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的途径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13 16:08:43

科研课题的途径

科研课题的途径篇(1)

1.实践性

“做思共生”的课堂迥异于传统课堂的最大区别,在于其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能充分参与到实践探究和理性思考活动之中。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在动手操作,而是在动脑思考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去主动实施自己的研究活动,这些活动完全是为了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而展开的研究行为。

2.自主性

在“做思共生”的科学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自己主动提出的科学问题。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践行属于自己的研究活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做思共生”科学课堂的自主性。

3.创新性

创新性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是学生的学习和思维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做思共生”的课堂上,要想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就会在探究过程中生成出许多“节外生枝”的可供研究的问题。这样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选择合适的教学途径进行导引。正因为如此,“做思共生”的课堂就会涌现出许多新的发现、新的疑问、新的方法和新的认知。可以说,创新性是“做思共生”课堂的最大特色,也是其拥有旺盛生命力的源泉。

4.激励性

“做思共生”的课堂中,因为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许多出自自己探究的新现象、新方法、新认知,这就让学生不断地会产生一种获得感、成就感。这种源自自身思维深处的情感会不断地刺激和激励自己再次投入探究,再次去探求更多的新发现、新方法和新认知。更为不同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激励大多是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外部作用,这种刺激保留的时间也极为短暂。而“做思共生”课堂中的激励却是源自个体自身情感的爆发,这种激励才是激活学生不断投入实践探究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做思共生”科学课堂实施途径的有效选择

科学课堂教学实施的途径很多,这些教学途径能否有效导引学生正确走向科学学习的目标,却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培养目标做出精心的选择。在“做思共生”的科学课堂中,可供选择的有效途径有以下几种:讲解导引途径、实验观察发现途径、激疑启发途径、演示激疑途径、自主阅读资料途径、自主解疑途径等。但在这众多的教学途径中,应用最为广泛也最为有效的要数讲解导引途径、实验观察途径和自主解疑途径。

1.讲解导引途径

讲解导引和讲授认知是两个不同的教学途径。在“做思共生”的课堂中,讲解导引途径是通过教师围绕某一现象和某一问题导引学生主动质疑,积极探疑,并能进行深入思考获得认知,提升智能,生成素养的一条路径。而非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灌输行为。这一教学途径的选择因为教师的主导作用较大,因而课程进展较快,导引学生认知的内容含量较广,教法也非常自由灵活。真正实现教与学并重,做和思共生的教学目标,所以这一途径在教学中应用也非常广泛。

2.实验观察发现途径

实验观察发现途径是教师导引学生积极组织实验探究,细心地去观察现象,大胆地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同时在实验中积极地去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一条途径。科学的问题是无尽的,但能否自主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却需要我们去引导。如何通过实验或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出现的现象提出自己的问题,这就体现我们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了。只有让学生在自主的实验和观察中学会发现,敢于质疑,勤于思考,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才能导引他们走上一条正确的探究科学的路径。

3.自主解疑途径

“做思共生”的课堂上,教师会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充裕的时间,鼓励学生去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对于学生大胆提出的问题,教师并不急于解答,而是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这条途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力能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

三、“做思共生”科学课堂有效途径的实施过程

1.选择讲解导引途径,实现“做思共生”

科学教学中,有不少内容是通过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科学认知的。这部分内容一般选择读一读、看一看的教学途径,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大,因而无法激活学生积极的思考力。如果我们教师能认真研读这部分内容,是否会发现这些文字和图片中所蕴藏的深层次的教学意图?例如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太阳钟》,一开始出示了一组日晷图例,表面上看就是认识一些不同形态的日晷以及日晷的结构,却忽略了发明日晷这一计量时间工具的发明思路。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认知,让学生思考能否根据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规律,自己设计一种方便计时的工具?也只有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才会厘清日晷的发明思路和功能。这时再出示古代的各种日晷,让学生寻找它们的共同特点,并思考各个部分的功能就会水到渠成。最后再让学生用日晷进行实际测量,体验应用日晷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程的深层次目标。

2.选择实验观察发现途径,实现“做思共生”

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去发现,是科学教学中的一种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条途径。但是,如果教师导引方法不好,就会使学生的实验研究流于形式,或因为导引的思路不清,使学生无法产生积极、有效的思考,最终导致实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课前认真研透教材,结合“做思共生”的教学理念,巧妙创新教学思路,让实验观察探究活动不仅仅停留在好玩有趣的表层次体验中,而应该让实验观察成为诱发学生好奇,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解决疑惑的一种有效工具。这样的实验观察活动才是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学习行为。譬如《照镜子》的教学。教材中要求学生“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换它们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如果我们仅仅让学生按照教材提供的方法进行实验,学生也能在实验中观察认识到随着两面镜子角度的变小,镜子中的物象会越来越多,直至无穷。这样的教学,所体现的只是普通的做实验,缺少了真正意义上探究性的科学思考。如果我们反向思考,将这一实验反过来探究:想一想,怎样利用两面镜子,让物体在镜子中成1个像,成2个像,成3个、4个像,直至成无数个像?这样,学生如果不经过一番思考和研究,是很y完成的,特别是如何用两面镜子成一个像是最大的难题。当学生发现通过变换两面镜子的角度,角度越小,物象越多时,就会反过来思考,角度越大,成像不就越少吗?从而发现只要将两面镜子排成180度角,就会形成一个像。在这一探究过程中,他们的潜意识也会模糊地认识到其成像规律形成的原因是由于两面镜子对光的相互反射而造成的。

