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11 15:57:46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篇(1)

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如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新时期,对于时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的思想教育体系必须要不断完善,开拓创新,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功能,构建以人文本的文化理念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切实保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原则

第一,进一步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在肯定人们逐利思想的合理性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奉献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从崇尚“无我”转向更多地追求个人利益。从一定程度来说正是个人这种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冲动,形成了市场竞争和激励机制的思想基础,并进而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而市场竞争的压力,又使这种追求和努力变得更加持久和执著。这种驱动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加的,因此比起计划经济体制下靠行政命令和思想动员推动的经济运行更加有效,也更能把千千万万人的潜力真正调动起来。

第二,在尊重个性自由的基础上发展集体主义。过去我们所倡导的集体主义,是以集体为本位的,强调个人对集体的无条件服从。其结果,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和进取精神的发挥,同时助长了个人对集体的盲从和依赖,造成了个人权利和责任意识的淡薄。这种不健康的人格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为,社会的进步不仅有赖于经济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的极大进步,还有赖于全体国民从心理到行为都发生转变,建立现代人的人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机制上的支撑,而个性的自由发展又为集体主义在新的意义上的发扬光大创造了条件。肯定个性、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基础上加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无限的活力与生机。

第三,承认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的工作,但由于在长期的旧体制下对个体利益和价值的漠视,习惯于用政治的衡量取代思想、道德、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价值判断,用理想化设计的人格模式去规范每一个人的言行,结果造成对现实的、具体的人视而不见,只能面对概念上的人进行政治灌输和空泛的道德说教。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崇高目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次思想基础,它能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将和谐因子传播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价值追求目标,是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体现。

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不仅是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等素质的全面发展,也是诸要素的和谐发展。如果各素质发展不均衡,就如“木桶定律”,因某一要素缺失而导致整体功能的减弱。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是人的社会。没有人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作为社会元素的人的有机结合,是构成社会和谐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内化和外化的统一,能有效调整人际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个人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并通过自己的修养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个体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和谐关系。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他认为,保持和谐而不结党营私,庄重而不与他人争执,善于团结别人而不搞小团体,才称得上君子。孟子所说的“亲亲、仁民”,也是提倡人人和谐的仁爱精神。荀子指出,君子是“善群”的,他说:“群当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生,群生皆得其命。”这种“善群”的君子人格扩充成为人们的处世信念,就能够使人间的事物达到和谐中庸的状态。人际和谐通过有效社会制度的规约有利于形成社会和谐的局面,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重塑人的思想观念、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优化人的文化心理、激发人的创造活力等重要使命,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实现自立自强的精神支撑和动力, 是海内外无数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重在培养健康的人格, 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传统文化的基本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要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就必须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 弘扬以促进健康人格的建立与完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民族的复兴与繁荣为核心价值取向的传统文化也需要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授传统文化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要把先进的理论、思想、观念作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就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授传统文化知识, 而必须通过富有时代特征的先进的精神文化, 用人类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去塑造人, 挖掘人的内在潜能。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如推崇仁爱原则, 以倡导社会成员的厚德载物, 促进人际和谐; 重视人生价值, 以引导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培育共同精神理想与文化; 追求理想人格,以强调社会成员在家庭与社会关系中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篇(2)

目前我国中学生德育问题的现状分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各种意识彼此渗透,诸多思潮相互激荡,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中学生德育方面出现诸多问题。

1.1中学生中存在违法犯罪的社会问题

由于不懂法律和法律观念的淡漠,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学生打仗斗殴和暴力案件,令我们教育工作者心痛更感到责任的重大。

1.2日常行为不符合中学生行为准则

在我们中学校园内,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脏话脱口而出,网络语言层出不穷,尤其是男同学中更是严重。学生已经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缺乏基本的公德意识。也有一部分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无用论,荒废了学业,缺乏责任意识。

1.3道德传统美德观念淡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又由于家庭长辈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使一些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顾他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只乐意享受,不愿意付出,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不懂得感恩的思想意识。这些学生自私自利,缺乏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1.4缺乏拼搏进取的精神

有的中学生胸无大志,贪求安逸与享乐,不能自我激励,价值观呈现功利性、世俗性、庸俗化的倾向。攀比玩乐感时髦,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追求目标。道德素质缺失,无所追求的人,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社会也不会有什么贡献。

