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市场现状与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14 16:45:33

医疗市场现状与分析

医疗市场现状与分析篇(1)

一、全球电子医疗器械市场概况

1.市场现状与特征

(1)市场现状。2007年全球电子医疗器械市场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同比增长13.3%。全年市场份额达到920.6亿美元。随着对电子医疗产品应用的普及,电子医疗器械在医疗器械整体市场中所占比重进一步增加,达到47%。

(2)市场特征。美国占全球市场主导地位,美国经济发达、科技领先,电子医疗器械市场发展最早最成熟,在全球电子医疗器械市场所占比重也最大,在全球电子医疗器械市场中所占比重2007年达到45.5%。欧洲和日本市场紧随其后分别占全球市场的25.4%和12.9%。美国、欧洲、日本这三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共占全球电子医疗器械市场的83.9%,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亚太地区增速最快,虽然美国、欧洲、日本占据全球电子医疗器械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但是亚太(除日本)却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2007年亚太(除日本)地区电子医疗器械市场同比增长18.7%,超过全球市场13.3%的增长速度。

2.主要国家和地区发展概况

美国、欧洲和日本是全球电子医疗器械市场中最为重要的几个国家和地区。美国是全球电子医疗器械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2007年美国市场规模达到419.3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45.5%。2007年美国市场同比增长11.7%,连续4年增速保持在两位数,近年来,美国企业不断加大对研发的支持力度,使得美国在电子医疗器械领域始终处于领先水平。美国市场的稳定高速增长带动了全球电子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发展,欧洲电子医疗器械市场主要由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几个发达国家组成,2007年欧洲电子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234.1亿美元,同比增长14.9%。由于欧洲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老年病人医疗设备市场将不断扩大,包括主要是电子医疗设备的各种治疗设备及病情监控设备。2007年日本电子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 118.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总额的12.9%,日本的经济发达,人口基数较大,使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电子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第二大国家,近几年来日本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增速也都保持在两位数。

二、中国电子医疗器械市场概述

1.市场现状

由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以及医院信息化进程加快,中国电子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继续加速增长。2007年中国电子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243.2亿元人民币,市场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同比增速为16.3%,超过了全球市场13.3%的同比增长率。

2.市场结构分析

(1)产品类型结构分析。电子医疗器械按物理原理进行分类,可分为:医用电子仪器设备、医用超声仪器设备、医用激光仪器设备、医用生化分析仪器、医用射频与核磁仪器设备等。其中医用电子仪器设备占有超过50%的市场份额,2007年市场规模为126.8亿元人民币。

(2)市场层级结构分析。中国一二级市场(北京、上海、广州,以及主要省会城市)电子医疗器械普及度高,主要采购需求来自产品更新换代,市场增长平稳,而增长最为突出的是五六级市场(行政区划的县级与乡镇市场),2007年同比增速为24.6%。得益于2007年初启动的医疗体制改革,政府加大了对基础公共卫生网络,尤其是县级、乡镇级医院和卫生院的投入,给医疗器械市场注入了活力,五六级电子医疗器械市场在整体市场中的份额不断扩大,由2005年的10.7%达到2007年的12.0%,增长率居于各级市场之首。

三、2008年~2010 年中国电子医疗器械市场预测

电子仪器市场是中国电子医疗器械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007 年医用电子仪器占有市场总额的一半以上。医用电子仪器应用广泛,市场广阔,2007年同比增长14.4%。预计在未来三年,医用电子仪器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增速将保持在15%左右。

医疗市场现状与分析篇(2)

中图分类号:F2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4)04-0014-09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4.04.002

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Medical Care and Health Status of the Population on the Labor Supply in Megapolis:A Case Study of Shenzhen City

WANG Jinying1, LI Jingbo1, SHI Beibei1, ZENG Xuchun2

(1. School of Economics,Hebei University,Baoding 071002,China;

2. Shenzhen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Research, Shenzhen 518048,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studied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health and health care system on the labor supply of Shenzhen using factor analysi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care system will promote the labor supply, while with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it’s necessary to coordinate the level of health care and labor supply, to provent excessive welfare which could level reduce labor supply, and respond to reduction of future labor supply active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reduce the possible financial pressure on possible future caused by labor supply reduction.

Keywords:health care system; population health; labor supply

一、引言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经济持续增长不仅仅需要有足够的资本积累,更重要的是需要持续的劳动供给。因此,劳动力作为最重要的社会经济投入要素,其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与否决定了社会能否稳定、健康发展。在人口规模和结构及其变动趋势既定的条件下,个体向社会提供劳动时间的长短和总体人口劳动参与的水平是决定劳动力供给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什么因素决定和影响个人是否参与劳动以及其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什么因素影响人口的整体劳动参与率?有关这一领域研究的文献林林总总,其结论不外乎是认为影响因素有年龄[1~2]、性别[3]、婚姻状况[4]、受教育程度[5~6]、人口健康等微观特征[7],工资水平、经济发展状况[8]、城市化水平等宏观经济因素[9]。此外,也还有少量研究者探讨了公共政策如教育政策[10]、社会保障制度[11]、税收制度[12~13]、公共卫生政策[14]等对劳动参与和劳动供给的影响。然而,从现有的研究文献看,对于人口健康状况和医疗保障与大城市劳动供给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少见诸报刊,特别是从理论到实证的探究这两个方面直接或者间接地作用于微观个体的劳动选择、劳动时间以及整体人口劳动参与和劳动供给的途径、机制的研究略显欠缺,探究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保障执行等从福利和收入效应角度对个人劳动供给的影响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对于深圳市这样一个特大城市,其经济发展虽有国家优先发展战略指引的政策优惠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与深圳特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不断创新而吸引众多劳动力(特别是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存量的人才)的流入并充分利用分不开的。随着我国各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的追赶,深圳市对于劳动力和人才的吸引力会逐渐减弱;同时,深圳市外来流入人口居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老龄化必然加速。在人口规模增长减慢的前提上,特别是外来人口增速减缓的背景下,一个特大城市如何获得保证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足够劳动供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深圳市这样一个快速成长并对未来城市发展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特大城市,对公共服务和政策如何调整资源开展研究,对如何利用现有人口和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进行分析,为后来新兴大城市健康和医疗保障制度设计提供借鉴依据,这便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人口健康、医疗保障与劳动供给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

1.微观家庭的劳动决策研究

从微观上讲,劳动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微观主体的劳动供给直接决定了宏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效率,因此,对微观主体的劳动供给最大化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劳动力的供给包括现实劳动力资源,也包含了潜在劳动力资源,劳动供给挖掘空间主要集中在潜在劳动力资源上。作为理性经济人,普通劳动者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动力而支配劳动力供给的,但是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劳动供给不单单仅受利益驱使,它是综合多个因素进行优化配置的结果,受到诸多因素影响:①个人劳动决策的性别差异。由于生理特征及其社会分工、婚姻和孩子抚养等多种因素的差异,男女在劳动供给行为方面有显著的差异,就业过程中女性普遍受到性别歧视的影响[15],导致就业性别差异不断增大[16~18]。②不同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劳动力供给和市场参与的影响,主要通过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和老年赡养比等指标的变化来体现;布鲁姆(Bloom)和威廉姆森(Williamson)认为,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使得“人均劳动时间投入”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19]。③人力资本对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研究。健康状况是反映个人人力资本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健康状况越好,则越有利于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20];反之亦然。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受教育水平对参与劳动力市场有正向的影响,并且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劳动者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程度也会提高[21]。

2.宏观因素的影响研究

从宏观上看,所谓的劳动供给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或时间点上),劳动者在一定条件下所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广义的劳动供给是建立在狭义劳动力供给的基础之上的,其供给量取决于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的经济决策分析。影响整个社会或某个空间区域劳动力供给的因素还取决于人口规模、年龄结构、城乡结构、人口迁移以及国家政策法规等因素。①社会保障对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伯克豪塞尔(Burkhauser)和特纳(Turner)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社会保障收入对主要年龄的男性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发现有社会保障比没有社会保障时每周的工作时间多2~3小时[22]。莫菲特(Moffitt)利用1955~198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测算社会保障对25~34、35~44、45~64、 65岁以上组的劳动供给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保障收入对劳动参与率存在负效应[23]。学者们研究中对社会保障减少老年人劳动参与的结论几乎是一致的。②公共卫生服务对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布鲁姆和坎宁(Canning)总结了健康作用于经济繁荣的四条途径:第一,身体健康的人微观劳动供给更多并且生理和认知上更强壮,从而更具生产力;第二,身体健康的人预期寿命更长,更倾向于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增加劳动供给效率;第三,更长的寿命会引致在工作期间更多的储蓄,为经济提供更多的投资,一个健康状况良好的劳动力还可以增加外国资本投资;第四,死亡率的降低也减少了一国对新生儿的需求,使人口增长率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而这一人口群体是经济增长与人均收入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24]。③工资变动对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除性别、年龄、教育等个人特征的影响外,劳动力市场状况也成为个人劳动参与的影响因素。

3.待检验命题和研究方法

本文的目的在于以深圳市为例,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人口健康和医疗保障对于劳动参与的作用途径和机制;揭示深圳市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参与决策和劳动力的劳动时间长短取舍的决定因素,阐明人口健康、医疗保障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为此,本文的待检验假设(命题)如下。

命题1:健康改善促进个体劳动者的劳动供给,因此,医疗保障在促进人口健康的情况下有利于劳动供给。

命题2:医疗保障对劳动者具有收入效应,在医疗保障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劳动供给会随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是当医疗保障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出现替代效应,劳动供给的增速会减缓。

命题3:高水平的医疗保障以及低比例的缴费人口会造成医疗保障账户的收支不平衡,适度的医疗保障水平,在保障人口基本医疗需求的基础上,可以促进劳动供给。

为了对上述命题给予实证检验,本文将分别采用量表分析、主成分分析、Logistic回归方法,对以上命题予以验证。

Logistic模型公式为:

本文研究的微观数据是来源于深圳市2012年“深圳常住人口就医调查”抽样调查数据。该调查除了诸如性别、年龄、教育、工作情况和户籍等个人基本情况外,还涉及人口健康、医疗保障、劳动供给等相关指标,具体包括个人身体健康状况自评,就医意愿、医疗保险参加情况以及工作时间等。该抽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来自深圳市9个区的居民(总计1613户家庭,4466人,其中男性2301名,女性2165名)作为研究对象,就深圳市居民人口健康、医疗保障与劳动供给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访问。

2.样本描述

本文选取了深圳市9个区的1613户家庭作为调查对象,以龙岗区、宝安区最多,分别占总样本的26.6%、22.6%(见表1)。深圳市受访家庭以3人户为主,占38.3%,同时,60.8%的受访家庭户来自于省外,深圳市本地家庭仅占19.0%。受访户主参加综合医疗保险及劳务工医疗保险的分别占36.0%和17.7%。调查涉及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大概占76.6%,老年人最少。从受访人群受教育程度来看,受访人群以高中及以上学历为主,将近半数(49.4%),低学历者(小学及以下)为少数。

