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利与弊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2 14:43:06

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利与弊

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利与弊篇(1)

对于此次政策实施也关注许久。虽然仅仅是《意见》,没有上升到法律高度,但市场已然风声鹤唳,外资对于中概股产生恐惧,教育系统,家长学生,对于该意见亦有诸多不解。

这里,我们必须肯定国家对于人口问题,教育减负问题的改革决心和魄力,认识到此次意见的出台十分不易,对于广大家长减负作用,也是非常正面的。

然而从我们家长及孩子的角度上讲,依然觉得是弊大于利的,为什么这么说。那就要从校外教培行业兴起的根源说起。

我们能理解,此次《意见》出台的背景,是我国的人口生育率出现了下降。这是一个国本问题,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之前央视调研,影响我国生育率的原因有:房价、教育成本、医疗、养老等。在这几座大山里,谁是主山,人心皆知。

家长们为什么要补课?是希望孩子成绩好。为什么希望成绩好?因为考高中,考大学的淘汰率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广大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取得分数上的优势。如果所有学校可以给予同等的、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为什么家长还要去教培?

但是学校并不能给与同样优质的教学,或者只能给与部分学生优质的教学,个中原因,我想各位看官比我理解的要深刻。

那么我们不看以前,只看现在。在初中升高中必须腰斩的情况下,我们剩余50%的孩子,十四五岁的孩子!必须去职业学校另谋出路!试问有多少家长愿意就此放弃继续投入资源培养。

教育的公平性和高效性是永远存在矛盾的,我的孩子在那50%升高中以外的成绩中徘徊,但是我有资源,我有力气赚钱,我有好的私教渠道,为了孩子家长们连命的可以不要,花些资源让自己的孩子顺利升学又有何不可?

有些读者大概会想:既然公家出台这样的政策,势必也会为不能升高中的孩子想好出路,这里我不多评价,各位看官可以去各大知名招聘网站看看,看看他们的任职要求,看看稍微体面一点的工作要求是什么!大专要求的都凤毛麟角了!!!各位大大!!考公,考研,考编制????会有他们的份吗!

在这种中考、高考分流的指挥棒下,大多数的学生和家长不得不去竞争优质教育资源。

仅仅打击教培机构能解决这种竞争吗,我认为不能,家长们也如此,我们看一下下面的调研结果:

是的!只要有升学录取率的存在,学生就一定存在竞争,对于补课的需求就不会改变。这时候如果单方面禁止供给,必然会导致行情涨价——一对一的价格越来越高,学区房越来越贵。此外,地下黑补也会泛滥,徒增家长的经济压力。很多学生家长为什么花大价钱去上民办私立学校?因为学区房越来越昂贵,只能退而求其次,上上辅导班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其实政策里有一条特别好,“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

推行下去势必会平衡教育资源,让学期房概念慢慢淡化。我所在的内蒙古包头就已经推行很久了,实践起来或许有诸多因素不便吧,效果甚微。

最后:最开始底层民众欢呼雀跃,但缓过神来就会发现,这样只会让自己的孩子没有“出头之日“。

总之,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国家,希望家长和学生,能够真正的得到减负!更希望教育能实现真正的公平!

“双减政策”的利弊2:

“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增加了学生课外负担,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甚至扰乱了学校正常教育秩序,良心的行业不能变成逐利的产业”。

市面上是不是所有培训机构都违背教育的初心,我觉得肯定不是的;是不是所有的培训机构都在做制造家长焦虑的事情,我觉得肯定也不是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飞速发展的时候,俞敏洪老师带着新东方第一批创业的老师给这个社会打了一剂强心剂,告诉年轻人你们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奖学金拿到签证走出国门,新东方精神照亮了当年一群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人。

当下很多培训机构里的年轻老师,在家长和学生的心目中是非常认真且尽责的,因为他们勤勤恳恳做着帮助学生的工作,扮演好公办教育的补充,通过阶段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多多少少改变一个孩子,多多少少改变一个家庭。

疫情前后,大量资本进入培训行业,多家机构入驻学习强国平台可以看出,国家也在观望资本进入之后是否会推动培训行业健康发展,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在线机构把钱都花在了商业广告和获客补贴上,这显然扭曲了教育的本真。

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利与弊篇(2)

中图分类号:F0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7)12-0063-04

一、引 言

2004年“西安宝马案”、“扬州彩世塔案”、“贵州爆炸案”等,暴露了即开型发行过程中的种种弊端,引发了彩民对我国业的信任危机,迫使财政部紧急叫停全国即开型的销售活动。但即开型方便、简单、受众广等诸多优点是不可替代的,市场依然需要即开型。海南省于2005年12月开始发行“刮开式十二生肖‘福禄寿禧’中国福利”,河北省也于2007年2月在河北保定、秦皇岛、唐山3个城市试点发行新型即开体育(喜刮刮)。一方面是即开型需求巨大,另一方面是即开型发行隐忧重重,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国即开型发行中风险存在的根源和产生机制,以便更好利用其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

从我国福利和体育的发行历程看,国家一直禁止民营公司介入销售以最大限度保证的公平、公正。但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专业公司就已经参与到即开型的销售中。时至今日,各地很多发行机构都采用了承包、转包以及买断等形式对外委托了即开型发行、销售业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我国发行机构是政府管理体制下的事业单位,无法承担市场风险,对市场理解和销售存在局限性。这就决定发行中心不得不将无法联网发行的即开型销售任务委托给承销商。在这一委托―关系中,作为发行主体的中心是委托人,承销商是人。

委托―是市场机制下的交易行为,委托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契约关系。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发行委托人和人在确立关于发行的委托―契约时,双方所处的地位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承销商具有关于发行的信息优势,而委托人则处于信息劣势。这种信息分布的不对称状态,增加了发行委托人与人间的各种信息成本,也增加了发行市场中的两种不确定性:

一是逆向选择问题。作为信息优势方的承销商在订立契约之前,通过提供虚假资料或隐蔽信息而获得对自身有利的合约,发行机构在契约签订之前因“无法验证信息”指验证成本昂贵而使验证在经济上不现实或不合算的情况。对承销商难以甄别,从而导致“逆向选择”。

二是道德风险增加。契约订立后,发行机构与承销商之间信息传递不畅,承销商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发行机构的行动。发行机构既然将销售中的风险转移给商,商自然需要化解风险、转移风险,以致擅自修改设奖方案、游戏规则等人为操控销售过程的问题难以避免。

发行活动并非生产性活动,是对社会既定财富的再分配,是一种建立在国家公信力基础上的“零和博弈”游戏。根据国家规定,销售融集的资金分成奖金、公益金和发行成本三个部分。发行收入的50%用于返奖,35%为公益金,15%为发行成本。由于承销商往往在委托人监督不力的情况下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获取利润采取各种手段造假和作弊顺利逃避监管和检验,在“收益”固定情况下,承销商投机行为使承销商个体收入增加,代价是牺牲彩民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如“西安宝马案”、“扬州彩世塔案”等都是由委托―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而产生的。

二、发行委托问题的博弈模型

在信息完全的情况下,博弈双方行为可以趋于“完全理性”[1]理性就是根据现有信息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并选择利益最大化的能力。,但是在信息不充分情况下,“有限理性”诱导人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在发行委托中,承销商的舞弊或道德风险行为即是偏离委托人目标的机会主义行为。

