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内涵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29 14:37:32

产业融合内涵

产业融合内涵篇(1)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茶文化;旅游体系;发展机制;内涵研究

如果能够将生态开发、绿色提升这一理念融入到茶文化旅游活动开发过程中,其必然能够实现茶文化资源开发应用的最大价值。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创新茶文化资源应用理念,优化茶文化旅游产业经营思路就极为必要。

1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具体背景分析

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发与参与,实际上是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标志。通过对时代所期待的旅游产业内容进行研究,不难看出茶文化旅游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新的关注点和消费内容内容。茶文化资源体系,实际上是茶叶产业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而在整个茶文化资源体系中,其不仅有着丰富完善的物质元素,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文化体系中,茶文化资源中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行为规范也被有效诠释。因此,可以说,将茶文化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其必然能够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和最大价值。因此,认知茶文化机制的资源优势,并充分发挥茶文化体系的资源内涵,能够有效提升茶文化的利用价值阐述和发挥。通过对长期以来的茶文化资源的具体应用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在整个茶文化资源应用时,无论是资源的内容应用,还是其中功能价值设置都相对较为局限,进而影响到茶文化旅游发展资源的有效应用,同时也无法满足社会大众的层次化需求。可以说,茶文化旅游活动,实际上是以茶文化资源为开发基础的旅游形态。而在对茶文化旅游活动的经营理念和特点进行具体分析时,必须认识到其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形式。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茶文化旅游活动经营过程中,需要将传统茶文化、地域文化等各项内容融入其中。因此,在整个茶文化旅游活动建设过程中。可以将游客体验和具体需求参与融入其中,比如通过引导游客实际感受产茶过程,从而不仅能够提升游客的具体参与程度,更重要的是实现茶文化自身的传播目的。

2茶文化旅游的具体内涵认知

通过对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元素,同时也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因此,可以说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不仅是传统茶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应用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满足时展要求的必然选择。结合我国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具体状况和整个旅游产业经营特点,不难看出走茶文化旅游发展道路,不仅是利用茶文化资源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现阶段整个时展特征的客观选择。首先,茶文化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指的是以茶叶的生产等自然条件为依托,以茶文化体系的文化内涵要素为重要支撑的具体活动。因此,在实施茶文化旅游活动开发过程中,通过创新经营形式,结合融入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具体内涵,实施效益最大化开发。通过将茶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从而突破传统的茶文化产业经营理念。所以,茶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其实际上是茶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业发展,同时以旅游业发展推动茶叶产业发展的共融、创新机制。此外,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体系。在长期以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茶相关的物质元素不断发展,其作为整个茶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和基础。可以说,其对茶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作用,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其不能局限于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应用,更重要的是需要从整个茶叶产业的体系化视角来全面认知,通过将自然要素与文化要素进行全面整合,从而实现茶文化体系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而在整个茶文化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想要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其必须注重时展与社会大众的层次化需求全面融入其中,从而满足社会大众参与旅游活动的具体需要。当然,在整个茶文化资源体系内,与茶相关的艺术资源也是展现茶文化体系内涵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茶文化资源开发,就必须注重利用好这一资源内涵,通过创新完善,从而实现理想的经营效果。

3新经济时代对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具体特征及影响

随着当前整个社会发展不断成熟,如今已经进入全新历史发展时期,在当前整个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具体的经济内涵,还是整个时展过程中的各项资源都实现了创新发展,尤其是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速度更快,经济内涵更为全面,特别是互联网媒介的成熟应用,造就了新时期所独有的经济业态,在互联网经济模式影响下,各行各样也需要结合这一时代特征,进行优化和调整,通过对新经济时代的具体特征和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在该时代特点影响下,要创新发展业态,优化经营模式,特别是将时代新元素融入其中,从而满足时展要求。当然,新经济时代的影响,不仅是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在这一过程中,其消费需求等等也实现了相应创新和优化,也就是说现阶段,无论是消费者自身的消费元素,还是消费者自身消费需求的有效释放,都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一渠道来进行融入。而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消费者选择自身感兴趣的消费内容元素也更为成熟,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发展效果,就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发展特点,通过具体探究和有效完善,从而满足新经济时代下消费者需求与产业社会发展之间的有效融入。对于茶文化旅游发展来说,无论是其中所具有的价值内涵,还是其中所具有的元素内涵,都需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融入,尤其是从当前整个时展的特点和模式看,消费者希望整个产品能够得到有效创新与完善,所以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应用好具体的时代资源,传承融入整个时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价值内涵,从而为整个茶文化旅游发展活动有效开展奠定重要基础。从当前社会大众的具体需求看,文化、休闲、养生与生态内涵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新的消费方向和趋势,因此,结合新经济时代内涵要求,创新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整体机制,就极为必要。当然,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时代媒介形式,优化茶文化旅游发展机制,从而满足社会大众的旅游需求。

4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构建思路

通过对茶文化旅游活动的经营主体中所具有的主要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茶文化旅游活动在具体开发过程中,其想要实现理想效果,就需要做到:首先,细化社会大众的消费趋势和实际需求,在社会化成熟发展背景下,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人们的生活元素和生活理念也实现了相应优化、调整,在人们生活体系中,参与旅游活动,消费旅游产品已经发展为社会大众重要的生活理念,因此在这一大的背景下,旅游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除了旅游、休闲消费理念外,健康养生也是人们重要的消费期待。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经营就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大众的普遍选择以及整个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要求。其次,当然想要实现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最佳效果,需要在认知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要求的基础上,完善发展要素,提升发展内涵,同时更需要将社会自身大众需要融入到整个茶叶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当然,在整个茶叶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充分注重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特别是在整个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将传统茶文化理念内涵进行诠释,通过彰显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内涵优势,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最佳效果。可以说,融入新经济时代背景,实施茶文化旅游发展必然能够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值。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理念内涵和元素内容,通过对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具体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文化元素和生态内涵是整个茶文化体系经营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而在当前整个时展背景下,人们对旅游产品的要求更高,只有诠释和融入人们的价值需求,从而才能实现整个旅游产业经营的最佳效果,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其也为茶文化理念传播提供了重要帮助。当然其也满足了社会大众的旅游文化消费需求。对于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来说,其中想要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就需要在满足社会大众消费需求的基础上,融入文化元素和生态理念内涵,特别是凸显茶文化的深远内涵。客观而言,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想要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还要注重创新旅游元素,尤其是在整个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必须凸显自身特殊性,同时还应与时展相结合,特别是要注重对整个旅游产品的各个细节和具体元素内容进行挖掘,通过提升旅游产品的发展层级,从而在创新产品经营体系的同时,满足社会大众参与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具体需要。

5结语

在新的经济时代影响下,无论是具体的发展内涵,还是社会大众的层次化需求,都实现了全面提升,事实上,当前已经进入社会大众参与旅游的全新时期。相对于传统的旅游时展状况来说,目前整个旅游市场的需求,逐渐呈现层次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休闲生态旅游不仅是社会大众新的消费趋势,更重要的是人们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实现自身旅游需求有效诠释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赵万芹.从文化感角度谈旅游产品包装设计的设计创新[J].中国包装工业,2013(1):92-97.