1.5缺乏集体观念

我国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缺乏一定的谦让品质,集体观念淡薄,个性化倾向严重,生活中独来独往,自由主义严重,缺乏全局意识,团队精神,集体观念差。不会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在生活中缺乏必要的互助,自我意识很强,爱以己为中心,不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怀。

1.6缺乏正确意识的调节能力。主要表现有①自信心不足,有自卑胆怯心理。②常有焦虑抑郁心理,有的学生总觉得自己没办好,自己笨,效率低,考试时爱紧张,担心考不好,具有这种幼稚与成熟,幻想与现实、依赖与独立等种种心理矛盾,不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不能发挥正确意识的调节作用。

2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中学生自身生长发育的内因是决定性原因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最活跃的阶段,他们对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等的反应较之成人要敏感得多。并且,已经萌发了相当强的个性独立意识,他们急于介入社会体现自我。同时,中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以及分辨能力比较差,缺乏自控力,并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世界观的时期,他们对物质的需求逐渐增大,加之少保守、好冲动,精力旺盛,说干就干的特点,所有这些都影响着中学生不良的健康成长。

第二、社会因素的外因是重要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上不少不良思想也随之接踵而来。社会不良的环境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加之网络等多种传媒对学生心灵的不良影响,使学生受到了熏陶。

(1)社会机制的外界因素。目前我们的社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低效的,原因是客观的。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变革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物,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社会对这类的新事物还不能有效地去规范。

(2)社会生活的外因影响。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是大相径庭的,学生出于对社会的好奇而又没有自控及思辨能力,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染缸,从而污染了学生。

(3)社会文化的外因刺激。首先是某些低级、庸俗的社会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是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至使学生迷恋网吧,成天上网聊天、游戏,特别是一些不法网吧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不仅让未成年人上网,还传播一些色情、暴力的图片和文字。比如虚拟网络――网络游戏、网上聊天、交友、同居、结婚。使有的学生形成扭曲的思维坐标,从虚拟走向现实。导致道德问题。

第三、学校德育教育的无力

(1)教育制度执行的不利。有些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呈现单一化和公式化的趋势,思想教育上报告多,大道理讲得多,具体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少。有的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只教书不育人;有的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教师素质的因素。有的教师教学是能手,但是面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却无所适从,束手无策。甚至极少数教师的师德还有待加强。

第四、家庭教育的缺失

有的家长过分依赖学校,家庭推脱责任。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脱给了学校,只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孩子的需要,而不顾孩子的智育和德育及体育。另外,父母自身素质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自身品行修养对孩子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此外,一些家长对子女放纵护短,娇生惯养,使之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个性品质。

3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3.1激发中学生自我建设的意识是重点

解决德育问题的关键是从主体的能动性入手。我们政治教师担负着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及时引导中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想方设法使他们成为人格建设的主人,使其意识到自我的需要,自我存在的价值。要激发其进行人格建设的意向,确立人格建设的目标,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2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国情、民族团结等教育,通过教材内容和时政热点,进行教育,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3.3积极开展各类德育教育活动,寓教于乐

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之中,积极开展有益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政治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影视作品,参观爱国主义、法制教育基地。深入开展“保护环境”、“学雷锋为人民服务周活动”和“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教育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展和组织学生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的各种有益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引导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做一个有责任的人。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篇(3)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大量的实践与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教育的接受率,减弱了教育的有效性,危害极大。笔者认为,加强隐性教育是消除逆反心理,增强教育有效性的最佳途径。

一、隐性教育的特点

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工作必须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事实上就是隐性教育。它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是指教育者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在受教育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情况下,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某种思想和经验的教育方式。因此,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1)教育内容的渗透性。显性教育的内容是外显、直白、明确的,而隐性教育的内容则是内隐、迂回、不明确的,但时时渗透在受教育者生活周围,虽不为大家所注意和重视,但能有效地对受教育者发挥影响。

(2)教育手段的间接性。显性教育的意图和方法是“赤裸裸”的,一般采取正面的灌输教育。而隐性教育则是采取“迂回”的渗透式的教育方式,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一般是间接接触的,教育者不直接言明教育的内容、目的,而是通过语言诱导,形象暗示,情景感受等等手段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

(3)教育途径的开放性。由于隐性教育是受教育者自己有意或无意通过直接体验或间接观察获取某种经验的过程,它摆脱了教育者对教育因素的控制,学校、社会、家庭各种因素均可成为受教育者的学习内容。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需要、接受能力和身体条件适时选择活动时间和空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隐性教育称得上“无课堂”教育或“跨时空”教育,它的教育途径是开放的。