1-一次博弈模型

发行机构代表政府及公共利益,它对承销商的监管是公共政策的体现,因此这个主体用“政府”来统一代表;另一主体即为承销商。一次博弈即政府与承销商之间只履行一次契约或者执行一个短期契约,双方都无法得到关于对方的完备信息并缺乏经验,策略的选择依赖于“有限理性”[2]。

模型中,将承销商所得记为B,B=B(j)表示承销商收益与其行为之间的关系;承销商如果选择作弊,则其作弊成本记为M;销售所得记为D,由于中心与承销商签订的短期及长期销售合同中,目标销售额为定值,因此D是定值不变;政府对承销商的监管成本记为C。

在表1的一次博弈中,政府和承销商均有两种可选策略。

政府的可选策略是对承销商监管或不监管,选择对承销商进行监管,需要付出监管成本C,包括监管制度设计成本、监管人工成本等;选择不对承销商进行监管,则不需要付出监管成本。

承销商的可选策略是销售过程中作弊或不作弊。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我国承销中,承销商通过舞弊可以获得巨大收益,但其作弊成本却极低(这一点可以从“西安宝马案”中看出),使得

因此,在表1的一次博弈中,不论承销商选择什么策略,政府的最优策略是不监管,不论政府采取什么策略,承销商的最优策略是作弊,即政府和承销商的一次博弈结果是一个不依赖对方行为的占优均衡(不监管,作弊)。

2-重复博弈模型

重复博弈是一种动态博弈,它将委托人和人的基本博弈从一次扩展为多次,并且人不知道博弈的次数(假设人知道最终博弈结束的时间,那么在最后一次博弈中会与一次博弈的情况相同)。博弈由一次扩展为多次建立在契约长期性基础上,即政府和承销商签订的承销合同是长期的,针对承销商可能采取的行为,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加以回应。相对于一次博弈,重复博弈的双方具有合理选择策略的“完全理性”,即在给定条件或约束下最有效地实现预期目标。

设q为政府对承销商监管的概率,p为承销商诚实、不作弊的概率,i为政府监管情况下,承销商诚实或舞弊行为被查出的概率,它实际代表了政府监管成效。重复博弈的得益矩阵如表2所示。

如果承销商作弊被查出,政府对承销商的处罚记为P;如果监管中发现承销商未作弊,政府对承销商的奖励记为E。因此,政府作为委托人与作为人的承销商之间的长期博弈结果是一个纳什均衡。

(1)政府的策略反应

设承销商的混合策略p=(p,1-p),其中,p为承销商诚实、不作弊的概率,则:

因此,政府的策略反应是:当承销商诚实经营的概率小于p*时,政府的最优选择是监管;当承销商诚实经营的概率大于p*时,政府的最优选择是不监管;当承销商不作弊的概率等于p*时,政府可以选择监管或不监管。

(2)承销商的策略反应

设政府的混合策略q=(q,1-q),其中,q为政府对承销商监管的概率,则:

因此,承销商的策略为:当政府监管概率小于q*时,承销商的最优选择为作弊;当政府监管概率大于q*时,承销商的最优选择为诚实经营,不作弊;当政府监管概率等于q*时,承销商可以随机选择作弊或不作弊。

综上,该重复博弈的纳什均衡解为(p*,q*),即[(iP-C)/i(P+E),(B1-B2-M)/i(P+E)]。

对政府与承销商长期博弈求解中,我们发现政府监管概率q与作弊收益、作弊成本、监管成效、奖惩力度有关,而承销商作弊的概率与监管成本、监管成效以及奖惩力度有关,具体关系如下:

根据均衡解q*,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以下分析均以考察变量本身以外其他因素不变为基础。,政府监管概率与承销商作弊收益大小B1-B2呈正向变动关系。如承销商以作弊手段摸取大奖据为己有,承销商侵吞越多,政府监管的倾向性越大。但在现实的销售中,政府在不完全信息情况下很难掌握承销商的情况,确定B1-B2的大小存在一定难度。

同样根据q*,政府监管的倾向性与承销商的作弊成本呈反向变动关系。当承销商以作弊方式谋取非法利益的成本越大时,作弊成本的增加使承销商作弊行为的风险增加,政府监管的倾向性降低。

同理可以推导出,当政府监管过程中查出真相的概率减少,即监管成效降低时,政府信心会遭受打击,因而倾向于不对承销商行为进行监管;当监管变得卓有成效时,政府监管的积极性顺势增加。这反映了政府监管执行效果“好则更好,坏则更坏”的封闭运行倾向。

根据均衡解q*分析承销商道德风险发生的影响因素是更为重要的一部分。对q*进行变形有q*=P/(P+E)-C/i(P+E),可见,承销商在契约签订后,发生道德风险的概率1-q*与政府监督执行效果i呈反向变动关系。当承销商在长期博弈中根据经验得知政府监管不严时,其侥幸心理增强,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增加。由此可以看出政府设计有效监管制度的重要性。

对q*继续变形可以得到作弊概率1-q*=(C+iE)/i(P+E),政府查处舞弊行为进行处罚的力度P越大,销售过程中承销商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越低。较大的惩罚力度可以增大承销商舞弊的机会成本,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政府威慑承销商的重要信号。

从q*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当监督成本变大时,承销商投机的可能性增加。在长期契约中,承销商发现政府对其实施监督需要高昂成本时,会对监管的可能性提出置疑,增加谋取个人利益的动机。

同理,随着政府对承销商诚实经营奖励力度的增大,承销商守约经营的概率降低。这表明激励制度规避承销商道德风险失效,控制政府与承销商委托―风险中惩罚机制更有效。

三、制度改进的选择

在我国发行机构尚未市场化之前,公司、企业承销、包销是我国面向公众发行的主要渠道,不论国家禁止与否。通过对以上委托的博弈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关于降低发行中的委托风险、对制度进行有效改进的几点启示:

1-增强监管体系执行效果

监管体系执行效果会影响到承销商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国家监管体系效率越高,承销商舞弊的动机就会降低。

增强监管效果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1)法律约束。法律制度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发行销售方面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既可以使承销商行为受到有效的法律约束,降低承销商机会主义倾向,又能够减少发行机构的监督成本。(2)外部评估体系。建立包括政府、彩民、第三部门等多方参与的评估体系和销售信息披露机制,使得承销商欺诈以取得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风险增加。

2-以负激励方式对承销商进行约束,避免使用正激励

由前文对承销商奖励和处罚的分析可知,以奖励方式刺激承销商诚实经营是不现实的,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发行机构或者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惩罚力度对承销商的机会主义行为起到威慑作用。另外一种可行的方式是,发行机构将奖励资金用于网络的建设和宣传以减少承销商支付的沉淀成本,增加其销售利润率,以此减少营私舞弊的动机。

3-建立利益趋同机制

制度安排就是在解决人与人的利益目标冲突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根据委托―理论,成本最低的约束机制是使各主体利益趋同或相关联的“可实施机制”。目前发行中心将市场风险转嫁给承销商,这种“稳赚不赔”的得益容易激起承销商的不满和冒险心理。因此,需要增加发行机构在培养彩民、网点规划等方面的市场责任,并在收入上建立与承销商销售额相关联机制,合理分担风险和分配利益。

参考文献:

[1] 曹玉贵,杨忠直-基于非对称信息的第三方物流最优激励问题研究[J]-工业工程,2006,(5)-

[2] 于维生,朴正爱-博弈论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黄少安-制度经济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The Analysis of Principal-agency and Institutional Choice in Lottery Issu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ame Theory