[2]李付星;孙健.体验经济时代下川南盐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9):112-115.

[3]朱三元.浅谈产品设计中的民族特征———传统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7):205-208.

产业融合内涵篇(2)

文章认为企业价值由企业股东所具有,对于一个时间ti,企业内l价值二企业融资前的全内涵价值+企业这次新股权融资的资金值两者之和,为等待原则的时间点。文章分析出股权市场的交易行为从外部对企业造成了正负融资,使得企业的内涵价值变动。并且以此作为依据构想了中小企业股权交易市场价格机制一股权、股价双变的自由价格机制,能对企业的价值做出公平合理的表达。文章提出建立更公平的支撑文章研究的企业全价值理论的股权资本市场,使得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合理的股权交易,创造股权、股价双变的价格机制,能使企业的市场价值逐渐趋于企业全内涵价值。同时,文章通过正负融资的表达,与外缘股权融资的等价企业价值的%的研究,使市场对企业股价合理的表达。通过对并购案例的中小医药企业价值评沽深人的考察与股权份额为例分析。希望这和交易机制才能使市场价值通过股权交易逐渐趋向企业的全内涵价值,才能使中小企业能公正的进行夕除融资,是未来资本市场的需要。

中小企业融资是指金融机构针对中小企业推出的定制化融资解决方案;根据其自身生产经营现状及资金运用情况,依照企业未来经营与发展策略的要求,通过一定渠道和方式,利用内部积累如业主个人储蓄或向外部资金供给者如投资者或债权人筹集经营资金,以保证经济活动对资金需要的经济活动。融资渠道又称筹资渠道,是指筹集资金来源的方向与通道,体现了资金的源泉和流量。融资方式又称筹资方式,是指经济主体获取资金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手段,有时也体现了资金的获得途径和属性。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融资渠道与融资方式进行不同分类。

二、正确评估企业价值的的股权份额与双变资本市场价格机制的构想

正确评估企业价值的的股权份额与融资后企业内涵全价值的再次预测 企业未经过合理的计算就决定发行的股权份额是不正确的,并且估算的融资后企业的内涵全价值与融资前企业的内涵全价值相同也是不正确的,应该再次评估才能正确估算融资后企业的内涵全价值。

假设股东享有与所持股份相同份额的企业价值的控制权,且企业全内涵价值是根据融资创利法计算得到的,那么我们应该按照股东提供的融资与预测期内的企业全内涵价值的份额等同原则来估算融资的股份份额,才能使股东拥有相应的股权。管理者以融资后企业资产资金组合份额价值等同为前提,才能再预测企业融资后的创利。而如果随意估算出让份额股权,并将其预测的内涵价值VAN作为发行股份的价格,这么草率的决定股权融资的股份份额,是不对的。

产业融合内涵篇(3)

【关键词】

农田水利;乡村景观;融合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我国有着深厚的农业文明,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如今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的灌溉面积已经是世界首位。但是农田水利建设导致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在修建农田水利的时,大量的植被被砍伐,水土流失严重,乡村景观也遭到严重的破坏。虽然,我国在修建农田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也注重到了环境的维护,但是对于环境的维护更多的是考虑到减少环境污染上,设计者们很少将眼光放在水利工程的外观上。而有些农田水利修建在乡村景观当中,对乡村景观的视觉效果产生了很大的不协调性。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进步,游客对于乡村景观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也就迫切地需要探讨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的融合方式。农田水利的概述主要包括它的组成、现实意义及历史意义等方面。乡村景观的介绍主要包括乡村景观的含义及乡村景观研究的现状。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的融合方式主要分为两种:①通过农田水利工程景观融合的方式。②通过文化景观加以融合。在第一种方式中,又分了动态和静态的角度进行融合。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融合的方式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农田水利的概述

农田水利主要有排水灌溉等建设组成,农田水利的优势有调节水资源,改善农业产量等方面。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农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修建农业水利不仅有它的现实意义,还有它的历史意义。我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农田水利也与农业文明一起被流传下来。最早记载农田水利一词的是在北宋年间,在《史记》中也透漏了当时的人们是怎样进行农业灌溉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很多的学科知识,所以探究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的融合方式需要协调好多方面的因素。

2乡村景观的介绍

乡村景观是以人类为核心,以淳朴的自然风光为组成部分,是人类与自然风光不断融合下的产物。人类是乡村景观的核心,人类在乡村中生产、生活,所以乡村景观是人与自然不断作用下的结果。而从人类的生产、生活角度又可以将乡村景观分为生产景观、生活景观等。生产景观指的是人类在生产的过程中对自然的作用的一种景观内型。生活景观是人类在生活的过程中对自然进行作用的一种景观内型。这些景观中又以农田水利景观作为主线。我国从至今都注重农业的发展,每一个年代都会建造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这些时代建造的农田水利工程有的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的,有的农业水利工程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这些农田水利设施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而且对预防旱灾洪涝有一定积极的影响。我国对乡村景观研究的比较晚,在20世纪80、90年代的时候,才提出两者融合的设想。国内相关学者对乡村景观的探究上,主要集中在乡村的人居环境等,很少涉及到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融合的方式上来。

3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有哪些融合方式

3.1通过农田水利工程景观融合的方式

农田水利工程景观是生产景观的一部分,它主要包括灌溉的景观及排水景观等方面。农田水利工程本身就代表了我国最先进的水利技术手段,所以游客通过工程景观来了解我国的水利技术手段。一般情况下,在农田水利工程的周围会有石碑,石碑上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当时工程时间,具体步骤等。这些都是农田水利工程景观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有采用过将农田水利工程景观融合在一起的方式,比如现在见到的苏堤,就是运用工程景观融合方式的例子。农田水利工程的主体是水,利用和规划好水的走向,也能够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景观的人文与自然内涵。一般情况下,会从动和静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从静的方面主要是通过一定量的筑坝来形成一片静水的景观。在静水的表面倒影着树影,房屋,这些都给人以静态的欣赏美。这种方式主要是不改变水的原有形态,以其固有的姿态来感染游客,游客通过驻足,留影的方式来传递水利工程与乡村景观融合的美。从动的方面,施工人员通过建设一些喷灌等水利工程来使水动起来。农田水利工程通过修建河道等方式来形成流水的景观。农田水利工程景观还包括落水的景观和喷水的景观。落水的景观指的是通过修筑大型的水库,水库的水在泄洪的时形成落水的景观。通过落水景观的修建不仅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利用落水的势能进行发电等其他的功效。喷水的景观指的是喷灌的时候产生的景观,主要指的是农民在对农田进行灌溉的时候,水体喷灌的美感。这是农田水利工程所特有的景观,具有动态美。