(4)教育效果的长效性。心理实验证明,对于灌输性或诱导性过于明显,强度过大,人们就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容易激起对这种信息的抵抗,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而隐性教育摒除了“赤裸裸的教育形式”,以间接、不易为人们发现的方式所呈现,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思维的批判,在没有明确目的、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接受某些信息。这样不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作用持久。

正因为隐性教育具有上述这些特点,可以起到显性教育无法比及的作用,因而,它可作为显性教育的补充,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丰富、更完善,效果更有效、更持久。因此加强隐性教育不仅是必然的,也是极其重要的。

二、加强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科教育这种显性教育为主。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们思想认识的解放,传统的以显性为主的教育方法由于应于直白和彰显,己越来越不符合会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不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因此我们必须越来越注重隐性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普及,在为学生们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西方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思想也乘虚而人,使一些学生对“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产生动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在为人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蔚然成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些思想观念渗透到校园,导致学生思想观念混乱和价值观失落,对现实生活感到困惑,对党、政府产生怀疑,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也采取抵制态度,为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要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显然仅仅依靠显性教育已力不从心,因此,需要借助隐性教育进行补充,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受教育者心理发展变化呈现新的特点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思想、心理存在“自身免疫”效应,即当外界思想进人人的头脑时,人自身的原有思想会形成一个防护层,抵制外来思想。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人的思想转化,就不能一味进行显性教育,而要根据人的心理特点的变化,重视隐性教育。尤其是在社会的变革和转型阶段,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心理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此时教育者采用正面的“灌输”教育这一显性教育方式,就容易导致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从而降低教育的有效性。

(1)独立性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就业要自主择业,经营要自负盈亏,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主要靠自己安排.因此,全社会增强了独立意识。人们的独立性增强了.学会了自我思考,自主选择,任何人都不会盲目相信他人或政治集团的说教。

(2)叛逆性增强。现代社会的学生思想解放,思想的批判性、独立性明显提高,他们崇尚民主,反对“一言堂”。他们敢于怀疑,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威,不人云亦云。但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容易造成认知上的不坚定性、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在认知上易出现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加上独生子女增多,家庭“保姆”式的溺爱以及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更易导致他们思想上的叛逆和否定。因此,你越是强调的东西,就越能受到他们的抵制;你越是淡化的东西,就越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3)趋利性增强。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导致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由重政治转向重经济,由重精神转向重物质,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思想观念十分普遍,这些观念渗透到校园,必然导致学生的政治热情下降,理想、信念淡薄,道德水准滑坡。对直白的显性教育必然产生抗拒心理。

(三)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识面宽、能力较强、个性完善、素质全面的新型人才。尽管显性教育对此担负着主要任务,但是,由于受到教育内容、方式、环境、时空等的局限,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素质教育的效能。而隐性教育从本质上说属于素质教育范畴,能为主体的素质生成与整合提供诸多有利条件。比如丰富的文化活动、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教风学风与多彩的集体生活,可以陶冶情操、锻炼心智、净化灵魂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生活能力。所以从长期来看,隐性教育更有利于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发展。

三、加强隐性教育的对策

(一)寓教于乐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在轻松、愉悦的时候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想象最活跃,精神系统的活动最顺畅,对所传信息容易人耳人心,反之则容易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因此学校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知识竞赛、座谈讨论、报告演讲、社会调查、书画展览、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等等。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生能自然地受到感染,在感染中接受教育,使教育过程和内化过程同时展开,收到良好效果。

(二)情感陶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诗),思想政治教育要“感人心”,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师要对学生注人最真挚的爱,在人格上尊重他,在生活上帮助他,在心理上关心他,在能力上信任他,在学习上鼓励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自然会赢得学生的亲近与敬佩。教师与学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环境熏陶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篇(4)

一、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目前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理想信念意识比较淡薄,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看得较重,有的学生对国家、民族、党的利益考虑得比较少。特别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学生能第一时间获知社会负面新闻、具有消极影响的社会言论等,因而对教师正面引导的可信性表现出选择的态度。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抵消作用越来越大,这些都增加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高专的学生情况更加复杂,学生成绩差,无理想,思想放任,因此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刻不容缓,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力求在针对性和有效性上取得突破。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既有赖于其自身的智力因素,同时也有赖于其自身其他因素如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因素。高素质人才,既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将逐步确立自我,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产生各种困惑和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问题。因此,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对学习如何做人有强烈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基础。