――Take Spot Lottery as An Example

Team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Liaoning116025,China)

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利与弊篇(3)

现行生育政策的主要弊端

现行生育政策的主要弊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将加速人口老化。现行生育政策不变的方案下,2050年和2080年中国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高达28.6%和37.2%,最需照料的高龄老人占总人口比例高达9.4%和15.8%。显然,如此之高的老年人口和高龄老人比例是社会无法承受的。

将导致劳动力资源加速萎缩。实施现行生育政策方案,18岁-64岁劳动年龄人口从2020年的9.4亿人快速萎缩到2050年的7.34亿人,然后继续加速萎缩到2080年的4.7亿人。2030年以后平均每十年减少劳力0.9亿人。另外,劳动力资源本身的老化现象也将十分严重:55岁-64岁的“老劳动者”占18岁-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将由2010年的16.4%迅速攀升到2030年和2050年的25.2%与29.7%。

将继续助长出生性别比大幅偏高的危险趋势。现行农村只允许一孩为女孩的夫妇生二孩(即一孩半)政策,这助长了重男轻女的观念。

将继续制造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高风险家庭。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唯一性”和“小皇帝”地位可能形成难以适应艰苦环境和不善于与他人合作等心理缺陷,将损伤战斗力和国防安全。一般情况下,4%-21.4%的45岁-90岁夫妇的独生子女先于父母死亡,造成无后与孤寡老人;同时,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家庭应对天灾人祸突发事件的脆弱性增强,将严重危及社会和谐。

将继续滋生腐败土壤,计生管理成本与恶化党群关系的政治代价太高。根据我在基层调查的情况,只允许一部分人生二孩的现行生育指标审批和超生罚款政策滋生了民众超生造假、走后门和行贿,也是基层计生部门编假数据,通过“超生罚款”敛财受贿等诸多腐败的土壤。

同时,我认为只允许“双单独”(即双方或一方为独生子女)生二孩方案极不可取,决不能作为生育政策调整的主体方案。与当前生育政策相比,“双单独”生二孩方案虽然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萎缩的程度,但其效果仍然不如“二孩晚育”方案。

不要错过最后次优期

为了克服现行生育政策和只允许“双单独”生二孩的政策弊端,应尽快启动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政策。

为了避免普遍全面无条件放开可能造成的生育堆积,需要因地制宜,研究确定各地不同的当前二孩政策放宽的起始年龄。然后,每隔一年优先生二孩的年龄下降1岁-2岁,2015年前后实现城乡年满28岁妇女都普遍允许生二孩的平稳过渡软着陆。软着陆以后,随着社区等候生二孩妇女人数下降,生二孩的提倡低限年龄也逐步下降,时机成熟时予以取消,由民众自行选择生育年龄。

大力宣传适当晚育间隔,有利于母婴健康与降低婴儿死亡率。对模范执行适当晚育间隔生二孩者予以表扬奖励,对不符合晚育要求而怀孕二胎者予以公开批评教育,让他们为自己有损社区公众利益的行为感到内疚,但对他们生二孩决不视为违法,决不罚款,决不列为违反计划生育案例,不但允许而且要求其生下二孩,防止以不满间隔为由,选择流产女婴。

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在生育成本很高、晚育少育已成社会习俗的发达城市,如果该社区近期每年预期生育一、二胎孩子总数并不显著大于该社区每年最多可招收一年级新生人数,则不必区分生二孩的优先和非优先年龄,可以一步到位放开二孩。

政府也应给群众吃“定心丸”。无论在农村和不发达城镇,还是在发达城市,城乡普遍允许生二孩的新政策不会再变,消除民众害怕因推迟而丢失生二孩机会的担心,以利于政策平稳过渡。

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方案下,预计我国人口总数在2029年达到14.45亿峰值,然后平缓下降, 2050年和2080年总人口分别为14.2亿人和12.43亿人,不会造成人口失控。虽然也面临人口老化的严峻挑战,但比现行生育政策下的进程要减缓许多。

显然,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既满足群众生二孩意愿,又避免生育堆积造成孩子入托、上学、就医和就业等问题。如果继续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未来快速减少的总人口数量正是经济持续增长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源,这将使我国走上日本和西欧债务危机国生育率过低、人口快速老化和劳力资源萎缩导致长期经济衰退的老路。

从1980年代初以来,一些试点地区一直在实行二孩加间隔政策。甘肃省酒泉市、山西省翼城县、河北省承德市与湖北省恩施州的实践证明,二孩加间隔政策运行非常成功,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年后的中国完全可行。

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利与弊篇(4)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9-0078-02

退休年龄,是指一个国家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人口的平均寿命及劳动力供应状况等因素,对劳动年龄所作的上限规定。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规定始于上世纪50年代:男职工的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职工为50周岁,女干部的退休年龄提高至55周岁。

今年7月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提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应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建议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这番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了无数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利弊之争。

一、延长退休年龄之利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是全球唯一的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20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1.78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这意味着全球1/4的老龄人口集中在中国。伴随着人口老龄化,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加、年轻人赡养负担加重、“空巢”家庭现象攀升等等。老龄化社会的脚步越来越近,如何缓解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成为政府与社会不能回避的问题。

(一)延长退休年龄有利于减轻养老金支付压力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截至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4.83岁,比2000年时提高3岁多。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这就意味着我国养老保险金的支出在不断增加,虽然我国目前实行的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在一定的时间内解决了养老保险金的供需平衡性问题,但是却对现在的年轻一代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他们不仅要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还要为自己的养老保险基金缴费。推迟退休年龄不仅可以通过增加缴费人数和缴费年限来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而且可以通过减少养老金的支付时间来减少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进而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积累即推迟退休年龄从多收和少支两条渠道来改善养老金的收支均衡。因此,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不仅可以延缓养老保险金的领取时间同时还可以增加养老保险金的缴纳时间,促进了我国养老保险金的收支平衡,减轻了养老金支付压力。

(二)延长退休年龄可以减轻年轻人的赡养负担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421”家庭已成为许多城市地区的主流家庭结构,即一个年轻人要面对四位老人的养老问题,而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和老年人面临的医疗养老经济开支巨大增加了许多家庭的养老负担。因此,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不仅可以使老年人继续就业增加收入,缓解家庭养老负担,还能有效缓解老年人因子女忙于工作而产生的孤

独感。

(三)延长退休年龄有利于人尽其才,发挥老年人的余热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决定了以正常的读书年限计算,博士生走上工作岗位时已近30岁,如果55岁退休,在岗时间只有25年左右,而55岁正是一个人经验成熟、工作得心应手的阶段,而这些高学历者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这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无疑是巨大的浪费。诚然,目前一些有经验、有技术的退休人员普遍被返聘回单位,但是那些被返聘者虽有高待遇却没有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其合法权益根本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合理延长退休年龄不仅可以使我国的高学历者能充分发挥作用,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且可以使他们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二、延长退休年龄之弊

虽然延长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但其依然存在着很多弊端,这也是我们在制定政策时所不能忽略的一点。