再如《光的色彩》。如何让学生直接观察到阳光通过三棱镜将分解成七色光的现象,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但要想在教室内做成这个实验,难度很大。后来,我想到,既然三棱镜能分解阳光,我们只要把三棱镜放在眼前,通过三棱镜去观察周围的物体,不同样能看到七色光吗?经过验证,效果奇佳。于是在教学中,我就故意采用激将法:“如果给你们一个三棱镜,能想办法看到七色光吗?”一开始,学生都无所适从,不知该怎么做?突然,有一两名学生大声惊呼:“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我看到三棱镜里面有彩虹啦!”于是,大家纷纷把三棱镜放在眼前观察周围的事物。从而发现通过三棱镜去看周围的物体,它们都披上了一道美丽的彩虹,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这时,再让他们说说其中的原因,就轻而易举了。这样的实验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验证活动,而是一个有 “乐”有“效”, 有“做”有“思”的实践研究行为了。

3.通过自主解疑途径,实现“做思共生”

在“做思共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特别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同时激励和引导他们通过自主的研究解答疑惑。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知识和解答方法,印象必然深刻,而且可以更好地应用到自己后续的学习中。例如在教学《氧气和二氧化碳》一课时,有一名学生提出:“除了用胡萝卜和双氧水能制取氧气外,用别的东西和双氧水能不能制取氧气?”针对质疑,我一方面非常热情地鼓励他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同时鼓励他课后去试一试,并且为他提供了一些双氧水。结果让我非常惊讶的是,他竟然发现了许多物体如粉笔灰、土壤、砂子、铁屑等,都能与双氧水产生氧气。如果我当时不能很好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不去积极鼓励他去自主探究疑问,学生又怎能有如此精彩的发现呢?

科研课题的途径篇(2)

读书育人,以德为先。在我国,由于高职院校存在的历史不长,高职德育工作正在探索过程中。在新的形势和新的历史条件下,许多陈旧的德育教育方式方法已经难以适应高职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比较,如何整体构建富有我国高职院校特色的德育体系,探索符合学生思想特点和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显、隐结合的德育教育新途径,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研究课题。

1.何谓高职德育途径

高职院校德育途径是指教育者对高职生实施德育时可以利用和选择的渠道或路径,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2.国内外高职德育途径研究之比较

2.1国外德育途径研究

国外有关德育途径的研究主要围绕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学科建设、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家校结合、心理教育等方面展开[1-2],并侧重于对德育隐性途径的研究。

在西方国家,他们的在德育途径不仅注重正面的、德目式的灌输教育,还通过教育、管理、服务开展教育,寓德育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学生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隐性教育。在美国大学,隐性的教育往往是通过生活指导、社区活动、宗教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的。在社区学院,课外活动主要有学生社团和被视为必修课的课外活动。早在20世纪2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帕萨迪纳初级学院,曾经成立了70个各种学生俱乐部。目前,虽然参加各种俱乐部的学生比例有所下降, 但是一些社区学院,它们会采取积极措施在学生中培养能够组织领导课外活动和俱乐部的人才,通过学生组织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自我教育。在美国高校,它们的学生工作采取法制化的校纪管理,因而具有鲜明的德育功能。其法制特点不仅在于规范化,而且有极高的透明度和严格的程序,从而使得校纪管理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力手段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工作构成了良好的德育软环境,在对学生的关注、体谅中,潜移默化地达到育人的效果。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给予学生以熏陶,是日本大学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它们在德育方法上常常采取隐性教育的方法,但是其德育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 比如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激发学生的认同感、自豪感,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等。

2.2国内德育途径研究

国内的研究文献较丰富,涉及面较广。我国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更青睐选择具有明确教育意义和目的的德育途径,而对学生道德具有潜在影响的隐性德育比较忽视,从而导致隐性德育途径的开发力度相对不足。

目前,我国高职德育工作主要通过贯彻实施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得以开展,这是对高职生进行德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两课课程在高职德育过程中扮演着最核心和最重要的角色, 但是它并不能代替其他途径来开展德育工作。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德育主阵地建设,而在其他非德育课程教学的德育渗透方面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其结果是淡化了各科教师关心育,参与德育的意识,尤其是非德育课教师淡化了教育性教学意识,客观上丧失了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机会。同时,我国更注重显性德育途径的利用,校园环境、风气等隐性德育途径的开发力度相对不足。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途径的拓展、各途径如何发挥各自功能、各途径如何优化配合、如何加强德育途径的实践环节等问题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研究趋向于体系化建设和具体化实施[3-7]。如按照空间特点,一般将德育途径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基本途径。国内相关研究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把企业纳入高职院校德育途径体系中,构成四大基本途径。从高职德育的具体实践出发,又在院校、家庭、社会、企业四大基本空间德育途径的基础上,再按照德育途径的性质特点分析整合和归类,把高职院校可以经常运用的德育途径包括课程、实践、组织、环境、管理、咨询、传媒等七类。这七类近20项德育途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融通,构成了高职院校德育途径整体体系。对这些德育途径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整合,使德育资源得以有效、充分、合理地利用,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社会育人的德育大格局。

