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2 14:43:07

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

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篇(1)

中图分类号:F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3—0026—03

1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与现状

1.1 运输线路不断延伸

伴随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不断加深,国家运输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1998年末,我国各种运输线路总长度已达297.5 万km,比1949年增长15.4倍。其中,铁路营业里程5.76万km,内河通航里程11万km ,公路里程127.85万km,民用航空航线里程150.6万km,管道运输从无到有,目前输油输气管道已达2.31万km,90%的原油已通过管道输送。

1.2 交通运输网布局大为改观

随着成渝、宝成、成昆、湘黔、襄渝、天兰、兰青、南昆等10多条铁路干线相继建成,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已基本形成。目前,西南、西北地区的铁路里程已占全国的24.0%;公路里程已占全国的30.0%,不仅实现了县县通公路,而且98.7%的乡镇和87.7%的行政村也已通公路。民航运输也逐步形成以北京为中心,连结全国138个城市的国内民用航空网。

1.3 交通运输网质量显著提高

在运输线路不断延伸的同时,线路质量也得到改善。铁路朝向重型化发展,在正式营业的线路上铺设50 kg以上重型钢轨的线路里程比重已由1949年的8.5%提高到1998年的91.1%。无缝钢轨线路里程达25 979 km,占铁路线路总里程的32.9%。建成通车的青藏铁路创造了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充分体现出我国铁路建设业的高层次、高水平。同时,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公路建设水平也不断提高,高等级公路的水准得到了质的提升。

此外,我国交通运输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改善,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新装备、新技术在交通产业得到了充分运用,提升了我国交通系统的层次水平,智能化、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有效保证了交通设施运行的效率和安全。

2 交通运输需求分析

为了定量地研究运输需求量受各影响因素影响的弹性大小,需引入运输需求函数的概念。运输需求函数是用函数形式表示运输需求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可记为:

Q=f(P,G,H,Y,A,Z,…)

式中:Q为运输需求量;P为运输服务价格;G为工农业生产的规模和速度;H为产品运输系数;Y为国民经济的产业和产品结构;A为生产和运输布局;Z为人口增长及其构成;“…”表示其他因素。

我们以客运需求为例,对其进行函数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表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则显示了居民的消费水平。而运输服务价格等数据难以获取,经济体制,服务质量等因素难以量化。为简化计算过程,了解客运需求与这些因素的关系及其一般规律。我们选取人口,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这三个指标,计算其与旅客周转量之间的关系,即Z为人口,I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G为国内生产总值,Q为旅客周转量。假设旅客的需求均得到满足,那么旅客周转量就反映出了客运需求量。

如图1所示,为1990年~2005年关于我国人口,城镇居民收入等数据的柱状统计图。由图1可见,从1990年~2005年,人口,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都有了明显的增长。而为了更直观地展现各个影响因素与旅客周转量之间的关系,在此给出它们之间的散点图,如图2、图3、图4所示。

由图2可见,相关系数为0.9829,说明该函数能很好地拟合旅客周转量与人口之间的关系,两者的关系表达式为Q=3×10—36Z7.7753。

同样,如图3所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旅客周转量直接的相关系数达到0.9651,也有很高的拟合度。表达式为:Q=5364.2е0.0001I。

而国内生产总值与旅客周转量之间的关系表达式为:Q=6×10—12G3—2×10—6G2+0.2621G。

即可得到旅客周转量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口之间的关系。表达式为:

Q=f(Z,I,G,…)=f(3×10—36Z7.7753,5364.2е0.0001I,6×10—12G3—2×10—6G2+0.2621G,…)

通过该公式的推导,我们可以看出旅客周转量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口是正相关的。但由于Z,I,G这些影响因素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因此还难以确定确切的表达式,来表征Q与这些变量的关系。但通过该公式,我们可以了解交通运输需求的大致规律,了解影响因素对需求量的影响程度。同时根据这一表达式,可以进行交通需求量的预测。