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初步形成和逐步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在当今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历史时期,高校应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水平,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必须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建设祖国、民族振兴合格的具有综合素质人才培养。

3.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如今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生产活动也越来越社会化,则更要求每个人必须有较强的集体主义观念,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较强的协作能力,才能与集体中的其他人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出个人的作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2000多万。在校和即将迈入大学的青年,到2020年正处在三四十岁的年龄,在今后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他们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担当突击队的作用。二十年之后他们还将在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中担当主力军的作用。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实现。

四、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正确认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今社会正在发生剧烈变化;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愈益活跃。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作出正确的判断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也促使我们自己真正深入下去,了解大学生,总结和反省自己所做的工作,这对今后我们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很有帮助。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篇(5)

在历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一直是重点和关键,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是思想政治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前,就是要加强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老师自身要有较高的认识,以教材建设和学科建设为基础,这些在新的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都要体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和地位从根本上讲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与职能决定的。法国的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未来接触社会后的发展方向,所以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思想政理论课教师师德的培养机制,在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上是尤为重要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的培养机制上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下说明。

第一,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爱岗敬业精神。高校的大学生一般都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刚刚建立的阶段,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步入社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良好的言行正确的表率都直接影响都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发展方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教学内外的品德和言行时时影响着受教育者,教师良好的品德在教学中往往起到了催化的作用,爱岗敬业,对待学生和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基本的要求。首先,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爱岗敬业的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承担着重要任务,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这一项重要思想,在高校新生的理论课上要得以体现。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还要培养关与无产阶级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高校需要有着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去抵制,各种各样的非和谐的、非文明的社会文化,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高尚思想政治修养培养出在思想、文化、素质、品行都非常的新世纪大学生。《论语》中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的思想品行从古至今都在影响着学生,他改变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中的一些偏见和错误的观点,教师自身道德情操提高的同时也提高了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个人魅力从两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方面是健康的人格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在人际交往中突出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这些都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保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曾是列宁同志说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模范带头作用履行师德规范。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就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断的去要求和提高自己,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这方面是要有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而且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师都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在不断的鼓舞和激励这现代的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为人处事。最后,在这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上,高校应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品德培养机制,在教学活动之余进行相互讨论,并对优秀的教师楷模开展学习。教室内部加强是一方面,外部的学习也很关键,要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机制来不断的完善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品行。

第二,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想信念。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光是,也充当着大学生们思想政治的指导者,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把实现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作为自己人生中最高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对生活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外,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从个人行为和个性上,要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切可以正确的帮助大学生做出思想、政治、品行、道德上的指导。高尚的思想政治理论和信念是建立在社会意识基础上的,他引导着人民为社会主义的实现而奋斗,因此在实现共产主义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精神境界。随着历史的推移时代的进步,信息时代的来领,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想杂揉在这个信息社会当中,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要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新诱惑。在改革开放的的浪潮中,在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下,能否坚持共产主义的立场,能否可以唱响爱国主义的主题,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起到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指导者,所以在这一系类问题的解决上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定的理想,崇高的信念和政治素质密不可分的。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马克思主义要有这坚定的信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经得历史的考验,是因为它有与时俱进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值得思想政治理论老师学习的,结合时代的背景,理论与实际想结合,加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定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政治觉悟。爱国主义精神是国家公民的基本品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方向感,以便能过用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的观点和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方法,知道如何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以引导青年学生对世界观的正确观察。如果没有对当和和祖国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忠诚度,没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革命激情,就不能以马克思主义所揭示世界观和对历史的现实进行观察,和更深刻的思考。

洞察社会趋势,直面生活,真正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和坚定信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只有具有了这种政治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挖掘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自身的科学力量,从而,使学生从这种科学力量中学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上优秀健康的思想品格,完善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以及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篇(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教育的主要任务。通过历史知识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优秀素材的汲取,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由于高专学生知识缺陷、人文精神缺失、现有课程体系缺失,导致历史教育弱化,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因此,要积极探索更具实效性的方法,而融入历史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一、历史教育对于高专学校学生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些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不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现实问题有关。因为不懂历史,思想根基不牢,初步建立起来的主流观念容易被现实中的负面因素所颠覆,所以,提高高专学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必须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基础。

