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调研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24 17:01:43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1)

1、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大都是耗能高、浪费大的企业。其设备大部分很陈旧,全国中小企业1/4以上的设备超过了折旧期。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技术比国际水平落后5-10年,单位产品能耗普遍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以上,资源利用率低20%,成本高30%,产品可靠性和寿命低20%。

2、技术开发与吸收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从技术创新的技术源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企业技术创新方法主要来源于外部(约占70%),而不是内部(约占30%)的研究与开发,表明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发展能力较弱,对外部技术依赖性强,这就使得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和技术储备,在市场竞争中难形成技术优势和技术特色。多数行业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在引进的过程中,将主要资金用于生产设备的进口而忽视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的引进,缺乏对引进技术的集成、创新。

3、我国科技竞争力下降。自1979年起,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每年都要一份全球竞争力报告。其中能够表明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是技术指数。

已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__-20__》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75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53位;《全球竞争力报告20__-20__》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80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63位;《全球竞争力报告20__-20__》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102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65位。以上是近三年的数据表明,我国的科技竞争力还比较弱,并且落后于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巴西和印度。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1、企业制度落后,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结构,由于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建立或运作的不规范,致使企业仍然是产权不清,企业缺乏一套相对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其后果是使企业难以成为自主型的市场主体,也就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不健全的融资制度使技术创新资金不足。20__年由中国企业家系统进行的中国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对企业创新的调查显示技术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和银行贷款,其次是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入,同时针对妨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42.5%的经营者认为“创新资金引进渠道不畅”是妨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比较关键因素,该因素排在第二位。可见我国的融资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贷款歧视”,如对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投资偏好较弱,程序繁琐的审批制度也不利于推进创新;资本市场发育滞后,限制了创新资金来源;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制约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诸因素共同作用使创新资金源渠道单一,很多中小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获得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金,无法很快进入技术创新领域。

3、技术创新市场信息匾乏。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投资大、周期长,具有很大的风险。而企业作为向社会提品的部门,其生产活动必然要受到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制约,要化解技术和产品蕴含着的风险因素,增加成功的百分比,就必须灵敏、准确地分析和预见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动态。但是我国企业在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制度信息等方面反应缓慢,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持。据调查,缺乏信息或技术和市场信息不足是阻碍我国技术创新的三个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这造成企业在信息调查、收集、处理、预测、决策、反馈等方面的滞后。企业得不到相应的信息服务,而陷入“被动创新”,即“不创新死,创新找死”。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既不知创新进展,也不知竞争对手的创新谋略,而处于盲目创新状态。

4、技术创新市场中介组织不完善。技术创新过程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创新资源、创新行为主体协同关系形成之前,相互之间有一个搜寻、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许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些方面力不从心,或某类资源缺乏。这些均需要发挥中介机构综合、互动和集成的优势。

我国中介机构数量少、中介组织运作不规范、人员素质低、机构设置不合理、技术设备落后等使市场中介组织不能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供给和需求方面的“桥梁”、“助手”作用。此外,中小企业之间协作联系薄弱,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技术与营销网络,中小企业间的交易费用高,增加了技术创新的成本。

三、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创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

1、建立促进技术创新的良好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开发贷款政策、技术开发经费成本化政策、科技人员奖励政策、减免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融资等政策。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信贷的支持作用,积极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扩大科技信贷投入。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后顾之忧。

2、建立和完善技术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国家应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市场的培育、建设和规范,形成全国统一的科技市场,实现科技创新资源、成果的全国共享与转化,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同时,我国的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也有待完善。在美国,政府就建立了小企业管理署专门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一系列全方位、优质的服务。我们应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条件。

3、运用政府采购等政策行为,形成政府或国家层面的技术创新需求,或者运用“购买行为”来影响技术创新。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采购和出口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政府部门的需求构成了一个大市场,通过政府购买自然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成果的问世。美国硅谷的许多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成长壮大,都依赖于政府采购合同的支持。

(二)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能开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体

1、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成为自主型的市场主体,增强创新的动力和压力。

2、加强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创造性。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企业家是技术创新机会的发现者和技术创新的发动者。实践表明,高速成长的企业无不是在创新型企业家的推动下发展的。

3、完善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从创新观念、创新组织、创新规划和创新决策上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

(三)要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

积极推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各有所长,不可替代。科研机构与高校偏重于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在涉及技术原理方面的创新具有明显优势,拥有更多科技发展动态信息,高校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企业擅长工程制造、工艺、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它们之间的优势互补有助于加速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四)加强技术创新市场信息的建设

市场信息不足是阻碍我国技术创新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增强技术创新市场信息使得企业知道进行哪方面的技术创新,以及竞争对手的创新策略,不至于处于盲目的创新状态。中小企业要面向市场,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信息系统。

(五)大力培养技术创新人员

我国从事r&&d的人员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要低许多,而且我国科技人才流失、人才断层、科学家健康状况不佳等使得企业技术创新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供给。因此要加快培养我国的技术创新人才。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2)

一、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

1、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概况。

目前,我市共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9家(具体名单附后),其中部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从事的技术领域涵盖了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新型纺织品、科学仪器仪表、环保设备、生物技术与新药、新能源与新材料等7大领域。从各个领域的企业数量看,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分占前两位,分别为13家和4家;从地域分布看,市属企业6家,姜堰镇属企业6家,白米镇3家,蒋垛镇2家,梁徐镇2家,娄庄镇2家,俞垛镇2家,罡杨镇2家,溱潼镇1家,大伦镇1家,沈高镇1家,华港镇1家;从企业规模看,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已走过初创时期,进入加快发展阶段,年销售收入超3亿元的4家,超亿元的5家。周边地区相比,整体规模不大,缺少销售收入超10亿的大企业、大集团。

2、研发机构及技术研况。

我市高新技术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主要从事企业的技术管理、自主研发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博士后工作站2个,双登和苏中药业还在南京设立了研究院。相对于市内其它企业来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比例较高,大专以上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32%,高于全市10%的平均值。2004年开发泰州市级以上新产品195项,占全市的50%以上,其中,新增销售3000万元以上的新产品13项,占全市的85%,申请专利124项,占全市的44%。

3、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情况。

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每个企业都与几家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借助院校的科研力量研制出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和产品。2004年,泰州组织的“企业院校行”活动中,高新技术企业与相关院校的会上签约项目5个,占全市的42%,全年与相关院校合作的项目有10个,占全市的38%。

二、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比较明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规模较小。我市还没有销售收入超10亿元,利税超2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缺少像春兰、扬子江和兴达钢帘线那样的大企业大集团。有些企业在全国整个行业中也许是老大,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也是最高,但由于这个行业本身的盘子较小,容量不大,因此,企业的规模也上不去。

二是没有形成产业链。我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涵盖了7大领域,但并没有真正形成带动一方经济的优势产业集群。我市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是优势产业,国家火炬计划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内聚集了9家高新技术企业,但其产品也仅仅集中在齿轮、曲轴等一些单一的零件上,没有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以带动上下游产品的产业链。

三是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困难。虽然很多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整个泰州地区都缺少高等院校和省级以上科研院所的直接支撑,加之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条件所限,人才问题依然是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问题。

四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企业的规模不大,基础薄弱,融资困难等原因,有些企业对研发经费的投入不足,使新品开发速度不快,也使研发出来的项目不能及时形成产品,不能及时形成规模,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后劲不强。

五是企业内部管理存在问题。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人员的组织结构比较复杂,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参差不齐,不少人还缺乏管理高新技术企业的系统训练。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企业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研究不够。使一些很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三、进一步推进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扶持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长期战略,要以沿江大开发、长三角大融合、国际产业大转移为契机,以实施科技“五大工程”为撑竿,实现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撑杆跳”式的发展。

1、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集群。

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的规模企业,如:飞船、双登、曙光、苏中药业等,使之成为拉动产业链发展的龙头。加快汽车关键零部件基地建设,将配套领域向中重型卡车、中高档轿车转移。各企业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附加值。充分发挥产业配套优势,把相关项目的引进作为科技招商的重要内容,增强集聚效应,拉长产业链,形成规模较大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

2、加强人才建设,构筑技术高地。必须始终把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放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首位。

一是为科研人员从事技术开发创造必要的条件,包括课题选择、资金筹措以及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配套服务,促使科研人员多出成果、早出成果、出好成果。

二是加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发挥其在吸纳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大胆采用“年薪制”、“项目招标制”、“专家组阁制”、“技术岗位薪金制”等形式,构筑企业的专业性人才高地。

