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的优势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20 16:42:49

旅游管理的优势

旅游管理的优势篇(1)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追求精神需求,旅游业随着发展迅速,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着无限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在旅游业繁荣发展的背后,旅游管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解决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扩大旅游业的规模,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层次,提高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管理的体制较为落后

在我国大多数的旅游景区,其管理制度比较落后,具体表现为不明确的管理权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的景区所属的职能部门不同,同时景区的区域位置中相互交叉,使得旅游管理比较混乱,相互制约,不便于协调统一,于是造成落后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阻碍了景区的开发利用。

(二)旅游产品的开发雷同

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产品供需错位,在项目开发商忽视广大游客的需求。我国景区的主题公园项目缺乏独创性和参与性,不能让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一些景区不考虑自身的特点完全模仿成功的品牌,不仅不能获得成功,同时也使得那些成功的品牌陷入恶性竞争中去。

(三)旅游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与旅游业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旅游通道周边的绿化程度不高,城市生态和景区的环境不能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游览通道的建设落后,景区内排污水和垃圾处理的设施比较缺乏,影响了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旅游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完善

品位低、形式单一、经营死板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很大一部分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过多的注重短期利益,不重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忽略管理制度,造成旅游业的发展没有生气和活力。另外,我国旅游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滞后发展的旅游服务业且技术含量不高,无法向知识密集型旅游业转化。忽视旅游业的社会效益。

三.加强旅游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在行业自律方面

(二)广泛开展信息交流活动

通过旅游媒体宣传、旅游曝光等方式进行旅游管理,使得企业的视野得到开阔,便于借鉴先进的经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导航的作用。

(三)适时举办各种活动,丰富了行业交流内容

为了提高导游的素质,开创文明导游,可以开展导游风采大赛等,为导游争先创优提供氛围,推动导游提高其业务能力。例如:为了打造旅游餐饮文化品牌,开发地区特色菜肴,推广民族特色的菜肴,可以开展旅游宾馆厨艺大赛;为了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定期开展培训班,请优秀的工作人员进行报告,树立榜样人物,提高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为了增强旅游企业的工作人员的凝聚力,可以开展旅游企业文艺汇演活动,增加员工之间的互动,使得大家彼此了解,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

(四)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

开展旅游交易会,进行景区宣传,是政府宏观旅游形象宣传的重要补充。

(五)旅游企业与地方旅游部门联合开展旅游诚信活动

大力开展旅游诚信活动,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旅游企业的形象,而且对旅游企业管理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解决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问题的对策

(一)由明确的行政主体实施统一的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的改革的目标是政企分家,明确管理主体。分离旅游景区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可以有效的解决政企不分家的现象,同时也可以保证资金充足,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二)应用多种行政手段以加大旅游行政监督与处罚的力度

行政管理手段应该多样化,即行政许可、行政监督、行政处罚及行政强制共同作用,使得行政管理职能有效的得到发挥,根据相关法律和当地的特点,制定适合的行政监督与处罚规章,并且保证其有效的实施。充分利用社会舆论作用,提高旅游管理的执行能力,推动旅游管理与建设。

(三)推进重大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

根据人们的需求,重点建设旅游项目,加强投资力度,推动旅游项目的建设,提高接待游客的能力,保证施工质量,发展潜力项目,提高游客的关注度。

(四)拓宽旅游项目建设资金的来源途径

抓住旅游发展的机遇,加强旅游管理建设,有效的结合旅游资源和商业资本,促进旅游管理和开发的发展。

(五)加强质量监督管理以促进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

严格根据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和法规,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管理能力,开展诚信工作,满足游客的需求,加强监督工作,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质量,提高其发展层次。

五.小结

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旅游业,其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其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尽管目前在旅游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加强旅游管理,可以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石灰效益。

旅游管理的优势篇(2)

旅游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几乎和所有的学术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有: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和管理学(Tom Baum,1999)。近30年来,社会人类学领域对“科学”研究和“人文”研究的是是非非进行了讨论,结果双方都承认两种方法都有价值,学科要达到成熟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科学”方法和“非科学”方法必须相互结合(Alf H Walle,1997)。管理学中的SWOT 分析方法自1999年起被广泛应用于区域旅游开发的战略分析上,目前多见于定性分析,而旅游开发中的SWOT 影响因素繁多复杂,众多因素的的差别程度及其发生概率很难在定性中得以体现,不利于旅游发展战略的选择。

一、目前旅游区SWOT 分析

国内学者对旅游区SWOT分析进行了较多的研究。马耀峰(1999)运用SWOT框图分析中国对亚洲主要旅华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和限制性市场因素。郑耀星等(2002)指出福建省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应努力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把福建建设成生态旅游大省。李树民等(2003)对西安会展旅游市场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分析,提出发展的对策。卫旭东(2004)采用SWOT技术, 对太白山旅游环境和不同吸引物所对应的旅游市场进行分类。张龙江等(2005)利用SWOT分析法对亚丁景区旅游开发条件进行了分析,探讨旅游开发模式。陈浩等(2006)采用SWOT 分析方法,对茫荡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提出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罗斌等(2007)以大湘西旅游圈为例,分别从内部角度和外部角度来分析大湘西旅游圈的发展环境。顾晓明(2008)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临潼旅游开发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临潼旅游发展的策略。

基于以上文献分析,总的来看,目前对旅游区的SWOT分析并不深入,且偏重于定性分析,很少涉及定量研究,主要通过在旅游区开发中,列举旅游区所拥有的优势、劣势和机遇、挑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提出一系列能够发挥优势、利用机遇、改善劣势和应对挑战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实现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SWOT战略模型改进

真正把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方法应用于区域旅游开发的战略研究并非易事,仅仅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是不够的,因此,笔者以旅游区为例,在SWOT分析方法中引入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和四半维平面坐标体系等技术手段,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构建战略分析的系统和定量模型。文中所指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旅游规划通则》,2003)。

1.旅游区SWOT 战略模型变量

(1)模型变量体系

目标变量:旅游区发展战略;

二级变量:旅游区总优势强度S、总劣势强度W、总机会强度O、总威胁强度T;

一级变量: 影响旅游区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因素。

(2)影响旅游区发展的优势与劣势界定

优势与劣势都属于旅游区内部条件.是其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与劣势都是相对而言,旅游区与其竞争对手都具备的优势不算优势,只有强于对手的才算优势;同样,只有弱于对手的才算劣势。因此,优势与劣势必须在与周边旅游区竞合分析的基础上给出。

(3)影响旅游区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因素

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研究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区位交通:研究客源地、目的地和旅游交通的空间组织,以及旅游区外部交通的便利性和内部交通的可进入性。

旅游市场:研究旅游区目标市场居民的数量、出游率以及可自由支配收入。

旅游产品: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旅游区发展处于探索、参与、发展、巩固、停滞中的哪个阶段,研究其潜在的发展空间。

旅游管理:对旅游区资源开发与规划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景观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旅游人才结构进行分析。

(4)影响旅游区发展的机会与威胁界定

机会是指环境中出现的有利于旅游区发展的趋势(变化、潜在需求等)。如皋企业抓住了机会.就能改变其发展战略地位。威胁是指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旅游区发展的趋势。如果旅游区无法回避威胁的话,就可能在周边旅游区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王秉安等,1995)。

(5)影响旅游区发展的机会与威胁因素

经济环境:分析旅游区所处的区域经济态势,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的消费水平提高将大大促进人们的出游率。

政策环境:旅游区所处的当地政府是否将旅游视为地方重点产业,党委重视,政府主导,营造旅游发展的法制环境、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对旅游区的带动作用效果明显。

旅游趋势:研究主流旅游消费文化,看旅游区的主打旅游产品是否在时代旅游产品体系中占据首位。

2.构建旅游区SWOT 战略模型

(1)旅游区SWOT 战略模型结构

运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法, 计算影响旅游区发展的各因素强度权重, 再根据上述计算式计算总优势、总劣势、总机会、总威胁强度, 而后构筑旅游发展战略四边形,对旅游区发展战略类型进行判定(见图1)。

