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04 17:23:58

科研工作建议

科研工作建议篇(1)

二.搞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自08年以来,已经培训了2000余名学员,以培训带动创业,促进农民增收。为我县农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田间实验比较辛苦。天越热,越冷都要上地做好记载工作,尤其是试验过程中,从播种到收获,全部都需要人工操作。而后勤人员工资却远远达不到安徽省平均工资水平,更没有五险一金这个待遇。人员的劳动付出与工资不成正比。职工养老保险缺口严重,单位只能给参保人员缴纳1800元养老保险,其余的都是个人承担。因此造成了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科研经费投入严重缺乏,也就造成了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科研队伍有待加强。后勤人员出现断层,新人不愿意来,也没有资金招新人。以2020年为例,农科所试验收入5.5万元。

1、7名后勤人员工资为11万左右,绩效工资6万左右,计17万元。实际按2000年工资标准的60%发放。

2、参加社保人员20人,单位应该承担7000元*20人,因资金紧张只能承担1800元*20人,计36000元。

3、工人土地租金23人*800元,计18400元。

4、省市参试人员试验费每年约3万元。

科研工作建议篇(2)

一是校长的现代办学理念越来越需要教育科研理论的提升。

二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越来越需要教育科研的指导。

三是办学品味的提高,越来越需要教育科研的武装。

四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通过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来实现。

记得20世纪六十年代世界著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琼?皮亚杰曾经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庞大的一个教师工作者队伍,这样专心致志地在全世界工作着,而且一般都有胜任的能力,却产生不了杰出的科学研究者,能够使教育学变成一门既是科学的,又是生动的学问。”其实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在我们的现实教育生活中存在着。在我们的学校里面,有很多勤勉踏实肯干的教师,他们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却不注重学习教育理论,不善于发现和总结自己或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当学校布置的教研科研任务与其它工作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退而求其次。我想,相当一部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意识淡薄、参与教科研的热情不高也是现在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尴尬。这些尴尬充分暴露了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教育科研工作发展不均衡,各校重视程度差别较大

名校比较重视科研工作,行政参与有利于科研工作开展。而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对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先导性的认识不到位或者是错位。科研兴校仅仅停留在口号上。真是在笔头上重要,口头上必要,实际上次要,忙起来不要。还没有把教育科研工作真正纳入工作日程。有的认为科研可有可无,或认为搞科研不是教师的事,甚至认为搞科研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科研薄弱校依然存在。

2.科研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地位不稳定,有“边缘化”的趋势

有的学校科研部(室)专职科研人员少,素质不高。而县(市)区科研部学校科研室主任基本上都是身兼数职,事务繁多,领域不清。

3.基础教育科研经费匮乏,基本上是零运作

基础教育科研经费的匮乏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市县科研部门没有任何科研专项经费,基层学校在科研投入上也很有限。

4.教育科研的激励与制约机制不完善

有的学校追求课题级别或证书级别,而对是否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却不在乎,原因就和我们的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有直接关系。

5.科研的功利思想严重,浮躁跟风现象普遍

如有的学校追求课题数量,不顾质量;追求课题级别,不顾实际;追求课题立项,不求结果,课题主持人(校长居多)及教师缺乏真实的课题研究,造成了“空壳”课题;追求证书,不重实效。

6.基础教育科研和教研、教学相脱节

教育科研和教研、教学相脱节增加了参加研究工作教师的劳动量,使科研工作成为一种负担,这不仅弱化了学校教科研活动所具有的功能,而且还打击了一部分教师从事教科研的信心和热情。

以上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科研质量的提高,需要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并妥善解决。

二、思考与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树立严肃的教育科研态度

教育科研工作是扎扎实实的事情,容不得半点含糊。“向教育科研要质量”不能停留在口号上。真正实现“科研兴校”的目标,就必须对教育科研工作有正确的前瞻性认识,切实转变对教育科研工作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首先,要强化科研工作的领导,领导首先要有科研意识——走出教育科研工作可有可无、可管可不管的误区。进一步理顺科研管理体制。应把教育科研工作做为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校长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要认识到教育科研要讲求实效性、应用性——走出教育科研急功近利的认识误区。第三,搞教育科研要有自觉自为意识——走出“搞教育科研是负担”的误区。教师进行研究是工作所必须的,树立工作即研究的理念。教师的研究不是为自己增加额外负担,而是力图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以更有效的方式展开。从自己的研究中找到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就可以熟练地解决种种教育、教学困惑,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在不增加工作时间的前提下,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就必须树立科学、严肃、求真、务实的教育科研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科研工作进入“创新思考—实践研究—成果运用—指导实践—提高水平”的良性运行机制。

2.校本科研,课题教研,实现真正意义的教科研训一体化

著名教改实验家华东师大顾冷元教授指出:“要把教师的研究指向自身的实践”。那种不顾学校和个人实际一味追求级别高的课题去研究或图虚名的做法是错误的,结果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进行科研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体现,实现课题牵动。从学校和教师的总体情况上看,能够主持和参与省、市科研规划课题的还是少数。大多数学校和教师主要是要进行校本课题的研究。参与或主持校本课题研究,就是要落实校本科研的基本理念即学校就是研究中心;课堂就是实验室;教师就是研究主体;师生成长就是研究目的。有校本科研就要有校本课题,校本课题不要追求数量,关键是质量;不要求大求全求名,而要求实求真求精。有了校本课题就要有课题教研,课题教研就是采用科研的选题方法,运用教研的组织形式,以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立足改进教学实践,解决教学现实问题的小专题、跟进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我认为,一个课题就是一个团队,或者说是一批科研骨干教师队伍,从开题论证到课题实施再到得出结论,这个研究过程就是队伍历练和提高的过程。就是培训科研型教师的一个完整过程。科研、教研和培训能更好的体现集体的协作力和凝聚力,我们的目标就是最终实现真正意义的教科研训一体化。

科研工作建议篇(3)

1.观念陈旧,思想认识不到位。信用社员工特别是领导干部普遍年龄较大,学历较低,对科技知识学习掌握得不多,思维定式仍然沿用老办法多,对新事物接受少,接受慢,因而对快速发展的信息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具体表现为“三个不知道”:一是不知道有哪些最新的科技手段;二是不知道如何让科技推动业务工作的开展;三是不知道如何检查科技工作。对科技工作往往很茫然,束手无策,认为是太专业的工作,工作决策中主动应用得少。

2.编制过少,人员配备不到位。主要是专职人员少,技术队伍力量比较薄弱,有的联社科技部门都不单设,有的即使单设,人员也不多,只有2人,但信用社网点多,现在一个联社少则十多个,多则上百个信用社,而现在信贷、会计等部门,人民银行、银监会及上级省联社上线使用的程序越来越多,大小程序均在十几个,任务特别重,人员配备根本不到位。

3.各自为阵,整体规划不到位。由于信用社是一级法人,条线组织机构不健全,长期由人民银行等机构代管,而科技工作需要投入的资金又比较多,所以整体规划能力差,基层只能是各自为阵,这是信用社科技工作落后的最主要原因。

4.素质不高,岗位培训不到位。信用社目前科技人才匮乏,极少有科班出身、专业对口的本科以上的毕业生,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百分比远远低于其他的金融机构。在人才少、基础差的情况下,系统的培训也很少,从专业管理员到一线的操作员,基本都是干中学,学中干,素质虽然有所提高,但与时代的要求尚有差距,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知识,他们很难承担日益繁重的科技任务。

5.制度淡薄,综合管理不到位。由于人员水平限制和制度观念淡薄,对科技工作综合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为:个别人随意离开工作岗位,且不及时签退;密码设置规律性强,喜用易记的生日、家庭或单位的电话号码作密码,保密性差;发电机的配备不足,一旦停电,长距离的路程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调配工作;有少数营业网点对设备随意摆放,线路凌乱,没有理顺、固定;有些网点网络设备运行环境较差,防震、防潮、防火、防鼠等防范措施不到位;有些用作管理的计算机尚未安装杀毒软件,或虽已安装但不能及时升级;有些机房还储存有辐射性、强磁性、易燃性物品,对正常营运形成了潜在威胁等。由于管理不到位,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6.缺乏组织,系统开发不到位。中西部地区因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其农信社信息化建设还基本停留在电子化阶段,即以电子化代替手工处理业务,系统研发很少;东部地区虽然较发达,但是许多地方仍然储蓄不能跨县通存通兑、全省结算渠道不通,数据资料分散存储,难以综合统计和管理;应用系统版本有中创、神州数码等多个版本,各模块间相互分离,处理不一致;原应用系统无源程序,维护成本高,后续开发难;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多渠道电子服务方式没有。同时办公自动化远远不够,很多省份一点都没有进展。系统开发不到位,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

