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的看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4 15:09:26

思想政治的看法

思想政治的看法篇(1)

中图分类号: D412.62 文献标识码: A

当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用主流意识教育引导职工群众的任务更加迫切;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加大了改革发展统筹兼顾的难度,维护稳定、建设和谐的任务更加繁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能力、作风不同程度地存在不适应、不符合的现象,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基层发展形势越严峻,任务越艰巨,越是要求以创新的思路和实践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

1当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1.1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

基层部分职工思想固化、观念守旧,还没有真正树立“挣钱发工资、效益发奖金”的观念。个别职工还片面认为,不论干不干活、不管是否有效益,单位都得发工资、发奖金,与基层实施精细管理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1.2职工主人翁意识还不够强。

部分基层职工岗位责任意识弱化、职业道德操守缺失,少数职工过分看重利益得失,盲目攀比、心态失衡,从而表现在工作作风上浮夸飘忽,放松对自身的要求;工作态度上消极被动,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得过且过,有的甚至上班时间上网聊天、玩游戏、炒股票;工作纪律上自由散漫,少数职工长期请事假,甚至脱岗旷工,遵章守纪意识亟待提升。

1.3工作作风还存在浮躁现象。

客观地说,基层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仍然不高,学历层次偏低,部分基层职工的操作技能还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特别是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职工明显偏少;个别职工本身业务技术水平不过硬,而且不注重学习,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业务不求精,工作能力弱,综合素质亟待提升。

1.4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单位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机关忽视基层,重视硬件忽视软件,重视经济效益忽视人的发展,重视经营管理制度创新忽视队伍建设制度创新,重视业务素质提高忽视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尤其是个别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同程度存在不会管、不愿管、不敢管的现象。不会管,主要是没有全面理解和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管理抓管理,就工作论工作,不会或不善于从激励约束队伍上推动制度的落实和工作的落实,对石油石化优良的传统作风和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掌握甚少。不愿管,主要是惰性思想作怪,对看到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主动想办法出主意;个别思想政治工作者认为抓队伍建设是支部书记的事,不愿插手,更不愿靠上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不敢管,主要是队伍管理上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怕得罪人,怕管不好给自己惹事,自己只当老好人、和事佬。

对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要举一反三,吸取教训,通过不断改进和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把职工队伍培育成为公司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队伍优势,形成促进基层发展的强大合力。

2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措施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结合队伍自身特点,结合当前职工队伍结构、思想观念的新变化、新趋向,抓住职工队伍在思想观念、工作标准、能力水平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分析职工队伍的思想动态,把准职工群众的思想脉搏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

2.1突出教育引导工作重点。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源于长期不懈的教育,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引导职工学会“做人”、“做事”上。学会“做人”,就是要引导职工识大局、明事理、知荣辱、辩是非,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只有每名职工都对“做人”这个底线认识清楚,才能言行自觉,贯彻坚决,才能褒奖真善美,贬斥假丑恶,伸张正气,抵制邪气,才能不断提高对善恶美丑的认识水平、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做事”,就是要培养工作责任心,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爱油田爱公司爱岗位的主人翁意识。工作中,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教育引导职工自觉把公司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联系起来,积极培育发展责任共担、发展成果共享的价值理念。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抓主攻方向。结合当前总公司新员工增多的实际,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新员工的思想动态,深入探索研究加强新员工教育管理的方法措施,多做针对性强、前瞻性强的工作,切实建设好、培养好这支新生力量。

2.2增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

针对性的核心在于具体,抓队伍思想政治工作与抓其他工作一样,一具体就能落实、一具体就能深入、一具体就会突破、一具体就会创新。目前看,有些基层单位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能够把边加强调研、边进行动态分析、边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见到了较好成效,职工群众反响不错。但也有个别单位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工作不够深入、不够细致、不够扎实,浮于表面搞形式,谈问题避重就轻,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思想动态报告出来后,要对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哪些需要解释,哪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解决,都要拿出具体的措施办法,逐一解决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3不断创新教育引导方式。

要大力加强正面灌输教育,通过集中学习、脱产培训、职工大会、班前班后会以及网络媒体、手机短信多种形式,及时将上级文件、会议精神、当前形势、生产经营任务等内容宣贯到职工群众当中,确保教育进井队、进班组、进车间、进岗位。要加强疏导教育。在工作生活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职工群众的心理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当职工在人际关系、成长进步等方面遇到挫折和问题时,思想上难免会出现困惑、苦恼、焦虑、失意等不良情绪,这就要求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坚持“大道理管住小道理”,把宏观的政治教育与微观的心理疏导有机结合起来,既加强大道理说服教育,又了解职工的具体情况,做好一人一事思想工作,充分把握职工真实的需求、处境和心理,帮助职工缓解压力、理顺情绪,始终保持健康心态。

