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04 14:40:56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篇(1)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B

吉林省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吉林省并不是一个旅游收入的强省。近年来,吉林省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吉林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未来吉林省旅游业应该如何发展是值得我们进行探讨的。

一、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旅游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2013年吉林省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0369.28万人次,首次突破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6%。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10241.93万人次,增长15.7%;接待入境旅游者127.35万人次,增长7.7%,其中接待外国游客110.35万人次;港澳台同胞16.91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1477.08亿元,增长25.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441.64亿元,增长25.7%;旅游外汇收入5.71亿美元,增长15.3%。另外,吉林省旅游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2013年,吉林省仅星级饭店、宾馆旅游收入就达159.72亿元;非星级旅馆、招待所旅游收入达958.19亿元。住宿设施的星级宾馆和非星级宾馆出租率分别达62.3%和60.1%。2013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达11.4%,旅游产业已成为吉林省国民经济新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二)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产业体系日益完善

吉林省目前已建成旅游景区324处,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40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3家。拥有国家风景名胜区4处,旅游经济开发区7个,国家及省级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森林公园29处,滑雪场近30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7座。截至2013年末,吉林省共有旅行社643家。有星级以上宾馆223家,其中五星级宾馆6家。导游员达一万余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9万人,间接就业70余万人。

(三)旅游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目前,吉林省旅游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备件明显改善,连接主要旅游城市和重点景区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2013年,吉林省旅游航空建设实现新突破。新开通国内航线33条;新开通国际航线4条。目前,吉林省国内航线达到96条,国际航线达到8条。长春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670万人次;长白山机场增开了至北京、上海、沈阳、广州等旅游热点城市的航班,航线跃增至11条,机场吞吐量31.65万人次,同比增长60.9%。截止2013年底,吉林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50公里,除白山、通化外,全省9个市州与省会全部实现高速公路连接,26个县(市、区)实现通高速公路。以长春为中心,放射连接省内其他市州、重要经济区,便捷通达周边国家和省份的高速公路网络骨架初步形成,为实现东北区域旅游业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条件,省内各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公路基本建成,极大改善了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条件。

(四)旅游产业融合不断拓展

吉林省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相融合,注重把吉林的悠久历史、宗教文化、民族风情融入到旅游产品中,增强产品的内涵;积极推进旅游与运动相结合,利用吉林夏季生态和冬季冰雪资源,推出高山滑雪、森林徒步、水上漂流、环湖赛事等运动休闲产品。让游客感受运动带来的健康和快乐;积极推进旅游产业相融合,发挥吉林省汽车、化工、影视、农业等产业的优势,打造工业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产品,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积极推进旅游与养生相结合,突出吉林生态环境优良特点,强化回归自然、亲近生态、游出健康新理念,打造生态产品,发展低碳旅游,使追求休闲养生成为旅游的新时尚。通过融合发展,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旅游产业层次,使冷资源热起来,使淡季变为旺季,改变以往只有六个月左右的经营状况。

二、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面向未来十年,吉林旅游业主要将迎来四大发展机遇。第一,中国正步入大众化旅游时代。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显示,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将进入旅游消费的快速增长期。201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747美元,吉林省人均GDP达到7620.53美元。旅游消费需求已经达到爆发性增长的基线、“大众消费”的阶段。第二,旅游产业正在经历革命性变化。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装备技术等与旅游结合将催生新商业模式和新旅游产品,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将促进旅游产业新格局出现和新业态产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产业分工方式、产业技术的变化将让旅游业发生深刻变革。吉林省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动漫、电影、汽车、化工等产业优势,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的深度整合,构建发展支撑平台。第三,全球气候急剧变暖和个性化旅游时代的来临,有利于彰显吉林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和优势。全球气温的上升导致暖冬与酷夏,人们对冬季冰雪与夏季避暑气候的需求将更加旺盛。这将进一步突显吉林省冰雪、避暑的气候资源优势和战略价值,为打造“国际性特色气候名城”创造了条件。第四,东北亚区域战略性合作的深化有利于吉林构建东北亚区域枢纽,进一步突出区位交通优势。全球化和区域化并行将使旅游业发展空间格局变化,次区域国际合作将成为重点。东北亚区域合作,有利于强化吉林作为东北亚交通枢纽和东北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凸显吉林作为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前沿和桥头堡的作用,推进东北亚国际旅游市场开发和提升旅游业国际化水平。

(二)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挑战

一是吉林省处于东北三省的夹缝境地。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吉林省处于辽宁和黑龙江的南北夹缝中,在整个的旅游发展中更是处于挤压位置。吉林省的市场影响力不够高,旅游特色和吸引力不够突出。

二是核心城市发展处于弱势。核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在整个省的旅游发展中至关重要,相比哈尔滨、沈阳和大连,长春市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知名度较低,其龙头牵动力明显不足。加之未来同城化、高铁化趋势的不断加深,中心城市的扩散作用将越来越强,距离较近的哈尔滨和沈阳将以其优势地位淹没长春作为中心城市的作用。

三是同质化资源影响。吉林省资源丰富,其中冰雪资源与关东风情文化都与邻省相类似,缺乏代表性的特色资源。尽管在资源品质上,吉林省在某些方面处于首位,比如作为发源地的特色满族文化,储量丰富且温度较适宜的雪资源条件,均具有非凡价值。但在客源市场认知上并不最具代表性,市场知名度与认可度偏低。从高品质旅游资源数量来说,吉林省较为丰富,但相对黑龙江省和辽宁省没有明显优势。

三、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推动吉林省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

依托吉林省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文化内涵挖掘、大环境营造、精细化建设、服务品质提升等方面深化开发,打造一批生态观光旅游精品。充分利用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等资源,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积极发展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乡镇。推动社会公共资源提供更多的旅游服务,进一步发展城市休闲度假,规划发展高尔夫旅游、大型主题公园。针对不同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冰雪运动、温泉养生、森林康体、民俗体验、修学考察等不同类型的休闲度假产品。顺应旅游新业态发展,支持开发自驾游、体验游、探险游等个性化旅游产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际和地区间交流为目标,支持商务旅游服务企业发展,大力发展商务考察、会议、展览、奖励等不同类型旅游产品。

(二)拓展旅游要素体系

大力延伸旅游产业领域,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顺应现代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打破旅游产业传统边界,通过要素的链接与各相关产业相互渗透,发挥旅游业对国际金融、仓储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影视娱乐、会展博览等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促进作用,推进旅游业和工业、农业、文化、体育、教育等行业和领域的融合发展。鼓励发展旅游房车、邮轮游艇、景区索道、游乐设施和数字导览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业,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登山、滑雪、潜水、露营、探险、高尔夫等各类户外活动用品及宾馆饭店专用产品,积极开发具有我省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

(三)优化旅游空间布局

吉林省应该优化旅游空间布局,防止省内各个旅游城市间的内耗。首先应该明确各个旅游城市的功能与定位。根据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以及旅游资源特色,构建以长春市为全省旅游服务主中心,省内外旅游组织与发展的主要核心地与集散地,以吉林、延吉为二个全省旅游服务副中心,以通化、松江河、白城为三大旅游区域的区域性综合旅游服务基地的“一主二副三基地”的旅游中心地等级体系结构。

其次,在旅游项目的区域布局上,应该重点建设长白山旅游核心地。积极打造鸭绿江-长白山-图们江边境风情游、长白山-松花江-嫩江“龙形”水域风情游、长吉图东北亚风光风情游三大特色旅游带。构建中部都市旅游圈(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旅游圈)、西部湿地生态与草原风光旅游圈(白城―松原旅游圈)、长白山旅游圈、延吉-珲春旅游圈、通白集旅游圈五大都市旅游圈。打造长白山、吉林松花湖(含北大湖)、长春净月潭、长春莲花山、松原查干湖、白城向海(含莫莫格)、延边安图、延边珲春、通化集安等9个重点旅游经济区。精心打造十条精品旅游路线。从而形成“一核三带五圈九区十线”的基本旅游空间格局。

(四)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

做好全省数字旅游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推进吉林数字旅游体系建设,加快旅游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及信息化队伍建设。建设旅游综合信息数据库,构建全省旅游数字综合服务平台,健全吉林旅游公众网,建设省级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建立网上咨询体系和畅通的信息披露机制。利用先进的现代通信技术,建立全省旅游声讯服务平台,加强12301旅游服务品牌和能力建设,构建吉林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实施智能化管理。大力推进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

[参 考 文 献]

[1]徐矗立峰.吉林省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0(8):45-50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篇(2)