二、对策建议

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信息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很多情况下农村信用社依然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因此必须要加快科技建设,加速科技进步、加强科技管理。

1.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要重点解决领导观念的转变,主要的途径是领导层本身要强化自我学习,尽快变外行为内行。今后在配备县联社和信用社领导班子时,要有计划地选聘一部分正规院校毕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提高领导使用计算机参与辅助管理意识和应用意识,通过应用效果促进观念的转变。

2.充实队伍,调整人才结构。各联社在增加硬件设备投入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增加人员,鉴于目前科技人才比较短缺,可主要从两个途径解决:一是以优惠的政策、优厚的待遇从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招收应届毕业生;二是将信用社现有人员选送到高等院校脱产进修,使其“充电换脑”增长新知识,调整现有的人才结构,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3.统筹安排,立足整体定位。信用社科技信息化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全国数据大集中,但是现在各省的数据都没有集中起来。农信系统的信息化基础非常薄弱,无论在技术、设备以及人才等方面,都明显落后于其他银行,单个法人的农信社资金也非常有限,能投入信息化建设的就更有限。因此农村信用社加快科技发展,必须要有战略性的思考,全国一盘棋,统筹安排,立足整体定位,提高整体规划。

科研工作建议篇(4)

中图分类号 C93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250-03

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经济增长模式告别简单粗放、经济增长速度趋于平稳适宜、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政府作风趋于阳光透明、社会发展呈现科学高效,今天的我们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办公室是单位负责人实施科学决策和有效领导的综合办事机构,是一个单位沟通上下、联系左右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展示单位形象的“窗口”,肩负着调查研究、督察督办、参谋服务、综合协调等重要职能,其工作关系千丝万缕,错综复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形势,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农业科技创新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适应新的形势,与时俱进为单位搞好优质服务,成为摆在办公室人员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办公室概况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办公室目前下设行政文秘、机关财务、宣传报道、档案管理4个科室;共有在职职工14人,其中,主任(正处级)1名,副主任(副处级)1名,行政文秘科5人,机关财务科3人,宣传报道科1人,档案管理科3人。

1.1 行政文秘科主要职责

督查院属各部门、各单位贯彻落实院行政决策和工作部署;组织协调需多个部门共同办理的综合性行政工作;负责组织起草以院或院领导名义发出的报告、总结、决议、通知、意见、函等文件,组织拟定全院性的规章制度,组织撰写行政管理事项的通告等;负责外单位来文的签收、批办、留存、归档等工作;负责机关各行政处室发文的登记、留存、归档等工作;负责院章、院长名章等公章的用印及保管;负责介绍信、证明等便函的开具;负责全院作息时间调整及国家法定节假日机关职工的排班值班工作;负责全院计划生育、保密、接待等工作。

1.2 机关财务科主要职责

组织制定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并负责贯彻执行;组织开展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监督各项资金的使用和分配,负责转账和开具现金凭证,负责记账凭证的汇总;负责应收、应付款的结转和清理工作并负责登记往来账;负责各职能处室业务费、各项目资金的记账工作并监督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负责本单位工资的核算工作,监督并管理工资资金的使用情况;负责审核报销机关职工差旅费;负责固定资产明细账的登记工作,核算本单位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负责本单位财政国库支付系统工作等。

1.3 宣传报道科主要职责

负责全院信息公开工作;负责全院各类科研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的宣传报道工作;负责办公室日常新闻的工作;负责与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的联络和沟通工作;负责“京津冀晋豫蒙农(牧)科院六院信息”中本单位信息的收集、编写工作等。

1.4 档案管理科主要职责

负责院机关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和归档工作;负责对院属各单位档案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工作;负责本部门各种门类和不同载体档案的统一管理工作,维护档案的完整、准确和安全;按照规定向有关档案局移交档案材料;负责档案统计工作;负责对档案(资料)的保管状况进行定期检查核对,对破损的档案及时进行修补、复制或其他技术处理等。

2 面临的挑战

2.1 人员配备不齐

2012年以前,办公室有正处1人,副处3人,正科、副科及科员21人。近几年,随着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农科院内设机构做了部分调整,加之老员工逐u退休,办公室人员变动较大。目前,只剩1名正处、1名副处、12名科级人员,人员总数较之前减少11人,现有人员大多身兼数职。在如今形势日新月异、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工作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办公室出现严重人员紧缺问题。

2.2 统筹意识淡薄

办公室工作的服务性和从属性,容易使人形成程式化的思维和处事模式[1]。面对琐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办公室人员习惯自我定位成“办事员”,每天忙于日常性的事务和领导交办的任务,很少从整体上思考布局和主动进行超前规划。

办公室的工作虽看似零碎、繁杂,但总结下来,也不乏时间性和规律性。如每年的全院工作会议、干部述职大会、公开招聘会议、全院汇报大会等会议的召开及个人总结、部门年度总结、《山西年鉴》《山西经济年鉴》等材料的撰写,都有固定的时间安排,需做的准备工作也大致相同。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早做准备,但因习惯了被动等待领导分配,往往在这些任务突然来临时措手不及。

2.3 不重视沟通协调工作

沟通协调是办公室的一项重要工作,单位的上下之间、部门之间、内外之间往往会出现许多矛盾和冲突,这都需要办公室人员通过精心、细致的沟通协调来解决。

在现行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各职能部门间按层次型功能框架建立,各领域保持独立,无责任关系,但在很多情况下,文件的传达、会议的召开、规章制度的落实、材料的上报等都涉及到若干部门,如果没有各个部门间的良性沟通与合作是不可能完成的。有一次省督导组给院办公室打电话让上报单位现任领导的住房数与住房面积、领导干部办公室的使用面积和综合办公楼的使用情况、机关公务用车的使用情况及机关全体在职人员的花名册等材料,这些材料分别由院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组织部、人事处、后勤处等多个部门掌握,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办公室的同志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工作做得不够充分,导致在上报时有2个部门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耽误了工作进程。

2.4 形象化建设亟待加强

办公室是单位的窗口,其点点滴滴都影响着单位的整体形象和声誉,反映部门的能力水平[2]。办公室的工作对象广泛而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和公共关系,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损坏单位的整体形象。院属各单位职工或外单位人员到单位办事,一般都会先去办公室,办公室人员的一次接待洽谈、便函开具、印章使用,甚至一次电话的受理等,都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单位的思想作风和精神风貌,甚至反映出单位的工作效率。

每年开春,行政办公室每天都要接听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咨询电话。有一次,该科室工作人员因一直忙于接听咨询电话而耽误了手头的工作很是恼火,竟与来电咨询的员发生争吵,导致双方都很不愉快,单位形象也因此受到损害。办公室的部门性质和工作特点容易使人产生较大压力,甚至产生烦躁情绪[3],如何处理好日常工作和维护单位形象是办公室人员今后都应该注意的问题。

2.5 办公自动化发展程度低

随着信息产业飞速发展,办公自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办公条件逐渐被计算机、通讯网络等先进技术所取代。如今,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每个办公室都配有计算机等一些现代化设备,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也没有专门的办公室管理软件开发人员和设备维护人员,大部分部门信息利用程度较低,办公自动化程度普遍不高。比如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有30家下属单位,其中有11家分布在太原市以外的地区,每次为领取一份文件或上报一份材料,都需派专人前往,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3 工作建议

新形势下,要在立足本职岗位和为全院事业发展服务的基础上,转变思想、改进作风,大力提升行政办公水平,积极履行好“参与政务、处理事务、搞好服务”的职责。

3.1 配齐人员,提高素质

按岗定编,配齐人员,扭转一人多职的工作现状。通过公开选拔、民主推荐、调任、公开招聘等方式增加2名副处级干部和若干名干事,明确其岗位分工及职责。同时,制定合理的办公室工作人员专职化发展方案,逐步实现办公室人员的专职化。

办公室人员素质的高低是能否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注重办公室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一是要提高政治理论素质。作为办公室的成员,要不断学习党规、政策法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以科学的思想武装头脑,在工作中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要提高文化素质。合理的文化知识结构和广博的知识是视野开阔、思维敏锐、富于开拓创新的前提[4]。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挑战和不断复杂化的工作内容,办公室人员应不断学习,建立起层级的知识储备和开放性的知识结构,为做好各项工作打好文化基础。三是要提高业务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办公室人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掌握综合分析、组织协调、现代化办公管理等方法和手段,从而适应不断复杂化的管理工作,顺利完成岗位工作任务[5]。