2.4注重职工队伍思想素质提升。

要从理念上正确引导,不断增强基层职工群众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坚持“重心下沉、着力点前移”,从三级教育、上岗培训开始加强思想教育引导,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设置专项培训课程以及各类会议、各种培训、定期家访、家队共建等方式,大力宣讲胜利精神、企业文化,展望分析子女工的职业发展前景,增强基层职工的归属感和从事石油事业的自豪感。同时,要积极营造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选树宣传先进典型,多找优点亮点,多表扬宣传,在发展党员、干部选拔培养、促进成才上加大力度,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基层发展可以依靠的力量。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抓实“导师带徒”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技能训练基地、加大岗位培训力度,积极探索开展各种技能竞赛活动,引导基层职工岗位成才。

思想政治的看法篇(2)

政治价值十分突出国家意识是超越理性的一种政治信仰,它是特定社会集体利益的反映,它对于事物的说明或解释总是受制于某一阶级的利益,以服务于这种利益为最高准绳。处于不同利益地位的社会集团必然会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其意识形态必然居于统治地位,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即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象征着国家权威与统一,要求每个公民必须承认它、接受它、信奉它。所以,无论历史上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的统治阶级都从未放松过对公民的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尽管现今的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国家制度,有多种多样的政治意识形态,但每个国家都在通过意识形态来控制社会,巩固统治,培养自己的接班人。所不同的只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的差别。但在对公民进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有一点在各国又是相同的,即以学校教育为主要途径,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去改造人、塑造人。国家的学校必然和必须灌输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使国家意识形态,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信仰。

初三思想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或课程在教育职能上大有区别,它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它在向青少年灌输国民意志,排斥异端思想,把握舆论导向,提供精神动力,促使社会价值观的终极导向一元化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政治价值因此显得尤为突出。今天,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市场经济的重利性、竞争性、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文化传媒极力向中国灌输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这一切使得意识形态与现实分裂所造成的精神危机、价值危机、信仰危机在青少年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由此可见,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政治价值,我们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重视思想政治课价值,并切实搞好初三思想政治课教学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

二、初三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教育改革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都面临着学生生存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问题。传统课程上存在多学科并立、分裂、结构单一化、封闭化而内容上学科之间重叠、交叉的弊病。教育内容扩大化、多样性与教学时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学校教育五天制与家庭社会教育两天制的不合理格局,极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为此许多国家改变了随意增加学科的传统办法,把改革的目光投向学科的融合上。充分有效的发挥各学科课程的整体作用,推进综合课程的课程改革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我国教育过去深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实行的是典型的分科教育,几十年来,虽然为社会主义事业也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素质发展不全面,适应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弊端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日益突显出来。近年来,我国教育界针对此问题不断借鉴国外中学成功的教学经验,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特点,就综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展开了积极的研究与探讨。在加大中考、高考制度改革力度的同时积极改革课程体系,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不断加强中学生知识的综合学习,使中学生能够补充分科教学的不足,力图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教育内容扩大化、多样化的客观要求。现有的教育改革在初、高中虽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教育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使建立全面合理的综合课程体系仍有很大困难。

初三思想政治课虽不能说就是综合课程,但它的综合性极强。初三政治知识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常识、经济学知识、哲学知识和政治学知识等。其内容覆盖着多门学科,不仅涉及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宗教等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知识,而且还涉及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自然科学常识,以及现代高科技方面的知识和文学、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同时,思想政治课还要重点介绍党和政府所制定的现行路线及重大政策,因而它是一门极具综合性特点的学科。思想政治课在对学生实施以国家意识形态为核心内容的普遍的、常用的文化社会科学基本知识教育,扩展学生的知识容量的同时,还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的宗旨。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初三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属性和底色。初三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特点代表了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教育改革中有具重要的价值。

思想政治的看法篇(3)