邓小平曾经说过,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只有懂得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深刻理解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在为《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撰写序言中指出,要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发展得更好,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和发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必须注重汲取和运用历史经验,科学把握和正确运用历史规律,正确借鉴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

指出:“发展新的事业、开创新的局面,更需要总结、研究历史经验,做好以史鉴今、以史育人的工作。”他还强调,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

所以,在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历史教育,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思想理论修养,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价值。

二、高专学校学生缺乏历史教育的现状

(一)缺乏历史知识和素养

由于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是围绕考试的指挥棒转,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尤其是理科学生高中一年级就不再学习历史,理科学生普遍缺乏对文科知识的兴趣,这就使很多学生不重视历史知识的积累,进而造成他们的历史素养缺乏。笔者在教授思政课的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对提到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因此,思政课教师授课当中,必须花时间和精力去讲解历史,如果不讲,学生就不能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迁理论、政策和方针的提出由来。

(二)缺失人文精神

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只偏重于科学教育轻视人文教育,强化技术教育,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的人文精神完全被实用主义,折射到课程设置上,技术类课程设置硬化而思政课程偏软,在管理思想上过于强调专业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从思政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来看,将历史教育引用到高专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是提升高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成效和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方式。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不完整

在高等本科院校,公共思政课程有四门,高专学校现开设其中的两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而缺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上,高专生可以说是“先天不足”,何况高专生在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上并不高于本科生。

三、将历史教育融入高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将历史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历史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则是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教学中要围绕“思想性为主,知识性为辅,史论结合,以史带论”,以史为媒,达到思想政治理论的育人效果。《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简称05方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和课时进行调整,更加凸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具体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主要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和主要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离不开孕育的历史语境,2005年方案强调指出:“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对高专学校而言,就更需要把历史知识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中去,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背景下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如在讲授思政《基础课》中民族精神的培育时,应主要从传统文化、民族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提炼素材,激发大学生内心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激情,进行道德教育,借以培育人们兼容并包的精神,培育起全球性眼光和战略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现从历史教育角冷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达到思想政治理论的育人效果。

(二)参考借鉴历史教育的教学形式

历史教育具有生动的、形象的鲜明特征,借鉴历史教育的形式,会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比如,历史研究注重实证分析,讲究史料收集整理,及其真伪的辨别,并要求对史料进行选择、综合、对比、分析等多方面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也大可参考借鉴,采用最真实、最丰富、最具说服力的史实,作为佐证,用其说话、说理、感人,教育大学生明辨是非,崇尚真善美,提高道德判断力,坚定和增强政治立场、鉴别能力,锤炼大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又如,历史教育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多学科知识如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科学等,然后根据已有掌握的综合知识,进行分析运用,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可通过各学科的知识教育体系,从不同的视角,实现教学教育目标,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使大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再如,历史发展是动态的过程,历史教育和研究关注人性和生命力。因此,历史教育忌生搬硬套,讲求真正的体验、感悟、启发,拥有鲜活的生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要求而进行改革创新,以此为鉴,才不会脱离时代而显得枯燥呆滞,从而保持勃勃生机,达到“三贴近”的要求,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能够承担起时代使命,发挥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篇(7)

长久以来,在我国应试教育的举国体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总是注重对知识的强硬灌输,使得学生难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认识,在理论教学中,更加缺乏实际行动,将情感教育切实运用到教学体系之中。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必须将情感教育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发现和发挥它的使用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力度的加大以及文化的蓬勃发展,许多的专家学者已经系统化清晰地对情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概括。教学行为是一项复杂的融合各方面综合因素的行为,在教学活动中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因素。我们应当依靠这些既成的理论结合自身的实践,将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发扬光大。在高职院校里,学生正处于学校和社会的之间的桥梁纽带,教师必须深入了解认识学生的内心活动和心理变化,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深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沟通,教学相长,互助互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担任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任,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成绩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与普通大学有一定的差距,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并采取情感教育方式进行,减轻教学压力,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文化知识的更新和新的教学方法的推行,时代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深刻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着重强调了学生价值观、态度、情感的教育教学。高职教师应当时刻注意学生的内心活动,把握学生的情感变化,这既推进了新课改的实施,也加强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观接受意识。