3.量表分析

(1)深圳市人口健康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深圳市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很好,仅有0.12%的居民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很不好。不同年龄组遇到健康问题有不同的反应(见表2),25~59岁之间的大部分居民会选择立即就医,而15~24岁及60岁以上居民大部分去药店买药解决,且22.9%的65岁以上老人会拖着不积极就医。由此可见,作为创造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25~59岁组青壮年,遇到身体健康受到威胁时往往会及时就医,以更健康的身体素质去追求更高的收入。女性较之男性而言,住院意愿更为明显,且最近三年住过院的比率为9.02%,而男性住过院的比例达到5.11%。结合个人健康状况自评指标及最近三年住院情况两项指标,居民整体身体状况良好,但男性与女性略有差异。

(2)深圳市居民医疗保障以及居民对医疗机构的认识状况。

深圳市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具有参保人群大,保险层次多,缴费率低,待遇高的特点。这大大提高了居民的参保意愿,实际调查中71.2%的居民参加了医疗保险,这其中84.8%的参保人参加了深圳市医疗保险。根据调查显示,在居民对各医疗机构看法的研究中,发现居民对市级医院、区级医院、街道医院和社康中心的满意程度均达到50%以上,70%以上居民对私人医院及个人诊所的态度不清楚。居民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度也呈相同的趋势。看病收费太高依然是限制居民选择性就医的主要因素,87.6%的居民认为收费太高,77.4%的居民认为看病手续繁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居民就医的主动性。

居民遇到健康问题时对医疗机构的选择有一定的偏好差异(见表3),小病发生时,44.6%的居民首选去药店,32.4%的居民选择社康中心;大病发生时,超过半数(65.5%)的居民选择公立医院就医,仅有小部分的人群选择其他就医方式;与此同时,住院、急诊、普通门诊及特诊发生时,居民同样首选公立医院。值得注意的是,去厂里就诊及个体诊所并不受居民的青睐,整体而言,公立医院是普通市民遇到健康问题就医的首选,深圳特色医疗机构――社康中心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有病能医”成为可能。同时,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居民遇到健康问题以后的反应。加入医疗保障以后,大大提高了患病就医的主动性,患病立即就医的比例达到75.6%,而没有加入医疗保障时,患病立即就医的比例仅为24.4%。

(3)深圳市居民劳动供给情况。

根据抽样调查结果,当工资率维持在低水平时(如工资率在13.33元/小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月收入由2800元增长到4000元),工作时间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此时闲暇成本增大,劳动者宁愿放弃闲暇时间而从事工作以获取收入,即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供给增加;而当工资率在高水平的情况下(如在33.33元/小时高工资率的情况下,当月收入由8000元涨到10000元),劳动者宁愿放弃高工资而追求闲暇,即收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劳动供给减少。在被调查的样本中,48.6%的居民一天工作8小时,为国家法定工作时间,不会因工资收入增加的吸引而放弃闲暇,延长劳动时间。而就闲暇时间选择来看,呈偏左态分布,即劳动者月休息时间偏少,34.9%的劳动者选择休息8天。

参与市场劳动的群体中,已婚女性仅占31.9%,少于未婚女性,而已婚男性劳动参与率远远大于未婚男性,比例为1∶2.60,显示了婚姻状况对男女劳动者市场劳动时间投入的影响差异。调查中的已婚家庭成员之间的收入及工作情况可以验证道格拉斯-有泽法则,即丈夫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参与率越低;妻子本人的市场工资率越高,其劳动参与率越高。同时,男性和女性对劳动供给反应存在明显差异,这缘于两者在时间分配上存在的差异。女性除了用于社会劳动时间和闲暇之外,还要留部分时间做家务,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解释了女性劳动供给反应的乏力。

四、健康、医疗保障对微观劳动供给影响的定量分析

1.人口健康、医疗保障与劳动供给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是揭示大样本、多变量数据或样本之间内在关系的一种方法,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降低空间维数,以获得最主要的信息。主成分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分解,以得出数据的主成分(即特征向量)与它们的权值。

通过交叉表相关性检验,选取相关性较高的指标做主成分分析,选定以下变量,设x1:最近三年内是否住过院;x2:健康状况自评;x3:个人负担费用满意程度;x4:住院意愿;x5:住院时间;x6:就医及时性;x7:最近一个月休息的天数;x8:最近一个月是否带病工作;x9:最近一个月是否因病请假。把上述数据用于主成分分析,可知KMO=0.672,适合做主成分分析,同时sig.=0.000

根据表4可以看出,f1对变量 x7、x8、x9的因子负荷较大,f2对变量 x3、x4、x5、x6的因子负荷较大,f3对变量x1、x2的因子负荷较大。x7、x8、x9与第一个因子高度相关,这些指标主要概括了人口健康水平,因此以f1作为评价人口健康的综合因素具有代表性,这里命名f1为人口健康因子;x3、x4、x5、x6与第二个因子高度相关,这些指标主要涵盖了医疗保障的主要评价,因此以f2作为评价医疗保障的综合因素具有代表性,命名f2为医疗保障因子;x1、x2与第三个因子高度相关,这两个指标主要概括了劳动供给的变化情况,因此以f3作为评价劳动供给的综合因素具有代表性,命名f3为劳动供给因子。

为了明确各个因子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程度,利用主成分提取法的因子分析来做进一步的探讨。将各变量进行正交旋转以后,以x7(即最近一个月休息天数)作为评价劳动供给的变量,各因子与变量关系如下:

x7=0.332f1-0.017f2-0.012f3(1)

将x8(最近一个月是否带病工作)作为评价劳动供给的变量,通过因子分析各因子对变量的影响如下:

x8=0.356f1-0.009f2+0.005f3(2)

将x9(最近一个月是否因病请假)作为评价劳动供给的变量,因子分析的结果为:

x9=0.356f1-0.009f2+0.006f3(3)

通过上述变量的解释程度,选取最近一个月休息天数作为劳动供给的指标更佳,对于这个反向指标所构建的模型,因子对模型整体的解释能力都很强。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人口健康因素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程度更大些,且呈正向的影响,而医疗保险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虽然相对小很多,但是已经呈现负向的影响。如此则验证了命题1、2,即健康改善促进个体劳动者的劳动供给,因此医疗保障在促进人口健康情况下有利于劳动供给。医疗保障对劳动者具有收入效应,在医疗保障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劳动供给会随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是医疗保障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出现替代效应,劳动供给的增速会减缓。因此,有效提高劳动的供给,可以在人口健康因素方面寻求突破点,就人口健康的影响因子而言,应加大身体与心理健康两方面积极的作用,劳动者身心健康的加强,能有效增加单位时间内的劳动产出,更大程度地提高劳动供给效率;对于医疗保障方面而言,不宜采取过度保障,因为医疗保障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虽很显著,却为负向影响,当医疗保障水平过高时,只会增加劳动成本,而不能很好地增加劳动供给。高水平的医疗保障以及低比例的缴费人口会造成医疗保障账户的收支不平衡,适度的医疗保障水平,在保障人口基本医疗需求的基础上,可以促进劳动供给。将医疗保障水平维持在适度的范围之内,这样既能吸引劳动力的投入,又能降低劳动成本,实现劳动的最优化产出。

2.人口健康、医疗保障与劳动供给二元Logistic模型

综合人口健康与医疗保障的作用探讨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为了研究各影响因素对劳动参与的作用,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来研究调查中影响劳动参与的不同因素,以“是否有工作”作为因变量来拟合Logistic模型,其中参照项为有工作,模型表示劳动者不参与工作的概率的对数值,拟合模型见表5。

模型的sig.=0.00

加入人口健康因素影响之后,人口基本要素对于劳动参与情况的影响并无太大变化。而健康状况越好,劳动者参与工作的概率越高。健康改善促进个体劳动者的劳动供给,因而医疗保障在促进人口健康情况下有利于劳动供给。随着居民追求高品质生活需求的增加,劳动者将身体健康放到了首要的位置,当劳动者身体状况恶化时,劳动者会及时对身体恶化做出反应,选择增加闲暇时间,减少参与工作的概率。

最后将医疗保障因素加入模型,明显可以看出,受教育状况与婚姻状况对劳动参与的影响加大,医疗保障因素的加入更加强化了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只有劳动参与者认识到在工作参与过程中医疗保障的重要性,才能更加深刻地发挥医疗保障促进劳动参与行为的作用。是否有医疗保险成为参与工作的重要考虑因素。医疗保障制度的存在能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一旦受到疾病的困扰,能及时获得基本的治疗和护理。也就是说,在相同的就业条件下,医疗保险可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居民对于不同医疗机构的信任程度不同程度地影响劳动参与情况,市级医院及个体诊所信任度越高,劳动参与概率就越大,而其他医疗机构的信任度并不显著影响劳动参与。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现阶段,并不是所有的医疗机构都参与到了劳动者保障过程中,这恰恰就为未来医疗改革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五、主要结论

1.完善医疗保障供给,提高人口健康状况

医疗市场现状与分析篇(3)

一、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制度介绍

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贯穿于产品上市前、上市后的整个生命周期,同时,风险管理是保证医疗器械安全的重要措施。风险管理是优化产品的风险———获益平衡的过程。风险管理的过程内容有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综合剩余风险评价、风险管理报告,生产和生产后信息这六大部分。另外,风险管理所涵盖的对象有管理者、企业(包括生产和经营企业)以及使用医疗器械的单位等。

二、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预防在先原则

由于医疗器械的受用对象和使用方式以及其成本较高的特点,决定了医疗器械不能够依靠在发生故障之后再进行修理来做风险的处理,相反应该在风险发生之前就风险的预期进行分析、评价以及控制,然后通过必要的控制手段使风险被控制在一定水平内。只有预防在先,才能保障批准上市的医疗器械安全有效。

(二)风险管理完整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通过风险管理标准(ISO14971标准)体现出来的。风险管理的完整性指的是将已经知道的和可以被合理预见的在器械的生命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系统化的分析,评价和监控以确保医疗器械风险被控制在可接受水平。

(三)医疗器械随机失效原则

随机失效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产生的失效;而系统性失效是指医疗器械的寿命周期各个阶段活动中的主要实施医疗器械正常状态下的风险管理,同时还要故障的状态下做出的风险管理的措施。

(四)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持续动态性原则

指在风险管理标准的生产和生产后信息过程之中,需要制造商去建立并维持一个系统的程序,制造商要收集特定的医疗器械投入生产以及使用后的各种信息例如顾客市场信息、医疗机构反馈信息等,尤其是监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召回医疗器械产品等,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评审。另外,关于制造商的风险管理标准的实施要求不断跟踪与完善,只要医疗器械还在使用,就要保持一个持续动态的状态。