图1 旅游区SWOT战略模型结构

(2)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

由旅游专家,对旅游区SWOT 战略因素的强度进行评估,通过评估表,多轮次调查专家对评估表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

以影响旅游区发展的的优势与劣势为例,将旅游资源,区位交通,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管理制定为一个评估表格(见下表),给定权重,对因素加以评分。

旅游区优势与劣势因素评估表

上述评估表中的因素分数采用数字量表计算,分数取0-10分,根据文献资料经验, 划分标准如下:

优势=8-10分,无优势无劣势=4-7分,劣势=1-3分。

优势与劣势各因素加权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第a个因素的优势加权得分Sa=对应分数×对应权重;

第b个因素的劣势加权得分Wb=对应分数×对应权重;

(3)总优势、总劣势、总机会和总威胁的计算

影响旅游区发展的总优势是由诸多因素综合结果决定,同样总劣势,总机会和总威胁也是由综合结果决定的。因此,总优势,总劣势,总机会和总威胁可分别由下公式计算:

总优势S=∑Sa×对应权重,a= 1, 2,…n;

总劣势W=∑Wb×对应权重,d= 1,2,…n;

总机会O=∑Oc×对应权重,c= 1,2,…n;

总威胁T=∑Td×对应权重,d= 1,2,…n;

(4)四半维坐标系的建立

以总优势S,总劣势W ,总机会O和总威胁T等四个变量各为半轴,构成四半维座标系(见图2)。

图2 四半维坐标系

(5)构建旅游区发展战略四边形

在四半维座标系的S轴,O轴,W轴和T轴上分找出根据公式计算出的总优势S、总劣势W、总机会O和总威胁T的对应点S1,W1,O1和T1依次连成四点即得到旅游区发展战略四边形S1W1O1T1。

旅游区发展战略四边形S1W1O1T1是四大因素综合作用结果,是旅游区进行战略选择的依据。经过旅游专家评估得出的优势S,劣势W ,机会O和威胁T的估计值是无量纲的。在四半维平面中,SWOT 四个因素综合作用结果以战略四边形的重心来确定,战略四边形重心坐标P(X,Y)所在的象限确定战略类型(见图3)。

图3 旅游区发展战略四边形

第一象限优势与机会都大,旅游区应积极开拓,采用增长型战略;第二象限优势小,机会大,应积极争取,采用扭转型战略;第三象限劣势和威胁都大,旅游区应保守应对,采用防御型战略;第四象限,优势大,威胁大,旅游区应发挥实力抗争(王昕等,2000)。

参考文献:

[1]马耀峰:亚洲主要旅华客源市场潜力的SWOT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7(4):110-114

[2]郑耀星等:福建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及其思考[J].福建地理,2002,17(4):44-46

[3]李树民等:西安会展旅游市场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J].旅游科学,2003,(2):36-38

[4]卫旭东:太白山旅游SWOT分析与客源市场分类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4(1):64-72

[5]张龙江:亚丁景区旅游开发SWOT分析及开发模式探折[J].生态经济,2005(4):99-103

[6]陈浩:茫荡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J]. 中国林业经济,2006(80):43-45

[7]罗斌:大湘西旅游圈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4):77-78

旅游管理的优势篇(3)

旅游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几乎和所有的学术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有: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和管理学(tom baum,1999)。近30年来,社会人类学领域对“科学”研究和“人文”研究的是是非非进行了讨论,结果双方都承认两种方法都有价值,学科要达到成熟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科学”方法和“非科学”方法必须相互结合(alf h walle,1997)。管理学中的swot 分析方法自1999年起被广泛应用于区域旅游开发的战略分析上,目前多见于定性分析,而旅游开发中的swot 影响因素繁多复杂,众多因素的的差别程度及其发生概率很难在定性中得以体现,不利于旅游发展战略的选择。WWw.133229.COm

一、目前旅游区swot 分析

国内学者对旅游区swot分析进行了较多的研究。马耀峰(1999)运用swot框图分析中国对亚洲主要旅华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和限制性市场因素。郑耀星等(2002)指出福建省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应努力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把福建建设成生态旅游大省。李树民等(2003)对西安会展旅游市场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分析,提出发展的对策。卫旭东(2004)采用swot技术, 对太白山旅游环境和不同吸引物所对应的旅游市场进行分类。张龙江等(2005)利用swot分析法对亚丁景区旅游开发条件进行了分析,探讨旅游开发模式。陈浩等(2006)采用swot 分析方法,对茫荡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提出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罗斌等(2007)以大湘西旅游圈为例,分别从内部角度和外部角度来分析大湘西旅游圈的发展环境。顾晓明(2008)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临潼旅游开发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临潼旅游发展的策略。

基于以上文献分析,总的来看,目前对旅游区的swot分析并不深入,且偏重于定性分析,很少涉及定量研究,主要通过在旅游区开发中,列举旅游区所拥有的优势、劣势和机遇、挑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提出一系列能够发挥优势、利用机遇、改善劣势和应对挑战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实现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swot战略模型改进

真正把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方法应用于区域旅游开发的战略研究并非易事,仅仅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是不够的,因此,笔者以旅游区为例,在swot分析方法中引入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和四半维平面坐标体系等技术手段,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构建战略分析的系统和定量模型。文中所指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旅游规划通则》,2003)。

1.旅游区swot 战略模型变量

(1)模型变量体系

目标变量:旅游区发展战略;

二级变量:旅游区总优势强度s、总劣势强度w、总机会强度o、总威胁强度t;

一级变量: 影响旅游区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因素。

(2)影响旅游区发展的优势与劣势界定

优势与劣势都属于旅游区内部条件.是其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与劣势都是相对而言,旅游区与其竞争对手都具备的优势不算优势,只有强于对手的才算优势;同样,只有弱于对手的才算劣势。因此,优势与劣势必须在与周边旅游区竞合分析的基础上给出。

(3)影响旅游区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因素

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研究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区位交通:研究客源地、目的地和旅游交通的空间组织,以及旅游区外部交通的便利性和内部交通的可进入性。

旅游市场:研究旅游区目标市场居民的数量、出游率以及可自由支配收入。

旅游产品: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旅游区发展处于探索、参与、发展、巩固、停滞中的哪个阶段,研究其潜在的发展空间。

旅游管理:对旅游区资源开发与规划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景观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旅游人才结构进行分析。

(4)影响旅游区发展的机会与威胁界定

机会是指环境中出现的有利于旅游区发展的趋势(变化、潜在需求等)。如皋企业抓住了机会.就能改变其发展战略地位。威胁是指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旅游区发展的趋势。如果旅游区无法回避威胁的话,就可能在周边旅游区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王秉安等,1995)。

(5)影响旅游区发展的机会与威胁因素

经济环境:分析旅游区所处的区域经济态势,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的消费水平提高将大大促进人们的出游率。

政策环境:旅游区所处的当地政府是否将旅游视为地方重点产业,党委重视,政府主导,营造旅游发展的法制环境、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对旅游区的带动作用效果明显。

旅游趋势:研究主流旅游消费文化,看旅游区的主打旅游产品是否在时代旅游产品体系中占据首位。

2.构建旅游区swot 战略模型

(1)旅游区swot 战略模型结构

运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法, 计算影响旅游区发展的各因素强度权重, 再根据上述计算式计算总优势、总劣势、总机会、总威胁强度, 而后构筑旅游发展战略四边形,对旅游区发展战略类型进行判定(见图1)。

(2)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

由旅游专家,对旅游区swot 战略因素的强度进行评估,通过评估表,多轮次调查专家对评估表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

以影响旅游区发展的的优势与劣势为例,将旅游资源,区位交通,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管理制定为一个评估表格(见下表),给定权重,对因素加以评分。

旅游区优势与劣势因素评估表

上述评估表中的因素分数采用数字量表计算,分数取0-10分,根据文献资料经验, 划分标准如下:

优势=8-10分,无优势无劣势=4-7分,劣势=1-3分。

优势与劣势各因素加权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第a个因素的优势加权得分sa=对应分数×对应权重;

第b个因素的劣势加权得分wb=对应分数×对应权重;

