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联网的感悟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12 08:47:25

对物联网的感悟

对物联网的感悟篇(1)

二、体验式的物联网实践教学研究

(一)结合实践,挖掘物联网应用在物联网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的兴趣与具体的物联网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教学准备阶段,具有发现物联网应用的能力,及时了解身边的物联网应用,并且通过简化结构、提取核心的方式,尽量用简单的设备、简洁的结构来把物联网的应用转移到信息技术教学实验活动中去,把日常生活中的物联网应用转移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日常应用的有效结合。

(二)强调实践操作,强化物联网体验单单把日常的物联网应用转化到信息技术实验是不够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通过良好的实验过程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参与到具体的实验活动中来,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物联网的特性、应用以及功能;并且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体验生活中的物联网应用,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强化物联网意识。

(三)详细剖析,总结结构模型在体验式物联网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针对物联网的构成结构进行有序的剖析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到物联网的内部构成以及各个模块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利用功能屏蔽法,屏蔽部分物联网模块,让学生体验整体设备在功能发生的变化,进而提高对物联网结构的了解和掌握。

(四)即时总结评价,提高学生认知在体验式的物联网教学过程中,要即时引导学生对物联网的知识进行总结,通过变体验、变总结、变应用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总结物联网的功能、结构和应用环境。通过总结归纳的方式,把体验式的教学中的感官感受转化为系统的知识结构,实现对物联网的系统性认知。

(五)构建反馈机制,完善问题反馈在物联网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地对学生的提出的教学问题进行反馈,并且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创新解决的思维模式。通过体验式试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实验的方式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验证答案,把物联网教学从课本走到实际操作过程中。

(六)强化体验教学,引导学生感悟在物联网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是方法,不是目的,而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式教学能够感悟其中的原理。因此在完成体验式教学后,教师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把体验到的原理平移到具体的生活实践过程中,感悟身边的物联网引用和基本原理,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物联网引用的认知,进而达到提高日常物联网应用的认识和操作能力的教学目的。

对物联网的感悟篇(2)

一节课,从预习、导入到中间环节,都可以用历史典故贯穿起来。教师可以采围绕历史典故设计教学过程,按照“学生课前预习寻找典故——教师课堂导入介绍典故——学生课堂展示讲述典故——师生课堂小结感悟典故”这个流程设计教学案。通过安排学生课前借助互联网寻找典故(或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以发现的眼光,在互联网上走进历史,探寻典故(或历史故事)的缘起、进程、作用,为课堂展开深度学习奠定基础;导入环节介绍典故(或历史故事)时,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有侧重的放大某个情节的信息量,通过渗透、隐喻、留白等形式,凝聚学生的关注点,引发学生兴趣点;课堂展示环节学生讲述典故,可以在检验学生借助互联网自主寻找、整合资源的情况下,给学生展现个性化、自主化学习创造机会,锻炼他们的归纳、分析、表述能力,随机调整“导学”重难点及破解的方法;课堂小结的落脚点放在感悟典故上,可以让学生借助从互联网上了解到的资料,通过不同人从不同角度解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碰撞,帮助学生提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水平,逐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例如,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我要求学生课前从互联网上搜集1-2个与春秋战国社会发展关系比较密切的典故,做到上课时能声情并茂的讲述出来。由于这段时期涉及到的典故比较多,当学生借助互联网查寻的时候,需要对从互联网上搜集到的众多典故,按照“关系密切”的标准进行甄别,这种放手让学生探究的办法很富挑战性,学生会带着兴奋、挑战的心绪快速投入到任务中。上课的时候,我给学生介绍了我从互联网上找的“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两个典故(理由是它们与赵国的兴衰较密切),播放完这两个动画小视频后,从ppt课件链接到能够找出这两个典故的互联网文本名——“历史典故:春秋战国时期的40个典故,你知道几个?”。之后,是学生提供链接点,展示他们寻找和选择的典故(文本或动画小视频),并简述选择的理由。学生争先恐后的抢发言权,他们罗列出了“负荆请罪、卧薪尝胆、破斧成舟、百家争鸣……”等多个典故,每个同学都讲述了自己选择的理由,课堂气氛格外活跃,学生争论的也非常热烈。

这样一来,学生们会主动把教材中提及到的史料与历史典故进行全方位对接,每个学生在聆听他人讲述选取理由后,头脑中都会留下较深的印象,这节课的目标很快就达成了。

二、借助互联网终端,把历史典故当作驱动学生思维的导航 

预习、导入时,由历史典故入手,可以刺激学生的兴趣点,为课堂学习起到铺垫作用;课堂环节推动进程中,历史典故还可以起到促进学生深度思维的作用。历史教材的“过去时”特点较明显,常常会给学生“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感觉;会让学生认为只需要“知其然”就行了,记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及历史意义就结了;致使学生对史料的印象还只是停留在较为肤泛的层面上。教师如果把历史典故借助互联网引进过程推进的节点中来,就会改变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惯常的认识观,进而改变他们的学习习惯,达到加深印象、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

