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9 15:18: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标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玉符河是济南市西部一条较大的季节性河道,发源于泰山北麓,流经济南市历城、长清、市中、槐荫四区,于槐荫区的吴家铺北店子村汇入黄河。根据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西部将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玉符河将成为连接西部新城、长清片区的纽带。河道整治以防洪为主,兼顾蓄水、绿化、景观等功能,使其成为具有城市景观功能的河道。
一、工程概况
玉符河发源于泰山北麓,上游有锦绣川、锦阳川、锦云川三条支流,在三川回合处建有卧虎山水库,汛期洪水通过卧虎山水库下泄,水库以下玉符河干流总长河道总长40.8km,流域面积827.3km2。流域内大部为山区,上游地势较高,京沪铁路桥以上为山丘区,以下为丘陵区。铁路桥以上,上游段坡降较陡,河口较宽100~2000m,铁路桥以下游段坡度变缓,河宽变窄,济长公路桥附近仅160m,丰齐~北店子长12.2km,坡降更为平缓,受黄河回水顶托,泥沙淤积,入黄口以上3.0km形成倒坡。牛角峪由于兴建了玉清湖水库的沉沙池,河道的堤距由700m缩短至150m,大大较低了河道的行洪能力。
玉符河为季节性山洪河道,断面上大下小,河道蜿蜒曲折,河床、河岸冲刷严重,堤防残缺不全,年久失修,行洪能力低,易漫溢成灾另外,由于黄河河床较高,玉符河末端呈倒比降,一般洪水无法泄入黄河,下游地区易受淹成灾。入黄口无建筑物控制,黄河大水时易倒灌,危急市区安全,给未来西区带来了很大的洪水隐患。现状防洪能力仅5年一遇,远小于河道设计防洪标准。
二、设计理念与原则
传统的水利工程以水工工学为基础的设计理念,在河道设计中注重体现河道实用性,淡化了河道的生态作用,在实践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次设计,在汲取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注重体现河道的生态型、多样性,以达到综合治理,取得综合效益的目的。
(一)以防洪为前提,体现生态化治河理念
河道治理按照“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水利与景观、防洪与生态、亲水与安全等方面协调统一。河道设计按照宜宽则宽、宜弯则弯、人水相亲、和谐自然的思想,在保证防洪、蓄水、回灌补源的前提下,将河道建成环境宜人的亲水空间。通过河道的综合整治,建立具有综合功能、较高安全度的城市防洪体系,在减轻自然灾害的对城区造成的损失同时,既可对市区的地下水进行补充,又可为河道周围的居民创造更多的城市滨水自然空间和生活休闲空间。
(二)河道功能的多样化
综合考虑防洪、除涝、蓄水、旅游休闲、绿化美化、交通、人文景观等方案,以防洪工程为基础,其它工程统一考虑,使治理后的玉符河成为一条多功能、多景致的河道。
同济南市泉水相关,玉符河还具有为泉群回灌补源的特殊功能。玉符河河床表面以砂砾石为主,局部地段为石灰岩,渗漏严重,与市区地下水连通性较好,具有促使市区泉群喷的地形、地质条件,是泉水的重要补给地。通过河道整治,增加河道蓄水时间,既可以保证景观效益,又可以增加地下水的入渗,有利于泉水的补给。
(三)断面形式多样化
河道根据其不同综合功能、设计流量、工程地形、地质情况,确定不同类型的断面形式,宽窄不一,深浅变化。在绿化河岸与设置人行道路时,通过合理布置充分体现河道安全、休闲和亲水功能,注重生态性与亲水性,
(四)体现河道生态性
在河道断面形式、比降的选择上,充分体现河道的生态性。设计中充分利用浅滩、缓坡等自然条件,增加水面,为水生植物生存创造有利条件,河道绿化体现植物多样性,以美化环境为人们创造宜人的休闲空间。
三、河道整治设计
(一)设计标准
玉符河设计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设计流量(北店子入黄口)2170m3/s 。
(二)河道平面布置
玉符河河道走向基本与原河道一致,河道纵断面比降按地形条件确定,设计河底线与地面线基本平行。河道上口宽以外两岸平行与河道轴线均布置河道绿化带。
(三)河道断面设计
玉符河属季节性河道,汛期和非汛期流量差别较大,对河道断面需求也差别较大。因此,河道断面尽量采用复式断面,子槽与滩地相结合,子槽按卧虎山建库以来最大泄量240m3/s设计,全断面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设置不同高程的亲水平台,充分满足人们亲水的要求,增加人同自然沟通的空间。河道断面形式多样化,根据工程地形、地质情况,宽浅变化,深浅不一,尽量体现河道自然的属性。同时,在原河道中较宽的地方,在满足防洪的要求下,其余地段设置湿地,既可在汛期起到滞洪的作用,又可以在平时增加绿化及水体面积。
(四)护岸设计
根据现代治河理念,河道护砌以生态护砌为主,恢复河道的自然属性,体现生物多样性。子槽采用预制砼网格、土工格栅、草皮结构,二滩为低矮灌木结合卵石游步路,大堤护坡采用草皮护坡。通过合理布置,使河道具有防洪、休闲和亲水功能。
(五)拦蓄建筑物设计
在满足河道防洪的能力下,在河道内建设橡胶坝、跌水等拦蓄工程,使洪水延缓下泄,增加河水入渗,补充地下水资源。同时也可增加水景,抬高水位,拓宽水面,增加蓄水量,以满足城市生态需要,改善生态环境,营造城市水景观,满足亲水性需要求。水源以卧虎山水库泄水为主,引黄、引江补源水为辅。河道共设9道橡胶坝、2座跌水。
(六)河道绿化及景观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使城区及其附近区域的自然、文化和生态系统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使防洪防汛任务变得更加艰巨。泌阳县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西部,南阳盆地东隅。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相分流,属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泌水河穿城而过。“十一五”期间,泌阳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乘势而上,把“建城镇”作为加快“三化”进程的引擎,制定了“一桥两路三水四环五开发”的建设目标,坚持“一河两区、跨河发展”的基本思路,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形象得到了较好的提升。但是,泌阳县泌水河沿岸基于防洪要求的滨水景观设计还很缺乏,这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城市防洪工程是城市居民和城市设施、财产的防洪安全保障,新时期的城市建设为防洪工程规划赋予了新的概念,它不仅要满足城市的防洪安全,同时要使工程本身融合到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去,构筑成集生态、环保、现代景观于一体的城市规划设计观念,增强防洪工程的人性化,在防洪工程的规划设计中,使之更贴近自然、生态,缩短人与自然的距离,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工程建设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使防洪工程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点缀。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区域。其特点是水与陆域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因素,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主要部分,其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滨水景观是指水边特有的绿地景观带,它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交错区。它是以水系为中心,相对于周边实体界面而存在的一个空间场所,在这里水体和陆地交相辉映,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成为特殊的城市用地。
1.防洪型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1.1 城市滨水地段防洪区的景观设计要充分利用滨水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河流是难得的自然景观,湿地环境也是保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媒介,所以在滨河护岸的处理上,只要条件允许,应尽可能实现由自然环境向人工环境的自然过度,避免生硬割断的处理方式。
1.2 提高滨水区的亲水、近水性。由于城市滨水地区防洪堤的建设首要功能是要满足防洪安全的需要,城市防洪中的景观工程要在重视防洪的前提下赋予景观建设更多的关注,以水利工程为载体,推动促进环境的改善;把水利工程学与景观设计学两者结合起来做,分级别计算流量,把常水位纳入计算范畴,把景观做到常水位,让河道常水位接近城市活动空间,加强景观的亲水性,这也符台人对景观的的心理需求。
1.3 更新观念,实现从人工治河向生态治河的转变。生态性是我们设计中需要注重的,将滨水绿地延伸至河道护坡,并与驳岸形成一个整体,不仅增加了驳岸的宽度,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景观效果,营造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生态环境,让整个工程处处体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形成水体——堤防——沿水路——建筑(环境)四位一体。
1.4 协调的环境是滨水地区防洪堤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城市滨水区的水体是自然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合理存在,包含着生态的诸多要素。对城市的生态系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规划设计必须尽可能不破坏或少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并在规划设计使遭破坏的生态要素得到恢复。在滨水景观设计中要尽量加强自然景观要素的运用,恢复和创造城市中的生态环境,让人尽量融入自然与自然共生存。
1.5 确保城市防洪安全原则。修筑堤防首要目的是满足防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规定,在滨水地区城市防洪堤的规划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城市的等级和防洪标准进行设计,对于重要工程的规划设计,除正常运用的设计标准外,还应考虑校核标准,即在常运用的情况下,洪水不会漫淹堤坝或堤顶或沟槽。
1.6 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滨水地区防洪堤与景观规划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主要是强调人在滨水环境及堤防景观中的主体地位。从人的行为、心理、健康及文化等特征及需求出发解决人的亲水性、近水性,解决水体可视性、可达性、水睦的相隔性、生态要素关联性等问题,从而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2.泌阳县城区泌水河防洪型滨水景观设计构想
2.1 总体规划思路:拥河发展
随着泌阳的现代化发展,城市格局和规模不断扩张,城市发展由以往集中在北岸“依河发展”模式,逐步转化为“拥河发展”模式。因此,泌水河将会由城市边缘的自然生态隔离带转变成为城市的中轴线,而泌水河两岸区域将会是泌阳城区未来的发展主轴、重要城市象征、核心城市开发空间。
规划原则:统一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安全泄洪,引水补源,形成网络,维护生态,建设景观。
2.2 总体规划目标:在确保河道行洪能力、保持河势稳定和堤防安全的情况下,根据各河道余缺水量确定可调水量;通过水系开发贯通,推动内河清淤截污、绿化美化,真正实现河畅其流、碧水环绕,景色怡人的创业、宜居生态城市。
2.3 河堤景观设计
在现泌阳水河公园的基础上,北依防洪大堤将其改造成阶梯型涉水半岛式公园,这样水平面与人的水平视轴的俯视角随着级数下降而减少,视野的开阔感逐渐加强,使人能在不同的高度观水,产生不同的感受。在最低台阶处,人会与水产生整体感。逐级下降的断面形式使人们与自然水体形成一个连续的空间,人的视野可以顺着斜面飞出,从而在心理上引导人们向水边走去。另外,逐级下落的斜坡为岸上的人们提供了层次丰富的景观,缓解了水中泛舟眷‘被关注"的心理压力。在不阻碍行洪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合理设计每一阶梯景观的水平宽度,加宽平台步行道,依据汛期、常年以及枯水水位设置各个平台的高度,使人们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亲水活动,并能欣赏到不同的滨水植物景观。使整个“半岛”公园与大堤相连增加防洪大堤的壮观气势。
2.4 防洪堤两侧的整体化
在考虑防洪堤的景观时,最重要的是要把堤防作为河流周围生活空间的要素之一看待,处理成让人容易接近的结构,使防洪堤两侧形成和谐的空间关系。堤防是地面上建起来的结构,对堤防的背而就造成了不可视区域,所以在进行设计时,要确保防洪堤两侧的便捷.提高视觉的整体感,达到协调的景观效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对水环境认识的不断提高,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正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既要满足城市防洪和排涝建设的需要,更要结合生态环境和城市环境设计出安全,科学,生态,文化的滨水景观,这是城市发展和环境改善的需要。因此,有必要结合防洪来进行滨水景观设计,针对现在城市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按照新时期治水思路和景观规划开展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城区河流是城市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城区河流的治理,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整体面貌和生态环境,在提倡“人水和谐”的今天,城区河流治理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新的要求。矫家河是流经龙口市城区的一条重要河流,因此,对矫家河城区段进行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河流基本情况
矫家河是龙口市境内第一大河――黄水河的二级支流,发源于龙口市南部祁家村一带,干流总长16km,流域面积24.88km2,河道平均宽度10m,流经龙口市东城区西部,是我市城区的重要排水河道,城区多半及整个东江工业园的雨、污水都排入其中。矫家河流域内河道窄而浅,属典型的雨源山溪性河流。暴雨强度大,洪峰持续时间短,河水暴涨暴落,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2 存在问题
2.1 达不到排涝要求