通过对各国家德育途径的相关研究比较, 可以看出:国外的研究与实践倾向于隐性的德育途径建设,国内的研究与实践则侧重于显性的途径建设。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大学生思想活动也随之显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等特点,从而决定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形式要从传统的以显性德育途径为主体的德育模式变为显性德育途径与隐性德育途径相统一、相结合的德育途径新模式。只有显性与隐性途径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既是德育活动的客体,又是德育活动的主体,才能真正提升德育水平,满足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需要。只有两种德育途径相互结合,新时期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英]约翰.威尔逊著,蒋一之译.道德教育新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美]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赵炜.比较视角中高职德育之共性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8,3:97-100.

[4]程则思.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5:113-114.

科研课题的途径篇(3)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所属的学习类型是不同的,但只有在信息时代才能使个性化教学和学习成为可能。新课程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和富有个性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而网络可以向学生提供无穷无尽的学习机会和汲取知识的环境,极有利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发展个性,极有利于教师实现向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转变。因而整合课程与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就自然成为了教育现代化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特别科学类课程)有效整合”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探寻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以实施探究学习的有效点,探寻出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途径。

三、实验研究原则

⒈适度超前原则。

⒉实践性原则。

⒊主体性原则。

四、研究途径

⒈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园网、网络教室和信息技术平台等设施和网络教育资源,寻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切入点,创设探究式学习氛围;探求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探索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式学习模式。

⒉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向的。通过创造使试验班学生能够更充分更主动利用学校功能室浏览信息的条件,研究如何结合电子功能室展开探究学习,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广度、深度和速度,使他们掌握新的探究技能,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实践精神,积极投入探究创新活动。

⒊学生获取信息最直接途径是查阅书籍资料。因此,要在推进我校图书馆实施电脑管理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发挥图书馆的真正功用,使他成为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完成研究项目、提高探究能力的另一片天地。

五、研究措施

⒈成立学校课题领导小组,精选课题研究小组成员。

⒉加强教师特别是科学类学科教师的理论学习,提高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创新意识,掌握科学探究式学习的策略。

⒊确立研究对象:我校初二年级三个班作为试验班。

⒋实验周期:根据总课题组的情况确定。

⒌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

⒍收集实验资料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7.争取多方面支持:如人力、物力的支持,信息技术水平的支持和业务上的指导等。

六、研究步骤

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和进一步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统一思想,明确分工,设计方案。

⒉实施阶段:执行方案,加大研究和探索力度,加强资料的采集和分析、研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修正研究方向,不断完善方案,及时总结经验和成绩。

⒊成果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向上级部门和总课题组汇报。

七、成果形式

科研课题的途径篇(4)

高职教育是具有很强职业性的高等教育,科学评价教学质量是保证和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情况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点,目前对于我校教师教学质量的评定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和领导评教。其中,前者所占的权重高于后两者,学生评教和同行评教的结果又会影响到领导评教,所以学生评教成为教学质量评价中的中心和重心。笔者所在学院就教学质量评价现行体系进行了思考,针对存在的问题并综合多方意见,进行了深入改革,建立一套多方面、立体化的评价体系。

一、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我院现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经使用多年,随着学校的发展,目前的评教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发展需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意见反馈途径单一化。高校中对教师、学生的教学意见或者建议的搜集与反馈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集中评教,每学期一次或两次,一般安排在期中和期末,由学校的教务处负责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公布;另一条是教学科搜集意见,由各个二级学院的教务科负责对日常分散的教学意见进行搜集与处理,学生科辅助参与。这样的意见反馈途径优点在相对集中,存在的问题是单一化,需要开发更加多元长效的反馈途径与机制,充分发挥各方在教学中的作用。

2、教学质量调研表面化、分散化。高校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与控制主要有下面一些途径:日常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和随机听课,以及每个学期的评教。这些途径需要有机整合,同时开发一些更加深入、持续与稳定的教学质量调研途径,形成教学质量的监督与保障机制。

3、师生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处于自发状态。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对学生与教师的成长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高校师生关系的建立与维护还处于一种完全的自发状态,良好关系的建立更多依赖教师的个人魅力与良好的班风。高职教育与一般的高等教育相比而言,班级、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更多的作用,和专业、职业相关联的很多非知识性的人文素养都是通过良好的班风以及师生关系而提升的。因此,教学管理部门需要对师生关系进行正面而积极的引导。

二、“两中心,三途径,五手段”的高职教学质量立体化评价新体系

针对前面所提到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原有教学评价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两中心、三途径、五手段”的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即以学生、教师为两个中心,以每月教学质量之星评选、日常教学情况抽查、听课为三条基本途径,以座谈会、问卷调查、在线调查、设立信箱、开设系列讲座为五种手段。

科研课题的途径篇(5)