3.2通过文化景观加以融合

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融合的方式还包括通过文化景观来加以融合。这里的文化景观包括工程项目本身的文化内涵,乡村地域的文化内涵及水资源文化内涵。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人文内涵主要体现在修建农田水利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农田水利在建筑的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的技术,不同知识的理论框架。农田水利工程是否先进、是否具有科技性是人们旅游观光所要观赏的重点。在农田水利工程的旁边,还应该放置石碑,石碑上用文字的形式记录工程项目的具体施工过程,施工的时间等。这样的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也有助于带动当地的旅游业进行发展。水资源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描写水的诗句,水利设施的文化传统以及水蕴含的人文内涵等。我国先秦智者老子就对水的评价很高,写下了很多有关水的诗句。另外,我国古代在很早的时候,就懂得利用水来提高农业的产量。比如,在秦朝时,秦始皇就修建灵渠,用来灌溉和抵御洪水。李冰父子修筑的都江堰,现在依旧完好地保存着。1960年前后,河南省修筑红旗渠,不仅解决了当地的干旱问题,而且增加了农田水利工程的人文内涵。这些水资源的文化内涵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游客到这些地方旅游,发展了当地的经济,也有利于我国乡村景观的保留与发展。乡村地域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乡村景观随着地域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景观特色中又蕴含着不同的人文内涵。例如,人们常说的江南水乡,巴山蜀水等都是不同的景观蕴含着不同的人文内涵。不同的地域修建的农田水利工程有所不同,乡村景观也不同,两者在融合时呈现给游客的美感也是不同的,例如江南水乡是能够带给人宁静的美,委婉的美,而巴山蜀水则是能够带给游客豪放的美。这些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在不同的地域呈现不同的融合形态,带给游客不同的文化内涵。这些乡村地域的文化内涵在文化景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够带动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的完美融合,而且弘扬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工作也有一定的帮助。

4两者融合的未来展望

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融合设计的领域很广,所以各个学科的人员应该都参与进来,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来促进两者的融合,提高乡村景观和农田水利的融合度,并且增加两者的人文内涵,促进我国乡村景观和谐、健康的发展。各个学科的人员相互借鉴交流,设计出吸引人的乡村景观,以此来带动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的相互融合其实本质就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农田水利代表了我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乡村景观则是代表了人文艺术的呈现。两者的相互交融不仅有利于提高旅游人员的审美鉴赏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所以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融合是有远大前景的。

5结语

农田水利的概述主要包括它的组成、现实意义及历史意义等方面。乡村景观的介绍主要包括乡村景观的含义及乡村景观研究的现状。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的融合方式主要分通过农田水利工程景观融合的方式和通过文化景观加以融合的方式。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融合的方式在未来是有远大前景的。

作者:何培兰 单位: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水务局

参考文献

[1]王钊,卓美行,陶洪波,等.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融合方式的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04:14~17.

[2]丁玮,李莉萍.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规划探讨[J].江西科学,2012,02:157~163.

[3]蒋锐.试析农村小城镇建设中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的融合方式[J].低碳世界,2016,06:95~96.

产业融合内涵篇(4)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3―0098―04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推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产少,贷款可抵押物缺乏,同时存在财务不清晰、成长性难以预料等特质性问题,导致它们融资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环境进一步趋紧,国内经济运行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我国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生存考验。因此,着力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是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社会就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测度是中小企业融资分析中的重要内容,是其融资能力问题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的基础。现有对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测度的研究文献较少,且存在两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测度指标的选择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二是指标权重结构的确定大多采用主观赋值的方法,而并未考虑企业自身的异质性及其相关数据特征。如果能够在一个统一且明确的标准之下获取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量化结果,就可以将其延展至整个产业层面,从而扩大样本容量,实现产业整体以及产业之间融资能力和融资能力差异的分析。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可以全面量化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我们就会在融资能力问题的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的进程上迈出一大步,同时还可以为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决策层面在融资问题上提供科学的评判标准。

一、文献综述与内涵界定

(一)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属于一种规范性的价值判断,对其涵义的界定并没有一定之规,而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部分学者将融资能力归于融资效率之中,认为企业融资能力的大小就是其融资效率的高低,即企业融资能力强是指企业能够以低成本高效率获得所需资本(陈珊,1999;宋文兵,1997)。而王核成、孟艳芬(2004)则从系统论的角度将融资能力置于企业能力系统之中加以考量,认为融资能力是企业辅助能力中最强的综合性指标,是企业其他方面能力的最集中表现形式。王佩、李芸(2001)从微观角度将融资能力定义为企业结合社会资金供给状况、自身赢利水平及发展战略,在适当的时机选择合适的方式筹集资金的一种能力。刘庆斌(2005)从私营企业的角度对融资能力加以诠释,认为融资能力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涵盖企业信誉、财务能力、良好投资前景的开发项目以及资金管理营运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表现。李强(2009)则辩证地将融资能力分为企业内部和外部融资能力两种,认为企业的现有资产和投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融资能力。现有研究只是从企业主体层面对融资能力加以描述,而并未针对中小企业的特殊性予以专门考量,同时缺乏对融资能力内涵的统一认识以及对外延的清晰界定,这就使得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内涵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而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义与度量。

(二)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内涵界定

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既取决于其自身资源的属性和价值,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环境对其资源的认同,因此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内涵必须从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加以考量。本文认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是指其自身的资源禀赋与外部融资环境的适应契合能力,即二者相合程度越高,适应性越强,就代表了该企业的融资能力越强;反之亦然。本文借鉴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对受资助企业的考核指标以及有关文献将中小企业融资的内涵定义为与中小企业紧密相关的内容,具体内涵包括创新能力、成长能力、财务能力以及环境成本因素等四个维度,由此在既定的范围内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进行指标的选择和评价体系的构建。

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考察维度包括创新能力、成长能力、财务能力以及环境成本四个方面,将其用函数加以表示:

Q=Q(Create,Growth,Finance,Cost)

其中,Q是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水平,Create代表其创新能力,Growth代表其成长能力,Finance代表财务能力,而Cost则代表中小企业融资的环境成本。对函数Q假定其满足以下性质:对所有Create,Growth,Finance,Cost>0,每一维度水平的改善会带来函数Q正的提高,即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当创新能力较强时,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将得到提升;如果中小企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则其融资能力随着企业的运营也会提高;当中小企业运营趋好带来良好的财务状况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其融资能力。

二、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评价的测度方法与指标体系

(一)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测度方法的选择

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测度方法应该建立在对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内涵和外延界定的基础之上。中小企业融资能力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而是由诸多因素影响决定的系统的概念。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则对其的测度就应该通过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元素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来实现。这其中主要涉及以下两个问题:其一是构成指标体系的各维度的选择与确定,这取决于对中小企融资能力内涵的界定;其二是各基础指标权重的确定与指标合成,目前相关研究文献主要采用熵值法、相对指数法和因子分析法(姚王信,张晓艳,2012)。熵值法通过熵值来确定各分类指标的权重,但这种方法不能很好地反映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相对指数法是将一系列指标变成可比的指数形式,然后进行简单加总或加权加总来评价的一种统计方法。如果采用简单算术平均,就意味着各分类指标是等权重的,该假设未考虑到各分项指标之间可能存在的高度相关性,而且也主观认为各维度在经济增长质量中的作用是恒定不变的,加权平均法同样也会存在这样的权重结构问题。因子分析法将原始变量分解为公共因子和特殊因子两部分因素,对新产生的主成分变量及因子变量计算得分,从而实现降维,这种方法可以避免指标之间的高度相关性和权重确定的主观性。姚王信,张晓艳(2012)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进行评综合评价,但在分析中存在基础数据来源的客观性不强导致后期合成结果的现实解释力较差等问题。基于此,本文采用AHP法(层次分析法)通过矩阵确定各单项指数在方面指数中的权重以合成方面指数,并进而采用同样的方法合成总指数,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进行评价。