如,在学习“唐太宗李世民”时,这部分知识的重点应该放在了解“贞观之治”上,经验告诉我,直接的去接触重点,机械的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会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换一种教学思路,从ppt课件中链接到互联网文本名“宣武门事变”,让学生先了解一些课本没有提供的内容——李世民登上皇位的血腥过程、采取什么手段开创出“贞观之治”的盛世,就会让学生对唐朝的繁荣产生更全面、更深层的认知,对李世民审时度势的能力、治国理政的能力产生更深、更全的认识,甚至会对皇权的更迭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也大有裨益。

通过这样的链接拓展,历史知识就不再那么静态、古板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不再觉得单调、机械了,课堂被动学习的面貌就会转变为主动思索和探究了。

三、借助互联网终端,把历史典故当作净化学生心智的明灯

学习历史知识只是手段,目的在于把握精髓,从中汲取养分,形成正确的认识观、学习观、是非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而学会做人做事。然而,这对于初中生来说,单纯的通过对教材史料的学习,很难达到培根所说的“读史使人明智”的高度。如果在教学中借助互联网适度的介入历史典故,引领学生去感悟历史,达就可以达到启迪学生智慧,净化学生心灵、濡染学生人格品质的作用。

如,在学习“吴越之争”时,教师可以从ppt课件中链接到互联网文本名“卧薪尝胆”,通过带领学生阅读文本+观看动画小视频,从侧面了解越王勾践复国的坚强意志,就会对“立志”与“成事”之间的关系引发深层思考;在学习《三国鼎立》时,从ppt课件中链接到互联网文本名“乐不思蜀”,通过让学生阅读文本+观看动画小视频,了解刘禅的昏聩,学生就会对贪图享乐的危害产生深刻认识;在学习《岳飞抗金》时,可以从ppt课件中链接到互联网文本名“精忠报国”,通过阅读文本+观看动画小视频,对岳飞生平作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就会对民族英雄的可钦可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自然地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

对物联网的感悟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1

1 巧妙整合信息技术,有效丰富学习情境

信息技术具有声像俱佳、图文并茂的特点,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可以将教材上不易呈现的教学情境生动地再现给学生。

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生死攸关的烛光》一文,由于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故事,而身处和平年代的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基础的局限性,无法深入到文本的意境中,与文本语言产生共鸣。该如何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呢?课堂上,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二战期间,法西斯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接下来,我出示与文本有关的课题画面“生死攸关”,然后结合图片提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的情感被多媒体创设的情境所感染,纷纷去阅读课文。同时,本文人物心理描绘的品读也是一个重点,它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语言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品味语言,文中的对话和蜡烛越来越短能让读者感受到“危机时刻”和“生死攸关”。课堂上,我借助多媒体展示“危急情境”,并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去对话、朗读,然后师生一起结合情境品味语言,于是,文本所传递的情感和展现人物勇敢、机智的一面在学生脑中渐渐地清晰了起来。

2 巧妙整合信息技术,有效提升感悟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篇篇都是经典,它凝聚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表达和谋篇本局,蕴含着作者或爱或恨、或喜或悲的情感。但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情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有些文本比较抽象,光靠字面的理解可能会比较难,这时,巧妙地引入信息技术,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例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一文,文本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能触动学生的心灵,释放着人间的“大爱”。基于这个文本,如何紧扣语言,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上课开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配乐朗诵,将文本语言用朗诵的形式触动学生的听觉,让学生随着配乐朗诵进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是文本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品味语言,提升感悟能力,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之上,我让学生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度的句子,体会“我”的不理解。当学生找出这句话后,我用课件将这句话投影出来,让学生结合文本语言和“我”内心的想法思考: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而在学习“父亲捐献角膜”段落时,当学生对语言有一定的感悟之后,我特意用多媒体展示“眼睛”和“盲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3 巧妙整合信息技术,有效拓展学生视野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这个能力也包括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个能力关系到学生是否具备再学习能力。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海量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共享于网络之上,如果学生能结合课内文本的学习去获取,就能产生阅读的兴趣,极大拓宽视野,从而获得综合能力的发展。