(五)制造商主要责任原则

风险管理标准指出风险管理标准主要为医疗器械制造商制订,同时,它对医疗器械制造商的风险管理的过程提出了相应的一些要求。这一点在此我们不多做论述,将在后面的风险管理主体中详细论述。

三、风险管理依据

(一)国际标准:ISO14971标准

ISO14971风险管理标准对各国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各过程做出了要求,提供了方法和指南,可以看出,该标准是一个内容充实、要求详细、可行性较强,由正文和10个附录组成。正文中规定风险管理须在医疗器械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被贯穿。ISO14971标准指出,从医疗器械的开始构思到设计开发、生产、服务、使用直到最后停用或报废处置的整个过程都有风险。10个附录相当重要,它给出了风险管理的方法、技术和实例,这有利于该标准的使用人对标准进行理解与实施。该风险管理标准与一般标准有很大不同,一些标准,如ISO9001、ISO13485等只是提出要求,并未提出实施方法。其主要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预先危险分析(PHA);故障树分析(FTA);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和失效模式、效应和危害度分析(FMECA);危害和可运行性研究(HAZOP);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HACCP)最后,该标准强调文件和记录的保持,要求生产企业将相关文档进行建立与保持,该标准规定要查看风险管理文档,以这种方式来检查风险管理的符合程度。这是风险管理标准反复强调的一点,即对风险管理的过程进行监视与控制,这也是政府进行监管,第三方进行审核的方法之一。

(二)国内标准与相关法律法规

1.我国管理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了YY/T0316,即《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的应用》该法规对风险管理过程提出了详细要求,另外,该标准等同采用了ISO14971标准。是对国际标准的采纳与借鉴。2.我国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以下这些:(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和《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局令第5号,2004年1月17日)第十五条,《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附件3,《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一般医疗器械实施细则》,《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管理办法》;(3)《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第十三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二章申请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条件第六条的5个规定;(4)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关于印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试点工作总结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近期工作安排及技术要求的通知》《,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有关事宜的公告》。

四、风险管理主体

风险管理的主体有以下三类:

(一)投入市场前

医疗器械制造商的责任之一是确保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实施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也很大一部分是制造商的责任。一般来说,从制造商的顶层设计开始,便要求进行风险分析,从而开始风险管理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制造商提供充分的风险管理文件和有关的一些资料,注册评审时,制造商要严格遵守这些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标准中与申报风险评估有关的资料,执行风险管理人员需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还要有相关经验和相关的技术,同时,在医疗器械进入市场之后,制造商也担负有定期评审风险,确保风险管理过程的连续性。最后,制造商还需记录并保存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资料档案。

(二)投入市场后

1.医疗机构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是风险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需要了解相关的监管法规,知悉自身责任,对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进行监测。同时,在医疗器械的使用上,应该如实报告使用状况和器械的风险危害和对病人造成的伤害状况。最后,需要保存医疗器械的风险信息。需要对医疗设备的使用环境、使用程序、使用方法进行掌握,并了解熟悉医疗设备的使用事项,这些都是对使用医疗设备和使用人员的基本要求。2.政府监管部门政府监管部门对与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有关的制度以及风险管理的标准进行指定与颁布,同时,会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执行状况进行监督管理,对医疗器械上市前以及在市场上的状况进行评价与再评价,并对医疗器械风险进行制度控制和信息工作。医疗器械上市前的风险评估进行系统的评价和市场后的再评价主要由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负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督测评和再评价工作主要由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负责,医疗器械风险的制度控制和信息主要由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在这里,要强调一下食品药物监督管理部门,这一部门是政府监管的一部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为监督管理着,对医疗器械制造商风险管理活动进行监管,并对相关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和监督,一旦出现有不适当的风险的时候,如果出现制造商的干预不充分及时的情况,食品药物监督管理部门将依法实施有关措施来干预。因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仅是政府监管部门是,可以说,也是另一种层面上的医疗风险管理者。

五、我国风险管理的现状和法律法规上的改善建议

(一)现状分析

医疗市场现状与分析篇(4)

中图分类号:F224.0;R195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世纪60代,Fama(1965)发现投机性的资本价格变化和收益率变化具有显著的时变性,即价格波动呈现集聚性和条件异方差性,且呈现出尖峰厚尾分布特点。Fama于1970年提出了随机游走模型,并把该模型运用于股票市场波动性研究中。近年来的大量研究也发现,金融时间序列数据并不符合正态分布假设,股票市场波动具有显著的条件异方差性。针对波动的这种特征,Engle(1982)提出了ARCH模型,用以刻画英国通货膨胀指数变化的特征,有效地刻画了通货膨胀率变化的集聚性和条件异方差性;Bollerslev(1986)提出了ARCH模型的扩展形式,即GARCH模型。GARCH模型误差项的条件方差不仅仅是滞后误差项平方的函数,也是其滞后条件方差的线性函数,它既考虑了前期波动大小的影响,又考虑了波动的变化趋势,基于GARCH模型的扩展形式演化发展形成了ARCH模型族。随着金融市场波动性研究的深入,国外学者发现金融市场中易受影响的收益率序列,存在着和经济周期一样的波动状态转换特征。这种波动特征是ARCH模型族不能准确刻画的,但是股票市场中这种波动状态变结构又是实际存在的,比如股市收益率序列的高波动往往持续较短的时间就会恢复到低中波动状态。大量实证分析发现ARCH族模型存在往往会高估波动持续性的缺点,这主要是由于ARCH族模型忽略波动状态变结构,导致其高估了波动持续性,这大大降低了其波动的长期预测精度,特别是当出现异常收益时,导致估计参数极不稳定。为了更好地捕捉时间序列的波动性特征,Hamilton(1994)提出了区制转移的ARCH(Regime―switching ARCH,SWARCH)模型,并以美国股票市场为研究对象,结果证明SWARCH模型大大降低了ARCH模型高估的波动持续性。

国内学者在考虑模型中结构转变因素时,也将马尔可夫结构转换引入到了ARCH模型中进行实证研究。蒋祥林、王春峰、吴晓霖等(2004)运用SWARCH模型,对中国股市的波动性进行实证分析,发现SWARCH对股市波动性的刻画和预测能力优于ARCH类模型,刘金全、刘志刚(2005)将区制转移引入GARCH模型中,分析了我国沪市指数收益率序列的区制转移特征,发现沪市波动存在着显著的波动区制持续性和转移现象。严太华、陈明玉(2009)通过非线性和结构性变化检测发现了上证指数波动的变结构特征,又进一步利用马尔可夫切换模型模拟数据,识别出上证指数收益率波动有三种主要的状态:慢涨、慢跌和快涨,结果证实马尔可夫切换模型在刻画股市波动的阶段性特征上比较有效。郑廷国、刘金全(2008)讨论了非对称SV模型的扩展Kalman滤波的估计方法,并对沪深股市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沪深股市存在波动的杠杆效应,证实了这种估计方法的有效性、准确性。刘金全、李楠、郑廷国(2010)将区制转移SV模型的MCMC估计方法应用于上证综指周收益率序列分析,较好地刻画了沪市波动性特征。由于国内对于股价波动的模拟与刻画多数是针对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展开的,对股市行业板块的股价波动研究没有深入到变结构特征的刻画层面。本文将SWARCH模型应用于股市医疗保健板块波动的计量检验,并与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波动特征进行比较,探究医疗保健指数波动特征。

二、我国股市医疗保健行业股指与沪深综合股指波动的统计特征分析本文选取我国医疗保健行业股指,1999年12月30日到2010年10月22日的日交易收盘价,所选指数序列记为{Pt},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网。另外,大盘股市的上证综合指数和深圳成分股指数选取的是2000年1月4日到2010年10月22日雅虎财经网公布的日收盘价数据,下文简称为综合指数。股指收益率序列{Rt}的计算公式为:Rt=100×log(Pt/Pt―1),根据该计算公式算得的医疗保健指数收益率序列有 2607 个观测值,图1、图3、图5 分别给出了医疗保健指数收益率序列、上证综指收益率、深证成指收益率在样本区间的趋势图,图2、图4、图6 分别给出了相应的各收益序列的Q―Q 图。图1医疗保健指数收益率序列趋势图图2医疗保健指数收益率序列Q―Q图图3上证综指收益率序列趋势图图4上证综指收益率序列Q―Q图

从图1与图2可以看出医疗保健指数的日收益率序列波动呈现出显著的时变性与集聚性特征,特别是2007年到2010年间收益率呈现频繁的高波动状态,这说明来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风暴对我国股市强烈的影响作用,已嵌入到了我国股市行业层面。另外,在2001年下半年到2002年年初这一时段,医疗保健行业指数收益率波动集聚表现也很突出,这主要是由于时逢1997年以来的证皇谐〖喙苣辏以及7月份申奥成功、9月份美国“9・11事件”和11月份通过加入WTO的审议等诸多颇具影响力的事件,股市受到强烈频繁的冲击,各行业板块出现了暴涨暴跌的现象,医疗保健板块受到不可避免的冲击,将图1、图2表示的医疗保健指数的日收益率序列,与图3、图4表示的上证综指收益率序列,及图5、图6表示的深证成指收益率序列比较,可以发现医疗保健指数日收益率序列波动呈现的时变与集聚特征时段与我国股市综合指数的日收益率序列波动的时变与集聚时段几乎相同,且在观测区间内高波动集聚现象几乎同时期发生。

下面对股市医疗保健行业指数和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序列与深证成指收益率序列进行基本统计描述分析、平稳性检验 (ADF) 和 ARCH 效应检验,揭示我国股市医疗保健行业指数收益率的波动特征,分析结果如表 1 所示。图5深证成指收益率序列趋势图图6深证成指收益率序列Q―Q图

从表1可以看出医疗保健指数日收益率的偏度为负值,峰度大于3,即医疗保健指数收益率序列呈现出左偏、尖峰分布特征,且其Jarque―Bera检验值及其伴随概率P=0也表明其收益率序列不服从正态分布。另外,图2还给出了医疗保健行业指数收益率序列Q―Q图,更加直观地显示了医疗保健指数收益率明显地偏离正态分布的特征,即呈现出厚尾分布特征。医疗保健指数收益率序列在ADF检验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序列,表1的检验结果显示ARCH―LM检验的伴随概率为P=0,拒绝其原假设,这说明医疗保健指数收益率存在着显著的异方差性,即ARCH效应。从表1可以看出医疗保健行业指数收益率序列的统计特征,与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序列和深证成指收益率序列呈现的波动特征是一致的。由标准差度量波动上看,医疗保健指数收益率的标准差与深证成指收益率序列比较接近,略大于上证综指,这意味着医疗保健板块的平均收益波动率要高于上证综指,但略低于深证成指,这说明对于一直受制于国家政策的医疗保健行业,其发展过程呈现出比较稳定的特征。