随着高中课程的改革,高中政治的考试更注重于对能力的考查,但能力的发展依赖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那么,要巩固扎实的基础知识,就需要学会构建知识体系和网络,从宏观上驾驭知识,否则,知识点就会零乱不堪。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把课本的知识变“薄”,也要善于把课本的知识变“厚”,来构建知识体系。把课本的知识变“薄”,关键是把握主干基础知识,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整理和重组,即打破教材原有知识编排体系,将知识要点化,将相关知识串联起来,构建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如:政治生活部分涉及的知识面广且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将知识混淆,但能把课本的知识点系统地归纳为“一个核心、两个关系、三大政策、四项基本原则、五大制度、六大中央国家机关、七大原则”,难题便迎刃而解了。善于把课本的知识变“厚”,关键在于知识点的辐副上辐射面要宽。在点线复习的基础上,把教材的内容按性质和特征分门别类,并在各个类别划分出若干小层面。学习政治生活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可以串联成一棵完整的知识树:“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反映出根、枝、叶的关系。这样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有助于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记忆,有助于考试过程中,能从系统的信息库中提取知识点,避免由于知识点的遗漏而失分。

二、关注时政热点、拓宽知识面

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问及,材料讲的是什么意思。这说明学生平时缺乏对时政热点的关心,知识面狭窄。高中政治试题不回避社会热点,往往是迎着热点考,几乎每一道题都是以热点为载体设题,要求学生运用重要知识来分析重大社会热点问题。

今年的高考试题所选材料就涉及了很多时政热点,如:消费税、岭南文化、国务院2006年工作要点、“丛飞精神”、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情况等。那么,学生在平时应养成关注国内外大事的习惯,熟悉时政热点问题,综合地开展对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而不能依赖某些资料的时政分析。誓如,近段时间关注的时政热点主要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人大政协两会、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互利共赢、伊朗核问题、伊拉克局势等。对这些热点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把握切入点,多角度思考问题。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重要意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哲学思考、培育新农民的哲学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体现的辩证法思想、全面取消农业税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农业增长方式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中能自主地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多角度思考,既拓宽了知识面,且对考试来说做到了有备无患。

同时,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与中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现象,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题在课外,理在书中,热点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围绕课本知识的,熟悉时政热点,有利于我们理论联系实际,防止知识与社会、与生活相脱节。

三、认清审题,把握解题技巧

教师在评卷中经常发现答案提取的信息缺失或不完整、原理简单堆砌、重复罗唆、书写凌乱、甚至答非所问的现象。这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应注意有的放矢,把握解题的技巧。

解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是审题。政治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有一个立意中心,审题时应先把握住这个中心,把握中心立意的简单办法是对材料进行提炼,找出“谁在什么条件下做什么?”立意中心的明确可减少答题的盲目性,提高答案的针对性。对选择题来说,审清题干立意后,可先排除错误、无关或重复性题肢,将剩下的题肢与题干条件认真对应,慎重比较后做出选择。 解答主观题,在审清材料的同时,还须明确(1)问题的规定性和要求,共有多少个问,限定在哪个范围内;(2)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背景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抓住关键词;(3)结合材料及问题,寻找所需知识的切入点,是考什么知识点;(4)把理论知识及内容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或归纳(怎样体现)、或演绎(怎样进行)。

其次,要养成辨证思维的习惯。即分析问题时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如对“我国实行自由政策,应鼓励和支持人们信仰宗教。”的解答,就需要用辨证的思维方法。回答中注意三层意思:我国实行自由政策是否正确,我国是否鼓励和支持人们信仰宗教,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应该怎么做。只有这样辨证地分析问题,我们才能客观、全面、深刻地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广东 教育》2006年第四期,丁俊琴《思想政治课的中考与教学》;

《广东教育》2006年第五期,林华国《中考政治的复习思路》;

思想政治的看法篇(4)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120-03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创新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只有创新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今天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和价值多元化的出现,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头脑,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忽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为这些方法都没有把握住教育对象的本质。教育对象的本质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因此,有必要对教育对象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念。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困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的课程不同,其他课程都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学生的思想为教育对象,帮助学生塑造新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焦点是人,传统灌输模式忽视人的本质需求,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单一主体性思维,导致教师与学生的疏离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灵魂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学生理所当然的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服务的对象。作为主体的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头脑来接受教育的,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新的知识,并且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新的解读和判断,最终将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1]从这可以看出,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如果在教育活动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把学生看做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客观容器,是不会真正达到教育目的的。在传统的灌输理念下,教师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把学生看做是可以被任意塑造的客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填鸭式方法,“教学成为知识的搬运,学生的头脑充塞着一个个结论,而这些结论又是无需检验和怀疑的,学生自己的探索活动极为贫乏”。[2]这样的教学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得单一乏味,教师费了很大的力气,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甚至有时还会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使教学活动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