同理,通过该方法,也能得到货周量与各个影响因素的函数表达式。

3 交通运输供给分析

运输供给有赖于以下四个主要影响因素:技术因素、运营策略、政府机构的要求和限制、使用者行为。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运输供给函数,它从使用者的角度描述了供给特征。

运输供给函数可表示为:

Q=f(P,b1,b2,…,bn)

其中,Q表示运输供给量,P为运输服务价格,b1,b2,…,bn为除运价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由于技术因素,运营策略,政府机构的要求和限制,使用者行为这些指标难以量化。因此,此处不详细讨论公式的推导。

而在影响运输供给量的诸多因素中,运输价格对供给量的变动最为重要。因此,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绘制供给量同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此时,运输供给量函数简化为:

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篇(2)

1公路交通是现代社会的骨干运输方式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进步,汽车运输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公路网的形成,使公路运输成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骨干运输方式。公路运输在技术经济特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首先,它机动灵活,适应个别交通运输用户的需要和具体条件,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具有最大优势,服务面深入广大,是最基本的集散运输方式,适应西部开发的基本交通运输需求。其次,它的直达性最好,在途周转、停滞时间短,运输时间利用充分,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时运输速度在地面运输方式中也是比较快的。是唯一能实现门到门运输服务的运输方式。

2公路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

2.1运输生产力水平不高。在营业性客货运输车辆中,中高档客车特别是高档客车和大吨位柴油货车以及集装箱等专用货车所占比例偏低,远不能满足广大旅客和货主的需求。

2.2运输站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种种原因,客货运输站场建设进度缓慢,到目前为止,在部分大中城市、相当数量的县城以及大多数乡镇,客货运输站场基础设施仍很短缺且设备简陋,成为制约道路运输发展的薄弱环节,影响了公路基础设施功能和车辆运输效率的充分发挥。

2.3运输组织水平和运输效率较低。在部分地区,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存在着地区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封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空驶率提高、运输组织水平降低,对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造成了消及的影响。

3加快交通运输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管理是一门学问,是一种方法,是一个过程,凡是有人群从事活动的地方都需要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能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而且还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

3.1正确处理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和交通运输工作服务的关系。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要推进交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因此,从全国交通运输工作涉及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范围可以看出,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和服务主要也应该分为两大类,即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管与服务和企业单位的管理与服务。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现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对于交通运输企业来说,其管理和服务的内容和对象有别于服务型政府机关。

3.2 强化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协同理念,推进交通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类起源以来,就具有一定的管理本能。如何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推进交通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具有管理协同功能的交通运输大系统。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协同就是将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或孙子系统以及更小一级系统的功能进行有机、有序、和谐地管理,从而更加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发挥大系统的整体优势。因此,交通运输系统能否形成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来决定的。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内部以及相互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那么就会产生协同效应,好的协同效应可以使系统的功能发生放大或倍增;反之,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互相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就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内耗增加,系统内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任何组织和单位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交通运输系统也存在于一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之中。

4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

4.1智能运输系统是未来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智能运输系统可提高公路交通安全水平,减少交通堵塞,提高公路网的通行能力,降低汽车运输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汽车运输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随着智能运输系统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系统工程等高科技在公路运输领域将得到广泛应用,物流运输信息管理、运输工具控制技术、运输安全技术等均将产生巨大的飞跃,从而大幅度提高公路网络的通行能力。

4.2公路交通运输将与现代物流日益融合。物流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方式,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服务部门之一。公路交通运输加速向现代物流的发展和融合,不仅是为了面对现有的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更是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挑战。公路运输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物流服务水平,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客户服务的要求。

4.3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是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方向。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路客运市场需求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从要求“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同时,随着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入、高等级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提高公路客运营运质量提供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以及通达能力、运行条件改善的小环境,都对公路客运发展方向提出了战略性转变的要求。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成为现阶段中国公路客运发展战略的主要取向。

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篇(3)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流通经济范畴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交通运输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我国交通运输经济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当前国内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环境研究

 