三、基于 SWARCH 模型的医疗保健行业股指波动特征与杠杆效应计量检验由于股市在不同环境和不同时段会产生一定的波动特点,表现出波动持续性和波动状态区制持续性。下面利用马尔可夫区制转移ARCH模型(SWARCH模型),对我国股市医疗保健指数收益率波动存在的持续性进行检验,并进一步测度不同波动持续状态的持续时间长短,及不同波动持续状态间的转移特征等。

以往大量研究表明ARCH模型族(Engle,1982)对于股市波动时变性中的波动集聚性、波动持续性,及波动非对称性都给出了很好的刻画效果,然而金融时间序列总是复杂的并伴随偶发性结构突变,这在两大类模型中并未得到刻画。Lamoureux and Lastrapes(1990)认为条件方差的持续性被高估,可能是由于存在不能被ARCH模型解释的结构突变。Hamilton and Susmel(1994)提出一个新的ARCH模型,马尔可夫区制转移ARCH模型 (Markov Switching ARCH Model) 即SWARCH模型,该模型将波动的持续性分解成了两个部分,即每个波动状态的持续性和每个波动状态下波动性冲击的持续性。此外,SWARCH模型还刻画出了不同波动状态的持续期和不同波动状态间的转移,从而刻画出了波动结构的突变性,更好地描述了波动的特征。Hamilton提出的SWARCH模型,是在ARCH模型的基础上允许条件波动过程在一个有限个数的区制间随机转移,即ARCH过程的参数是可以随机改变的。

首先,将均值方程中的误差项ut改写成:ut=gst×t,st为一个潜在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依赖于t的取值1,2,…,K。假设st服从一阶马尔可夫链,则st的转移概率矩阵可以表示成以下形式:

其中pij=Prob(st=j|st―1=i),且∑Kj=1pij=1;变量st是在t时刻的“状态”或者是“区制”。

其次,假设t服从标准的ARCH―L(q)过程:

t=htvt

h2t=a0+a12t―1+a22t―2+…+aq2t―q+ξdt―12t―1

如果t―10,则dt―1=1,反之dt―1=0,vt是一个均值为零,单位方差的独立t分布。ARCH―L(q)过程的变量t系数是根据st的取值决定的,当处在st=1代表的状态时,变量t的系数为g1;当处在st=2代表的状态时,系数为g2,以此类推。对于j=2,3,…,K,gj1,第一个状态g1正则化为单位1,这种思想就是像改变过程比例因子一样刻画区制转移。

在已知当前和过去状态的条件下,误差项ut的条件方差为:

E(u2t|st,st―1,…,st―q,ut―1,ut―2,…,ut―q)=gst{a0+a1(2t―1/gst―1)+a2(2t―2/gst―2)+…+aq(2t―q/gst―q)+ξdt―1(2t―1/gst―1)}σ2t(st,st―1,…,st―q)

如果ut―10,则dt―1=1,反之dt―1=0,称ut过程服从一个K状态q阶的马尔可夫区制转移ARCH过程,即ut~SWARCH(K,q)。当ξ≠0时,波动过程存在杠杆效应,此时称ut过程服从SWARCH―L(K,q)。

下面运用SWARCH模型,对我国股市医疗保健行业指数进行实证分析。为了看到股市医疗保健行业指数条件波动的随机转移和捕捉内生的转移点,本文选取了带杠杆效应、t分布的SWARCH―L(3,2) 模型 (蒋祥林,2004),模拟股市医疗保健行业指数波动的方差,SWARCH―L(3,2)模型的转移概率pij满足条件0pij1,并且∑Kjpij=1。

表 2 给出了医疗保健行业指数收益率的ARCH(2)―T模型和SWARCH―L(3,2) 模型估计统计量。为了将股市医疗保健行业指数波动的持续性与股市综合指数进行比较,分别对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与深圳成分股指数收益率进行 ARCH(2)―T 模型和 SWARCH―L(3,2) 模型估计,估计结果如表 2 所示。

从表2中的AIC和SC准则值比较结果,可以看出SWARCH模型对医疗保健行业指数和综合指数收益率序列的模拟结果明显优于ARCH模型。收益率序列SWARCH模型的拟合结果中持续性参数明显低于ARCH(2)模型,这说明考虑了波动状态转移的SWARCH模型大大降低了ARCH模型高估的部分波动持续性,说明SWARCH―L(3,2)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包含t分布的SWARCH―L(3,2)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中的模型估计结果显示g^2和g^3的估计结果十分显著,这表明我国股市医疗保健指数波动呈现出明显的三种波动状态。系数g^2表示中波动状态(st=2)的方差是低波动状态(st=1)方差的3倍,同时高波动状态(st=3)是低波动状态(st=1)的11倍多,这说明三种不同的波动状态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表3中还可以看出我国股市医疗保健指数波动三种不同的波动状态之间的差异性明显大于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成分综合指数三种不同波动状态之间的差异性。ξ值的估计结果表明我国股市医疗保健板块存在显著的杠杆效应,利空信息引起的收益率波动显著的大于利好信息,而上证综指与深证成指的收益率的杠杆效应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表4给出了我国股市医疗保健行业指数和上证和深证综合指数不同状态的转移概率,其中医疗保健指数收益率分布在低波动状态的转移概率值为0.9847,分布在中波动状态的转移概率值为0.9830,分布在高波动状态的转移概率值为0.9688,这些较大的转移概率值意味着每个波动状态非常稳定,不同状态之间的转移并不很频繁。另外,还可以看出我国医疗保健指数和综合指数收益率波动分布在低、中状态的转移概率p11、p22都在0.98以上,分布在高波动状态的p33值也达到了0.96以上。这些较大的转移概率值意味着每个波动状态持续期都很长,不同波动状态之间的转移并不很频繁。特别是低波动状态到中波动状态和高波动状态到低波动状态的转移概率p12、p31几乎为零,这说明发生高波动状态到低波动状态转移跨区制转移的概率几乎为零,并且稳定股市受经济环境冲击发生状态转移时,极大可能是转移到高波动状态,并持续一段时间才会恢复,这也说明我国股市波动存在着显著的杠杆效应。

从图7的平滑概率显示的不同波动状态看,我国股市医疗保健板块波动在观测区2001年1月至2010年11月间主要分布在中波动状态,在这期间也发生过多次中波动状态向低、高波动状态的转移。2000年7月,我国医疗保健指数收益率从中波动状态(st=2)转移到低波动状态(st=1),并维持了一年多的低波动状态持续期;2002年7月份,我国医疗保健指数从波动状态(st=2)转移到波动状态(st=1),同样维持了一年多的低波动状态;随后,波动状态一直在中、高两状态间转移,2004年到2007年间波动状态较多的分布在中波动状态(st=2),2007年到2009年则处于高波动状态。虽然不同状态之间的转移比较频繁,但分布在波动状态(st=2)的时段最多,且其持续时间也相对较长。

另外,可以进一步的估计每一个状态的平均持续期,状态(st=1)、状态(st=2)和状态(st=3)的持续期1/1―pii分别为65、59和32天。三种波动状态的持续期中,我国医疗保健指数处于波动状态(st=3)的持续期最短,处于波动状态(st=1)、(st=2)持续期较长,是高波动状态持续时间的两倍。三种波动状态平均持续期的不同与波动状发生转移次数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疗保健指数收益率波动的非对称性。从股市医疗保健指数波动状态转移上看,我国医疗保健行业还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虽然前期大致是处于低波动状态(st=1),随后中波动状态(st=2)和高波动状态(st=3)之间的转移比较频繁,但主要维持在中波动状态。图7股市医疗保健行业指数收益率三种波动状态(st)的平滑概率图8上证指数收益率三种波动状态(st)的平滑概率

下面将我国股市医疗保健板块的波动与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与深证成指收益率的波动状态进行比较。观察图7和图8、图9可以看出医疗保健板块收益率和沪深综合指数收益率序列的平滑概率图呈现出大致相同的区制转移趋势,其波动区制持续性在样本观测区的大多时期与综合指数表现出共同的波动状态持续特征。如2000年6月份到2001年8月份之间主要维持着低波动状态,2003年9月份到2007年初波动主要分布在中低波动状态,2003年10月份到2010年10月份,医疗板块与沪深综合指数收益率大体在中波动状态与高波动状态间发生区制转移。2007年4月份至2009年初这段时间收益率主要分布在高波动状态,2010年收益率则主要分布在中波动状态。

医疗保健板块收益率与沪深综合指数收益率波动状态的时间一致性反映了股市医疗保健板块与大盘沪市与深市之间的波动呈现联动效应。医疗保健板块收益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大盘影响,其独立性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股民从众行为依然普遍存在。从平滑概率图我们可以发现医疗保健行业指数收益率与沪深指数收益率波动在总体趋同的情况下也偶存差异,股市医疗保健板块状态转移频率较高,平均持续期较短。2000年3月份到2000年6月期间,医疗保健板块经历了一次较短的高波动状态向中波动状态后向低波动状态的区制转移过程,这一过程在上证综指收益率波动中有所体现,但上证综指收益率在中波动状态的持续期明显偏短,而这一时期深证综指的收益率一直维持在低波动状态,并未发生类似的区制转移。2000年12月份到2001年2月份期间,股市医疗板块收益率发生一次短暂的低波动状态转向中波动状态转移,之后又向高波动状态发生区制转移的过程,上证综指与深圳成指收益率均未发生转移。图9深证成指收益率三种波动状态(st)的平滑概率

四、结论

本文对我国医疗保健指数收益率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描述,发现我国医疗保健指数收益率序列与沪深股市共同呈现出显著的时变性与集聚性特征,且具有显著的左偏、尖峰厚尾分布特征。ARCH 模型与 SWARCH 模型的比较显示,SWARCH 模型能够有效刻画异方差过程的结构突变特征,有效降低在 ARCH 模型中被高估的条件方差持续性,AIC 值与 SC 值的估计表明 SWARCH 模型能够获得更好的估计结果。利用 SWARCH 模型模拟的实证结果发现,我国医疗保健指数收益率的条件波动过程表现出显著的区制转移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股市医疗保健板块风险程度和风险特征的变化,易受来自整体经济环境转变、国家宏观政策冲击、突发事件和国际金融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区制转移的波动性特征。

另外,从我国医疗保健指数收益率与沪深股指波动特征的比较结果看,我国医疗保健板块波动与沪市更为接近,并与两市都有着共同的波动状态持续特征。然而与沪深股市相比,医疗保健板块收益率波动区制转移更加频繁,在低、中、高,三种波动状态的持续性概率均小于沪市与深市,每一种状态的平均持续期均短于沪市与深市,相对频繁的波动状态转移,意味着投资于医疗保健板块收益的不确定性略高于大盘,医疗保健板块收益对传导至股市的各种信息的反应更为灵敏。从波动状态区制的转移概率和持续期来看,不同的波动状态持续时间、状态之间的转移次数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股市医疗保健指数波动的非对称性。

参考文献:

[1]Fama E F.The behavior of stock market prices[J].Journal of Business,1965,38:34―105.