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美猴王》一文节选自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一书,《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如何以本文为契机点引导学生课后去阅读《西游记》呢?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是《西游记》里最重要的人物,我要从文中挖掘出精彩的语言让学生体会文本是如何描写“石猴出世”、“寻找源头”、“发现水帘洞”和“拥戴为王”的,通过语言品味去感受作品的精妙之处,进而掌握故事情节;同时,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我结合多媒体展示美猴王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对孙悟空的形象产生兴趣。当课文学习完之后,我借助互联网展示《西游记》的精彩片段,使学生产生要阅读《西游记》的欲望,我再趁机引导学生如何从互联网去拓展阅读。可以说,学好语文并是不简单地从课本上获取就够了,真正的语文知识需要学生课后自主去获取,而互联网的出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

总之,语文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整合信息技术,用开放的心态整合信息技术,只有紧扣学科特点,巧妙整合,才能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更好地获取知识、积累语言、培养能力,从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对物联网的感悟篇(4)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87-001

一、转化策略和特点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决问题,解题意味着什么?莫斯科大学教授C.A雅诺夫斯娅曾对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发表的演讲中作出了精辟的论断:“解题――意味着把要解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问题。”这解决了数学教学者长时期困扰的难题。从此转化策略风靡全球。笔者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把一种表达形式在实质不变的前提下变化为另一种易懂的表达方式都属于转化。所以又叫形变实不变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转化主要有两种:等量变换与等积变形。这里的“量”特指数量之间的转换;这里的“积”是广义的,包括图形的长度、周长、面积、体积相对不变前提下的变换。

二、转化策略的种类

转化普遍存在于小学数学的各个层面的知识与技能中,种类繁多,现列举几种:化新为旧,化生为熟,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又称“物化”),把正面进攻化为旁敲侧击……

三、指导运用转化策略

对物联网的感悟篇(5)

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紧密,因此教学数学概念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掌握知识间的前后联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恰当、有效的教学环节,自然地引出概念。例如,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角的分类和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了解了这些,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角的分类的知识,接着出示几个角让学生判断,然后出示三角形组成的小船图案,让学生尝试按角的特征给这些三角形分类。这样既使学生学习了新的知识,又沟通了所学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二、创设有效情境

夸美纽斯认为,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因此,小学数学的情境创设,应该从学生的视觉感官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进而促使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究。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春天到了,花儿开了,引来了许多漂亮的蝴蝶。有一只蝴蝶特别调皮,它和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把身体的一半藏在花丛中,只露出了一半身体,你能找到它的另一半吗?”学生对这个情境特别感兴趣,在他们找出了这只蝴蝶的另一半后,教师追问是如何找到的,学生回答“因为蝴蝶的身体是对称的,也就是两边相同”。这个情境创设不仅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具有针对性和适切性,强调并突出了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基本和关键要素——两边对称,有利于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学习。

三、注重活动探究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每个数学概念的背后都有许多鲜活的内容。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引领学生观察、比较、感悟,从而认识概念的基本特征。例如,教学“面积”这一概念时,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探究。首先,直观感知物体的面有大小。播放歌曲《拍手歌》,让学生边听、边唱、边拍,感知自己的手掌面、课本封面、课桌面等,并比较它们的大小,然后我提问“它们的大小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呢”,由此引入新知的学习。其次,通过“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感知面积的含义。先让学生摸课桌、文具盒等物体的表面,并以手掌面为参照,感受它们各自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仿照“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课本封面的面积、课桌面的面积的理解。通过模仿、迁移,引导学生体会面积的意义,接着通过画、涂等活动,完善面积的含义。接着我在黑板上演示沿着学具盒的周边把它画下来,得到一个平面图形,给平面图形涂色后指名学生说说涂色部分是这个图形的什么,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也有面积,然后总结面积的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最后,通过“比一比”“辨一辨”的活动,深化面积的含义。“比一比”就是让学生比较文具盒和课本封面的面积;“辨一辨”就是让学生用蓝色笔描出这两个图形的边线,并涂红色表示它们的面积,然后让学生说说蓝色和红色部分分别是图形的什么,以弄清楚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和关系。这样有梯度的学习,既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知识,又让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感悟面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培养了思维能力。

对物联网的感悟篇(6)

2014年10月15日,有网友拍到蚌埠一中挂出“热烈祝贺我校女婿埃里克·白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标语,并把照片发到了网上,网易等门户网站纷纷转载,引发无数网民吐槽(以下简称话题)。笔者认为,“话题”也是一种课程资源,结合课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进行了下面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到对社会“话题”的评价要理性,不要盲目追风,更不能推波助澜,自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评价社会话题要客观、公正,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社会“话题”的争论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辩证地看待“突发”的社会话题,初步掌握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3.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领悟联系的观点,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相关原理看待和分析身边热点“话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展示图片:“热烈祝贺我校女婿埃里克·白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标语。同时配有旁白:有网友拍到蚌埠一中电子屏打出“热烈祝贺我校女婿埃里克·白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标语,并把照片发到了网上。该标语引来无数网民吐槽,各种议论甚嚣尘上。网易等几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一时间使得蚌埠一中“名扬”全国,直至海外。本节课我们就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道理解读这个“话题”。(板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合作探究,感悟新知】