(一)延长退休年龄会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是人口大国,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有2400万人左右,而目前每年大约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在这1200万的职位中只有30%是自然更新的职位,也就是说有70%的岗位是通过退休“让”出来的,如果延长退休年龄的话,老年人就会继续工作,抢占年轻人的就业岗位,严重挤压年轻人的就业空间。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我国目前的就业结构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普通体力劳动者一旦过了45岁就很难就业,如果延长退休年龄的话,只会增加这部分劳动者的失业时间。此外,延长退休年龄还会对年轻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一些重要工作岗位继续被有经验者占据,年轻人的职业上升空间被挤压,严重影响年轻人的职业生涯发展。

(二)延长退休年龄会加剧社会不公平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双轨制,所谓双轨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即企业职工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则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从事重体力的劳动者由于工作环境差和常年的劳累,他们的寿命低于平均寿命,延长退休年龄意味着他们要多缴五年的养老金而退休后领取养老金金额少,而位高权重的人,延长退休年龄对他们而言,可以获得更高的利益,因此延长退休年龄导致社会部不公平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在拉大。

(三)延长退休年龄违背契约精神

养老保险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国家和政府同劳动者之间签订的一份契约。公民之所以会签订这份契约,缴纳养老保险费,是因为他们相信国家、政府能够保障他们的权益得到实现。也就是说,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是国家、政府以其形象和信誉为担保的。契约一旦签订,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毁约,否则毁约一方将会承担极为严重的后果。强制延长退休年龄,就是政府单方面毁约,这严重损害了那些足额交付了养老保险金而希望退休养老的人的利益,最终会阻碍整个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政府的这种毁约行为不仅不利于全社会建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规范,还会使不守信的风气恣意蔓延,使整个国家、社会深陷失信、违约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参考文献

[1] 陈海燕.关于推迟退休年龄问题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0,17.

[2] 徐晓雯,张新宽.对延迟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的思考[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11,3.

[3] 熊伟,王岩.我国退休年龄设定问题的再审视[N].,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利与弊篇(5)

任何事物均有其兴衰起落,有着一定的发展规律。房地产行业也一样,上升还是下滑都有着一定的周期性,只不过各地区或是国家的客观条件不同,所体现的周期长短不一,但也是有律可循的。我国房地产业经过10年的高歌猛进,尤其是近几年,房价成倍增长,与行业的正常发展规律似乎并不协调,到了该调整的时候了。目前行业刚出现一些变化,还没来得及由市场来调节,就迅速大面积救市,对于这个行业来说,是有违规律的,对行业的长期发展会造成很多不利影响。

正确的分析行业特征,真正让地产行业进行一次洗礼,淘汰行业中不利的因素,挤掉行业中的泡沫,这样对于这个行业来说才是真正有益的,且有利于其长期、健康发展。

房地产救市弊端:有碍于行业规律性调整

全国老百姓的无数双眼睛都眼巴巴的看着,等待着房价的理性回归,而政策的调控对于高昴的房价而言,核算起来影响很小,就算各项税收有所减免,就算按揭如何延长,就算有些许补贴,但这些相对于房价的回归的期待,相对于目前居高的房价,其幅度微不足道。

在房价刚要理性回归的时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如果阻止了房价的健康回归,则真正有购房需求的老百姓又不得不重新面对高房价,他们还如往日一样,要用20年的收入,甚至于更长时间的积蓄才能购买到一套合适的房子,如果算上按揭利息,则时间上更要延长,而这要远远高于国际通行的3—6的房价收入比。真正的行业健康不是通过价格的高低来体现的,如果不救的话,或许通过一定时间段的调整,房价会回归到一个理性的状态,市场会是一个供需平衡,竞争有序的市场。老百姓也可以用更加合理的价格购买到自已需要的居所。

房地产救市弊端:滋生了投资、投机行为

房子在过去几年不但承担着居住的责任,同时也承担起了投资、投机品的责任。自去年9月底,一系列政策对房地产的投资、投机行为起到了打压作用,如果现在政策放松,无疑将滋生投资、投机行为,对房价的走势起到助推作用,使房价上扬。这使老百姓面对的房价问题无任何改善,即便是减去一些补贴及税收,房价和以前相比也不会有本质性的变化,可能会更高。

房地产救市弊端:滋生了投资、投机行为

大众心理都是买涨不买跌,如果现在利好出台,老百姓会对市场有更大的预期。这一点从现在的部分地区的市场状况就有所体现。一些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如针对公积金进行了额度的提高和时间的延长,对购房进行一定的补贴,在税收方面进行一定的优惠等,从实行效果来看,对房市的观望状态无太大影响。从心理的角度来考虑,当对一个行业的预期是下行的时候,一个政策出台,人们会盼望又一政策的出台,在短期内见好就收的群体不会太多,加之整个世界经济的下滑,大部分客群还要继续观望一段时间,救市政策的出台会进一步增长现有的观望期,使楼市面临更大的风险。

行业有难,拔刀相助,实为大义,然而,要注重的是什么时候出手,如何出手才能不伤及受害者及无辜,这才是关键所在。而今,是地产行业风云变幻之时,救之不当可能伤得更深。

猜你感兴趣:

1.房地产救市十二种绝招

2.房地产新政策

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利与弊篇(6)

1.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扩招,以及大学生考试压力的增加,目前我国高校考试、考核过程中大学生作弊的现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普遍。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考试仍然是作为我国高等院校考核、评定、甄别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频频发生,其主要原因归结于当代大学生有较为明确的作弊动机和较好的“心理素质”。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作弊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和监考老师及自己的心理进行博弈的过程,因此本文将从大学生的考试作弊动机和考试作弊心理两方面进行分析,试从这两方面入手杜绝或大大减少大学生作弊的现象。从社会角度上讲,一个人的作弊不构成问题,因为它是个别现象,不影响普通的社会大众。当大学生作弊的现象日益普遍,成为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现象并逐渐威胁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时,就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侵害。这时的作弊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已然演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2.考试作弊动机的因素分析

任何社会现象出现都有原因,导致当代大学生产生作弊动机的因素从考生自身的角度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宏观上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考生考试作弊的主观因素主要有: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学习动力,担心不合格,追求高分,虚荣心强,存在侥幸心理,自制力差,习惯性作弊,存在从众心理。很多作弊的同学看到平时不上课或不学习的同学通过作弊取得高分,自己的成绩排名或奖学金等利益可能受到影响而产生心理不平衡,从而产生作弊动机或采取实际行动。而客观因素主要与社会、学校及家长相关,主要包括学校考风、考纪不严,同伴间影响,外界干扰因素多,教师教学质量不高,学风差,父母、老师给予压力大,试卷难度过大,补考风险高[4]。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尤其是弄虚作假、现象,导致一些学生产生从众思想,并想以身试法。另外,抓作弊力度“雷声大、雨点小”。高校在考前一般都会给学生做考前动员,讲明作弊的后果,但监考老师往往比较“仁慈”并不真正上报作弊者,学生认为自己也会遇到这样的“好事”而“放心”作弊[3]。这两方面的因素是当前大学生作弊的主要动机。

3.考生作弊心理博弈分析

3.1心理博弈分析[2]

3.1.1不劳而获的懒惰心理。从人性的角度而言,每一个人都有懒惰心理,既付出少,又想获得最大的成绩。现代学生的意志力普遍比较薄弱,独生子女偏多,从小缺乏意志力的锻炼,加上对学习失去目标、学习动机不足,怕吃苦者大有人在。懒得上课、懒得复习,但又想考试过关,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作弊。

3.1.2虚荣心理。由于许多学校设有奖励制度,不仅发证书,而且发现金鼓励,这对很多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尤其是对名利看得比较重的学生为了获取高分成绩,不惜铤而走险而选择作弊这一捷径。