(3)总优势、总劣势、总机会和总威胁的计算

影响旅游区发展的总优势是由诸多因素综合结果决定,同样总劣势,总机会和总威胁也是由综合结果决定的。因此,总优势,总劣势,总机会和总威胁可分别由下公式计算:

总优势s=∑sa×对应权重,a= 1, 2,…n;

总劣势w=∑wb×对应权重,d= 1,2,…n;

总机会o=∑oc×对应权重,c= 1,2,…n;

总威胁t=∑td×对应权重,d= 1,2,…n;

(4)四半维坐标系的建立

以总优势s,总劣势w ,总机会o和总威胁t等四个变量各为半轴,构成四半维座标系(见图2)。

(5)构建旅游区发展战略四边形

在四半维座标系的s轴,o轴,w轴和t轴上分找出根据公式计算出的总优势s、总劣势w、总机会o和总威胁t的对应点s1,w1,o1和t1依次连成四点即得到旅游区发展战略四边形s1w1o1t1。

旅游区发展战略四边形s1w1o1t1是四大因素综合作用结果,是旅游区进行战略选择的依据。经过旅游专家评估得出的优势s,劣势w ,机会o和威胁t的估计值是无量纲的。在四半维平面中,swot 四个因素综合作用结果以战略四边形的重心来确定,战略四边形重心坐标p(x,y)所在的象限确定战略类型(见图3)。

第一象限优势与机会都大,旅游区应积极开拓,采用增长型战略;第二象限优势小,机会大,应积极争取,采用扭转型战略;第三象限劣势和威胁都大,旅游区应保守应对,采用防御型战略;第四象限,优势大,威胁大,旅游区应发挥实力抗争(王昕等,2000)。

参考文献:

[1]马耀峰:亚洲主要旅华客源市场潜力的swot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7(4):110-114

[2]郑耀星等:福建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及其思考[j].福建地理,2002,17(4):44-46

[3]李树民等:西安会展旅游市场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j].旅游科学,2003,(2):36-38

[4]卫旭东:太白山旅游swot分析与客源市场分类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4(1):64-72

[5]张龙江:亚丁景区旅游开发swot分析及开发模式探折[j].生态经济,2005(4):99-103

[6]陈浩:茫荡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j]. 中国林业经济,2006(80):43-45

[7]罗斌:大湘西旅游圈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4):77-78

旅游管理的优势篇(4)

陕西是国内著名的旅游资源大省,旅游业近年来发展得如火如荼,尤其是西安及附近地区是国内外游客首选旅游地之一,西安市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热点城市,也是西部地区最大的游客集散地。山西与陕西仅一河之隔,现有多条公路、铁路相通,交通便利,合作的地缘优势十分明显。

2.资源互补优势

山西和陕西都是黄河流域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这里积蓄了大量稀世珍贵的凝聚了华夏文明的人文古迹,素有“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山西”之说。山西和陕西的地面类文物古迹都在30000处以上,其中不少是部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旅游资源中的精品,尽管这样,晋陕两省的旅游资源,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还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山西有女蜗陵,陕西有黄帝陵;尧、舜、禹先后在山西建都并留下许多文化遗迹,西安是13朝古都,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山西发掘了晋国墓,陕西发掘了秦兵俑,等等。这些作为历史载体的文物古迹,在两省间互补明显,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历史画卷。只有合作开发,这种资源互补优势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3.资源共享优势

黄河是山西和陕西的界河,黄河穿流晋陕峡谷时,形成了世界著名的黄色瀑布――壶口瀑布。其惊涛拍岸,云雾横生,若歌声震耳,若阵雨横泼,气势磅礴,壮观至极。作为部级风景名胜区的壶口瀑布,是山西和陕西两省共同拥有的自然旅游资源,两省对壶口瀑布及黄河风景资源具有共享权。因此,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与规划不能各行其事,应统一规划,合作开发。同样,黄河水上旅游项目的开发亦应合作进行,以便合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

除了上述优势外,还有交通便利优势、“秦晋之好”优势等。

二、合作模式的选择

山西与陕西合作的地缘优势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陕西号称三秦大地,包括陕北、渭南和陕南三大区域。山西号称三晋大地,包括晋北、晋中和晋南三大区域。陕北与晋北和晋中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地缘优势较为突出,渭南与晋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条件更为优越。陕南由于秦岭山脉的屏障,与山西区域旅游合作的地缘优势不明显。因此,晋陕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重点是山西与陕北和渭南地区的旅游合作。

山西与陕西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应选择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合作模式。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陕西旅游发展的商机要比山西大的多:一是陕西的旅游资源丰富,种类比较齐全;二是陕西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早,旅游产品的知名度较高;三是陕西的旅游环境相对较好,入境游客较多,古城西安现已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热点城市,同时又是我国西部地区一大游客集散地;四是陕西旅游业近年来发展很快,势头强劲。因此,山西应发挥地理区位优势,主动向东寻求与环渤海地区进行旅游合作,向西寻求与陕西进行旅游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上,进行区域旅游合作,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共享、旅游环境改善、旅游设施投资、包价旅游线路联营、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旅游商品的开发和旅游管理等方面。通过合作,把秦晋旅游资源融为一体,统一规划,突出“黄河母亲”、“华夏祖基”特色,建设“黄河流域华夏祖基文化旅游带”。

三、合作的战略对策

1.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跨区域管理机构

区域旅游合作主体主要是政府和企业,合作过程中主体间会产生利益冲突,为了更好地协调关系、分配利益,促进秦晋区域旅游合作健康发展,应成立跨区域性的旅游管理和协调机构。具体来讲,可以建立二级旅游管理协调组织。首先是大区级的旅游管理协调组织,具体可由国务院或国家旅游局来操作,在其下设立秦晋地区旅游管理协调办公室,其成员由两省旅游官员和中央政府和部委相关专家组成,不定期召开协调合作会议,具体解决两省旅游发展的战略冲突,组织区域级旅游博览会、旅游规划;其次是企业层次的旅游管理协调机构,可由两省的旅游协会代表或主要旅游企业代表组成,定期召开协调会,具体解决企业层面的矛盾和冲突。

2.建立区内无障碍统一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旅游产业效益

建立区域共同旅游市场,规范处理各地旅行社、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购物商店以及其他相关企业的经营秩序,提升旅游整体形象;联合规划和管理旅游线路,消除旅游进入障碍,实现无障碍旅游,逐步实现导游跨地区带团和“同城待遇”,旅行社跨地区组团和地接“无缝衔接”;促进旅游服务标准以及培训的相互接轨,提高旅游黄金期的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区域共同旅游基金,调节区域之间资金的余缺,加快资金的周转。

3.制定区内统一的旅游开发规划,实现优势旅游产品互补和协调

旅游管理的优势篇(5)

一、跨越式发展的含义

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既然是“超常规”,它就不是通过单纯地加快速度可以实现的。今天,当对国际发展趋势有了正确的分析,对过去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及对中国现实发展状况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我们所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与传统工业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时期的“赶超型”战略不同。它必然要突破传统工业化道路中单纯追求“速度型”增长,避免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以及“单项突进”的发展模式,而追求一种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兼顾,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跨越式发展是西部旅游业发展的模式选择,其含义主要是指发展速度快,要大步前进,而不是小步跟进,在短时间内,确立旅游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给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发展契机,促进了旅游业在西部经济中战略地位的形成,但是,西部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增长必须首先克服制约其增长起步的障碍因素,为此需要政府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战略举措。

二、西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观念保守陈旧,缺乏创新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西部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必然要实现旅游要素产权主体、市场交易主体和开发经营方式的多元化,这决定了西部旅游业首先要进行观念的创新。

西部旅游业高成本低效率的开发模式是与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资源观密切相联的。目前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在走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同构化”的道路,照搬东部的经验,尚未挖掘西部特色,走出一条新路子。

西部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沿海地区,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二)体制创新非常欠缺

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要求微观和宏观的管理体制尽快实现制度创新,扭转经济、社会效益不高的局面,但目前旅游业体制创新的步伐缓慢。

在制度方面,公司治理结构仍有待确立,一些旅游企业虽然在名义上按照公司结构模式建立了管理组织结构,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并未发挥组织功效,反而增加了机构数量,降低了管理效率,“一言堂”现象仍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旅游企业的顽疾。