探究活动一:领悟联系的含义。

蚌埠一中是蚌埠市教育局所属的一所省级示范中学,因“热烈祝贺我校女婿埃里克·白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标语而“闻名”。许多网民在认识一中、评论一中、关注一中,记者也在采访一中,想不火都不行啊!突然,蚌埠一中与五湖四海网民的联系变得如此的近?请问同学们,这里所说的“联系”是哲学上所说的“联系”吗?这两个“联系”又有何联系呢?(板书:联系的含义)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哲学上所说的“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一中与网民的“联系”是哲学上所说的“联系”的一种具体形式。蚌埠一中因“标语”引发网民的吐槽,让更多的网民上网了解一中,体现了蚌埠一中与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一中的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就标语问题做出了回应,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

上面,我们通过一种具体的联系读懂了哲学上所说的“联系”。为了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联系”的理解,我们继续围绕这个“话题”,共同解读“联系”的特性。(板书:联系的特性)

探究活动二:联系的特性知多少。

PPT展示网民关于“标语”的跟帖。教师有选择性地提醒:有的网友认为一中在借机宣传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有的网友认为一中为“沾光”搬出女婿;有更加犀利的网友这样说:“攀关系哪家强?”也有网友认为:“能通过刻苦学习和创新思维,考入名校,和美国科学家一起奋斗,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但也有网友的跟帖,内容低俗,极不文明。蚌埠一中回应此举是为了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而已。在此,我们先不评论谁的是是非非,我们运用联系特性的知识作出全面的分析。

问题探究1:“联系”有哪些特性?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不是个别事物具有的特点,而是一切事物所共有的普遍特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形式、地位和作用多种多样,各有自身的特点,联系具有多样性;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世界上没有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事物,但是世界上每一具体联系又都是有条件的,联系具有条件性。

问题探究2:“标语”出来后,蚌埠一中“火”了?请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分析“火”的原因?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引导、总结。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学校得知埃里克·白兹格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且其夫人吉娜是蚌埠一中高中毕业生,因此决定打出“标语”进行宣传,这是“火”的内部原因。网友把标语传到网上,引发网友热议,且几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这是“火”的外部原因。网络传播的及时、快捷使得蚌埠一中与世界开展了“零”距离接触,这条标语把一中与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正如教材所言,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注意区分任何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表述),世界上找不到同周围事物毫无联系的、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不与其他要素发生联系,或者不与整体发生联系的孤立存在的要素也是没有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是世界联系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纽带。

问题探究3:“标语”被网络转载后,有网友认为:一中在借机宣传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请运用联系的客观性评价这种说法。

学生评价,教师点拨、引导、总结。

据了解,吉娜初中、高中都就读于蚌埠一中,高中毕业后考取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来,吉娜去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研究界面非线性光谱、生物成像,再后来认识了埃里克·白兹格,两人喜结良缘。这个客观事实,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从这个角度说,学校宣传优秀校友,从而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标语中用“热烈祝贺我校女婿埃里克·白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确有不妥之处。大家知道,“女婿”是基于婚姻关系的说法,作为学校这样用,显然不够严肃和庄重,难怪网友纷纷吐槽,认为一中往自己脸上“贴金”,埃里克·白兹格获奖与一中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这是一种主观臆造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仍然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未来某一天,吉娜携丈夫回国,学校邀请两位科学家到一中做客,或者为学生做一次科普报告。那么,这种联系形成以后,也就具有客观性。正如“相关链接”中指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问题探究4:-中因“标语”而深陷舆论的漩涡,有人为它抱不平说“太冤了”;有人说它“该得”。请结合联系的多样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总结。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容易看到的是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往往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譬如,一中想利用“标语”激励学生好好学习,这是直接联系、内部联系。一中因“标语”而深陷舆论的漩涡,这是一种间接联系、外部联系、因果联系等等。