[2]Fama E F.Multiperiod Consumption―Investment Decision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0,60: 163―174.

[3]Engle R F.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cedasticity with estimates of the variance of U.K. inflation[J].Econometrica,1982,50:987―1008.

[4]Bollerslev T.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J].Journal of Economics,1986, 31:307―327.

[5]Hamilton J D,Susmel R.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and changes in regime[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4,64:307―333.

[6]蒋祥林,王春峰,吴晓霖.基于状态转移ARCH模型的中国股市波动性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4,19(3):270―277.

[7]刘金全,刘志刚.我国股票市场收益波动性的区制转移分析[C].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326―330.

[8]严太华,陈明玉.基于马尔科夫切换模型的上证指数周收益率时间序列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6):33―38.

[9]郑挺国,刘金全.基于扩展Kalman滤波的非对称 SV 模型估计及其在沪深股市的应用[C].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2008:272―272.

[10]刘金全,李楠,郑挺国.随机波动模型的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在沪市收益率序列上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0,29(6):1026―1035.

Volati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Leverage Effect of Stock Index Returns of China′s Healthcare Industry Based on Markov Switching Model

JIN Chun―yu1,GUO Pei2, CHENG Hao2

医疗市场现状与分析篇(5)

患者可以采用坐姿进行治疗,可以通过调节牵引杠杆的控制牵引力的角度,满足患者的需要。牵引器结构是根据人体力学结构状况设计,使患者牵引时颈椎处于正常舒适状态,从而解除患者心里的恐惧感,更好的进行颈椎病的治疗。本牵引器与主要特点在牵引力的控制方面,即利用摩擦力控制牵引力的大小。具有使用方便,安全、可靠、舒适等优点。

2治疗原理

本牵引器采用适应人体结构的带状牵引头套,使患者在舒适的状态下完成治疗过程。巧妙运用人体重力为载重物,节省了空间、降低了成本。患者可以直坐在治疗仪上,全身处于放松状态,随着牵引力的增加,颈椎与肩胸躯干做静态拔伸牵引,患者可根据病情来旋转控制手轮,按照自身感觉控制牵引力的大小。避免了因牵引力失控造成的对患者不必要的伤害。同时由于力的控制由患者自己完成,排除了患者因施力不当造成的疼痛和心里恐慌,使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可以根据患者的自身身体状况、颈椎的形状和病情,通过角度调节装置来调节牵引力的角度,实现了患者在颈椎处于正常舒适状态下的康复牵引。实际每次牵引需维持15分钟,每日一次,15天为一个疗程,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调整疗程次数。

3临床资料

为了进一步确定力可控颈椎牵引器的使用疗效,将本产品的样机在某大型三甲医院临床试用,追踪调查了40例患者使用本产品的情况分析:使用前,根据医学鉴定诊断为颈椎病的19例,颈椎间盘突出的3例,神经根型4例,中局部型5例,椎动脉型4,其余5例为颈椎部位不适症就诊。使用后,经过3到5个治疗周期后,有明显疗效32例,感觉有所缓解4例,总效率达90%。证明本产品对颈椎康复治疗过程有很明显的帮助。

5市场需求分析

3治疗原理

本牵引器采用适应人体结构的带状牵引头套,使患者在舒适的状态下完成治疗过程。巧妙运用人体重力为载重物,节省了空间、降低了成本。患者可以直坐在治疗仪上,全身处于放松状态,随着牵引力的增加,颈椎与肩胸躯干做静态拔伸牵引,患者可根据病情来旋转控制手轮,按照自身感觉控制牵引力的大小。避免了因牵引力失控造成的对患者不必要的伤害。同时由于力的控制由患者自己完成,排除了患者因施力不当造成的疼痛和心里恐慌,使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可以根据患者的自身身体状况、颈椎的形状和病情,通过角度调节装置来调节牵引力的角度,实现了患者在颈椎处于正常舒适状态下的康复牵引。实际每次牵引需维持15分钟,每日一次,15天为一个疗程,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调整疗程次数。

4临床资料

为了进一步确定力可控颈椎牵引器的使用疗效,将本产品的样机在某大型三甲医院临床试用,追踪调查了40例患者使用本产品的情况分析:使用前,根据医学鉴定诊断为颈椎病的19例,颈椎间盘突出的3例,神经根型4例,中局部型5例,椎动脉型4,其余5例为颈椎部位不适症就诊。使用后,经过3到5个治疗周期后,有明显疗效32例,感觉有所缓解4例,总效率达90%。证明本产品对颈椎康复治疗过程有很明显的帮助。

5市场需求分析

在发达国家,医疗设备与器械产业和制药业的产值大体相当。而在我国,前者产值只是后者的1/5,这种比例的严重失调预示着医疗设备与器械产业在我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据相关资料不完全统计我国患有颈椎病或有颈椎病前兆的约在1.08亿人以上,这是一支相当庞大的需求人群,我国政府对医疗器械康复事业也给以了大力的支持,因此康复治疗产品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待开发。

另外,因为大多数的患者将在医院得到第一手的康复治疗方案,这就需要医院配备齐全的医疗器械与设备,这个趋势必将带动整个医疗康复器械产业的发展。但由于患有颈椎病的患者人数在逐年升高,患病人群年龄不断下降,颈椎病康复治疗已刻不容缓。而颈椎病属慢性病,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因工作、学习的原因不能保证经常去医院治疗,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老年患者,因年老体弱不易走动,不适合到医院去,众多患者趋向于选择在家完成治疗过程,所以家用式颈椎牵引仪器将备受青睐。

由于国内现有资料中缺少专门关于颈椎康复器市场评估报告,我们可参考医疗器械2002-2004年行业产值来推算预测今后几年市场需求情况。这三年中在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年平均容量约为40亿人们币,社会需求量为980万台,每年的报废数为40万台以上。根据“世界经理人”网《中国医械产业现状调查分析》报告,全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5%,根据统计,现有颈椎康复器产品只开发了康复器市场的25%-35%左右,不足需求量的1/3,市场潜力非常巨大。考虑市场增长情况,三年后康复器年销售额估计可达3136万元以上。

综上所述,力可控型颈椎牵引治疗仪是基于物理疗法的医疗器械,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价格低廉、适用人群广等明显优点,使用它可以明显缓解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对辅助康复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因其合理的性价比适合于家庭使用,是一种便于推广普及应用的产品。

参考文献:

[1]邵宣,许克斌.实用颈腰背痛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

[2]贾连顺.现代颈椎外科学[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

[3]储春龙,石庆尧等.简易颈椎牵引架的研制和临床应用.中医正骨,2000.

在发达国家,医疗设备与器械产业和制药业的产值大体相当。而在我国,前者产值只是后者的1/5,这种比例的严重失调预示着医疗设备与器械产业在我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据相关资料不完全统计我国患有颈椎病或有颈椎病前兆的约在1.08亿人以上,这是一支相当庞大的需求人群,我国政府对医疗器械康复事业也给以了大力的支持,因此康复治疗产品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待开发。

另外,因为大多数的患者将在医院得到第一手的康复治疗方案,这就需要医院配备齐全的医疗器械与设备,这个趋势必将带动整个医疗康复器械产业的发展。但由于患有颈椎病的患者人数在逐年升高,患病人群年龄不断下降,颈椎病康复治疗已刻不容缓。而颈椎病属慢性病,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因工作、学习的原因不能保证经常去医院治疗,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老年患者,因年老体弱不易走动,不适合到医院去,众多患者趋向于选择在家完成治疗过程,所以家用式颈椎牵引仪器将备受青睐。

由于国内现有资料中缺少专门关于颈椎康复器市场评估报告,我们可参考医疗器械2002-2004年行业产值来推算预测今后几年市场需求情况。这三年中在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年平均容量约为40亿人们币,社会需求量为980万台,每年的报废数为40万台以上。根据“世界经理人”网《中国医械产业现状调查分析》报告,全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5%,根据统计,现有颈椎康复器产品只开发了康复器市场的25%-35%左右,不足需求量的1/3,市场潜力非常巨大。考虑市场增长情况,三年后康复器年销售额估计可达3136万元以上。

综上所述,力可控型颈椎牵引治疗仪是基于物理疗法的医疗器械,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价格低廉、适用人群广等明显优点,使用它可以明显缓解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对辅助康复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因其合理的性价比适合于家庭使用,是一种便于推广普及应用的产品。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牵引力可控的颈椎牵引器。通过对颈椎病治疗机理的研究,结合实际应用效果,并对市场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确定了以家庭实用型为出发点,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和市场前景。

【关键词】力可控颈椎牵引器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医疗市场现状与分析篇(6)

1、引言

财务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经济工作的核心,是对医院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清偿等业务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执行和控制等工作的总称。财务管理渗透到医院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直接关系到医院管理的效益。医院既承担着全社会的救死扶伤的任务,又要考虑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提高竞争力,实现其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进入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医院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加强财务管理,而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水平成为医院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医院财务管理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的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发展,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2、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现状与问题分析

2.1、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深刻

一直以来,部分医院都存在着重医疗轻管理的现象,特别是财务管理工作对医院经营活动的重要影响常常被忽视,最终造成资产利用效率低下,成本与效益核算不科学等一系列问题,严重束缚了现代医疗体制的改革速度。另外,部分医院是将财务机构和会计机构合二为一,大量的人员和工作重心都集中到会计核算工作上,严重削弱了财务管理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2.2、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

医院预算管理是医院结合医院管理水平现状,资金使用状况等,根据其阶段性管理目标,编制业务收支计划、投资计划等预算,并设定相关的考核指标,依此对医院进行管理的一种活动。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的编制可以对医院的经济活动产生重要的控制和约束功能。但实际工作中,一些医院的预算编制却存在主观、粗糙等缺陷,使得预算的执行缺乏刚性,没有按照预算项目控制经费,造成预算经费开支与实际开支差距过大。失去了预算管理在经济活动中的导向作用。

2.3、成本核算不科学

市场经济下,医院不但要融入一般市场活动中,还必须参与医疗服务这个特殊的市场竞争,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部分医院推行成本核算,但没有从成本核算的基本功能出发,成本归集不完整,成本控制体系不完善,成本考核与成本分析效果欠佳,事后监督不力。