三是通过高技术研究、课题攻关、项目转化、学术交流、外派培养等渠道,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高科技人才。

3、优化发展环境,落实优惠政策。

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全面落实各级政府制定的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可按照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在税前扣除;其中盈利企业该项费用年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经税务部门审核,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包装上争力度,争取更多科技项目进入省级以上“笼子”,获取各类贴息和专项资金扶持。

4、建立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3)

E-mail:aufehg@163.com电话:13085525506

通讯地址:安徽蚌埠曹山路962号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33030)。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推进作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因此,如何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调整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经济环境的变迁决定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战略,在当前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的超竞争时代,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做出适宜的战略调整。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特征与环境变迁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那些生产和应用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产品和劳务的企业,其经营特征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持续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动力。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持续创新不仅是市场机制下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的竞争手段和发展动力。同时,创新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成长性、高风险性、高盈利性的特点。第二,拥有以市场适应为导向的组织结构。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设置灵活的组织结构来提高企业组织内部的执行效率,降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成本,从而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获取市场竞争的胜利。第三,具备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组织资源。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也是高新技术企业赖以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主要资源。第四,具有开拓进取的企业文化。技术创新需要不断开拓,不断尝试,这是创新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总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员工开拓创新,从而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的企业文化。

高新技术企业所体现的这些经营特征充分表明了高新技术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建立和维持某种竞争优势的经营目标。经济环境是企业客观的、外在的影响因素,企业经营战略的形成是一种对组织外部环境反应的过程。在经济环境变化速度相对缓慢、稳定、可预测时,高新技术企业能够理性、客观地分析外部环境,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获取并能够在一定时期内维持这种市场先动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大加剧了环境动态变化的程度,加快了环境变化速度,超强竞争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成为当今高新技术企业生存的典型环境特点。

美国学者戴维尼(D’Avnei,1994)率先提出了“超竞争”(Hypereompetition)的概念,由于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市场竞争扩大和深化以及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引发的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当今企业正处于超竞争的经济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下,竞争优势的来源正以逐步加快的速度被创造出来和侵蚀掉,企业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全神贯注可能是致命的,企业的主要战略目标不是企图维持竞争优势,而是要不断破坏企业已存在的竞争优势并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对于依赖创新生存和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这种理念尤其重要。超竞争环境的变迁不仅要求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强的持续创新能力,而且要求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打破自身的竞争优势并以更快的速度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这也必然要求企业战略发生深刻变革,改变高新技术企业所处的创新网络和对应的企业边界。

二、超竞争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边界的影响

交易费用理论指出,当在企业内增加一项交易的组织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进行这项交易的成本,或等于由另一个企业组织这项交易的成本时,企业边界的扩张便停止,企业与市场的边界也便由此确定。当投入的资产具有专用性时,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应该选择企业这种组织形式或实施一体化战略,而当不存在资产专用性时,通过市场合约联结接生产的各个连续阶段则可以大量节约交易成本。在超竞争环境下,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与市场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将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势必导致企业边界发生变动。

企业的边界由技术效率和效率决定,技术效率的标准是企业是否在使用最低成本的生产过程,效率则是指纵向链条中的商品或服务的交换组织形式能够减少的协调和交易费用的程度。技术效率反映了生产过程的特征,即生产成本的变化;效率反映了交易过程的特征,即交易成本的变化。市场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技术效率,而一体化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效率,因此,企业对交易的技术效率和效率权衡的结果决定了企业边界。在静态环境下技术效率和效率的权衡所决定的企业边界可以如下模型进行阐释。

图1超竞争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边界的影响

图1中,虚线表示技术效率差异,即企业自行组织生产和交由市场组织生产的最小成本之差,,为企业组织生产一定数量产品的最小生产成本,表示同等数量产品由市场组织生产的最小生产成本。,这是由于外部供应商可以利用多个市场机会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因而比企业自行组织生产更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随着企业边界的扩大,企业自行组织生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导致差异减小。

虚线表示效率差异,,为企业自行组织生产一定数量产品的组织成本,为同等数量产品交由市场组织生产时的交易成本。当企业边界较小、资产专用性水平较低时,由于机会主义、有限理性带来的要挟就会降低,因此产品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较小,为正;而企业边界较大、资产专用性水平较高时,市场交易的费用也随之提高,当超过临界点时,为负。

,表示两种交易规制方式下的总成本差异,当时,表明两种交易规制方式生产既定数量商品时的成本相等,即在虚线与横轴交点处达到了企业的合理效率边界。

对于高新技术行业来说,由于其高成长性、高盈利性的行业特征,在超竞争的环境下该行业将吸引更多的进入者,因此,交易的小数目条件将减弱,高新技术企业可选择的交易伙伴增多,由于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而产生的要挟将会减小,高新技术企业原来较高的资产专用性程度也将减弱。一方面,超竞争环境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将使得产品生产成本下降,并进一步深化和加速行业内分工,使得依靠市场组织专业化生产并进行交易的优势凸显出来,考虑到高新技术企业边界扩张后可能产生的规模经济所引致的生产成本节约,曲线将顺时针上升旋转至处。另一方面,超竞争环境下剧烈的市场竞争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市场交易效率大幅提升,市场交易成本大幅下降,在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生产的组织成本不变或下降不明显的情况下,也将顺时针上升旋转至处。将这两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我们可以发现,超竞争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的总成本差异曲线将会移动至处,其与横轴的交点位于点的左侧,表明在超竞争环境的影响下高新技术企业的边界逐渐缩小。

三、超竞争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调整

由于超竞争环境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边界会相应缩小并逐渐演变成只拥有核心知识、主业及部分相关知识与业务的组织,反映到组织形式上,高新技术企业将形成以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为重点,生产部分相对精干的“哑铃型”组织。为了迅速响应市场需求,“哑铃型”组织甚至会演变成“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形式,即高新技术企业只从事核心产品的研究开发与市场开拓,生产以及其他经营活动、甚至部分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则通过外包或其它形式的合作来完成。这种虚拟化的组织形式及企业间的合作突破了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形边界,使得超竞争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外部资源整合能力在战略调整方面尤为重要。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对超竞争环境的战略调整应着重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创造性毁灭”获取持续的动态竞争优势。在超竞争环境中,所有的优势都会瓦解,唯一可保有的优势就是进行“创造性毁灭”的能力。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预测能力,超越“顾客导向”去追逐超前性需求,做市场的主导者而不是市场跟随者,只有不断打破原有的市场均衡、抛弃原有的竞争优势并引领新一轮市场竞争,才能不断获取持续的动态竞争优势。微软公司不断革新占据市场优势的DOS操作系统和WINDOWS低版本操作系统就是通过“创造性毁灭”获取持续动态竞争优势的典范。

第二,通过战略联盟等企业间合作形式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战略联盟、研发合作等企业间合作形式不仅是高新技术企业缓解竞争程度的手段,也是超竞争环境下有效利用外部资源的主要方式。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与外部组织网络间的信息沟通、技术互补、共享资源,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形成竞争优势,例如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组成的Wintel联盟使微软与英特尔的产品价值都获得提升。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战略中,重点是与供应链中各节点的合作以及与产品或技术替代者的合作,与供应链中各节点的合作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成本费用,形成竞争优势,而与产品或技术替代者的合作则有助于降低研发费用和创新风险,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推出新技术或新产品,从而创造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1 陈继祥,霍沛军,王忠民.超竞争下的企业战略协同[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86-89.