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尽管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政府管理机构虽然有所精简和调整,但离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表现在:在决策方面,一些旅游管理部门延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由长官意志代替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场,导致决策失误;在市场参与方面,一些政府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旅游企业仍受到政府种种保护,导致了旅游业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降低了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管理方面,政府部门无法有效地对旅游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致使欺客、“宰客”的现象大量产生,使得一些外地游客视西部一些名胜游览线路为“畏途”,最终放弃旅游计划。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建国50余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地区极为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西部目前尚未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投资严重依赖政府。

(四)产品结构比较单一

西部地区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西部有青藏高原、九寨沟、峨眉山、黄河壶口瀑布、天山天池、祁连山冰川等著名天然旅游资源;更有以都江堰、秦陵兵马俑、丽江古城、塔尔寺和布达拉宫为代表的世界级人文旅游资源。但西部地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地区,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而西部旅游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即使在观光旅游产品中也仍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现象,以相互简单模仿为基本特征的“塑像热”、“造庙热”、“仿古一条街热”、“人造景观热”轮番出现,致使旅游产品间的特色无法形成互补效应,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在相互抵消中下降。在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中,西部资源优势被开发不足的劣势所抵消。

三、实现西部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市场化、协调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旅游业依靠优惠政策,依托国际市场,迅速得到了发展,因此,旅游业是中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但是,在西部旅游业发展中,应当反对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是由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大,因此,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普遍的依赖政府的思想;二是对旅游市场发展中出现的市场失灵认识不清,存在着盲目市场化思想。应该认清市场化所讲的市场,不仅包括狭义的市场即各类产品、要素的市场,更强调并包括国家的市场型管理体制,而且包括了市场主体即企业,是一个广义的市场概念。为此,在坚持走市场化道路的同时,应当探索西部旅游业市场化发展特殊路径,综合运用政府职能及市场机制,解决旅游市场的市场失灵问题,促进旅游业在西部的快速发展。

地区间的不协调性是包括东部和西部在内的全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因此,西部在发展旅游业时,应当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与东部的旅游资源与产品的互补性开发和利用中实现与东部的互动式协调发展,进而促进自身和全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思想的影响,西部落后地区极易在“旅游扶贫”的名义下放任竭泽而渔的开发行为,进而造成地区经济“资源空心化”现象。国家环保总局调查报告指出,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呈现功能性紊乱,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损失相当于同期GDP的13%,间接和潜在损失则更大。旅游产业曾普遍被当作一种“无烟工业”,但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仅仅20余年的时间里,就产生了相当多的“旅游公害”,不仅危及自身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这种现象在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因此,在西部旅游开发中,应特别强调对开发对象的选择、开发程度的控制及开发过程的监督,以防止旅游开发中出现对象错位和程度失控的现象。

(二)建立面向市场、强调效率的管理体制,实现制度创新

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提高旅游的管理水平。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突出优点在于企业产权明晰,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管理层的责、权、利明确,在权力的行使上相互制衡,形成有效的闭环制约和多元激励机制。因此它对解决中国旅游企业、旅游企业集团中依然存在的“领导一言堂”、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增值缓慢等传统弊病富于针对性和有效性。贯彻实施现代企业制度能够使旅游企业在制度上实现创新,从市场中获得效益。同时,旅游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规模化与集中化也必须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相同步方能取得目标效果。

在资源配置方面,旅游产业发展要提高可持续性、均衡性和集中度,就要求打破行业、地区的限制,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区位优势互补和产业间及地区间优化配置。这在各级政府主宰资源配置权的前提下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政府退出资源配置者的地位是整个旅游资源配置方式优化的前提。

在产业管理方面,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跨地区、跨部门的旅游资源配置活动日益增加,旅游经济管理应走出以条块分割、政企不分为基本特征的传统部门管理模式,过渡到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产业管理模式中。西部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旅游产业政策,提供信息引导,编制行政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协调针对旅游产业的各种行政、法律和经济管理手段的实施,来保证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所以,我们所强调的加强旅游产业管理,既非政府主管部门的“无为而治”,也非政府主管部门的“过多干预”,而是政府部门应当行使自身应有的产业管理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旅游产业管理体制的创新是实现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前提条件。

(三)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基础设施的投资渠道是当务之急,为此,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式: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对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方面可以促进包括旅游业在内的西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拉动内需,加速经济增长。可以采用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方式,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向全面开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向外资进入西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行政服务,吸引外资进入。为此,西部资本市场的建设、工具的创新(如发行西部旅游建设债券、西部旅游债券、西部旅游建设投资基金等)和融资方式的改进(如采用BOT等方式)等是首先应采取的举措。

(四)突出资源特色优势,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

具有“世界文明博物馆”、“世界民族文化博物馆”、“世界天然博物馆”等众多美誉的西部地区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古代文化、奇特的民族风情、多彩的风光为西部地区旅游业依据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创造了优越的前提条件。

特色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开放、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获取竞争优势为日标,利用高新技术,高起点、高效益深加工和利用特色优势资源,以“名、特、新、高”产品开拓并占领市场,发展特色经济;逐步形成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机制,使潜在的特色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旅游产业是典型的特色经济,西部地区应当随着国内旅游需求的逐渐成熟,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渐形成,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根据自身资源条件,设计、开发和销售具备比较优势、自身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产品多元化,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与东部地区的互补效应,为实现跨地区旅游经济体系的点线联合、客源分享、联合促销等创造条件。实现产品的多元化的同时,要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绿色化、精品化,优化西部旅游产品结构并提高西部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再开发出像“秦兵马俑”、“九寨沟”这样具有世界的旅游绝品来,铸造出21世纪西部旅游业辉煌发展的灿烂明天。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的优势篇(6)

一、跨越式发展的含义

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既然是“超常规”,它就不是通过单纯地加快速度可以实现的。今天,当对国际发展趋势有了正确的分析,对过去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及对中国现实发展状况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我们所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与传统工业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时期的“赶超型”战略不同。它必然要突破传统工业化道路中单纯追求“速度型”增长,避免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以及“单项突进”的发展模式,而追求一种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兼顾,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跨越式发展是西部旅游业发展的模式选择,其含义主要是指发展速度快,要大步前进,而不是小步跟进,在短时间内,确立旅游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给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发展契机,促进了旅游业在西部经济中战略地位的形成,但是,西部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增长必须首先克服制约其增长起步的障碍因素,为此需要政府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战略举措。

二、西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观念保守陈旧,缺乏创新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西部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必然要实现旅游要素产权主体、市场交易主体和开发经营方式的多元化,这决定了西部旅游业首先要进行观念的创新。

西部旅游业高成本低效率的开发模式是与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资源观密切相联的。目前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在走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同构化”的道路,照搬东部的经验,尚未挖掘西部特色,走出一条新路子。

西部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沿海地区,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二)体制创新非常欠缺

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要求微观和宏观的管理体制尽快实现制度创新,扭转经济、社会效益不高的局面,但目前旅游业体制创新的步伐缓慢。

在制度方面,公司治理结构仍有待确立,一些旅游企业虽然在名义上按照公司结构模式建立了管理组织结构,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并未发挥组织功效,反而增加了机构数量,降低了管理效率,“一言堂”现象仍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旅游企业的顽疾。

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尽管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政府管理机构虽然有所精简和调整,但离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表现在:在决策方面,一些旅游管理部门延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由长官意志代替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场,导致决策失误;在市场参与方面,一些政府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旅游企业仍受到政府种种保护,导致了旅游业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降低了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管理方面,政府部门无法有效地对旅游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致使欺客、“宰客”的现象大量产生,使得一些外地游客视西部一些名胜游览线路为“畏途”,最终放弃旅游计划。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建国50余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地区极为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西部目前尚未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投资严重依赖政府。

(四)产品结构比较单一

西部地区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西部有青藏高原、九寨沟、峨眉山、黄河壶口瀑布、天山天池、祁连山冰川等著名天然旅游资源;更有以都江堰、秦陵兵马俑、丽江古城、塔尔寺和布达拉宫为代表的世界级人文旅游资源。但西部地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地区,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而西部旅游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即使在观光旅游产品中也仍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现象,以相互简单模仿为基本特征的“塑像热”、“造庙热”、“仿古一条街热”、“人造景观热”轮番出现,致使旅游产品间的特色无法形成互补效应,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在相互抵消中下降。在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中,西部资源优势被开发不足的劣势所抵消。

