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7 16:23:18

高血糖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

高血糖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篇(1)

老年糖尿病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代谢性疾病,常诱发夜间低血糖的出现,临床上表现为面色苍白,全身乏力,手足颤抖等,严重时可出现精神及行为上的异常。若无法得到及时的处理,则可诱发重要器官的损伤,甚至使患者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现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6例夜间低血糖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预防及护理措施,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5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年龄在59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7岁,病程在2至2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5.6年。口服降糖药治疗19例,应用胰岛素治疗37例。

1.2 护理措施

1.2.1 心理护理

要求护理人员能够积极与患者取得沟通,建立好良好的护患关系,以消除患者的内心恐惧,对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文化程度进行充分的认知,以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护理方案。

1.2.2 加强病情监测

对患者睡前血糖值进行密切监测,其中将血糖值在6mmol/L以下作为重点观察对象。另外,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充分了解,对患者的表情及神智给予重点观察,并加强夜间巡视工作,同时对患者的主诉做好记录与分析。

1.2.3 健康教育

(1)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嘱患者及家属能够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进行足够的了解,并对其相关并发症进行观察,并对其包括头晕、出冷汗等相关临床表现予以充分掌握,同时对于文化程度较低且初发性的低血压患者给予充分宣教。

(2)饮食的健康教育。将控制饮食作为饮食教育的中心内容,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宣教工作。

(3)用药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能够严格遵循医嘱,不可随意更要用药时间及用药剂量,并注意在服用药物时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服用剂量,同时需对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一定的了解。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讲解,并观察患者服用药物后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另外,嘱老年患者在外出时携带注明自身姓名、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及疾病类型,当患者出现意外时能做出及时抢救。(4)适当运动嘱老年患者能够适当进行运动,以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同时增强胰岛素的作用,但注意的是不能空腹运动,并保证每次运动时间在半个小时以下,运动量不宜过大,可适当进行扫地、浇花、慢跑等有氧运动。

2 结果

高血糖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篇(2)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3(a)-0190-02

妊娠糖尿病是临床的一种常见性并发症,不但引发羊水过多、自然流产发生率,还可引发巨大儿、胎儿窘迫、死亡等不良事件,危害母婴生命健康。因此,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针对性护理措施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该院将综合护理管理用于妊娠糖尿病患者中,取得满意效果[1]。为了进一步的探究该患者护理后的临床效果,该文将该院收治者作为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妊娠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对象,按患者意愿分组后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常规组30例,年龄段22~38岁,平均(30.2±1.2)岁;孕周23~27周,平均(25.4±0.4)周;其中,初次生产者20例,高龄产妇6例,经产妇4例;文化水平:大专以上学历者5例,高中学历者10例,初中学历者12例,小学学历者3例;干预组30例,年龄段23~39岁,平均(30.3±1.3)岁;孕周23~28周,平均(25.5±0.5)周;其中,初次生产者19例,高龄产妇6例,经产妇5例;文化水平:大专以上学历者4例,高中学历者11例,初中学历者13例,小学学历者2例。2组患者年龄段、文化水平、孕周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实施基础护理措施,如:向患者讲解妊娠期糖尿病病况,为其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干预组患者则实施综合护理管理。

1.2.1 设立产检门诊 患者入院接受治疗后,科室领导需安排专职护士负责,且该护士需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工作经验丰富、沟通能力强。根据患者情况建立保健档案,内容:患者的年龄、孕周、体质量、血糖、血脂等,向患者了解糖尿病知识了解情况,饮食方法等,由负责人员进行整理。

1.2.2 健康教育及饮食护理 资料显示,健康教育、饮食方案的制定是临床治疗妊娠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措施,这就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健康教育及饮食方案,以提高预后效果[2]。健康教育:实施一对一的健康教育措施,针对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主要内容为:糖尿病病发内容、饮食控制的重要性、糖尿病病发后对患者的影响。同时,还可借助宣传栏、讲座、发放教育手册等途径健康教育,并根据患者文化水平借助通俗易懂语言提问,反复讲解,直到满意为止;饮食护理:根据患者营养现状制定饮食方案:多摄入纤维含量高的食物,以谷类食物为主,提高每日蔬菜、水果等食物摄入总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类食物,提高每日牛奶、鸡蛋类食物量;限制每日油脂类食物摄入量,禁止食用油炸类食物[4];叮嘱患者严格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禁止暴饮暴食,从而将血糖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另外,还需将所制定的饮食方案、健康教育计划等记录在案,以及时监督、复诊,每周按时电话随访,进而了解患者执行情况。

1.2.3 血糖监测 护理人员按时监测患者血糖指标,并教会患者血糖监测的正确方法,直到合格为止。每周2次监督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标情况,详细记录相关数据,一旦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以适当调整血糖指标及饮食方案,将血糖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1.2.4 心理护理 一旦妊娠孕妇被确诊为妊娠糖尿病,将致使其出现紧张、恐惧等心理,再加上担心对妊娠结局的影响,间接加大心理负担,危害母婴生命健康。

1.2.5 运动护理 妊娠糖尿病患者在没有任何产科禁忌证的情况下,需根据患者身体健康状况制定运动方案,并按时电话回访,每周至少2次,了解运动情况[3]。该运动方案的强度、时间、频率等内容需根据患者年龄、孕周、血糖指标等情况制定,以饭后2 h运动为宜。当然,运动期间还需确保患者心率处于120次/min以内,一般以慢走为主,30 min/次,禁止运动力度过强,以避免子宫过度收缩。