2 李志,唐波,张庆林.高新技术企业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45-49.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4)

(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创新模式与影响因素

2007年,国家科技部与统计局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型企业2674家、中型企业29622家,34946家小企业)2004~2006年的创新活动开展调查,根据这次调查结果(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2007年全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8月;科技部发展计划司《科技统计报告》,2008年14期),我国工业企业创新的基本特点是:

1.企业的创新活动增加,创新模式开始转型。调查表明,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8.8%。从数量看,小企业占绝对多数。其中大型企业占2.6%、中型企业占19.2%、小型企业占78.2%。由此可见,小企业是我国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生力军。从普遍性来看,大中型企业的创新活动比较普遍。有创新活动的大、中、小企业分别占被调查的同类企业的83.5%,55%和25.2%。

随着科技投入持续增加和产业升级,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进入转型期。技术来源从引进技术和跟踪模仿转向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相结合。2000~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经费与引进技术经费之比从1.43倍提高到9.88倍,消化吸收经费与引进技术经费之比从7.4%增至26.3%。

2.市场需求是促进企业产品创新的主要动力,提高效率和节能减排等政策因素推动了企业工艺创新。调查结果表明,企业产品创新的效果,首先是开拓市场和扩大市场份额,其次是提高产品性能或质量,再次是增加品种和功能。工艺创新的效果依次是提高生产率、改善工作条件、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产灵活性、降低人力成本、节约能源和原材料。

产品创新主要针对国内市场需求,创新的层次偏低。例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新产品收入占企业主营收入的12.7%,其中国际和国内新产品分别占17.4%和60%,本企业新产品22.6%。根据科技部对部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另一项调查(科技部发展计划司《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创新调查基本情况分析报告》,《科技统计报告》2008年13期),在成功实现技术创新的大中型高新技术工业企业中,推出具有国际市场新产品的企业占31.8%,具有国内市场新产品的企业占52.9%,具有本企业新产品的企业占11.7%。

3.企业技术创新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改进创新为主,技术改造是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形式。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创新支出一半以上用于获取机器设备和软件,约1/3用于内部研发,其余依次为从外部获得技术、委托外部研发等。

“十五”以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经费一直保持稳步增长。2007年达3650亿元,接近于当年的全国R&D支出(3710.2亿元),占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总额的84%。由此可见,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通过设备更新等技术改造来改进工艺和提升产品档次,逐步积累创新能力。

4.企业创新投入主要依靠内部资金,研发支出以内部研发为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活动经费中,企业资金占82.8%,金融机构贷款占9.3%,政府资金占3.4%,国外资金和其他资金分别占0.8%和3.7%。小型企业创新经费中政府资金约占3.7%,中型企业为3.4%,大型企业为3.2%。

调查结果表明,大中型工业企业内部R&D支出占其R&D的70%以上,其次是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再次是与其他企业和大学等合作,委托外部研发的R&D支出仅占6.5%。由于技术吸收能力较弱,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学合作的比例低于大型企业。

5.影响企业创新的最重要因素是人才。根据调查结果,按影响程度排序,在影响企业创新的诸多因素中,人才排在第一位,包括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高素质人才;位于第二层次的是充足的经费支持和有效的战略或计划;第三层次是信息渠道、员工的认同度和内部激励措施;第四层次是可靠的合作伙伴和优惠政策。

6.对企业创新有较大影响力的政策是人才政策和税收政策。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政策重要性的排序依次是:鼓励企业培养人才和吸引人才的政策;技术开发费用计入免征增值税的成本和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所得税;知识产权保护和金融支持;设备加速折旧和外经贸政策等。

(二)创新型和高技术企业的创新模式与影响因素

2009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对山东、安徽、辽宁、上海、江苏、广东等地的55家创新型企业和高技术企业进行走访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1.企业创新资金来源以自有资金为主。企业的创新投入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其次是政府资金;再次是公开上市和贷款。在政府投入中,中央政府资金比地方政府更重要。

2.企业创新的技术来源主要靠自己研究开发。按重要程度排序,企业创新的技术来源首先是自主研发,其次是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其余依次是引进设备、国外技术许可、国内技术许可和其他。

3.企业创新最需要的人才是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研究开发领军人物。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企业需要的创新人才依次是具有创新意识的领导者、研究开发领军人才、研发人员、营销人员和技术工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企业开始花高薪从海外聘请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

4.企业创新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需求和竞争压力,政府政策起鼓励作用。企业反映,企业基本上是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需要,进行创新。优惠政策可以减少创新的成本和风险,起到鼓励作用,但极少为了获取优惠政策去创新。在各项创新政策中,企业最需要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和促进成果产业化的政策。按重要程度排序:(1)政府资助研究开发和成果产业化;(2)研究开发支出加计扣除所得税;(3)知识产权保护;(4)承担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其余依次是公平竞争、研究人员工资进成本、政府采购和人员培训等。

5.人才激励机制中股权激励最重要,其次是盈利提成,再次是提拔和一次性奖励。也有企业认为收入水平和事业发展是吸引和保留人才的主要因素。但目前企业采取的人才激励机制主要是增加固定收入和奖金(或提成)。

6.研发设计、知识产权和标准是增加企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表明,研发设计、品牌、标准、专利、生产规模和供应链管理对提升企业的中高端产品竞争能力有积极作用。按重要程度排序,依次是研发设计、品牌、标准、专利、生产规模和供应链管理。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模式与影响因素

2008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对火炬计划支持过的33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1.市场需求是推进企业创新的重要动力。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技术创新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产品质量。96.9%的企业创新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80%的企业创新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扩大产品品种”;仅有46.9%的企业提到政策对支持创新的作用。

2.企业的创新技术来源以独立开发为主。89%的企业以独立开发获得技术;与大学、科研院所联合开发获得技术的企业占52%;而购买国内外专利、科研院所技术转移、大学技术转移与模仿制造的企业各占5%左右。

3.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问题是资金和人才短缺。目前,由于社会融资渠道不畅,中小企业创新较多依赖政府资助和银行信贷。在被调查企业中,分别有43.5%、42%和30%的企业使用过地方政府资助、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获得过中央政府资助的企业占28%。企业反映,由于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少、银行贷款门槛高,希望建立专项快速融资体系。

缺乏适用人才成为制约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人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口的专业人才不足,专业教育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特别是缺乏适应新兴行业的专业,即使在一些热门行业,也常出现“有人无才”的局面。二是大学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差,能“立刻”、“有效”上岗的人才不足。研发人才培养难度大、周期长。三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4.在各项优惠政策中,最受企业欢迎的是减税让利政策。60%以上的企业认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若干配套政策》中,“减免企业所得税”、“高技术企业认证”、“中央/地方资助研发”、“创新基金”和“研发费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等项政策很重要,其中85.1%的企业认为减免企业所得税很重要。但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差异较大。“高技术企业认证”政策落实率较高,而政府采购、股权激励等政策的落实率较低。

5.企业的专利数量增加,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为主。在被调查的企业中,申请过专利的企业占78.0%,拥有授权专利的占68.0%,其中,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分别占43.6%、45.0%。

6.针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有待加强,一方面是提供的服务种类少;另一方面是服务水平不高。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接受过创新服务的企业仅占18.3%,服务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与法律咨询三个方面。

(四)科技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对创新政策的评价

2009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对140个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中的107家科技管理部门、23家科研机构、10家中介服务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其调查结果表明:

1.科技计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技术选择与产业需要脱节、项目评价流于形式、缺少阶段性评估、资助资金过低等。

2.影响公共平台效益的主要因素是投入分散、资助金额低、人才不足,只有设施建设资金,缺少运行费用。其中,中介和科研机构则认为平台定位不清,运行机制不健全。

3.影响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因素是大学研究与企业的需求差距较大,合作者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难以达成,技术市场供求信息不畅。企业方过于关注短期效益,不愿承担失败的风险;研究方则过度关注研究任务所能带来的货币收入和职称升级。现有合同制的合作方式缺少长期利益分享机制。

4.企业的创新动力主要是市场需求和企业家、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科技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也是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

5.人才不足主要是结构不合理,科技人员能力不足。科技人员的总量并不少,但结构不合理,知识单一,人浮于事。创新最需要的人才是研究开发的领军人才、具有创新思维的研究人员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人才政策中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有效人才激励机制;官本位体制引导科技人员追求做官,而不是用心研究;人才考核机制不合理,不能有效使用现有人才。

6.教育为创新服务的重点及优先顺序是,培育创新思维、培养科技人才、学科设置适应需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5)

DOI:10.16315/j.stm.2016.04.011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党的“十”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4年8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我国实现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推动力。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更为显著。外部环境是企业技术创新所依赖的外部系统,涉及政策、经济、融资、市场等环境因素,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外部环境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可以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构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展开综合评价,寻找制约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因素,可以为我国优化完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提供参考。

1文献回顾

已有研究中,Daft等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企业外部环境与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是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系统。有关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研究都是站在政府或区域经济的角度,主要涉及区域创新系统或区域技术创新环境方面。而站在企业的视角,基于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评价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文献并不多见。

国外学者多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角度展开研究,对创新环境本身的评价并不多。区域创新环境最初由欧洲创新研究小组于1985年提出,把创新环境视为培育创新和创新性企业的场所。Cooke对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在之后着重研究了RIS中的交互式学习对创新的影响。Patmore将创新系统与产业集群结合,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包括环境、产业和市场三要素。Buesa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包括了技术创新环境,Fritsch也把区域创新环境视为一个因素层纳入区域创新系统。