问题探究5:-中因“标语”而遭网友纷纷吐槽,为避免类似宣传问题发生,请从联系“条件性”的角度提合理化建议。

学生提建议,教师点评。

我们看待社会现象和评价社会“话题”时,要善于分析和把握社会现象和“话题”产生、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内部条件,又要关注外部条件,既要认识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不利条件。蚌埠一中基于吉娜是校友的客观实际,想宣传她的事迹以鼓励学生勤奋学习这是主观愿望。如果能有效挖掘相关素材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学校也能产生良好影响,这是有利的条件。但是,由于“标语”表达的原因,网友对学校产生了不利的评价。所以,作为学校,在利用社会话题进行宣传或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时候,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措辞要准确,不能因娱乐和诙谐而丢掉了“尊严”,要充分考虑这种做法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尤其是给学校带来的利与弊。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升华,结束新课】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道理分析了蚌埠市“突发”的一个社会热点“话题”。我们可能是话题的制造者,但更多的时候是话题的跟帖者、评论者。我们在跟帖的时候,在网上发表观点的时候,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切忌主观臆断和片面。评价社会话题要理性,客观、用智慧的眼光把问题看真切,不盲从,不随意,尤其不能进行人身攻击,注意个人修养和网络道德,做一个遵纪守法,享受网络知识和文明的评论者。

【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同学们,一中因“标语”而“引火烧身”,请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修改“标语”。

五、教研反思

教学设计写好后,笔者和蚌埠二中程颉老师进行了交流,他认为操作性很强,有创意,想按照我的设计思路进行一次教学尝试。于是,在10月22日上午,程老师上了一节原生态的公开课。

从“观课”和“评课”情况看,以此“话题”为载体,设置上述问题情境逐步推进课堂教学,环环相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讲清了哲学道理。正如评课教师所说,学生在“热闹”中看到了“门道”。学生围绕“话题”探究问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寓哲学道理的阐述于“话题”的评价、争论和辨析之中,或从“话题”的围观、讨论和解读之中概括出哲学道理。学生的精彩发言不断,课堂时而自然响起鼓励的掌声。如在“问题探究4”中,庆幸的是,学生的回答没有偏向一种观点,而是根据联系的多样性,同时结合条件性给出了辩证的回答。再如在布置作业巩固新知,请您修改“标语”环节,学生参与度非常高,纷纷拿出纸笔,写了起来:“热烈祝贺校友吉娜女士的先生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热烈祝贺校友吉娜女士的丈夫埃里克·白兹格先生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学生对这样的表述纷纷点头,表示能够接受。课堂的生成远远超过了教师的预设。

一节新授哲学课,程老师推进得这么自然,学生参与得这么舒畅,课堂教学氛围这么轻松,我想是与这个“话题”作为课程资源展开教学分不开的。教学目标达成度也比较高,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为学生指明了分析问题明哲理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能动地去寻找、选择和运用课程资源,是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更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需要。该“话题”就发生在学生身边,符合“三贴近”原则。师生共同整合该“话题”资源,优化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过程。同时,笔者也想借此“话题”引导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这样的因势利导比单纯的口头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可见,对社会“话题”的评价应该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我们的教育教学何尝不是这样!

对物联网的感悟篇(7)

2物联网面对的安全问题

对于传统的网络而言,业务层的安全与网络层的安全二者是完全独立的,但是物联网则不同,它具有自己的特殊性。由于物联网是在现有的互联网技术基础上集成了应用平台和感知网络而形成的,互联网给物联网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安全机制,如加密机制、认证机制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应该按照物联网的特征来适当地补充、调整这些安全机制。物联网面对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RFID系统安全问题

RFID射频识别技术获得数据的方式是通过射频信号来对目标对象进行自动识别,无需人工干预就可以自动识别多个标签和高速运动物体,操作较为简单、方便,是一种典型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黑客对于RFID系统的攻击主要是破解、截获物联网的标签信息。攻击者获得标签信息之后,通常就会利用伪造等方式来非授权使用RFID系统。目前国内外IT界大多都是通过加密标签信息的方式来保护RFID的安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式仍然存在着安全漏洞,不能让人完全放心。RFID芯片若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或者设计不良,攻击者仍然会有很多方法来获取RFID芯片的数据信息和结构。

2.2物联网业务的安全问题

因为物联网节点通常都是采用无人值守的方式,且都是先部署物联网设备完毕之后,再将网络连接起来,所以,如何对物联网设备进行远程业务信息配置和签约信息配置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多样化且数据容量庞大的物联网平台必须要有统一且强大的安全管理平台,不然的话,各式各样物联网应用会立即将独立的物联网平台淹没,中央很容易会将业务平台与物联网网络二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割裂开来,产生新的安全问题。3.3核心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核心网络所具备的安全保护能力相对较为完整,但是由于物联网节点都是以集群方式存在,且数量庞大,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使得大量的物联网终端设备数据同时发送而造成网络拥塞,从而产生拒绝服务攻击。与此同时,目前物联网网络的安全架构往往都是基于人的通信角度来进行设计的,并不是从人机交互性的角度出发,这样就将物联网设备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剖裂。