1.2.6 生活护理 叮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按时更换内衣裤、相关物品,做好口腔、皮肤清洁工作,预防口腔、呼吸道感染[4]。

1.3 评定项目

预后评定患者营养保健认知程度、血糖指标及护理满意程度。营养保健认知程度借助调查问卷的方式判定,主要内容包括:是否充分了解糖尿病病发因素、孕期每天需进食总量、每天需摄入水果量、每天需进餐的次数、体重控制范围等,总分100分,分为了解、基本了解、不了解;护理满意程度亦借助调查问卷方式判定,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即:总分在90分以上表明满意护理,总分在70分以上表明比较满意护理,总分低于60分表明不满意护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营养保健认知程度判定

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后营养保健认知了解度有区别:干预组低于常规组(P

表1 临床营养保健认知程度判定[n(%)]

2.2 临床血糖指标评定

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后空腹血糖、早饭后血糖、午饭后血糖、晚饭后血糖指标有区别:干预组低于常规组(P

表2 临床血糖指标评定[mmol/L,(x±s)]

2.3 临床护理满意程度评定

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后护理满意程度有区别:干预组高于常规组(P

表3 临床护理满意程度评定[n(%)]

3 讨论

综合护理管理是临床新型护理模式,旨在帮助患者将血糖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减少对母婴的影响。该管理中所实施的心理疏导方案,不但可提高患者糖尿病知识了解度,减轻心理负担,还可从根本上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促使其积极调整最佳状态接受临床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根据患者饮食习惯、机体营养等情况制定合理饮食方案,即可满足患者机体需求,帮助胎儿生长、发育,还可通过对营养物摄入总量的限制,将血糖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适量运动可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改善糖代谢异常现象,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能,以降低血糖指标;生活护理措施的实施可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避免由各种因素引发的感染,保证母婴生命健康。将其用于妊娠糖尿病患者中,可获得显著效果。该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对干预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管理措施后血糖指标得以改善,且改善情况多于基础护理常规组(P

综上,临床针对妊娠糖尿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管理作用显著,可改善血糖指标,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学习。

[参考文献]

[1] 程根娣,平风娟,彭巧君,等.循证护理模式对妊娠糖尿病病人预后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28(1):68-70.

[2] 谭晓艳,谭玉玲,郑丽迁,等.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护理策略及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1,8(11):503-505.

高血糖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篇(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09-02

糖尿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该疾病一旦确诊通常需要接受终身治疗。随着人们对于糖尿病临床治疗和护理方法认识的不断深化,综合防治措施已经逐渐替代了传统单一的药物治疗措施,社区家庭也逐渐成为了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疗和护理单位,社区家庭护理措施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疾病控制率、遵医率和知晓率。本次临床研究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家庭健康教育护理责任制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以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在我镇社区建档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60例,女性40例,患者年龄范围在40岁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13.5)岁,患者平均病程为(10.5±3.4)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所有患者均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临床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社区家庭健康教育责任制护理,具体措施为:社区家庭健康教育护理责任制护理人员每个月组织糖尿病患者进行一次健康咨询活动,向其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向糖尿病患者说明常见并发症类型和预防措施,以及糖尿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并向其说明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方法,嘱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使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说明糖尿病相关知识,并制作糖尿病健康手册,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运动、饮食和治疗方案。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血压、血糖监测方法,以及足部、皮肤护理方法和胰岛素注射方法。对于失去治疗信心的患者,对其实施心理干预护理,使其了解到健康教育对于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重要作用。

1.3 观察指标 第一,患者空腹血糖控制标准为:正常为空腹血糖在3.9至6.0mmol/L之间,较好为6.1至6.9mmol/L之间,不良为7.0mmol/L以上。第二,生活质量评分:使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对患者的功能健全情况、情绪稳定情况、生理健康情况、家庭和社会健康情况以及附加内容进行评定,分数越低则表示受影响程度越重。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χ±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使用X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若P

2 结 果

2.1 生活质量评分 实验组患者平均生活质量评分为(185.43±12.33)分,对照组患者平均生活质量评分为(128.34±22.21)分,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

2.2 空腹血糖 实验组患者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率为98%,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率为80%,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控制效果对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

3 讨 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种不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糖尿病的发生率也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糖尿病是一种需要终身治疗的慢性疾病,患者一旦确诊则需要接受长时间的药物、饮食和运动治疗,且随着患者病程的不断发展,患者还可能发生各种临床并发症。合理治疗和早期诊断是糖尿病临床治疗和护理的关键,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加强自身的遵医行为,并积极主动地参与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1]。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护理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是主要的临床治疗措施之一。糖尿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遵医行为和疾病知识掌握率等因素都会对其临床治疗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社区家庭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临床治疗单位,实施社区家庭健康教育护理责任制后,护理人员会定期到患者家庭和社区为其提供糖尿病知识咨询和普及服务,并逐渐成为了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主体[2]。

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接受社区家庭健康教育后,与接受常规临床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相比,其空腹血糖控制效果更加理想,且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表明其生活质量更高。由此可见,在糖尿病患者中实施社区家庭健康教育护理责任制,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助于其血糖控制,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3]。

参考文献

高血糖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篇(4)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126例笔者所在医院就诊CHD合并T2DM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1例,女55例,平均(67.8±6.3)岁,均签订知情同意书。入选标准:(1)CHD诊断依据ACC/AHA制定的冠心病诊治指南;(2)符合WHO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3)患者年龄大于60岁。排除标准:(1)伴有NYHA分级2级以上的心衰;(2)随访资料不齐全的患者;(3)合并有严重的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