3.2 树立超前意识

办公室所处的地位和职能作用决定了其工作大多是服从性的,但这不能与被动性“划等号”。要做好办公室工作,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超前意识。对年终汇报会议、全院年度工作会议等规律性和周期性的工作,要提前准备,超前谋划,增强主动性;对全院的重点工作,以及主要领导的“关注点”、院属单位的“闪光点”、职工群众的敏感点等,要主动开展调研并及时跟进,调查了解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对领导临时交办的任务、应急事件和突发事件等,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做到忙而不乱。

3.3 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做好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内外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对处理好办公室事务非常重要。首先,要当好各职能部门间的沟通协调者。办公室要从既维护全局利益又保护部门工作积极性的角度做好沟通协调工作,主动而不专擅越权,发挥好中介和桥梁作用,保证部门之间形成合力,避免不必要的扯皮和内耗。其次,要当好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协调者。要了解清楚上级的意图和工作要求,以便更好地传达落实,同时也要注意关注基层动向,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实事求是地向上级进行反馈。三要当好本单位与外单位的沟通协调者。与外单位进行协调时,要采取积极措施,注意增进友谊、互通情况、合作交流,以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为单位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

另外,在进行沟通协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原则性。凡事都要坚持原则,讲究公正,照章行事,以理服人。二是谋略性。对各种矛盾都要深入调查,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不随便发表意见,不乱表态。三是灵活性。面临矛盾,要灵活应变,做到坚持原则不呆板,灵活处理不乱套[6]。

3.4 加强形象化建设

办公室是单位的“门面”,是代表领导同志处理问题、办理事务、反映领导意图的“窗口”,时刻体现着单位的形象和风貌,在工作中须高度重视办公室形象化建设。要努力做到不让领导交办的事项在手中延误、不让办理的文件在手中积压、努力避免各种差错和失密现象发生;要热情接待每一位来访者,耐心答复他们咨询的问题,切忌给人留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印象,积极塑造办公室求真、务实、高效、和谐的良好形象。办公室的每一位同志也要珍惜在办公室工作的机会,立足本职,尽心竭力做好每一项工作,不嗵岣咦约旱囊滴袼刂剩努力做到博学、勤奋、求实、快捷,为维护办公室的良好形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5 推进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

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办公自动化提供了丰备的物质条件,合理高效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大力提高行政办公效率,已是形势所趋。办公自动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运用规模越大,功能配套越好,应用效率就越高,效益就越大。农科院院机关办公室担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对外交往和行政服务等繁重工作,与院领导、机关各部门、院属各单位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可大大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行政办公效率和行政管理水平。

首先要引进先进实用的办公软件,建立公文管理、会议管理、领导日程管理、部门事务处理等模块,把日常工作中文件的收发、起草、归档、查询,领导日程安排、信息收集上报、接待安排、督查、会议室管理、领导用车管理、部门请示报告审批等都纳入到模块中,并邀请专人进行软件使用、测试及维护等方面的培训;其次,在系统建设与应用的过程中,办公室的每一位成员都要提高自觉性,增强主动性,带头熟练掌握系统的操作流程,带头运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带头执行电子公文运行的管理规范,做办公自动化学习、使用和推广的楷模[7-9]。

4 参考文献

[1] 楚延峰.办公室工作无小事[J].办公室业务,2010(1):23-24.

[2] 董斌彬.高职院校办公室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浅析[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2,21(1):51-52.

[3] 黄得林,李海亮.基于分类管理理念的农业科研单位办公室工作实践[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1):45-47.

[4] 陈薇.高校院系办公室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8(10):95-97.

[5] 李本华.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办公室工作[J].贵州农机化,2008(2):26.

[6] 姚丽英.小议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角色承担和能力发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2):112.

科研工作建议篇(5)

关键词: 标准化;信息化;中国科学院

Key words: standard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01-03

0引言

新世纪以来,我国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工作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信息化过程中的标准化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实践证明,有效地运用标准化,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源就会得到充分的利用,建设步伐才能够得以加快;忽视标准化或未恰当地利用标准化,则会出现资源浪费,导致建设受阻[1]。国家提出的“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通互联、资源共享”24字信息化建设方针,也把“标准”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各单位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纷纷建设和推出各自的信息化标准体系。1996年出版的《科学技术信息系统标准与使用指南》,以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为主编制,标准体系包括综述、术语标准、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数据交换标准、情报文献工作标准五部分[2]。该标准的编制,保障了我国科技信息系统建设、开发顺利进行,为科技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3]。以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编制的《首都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术语、信息分类编码、中文平台、软件与软件工程等16部分[1]。该标准体系的编纂,对于确定首都信息化标准需求、指明未来发展蓝图和框架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其他如地理系统、会计系统、军交运输等行业的标准体系也都从无到有,日趋成熟,为其行业的发展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中科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视并积极建设自身的标准体系。在ARP一期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颁布实施了《ARP项目管理规范》等一批标准规范文件。在二期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即将的《中科院ARP规范体系》更是从全局整体的高度,囊括了几乎所有ARP工程建设、系统使用等多方面的规范。

1标准和标准化的定义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标准的定义:标准是各方根据科学技术成就与先进经验,共同合作起草、一致或基本上同意的技术规范或其他公开文件,其目的在于促进最佳的公共利益,并由标准化团体批准。标准化的定义为:“标准化主要是对科学、技术与经济领域内应用的问题给出解决办法的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得最佳秩序。一般来说,包括制定、及实施标准的过程”。

我国对标准的定义为: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4]。标准化的定义为: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上述活动主要包括编制、和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了其预期目的的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4]。

由上述定义可见,标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是在科学技术成就与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一旦批准和实施后,将成为“获得最佳秩序”的手段和方法;同时强调了在编写的过程中,应该“协商一致”,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共同和重复使用”。

2中科院信息化工作对标准的需求

自从院“十五”和“十一五”规划全面实施以来,超算、e-Science、ARP系统、科普教育[5]等信息化应用项目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带动中科院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成为我院引领全国科研机构、在国际舞台竞争的重要标志。随着各项信息化工作的快速发展,我院信息化工作具有覆盖范围广、工作力度大、应用体系全的特点,在实施和应用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标准的制定,规范和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具体表现为:

2.1 用户群庞大、地域跨度广中科院现有80多个研究院所,12个分院,遍布于全国20多个省市,有3.7万专业技术人员和2万余研究生[6]。庞大的组织机构和多样化的用户给信息化工作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会导致需求风险加大、沟通难度增加、管理实施困难等问题。

2.2 信息化工作周期长、技术复杂正在进行的信息化工作绝大部分都是调用资源多、建设周期长、难度大、技术手段复杂多样的复杂系统,从项目的启动建设,到项目的完成实施,直至正常运转的日常管理维护,都牵扯到各种各样的管理、技术、工程问题。

2.3 应用复杂、规范需求内容庞大由于中科院目前正在进行的信息化项目大多是应用复杂、牵扯面广的复杂系统,覆盖组织、管理、业务流程、技术细节等各个方面,单一局部的制度或规范文件不能对整体推进和应用起到全局的指导和监控作用,需要整套的、全局的、可操作性强的标准体系的推出。

3标准化工作过程

标准化过程包括了编制、和实施3个子过程[4],其中编制工作是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编制工作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标准的权威性,不正确的工作方法也会导致编制周期长、返工率高、浪费人力财力的后果。本文主要从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注意问题等三个方面阐述标准化工作的过程。

3.1 组织结构大型系统的标准撰写,靠单个部门或机构一般无法完成,需要多部门合作完成。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配合,需要调用文档、资料等资源,需要大量的调研、座谈、讨论、咨询等活动,需要调查现有的标准、规范、制度等文件。需要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以保障工作的顺利和高效开展,同时需要明确各自的责任,避免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现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标准化工作可由项目或系统的某位领导统一领导,总抓全局工作,负责协调各种资源,决策重大事项;可设总协调人一职,负责与各部分负责人联系,就标准编写过程的具体事宜进行沟通和决策,制定工作计划,负责工作进度的监控和督促,进行阶段性成果检查;各部分负责人领导自己的团队,制定本团队的工作计划,负责本部分的标准书写工作,按照计划提交阶段成果。