多年来,矫家河由于缺乏治理,存在严重的问题:一是河道内杂草丛生,垃圾成堆,造成河道淤积,排水不畅;二是岸坡受到人为破坏、侵占,岸坡冲刷破坏严重,有些河段甚至没有岸坡,河道断面极不规则,安全隐患极大。随着新城区的建立,河道已经达不到十年一遇排涝标准。
2.2 生态环境恶化
沿河村庄垃圾均弃置于河道内,致使河道恶臭难闻,流域内水资源污染严重,给沿岸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日渐恶化。
3 治理必要性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城市暴雨内涝灾害日趋严重,内涝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必然也不断增加,提高城市排涝标准已成为城市防洪建设中的紧迫任务。
现代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人们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要求,为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对矫家河城区段采取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进行治理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对有效地改善矫家河生态环境,提高河道排水能力,建设新社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遵循原则
矫家河流经龙口市城区,因此,对城区段进行治理时,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旧的模式,要结合实际情况,突出特点,遵循以下原则:
(1)按照河道排水规划满足于城镇总体规划的原则,做到既要局部服从整体,又要突出河道排水的重要性。
(2)河道治理以岸坡护砌为主要内容。
(3)坚持河道治理与生态环境相结合,遵循生态自然、人水相亲,以达到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和美化环境的目的。
5 河道治理
5.1 工程设计标准
本次矫家河治理段经过龙口市城区,承担着龙口市城区排水任务,考虑其保护对象的重要性,确定黄水河矫家河支流段治理工程设计排水标准为10年一遇。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该工程等别为Ⅳ等,主要建筑物为4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
5.2 设计洪水
本次城区段河道各分区设计洪水分别采用实测暴雨法和暴雨等值线图法两种方法进行计算,流域内设计暴雨时程分配采用胶东半岛一小时雨型,汇流计算采用山东省综合瞬时单位线法推算。
通过对洪水计算成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进行综合分析评定,确定采用实测暴雨法的计算成果作为本次初步设计的设计洪水。各分区设计洪峰流量计算成果见下表:
矫家河各断面10年一遇设计洪水成果表
控制断面 单元名称 设计洪峰流量(m3/s)
牟黄公路至府北一路桥 1、二官道桥上口 38.2
2、府北一路桥上口 51.0
3、府北一路桥下口 24.8
二官道下游左岸支流 4、支流入干流口 11.8
府北一路至松韵小区北 5、松韵小区北 29.3
分流段 6、府北一路桥至龙门小区 26.2
5.3 断面设计
为了使矫家河治理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按照龙口市新城区规划,本次河道治理,部分河段维持原河道走向不变,河道断面清扩,其余部分将原河道进行改道、分流,按新城区规划的河道走向,改变原河道方向,以期达到最佳的排水效果。
根据实际地形和城市排水要求,本次治理段河道包含两种断面形式:矩形断面、梯形断面。
矩形断面为浆砌石直墙,方块石镶面,块石填腹,基础为浆砌块石,压顶为C20混凝土预制块,墙后间隔10m设排水反滤体,上下共两排,三级反滤由外向内为中石子、小石子、粗砂,排水管为φ50塑料管,间隔15m设沉降缝。
梯形断面岸坡护砌采用干砌方块石,护砌坡比1:2,护坡石下设碎石垫层和一层规格200g/m2的土工布,土工布下为砂垫层,基础为浆砌块石,护坡顶为浆砌块石齿墙,压顶为C20混凝土预制块,护坡压顶后设0.6m平台,按1:2.5放坡至岸顶。岸坡护砌以上部分坡比1:2.5,为生态混凝土护坡,撒适宜本地生长的草种。
河道断面形式及要素见下表:
河道断面形式及要素统计表
桩号 比降 断面形式 河底宽(m) 岸顶高(m) 护砌标准
0+000~0+350 6.5‰ 矩形 5 34.32~35.6 浆砌方块石
0+350~0+572 5.6‰ 梯形 4 32.9~34.32 干砌方块石
0+572~1+387 4‰ 梯形 6 29.1~32.9 干砌方块石
1+387~2+195 3‰ 梯形 8 26.5~29.1 干砌方块石
2+195~3+150 1.6‰ 梯形 6 26~26.5 干砌方块石
3+150~4+505 1.6‰ 矩形 6 24.19~26.36 浆砌方块石
分流段0+000~0+295 2.2‰ 梯形 4 26.43~27.07 干砌方块石
6 生态治理
6.1 治理目标
在“玉带绕城,清流迎翠”的主题理念下,将整治与城市滨水区域开发、景观设计有机融合,以河道整治带动新城的建设,创造出现代都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具有现代文化特征的城市生态景观滨水岸线,提高城市环境品质和生活质量,提升龙口新城的城市形象。具体而言将达到以下目标:
生态规划目标――建立连续型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水质,创造清澈透明的水流、水道及岸边动植物生息的绿地,建立矫家河生态廊道,发挥矫家河在城市生态体系中的作用。
景观规划目标――通过连续的滨水步道串联面向河道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绿地景观,水域与滨水活动空间充分交融,形成多层次的水绿景观效果。
城市规划目标――释放矫家河及沿河滨水地区的潜能,沟通水道与相临社区,引导周边地区的开放模式,打造城市水客厅。
6.2 景观分区规划
整个用地功能以城市开放绿地为主,并在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现代都市精神、防洪治涝、娱乐休闲等多方面发挥作用。因此,根据河道周边城市规划的区域特点,河道景观规划分为三个设计区段,分别为:魅力城市段、活力城市段和文化城市段。
1、魅力城市段:提升周边社区的景观品质,做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2、活力城市段:结合自然环境,创造面向河道的繁华热闹的街区面貌,展现城市的现代活力。
3、文化城市段:引导轴线景观,融入历史文化,形成新城绿轴末端的完美景观节点。
7 结束语
1
&前言
转河是2002年我市重点工程之一,是水利部门转变治河思路,提出“以人为本,少留人工痕迹,宜宽则宽,宜弯则弯,人水相亲,和谐自然”的新治河理念,恢复历史上的转河,打通北环水系,实现三环碧水绕京城所建成的城市景观河道。新挖转河根据不同河段特点在3.7公里的水域上建造了“历史文化园、生态公园、叠石水景、滨水游廊、亲水家园、绿色航道”六个景区。
转河沿河新建13座桥梁,要求新建的桥既符合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又要与河道景观相配,同时考虑文物保护。建设中对每座桥结合邻近的景区、公园或小区,使桥型、栏杆、装修材料上各具特色,对桥底、桥侧、桥面、栏杆的装修标准要求较高,做工考究、精细,并辅以灯光照明。桥梁的结构设计和装饰设计花费了设计人员不少心血,在诸多桥梁方案基础上,经反复比较后确定,使13座桥梁做到了“一桥一景”。并根据文物部门和水利史专家意见,将古高梁桥亮出。
2
&转河上桥梁的特点
2.1
&数量多,长度大
转河3.7公里河段内,按城市规划要求共有桥涵13座,平均不到300米一座。其中京包铁路暗涵40米,学院路桥88.1米,新街口外大街桥61.5米,13座桥涵总长度将近385米,占河道全长的10.4%。
2.2
&桥涵的位置重要
北京城市的建设速度快,而转河处在城市中心区,其中清华南路暗涵、学院路桥、东小村路东桥、东小村路西桥、新街口外大街桥五座桥都在城市交通主干道上。转河又与京包铁路相交,长河桥、叉车厂桥、木材大厦桥、地铁车辆段桥及国管局小区内两座桥两岸都是新建的居民小区。
2.3
&结构形式多样
根据桥涵所处的位置和条件,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其中闭合箱涵6座,均处在河道与城市交通主干道和铁路交叉处,梁式桥4座、钢筋砼刚架桥2座、拱桥1座。
2.4
&不同的设计单位
为了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转河上桥梁设计根据不同特点和要求由三家设计单位设计。通过城市交通主干线上的桥涵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设计,穿京包铁路桥涵由北京铁路局设计院依据北京北站规划设计,河道上的其他桥由转河主设计单位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为了实现“一桥一景”的要求,由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对沿线所有桥做出桥梁的装饰设计。
3
&转河桥涵设计
3.1
&设计原则
3.1.1
&要符合城市总体规划,满足城市交通功能要求;
3.1.2
&满足防洪、排水、供水、水资源调度及通航要求;
3.1.3
&注重文物保护;
3.1.4
&桥涵装饰在不影响桥梁主体结构安全前提下,满足防洪、排水、供水及通航要求外,桥梁装修的样式及栏杆形式,应根据不同河段的景观及周边环境,经多方案比较后达到“一桥一景”;
3.1.5
&桥涵灯光布置要满足夜景照明效果的要求;
3.1.6
&装修材料要环保,不影响水质。
3.2
&满通要求
转河沿线13座桥梁,每座桥除道路规划要求外还有特点。学院路桥位于学院路上,是西二环向北出入的主要干线,交通流量大。由于河道开挖,桥两侧单位出行被隔断,东侧木材大厦提出把桥涵加长或在学院路桥东侧10米处再建一桥的方案。考虑到学院路桥桥长已经88.1米,加长就会形成在学院路桥与木材大厦桥间不到100米的河道内形成三座桥,对转河景观效果影响太大。经反复研究,确定学院路桥不加长,木材大厦车辆采用单进单出的方案,即从学院路桥东辅路进入,沿滨河路从木材大厦桥出行。同时又为西侧金运大厦车辆出行留了专用通道。这样既满足道路要求,又照顾河道景观效果,单位也满意。
转河主干道上的桥梁均按道路规划做了路面恢复,每座桥均经市规委核定批准修建。桥梁施工前,与市交管部门、铁路部门制定了周密的交通导流方案,确保交通安全通畅,又保证了工期。
3.3
&满足通航要求
转河建筑物设计标准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年一遇洪水校核。
跨河桥梁不在河道水面内布置桥墩,桥梁底高程为100年一遇规划洪水位加0.5米超高,或常水位加2.5米,实现通航。并在满足桥梁、道路使用的同时,确保航运安全。鉴于京包铁路轨顶高程为49.2米,按照结构要求京包铁路暗涵洞顶为47.7米,通航水位46.0米,仅有1.7米净空,为转河通航的控制条件,采用8人座小船,满足了通航要求。
3.4
&古桥梁的保护
转河上,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桥梁——高梁桥。高梁桥位于西直门外,建于辽代。经清末民国初年改建过的一座单孔石拱桥。1982年在长河污水截流及整治工程的西直门暗渠工程中,清代高梁桥又做了一次改建。传说中,高梁桥的得名,是因为当年刘伯温奉命修建京城,把好山好水全部搬到了北京。因此惹怒了掌管水系的龙神。龙神在大怒中将全城的水偷走。刘伯温发现后立即派手下名为高亮的大将追赶。在擒获返回的途中,龙神挣断绳索逃跑。临跑前还将装水的水车推入长河。高亮怕皇帝怪罪,跳入长河。从此他跳河的那座桥偕他名字之音,称为高梁桥。
鉴于古高梁桥的历史地位,市水利部门与市文物部门研究,确定在转河施工中将高梁桥亮出来。设计认真听取文物部门的意见,遵从保留现状,对基础不扰动的原则,完整保留现状高梁桥西侧的水槽、铰关和平台。为了达到更好的景观效果,在亮出高梁桥的同时将清华南路暗涵与原暗涵进口及长河故河道作为整体统一考虑。
为与高梁桥相协调,在不影响行船的条件下,将清华南路箱涵的上下游洞口装修成拱型,采用与高梁桥形式相同的砂岩栏杆。在所选石料的颜色和砌法上做了认真的考虑,经各方案比较后确定了方案。达到了较好的景观效果,又更加突出了古高梁桥和长河古道。转贴于 3.5
&桥梁装修
在不影响桥涵主体结构安全,并满足防洪、排水、通航等功能下,结合转河景区和周边环境,对13座桥涵进行装修,达到“一桥一景”。
京包铁路涵为两孔箱涵,箱涵上游洞口采用仿石装饰,从上游看桥就像一头大飞象在戏水。下游结合“叠石水景”景区装修成一棵大榕树。叠石水景末端学院路桥上游洞口装修成树缠相藤桥。对两桥采用先进的红外线控制桥口及叠石水景段流水,做到“船到水落、船走水止”。
转河第五段景区为亲水家园,河右岸为金晖嘉园和远洋风景,现代化居民小区,河边码头、水榭、绿化景观很美。在亲水家园两侧为东小村路西桥、东桥,河道为仿木栏杆。西桥下游洞口进行仿木桥装饰,东桥采用GRC材料贴面,以西洋桥风格进行装修,有“美人桥”之称,为观赏亲水家园、绿色航道优美景观的人们提供了场所。
3.6
&桥梁的夜景观
根据河道夜景照明要求,河道沿线布设了园路灯、草坪灯、庭院灯、投光灯、景观灯等照明设备,滨河路与景区采用不同灯型。沿河桥梁装上轮廓灯,主路的桥内安装了吸顶灯,两侧安装彩灯。并对桥涵内部采用纳米材料进行喷涂,使灯光与颜色和谐。通过灯光点、线结合,烘托出桥梁鲜明的空间。
4
&体会
转河工程自2002年5月15日开工,2003年9月30日举行竣工通航仪式,向市民交上了一份比较满意的答卷,回首转河工程奋战的场面,有以下几点体会:
4.1
&全新的治河理念是根本,转河治理改变了传统的治河模式,提出“以人为本,生态治河”的城市河道治理的新理念,是转河工程顺利竣工的根本。
4.2
&明确的主题思想。在新思路、新理念的指导下,设计人员有了明确的转河设计主题思想,结合古长河的历史和现代的建设,确定了“历史连接未来”的主题,做出了“历史文化园、生态公园、叠石水景、滨水游廊、亲水家园和绿色航道”六大主题景区。景观设计方案得到市规委和市领导的批准。
4.3
&要认真做好前期工作。工作越细越好,要提前考虑到可能会发生的情况,紧密的与市有关部门配合,对出现的情况找到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案,不造成工作上的被动。
4.4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目 录
1.总则
2.术语
2.1城市河道、滨水绿带
2.2截污纳管
2.3河道疏浚
2.4河道治理
2.5驳岸工程
2.6生态驳岸
2.7自然驳岸
2.8自然人工驳岸
2.9刚性驳岸
2.10植物群落
2.11水湿生植物
2.12慢行系统
2.13水生生境
3.用词解释
4.修复与保护的基本原则
4.1一般规定
4.2具体规定
5.河道生态修复的目标
5.1一般规定
5.2具体规定
6.生态系统修复的程序与前期准备
6.1一般规定
6.2具体规定
6.2.1确定生态修复目标值
6.2.2现场调查
6.2.3调查资料分析、确定解决方案
6.2.4实施方案的预测与评价
7.河道生态修复规划
7.1一般规定
7.2具体规定
7.2.1水环境现状分析
7.2.2 提出修复与保护规划意见
8.河道生态修复设计
8.1一般规定
8.2具体规定
8.2.1设计文本方案阶段应编制的深度
8.2.2设计文本初步设计阶段应编制的深度
8.2.3设计文本施工图设计阶段应编制的深度
9.水环境设计
9.1一般规定
9.2具体规定
9.2.1河道截污及清淤
9.2.2水质改善以及水生态系统构建
9.2.3水生生态系统管理与维护
10.河道滨水绿带景观设计
10.1 一般规定
10.2具体规定
10.2.1软质景观设计
10.2.2水生植物设计
10.2.3湿生植物设计
10.2.4本标准准荐的几种水湿生植物
11.河道生态修复施工
11.1一般规定
11.2具体规定
11.2.1河道清淤
11.2.2生态护岸构建
11.2.3河道绿地施工
11.2.4 重力式驳岸基础施工
11.2.5水环境施工
12.管养监测和生态修复的后评估