(二)对人的本质的忽略,导致教育目标的偏离

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由于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断裂,知识理性对道德教育的侵略,道德教育以知识为中心,人却被边缘化了,受教育者被物化为装载知识的容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成为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灌输道德规范的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道德教育变得不再“道德”。其表现为:不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权利,实施非人道的体罚与虐待;把人当做工具打造,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肢解人的完整性,片面强调人的道德认知,而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的培养;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看做是客观物体,是没有生命的、消极被动、需要接受教育的对象。由于这种教育遗忘了人的关系性存在,泯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性,造就的都是一些既无独立自主性、也无责任意识的、虚伪的“道德人”,最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偏离了教育人、塑造人的教育目标。

二、从内因外因对立统一关系看教育对象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本质特征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教育对象的本质进行深入的研究,科学认识教育对象的本质,为教育方法创新奠定基础。

(一)群体性生存是人的现实本质

为了全面揭示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是社会存在物,这种社会,不是由一些处于所谓“自然状态”中的独立的、单个的人机械地简单地凑合在一起的,而是人们有机结合起来的整体。人的本质不是人的某方面的属性,不是某个抽象的概念,每个人都是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使人呈现出今天面貌的是以实践为基础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在社会关系中成就自身的。社会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关系,每个人都要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生活在人群中,有群体就会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正是这些关系对人产生了长期的、深远的影响,这些关系就是影响每个生存与发展的外因。我们研究人的本质就不能只从个体出发关注个体的特点,而是要在社会关系中去把握一个人的本质,探索一个人的思想。

(二)追求优越感是人的心理动机

仅仅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把握一个人的思想本质还是不够的,因为社会关系只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每个人既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成就的,但同时也是自身选择的结果,因为每个人都具有自由意志,都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而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自由选择的依据。奥地利著名的思想家、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的最深层次的心理动机。人类与其他的生命体最大的区别就是人不只是为了生存而生存,人更是为了意义而生存,为了在人群中获得优越感而生存。只有能够获得优越感,人才会愿意采取行动、才会去实践,教育对象的实践活动也同样要受到这一规律的支配。学生对某些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能够集中注意力,并且愿意积极参与其中等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是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优越感,或者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优越感。

(三)教育对象的存在本质

通过对影响教育对象外因内因的分析可以掌握教育对象的存在本质状况。首先,教育对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教育对象始终生活在群体中,受到群体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的影响,教育对象的发展过程是在群体中实现的。其次,在群体性的教学活动中追求优越感是教育对象一切实践活动的心理动机与规律。只有能够获得优越感,教育对象才能够产生兴趣,才愿意参与其中。而教育对象的这些本质特征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优越感的获得,只有这样才能够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念

分析问题是为更好地解决问题,深入地研究教育对象的本质是为了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要从教育对象的本质出发,提出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念。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整个教学活动是围绕教师转,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只把学生看做是接受知识的客体。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不符合教育规律,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无法获得任何优越感,也就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造成“教”与“学”的割裂,也颠倒了“教”与“学” 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获得优越感教师就必须明确,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教”应该是为“学”服务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感受到主体地位,如教师可以在找学生回答问题后询问学生的名字,让学生有存在感,有受尊重的感觉等。因为可以获得优越感学生就会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它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实现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从而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4]

(二)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前面谈到学生只有感到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能够获得优越感才愿意去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在讲授任何知识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虽然以往教师都会谈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但总的来说过于空泛,教材与教师更擅长于宏大叙事,而这种方法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出发,来向学生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门课的实际用处和价值,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和研究相关的知识以应对未来的生活实践。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时还要注意发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同时让学生看到教师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是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相关的,教师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如果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欣赏之情,学习的热情就会被激发,从而获得自身所追求的优越感。

(三)努力创造学生的参与机会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只有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才能够感受到教学活动与自身的关系,感受到自己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才能获得优越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参与式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参与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与促进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问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5]参与式教学过程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把学生看做现实的、具体的人,而不是只把学生看做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过程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通过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来增强教学效果。学生参与的程度越深,就越能感受到自身的优越感,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教育对象的深入理解而不断创新出新的方法。创新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问题为中心去开展教学活动,为国家培养出栋梁之才。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

[2] 李太平,李炎清.灌输式教学及其批判[J].高等教育研究,2008,(7).