新疆地处我国大西北,拥有独一无二的西域风光,外与俄罗斯、 蒙古、塔吉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等八国接壤,内与青海、甘肃、自治区为邻,总面积达16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总数达2000万,占全国总人数的的1/6。新疆是我国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华夏文明与古希腊、古印度、波斯文明在这块土地上不断的交融、碰撞,呈现了独特的新疆文化。新疆常住少数民族达55个,8种不同的宗教文化在这里交融,这些造就了新疆风格特异的建筑、习俗、歌舞、美食,极大的丰富了新疆旅游文化资源。进入21世纪以来,新疆逐步加大旅游产业的建设,2014年,新疆旅游总收入突破850亿元人民币。在2010年到2014年之间,新疆旅游接待总人数从3100万人增长到8000万人,极大程度的拉动了新疆交通、特色农产品加工、餐饮以及商贸流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新疆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二、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新疆旅游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对新疆旅游文化认识不足、旅游文化相关人才匮乏、投资主体单一、产业投入不足,下面就这三点做详细说明。

(一)对新疆旅游文化认识不足

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新疆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正确认识新疆旅游文化对其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疆拥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璀璨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不断的积淀,在其民族服饰、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婚丧习俗、建筑、饮食文化以及节庆活动等各方面体现出来。这些都是新疆旅游文化的良好资源,具有良好的娱乐、观赏以及休闲价值。当前,在对这些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使得现有的新疆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层次较低,开发出来的旅游文化产品形式单一、雷同,观光旅游泛滥,没有特色,对新疆民族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程度不够深刻,严重阻碍了新疆旅游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旅游文化相关人才匮乏

旅游文化相关人才匮乏同样阻碍了新疆旅游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兴起时间较短,当前新疆现有旅游文化产业从业人与那素质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旅游文化相关人才的匮乏与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市场需求量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此背景下,新疆一些地区旅行社不得不降低用人标准,这直接造成了速成导游的出现,这些速成导游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对新疆的文化历史以及自然地理不甚了解,影响了新疆文化旅游的有序高效开展。

(三)投资主体单一、产业投入不足

近年来,虽然新疆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对文化基础设施经费投入不多,投资主体单一,基本上还是以政府为主体。文化产业仅仅被当作政府部门要做的一项事业来发展, 事无巨细全由政府部门包揽。目前,新疆尚未培育出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国有或私营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企业集团。同时,社会力量对新疆文化产业的投资规模普遍偏小,数量偏少。

三、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加快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对旅游文化的认识;建立健全旅游文化相关人才培养体系;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强旅游文化产业投入。

(一)转变观念,加强对旅游文化的认识

现有的新疆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层次较低的根本原因是地方政府对新疆旅游文化认识不足。本人认为,转变观念加强对旅游文化的认识是提高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政策引导下,对新疆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分析,对新疆民族旅游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开发新疆特色旅游文化,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高社会效益。

(二)建立健全旅游文化相关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旅游文化相关人才匮乏阻碍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现状,新疆应当加快建立健全旅游文化相关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新疆旅游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产品意识、客户意识以及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篇(3)

㈠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地区自古有之。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和管仲就曾到*一带,并留下了老马识途的典故;公元500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曾来到今天*市区,并考察了武烈河和棒槌山;公元1055年“唐宋家”之一的欧阳修,公元1075年北宋著名科学家,《梦溪笔谈》作者沈括曾到达*地区,并留下了详细的文字记载;清王朝建立后,*成为当时全国的第二政治中心,康熙、乾隆皇帝几乎每年都要来*纳凉避暑,开展“木兰秋狝”活动。*也日渐兴盛起来。但是在旧社会由于战乱不断,民生调敝,旅游业不可能有生根发育的土壤,所以虽然出现了一些旅游现象,但规模还是微不足道的。

解放以后,*旅游业真正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旅游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年的外事接待阶段。*作为著名的避暑胜地主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宾以及到*参观疗养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旅游接待业务基本停顿,更谈不上大规模、群众性的旅游活动,一直到1976年粉碎“”以后,国内外游客才开始增加,*年7月,成立了*国旅、*中旅、*华侨旅行社,成为我市首批旅行社,*年,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340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万元,其中国外游客480人,创汇1.5万美元,这是*旅游业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前的基础数字。

第二阶段是从*年到*年的旅游产业发展的奠基阶段。*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委、市政府对旅游工作越来越重视,86年单设旅游局,加强了对旅游工作的领导,景区景点建设不断加强,旅行社数量明显增加,*旅游业逐渐发展起来,1988年云山饭店正式营业,成为我市首家三星级饭店,*年全市接待中外游客10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亿元,其中国外游客11000人次,创汇300万美元,旅游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帮助“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中的作用初步显现。

第三阶段,是从1991年至今的旅游业大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旅游业发展,1995年提出了“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指导思想,*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全市上下形成了大办旅游的热潮,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市场日趋成熟,旅游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年,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4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亿元,其中国外游客15.8万人次,创汇1540万美元,旅游收入占到全市GDP的10%,旅游业已经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㈡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市旅游业发展特别是“八五”计划以来的大发展给*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1、旅游业是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旅游业对我市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逐年上升。*年至*年的25年间,我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0亿元,创汇8000万美元。“九五”期间,旅游业年均增长率为15%,高于全市国民经济平均增长率,*年,旅游业对我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5%,中央提出的旅游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我市已经成为现实。

2、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旅游业是社会性、综合性很强的产业,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了相关产业和有关居民的收入增长,1996年--*年7年间我市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0亿元,*年“五一”和“十一”的黄金周,7天的收入都达到上亿元,有力的拉动了内需,活跃了市场,带动了铁路、交通、出租汽车和餐饮、商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

3、旅游业是富民产业,促进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旅游经济覆盖面的扩大,为城乡居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年全市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4万人,直接间接就业人员24万人,其中市区有旅游企业4100个,直接就业人数2万人,直接间接就业人数达12万人,“十五”期间,全市通过发展旅游业而脱贫致富的农村人口达到4万人,今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旅游业是文化产业,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发展旅游业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资源走向市场。*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绚丽多彩,通过旅游业每年有几百万的游客到*观光游览,促进了人员流动,实现了信息交流。同时文化与旅游结合,也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物局推出的盛世山庄表演,文化局推出的清宫宴乐舞赢得了海内外游客的高度赞誉,成为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典型,有效地实现了传播先进文化的功能。

5、旅游是环保产业,促进了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大部分地区是山区、林地、高原和草原,许多地方不具备发展工业、农业、矿业的条件,可持续发展原则又要求对这些地区实行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发展旅游业成为明智的战略选择之一,目前各县区非常重视旅游业发展,有6个县区制定了旅游业发展规划,围场、丰宁、兴隆等重点县区更是把旅游业作为全县支柱产业来抓,通过发展旅游业提高了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旅游业成为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上矛盾冲突最小,目标最为接近的产业,国土资源得到了更加“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

6、旅游业是先导产业,加快了我市改革开放进程

旅游业是吸引国内外人士来承的主渠道,也是吸引中外客商从事经贸活动的重要媒介。每年来承游客中有一部分是商人,还有一部分是商务旅游者,抱有考察投资环境,寻找经贸合作的目的。多年来,我市陆续建成的旅游饭店、旅游景区设施,从一开始就成为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客商住宿、休闲和从事业务洽谈的场所。旅游业成为引导*“走出去、请进来”的先导产业。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多年来,我市旅游业由小到大,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由事业到产业的过渡。国际游客量和旅游收入等项主要指标均居全省前列,我市已经成为河北省的旅游龙头大市。

㈠形成了一批旅游精品

旅游资源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不断得到开发利用。初步形成了一批国内外著名的旅游精品,到*年底,我市拥有正式开放的旅游区(点)50余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4A级旅游区(点)5处,3A级旅游区(点)4处,国家旅游风景名胜区1处,部级森林公园4处,部级自然保护区2处,省级森林公园10处,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蜚声海内外,普宁寺深入挖掘佛文化内涵,建成我国北方最大的佛教活动中心,塞罕坝林场和京北第一草原突出生态特色,得到越来越多国内游客的青睐,魁星楼、双塔山、辽河源森林公园、蟠龙湖、滑雪场、冰雪城等新的旅游景区(点)相继推出,初步形成了以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为中心,以京北黄金旅游线和京东朝阳旅游线为纽带,连结木兰围场、京北第一草原、金山岭、辽河源森林公园、雾灵山、蟠龙湖六大景区的京北黄金旅游带。

㈡旅游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承栗公路、承围公路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承秦出海公路将于明年通车,备受关注的京承高速公路已经开工建设,预计2007年峻工。在原有京承旅游列车的基础上,又开通了*至天津、秦皇岛、石家庄、赤峰、丹东、锦州、乌兰浩特、沈阳的列车,初步形成了连接京津辐射辽蒙、沟通全市主要景区的旅游交通网络。全市拥有旅游出租车2000多辆,市内公交车200余辆,营运线路15条,年运载能力2000万人次。邮电通讯建设发展迅速,目前全市程控电话18.8万门,全市八县三区和各主要景区已形成了便捷迅速的传呼和通讯网。邮电业务通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㈢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高

