农民利润薄弱,这种产业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成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亟待进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3.市场需求不足

农民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对农业循环经济概念差,意识不足,产品的包装和价格在市场上并不具有优势。所以产品的销售量和市场需求都远不能与大棚蔬菜、饲料养殖品相抗衡,导致无公害产品和和绿色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低靡,直接导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

三、循环型农业的运行机制探究

1.建立合理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技术体系

1)减量化技术体系

减量化是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农业循环经济的减量化技术就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使用较少资源投入而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可再生能源和严重污染资源的使用。减量化技术就是通过开发和使用新能源、新品种、新农业、新机械替代传统的能源、品种等,还包括农业其他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农业生产中实现节水、节肥、节能、节省劳动力等资源。例如节肥技术通过研究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建立合理的养分投入比例,减少肥料的投入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量化技术在农产品的生产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都有很大发挥空间,所以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建立好减量化技术体系,提高资源的生产率和能源利用率。

2)资源化技术体系

资源化技术是要把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再次变成游泳的资源或者产品的技术,通过延长原料或者产品的使用周期达到减少资源消耗的目的。如使用农作物秸秆生产沼气、使用动物粪便作有机肥。传统农业中使用的往往是高投入的方式换取短期高产出,由此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同时也会导致农业资源危机。

2.构建农业内部循环模式

1)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是指通过吸收和总结国内外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建立协调和谐的生态系统,以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实践,目前积累的生态农业模式有生物物种共生模式、种养配套互补模式、生物能多层次再生利用模式、沿海滩涂和荡滩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等。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强烈的开放性,消费者往往成为第二性生产者,还原者因条件不足往往受限制,所以在食物链关系上需要协调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者之间平衡关系。如生物能多层次再生利用模式就利用生态学食物链原理及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所以系统稳定。例如以沼气为纽带的鸡—猪—沼气—鱼—粮模式便是典型的一例,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这样既提供了农村用能,又减少环境污染,形成低投入的高效农业。

全国各地根据当地资源与产业发展情况形成了多种生态能也模式,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如林-牧-猪-鱼-沼等。对于较优秀的模式政府应给予推广和提供技术支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2)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资源化)

农业废弃物指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必然产生的副产品。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不仅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而且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废弃物不断增加,如果不进行合理利用和处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战略思路是按循环经济理论,由废弃物的生态循环开始,逐级发展到循环农业,按照生态循环原理,以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为切入点接种植和养殖业,构建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生命(人)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四位一体”农村发展模式,最后形成具有循环社会特征的农村小康社会,这也是我国北方在实践中摸索出来比较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3)高科技优秀农业模式

高科技农业优秀农业主要综合利用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设施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绿色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机械化、化肥的合理使用、塑料的应用技术,就是将高科技术融入到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农业的“低投入、高产出”,提高传统农业的产量和农民收入。如早期农户种植的水稻产量低,产出大米成色差,袁隆平通过生物技术研发的杂交水稻,为农户至少提升了1倍以上的收益。我国农业科技同国外有一定的差距,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农产品冲击我国内农业新科技的开发市场,我国农业生产也受到牵制。由于农业资源的有限性,高科技优秀农业是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

3.构建完整的产业链

利用农业系统的开放性,增强该系统与外部的物质、能量转换,将农业与二产(加工制造业)、二产(物流、旅游业)相结合,将农业产业链从种植业、林业、渔业、牧业延伸到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领域,借助二、三产业向农业系统投入一定的物质、能量和资金,增强农业系统的负墒流。形成呈网状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如下图所示。

4.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动力,应尽快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障法》,明确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理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制,规范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职责与义务[3]。我国目前急需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把发展循环经济上升到法律高度,尤其在促进农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应设置专门法律法规,即《循环农业法》,填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法律的不足,进一步明确政府、生产者、消费者的责、权、利。依法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农业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出台之前,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地方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条例。

5.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行而有效的奖惩机制可以使循环经济推动事半功倍,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的原则,提升全社会循环经济发展意识,搞好对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6.加大循环经济宣传力度

群众意识对农业发展循环经济也具有推动作用,我国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同时,广泛开展循环经济宣传和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宣传节约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宣传相关法规和方针政策,弘扬先进典型,曝光资源浪费行为,倡导节俭文明,促进全民投入到循环经济的建设中来。

四、结论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只有摸清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循环经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机理和动力因素,分析现阶段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存在问题,提出运行机制,对落实“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凯,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2]方时蛟,对我国生态农业研究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3,24(11):39-42.

上一篇: 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下一篇: 新闻宣传培训内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