1.2 分组

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62例和对照组64例。研究组中男35例,女27例,平均年龄(65.6±6.1)岁;对照组中男36例,女28例,平均年龄(70.1±6.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内科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护理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治疗,研究组予以循证护理措施治疗,具体循证护理措施如下。

1.3.1 尽早识别及处理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应激性高血糖 循证证据: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与年龄有相关性,同时2型糖尿病又是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而较易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且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如无明显胸痛,故较易漏诊。加之老年患者的心脏代偿能力显著降低,因而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一旦发生ACS极易诱发心源性休克[5]。循证护理措施:(1)护理人员要严格定期的床边巡视,着重观察并记录病人的表情、神志、面色、皮温、四肢末梢循环状态以及尿量等症状;(2)给予心理支持以减轻患者的恐惧、紧张、烦躁等负性心理状态,给予耐心的言语交谈,用专业知识解答患者的问题,赢得患者的支持。对于存在情绪过度紧张的患者必要时可按医嘱给予适当的安定等镇静剂;(3)加强血压定期监测,持续心电监护,警惕血压的过快波动,若患者血压在1 h内快速下降20%以上,即便患者即时血压正常,也应及时向医师汇报,并尽早予以处理。(4)监测血糖,一般检测血糖间隔时间为2 h,对出现的应激性高血糖必要时可应用正规胰岛素降糖,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5)对于发生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的患者应尽快配合医生实施急诊PCI或溶栓准备工作[6]。

1.3.2 尽早预防与治疗干预心力衰竭 循证证据:临床研究证实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心功能储备显著降低,在缓解期时机体组织的代谢需求能基本满足,但是当出现应激状态,如:血压波动过大、低血糖、感染、情绪激动等,心功能不能满足机体增加的耗氧量,易诱发急性心力衰竭,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结局。循证护理措施:(1)加强冠心病与2型糖尿病宣传教育,使患者了解2型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指导患者正确的饮食习惯;(2)随访期应注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的发生,如感染加重、情绪激动、输液滴速过快、便秘等;(3)强调患者出院后平时的自我监测习惯,监测血糖、血压变化,防止波动过大;(4)急性心力衰竭发生时要持续心电监护,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肺部体征,应用Killip分级来评估急性心衰程度;(5)日常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要注意监测血钾及心电图,防止洋地黄中毒[7]。

1.3.3 预防与有效治疗院内感染 循证证据:由于老年患者本身抵抗力低下,而2型糖尿病又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加之需要长时间多次住院,因而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易并发院内感染。此类患者泌尿道及呼吸道正常定植的病原微生物会大量繁殖,进而引起泌尿系统及肺部的感染。同时院内感染又是一种应激反应会诱发机体血糖升高,导致血糖控制不佳,甚至能诱导发生心肌梗死。循证护理措施:(1)病房环境均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湿度及温度应保持在适度舒适状态,每日应定时进行有效空气消毒,每天至少一次使用含氯消毒液对病房进行表面消毒;(2)要求患者采取侧卧位或侧俯卧位,定时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发生;(3)计算24 h液体出入量,保证机体产生充足尿液,以达到尿道冲洗的作用,减少细菌附着;(4)每天患者的使用盐水棉签进行鼻腔护理1~2次,口腔护理2~3次[4,8]。

1.4 临床疗效指标分析

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清晨空腹抽取3~5 ml肘静脉血,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FBS)、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并记录;分析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血压值;应用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仪检测LVEF、心脏指数(CI)等心功能指标。

1.5 预后指标分析

所有患者出院后均随访1年时间,随访间隔为2月,记录并计算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血糖达标率、2型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分(QOF)。其中1年内MACE定义为: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梗、靶血管血运重建术;2型糖尿病并发症主要为: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出院后均采用服药依从性调查表进行测评,共分为3个方面,即定期复诊依从性、药物治疗依从性、饮食控制依从性,每个方面4分,总分12分。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行生活质量(QOF)综合评分,分5个部分,共25个条目:家务活动、休闲及户外活动、工作及经济状况、家庭关系、心理评估,依据六级评分,分数越高,QOF越好。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疗效指标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FBS、HbA1c、SBP、DBP明显低于对照组,而LVEF及CI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预后指标的分析

随访1年期间共有18人因各种原因失访,有效随访率为85.71%(108/126)。在108名有效随访对象中,MACE发生率、2型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分别为:2.78%(3/108)、5.56%(6/108);而服药依从值、血糖达标率、QOF分值较高,分别为:(9.3±1.9)分、70.37%(76/108)、(88.3±3.2)分。

3 讨论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均存在着病程较长、反复住院、病情复杂等特点,并且较易发生急性心衰、急性冠脉综合征、心源性休克、应激性高血糖以及院内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因此此类患者的预后结局不良[1,9]。国内外已有临床研究证据认为,加强护理管理、给予适宜的护理措施干预患者的并发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具体的护理措施目前尚没有定论[10]。近年来临床开始推广循证医学的诊疗方法,因而循证护理概念也被护理工作者提出[11-12]。目前循证护理的定义是指,根据充分的科学的临床研究证据,指导护理工作者对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目的是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的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结局[13]。目前循证护理理论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上已得到应用,对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很好改善效应,但是对于患者的预后结局的改善程度目前尚没有充分的临床护理研究[14]。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开展一系列的循证护理措施,来判断对于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作用。