与国外学者不同,国内学者更多地关注区域技术创新环境问题。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环境评价以及区域创新因素对创新能力或绩效的影响。盖文启将创新环境区分为静态环境和动态环境,认为创新环境是促进区域内企业不断创新的创新网络。陈赤平认为创新环境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外部条件,是技术创新的约束条件。崔会东等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河北省的城市创新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贺翔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浙江省11个城市的自主创新环境进行了评价。杨治等副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对民营企业创新投人具有挤出效应。薛捷实证分析了区域要素环境、文化环境和政策环境对于珠三角地区253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双元学习和创新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研究视角方面,现有研究主要站在政府或区域经济的角度来选择设计企业技术创新环境评价指标,并且由于对创新环境理解的不同,不同文献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存在较大差异。基于企业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选择设计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的研究较少,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的研究更不多见。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的评价方法主要集中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因子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等。而这些评价方法难以实现评价系统的自我信息反馈,评价模型也无法体现不同层次、不同评价对象之间的关系。采用联系数物元模型能够较好地实现上述要求,应用多元联系数也能很好的表述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模糊和不确定特征。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以下2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补充和完善:一是在对民营企业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基于民营企业的感知筛选设置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反映民营企业对于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并形成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物元特征集合;二是引系数物元模型展开评价,用联系数处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中由于模糊、随机和信息不完全导致的不确定性,用物元形象地表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各种特征。

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2.1评价指标的选取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是在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调研资料为基础,基于民营企业对于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设计、选择的,而不是基于政府或区域经济管理的视角,能够充分的反映民营企业对于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需求。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的设计、筛选过程如下:首先,根据已有研究提出的评价指标结合对部分民营企业的调查走访,设计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备选指标库;然后,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向走访的民营企业、在校民营企业MBA学员所在民营企业和实习基地民营企业的高管及研发部门负责人发放调查问卷77份,回收56份,其中有效问卷51份,通过调查问卷筛选、补充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物元特征指标)及其子因素(物元特征细分指标);最后,采用关键指标分析法提炼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形成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最终形成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包括20个物元特征细分指标和5个主要物元特征指标。问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民营企业对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技术环境的感知程度十分强烈,尤其是政策环境感知程度最高,其次是融资环境、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政策环境的感知程度也反映了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对政策的依赖性非常高,被调查企业对民营企业研发财政补助、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税收优惠和生态环境规制3个指标的关注度较高,民营企业研发财政补助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税收优惠可以缓解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约束,促进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而生态环境规制则是民营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推动力,生态环境规制越严厉,企业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越高。融资环境方面,被调查企业对金融发展与创新水平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与成本指标的关注度较高,金融发展成熟和金融创新程度较高的地区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来源相对于其他地区要丰富,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与成本则直接制约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融资成本越高、渠道越窄的企业往往倾向于保守经营,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热情不高。技术环境方面,问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企业对创新人力资源指标的关注度较高,被调查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普遍反映创新人才缺乏是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如何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是被调查企业普遍关注的方面。市场环境方面,问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企业对新产品市场占有率指标的关注度较高,反映出被调查企业普遍关注技术创新对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的推动作用,调查发现,市场占有率波动越大的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越高,企业都希望通过技术的领先确定企业的市场地位。经济环境方面,问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企业对所在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与方向指标的关注度较高,被调查企业普遍意识到技术集聚和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希望企业能在产业聚集区域和优势区域发展。

2.2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的主要物元特征指标(一级指标)共有5个,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主要物元特征指标进一步分为20个物元特征细分指标(二级指标),组成2个层次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的物元特征集合,具体设置,如表1所示。

其中,政策环境包括民营企业研发财政补助、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民营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生态环境规制和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情况5个物元特征细分指标;经济环境包括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所在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与方向和所在区域基础设施完善水平;融资环境包括金融发展与创新水平、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与成本和风险投资发展水平;市场环境包括新产品市场占有率、同行业国有企业研发强度、行业聚集度和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偏好程度;技术环境包括所在区域技术市场发展、所在区域创新文化、创新人力资源和所在区域大学和科研机构数量。

3联系数物元模型的构建

物元模型可以将事物的模糊、不确定性等特征形象地用数字量化。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是一个动态,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系统,可以看作是物元特征的集合。针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特征,已有研究常用方法是采用模糊评价法或专家打分法,专家打分法方法过于简单,随意性大,而模糊评价法中的模糊隶属度的确定也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且评判中无法反映参评专家的反对程度。我国学者赵克勤提出应用集对分析的方法把把事物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用联系数统一处理。在集对分析中用联系数联系起来。用物元形象地表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各种特征,用多元联系数来表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模糊性特征,可以更为合理地评价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

然后,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物元特征指标的权重。再根据联系分量系数确定原则确定各系数值,计算出待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各主要物元特征指标的联系数值,并进行排序。

4评价实例

以问卷调查涉及的民营企业为例,建立专家组,运用上述模型和方法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中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5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为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进行评价,本文采取五元联系数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构建五元联系数物元模型,五元联系数的表达式为

限于篇幅,五元联系数物元模型的具体形式本文就不再赘述,模型形式参见公式(1)。基于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评价专家全部来自民营企业的高管或技术研发部门的负责人,本文选择其中6家民营企业的企业家或高管、企业技术研发部门负责人4名组成评价专家组,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的权重。从权重上看,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技术环境所占比重较大,显示出民营企业对这3个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感知度较高,这3个环境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影

从表2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实例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中,经济环境最好,联系数值最高,案例民营企业所在地基本上都是东部沿海地区,相当一部分企业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青岛西海岸部级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产业以高新技术、循环经济为主,基础设施完善,发展潜力巨大;排在第2位的是政策环境,联系数值为0.2462,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所在地为部级经济区,对民营企业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十分优惠,政府也十分重视创新驱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补助也较多,环境规制也相对要严格,以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为导向;排在后三位的依次是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和融资环境,其中技术环境和融资环境相对要差,联系数值均低于0.2,仅为0.1637和0.1381。调查发现,技术环境方面,主要存在的困境是创新人力资源缺乏、所在区域大学和科研机构数量较少,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对人才和外部支持的需求难以充分满足;融资环境方面,突出表现在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融资渠道较窄,风险投资发展滞后。

5结论及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十分显著。基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对外部环境的感知,通过问卷调查,筛选确定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形成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5个维度的物元特征集合。引系数物元模型展开评价,实例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能较好地表述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模糊和不确定特征。

评价实例可以看出,实例民营企业外部融资环境和技术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较为明显。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搭建由各级政府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渠道融资平台,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增加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

(2)大力推进金融业的发展和创新,尤其是要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升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和对区域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发挥金融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6)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6)04-0154-04

一、引言

民营资本是指除国有企业资本、外国企业资本之外的国内中小企业资本及民间闲置资本。据统计,截止到2001年底?熏我国民营资本已达到11.2万亿元,第一次超过10.9万亿的国有资本。到2004年,各类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吸纳就业人口超过一亿,投资比重超过了40%,实现了我国17%以上的对外出口,形成了民营、国有、外资“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民营资本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从事产品价值链低端的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研发能力弱、能源和资源消耗高等问题。

在2006年1月召开的第四届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总书记提出:“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为了实现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宏伟战略目标,应该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以提升民营资本的科技水平和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

为了深入了解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收集了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民营资本发达的广州、深圳、中山、温州和台州等地区的高科技产业园、火炬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于2005年12月向全国5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发放了1500多份问卷,实际回收问卷数为108份,其中民营高技术企业返回问卷77份。调查问卷共包括23个题目,除界定企业性质的三个题目外,其余的20个题目涉及民营高技术企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建议三个方面。下面我们结合调查和问卷结果,对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现状类题目及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共设计现状类题目8个,分别调查民营高技术企业的投资动机、投资行业、资本来源、资本规模、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比例、技术来源等情况。

1.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的主要领域是电子信息业

表1反映的是民营高技术企业从事行业情况。从表1看出,作为高技术产业中最活跃的民营高技术企业投资于电子信息产业分布的比重最大,投资于环境保护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相对较少,说明我国民营资本的投资行业选择偏好比较明显。