因为标准的编制不同于其他一般的文档,具有更强的严肃性和正式性,因此在总协调人之外,还应设置标准监查员,负责整体的标准规范性指导、监督和监查工作,制定和领导实施标准培训计划,总体解决标准范围、定位、表述等科学问题,把握和控制最终标准的质量,统一各部分编写要求、编写方法、编写格式等细节性问题。合成负责人领导成员,负责将各部分的稿件统一合并,并按照标准的格式和要求最终形成标准文档。合成组的工作应该在标准监查员和合成负责人的共同领导下完成,并配合和参与监查员组织的培训、监查、统一化等工作,使标准的书写工作自始至终都处在严密的组织和指导、监督之下,各项工作之间不会出现断层和冲突,从组织体系上保证最终标准的质量。

3.2 工作流程标准的书写工作可分为:设计、计划、准备、书写、合成、修改、定稿七个阶段。

3.2.1 设计阶段:设计标准的范围、应用对象,确定标准的模块划分等。

3.2.2 计划阶段:确定各部分工作对应负责部门;对需要招标的部分进行招标,签订合同;召开启动会议,计划需要的各类资源。

3.2.3 准备阶段:查阅参考标准、文献;对标准的定义、性质、书写格式等进行学习和培训;召开协调会议。

3.2.4 书写阶段:各部分独立书写各自负责的标准草稿,接受标准检查员的检查和指导。

3.2.5 合成阶段:由合成组对所有文稿进行合并;对草稿中出现的原作者能修改的问题,返回修改;对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备忘记录;对各部分的术语进行统一,对书写格式进行规范,对整个标准的结构进行重新梳理和归纳,删除交叉冗余部分。

3.2.6 修改阶段:召开讨论会议,对合成阶段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修改;选择标准使用范围内的典型用户,征求用户意见;召开同行专家评议会,对形成的草稿进行建议和讨论。

3.2.7 定稿阶段: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上交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提交相应公认机构进行批准,并准备颁布。

3.3 注意问题标准编制是一项技术性强、信息量大、要求高的工作,不恰当的工作方式,不合理的编制流程会阻碍和延缓编制工作的进展,本单位在参与中科院ARP系统标准的编制工作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总体来说,有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3.3.1 标准的“标准”应该先行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经常存在两种误解:一、标准就是普通文档的编写,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二、文档的统一、格式修改可以在合成稿件时一步到位,写作过程中无须多虑。这两种想当然的想法,会给标准的编写工作带来巨大的隐患。

标准有别于一般文档的编写,无论从写作目的、文体表达和内容安排等内在要求,还是字体符号、序号标点和图表版式,都有其特殊的要求。在写作之前和写作过程中,如果不进行标准化工作规范的学习,写出的文稿很可能与标准的要求不符,导致返工重写。另外,写作过程中,如果不规定书写的术语、格式等通用模板,而在合成阶段统一完成,“二次加工”的方式看似方便,对最终稿件的质量却是有害的。稿件数量较多时,“二次加工”会加大稿件的错误率,产生很多新的质量隐患。

建议的做法是从项目的开始阶段引入严格的标准要求,将标准的学习、培训、监查等工作提前(如图3)。在准备和书写阶段,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使书写阶段产生的初次稿件就尽量合乎标准的要求,减小合成阶段的压力,提高标准的质量。

3.3.2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各部分之间多交流由于大型系统的标准体系比较复杂,各部分之间的边界并不特别清楚,有些部分之间还会有重叠和交叉,再加上编写成员众多,很容易出现遗漏或者重复现象。有时候大家描述的是同一个事情,仅仅角度不同,或者出现频繁的交叉引用。解决的办法,在项目开始时,就尽量清楚地划分各自的内容和边界,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定期举行讨论会,及时汇报交流各自的内容。再者,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渠道,使项目成员能够及早发现问题。

标准制定完成,经权威机构批准后,就可以实施了。为了充分发挥标准在系统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3.3.2.1 充分听取用户的反馈意见由于系统最终使用者是广大的用户,而标准制定的目的也在于“获得最佳秩序”。大型系统的标准由于过于复杂,很难一步就位,可能会出现问题和瑕疵。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听取用户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对标准进行修改和更正,同时及时搜集和处理用户在执行标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3.2.2 动态维护和管理信息化技术发展迅猛,导致信息化系统日新月异,在使用过程中,某些标准可能会需要调整或变更,调整的部分,将以动态维护的方式,经权威机构批准后再次。同时建立标准的需求驱动机制,适时增加和修改。

4结语

信息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先进的信息化环境,就不可能跟上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更不可能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的突破(路甬祥语)。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科院提高自身科技水平,增强整体科研实力的重要手段。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只有坚持正确的标准化制定的方法和流程,信息化的道路才会更加通畅和顺利,从而为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出持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等.首都信息化标准体系[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1,6-11.

[2]沈玉兰.科学技术信息系统标准与使用指南.第一卷,综述[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3]沈玉兰.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和全国文标会着手编制《科学技术信息系统标准使用指南》[J].中国信息导报,1995(11):32-3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20000.1-200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科研工作建议篇(6)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4-0168-03

0 引言

科技创新成果是否能够快速获得高额的市场回报,需要借助金融资本来实现其产业化,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融资难一直是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近年来,在助推中小企业借助金融手段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企业自身各方虽然已经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企业投融资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科技金融工作的现状还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有关科技金融的理论创新不够,理论研究落后于中小企业发展实际需求。笔者多年来一直在天津高新区从事科技金融的实践工作,在总结并分析几年来天津高新区科技金融工作的基础上,结合一些高新区的调研情况,提出目前我国科技金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进一步做好我国科技金融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1 我国科技金融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

1.1 理论界过多关注金融机构创新,而忽略科技型中小企业本身在与金融资本对接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目前,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文献多是把目光聚集在金融机构工作创新、放下身价服务中小企业、让利中小企业等方面上,试图通过创新金融机构服务品种和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水平等方式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实践中,各金融机构已经把业务触角伸到了小微企业,并在不同程度上尝试创新的金融业务。但我们发现,金融机构的创新难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原因是中小企业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我国中小企业存活率较低,金融资本介入风险较大。据统计,我国注册的4000万家左右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为2.9岁,企业存活率低,除资金不足以外,一些科技企业创办者缺乏将企业做大做强的能力,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整体偏低是金融资本不敢介入的一个重要原因。②企业家缺乏与金融资本打交道的经验与能力。一批企业家缺乏通过资本运作发展企业的意识与能力,金融知识所知甚少,与金融机构、商业金融资本打交道的经验严重不足,提出融资需求时拿不出合规的商业计划等资料。③中小企业对金融业务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很多中小企业在没有迫切资金需求时,对主动了解、参与金融活动的意识不强,一些由政府牵头或者商业化的金融对接活动,往往出现政府与金融机构热情很高,但参加企业寥寥无几的情况,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天津高新区、中关村等其他高新区也存在这类问题。

1.2 没有明晰政府支持型投资与商业投资的异同,没有找到双方目标的结合点,政府引导资金的效用尚没有充分释放 政府支持型投资主要目的是发展地方经济,构建重点产业发展链条,激活商业资本。其主要目标侧重于区域整体效益,并不追求单个投资利益最大化,且需要控制国有资产经营风险。商业性质投资更注重于某个具体投资项目,追求个体项目投资收益最大化,相对政府投资而言,商业资本具有承担更多风险、追求更大收益的特征。

由于政府支持型投资与商业投资性质不同,不能单纯将政府支持资金与商业资本简单并行混合使用,否则容易出现政府支持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不能用于发展重点产业等问题。

目前,一些政府对投资的引导往往通过成立引导基金来完成,其运营模式主要有三个特征,如图1所示。

具体来看,其一,引导资金大多是政府出一部分资金,然后绑定几家商业投资机构;其二,由于引导资金的“地方财政”性质,在进行“引导”前一般会提两种要求:一是要求基金注册在本地,二是约定所募资金多少投资于本地的比例;其三,有的引导资金的管理没有通过市场化方式来选择专业机构,而是直接交给当地政府背景的国有公司,具有较为浓厚的行政色彩。