本研究中根据临床研究证据,着重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最可能存在的三个危险因素,如:发生ACS与应激性高血糖、诱发急性心衰以及院内感染,进行循证护理干预,为了解这一系列的循证护理措施的效果如何,本研究重点选取了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指标(如:FBS与HbA1c)、血压控制水平指标(如:SBP与DBP)以及反映心功能水平的指标,如:LVEF、CI等。结果显示给予循证护理措施后随访一年,患者的血糖、血压控制更加理想,并且心功能的改善也更加显著,也证实了循证护理措施的临床疗效显著。在本研究中选取MACE发生率、2型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服药依从性、血糖达标率、QOF等指标做为反映患者的预后结局的因素,结果显示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以及2型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降低,而血[DyLw. Net专业提供写作医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糖达标率显著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也均显著提高,这表明循证护理措施能过显著改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预后结局,故循证护理理论对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Berra K.Does nurse case management improve implementation of guideline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reduction[J].J Cardiovasc Nurs,2011,26(2):145-167.

[2]汪志青.循证护理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医嘱依从性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2):1-3.

高血糖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篇(5)

结果:从病情恢复情况看,实验组的血糖控制良好率、肾功能改善良好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优于对照组;从生活质量评分角度看,实验组的生理评分、心理评分、社会评分、环境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软件处理,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

结论:为老年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应用临床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肾病尿毒症临床整体护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51-01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简称DN)是一种慢性并发症,主要是由糖尿病血管病变引起的[1],与青年患者相比,老年患者的器脏功能较弱,病情进展迅速,更易出现尿毒症,病死率更高,做好对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非常重要,本文将研究临床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老年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抽取2009年5月~2012年11月老年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112例,将其分成实验组56例,对照组56例。实验组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67~82岁不等,平均年龄70.3岁;对照组中,男29例,女27例,年龄69~81岁不等,平均年龄73.0岁。经检查,112例患者血肌酐>707μmol/L,肾小球过滤

1.2一般方法。为对照组患者实施内科常规护理干预,为实验组患者实施临床整体护理干预,详情如下。

1.2.1内科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为该组患者进行糖尿病健康护理宣教,为改善其肾功能,给予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为控制患者血糖,每天为患者注射胰岛素,或叮嘱患者口服降糖药物,此外,对其进行饮食干预与运动指导。

1.2.2临床综合护理干预。糖尿病肾病尿毒症的病程比较长,患者易存在绝望、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以上不良心理同意导致血糖波动,恶化患者病情。护理应该用安慰性与鼓励性的语言同老年患者交流,消除其抵触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其用药依从性,此外,对患者进行饮食干预与运动指导,纠正患者不良行为方式,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3判断标准。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并为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从病情恢复角度看,若患者空腹血糖处于4.4~6.1mmol/L之间,说明血糖控制良好,若患者≤18mmol/L,Cr≤500μmol/L[3],说明其肾功能改善良好,从生活质量看,利用“生存质量测量量表简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方面内容,生活质量越好者,评分越高。

1.4统计学分析。与两组糖尿病肾病尿毒症老年患者相关的数据,借助SPSS11.5(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进行统计学处理,若P>0.05,无统计学意义,若P0.05)。

2结果

2.1两组糖尿病肾病尿毒症老年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对比。实验组的血糖控制良好率、肾功能改善良好率高度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软件处理,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

2.2两组糖尿病肾病尿毒症老年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实验组的生理评分、心理评分、社会评分、环境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软件处理,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

3讨论

老年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的机体器官老化,易出现低血糖、低血压、感染等并症[4],有必要做好对此类患者的临床护理。在临床综合护理中,应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消除其不良情绪,与此同时,保持患者膳食的合理性,控制其对糖的摄入,叮嘱患者多食新鲜蔬菜与水果,禁烟酒,根据患者血糖变化情况定时调整各类降糖药物的剂量。此外,为患者及其家属发放糖尿病知识宣传手册,讲解防止低血糖与血糖监测的方法,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本文研究了临床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老年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的临床效果,为对照组患者实施内科常规护理干预,为实验组患者实施临床整体护理干预,护理结束后,实验组的病情恢复情况与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软件处理,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

综上所述,为老年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应用临床整体护理干预措施,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秀荣,金丽萍.老年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的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09,03(23):235-236

高血糖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篇(6)

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的情况是非常严重的,其主要是由于老年患者自身的各个脏器功能逐渐的衰退,加之身体免疫力较低以及其他原因的共同作用导致出现低血糖的情况,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的情况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否则会诱发生命的危险。在针对于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治疗的同时,还需要针对于诱发低血糖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最终实现良好的康复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2012年3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47例,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为51~74岁,平均年龄为61.3岁。通过对47例患者的临床检查发现,其中有8例患者同时伴有高血压疾病,30例患者伴有冠心病,以及9例患者同时伴有胃肠疾病。

1.2方法 对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导致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的原因。具体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药物因素。药物因素能够导致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患者服用的药物导致患者身体发生不良反应,最终诱发患者高血糖的发生。其次,饮食因素诱发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主要就是患者在平时的生活饮食过程中,食用的一些食物容易诱发患者的低血糖[1]。再次,运动因素。所谓的运动因素主要就是患者在平时的生活中由于过度的运动出现低血糖的情况。通过对47例患者临床资料的总结,上述3种因素是诱发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的主要原因。针对于诱发患者出现低血糖的主要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2]。