(二)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内涵的界定中,我们将其划分为创新能力、成长能力、财务能力以及环境成本因素等四个维度,由此我们所构建的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就包含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见表1)。从创新能力测度指标的选择来看,我们主要选择产品和技术两个层面来考察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借鉴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对受资助企业的考核指标及统计分析资料,影响产品研发创新的因素主要有研发人员比重、结构、新产品产值率、研发投入比以及生产设备利用率等;而技术研发创新主要体现为发明专利情况、技术领先程度以及技术专家权威性。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研发人员结构以及研发投入比是适度指标,其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一个适当的比例,否则企业就无法良性运营,其结构就会失衡,并不是投入越高越好。根据企业成长理论及统计分析,成长能力测度主要从业务成长和资产成长两个方面考察,其中资产成长主要考察总资产增长率和固定资产增长率两个指标,业务成长主要包括主营业务增长收入率、主营利润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固定资产比重、股本比重以及再投资率等,考虑中小企业规模小、轻资产的特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前三个指标以为测度。根据财务管理理论及统计分析,中小企业财务能力的测度指标主要有资产质量、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和现金状况等。环境因素主要从产业政策、行业前景、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四个维度加以考量,而成本的测度主要包括机会成本、风险成本以及成本三个指标。

表1列出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指数所使用的全部指标,从中可以看出,我们所选择的基础指标均为各维度具有较高代表性和可比性的核心指标,因而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指数由28个基础指标构成。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问题,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本文构建的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指数力求能在总体上对其融资能力水平进行判断,当然不可避免地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三、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评价指数

在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指数的构成中,由于各基础指标之间具有不可公度性,使得我们无法对其直接进行计算。各种指标具有不同的属性,分为正指标、逆指标和适度指标三种,其中正指标是指指标与指数值正相关,指标值越高表明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越强;逆指标是指指标值越高反映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越弱。适度指标是指指标应该在一个适度的区间,才能对指数值形成积极影响,低于这个区间或者高于这个区间都会带来消极影响,会转变成逆指标。由于在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指数中不同测度指标的属性不同,如果对不同性质指标直接加总,就不能正确反映不同作用力的综合结果。同时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指数的各项基础指标分别具有不同的量纲和量级,无法直接进行综合,为了便于计算并保持一致性,我们对基础指标进行归一处理,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使其指标介于(0,1)之间,并且对逆指标取倒数使其与其他指标保持趋同性。

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对受资助企业的考核指标及专家评分的统计分析结果,对表1中的方面指数和分项指标分别计算其权重,在此基础上构建判断矩阵,对判断矩阵作归一化处理之后得出分项指标对方面指数的权重系数。由于数据的获取受样本来源和判断依据的影响,可能存在数据之间的解释差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为此本文运用MATLAB软件对判断矩阵进行计算,得出最大特征根进而有CI=0.0563

在获取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可以对其融资能力进行量化,即构建融资能力指数(FAI)。根据指标评价体系,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指数的基本模型为:

FAI=100∑di∑py∑fxwx,其中di为方面指数的权重,py为分项指数的权重,£为基础指标的权重,而wx则为基础指标的取值,指数乘以100是为了使FAI指数取值在(0,100)之间,以便于比较。从模型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受到方面指数、分项指数和基础指标的限制,要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必须从这几个指标入手。

四、结论

综上分析,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内涵包括创新能力、成长能力、财务能力以及所面临的环境因素和成本等四个维度,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变化会影响其融资的规模和效率,如果融资能力稳步提升,其融资规模就会增加,融资效率也会相应改善;如果融资能力持续下降,其融资规模和效率就会相应受到影响。从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为了提升其融资能力,要从以下几个人方面人手:

(一)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一方面通过吸引高端人才,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提升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水平。同时,政府和企业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保障中小企业创新人才的待遇,优化企业创新环境,让高端创新人才真正能够下得来、用得上、留得住。

(二)以技术为核心,从资产和业务两个方面提升企业的成长能力

产业融合内涵篇(5)