3.1.3不公平心理。这类学生对考试作弊从内心而言是比较反感的,一开始考试时他(她)们并不作弊,但逐渐发现平时不学习而因考试作弊获得高分的同学时,他(她)们的心理失衡了。在这种不公平心理的带动下,也开始试着考试作弊,但手段往往不高,相当慌张。一旦作弊被抓,这类学生的反应就相当强烈,情绪波动很大,内疚感、不公平感、失落感、倒霉感等一并涌上心头。

3.1.4只求过关心理。这类学生对考试要求不高,只求及格万岁。他(她)们平时不用功读书,甚至有逃课的习惯,由于害怕考试不及格无法向家长交代,考试时只好临时抱佛脚或者作弊以求考试及格。

3.1.5反感心理。这是现代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几十年的死记硬背式的闭卷考试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了极度的反感心理,早已不知道考试的真正意义在哪里,对学习已经没有多大的兴趣,一考试大脑就不好用,只好作弊以求应付了事。

3.1.6投机心理。少数学生跨入大学后,对自己放松要求,学习失去目标。平时怕吃苦,学习不努力,到了期末考试就动歪脑筋,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考试作弊,想用投机取巧来坐享其成。

3.1.7讲义气心理。这类学生自身学习成绩相对较好,但是性格里有一股很强的同情心和侠义之气,是非不分,仅凭义气。面对同学的“求助”,不加思考,慷慨地伸出“友谊”之手,其实是害人害己。

3.2考试作弊博弈分析

基于上一节的分析,我们发现考生在决定作弊之前心理上会承受一定的压力,进行过心理挣扎、利弊分析,最后对作弊或不作弊进行选择。而考试是在监考教师的监督下进行的,从经济学角度看,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选择是一个与监考教师监考严格或不严格进行博弈的过程。采用运筹学弈论的观点,我们可以对此种社会行为进行模型分析[5]。

3.2.1模型假设

任何博弈问题都必须包含三个重要的要素:局中人(Players)、策略(Strategies)、收益向量(Payoffvector)[6]。

3.2.1.1局中人假设:假设模型中的局中人,即学生和监考教师都是理性的,学生有“作弊”和“不作弊”两种选择,监考教师有“严格监考”、“不严格监考”两种选择,双方的目标是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

3.2.1.2策略假设:博弈规则是既定的、公开的、透明的,师生双方都清楚选择各策略时自己和对方的得益,并视为同时做出选择,即双方行为选择是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3.2.1.3收益假设:只要监考教师严格监考,学生作弊就能被发现,学生作弊被发现后要受到惩罚;若学生作弊未被监考教师发现,则一定被督导组发现,监考教师监督不力被学校督导组发现后也给予相应惩罚(或视为只要学生作弊成功,就一定对学校管理及声誉造成损失)。

3.2.2模型建立

U包括监考费、提升教师个人信誉形象等;

根据已知参数,可以得到各种情况(学生作弊但老师监考严格,学生作弊老师监考不严格,学生不作弊老师监考严格,学生不作弊老师监考不严格)下的收益表,如下表所示的博弈模型:

表 学生作弊博弈模型

3.2.3模型分析

在图1中,当监考严格概率Y确定条件下,学生在决策是否作弊时会考虑自己的收益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当老师监考严格而学生作弊的概率越大其收益反而越小;从这个角度上说,只要老师监考越严格,学生作弊的动机和概率就会减少。

在图2中,当学生作弊概率P确定条件下,老师在决策是否监考严格时会考虑自己的收益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学生作弊概率为多少,只要老师监考不严格时,其收益就为负数;只有当监考严格概率越大时老师的收益才会增加;从这个角度上说,考试作弊的概率确定,老师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不受影响或者为了增加自身的收益,必须严格监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加大考试的监考力度和降低学生作弊概率二者必须双管齐下,才能达到较为满意的决策结果。基于以上分析和讨论,下面将根据具体的情况提出一些对策。

3.2.4对策分析

3.2.4.1降低考试作弊概率

3.2.4.1.1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

现代学生作弊人数增多、形式多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出现了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另一原因是几十年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副作用,虽然已经把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上日程,但考试的重压仍然没有缓解,学生的意志力薄弱和不良个性日益突出。因此加强学生的考试诚信教育显得非常重要,要求学生在考试前签订考试诚信承诺书,并言明若出现不诚信情况则一切后果由学生自行负责。

3.2.4.1.2对学生的处罚不要“雷声大雨点小”

对学生的处罚要说到做到,很多学生宁愿作弊被抓住也要冒险,其原因之一是目前有的学校怕自己的学生出了社会在档案上留下污点,会影响学生的工作和生活,所有往往对作弊的学生网开一面,这样就助长了学生作弊的势头。

3.2.4.1.3建立考生诚信档案信息系统

诚信档案信息系统的内容包括学生基本学籍信息管理、学生诚信考试承诺书管理、学习成绩管理、信用记录管理等。大学期间,大学生在信用档案中的信用记录与素质考核和评奖评优系统紧密相连,例如,学生一旦在信用档案中有不良的信用记录(比如考试作弊),就会得不到学校的各种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已取得的优惠和奖励也将取消。大学生毕业后,其个人信用档案也将与其他档案一起寄往用人单位。这样,学生的个人信用记录也就时时在其期考试作弊博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作弊的概率。

3.2.4.2加大监考力度

3.2.4.2.1注重教师的诚信作风。

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正确看待考试成绩,明白考试的成绩仍旧是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也是对学习效果的一个检测。另一方面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严守诚信,不过于夸大考试成绩,不能把考试成绩作为标杆来划分学生的等级,这样做只会让学生对考试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失去信心。

3.2.4.2.2严格考场管理制度。无论开卷还是闭卷考试,监考教师一定要真正履行监考的职责,更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监考教师在发卷子之前一定要将考生的座位随机调动,防止课桌上有参考答案或团体作弊。同时每次公开考试必须要有督导老师巡考,若被巡考的老师抓住学生作弊二监考老师没发现,除了对学生加以应有的处罚外,对监考不严格的监考老师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一定的处罚,这样可以加大老师对监考的力度。

4.结语

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考试作弊问题进行了动机和心理因素分析,从考生作弊和老师监考两个方面分析了二者的博弈关系,通过分析发现要在这个博弈问题中实现“双赢”,必须从学生主观上降低作弊的动机和概率,从老师和学校层次上加大监管力度。据此本文提出了遏制学生作弊与加强老师发现作弊的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两方面的努力可以大大减少目前大学生作弊严重的现象,从而建立起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局面。

参考文献:

[1]罗萌.考试作弊的博弈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28(9):84-86.

[2]刘郁.从诚信角度透视考试作弊现象[J].教学与管理,2008,4:62-63.

[3]秦必瑜.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58-159.

[4]刘健,江文,张敏强,黎煜新.大学生考试作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7:158-159.

[5]刘硕.防治考试作弊的博弈分析[J].科技文汇,2010,7:35-36.