二、化学教学专业发展的一些途径

1.要善于学习

这是我们专业发展的保障,新课程要求对学生生活开放,对现代社会科技进步开放,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要求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课程的选择性,将教师置于一个被学生选择的地位上。因此,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是化学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使自己的教学有“源头活水”的最佳途径。那么如何学习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读书是一种获得知识的途径,但读书要注意选择,要选自己能看懂的,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确实有用的书籍,否则效率会很低。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学习,向同行学习,向专家学习,向网络学习,向社会学习,随时注意去发现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有意义的东西。

2.加强听评说课的训练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我们不仅要会上课,还要会听课、评课、说课。听课是教师开阔自身的教学视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感悟力,发展观察、记录、分析等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中重要途径之一。每所学校都根据不同教师提出不同的听课时数的要求,然而很多教师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听课,听课的作用没有切实落到实处。要听好课教师首先要做好听课准备,比如,我听课的目的是什么?我想要得到哪些信息,在听课过程中要科学记录,用心去发现去推敲上课教师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相互交流,这样才有助于彼此提高。评课也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评课要评教学理念、教材的处理、教学环节的设计、评教师的基本功、评学生学习效果等,优质的评课可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转变教育理念,激励教师加快知识更新、优化教学艺术。

3.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不再做“教书匠”,而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进行课题研究是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最直接的方式。课题的确定就是教师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围绕问题制订研究方案,之后再开展一系列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研究成果。

科研课题的途径篇(6)

[作者简介]吴先勇(1968- ),男,广西凌云人,百色学院教育科学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教育。(广西 百色 53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州大学——百色学院合作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红色文化的高校德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BS2010006)和2010年广西教育厅课题“红色资源德育价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012MS18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51-02

一、学校红色德育及其途径简析

德育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在学校德育体系中,德育途径是实现德育目标、实施德育内容、采用德育方法、开展德育活动的渠道。学校主要通过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团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途径来实施德育。学校红色德育指教育者利用红色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使其形成良好品德的德育活动。学校红色德育是学校特色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路径。在学校红色德育体系中,红色德育途径是红色德育内容、方法及承载体,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红色德育的渠道,是实现学校红色德育目标、落实红色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学校红色德育的途径很多,包括课堂类、实践类、组织类、环境类、管理类、媒体类等。构建红色德育途径体系,形成系统的红色德育活动渠道和载体,能够整体发挥红色德育途径的最大功能,增强学校红色德育的实效。

二、构建学校红色德育途径体系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运用系统思维方法,从整体出发,分析各种红色德育途径的特点及功能,整体分析各种红色德育途径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与学校德育之间的关系,整合学校红色德育各种途径,形成红色德育途径体系。红色德育途径构建的整体性,首先强调红色德育途径的全面性和协调性。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红色德育的途径,协调好各种途径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红色德育途径的整体功能。其次强调红色德育途径与内容的协调性。一种红色德育途径可能对应多项红色德育内容,同一红色德育内容也可能对应多种红色德育途径。因此,不同的红色德育内容要选择不同的实施途径,要协调好学校红色德育内容与途径的关系。再次强调学校红色德育途径与方法的协调性。红色德育途径与红色德育方法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不同的范畴,途径是路,行走的方式和手段是方法。学校红色德育途径决定学校红色德育方法,学校红色德育方法的选择依赖于学校红色德育途径。学校红色德育各种途径之间的协调性,途径与方法、内容之间的协调性决定了学校红色德育的实效性。

2.实践性原则。实践性是学校红色德育的本质,学校红色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学校德育要解决学生的知、情、意、行的问题,即不但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学校红色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诸环节构成的,只注重红色知识的传授,而缺乏红色情感陶冶、意志磨炼和行为实践,不可能取得红色德育的实效。在学校红色德育实施过程中,只有把红色理论认识与红色实践体验结合起来,把红色理论认识与行为养成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言行一致,达到红色德育的目标。

3.创新性原则。创新是推动学校红色德育不竭的动力,学校红色德育要取得实效,就要突破常规的德育途径,不断地创新红色德育的途径。创新性原则是要根据学校红色德育内容,构建相应的红色德育途径,根据不同的红色德育内容,选择不同的红色德育途径;根据学校红色德育方法的多样性,优选组合学校红色德育途径,对应不同的红色德育途径,选择不同的红色德育方法;根据时代特点和受教育者的特点,与时俱进地创新学校红色德育途径。学校要鼓励红色德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课堂、网络、环境、实践等途径,以提高红色德育的效果。

三、构建学校红色德育的途径体系

德育途径从宏观角度可分为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从微观角度可分为课堂类、实践类、组织类、环境类、管理类、传媒类等。根据学校德育途径和红色资源的特点,可以把学校红色德育途径整合为课堂类红色德育途径、实践类红色德育途径、组织类红色德育途径、环境类红色德育途径、管理类红色德育途径、媒体类红色德育途径。学校不断优化、整合红色德育途径,充分发挥每条途径的作用,是保证红色德育实效性的基础。