【摘要】烟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今后烟台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本文探讨了两大产业的融合背景和产业关联基础,分析了两者的融合过程,最后总结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对策。【关键词】:烟台文化产业发展 旅游产业发展融合过程 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化产业一般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由于我市文化产业明显地涵盖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和服务三大领域,该产业的统计预测工作也就具有复杂性和高难度。清晰定义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行业内容有利于研究分析和政府决策。烟台文化产业发展至今,已形成一个 “产业服务群”,包括烟台保利大剧院、烟台歌舞剧院、烟台京剧院、烟台吕剧院等文化服务业。我市文化产品制造业根据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书报刊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服务业、广播电视设服务业、工艺美术制造业等。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主要包括文具用品批发业、工艺美术品批发业、图书报刊批发业、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批发、文化体育用品零售业、图书报刊零售业等。文化服务业指专门烟台从事文化旅游工作的服务部门,主要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广告业、旅行社、旅游酒店、游览景区管理、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动漫业、文化艺术业、体育、娱乐业等。一、推动烟台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着力点       深挖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对旅游的推动力。文化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在打造仙境烟台历史文化和烟台开埠文化名城上下功夫,着力解决好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对旅游业的贡献不大的矛盾。充分利用烟台开埠历史文化遗产,加大对烟台山开埠文化的包装点缀,展示文化魅力,增强文化活力。运用现代手段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结合烟台开埠文化特点,编写历史人文丛书,拍摄电视剧、舞台剧,宣传烟台开埠文化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积极发展创意文化,丰富文化内涵,扩大烟台山文化影响力。加大烟台山文化对外宣传促销力度,以烟台山文化旅游的影响力提升旅游的竞争力。       借助旅游平台,促进文化交流融合。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地域间、区域间文化交流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必须借助好旅游平台,推动烟台山文化旅游“走出去”,促进文化交流融合。要不断丰富旅游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开发烟台山开埠文化旅游标志性纪念品,并通过旅游市场的大力推广使之成为来烟台旅游的游客的“必去地”,成为市际、烟台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地,从而架起传播开埠文化的桥梁。结合烟台早在1862年山东第一个开埠通商口岸城市的文化特色,积极开发和提炼具有烟台开埠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将其融入文化旅游景区,增强知识性和趣味性,注重烟台山欧式建筑欣赏和旅游主体参与,满足游客体验开埠文化、体验民俗风情的愿望,使这些内容丰富多彩且具有本土民俗风情活动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提升文化含量,力促烟台山旅游产业提质升级。提升烟台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旅游的层次,增强烟台山旅游业的竞争力,关键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烟台山文化旅游的文化含量。要按照错位发展的原则,将文化建设与旅游项目结合起来,做好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对已有的景点,在开发设计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要深挖开埠历史文化内涵,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强化包装点缀,提高烟台山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对远期项目规划既要突出旅游特点,又要彰显开埠文化特色,突出东西方的文化元素,增强文化底蕴,渲染人文色彩。此外,要按照烟台山文化的不同类别,精心设计独具开埠文化魅力和吸引力的特色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打造开埠文化旅游、名人文化旅游、烟台历史文化旅游、异国风情文化旅游等。通过丰富旅游线路的文化内涵,吸引游客驻足停留,促使旅游行为由观光型向体验型、度假型转化,带动整个旅游产业发展。       运用文化手段,推动烟台山旅游服务水平提升。能不能在旅游服务中体现出更多文化内涵,直接决定着旅游业的品质和前景。要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导游的文化素质,加强对导游的旅游文化教育,使其了解掌握游览景点、景物及各种烟台社会现象的文化内涵,努力把提升文化内涵、体现人文关怀贯穿到旅游的全过程。要进一步提高烟台山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将来要精心打造集客房住宿、中西餐美食、茶艺、养生休闲、购物于一体的综合型星级酒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到烟台山旅游行业中,把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提高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烟台山文化旅游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用文明引领行业风尚,树立烟台山文化旅游产业新形象。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对策思考       在旅游业实现转型的新时期,如何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怎样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使其达到 “互利双赢”的效果?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用好用足相关政策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政策导向、宏观调控不可或缺。要加快旅游与文化融合的步伐,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更离不开市政府的扶持和推动。2009年以来,中央政府连续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在加强旅游和文化相关部门合作、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创造旅游文化环境、培育新的旅游文化业态、加强旅游文化的市场推广,发展“红色旅游”,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性措施,用好用足这些政策,对旅游与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发展,至关重要。(二)把人文精神作为文化旅游业的灵魂,注重人文关怀       文化作为人类适应、征服自然与社会发展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无时无刻不在支配、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活动。而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缺乏文化内蕴的旅游是蓬头垢面、毫无魅力可言的;而文化离开了旅游这个载体,将失去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可能成为无本之木。在全世界旅游产业的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人类文明及其人文精神始终是推动这个产业发展的灵魂。因此,在烟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中,既要重视人文景观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完美展示,又要重视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的融入和有机结合,同时还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项目的良好结合。此外,在文化旅游业发展中,还应自始至终贯穿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使人文关怀贯穿和充溢在文化旅游业的各个景区景点、各项旅游设施、各个管理细节、以及所涉及的各个行业部门特别是每个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中,要事事、处处、时时体现对游客的关怀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文化旅游的本质属性——人文。(三)深入挖掘烟台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这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升旅游的层次,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关键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旅游的文化品位是全方位的,体现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推动旅游项目的文化创新,提升旅游商品的文化创意,打造高品质的旅游演艺产品,把原真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旅游项目当中,深度开发符合烟台山地方文化特点的旅游工艺工艺品(纪念品),提高导游的文化素养,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切实充实烟台山景区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的文化品位。(四)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烟台文化旅游品牌       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来讲,文化差异性是重要的催化剂,是激发游客好奇心的“看点”。因此,差异性的文化体验,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样式,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为发展各自的旅游文化提供了独特资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具特色的,越有吸引力。体现文化特色,需要把握自己文化的内核所在、特质所在,以现代形式、大众方式来诠释和表达,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项目和品牌活动。100多年前烟台的开埠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繁荣旅游文化的深厚基础。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是培植文化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烟台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特色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产品的特色越突出,旅游经济就越发达。因此,烟台特色是地方文化旅游品牌的生命,切忌文化旅游发展中的盲目模仿和低水平重复。

产业融合内涵篇(6)

随着当前旅游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加上人们参与旅游活动的热情不断提升,如今旅游产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创新与完善。在该创新过程中,需要认识到旅游产业体系的优化,不仅仅是旅游元素的丰富,更重要的是从科学、完善的视角来具体切入,而旅游纪念品实际上就是从全面、成熟视角认知旅游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通过将文化内涵融入旅游纪念品中,不仅能优化旅游产业体系,同时也能够增进人们对旅游活动的理解和认知。

1山东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活动开展背景分析

当然,现阶段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关注点和创新点,所以如何在利用自身优势基础上,创新旅游产业经营要素,就至关重要。当然,从应用实际上看,这也与当前旅游纪念品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着重要关联。首先,从文化内涵上看,目前多数旅游纪念品在进行设计时,缺乏必要文化内涵的融入,尤其是未能将现阶段人们期待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客观的看,当前人们所关注的是多元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有效结合,而旅游纪念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元素内容,无论是其实际理念,还是具体应用的设计内涵,都是融入某种文化内涵的客观表现。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旅游纪念品设计效果,就需要从文化元素渗透入手,通过具体创新,从而优化设计效果。其次,从时展的形式和进程看,当前整个旅游纪念品在设计活动开展时,其需要注重与时展的特点相结合,尤其是要与现阶段人们消费的关注点相融合。现阶段人们对旅游纪念品的关注与应用,不仅局限于消费元素,同时更注重文化内涵的诠释和表达,在当前整个时展不断成熟背景下,文化内涵的缺失已经成为影响旅游活动参与质量的重要因素。结合旅游纪念品设计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看,如果能够有效开展该设计活动,其不仅能够提升设计质量,同时还能丰富旅游活动开展形式。最后,现阶段旅游纪念品在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特色元素的有效融入,从而限制了旅游纪念品价值作用的有效呈现。当然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对旅游纪念品价值作用的全面、准确认知。不仅如此,旅游纪念品不仅是一种旅游活动元素,其同时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所以发挥好旅游纪念品的价值作用,才能推动和满足旅游活动经营发展的具体需要。当然,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活动的有效开展,也能够全面提升设计层次,构造与旅游活动发展相匹配的发展机制。

2茶元素体系的具体内涵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资源,其中就包含了元素多样、内涵丰富的茶元素。茶元素是在我国长期发展和社会大众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元素内容,用好茶元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传承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中融入了完善的价值理念和情感内涵,从而更好地被人们所认可。结合茶元素体系的具体内涵,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所具有的价值理念,而应用好该茶元素体系的价值作用,能够帮助我们诠释好茶元素体系所包含的生态理念和人文内涵,从根本上实现对传统茶文化体系的有效传承。随着当前旅游活动经营发展不断成熟,如今在该活动开展过程中,其被融入了新的元素理念,比如将人们所关注的人文、绿色、生态等多种精神内涵融入其中,从而构造了具有实际影响力的旅游产业体系,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旅游纪念品也成为人们参与旅游活动,了解相关目的地的重要物质元素。茶元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更是多元文化成熟发展的今天,值得我们传承和融入的重要内容。当然对于茶元素体系来说,其基础是物质元素,尤其是与茶相关的各种物质元素,都能够为我们开展各项活动提供基础和借鉴,尤其是能够丰富整个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元素。而茶元素体系中,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则是整个旅游纪念品设计过程中的灵魂。通过融入精神元素理念,其能够从本质上实现茶元素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茶元素体系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多元文化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传承这一文化机制,极具现实意义。