学生的生活态度、认识事物的能力和价值观人生观的建设是当今思想教育的重中之重。以人为本即是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当做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每个学生的自身个性。但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向学生僵硬的灌输课本内容为主,限制了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束缚了学生的自由,不利于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丰富。因此,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迫切形势之下,高职院校和教师应当积极学习运用情感教育的本质,并将情感教育切实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日常生活的心理变化,善于张扬学生独特的个性,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适当的释放,更好的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能力。既加强了教学效果,更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新时代的教学理念。

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在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思考,使学生了解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将学习内容化作自身所具备的一种本能,规范学生的自身行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建设起学生自身的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情感道德体验。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对其将来的社会发展和身心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就是本着建设学生三观的目标进行设置。情感教育的加入,对于学生思考能力和想象力的拓展,使学生的价值观建设更加有利。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世界观是他人生道路的理论基础,指导着人生的方向,解决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建立在世界观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建设一个正确的世界观,才能建立科学有效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处在高职院校里的学生都是即将踏入社会的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只有依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以后行走于世才能做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事业,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有生力量。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即将踏出校门,走向社会的青年才俊,这是最后理论系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机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高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已趋向于成熟,有一定的社会经验,理论知识水平较高,都想要到社会上小试牛刀或者惧怕走向社会,这是一个矛盾纠结的时期,必须处理好这一时间段的心理状态,调整一个良好的身心状态,准备迈向社会。因此,这一阶段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力,让学生自行分析思考问题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正是因为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幅度较大,情感波动范围较广,而情感教育也是必不可少。

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情感的教育教学,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丰富,感受到不同的情感经历,就是情感教育的成功表现。

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调动学生内心丰富多彩的感情,通过学生的感性认识,带来浓烈的情绪体验。我们的政治教育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向前发展,吸收不同的有利元素,走出一条全新的更加有效的道路,把学生当做学生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得到加强,开发学生的大脑潜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想象的能力

四、结语

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实施,营造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激情,勇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思考,表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使教学效果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占建青.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篇(8)

阿克塞尔·霍耐特,生于1949年,是德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曾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哲学教授,现为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他提出的承认理论属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代表着该学派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和动向。与之前的批判理论家不同,霍耐特对人的社会性有更大的关注,将经验型和规范性结合起来,突破了批判理论研究的局限性。他的主要作品有《为承认而斗争: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权力批判:批判的社会理论反思各阶段》等。

一、霍耐特的承认理论简介

黑格尔首先将承认一词引入了哲学,他在《精神现象学》中将承认一词进行哲学化的处理,并延伸出自我意识学说。自我意识是一种主体存在,是一种互主体,只有当自我意识互相承认的时候,自我意识才能理性化。因此,不同的主体之间为了维持自己的存在必须相互承认,因此承认关系中要求主体间有互惠的关系存在。哈贝马斯进一步指出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是不可分割的过程,离开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互相承认,规范就不复存在。

霍耐特采用了黑格尔思想中的主体间以斗争为核心的发展方式,同时也继承了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他认为实践中,主体交往的主要形式是为了得到承认而进行斗争,社会上存在的冲突、纠纷以及对抗都属于斗争的表现。而主体为了得到承认,又不得不进行妥协,互相承认,在这种互惠主义的关系下,产生了独立平等的交往。霍耐特认为,有规范性的交往活动是得到了社会的承认的大前提下的。而道德上产生的不公正体验都是因为社会主体认为自己应得到的社会认同没能够得到。在霍耐特的理论中,将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认分成了三种形式,分别是爱、团结和法律。爱是个体在家庭主体之间得到的相互承认关系,团结是个体在一个组织内得到的相互承认关系,法律是存在于社会中,承担了爱与团结的中介,为社会个体寻求平等规范的承认形式。通过这些承认形式,一个人才能将自身看着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认同自己的存在。

二、霍耐特的承认理论的重要性

根据霍耐特的理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最根本的是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承认关系。建立平等的承认关系是促进人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教育交往本身就是一种相互承认的关系,而且教育交往可以促进个体获得承认,正确认识交往中的承认关系,因此将霍耐特的承认理论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教学交往中的承认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家庭之爱的延伸。教师在情感上对学生付出关爱,可以看做是父母对于子女的悉心教导。而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进行自我发展,就相当于在父母的关照下成长。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建立爱的承认关系,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在潜移默化和情感交流中进行正确价值观和思想的教育工作。