三、实现西部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市场化、协调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旅游业依靠优惠政策,依托国际市场,迅速得到了发展,因此,旅游业是中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但是,在西部旅游业发展中,应当反对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是由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大,因此,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普遍的依赖政府的思想;二是对旅游市场发展中出现的市场失灵认识不清,存在着盲目市场化思想。应该认清市场化所讲的市场,不仅包括狭义的市场即各类产品、要素的市场,更强调并包括国家的市场型管理体制,而且包括了市场主体即企业,是一个广义的市场概念。为此,在坚持走市场化道路的同时,应当探索西部旅游业市场化发展特殊路径,综合运用政府职能及市场机制,解决旅游市场的市场失灵问题,促进旅游业在西部的快速发展。

地区间的不协调性是包括东部和西部在内的全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因此,西部在发展旅游业时,应当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与东部的旅游资源与产品的互补性开发和利用中实现与东部的互动式协调发展,进而促进自身和全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思想的影响,西部落后地区极易在“旅游扶贫”的名义下放任竭泽而渔的开发行为,进而造成地区经济“资源空心化”现象。国家环保总局调查报告指出,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呈现功能性紊乱,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损失相当于同期gdp的13%,间接和潜在损失则更大。旅游产业曾普遍被当作一种“无烟工业”,但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仅仅20余年的时间里,就产生了相当多的“旅游公害”,不仅危及自身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这种现象在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因此,在西部旅游开发中,应特别强调对开发对象的选择、开发程度的控制及开发过程的监督,以防止旅游开发中出现对象错位和程度失控的现象。

(二)建立面向市场、强调效率的管理体制,实现制度创新

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提高旅游的管理水平。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突出优点在于企业产权明晰,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管理层的责、权、利明确,在权力的行使上相互制衡,形成有效的闭环制约和多元激励机制。因此它对解决中国旅游企业、旅游企业集团中依然存在的“领导一言堂”、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增值缓慢等传统弊病富于针对性和有效性。贯彻实施现代企业制度能够使旅游企业在制度上实现创新,从市场中获得效益。同时,旅游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规模化与集中化也必须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相同步方能取得目标效果。

在资源配置方面,旅游产业发展要提高可持续性、均衡性和集中度,就要求打破行业、地区的限制,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区位优势互补和产业间及地区间优化配置。这在各级政府主宰资源配置权的前提下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政府退出资源配置者的地位是整个旅游资源配置方式优化的前提。

在产业管理方面,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跨地区、跨部门的旅游资源配置活动日益增加,旅游经济管理应走出以条块分割、政企不分为基本特征的传统部门管理模式,过渡到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产业管理模式中。西部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旅游产业政策,提供信息引导,编制行政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协调针对旅游产业的各种行政、法律和经济管理手段的实施,来保证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所以,我们所强调的加强旅游产业管理,既非政府主管部门的“无为而治”,也非政府主管部门的“过多干预”,而是政府部门应当行使自身应有的产业管理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旅游产业管理体制的创新是实现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前提条件。

(三)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基础设施的投资渠道是当务之急,为此,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式: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对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方面可以促进包括旅游业在内的西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拉动内需,加速经济增长。可以采用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方式,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向全面开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向外资进入西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行政服务,吸引外资进入。为此,西部资本市场的建设、工具的创新(如发行西部旅游建设债券、西部旅游债券、西部旅游建设投资基金等)和融资方式的改进(如采用bot等方式)等是首先应采取的举措。

(四)突出资源特色优势,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

具有“世界文明博物馆”、“世界民族文化博物馆”、“世界天然博物馆”等众多美誉的西部地区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古代文化、奇特的民族风情、多彩的风光为西部地区旅游业依据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创造了优越的前提条件。

特色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开放、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获取竞争优势为日标,利用高新技术,高起点、高效益深加工和利用特色优势资源,以“名、特、新、高”产品开拓并占领市场,发展特色经济;逐步形成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机制,使潜在的特色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旅游产业是典型的特色经济,西部地区应当随着国内旅游需求的逐渐成熟,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渐形成,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根据自身资源条件,设计、开发和销售具备比较优势、自身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产品多元化,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与东部地区的互补效应,为实现跨地区旅游经济体系的点线联合、客源分享、联合促销等创造条件。实现产品的多元化的同时,要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绿色化、精品化,优化西部旅游产品结构并提高西部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再开发出像“秦兵马俑”、“九寨沟”这样具有世界的旅游绝品来,铸造出21世纪西部旅游业辉煌发展的灿烂明天。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的优势篇(7)

(一)优势分析1.旅游资源禀赋优越。河北省北靠燕山,南面华北平原,西倚太行山,东临渤海湾,多样的地形决定了河北省多样的旅游资源。河北省历史文化悠久,拥有燕赵大地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不仅有清西陵、避暑山庄等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西柏坡、白洋淀等红色旅游景点,以及北戴河、野三坡等自然景观。且近年来,在环京津休闲生态游的带动下,河北省已成为北方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2.优越的地理位置。河北省环绕京津,京津地区较高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河北省旅游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预计2015年底建成京津冀客运两小时交通圈,无可比拟的交通优势为河北吸引京津游客提供了保障。由于河北省与京津地区高品质的特色旅游景点具有相似性,例如北京的颐和园、八达岭长城等世界精品旅游景点,河北也有承德避暑山庄、长城、清西陵等皇家旅游景点,并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形势下,河北省可以与北京、天津共同开发旅游项目,学习管理经验。

(二)劣势分析1.资金实力薄弱。河北省的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比较落后的地方,资金实力薄弱,使得旅游产业的发展受限,旅游的配套基础性设施较少。例如,河北的太行山地区是我省生态旅游资源的聚集地,其中3A级以上的风景区就达到了40个,但同时也是我省的贫困地区,地貌特征多样,交通不便,旅游业所应有的配套基础设施无法建设,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2.缺乏品牌效应。河北省旅游资源本身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由于后天的宣传以及开发不当,与周边地区相比缺乏特色旅游景点,相对忽视了品牌的建设问题,并且来自其他省份的竞争逐渐加大,旅游产品档次还不够高,缺乏像秦始皇兵马俑那样的精品旅游景点。在与京津地区的合作中,河北省旅游景点缺乏像北京颐和园、故宫等国际性的旅游景点,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充分的话语权。提高品牌效应是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促成三地合作至关重要的一步。

(三)机遇分析1.政府大力支持。政府通过举办旅游推介会、采摘节等各类节会,多次去其他省份以及日本等国开展旅游交流活动助推城市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河北省旅游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政企联合拓展高铁沿线市场,2013省旅游局组织多家旅行社先后在武汉、广州等城市开展“2013美丽中国•燕赵行”高铁旅游推广活动等,力争在1-2年内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这充分展现了政府对旅游产业的重视。2.旅游市场蓬勃发展。2013年旅游直接从业人员60余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200多万,旅行社1372家,旅游市场展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并且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三地打破区域界限,集中20多处4A风景区集中三地共同开发,整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达成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2015年,河北省推出京津冀旅游一卡通,北京推出了京津冀名胜文化休闲旅游年卡,三地联合共同推出旅游精品路线,河北省旅游市场在区域合作中蓬勃发展。

(四)威胁分析1.旅游体制机制落后。旅游主管部门职能薄弱,多数旅行社乱收费、强制购物等问题没有根本改观,这是威胁河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014年河北省旅游局突击检查,整改企业385家,依法处罚旅行社15家,这说明河北省的旅游业还存在着非常严峻的管理混乱问题。2015年,河北省推出的京津冀自驾游护照,目前只有170多家商户加入护照优惠范围,辐射范围不够大。所以需要编制旅游业总体规划,合理定位全省范围内的旅游资源的层次,用一个科学的规划来指导本省旅游的发展,旅游的机制与体制要不断创新。2.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河北省的劳动力充裕,但是旅游高级管理者、从业导游素质人才匮乏。导游是旅游业的一扇重要窗口,导游的整体素质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前途。近年来,全国各地导游与游客之间的冲突不间断,因此,对旅游业人员的培训在旅游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同时,为了提高旅行社的核心竞争力,管理人员的整体实力迫切需要提高。