目前全市拥有各类旅行社69家,其中国际社3家,旅游星级饭店26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6家,二星级14家,饭店总床位近万张。其它各类宾馆、饭店305家,总床位3.5万张。全市现有各类餐馆2000家,既可使游客品尝到御膳、野味等美味佳肴,也可供应标准西餐、大众餐饮和特色小吃。围场、丰宁、兴隆等重点旅游县区接待设施明显改善。据统计,围场有各类度假村农家旅馆89家,丰宁达67家,围场、丰宁、兴隆、兴建了星级宾馆,娱乐设施不断增加,丰富了旅游活动内容。

㈣旅游队伍日益壮大

近年来,我市旅游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全市直接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4万人,间接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20万人,年均增长8%。旅游队伍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与“九五”末相比,旅游行业正式职工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由57.5%提高到75.4%,拥有职称的专业人员增加了一倍多。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和认证基本形成体系,我市现有经过资格认证的导游员1000多名,取得旅行社经理资格和出境游领队资格的人员120名。旅游院校建设快速发展,全市现有旅游学院一所,培训中心一所,*师专、油专、民族技术职业学院三所院校都开设了旅游专业,旅游在校生近千人,初步建立了多层次的旅游教育培训体系。

㈤旅游市场兴旺发达

经过多年的市场宣传促销,*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客源市场日趋成熟,我市目前拥有七顶桂冠,自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后,1998年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之一。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全国旅游胜地40佳、全国十大文明旅游示范区之一,九四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九五”以来,我们建立了较稳定的国际国内市场销售网络,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的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初步形成了以北京、天津为主的周边市场,以辽宁、江苏、河南、上海、广东为主的中远程市场,国际旅游继续保持平稳发展趋势,出境旅游方兴未艾,旅游市场结构日趋合理。

三、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做大做强*旅游业

㈠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本世纪头二十年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力争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使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个目标为旅游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既有人文旅游资源,又有自然旅游资源,避暑山庄与外八庙蜚声海内外,坝上森林、草原旅游资源得到越来越多国内游客的青睐,*旅游资源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潮流,对旅游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3、具有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

*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毗邻京津,北靠内蒙,东连辽沈,南与秦皇岛、唐山相邻,是燕山腹地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京、津、唐经济中心主要城市之一,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2008年北京将举办第二奥运会,为*旅游业的发展又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㈡旅游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经济发展落后

*是贫困山区,基础差、底子薄,加之多年为保障京津用水,许多工业企业、重点项目都被搁置,因此财力不足,资金短缺。近年来虽开发了部分旅游资源,但小打小闹的多,成规模、上档次的少,由此还造成盲目开发、资源浪费。使*旅游业呈起步早、发展慢、“一流的资源,二流的服务,三流的设施”的状况。资源优势没转成产品优势,区位优势未形成市场优势。

2、交通条件制约

交通发展滞后,仍然是*旅游发展的瓶颈。近京津客源较好的区位优势因受交通的限制未充分显现,“进出*困难”的矛盾在旅游旺季尤为突出。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至今没有民用机场和高速公路。景区之间公路较差,很难形成网络。这直接制约着*旅游人数的大幅增长和旅游业迅速发展。从内部交通看,游客即使“进得来”,亦“散不开”,或进来容易散开难。虽然旅游资源在市内分布集中,但各县区之间和景点之间的距离较远。联结松散。公路等级不一,更没有形成统一的道路体系,造成景点之间的旅途漫长颠簸,阻碍了游客的扩散与循环。

㈢旅游业发展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战略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篇(4)

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旅游活动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河南省政府已经做出了把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充满活力的新兴支柱型产业的战略决策,并提出了有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式发展目标。然而与发达省市旅游产业相比较,河南旅游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在全国的影响力还有待遇提高。认清当前河南旅游发展的现状,明了河南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与不足,对提高河南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得意义。

一.河南发展旅游产业的有利条件

(一)优越的地理区位和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

河南正处于我国自西向东的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自南而北的地理气候过渡地带,从政区和交通地位来看,占着居天下之中的地位。在历史上,河南一向是我国人民南来北往、西去东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各族人民频繁活动和密切交往的场所。在现代社会中,铁路通车里程位居全国首位,南北、东西交通大动脉交汇于省会郑州,京广、京九、焦枝、陇海、新菏等铁路干线纵横交织于河南;公路交通网络发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位居全国第一,京港澳、连霍、济广、大广等九条部级高速公路及20余条地方高速公路纵横其间,另有105、106、107、310、311、312等国道纵贯河南;航空交通线路发展迅速,拥有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等五家航空机场,开通了国际国内航线通往国内外重要城市。河南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陆路航空交通,密切了河南与全国各地的联系,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中国历史古代前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区域。从史前期人类文明的起步,到唐宋封建社会的全面繁荣发展,再到近代反帝反封革命浪潮的风起云涌,河南在中国历史上均流下了华彩的篇章。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于河南,中国已确定的古都河南有其四,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都曾以河南为中心兴盛发展。河南历史文化名人众多,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光彩夺目,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据统计,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国第1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2位;少林寺、龙门石窟、殷墟等历史人文资源响誉海内外,现在全省有3处文化古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省级文物数千处。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众多的文物古迹,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的来河南参观旅游,这构成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

(三)自然景观景色壮观

河南地质构造形态多样,地表形态复杂多样,境内不仅有绵延高峻的山地,也有坦荡无垠的平原,既有波状起伏的丘陵,还有山丘环抱的盆地。高山、平原、丘陵、河流,构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了名山大川、河湖瀑布、溶洞温泉、原始森林等风景名胜。据统计河南可供观赏旅游的自然景区在百处以上。其中拥有嵩山、云台山两处世界地质公园;焦作云台山-清天河-神农山风景区、洛阳嵩县白云山、洛阳栾川县老君山-鸡冠洞风景区等部级风景名胜区3处;省内重点风景名胜区共25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3处。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资源,为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河南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业发展的地区不平衡

由于历史、地理和经济原因,河南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郑州、洛阳、开封、焦作四地市旅游资源开发较早且国内外影响较大,旅游业产值占全省的一半以上,旅游产业相对发达。而其它地市除安阳、信阳旅游业发展相对较好外,其它地市旅游业水平低、规模小、创汇能力差、知名度差,旅游业发展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二)旅游产业宣传营销的魄力不足

河南对旅游景点、旅游文化资源的宣传主要立足于省内媒体资源。毕竟省内媒体的受众主要来自省内及周边毗邻省市,要扩大河南旅游业的知名度,必须在立足河南的基础上,走向全国,要在影响力强大的中央媒体上的各种媒体上扩大宣传;更要走出国门,面向世界;要有计划的组织各种宣传推介活动,要持之以恒,不能一阵风。前几年,河南省政府也曾进行过河南旅游赴京、港等地的宣传过推介会,个别旅游景区也在中央电视台投放过宣传片,但是不够系统和持久。在这方面应当向山东省学习,山东经过近些年持续的宣传推介,旅游产业异军突起,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旅游产业集团化需进一步加强。

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各地竞相投资建设旅游产业,但是,河南各地市旅游业往往各自为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影响力。在国家旅游局的2011、2012年全国百强旅行社的榜单中,连续两年河南全省仅一家入围且排名靠后,这与广东、上海、北京、江苏、山东相比,差距甚远,旅游企业竞争力明显不足。旅游企业数量小而多,缺少龙头旅游企业的牵引,旅游产业没有集团优势,这是河南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明显瓶颈。河南旅游业的发展,要在切实做好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地域、旅游资源的互补、旅游相关联企业的相互促进发展方面下功夫,组建一些大型旅游产业集团,增强竞争力,扩大影响力旅游活动时以人的空间移动为主要特征的消费行为。

(四)旅游产业链条不完善

旅游活动是一种以人的空间移动为主要特征的消费行为。在旅游活动中,作为旅游目的地,应紧紧抓住旅游活动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将各种旅游关联产业串联起来,尽可能的拉长旅游产业链,以旅游者的消费活动带动旅游目的地产业的发展。目前,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就在于旅游产业链不完善,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旅游业以“游”环节为主,“食”、“住”的要素有所发展,然而 “娱”、“购”要素还没有还需下大力气发展。河南旅游产业欲做大做强,仅仅依靠门票收入是不行的,在吸引游客在向景区聚集的同时,旅游相关企业要在食、住、娱、购方面下功夫,搞好旅游项目的广度与深度,尽量拉长旅游产业链。

三.关于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切实做好全省旅游产业发展长远规划,并贯彻认真执行。