从实践中来看,当前国内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生产领域的交通运输环境,另一种是消费领域的交通运输环境,全面认识这两种环境对实现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生产领域的交通运输环境。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依然没有完全复苏,国内生产领域中的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具有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国际出口市场的不断萎缩,导致大量的成品或半成品必然通过交通运输方式实现全国范围的相互流通。在该种现实条件下,国内的经济发展的开发度决定了生产领域的短期滞后性。由此可见,交通运输行业在当前的生产领域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尤其表现在业务量限制方面,进而导致该领域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特点。

 

其次,消费领域的交通运输环境。从实践来看,对于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业内需拉动问题而言,应当将重点放在消费领域,即假日经济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等,这些都是促进消费者获得交通运输产品与服务的重要内容。据调查显示,消费者在商务出行、旅游以及网购方面的消费正在稳步提升,因此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

 

从本质上来讲,交通运输业主要负责的任务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货物在空间位置上的转移和调度,无论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生产生活,都离不开交通运输。以下以2012年上半年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之现状为例,对当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进行总结,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我国公路、水路客货运输量与周转量都有了明显的增速,但较之于去年同期则有所减缓。形成规模的港口实现货物吞吐量超过47亿吨,同比增长1.22%,同时其增速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1个百分点;而规模以上的港口实现集装箱吞吐量超过8400万标箱,同比增长6.6%,而且其增速要比去年同期降低4.3个百分点。2012年上半年,我国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达5490亿元,此数据同比下降了6.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增速降低21.7%,其中投资规模也出现可幅收窄现象。上半年我国公路建设上投资达4733亿元,同比下降7.8个百分点;内河建设方面投资211亿元,同比增长33.1个百分点;沿海建设方面的投资为450亿元,同比增长4.9个百分点。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大大加快了国道运输干线的建设,但是农村公路交通运输条件依然非常有限;港口集装箱和大型的散货泊位能力非常有限,尤其是主要港口航道依然有待进一步开发。从整体上来看,许多大、中城市的路网结构建设并不合理,现代化的快速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依然没有建成,交通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城市交通建设领域的大容量地铁及轻轨交通方式依然没有大的突破。

 

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经济发展资金比较紧张,尤其是固定资产领域的投资在不断的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银行信贷资金难以及时的落实,地方政府财政资金落实不到位;第二,航运业发展趋势不乐观,市场呈现出需求放缓、成本上涨、运力增加以及运价下降和亏损扩大等态势,以致于多数中小航运企业面临破产风险;第三,2012年上半年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整体上来看相对稳定,但是一些重大运输事故有增无减。从总体上来看,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迅速,同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相对于中国的发展要求而言,供给仍然难以满足客观需求。

 

三.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战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成因分析,笔者认为要实现交通经济的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从实践来看,可持续发展理论所研究的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而对于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而言,不仅要研究其与身体环境的关系,而且还要加强其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交通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同时还要注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相处。基于对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与供需矛盾分析研究,笔者认为未来中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应当坚持如下发展战略:

 

(一)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对交通运输系统实施全面战略性调整

 

从实践来看,交通运输具有能耗量大等特点,因此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对能源进行合理的使用,对交通工具进行优化配置,从而降低其能源消耗,以保护环境。根据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应当对当前的交通运输结构进行优化,建立以低碳环保为主体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当前交通运输业主要分为交通、民航和铁路三个部门,让三者之间各自为政,很难实现统筹规划。各种运输经济发展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打破传统的部门分割,实现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体系的战略性调整。

 

比如,就运输占地而言,复线铁路通常与10车道公路的运输能力基本相同,但铁路所需用地宽度为巧米左右,而公路则需要占地122米,由此可见,铁路的实际占地仅为当前公路建设占地的八分之一。上述指标,在各部门自行制定发展规划时不可能也没必要成为参考依据,但是如果按照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达到节约资源、能源、与自然协调的目标,在制定规划时,必然成为重要依据。

 

(二)提高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水平,走集约化道路

 