12.1一般规定
12.2具体规定
12.2.1水文、水质观测
12.2.2生物监测
1.总则
1.1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有关美丽中国“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指导方针,统一和规范城市河道、滨水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全面指导和提高我司规划设计、施工、养管监测和生态修复后评估的科技含量,确保滨水生态修复工程的质量,做到现场调查全面、详实,设计理念先进、科学,施工程序规范、合理,养护过程及时细致,修复技术领先、经济实用,特制定城市河道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作业标准。
1.2 本作业标准适用于城市河道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程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规划设计、施工、养管监测和生态修复后评估。
1.3 本作业标准是结合杭州市滨水地区综保工程多年实践经验,并考虑杭州市江、河、湖泊、湿地具体情况编制而成,同时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现行的有关设计、施工规程和规范要求。本标准中未包括内容,应参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条例及规定执行。
1.4城市河道治理以区段河道为单元,结合当地河道、滨水绿地实际情况,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生物生态修复措施和园林艺术措施,全面做好流域内河道、滨水绿地治理、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和人居环境改善。以河道水资源、沿岸滨水绿地、生物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调整人为活动为重点,依次建设“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立面源污染控制、植被水土保持等管理制度,加强相关监测评价,将城市河道建设成"水清、岸绿、景美"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
1.5河道治理工作,首要的工作是小流域内河道截留纳管、清淤工程;河道水系的自然流动;河床、驳岸生物栖息地的营建;河岸水湿生、中生、旱生植物群落营建;河道水系中有毒有害的有机、无机物的及时监测和清理。
2. 术语
2.1城市河道、滨水绿带
杭州市所辖13个县市区内的公共河道、河道两侧绿线范围内的滨水绿地及其附属设施。
2.2截污纳管
截污纳管是一项水污染处理工程,就是通过建设和改造位于河道两侧的工厂、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宾馆、餐饮、居住小区等污水产生单位内部的污水管道(简称三级管网),并将其就近接入敷设在城镇道路下的污水管道系统中(简称二级管网),并转输至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简言之,即污染源单位把污水截流纳人污水截污收集管系统进行集中处理。
2.3 河道疏浚
河道疏浚是按规定范围和深度挖掘河道或航道水域的底泥、沙、石等并加以处理的工程,通常疏浚的方法是直接用吸污泵、挖泥机和淤泥装运车配合作业,将其送到农村或垃圾填埋场作为肥料或者露天堆放和填埋。河道疏浚是开发、改善和维护河道或航道的主要手段之一。
2.4河道治理
河道治理常用的方法有物理、化学和生态-生物等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是指疏挖底泥、机械除藻、引水冲淤和调水等。化学方法如混凝沉淀、加入化学药剂杀藻、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加入石灰脱氮等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浊度、COD、SS、TP去除效果较好,对TN、重金属等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日药剂用量较少。但该方法非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操作,计量控制不准极易造成二次污染。生态一生物法主要包括河道曝气复氧、生物膜法、生物修复法、水生植物净化法及浮石作为生态河道基底材料+人工曝气复氧+高效微生物投放、天然卵石接触床+功能性植物等综合性生态一生物治理法等。
2.5驳岸工程
为防止水流冲刷引起塌岸及保持河岸稳定而建造的挡土护土构筑物(也称河道两侧边坡工程、河坎工程)。是一种具有保护河岸线的安全、控制河道走势变化、营造河道两岸自然景观所实施的工程措施。
2.6生态驳岸
指护岸具有“可渗透性、生态性”,是一种能提供有利于湿生、水生植物为主体的岸栖生物共生环境的护岸。是以土、石、植物等天然材料为主要载体的护岸,是各种具有生态型特征的护岸的总称。
2.7自然驳岸
指采用种植植被保护河岸、保持岸栖生物丰富和水陆交错带生态功能健全稳定的护岸。
2.8自然人工驳岸
指在自然护岸的基础上,水面线下采用松木桩、树根桩、活体扦插、干砌块石等材料,确保抗洪能力,水面线以上采用种植植被尽量强化绿化生态效果的护岸。
2.9 刚性驳岸
指需满足防洪抗洪要求,但确实无法采用生态护岸、自然人工护岸等而采用刚性材料砌筑的护岸形式,如浆砌块石、现浇混凝土等形式的护岸。(一般用于主行洪区或水流较为湍急的区域)
2.10植物群落
在环境相对均一的地段内,有规律地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各种稳定的植物种类的组合。例如一片森林、一个生有水草或藻类的水塘等。每一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都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和结构。
2.11水湿生植物
水湿生植物是指在水分过剩环境中(包括水中、沼泽或岸边潮湿地带等)能够正常生长的草木本植物,具有种类资源丰富、生态功能多样、景观效果突出等特点。
2.12慢行系统
沿河绿化带内以休闲、健身为主,兼顾城市交通功能的连续性的园路。园路在满足步行需求外有条件的,应考虑自行车通行并贯穿。慢行系统遇到桥梁时,应尽可能在在桥下修建可供人或自行车通行的构筑物,保持园路连续性。
2.13水生生境
本作业标准所指水生生境为适合生物生存的水生态地理环境,包括水系、驳岸、地形、植被、土壤以及光照、湿度等。
3用词解释
3.1执行本作业标准条文时,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执行中区别对待。
1)表示很严格,非执行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执行的用词:
正面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执行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3.2作业标准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和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可参照”。
4.修复与保护的基本原则
4.1一般规定
河道生态环境综保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养监测,应以“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十二字方针为指导,以“水循环正常、水安全保证、水文化丰富、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为目标。
4.2具体规定
1)恢复、再创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首先应明确最终目标,要描绘出实现最终目标的详尽过程,必须要有详尽、科学的规划设计文本。
2)规划设计应防止作为生物生息的环境地被分割、干扰,应减少易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各类设施。
3)有条件的河道岸线应尽可能规划设计成缓变、弯曲,靠近河岸宜规划多空隙空间。
4)河岸尽量形成缓坡,水深富于变化,形成平缓而稳定的空间。河底起伏而有变化。
5)河岸宜形成自然植物群落,有绿荫。河岸缓坡至浅水区种植水湿生、中生观赏植物。多利用传统水利工艺,形成跌水、石笼丁坝群,保持有浅滩、深潭等。
5.河道生态修复的目标
5.1一般规定
1)河道生态系统修复是使河道生态系统恢复到与未被破坏前的近似状态,且能够自我维持动态均衡的复杂过程。生态恢复的行动包括被动修复和主动修复,被动修复是指去掉或减缓长期的人类扰动活动,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恢复到原来的结构状态和功能。主动修复,是指人类参与安装设施,采取工程、生态、生物等技术措施修复河道结构,以使河道恢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2)河道生态系统修复需要对河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特征进行有效调整。
5.2具体规定
1)尽量保护和创造水边的自然景观。
2)保护水域空间的生物多样性。
3)恢复和创造水流的多样性。
4)尽量采用天然材料。
5)保持水体、绿地的连续性,形成生态网络。
6)保持足够的水量,保持水域的净化能力。
7)保持一定数量的相对封闭、安全的野生空间
6.生态系统修复的程序和前期准备
6.1一般规定
实施河道生态修复的一般程序为;确定生态修复目标值—现场调查—资料收集、确定解决方案—实施方案的预测与评价—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生态修复的施工—管养监测和生态修复的后评估
6.2具体规定
6.2.1确定生态修复目标值
根据当地市、区县确定的河道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及业主的要求,确定河道生态修复切实可行的分级目标值。
6.2.2现场调查
实施河道生态修复的第一步,就是要调查引起生态系统恶化的原因。找出其影响自我恢复的人类活动因数。其内容包括面源、点源污染来源、分布情况和危害程度等。
1)河道的基础资料调查必须包含水文水质、污染物、底泥、驳岸、雨污口管线、滨水绿地建(构)筑物面积位置、植物群落分布、水土流失情况等内容。
2)现场范围的确定和空间尺度的设定,修复段上、中、下游三处水质取样,测定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和数值。
3)上游交接处水文水质、污染情况、整治情况及可能存在的污染隐患。
4)对调查范围内的明暗雨污口管线直径、来源分布、日均污水流量进行全天候监测、取样、记载、绘制详尽的雨污管线图。
5)对调查范围内河道淤泥的总量进行测点法估算,纵横3米﹡3米为一测点,插杆插到河床底,插杆淤泥痕迹为淤泥厚度N,其∑N的平均值为需清河道淤泥总量估算值。
6)基础环境的调查和制图,将调查结果添加在GIS图上,生成综合的生物生息水环境图,称为“水环境图”。
7)生物调查:植物物种清单及植物分布图的编制、动物物种清单和活动痕迹图、微生物菌种清单。
8) 调查完毕,必须填写河道地块现场调查表(见附表)。
9)调查成果宜采用计算机信息库管理。
6.2.3调查资料分析、确定解决方案
将现场所取得的调查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全部输入计算机。对各因素进行分解,绘制排列图或鱼刺图,分析造成河道污染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并对各影响因素制定出具体解决的工程技术措施、生物技术措施、景观艺术措施、监测技术措施。
6.2.4实施方案的预测与评价
对解决各影响因素制定出的工程技术措施、生物技术措施、景观艺术措施和监测技术措施的技术性、经济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行综合预测与评价。
7.河道生态修复规划
7.1一般规定
河道生态修复规划是对河道的水质改善、水土保持、动植物栖憩和绿化美化等方面进行的生态修复规划;是对沿岸的空间、设施、环境等进行生态规划,以创造优美、生动、特色的滨水生态景观。同时,规划文本应在保护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思想下,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植物修复、重构系统食物链、重建缓冲滨水绿化带、实施生态护岸、增加物种重建等一系列恢复滨水生态的方式、途径与手段。
7.2具体规定
7.2.1水环境现状分析
1)规划文本应有河道基本情况分析,包括河道起讫位置、长度、水流方向、河底高程、堤岸高程,上下游河道相互适应关系等。详细分析河道面、点污染源及截污纳管的可能性、分析驳岸类型、分析水生动植物现状。
2)规划文本应有现河道整治范围内水质指标COD、BOD、TP、TN、PH、溶解氧、氨氮、大肠杆菌、浊度、余氧、Pb、Hg、Cr、Cd、As、SS的准确监测数据;底泥指标TP、TN、Pb、Hg、Cr、Cd、As的准确监测数据。
3)规划文本应详细分析水质状况,明确引起水质问题和污染的原因及哪些水质指标超标。须有明确的水质改善相关内容和解决措施;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有水系引水相关内容,并应对所设计的水系现状及规划生态水量进行分析和确认。
4)规划文本应有河道不同频率洪(枯)水位、常水位、历史最高水位、流量、持续时间,汇水面积、泄洪出路以及配水点与配水水量、闸门、排灌泵站等水利设施情况等等内容;现有防洪与排涝设施、抗洪与排涝设计标准等资料。
5)规划文本应有河道现状的驳岸结构形式稳定性、生态性分析,明确规划的区段驳岸结构形式。
6)规划文本应有与河道相连的城市雨水口、初雨处理设施等现状图和资料。
7)规划文本应有沿河跨河的各类地下管网、架空管线、跨河桥梁等市政设施的管径、标高等资料。
8)规划文本应有设计范围内胸径10cm以上乔木、已成型稳定植物群落的准确定位图纸,水湿生植物分布图等资料。
7.2.2提出修复与保护规划意见
1)规划文本应针对具体规划的河道,分析现状及规划年生态环境水量状况,通过对本水系及边界配水量的分析,提出设计河段环境水量是否满足要求。不符合要求的需提出局部改造措施,包括工程及生态措施等。
2)规划文本应对河道面、点污染源提出可实施的截污纳管、清淤规划意见。
3)规划文本应对如何维持水深,确保稳定、清洁的上游流水,确保大地与河流的水循环提出规划意见。
4)规划文本应对如何用工程技术、生物(水生动植物、微生物)技术、景观艺术措施,改善和提高现状水质提出规划意见。
5)规划文本应对如何保存已有围堰并修景(保护用水功能),保护和再生水路边界部分的乡土植被、滨水植物群落景观提出规划意见。
6)规划文本应对如何保护、恢复流路的蜿蜒、浅滩、沙洲,保护和再生草木繁茂的原生态自然河岸提出规划意见。
7)规划文本应对环境设施尽可能使用环保天然材料,充分考虑与景观的融合性提出规划意见。
8.河道生态修复设计
8.1一般规定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设计成果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力求河道形态自然化,以曲为美、滨水环境宜人化、配套设施人性化。
2)坚持生态优先原则。设计成果应优先考虑保护和改善河道水质环境,促进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并兼顾河道的其它功能。
3)坚持因地制宜原则。设计成果应结合实际情况,在满足河道功能和整治效果的前提下,注意降低建设和管理成本。
4)坚持和谐安全原则。在确保水安全的基础上,应保持河流的自然生态,设计成果应实现人水和谐。