2.民营高技术企业投入资本主要来自于过去的积累

从调查结果看,民营高技术企业资本来源结构单一,用过去的积累进行投资的占绝对多数,高达76.1%,其次用银行贷款投资的企业比例为21.1%,通过发行股票或股东再投入获得投资资本的企业比例为14.1%,从风险投资机构获得投资资本的企业数不足10%,其中35.2%的企业投入资本是多个来源。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有些民营高技术企业投入资本是靠民间借贷等方式筹集的。

3.民营高技术企业的技术主要来源于自己独立研究开发

就民营高技术企业技术来源而言,通过自己独立研究开发获取技术的企业数最多,所占比例高达68.4%,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占30.3%,在模仿的基础上改进占27.6%,两者比例相当。购买现成技术成果的企业比例为6.6%,选择委托科研机构开发和对市场产品简单模仿的企业比例最低,不足4%。因此,自己独立研究是民营企业获取技术的主要途径,民营企业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4.民营高技术企业营业规模偏小

据问卷调查分析,2004年,我国民营高技术营业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占52%,营业额大于1000万元又小于1亿元的占26%,营业额超过1亿元的仅占15.6%。而我们熟悉的一些跨国企业年营业额都达到几百亿美元,例如,2003年,IBM的营业额高达858.6亿,索尼为606.1亿美元。相比之下,国内大型民营高技术企业如联想、华为等,其年营业额不及这些跨国巨头的1/10。我国民营高技术企业营业规模总体上偏小,未来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5.民营高技术企业的研发能力不足,但研发投入明显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研发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低于3%的有12家,3%~5%的有16家,5%~10%的有23家,22家企业研发投入比例超过10%。从企业从事研发人员比例来看,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10%以下的有20家,占10%~20%的有10家,占20%~30%的有15家,占30%~50%的有19家,占50%以上的有10家,说明我国民营高技术企业非常重视研发工作,研发投入力度比较大,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6.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的动机比较复杂

从调查结果看,为了提升传统产业的企业数占41.1%,为了实施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数占20.5%,超过半数企业(53.4%)是为了谋求增值收益,出于其他动机的占9.6%。实地调查也发现有些民营资本家投资高技术行业主要是为了人前显赫,觉得有面子,能够赢得社会效益。

三、问题类题目及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0个问题类题目,分别反映民营高技术企业对所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信用环境、竞争环境、创新环境、政府服务的满意程度、融资的难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制约民营高技术企业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等。

1.民营高技术企业普遍感到融资困难

融资困难是我国民营高技术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接受调查的74家企业中,47家企业感到融资困难或很困难,占被调查企业的63.51%,只有5家企业没有困难。另外,表2显示的民营高技术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中,感到融资困难和资金不足的企业合计超过被调查企业总数的70%。

2.民营高技术企业普遍感到缺乏高素质人才

从表2可以看出,45.6%的被调查企业感到缺乏人才。另外,在回答民营高技术企业失败的原因时,36.2%的企业认为是缺乏人才,排在第二位。众所周知,高校扩招导致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是企业感到缺乏人才,另一方面,大量毕业生又找不到理想的就业岗位,形成强烈的反差。我们从实地调查中感觉到,民营企业缺乏人才的原因并不是由于薪酬竞争不过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而雇用不到高素质人才,实际上,许多民营企业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并且高薪雇佣了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营高技术企业的员工大多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感,尽管许多企业已经建立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生活保障制度,但是,员工对这种未来享受到的待遇缺乏信任;二是民营高技术企业的决策者对员工现阶段的需求层次认知不准,人员流动率非常高;三是员工普遍不认同民营企业家族氛围浓厚的企业文化,感觉难以融入其中,个人成就感得不到满足。

3.优惠政策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吸引民营资本投资的首要原因

表3反映了民营资本在高新技术开发区投资的原因,可以看出,高新技术开发区主要是通过政策优势形成的民营资本的空间聚集,这种聚集不是以其内在的市场机制和产业关联为基础的,存在脆弱性。我们实地调查也发现,一些开发区内部几乎没有产业上的分工、协作和交流,还没有形成产业上的网络或产业群。

4.过半数民营高技术企业对外部环境不满意

对开发区内环境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高技术企业中,对于区内信用环境的满意率为47.4%,投资环境为43.4%,满意区内竞争环境的企业仅占39.5%,有55.5%的企业对于区内的创新环境不太满意,对于区内政府服务满意率为56%。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并为入区企业营造优良的运营环境、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以鼓励和支持企业投资高技术产业是我国政府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一项重要举措。从调查结果看,超过半数的企业对开发区的运作环境并不感到满意,说明过去我国各级政府在开发区建设上,过分重视硬件建设,而对软件环境建设则显得力度不够。

四、开放类题目及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个开放类题目,以了解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的障碍及对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建议。

1.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的障碍

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的障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创业初期的障碍,二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为了全面了解创业初期的障碍,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一个开放式问题,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从调查结果看出,资金不足是民营高技术企业创业初期的最大障碍,其次是人才缺失和市场开拓。

关于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障碍,将近一半的民营高技术企业认为人才缺乏是发展中的障碍;37.3%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发展中的障碍;34.3%的企业认为市场开拓能力是发展中的障碍;32.8%的企业认为资金不足是发展中的障碍;认为政府政策服务跟不上是发展中的障碍的企业比例不足20%,认为持续创新能力不足的企业比例约18%。很显然,人才缺少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障碍,其次是融资困难和市场开拓。

2.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对政策支持的期望

为了深入了解民营资本对政府政策支持的期望,我们在问卷中也设计了一个开放式问题。从调查结果看,将近一半的民营高技术企业希望得到资金支持政策,如更新抵押贷款标准、知识产权融资担保和加大国家创新资金投入等;35.4%的企业希望得到税收优惠政策,如设备进口免税、工资全额进入成本、适当延长免税期(各地方不统一,希望统一延长至5年)、校企合作项目免税政策;21.6%的企业希望政府出台鼓励技术创新政策,如制定企业创新投入的奖励机制;13.7%的企业希望政府能够制定有利于企业开拓市场的政策,鼓励购买本国高技术产品、政府优先采购本国产品等;11.8%的企业希望政府鼓励行业信息沟通政策,建立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和企业与政府之间沟通平台;希望政府完善和落实高技术人才的企业的比例为7.8%;有部分企业希望政府强制淘汰落后工艺政策,建设民营资本信用体系,加大项目前期支持等,这些企业累计比例为30.3%。从上述结果看,我们国家的民营资本参与高技术产业的政策体系还待完善,近期政策重点应放在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技术创新奖励和市场开拓四个方面。

总之,民营资本对我国科研成果的转化,增加高层次人才就业,提高我国产品出口的科技含量,已经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与传统民营经济总量相比,投资高技术的民营资本比重还很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有关民营资本参与高技术产业的机制和赢利模式、促进民营高技术企业聚集等理论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制定一套既能解决民营资本参与高技术产业的投资障碍,又能照顾到国家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政策,是摆在我国科技部门的一个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忠波,陈红玲.对我国民营资本投融资现状的思考及建议[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3).

[2] 介夫.关注民营资本的成长[J].资本市场,2003,(5).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7)

1.引言

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小型机电类企业起到了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上海市是我国经济中心,各种机电类企业聚集在此。在上海市经济不断发展的道路中,中小型机电类企业始终表现出最活跃的一面[1]。中小型机电类企业不仅奠定了上海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保证了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中小型机电类企业的发展上仍然存在着技术创新的不足,特别是技术创新方式亟待改善[2]。

同志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十二五”规划更是突出了经济发展对企业的创新要求。要想推动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有效提高创新成果,必须从企业的技术现状入手,通过中小型机电类企业的现状调查,了解当前的经营情况,深入剖析企业在技术创新意识、投入与开展相关活动等方面上有哪些缺陷与不足,从而分析企业创新成果的制约因素[3]。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得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制约因素。对此进一步研究后,在制约因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推动中小型机电类企业的技术创新并有效提高创新成果。

2.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调研

2.1 调研分析

此次调研以调查问卷为主,通过不断地实地走访企业,与企业管理者进行深入交流,进一步了解企业技术创新情况。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1、企业创新意识调查结果

针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最主要的就是分析企业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在调研中主要是分析企业管理者对于技术创新作用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非常重要共有有203家,认为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一定意义共199家,认为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基本没用共有93家认为,认为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只拖累企业发展有10家,如图1示。

2、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情况调查结果

针对所有调查对象,根据其在研发投入的费用来展示其重视程度,具体投入额划分为:“10万以下”、“10―20万”、“20-50万”以及“50万以上”四个选项。其中在技术创新上投入在10万以下有193家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投入在10万-20万之间共124家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投入在20万-50万之间共134家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投入超过50万共50家企业。相对于之前的调查,企业对于技术创新投入有了略微的提高,具体如图2示。