思想政治的看法篇(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我们看到政治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教材贴近生活,教学手段越来越现代化等。但从整体来看,教学效率还不高,教师觉得政治课越来越难上,上课成了讲“吹眠曲”,学生也觉得政治课越来越没趣,一到上课就想睡觉。特别是农村中学,突出尤为表现。课改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但是农村学生总是配合不了,不敢开口,甚至不知道怎么开口。几经尝试失败后,教师看教学任务完成不了,进度上不去,又怕学生考不好,于是知难而退,回到了传统的老路。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在目前较为普遍。要改变这种现状,使思想政治课真正的受到学生欢迎,政治教师除提高自身的素质外,还必须因地制宜,切实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农村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优秀生源、师源外流、家长的不重视

1.教育改革的推进,使学校更加注重优秀人才的引入。尤其是城镇学校,凭借其较为优异的学习环境与氛围,赢得不少学生与家长的青睐。另外,城镇化的发展,家长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稍有点儿经济实力的家庭,就想方设法让孩子转入城市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使优秀人才大量流入城市学校,一方面给予优秀学生以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扩展其知识面,但另一方面却造成农村学校生源紧张,学生整体素质不高。

2.大多数农村教师渴望城市工作环境,也使优秀师源向城市流入,导致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始终处于薄弱的地位,教学质量无法提升,城乡学生成绩差距不断加大。农村学校成了一个向城市发展的跳板,在农村教学稍微出了一点成绩,来年就奔县城,学生换教师的速度很快,刚适应了一个老师的教学方法,结果这个老师马上又走了,而要适应新老师的教学方法,又要花很多时间。

3.本地属于少数名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家长文化知识的欠缺,导致对子女学习成绩的不重视。认为将子女送到学校就是来长身体的,等毕业了要么去打工,要么回家务农。如:有个军事院校附属高中到我校招生,言明只要藏族学生。学校推荐了一个,和家长联系,家长不同意,因为要到马尔康考试,认为花钱多。

(二)农村学生学习视野较为狭窄

首先农村家庭家长的素质普遍不是很高,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另外,农村学校的管理使学生们对电视、报纸等媒体关注较少,农村教育配套设施较少,使学生们课余接触的知识面相对城市孩子要少很多,也使城乡差距加大。

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虽然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学习成绩上有较大的差距,但并不能说明农村孩子不如城市孩子,相反,借用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同样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作为一项社会性科目,在树立学生正确看问题的方式方法上是相通的。

思想政治的看法篇(6)

随着这些年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人们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形形的冲击和挑战。电脑的普及和应用,在加快社会发展的同时,对孩子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和诱惑。网络游戏、等使有些孩子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并深受其害。

为了城市现代化建设,农村大部分劳动力涌向城市,在支援城市建设的同时,也使留守儿童的数量急剧增加。这些孩子和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生活在一起,在缺少父母关爱的情况下,他们获得的更多的是老人的溺爱,缺少的是正确的思想教育和引导。

二、家庭原因

这些年,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农民的认识也已经大大提高了。农村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主动放弃了生二胎的权利,一胎化在农村已经很普遍,于是孩子就成了家庭中的“小太阳”,爷爷奶奶溺爱,爸爸妈妈宠爱。由于大部分农民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素质偏低,导至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知道一味地溺爱,而不注重对孩子人格品质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这些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三、学校因素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小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重智育,轻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只讲现实利益,不考虑长远后果。因此,在这些学校里思想品德课形同虚设。国家发费巨资免费为学生发放的《品德与社会》这一教材,却被学生用来叠纸飞机、纸菠萝等玩具。在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下,课程表上所体现的思想品德课,也被所谓的语、数、外等主科所占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是在等出了打架斗殴等事件之后再来教育,这样岂不晚矣!

由于目前现实生活中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存在和制约,使得人们对思想政治课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模糊,经常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有时是抽象肯定,有时是具体否定。这是社会上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在学校教育上的反应。目前,学校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和接受,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作用还未能被人们充分认识和肯定。

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明确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抓好物质文明的同时,更要抓好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刻思考。下面我就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谈一些简单的看法。

一、要充分认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青少年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和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他们又具有较强的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现代意识,他们思想意识活跃,勇于探索,乐意学习、掌握和接纳新思想、新理论。与此同时,他们的价值观趋向务实化、功利化和多元化。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些负面影响会对他们造成不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没有远大理想,缺乏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一些好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在他们身上已消失殆尽。还有些学生不求上进,自私自利,金钱至上,只贪图享乐,不知道感恩父母、回报社会。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国家的长治久安,关键在于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接班人。”我国的宪法也明确规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宗旨是在全体人民中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都在告诉我们,要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因此,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应该充分认识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二、把学校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部门的职责所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完成这项任务,要以教师为主力军,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活动为主阵地。