从实践来看,管理就是生产力,它主要是通过对交通运输经济过程的控制、生产环节以及工艺规律等进行研究,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组织策略,以保证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质量,并提高其管理效率。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实践中,应当采用新的交通运输方式,以最少的能源耗损来满足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之需求,从而实现交通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可以通过运筹学对库存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哈桑降低其库存量,从而实现节约库存成本之目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交通运输线路及交通运输工具的合理选择,在保证运输生产资料安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交通运输能力,从而走上集约化道路。

 

(三)引进先进技术,构建智能化的现代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系统

 

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发展新型的节能运输工具,同时探寻新的替代能源。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采用纳米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燃油燃烧充分度,而且还可以有效降低污染气体的排放量。将太阳能和原子能引人到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而且还能够保证现代交通运输能源供给的持续性。同时,要将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大力发展智能性的现代化运输系统。在建立全方位的电子控制系统基础上,充分发挥准确、实时以及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机制,对交通运输工具、驾驶人员以及道路等因素进行综合管理,提高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安全性。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服务质量,以提高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人性化。

 

四.结语

 

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篇(4)

引言

交通运输业是现阶段我国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行业之一。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未来交通运输业将是我国能源消耗增长最为迅速的行业,其减排潜力和压力要远大于其他行业。本文采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概念模型,通过简化交通运输发展中各影响因素复杂的作用过程,建立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的建立的理论与原则

1.1可持续发展理论

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发展的目标与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是相一致。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自身的发展中,通过最小化自身的负外部性,从而实现交通运输在空间上、时间上以及经济上的可持续性。这就要求在指标设计当中要考虑到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的消费结构、人们的出行方式以及国民经济能耗强度等。

1.2低碳经济理论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目的是为了应对碳排放给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其实质是提高能效水平、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以实现碳排放量的降低,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交通运输的发展要在能源使用上低碳化、能源利用上高效化以及排放上的减量化。所以要考虑清洁能源的投入、能源结构、生产量的单位碳排放量等因素。

1.3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从不同角度全面的、系统的反映交通运输的低碳发展状况。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各指标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2)综合性(3)简明性。指标体系的设计要能够科学的,综合的反应评价对象现状的动态变化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2 基于DPSIR模型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DPSIR模型的框架理论

DPSIR 模型是欧洲环境局(EEA)综合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DSR(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的优点而建立起来的解决环境问题的管理模型,已逐渐成为判定环境状态和环境问题因果关系的有效工具。

2.2 基于DPSIR模型的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因素分析

交通运输系统当中,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其运行的源动力。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所产生的运输需求的不同会对运输的结构和运输周转量产生影响。进而可以推动运输结构和运输量的发展。因此,低碳运输系统中的驱动力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化发展、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在上述驱动力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交通运输业发展会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的客货运周转量和交通运输规模和供给能力上。

低碳交通运输系统的状态是系统内部在压力的作用下的外在表现,是驱动力和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压力和驱动力的作用下,衡量其所处在的状态应该采用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水平。所以低碳交通运输系统的状态应该用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行衡量。

在上述交通运输所处于的状态下,主要是现阶段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水平会给经济和社会带来影响。在经济发展上,高能耗和高排放的车辆会造成的运输成本升高,随着油改税等政策的实施更加剧了这一趋势。这些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自然环境这三方面。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人类社会这一大系统必然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并且这些响应不仅仅只针对影响因素,而且对驱动力、压力、状态等因素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进而改善和缓解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所带来的负面的外部性。

2.3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相关因素分析并结合低碳交通运输自身的特点,以DPSIR模型为基础,综合考虑交通运输业在低碳发展上的问题,对模型被各部分之间的作用和联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考虑评价指标的可得性和代表性。并结合我国未来交通发展规划和与交通运输相关的低碳发展政策。建立起低碳交通运输的DPSIR的指标体系。如下表:

表一:低碳交通运输DPSIR发展指标体系

3结论

交通运输业是介于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低碳发展涉及该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各要素相互之间复杂的作用。DPSIR模型有助于简化这一过程。通过全面的分析交通运输低碳发展中“驱动力、压力、影响、状态、响应”这一循环过程,有助于理解各要素之间的作用过程和因果关系。以此为基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全面的反映交通运输在低碳发展状况,进而挺高了指标体系的效用。使决策者更好的发现交通运输在低碳发展出现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盛霖.着力转变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J].求是,2010(11).