3、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情况调查结果

创新活动能够表明企业所开展的技术创新情况,是实际行为的表现,有良好的反应。主要分析了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情况,有206家企业选择了“没有”,占全部的41%,有141家企业选择了“很少有”,占全部的29%,有92家选择了“偶尔有”,占全部的19%,有66家选择了“经常有”,占全部的13%。从这些可以看出中小型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频率很低,一些企业没有要与科研机构合作的意识,具体如图3示。

4、企业技术创新外部制约因素调查结果

外部制约因素是技术创新支持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够反映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发展。通过研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接受政府支持时间,来分析外部制约因素。具体调研如下:在创业阶段接受政府支持共189家,在初创后期接受政府支持共142家企业,在成长期接受政府支持共109家企业,在扩张期接受政府支持共65家企业。通过对比调查结果,企业在各阶段对于政府创新资金资助都有需求,但在前期更容易遇到资金难题,具体如图4示。

5、企业技术创新内部制约因素调查结果

内部制约因素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分析,主要内部因素包括:“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 “有效的技术战略计划”、 “健全的组织机构”、“团队创新意识”、 “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以及“丰富的资金支持”。通过调研可知,有189家企业选择了“团队创新意识”,257家选择了“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134家选择了健全的组织机构”,78家选择了“丰富的资金支持”,68家选择了“有效的技术战略计划”,77家选择了“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技术人才素质影响最大,其次是团队创新意识与健全的组织机构,相比之下其他因素较为次要。

2.2调查分析比较

1、缺乏技术创新来源,不能满足需求

由于经济实力以及企业规模的制约,使得中小型机电类企业只能通过自主研发进行技术创新,很少能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更遑论参与国际科研技术交流。但是自主研发无法满足企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企业只能通过经济等手段引进科技技术或科研成果。此外,科技技术信息实时更新,企业对技术创新最新信息却相对滞后,往往不能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并进行处理来获取新技术、新产品[4]。

2、企业经济实力导致资金投入不足

尽管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明白企业现状,迫切想要技术创新,但往往由于经济实力不足,无法在技术创新上有效投入。中小型机电类企业较小的规模决定了其在科研经费上投入有限,更无法保有持续稳定的研发队伍,企业始终面临着缺乏稳定的创新型人才的难题。何况技术创新始终是个漫长的过程,研究开发后还需经过中试与生产销售这两个阶段,不仅需要时间的投入,更需要足够的经济支撑。所以,中小型企业想要完成技术创新项目,首先必须解决资金不足这一根本的问题。

3、尚不健全的政策扶持。

在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与改造等项目上,我国政府始终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针对中小型机电类企业的税收优惠与资金资助的相关技术创新政策始终不足,在政府采购等方面也是如此,结果造成中小型机电类企业融资受限,导致资金短缺。此外,由于缺少在自主创新等方面的税收优惠,常常使得中小型机电类企业缺乏积极性。而我国倾向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政府采购,更打击了民营企业的制造积极性。所以说,中小型机电类企业始终缺乏政策的扶持[5]。

3.对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

3.1 宏观研究

1、中小企业缺乏资金

由于规模小,中小企业往往经济实力薄弱且融资方式较少,导致资金缺乏。而经济实力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与关键。中小型企业通常通过内源融资的方式,很难采用社会融资渠道。此外,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其生产经营往往产业化不足,不能达到一定的规模效应。滞后的企业管理方式更扩大了企业经营风险,加之还贷诚信问题进一步加剧贷款风险,一旦资金链断裂,很多中小型企业将变为短期经营。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缺乏相关政策服务,无法对中小企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2、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缺乏科学规划

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发展,民营中小型企业生产产品常常追逐短期利润,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很少重视新产品的研发,无法做出科学规划。于是,只为抢占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往往陷入模仿怪圈而不自知自救,在强大的竞争者面前不堪一击,无法二次创业的民营企业甚至因此凋亡。

3.2微观研究

1、缺失创新型人才

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只有创新型人才才能使企业保有足够的竞争力,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由于历史社会环境及我国中小企业自身与资金等方面问题使得企业技术人才严重流失。采取家族式管理模式的中小企业,由于家族意识的局限、管理方式的落后,导致家庭成员垄断了最高权力,使得高素质的人才在企业中的发展受到限制,从而缺失人才。

2、技术创新缺乏战略管理

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题:“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企业是否制定技术创新战略”,82%的中小企业填选答案“是”。尽管很多中小企业制定了创新战略,却很少有企业具备创新型能力。其实很多中小企业并未明确企业创新管理的定义,因此所制定出的企业创新战略未能成功实施。

3、缺乏创新实践

由于经营规模较小,中小企业始终缺乏资金,一旦发生经营困难乃至亏损将使得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融资不足从而恶性循环。但企业的创新项目需要新设备与科技人才,而这些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撑。

4.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改进分析

4.1解决制约机电类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因素

1、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资金不足”是现代机电类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因此,根据企业情况制定相应融资机制,拓展资金来源,为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政府部门应成立专门的企业支持资金,有目的地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资助。同时,企业应与银行和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企业需要投资技术能力发展中给予支持。企业应成立专门的融资小组,探索其他形式的融资渠道,例如风司和个人投资等形式,积极的拓宽融资渠道和资金来源。

2、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机构

企业应建立围绕技术创新的中心体制,实现配套服务,达到提升技术创新开发能力的效果。企业应根据体系建立子结构部门,按照研发、推广、技术引进和技术营销等部门,实现企业在企业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在企业发展中,由管理者按照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技术创新发展规划,由各个子结构部门直接执行,延伸技术创新服务影响力,在企业实现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实现企业的升级。同时,要采用信息化的方式完善技术服务网,能够在市场中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形象,及时技术政策、科技成果、新产品介绍和技术人才供求信息,并培育发展技术市场,办好各种形式的技术成果交易、洽谈等活动。

4.2解决制约机电类中小企业发展的微观因素

1、完善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企业的人才是促进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能够不断地提升企业人才质量,从而形成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条件。在人才培养中,应避免单纯的技术培养,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在技术研发中能够站在较高的层次,从而能够开发出更具创新的产品。此外,人才培养要建立相应的队伍,形成强大的创新团队,有组织和目标的进行工作。在人才培养中还应积极地学习国外经验,派专门的技术人才到国外合作企业进行学习,多参加技术战略活动,达到见多识广的效果。

2、技术创新需要产学研结合

技术创新需要积极的引入先进技术,该方式能够达到快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效果。企业应与高校、科研所及技术服务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能够实现新技术的流通,保持对同行业内新技术和新趋势的敏感性。同时,中小型企业应该与大型企业合作创新,在技术方面取长补短,不断地丰富企业内部技术经验,学企业的技术创新实施过程,并改善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

5.总结

针对中小型机电类企业,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机构,促进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机制上,启动人才储备战略,完善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政府方面,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落实高新技术产业的鼓励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本文分析了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了影响这些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能够为国内类似的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建康. 全球化中的中国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培育路径――基于产业内贸易视角的实证分析[J]. 国际经贸探索. 2006(05)

[2] 李君甫. 机电产业国际化人才问题研究――以北京市机电企业为例[J]. 商场现代化. 2006(25)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8)

1.样本企业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份,涉及4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县3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3.3%。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6家,其中,电子信息6家、新能源2家、生物产业2家、高端装备制造2家、新材料4家;14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其中,部级8家、省级4家、市级2家;13家企业技术中心通过了各级技术认定,其中,部级1家、省级5家、市级7家。

2.企业创新投入产出情况。2012年,被调查企业员工平均206人,本科以上从业人员占比14.8%,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本科以上员工占比分别是23.4%、8.9%;研发人员占比10.1%,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研发人员占比分别为15.2%、7.3%;年均投入研发费用184万元,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平均为1.2%,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占比分别为3.3%、0.5%。2012年,被调查企业平均拥有新产品13.6个、平均销售收入1333.4万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2400万元、800万元;平均拥有专利8.3个,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专利个数分别为12个、6.4个;近三年,仅有4家企业有技术交易收入、占被调查企业的8.3%。