1.2.1药物护理 在针对于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护理中,需要进行完善的药物护理。首先,在患者服药的时间上,护理人员应该进行重点指导,以免造成患者由于服药的原因导致低血糖的发生。其次,护理人员还需要对各种治疗糖尿病药物的不同种类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针对于一些在患者服用后容易出现低血糖的药物,护理人员需要谨慎为患者服用,以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3]。再次,护理人员还需要在患者服药之后,还要对患者各项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如果发生低血糖的情况,通过及时的进行处理,能够减少危险情况的发生。

1.2.2饮食指导 护理人员还需要做好相应的饮食护理,通过合理的饮食护理,能够减少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情况的发生。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饮食护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实际疾病的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对患者日常饮食的时间、日常饮食的量以及食物的种类等进行科学的指导,进而能够使患者做到少食多餐,达到饮食上的平衡,减少低血糖情况的发生[4]。

1.2.3运动指导 由于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中,有一部分患者是由于不合理的运动导致的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运动指导,像,在平时的治疗中,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运动才能够确保身体的康复,但是,运动的种类和运动的量需要重点的把握,一般适合糖尿病患者运动的项目主要有慢跑、快走、游泳以及骑车等,在运动的时间上,应该以每天早晚30min为佳,这样有助于减少糖尿病低血糖情况的发生,促进患者疾病的早日康复[5]。

1.3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头晕、无力以及颤抖等低血糖临床表现症状显著的消失。有效:患者头晕、无力以及颤抖等低血糖临床表现症状有所消失。无效:头晕、无力以及颤抖等低血糖临床表现症状没有消失,需要进一步进行治疗。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情况的时候,需要及早的进行就诊,及早的进行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诱发患者的生命危险。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一方面医生通过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解决患者低血糖的问题,另外一方面,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患者再次发生低血糖的问题,确保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针对于47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主要采用的是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的研究,寻找导致低血糖的因素,进而护理人员通过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实现良好的护理效果,减少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通过本次的临床研究发现,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主要与患者自身有关,患者对于相关药物了解不全面、饮食习惯不好以及运用过量等都容易诱发患者低血糖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指导,能够实现良好的护理效果[6]。另外,护理人员在针对于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由于护理对象为老年患者,其身体素质较差,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较为脆弱,护理人员需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全面的做好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减少糖尿病再次复发的几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更好的促进患者的良好康复。

总之,通过查找导致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因素,并且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的提高护理效果,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美珠.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及护理[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3(05):312-313.

[2]段玉琴,李嘉颖,陈邱玲.老年糖尿病伴双下肺肺炎误诊1例分析及护理体会[J]. 西南军医,2007,14(06):259-260.

[3]顾云芬,许素风.急诊低血糖患者的护理与预防[J]. 中国医药导报,2011,14(32):142-143.

高血糖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篇(7)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0-0094-03

糖尿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于伴随终身的慢性疾病,有研究显示我国部分城市20岁以上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达11%左右[1]。目前在我国大约有糖尿病患者4 000万左右,发病率为2.7%,而其中95%以上均为2型糖尿病,且一般会合并肾脏、心脑血管、视网膜等病变,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产生巨大的影响[2]。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护理工作的模式已经发生转变,从以往的临床护理向循证护理转变,目的在于寻找科学的护理方法及理念来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将护理理论及经验知识相互结合转换成临床证据,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3]。我院采用循证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2月于我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6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颁布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4例。其中观察组男50例,女34例,年龄28~70岁,平均(49.43±5.28)岁,病程1~15年,平均(7.14±4.22)年;对照组男48例,女36例,年龄32~71岁,平均(50.07±5.34)岁,病程1~14年,平均(7.28±4.06)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常规治疗,采用口服降糖药或者应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对于患者存在的原发疾病积极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1.2.1 对照组 采用内科护理常规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

1.2.2 观察组 对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措施,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结合临床经验与理论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首先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长期困扰患者,部分患者的生活无法自理,身心受到折磨,因此患者容易出现不同的情绪变化,产生焦虑、抑郁、烦躁的不良情绪,部分患者无法以正确心态去应对,护士要在患者入院后积极评估患者的心态,和患者进行有效地沟通,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压力。其次,通过健康教育的形式,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病因、治疗的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预后等情况,让患者做到心中有数。第三,对患者实施饮食与运动干预措施,让患者体重接近或达到理想体重,注重三餐的营养均衡,对每餐的谷物、肉食、油类的摄入要定时定量,减少葡萄糖的吸收,同时要叮嘱患者尽量避免动物性的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让患者能够认真执行低糖、低脂、低盐及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结构,可以适当地增加优质蛋白与粗纤维食物的摄入,并尽可能地少食多餐,此外,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状况让患者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掌握运动方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第四,对患者服药进行护理干预,叮嘱患者严格执行医嘱的用药原则,耐心的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用药的时间、用药的方式及注意事项,向患者讲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切忌随意地减少或者增加药物,必要时可以采取闹钟提醒的方式,叮嘱患者及时服药。第五,指导患者对不良反应进行预防,糖尿病患者主要的不良反应是低血糖的发生,由于患者的活动量超出适应范围或者饮食的摄入不够及药物使用的过量均会产生低血糖,因此叮嘱患者在外出或者家里应随时准备糖块及卡片,卡片书写患者姓名、年龄、疾病、服用药物、家庭住址及联系方式,以便周围人群可以及时应对。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改善情况及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控制情况,其中焦虑自评量表评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表示轻度焦虑,60~69分表示中度焦虑,70分以上表示重度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的分界值为53分,其中轻度抑郁为53~62分,中度抑郁为63~72分,重度抑郁为72分以上[4]。同时对患者从临床护理服务、医疗专业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满意度调查,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三种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 l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6.5525,P = 0.0105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改善情况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改善情况(x±s)