现有运营模式的引导资金运作过程中,会出现以下问题:①现在很多政府牵头设立的投资公司仅与一些特定的资本挂钩,限制了更多商业资本的进入,引导资金容易在一个地区产生对优质企业与项目资源的垄断情况。②国有资产规避风险与商业资本逐利两特性结合,导致了很多引导资金把关注重点聚集在后期项目上,出现了引导基金利用政府背景的优势与民间资本争利的局面,正因如此,引导资金与商业资本都扎堆在“PE”阶段,而在资本需求最大的天使投资、初创型投资等阶段鲜见资金支持的身影。③行政干预过多的引导基金管理方式,要么投资效率较低(往往一年下来投不出几个项目),要么投资盲目性较大,带来较大的资产风险。综上所述,政府对商业资本投资的引导拉动作用还需要更多理论上的创新支持,要正确区分政府支持型投资与商业投资的异同,找到双方目标结合点,通过创新模式,以政府资金带动商业资本落地“地方区域”,激活投资市场。在引导资金的使用上,国外发达国家也有很多好的经验,归纳起来有两点值得学习:一是发达国家更注重政策引导,吸引商业资本支持企业,即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机制引导商业资本进入到科技产业;二是在资金进入层面上,一般是政府资金后置,商业资本利润与风险优先承担。天津高新区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尝试了一个引导资金性质的运行机制,该机制如下:政府筛选出一批重点关注的优秀科技成果或初创型企业,作为投资重点,政府资金作为引导主体,引导对象不限定商业投资主体,在符合政府引导资金与商业资本比例不低于1:2,且政府投入资金在投资的企业中股权比例不超过30%的前提下,投资成立。该运行机制,由于没有绑定具体的商业资本,且政府资金在市场化资金同意进入的前提下进入,既减少了市场风险,也最广泛的在区域内吸引并聚集了一批商业投资机构。

1.3 混淆了风险投资与实业投资在投资中的功能与作用,两者没有形成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 目前,对科技企业股权投资分为实业投资与风险投资两类,两者都是通过获得企业股权而获益。风险投资一般在投资企业上市后,通过证券市场卖出股票而实现获利,我们定义为经营资本的投资。实业投资往往与投资企业绑定更长时间,其投资具有更多战略目的,我们定义为经营产品的投资。两类投资性质具有较大的区别。

目前在科技金融研究中,提及发展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更多是研究风险投资的相关政策与办法,而很少提到实业投资。而在实践中,对于一些上市前景不明朗,市场空间小的项目风险投资一般都不予以考虑,但是从投资收益率、整合原有企业产业链、完备产品线等多种因素考虑,实业投资对一些风险投资放弃的项目具有很大的兴趣。相比风险投资,实业投资具有对专业领域熟悉,已有资源可以支持新投项目发展等优势,特别适合与初创型科技企业合作。据调研,目前针对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型项目的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开始启动发展,实业投资仍占据绝大比例。

综上所述,应将发展实业投资引入科技金融工作范畴之内,既要发展风险投资更要重视实业投资,要从政策上、工作机制上,努力形成风险投资与实业投资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良好格局。

1.4 政府搭建的三个融资服务平台缺少互动,大多数平台还仅仅建立在提供“见面对接”的简单服务上 经过调研,国内大部分地区在科技金融工作中都提出了建立了三个融资服务平台,即股权融资服务平台、债权融资服务平台以及企业改制上市服务平台。但是,由于每个平台引进的金融机构专业性都较强,债权融资平台上银行唱主角,其更专注债权的风险,而股权融资平台更多关注股权资金注入的方式与时机。在工作中出现了三个融资服务平台彼此之间业务联系不足,资源整合不充分的问题,科技金融工作中,应该从政策上、机制上促进三个平台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为科技企业提供一个各种融资形式并举,不同性质资本并存,全方位的融资解决方案,形成“1+1+1>3”的协同效应。

还有,现在很多政府金融服务平台提供的服务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银企见面对接上,一些地区领导喊出了“月月有对接,周周有见面”的口号,而实际上企业融资效率并不高,经常出现对接场面冷清的情况。

1.5 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天使资金”多年来模式不变,没能起到带动商业资本的作用 当前,各级政府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主要是通过以科技立项等方式的行政拨款为主,各级政府针对中小企业的创新资金每年都支持了大批科技型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是最大的天使资金发放人。然而现在我国政府层面上对科技企业立项还在沿用五十年代的工作机制,应该探索出一条改变以往政府对企业单纯无偿资金支持的方式,走出一条在政府资金带动下,无偿资助与商业融资有机结合,无偿支持资金带动更多商业资本进入企业的新模式。

2 关于进一步做好科技金融工作的几点思考

前文提出了目前我国科技金融工作中应该解决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围绕这五个方面,本文就实践中进一步做好科技金融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推动科技金融工作的理论创新 我国科技金融工作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金融工作的理论创新。这几年,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发展很快,一方面,金融机构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中小企业上,不断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初创型科技企业的注册资金也在不断提升,企业启动时,就具备一定的与金融机构对接的能力。但是,作为涉及科技金融工作的第三方——政府,在对科技金融的认识水平上还有待提高。很多地方政府的认识水平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搭建对接平台、促进金融机构放下身段等初级认识阶段。随着我国金融业务的不断扩展。科技金融服务工作应随时适应新形势下的新变化,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基础,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建议在政府层面推动下,针对科技金融工作的不同主题,诸如政府制定支持企业融资鼓励政策、促进实业投资与风险投资有机结合、创新天使投资与政府引导投资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引导信用评级发挥信用价值,通过引入信用机制促进企业融资发展等多方面措施,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与交流活动,为科技金融的实践工作打开思路。

2.2 应积极探索政府政策支持与商业融资相结合的新模式 科技金融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其是我国推进科技产业发展,支持企业创新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各级政府在制定支持产业创新、促进科技企业发展政策时,应将科技金融的鼓励政策融入其中,不能单独割裂。这是提高我国对科技企业政策支持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改变现有政府对企业政策资金的支持方式,积极并重点考虑以下几点原则:一是要放大政府支持资金的效应,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引入更多的商业资本支持企业;二是将部分项目的评审更多由商业机构来完成,在商业机构认可进入的前提下,政府资金通过配套的方式进入;三是要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经验,积极扩大政府财政资金循环使用的比例,积极探索投资、借贷等多种支持方式。

2.3 提高融资效率——建设“金融服务驿站” 当前存在一个现象,一方面科技企业融资需求旺盛,企业家为了融资不断与投资人接触,花费了大量精力与时间。另一方面,融资机构在想方设法寻求适宜的投资项目,投资人成为空中飞人,四处谈判,但是银企双方谈成的比例并不高,融资效率很低。因此,科技金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提高科技企业的融资效率。新型的银企对接模式——“金融服务驿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金融服务驿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银企对接平台,更重要的是要利用这个“站点”,进行资源的深化整合,为有潜在融资能力的企业提供专业的资金服务,提高其融资能力与融资效率。金融服务驿站应打破三个融资服务平台相对独立运行的格局,汇集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品种,提升企业金融意识与资本运作能力,营造一个规范、科学、系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最终起到“1+1+1>3”的协同效应。“金融服务驿站”应以市场为主导,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积极培育一批具有综合融资服务能力的中介服务机构,形成以政府牵头,中介机构大力推动的良好局面。

2.4 推动企业信用评级,努力发挥信用价值 现在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已开始利用企业的外部信用评级。因此,优化区域信用环境、打造信用品牌、发挥信用价值、引导企业和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建立长期信用关系,探索信用体系在现存经济模式中发挥作用的新方法,建立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共同建设信用体系的新格局,也是科技金融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2.5 要在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特别是资金运作能力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 深化科技金融工作应以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培养具有资本运作能力的企业家为工作的重心。应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意识,提高企业借力金融资本发展壮大的能力,加速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三个转变,即技术持有人向现代企业家的转变,单一的经营模式向复合经营业态的转变,单纯的发展产业向产业推进与资本运作并重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周昌发.科技金融发展的保障机制[J].中国软科学,2011(3):72-81.