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旅游产业的培育和兴旺发达,不仅能够提升河南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知名度,也必将对河南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因此,要从战略的高度给以重视,选择高质量的专家队伍,独立研究河南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切实做好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将之上升到省级战略高度切实贯彻实施。河南旅游业要全省一盘棋,各地市要紧紧围绕省规划,在充分发挥本地市的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制定本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旅游产业规划的制定只是美好的蓝图,关键在于落实。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要确保不因主要领导人的变更而随意改变,要吸取以前地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群众戏称的“张书记填沟王书记挖,李书记来了搞开发”教训。旅游产业的培育和旅游品牌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持久的坚持,切忌只顾眼前利益,急功近利,更要做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思想准备。

(二)在旅游产业发展思路上要创新。

河南与沿海旅游产业起步较早的省分相比,旅游产业发育晚,市场不够成熟,旅游品牌及国际国内影响力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与我省历史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符,也不利于河南经济的快速建康发展。在旅游产业发展思路上,不能仅仅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更要敢于思路创新。要改变过去河南旅游产业学沿海,沿海学国外的路子,否则只能是亦步亦趋,步步落后。在旅游产业发展中,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要减少重复建设,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三)加强旅游资源、旅游企业的整合

1.根据协同理论实现旅游协同,整合旅游产业

根据旅游活动与旅游产业的本质特征,通过有效的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市场行为、技术手段等来配置相关旅游要素,优化旅游生产力结构,使旅游业具有较高的资源动员能力和社会化组织水平,形成旅游业各相关要素之间的优势与功能的互补性聚集,产生超越各相关要素单体的协同增值效益,从而赋予旅游生产力更高的效能,实现旅游业的的“帕累托”效率。可以说,运用协同理论整合旅游要素实现优化配置,是解决当前河南旅游产业发展效能低下的有效途径。

2.根据产业融合理论,实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融合化发展是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被称为新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与增长的一个强有力的发动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指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或旅游产业内部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或产业链的动态发展过程。其结果是既满足了旅游市场的有效需求,也解决了相关企业和机构的投入成本,并获得“1+1>2”的协同效应。运用融合发展理论实现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是解决当前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要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旅游产业的软实力

旅游产业是一个服务性很强的综合性产业。河南旅游发展的产业,不仅要在景区、景点、饭店宾馆等硬件发面加强开发与投入,更要在加强服务质量与服务意识;要规范各种旅游经营活动,打击各种旅游产业中尤其是餐饮业中的敲诈、欺骗行为,加强诚实、诚信教育,切实树立河南旅游的良好形象;从细节着手,处处体现人文关怀,要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参考文献:

[1]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http\\ ,2011.12.26.

[2] 河南省“十二五”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Z].豫政办[2012]14号.

[3] 冯德显.河南旅游产业化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6).

[4] 龚绍方.关于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5).

[5] 张春娥.旅游产业链的特征研究[J],文化商业,2010,)5).

[6] 杨军.协同理论与旅游产业的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5.5.27.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篇(5)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141-02

旅游产业作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能带动、吸纳就业,推动和刺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已然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县域旅游经济角度出发,以长兴县为例,探索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和未来方向。

长兴县是浙江省的北大门,与苏、皖两省接壤,位于太湖的西南岸,是浙江省湖州市下辖的三县之一。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长兴县经济和社会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成功打造了“国际花园类城市”城市金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县城、省科普示范县、省生态县等各类名片。

一、长兴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旅游经济稳步增长。近年来,长兴旅游在省、市旅游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坚持政府主导、体制创新、特色打造,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努力使长兴旅游实现“从有到优”的发展。数据显示:2006—2009年,长兴县接待游客从146万人次上升到624.38万人次,年均增长62.3%;旅游年收入从8.7亿元上升到44.1亿元,年均增长71.6%,2009年旅游收入相当于全县GDP的18%,景点门票收入从241万元上升到2 032万,年均增长103%。

2.旅游资源特色鲜明。长兴建县历史悠久,是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的诞生地,历史上佛教兴盛、名刹众多,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共有大小寺院200余座,被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誉为“帝乡佛国”。茶圣陆羽在长兴写就了中国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明代中叶,散文大家归有光、小说家吴承恩曾同治长兴,吴承恩在长兴为写《西游记》积累了大量素材。长兴是革命老区,有被誉为“江南小延安”的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旧址群。近年来,长兴以生态、休闲、度假为主题,着力建设以探远古生态、品唐代贡茶、访帝乡佛国、赏太湖风光、享农家体验为主要特色的“十大景点”,构成了长兴独特的旅游景观。

3.旅游设施日益完善。长兴县用于旅游景点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投入近10亿元。金钉子远古世界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扬子鳄村、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城山沟桃源山庄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3A级景区;大唐贡茶院、四座文化名山、朱氏宗祠、仙山湖景区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2009年仙山湖景区又成功创建了部级湿地公园和省级生态旅游区,成为湖州市首家省级生态旅游区;陈武帝故宫、西太湖旅游度假区等景点建设顺利推进。一大批景点的建成和成熟,彻底改变了长兴无景的历史,为打造长三角生态休闲度假新选区奠定了厚实基础。

4.乡村旅游异军突起。借助发展新农村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我县交通、区位和自然优势,因势利导,长兴乡村旅游发展成效显著,多次得到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目前,全县共有农家乐经营户300多家,初步建成和启动建设的休闲农业观光园20处,乡村农业旅游固定节庆活动13个,成功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副产品的销售和农民增收致富,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蓬勃发展。2007年至今长兴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596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7.28亿元。

5.旅游管理规范有序。全县已发展旅行社(营业部)12家,其中三家旅行社年营业额超过千万元,一家连续五年进入全省五十强。星级饭店8家,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4家,二星级酒店3家,正在申报三星级酒店1家,接待国内旅游者等各项旅游指标增幅明显,同比增长均在35%以上。全县旅游从业人员从2006年的1 182人上升到目前的3 818人,年均增长50.76%。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也于近年得到突破性发展。一个以“探远古生态、品唐代贡茶、访帝乡佛国、赏太湖风光、享农家乐趣”为主要内容的长三角生态休闲度假新选区旅游目的地形象日益彰显。

二、长兴县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篇(6)

旅游度假旅游是属于老年人的养老,老年人为了找到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到其他地方休闲、度假、养生,连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总称。旅游与养老相结合,使旅游成为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地位。

(二)旅游养老特点

旅游养老把旅游活动与养老养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传统的旅游和养老方式相比,旅游养老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1、旅游养老对目的地的气候和环境舒适度有较高要;

2、旅游养老者更倾向于选择当地养老机构居住;

3、旅游养老人群大多是高端群体,旅游消费能力强;

4、在旅游地的暂住时间相对较长。

二、湖北旅游养老产业发展的环境与整体开发情况进行分析

(一)湖北旅游养老产业发展的环境

1、宏观环境

本文分析了宏?^环境主要是指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日益繁荣的湖北旅游业的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促进和鼓励养老产业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旅游养老地产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2、微观环境

本文从地方政府政策和投资者自身两个方面对微观环境进行了分析。一方面,湖北的发展养老产业吸引了一大批知名房地产开发商和相关的金融、保险企业的关注和参与,但地方政府没有明确的相关政策具体,市场发展的风险存在,投资者也止步不前。另一方面,进入湖北养老行业的开发商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和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并没有充分的经验,基本上都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正因如此,从投资者自身来看,除了外部政策的影响外,如何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资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减少自身的风险,保证收益,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二)湖北旅游养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养老产品供应不到位

旅游养老产品是旅游养老方式发展时所依赖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是我国发改委联合其他部门所颁布的文件。文件中指出:“欢迎投资商以各种形式加入到养老服务行业当。”而“公共养老机构和养老机构在养老服务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2、旅游养老的产业化发展认识不足

湖北旅游养老产业发展滞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自身的理解和态度问题。长期以来,面对人口老龄化,政府一直把养老视为需要花钱的事业来看待,认为老年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包袱。因此,养老行业的发展有排斥心理,态度不积极,行动不支持。

3、缺乏必要的引导规划和扶持

由于认识上的错误,湖北旅游养老一直处于一种民间自发发展、艰难生存的状态。20世纪90年代起,湖北的“候鸟式”旅游养老在国内就具有了一定知名度,但此时政府部门忽视老年旅游发展,没有及时规划出新的场地来承接旅游养老产业的转移。随着三亚、昆明、巴马等地旅游养老产业的兴起,湖北老年旅游市场逐渐流失,产业发展呈现萎缩状态。