其次,霍耐特的理论中的平等承认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开展的保障。教师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看做是独立平等的个体,才能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教师将学生视为独立的精神整体来对话,并将自己的人格真实地展现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在平等的承认关系中正视自身的存在,进行自我发展和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之处在于它是对学生的思想和信仰进行的教育。根据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形成思想和信仰的根基在于学生取得周围社会个体对自身的承认,从而自己对自己产生正确的承认关系,从而能够认可和重视自我的价值。因此运用霍耐特的承认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教学,是从根本上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三、承认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重视情感交流和心理辅导,给予学生爱和承认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改正错误的思想的过程就是给予学生正确的承认和用爱来教育学生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首先提高自身的修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在日常随时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和教育,用引导的方式纠正学生的思想错误。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师生间和谐的承认关系中进行,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建立平等关系

建立平等的承认关系是霍耐特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树立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性来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要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运用丰富的事例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思想,通过说服的方式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认识。

(三)加强实践教学,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加强实践教学就是带领学生去积极获取社会的承认关系,感受社会承认的氛围,得到团结这一相互承认关系的确立。教师应积极带领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评比,探访教育基地,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总结: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借鉴霍耐特承认理论中的优秀理念,认真思考现有教学模式上的缺陷和不足,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相处模式,让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教条主义的僵局,真正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晓艳,李和佳.和谐社会中爱的承认之维——以霍耐特承认理论为视角[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篇(9)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担任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任,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成绩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与普通大学有一定的差距,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并采取情感教育方式进行,减轻教学压力,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文化知识的更新和新的教学方法的推行,时代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深刻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着重强调了学生价值观、态度、情感的教育教学。高职教师应当时刻注意学生的内心活动,把握学生的情感变化,这既推进了新课改的实施,也加强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观接受意识。

学生的生活态度、认识事物的能力和价值观人生观的建设是当今思想教育的重中之重。以人为本即是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当做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每个学生的自身个性。但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向学生僵硬的灌输课本内容为主,限制了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束缚了学生的自由,不利于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丰富。因此,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迫切形势之下,高职院校和教师应当积极学习运用情感教育的本质,并将情感教育切实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日常生活的心理变化,善于张扬学生独特的个性,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适当的释放,更好的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能力。既加强了教学效果,更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新时代的教学理念。

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在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思考,使学生了解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将学习内容化作自身所具备的一种本能,规范学生的自身行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建设起学生自身的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情感道德体验。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对其将来的社会发展和身心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就是本着建设学生三观的目标进行设置。情感教育的加入,对于学生思考能力和想象力的拓展,使学生的价值观建设更加有利。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世界观是他人生道路的理论基础,指导着人生的方向,解决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建立在世界观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建设一个正确的世界观,才能建立科学有效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处在高职院校里的学生都是即将踏入社会的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只有依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以后行走于世才能做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事业,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有生力量。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即将踏出校门,走向社会的青年才俊,这是最后理论系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机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高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已趋向于成熟,有一定的社会经验,理论知识水平较高,都想要到社会上小试牛刀或者惧怕走向社会,这是一个矛盾纠结的时期,必须处理好这一时间段的心理状态,调整一个良好的身心状态,准备迈向社会。因此,这一阶段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力,让学生自行分析思考问题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正是因为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幅度较大,情感波动范围较广,而情感教育也是必不可少。

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情感的教育教学,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丰富,感受到不同的情感经历,就是情感教育的成功表现。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篇(10)

1 从社会学习理论看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1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认为,模仿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通过模仿学习,主体建立习惯化的行为反应模式。班杜拉提出了“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概念,认为替代强化包含了个体在观察他人时所看到的积极结果或消极结果。因此,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当某个个体看到他人由于恶作剧行为而受到社会群体的认同、嘉奖或瞻仰的时候,就会有表现出恶作剧行为的可能性。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从环境因素、个体认知因素和个体的行为因素的交互决定关系来研究人的行为因果模式,认为人的个体因素和人的行为相互影响、相互决定,人的个体因素与人所处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决定,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班杜拉强调个体的认知因素对其行为具有主动影响;个体的行为不仅是个体内部因素的驱动所致,也是环境和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班杜拉的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并非绝对地受环境的影响,而是认为个体通过自己选择环境和选择其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从而主动去掌控自己的未来。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解释个体的行为动因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所强调的榜样的作用应用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在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要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少数民族“四有新人”,为社会主义社会多民族大团结、大繁荣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做好正面的引导、疏导工作的同时,积极地培养未来的少数民族干部,为和谐稳定的边疆作出贡献。