[2]蒋惠园,白 帆. 城市轨道交通低碳经济评价研究[J].经济研究,2010(09).

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篇(5)

1精细化财务管理在交通运输企业中的意义

在我国的财务管理模式发展进程中,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模式转变历经较长的时间,交通运输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尝试汲取和吸收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它以细致的财务核算、精准的数据为依据和前提,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对交通运输企业财务管理的深度拓展,实现了自身更为宽泛的发展空间。就整体而言,交通运输企业的精细化财务管理可以较好地修正企业中存在的财务管理缺陷,与新型、先进的精细化财务管理思想相接轨,形成全员积极主动参与、绩效考核激励的氛围和环境,极大地促进了交通运输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与交通运输企业的发展目标相契合,有利于交通运输企业自身的创新发展和延伸。

2交通运输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实践中的缺陷分析

21投融资方面的科学性不足

在交通运输企业成立之初,大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增添自身的设备装置,而与此相反的是,运输货源与客源却不够稳定或规模较小,这就使交通运输企业的实收资本较少,与前期大量的资本投入不相匹配,形成财务意义上的负债经营状态,这就显现出交通运输企业在投融资方面存在的缺陷。另外,部分交通运输企业在资金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即仓促运作,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尤其在银行融资方面的使用调配存在风险,这就使交通运输企业的投融资的科学性不足,难以实现自身的精细化财务管理。

22财务监督和控制方面存在缺陷

交通运输企业在自身的财务管理和控制方面尚存在缺陷,缺乏整体的考虑和统筹规划,在财务工作人员的精细化管理欠缺的状况下,交通运输企业的财务监督和控制规范性不足,没有依照规定对交通运输企业的车辆维修、使用费用、财务风险等进行管理,缺乏与市场相契合的精细化财务管理理念,无法实现与市场相适应的财务监督和控制,降低了交通运输企业的财务管理效果和价值。

23市场经营存在不足

一些交通运输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对自身的财务结构缺乏优化合理的配置,片面追求高额利润,这就降低了自身偿还债务的能力,并且在交通运输企业自身的市场经营之中,对于宏观政策的变化调整、外部市场竞争环境、交通安全等方面无法预测和掌控,这些不确定性因素都对交通运输企业的财务管理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当外部不可控的因素出现变化时,交通运输企业会难以应对,产生大量的不良债务、呆账、坏账等,这种市场经营整体水平的欠佳状态,不利于实现交通运输企业的精细化财务管理。

3精细化财务管理在交通运输企业的提升路径

31实现对交通运输企业财务投融资的科学化管理

在将精细化财务管理理念融入到交通运输企业的过程中,要确保运营资金的周转稳定、良好、可控,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交通运输份额的扩充,开辟全新的交通运输路线。为了确保交通运输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科学化,要做好投资和融资阶段的可行性调研,全面分析资金投入使用的渠道、方法和效益,实现投融资的效益最大化。尤其要全面、审慎地分析交通运输拓展项目对财务的影响,要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做好精细化的财务管理预设工作,对可能影响财务精细化管理的要素加以全面的分析,核定财务成果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差额,减少项目拓展对财务带来的冲击性影响。

同时,还要对交通运输企业外在的市场经济环境加以全面统筹的考虑,将内外部财务状况进行科学的管理,对于企业利润的分配要科学合理地分析企业的应收账款情况,?s短应收账款的账期,避免出现呆账、坏账的不良现象。另外,为了确保交通运输企业融资的科学性,要结合企业资金使用期限及预期现金流量的具体情况,实现对借款的期限限制,从而使交通运输企业的投资结构更为科学合理,更好地对企业的项目拓展进行科学的评价和验证。