1.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力军作用,是决定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关键。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性格、品质处于成型时期。所以,教师的正确引导,入情入理、入心入脑的教诲,以及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品格产生重要影响,使其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所以,任何一所学校,都应该建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让他们真正把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变成自觉行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个人品质。这样才能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才能使学生时时刻刻都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正确思想感染,始终处于昂扬向上、正直健康的思想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2.学校应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充分认识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想把思想品德课落到实处,就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这是因为课堂才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的德育针对性,使其成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用系统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使命。

我们都知道,要是理论能联系实际,教育就会获得加倍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也决定了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不是仅靠课堂灌输就能形成的,学生只有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经过情感体验、自我修养、意志锻炼、行为实践,才能把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内化,形成信仰,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社会活动、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这些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思想政治的看法篇(7)

【中图分类号】G631

一、 课堂提问问题设计有效性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由于我们很多教师的提问缺乏精心设计,由传统的"满堂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满堂问",随意性很强。这种课堂虽然教学气氛活跃了,看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实际上会让学生丧失方向,丧失自主,既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都是无效提问,其结果只能导致无效教学。因此,有效的政治课堂教学必须重视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

1.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设计提问时首先要对教材进行详细的分析,明确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前后知识点间的联系,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抓住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并围绕该中心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体现有效提问。其次,课堂提问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计不同水平的问题。对于问题的设计应该有易有难,如果提出问题太简单,就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麻痹轻敌"的情绪,精力分散;过难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样无法取得预期效果,所以问题的设置应该难易适中。对于中等难度的题,如果学生仍然感觉有难度,就应该围绕中心事先设置一些辅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2.问题设计要有时代性。

政治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应与时事热点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时代性,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积极进行思考,这样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起来,并能使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理解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才能使课堂提问真正有效实用。比如在讲"国家利益的有关知识"时播放"事件",并回顾有关历史知识,通过了解历史。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①你如何看待的归属问题?②事件使中日两国关系再度结冰,为什么中央要求全国人民应该理智对待?这样从时事热点中引导学生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探究出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措施,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问题设计要讲究联系性。

政治课堂提问还应着眼于知识的不同侧面,并注意体现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如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新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等。在课堂导入部分设置能将上一讲的知识与本节课的知识联系起来的问题,即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新课教学中更要注重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贯通,并用新知识说明现实中的某些现象,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每一课和每一个模块。从而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的能力。

4.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设计问题应面向全体学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重难点,精心准备,提出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难,要调动起同学们的积极性,让大部分学生能共同参与,共同探讨。

二、课堂提问方式的有效性

教师提出问题后,总希望学生能很快给出答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这样的提问也是无效的。教师提问后应该给学生留一段时间思考,这样学生将会给出较为详细、较好的答案,就较少出现由于没有思考而随意回答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而拒绝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同时,教师还必须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热情鼓励。让学生"试着说说看"、"说错了没关系",消除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一些心理障碍。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用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自信会极大的增强,自主参与课堂的意识也将会增强。

三、课堂提问评价方式的有效性

1.教师的评价要及时、准确。

在学生回答完教师的问题后,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出评价。如果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而是自己给出标准答案,或者又提出新的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时含糊其辞,让学生无法判断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这样的提问也是无效的;同时教师的评价要准确,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回答可使学生随时从教师那里了解自己,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即使产生了不成功感,也会使学生及时检查并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继而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2.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真实,精彩。

评价不仅需要教师的真诚,还需要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那些人云亦云的"好","棒"等评价语言使人觉得"言不由衷",因而听而生厌。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要吝啬自己赞美,多给学生表扬,激励的评价。同时我们认为恰当的批评和警醒,也应算一种激励评价。当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出现偏差时,教师也不应姑息迁就,而应善意的批评指正,是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之,政治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一定要注重其有效性。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教师的提问得到体现。政治教师只有不断的提出有效甚至高效的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只有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真正提高课堂效率,乃至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不断实践,不断摸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效能,真正的提高课堂效益,让课堂风生水起。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的看法篇(8)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44-01

当前基层石化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总体说来,在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长期关怀下,始终稳步推进、卓有成效。形式上,基层石化企业思想工作有声有色、多姿多彩;成效上,坚定了企业干部职工的政治信仰,提升了企业干部职工的综合素养,凝心聚力,为基层石化企业生产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当前基层石化企业职工结构、外部环境、干部职工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变化,都给基层石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出新要求。就其基层石化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势而言,当前基层石化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可见,形势不容乐观,目标任重道远。