1.构建课堂类红色德育途径。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红色德育课或者在德育课程中渗透红色德育内容两种方式实现。这是一条具有相对固定红色德育的教材、课时和教师的红色德育渠道,是学校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红色德育课程具有自身特定的目标、内容和程序,对学生的德育更具针对性。在学科课程中渗透红色德育,挖掘各类课程的红色德育资源,在各类课程中蕴含对学生进行红色德育的内容,把红色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增强能力的过程中接受红色教育。学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规律,整合地方红色资源,加强红色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德育教师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安排专门的红色德育内容,遵循德育的规律,不断探索红色课程教学的方法,提高红色德育的效果。各学科教师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在学科知识教学中,充分挖掘红色德育资源,渗透红色德育内容。百色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红色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视红色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加强红色资源德育价值与实践的课题研究,依托当地红色资源优势,整合当地红色资源,组织编著了《百色起义光照千秋》《百色起义精神研究》等著作和教材。近几年来,学院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大学生”的要求,把红色教育纳入大学生的德育课;把红色教育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培训班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红色德育课程资源,有目的、计划地渗透红色德育,发挥了课堂类红色德育途径的主渠道作用。

2.构建实践类红色德育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明确提出,德育工作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学院紧抓实践类红色德育途径,开展系列性红色德育实践活动:一是强化课堂红色讨论、红色辩论、红色演讲、红色影视赏析等认识性红色德育实践,让学生参与红色教育和教学过程,提高理论认识水平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二是举办校内红色歌谣、红色书画展和板报、红色诗文朗诵、红色故事、红色征文等比赛,开展“创先争优与党同行”主题党日活动、“青春建功”主题团日活动等纪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公益活动,社团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使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三是运用“重走红军路”、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将红色文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外部教育和自身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践行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多年来,学院坚持开展“三活动”,即每逢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百色起义纪念馆、纪念碑开展“缅怀先烈,修身立德,共创和谐,清明节祭奠英烈”活动;每年“七一”党的生日,组织学生新党员到纪念馆、纪念碑开展入党宣誓活动;每学年新生开学后,组织学生在军训活动中到百色起义纪念馆、纪念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活动,青年学生深刻领会了伟大的百色起义精神,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感受到了激荡,作风经受了锤炼,思想得到了升华,从而坚定了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勤于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得到了提高。

3.构建组织类红色德育途径。学校有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以及文学社、书画社、艺术团等多种社团组织,要加强各种组织的建设,让学生自己组织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在各种组织的活动中渗透红色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我教育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促进相互学习,以提高育人效果。充分利用共青团、艺术团以及各种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各种红色教育活动,如共青团利用暑期“三下乡”开展“服务农村促和谐”“重温百色红色记忆,传承青春报国志,实践科学发展观”等社会实践活动,使红色教育深入学生心灵,取得了应有的成效。

4.构建环境类红色德育途径。环境是德育的隐性课程,是学校红色德育的重要途径。环境分硬环境和软环境。学院注重营造红色文化环境,加强领导,科学计划、周密组织、统一协调、合理安排,通过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的红色德育环境建设系统工程,整体构建了红色文化课程、红色校园景观、红色经典艺术、红色人物等学校红色文化体系,大力宣扬百色起义精神,使学生在浓厚的红色德育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

5.构建媒体类红色德育途径。网络在学生德育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以电视和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的巨大影响。学校媒体类红色德育途径主要有广播影视、书籍报刊、信息网络等。信息网络是媒体类学校红色德育最重要的途径,建设红色德育专门网站,借助网络对学生进行红色德育,是红色德育的课外延伸。网络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网络能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于一体,网络红色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校要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红色德育效果,增强红色德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如开辟“网上红色德育课堂”、红色教育论坛,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安排教师与学生在线交流,开展参与式学习。以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先进人物事迹为切入点,在网上开展有冲击力的红色教育活动,通过形式灵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网上正确引导和教育。

6.构建管理类红色德育途径。要加强红色德育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管理。一是加强学校层面的红色德育管理,学校领导充分重视红色资源的德育价值,整体规划学校红色德育体系,组织、指挥、监控各类红色德育组织及红色德育过程,合理配置红色德育资源,改善红色德育条件,使红色德育活动顺利进行。学校领导深入基层、深入学生班级,调查研究;抓住典型,以点带面,把红色德育与其他德育相结合,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加强班级的红色德育管理。为落实学校各项红色德育措施,班级制订相应的红色德育计划并实施,协调任课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红色德育合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红色德育的积极性,把红色德育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在“人人是老师,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红色环境中健康成长。

红色德育具有多种途径,只有把各种途径整合起来,发挥德育途径的整体效应,才能提高红色德育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科研课题的途径篇(7)

二、研究方法

本文的立足点在于以大连某高校为研究对象,进行科学的、深入的、真实的又具有说服力的调查,如采用访谈、随机问卷等形式获取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再进行比较与分析,最终提出一些真正符合大学生心理和兴趣、能够科学有效地使马克思主义被大学生广泛接受的路径性方法,从而有助于使大学生重新对“两课”、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与共鸣。

三、结果与分析

1.现阶段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几种主要路径

(1)广泛地利用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旗帜鲜明地向广大大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时期的到来,伴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通讯技术的出现,产生一系列新兴的媒体,它们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格局。党和国家正在以这些新兴媒体为平台,结合传统的宣传方式,有声有色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播撒信仰的种子。