交通运输企业的财务精细化管理还要保持科学合理的融资结构,以确保财务运行的稳定状况,达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在交通运输企业的融资过程中,要对市场上的各种证券、股票、银行贷款等金融产品,进行全面而可靠的评估,比较不同融资渠道的优劣,选取适宜于交通运输企业的资金筹措方式,使企业筹措资金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还要对交通运输企业的经营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将其与精细化财务管理评估和收益评估相结合,达到优化企业财务资本结构的目的,为交通运输企业的宏观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为交通运输企业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条件。

对于交通运输企业的资金分配,要使企业股东的正常收益和分红获得保障,而且还要预留企业的生产发展资金,作为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储备,更好地优化交通运输企业的财务结构,提高精细化财务管理水平。并将资金使用与保险购买方式相结合,有效分散企业的资金运营风险,做好对资金使用与管理的风险控制,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未雨绸缪。

32完善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体制

(1)完善企业财务管理责任制度。在交通运输企业的精细化财务管理过程中,要完善财务管理责任制度,将资金运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流程都纳入到制度体系之中,使之成为资金流动的依据,可以在责任落实到人的前提下,确保对财务资金管理的跟踪和监督,避免重大财务事故的发生。

(2)完善企业财务预警制度。交通运输企业的财务预警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它应当独立存在并运行,避免受到行政组织的干预和权力控制。企业的财务预警系统要定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查和监督,对于精细化财务管理缺失较小的部分,给予及时的预警、排除和化解;对于精细化财务管理较为严重的隐患,要追究到底、重点研究,并制订及时、针对性强的解决方案,将财务风险降至最低。

33整体优化企业市场化经营水平

为了提升交通运输企业的市场化经营水平,要优化企业的财务控制状况,实现对内部审计的强化监督,使企业的财务工作规范化和独立化,避免企业决策制定方面的失误。

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篇(6)

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经营环境正处于完善与改进的阶段,在交通运输经营环境中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使我国交通运输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交通运输是关系到我国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有将交通运输水平提高,我国其他发展项目才有基本的保证。交通运输为其他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动力,很好的促进了其他项目又好又快的发展。所以我国在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就是提高交通运输水平,进而促进我国整体的发展。

1对构建和谐的交通运输经营环境的分析

1.1构建和谐的交通运输经营环境的背景

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在我国各阶段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在我国的发展初期,交通运输经营环境处于低迷的状态,交通运输的行为规范以及工具都达不到相关要求。交通规范达不到相应的要求使得我国早期的交通状况较差,交通状况差使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较为落后,我国在建设的过程中离不开交通运输的发展,但是在我国初期发展中交通运输对于国家建设是十分不利的。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交通运输水平也在进行着逐步的提高,国家建设也在稳步的进行。近些年在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过程中,我国意识到交通运输队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所以逐步的对我国现阶段交通运输经营环境进行细致的分析,针对我国现有的交通运输问题来寻找合理的解决措施,使我国交通运输经营环境能够进行显著的提升,进而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

1.2构建和谐的交通运输经营环境的必要性

交通运输经营环境是指在交通运输中所表现的状态,我国现有交通运输经营环境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待我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进行解决。交通运输好坏决定我国建设过程的速度,直接的影响着我国的发展与进步。交通运输在我国经济水平提升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水平有较好的发展状态,这与我国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息息相关[1]。在我国建设过程中,各项发展产业也进行着较显著的发展与进步,各项产业想要有较好的发展,首先要对产品的出售进行较好的考虑,运输问题有直接影响着产品的出售过程,所以在各项发展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由较好的运输经营环境进行支持。构建和谐的交通运输经营环境是我国发展过程中十分必要的问题,这对我国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2我国交通运输经营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2.1交通行为不够规范