3山东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具体要求

对于山东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其与普通的商品不同,无论是具体的元素内容,还是其产品层级,都有着自身特殊性,因此,在开展设计活动时,要注重层级设计,尤其是要充分结合市场的消费实际,设计有层次差别的旅游纪念品,通过满足不同等级消费者的具体需求,才能实现整个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其次,山东特色旅游纪念品在进行设计时,要将地域文化的特色性和内涵性融入其中。事实上,山东特色旅游纪念品在开展设计活动时,其之所以区别与其他产品,关键在于其中展现和诠释了山东地区的地域性,所以,在整个旅游纪念品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探究具有山东地区标示性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从而提升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应用效果。最后,对于山东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活动开展来说,要注重选择合适的文化元素,尤其是要将传统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适合元素,融入到整个纪念品设计活动中。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其能够成为整个纪念品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重要的借鉴元素,同时在对该文化资源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也赋予了整个纪念品相应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属性,从根本上提升了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应用效果。

4茶元素在山东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具体运用思路

结合我国茶元素资源特色和具体应用状况,不难看出融入该资源的过程,不仅是提升品质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创新和发挥旅游纪念品价值作用的过程。因此,发挥好茶元素资源优势,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品质和效果。对于山东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活动开展来说,融入多样元素,尤其是将茶元素理念内涵融入其中,其能够有效提升整个纪念品的设计品质,并且丰富纪念品内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属性,发挥旅游纪念品的价值功效。山东地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省份,无论是经济元素,还是经济体系完善度,其都有其他省份所不具备的优势,当然,在整个旅游产业经营过程中,山东省也有着浓厚的市场认知度。此外,山东经营经验也相对丰富和成熟,因此,结合本土特点,创新旅游纪念品设计思路,就极为必要。茶元素是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体系中的核心与关键,通过对茶元素体系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我们能够感受其中所具有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不仅如此,现阶段,整个茶元素体系中,也全面融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相应元素,所以,如果能够应用好茶元素内涵,开展相关设计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具体的设计要素,同时也能赋予整个设计活动新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进而实现传统茶元素与现代设计活动的全面、有效结合。对于旅游活动开展来说,其实际上也符合当前整个消费活动开展的相关要求,尤其是健康生态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新的消费关注点,因此茶元素与旅游活动相结合,其更能满足当前人们的具体需要。在山东地区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元素内容融入,其不仅是提升山东地区发展优势的基础,同时更是从人们实际需要角度出发的客观要求。

5结语

山东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需要注重文化元素的实际性融入,通过将时代内涵和价值理念融入到整个纪念品设计活动中,从而满足人们对参整个旅游活动的具体需要,当然从客观上看,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整个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过程。而融入传统茶元素,也为整个旅游纪念品价值作用发挥提供了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徐丽君.传统特色元素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以道教圣地鹿邑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344-345.

产业融合内涵篇(7)

创意产业目前在国外是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近些年来,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也逐渐兴起,上海、北京、杭州、深圳等地都将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高度重视。旅游业作为以满足人们愉悦需求为根本目的的时尚产业,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宣传促销,都与创意产业密切相关。将文化创意植入到旅游业中,用文化创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一、产业发展背景

1.创意产业蓬勃兴起,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新引擎。在全球经济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正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创意”更被认为是决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就曾经认为“真正推动20世纪90年代巨大繁荣的不是充沛的资金投入或高科技创业潮,而是各种喷薄而出的人类的创意”。“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理查德·弗罗里达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创意也是一种资本形式——可称之为“创意资本”。人们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商业模型、新文化形式和新产业,这些就是“创意资本”。经济要发展、繁荣,那么各种类型的组织(个人、公司、城市、州乃至国家)都必须培育、推动、激发和投资于创意。创意思维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正是基于创意在城市发展、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

创意产业的出现可谓是知识、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地位日益增强的结果。创意产业内涵的关键是强调创意和创新,从广义上讲,凡是由创意推动的产业均属于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可以与多种产业相融合,提高他们的观念价值。而且其产业资源、产业要素、产业运营可以围绕不断变化的需求进行动态组合,从而促进产业的不断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创意产业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是对传统的产业发展逻辑的颠覆。在技术进步、产业融合、消费转型的新时代背景下,它对于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其他很多产业的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为世界各国在知识经济全球竞争中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和途径,创意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也被我国许多部门和地区提到了极重要的战略地位。

2.旅游产业发展步入瓶颈,亟待升级转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旅游业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重大战略调整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战略调整的重中之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升级换代,是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个关键任务。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是要转变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发展模式、发展形态,实现我国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扩大规模和提升效益并重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因此,旅游业态创新会是实现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所谓旅游业态创新即通过围绕着旅游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流通等各环节上的具体方法和过程的创新。旅游业态创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业态融合是旅游业态创新的最主要形式和发展趋势,如会展与旅游业的融合而成的会展旅游业、工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而成的工农观光业、文化休闲业和旅游业融合而成的文化休闲旅游业等等。随着创意产业的日益兴起,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对重塑旅游业的产业体系将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创意产业所具有的创新性、渗透性、高增值力、强辐射力和高科技含量的特征,将为旅游业注入持续发展的生机和动力。可以预见,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对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旅游产业能级、促进旅游产业转型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创意产业对深化旅游发展凸显的作用

1.拓宽旅游资源范围。在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确定了我国旅游资源有8个主类和37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看似涵盖了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各个方面。然而,旅游资源的范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旅游资源的功能性内涵决定了旅游资源是在动态地发展变化的,其范围和深度是随着人们的消费需求、认识水平、开发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而在这一范围的拓展中,创意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创意产业以其独特的趣味性、知识性、时尚性、创新性不断地将新鲜的元素注入到旅游产业发展中,并能够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类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各类动态与静态的活动,赋予其旅游资源的功能,从而将原本不被视作旅游资源的转化为时尚的旅游吸引物。网络游戏、动漫乐园、loft、soho、博物馆、音乐节、影视基地等等都是伴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旅游吸引物,甚至很多的创意产业园区本身就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如北京“798”艺术区、上海“8号桥”现今已经成为城市的旅游新地标,吸引着全世界游客的目光。

产业融合内涵篇(8)