二、双流县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1.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在接受调查的48家企业中,15家企业自主创新有明确规划,仅占被调查企业的31.3%,多数企业没有或仅有口头规划;40家企业明确表示对技术创新失败的容忍度低或一般,占被调查企业的83.3%,仅有8家企业明确表示对技术创新失败具有较高的容忍度。其中,一些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企业主或高管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人脉和科技信息支撑,对技术创新相对比较重视,比较容易积聚技术创新要素,但一些传统行业企业、中小型企业和非科班企业主技术创新意识较为淡薄。

2.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有待完善。一是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较少。近三年,有10家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过技术创新、占被调查企业的20.8%,合作项目67项;有5家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过技术创新、占被调查企业的10.4%,合作项目共计32项。二是企业技术来源渠道单一。26家企业仅有一种技术来源,占被调查企业的54.2%,其中19家企业主要通过自主研发、7家企业主要通过联合研发、模仿创新、人才引进等方式之一获得技术;仅有22家企业同时通过两种以上方式获得技术来源。三是企业原始创新产品偏少。仅有19家企业主导产品是自己原始创新产品、占被调查企业的39.6%,大多数企业主导产品还是通过对市场产品的模仿、引进或再创新。

3.自主创新风险分担机制亟需优化。一是创新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34家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存在资金缺口、占被调查企业的70.8%,37家企业用于自主创新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和自有资金、占被调查企业的77.1%,仅有6家企业通过风险资本、财政专项资金等多渠道得到了技术创新资金支持。二是创新载体搭建模式单一。接受调查企业中有28家建立了独立的研发机构,其中26家企业研发机构建在我县,大多数企业研发机构都是自主建立,仅有3家企业明确表示研发机构是与院校、其他企业联合成立。企业研发机构建立模式的单一,不但使得企业很难整合区域内技术创新资源,而且增加了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三是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偏少。目前,全县除有一些新能源产业研发和服务平台外,服务于其他产业的相关平台则相对较少,企业获得产业相关的技术创新资源比较困难,不利于单体积极创新、群体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双流县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路径

1.强化科技创新核心驱动,提速推动产业高端发展

(1)明确自主创新重点方向。从国内外知名科技园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布局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是科技创新最活跃的领域。结合我县产业发展基础,立足科技创新发展趋势,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领域布局科技创新资源,并确定科技创新近期重点攻关或突破领域。

(2)培育优势产业高端环节。截至2012年底,绿色食品、机械加工、新型建材与家具等传统优势产业企业数量和产值均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0%以上,积极支持传统行业企业发展高端环节大有可为。

2.突出产城融合发展方向,切实筑牢创新平台支撑

(1)定位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从开发区已引进的大中型企业来看,大型企业向外转移的大多是加工制造、组装等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要引进研发、销售、总部等高端环节往往非常困难,因此,工业集中发展区及新建工业园区应该主要定位在中小科技企业的孵化培育。

(2)加快工业集中区“产城一体”改造步伐。加大对工业集中区土地清理力度,对征而不用、多挣少用的土地坚决予以收回,对清退回的土地将不再出让直接用于工业项目,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按照产城一体要求,作为城市更新、配套物业或是工业办公物业,以丰富园区生产性及生活服务功能。

3.着力优化创新驱动机制,打造创新驱动良好环境

(1)力争园区管理模式有所创新。科技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可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要有别于国内传统工业园区管理上向“行政区”回归的倾向,要重视发挥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在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园区高校、研究院所、科技型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园区的管理和运营,争取在机制体制创新上有所突破,以激发园区科技创新创业活力。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9)

云南省地产资源丰富,有色金属储备量大。为贯彻“十二五”提出的“节能环保”战略,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将在政府的支持下,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将有色金属新材料打造成云南新兴产业集群。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基于CAS理论的技术创新则是推动高新技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元素。因此,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要想发展为云南省新的经济支柱,就必须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一、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现状

云南有色金属产业在政府的扶持下,发展迅速。云南有色金属产业上市公司已达8家,云南贵研铂业、云南锡业集团、云铜锌业及云南铜业集团等都是有色金属领域中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代表了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的技术创新水平,对了解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现状具有重要意义。近期,我们在导师的带领下到有色金属新材料行业的多家企业进行了实地的调研。下面,我们以云南贵研铂业、昆明钢铁集团及云南铜业等企业来分析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现状。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是集贵金属系列功能材料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际五大知名贵金属公司之一。现阶段,贵研铂业的产业布局分为三类:产品、资源及贸易。产品和资源涉及到的项目开发包括新材料贵金属的开发及新技术二次资源的回收。其创新流程为:在内部,根据市场对新材料的需求对贵金属进行延伸开发;在外部,主要是对国外进口的产品进行研发替代。贵研铂业设有一个情报中心,直接搜集市场信息,将有效信息交由科技部门,进行技术的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同时,还与高校达成了合作协议,共同研发相关项目。贵研铂业拥有专利约200多项,其中授权专利拥有100项,约有98%的专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贵研铂业面临专利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大多数专利无法转化成经济成果,研发的产品大部分只能满足国内市场,一些高新技术往往依靠国外的企业。相比较之下,昆明钢铁集团现状非常相似。20世纪90年代末,昆钢成立了钢铁研究所,后期响应国家的要求,合并成立了技术中心;2007年,设立了独立开发机构——科技创新部;到2016年,昆钢共设有7个技术中心。昆钢的技术创新体系可以总结为:三个层次,五个系统。三个层次包括控股公司把控整个昆钢的战略走向,产业板块负责新工艺及新产品的改进,生产单位负责工艺的具体实施。五个系统具体是:管理体系,负责技术创新的规划;研究开发体系,昆钢拥有4个院士流动站及自己的研发平台;咨询体系,邀请了国内外的专家定期举行最新技术创新方面的讲座;激励体系,昆钢对有贡献的员工给予相应的奖励;众创体系,激励员工人人创新。昆钢集团拥有的专利每年高达500多项,在云南省企业中排名第一,企业核心专利约占10%。昆钢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研究开发,建立了先进的产品生产线,但是研发力度远远不够,存在第二代的产品开发后劲不足的状况。同时,昆钢各个钢铁品种都涉及,没有找到自己的细分市场,也没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同样,云南铜业集团也面临着相似的情况。云南铜业是集贵金属、有色金属新材料的生产加工、销售及科研于一体的大型国有企业。云铜集团在技术创新投入机制上,由集团母公司制定计划及分配经费,由母公司与子公司合作研发新工艺及产品。云铜集团拥有国家专利89件,其中发明专利22项,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云铜集团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昆明冶金研究院、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同时,在最近的新材料研发项目中,云铜集团负责矿山开采、云南冶金集团负责初加工、昆钢集团负责新材料的精炼与加工,三家有色金属龙头企业组成了技术上的战略联盟。云铜集团在技术创新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是自主研发能力不强,集团内部课题组没有固定的团队,往往不能及时解决集团内部技术创新的紧急状况。综上所述,以云南贵研铂业、昆明钢铁集团及云南铜业集团为代表的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技术创新整体水平在国内行业中处于领先,但是与国际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存在这些问题最关键的因素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找到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成为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典型企业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了其技术创新管理过程中存在技术创新封闭的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产业化水平低,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强

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型企业虽然设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但研发部门往往与市场脱离,研发的产品不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就导致了企业的尖端产业不多,普通产业的市场过于饱和,企业无法在高端领域中找到突破;而小型企业新产品技术研发能力过于薄弱,高新技术只能依靠大型企业甚至国外企业购买专利,这样耗费的时间过长,错过了将生产出的产品投入市场的最佳时机。另外,云南有色金属行业中,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企业间技术创新信息交流较少,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整合。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其特点是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倘若整个产业没有合理的产业化结构,技术创新将无法顺利的运行,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受到阻碍。

(二)企业内部缺乏科研人员

企业科技人才层次偏低,数量偏少。由于有色金属新材料是新兴的高技术产业,优秀科技人员大部分任职于高校和科研所,企业缺乏从事新兴产业科研的大量人才。现阶段,企业内部从事研发的人员一部分是从基层选调的员工,缺乏前沿信息的获取能力,研究技术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另一部分是企业从外部聘请的专家,对企业的具体状况了解较少,不能及时地投入到研发工作中。这些问题造成了企业内部科技成果偏少,技术创新水平偏低。