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经营环境中存在的较大问题就是交通行为不够规范,交通行为的规范对生命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交通运输的过程中,一些违反交通行为的现象时有发生,驾驶者的交通安全意识较弱,不能对自身的生命安全以及他人的生命安全进行重视,为了一时的方便对交通行为规范操作置之不理。驾驶者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输过程的安全性,只有保证驾驶者有着规范的交通行为才能进一步确保构建和谐的交通运输经营环境,这对我国交通运输水平的提高十分有利。

2.2对道路交通管理的重视程度较弱

交通运输经营环境中对道路交通管理要求较高,只有严格的道路交通管理才能使运输过程更为安全有效。但是现阶段对我国道路交通管理的重视程度较弱,这使得一些自觉意识较差的驾驶者有了侥幸的心理,在进行交通运输过程中对驾驶安全的重视度减弱,违反相关的交通规则,使一些严重的交通事故有所发生,对我国构建和谐的交通通运输经营环境十分不利,严重的影响了我国交通运输水平的提高,加强对交通管理重视程度已成为现阶段的重要目标,是我国交通运输经营环境改善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3交通运输中的工具条件较差

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中的工具条件较差是一项重要的问题,交通运输工具在交通运输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交通工具条件较差使得我国在进行交通运输的过程中不能使运输效率进行提高,限制了我国交通运输的速度[2]。较差条件的交通运输工具对交通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保障也是十分不利的,目前我国一些交通事故的发生就是由于条件较差的交通工具所引起。交通运输中工具条件较差还对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稳定提高的交通运输水平起到限制作用,所以想要使我国下阶段的交通运输水平进行更好地提高就要将交通运输工具条件进行必要的改善。

3构建和谐交通运输经营环境的措施

3.1严格要求交通行为符合交通规范

想要使我国交通行为差的现状进行缓解就要出台严格的交通规范,使驾驶者的行为受到严格的法律约束。交通规则中要对违反交通法中的行为进行准确的制定,合理的对一些必要的交通规则进行填充,这对构建和谐交通运输经营环境十分必要。严格要求交通行为符合交通规范的重要保障就是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对违反交通规则的驾驶者进行严肃的处罚,避免出现徇私枉法的现象出现。严格的要求会督促驾驶者进行规范的驾驶行为,我国交通运输的水平也会进行显著的提高。

3.2加强对道路交通管理的重视程度

加强对道路交通管理的重视程度是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中的必要措施,这对我国交通运输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相关部门要对我国现阶段的道路交通运输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找出现有的问题,在现有的基础上对道路交通管理的相关条例中进行增加与删减,确定对我国现阶段道路交通中最为合理的管理条例,这将使我国道路交通管理的状况有着较为显著的提高,对我国交通运输经营环境的改善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3.3提高交通运输工具的条件

提高交通运输工具的条件就是要针对我国现阶段的交通运输现状进行合理的分析,对于我国交通运输中的一些不符合标准的运输工具进行淘汰,保证我国的交通运输中的交通安全。合理的增加新型高效的交通运输工具是我国现阶段提高交通运输水平过程中必要的环节,只有较高水平的交通运输工具才能使运输效率得到提高,对我国未来的交通运输发展十分重要。

4结论

我国现阶段交通运输经营环境的构建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在我国交通运输相关部门的努力下这些问题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进行解决。我国交通运输水平的提高对我国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交通运输水平进行提高才能推动我国经济水平进行更好的发展。相信在对我国交通运输相关部门的解决后我国将很好的构建和谐交通运输经营环境,使我国的未来发展得到一定的保证。

参考文献

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篇(7)

1.引言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交通运输系统是区域社会基础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各项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区域投资环境的主要构成主体[1]。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强化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增加了对交通的需求,因此,经济系统和交通运输系统是相互影响的,应该相互匹配,协调发展。

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交通运输发展适度超前或与经济发展同步,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若交通运输滞后于经济发展,就难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从而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但如果交通运输过度超前于经济发展,则会占用大量的建设资金,影响其它行业的投资,同样也会使经济发展面临困难。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研究两系统如何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而要达到区域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的协调发展,就要找寻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方法与实现手段。