三、加强湖北旅游养老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产品的软件服务质量

1、弥合服务承诺不兑现的差距

第一,对服务承诺进行管理,包括湖北旅游养老产品促销期间实际服务广告的建设,做出相应的宣传计划和适当的广告。

第二,对顾客的期望进行管理。在湖北旅游产品的推广和营销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对客户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推荐,同时做好消费者的期望管理。向顾客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价值,在介绍时,要根据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预期,介绍类型和级别都不一样的服务,以供消费者择选;和客户交流沟通服务结果的基准,通通过与消费者沟通,服务质量和服务结果清楚的说明和解释,使消费者能够了解业务,不提出过高的服务与服务质量;当消费者提出不显示的服务和要求过高的服务质量时,要适用恰当的语言与其沟通,最终达成一致。

第三,给予消费者专业的意见指导。在旅游养老产品行销过程中,设计很多企业和很多的工作人员,人员间的相互配合是关键。

2、配备专业的护理人员提高素养

首先在湖北旅游养老产品设计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配备专业的产品,特别是处理人员的急救服务。在湖北旅游集散地尤其是食宿地方,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膳食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营养搭配饮食,对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提供营养支持。

3、需要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保证优质服务

由于老年人的特殊性,思维和生活习惯不一样的普通人,在旅行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将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行业标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非常有利于老年人的权益保护。同时,监督湖北旅行社等旅游养老保险产品能否提供合理的价格保证服务质量。最后,政府需要协调医疗保险报销问题,应对旅游养老,合理处理后顾之忧。

(二)改变政府的观念和态度

1、积极出台推动旅游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扶持机制

湖北在发展旅游养老产业方面有着良好的优势,我们应该及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这些优势将直接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首先,制定湖北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对行业、政府责任、养老机构、老年旅游市场的发展和配套安排作总体部署。其次,针对全国高端老年人,在旅游、消费、医疗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退休老年人前来湖北旅游度假。比如:部分旅游景点对老年人免费开放;打造专门的老年人消费市场,对老年人消费给予适当补贴等。

2、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提高便利性

湖北旅游养老硬件设施的建设确保老年人安全,方便老年人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前提。首先,为老年人提供方便、经济的住宿,可以在养老院进行改造,也可以为老年人搭建公寓,也可以发展到家庭住宿,但硬件建设要制定统一标准。其次,养老机构配备医务人员,治疗老年常见病和突发疾病,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最后,金融机构、老年人、老年服务中心、医院等配套服务机构和养老机构要合理布局,开通合格医院与养老机构之间的绿色生活通道等。

3、完善法制,培养专业人才等措施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篇(7)

2.何斯路发展模式的比较优势

何斯路村创新了农村经济组织模式,将村内生态资源资本化作为全体村民所有的资源股占合作社总股本的25%,并规定永不稀释,这一模式相对于其他乡村旅游模式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比较优势。

(1)有利于改变低小散的发展格局要打破“档次低、规模小、分布散”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首先须转变单户经营的发展模式。何斯路村通过股份制模式有效整合了生态资源、集体资产和村民手中的闲散资金,使得村里有能力开展斯路何庄、薰衣花园等大型旅游设施建设,统一品牌营销,有力促进了旅游产业链条的完善。

(2)有利于争取各项优惠政策扶持相较于纯粹的工商资本投资项目,何斯路村发展模式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农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等作用,带来诸多社会效益,因此更能取得政府部门认同,争取到相关扶持政策。2008—2013年期间,何斯路共计争取各类扶持资金约900万元。

(3)有利于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融合何斯路村将美丽乡村作为其休闲旅游产品的最大卖点,将薰衣草等旅游元素融入乡村这一空间环境,以乡村自然性作为旅游吸引物。美丽乡村建设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的同时,产业发展又为该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一抹亮色,形成了互促共进的发展局面。

(4)有利于充分调动当地旅游资源许多大型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商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会陷入与所在村利益纠葛的漩涡之中,导致开发受阻甚至成为烂尾工程。何斯路模式使每个村民成为产业业主,最大程度争取到村民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支持和拥护,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促成村民与游客的和谐互动,使产业区别于单纯的酒店、景点服务,让游客置身其中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山村生活。

(5)有利于村民共享产业开发红利相对于一般的招商引资项目,何斯路村民能从产业开发中获得更大收益。乡村旅游发展不仅壮大了该村集体资产,推动了本村及周边农民的就业、创业,促进了农家乐经营、农产品销售、工资等多项增收,而且使村民成为股民,从项目盈余中直接获得分红收益,极大拓宽了山区农民的增收途径。

3.存在问题

(1)缺乏前瞻性的开发经营理念由于缺乏大型旅游项目的开发经验,旅游项目开发仍停留在村庄建设的一贯做法中,对规划设计环节不够注重,制定的规划缺乏前瞻性。一方面农房建设缺少统一规划,整村没有进行有效的功能分区与合理布局,既破坏了婉约清丽的山村韵味,又不利于村内古民居的后续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旅游产品类型单一、内容不丰富、特色不突出,如薰衣花园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硬化过多、人造痕迹明显,园区内缺少参与互动的游乐项目,没有合理配置花卉种类可长期供游客观赏、摄影,导致项目缺乏持久的吸引力,仅能在薰衣草不到两月的花期内正常营业,严重影响了持续盈利能力。

(2)农户切身参与程度不高虽然该村绝大多数农户入股参加合作社,但真正参与到项目建设、产业经营活动中的村民却很少,大多数人不清楚合作社的管理和运营状况,进而造成极个别村民的不理解。另一方面,村民对开办农家乐是否有稳定客源存在顾虑,对经营乡村酒吧、民宿等缺乏兴趣,而现有接待能力无法满足大型会议和旅游团队的需求,不利于产业稳定发展。

(3)运营团队缺乏企业化管理村里的创业能人在村庄建设和产业开发过程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但随着薰衣花园、斯路何庄等项目陆续投入运营,产业管理人才缺少问题显得越发突出。对村干部的过度依赖,造成乡村旅游产业至今未能建立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导致在园区建设、活动策划、游客接待等方面力量薄弱。以接待考察团队为例,由于考察团队多,又缺乏程序化的接待流程,使得村书记的接待任务和村庄事务已相当繁重,还要主抓各产业项目建设细节和整体运行等方面的事务,难免出现应接不暇的情况。

(4)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乡村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宝贵资源。何斯路村虽然对酒文化、名人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呈现,但只停留在墙体绘画、图片或实物的简单展示,没有与当地民俗风情深度结合,教育价值和文化品位不高,未能将文化切实渗透到游览过程中去给游客带来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5)孤村经营未形成规模效应何斯路村所在的城西街道何里工作片内就拥有望道森林公园、圣寿寺、望道故里等诸多旅游资源,但目前的开发均各自为政,项目之间缺少呼应,没有将旅游资源有效整合来吸引游客。

4.对策建议

(1)明晰定位,规划引导,迎合多元旅游需求要改变村庄建设的老思路,以打造舒适的旅游消费环境的思路来开展建设。对村庄布局、民居外立面、游乐项目等开展全方位整体规划,从游客需求出发,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丰富项目内容,利用山村宁静的居住环境打造健康养生区,利用薰衣花园打造科普游乐区,利用村后山林打造康乐健身区,利用名人故居打造爱国教育区,利用曲酒、农耕文化打造民俗体验区,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

(2)示范带动,全民参与,凝心聚力谋发展一是村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利用自家房屋发展农家餐和民宿,以实际行动来鼓励其他村民积极投身农家乐产业经营。二是鼓励村民义务参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建设、管理工作,力所能及地为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将功绩登记在册,以此来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三是经营行为特别是财务管理要公开、透明,产业有稳定盈利后要及时进行分红,让广大村民明晰项目的收支状况,避免产生误解。

(3)完善制度,明确分工,建立优秀管理团队要及早转变之前家族企业式管理,真正建立公司化运营制度,聘请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参与项目经营管理。可借鉴台湾十鼓文化村的管理模式,将人员分若干个部门实行专业管理,如设立行政部负责行政人事管理、环境保洁及设施维护;设立游览部负责游客参观、接待及对外宣传;设立教学部负责特色文化的挖掘、研究和教学科普等。鉴于考察团队较多这一情况,可将接待考察团作为村庄的重要产业来开发,根据不同主题制定完善的考察套餐,将参观线路、现场解说、视频演示、餐饮标准等考察流程进行明确,形成标准化操作,不仅有助于打响何斯路的品牌形象,也增加村庄的集体收入。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篇(8)

莆田是历史文化名城,妈祖文化的故乡。作为闽台文化交流的窗口,历届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2002年莆田接待境内外游客2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23.8亿元,占全市GDP的10.3 % ,创汇10365万美元。在打造和推广妈祖文化品牌的基础上,旅游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和一定的产业规模。但作为旅游资源得人独厚、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蓄田市,旅游兴市的目标还未能实现。本文试用SWOT分析法分析蓄田旅游产业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产业现状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指对产业的优势(strengths) ,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 和挑战(threats)进行全而评估的一种分析方法,采用swoT分析法对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是旅游规划前期的基础性工作,是旅游发展决策的前提和依据。