5)坚持共享开放原则。应整合贯通滨河绿带,有条件的区块应尽可能设置慢行系统。设计成果应营造广大市民都能享用的开放空间。
6)坚持文化特色原则。设计成果应充分考虑周边环境、河道景观和历史文化特点,利用建筑、桥梁、绿化等营造每条河道的自身特色。
7)设计成果应当与城市相关规划做好衔接,有航运要求与旅游需求、有文化底蕴或有其他特殊要求的要结合相关规划,进行相关专项设计。
8.2具体规定
8.2.1设计文本方案阶段应编制的深度。
方案阶段应当提供总体彩平图、具有代表性的局部鸟瞰图、典型的景观断面图和重要节点效果图,以及其他必要的功能分析图表、文字、说明、估算。
8.2.2设计文本初步设计阶段应编制的深度。
1)初步设计阶段应对河道平面线形、断面、驳岸类型、河岸绿地主要植物品种和河道主要净水设施、设备进行技术比选。
2)工程护岸线的确定应以河道规划蓝线为基础,满足行洪排涝的需要,综合考虑现状护岸线情况、防洪过水断面要求、通航要求、工程投资造价和工程实施难度等因素。
3)平面线形在规划用地范围线内,满足行洪排涝的基础上,绿线边际可适当弯曲,使河道与绿化带有宽有窄,线形活泼。原有护岸新建、改建的河道,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护岸连续直线段不宜超过100m。并应保留河道的自然形态、尽可能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
4)河道断面的选择按其形成原因分为天然河道断面和人工河道断面。人工河道断面分为梯形断面、矩形断面、复式断面、混合型断面等。新建河道一般不宜采用矩形断面。采用人工河道或对天然河道断面调整时,河道断面应按照因地制宜、满足功能要求的原则进行选择,综合考虑行洪、用地、景观、管线、地质、地形、交通、管理维护、造价等选择合适的河道断面型式。不同的地段宜采用不同的断面形式,避免河道断面的规则化和型式的均一化。
5)驳岸顶高程应根据洪水期最高水位,并考虑安全超高(一般为超高0.3 m);复式断面的慢行系统、清水平台高程应根据河道的功能特点,尽量与常水位贴近,通航河道宜设置在常水位以上0.5m,一般河道可设置在常水位以上0.3m。
6)在用地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采用梯形断面、复式断面或混合型断面,并应尽可能放缓边坡,坡度一般宜缓于1:2.5~1:3.0,以利于生态景观建设。
7)对于用地条件局促的河道或者亲水平台、游船停靠点等特殊河段,可采用矩形断面、分级矩形断面。
8.2.3设计文本施工图设计阶段应编制的深度。
1)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详尽绘制、标注、说明;河道平面线形、河道断面、河道驳岸、植物品种、园路、清水平台、园林小品、铺装、园林建(构)筑物、夜景灯光等的尺寸和做法,净水设施、设备的型号,生物菌剂、水生动物的名称和投放计量、投放时间。
2)河道纵横向剖面图标注
河道纵向剖面图(沿河方向):应标注断面设计的基本参数,包括现状河底线,设计河底线,常水位线、设计洪水位线,护岸顶高程线等。
河道横剖面图:应标注断面设计的基本参数,包括现状地面线、设计断面线及坡度、常水位、设计洪水位、护岸顶高程、宽度,慢行系统高程、宽度等基本参数。
3)河道驳岸与堤防设计
(1)驳岸与堤防设计应首先根据河道水文特征,从保护城市的特点出发,确定堤防与驳岸工程的设计标准。
(2)护岸型式按材料分为自然护岸和自然人工护岸。
(3)自然人工护岸包括植物护岸、松木桩、树根桩、干砌(浆砌)块石护岸、混凝土(混凝土预制块)护岸、多孔混凝土护岸、钢丝石笼护岸、人工合成材料护岸等。
(4)浆砌块石护岸、混凝土护岸为刚性护岸,新建、改建护岸原则上不宜采用。若在停靠点等局部特殊河段可以采用刚性护岸,但其在整个河道护岸中,所占比例不宜大于10%-15%。
(5)护岸型式的选择应根据河道所处周边环境确定,并结合河道定位,结合水文、地质、地形、施工、景观生态、管理等进行技术方案比较。优先采用自然护岸、植物护岸及多孔材质护岸,创造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
(6)护岸建设应结合绿化种植,营造自然生态景观。对有条件的河道常水位以下应设置鱼槽砖,为水生动植物的栖息创造条件。
(7)在人流密集区域,易发生游人落水河道,其护岸型式应考虑游人落水后的自救,如设置退台式护岸结构,或采用表面多空隙的护岸结构,方便攀爬。
(8)对原有护岸的保护和利用,应在充分调查分析,比选论证的基础上,选择改造方案,其改造方案应首重生态化改造,并经济、合理。
(9)护岸基础处理必须符合《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要求。
(10)河道整治应对不满足景观生态的老挡墙、老驳岸同步进行景观生态处理,对于满足使用要求的驳岸,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①削顶。对老挡墙进行削顶处理,然后进行绿化景观处理,如种植灌草,设生态袋挡土种植等。
②遮挡。通过在墙顶种植垂挂植物、墙前河底种植水生植物等方法,遮挡老挡墙、老驳岸。
③喷播。在老挡墙、老驳岸表面挂网,喷播生态种植基,进行绿化景观处理。
9 水环境设计
9.1一般规定
水环境设计包括河道截污及清淤、水质改善以及水生态系统构建。水环境设计应具备浙江省环境污染防治工程专项设计认可证书(环境生态和废水)。
9.2具体规定
9.2.1河道截污及清淤
1)设计范围内的所有沿河排污口,必须截留收集后全部纳入市政污水管网;无市政管道可接时,应按每300-500米设置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经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
2)河道生态修复设计文本中的所有污染源应有分析章节,并设计出污染源治理措施。
3)河道生态修复设计文本中应有河道具体清淤设计方案。
9.2.2水质改善以及水生态系统构建
1)河道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主要应针对生物和环境,设计文本应提出具体的保护和修复措施,保证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顺畅,促进水生态系统的自我健康、持续发展。
2)水生态系统构建措施主要包括水生境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与维护措施。
3)在断面设计上,结合鱼类、水生昆虫、水湿生植物生存所需空间,在总体上满足水工要求,局部增加水下微地形的塑造或设置潜水式推流增氧设备,形成不同的水流环境增加水底含氧量。
4)在驳岸构造上采用硬质驳岸和软质驳岸有机结合的方式,充分考虑立地条件,确定硬质驳岸与软质驳岸的比例、构造形式等,尽可能设计成适宜水生生物群落生存的驳岸形式,保证水体-大气-生物间交换的畅通。
5)护岸材料上可设计采用鱼槽、生态砖、种植穴、生态袋等生态材料。
6)生态功能特别重要的河道或某些河段,应避免硬质化驳岸,宜设计使用抛石、大块石、木桩等护岸形式,为水生动植物保留生长空间。
7)在植物群落构建上,可根据环境塑造水流形式、水深情况,设计适宜的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有益微生物菌群组合,形成动植物和微生物共存的基础;通过构建稳定的水生植被群落,抑制外来物种和有害物种的入侵,抑制浮游藻类的疯长。
8)对植物群落应结合管养措施进行定期清理、修剪,加强管理。
9)针对不同水体,宜构建完善的水生动物群落。应根据现状群落和水环境,通过投放、加强宣传、管理等措施,增加鱼类、两栖爬行类、昆虫、底栖动物等物种的多样性。
10)针对河道不同形态、区位、人文等特征,应构建不同的乡土植物群落、观赏植物、鱼类、昆虫等生态景观区,将生态建设与景观建设相融合。
9.2.3水生生态系统管理与维护
1)设计文本中应对河道的生态系统提出管理和养护意见。
2)注重景观性、休闲性的水系和生态型水系的某些河段,可布设垂钓、游船等休闲项目,但不得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安全。
3)设计文本中不得采用有害外来入侵物种,如水葫芦、巴西龟、福寿螺等。管理部门应对发现的有害入侵种及时进行清理,防止外来入侵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
4)设计文本应制定针对生态危害爆发的应急措施,设计有效的监测系统,保证水生态系统长期有效运行。
10.河道滨水绿带景观设计
10.1 一般规定
河道滨水绿带景观包括软质景观设计、硬质景观设计以及夜景灯光设计。软质景观包括地形、水系与植物等;硬质景观包括驳岸、园路、铺装、建筑小品、景观小品等。夜景灯光设计包括功能性照明、观赏性照明(植物绿化照明、小品及建(构)筑物照明、驳岸、桥梁照明、水景照明等内容)。
10.2具体规定
10.2.1软质景观设计
1)绿化范围应有清晰的边界,河道绿地一般以绿化植栽与地形作为河道边界。
2)地形设计作为河道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应有利于改善植物种植条件,有利于自然排水,同时还能够组织各种园林空间,形成优美的园林景观。
3)绿化设计的内容应根据适用对象和所处位置兼顾长期效果和短期效果。应根据本区域立地条件(气候、水文、土质等)以及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物种选择。选择适合河道立地条件的乡土植物,以及适应本地气候条件并已广泛应用的外来物种,不应引用未经引种驯化或可能产生生态危害的外来物种。
4)根据河道分类,以生态修复为主的河道,按简单设计处理,胸径>20CM的原有大树尽可能保留,并补栽净化水质能力较强的水湿生植物和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应用少量观赏性树种;有一定的观赏、游憩功能的河道,应选择观赏性较强的乡土植物与引进的观赏植物为主,在重要节点上注重复式植物群落配置;多功能综合型的河道,应按公园与游憩绿地的要求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植物配置,同时还要在植物空间与植物意境的塑造上,对植物品种进行精心选择。
5)植物种植设计说明中应标明对种植土壤的要求,水湿生、中生、旱生植物品种选择应有区域针对性,并有控制生长范围的措施。
10.2.2水生植物设计
1)水生植物的选择
在相应水位条件下,应选择能最佳吸收水中不同污染物的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完善水生植物群落,提高水体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常水位至30cm水深处建议应用挺水植物。常水位以下30cm至50cm处建议应用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建议种植在50-70cm的水深区域内。浮水植物在流动的河道内极易快速扩张,应有扩张控制措施。
2)水生植物的标注
设计图纸应建立规范、完善的水生植物标注系统,植物材料清单内应标明水生植物的名称、水深适应性、种植规格、种植密度等相关信息。有特殊种植要求或者养护要求的水生植物应在材料清单后单独列出。
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还应标注水深适应范围,水生植物设计规格的标注单位,丛生型的为?芽/丛,散生型的为株。设计规格为工程竣工验收时的植株规格。
3)水生植物的配置形式
(1)应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态学习性选择种植位置、种植密度,为水生植物的生长留有一定空间。一个水生植物的小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抗性与生长速度应相对一致,避免物种间竞争太厉害导致优胜劣汰。
(2)应充分考虑平面布局、立面层次、色彩搭配与季相变化,营建诗情画意的水生植物景观。
(3)平面种植形式以小面积片植为主,适当丛植点缀,边缘线要有曲折变化,切忌沿岸线均匀、等距地带状平行栽植。
(4)应注重色彩的搭配,着重考虑春季萌发时的叶色变化,以及叶色和花色的组合,丰富水景的色彩。
(5)应充分考虑季相变化,适当配置常绿水生植物。
10.2.3湿生植物设计
1)湿生植物的选择
应根据相关计算,在不同水位条件下进行湿生植物的选择,通常在正常低水位与高水位之间,选择较耐淹植物,在正常水位与1-2年一遇的洪水位之间选择耐淹树种(耐淹时间<20天,耐淹高度<40CM),在1-2年洪水位与5年一遇洪水位之间不得选择不耐淹树种。
2)湿生植物的标注
湿地植物应标注极限水深或是极限耐水淹时间。同时应根据植物种植空间、阳光、土壤水分、空气湿度的不同,区分种植阳性湿生植物与阴性湿生植物。
3)湿生植物的配置形式
(1)应根据湿生植物的生态学习性选择种植位置,以木本类、灌木类植物为主,地被与草本植物为辅,在湿生植物种植区忌大面积种植草皮。
(2)设计应充分利用湿生植物种植区树木的临水倒影与向水生长特征,在树种树形和花色的选择上重点考虑。
(3)水岸边坡采用挡墙时,在湿生植物种植范围的,应选取攀援与垂挂的湿生植物对挡墙进行遮挡。
10.2.4本标准准荐的几种水湿生植物:
1)湿生植物:蒲苇、糯米团、紫芋、八宝景天、花叶美人蕉、冷水花、姜花、阔叶韭、薏苡、萱草、旱伞草、醉鱼草、柽柳、大叶柳、东方杉、落羽杉;
2)耐水湿木本植物:南川柳、垂柳、银牙柳、枫杨、水杉、东方杉、湿地松、水松、池杉、意杨、乌桕、枸树、枸骨、栀子花、老鸦柿、木芙蓉、夹竹桃;
3)挺水植物:千屈菜、常绿鸢尾、菖蒲、梭鱼草、再力花、水葱、芦竹、芦苇、花叶芦苇、水鬼蕉、纸莎草、慈姑、香蒲、水蜡烛、菰、荷花;
4)浮叶植物:睡莲、中华萍蓬草、凤眼莲、粉绿狐尾藻、水罂粟、槐叶萍、黄花水龙;
5)沉水植物:海菜花、苦草、伊乐藻、金鱼藻、水车前、轮叶黑藻、菹草;
11.河道生态修复施工
11.1一般规定
1)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施工单位,必须具有相应的施工资质(园林及浙江省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总承包资质证书)及完备的专用施工机械设备。
2)必须严格按经报批的施工图施工。
3)施工过程必须严格执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SL534-2013、《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82-99)、《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浙江省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33/1068-2009)等国家、地方相关规范和规程。
11.2具体规定
11.2.1河道清淤
1)河道围堰、抽水
每一施工段适宜的围堰间距为200M左右,过长过短都极易引起施工效率的降低、投资的增加和安全监测的失控。围堰宜采用袋装黏性土叠筑,迎水面铺编织袋(彩条布)防渗并用袋装黏性土压实编织袋底部。袋装黏性土叠筑时须做到排列整齐、密实。围堰顶宽0.6M,两侧边坡1;0.75,围堰高度应比正常水位高出0.5-1.0M。
宜采用2台¢120污水泵不间断地抽水。抽水期间应对驳岸的稳定性进行定时监测,并有应急抢险方案。
2)水准控制点引测和布设
对业主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提前48小时报告项目监理工程师,共同进行复核,核实后的数据应由项目监理工程师和施工单位测量人员共同签字,作为工程测量的基础。根据河道清淤的需要,引测和布设若干个水准点,并采取措施保护好作为河道清淤设计高程控制的基准点。
3)清淤
(1)合理选用河道清淤施工方案,应密切监控原有堤防、护岸的位移、沉降变化。
(2)围堰内河水抽干后,宜用吸污泵将表层淤泥直接吸到灌车上,运至卸土点堆放。下部淤泥(含垃圾、石块)宜采用EL240B长臂反铲挖掘机挖河底淤泥和渣土,渣土车装运至卸土点。
(3)河道清淤必备施工机械;挖掘机、工具车、运输罐车、渣土车、潜水泵、污水泵、吸污泵、柴油发电机、高压水枪、测量设备。
11.2.2生态护岸构建
根据断面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护坡式和直立式两大类:
护坡式结构(与水面有较大倾斜角):
1)自然原型+植物护岸
施工方法:保持河道自然状态,配合植物种植(如柳树、杨树、杉树以及芦苇、菖蒲等具有根系发达、喜水特性的植物),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
适用范围: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土体较稳定属粘性土壤;水流流速不大于1.5m/s。
2)混凝土框格梁护岸
a. 施工方法:在护坡坡面用混凝土(>C20)现浇筑成网格状的护坡梁,再在框格中填土、种植。
适用范围:坡面土体易流失,河道水流流速较大(1.5~2.0m/s)。
b. 施工方法:在整平的护坡坡面上现浇或铺砌预制的绿化混凝土块(>C20),并利用绿化混凝土的大孔隙率进行绿化种植。
适用范围:坡面土体易流失,河道水流流速较大(1.5~2.5m/s)。
生态砌块护坡(内灌缓释放营养基质)
施工方法:在整平的护坡坡面上铺砌各种生态砌块,并利用生态砌块的大孔隙率进行绿化种植。
适用范围:坡面土体易流失,河道水流流速较大(1.5~2.5m/s)。
干砌块石护坡
施工方法:在整平的护坡坡面上砌筑块石护坡。干砌块石护岸一般与其他生态护坡
结合使用,常水位以下采用干砌石坡,以上采用其他型式的生态护坡。
适用范围:坡面土体易流失,河道水流流速较大(1.5~2.0m/s)。 5)土工袋护坡(生态袋--无纺织高分子合成材料)
施工方法:在整平的护坡坡面上铺砌土工布袋,布袋内填土,并加入营养液、肥料等。植物种子也可加入布袋,或者采用布袋表面喷播、插播等方式绿化种植。土工袋采用生态标准扣将袋子互相连接自锁。
适用范围:坡面土体易流失,河道水流流速较大(1.5~2.0m/s)。土工布袋不宜用于水下0.5m水深以下,否则植物难以生长。直立式结构:
1)松木桩护岸、树根桩护岸
施工方法:利用松木桩密排插打或结合竹木篱笆、树根桩结合压顶横梁挡土护岸。
适用范围:河道水深较浅,土质较好的河道。2)干砌直立驳坎(水量不稳或绿地面积不够的区域)
施工方法:以卵石、乱石、块石等材料干砌成直立驳坎挡土。保留干砌块体的缝隙、孔洞,为河流与大地之间架构水循环通道,保证水、气的渗透顺畅,并为生物提供繁殖和生长环境。并可在常水位上下位置设置植物种植槽。
适用范围:河道两岸用地受限,石料丰富、护岸高度不大,一般在3m以下,河道基础经处理承载力较好,一般达到120kPa(1千帕(KPa)= 102Kg/m2)以上。
3)石笼护岸
施工方法:运用一种经特殊处理后既具有一定强度,又具有不生锈,防静电、耐腐蚀功能的涂膜钢丝,经机械编织形成蜂巢格网箱笼后,充填石料,垒砌成挡墙。可利用石料填料间的空隙充填泥土,为植物营造良好的生长条件,使挡墙不仅能挡土、挡水,又可形成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
适用范围:河道两岸用地受限,石料丰富,结合墙体加筋,一般的河道地质条件均可适用,对于淤泥质土,基础经处理承载力一般需达到120kPa以上。4)生态砌块驳坎
施工方法:迎水面利用生态砌块砌筑挡墙挡土,砌块后加筋保持挡墙稳定。生态砌块目前国内有很多,且多数均申请专利。但基本都是采用混凝土预制而成,只是形状、大小不一(生态混凝土—在混凝土中加入酸性基质)。
适用范围:由于砌块基础较小,因此,对基础要求较低,一般的河道地质条件均可适用,对于淤泥质土,基础经处理承载力一般需达到100kPa以上。 11.2.3河道绿地施工
1)河道滨水绿地施工应严格按图施工,并符合国家、地方相关规范和规程。
2)根据河道水位的变化幅度和地表水流向,分品种确定植物种植深度,以免烂根。
3)建(构)筑物基层处理:河岸回填区的地基基础应区别对待,所有回填区人工分层夯实必须达到90%,并进行分层环刀取样,每层取样后进行试验;若遇弹性土、流砂土等,必须作换土处理。
11.2.4 重力式驳岸基础施工
1)基坑排水。由于重力式护岸工程的基础埋深较深,因此,基坑排水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常受到雨水、下水管道、潮水等因素的影响宜采用明沟排水,在基坑底部周围开挖边沟、导流沟,将渗水引向集水井排水;另一类主要受到地下水的影响为井点排水,宜通过机械设备将地下水位降低到基坑底高程以下。一般情况下,为确保基槽的开挖,保证底板浇筑质量,井点排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选用轻型井点设备,布设时必须参照施工地段的水文地质资料,根据井点规格、基底标高确定立管管底标高。
2)地基处理。在开挖基槽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粘土夹层,必须将软土层全部挖出,把基础置于硬土层上,但如果软土层较厚时,就必须采用垫层法处理。这是重力式护岸常用的方法,垫层所用的材料一般选用碎石垫层,其宽度应为基础宽度加上20CM,碎石垫层的厚度一般在0.2m~0.5m,施工时要将其夯实。
3)浇筑基础。基础浇筑是护岸工程的重要工序。材料进场必须通过监理人员验收,块石须石质坚硬、无裂纹,厚度不小于20cm,重量不小于30kg。水泥选用必须要有质保书。黄砂宜选用中粗砂。对混凝土的配合必须经过计算和试验,确保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11.2.5水环境施工
1)常水位线是水生植物的生命线。在种植施工放样前先用水准仪在现场确定出常水位线,然后把各种植物的水深适应性作为种植深浅的依据。
2)栽植品种和单位面积栽植数应符合设计要求。栽植范围基本符合设计要求。
3)河道水环境人工生态浮岛、生态基技术、曝气增氧技术、活体扦插、微生物菌群放投等技术应严格按施工图及说明施工。
12.管养监测和生态修复的后评估
12.1一般规定
1)监测应在施工后,竣工验收前开始。根据河道所处的污染危险情况不同,每年定期多次进行。
2)明确河道监管责任人,及时监测点、面污染源和打捞河道垃圾,整修、管养绿地植物。
12.2具体规定
12.2.1水文、水质观测
1)定时对已整治的河道水位、水质进行观测,并进行分类和记录。
2)在水文环境图中,标上来水量、水深、水温、水质等级等数据,作为生态系统管养监测的依据。
3)水质监测涵盖COD、BOD、氨氮、总磷、总氮、溶解氧、浊度、色度、SS等参数。评价生态自我修复的理论效果。
12.2.2生物监测
1)应定期监测水体微生物中的异养细菌、大肠菌群、硝化细菌及反硫化细菌总数,以监控河道中水质及底泥污染状态及趋势。
2)应定期监测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量,通过测评浮游藻类的细胞数、叶绿素a的含量和浮游动物数量与种类,评价水体中的富营养程度和污染程度。
3)按设计要求,定期投放数量、品种合适的鱼虾蟹和泥鳅、螺蛳等水生动物并进行生态效果评价。
、
河道地块基础资料汇总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同现代城市相比,生态城市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主要表现特征有:生态城市具有高效性、整体性、和谐性、全球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生态城市规划中景观设计的原则;景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中最基本的因素,景观规划设计原则是进行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同时也是能形成最佳设计方案所需要具备的必要条件。在进行景观设计时 ,要遵循以下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来调整环境,以实现人所达到的目的。生态城市中的景观设计的实质是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满足人们对各种不同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城市规划中,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设计和规划的基本原则,要从满足人的需求这个出发点上来进行规划、设计,以此来营造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和空间。
生态原则;生态原则是景观规划的必要原则。生态景观设计就是要解决这类问题,要通过自身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来实现保护环境和自然景观,增加人文景观和绿地景观,使之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处。
美观、多样性、稳定性;美观是生态城市进行特色规划和设计时所需达到的基本目标,这就要求所规划和设计的特色景观要能符合大众的视觉感受,能满足大众对美观的理解,能触及人们内心的感动,同时要具有美学价值,能体现独有的美感。生态景观多样性是指在现有的条件基础上,要尽可能多的运用设计手法,合理地选择植物物种,组成物群丰富、生态功能健全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是要求城市的景观要在对外界自然环境和对人为的干扰能保持平衡,在受到外部强烈干扰时,能最大程度的保持在原始状态。
保证经济效益原则;生态城市景观特色设计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获,用最少资源投入,建设健全的生态景观,并能减少资源浪费,同时便于资源的再生使用。规划设计中要将改善生态环境和调节作用作为衡量工程设计的基本目标,通过采用积极的生态技术措施,来改善生态景观,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资源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二、太湖新城生态建设实践
湿地系统
无锡太湖新城构建“三纵三横”的湿地系统,三横为梁塘河、庙桥港及贡湖湾;三纵为长广溪、尚贤河及蠡河,现已全部完成规划设计,其中60%已经建设。
其中,尚贤河湿地公园占地面积197hm²,贡湖湾湿地保护区东西方向长6km,南北方向宽1km,总用地面积约为6km²。
大规模湿地系统的建设,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建筑的节能效益。同时,减轻城市雨水处理系统的负荷,利用植物吸附灰尘,还可以改善空气品质。此外,湿地系统还可以起到改善城市的景观,增加公共或私人的绿色空间,丰富城市物种的多样性的作用。
能源系统
通过调研诊断太湖新城建筑能源需求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的情况,对能源需求和可再生能源资源进行预测评估,制定出可再生能源利用规划方案及地块指标、能源中心规划方案,从而达到平衡城市能源供需关系、创新城市能源建设管理模式、提升能源梯级利用效率及实现城市能源管理全过程的四大目标。
目标1:平衡城市能源供需关系
太湖城能源规划改变传统能源规划的理念,从“供多少”到“用多少”,建筑必须满足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从能源使用方面限制城市能耗的无限制增长。考虑综合节能效果、投资回收期等因素,太湖新城规模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可替代常规能源比例为10.2%。
目标2:创新城市能源建设管理模式
突破传统城市能源规划和管理模式,将能源指标分解引入地块控制性指标内,探索从城市规划层面能源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例如:建设用地区域可再生能源应用指标限制为6.43%;实施方案可参考光热、光伏和土壤源热泵资源供给潜力选择,优先选择光热、热泵。
目标3:提升能源梯级利用效率
针对中央商务区、中瑞低碳生态城等高密度区域,建立以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为核心的能源中心,实现能源高效梯级利用。
目标4:实现城市能源管理全过程
基于“信息城市”理论,开发城市能源管理系统,可逐步实现对城市区域能源调控、单体建筑能耗控制,建筑用能系统运行,建筑可再生能源运行等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管理。建立中瑞生态城试点环境资源监测系统。
交通系统
无锡太湖新城路网采用方格网形式,主要分为4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形成“五横八纵”的主骨架及“五横九纵”的次骨架,并确立了“公交+慢行”为主体的交通系统,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中运量系统、常规公交为主的公共交通,以及以自行车、步行为主的慢行交通。慢行交通主要承担公交接驳、短距离出行以及健身休闲的功能。规划远期公共交通的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80%。
根据规划,太湖新城构筑居住与工作、商业片区的联系走廊,实现“慢行-公交”接驳距离不大于500m,换乘距离不大于150m的要求,根据太湖新城河网密布的特点和优势,着力打造滨河慢行路径,规划了一环(环太湖及景区慢行系统)、五纵、三横、四连的慢行休闲骨架网络;其中经过生态城的是“四连”,即连接太湖新城核心区、华庄居住区、太科园中心、新安居住区的东西向慢行休闲廊道,并形成尚贤河和运河慢行系统之间的连接。
非传统水源利用系统
太湖新城积极大规模推广再生水利用技术。构建中水管网。中水管网一期工程中水主要用于市政道路和绿化的浇洒冲洗、建设地块内道路和绿化的浇洒冲洗、地块内公共厕所的日常冲洗,现已完成沿吴都路中水市政管线建设共10km。
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太湖新城污水处理厂设计总规模为日处理污水15万m³。污水处理采用改良A²/O除磷脱氮工艺,实现去除有机物,除磷脱氮的目的。二期扩建工程采用了目前国际比较先进的生物池工艺优化精确曝气控制系统。现出水水质远高于
加大雨水收集利用,将太湖新城内的河道规划区划分为11个排水区域,依据每个分区的用地性质、功能不同,分别控制其下渗量及径流系数。采用生态雨水收集方案,以入渗和调蓄排放为主,雨水径流引入两边或中央绿地,绿化带建设为下凹式绿地。
综合管廊建设
将管线集约化的内容纳在综合管廊中,不但美化环境,也能够避免由于埋设或维修管线而导致路面重复开挖的麻烦;由于管线不接触土壤和地下水,因此避免了土壤对管线的腐蚀,延长了使用寿命;同时为规划发展需要预留了宝贵的地下空间。
无锡太湖新城根据高起点规划、高起点建设的要求,提高地下空间利用,加大综合管沟的建设。在核心区沿路建设共同沟,内置中水管、电缆、电讯、给水干管等,综合管廊总长达16.5km,土建总投资3.3亿,电气等辅助设施165亿。根据实际需求,在立德道、信成道、清源路建设双仓综合管沟,在瑞景道、大通路建设单仓电力综合管沟。
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实例――无锡无锡太湖新城国家低碳生态城规划
无锡太湖新城生态城,北靠梁塘河,南临太湖,西依梅梁湖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东至京杭大运河,总面积约一百五十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无锡新的城市中心,新城范围内300多条自然河道,有比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的地理特征。2010年7月3日,被国家住建部授予了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的牌子,要求整个新城要按照低碳生态城的标准来建设。