(2)学习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著作,通过翻译和出版原著书籍,系统地向大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为了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列经典著作的精髓,党和国家积极地采取各项措施,有选择、有区别地帮助大学生进行学习。大学生通过学习阅读《共产党宣言》《论费尔巴哈》等原著,了解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是怎样论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社会经济政治基础,革命的动力、对象、策略及前途等重要的理论问题。还可以通过《青年团的任务》《青年运动的方向》等原著帮助学习,深刻认识青年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潮流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正确理解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方向和道路。

(3)积极探索在大学生社团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形式。大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及理论社团等多渠道、多阵地的作用。随着大学生兴趣多元化的发展,社团已经成为除传统校内组织之外数量最多、凝聚力最强的校内组织。

其成员由不同的学历层次构成,这对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就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积极把握大学生社团的特性与规律,探索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引导各类社团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交流和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认同。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所有调查者中,大部分人喜欢电视新闻和学校课堂的途径,大多数学生还是会通过媒体关注新闻联播和党的重要会议。说明这两种途径对于学生而言是接受度较高,宣传做得比较到位,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主要是通过网络、书本、电视新闻、学校课堂、公益广告报纸和其他来了解马克思主义,但主要还是喜欢通过电视新闻和学校课堂。汉族和少数民族百分比相差不大。男生大部分喜欢通过网络、电视新闻和学校课堂的方式。女生大部分则喜欢电视新闻和学校课堂。而且电视新闻和学校课堂的途径中,男女生百分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学生干部普遍喜欢学校课堂的途径,非学生干部普遍喜欢电视新闻的途径,体现出了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非学生干部比学生干部更喜欢报纸的途径。工科学生大部分喜欢网络和电视新闻,文科学生大部分喜欢电视新闻和学校课堂途径,理科学生大部分喜欢电视网络的途径,商科学生大部分喜欢电视新闻的途径,艺术学生大部分喜欢学校课堂的途径。

同时,大部分人都赞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自学校。城市与农村相差不大,其中少数民族的了解来自学校的比率大一些,汉族了解渠道要多一些。在完全赞成的选项上,城市所占比例较高。女生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来自学校的比例大于男生,女生对于马克思了解的渠道相对于男生来说比较单一。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渠道没有多大不同,大都来自于学校。艺术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学校,比例大大超过了其他学科。

通过调查还可以看出课余时间与同学有过关于马克思主义研讨的同学较少。虽然课余时间城市同学有过研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讨比农村同学多,汉族人数比少数民族多,男生比女生多,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多,但总体差距都不大。课余时间与同学有过关于马克思主义研讨的文科的居多。

四、创新探索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大部分同学喜欢利用课堂、书籍和电视传媒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信息。因此我们可以有以下探索。

科研课题的途径篇(8)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广大教师面临新的挑战。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力只有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尽有由志向来培养,才干只有由才干来培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跨世纪人才,首先必须有一批忠诚教育事业、有献身精神、知识广博、治学严谨、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应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实际情况学习的提高途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交流、学习、研究以适应素质教育新形势的需要。

1.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1通过对继续教育的学习,认识到必须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既是学习者、研究者,又是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1.2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发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

1.3就人格而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1.4教育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如何让学生掌握好知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只有把握了学生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

2.校本研究是提高教师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环境和重要基地,学校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家园,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完善的职业。通过校本培训,我们认识到:①教师必须由“教书匠”成为研究者。②可以充分提升中学教师的科研素养。③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④更加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⑤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与合作意识。

3.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经过三年多的研究,我们课题组研究人员在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方面都得到了快速提升。书写研究日志,也成为我们不断学习、研究、反思的良好习惯,大家把每天对课题的思考、探究、试验等一系列行为都记录在研究日志上,便于日后的搜集和整理。在这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自己的不断内省、反思,很快地提高了自己的研究能力。课题组5人在短短的一年中,都进步非常快,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别的老师,目前我们都是我二中的骨干教师。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这是提高教师能力的有效途径。

4.说课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说课作为新的教研形式,对于教育观念的改革、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教学的研究、反思评价无疑是一种可取的有效途径。①说课能提高教师掌握大纲、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要求教师说大纲,说教材,教师必须认认真真地学习教学大纲,刻苦钻研教材,理清本课的知识结构,弄清教材的前后联系,以及所说内容在整体教材中的地位及编写意图。为此说课者势必逼迫自己去系统地、深入地钻研教材和反复阅读有关教学参考、教育杂志,加深理解大纲、教材,准确地制定出教学目标。 ②另外,教材分析对于讲授的知识、练习的内容、作业的布置、新旧知识的衔接,重点、难点、以及拓展练习等的设置,教师必须做到严格筛选,认真选择。③其他教师的评价也有利于完善自我、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科研课题的途径篇(9)