2.4、内部控制不完善

部分医院未实行总会计师制度,没能建立严格的设备、药品、材料付款审核审批制度,在管理上财务部门常常不能发挥其有效的组织和督导作用,对各职能部门的制约性不强,极易造成资金的流失。

3、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工作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3.1、对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的冲击

新一届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宏观调控的力度越来越强,努力解决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政府将结合当地医院的经营管理状况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并对医院进行积极的引导,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比如对单病种费用的最高限制,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免费治疗。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有的医院财务管理模式就不能适应现在的医院管理,如财务预算、核算等都将面临一些调整。

3.2、对财务管理中成本核算的冲击

成本核算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对医院各项业务成本进行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资本输出,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在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要以医院的长远目标为中心,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杜绝浪费行为,这是医院经济效益提高的保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想要发展,就不能固守陈规,医院一方面要加强管理,不断的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扩大市场的占有率,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发展。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成本核算工作带来了困难,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已经逐渐在医院财务管理中体现,这样就增加了成本核算的工作量。

3.3、对医院资金筹集的冲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的市场竞争已经处于白热化的阶段,医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不断的扩大规模,增加市场的占有率。这样就需要大量的资金,虽然国家给予医院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这不能满足医院发展的需求。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现象就越来越明显,因此,医院的资金筹集就成为了一个难题,处理不好这个问题,医院就不能更好的发展。目前我国医院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财政拨款、医院药品收入、医疗服务的收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职能发生了转变,医院的资金来源也有所变化。财政拨款在医院资金来源的比例逐渐减少,药品的利润也在减少,医疗服务收费也趋向合理化,目的是解决人们看病难的问题。这是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这就给医院的资金筹集带来困难。所以,医院要结合自身特点,不断的寻求更好的方法筹集资金,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4、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4.1、更新财务管理观念

医院管理层应该首先转变观念,加强对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视,明确医院领导在医院财务活动过程中的责任。作为医院财务管理的核心单位和主要部门,医院的财务部门应该积极学习先进的医院理财理念,深入分析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针对医疗体制改革提出的挑战,改善和加强财务管理方式。

4.2、实行全面预算

管理层要树立运用全面预算管理对医院进行目标管理的观念,确定医院经营发展目标,运用各种预算编制方法,经过规划、分析并通过量化数字编制预算,使预算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控性。同时,也要保持预算的严肃性。

4.3、完善成本核算

医院应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借鉴企业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从医院医疗成本业务的实际出发,制定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实行全成本核算并准确分摊各种间接成本。要建立成本责任考核体系、成本分析评价体系和成本信息反馈体系,规范核算收入、费用项日,从而实现各项成本的规范化管理。

4.4、健全内控体系

建立适合医院内控制度需要的职能机构和相应的规章制度、程序,加强行政主管部门和内控机构的监管,提高全院职工的内控意识。加强收入控制、支出控制、流动资产控制、医疗设备管理控制、预算控制等。

总之,医院必须与时俱进,结合医疗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构建科学的医院财务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云.浅析新制度实施对公立医院成本的影响及解决对策[J].财务与会计,2013年第7期:45-46.

医疗市场现状与分析篇(7)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1(a)-0165-04

近年来,伴随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走向深入,社会大众对医疗服务需求和期望日渐提高,特别是国家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的政策性文件的陆续出台,开创了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大型公立中医医院如何找准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医院管理者对此肩负着重大的责任,纷纷开始找寻科学管理的方法,其中,部分管理者认识到可以通过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医院内部、外部的各种条件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也就是通过SWOT态势分析法清晰地梳理出医院的整体优劣,及时掌握医院现有的赢得竞争的优势要素以及妨碍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弱势要素,清楚把握医院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及所利用的措施手段,确立医院战略,增强医院竞争力,提高核心能力,保证医院科学发展。笔者通过多年在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管理工作实践,尝试利用SWOT分析法对大型公立中医医院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就如何能够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为实现科学发展探讨相应策略。

1 SWOT分析方法

“SWOT分析法”最早于1965年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威力里克教授使之在管理学中得到了应用和完善。所谓“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是指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内部优势(Strengths,S)、劣势(Weaknesses,W)、机会(Opportunities,O)和威胁(Theats,T)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按照矩阵形式排列(表1),然后动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带有决策性的结论[1]。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SW,用来分析组织的内部条件;第二部分OT,用来分析外部条件。SWOT分析法是现代管理中制定战略计划的一种方法,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用来确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战略。在西方,SWOT分析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被用于卫生组织与卫生系统的相关分析,而直至21世纪初,这一方法才在我国的卫生领域研究中得到初步的应用[2]。在实际分析过程,要注意对医院内部的优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进行综合分析,尤其需要将这些因素与竞争对手加以比较,确立战略目标,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与外界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相匹配,利用环境,避免或解决可能遇到的威胁。在现代医院管理中,通过SWOT分析,对一个医院的综合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利于医院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规划。

2 医院SWOT分析框架

医院优势(S),是指医院在进行医疗市场细分之后,基于对自身情况的研究以及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提出医院所具有的资源、技术或其他方面的强势,确定医院在同类竞争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医院劣势(W),是指通常是由医院内部的资源、技术、能力、设施、管理存在关键性的问题,从而阻碍了医院的经营与发展,形成医院劣势。

医院机会(O),具体指医院在某一竞争市场的外部坏境中存在的对于医院发展有利的、积极的、正面引导性的因素,医院若能抓紧利用机会,会使医院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

医院劣势(T),主要指外部坏境中存在的对于医院发展有害、消极、负向的因素。医院如若不能有效回避或者准确处理外界劣势,就可能威胁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3 大型公立中医医院管理的SWOT分析

3.1 竞争优势

3.1.1 规模、品牌优势 医院品牌是患者等服务对象产生的对医院的良好印象、理念与认同感,医院品牌对患者的就医选择有着重要的指向作用。大型公立中医医院的社会知名度很高,信誉好,其公众形象一直很好,医院的无形资产具有很大价值,技术优势、设备优势、服务优势、信誉优势等构成了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在卫生服务市场中具有一定的优势[4]。

3.1.2 中医药特色优势 中医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思维、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体现,中医药(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已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医学模式,进行辨证论治的个性化治疗,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除采用中医汤剂、成药等复方药物治疗之外,还有针灸、推拿、刮痧、导引等非药物疗法,在医药费用高涨局面下,适于推广和实践[5]。

3.1.3 人才优势 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对人力资源要求较高,人才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质量的优劣与服务机构的生存状况。根据我国相关政策规定,拥有事业单位身份的公立医院在职称评定和基本福利方面优于其他类型的医院。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培养的医疗卫技人员均进入公立医院,经过多年的人才储备,公立医院无论从科研还是临床等方面都拥有一支很强的人才队伍。因此,公立医院相比于民营医院或私立医院而言,具有较强的人才优势[6]。

3.2 竞争劣势

3.2.1 激励措施不健全 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公立医院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部分医院表现出的行政事业单位“痕迹”过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展缓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绩效管理有待加强,员工的积极性不高,人才外流现象严重,随着人才争夺战的白热化,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将成为公立医院的重要管理课题。

3.2.2 医院内部运行成本较高 因为体制和历史问题,公立医院行政和后勤保障等部门冗员庞大,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同时,退休人员数量不断增多,此项经费开支也逐渐增加。整体表现为运行效率不高,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偏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医院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

3.2.3 现代化管理理念意识淡漠 各公立医院自计划经济条件下逐渐形成的现有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目前,我国很多医院采取隐式的战略管理模式,即医院发展战略只存在于院长的头脑中,并依靠个人魅力来进行管理,有些医院甚至根本没有对未来发展进行规划,这种战略管理是通过医院各职能部门的活动以隐式演进,如果听任各部门自行其是,则将不可避免地依从于其业务性质和负责人兴趣的驱使而各自为证,这些部门各自为政的集合却极少是医院的最佳战略[7]。

3.3 面对的机遇

3.3.1 国家政策支持 医疗体制改革是医院发展最大的机遇。党中央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明确提出要“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同时为公立医院改革指明了方向。特别的是,2009年5月《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意见》不仅表明了党和国家重视和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鲜明态度和坚强决心,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展的要求,为整体中医药事业以及广大中医医疗机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3.3.2 医疗卫生资源需求增加 公立医院都是非营利性的,其定位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样就保证了公立医院具有其他性质的医院不可比拟的患者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医疗消费支付能力的提高以及全民医保的逐步推进,广大患者对于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逐年攀升。

3.3.3 中医药医疗服务要求增大 在推进深化医改过程中,一个集医疗、中药、养生、保健、中医药旅游等在内的多元化、综合性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正在形成,这对拉动内需、保持经济增长等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百姓在获得丰衣足食生活的同时,对于中医药的养生与健康保健越来越成为了社会的普遍期望和认同的价值取向,对中医医院的医疗服务需求更加旺盛。

3.4 面临的威胁

3.4.1 医院补偿机制尚不明确 深化医改进程中,要实现基本医疗的公平性、回归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公立医院和公立中医院改革的共同目标。此外,取消药品加成已经在部分公立医院推行,要实现这些目标,医院需要合理的补偿机制。补偿机制的来源主要靠政府,但无论是中央或地方政府目前尚未明确出台相关补偿机制。

3.4.2 市场经济下竞争日益激烈 外国资本、民营资本的涌入使得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价格战、服务战、技术战将在各医院间打响,高薪酬和灵活的分配制度也将成为他们争夺人才的主要手段,公立医院高层次人才或优秀技术骨干的流失,将对公立医院医疗队伍的稳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类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比较新,运行机制比较活,其优良私密的就诊环境、人性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更加成为其与公立医院竞争的最大筹码之一。由于国家对营利性医院实行市场调节价,医院还可根据实际服务成本和市场供求情况进行自主定价。

3.4.3 医疗行业医患关系紧张 患者在就诊时对医疗服务质量变得敏感,对治疗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医患之间不信任有所加深,出现了诸多利益冲突和纠纷,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危机[8],再加上少数媒体导向存在偏差,在这种情况下,造成整体医疗行业市场都面临着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医院正常工作秩序,给广大医务工作者带来强大的心理压力。

4 大型公立中医医院发展的SWOT策略选择

通过对大型中医医院进行SWOT态势分析,笔者认为,大型公立中医医院普遍具有规模大,拥有众多知名专家,享受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的政策照顾,医疗技术水平较高,特色明显等特点和优势。通过对医院自身优劣势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大型公立中医医院发展的SWOT策略选择。

4.1 SO策略

SO策略为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的策略。按照《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扶持中医药文件的具体目标要求,公立中医医院要紧抓发展机遇,开展科学管理,精细化医院管理,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医院影响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4.2 ST策略