太湖新城的建设秉承了规划先行的理念,在完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环境景观规划、城市设计以及色彩规划等传统规划的基础上,从低碳生态理念角度完善多层次的生态规划,并反馈调整、完善原有法定规划、强化生态目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中的落实,提高生态规划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对整个太湖新城的规划进行更新,把生态指标纳入到地块的图则当中去,为规划审批提供了法定依据。在城市功能方面,重点强调的复合城市功能、紧凑的用地布局,还有适宜的街坊尺度,土地的高效利用,等等方面。像绿色交通,就是利用太湖新城的300多条水网系统。
在专项规划方面,主要是补充能源规划,关于传统化石能源如何提高利用率,对于一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都把它细化到每个地块进行分解,包括它的地理位置等等进行详细的分解。另外,在推进绿色交通方面也开展了慢行系统的规划。
能源与资源方面,主要是用太阳能和电能,最后是经过综合平衡,太湖新城一部分已经建设,整体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是达到15%以上。生态环境方面,强调了对原来的水网体系的保护和保留,还有对绿地里面,像建设乔木的数量,增强他的排氧和碳汇能力,都提出了数值要求。绿色建筑,太湖新城在2010年推出的地块都要求是百分之百的绿色建筑。
无锡政府出台了一个红头文件,把生态城的一些任务,政府各个部门如何来管理、监督,每个部门进行了分工。无锡出台了《无锡市太湖新城生态城条例》,2012年2月1日起施行,这个法规是从更广的范围、从社会各界如何参与,不管是技术上的要求还是城市管理监督等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然后也明确了一些法律责任。对生态城建设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rounding areas in recent years in guangzhou municipal road upgrading of the design, the paper found in such design some of the key problems in summarized, analyzed, in order to the future road upgrading transformation design more reasonable, saving, safety, and share with our colleagues.
Keywords: national highway, the technical standard, the city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述
我国上世纪80~90年代修建的国道多为连接全国各省区首府、重要城市、交通枢纽、主要港口和重要陆上对外口岸,主要承担大城市间、省际间的中短途客货运输和一部分适合公路交通特点的长途运输。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大、中心城市周边的城郊农村逐步城镇化,原有过境公路功能越来越不能满足沿线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所以,随着城镇城市化建设的加快,过境公路也逐步向市政化升级改造。本人通过总结近年来广州市周边的G324广汕公路段、G107番禺段、G105从化段等国道的市政化设计,对设计过程中的几个要点作如下分析,供同行参考指正。
2、总体设计
上世纪80~90年代修建的国道,技术标准多为一级公路,双向2~4车道,水泥砼路面居多。 而城镇化的推进,原技术标准和通行能力难以满通需求、环保要求。为更好的满通需求、增强行车、行人的安全性,提高区域交通环境,总体设计时重点考虑项目影响区域内的交通规划、交通量、土地资源、工程造价、区域环境、水土保持、工业发展及规划、城镇规划等。由于原国道经过多年的运营,路基沉降基本到位,为减少新征用地,旧路改造宜充分利用旧路路基并充分利用原有排水系统。
综合比较分析后广州周边国道改造升级,技术标准确定为一级公路结合城市道路,设计速度一般为60~80km/h,双向6~8车道并布设专用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采用沥青路面,道路排水采用市政管道排水,按市政道路标准布设路灯照明和景观绿化,设置路侧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在道路红线范围内设置综合管沟,规划并预留城市各类管线,沿线原有各类管线全部下埋至综合管沟内,合并沿线原有各类小平交,增设信号灯或过街人行天桥,大型交叉口改造为立体交叉型式。
3、平面设计
为减少新征用地,旧路改造宜充分利用旧路用地,平面线形必须与地形、景观、环境等相协调,同时注意线形的连续与均衡性,并同纵断面、横断面相互配合。旧路改造,往往需增加车道,加宽路基,平面定线时需考虑旧路现有用地、两侧建筑物拆迁难易程度。涉及军用设施、行政机构、文物或大型建筑物时,道路红线应避开之。为节约造价,尽量避开高填高挖路段。若出线改线路段,应避开农田区或大面积的不良地质地段。
旧路改造时,由于旧路技术指标较低,平面线形难以满足车速要求,弯道处一般需改造,裁弯取直或加大弯道半径,建议选用较大半径,同时注意视距要求,由于路面较宽,弯道超高宜选用最小值。为减少征地、拆迁或避开高填高挖路段,常会采用S型、卵型曲线,在路口立交设计或受地形限制路段常会用到复合型曲线,设计中应尽可避免采用凸型或C型曲线,其不利于行车操作。农田、河渠规整的平坦地区、城镇近郊规划等以直线条为主题时,宜采用直线线形。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均衡,与沿线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4、纵断面设计
国道沿线两侧房屋基本建成,建筑物雨水基本排向原公路水沟。道路纵断面设计时须考虑两侧房屋排水问题,所以新路标高不宜比两侧房屋地坪高,而旧路路基虽然沉降已均匀,但也不可开挖,防止挖出软土路基或地下水,尽可能控制在旧路之上加铺,加铺高度控制在40cm左右最为合适。
桥涵结构物处,如遇需利用的桥梁,桥面宜加铺沥青,桥面标高不宜抬高过多,考虑下部结构的承受能力,过多抬高会加大桥梁自重,结构不安全。桥上及桥头引道纵坡不应大于3%。
竖曲线设计宜采用长的竖曲线和长直线坡段的组合,同时注意视觉所需的竖曲线半径度值。竖曲线应选用较大的半径,注意“平包纵”的结合,同向竖曲线间,特别是同向凹曲线间,如直线坡段接近或达到最小坡长时,宜合并设置为单曲线或复曲线。
5、横断面布设
横断面设计应在规划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横断面型式、布置、各组成部分尺寸及比例应按道路类别、级别、设计速度、设计年限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交通量和人流量、交通特性、交通组织、交通设施、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绿化、地形等因素统一安排,以保障车辆和人行交通的安全通畅。
根据交通量的预测,计算出需要的车道数,按市政道路布置断面。标准横断面应有车道、中间带(中央分隔带、左侧路缘带)、右侧路缘带、边分隔带、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组成,地下综合管沟宜布置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下,管线含通讯、雨水、给水、污水、电力、燃气等,车行道宽度按公路规划车速取值,人行道宽度不小于2.0m。
非机动车道考虑到乡村城镇化,沿线商铺云集而无专用停车场,而中间车行道速度较快,非机动车道上地方车辆、摩托车、非机动车混行,取值为7.0m较为合适,3.0m临时停车带+4.0m混行车道。
广汕公路标准横断面图
6、桥涵改造
国道上的桥涵一般建成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设计技术标准较低,荷载等级相比现行规范标准较低,满足不了现行交通荷载需求。很多还是已经加宽过的桥涵,涵洞多为石砌结构,桥梁多为石砌桥台、T型梁结构、梁跨不标准、防震等级低,经过多年的运营多出现涵洞破损、排水不畅,桥梁多次修补后仍有开裂、漏筋、破损等不良情况。
本次升级改造,虽是按市政化设计,但主车道通行车辆类型仍偏重于公路交通车型,而1998版《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相对于2004版《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标准要低,所以桥涵设计宜全部予以拆除重建,设计标准采用公路桥涵设计标准。桥涵断面布置宜与路基断面布置一致,
桥跨宜采用标准跨,桥长宜与旧桥相对比,不宜压缩河道或随意加大桥长而造成浪费;桥涵及其引道的线形应与路线的总体布设像协调,天然河道不宜改移或裁弯取直;注意桥涵的景观设计,与周边自然景观和道路总体景观象协调。
7、结语
我国“九五、十五”期间建成的12条国道主干线,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部分必将逐步实现市政化。笔者结合近几年来参与的广州市周边多条国道的市政化改造,总结和归纳了国道市政化改造设计的要点。旧路改造受制约因素较多,用地、拆迁、不良地质、工程造价、环境景观、工期等等,想要合理的设计,就需要设计人员在外业和内业两方面齐努力,并有待设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完善,以能够满足人民因生活水平提高而对交通基础设施提出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建设部,1991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我国开展生态河道治理较晚,但发展很快。进行了大量生态工程技术的探索与实践。如北京转河的恢复和生态治理,通过精心的规划和设计,形成了水与绿色结合的滨水环境;上海市1998年开始对苏州河的生态整治,逐步完善了城市水环境建设,使河道焕然一新、水清岸绿、景色宜人;成都市政府在对成都府南河的整治工程中,通过构建人工湿地和生态河堤、生态河床等,成功地重建了河流生态系统。江苏南通壕河的整治工程也已出现可喜成效,形成了“水包城,城包水”的独特景观格局,人水和谐在此得到了见证。绍兴市环城河综合整治工程,通过疏浚、生态护岸、截污、绿化建设,将河道防洪、航云、旅游、休闲等功能集一体。整治后的环城河流水潺潺、碧波荡漾,沿岸则是绿草青青、杨柳依依,呈现出“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的水乡美景。凸显“粉墙黛瓦相映碧玉长堤,古城水乡重现旖旎风”的古城特色。当前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的河道生态护岸建设的探索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我国治理生态河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加强对城镇生态河道建设中护岸型式及选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河道生态护岸型式及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河道整治不仅要实现河道的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改善河道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亲切怡人的休闲空间和绿化生态空间,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要考虑河道生物的多样性,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的多样性,这样既有利于保护河道水环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自净能力,保证水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
2.1草木等自然材料护岸
2.1.1自然(种植)草木护坡
采用根系发达的原生草木来保护河堤稳定及生态。根系发达的固土植物在水土保持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利用植物发达的根系进行护岸固土,既可以达到固土保沙,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还可进行景观造景,在城镇河道生态护岸工程中可优先考虑。固土植物主要有沙棘林、黄檀、池杉、龙须草、金银花、芦苇、常青藤、蔓草等,可根据该地区的土质、气候以及当地群众的喜好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草木护岸主要保护小河、溪流的堤岸和一些局部冲蚀的弯道位置,可保证自然河道及堤岸特性。如种植水杉、柳树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发达的根系稳固土壤颗粒增加堤岸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抗冲刷能力。该方法简单易行,造价低廉。但开始时堤岸抗冲能力差,此时可辅助采用土工织物固坡。随着树木水草生长壮大,抗冲能力逐步提高。
2.1.2人工竹、木桩(插柳)护岸
在河道狭窄或遇有房屋等障碍必须缩窄河道处,可采用松木、柳木等木材制成一定长度的木桩,垂直或倾斜打入地基,形成近于垂直的湖岸,保护堤岸不被冲刷。有的小河溪可以采用插柳木桩,待柳桩成活后形成活的垂直护岸。坡上种植植被,固堤护岸。
2.2砌石护岸
(1)干砌石护岸。利用当地石料,采用干砌的方式,形成直立或具有一定坡度的护岸。该种护岸形式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施工技术容易掌握,抗冲刷能力强,适用于较大的河道及较高的流速。干砌石料时,在石料缝隙中填塞泥土或种植土体,并种植草木等植物,美化绿化堤岸。一般是在常水位以下干砌直立挡墙,用以挡土和防水冲刷。常水位以上做成较缓的土坡,并种植当地水草和树木。
(2)浆砌石护岸。浆砌块石护岸是用水泥砂浆、石料砌成垂直的挡土墙。这种护岸形式稳定性较好,强度较高,施工方便,外形美观,但造价相对较高。较充分利用河道过水断面,进一步增大了抗冲能力,可用于大江大河或流速很大的堤防护岸。为了减少水泥用量,可在墙背部分占墙身用干砌块石,形成直立式半浆砌块石护坡。在能满足墙身强度、稳定的条件下,又节约水泥还有利于河道水与地下水的交流。
(3)抛石护岸。对石料丰富地区的水流顶冲的急弯段深槽部位,为控制堤脚冲刷破坏,可采用抛石护岸(脚)。抛石一般置于水下,具有容易抛投、可变形性强,水力糙率高等特点。由于抛石护岸变形性大,护岸是缓慢发生破坏的,抛石体具有一定的自愈能力。
2.3混凝土护岸
(1)常规混凝土护岸。利用常规的混凝土浇筑方法,在河道两岸建成直立的混凝土挡土墙。通常被称为三面光混凝土衬砌河道。其优点是抗冲刷能力很强,适用于大江大河及流速较大的洪水。缺点是河道水体合地下水不能进行交流,堤岸不利于生长绿色植物。河道内不利于鱼虾等水生动物繁衍生长,更不利于两栖动物繁殖、生活。混凝土预制护岸,即用混凝土预制块堆砌成垂直或有一定坡度的堤岸。该种护岸型式的优缺点介于现浇混凝土护坡与生态混凝土护坡之间。
(2)新型生态混凝土护岸。生态混凝土护岸,是采用多边形预制混凝土板块,规则堆砌在河坡上,预制混凝土板块中间设有孔,在孔中种草、栽植植植物,形成绿色生态护岸。混凝土板块可设企口。采用方格形或梅花形排列,水下部分孔洞作为鱼类和两栖动物的洞穴。该护岸形式具有一定的抗水流冲刷能力;而且,孔洞部分适合植物生长、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形成和谐的水中、岸坡、水上交流共生系统,较好地实现护岸的生态化。
3城镇河道护岸型式的选用思路
在多年的工作中,我觉得城镇生态河道护岸型式的选用主要考虑洪水冲刷安全、生态景观、经济合理实用等方面的要求。
3.1满足泄洪、灌溉航运等安全性