科研工作建议篇(7)

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在国外20世纪30年代以来就一直是个热点问题。企业员工的满意度即员工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满足的程度,特别是员工个体作为职业人的满意程度,以及对来源于工作或工作经验评价的愉快或正性情绪状态的认知。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高,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就会高,其工作积极性也越大;反之,员工对工作满意度低,其对组织的承诺度就会减弱,工作态度也会变得消极起来。我们了解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一方面可以明确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满意度调查结果可起到预防的作用,是诊断组织管理现状的“预测仪”。它已成为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早期警戒的指针.可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科技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高科技企业必须不断地改进自己的管理方式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则是企业不断改进的重要基础。基于此,本文以我国几家高科技企业为样本,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了解高科技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状况,把握影响高科技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分析导致员工工作满意与不满意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研究方法

1.1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文选择北京、河南4家高科技公司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262份,回收率为94%,有效问卷237份。在有效答卷人构成中,男性136人,占到57%;女性101人,占43%;在年龄方面,25岁以下45人,占19%;25~34岁103人,占43%;35~45岁56人,占24%;45岁以上33人,占14%;在学历水平方面,博士、硕士学历员工122人,合起来达到51%;本科、大专学历员工115人,合起来达到49%。

1.2研究问卷的设计

测量工作满意度的工具有很多,用得最广泛的测量工具是1974年康奈尔大学研制的“工作描述指标”,测量的工作情景包括工作本身、管理、同事关系、工资和提升的机会5个方面;另一个较好的测量工具是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能力发挥、工作的创造性、工作变化、工作安全和劳动条件5方面。近年来,我国学者已开始进行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量表的系统研制工作,编制了结构化量表,对我国企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管理者和员工进行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从而提出了工作满意度量表的结构,具体包括5个方面:第一,企业形象的满意度,包括客户服务、质量管理、参与管理等;第二,领导的满意度,包括领导者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企业整体管理状态、对员工工作的认可与指导等;第三,工作回报的满意度,包括报酬、福利、培训、环境等;第四,工作协作的满意度,包括同事、部门之间的关系、沟通情况等;第五,工作本身的满意度,包括才能能否得到发挥、工作胜任感、成就感、兴趣等。

根据以上研究成果,并对所调查的高科技企业中的不同业绩的员工和几名拟调离的员工进行了深度访谈和个案分析,从而提出了工作满意度量表的结构,即6个维度:工作卷入程度、对领导与管理的满意度、对工作协作的满意度、对工作回报的满意度、对组织文化的满意度、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对这6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将其分解为48项具体的评价指标。之所以选择这些指标,主要是依据这些指标在理论上的解释意义,同时也考虑了为本次问卷调查提供数据的可能性。

1.3研究过程

(1)确定问卷调查企业,选取调查被试。

    (2)实测与评分。采取匿名的方式发放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要求被试者在相应的栏目上划“、/”。整个问卷的回答时间约为20—30分钟。问卷中对工作满意度的测量尺度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分别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其中5分代表“非常满意”,逐次递减。这样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3)对所采集的数据全部采用spsspc+统计软件包进行管理。

(4)调查结果的呈现、沟通与使用。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product.free.10031536.2/

2 结果与分析

2.1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经过预调查和修订考核,该问卷的信度(chronbach’sa1dha系数)为0.91。问卷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从0.663到0.8473.所有的相关系数均在0.5000以上,说明该满意度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符合符合量表的编制要求。

2.2员工工作满意感总体状况

依照李克特五级评分法,涉及工作满意度的每个测量条目理论上的中性值为3分,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各个因素及总体满意度得分按所含条目的不同,其理论上的中性值见表1。

 

由上表可以看出,高科技企业员工工作总体满意感平均得分为150.44分,显著高于理论上的中性值144分,但远远低于比较满意的理论分值192分。

在工作满意度的各个影响因素上,高于理论上的中性值的因素有4个,满意感由高到低依次为:工作卷入、工作协作、组织文化、工作本身;低于理论上的中性值的因素有两个:领导与管理和工作回报,其中,后者的满意感比前者更低。

在测量工作满意度的48个指标中,得分排在前5位和最后5位的项目见表2。

2.3各因素对员工工作满意感的重要性

 

为确定各影响因素对总分的贡献率,本研究以总分为因变量,以各个影响因素的得分为自变量,进行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为t=o.1495一1.0023t1+0.9564ot2+

1.09242t3+0.98803h+1.24042t5+1.10965t6。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贡献如表3。

 

被引入变量的偏r越大,其对因变量的贡献越大。逐步回归结果表明,6个因素都被引入了回归方程,共可解释方程总变异的98.45%,其中领导与管理为主要的预测因素,共解释了方程可解释变异的75.44%,其次的影响因素为工作本身,两者共解释方程总变异的86.4%。

本研究揭示。按照对总体满意度的贡献率,影响高科技企业员工工作满意的因素依次为:领导与管理因素、工作本身的因素、工作回报因素、组织文化因素、工作卷入程度、工作协作因素,其中,领导与管理因素和工作本身为影响工作满意度的最主要因素。

2.4工作满意度的个体差异

为检验工作满意度的个体差异,本研究对多个样本均数,如性别、年龄f分为25岁以下、25~34岁、35~45岁、45岁以上4个年龄段1、学历(分为博士及硕士毕业、本科及专科毕业两类1进行分析,首先采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有无统计意义的检验.然后用q检验进行两两比较。

为避免各因素的相互干扰,如分析性别因素时,为排除年龄、学历等其它因素的作用,又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在性别与工作满意的关系问题上,发现无论是在总体水平上,还是在各个因素上,男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均高于女员工。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男员工在公司的地位有关。由于这几家企业的历史都比较短,员工比较年轻,而且企业的领导职位和重要职位都由男员工承担。所以他们较女员工对企业有更高的责任和更深的情感。

关于年龄与工作满意的关系,本研究未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员工总体工作满意有显著差异,但在工作卷人程度和对组织文化的满意度上,45岁以上员工最高,25~34岁最低。两者有显著差异。可能25~34岁时对婚姻、家庭付出较多,影响了对工作的时间精力投人。同时。青年员工容易对组织文化产生过高的要求,随年龄增长,心态趋于平和。

关于员工学历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本研究的结论是:员工学历越低,对工作的满意度越高,本科及专科毕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要高于博士及硕士毕业的员工。数据显示,在工作协作、工作回报因素上。不同学历的员工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工作本身、组织文化以及领导与管理因素上,博士及硕士毕业的员工都要低于本科及专科毕业的员工。因此,低学历的员工更容易体验工作满意感。整理

3提高高科技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对策建议

总体看来。高科技企业员工满意度调查的统计结果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帮助。为改善高科技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企业绩效,我们提出下列对策和建议:

3.1重视员工工作成就感的满足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工作本身的因素,包括才能能否得到发挥、工作胜任感觉、成就感、兴趣等等,对总体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程度非常大,所以企业应充分重视员工在工作中所获得成就感的满足,即能让员工能从工作中得到最大的满足。具体作法有:建立合理的员工评估体系。根据员工出色完成工作的情况给予及时评价和奖励:鼓励员工参与管理的过程,促进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在对员工进行奖励时,不仅仅应给予物质上的奖励,更重要的是给予荣誉上和精神上的激励,从而在员工中形成一种相同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使员工有工作自豪感。另外,还可以为员工提供更大的发展其才能的机会,如内部换岗。提供细致的技术培训或研究开发人员能接手新的任务等,从而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

3.2提高领导与管理水平,建立新型的人际沟通关系

工作满意各因素得分与总分的逐步回归结果表明。领导与管理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最主要因素.共解释了方程总变异的75.44%。因此.要提高高科技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感,最重要的是提高企业领导与管理水平,建立新型的人际沟通关系。

领导与管理的作用就在于产生一种影响力.以保证管理职能的完成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所谓领导者或称管理者。就是能够对组织制定目标和实施目标的全过程施加巨大影响的人。因此,领导与管理的有效性是组织成败的关键,领导者的管理行为,不仅影响到个人工作的成效,更影响到其部属和群体作用的发挥乃至整个组织的行为和绩效。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激发人们潜在的积极性。人的积极性与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是现代管理活动成功的保证。据调查.一个人在工作中发挥出的能力只占其全部能力的40%,其余60%要靠领导者去激发。

长期以来,认为“控制”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下属只有听从安排。在知识经济时代。服从需要的管理是过时的管理思想,单纯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要提高领导与管理水平,首先是管理方式要人性化和柔性化,使组织内的所有员工在既定的、大家认同的规则面前,公平、公开地竞争,在充分的发展空间内优胜劣汰;其次,建立健全有利于人际沟通的管理制度,提倡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双向沟通。再次,高科技企业员工素质较高,他们更喜欢工作富有自主性和挑战性,喜欢更具张力的工作安排,因此企业管理的重点应是营造尊重知识及和谐的工作环境,给予员工足够的工作支持,创造关爱员工的氛围,为员工提供优质服务。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群体的温暖。一个关爱.尊重员工的组织必将使员工满意度上升。

3.3工作应丰富化

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员工对“做不同工作件的机会”满意度较低,同时这一因素对整体工作满意度影响程度较强,所以工作适度的变化能够给员工带来较高的满意度。企业可通过工作设计,即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目标。如让一个人同时承担几种工作,使工作的技术性和复杂性大大提高。员工的表现机会也随之增加。它还可以通过“技能多样性”来实现。让员工做不同的工作件,在工作中运用不同的技术、能力和智慧。同时,让员工及时了解组织运行状况,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管理,让员工体验到工作的意义和赋予的责任。另外.岗位轮换制能给企业员工带来工作的新鲜感和挑战性。也有助于发现员工的优点和不足,有助于提高其工作满意度