二、课题研究与专题研讨相结合是培养科研型教师的重要内容

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筛选研究课题的能力。在推进新课程、落实新理念、执行新课标过程中,科研型教师必须善于从遇到的实际问题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其作为课题研究的主题。我们觉得开展教育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正是选择有研究价值课题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把课题研究和专题研讨活动结合起来,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近年来,我校以“在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重点,以“在新形势下如何搞好本学科的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总专题,组织专题研讨活动。每次专题研究活动,都以教研组为单位,统一时间,进行分组专题研讨,在学校总专题下,结合本学科分专题进行。要求各教研组长在搜集本学科教改中急需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研讨材料,在组内交流互动,各抒己见,探讨最优化的解决方案。课题研究与专题研讨相结合是培养科研型教师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一途径提高了教师的科研选题立项能力。

三、校本科研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是培养科研型教师的有效形式

要想深入扎实地推进新课改,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我们加强对教师的校本培训,按照“边实践、边研究、边提高”的思想,将校本科研与校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研训一体化,建立多维立体的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培养科研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因此,多年来,我校集中开展了以案例分析为中心的校本培训活动。首先由教导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搜集典型案例,然后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教师集体讨论分析这些案例,找出案例的解决方法及给我们的启示,拓宽教师教育教学新思路。最后,教师个人从所给案例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则案例,加以详细剖析,要求字数不少于1000字,剖析案例时要理论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和收获,有的可以形成经验总结或论文。通过案例分析活动,不仅训练了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教师践行新理念、执行新课标的能力,同时教师也积累了一定教育教学经验和课题研究素材,培养了良好的科研习惯。

四、校本科研和校本教研相结合是培养科研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科研型教师的培养离不开校本教研这一途径,本着科研课题进课堂,以教研促科研,以科研促教改的思路,把科研和教研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科研与教研互相促进的作用。近年来,我校以课题为依托,主要通过开展“同课异构”课题实验课形式来促进两者的有效结合。首先同学年同学科教师根据立项课题,确定“同课异构”的课题,然后同学科教师全员出课,互相听课。最后让各位教师根据课题研究目标、新理念及新课标,遵循理论联系实际、教研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去评课。要求评课者对执教者讲课的优点与不足进行评析,总结收获,学习经验,吸取教训;然后要求各位教师对本组教师的授课情况做出整体评价,重点谈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字数不少于1500字。这样通过“同课异构”的形式,教师之间互相评课、互相学习,不仅提高了各位教师落实新理念、执行新课标的课堂教学能力,更主要的是提高了教师科学客观的评课能力和科研能力。

科研课题的途径篇(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 (B)-0000-00

一直以来,教学不可动摇的为高校的主要职责与职能,19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提出“高校应该是研究和教学的统一体”,之后高校职能就转变为教学与科研并重。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传统中的精英教育,而是逐渐转向大众化教育,与之相对应的教育规模、体系和模式等的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了教学与科研两大高校的基本功能的不和谐,而在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好多高校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不至于教学,而是科研,因为一些高校甚至将对教师科研的考核放在了第一位。因此导致目前高校中有的教师只上课不搞科研,有的教师则只专注于科研而脱离教学这种极端的现象的出现。这两种不良现象教学和科研特别是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如何处理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搞好科研工作,使得两者相互融合、互动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的重要课题,受到了众多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实际上,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众多的学者对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钱伟长先生曾经说过“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1]。

我们知道,高校是人才与科技的主体,高校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服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科学研究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同时搞好教学是实现科研价值的一条有效途径,两者密不可分,两者同等重要,教学与科研的并重发展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保障[2]。科研是提高高校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3]。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各个高校都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达到这一目的最关键的环节在于高水平的教师,所谓高水平的教师就应该是具有丰富科研经验,能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讲授于学生的教师。另外,科学研究是获取前沿知识、把握世界研究脉搏的最直接的途径。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一方面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可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通过科研吸收和综合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优良成果和经验,将这些成果转化为教学的良好资源,则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教学必须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科研要围绕教学开展。以往的教学,教师和学生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书本当中,而当今的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书本,教师更不是照本宣科,更多的则是课外知识的延伸,对本学科领域前沿的了解。西方的学校包括很多不同类型的课程,如讲座课程、讨论课程等,这些课程都是将课本以外的知识讲授于学生,将课本所学的知识更多的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科研就恰好可以为这一目的服务,教师通过科研,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付诸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

为此,有学者提出了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所谓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就是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得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建立并发展高校教学科研结合型教师团队,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是协调解决教学与科研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学校整体目标与教师个人目标有机结合的桥梁[1]。

组建高校教师团队(课题组),将教学与科研项目化,是促进教学科研和谐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我认为可以将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中,以便合理的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根据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将高校科研和教学融合为“项目”。

关于科研团队的建设,在很多年前各大高校、企业以及研究单位就提出了要建立科研团队。所谓教师科研团队是一种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创建的教师群体科研型组织。但是真正将科研团队与教学结合起来的并不多。真正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应该是将高校不同学院的教师,按照专业根据教师的性别、职务、研究方向等量化信息进行统计,根据每位教师的特长、特点等,把不同年龄、性别、性格、学历学位、职称、研究方向、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教师组建成结构合理、整体实力较强、规模适中的不同专业的教师团队,形成合理的内部分工和密切协作的小课题组。每个课题组,在共同完成科研项目的同时,还要共同完成本学科的教学工作,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牵头,合理安排本学科的课程,由老带新,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课题组可以独立承担教学或科研任务,也可以由多个课题组共同分担一些教学或科研项目。比如,要开设一门本科教育课程,就应该建立相应的课程团队,团队中应该包括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一定比例的副教授以及年轻的教师,这些教师科学研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这样合理的搭配共同完成某一课程的教学,将可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既然是一个团队,必然涉及团队的管理问题。可以应用项目组织和团队建设的思想方法进行高校教师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可以实现教师组合的最优化。团队内部,科研型教师可以借助教学型教师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型教师可以共享科研成果,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每位教师在各自的团队中兼顾科研和教学的合作,在团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个人的发展。