针对基层石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良性开展,至少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认识、明确任务,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常抓不懈

随着企业职工的变化、内外环境的改变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关系的调整,基层石化企业干部职工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多样化趋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但是,在新挑战面前,基层石化企业一些领导干部不是积极应对,而是消极对待;一些领导干部不但忽视思想政治工作,而且猜疑、否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的领导干部甚至错误地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有实在的“物质刺激”才能广泛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思想政治工作。

正是这些极端错误的思想认识,给基层石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他们将思想政治工作仅仅停留在书面计划上,仅仅停留在计划的首位位置,而不付诸实践,切实落实,“讲起来放在首位,做起来放在次位,忙起来就无所谓”。他们将思想政治工作仅仅停留在笔记本上整整齐齐的文字中,而在落实上蜻蜓点水、马马虎虎,做思想工作浅尝辄止、流于形式。一些行政主官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仅是政工干部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直到企业出了问题,才茫然醒悟,开始“亡羊补牢”,其结果是既害了干部职工,也给石化企业的全面建设带来了损失和不良影响。

因此,要加强基层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基层石化企业干部和各级领导都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清醒地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是确保企业圆满完成生产任务的基础,是确保企业稳定的关键。事实证明,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抓好、抓到位,企业才能高度稳定,才有战斗力。

二、树立导向、科学推进,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方向正确

基层党组织的正确导向对基层石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从词义上来看,“导向”就是引导方向,指导意向。如果基层党组织对基层石化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缺乏导向,就会导致基层石化企业开展思想工作时出现很多问题。诸如,一是方向不明。在解决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建设出现的新情况和复杂问题时,仅靠上级拿主意,自己却无所用心,得过且过,靠发叹息,消极对待。二是虚张声势。不愿把功夫下在打牢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基础上,仅仅靠搞一些花花架子,表面上看起来认认真真,其实没有什么效果。三是照搬照抄。不会主动去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而是停留在上边喊什么抓什么,单纯地应付上级。四是思路混乱。弄不清出发点、找不准切入点、理不清结合点、看不清落脚点,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微弱。

为此,基层党组织就必须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导向,用十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在指导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到方向正、意向清、指向明,掌握本单位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了解基层石化企业干部职工的真实思想状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的看法篇(9)

公安院校是培养公安应用型人才的基地,是预备警官的摇篮,也是展示人类文明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是公安院校的根本任务。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全面发展高素质公安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向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一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研究新时期团员青年思想、行为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的新趋向、新情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内容、新途径,从全新的视角关注公安院校的团员青年的成长,及时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真正把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这已成为当前公安院校共青团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应遵循的方针、原则共青团员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校党委和团省委的领导,坚持服从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有效统一,坚持教育与服务、教育与管理的双重结合。

二、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在共青团工作中应积极引导团员青年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相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公安工作实践相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相统一。以培养青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新形势下团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用邓小平理论构筑团员青年的精神支柱是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首要任务。公安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邓小平理论,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共青团组织要营造氛围,创造条件,鼓励并支持广大团员青年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开展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活动。帮助广大团员青年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学会运用邓小平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确看待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团组织要坚持用党的跨世纪宏伟目标凝聚团员青年,用典型事例引导团员青年,帮助他们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伟大理想;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使广大团员青年自觉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当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2、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党史国情教育,让广大团员青年通过系统深入地学习中华文明史,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解读,正确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增强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自己力量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尤其要加强对团员青年进行中国共产党党史教育和中国青年运动史的教育,让他们深刻领会党组织和团组织的先进性之所在,从而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自觉地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爱国主义教育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教育引导他们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热爱公安事业,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把个人成长成才与祖国人民的需要更好地结合起来,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3、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团员青年注重自身修养,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不因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言行中积累内涵,促进自身文明建设;养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品德;尊重他人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己所不敢,勿施于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体现自身良好的道德修养,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作为公安院校的团员青年,特别应做到遵守公共道德,遵纪守法,捍卫正义,见义勇为,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人,感化人,在社会生活中大力宏扬新风正气。结合公安机关“三项教育”的精神,在团员青年中开展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教育,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和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法制教育。引导团员青年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三者间的关系,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始终把祖国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同时对团员青年要注意培养高雅的情趣爱好,坚决抵制一切不健康的东西。在道德文化方面,公安院校的青年学生始终要站在社会主流的一边,身体力行并积极倡导。