3.4建立公平竞争的晋升机制

从本次调查情况看,在影响工作满意度的6个因素中,员工对工作回报的满意感最低。其中。晋升机会是满意感最低的项目。晋升无疑会带来管理权力、工作内容和报酬方面的积极变化,因此提供公平的晋升机会对员工工作满意度无疑有较大的影响。对于企业来说。高层次的职位通常是有限的,如何用有限的职位来满足众多员工的晋升需求,是目前高科技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要提高员工在“晋升机会上”的满意度,首先必须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公平竞争的晋升机制,确保“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撤”;其次是设立多条晋升渠道,如将晋升渠道分为管理、技术、业务等,让从事不同工作的员工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均有自己的晋升通道;最后要充分尊重并满足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为员工在工作中的竞争、职务晋升提供公平的机会和条件;此外,企业应重视内部提升,这样不仅有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也有利于降低用人成本,减少用人风险。

3.5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并引导机会均等

本次调查中,“现有报酬”对整体满意度的影响也较强。根据佛隆的期望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我们知道,员工对现有报酬是否满意,不仅取决于现实报酬与期望报酬的吻合程度。也取决于自己的付出和得到的薪酬和他人的付出与得到的薪酬的公平程度。出于企业的资源有限性。不可能无限制地满足员工对薪酬的要求,那么企业应如何让员工在薪酬上得到最大满意呢?首先。可以通过改善薪酬体系、结构,使之合理化,确保现有报酬体系的公平合理;可以让员工参与到绩效评估体系和薪酬设计体系中来完善薪酬制度;其次,可以通过公布同行业的薪酬和福利水平的情况报告,进行全面对比以佐证企业薪酬的合理性;最后,由于公平感具有主观性,因此,企业应注意引导员工注重机会均等而不是结果均等,也就是说要给员工相同的机会。然后通过评价淘汰,尽量避免领导点将安排工作任务。

3.6加强员工培训.提供学习进修机会

科研工作建议篇(8)

民办高校;科研;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14001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截至2012年4月,国内民办高校数量已经占到普通高校总数的约30%,在校生人数高达505.07万人,约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2%。民办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争得一席之地,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重大作用,这种作用应该是长久的,这也从客观上要求,民办高校办出特色,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科研是“源”,教学是“流”。科学研究作为高等学校的三大任务之一,对现阶段的民办高校来说,加强科研工作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工作,通过科研增强办学实力、提升形象、扩大知名度,突出内涵建设是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民办高校科研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长期以来没有收到应有的重视,与公办高校相比,我国民办高校整体科研能力还是比较落后的,主要表现在科研定位不准确、科研成果质量不高、项目级别低、科研投入少、教师科研能力不强等方面,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原因:

第一,从外部环境看,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得不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有的重视,得不到公正、平等的对待。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相比,存在立项难、绝大部分立项课题无经费的情况。政府整个的科研经费投入主要向公办高校倾斜,上级科研管理部门在课题立项中先公办、后民办,民办高校教师很难申请到高层次的科研项目。举一个例子来看,据安徽省教育厅2011年11月公布的2012年高等学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结果公示情况看,立项资助的重大项目5项,民办高职院校0项;立项资助的重点项目59项,民办高职院校1项;立项资助的一般项目320项,民办高职院校2项;专项课题30项,民办高职院校0项,民办高职院校的立项率为0.72%。而安徽省有高校104所,民办高职院校15所,占14.42%。

第二,从学校内部看,民办高校领导层对科研也没有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教学是学校最重要的工作。在当前高考人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民办高校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繁重的教学和评估任务占去了教师的大多数时间,其日常工作主要围绕教学和评估进行,科研更是成了鸡肋。

2民办高校如何做好科研工作

2.1明确民办高校科研的定位,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相统一

民办高校是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所以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定位,应该与公办的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定位有所区别,应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利用利用好当地资源和自身办学机制灵活的特点,使科研工作能够服务于地方的社会文化发展,赢得地方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对地方民办高校的重视,使科研成果迅速走向当地市场。

“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是西安欧亚学院的科研工作定位,他们的多项科研成果在教学中得到了应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显著提高,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合格人才。

2.2给予民办高校公平社会地位,稳定教师队伍

国家需要出台相关政策,破除当前阻碍民办高校教师稳定的不利因素,切实保障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法律地位和权力。

我国公办高校执行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而民办高校绝大多数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这两种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下,由于其缴费基数、比例和核算公式不一样,民办高校教师退休后的待遇与公办高校教师存在着1-5倍的巨大差距,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影响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而且使民办高校很难从其他高校引进骨干教师,对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人为造成了被动局面。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曾对民办学校法人的登记问题、民办学校的税收问题、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今后的福利待遇和在职培训等一系列问题,呼吁应该适时地及时进行《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订工作。

2.3加强师资培训和引进、培养学术带头人,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比较年轻,加强科研队伍的培养,特别是培养中青年科研骨干队伍更为重要。考虑到当前民办院校的经济和师资状况,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应以自己本校的专职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形成适合于民办院校特点的实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民办高校的兼职教师大部分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或科研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的到来为民办高校发展师资力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以他们为中心带动其他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迅速提高,也可以让有高级职称的教授或有高级技术职称的老专家采取传、帮、带的方法促进重点培养对象科研素质的提高。

2.4落实对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公共财政支持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科研投入,保障科研质量

《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拨付相应教育经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国家对发展民办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学校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建立支持民办高校发展的专项基金”。对科研工作,国家可以设立民办高校科研基金,资助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或者政府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在出台对高校科研政策时能够逐步增加民办高校科研项目数量和项目级别,提高民办高校科研的经费比重,对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扶。

民办高校从学费中单独抽出相应的资金设立科研专项资金,保障科研经费的落实。民办高校要成立科研部门,建立科研规章制度,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并且落到实处。

2.5校企合作是民办高校开展科研工作的新渠道

民办高校办学体制灵活,培养的人才在适应社会方面能力要强。科研工作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纽带。加强与企业的互动合作,确立双方合作的具体领域,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可通过自己的科研为企业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依据,企业则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和支持,达到互利双赢的局面。民办高校依托校企合作开展科研工作,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提高办学水平,实现服务社会目的。

参考文献

科研工作建议篇(9)

中图分类号:TB1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89-03

一、引言

数学建模是指对现实世界的一个特定对象,为了特定目的,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和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一个数学模型并求解,用它来解释特定现象的现实性态、预测对象的未来状况、提供处理对象的优化决策和控制、设计满足某种需要的产品等。湖北经济学院从2003年开始进行数学建模的教学和培训工作,并组织在校大学生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在这近十年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大批学生通过数学建模的学习,掌握了数学建模的基本知识和用建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一批数学建模小组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包括全国一等奖三项、全国二等奖六项和省级奖项若干。我们欣喜的发现,数学建模工作在取得一系列教学成果的同时,还极大的推动了学校科研的发展。下面就数学建模促进学校科研发展的现实意义、目标定位、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做好以数学建模促进科研发展的具体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二、以数学建模促进科研发展的现实意义

我校的数学建模工作主要包括选修课课堂教学、组织策划数模讲座、指导数学建模社团和课外兴趣小组、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和课外科研项目、组织学生赛前培训及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环节。教学目的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竞争意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建模的基本知识和用建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增强了做科学研究和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同时,数学建模工作也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思想和素材。总之,数学建模在促进学校科研发展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数学建模迅速提升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数学建模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将实际课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开展数学实验、设计算法、使用计算机求解(作图)、编制应用软件和撰写论文等,经过这种全方位的锻炼,同学们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做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数学建模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学科交叉性大的特点,通过数学建模的学习,同学们的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实践证明,数学建模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数学建模教学与培训除了在课堂教学上向学生讲解经典案例外,还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课外实际课题研究并提交研究论文。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的来源目前有两类:一类是教师从自己科研工作中收集来的小型课题;另一类是学生自己从本系或校内其他部门收集来的课题。从我校实践结果来看,做这样的课外实际课题研究,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做得也较好。这种形式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展课外科研的机会,开始时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应当如何开展研究,经过课堂案例教学的引导,实际研究的锻炼,同学们的综合素质提高得非常快,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大大加强,起到了明显的人才培养效益,这也是我校学生能在全国竞赛中表现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有一部分同学将学习中整理出来的优秀在《藏龙学刊》、《金融园地》等期刊杂志上,供其他同学查阅参考。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2.数学建模巩固教师的自身素质,推动教师科研工作的发展。教学和培训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双边互动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教学相长”,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被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认可,教师准备教学的过程,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思考、钻研的研究过程。特别是数学建模课程,由于其内容均来自于实际问题,可能会涉及到各个学科的知识,如果教师自己没有较广的知识面,没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对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最新成果的学习和领会,便不可能有好的教学、不可能带领学生掌握这门知识和能力,因此,数学建模教学上的“教学相长”就更加突出。此外,参加数学建模学习的同学都是求知欲和学习能力很强的同学,他们在接受新的知识信息方面常常走在教师的前面,双边活动的一个积极的结果常常是教师从学生身上得到很多新的东西,这给教师的科研提供了新的资源;同时,教师在将一个个经典的实践性案例向学生阐述和讲解时,他的思路也会从这种阐述中得到整理和澄清。概括地说,数学建模可以巩固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可以理清教师的科研思路,拓宽教师的科研范畴。