1.2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达到1亿多,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1%左右,我国国土面积的64%都是民族自治地方,边疆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居住区。”囿于地理条件、经济水平、民族历史和文化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社会文化有着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在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族价值取向呈多元化趋势。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尤其是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社会的到来,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文化交往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

“在我国2.2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有1.9万公里都是在民族地区,居住在边境的边民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群众。”随着高考扩招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在众多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毛入学率已经达到90%以上,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再加上国家通过“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等优惠政策,很多少数民族学生走入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再一次强调:“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该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但是,由于各种敌对势力的诱导,有极少数少数民族群众被利用。因此,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如果高校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上是成功的,那么,这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在回到少数民族地区、参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就会起到为周围的少数民族群众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他们就能够用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来影响周围的少数民族群众,成为社会主义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为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大繁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反之,如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就极易可能任其发展为一种消极的力量,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因此必须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思考。

2 切入点:以情感教育理论为视角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提高教育对象的政治觉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德育工作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独白式”的方式开展,这种方式很难应用到具有各自文化背景和具有较强少数民族意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去。例如,“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很难对具有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2.1 情感教育理论

在心理学上,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存在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在哲学上,情感是人主观地对其所感受对象的体验,反映了人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情感具有生物自然本性,同时也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情感受社会生活制约、在社会生活中形成。认知观点将情感建构为认知的结果。通过不同的信息处理加工方式,情感对认知有着驱动作用和组织作用。在情感刺激中,认知评价情感发生与否、发生何种情感和发生的情感的强度。情感对认知具有动力作用、选择作用、诱导作用和生理准备作用。

首先,在动力作用方面,由于情感产生于人的需要,需要使得人在社会中形成了一定的欲望、愿望,成为人心理活动或外部行为的动机,从而确认认知目的。如果认知主体在情感的作用下能够持续发展其主观能动性,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得认知不断发展、促进认知目标的实现。其次,在选择作用方面,一切认知活动均为认知主体在选择的过程中进行和完成的,认知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恰恰依赖于其情感需要。再次,在诱导作用方面,强烈的情感对认知主体具有极大的诱惑性,当认知主体对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在情感上作出调整,积极地接受情感的指引,全身心地完成某项活动。最后,在生理准备方面,那些精神分裂症患者、情感障碍患者发作的原因就在于其认知功能的损害。由此可见情感在主体认知方面的重要作用。

总之,情感贯穿于认知活动的全程,对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认知。良好的情感教育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知符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和安排、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当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旦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大繁荣的民族政策从认同、拥护到情感依赖,就会对社会主义社会多民族大团结、大繁荣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起到促进作用。

2.2 注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投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以自上而下的灌输为主,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落到实处,也很难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所接受,于是很有必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来迎接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给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带来的挑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思考、行动。

2.2.1 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特点

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可能做。”这句话点明,包括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的任何个人的行为的发生都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的需要,如果人自身的需要被忽视,导致其在生理、心理上没有得到应得到的关怀,人就不可能将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一旦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错误的需要得不到转换,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面临主体接受上的内部障碍。故此,把握住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特点,有针对性地满足其需要,也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一般而言,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落后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如果又受到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影响,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会在思想上和文化观念上同其他大学生有着相对的特殊性。在非民族院校的大学校园里,这些特殊性一般主要表现在性格孤僻、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少数民族意识强烈、学业基础差、竞争意识差、心理素质相对较差、综合文化素质相对较弱等特点。

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去满足他们的需要。

2.2.2 注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投资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塑造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必须遵循心理变化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越融洽,心理沟通越微妙,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越好。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乃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一般而论,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近乎决定性的作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尽管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其他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以及与汉族大学生之间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有一些差别,但是他们有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任何一位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有可能在教育工作者的关爱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教育工作者采用何种方法、何种态度与之交流、沟通。一般来说,情感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促进教育者与接受教育者和谐交往的催化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必将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为此,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事先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特点、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从而避免在施教过程中的盲目性、机械性、缺乏针对性。同时,也只有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入了大量的情感因素,才能体现出教育工作者的人性化和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精神,最终实现教育目的。

结束语

综上,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把握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规律性和针对性,以社会学习理论和情感教育为方法,培育政治观念强、道德水平高、文化技能优的合格的少数民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为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大繁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广州.杨晓龙,指导.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2:1.

上一篇: 科研诚信体系建设 下一篇: 对物联网的感悟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