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利与弊篇(7)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1-0180―02

1  博弈的主要动因及其典型后果

管理层和投资者有不同的效用函数,它们之间的利益并不一致,有时甚至是相互对立的。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有时会投机取巧,甚至弄虚作假,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期望通过会计舞弊获得超额收益。投资者希望管理层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以便能够了解公司的真实情况,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管理层和投资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展开博弈。

1、1 博弈的主要动因

博弈论,是研究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决策主体的理性决策行为,以及这些决策的均衡。

按照参与人对信息掌握程度来划分,博弈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信息博弈指的是每一个参与人对所有其他参与人的特征、战略空间及支付函数有准确的认识。相反,如果没有准确的认识,就是不完全信息博弈。

1、2 信息不对称的典型后果

信息不对称将会导致两个典型后果,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可能发生在合同签订之前,也可能发生在合同签订之后。如果信息不对称发生在合同签订之前,信息优势方即人在合同签订之前会隐藏某些信息,导致事与愿违,就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信息不对称发生在合同之后,导致信息优势方发生“败德”行为,即发生道德风险问题。

1、2、1 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指在契约签订前,人就掌握了一些委托人所不知道的信息,人可以利用这一信息优势签订对自己有利的契约。

委托人与人签订合同之前存在不对称信息,人在与委托人进行交易之前对委托人隐瞒他所拥有的信息。只要上市公司存在利用会计舞弊、内幕交易等方式进行舞弊以获利的空间和机会,公司管理层就会隐瞒真实的会计信息,甚至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发生损害投资者利益的会计舞弊行为。管理层是实质上的会计信息生产者,他们责令形式上的信息生产者即会计人员在进行处理时尽可能地粉饰会计报表。投资者即信息劣势方由于受信息限制,无法判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也就无法对交易对象做出正确估价。但他知道作为人的经营者会对他隐瞒信息。为了减少可能发生的损失,投资者假设管理层没有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假设交易对象都是低价值的,因此他们要么只肯接受一个低水平的交易价格,要么不愿意进行交易,其结果是市场上本具有较高价值的投资项目,因为无法找到合适的交易对象,以及合适的交易价格进行交易而被迫退出市场,最终在市场上剩下的大多是具有较低估价的投资项目,从而出现所谓的“劣品驱良品”的现象。

1、2、2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指由于“合同”签订之后,委托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企业人在对他行为的后果不必承担全部责任的情况下,因追求其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做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不道德行为。

管理层的道德风险是“委托”道德风险的主要方面。交易达成后,管理层利用自身占有的信息优势进行“寻租”、“败德”,实行“内部人控制”。管理层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自身效用,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从而作出不利于所有者及外部信息使用者的“败德”行为。由于不对称信息和不完全的合同使负有责任的管理层不能承担全部损失或利益,因而他们不承担他们行动的全部后果,这引起各方的利益冲突,破坏了市场均衡,导致市场低效益。

2 博弈过程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问题的博弈过程广泛存在于上市公司的各相关方之间,如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之间,上市公司与政府监管部门之间,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都存在博弈行为。本文所要分析的是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并以此为例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问题的博弈进行分析。

2、1 一次博弈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影响

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矩阵表可以很清楚地说明其博弈情况。

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矩阵表

表中:H-企业真实披露会计信息,D-企业会计舞弊,B-投资者作出买的决策,R-投资者作出不买的决策。

表中的各组数据分别代表了投资者与管理层在不同组合中获得的效用。从表中可以看出,投资者与管理层分别有四个选择,在模型中有四种策略组合。

(1)HB策略组合:如果管理层选择H,投资者则会选择B。管理层选择H的情况下,投资者面临B和R两种选择,投资者选择B能获得的效用水平是60,选择R的效用是40,投资者则会选择B。在这一策略组合下,管理层诚实披露,投资者进行购买活动,企业筹集到所需的资金,而投资者也在对企业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做出了投资决策,是双赢的策略组合。

虽然对于管理层和投资者双方而言,HB策略组合所得收益大于DR组合策略,但由于它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所以HB策略组合不是该博弈的纳什均衡。

(2)DB策略组合:投资者选择B,企业管理层则会选择D。当投资者选择B时,企业管理层面临H和D两种选择。从表中可知,企业管理层选择H获得40效用,选择D能获得80单位的效用,企业经营者肯定作出选择D的选择,这时的组合是DB组合。在这一策略组合下,经营者歪曲披露,进行会计舞弊。投资者在受到欺骗的情况下进行投资。在不正确信息的指导下做出的决策对投资者是不利的,经营者在此策略组合下,可减少资金和努力程度的投入,从而获得较高的效用。

(3)HR策略组合:HR是不可能的组合。HR不是模型的纳什均衡。

(4)DR策略组合:企业管理层选择D,投资者又将在B和R两者中选择,选择B能获得的效用水平是20,选择D的效用水平是35,此时的组合是DR组合。

在这一策略组合下,管理层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进行会计舞弊,投资者作出不投资的决策。

DR组合是唯一能使每个博弈方都满意的策略组合,这时,就达成了“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均衡,双方在博弈过程中不能够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纳什均衡是不合理的、无效率的均衡。

2、2 无限次重复博弈过程中的合作博弈及其不稳定性

上述博弈只是一次博弈,在一次博弈中,博弈双方关注的是一次性收益。经营者有目的地歪曲会计信息,进行会计舞弊。在短期内很难被投资者发现,如果企业的目标是短期经营,经营者可能获得短期额外的收益。

资本市场要求企业管理层与投资者的交易能够长期、稳定地进行下去,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并不是仅进行一次。管理层与投资者双方需要进行无限次重复博弈。在无限次重复博弈过程中,可能形成合作关系。

然而,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进行的合作博弈不够稳定。合作博弈的达成依赖于博弈双方的信誉机制,而信誉机制是比较脆弱的,单靠声誉机制很难有效解决管理层歪曲信息进行会计舞弊的问题。如果法律体制不健全、市场监管不够有效或对提供歪曲信息的企业管理层的惩罚力度不够,即投资者受到的法律保护有限,将导致背叛者接受惩罚后收益仍然高于选择合作的收益,那么,这种惩罚就变得不可惧,从而再次陷入“囚徒困境”。

3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问题的解决对策

会计舞弊对投资者危害很大,要杜绝、减少会计舞弊现象的发生,就需要适当有效的措施,问题的解决可采取如下措施。

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利与弊篇(8)

现代经济中,全球效应明显,不同国家由于政治、经济等综合国力水平不同,在国际贸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货币汇率的变动也存在经济性和政治性的变动特征。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而确立的各国货币汇率作为两国货币的交换比率,是体现国内外经济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处理国际经济关系最有效的手段。汇率波动不仅会改变一个国家贸易收支状况,还会改变国内外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从而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因此,研究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分析我国国际贸易地位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一、人民币汇率研究

汇率也称为汇价,是两个国家不同币种之间兑换的比率,也是货币价格比较的一种形式,人民币汇率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会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波动。人民币汇率上升或下降对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汇率上升说明国家经济实力提升,总体经济水平发展良好,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汇率下降则会造成国内资本的外流,但同时,可以扩大出口,抑制进口,增加外币购买力,扩大国际贸易顺差。因此,人民币汇率变动是我国经济国情的集中反映,汇率上升、下降各有利弊。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说,人民币升值或贬值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从政治影响角度来说,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较大,集中反应了我国综合国力发展对国际局势的影响。人民币贬值主要是因为中美货币政策导致利差收缩,目前来看,人民币贬值弊大于利,影响出口贸易,资产外流速度增快。人民币持续贬值的主要原因是中美利差收缩,资本跨境流动导致人民币汇率出现不同程度波动。从以往经验分析,人民币贬值产生较大经济压力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和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在1997、1998年间,东南亚国家经济均受到较大冲击,人民币大幅贬值,制约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008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在危机过后出现贬值,对此,国家下调基准利率,旨在收缩中美利差。人民币贬值期间,国家相继出台货币政策,积极收缩中美利差,因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动保持相对稳定。近年来,国际贸易的发展使人民币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国经济增长速率有放慢的趋势,外部需求不足,多持宽松货币政策,人民币贬值压力大。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货物贸易的影响分析