注:两组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有所改善,与护理前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护理后评分与对照组护理后评分比较,t = 7.0170、6.2290,P =0.0000、0.0000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控制情况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控制情况比较(x±s)

注:观察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t = 9.5312、10.0273,P = 0.0000、0.0000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2型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对于患者来讲是一种应激反应,患者如果缺乏对于糖尿病的知识的了解会让患者产生情绪上的障碍,不良的情绪会使患者升糖激素的分泌增多,因此胰岛素的敏感程度会下降,对于血糖的控制影响较大[5]。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相对较高,伴随着生理功能的不断减退,记忆力及理解的能力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因此对于糖尿病的基础知识需要进行反复的讲解和提示,增强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由于糖尿病一旦患病,其病程较长,且治疗起来极为复杂,目前临床上没有有效的根治方案,我们在临床上主要应用药物及胰岛素进行治疗,但是药物的治疗虽然对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起到主要作用,但是同样不可以忽视患者自身的努力,因为大部分的时间需要靠患者的自觉来维持治疗的效果,因此通过临床循证护理给予患者正确的饮食、运动指导、服药指导及心理干预措施,可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调整患病后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积极的配合临床治疗[6]。

循证护理属于循证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通过循证医学的原理与方法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将临床的科学研究依据与患者的自身愿望和需求同现有的临床治疗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做出正确的临床护理措施,解决患者的实际性问题,是临床治疗过程中相对较为理想的护理实践方法[7]。循证护理工作要求护士要用发展的眼光对护理工作中的做法和理论进行分析,将临床护理服务建立在现有的循证医学基础上,这要求护士要积极学习理论知识并和实践相结合,寻找和问题有关的文献作为参考依据,制定出有效、可行的临床护理工作计划。我们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评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有研究显示,部分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疾病存在着相对复杂的关系,特别是不良的心理刺激会加重患者的病情,而糖尿病本身又会造成患者的心理负担较重,两者互为影响,呈现出恶性循环。因此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能够消除患者的不良负面心理压力,让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工作[6]。其次对患者实施必要的健康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讲座、问卷、看光盘、开讨论会等各种各样的形式,帮助患者能够有效地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包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膳食,进行正确的、合理的、有效地护理干预,从而有效地提高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要指导患者不可盲目进行大量的运动,在运动前最好检测好血糖的浓度,对于血糖浓度超过16.7 mmol/L及低于5.5 mmol/L应尽量避免大量运动,血糖过高的患者在运动后会出现血糖的升高,而血糖过低的患者又容易发生低血糖[8]。同时,我们对于临床上采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应格外注意,特别是患者使用胰岛素泵治疗期间要时刻保证胰岛素泵的干燥和温度应适宜,确保胰岛素泵的密封效果,确保临床治疗的效果,而且还要注意间隔的在上次输注点位的3 cm内更换输注的部位,保证患者能够有效吸收胰岛素,对于拔针后要对针眼进行消毒并覆盖,防止出现并发感染。本研究表明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让患者体会到优质的护理服务,使得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通过对患者实施包括心理干预等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两组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有所改善,与护理前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是观察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给予患者正确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指导,指导患者合理服用药物,鼓励患者治疗疾病的积极性,可以帮助患者血糖控制更为理想。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因此,我们对于2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要尽可能地发挥护士的自主精神,以患者和护士的心理状况及发展的过程作为依据,挖掘患者及护士的潜力、主动性与创造性,有效地实施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柔性护理措施。

综上所述,对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改善患者焦虑及抑郁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魏红霞. 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43-44.

[2] 孙伟,朱江勉. 胰岛素泵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 中华全科医学,2009,7(3):281-282.

[3] 石涛,刘爱萍. 社区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8(6):121-122.

[4] 苏丹红,欧阳萍. 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观察[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3):1635-1637.

[5] 金顺华. 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的疗效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0, 7(5):109-110.

[6] 杨冬梅,赵霄霞,刘海英. 人性化护理在内科中的实施及其效果分析[J]. 当代医学,2011,17(4):121-122.

高血糖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篇(8)

【关键词】 糖尿病;低血糖;相关性植物神经功能衰竭;护理

在临床糖尿病患者中,低血糖作为急性并发症之一较为多发和常见[1]。短暂低血糖易造成脑功能不全,持续较长时间且严重发作时甚至出现脑死亡,或有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连锁反应发生,表现为糖尿病低血糖相关性植物神经功能衰竭(HAAF)。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对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HAAF患者30例,对其临床护理相关内容和护理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9~74岁。19例为1型糖尿病,11例为2型糖尿病;磺脲类药物治疗14例,胰岛素治疗16例。采用末梢微量血糖法或静脉血送检进行诊断,对血糖每2~6h行1次监测,当血糖监测值

1.2 护理方法

1.2.1 低血糖消除护理 先行低血糖为引发HAAF的连锁事件,对先行低血糖进行消除是对本病进行根除的关键。对患者及家属行健康宣教,就诱发低血糖的危险因素进行讲解,实施有效措施进行避免;胰岛素促泌剂或胰岛素合理应用,以防出现过剩血浆胰岛素;摄入量依据患者的活动量进行准确计算;睡前加餐,适当运动,防止夜间睡前或运动后出现低血糖。