(五)SWOT矩阵分析通过以上对河北省旅游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详细分析,建立SWOT矩阵见下表。

(六)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战略由矩阵表可知,河北省旅游业存在先天资源优势,但是也面临很多问题。以SWOT战略图衡量,根据《河北省旅游业管理条例》和各市的旅游业管理办法,省旅游局应编制《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做好2015-2020年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利用自身优点,进行全省旅游产业的融合,积极申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河北投资开发、经营旅游业,精心培育旅游精品、名牌和特色产品,鼓励农业、林业等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假日生态游项目,强化旅游从业人员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教育培训工作等。

二、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建立河北旅游培训基地导游是旅游业的先驱,导游质量的高低是旅游服务与旅游业形象的关键所在,建立京津冀旅游人力资源引进、教育、导游培训联动机制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建立旅游人力人才引进体系,引进京津地区的旅游业的人才,为改革旅游业的各项机制体制提供帮助;其次,完善旅游人才教育体系,整合现有的旅游人才教育资源,建立多层次的旅游人才教育体系;最后,建设旅游人才职业培训体系,提高导游自身素质与抗风险能力。

(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好形势下,联合京津地区,共同发展三地交界处旅游景点,从而带动省内其他景点,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在河北省旅游规划基础上,依托现有景区,推出以承德避暑山庄为首的皇家休闲文化游、以坝上草原为首的精品商务游以及以西柏坡为首的冀东抗日红色游等精品线路。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利用优越的旅游资源,打造个性化、多样化旅游产品突出城市旅游品牌。

旅游管理的优势篇(8)

(一)企业素质

我国的旅游饭店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本着发展国际旅游、带动国内旅游的宗旨创立的,因此从产生的第一天起,企业便投身于国际市场,着眼于经济效益,树立起竞争意识。当国内其它行业仍在进行从生产型向经营型、从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时,旅游饭店业已经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摔打了十几年,在运作方式、经营理念、营销观念等方面已逐步与国际接轨,为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经营优势

我国的旅游饭店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实力不强,在国际上并不具备绝对优势。但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香港、台湾的经验,它们的纺织、服装、电子加工类企业也多为中小规模,这些企业将它们相对来说更先进或更适宜的技术、产品或管理技能转移到作为东道国的发展中国家,利用相对优势,在这些低技术构成的行业中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并获得了成功。如果将这种思路运用到我国的旅游饭店业中,便会发现我国饭店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天地。

1、管理优势

中国的现代饭店科学化管理,虽起步晚,但已经以一些优秀饭店和饭店管理企业为代表,迅速接近了国际水平,相对于亚太地区、非洲、拉丁美洲、东欧的一些旅游业不太发达、经济不够繁荣、观念较为闭塞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已具备了相对的管理优势。

自1988年国务院办公厅下文批准建立饭店管理公司以来,我国现有饭店管理公司十余家,其中上海锦江饭店管理公司在我国影响最大,管理着十几家饭店,并形成了具有中国饭店管理特色的锦江模式,充分体现当今世界大饭店先进管理经验的严肃性、规范性和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浓郁的东方情调和人情味,在同国际著名饭店管理集团的较量中站稳了脚,跻身为世界上第75大著名饭店管理公司(《Hotels》,1993)。 总体看来,我国的饭店管理相对优势,概括起来可为:“坚持国际标准,博采众长,自成体系”。表现为:(1)信息优势:在市场调查上, 广泛收集信息,掌握国际旅游市场的动态、特点及发展趋势,以及国际上著名饭店集团化管理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2 )凝聚力:充分利用东方式管理的人情因素,建立和发展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3)人才优势:以饭店管理的国际标准训练、培养大批中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特种专业人才,并聘请外籍管理专家。

2、产品优势

旅游饭店所提供的产品是饮食、住宿及尽可能满足顾客需求的各类服务。中国的饭店业至少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为绝对优势)。

(1)无与伦比的东方美食

膳食供应不仅是饭店招徕顾客的一大法宝,更是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不仅让海内外炎黄子孙念兹在兹,更令洋人垂涎三尺。大大小小的中国餐馆遍布世界各地,虽然提供的食品已远非正宗,仍然顾客盈门,可见中国菜肴吸引力之强。我国古代的逆旅客舍就十分注重酒菜质量,现在的饭店更是在开发特色菜肴上狠下功夫,同时注重西式菜肴的供应。膳食供应成为中国饭店业的一大优势。

(2)具有东方文化底蕴的情调服务

中国饭店的服务优势在于以深厚神秘的东方文化为背景的情调服务。这种服务的涵盖面很广,形式多样,强调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东洋文化的差异,将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生活习惯、服饰艺术、民族节庆等,融入到服务之中,开发新的服务项目,满足顾客求新求奇的消费需求(如西安唐乐宫大酒店推出的唐代歌舞)。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饭店都盲目模仿美国标准化的饭店服务模式,丢掉了自己的特色。但是,只要饭店经营者善于发掘中国文化中的精粹部分,大胆地与服务相结合,就能够在竞争激烈的饭店服务业中独树一帜。

(3)中国传统建筑设计风格与现代设施设备的完美结合

与高大华丽、规模宏大的美国标准化大饭店相比,中国饭店的园林庭院、小桥流水、宫阙楼阁、雕梁画栋,往往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加之内部完善的现代化设施,使得众多迷恋东方文化的旅游者能够同时享受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

3、网路优势

企业的国际化与其网路优势有相当大的关系,我国的旅游饭店业在十几年的蓬勃发展中,已具备了一定的网路优势,表现为:

(1)中国旅游饭店业在大力吸引外资的同时, 与众多国际著名饭店集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有美国的假日、喜来登、凯悦、华美达、希尔顿、南德尔集团,日本的日航、野村、新大谷、东急、第一饭店、朝日、大仓、威斯汀集团,法国的雅高、子午集团,瑞士的瑞雅、茂盛宾、瑞士饭店集团,新加坡的联营国际洒店管理集团和长城公司,英国的丰嘉美集团,香港的新世界、半岛、景星、美丽华、王朝、太平洋、香格里拉集团等(《中国旅游年鉴》,1993)。由于这些集团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网路中已建立了相当的市场地位,我们的旅游饭店(特别是合资、合作饭店)可以与这些集团在市场和行销网络的交换等方面缔结战略联盟,借助这些集团在东道国中的网路关系,来建立新的网路,其中较为可行的方案是与其联合投资,在当地兴建饭店,也可维持一较为松散的合作形态。

(2)中国旅游饭店业的上游企业——旅行社, 已在海外建立了较广泛较良好的关系。1993年,中国国际旅行社实现了世界电脑预订网的联网,使它与全球主要国家与地区的35万个零售商之间建立起更直接更牢固的关系(《中国旅游年鉴》,1993)。

(3)中国餐馆业作为海外投资的先行军, 积累了许多跨国经营的经验,在当地已建立了网路关系,为中国旅游饭店业的进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所有制性质

在当今许多国际企业中,国有企业在国家和国际经济关系中的相对重要性正在悄悄增长,全民所有制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可能具有的优势已不容忽视。我国的大中型饭店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虽然在经营机制等方面存在相当多的弊端,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有利于政府有计划地组建国际饭店集团,集一地甚至一国之力,将企业推向变化莫测的国际市场。

(四)市场机遇

90年代及下个世纪初的世界旅游业市场的新动态,将有利于中国旅游饭店业的国际化进程,概括起来,至少有以下几点:

1、据欧洲旅游署预计,未来十几年中,将出现以来自巴西、 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和中东很多发展中国家游客为主体的市场,这类客源还没有来得及被国际著名联锁饭店集团垄断,而且他们的消费档次不高,消费习惯特异,较倾向于选择价格适中、提供实惠、气氛协调、经营灵活的中小型饭店。