(一)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影响

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主要有两大优势,吸引外商投资和缓解外债压力。人民币汇率上升说明国内经济环境良好,吸引外商投资,推动国内生产消费水平增长,解决就业问题,并且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转变。对于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引进外商投资,通过贸易与服务业的发展,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协调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人民币升值,在偿还外债本金和利息时份额有所减少,减轻我国外债负担。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后一方面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但是相应的投资者在完成同等规模的投资中需要支付更多的本国货币量,投资成本增加,不利于企业利润积累,因而外国直接投资减少,人民币币值增值过快,可能导致部分外商撤资。人民币升值,购买国外同样同量商品所要支付的货币总量减少,出口企业赚取的国内外商品差价额则减少,一些出口企业会因为利益亏损导致缩小规模或直接倒闭,这就产生大量失业人员,容易引发社会问题。

(二)人民币汇率下降的有利作用

人民币贬值可以作为一种经济调控手段,促进贸易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我国企业获得机遇与挑战的同时也面临资金风险,国际经济环境具有不稳定性,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均会受到严重打击。根据我国贸易进出口和国内物价数据显示,我国经济有恶化趋势,人民币长期持续升值,是一种不合适的异常经济现象,因而需要利用人民币贬值刺激出口。通过人民币贬值,可以间接提高外币购买力,使同等数量的外币能够购买更多中国产品,刺激国内经济的发展与国内经济贸易。人民币贬值,相应的外币升值,中国产品在出口贸易中更具优势,因而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下降,吸引购买,出口量增大;与此同时,国内产品价格下降,国外产品价格上升,我国进口产品减少使贸易顺差增加,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内市场竞争力。

(三)人民币汇率下降的不利影响

人民币汇率下降即人民币贬值,也会引发一些贸易纠纷、造成经济摩擦,不利于国家经济安全与稳定。人民币贬值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本国产品出口,但并不是放缓解决外部需求问题的主要方法。人民币贬值以后,企业依靠运营成本减低获得“存活”几率。但这种情况不能维持较长时间,对于一些失去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通过人民币贬值降低生产成本不能使企业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动力,仅是延缓企业退出竞争市场的时间。总体来说,人民币贬值不是经济发展手段,而是经济调节手段,具有时间性和阶段性,长期实行人民币贬值政策将影响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不利于市场金融稳定发展。人民币汇率下降是本币汇率变动的自由性选择,其弊端或益处具有双向性,不可一概而论。

三、人民币贬值对我国国际金融贸易的影响分析

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反对货币竞争性贬值,人民币贬值过快,不仅影响国际金融市场,还可能带来一些政治上的摩擦。中美货币利差短期内难以避免,人民币贬值幅度控制不当,可能会加快资本外流,引发国际市场经济恐慌。人民币过度贬值会使投资者信心不足,影响国内股市走势。发生较大幅度的人民币贬值,也会使企业债务负担加重,海外偿债压力大,企业发展受制约。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发展中,本币贬值会使国际化水平下降,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同时,我国国际金融市场管理与发展制度尚需要完善,国际游资在资本市场活跃,趋利性和流动性强,不利于金融市场正常秩序的维护,容易引发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

四、建议与措施

人民币汇率下降,总体上弊大于利,需要采取宏观调控,控制人民币贬值,打破贬值预期。因而对外可通过公共媒体传达人民币汇率稳定信息,关于我国推行的“一篮子”货币政策不需要再过度强调,否则会产生人民币汇率下降的误导。保持人民币与美元较稳定的中间差价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对岸市场汇率。要保持对岸市场汇率相对稳定需要采取必要的市场干预手段,控制人民币贬值预期误导。另外,我国需要监督跨境资本流动情况,实行资本开放的同时就不能再采用独立的货币政策。根据人民币贬值形式,要保持汇率稳定,需要关注资本开放阶段项目执行情况。监督管理资本流出,有利于降低国际资本对国内经济的打压风险,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起监测统计体系,提高跨境资金外流预警水平,鼓励外资直接投资,打击资本非法外逃和虚假贸易。人民币汇率波动是市场经济变动的反映,必要时候,国家需要采用经济调控政策控制人民币的持续贬值,保证经济发展稳定。人民币汇率变动产生的影响有利有弊,需要正确、客观看待,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改革政策,层次性、阶段性的实行货币政策,使人民币汇率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同时在国内经济发展中积极鼓励本土企业发展,同时政府予以宏观政策鼓励和支持,拉动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消费水平,减少外贸进口依赖度,使国内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中提高市场竞争力,占据更大的国际市场,进一步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五、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政治经济一体化,货币汇率成为国家经济变量变化的宏观参考要素,人民币贬值对企业进出口贸易和产业经济格局发展影响显著。这种影响作用具有双面性,有利有弊、利弊参半,主要需要在本币贬值时,积极实行货币改革与汇率改革,通过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调整产业结构、控制和规避金融风险,维护国内、国际市场经济秩序。

【参考文献】

[1]周宇.论汇率贬值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基于主要国际货币比较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6(4)

[2]陈卫东,王有鑫.人民币贬值背景下中国跨境资本流动:渠道、规模、趋势及风险防范[J].国际金融研究,2016(4)

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利与弊篇(9)

(一)加大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

在经济和科技都相对落后的过去,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十分简单容易,采用的记账方法对会计的工作没有太大的能力要求,进而吸引越来越多准大学生和形形色色的人去学习和了解。而“双分录”核算方式的采用,则加大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同时,赋予了会计工作人员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的问题,会导致很多素质和学历不高的从事会计行业的员工失业。例如,在浙江省一家行政单位,该单位需要将一台价值100万元的固定资产进行修改扩建增值,在修改扩建的过程中,需要花费20万元的修改扩建资金,同时,又收益废弃物转卖2万元,对修改扩建后的新的固定资产重新使用。对于类似这样的财务记录,采用记账的方法既简单明了又方便简洁。而“双分录”的核算方式,无论是在记录上,还是核算过程中,都会花费很多的时间,给会计工作人员制造了许多不必要的困难,从而加大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而这些不必要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正是“双分录”核算方式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二)加大了经济开支力度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带动了会计行业的发展,众多的行政单位逐步加大对会计人员的需求。面对这种局面,对会计行业的经济支出也逐渐的增长,更多的人力需求本身就会增加行政单位自身的开支力度,而很多行政单位采用“双分录”的核算方式,?o疑会加倍增加经济开支力度。就浙江省某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修改扩建增值来分析,对于固定资产的本身价值,修改扩建所需要的维修价值以及维修过程中的额外收益,这些财产的记录单凭纸和笔就能做好详细的记录,对于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没有太高的要求。但是,如果采用“双分录”核算方式,在增加更多工作量的同时,还会增加更多的开支。无论是“双分录”核算方式所需要的硬件设备,还是“双分录”核算方式所需要的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都需要行政单位巨额的开支。而这些不必要的费用,正是“双分录”核算方式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产生了一定的错误记录