1.2.2 血糖阈值下降预防护理 对糖尿病低血糖的脑神经性低血糖症状、胆碱能神经症状和肾上腺素神经症状进行准确识别,若有医疗条件时可行指尖血糖快速测试,对低血糖的程度进行确定并采取恰当的措施处理。血糖水平在任何时间均

1.2.3 预防低血糖恶性循环护理 因血糖阈值在低血糖反复发作的情况下出现渐进下降表现,低血糖症状也呈逐渐消失表现,发展为无症状低血糖。在早期需对血糖进行频繁监测才可发现。中度低血糖为血糖浓度

1.2.4 HAAF逆转护理 患者为严重低血糖发作或无症状低血糖一次及多次出现时,应指导患者对再次低血糖的发作进行严格避免,控制无症状低血糖在几周内连续未发生,以对HAAF进行有效逆转,避免引起不良后果。

2 结果

本组30例患者中,经有效治疗和护理,并行5个月的随访,低血糖发生率为6.7%,给予含糖食物后缓解,HAAF好转及逆转率为90%。

3 讨论

人体大脑的血循环需葡萄糖持续供应,自身对糖原只能储存几分钟对葡萄糖无法合成。葡萄糖运转率在动脉血浆葡萄糖浓度处于生理范围以下时出现下降,减少了透过血脑屏障的量,大脑为保证细胞存活而节省葡萄糖使功能活动受限,病情严重时,导致HAAF的发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护理是促进治疗成功的关键[2]。采用胰岛素对胰岛素严重缺乏的2型糖尿病或1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或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长效胰岛素强促泌剂大量口服时仍频发低血糖,为对糖尿病血糖控制面临的较难处理的问题[3]。低血糖好发于食品摄入不足,或胰岛素作用时间不适宜或过量、运动量过大等状况。低血糖症状在血浆葡萄糖浓度处于正常范围以下时发生,主要为包括胆碱能神经症状、肾上腺素症状和脑神经症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植物神经症状[4]。由于自身胰岛素分泌下降在发生低血糖后不能自行调节,造成血糖值下降,临床对HAAF进行彻底逆转时需对血糖的控制适当放宽,采取有效措施对诱发低血糖发生的因素进行避免,确保无症状低血糖发作连续几周无发生,最大限度的提高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 赖英,李华,胡一勤.健康护理教育在高龄糖尿病患者中的作用研究[J].四川医学,2010,31(6):88.

高血糖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篇(9)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48~76岁,平均(56.7±1.2)岁;1型糖尿病患者29例,2型糖尿病患者11例;16例因感染诱发,15例因胰岛素中断或剂量下调诱发,5例因饮食不当诱发,4例无明显诱因;40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病前口干、乏力、多饮多尿,18例患者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10例病情严重患者皮肤及粘膜干燥。

1.2 急救与护理方法

1.2.1 急救措施 ① 补液: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补液,以先快后慢、先盐后糖为补液原则,最开始2h内补液控制在1L~2L,之后降低补液速度,24h内补液4~8L。条件允许时还要监测毛细血管楔压、中心静脉压等,预防出现心力衰竭。② 应用胰岛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中多数血糖水平在16.5~33.5mmol/L,临床常选择静脉泵入低剂量胰岛素,一般剂量在0.1U/kg?h,每隔1h检查1次血糖水平。可选胰岛素40U+生理盐水500ml,稀释后以15滴/min速度进行静脉滴注;也可以选择胰岛素50U+生理盐水500ml,稀释后以1ml/min速度静脉滴注,控制血糖每小时降低4~6mmol/L。如果血糖降低幅度不够,要警惕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性,此时应增加胰岛素剂量至0.2U/kg?h。如果患者初次监测血糖在33.5mmol/L以上,则首次胰岛素静脉滴注负荷量可为10~20U。血糖

1.2.2 护理措施 ① 密切观察病情:酸中毒昏迷患者病情凶险、变化快,首先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情况,间隔1h测量呼吸、体温、脉搏、神志意识、血压、脉搏、四肢末梢循环及皮肤弹性等,并及时检查血糖、尿常规、电解质、血气分析等。一旦发现异常,立即上报处理。② 基础护理:确保患者呼吸畅通,常规吸氧。昏迷患者卧床时间长有条件者选择气垫床,并定时翻身叩背。另外,还要鼓励患者尝试自行排尿,必要时留置导尿管。定时冲洗膀胱,护理好会阴,避免逆行感染。不可忽视口腔护理。③ 饮食护理:昏迷类患者经胃管注入流质食物,在临床症状缓解后改为半流质饮食。根据血糖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高血压和肥胖类患者要注意低脂低盐饮食。禁食过油、过甜类食物,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④ 安全防护:护理类患者要在床边安装床栏,预防患者坠床。还要准备抢救药品及器械,人员及物资要处于应急状态。

2. 结果

高血糖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篇(10)

糖尿病病情多变较为复杂,为慢性终身性疾病,且免疫力低下,而肺结核可加剧糖代谢紊乱,加重糖尿病病情,引起其他并发症[1]。相关报道提示,在糖尿病患者中,肺结核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的4~8倍[2]。我科根据两种疾病相互影响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综合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15年5月~2016年6月,共收治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66例,其中男55例,女11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52岁,肺结核咯血8例。