ST策略为发挥内部优势,克服外部劣势的策略。大型公立中医医院应以坚持中医简、便、验、廉优势原则,充分挖掘、发挥医院中医药特色优势,梳理优化重点病种临床诊疗方案,稳步开展中医优势病种项目,积极推进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加大特色药剂的使用,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努力在医疗市场激烈竞争中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塑造医院品牌形象。

4.3 WO策略

WO策略为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在劣势的策略。随着医院科学管理的不断深入,医院发展模式要逐步摆脱经验式管理,由简单粗放型向效益集约型转变。现代化医院管理不应该再停留在为患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上,更加应该倾向于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深入开展人性化、个体化、温馨化服务,注重医患服务细节,提高患者满意度[9]。

4.4 WT战略

WT策略为减少内部劣势,回避外部威胁的策略。公立医院应以公益性办院为原则,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增强医院的竞争意识,树立新的人才观念,提高人才培养和使用效益。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利用物质、精神激励的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工作人员敢于承担责任、积极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以提高管理和业务工作效率[10]。同时,加强人员教育和培训,提高管理和业务人员的理论及技术水平,紧密结合中医药学科人才的特点,在培养方法和内容上积极为人才培养创造优越条件,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建立高效的人才团队探索有效途径,增强医院职工的凝聚力,推动医院良性发展。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医疗市场的逐步放开,竞争逐步展现,大型公立中医医院不可再固步自封,而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分析管理,审时度势把握机会,充分利用人才济济、设备先进、区位优越及良好的信誉口碑等综合优势,在本地区乃至全国创造出独特性和特色性,提高社会满意度,同时加强对外交流及信息沟通,才能真正把握住发展的空间和成长的机会,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医院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少辉,杨凯洪,熊影.基于SWOT理论的高校学科交叉融合现状浅析―以四川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0,(7):67.

[2] 柯雄,李宁秀,高博,等.四川省县级医院发展的SWOT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卫生政策与管理,2012,39(7):1673-1676.

[3] 徐新献,胡德龙.创建三级甲等医院的SWOT分析与策略[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3):2079-2080.

[4] 韩玉珍,武继兵.国企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1):41-42.

[5] 王成岗.综合医院中医科发展的SWOT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0,24(6):502-504.

[6] 李习平,刘薇薇,杨柳青,等.“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卫生软科学:医院管理,2012, 26(8):687-689.

[7] 李理,李建涛,郑建中.大型公立医院现状及其SWOT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30(6):445-447.

[8] 范咏燕,朱伯强.新形势下苏南某县(市)级医院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选择[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6(21):24-26.

医疗市场现状与分析篇(8)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深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原有的医院会计制度已经不能够满足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因此,2010年的12月份,卫生部与财政部等其他相关部门在原有医院会计制度的基础上颁布了新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新的医院会计制度自2011年7月在部分试点城市实行并于2012年1月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本文将结合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实行情况对医院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财务工作的重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 新医院会计制度简介

新医院会计制度着眼于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和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对旧有的医院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创新,使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更符合我国现阶段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新医院会计制度与旧的医院会计制度相比,主要发生了如下变化:调整了制度的适用范围,新会计制度规定该制度主要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各级各类独立核算的公立医院,包括综合医院、中医院、专科医院、门诊部(所)、疗养院等,不包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突出权责发生制,全面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规范了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同时体现预算和财务两种信息;将科教资金纳入收支管理;完善医院成本核算体系;将基本建设项目纳入医院会计“大账”;配合新医改,药品收支不再单独核算;解决了净资产严重不实的问题;完善医院会计报表体系等方面。

二、新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工作重点分析

新会计制度符合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大方向,它的颁布实施会进一步降低我国医院对国家财政的依赖程度,能够使医院在国家控制的大前提下朝着自主经营的方向更迈进一步。而且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能够更清晰的反映出医院的会计信息和财务情况,有利于增强财政透明度、扭转医院财务状况不佳的局面,还可以满足社会各方面对医院会计信息的要求。通过对新会计制度及其实施以来的效果分析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我国医院今后在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工作的重点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一)转变财务分析理念

财务分析是指采用科学的财务评价标准和方法,遵循规范的分析流程,通过对医院的资产质量、资产的结构、收入质量、现金流量质量等影响财务状况的因素的分析,对医院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检查的一种方式。财务分析对于医院的财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建立在医院财务报表基础上的财务分析可以为医院的经营者、监督者提供更为详细和全面的、更有价值的医院财务信息,以方便报表使用者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其次,财务分析作为对医院财务状况的一种检查方法对于及时的发现医院存在的经营问题具有重要作用;而且,通过系统的财务分析能够发现医院现有的财务管理中的缺陷,进一步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医院财务管理的经验,有利于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

我国在旧会计制度基础上的医院的财务分析理念较为保守和滞后,不利于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因此,新会计制度一改以往医院会计制度长期以来遵循的收入费用观,引用资产负债表观理念,即“本期结余是指医院在一定会计期间的业务开展成果。

所以在新会计制度之下,我们更为迫切的需要革新医院的财务分析理念,这样才能够为社会各界提供更为详细和直观的医院财务信息,为医院的管理层作出正确的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使医院在社会公共效益和经济运营效益之间取得最佳效益。

(二)完善预算体系,强化预算控制

新会计制度对于财务预算的要求是全面预算。所谓全面预算指的是要求医院要将所有的收支都要纳入到预算管理之中,这样的预算才能够更全面和科学的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同时新会计制度对于预算的规定更为详细和具体,不仅规定了预算的各个环节的原则、方法和步骤,而且明确了医院的各个部门、财政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新会计制度的全面预算要求医院在今后的财务工作中务必完善医院的预算体系,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对于预算的控制。只有做到以上两点要求,才可以为医院的财务工作打好基础。

(三)强化债务管理,严防财务风险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多数企业都是在负债经营的,但是负债经营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市场主体。对于医院这种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特殊市场主体,负债经营会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因此,新会计制度就要求医院强化负债管理,严格的控制负债的数额和规模,严防财务风险的发生。因此,医院在以后的财务工作中对于医院的负债情况要加强管理工作,不仅要准确的分析医院的负债信息,还要全面的披露医院的负债信息,以方便医院的监督管理者进行监督,严防医院财务风险的发生。

(四)严格把控,加强成本管理

医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因为医院兼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和市场主体性质两种性质。一方面,医院基于其社会公益性质,承担着为社会提供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维护人们生命健康的职能;另一方面,医院基于其市场主体地位,为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它又不得不以营利为存在的另一个目的。这就要求医院在以后的财务工作中,加强成本管理,争取以最低的消耗来为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

(五)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医院财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医院的财务工作的开展进行,新会计制度规定符合我国医疗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它的实施却要借助与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因此,医院在以后的财务工作中要重视对于财务人员的素质培训。首先,医院要不断的完善医院的学习氛围,为财务人员不断的扩大其各方面的知识储备提供便利;而且,财务人员要对本医院的情况了如指掌,把自己的财务专业知识和医院的管理理念相结合,自觉的融入医院的管理事务中。因此,医院要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业务水平好、责任心强的财务人员队伍对于医院的财务工作开展极为重要。

因此,在新会计制度下,医院在以后的财务工作中的重点是要转变财务分析理念、完善预算体系,强化预算控制、强化债务管理,严防财务风险、严格把控,加强成本管理和不断的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只有这样,医院才能更好的发挥好其社会公益作用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山,申俊龙,王静梅.现代医院财务管财务管理[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韦德洪.财务决策理论与实务[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医疗市场现状与分析篇(9)

目前,随着公众对医疗服务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加之行业内竞争日益激烈,资金逐渐成为医院快速发展的瓶颈。如何保证基础建设及设备购置投资,改善就诊环境,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成为医院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我国现行的医院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补助、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差价收入,现在政府拨款所占医院资金的比例还比较低,医院的内部资金来源严重不足,综上所述,融资渠道的日渐丰富是医院发展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和问题。

一、分析县级公立医院的融资现状

(一)债务融资的特征

1、巨大的债务是公立医院的现状

据2010年卫生部统计: 2009年,大陆公立医院的负债总额达到3687亿元,资产负债率从2002年的27.72%上升到31.99%。部分医疗机构出现大额负债,13%的医疗机构资产负债率介于50%-100%之间,还有2%的医疗机构资产负债率大于100%。

2、债务结构的不合理是公立医院的通病

从融资的来源分析,公立医院的债务融资,主要包括以下:商业银行借贷、发行融资债券等。从融资的期限分析,主要包括以下:长期融资、短期融资。但据目前的统计,最常见的两个方式是银行贷款和长期借款,这几乎是除政府资金投入和业务收入外,医院所能采取的唯一融资模式。

3、较弱的还债能力无法解决

据2009年的全国数据统计,公立医院的收入总额达到9782 亿元,支出总额达到9330 亿元。因此收支结余只有452 亿元,每家公立医院的平均盈余不到40 万元,这就面临很大的偿债压力。

主要原因如下:a.债务的额度很大,而且承担的利息较重,盈利难以偿还债务;b.市场供求不平衡,供小于求,收入没有达到最优点;c.在医疗改革的进行中,提高职工工资薪金水平等也是一项任务。综上,按照当前的市场普遍现状,公立医院的偿债压力将会持续很长时间。

(二)县级公立医院现有融资方式的介绍

1、银行贷款

主要用途是:医疗设备更新升级、新病房建设投资。特点是:审批程序复杂、周期长。融资的主要方式:商业银行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

其中,外国政府贷款主要用于购买大型的医疗设备,在此过程中,医院可以获得很低的利率和很长的还款期限。因此,对于资金短缺或刚刚起步的医院来说,这是首选。不过外国政府贷款的限制条件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需要政府担保,购买医疗设备的选择性较差、部分外国政府会限制购买竞争对手国家的医疗设备。

当前,大部分国内医院购买大型医疗设备的方式是:通过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商业银行贷款的特点是:贷款数额大,手续相对简单,可以短时间内筹集大量的资金,医院来决定适合自己运营状况的还款时间。但是,银行要求的利率往往较高。所以,如果投资医疗设备的变现能力弱,或医院整体效益不好的情况下,这种方式会给医院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因此,此方式适用于经营状况良好的大医院。

2、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公司根据承租人对设备和供应商的选择,向设备供应商购买设备后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在租赁期内按期偿还租金,租赁期满后,设备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采用医疗设备融资租赁,可以帮助医院去除“趋利性的经营思路,合理对待医院收支,有利于医院调整思路,更加关注医院的社会公益责任。融资租赁的租期设置灵活,甚至可以长达十年,而且是分期偿还,在采用融资租赁后,以前占用医院大块资金的设备购置费用不再成为院长们的头疼事,医院可以不必再采取过度医疗、提高收费等极端方式实现“创收”,而是更加科学和理性地对待医院收支。通过融资租入医疗设备,医院可以接收更多的病源,提高医院医疗服务的患者满意度,提升医院形象。在使用融资租赁后,医院全年的医疗服务收入不再完全用于应付医院负债,医院的财务状况更加平衡,甚至略有盈余,流动资金的压力能得到有效缓解。另外,融资租赁也可以满足基层医院更新医疗设备的愿望,在目前国内医疗资源总体短缺的现在,如果医院等待资金充裕再购进新的设备,就会延误使用,错过良机。