一、插画艺术的特点及内涵

插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文内涵非常深厚。在插画的表现艺术中,绘画者运用色彩、线条、图案和图形象地展现出自身所要表达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插画艺术之所以能够一直延续至今,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其融入了艺术设计者的情感,促使插画艺术不断推陈出新。在产品包装上应用插画,能有效丰富绘画艺术风格和素材,通过将产品与艺术进行有效融合将构建出全新的统一体。在插画艺术表现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插画作品不仅是对某一件事物进行刻画,其进一步融入了创作者的情感,画面效果显得直观直接、生动又形象。随着社会以及艺术发展的不断推进,插画艺术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然会走得越来越远。不相同的插画其风格都有所不同。目前,在设计创作当中,插画是最能够凸显创作者情感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且插画与绘画还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插画创作也融合了许多绘画创作手法。现如今,插画艺术已经运用到产品的包装设计中,一方面有助于吸引消费者关注产品,另一方面,能将产品信息清晰、准确、趣味化、有效地传达出来(如图2)。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对插画的运用实现以下几个目的:首先,能够将粗糙、乏味的产品内容表现得极为生动而形象,进而凸显产品当中对信息的快速传播;其次,在产品表现上能得到更直观的体现,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及关注;最后,插画作为提升产品品质及内涵的重要手段,能够增强整个产品的品牌价值,促进销售。

二、插画艺术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插画艺术可以充分体现出设计者所具有的独特思想及展现手法,其将不同的色彩与线条进行有效地运用、结合,能表现出各不相同的艺术特点及表现形式。因此,将插画有效地融入包装设计中,能为消费者带来视觉的震撼(如图3)。在色彩表现方面,插画要更为关注产品和色彩之间的关联性,不能滥用色彩,否则不仅会影响包装的整体效果,而且还会破坏产品的表现性。因此,设计者需要找到产品与色彩之间的关联点,使消费者能够在欣赏包装之时,对产品的功能和特点有所联想。除此之外,插画还需与图案元素进行结合。在整个包装设计过程当中,借助于图像的特点,通过具象和抽象、图形和色彩等方面的融合,让消费者能够从插画中对产品信息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如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可以通过插画来提升产品形象(如图4),使包装更具有韵味。因此,在茶叶的外包装设计当中,首先,要对插画的内容进行选择,使其能够更为直接地向消费者传达相关产品信息。在对产品的基本信息、特征进行了解之后,进而促进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其次,还应当对不同群体的喜好、市场区域的需求进行划分和整合,依据人体视觉欣赏与产品表现的关系进行相关设计,进而表现出设计所具有的真正意义;最后,在产品设计以及外在包装的本质上,要有效地构建和分析二者之间的匹配性,有效地对其内涵以及价值进行扩充,这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包装就需要与现实当中的产品进行相应的匹配了。在包装艺术表现当中,要尽量对一些生动、有趣的插画内容进行选择,进而提升茶叶包装品质。“茶叶”是绿色、健康的象征,在进行包装设计时,一定要凸显产品的本质特点,以生动、有趣、形象的插画艺术,将茶叶最终在视觉上给人一种高品质、绿色化的感受,从而促进消费者进行选购。插画具有画面效果十分生动的特点,因此,在运用插画时,特别要注意与产品的外观、内容、形式相匹配,既不能盲目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也不能够全都依据设计者的主观感觉进行设计。需要通过将插画元素进行解析之后,在合理地运用相关元素的基础之上,对茶文化进行体现,并在包装中通过一种简洁、清晰的插画,将直观性与内涵特点进行有效的结合,而如果想要将这些元素进行表现的话,就需要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对于插画的内容、图像、色彩进行全面的整合和构建,并结合产品的特点、内容,融合设计者的设计思想,通过这些元素的相互融合以及考虑之后,重新进行构建和组合,进而缩短与消费者之间所产生的陌生关系,将产品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插画艺术的应用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现如今,许多品牌都是通过丰富产品包装,来传达产品的相关理念。然而,在设计过程中,如果没有的好的创意,设计不出好的包装形式,就不能将产品的高品质体验传达出来。因此,设计者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只有将产品内涵恰当地表达出来,才能够更有效地增加产品附加值。如果能将插画有效地运用到包装当中,并使用新的材料,融入新的设计理念,就有助于实现产品的包装价值。随着包装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虽然越来越多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能够对产品内涵进行诠释,但插画作为极为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最大优势就是色彩搭配优良、线条简单,能有效地传达设计者的设计情感,展现设计者的设计思想。企业想要盈利,将自身的产品转化为受大众欢迎的商品,就必须提升产品内涵,有效拉近产品与市场的距离,只有通过对产品进行相应的转化,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及效益。以“茶叶”为例,受互联网销售模式的影响,消费者选择茶叶时除了从原产地—茶叶类型—健康—产品内涵等方面进行综合化的考量外,越来越重视茶叶的外在展示即包装的品质。因此,茶叶的外包装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人们选择商品的重要因素,而将插画元素融入产品包装中,将会对产品内涵进行更有效的提升和丰富。四、结语综上所述,要在产品包装设计中充分融入插画艺术,就必须在对插画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特点以及运用要求为基础的构建形式之上,注重对艺术形式的方法以及观念进行融合。这样不仅能有效提升产品的品牌内涵,更重要的是能让消费者对整个产品的认识更加立体化,有助于打造出更具品牌影响力的包装。

参考文献:

[1]朱华,张歆.当代平面设计中隐性色彩信息的价值探究[J].包装工程,2013(4):13-16.

[2]斌.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4(8):18-20,25.

[3]陈磊.走进包装设计的世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陈广义,耿燕.包装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胡红忠,潜铁宇.论图形在包装设计中的表现形式[J].包装工程,2004(6):201-202.

产业融合内涵篇(9)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7-0023-03

一、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为高职专业内涵建设提供了良机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地区都在抓紧构建新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将是大势所趋。河北省在2009年底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目标任务。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将带动人才需求从传统行业和一般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转移。高职院校肩负着为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使命。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由世界500强企业——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举办和管理的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练了“校企一体、产教相融;学培并举、集团发展”的办学特色。开滦集团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面对老矿区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亟需转型的现状,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全力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正在倾力打造集煤炭生产、洗选加工、煤化工、现代物流、电力、装备制造、建筑施工、建材化工、文化旅游等多产业并举的大型企业集团。2012年,开滦集团优化调整“十二五”发展规划,确立了以“能源化工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业,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及“新能源、新材料”为新兴产业的“两主一新”产业格局。为实现技术升级、改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开滦集团2013年又推出了《集团公司2013年“两化融合”工作推进方案》,提出利用1~2年时间,基本实现工作面无人化,建立无人采掘工作面的智能开采试点,最后实现信息化,自动采掘装备重型化。开滦集团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系列举措,既促进了企业各种先进技术的引进、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生产要素的重新布置,也对相关岗位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给学校专业内涵建设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扩大培训服务和科技服务的广大市场。一方面,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与企业需求相对接,使专业发展有了战略支撑,利于把企业需求专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依据现代产业体系需求,开展相对应的人才培养和培训,融入企业科技进步要素,切实按需推进教学改革,实现专业的内涵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对高职专业内涵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改造工作的全面展开,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专业内涵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开滦集团为例,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数字矿山提出了对员工的高标准要求。一是企业的转型发展,应运而生大批新产业、新专业、新岗位,需要大量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是企业技术升级、改造,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掌握一门以上操作技能,并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生产实践,能够在生产中从事多工种、多岗位的复杂劳动,解决生产操作难题,能够与团队成员合作进行技术攻关;三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导致大批员工转岗、调岗,面临着新岗位、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的认知,亟需理论和技术技能的培训。这些都对高职专业内涵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改造,必然带来各个岗位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和标准的改变及办学方式的转变。高职院校要科学预测专业所在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专业定位及发展方向;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对原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及学时、实习实训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等都要重新考量;探索实训项目和实训设备动态更新机制;反思专业支撑的要素建设,既包括专业教师面临对新岗位、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的认知,亟需解决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问题,也包括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配套的实习实训基地功能、运行机制、专兼职指导教师配备等问题。