2 护理

2.1病情观察 肺结核患者表现为咳嗽、乏力、低热、盗汗、胸痛,咯血等[3]。糖尿病患者主要表现“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责任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神志、意识、生命体征、体重等的变化,观察咳痰、咯血的量、色、性质的变化,观察有无并发症出现。如患者出现高热、咳嗽、提示结核播散;如持续咳嗽,青紫,呼吸音减弱,胸部叩诊呈鼓音及患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提示气胸;如患者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心慌、乏力、多汗、饥饿等提示低血糖反应。对咯血患者要严密观察有无窒息先兆,观察咳嗽的频率,节律及咯血的顺应症状等。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做好抢救药品,物品等各项抢救准备工作。积极配合抢救。

2.2饮食护理 肺结核是慢性消耗性疾病,需供给足够的营养,而糖尿病控制饮食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在制定食谱时,应在肺结核的基础上结合糖尿病饮食,以低脂肪、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低盐饮食为原则,制定个性化饮食。控制每日摄入的总热量,但每日摄入的总热量较单纯糖尿病患者增加10%左右,摄入蛋白质12~15 g/kg/d[4],多吃新鲜含糖量低的水果,绿叶蔬菜,粗粮。每餐热量合理分配,按1/5、2/5、 2/5,也可按1/3、1/3、1/3。对使用胰岛素患者,为防止低血糖反应发生,可在两餐间或睡前加餐,但热量应包括在总热量中。

2.3休息与运动 当患者血糖值过高,频繁出现低血糖反应,病情不稳定或出现急性感染,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并发症,或合并较重肝肾功能障碍、高血压、胸腔积液过多,咯血等情况,应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可适当活动。以调节长期卧床不良情绪,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增强肌肉对葡萄糖利用,加强胰岛素受体敏感度,增加降血糖效果。活动时间应在餐后1 h进行,活动15~30 min/次,但注意运动时避免低血糖和足部的损伤。

2.4血糖监测 患者应监测血糖1次/d,必要时测3餐前3餐后睡时血糖,每3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1次,测血糖值的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应相对固定在同一手指端采血,采血部位一般选择左手无名指尖两侧指甲角皮肤薄处为佳,采血时进针2~3 mm以针尖刺到皮肤层毛细血管为宜,采血量要准确,快速血糖仪和试纸,应置于干燥处保存,防止潮湿,并定期检查,以免影响血糖值的准确性。

2.5用药指导 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首先要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才能保证肺结核的疗效和预后,治疗肺结核必须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用药原则,而糖尿病遵循“饮食合理、适当运动、有效药物”治疗原则。责任护士应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不得随意加减药量或停药,必须按治疗原则完成整个疗程,以达到有效控制肺结核稳定血糖,减少或避免复发的目的。但抗结核药常会引起患者产生一定不良反应,出现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尿酸增高,四肢麻木,关节疼痛,听力障碍等不良反应。如患者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服药时间和次数或更换药物,给予对症处理和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定期查肝功、肾功能。降糖治疗时,首选胰岛素,准确掌握剂量,密切观察胰岛素的疗效和患者的反应,并根据血糖值调整剂量。在注射胰岛素时,避免在同一部位长期注射和在局部红肿硬结处注射,注射后要按时按量进餐,防止低血糖反应。

2.6心理护理 肺结核和糖尿病都是慢性疾病,治疗时间长,经济负担重,患者常产生焦虑、恐惧和失望的悲观心理,此情绪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加,加重患者病情。责任护士根据患者年龄、文化、病情等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说出自己顾虑,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并例举成功病例,让血糖值和结核病症状控制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做好家属沟通工作,多给患者心理安慰,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社会的关心支持,以平和的心态配合治疗。

2.7消毒隔离 肺结核患者行空气隔离。将痰涂片检查阳性的患者安置在一室,指导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纸巾集中焚烧或将痰吐在加盖的痰杯内,经消毒后倒入厕所下水道,进入医院污水处理站处理。对患者血液污染的被服用1∶2000~5000的含氯消毒液浸泡60 min后再清洁消毒处理,体温表每人固定1支,用后用1∶2000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再用冷开水冲洗晾干后备用。病室每日定时通风并用紫外线灯照射60 min/d,患者床头柜、椅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后的抹布擦拭2次/d,接触患者戴N95口罩并4 h更换1次,如有潮湿或污染应及时更换。患者出科检查时,应予患者戴好口罩,患者出院或死亡后,做好终末消毒。

2.8健康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教会患者自我识别低血糖症状及出现低血糖的应对措施和抗结核药物副作用的观察方法,指导患者正确的服药方法,坚持规律用药,并熟练地掌握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和保存方法。胰岛素应在餐前30 min皮下注射,并经常更换注射部位,避免肌肉萎缩。外出时应带糖果或饼干等食物,预防低血糖发生,出院后继续治疗,对巩固治疗效果,防止疾病复发起到关键作用[5]。坚持控制好每日摄入总热量,居室每天定时通风,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不随地吐痰,定期复查肝功、肾功、血糖、胸片、CT。停药、减量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 结果

66例肺Y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根据各自的病情,血糖值及心理状态,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宣教引导后,51例患者临床治愈,15例患者临床好转,90%的患者能自测血糖,按时、按量服药和进餐,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效果。

正规抗结核降糖治疗和针对性综合护理措施,使患者掌握了疾病的相关知识,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控制和延缓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丽英.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3):91-92.

[2]中华医学.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2.

上一篇: 公益营销案例分析 下一篇: 康复护理要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