(三)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专利成果转化率不高

由于有色金属新材料属于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企业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不高,一些企业没有设立相应的知识产权办公室,或者设立的办公室附属于企业的行政部门,对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较为松懈,专利的管理制度处于初级阶段,容易造成专利技术的外泄。同时,由于新材料的特殊性,专利成果转化率较低,根据调研,目前企业的许多研发成果都止于取得的研究成果,没有实际的应用,无法达到产业化。另外,大部分企业都是国有企业,闲置的专利转让和交易程序复杂,既浪费了资源,又得不到相应的经济收益。

(四)产学研合作关系不稳固

在调研中,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所合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一些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所建立的关系并不稳固,有些是因为某个项目需要联合申报国家基金,因而,企业和高校往往只负责自己的部分,相互信息交流较少,这种合租关系缺乏保障性,造成了技术力量的分散与资源的重复及浪费;其次,有色金属新材料属于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由于缺乏经验,在企业与高校合作后期,存在着利益分配及技术专利归属等分歧,容易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另外,高校及科研所不直接面对市场,研究方向与企业的科研课题缺乏相关性,研究出的产品无法直接投入市场,致使高校及科研所无法发挥出自身的科研优势。以上问题属于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有色金属新材料面临的比较重大的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合理地解决,才能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三、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对策

为了给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我们从技术创新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优化产业研发体系,推动产业技术联盟

技术创新不仅仅属于科技范畴,更多的归属于经济、企业管理范畴,没有经济利益,企业将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应用于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研发。许多科技创新成果长期得不到转化,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找到正确的转化模式。因此,只有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才能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对于企业内部来说,可以采用矩阵式集成的研发模式,即将技术创新方面的专家分配到研究部门和开发部门领导工作,使两个部门更好的联合起来,共同关注客户的需求和价值链。与此同时,企业应针对市场,找准自己的定位,对市场进行细分,有效地利用一切有利资源,提高自主研发效率,改善生产工艺,及时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整个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来说,政府应推动产业技术联盟。企业间合作规模过小,无法形成合力,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难以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抗衡,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无法得到提升。这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建立技术创新整合平台。在技术联盟中,企业间不再只是竞争关系,信息和资源可以共享,在技术上相互合作,产业联盟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身最大价值,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将云南优势资源最大化整合,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二)健全激励机制,提倡全员创新理念

领军人才是实现技术创新的保障。技术创新能持续的进行,依靠的是源源不断的科技人才。因此,企业应建立一系列的人才激励管理体系,例如: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任用机制,员工重大的创新意见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利润,都应给予相应的职称;完善分配激励政策和奖励机制,企业每年应评选突出贡献及科技成果奖,给予获奖者相应的奖金补贴;企业还可以利用股权、期权等激励方式吸引技术创新人才到企业创业,吸引更多科技人员为企业所用。同时,企业还应营造全员技术创新的文化氛围,动员研发人员、销售人员、售后服务人员、财务人员等,人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提出创新的观点,成为出色的创新者,调动每个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使员工人人都成为创新者,成为具有技术创新精神的员工。

(三)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高研发成果转化率

企业应增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企业应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保障掌握专利的技术人员切实享受技术创新的利益,使其长久地创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知识产权转让与交易体系,在开发式创新的环境中,研发所创造的价值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的专利可以通过由政府监督的正规的转让平台进行交易或赠与,这样既减少了资源和研发成果的浪费,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将资金投入更需要的地方获取更大的收益。研发成果没有实际的应用,就不能称其为技术创新,只能称为科技创新。因此,企业必须提高研发成果转化率。企业可以改革创新体制,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大数据平台,获取有效信息,预测行业发展状况,将研发的项目制定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同时,引进先进技术,缩短研发时间,及时将创新技术转化为产品投入市场,提高研发成果的转化率,保障研发技术能够长期稳定的为企业带来效益。

(四)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在产学研合作中,政府部门不能袖手旁观,应积极完善产学研合作相关条例规范,为产学研合作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同时,政府还应充当引导作用,对已形成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中,积极发挥监督、协调和推动作用,保障企业与高校合作真实有效地进行。另一方面,企业应主动改善更高效的合作模式:由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所共建科研室,有色金属行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共建科研所可以保障企业与高校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将在市场搜集到的信息先在内部进行有效整合,将信息转化为实际的项目交由科研室进行研发,确保研发出的产品可直接投入市场。高校及科研所接触到的信息是国际最前沿的,这也为企业对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预测信息。这样,高校及科研所获得了资金及资源支持,企业收获了产品及科研成果,双方达到了共赢,确保产学研长效稳定的进行。

四、结论

通过对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企业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产业在技术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正是这些问题阻碍了产业持续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结合技术创新理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期望能提高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形成技术扩散。一个企业倘若长期没有技术的新构思,就不可能有所发展;一个企业没有技术创新活动,企业的发展就会停滞。因此,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要想长远稳固的发展,就必须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我们也将不断地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毛凯军,技术创新.理论回顾与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0).

[2]吴贵生,谢伟.我国技术管理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J].科研管理,2005,(6).

[3]邵云飞,唐小我.我国技术创新研究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4]蔡文娟,陈莉平.社会资本视角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联接机制及效应[J].科技管理研究,2007,(1):172-175.

[5]李岱素.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6):19-22.

[6]李林,肖玉超,王永宁.基于产业集群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构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2):11-15.

[7]胡争光,南剑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战略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74-77.

[8]杨继涛.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52-153.

[9]曹素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企业联盟能力的构建:个多层面互动的模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37-41.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10)

一、实施一批工业科技创新项目,大幅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推进机电装备、新型电子产品、节能降耗、新材料与推广应用、绿色化工及清洁生产、传统产业提升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并拉长产业链。重点支持传统产业优势特色企业通过运用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先进节能技

术改造提升。重点培育现代植物药,以数控机床、节能型压缩机、自动化柔版印刷机械等产品为代表的新型装备制造业,新型纺织,有色金属延伸,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绿色化工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龙头企业和集团,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帮助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速推进产品创新。加大力度,全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组织实施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加快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支持企业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新品种,着力提高产品品质和企业竞争力。

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帮助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帮助各类优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帮助企业联系省内外高校、科研院的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等各类科研和测试设备提供优质服务,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企业与高校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

做到项目申报与跟踪服务相结合,努力提高项目立项数。既要“跑乡进厂”,深入企业,充分挖掘我市可以整合的科技资源,帮助企业继续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争取多报项目。又要积极“跑部进厅”,做好重大科技项目专人跟踪服务,努力提高项目立项数。

二、认真贯彻执行研发费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

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作用。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116号)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国家税务局、浙江地方税务局、浙江省统计局《关于印发<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费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浙科发政〔20*〕195号)的精神,认真研究采取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落实研究开发费15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动力和实力。

三、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形成以国家天然药物产业基地、中国织造名城为支撑,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努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对暂时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也要帮助其制定整改方案,尽早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加快培育发展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及环保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大幅提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提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抓好专利示范乡镇建设、专利产业化、专利中介队伍建设等环节,促进专利量的增长,使2009年专利申请达到500件以上,专利授权达到300件以上,培育金华市级以上专利示范企业2家以上、*市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首次实现销售额过500万元的专利产品5只以上。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要使服务贴近企业、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使服务更贴心、更切实。加大调研力度,充分掌握专利信息,推进专利企业产业化。组织好企业和镇乡(街道、开发区)相关人员开展专利培训,强化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自主创新意识。

帮助企业开发、申请和购买国内外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加大专利开发、流转和保护的工作力度,对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和购买国内外发明专利给予补贴,鼓励和支持企业抓住有利时机,获取知识产权,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对专利示范企业科技项目优先安排,经费优先保证。

规范专利执法,强化专利行政保护能力。用好委托执法权,为企业提供建议和服务,及时查处假冒、冒充专利行为,及时制止专利侵权行为,及时调处专利纠纷。

五、做好科技帮扶促调工作,大力支持企业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应对危机、创新支撑发展的重要作用,实现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目标,组建“科技政策宣传组”、“科技创新服务组”、“困难帮扶组”,开展帮扶行动,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诊断;帮助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速推进产品创新;帮助企业开发、申请国内外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帮助企业建立和发展研发机构,构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六、强化科技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办事效率。

做好科技宣传工作。通过在新闻媒体上开展多方位的宣传、加大科技惠企政策培训力度等行动,宣传国家和省、市扶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及具体落实办法;宣传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宣传企业依靠创新发展的先进典型;宣传国内外最新科技发展趋势与科技成果、科技知识,帮助企业分析形势,把握方向,研究对策,增强信心,用好扶持政策,提高全体员工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

上一篇: 人工智能教育功能 下一篇: 大型企业的网络营销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