生态河道整治工程是种综合性工程,既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如防洪、灌溉、供水、航运以及旅游等,也要兼顾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生态护岸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工程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波浪、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按河流水力学进行河流纵、横断面设
计,并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性,保证生态河道岸坡的耐久性。
3.2适应景观要求的美观性
景观设计方面,要考虑河流风景的整体性,综合考虑护岸的设计。主要以透视图将设计对象空间确认为立体形态,不能靠平面图和断面图来进行护岸设计。平面上以自然、徐缓、曲折的岸线,使景观显得自然生动。更接近于天然河流,以达到河川景观的宜人效果。考虑人们容易接近水边与水亲近的平台、踏步等。
3.3达到经济、适用、实用性
在满足安全性的同时必须考虑其经济合理性,应在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下,使河道护岸保护堤防的安全,防止洪水泛滥。因此,河流要具有安全下泄洪水的功能,河道有效宽度、堤防顶高程可考虑设计洪水状况,但不能只考虑高洪水位水的流动状态。河岸生态设计时,更多考虑正常水位生活场景的设计。生态河道岸坡要考虑经济适用。在安全的基础上,要考虑设计方案的经济性,尽量利用当地植物、树种和石料,就地取材,综合利用。少用人工材料和价格较高的外来物种的草皮、树木等。防止片面追求美观、时尚和奢侈。生态河道岸坡还要实用、适用,必须考虑沿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设计有关的靠船码头,用水亲水平台。小型(临时)取水设施等。
3.4 当前徐汇淀南片区级、镇村级河道常用的护岸结构形式
我目前从事工作的水利片位于徐汇区淀南片,河道多为区级、镇村级中小河道。目前,在河道沿线土地开阔、具有实施生态护坡条件的河道,我们尽量从生态的角度来考虑实施1:2.5-1:3坡比的自然护坡,护坡上布置菖蒲、芦苇、杨柳、香樟等绿化。经过多年的实践,同时引黄浦江、淀浦河潮水进入内河改善河道水质,淀南片主干河道如华泾港、东新港、西新港等,河道内鱼虾较多,河道生态效果明显。
对不具备生态放坡的河道,我们尽量采用较美观的仿木桩结构混凝土直立护岸,在护岸内护坡上种植杨柳、香樟、金叶女贞、瓜子黄杨等绿化;对有景观要求的河道条段,我们适当布置人行桥、亭子、亲水平台、健身器材等景观设施,如华泾公园等,使其成为了当地百姓休闲、锻炼的一个去好处。
4结语
城镇河道生态护岸建设是当前全国各地建设中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因地制宜的进行河道生态护岸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河道生态护岸建设首先要在河道原有自然状态的基础上,考虑泄洪安全、景观自然生态美化、经济适用的原则。合理的选用当地植物、木护岸、抛石、砌石护岸,尽量不用浆砌石和混凝土护岸。构建自然生态优美的河川景观,达到建设人水和谐、祥和安定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学的发展沿革与趋势[M].水工生态学探索.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49-53.
1 城市新区
关于城市新区的具体概念在学术上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就其建设城市新区,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CUDI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王超曾指出,城市新区是指在旧有城市区,规划新建具备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的新型城市景观,以某一个或某几个城市功能为主导的新城区。城市新区具有其独立性,但同时又依托于城市整体,这样的形式使城市新区与旧城区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形成相辅相成的状态。
城市新区相对于传统的中心区,在地域空间上有着相对明确的发展界限,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社会组织管理上,都存在被认同的界线,是城市中的一个分支系统。城市旧城区往往拥有珍贵的文化、历史、自然资源,而城市新区的发展,往往处于未开发区域,其发展结构还处于模糊化,存在较多的可变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城市新区的建设是一个城市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促进城市化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它与城市旧城相互依托、相互支持,新区的发展离不开旧城对其提供人力、物力及财力上的支持,同时,城市的发展也需通过合理发展城市新区,才能促进旧城经济的发展。
2 滨水公园
滨水公园(Citywaterfrontpark)一般会紧贴城市的海滩、河流,与水面相互连接,以此构成一个完整的水岸生态系统,使水生、陆生及两栖动物有栖息、繁衍、觅食及其藏身之所。滨水公园是城市滨水区域规划的一部分,主要是指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和水域相联接,它既是陆地的边缘,也是水体的边缘,是人工建设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结合的一种空间形式。在规划中将公园建造在城市的河流与海边,这一形式和一般的城市公园相比,有着很大的空间优势,它能使城市环境更加优美、有灵气,也能满足市民们“亲水”的天性,提高公园及城市的魅力。同时,还能解决城市空间匮乏的问题,增加城市空间容量,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3 城市与滨水的关系
水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从我们祖先开始就傍水而居,直到现在,人们也没有改变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很多城市仍然依水而建,或跨江临河,或傍湖临海,吸收大自然的灵气。在我国,很多有名的城市都与水有关,如黄浦江,被称为上海的母亲河,在浦江两岸建造了浦东和浦西2块重要的城市商业中心,依水而建的城市构筑了美丽的外滩景观。海南,一座被水环绕的海岛城市,美丽宜人的海边风景,打造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海滨城市。不仅如此,世界各国很多城市建设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悉尼,澳大利亚著名的海滨城市,它周围环绕着许多海滩,这些临海而建设的城市大力建设滨水区域,已成为澳大利亚人自由自在生活的一种方式。意大利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城,水与桥的结合构成了它独特的美,是世上独一无二的水上城市景色,而这里所有的景色都离不开水。除此之外,还有塞纳河畔美丽的城市巴黎、荷兰的水城阿姆斯特丹、南非的首都开普敦……
不管是国内的滨水城市,还是国外的滨水城市,从空间形态上来看,大部分城市都有沿海或沿河发展的形式,有的因为海水区域的地质条件,结合当地气候,打造了很多海滩城市,让人们在休息之余可以到海边打一场沙滩排球,或是欣赏沙滩上的美景。也有的城市依据水域地形及河道情况的不同,沿水域一侧或两侧发展,将其规划成中心商业区,如上海黄浦江,就是典型的两岸发展形式,黄浦江这条重要的水流道,将上海分为了浦东和浦西2个重要的商业中心。黄浦江以西保留了老上海的传统建筑,黄浦江以东则是打造出具有现代感的建筑,如东方明珠塔、环球金融中心等,既创造了上海著名的建筑景点,又成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上海利用黄浦江独特的地理位置,通过沿江对两岸的环境改造和功能的重建,进一步增加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也将黄浦江两岸建成了具有国际水准的靓丽风景。
从土地使用功能上看,与滨水区域相连接的城市用地,除了规划成中心商业区外,还可以规划为城市边缘区、城市郊区及非城市化的生态保护区。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将滨水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找出其与整个城市的关联性,切忌将滨水区域作为一个独立体进行孤立的规划。
4 城市新区滨水公园的功能
城市新区的发展离不开水,城市的文化也与水息息相关,城市新区滨水公园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能小觑,一个好的城市滨水公园能有效提升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在城市新区滨水公园的规划中,主要以体现生态廊道功能和旅游、游憩功能为主,创造适宜人们生活、陶冶市民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4.1 生态廊道功能
生态廊道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节洪水等多功能的具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在城市滨水公园的建设与规划中,也充分考虑了环境因素、自然因素、生态因素等,城市的水道系统与城市进行组合规划,串联城市中的滨水区域,成为城、乡联系的重要廊道。同时,现代城市滨水区也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过滤污染物等功能,成为自然界与社会进行交换的重要渠道。
4.2 游憩功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现代社会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在工作之余都希望能有一个令人放松、休憩的场所,而城市滨水公园的出现,也正是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和就近旅游放松的需求。人们在工作之余可以在水中划船、漂流,在岸边休闲、娱乐、摄影、野餐等,利用城市中的有利资源,充分享受城市滨水公园带来的恬静,使人们在繁杂的城市中亲水近水、可游可赏。
5 城市新区滨水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分析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是以自然景观为前提,在原有景观的基础上提出设计标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传统的景观规划理论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社会环境的需要,很多城市将景观设计作为一个城市低碳环保的重要方式。从宏观上看,景观是当代城市建筑与景观规划的统一;从细观层面来看,景观规划不仅包括植物层次结构,而且还是植物与环境相协调的重要方式。因此,为了使景观规划设计能够满足当前社会需要,提出了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能够作为我国景观规划设计依据5个新的理论方向:
5.1 自然优先理论
自然界具有独特的演变和更新规律,同时,也有极强的自我维持和修复能力。因此,生态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优先的理论,在规划设计中争取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到最小,努力保护自然景观和原有森林、湖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是生态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
5.2 生态关系协调理论
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都是一个相互协调的过程。设计生态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让社会的发展建立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5.3 生物多样性理论
近年来,生态学界常以生物多样性为话题进行讨论。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中,除了考虑植物在使用上的多样化以外,为了达到园林景观的多层次化,还应该注意生物的多样性,如保育野生动物、饲养昆虫、招引鸟类等,利用生物多样性,达到提升园林景观的目的。但是,我们不能进入一个误区,认为动植物越多越好,适当管理,控制和调节生物种类密度,避免对附近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
5.4 持续性理论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一些工厂废弃水的大量排放,严重污染了我国的滨水环境,这也使我国很多城市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影响。为了改善城市滨水区域环境,需要合理配置资源,高效利用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资源,推动滨水区域环境的持续发展。生态景观资源得到可持续性利用,以此为人们创造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5.5 针对性理论
每一个景观都有其独特性,其独特性同时也反映在景观的结构与功能上,因此,生态设计应根据某一地区特有的城市、自然景观,针对其不同的结构、功能及不同的生态过程进行合理地规划。对于这一理论,应从不同的角度因地制宜地展开分析与研究,采用不同的评价及规划,以此来体现每一个景观的特征。
5.6 综合性理论
生态设计其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工作。规划设计时,需进行多学科的了解与分析,包括生态学、生态规划、生态学家、土壤学、森林学、地理学等。另外,还需对所设计的景观结构、设计过程进行有目的性的调整,这也就要求设计师要全面、综合地去分析景观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价、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实施影响等综合性的知识,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设计出更具科学性和适用性的生态景观。
6 总结
综述全文,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自然优先原则,将生态理念引入城市生态景观规划中,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其次,关注城市功能,将城市建设与城市功能相融合,以便提升城市地位,促进城市发展。最后,关注市民的参与性。在滨水公园休闲空间与生态景观的规划中不仅要考虑其美观性,还要考虑公众的参与性,使人们成为滨水公园休闲空间真正的主人,满足市民的休闲、亲水需求,使人们更多地接近自然。
参考文献
1 刘立明.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研究[D].东南大学,2004.