3.数学建模极大地推动了教学项目的研究。数学建模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创新和进步的过程,是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进行了相关教研课题的立项和研究,探索出更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思路。据不完全统计,参加数学建模教学工作的老师,有半数以上的教研课题和数学建模直接相关。

4.数学建模为师生打开跨学科研究的大门。数学建模问题均来自于生活,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因此,讨论研究数学建模问题,必然用到跨学科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为老师和同学们展开跨学科研究打下基础。综合应用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探讨一个问题,在多门学科之间进行交叉探索研究,容易发现新问题,构建新的知识联结,形成新的知识点,揭示新的理论或新的知识体系;能揭示各学科之间的辩证关系,解决相关的科学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科创新发展或创建新学科等。跨学科研究法以创新为根本取向,已广泛地被应用于学科发展及创建新学科的研究之中,从而获得大量的研究成果,促进了科学学科的创新发展及创建新学科。

三、以数学建模促进科研发展的目标和定位

数学建模为学校的科研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数学建模和参与数学建模的师生为纽带搭建的全校性的计量分析公共平台已具雏形。湖北经济学院是一所经济管理类院校,各学科专业内的计量分析内容较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专业教师和同学们的计量分析能力普遍较弱,这给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带来极大不便。通过数学建模搭桥,我们在湖北经济学院内搭建了一个全校性的计量分析公共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为其他专业院系师生提供计量分析辅导和帮助、展开学术交流和科研互动。今后,我们打算以数学建模为依托,通过学生和教师这两条路线继续完善好这个全校性的计量分析公共平台。在学生路线上,我们继续对从各院系选的优秀大学生进行高质量的集中培训,培养他们的定量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使这些同学回到各自院系后,成为同学中进行定量分析和科学研究的佼佼者,他们一方面能积极与专业教师联系,帮助专业教师完成科研工作中的定量分析任务;另一方面,他们成为同班同学中做定量分析的能手,能带动更多的同学完成学习中遇到的定量分析工作和科研工作。在教师路线上,我们继续积极与其他院系老师开展合作,进行跨学科科研项目的研究。截至目前,我们已经与湖北水事研究中心、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数据与分析中心、湖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监测评估中心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并参与了多项跨学科、跨专业院系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争取和更多的科研单位与专业教师展开合作,使计量分析公共平台发挥更大的效用。

四、以数学建模促进科研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数学建模对学校的科研发展能起到推动的作用,要使得这种推动效应达到最优,还需要在工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参与数学建模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和道德水准。由于数学建模知识具有一定的宽度和厚度,使得数学建模工作带有一定的艰巨性,宽厚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是完成数学建模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更是带领学生完成相关科研工作,在全国竞赛中冲刺并能取得好成绩的必要保证。同时,要保证教师能从优秀的学生身上汲取新的科研思想,但不是打压、扼杀甚至剽窃学生的科研思想,这又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与人格品位。

2.参与数学建模教学的师生应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与合作精神。数学建模工作是一个团队活动,数学建模竞赛是一个团队竞赛,队员的团队协作意识与合作精神是工作和竞赛成败的重要因素。当今社会的各个角落都需要合作,学校的科研工作更是如此,因此,较好的团队协作意识与合作精神在带给师生理想成绩的同时,也为他们较好的从事其他科研工作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3.参与数学建模教学的师生应具有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数学建模的教学过程以及日常的科研工作都需要有大量的相互讨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保障这种讨论愉快地进行,并能激发师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获得满意的答案并发现新问题。

4.圆满完成数学建模工作,并使数学建模对科研发展的促进作用得到良好的体现,需要学校领导以及各专业院系的大力支持和重视。参与数学建模的学生来源于各个院系,开展跨学科科研合作也会涉及到多个院系和单位,学校领导以及各专业院系的大力支持和重视是顺利完成数学建模工作的基本保障,也是开展跨学科科学研究的基本前提。

五、进一步完善以数学建模促进科研发展的具体措施

1.进一步加强领导重视、加强院系合作,并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领导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是我们搞好数学建模工作的基础。近十年来,我们能在数学建模教学和参赛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并利用数学建模引导科研工作不断进步,一靠领导的重视;二靠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学校领导相当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为数学建模教学配置了专用的实验室,教务处也专门制定了学生参与数模学习和竞赛的相关奖励制度和规定,并给予专项经费资助。今后应继续完善、利用这些条件,并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建模中来。

2.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师资力量。担任本课程的教师既有多年从事数学建模教学和教改的老教师,也有多名青年教师,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合理,使得教学效果很好。但是,数学建模竞赛和相关科研工作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其问题多与同时期的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不断进行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此外,也是为了满足数学建模教学及进行相关科学研究的需要。

3.加强配套教材建设。近十年来,我们的教师在数学建模教学及科研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教学素材和经验,如果能将这些写进教材,直接呈现给学生,将会进一步促进数学建模教学、竞赛及相关科研工作的发展。同时,我们考虑到目前的一些传统教材,主要是针对理工科学生编写的,而不适合我校学生使用。因此,我们应加强配套教材的编写工作,以进一步推动我校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的发展,进而为推动学校科研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加强网站和实验室建设。网站是向学生宣传数学建模内容、展示数学建模成绩的媒介,是我们与其他单位教师进行沟通、开展跨学科研究的桥梁;实验室是师生进行教学、竞赛和开展研究讨论的硬件环境。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站和实验室建设,更好地服务数学建模工作,服务学校的科研发展。

参考文献:

科研工作建议篇(10)

建议。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作为文理交叉学科学会,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方面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应发挥自身作用,努力成为中国科协宣讲教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家纷纷表示,做好宣讲教育工作,一定要注重实效,避免流于形式,主题要鲜明,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创新。同时要抓住细节、落到实处,按照“知晓、遵从”原则,使科研道德规范上升到科研者的精神层面,切实使宣讲工作形成常态、形成制度。

研究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教授李正风介绍了当今国外科研道德建设的相关动态和清华大学开设“科研规范”、“工程伦理”课程的情况。

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任定成认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在内容上要有亮点,要注重实效,有实用性。他给出了若干宣讲题目,如世界各国科学共同体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做法、科学史上典型的科学不端案例分析,以及如何规避学术道德风

险等。

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张大庆谈到了教学和科研当中的利益冲突,医学领域中的科研道德等问题。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央党校教授王克迪建议与专利局的学者专家联合,从专利的角度切入宣讲活动。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孝廷建议将宣讲教育活动当作一个项目来做,出版演讲集、图书,与高校开设的自然辩证法课程结合起来。

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春雨建议研究会要根据这次中国科协宣讲活动的主旨,拿出系统化的顶层设计方案,要协调好机制,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可及的范围内做到“全覆盖”。他还强调,宣讲内容一定要有特点,切忌走过场,走形式。

与会专家共同建议,为保证宣讲活动的深入进行和持之以恒,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应成立一个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专门委员会,每年定期有权威性的学风建设报告,使宣讲教育工作形成常态、形成制度。同时,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时报》和《光明日报》等杂志和报刊上举办高水平的科研道德笔谈,使之成为中国科协的学术支持力量,形成品牌,扩大社会影响。

会议还拟定近期将围绕“医学研究中的利益冲突”、“国内外科研诚信建设比较分析”、“什么是好的科学研究”等主题开展专题研讨,积极推进宣讲教育工作深入

上一篇: 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作用 下一篇: 初级会计财经法规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