2、世界旅游组织于1993年宣布,未来20年中, 东亚太旅游业的增长速度将领先于其它地区,该地区外来的国际旅游者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超过7%,中国、日本、新加坡、泰国、 澳大利亚均属于建设较好的目的地,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仍属于旅游业欠发达的目的地国家,但它们目前正处于快速建设或恢复时期,中国旅游饭店业在这些国家具有较多的相对优势。

3、随着亚洲国家海外贸易的加强及经济的发展, 许多居民海外旅行的经济能力和兴趣骤涨,使这一地区的出国旅游快速扩大和自由化。其特点为:(1)由于该地区国家之间的血缘联系和贸易联系, 这些国家的出国旅游者选择目的地时青睐于本地区的旅游胜地;(2 )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日趋活跃,美国、欧洲也将会成为观光旅游和商务旅游的热点;(3 )该地区的出国旅游多为国内中产阶级的观光休闲游和商务旅游,多选择定点、短天数、报价中等的旅游路线,同时公司奖励旅游和会议旅游也正悄然兴起。由于亚洲国家的出国旅游者有相近的血缘关系、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消费水平,使中国式饭店的经营服务风格较之美国式标准大饭店更接近于这些顾客的心理需求。

4、行家预测, 许多西方旅游者由于厌倦了美国式的大饭店风格,对小型饭店的需求会有所增加。而且,“今后并不是只有现代化的饭店才可成功,因为怀古是需求量最大,又最易于推销的产品之一”(梅来文•格林,1987)。古色古香、独具魅力的中式饭店,可以让求新求奇的西方人体会东方的空间感和建筑风格。另外,在现代西方社会,很多著名饭店联号的常客可能会患上“厌倦菜单症”,异国情调食品则倍受青睐。以上种种均为中国旅游业饭店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突破口。

综上所述,如果中国旅游饭店业善于抓住市场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实行国际化经营是大有可能的。当然,由于我国饭店业起步较晚,较不易打入东道国的旅游市场,因为:当地竞争者由于占有较佳的网路地位,掌握好的旅游销售商,较易打击新进入的中国饭店,后者也较难与当地其它有关企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但是,只要选择了正确的进入途径,实施适宜的市场策略,并培养自身的经营弹性能力,中国的旅游饭店是有可能在东道国市场上站稳脚跟的。

三、中国旅游饭店业国际化经营的现实道路

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本文初步提出我国旅游饭店业跨国经营的基本构想。

在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选择上有两条思路,目前实施较快的可行方案是:鼓励在国内经营状况良好、实力较强的合资合作饭店及私营饭店直接对外投资,或者与某些企业联合投资。可以与之合作的企业包括:(1)本国企业:可以是饭店, 也可以是资金雄厚的金融机构及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工业集团;(2 )东道国企业:选择网路较好的当地企业(如旅行销售商、航空公司、中国餐馆、以及当地大财团等);(3 )第三国企业:多为国际著名饭店联锁集团,特别是合资合作饭店可以与其在国内曾加盟的集团再度合作,兴建新饭店并联合经营。以这种方案建立的海外饭店一般应为中小型饭店,可充分发挥经营灵活性,较易适应当地市场需求,生存能力较强。另一种方案是将旅游饭店业的国际化与集团化相结合,实施名牌战略,以期在中长期内形成中国自己的国际饭店联锁集团。国家可重点扶持几家国内著名的饭店集团,以银行为后盾,鼓励其进行跨国经营。如上海锦江集团、广州白天鹅集团等均具有独特的科学管理模式,在国内外旅游者中享有较高声誉;国旅集团(有19家饭店)则依托中国国际旅行社良好的销售渠道,具有较强的网路优势。这些实力较强,并有一定联锁经营经验的集团,将成为中国旅游饭店业跨国经营的主力军。

在东道国的选择上,优先考虑那些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潜力大、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正在抓紧建设之中、但旅游业欠发达、当地旅游饭店业发展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墨西哥等国。我国的旅游饭店业可将相对的经营优势转移到这些地区。另外,亚太地区一些同我国旅游业发展状况相似的国家与我国的心理距离相近,并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

在市场定位上,瞄准以下几类旅游者:(1)中国出境旅游者, 华侨、外籍华人;(2)亚太地区出境旅游者;(3)中东、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境旅游者;(4 )西方发达国家收入为中下层的人士及迷恋中国文化的求新求奇者。

在产品方面,充分发挥我国饭店在膳食、服务及建筑风格上的优势,营造出正宗的东方情调,使亚太地区的旅游者有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其实,许多著名饭店集团也正是充分利用了西方旅游者的这种心理需求,以达到控制客源流向的目的),使渴望了解中国的旅游者即使不去中国也能在饭店内感受到强烈的中华民族气息。产品定价一般为中档,以适应发展中国家旅游者的消费水平;针对求新求奇者,则可采取一定的高价策略。*

参考文献

1 金润圭.国际企业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2 朱忠良,叶世涛,有中国饭店管理特色的锦江模式, 经济风景线,1993

3 程文栋. 世界旅游的大趋势——来自世界旅游组织第十次全体会议圆桌会议的信息,中国旅游年鉴,1993

4 Johanson Jan. A Network Approach Compared with theFransation—Cost Approach,International Studise of Managementand Organization,1987

5 薛荣久.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台、 港、 澳及海外贸易,1995,5

6  周叔莲. 实施中国名牌战略的意义和条件, 现代企业导刊,1995,3

7 “北京’94 跨国公司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研讨会”焦点透视.管理世界,1995,1

8 陈飞翔.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可能性.跨国经营研究

9 谢康.中国跨国公司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外管理,1995,7

10 夏兆宗.朱亚东.谈我国饭店管理公司的发展. 饭店世界,1993,6

11 梅尔文•格林.90年代的旅游饭店.旅游教育出版社,1988

旅游管理的优势篇(9)

一、立足学科平台建设,夯实学科发展基础

高校的学科建设一般是以学科带头人培养、学术梯队建设、科学研究等为核心内容,其中学科平台建设是学科带头人培养、学术梯队建设、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的依托。旅游管理作为高等教育院校的学科或专业,在国外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目前,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703所,其中高等院校762所。www.133229.Com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学科发展始于1985年,是国内较早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始终把旅游管理平台建设放在学科建设的重要位置加以推动,学院充分利用国家、自治区及学校对平台建设优先发展政策和扶持政策,并基于旅游管理学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视角进行建设,特别是充分利用广西建设旅游强区、桂林国际旅游品牌的影响以及旅游管理学科在对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进行相关平台申报与建设,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支持。经过学校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与学院的长期建设,旅游管理获得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广西重点学科、广西特色专业和优质专业、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中心、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广西旅游管理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改革试点等平台,旅游市场学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教学团队,旅游市场学、旅游规划学、生态旅游学、饭店管理4门课程被列为自治区精品课程。平台建设为学科进一步发展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能量,进一步夯实了学科发展的基础,拓展了学科发展空间,使旅游管理学科建设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围绕核心专业延伸和学位点建设,拓展学科发展空间