2 贺爽.天津城市公园景观文化特色演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
3 王姣姣. 人、景观、生态[D].河北农业大学,2006.
4 曹文娜. 城市滨水公园的生态性设计[D].四川大学,2007
大政府投入力度,优化政府投入方向,有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优先实施外部联络系统,优先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优先抓好公共服务配套,优先促进产业发展,优先开发近期功能区域,分阶段集中解决问题,促进新城建设扎实有序推进。
(二)工作目标。坚持新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适当超前,着力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水平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将中心城功能调整与新城高水平建设同步进行,使重点新城成为承担中心城功能调整和人口疏散的主要区域,努力建设建筑特色鲜明、功能协调、人与自然生态和谐文明的新城。近期主要工作目标:
基本完成外部交通联络系统。到2012年力争每个重点新城有一条轨道交通;新城与中心城、与规划重点镇以及相互之间实现快速顺畅连接。基本完成骨干性基础设施配套。到2010年重点新城内部规划路网架构基本形成;实现每个新城有一座高品质中水处理厂;电力支撑和配电设施全面完成;全部实现集中供热。
基本完成区域功能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到2010年实现每个重点新城有一个区域医疗中心、一个公共体育馆、一个多功能影剧院,教育硬件设施和质量有明显提高。
基本完成新城绿化隔离控制。到2010年初步形成新城外部绿带,实现每个新城有一个万亩滨河森林公园,每个新城与中心城之间有一条生态走廊,内部有一条景观大道,有一个休闲公园。
基本完成规划重点功能区建设。到2010年实现每个新城先期启动的重点功能区初具雏形。
二、具体实施意见
(一)推进基础设施先行。坚持新城基础设施先行,带动引导社会投资;适应新城未来发展需要,注重超前考虑,统筹安排,协调推进,搞好一批骨干性项目的实施和配套。
1、加快新城外部交通联络建设。重点围绕轨道交通、城间公路联络线实施一批重大项目。重点实施亦庄线、顺义线以及大兴线、良乡线等7条轨道交通线。用2至3年时间集中实施一批新城到中心城及新城之间的联络线。到2015年基本完成中心城与重点新城、新城与新城之间的交通联络线。
2、完善重点新城内部路网。重点实施顺义新城新国展联络线、站前北街延长线,通州新城潞苑北大街、朝阳北路东延,亦庄新城经海路、科创街等道路工程。到2010年初步形成重点新城较为完善的内部路网。
3、搞好基础设施配套。按照供应能力和技术水平适度超前的原则,集中投入建设一批水、电、气、热、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并给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1)电力供应。加快推进新城电网建设,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中电网项目建设,提高新城电力供应能力和可靠性。重点建设一批与发展相适应的220千伏枢纽变电站和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2)天然气。依托六环路天然气管网,实现新城与市区干网联通。推进新城天然气输配工程建设,建设一批高压站、调压站等天然气供应工程,完善新城天然气区域管网系统。
(3)集中供热。集中力量实施新城集中供热工程,初步安排三河热电厂输热线工程、新城集中供热工程等一批项目。到2010年,新城全部实现集中供热。
(4)污水处理。推进新城再生水厂建设和已有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加快新城污水截留和管网工程建设,提高主要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实现新城污水全部处理成再生水。重点实施通州张家湾污水处理厂、顺义马坡污水处理厂、亦庄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今后,原则上不再建设日处理能力10万吨以下的污水处理厂。
(5)垃圾处理。统筹考虑全市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建设与设施布局,新建垃圾处理厂优先采用先进的焚烧技术。重点实施一批新城垃圾转运站和乡镇垃圾转运设施建设。实现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
(6)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基站建设,高标准建设各产业园、住宅小区的信息化配套工程,在重点新城建成区范围内逐步实现数字TV、移动无线宽带、3G无线通讯网络基本覆盖。
4、加强新城配套设施建设的统筹协调。对水、电、气、热、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发挥部门及国有企业投资主体的作用,进一步落实专项建设资金,统筹工程施工,使配套设施与道路同步建设,实现管线全部入地,避免马路“拉链”和线网空中搭挂,提高整体效益,美化城市景观。
(二)提高公共服务配套能力。注重公共服务配套,创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增强新城对中心区人口转移的吸引力。
5、增强新城公共服务功能。着重围绕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启动实施一批功能性项目建设,包括区域医疗中心、体育馆、多功能影剧院等,提升新城公共服务能力。
6、加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根据新城区域覆盖半径和服务人口比例,统筹考虑存量资源和增量需求,搞好中小学、幼儿园、就业服务设施、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文体活动设施、养老服务设施、消防设施等公共服务配套。对新城待建设开发的区域,实行社区范围预划。新建住宅区要严格按规定标准落实公共服务配套面积,同步建设相关设施;公共服务不配套的不得发放销售许可证。
7、完善产业服务设施配套。加强新城特别是新城待建设开发区域的酒店、写字楼、商场、超市和银行、电信、邮政、加油站服务网点等服务设施的统筹规划,引导社会投资,力求协调实施。
8、推进新城交通便利化。着重围绕建立新城内外公共交通体系,超前规划新城公交枢纽、线网、站点和公共停车设施,按照由大到小、由外到内、由主到次的思路分批实施。优化连接中心城与新城的公交线网,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
9、引导中心城优质服务资源向新城转移。适度控制中心城教育、医疗、行政办公和科研服务设施的新建和改扩建,制定土地供应、建设资金投入、职工住房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推动向新城的功能转移。鼓励有影响力的学校、医院整建制外迁新城。完善名校办分校、名院办分院政策机制,探索实行名校分校全市招生和名院资源整合工作,增强新城公共服务资源对人口的吸引力。
(三)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按照“宜居城市”的要求,超前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使新城成为生态文明、环境优美的城市。
10、推进新城的绿化隔离建设。全面落实新城地区绿化隔离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优先启动实施隔离绿化带工程,防止今后再“拆迁建绿”,避免中心城与新城连成一片。
11、建设生态走廊。围绕中心城与新城、新城与新城之间的道路联络线,搞好沿线绿化美化和生态景观建设,推进温榆河、北运河和凉水河河道整治,建设万亩滨河森林公园,建设形成一批绿色生态走廊。
12、完善新城内部生态系统。搞好新城内部景观街道设计和建设,到2010年使每个新城内部至少有一条景观大道,提升新城形象。统筹规划新城永久开放空间,适当提高人均公共绿地标准,按照区域性公园(3000米服务半径)、居住区公园(1000米服务半径)、带状公园或游园(500米服务半径)三级公园标准,推进新城公园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中水建设水景公园。推行新城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统筹规划建设好新城应急避难场所。
(四)加强资源节约利用。注重体现新的发展理念,通过推行先进资源利用方式和技术手段,加强项目实施标准控制,使新城资源节约利用水平明显高于中心城。
13、加强节能和新能源利用。
(1)发展集中供热。实施燃煤锅炉房改燃气工程,发展清洁燃煤区域集中供热,提高供热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2)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新城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按高于现行标准5个百分点执行,公共建筑节能按55%、居住建筑节能按70%的设计标准执行。开展现有宾馆、饭店、大型商场、办公楼等建筑的节能改造。
(3)加强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围绕重点公建、住宅项目,发展太阳能、热泵和大中型沼气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力争5年内使新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占其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6%。
(4)推行先进能源利用管理方式。新建住宅小区全部实行按供热分户计量设计和建设。
14、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
(1)中水利用。建设中水管道,统筹考虑中水利用,围绕绿化景观、市政杂用等重点需求,建设中水管网和配水设施。新建公建和住宅小区推行中水回用系统。力争用5年时间使新城污水全部处理成为中水,中水基本得到有效利用。
(2)建筑节水。新城公用建筑和民用建筑强制采用节水器具设备。加快既有大型公建节水器具的更新改造。建设节水示范区。
(3)雨水利用。全面推行雨污分流,围绕新城内部城市干道和公园,建设城市雨水集蓄和利用系统。新城人行步道、广场、公园及住宅小区等公共活动空间全部建设透水地面,提高雨水利用率。
15、加强土地集约利用。
(1)适当提高新城建设的容积率。严格控制低密度住宅小区建设,尽可能放大公共空间,特别是轨道交通、主要交通联络线附近要预留足够空间。
(2)对产业园区实行项目单位土地投入产出效果评价,严格执行节能降耗减排标准,引导集约发展。禁止建设花园式工厂。
(3)有效利用地下空间。编制新城地下空间利用规划,统筹考虑新城地上、地下空间利用。
(五)建设特色新城。注重特色培育,在挖掘自然和历史文化内涵及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从空间布局、景观设计、建筑风格及产业功能特色等方面入手,促进新城外在形象与内在取向统一。
16、加强景观设计和建筑风格设计审查。对新城待建设开发区域要进行整体景观设计,在审批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同时,审批区域性景观设计方案;在一级开发和单个具体项目规划审批的同时,实行建筑风格审查,促进整体风貌协调。
17、加强建筑设计管理。新建住宅顶层设计要推行坡面设计,有步骤、分阶段地对已有建筑进行“平改坡”。
18、加强历史遗迹、景观风貌的修缮和保护。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结合新城历史文化特点,适当修复体现当地特色的建筑和风貌。
19、加强产业项目筛选。按照城市功能定位选择符合发展方向的产业项目,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建设特色产业新城。
(六)强化区域开发时序调控。注重循序渐进、梯次实施,立足长远,有步骤、分阶段推进,引导社会投资,按区域阶段性密集投入。
20、进一步细化明确新城各组团的开发时序。按照各新城组团功能定位,确定调整优化区、重点建设区、适度建设区、近期控制区,形成新城梯次开发格局,保证新城开发有序进行。优先实施重点新城建设开发工作。
重点新城功能组团开发时序表
新城名称调整优化区重点建设区适度建设区近期控制区
顺义新城仁和组团马坡组团、空港城组团牛栏山组团北小营组团、南彩组团
通州新城运河核心功能区商务总部功能区、主题休闲功能区医疗康体功能区行政服务功能区
亦庄新城核心区枢纽站前综合区、河西区、京津塘路东区马驹桥物流区六环路南区、马驹桥居住区
21、推行区域开发、单元实施模式。在明确近期重点建设区域的基础上,对区域内的土地一级开发进一步划分单元,以功能分区或一定面积(1至3平方公里)为单元,分单元实施,并推行基础设施综合管廊。
22、加强土地投放动态调控。根据分阶段开发建设需要和年度实施重点,在做好新城土地供应总量调控的同时,实行投放结构和时序调控。2010年前优先满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符合发展方向的产业用地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适当控制商品住宅土地供应。开展土地收益年租制试点。
23、规范新城建设拆迁行为。合理确定拆迁征地补偿标准,规范拆迁补助补贴费用。建立失地农民多元化安置机制,除货币补偿外,加大房屋安置力度,拓宽房屋安置方式,同时做好失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切实做好被拆迁人员安置工作。
24、开展新城建设管理综合改革试点。考虑选择1至2个新城进行试点,在建设理念、管理理念、改革举措等方面先行先试。
(七)搞好新城建设资金平衡。注重统筹考虑建设资金平衡,分类确定投融资方案,防范债务风险。
25、建立新城重大建设项目库。扎实推进新城项目前期建设储备工作,按开发次序、项目类型统筹安排新城建设项目,集中力量分阶段解决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