行政单位采用“双分录”核算方式是对行政单位发生的资产、负债等会计业务采用权责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对收入、支出等会计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双分录”核算方式本身就存在复杂的记录及核算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会扼杀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工作的热情,在加上较大的工作量以及较高的工作难度,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而会计工作中出现的错误行为,无论对会计工作者本身还是行政单位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而且,许多错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根本无法弥补的。因此,行政单位会计实施“双分录”还是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和弊端。

以上对于“双分录”核算方式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总结,为了更好地享受“双分录”核算方式带给会计行业的利益,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对策,来解决“双分录”核算方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问题,以便充分发挥“双分录”核算方式的价值。

二、行政单位会计实施“双分录”所需的对策

行政单位会计是非企业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对单位的经济活动、经济业务进行监督与核算。主要核算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收入、支出,若企业的一笔业务同时存在以上内容的变化时,则需采取“双分录”。由于“双分录”的核算具有一定的难度,行政单位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为更好地解决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一)实施会计电算化核算方式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在众多领域被广泛运用,以会计软件记账核算代替传统的手工记账成为当前发展的主要方向,会计电算化逐渐深入到各个行业之中。实施会计电算化核算方式有助于提高行政单位会计核算效率,减少因计算而产生的误差,降低会计人员劳动强度。计算机运算的快速、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行政单位采用“双分录”所造成的核算繁琐,工作量大等问题,所以部分行政单位应积极采用会计电算化方法进行记账核算。虽然电算化方便了会计操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会计人员使用计算机进行业务处理,使得篡改数据、窃取信息等非法行为不易留下痕迹。因此行政单位在实施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就必须采取相应的管理控制制度,减少风险的发生,更好的将“双分录”与电算化结合起来。

(二)加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单位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表现。会计人员在进行账务处理时要时刻遵循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的职业道德规范。在会计工作之中有不少人利用职务之便做假账、挪用资金、舞弊等进行各种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例如2003年某公司由于经营管理问题,导致营业额下降,该公司财务总监便组织会计人员对本年度营业额、费用、收入进行虚做,保证公司的资产收益。该公司会计人员,不遵循道德规范,虚假编制财务报表已是违法行为,有关部门有权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吊销会计证书。身为会计人员规范会计行为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为行政单位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做到公私分明,同时要接受每年的继续教育,加强自我修养。行政单位为更好实施“双分录”也需要举办各种实践、培训活动,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不断加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建设,促进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三)规范单位内部会计核算体系

会计核算体系是单位内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可以使会计核算更加精确、高效,确保企业各项活动顺利进行。为更好实施“双分录”核算方式,行政单位要建立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首先企业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各项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使单位内部进行制度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其次要加大会计核算监督力度,设立审计监督部门,完善监督体系,履行监督义务,为行政单位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会计环境,减少因会计人员不法行为而造成的损失。最后要建立完整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确定各个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包括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会计电算化工作、会计交接工作及会计账务处理和会计报表编制工作,保证各项会计工作有序进行,责任到人。

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利与弊篇(10)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086-01

通常情况下,会计舞弊发生在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授意或指使会计人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各种舞弊操作的状况下;但也有少数情况是会计人员自身为谋求意外的经济利益而进行了会计舞弊。

一、会计舞弊的成因分析

人类的贪婪本性导致了会计舞弊的产生,然而漏洞百出的宏观环境以及不尽完善的市场经济则助长了会计舞弊的泛滥乃至形成社会的普遍现象。综合考虑,可以发现以下几点主要成因:

(一)我国会计法规的漏洞以及会计政策的可选性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会计行业也得到进一步重视与规范。但由于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尽管国家一直在不断完善修订,我国会计相关法律还存在着一些漏洞,这就为会计舞弊提供了可以渗透的机会。

同时由于会计的灵活性限制,相关的会计政策只是明确会计处理的大方向,提出大致框架以及规范约束,因此在会计政策上就存在较多的选择,这样的规定虽然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来采取适当的会计处理方法,但同样也为会计舞弊者创造了舞弊条件。

(二)监督水平较低以及监督力度偏小

会计监督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我国企业大多内部控制系统不健全,或者根本不存在,这就为会计舞弊减轻了极大压力。就我国现状来说,会计监督基本靠的是外部监督,但由于我国目前审计人才严重匮乏、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监督水平较低。很多监督程序都只是走过场,严重违背了其存在的宗旨。

同时经济监督部门腐败现象严重,执法不严,不敢监督或者不愿监督,导致监督力度直线下降,严重损害了公众形象。监督部门的放任,对会计舞弊的视而不见或者姑息,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会计舞弊的一种默许,一种助长。

(三)企业内部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

上市公司实现了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这本是现代企业的进步的一大特点,但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期望,就造成了大股东与中小股东、股东与管理者的矛盾,人们都企图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就产生了通过在会计信息上进行操作来获得超额收益的想法,在实际舞弊之后,获得意外收益而又没有被发现的情况下,会计舞弊现象一发而不可收拾。再者,所有者为了约束管理者合理支配资金,通常会给管理者制定较高的经营目标或者将经营业绩与管理者的工资福利进行直接关联,这时当没有达到经营目标或者目标虽然达到、但是管理者企图获得更多收益时,会计舞弊就顺势而生了。

以上是会计舞弊现象产生的基本成因。企业一般会采取虚计收入、虚计成费用、违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违规确认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等手段来调节利润,从而实现企业会计舞弊的目标。

就会计行业来说,会计舞弊之风盛行,是整个会计行业从业人员道德沦丧的表现,长此以往,导致公众对会计行业失去信心,严重影响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就社会来说,会计行业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行业的滞后发展的同时,也将拖累真个社会的发展进度,于国于民都是一大祸害。

二、杜绝会计舞弊的措施

会计舞弊治理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我们应从会计舞弊成因入手,针对会计舞弊的常见手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症下药,各个击破,力求从根本上杜绝会计舞弊。具体方法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道德建设,提升全民觉悟

道德建设长期以来都是国家维持社会秩序、促进国家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在会计领域,针对人类的贪婪本性,也应该考虑从道德建设下手,通过会计道德宣传、会计道德教育,让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会计舞弊对经济社会的不良影响。从而号召全民共同参与,互相监督,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对会计舞弊者施压。全民的参与必将大大减少舞弊现象的概率。全民参与监督是一种理想状态,但还是值得一试。

(二)完善会计法规,加大处罚力度

会计法律法规体现了国家关于会计行业发展的主要意志与精神,神圣不可侵犯。国家可以根据目前出现的针对会计法律法规漏洞而实施的会计舞弊现象,逐步完善法律体系,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同时加大处罚力度也是必要的。要建立有效的惩戒机制,引入司法监督,建立诉讼赔偿机制。重罚之下,舞弊主体就会重新思量,在利益与风险的权衡下,可能会吓退一批舞弊者,这就大大控制了舞弊现象。

(三)健全监督机制,提高从业素质

落实内部控制系统,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加大审计人才补充,同时不断进行审计人才培训,完善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整体提高从业素质,力求在数量上以及质量上达到现实要求。同时国家应尽力扫清腐败现象,加强会计监督的相关宣传,选拔一批清正廉明、敢于跟不法分子作斗争的执法者。这样,内外部监督系统同时运作,双重屏障,就能有效控制会计舞弊发生的可能性,且由于监督体制的完善,也极大地减少相关人员进行会计舞弊的念头。

上一篇: 公共空间设计概念 下一篇: 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