1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es)

(1)莆田旅游资源独特,文化积淀丰厚。莆田在不到4000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内,拥有1个部级旅游度假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25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中一位。资源分布密度之大为全国同级城市少有。既有“东方麦加”之誊的媚洲妈祖庙,“东方夏威夷”之称的媚洲黄金沙滩,“福建二绝之一”的九鲤湖和“小武夷”麦刹.岩,又有南拳发源地南少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清殿、木兰破和广化寺释迎文佛塔,另外,独特而又丰富的莆阳民俗民情,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厚实的文化基石。

(2)旅游区位和客源市场优势。莆田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繁荣带东部,与台湾省仅一水之隔,台湾同胞中80%的人祖籍福建,70%的人信奉妈祖[2],每年有10多万台湾信众前往媚洲岛朝拜妈祖。此外,莆田有343.6公里海岸线,有媚洲湾、秀屿港深水港口,福厦高速公路以及筹建中的莆田火车站,交通便捷。妈祖信众分布在世界上20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达2亿多人。充分发挥媚洲岛的旅游功能,将成为莆田较为稳定的一级旅游客源市场。

2.莆田发展旅游业的劣势(weaknesses)

莆田旅游产业的总体现状可以概括为“潜力大,能力小”。“潜力大”指的是莆田旅游资源丰富、区位良好、文化类型多样、得人独厚;“能力小”指的是莆田旅游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素质较低。主要表现为:

(1)交通运力不足,缺乏规范。一个城市交通集散地(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码头等)的发达程度是这个城市良好形象最直接的表征。莆田市新旧汽车站相距甚近,空间容量小。双体日和假期交通拥挤、卫生状况不理想的现状削弱了城市的旅游形象,遏制了出游者的旅游动机:此外,缺乏通往景区的旅游专车和市区内高档次的旅游公交车。可以说,交通条件的低档次、低水平是制约莆田旅游发展的瓶颈。

(2)旅游产品中一,促销乏力。目前莆田旅游产品的开发重点放在“妈祖文化品牌”上,尤以妈祖朝勤旅游为重,缺乏现代游客所需的康体度假体闲型旅游产品。由于旅游者对文化旅游产品的感知较难切入,打造文化旅游产品所产生的效应要比山水型品牌来得。虽然媚洲岛与武夷山于1992年同时定位为“部级旅游度假区”,但以山水型为主的武夷山不管在发展速度还是在发展质量上都远远胜过媚洲岛。过分重视中一品牌使得莆田一些垄断性极强的旅游资源如南少林、三一教祖祠的开发因缺乏深度而严重削弱其应有的吸引力。再者,在旅游产品营销方而也大多因资金不足而缺乏竞争力。

(3旅游产业素质不高。第一,旅游发展的体量较小,莆田旅游业虽然在近两年都是呈百分十几的比例增长,但若从全省范围上看,2002年旅游收入只占福建省的5.6%,旅游接待人次仅仅占全省的6.1 %。从发展相对量上看,远远不及福州和厦门,1998年到现在每年的旅游附加值增长率不及0.1 %。同时一个史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目前莆田仅仅是福州、厦门两大优秀旅游城市的一个附带景点,一个过站。第一,资木市场运作乏力。目前甭田基木上是靠政府则政投入发展旅游,社会集资和民营企业的投入很有限,大量民间闲散的资金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第二,产业内部呈现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标准食宿设施仅有1000多标间,主要旅游风景区没有一个标准星级酒店;旅游线路中一,精品景点吸引力不强;缺乏专门的旅游购物商业街;旅游娱乐设施少,缺乏现代游客所需的康体体闲设施,如网球场、赛马场等,难以吸引游客在景区逗留过夜;全市大大小小旅行社有13家,但缺乏龙头企业,它们各自为政,不愿意整合资源和资金优势而陷入削价竞争的恶性循环,限制了旅游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4)旅游业发展的依托城市存在的制约因素区域旅游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取决于其所依托的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莆田市存在诸多不利于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如经济总量小,经济实力不强。全市GDP总量占全省份量小,城镇化水平低,农业所占比重偏大,则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则力调度紧张,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这直接影响到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和发展力度。

3.机遇与挑战并存(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据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到2020年国际旅游接待人次将达16亿人次,旅游收入将近2万亿美元;体闲产业将取代传统的主泞产业和现代的信急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而我国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目的地,第四大客源国。这不但是世界各国家发展旅游的好时机,也是中国各省市发展旅游的好机遇。莆田市政府在“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培育五大支柱产业,其中一个便是旅游产业。但我们也应看到:莆田作为港口城市,还存在诸多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其次,莆田市在对台区位上有绝对优势,然而作为旅游目的地,莆田市位于两大旅游城市福州和厦门之间,这种“大树底下不长草”的“阴影效应”势必会造成旅游业的倾向性发展;再者,以后的几年内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虽仍将快速发展,但莆田的客源主要为港澳台同胞以及临近城市的妈祖信徒,客源结构的中一将是旅游发展的另一大挑战。拓展客源市场,将是莆田今后旅游营销的着力点。

二、产业发展的基本对策

1.树立大区域旅游发展观

莆田虽有独特的妈祖文化旅游品牌,但山于莆田位于福州和厦门之间,而旅游目的地之间存在的替代性竞争,使得莆田许多风光资源难以显示资源优势,如媚洲岛海滨风光吸引力受厦门鼓浪屿影响,永兴岩受福州鼓山等名山影响。因此在考虑莆田市旅游的资源、产品和市场开发时,应树立大区域旅游的发展观,联动福厦漳泉地区整合资源优势和促销力量,通过借景、借道、借力来强化自己的优势。如可以凭借秀屿码头,借惠安肖肝炼汕厂和崇武之景,开发南日岛海岛景观;借永泰青石山来捆绑促销大洋生态风景区永兴岩。

2.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1)加大领导力度。旅游业对地方GDP的贡献是显形的。甭P}应成立山大旅游企业、外事办、文化局、宣传部等部门领导、旅游专家及各新闻中-位负责人参加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专门负责全市旅游重大问题的决策、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旅游政策的制定及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为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加强管理。旅游产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加强产业管理应做到“二协调一理顺”:第一,协调市旅游局和各旅游景区管委会的关系,权责分明,树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威。第一,协调旅游产业各有关部门的关系,树立协作意识。第二,协调政府部门与旅游企业的关系,旅游节的筹办应逐步山政府性行为转变为企业行为。第四,理顺各景区管理体制,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现状,实现高效、科学、统一合理的管理。

(3)加大投入。政府应成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加大投入。投入的资金一作政府联动各旅游企业、媒体、相关部门整体促销之用,一作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辅助设施之需,三作出台权威性旅游详规之费,四作急需旅游项目投资之先期资本。

3.拓展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1)湄洲岛、九鲤湖、永兴岩和南少林这些资源地域性特别突出,应开发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对于媚洲岛4A级旅游区要按国家A级质量评定标准进行深度开发,改造完善,注重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参与性,在提升旅游产品档次上发挥效能,努力将妈祖文化旅游产品培育成部级旅游精品;九鲤湖湖美瀑秀,永兴岩林茂岩奇,生态环境良好,应对九鲤湖、永兴岩进行环境因子(如负氧离子)测试、评价,发展生态和康体体闲旅游;南少林以武术文化为主,应走文化旅游之路,注重南北武术文化的互动。

(2)选择一定地域开发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是借助一定的财力和技术力量,根据旅游者的需求而设计的一种旅游产品。在通入性好、人气叶的地域开发如“船模展览馆”、“圣地海洋馆”、“鞋业一条街”、“妈祖风味小吃一条街”、“武术文化商业街”等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

(3)改变节庆旅游的运作模式。莆田通过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以及武术节、摄影节等,不但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同时也为旅游促销提供了展示平台。但若从经济效用上看节庆的运作,并以政府投入为主,虽然筹办节庆能够招商引资,但节庆旅游的发展效用远比“招商引资”大得多。笔者认为应改变目前由政府某一职能部门筹办节庆的模式,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既要产生良好的城市轰动效应,也要创造经济效益。

4.加强交通设施和旅游企业的建设

(1)全面启动交通建设工程。交通已成为阻碍莆田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应在原有的“三纵三横”公路主框架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家一级港口秀屿港的优势,增设豪华型的游船和高档游艇;同时因景制宜,修建一批景区内车道、人行道,增设旅游专车;迁建旧车站,启动甭田铁路建设工程,提高运力,增强连通性。在各交通集散地设置导游触摸器、旅游广告牌,出售精美旅游交通图;在主干道视觉通达区安置旅游景区指示牌,彻底改变目前少、乱、差的交通局面。