2.4黑客很容易窃取和干扰物联网信息的传输

由于在很多场合,物联网的传输方式都是依靠无线传输,而无线传输若没有适当地加以保护,那么很容易被黑客所窃取和干扰,这样一来,就会对物联网网络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物联网能够取代人来完成一些机械重复、危险、复杂的工作,因此,物联网设备很多都是设置在无人监控的地方,黑客可以通过远程操作更换物联网设备的软硬件,或者直接破坏设备,给物联网设备的本地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3物联网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3.1物联网的业务认证机制

传统的互联网认证技术是要对不同层次进行明确的区分,网络层的认证和业务层的认证完全分开,相互独立,业务层的认证只负责鉴别业务层的身份,而网络层的认证就只负责鉴别网络层的身份。但是物联网则完全不同,它将网络通信和业务应用紧紧绑定在一起。但是值得值得注意的,无论物联网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网络层的认证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业务层的认证则可有可无,它可以根据和业务的安全敏感程度和谁来提供业务信息来进行设计。例如,当由运营商来提供物联网的业务,那么就完全不需要进行业务层认证,而只需要利用网络层认证结果即可。而若是由第三方来提供物联网的业务,而不是由运营商来提供,那么就可以不需要考虑网络层的认证,只需发起独立的业务认证即可。当业务是金融类、个人信息类敏感业务,则必须采取更高级别的安全保护,而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进行相应业务层的认证。而当业务只是气温采集、位置定位灯普通业务时,就可以不再需要业务层的认证,网络认证即可。

3.2物联网中的加密机制

逐跳加密是传统的网络层加密机制,即在发送信息数据的过程中,转发到节点和传输的过程采取密文方式,而信息在接收端和发送端之间则采取明文。但是众所周知,物联网的业务使用和网络连接是紧密结合,这样一来,就面临着是选择端到端加密,还是选择逐跳加密。逐跳加密只是在网络层进行,且不需要对所有信息数据都加密,只需要对那些受保护的链接加密即可,因此,可以在所有的业务中都适用,也就是说,能够在在统一的物联网业务平台上对所有不同的业务进行安全管理,这样一来,就有效地保证了逐跳加密的可扩展性好、低成本、高效率、低时延的特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逐跳加密需要对信息数据在各传送节点上进行解密,因此,各个节点都很有可能会对被加密消息的明文进行实时解读,安全隐患较大,各传送节点的可信任度必须很高才行。而端到端的加密方式则不同,它选择不同的安全策略主要是按照业务类型的不同来选择的,低安全要求的业务不提供或者只提供低安全等级的保护,高安全要求的业务才会提供高安全等级的保护。但是端到端的加密方式有个致命的确定,那就是不能保护消息的目的地址,不能对被传输消息数据的终点与源点进行掩盖,很容易遭到恶意攻击。综上所述,对于高安全需求的业务,最佳的选择是采用端到端的加密方式;对于低安全需求的业务,则可以先选择逐跳加密的保护方式。

3.3加强物联网网络防火墙的控制

目前物联网网络上常采用的防火墙技术主要是过滤防火墙、防火墙。如新毒霸悟空2013免费杀毒软件下载安装后可电脑和手机双平台杀毒,金山毒霸2013悟空正式版下载安装后不仅可以查杀电脑中的病毒木马,还能查杀手机中的病毒木马,防止恶意扣费。新毒霸2013悟空采用金山云启发引擎,速度遥遥领先于传统杀毒软件。金山杀毒2013新毒霸悟空永久免费杀毒软件比金山毒霸2012猎豹免费杀毒软件的查杀速度更快,金山毒霸2013悟空正式版拥有30核云查杀引擎,查杀运行在云端,不占用内存,不影响电脑速度,金山毒霸2013官方下载安装后全面保护您的电脑安全。它拥有全球最先进的云查杀引擎,金山毒霸2012官方免费下载安装后拥有超强的病毒分析和查杀能力,已实现全新病毒99秒内快速鉴别,且只有10兆左右的安装包和10兆不到的内存占用,还拥有10秒以内的安装速度,金山毒霸2013官方免费下载最新版相比金山毒霸2012官方免费下载版本查杀速度有很大的提升,金山杀毒软件让您的电脑彻底远离卡机、死机问题。