在团队的管理过程中,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管理,各司其职,使得教师能够从忙乱的教学、科研双重压力中解脱出来,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同时,也能够使得团队成员轻松工作、愉悦工作,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张慧文.基于一体化视角的高校教学科研结合型教师团队研究.中外企业家,2018(8):123-124.

[2]韩秋莹.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关系探析.现代教育科学,2012(1):118-121.

[3]毛海涛,张万勇.关于高校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的研究.教育与职业,2012(36):184-185.

(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摘要: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大基本职能,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但是,近年来在高校中二者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如何处理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搞好科研工作,使得两者相互融合、互动发展成为目前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在系统探讨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这一模式,并运用项目管理的思想,实现教学科研有机结合,协同发展。

关键词:教学 科研 一体化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 (B)-0000-00

一直以来,教学不可动摇的为高校的主要职责与职能,19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提出“高校应该是研究和教学的统一体”,之后高校职能就转变为教学与科研并重。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传统中的精英教育,而是逐渐转向大众化教育,与之相对应的教育规模、体系和模式等的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了教学与科研两大高校的基本功能的不和谐,而在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好多高校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不至于教学,而是科研,因为一些高校甚至将对教师科研的考核放在了第一位。因此导致目前高校中有的教师只上课不搞科研,有的教师则只专注于科研而脱离教学这种极端的现象的出现。这两种不良现象教学和科研特别是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如何处理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搞好科研工作,使得两者相互融合、互动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的重要课题,受到了众多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实际上,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众多的学者对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钱伟长先生曾经说过“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1]。

我们知道,高校是人才与科技的主体,高校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服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科学研究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同时搞好教学是实现科研价值的一条有效途径,两者密不可分,两者同等重要,教学与科研的并重发展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保障[2]。科研是提高高校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3]。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各个高校都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达到这一目的最关键的环节在于高水平的教师,所谓高水平的教师就应该是具有丰富科研经验,能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讲授于学生的教师。另外,科学研究是获取前沿知识、把握世界研究脉搏的最直接的途径。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一方面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可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通过科研吸收和综合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优良成果和经验,将这些成果转化为教学的良好资源,则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教学必须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科研要围绕教学开展。以往的教学,教师和学生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书本当中,而当今的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书本,教师更不是照本宣科,更多的则是课外知识的延伸,对本学科领域前沿的了解。西方的学校包括很多不同类型的课程,如讲座课程、讨论课程等,这些课程都是将课本以外的知识讲授于学生,将课本所学的知识更多的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科研就恰好可以为这一目的服务,教师通过科研,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付诸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

为此,有学者提出了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所谓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就是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得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建立并发展高校教学科研结合型教师团队,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是协调解决教学与科研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学校整体目标与教师个人目标有机结合的桥梁[1]。

组建高校教师团队(课题组),将教学与科研项目化,是促进教学科研和谐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我认为可以将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中,以便合理的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根据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将高校科研和教学融合为“项目”。

关于科研团队的建设,在很多年前各大高校、企业以及研究单位就提出了要建立科研团队。所谓教师科研团队是一种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创建的教师群体科研型组织。但是真正将科研团队与教学结合起来的并不多。真正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应该是将高校不同学院的教师,按照专业根据教师的性别、职务、研究方向等量化信息进行统计,根据每位教师的特长、特点等,把不同年龄、性别、性格、学历学位、职称、研究方向、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教师组建成结构合理、整体实力较强、规模适中的不同专业的教师团队,形成合理的内部分工和密切协作的小课题组。每个课题组,在共同完成科研项目的同时,还要共同完成本学科的教学工作,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牵头,合理安排本学科的课程,由老带新,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课题组可以独立承担教学或科研任务,也可以由多个课题组共同分担一些教学或科研项目。比如,要开设一门本科教育课程,就应该建立相应的课程团队,团队中应该包括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一定比例的副教授以及年轻的教师,这些教师科学研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这样合理的搭配共同完成某一课程的教学,将可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既然是一个团队,必然涉及团队的管理问题。可以应用项目组织和团队建设的思想方法进行高校教师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可以实现教师组合的最优化。团队内部,科研型教师可以借助教学型教师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型教师可以共享科研成果,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每位教师在各自的团队中兼顾科研和教学的合作,在团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个人的发展。

在团队的管理过程中,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管理,各司其职,使得教师能够从忙乱的教学、科研双重压力中解脱出来,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同时,也能够使得团队成员轻松工作、愉悦工作,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云计算技术应用前景 下一篇: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大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