(2)整合旅行社,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和生产企业。目前莆田的旅行社,存在小、散、弱状况,应加快旅行社部门的资源和技术整合,从小规模分散的企业组织整合为一大企业集团,发挥资金和人才集聚效应,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其规模化发育程度。此外,应鼓励和培植一些有生产条件的企业开发和生产有莆田地方特色的旅游购物品,丰富旅游购物品的多样性。

5.加强旅游产业人才培养

经济总体的落后从某种程度说是人才的落后。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泞致的马太效应,其实是一种颠倒的“技术转让”。今后几十年旅游产业的竞争可以说是人才的竞争。莆田要发展旅游业,提升竞争力,必须着眼于人才的培养,以科技兴旅游。

(1)立足本上培养人才。应充分发挥莆田学院在人才培养、旅游开发与规划及决策咨询等方而的作用,为人才落根木上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加快人才体制市场化改革。对于社会经济后发展地区而言,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至关重要的。要加快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灵活的用人制度。

(3)加强旅游局、旅游景区、旅游企业与高等院校的密切合作。充分利用本市高等院校的智力资源和科研成果,培训各旅游企业管理干部,推进人才开发与经济、教育、科技一体化。

参考文献:

[1]詹毅.立即行动起来掀起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新高 潮[EB/OL]. ptta.com.cn/szjh.htm,2003-03-25

[2]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

社,1993. 355

[3]中国旅游年鉴编委会.2002中国旅游年鉴[M北京:中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篇(9)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指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得旅游者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的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址遗迹、历史建筑、博物纪念馆等的历史文化旅游和以民族风俗习惯、节庆等的民族文化旅游。

2、文化旅游产业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文化和旅游已经相互参透、相互促进和相互结合,文化旅游产业不仅是旅游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融合,既具备文化产业的特点,又有旅游产业的优势。

二、甘肃文化旅游资源状况

文化旅游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和重要依托。甘肃地处中国西北部,地域辽阔,东西狭长、两头稍大,状似如意,具有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被誉为黄金路段。

甘肃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例如大地湾文化遗址、人文始祖伏羲、丝路文化、彩陶文化、长城文化、石窟文化等;甘肃由多个民族组成,有着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例如剪纸、香包、庙会、皮影、窑洞和牛肉面等;甘肃地区存在着五大宗教体系,有着神秘的宗教文化资源,例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开斋节和圣纪节,佛教圣地的莫高窟和道教圣地的崆峒山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文明的摇篮,有着独特的两黄(黄河和黄土)文化资源,例如黄河第一湾――玛曲、刘家峡、八盘峡等;甘肃是具有革命传统的省份,有着革命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例如会宁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地、八路军兰州办事处、高台县烈士陵园等;甘肃现代文化产业和景观颇有影响力,有着相当实力的现代文化资源,例如《读者》杂志、歌舞剧《丝路花雨》和《大梦敦煌》等。

三、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文化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趋势良好。我国的文化旅游起步比较晚,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也不是很透彻,大多数都是建立在国外的权威机构的基础上来研究的。但是,随着人们的旅游需求的不断扩大,文化旅游产业也逐步扩大规模,呈现出质量优化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数量增长的良好势头。甘肃将文化作为一项旅游活动来展开,向外来的旅游者展现当地的旅游资源。例如敦煌文化,它是将多种文化融合与撞击在一起的交叉点,是艺术的殿堂和丰富的文献资源。每一年都有上万人来到敦煌莫高窟,来领略其中的奥妙,同时这也带动了甘肃的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2)文化旅游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目前,甘肃的文化旅游也开始依托于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两黄文化、红色文化和现代文化。将山水风光旅游、商业旅游和文化旅游相结合起来,三者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将旅游者的需求引向更高的层次。

(3)文化旅游营销体系初步建立,文化旅游知名度稳步上升。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内涵越浓厚,旅游价值也就越丰富。通过文化精品对外宣传,吸引大批的旅游者到甘肃来旅游,实现“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局面。甘肃近几年通过一些文化旅游节和国际赛事来对外进行宣传,例如嘉峪关的国际滑翔节、武威“天马”文化旅游节和酒泉神州科技文化旅游节。同样,大型的歌舞剧《丝路花雨》、《大漠敦煌》获得多项荣誉,电影《月圆凉州》和历史体裁的《大敦煌》都受到一致好评。

2、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力度不够和管理信息化滞后。甘肃虽然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但是发掘的深度是远远不够的,投入的力度也是不尽人意。政府和景区管理人员没有重视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设计,对其资金的投入也是严重不足。甘肃文化旅游的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并且旅游科技投入较少,科技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在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促销的过程中科技含量不高。

(2)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由于受到资源的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甘肃的文化旅游产业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敦煌和甘南地区。河西走廊主要指的是酒泉、张掖、武威、金昌和嘉峪关5个市,具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被誉为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而敦煌有享誉国内外的莫高窟,是现存洞窟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和艺术价值最高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是甘肃藏族群众的聚居区,除了有总人口的54.2%的藏族,还有其它22个少数民族,能够展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于其他城市的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够,没能够形成区域合作,形成点、线、面的有机结合。

(3)相关旅游产业专业人员的缺乏,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虽说甘肃从事旅游产业相关的服务人员已达上万人,但是由于甘肃的旅游服务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导致各层次的旅游人才储备不足。首先是高层次的从事旅游规划的人才缺乏,不能够将甘肃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再者是从事专业导游和专业酒店管理等的高素质、善导游、懂管理的人才缺乏,使得许多品位高、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得不到有效地推广,不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4)文化旅游硬件设施有待加强,配套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甘肃的酒店和旅行社众多,可以容量大量的旅游者,但其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另外,除了景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之外,包括文化旅游景点的讲解到设施的介绍都要加强,例如景点的介绍牌应配上英文解释;景区的定点导游和服务人员的配备也没有供上相应的要求,综合接待能力比较薄弱。

四、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

甘肃的文化旅游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所以要想提高其竞争力,就要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凸显出其旅游特色。因此在制定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时,需要进行优势、劣势的分析,找出能产生机会和构成威胁的因素。根据内部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的动态结合,制定出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如表1),以此来获得竞争优势,使甘肃文化旅游行业在整个旅游行业中取得有利地位。

第一,S-O战略,是发挥强大内部优势,把握外部机遇的战略。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应该正视自己的优势和实力,抓住有利的外部机会,积极开发新的旅游项目,扩展经营领域以获得更大的旅游客源市场。

第二,W-O战略,是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的劣势的战略。甘肃文化旅游产业虽然有众多的机遇,但是有存在着明显的劣势,所以要设法弥补不足,扬长避短,将劣势变为优势,积极寻求发展。

第三,S-T战略,是利用自身的优势回避或减少外部威胁的一种战略。甘肃文化旅游产业面临着强大的威胁,但是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要积极的面对外部的威胁,分析威胁的来源,调整战略,寻求新的机会。

第四,W-T战略,是减少内部弱点来回避外部威胁的一种防御性战略。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应该重视面临的威胁和克服内部的劣势,改善自身的条件,消除劣势,回避威胁,寻求新的市场机遇。

五、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选择

1、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是指提供不同于竞争对手的某种特殊产品或服务使得其使用价值实现的方式来实现顾客价值增值,获得高于行业水平的平均利润。所以甘肃文化旅游产业无论是在开发新产品或是改进旧产品时,都要充分挖掘现有的文化资源的特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品牌支撑,形象致胜。品牌是塑造甘肃文化旅游形象的核心,是扩大客源市场和提升产业地位的基础。充展现“精品丝路,多彩甘肃”的旅游主题形象,依托“丝绸之路、沙漠戈壁、宗教文化、雅丹地貌”等的特色资源优势,在国内外树立起具有广泛影响的旅游品牌。

(2)打造特色季节旅游产品。根据甘肃每个城市的特色,挖掘其文化内涵,开展特色的节庆活动,打造甘肃文化旅游的“四季”让活动形成品牌。

春季:借甘南州的晒佛节之际,传播宗教文化,弘扬藏文化

夏季:举办河西走廊葡萄酒文化节,通过丰富的活动,提升其葡萄酒品牌

秋季:凭借丝绸之路节和胡杨林文化节,弘扬丝路文化和感悟胡杨林精神

冬季:举办赏雪品梅活动,领略不一样的甘肃风情

2、增长型战略

(1)市场开发战略。市场开发战略是将现有的产品或服务打入新的细分市场或开发新的用户群,通过扩大市场的覆盖面来获得更多的消费者,从而扩大其销售量和经营规模的战略。

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应该抓住景区产业结构转型的巨大历史机遇,加强与周边省份、西北地区及本省的区域合作,将资源进行整合,树立甘肃文化旅游的形象,充分的挖掘市场潜力。以甘肃为中心,构建西北区域的文化旅游网络体系,建立和完善旅游区域空间布局体系,进而提高其旅游竞争力,将优势转化为胜势,打造文化旅游强省。