4、心理健康教育

各级团组织和团的干部要关心和帮助团员青年的成长成才,要在团员青年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精神,培养正确的成才观、婚恋观和择业观,引导他们处理和把握好各种人际关系。特别是对于一些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同学和性格孤僻的学生,团组织和团干部更要主动关心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上的困难,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要号召其他团员帮助这些同学,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使这部分同学能够尽快地融入到集体当中,在团组织的培养下健康成长。

5、法制教育

作为公安院校的团员青年要认真学好法律法规;团组织要结合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和校纪校规教育,引导青年掌握法律基本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遵纪守法,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参加非法组织,不参与违法活动,坚决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校园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

6、科学知识教育

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活动,引导团员青年逐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激发起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投身公安事业的热情。指导他们为适应公安工作发展的需要,主动完善自身素质结构,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

四、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

1、全面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团员青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以创建青年文明校园为核心,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在活动的组织形式、领域拓展上不断下功夫,吸引更多的团员青年在参与青年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接受教育。

2、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

建设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坚持开展以“三大节”,即“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为主体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用这些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充实我校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广大团员青年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受到熏陶,接受教育,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引导团员青年广泛参与社会实践

以“大中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为龙头,以建立健全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为契机,引导团员青年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各级团组织要根据自身条件,结合专业特色,带领团员青年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拓宽社会实践领域,以小型分散的形式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走向社会、了解国情,把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服务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4、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营造理论学习氛围

根据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要求,继续深入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各级团组织要以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入党积极分子为骨干,加强邓小平理论研究会(读书会)及“双学”活动的班子建设。与“两课”教师配合,做好对研究会(读书会)及“双学”的指导工作,开展以研讨、辩论、征文活动、聘请专家教授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团员青年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在以往开展理论研究活动的基础上,要注重成果的收集和相互之间的交流学习,促进全校范围内理论研究活动的蓬勃开展。

5、加强工作指导,全面活跃基层团组织

共青团基层组织是否活跃,工作是否有力,直接关系到共青团各项工作的最终成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能够落到实处,能否见效,基层团组织起着关键作用。各团总支要以“红旗团支部”的评比活动为切入点,加强对所属团支部的工作指导,帮助他们选好团日活动主题,请好指导教师,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悉心指导,力戒基层团组织工作只重表象不重实效,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到日常工作当中,只有真正实现了基层团组织的全面活跃,才能把尽可能多的青年学生团结到团组织周围,纳入到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

思想政治的看法篇(10)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情感的引发和兴趣的产生,往往与一定的情景有关,而生动感人的情景,又能增强学生内在体验,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和探索兴趣。

一、“活水”故事导入,明知晓理,导之其行

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导入问题,让思想政治课学习生动活泼起来,让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浓郁起来,唯有走学习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之路,尤其是学生身边“活水”现实。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谓:“教室的四壁不应是水泥的隔音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生活息息相通。”譬如,在讲授《在挫折中奋起》这课前,我先讲述了发生在大家身边的一个实例。我们八年级(1)班欧洪扬同学,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为老师喜爱和同学钦佩。可是,在最近举行的一次史地生竞赛中,意外地“名落孙山”。经过挫折之后,他好像变了一个人,对学习缺乏信心,灰心丧气。对他的这种屈服于挫折的消极态度,老师和同学都觉得十分的痛惜,大家都想方设法开导他,帮助他。逐渐地,他不断地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失去信心和勇气,人生难免有挫折等道理。自己应挺起腰干子,不灰心,不丧气,勇敢地从失败中站起来,振作精神勇往直前,才能寻回原来的自我。以大家都熟悉,且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活水”实例作为突破口导入新课,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欲望,同时,也可以导其行,从而使大家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我认为,原本“枯燥”“纯理论”的思想政治课,要上“好”,上“活”,应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如举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感知性、行为性都不强的事例,这样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很难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和深刻的思想教育。

二、用现实生活的实例开场

现实生活是学生直接生活的空间,与学生距离最近,因而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由现实生活的实例导入,学生会更爱听更容易接受。例如:我用曾经在全国轰动一时的上海“屈臣氏”超市案件来说明《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框问题,因为学生离开学校就会接触社会,直接或间接都会成为消费者,这就使得学生更加关注这一案件,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如还可用2003年3月的一场在全国蔓延和非典瘟疫,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但事隔几个月之后,我们的科研人员就对这种病毒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着手研制制服它的疫苗和药物。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害怕,人的认识是发展。于是自然导入《深化认识,发展认识》这一主题。

这样既做了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安心又运用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热情,调动其积极因素,投入课堂学习。

三、漫画导入

上一篇: 油气勘探地质工程 下一篇: 交通运输发展前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