3.4政府应该加强对物联网信息安全研发的支持

物联网已日益成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础,政府应该与IT商联手,共同支持一批物联网信息安全领域的研发项目,以期尽快为物联网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网络安全环境。例如德国政府就于近日开展了一系列物联网信息安全研发,以此来巩固德国作为世界最安全经济体的地位。此次实施的研发项目以物联网中的嵌入式信息系统安全、数据传输及编码过程安全为重点,采用产学研合作的形式进行,如卡尔斯鲁尔的Wibu-SystemsAG公司牵头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集成化保护”项目,将研发能保障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嵌入式操作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新型信息系统硬件结构;Furtwangen科技大学协调的项目“虚拟-现实系统通用多形态安全解决方案”,致力于研发物联网中恶意攻击和远程操控行为的识别和应对技术方案;弗朗霍夫学会海因利希-赫茨研究所牵头的项目“物联网高效安全编码技术”,研究重点为物联网数据无线传递过程的高效安全编码及加密技术方案。德国联邦教研部、联邦内政部将投入科研经费约800万欧元。

对物联网的感悟篇(8)

传统的历史教学,借助的仅仅是薄薄的一本教科书,教科书所选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不可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望。如今新课改理念不断渗透课堂,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必须改变过去“黑板+嘴巴+粉笔+教材”的平面式课堂教学模式,快速进入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新课堂教学模式。借助信息技术声、光、色、像的特点创设情境、还原形象,有效地吸引、感染学生,使他们乐于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历史知识。比如在教学《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时,我制作了一个课件,把“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青铜树”“青铜立人”的照片插入课件中,播放时用特写的方式展示,很快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突破“司母戊鼎”的铸造这个难点时,借助多媒体的自定义动画,把组材、铸造的过程一步一步的展示出来,学生看后,再结合课文内容,当堂就掌握了其知识;在讲述三星堆青铜艺术时,我直接链接了“三星堆博物馆网站”,打开网页,和学生一起进入“青铜馆”欣赏绚丽夺目的三星堆青铜艺术,让学生对抽象的青铜艺术有了很形象感受,让学生在欣赏中真正了解了青铜文化,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使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课堂像磁铁一样对学生很有吸引力。

二、制作课件,自主探索,让学生感悟历史

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历史课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参与,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与信息网络建立联系,指导学习、参与讨论,实现由维持性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轨,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自由和主动。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制作简单的课件,讲出自己对历史的的感悟。像张敏同学制作的《南京大屠杀》片断课件,以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并产生共鸣,那就是1937年12月,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使六朝古都成了人间地狱,魔鬼的天堂,南京大屠杀成为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成为 “国穷民穷被狗欺”的有力见证。同学们也感悟到日本右翼势力长期以来不仅不反思,并公然篡改侵略中国的历史,还编入日本中、小学历史教材,这是对历史的彻底否认。历史不能忘记,我们决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的血海深仇,一定要痛定思痛,知耻而后勇,发愤图强!只有中华民族强大了,我们才不会挨打,永远傲立于世界的东方。学生们在自主探索中真切地感悟到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魅力。让学生在信息化的课堂上制课件、谈感悟,学生就有了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更能激发和保持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回放展示,调动感官,让学生领悟历史

对物联网的感悟篇(9)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是人类的记忆。记的是过去,为的是今天,是将来;学史使人明智,学的是前人之史,明的是今人之智;历史是人类传承文明的途径或手段,教的是逝去的文明,育的是当今的文明,是将来的文明。要通过历史教育让“过去的记忆”指示“将来的命运”;让“前人之史”启发“今人之智”让“逝去的文明”育出“当今的文明”“将来的文明”不是单单靠我们今天抽象的教材、我们教师枯燥的说教、灌输就能做到的。为什么当前学生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课呢?曾经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通。”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积极地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学情境进行体悟,并且在体悟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可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幸福的同时,达到促进学生充分、自由地发展,从而达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就达到历史教育之根本目的。