由于融资租赁主要解决了医院的资金需求,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利率会随着银行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出租方收取的管理服务费用较多;出租方在制定合同时,忽视了设备的质量、服务和维保等责任和义务,给医院带来风险。

对于急缺资金的医院,还可以与租赁公司开展回租赁这一创新模式,售后回租是医院盘活资产,将已有设备所有权转移给第三方以获得流动资金,租赁期内缴纳租金,期满赎回的过程。

3、社会投资

缺点是:资金不稳定,充足性差,可能会干预医院管理。而且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目的是获得投资回报,所以必定要求医院有盈利,这与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也不符合。

但社会投资得到了国务院和卫生部的支持。卫生部明确表明:允许部分地区探索、尝试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公立医院。而且,政策的放开吸引了投资者关注公立医院改制,投资公立医院是赚钱还是赔钱成为目前风险投资机构最关注的话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帮助公立医院的财务状况更加正规化。

投资界的看法是:公立医院将成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新亮点。但同时也指出,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关键是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能否分红,二是公立医院院长能否为民营资本打工,三是公立医院的定位究竟是垄断医疗资源还是推向市场参与竞争。

二、县级公立医院融资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新医改形势下,医院分配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导致医院融资渠道的变化。医院的发展需要软硬件的进一步配置完善,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医疗设备的更新、人才的引进等。这个过程也暴露了医院资金基础的薄弱和恶化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逐条论述:

第一、国家对医院的补偿机制尚未形成。国家的财政分配中,对于医院发展资金的补偿能力较差。

第二、在医改中推行的医药分开制度,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紧缺。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财政补助占医院总收入的比重降低,国家对医疗的补偿机制尚未到位。同时,医院的医疗技术收费水平偏低,这就导致了药品收入成为主要收入来源,部分比重达50%以上。

第三、医疗服务的价格偏低,价值无法实现。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已经由市场来决定,但是医疗服务一直由国家定价,其结果是: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执行国家计划的价格,但医院的各项支出执行市场价格,以上问题导致医院缺乏自我积累,收入与支出失衡,而政府投入远低于医院的发展所需,在市场经济下医院只能负债经营。运用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搞建设、买设备、投资扩张,成为县级医院融资的主重要手段。

三、县级公立医院的多渠道融资方案

(一)政府完善公立医院的投入和监管机制

医院是社会的基础建设,财务状况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医院本身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而医院负债经营,必然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政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加强医院借债融资活动的宏观指导,加强政府对医院监管职能。政府应进一步规范医疗市场的正常秩序,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加快修订医院借贷的相关政策,从而使医疗机构明确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

(1)政府应进一步掌握医院重大项目的贷款额度和标准,减少医院的盲目建设。

(2)对于发展好、群众满意度高的医院,政府可实行一定的政策倾斜,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

(3)对效益低下、长期亏损的医院,政府应实行财务监管,严密防范风险。

(二)维持资产负债结构的健康,控制负债的规模

医院应根据自身的收益水平和实际经济状况,来决策最佳的融资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在决策时,要把握两个方面:

(1)从横向上,参照全国及所在省的同类医院的资产负债水平。

(2)从纵向上,在历年经营中,参照经营效益较好、收入较高的时间点,以此作为参考。

医院的资产负债率应控制在40-50%。尤其不能超过60%的警戒线。而且,在债务融资中,医院也要注意负债结构,不断调整长期与流动负债的比例,不断优化债务结构的配置,不断分析负债融资的成本与风险。最终,决策最佳的融资组合,以达到风险与收益的合理平衡。

(三)积极拓宽公立医院的投融资渠道

医院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之一是资金紧张,负债是维持经营的手段之一。在我国的金融大环境下,负债越来越难以满足医院的资金需求。因此,在政策范围内,我们应根据资金需求量、时间的长短、成本的高低等,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

首先,提高自有资金的使用效率。自我资金的浪费往往有几种情况:药品库存量过多,个别单位的盲目项目等,这些会减缓资金的周转速度。因此,医院更应该进一步加速自有资金的周转,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其次,政府可以进一步制订公立医院改制方案,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策,进一步强化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公立医院的改制中来。

最后,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大力发展医疗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慈善医疗机构等。

(四)实施公立医院的对外信息定期制度

基于有效监管、加强风险控制,规范财务管理的目的,医院可建立财务业绩信息制度。具体措施是:规范医院信息定期的内容,及时透明地披露医院的运营效益,及时报告重大投资项目的进展。同时,政府部门应及时了解金融市场,努力改善医院所处的金融环境,争取更多的外部资金支持。

(五)领导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制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公立医院应进一步成为独立的法人,享有充分自,对自身行为负责。这就要求制定公立医院的院长负责制度,政府应改制定法规政策,增强院长的负债风险意识。另外,根据医院自身运营状况,院长也要制定还债计划,由政府部门监督执行。

四、结语

改善公立医院的融资机制,将从根本上解决医院效率低下、成本上升的问题。医院融资机制改革,也是医疗机构资源重组、实现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先决条件。这将对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发展政府宏观调控起到积极作用,最终帮助医院从资本市场获得更多投资,赢得发展机会,更好的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程哲.王守清.非营利性医院PPP项目融资的框架结构设计[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7

[2]张佳慧.董四平.方鹏骞.非营利性医院融资现状、关键因素与政策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0.3

[3]方鹏骞.孙杨.公立医院信托模式融资中的问题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10.3

[4]王宪卿.浅谈公立医院的融资分析[J].内蒙古经济与科技.2009.8

[5]张翠萍.张维泉.浅谈公立医院融资与融资风险[J].《商业环境》.2009.2

医疗市场现状与分析篇(10)

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10月在“新医改”中明确提出政府应该加大管控力度并且不断增加政府投入。通过政府投入的增加来促进全民医保的实现,促进国内医疗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医疗行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产生过剩的情况。因此,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研究国内医疗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找出当前医疗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医疗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1.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的影响及国内地区区域医疗行业投入的总量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甚至存在收费不透明、不合理、服务水平低下等现象。当前,全国范围内占据总人口不足百分之二十的大城市拥有百分之八十的医疗机构、人才和经费,而拥有总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广大农村则缺医少药。

2.市场规模逐渐扩大

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统计,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人们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消费比重逐年上升,特别是新千年滞后,弹性系数高达1.3。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国民生产总值每增加百分之一,医疗为事业就会增长1.3%。当前我国一年的医疗卫生总支出大约5000亿元,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5%。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一数字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使得我国整体医疗市场规模将持续高速增长。

3.医疗行业进入全新发展时代

随着我国新医改的实施,医疗行业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医院为了适应新医改的要求,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必须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医院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品牌管理阶段,提供特色服务,实现软件和硬件优化升级,满足市场和病人的需求,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建立起长久、良好的医疗供需合作关系。

二、我国医疗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医疗行业政策逐渐开放

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加上中国加入wto,我国逐步实施开放的医疗行业政策,以便于促进促进医疗行业更好的吸引外资。中国医疗行业面临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融资渠道单一,从而导致基础医疗建设缺乏必要的资金,另一方面,庞大的医疗消费市场正在快速形成,发展潜力巨大。

2.新医改逐渐深入为医疗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根据2000年2月正式出台的《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已经正在大刀阔斧的改革。尽管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必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新医改的实施是必然要求,必将促进医疗行业更好的发展。

3.“追求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热点

随着新医改的实施深入,我国医疗行业必将迎来“春天”,加上新时期人民追求高质量、高标准的生活方式,医疗行业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人们能够真正的实现健康生活,不仅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的需求,更是国家对于医疗行业的要求。随着健康费用支出不断增加,加上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医疗行业需求逐渐由治病型向保健型转变,更好的为广大人们群众服务。

三、医疗行业应对“新医改”的措施建议

1.积极引导医疗企业合并和重组,优化现有资源

我国大多数医疗行业中的企业或其他机构规模较小难以真正的形成规模效益。国内范围内的医疗企业大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即便是百强医药企业哈尔滨医疗集团同国外先进医药企业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内医疗企业营业收入及净利润距离国外先进医疗企业的还有不小的差距。通过引导医疗企业重组,优化现有资源,可以推动产业链优化,实现产品优化升级,提升经济效益。

2.促进医疗行业加快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升级

首先,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由单纯的追求产量的提

升转变为质量和技术双重提升,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次,促进技术不断优化升级,走自主创新之路,实现产品的技术输出,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加快产品升级速度,加大制成品和半成品的输出,减少低附加值和低级产品或原材料的出口,更多地向欧美等先进国家出口高附加值的原料与制剂。

3.优化传统人事管理制度,实施人才战略

优化薪酬福利管理机制,改变和优化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适合医疗行业发展的监督机制去杜绝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文明现象。首先,做好岗前分析,明确规定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具体目标,按照“人岗匹配”的原则,选择更加适合的岗位工作,建立退出机制,淘汰不适合的医疗从业人员,净化用人环境。其次,通过业务技能及文化知识的考试、竞赛和培训,促使从业人员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夯实医疗行业人员储备,提升人员素质水平。再次,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素质人才的待遇,留住和吸引高层次人才。

4.医疗企业探索更为科学的发展模式

我国现有医疗企业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分别为:市场导向性、广告导向性、战略导向性和品牌导向性。我国医疗行业大体运作模式大体较为单一,不利于更好的推动医疗企业发展。“新医改”的大环境下,国家对药品销售作了严格的规定,坚决杜绝医疗企业的违法推销。因此,医疗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生产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填补市场的空缺,抓住利基市场,采取多样化、复合的运作模式。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医疗行业已经进入新医改的范畴,这次对于医疗行业的改革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决策。新医改明确了今后我国医疗行业发展的及改革的基本方向,随着国家医疗行业相关措施及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将会推动医疗行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改变传统的医疗产业利益链及医疗市场格局,促进医疗企业市场行为发生根本的转变,对未来我国医疗产业的发展与整合将产生更为深远影响。(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易镜明,张一甫,郑磊,李珊珊,徐列海,廖星昊,贺平鸽,丁丹,周思立.医药行业:创新与整合[j].资本市场.2011(01)

[2]贾品,张璐莹,王峦.基本药物制度对医药行业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11(03)

[3]李新洁,徐怀伏.医药行业多元化经营的动因和风险分析[j].中国药业.2011(04)

上一篇: 医药行业市场占有率 下一篇: 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