(2)产品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是指向现有的市场提供新的产品或改进后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的战略。

现在的游客讲究的是一种体验旅游,所以要充分利用体验营销的手段,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有效的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还可以开发一些附属产品,例如西北餐饮文化、大漠诗词、西部放歌等等。同样,要不断改进现有的旅游产品来增加旅游者来甘肃的旅游次数。可以借鉴其它城市成功的经验,如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等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带动了这些地区的旅游市场的发展,更掀起了旅游者去领略特色文化的热潮。所以在甘肃也可以推出类似的舞台剧,如《印象・丝路》、《印象・莫高窟》等等。

3、集中化战略

集中化战略是指将目标集中在特定的消费者或地理区域上,也就是说在行业较小的竞争范围内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集中化战略要求企业不在于达到全行业范围内的目标,只是围绕一个特定的目标展开经营和服务。

(1)核心市场的集中推广。由于推广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城市在国内有许多,例如西安、洛阳等等,所以甘肃要想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就要明定自己的目标市场。根据地理位置的市场细分,将西北和环渤海地区作为一级市场,加强对这几大省份的推广,进行深度的促销和传播。

(2)黄金周的投入力度加强。随着新的假日制度的实施,人们可利用的空余时间要比以前增多,所以这也是甘肃进行文化旅游品牌推广的良好契机。通过媒体,在黄金周前期或黄金周期间加大推广的力度,引领消费趋向,形成攻势。

4、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

世界旅游组织指出:可持续发展旅游就是要“保护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自然文化资源以及其他资源,使其为当今社会谋利的同时,也能为将来所用”。有的人认为旅游业是“无烟的工业”,不像其它产业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认为在投资工程中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消耗,并且旅游资源师可再生资源,不存在耗竭的问题。这些都是对旅游资源的扭曲、误解,如果在开发过程中没有有效保护的话,是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甚至是毁灭旅游资源。

甘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历史长河中,祖先为我们留下了辉煌的历史文化和宝贵的文明遗址。因此在对甘肃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尊重自然科学规律、按照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科学的选择开发模式,合理的选择旅游路线、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特别是在环境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

六、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实施

1、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目前甘肃的旅游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光是依附市场来调节、推动其旅游业的发展是不够的。因为市场上存在着一只“看不见的手”,许多旅游企业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而不择手段,进行“价格战”,导致明显的市场失灵。所以需要政府从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以及各个阶段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来进行干预。通过市场传递经济信息、优化资源配置和调节经济利益,政府从各个方面支持甘肃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强其旅游文化感染力和旅游文化的氛围,实现“大文化、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目标。

2、产业承接战略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将成为地区旅游业跨越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支持,所以主动融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利于壮大甘肃旅游产业和提高其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有利于培养新的旅游业态,创新旅游发展模式。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积极与周边城市进行合作,转变发展的模式,加快实现建设旅游强省的发展目标。

3、多种促销手段结合

宣传、促销是让旅游者了解旅游资源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想打造出文化旅游强省的称号,必须要加强宣传促销,扩大知名度。针对目前甘肃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强有力的宣传促销手段是必不可少,这一点在甘肃旅游“十二五”规划中也有体现。新闻媒体作为舆论宣传的一种手段,可以进行深入宣传,提升甘肃文化旅游形象。因此可以科学高效地结合中央电视台、甘肃电视台、《读者》杂志以及各大门户网站等媒体。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入境和省内外旅游城市门户区、机场、火车站等科员及三空间,突出“精品思路、多彩甘肃”主题形象。

【参考文献】

[1] 霍海丽: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9.

[2] 尹彤:泰山旅游发展战略[D].辽宁大学,2012.

[3] 熊文平:临川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4] 李国秀:顺境中的甘肃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分析[J].城市旅游规划,2013(7).

[5]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三版[M].中国旅游出版社(京),2011.

[6] 王生鹏、孙永龙:甘肃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整合战略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3).

[7] 王磊:长春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篇(10)

一、济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和济南市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旅游开支逐渐增大,同时,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济南南部山区生态旅游近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类景点日渐增多,旅游收入稳定持续增长。现在,南部山区生态旅游产业正日渐成熟,形成了由规模景区、中小景区、农家乐组成的多层次格局,各种经营模式相互依托,共同发展,使消费者的选择日益丰富,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发展的同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就个别景区而言,存在着投资不足、宣传夸大、卫生安全条件不达标等诸多问题;而对南部山区整个生态旅游产业来说,则存在着缺乏整体规划或规划不合理以及重复建设等问题。

二、济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景

宏观上来看,旅游业的发展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收入提高的收入效应将使我国居民更倾向于享受闲暇。而带薪休假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也将使我国居民获得大量的闲暇时间。在两者共同作用下,对旅游的需求会大幅增加,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一方面,旅游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着我国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旅游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调整国民经济的平衡做出了贡献,国内旅游还增进了人们对共同利益的认识并推动了国家总体经济活动的发展。因而,旅游是一个有利于社会稳定,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个人和集团富裕的因素。国家对旅游行业的引导与支持将有利于其发展。

济南仍处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并且城市化的速度正在逐渐加快。日渐增多的城市人口将成为南部山区生态旅游产业的潜在消费群体。同时处于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济南市民工作压力将日益增大,快节奏的生活也会使人更加压抑。从文化角度看,各地之间文化联系更加密切,文化碰撞愈加激烈,人们对文化和地区归属感的诉求更加强烈,这种强烈的诉求将促进各种风俗文化旅游的发展。而近年来各种健康养生观念的流行将会增加人们对健康生态旅游的需求。

南部山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配合着对南部山区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生态旅游产业将会向更加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不仅自然生态在得到尊重和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和利用,人文生态也将在得到保护的前提下产生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三、济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1.优选媒体,适度宣传。南部山区景点众多,很多景点尤其是一些中小景区知名度不大,根本不为游客所知。在南部山区生态旅游产业日渐成熟的今天,硬件的比拼固然重要,而营销方面的竞争对效益的影响却更为明显。因此,景区不论大小都应进行一定的宣传。从我们对消费者行为的调查来看,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等新兴媒体都有着良好的宣传效果,景区应综合考虑自己的资金实力与目标消费人群优化地或适宜地选择媒体,并精心设计广告内容,突出自己的特色,彰显自己的美丽。

2.加强淡季管理,树立良好形象。在我们走访景区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景区在旅游淡季管理出现了很多漏洞。济南的气候条件使得南部山区各景点淡旺季区分较为明显,一般来说每年的3月份到10月份是各个景区的旺季,此事游人如织,景区客流量极大,对景区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景区除全部正式员工上岗外还要额外聘请一些临时工作人员,总的来说,景区对旺季的各项工作都比较重视。景区对淡季明显不如旺季重视,因此经营管理中就出现了一些疏漏,如园区卫生清理不及时,园林景观没有保持应有面貌等等。我们认为淡季更能体现出旅游景区是否以游客为中心,是否以游客的利益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加强淡季管理,做到淡季的服务水平与旺季持平是景区树立自身良好形象进而提高效益的必由之路。

3.突出特色,避免雷同。如前所述,目前各景区点的趋同现象是严重的,其危害也是多方面的和巨大的。因此,景区或景区点在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增加新元素,具有新功能,达到新水平;既要强化老特点,又要发掘新特色,用“新”、“奇”吸引游客,避免重复建设。

4.精心规划设计,凸显整体景观优势。南部山区不能被割裂为景观区与非景观区,应该对南部山区整体景观做出规划。[3]世界上著名的旅游胜地没有一个是因为单独几个景区而名声大噪,它们的旅游资源不是集中在某几个景点,而是散布于整个地区。南部山区所欠缺的正是一个对于整个地区的规划,南部山区不应作为一个旅游景点的聚集地而存在,它本身就应该是一个旅游景点。为了实现这一点,南部山区要对地区内的方方面面进行规划:道路绿化要与周围山川融为一体;桥梁等基础建设要更具艺术性;民居村落布局要更加美观,建筑风格要协调统一。

5.制定规范,统一标准。随着生态旅游业的日益发展,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每个景区有每个景区的标准。标准的不统一使一些矛盾纠纷无法顺利地解决,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以农家乐为例,粗略估计南部山区有农家乐2000家左右,但至今除了柳埠镇成立了一个农家乐协会外并无其他组织,而且缺乏一个统一的卫生安全标准。生态旅游产业的继续发展要从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开始,而对消费者权益最好的尊重就是实行统一的标准与规范,让商家对自己的责任做出明确的承诺。(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地震勘探的原理 下一篇: 电子商务运营策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