一、创设情境,唤起历史意识,推动体悟学习

实践证明,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间接经验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的。而历史本身具有过去性和不能直接体验的特点,历史教材也是一个无法直接感受的“浓缩”了的、丢失了现象世界和生活世界生动丰富和多样性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学生主动有效地进行历史学习,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研究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从而能够借助于鲜活的生活案例,用巧妙的办法帮助学生认知。也就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富有情趣的多种教学活动情境中体悟并走进历史。创设情境最基本的就是要“活化”历史知识,以内容鲜活生动的历史知识为背景,设境激情,形式和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展现生活情境,想象进入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像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等。“活化”历史知识必须注重学科内部知识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最根本的就是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唐朝的《中外交往》课时,导入新课时播放了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歌,“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小跑三徒弟,西天取经……”学生们一下子就进入状态,一个个注意力高度集中,有的学生还跟着音乐哼起了歌词。由此引出了问题:“玄奘为什么西行取经?他要做哪些准备?觉得玄奘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玄奘的西行取经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这个小小的片段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主题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扮演角色,合作互动,强化反思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在课堂上不应该处在“被统治的地位”,而应当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苏荷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教师在课堂上就应当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扮演历史角色,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研究活动。”它是有助于我们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过去的人们为什么那样做、历史为什么会那样发展的一个体悟历史的过程。例如,一位美国教师在讲授《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独立战争的起因,她采取了独特的方式。她一上课就宣布:“由于教学经费紧张,本来应该免费提供的课堂用纸,今后要5分钱一张,现在同学们就拿钱来领纸,准备测验。”学生们一听很吃惊,有的说:“我的钱买了纸就不够买零食了。”有的说:“为什么不事先通知我们?”有的说:“为什么要5分钱一张,商店里可不是这个价钱啊!”但是为了测验,学生们不得不花钱买了纸。只见纸上写着测试题:“花钱买纸的事不是真的,请写下你们刚才的感受。”事后,教师说:“我是想让大家亲身体验当时英国人向美国人民强行征收印花税时人们的心情。”显然,这种做法能够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内容中来,亲自体验独立战争前北美人民受压迫的心情,亲自体验独立战争的伟大意义。

当然在历史课堂中进行角色扮演,必须建立在客观的历史史实的基础上,不能凭空想象、联想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带着学生穿越时空,进入历史时代,再现历史,感受历史的灵魂。在感受的过程中,学生之间要互相合作,对历史进行反思,从而升华对历史的认识。

三、运用网络,拓展延伸,升华历史情感

网络现在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也是学生最喜欢且经常使用的工具。而网络的交互性也为师生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环境,它可以快速便捷地使学生观看了解到大量的与教材历史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我们教师为什么不把网络引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呢?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能够复原历史的原貌,“再现”历史的过程,使学生在“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中感受历史,体悟历史,从而在快乐学习历史的同时,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升华历史的情感。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国共两党抗战比较》一课时,指导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源对国共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进行全面举证,并在举证中认识到在抗日战争中,没有国共双方的合作,没有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就不会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从而使学生全面的认识了抗日战争,认识到中华民族那外御其辱不屈的斗争精神。

法国作家孔巴兹说:“未来的学校应该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人。”历史有丰富多彩的事件、人物,有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如果只是追求对历史知识或者规律的把握,在角色上总是作为历史发展的旁观者,那么,再悲壮、再雄美的历史也无法激发起内心的波澜,也不可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灵魂的升华。历史教学应该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通过体验和感悟让历史活起来,让历史更加真实、更加人性化、更加平易近人,让学生们感受“生活即历史”、“历史即生活的神奇”。这是提升历史教学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策略;是让学生经历与体悟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体验与感悟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追寻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的重要手段和过程。

如果说营造感动,启迪悟性,是教师育人的营养,那么积累感动,砺炼悟动,就是学生成人的血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 丁贤勇、陶水木:《传承与创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对物联网的感悟篇(10)

二、设置分层目标

高中物理教师普遍认为学生的物理水平参差不齐,差异悬殊。其实,学生的性格、特性均不同,其学习方法更具个体性、差异性,所以在高中物理复习课上,教师不可能“一碗水端平”,更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分层复习,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协同发展。

教师只有明确学生具体的个体目标,让学生明确复习内容和方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复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构建概念图

认知心理学表明,在某一知识领域中,围绕一个中心点和中心目标,会产生多个次级概念和次目标,中心概念和次级概念有机组成一个高度整合的知识结构网络,各个知识点之间横向相互联系,或者纵向相互联系,彼此组成知识网络结构。其中,纵向联系表明了各个知识要点之间的包含类属关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而横向联系表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交叉、重叠和互补关系。很多高中物理的重要概念、原理和推论都是以相互关系出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课教学时帮助学生构建物理知识网络,让各个物理知识在纵横方向上连成线,以便在解决物理问题和解释物理现象时,学生能够自动提取、自动激活。

学生刚刚接触概念图或者面对比较复杂的知识结构时,教师可以制作模版,然后让学生按照模版完成内容。概念图的形成,是学生经历头脑风暴的一个过程,它既是原有思维的呈现,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激发过程。当用概念图展示知识时,学生的知识结构会变得更加清晰,更容易产生新想法。而概念图中的交叉连接,需要学生运用横向思维,发现概念间新的关系、产生新知识的重要环节。如“简谐运动”与“匀速圆周运动”之间的联系,就是学生从概念图中获得的灵感。

四、精讲精练典型例题

上一篇: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下一篇: 区域规划原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