学科是人类根据认识的逻辑对认知成果进行划分的结果,专业是高等教育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而设置的学业门类。一个学科可以对应不同专业,一个专业可以跨越不同学科。学科与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协作与竞争关系,竞争主要体现在学科与专业的建设目标、主要内容有所区别;协作集中体现在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有效支撑,专业建设促进学科建设水平提升。因此,加强专业建设是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内容。桂林理工大学自1985年进行旅游管理专业首届招生以来,始终把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给予支持,在进行专业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依托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旅游管理学科的途径。由于在较长时间内只有一个专业独自发展,旅游管理学科发展和建设水平受到了限制。为了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一方面,学院进行了与旅游管理相关新专业申报及建设努力,先后申报获得了酒店管理、景观设计(原景观学)3个本科专业。酒店是旅游业最重要的中间联结点,酒店管理专业培养专门型人才,是对旅游管理综合人才培养的深化;景观设计专业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要,侧重与对旅游景观设计与管理人才的培养。到目前为止,形成了以民族旅游为核心,旅游景观设计和生态旅游为拓展方向的学科体系,使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内容更加丰富。核心专业拓展进一步促进了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加强了学科与专业的融合与交流。另一方面,根据学校发展定位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最终发展成为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思路,桂林理工大学在核心专业拓展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学位点建设进行旅游管理学科建设。2000年申报获得了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申报获得了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硕士学位授予权。旅游管理硕士学位点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旅游管理专业全国排名中处在较前的位置处。2009年桂林理工大学在申报博士建设单位时,将旅游管理学科列为重要的支撑学科之一进行建设。目前,根据国家对学位点建设的要求与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意见,旅游管理由原来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调整为服务业管理的二级学科,进一步强化了旅游作为服务业龙头地位的学科支持。今后旅游管理学位点建设的重点是瞄准服务业管理一级学科,积极拓展具有西部特色,与旅游发展紧密相关的民族学和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形成以旅游管理硕士学位点为核心,相关性强的其他学位点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优势学位点建设群。民族学重点以民族旅游经济和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等为重要方向,立足培养民族地区具有经济学基础从事旅游及其他产业的高端人才;风景园林突出旅游景观设计特色,培养具有景观设计基础从事旅游景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与管理的高端人才。旅游管理学科点建设群形成及旅游管理博士学位点建设将会更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拓展发展空间。

三、依托民族特色和理工科优势,凝练学科方向

学科建设突出特色是高校形成核心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学科要实现特色发展,必须确立主攻研究方向,突出重点,既能促进本学科领域向纵深发展,又能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与交叉。桂林理工大学处在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广西桂林市,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理、管、文、经、法、农7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其中理工科学科发展始终处在前列。同时,广西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旅游业不仅是广西的特色产业,也是广西的优势产业。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充分基于理工科的优势,紧紧依托地方民族特色鲜明的区位优势,特别是民族旅游发展的社会需求优势和学校理工科专业重技术、强逻辑的技术优势,以及多学科集中与交融发展的特点,在民族旅游研究、民族旅游经济发展、旅游规划设计、旅游景观设计、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科建设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旅游管理获得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核心课程旅游市场学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教学团队,旅游市场学、旅游规划学、生态旅游学、饭店管理4门课程被列为自治区精品课程。旅游管理学科依托民族特色和理工科优势凝练学科方向使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得了先机,学科方向确立与特色鲜明使学科优势更加集中,显著度更高,成为了桂林理工大学学科建设展示特色的重要方面。桂林理工大学2009年申报博士建设单位时,将旅游管理学科列为重要的支撑学科之一进行建设。

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提高学科发展实力

学科建设的关键是梯队建设,特别是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人才队伍建设是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保持学科发展活力的主要途径。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桂林理工大学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支持下,旅游管理学科人才队伍的学历、职称、学缘和年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优化。通过引进、培训(在岗培训和专业培训),现有专业教师4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59.5%,其中教授占16.7%;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97.6%,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21.4%(不包括在读博士5人)。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15%以上。专业教师中有8人具有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和导游证,3人获得星级饭店评定员资格,3人为广西区景区评定委员会委员。在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一是重视与知名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每年均选派优秀教师到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研修。二是为提高团队成员的国际交流能力和水平,十分重视国际交流,除鼓励教师赴国外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交流外,通过平台介绍和项目推动,引进国外优秀人才,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高校做访问学者,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每年都要聘请具有专业背景的外籍教师1名加入团队。目前,学术团队中有5人具有半年以上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双语教师8人。三是广泛邀请国内外优秀专家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开拓团队成员的视野。四是要求专业教师利用各种机会到企业挂职锻炼,全面提高团队成员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引进、培养,形成了由学科带头人和博士为骨干的旅游管理学科团队,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大多教师都曾到过相关旅游企业中挂职或任职,具有旅游行业从业经历,对旅游相关行业的最新动态有较好把握。

五、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加强科学研究,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旅游管理的优势篇(10)

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优势和差距

我省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浙江是旅游经济大省,旅游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三。2011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4080?郾3亿元,旅游业增加值为1851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郾73%,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13?郾05%,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省旅游业发展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产业转型加快、旅游融合空间拓宽、旅游项目推进平稳、旅游品质提升迅速,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2012年,全年已有在建旅游项目731个,实际完成投资508亿元,39个旅游项目进入2012年度全省服务业重大项目目录,“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初步确立。

 

浙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巨大,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基础良好。就资源而言,浙江在海洋、气候、山水地貌、生态环境、人文资源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旅游资源大省;就市场而言,2011年,浙江国民生产总值位列全国第三,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居民闲暇时间增多,旅游市场发展后劲十足;就产业而言,旅游业发展的“精品意识”,与其构建“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格局的作用,不仅能带动服务业,也能融合农业、工业,参与和推动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既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可以带动和促进其他产业的转型升级。

 

我省旅游业发展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差距。第一,我省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定位不相适应。一是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仍然偏低。2011年,浙江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郾73%,远低于10%的世界平均水平。全省各地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在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等方面,缺乏全局和长远发展的谋划,未能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巨大带动作用。二是浙江旅游业内部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具体表现为产业要素之间发展不平衡、各要素内部发展不平衡以及地区间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三是旅游产业竞争力仍然不强。我省旅游企业与发达国家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相比,差距较大,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也低于其他行业。第二,我省旅游产品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不相适应。我省旅游总体接待能力仍存在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现象。一是供需矛盾在特定时期仍然突出。尤其是“十一”、春节长假期间,供给能力不足,既不利于有效满足快速增长的旅游需求,也不利于充分释放巨大的旅游消费潜力。二是旅游产品供给难以有效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旅游消费已逐步从对观光产品的单一需求向观光、度假、会展等多元需求转变,浙江旅游产品创新有待增强,难以有效满足日益显现的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需求。三是旅游特色挖掘深度和广度不足。一些地方对自身比较优势认识不够,难以在定位上彰显特色、错位发展。第三,我省旅游管理体制与旅游产业发展不相适应。受多元化市场需求和产业模式创新驱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和社会资源融合加快,产业多元化、业态创新趋势越来越显著,形成一个大旅游产业体系,而目前旅游管理体制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变化不适应,突出表现为行业管理与大产业发展格局不匹配,多部门多头监管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旅游资源分属文物、建设、国土、农业、林业、环保、海洋等不同部门,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部门,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甚至有些地方、有些部门还存在“大旅游产业”是旅游部门争要素、争资源的片面看法。

 

把我省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

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我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全面推进“美丽浙江”建设。旅游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最有优势、最富潜力的产业。旅游产业是一项传播文明、传播美丽,带动培育美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美丽产业。旅游产业是绿色产业,能够促进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美好人居环境的缔造和推进力量。当前旅游业发展正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大有可为。

 

我们认为,把我省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必须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精心设计发展路径,把握突破重点,聚合各方力量,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旅游业发展之路。为此建议,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旅游业发展应坚持“一个战略、三个重点”的总体思路。

 

(一)一个战略。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大旅游”发展战略,就是把旅游业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产业集群来综合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高起点、高要求、高标准规划,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旅游业的战略地位,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一是注重科学性,吸收国内外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将科学发展观理念全面融入旅游业规划、建设、营销、管理全过程,实现从部门经济向综合经济跨越;二是注重统筹性,强化与各项产业政策有机融合,从行业管理向综合管理跨越;三是注重战略性,强化特色定位、区域定位、功能定位、业态定位,做到差异发展、重点发展、有序发展、持续发展。

 

(二)三大重点。

1.以推进旅游业与三大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一是推进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发展。有机整合我省山区、林区、海岛、平原等各类乡村地域的生态环境优势、乡土文化优势与特色产业优势,重点推进旅游业与农业、林业、渔业、水利、畜牧、海洋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二是推进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我省制造业和区域特色经济发达的优势,积极发展工业观光游、商务考察游。加强旅游商品的研发与生产,加快改善丝绸、陶瓷、刺绣、竹编、木雕、石雕、根雕等传统特色工艺品的花色品种和加工制造水平。三是推进旅游业与第三产业中其它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有序推进旅游与会展节庆、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领域的产业融合。以大型国际展会、重要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平台,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

上一篇: 分布式商业模式 下一篇: 城中村改造带来的好处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