三、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的举措

(一)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开滦集团“一基、七业、一区”及“两主一新”产业发展新格局,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从专业设置背景、专业定位、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重新考量和梳理,根据产业和就业市场的变化,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岗位胜任能力、较强的多岗适应能力、较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探索阶段式、能力递进式的教学运行模式。根据岗位要求,对职业资格证书种类、级别重新认定,切实使职业资格证书、高新技术专项技能证书、上岗证书与学历证书相融合的“多证书”制度落实到实处,将行业、企业要素和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丰富专业的育人特色。

(二)立足新行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岗位的能力要求,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终身学习理念,“基于工作过程与融通职业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基于岗位能力分析设置课程。具体措施:一是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出发,做好专业基础平台建设工作,加强关键能力和专业基本功训练;二是从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出发,认真梳理、调整课程和实习实训项目的设置、内容及学时,将行业产业的新标准,高级工、技师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体系和实习实训项目中,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形成与企业转型发展相衔接的特色品牌专业;三是从学校办学实际出发,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促进企业新技术、新工艺与课程的有机融合;四是依托学校拥有的国家煤与非煤二级安全培训资质、河北省服务外包培训学院资质,8个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机构资质,做好企业员工的转岗调岗培训、技术升级培训、企业“两化”融合过程中的能力需求培训,并在科技服务、项目研发等各个方面对接产业发展,加快专业产业化进程;五是进一步深化基于问题、基于案例和基于工作过程的“三基于”课程改革,不断促进任务引领、行动导向、工学结合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六是积极开展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质量工程建设为核心的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推出一批能够指导实际工作的高质量教育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

(三)立足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为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提供保障

一是抓好专任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工作。推动教师将自身教学活动与企业实践活动结合,有效培养教师的专项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完善教师考核机制,将教师下企业锻炼、参加各种专业技术比武和竞赛、科研项目研发等内容纳入职称和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等指标体系中,用制度激励人、约束人。按照专兼结合的要求,聘请具有相关职业工作背景、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管理人员、工程师等到学校任教,逐步形成一支适应专业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二是发挥企业办学“校企一体”的优势,着力打造“校中厂、厂中校”实践教学平台。走校企深度合作之路,按照“五个对接”要求,谋求学校与开滦集团各二级公司和厂矿深度合作,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为重点,推进“厂中校”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用好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好校内实训基地,科学规划和设计新建的学校实训大楼功能,发挥“源动力”超市、造价咨询工作室、卢恩贵创新工作室等引领作用,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合作投资共建和以产品、技术服务项目为纽带等方式,引进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项目、质量标准、工作规范以及案例等,为学生创建“校中厂”生产型学习环境,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课堂与车间、学生与员工、教师与师傅的有机融合,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三是抓好专业内涵建设的投入保障。立足国家对重点特色专业的扶持政策,着力打造特色品牌专业。立足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发展,拓展校企合作途径。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基础上,争取合作企业在专业建设资金、设备、人力资源、实习实训条件、就业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学校自身加大专业内涵建设的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朱应煌.新产业背景下高职专业内涵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2012(10):40-42.

[2]金潇明.湖南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7):55-58.

[3]阚丽.经济转型背景下高职本科专业内涵建设探析[J].职业时空,2011(12):4-6.

Strategies for Specialty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Based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echnology Upgrading

NIU Yao-hong

产业融合内涵篇(10)

[中图分类号]F592.6;G124[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2.04.020

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大有作为。河南省是一个拥有姓氏文化、文字文化、功夫文化、根亲祖地文化等丰富文化资源的文化大省,同时也是一个古迹遍布、交通便利的旅游大省,但并非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因此,探索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对策,对河南省实现“文化强省和旅游立省”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回顾

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正逐渐改变着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边界的模糊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则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当前,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已引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1.对产业融合的界定

国外最早对产业融合的研究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产业之间的交叉。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的NicholasNegroponte用3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3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是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1]1980年代,Yoffie等[2-4]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产业融合的涵义进行了界定。根据欧洲委员会“绿皮书”(GreenPaper)的定义,融合是指产业联盟与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三者的融合[5]。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产业融合的定义。厉无畏[6]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产业融合的强大助推器,1+1>2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则是产业融合的高能发动机。马健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融合的研究,提出产业融合是“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淡化甚至重划产业界”[7]。

2.产业融合的方式和程度

厉无畏等[6,8,9]认为,产业融合有不同的方式,但都能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并构建出融合型的新产业体系。产业融合主要形式有三种:一是渗透融合,即高新技术向其他产业渗透,形成新的产业;二是延伸融合,即通过产业间的延伸和互补,实现产业间的融合;三是重组融合,即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通过重组完全融为一体的整合过程。

马健[10]提出,根据融合后对原有产业的替代程度的不同,可将融合程度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完全融合,指通过融合,新产业逐渐替代原来产业,使原来产业不断缩小,直至最后完全消失;二是部分融合,指融合后的新产业部分地替代了原来产业的市场需求,与原来的产业之间形成替代且互补的关系;三是虚假融合,指融合只是发生在产业内部,没有发生在产业的边界处,融合后的产业不能替代原来产业的市场需求。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可以看出,现有的产业融合研究涉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者很少,结合河南省省情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本文拟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理据出发,通过对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促进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理据

1.文化与旅游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文化与旅游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旅游的灵魂和魅力在于文化,文化通过旅游这一载体得到传播和弘扬,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构成了不同地区的旅游特色,且可以产生叠加放大的蝴蝶效应,旅游使文化更富活力,文化使旅游更具吸引力。旅游以文化为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既可以拓展旅游的发展空间,又能够呈现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和旅游特色,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它不仅可以使游客摆脱社会角色的束缚,缓解工作上的压力,身心得到放松和调理,而且能满足游客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使游客在旅游中获得文化享受和精神愉悦。文化以旅游为重要载体,旅游景点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游客的集散地,是各类文化得以传播和弘扬的重要场所。因此,挖掘保护文化资源,让地下的文化走上来、书本的文化走出来、死的文化活起来、静的文化动起来,通过旅游这一载体加深游客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掘、传承与繁荣。

2.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具有共生性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文化产业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可以使旅游资源的品位得到提升、旅游的精神文化内涵得到丰富、旅游产品的差异性得到增强,对于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旅游业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化升级后的旅游业以文化产业为依托,活力进一步增强,市场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体现,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资金支持,从而促进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实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高科技化和精品化发展。

三、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上一篇: 传统物流中存在的弊端 下一篇: 个体经济的形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