目前,关于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汪传旭对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做了较多的研究,建立了部分量化分析的模型。他将灰色系统协调模型用于判断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计算协调发展系数,将交通运输系统变量作为系统作用变量,经济系统变量作为系统的行为变量,用gm(1,2)进行拟合,计算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的出协调度[3]。运用了大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一套反映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综合指标——协调发展指数,并建立了定量分析模型,提出了相应的定量评价计算方法[4][5]。王孝坤也研究了综合运输复合系统协调发展[7]。但现有的评价模型计算出来的协调度只是运输系统对经济系统的状态协调度,并没有体现经济是否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交通运输的发展,所以是片面的;建立协调发展指数模型时,首先需要专家确定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这样计算出来的协调发展指数主观性较强。

为了较为客观地评价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的协调性,本研究拟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出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再用回归分析方法计算出经济系统对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的适应度及交通运输系统对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适应度,最后得出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静态、动态协调发展度。这种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评价过程中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同时又能清晰地反映出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之间的相互适应程度。

2.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的含义

2.1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

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同是社会经济大系统中具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子系统。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经济发展水平又决定着交通运输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指:交通运输与经济两个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适应、协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2.2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协调度

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称为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关系总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中。

2.3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管理

当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度偏离某一范围时,就会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当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使得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这种调节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失调状态,并使得经济与交通运输之间的摩阻减少,使经济与交通运输相互适应的过程称为协调发展管理。

3.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3.1指标体系的建立

3.1.1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特征,真实地反映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状况。

典型性原则。尽可能的选择反映系统特殊性、综合性的关键性指标。

简明性原则。指标体系具有代表性和浓缩性,尽量通过数个主要的指标,勾勒和刻画评价对象的状态特征。同时,各指标之间必须建立有机的联系,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可操作性原则。从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的角度,应选择通过现有的标准数据库能够较容易获得的数据指标。

3.1.2指标体系

遵循上述原则,本研究建立的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将区域的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复合系统分为经济子系统和交通运输子系统,分别用两级指标来表征。其中经济子系统分为经济规模指标(反映经济总体发展),经济结构指标(反映经济系统构成),经济效益性指标(反映经济效益)三个特征面,用9个具体指标表示;交通运输子系统分为交通运输规模指标(反映交通运输发展),交通运输结构指标(反映交通运输构成),交通运输发展性(交通运输投资)指标三个方面,由16个指标表示。4.评价方法与步骤

4.1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综合发展指数计算

4.1.1首先对指标数据(i=1,2,…,p;j=1,2…n)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的标准化数据。

4.1.2采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对指标数据(i=1,2…p;j=1,2…n)进行计算。根据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向量及最初的标准化数据,可以得出相关系数矩阵r的主分量。如果主分量对应的方差贡献率,即可利用前个主分量来计算交通运输、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由前个主分量及其对应的方差贡献率p可以得到经济、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为:(ⅰ)

4.2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指数计算

4.2.1回归分析

以x、y分别代表交通运输系统、经济系统,并把y作为因变量,x作为自变量,作回归拟和分析,可以得到交通运输系统对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y’;

以x、y分别代表交通运输系统、经济系统,并把x作为因变量,y作为自变量,作回归拟和分析,可以得到经济系统对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x’;

4.2.2协调性计算

(1)静态协调性的计算

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交通运输、经济系统综合发展协调性指数;为交通运输系统对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适应度;为经济系统对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适应度。

式中,为交通运输系统综合发展指数;为经济系统对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交通运输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的均方差。

同理可以得到:

其中,为系统在各个时刻的静态协调度。

设t2>t1(任意两不同时刻),若,则表明系统一直处于协调发展的轨迹上。

5.陕西省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本研究选取了陕西省1994~2003年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5.1综合发展指数计算

对陕西省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值,结果如表2、表3及图1所示。

5.3结果分析

5.3.1综合发展指数及与发展实际的对照

本研究对经济系统和交通运输系统进行定量评价的结果与陕西省经济和交通建设的实际比较相近。从图1可以清楚看出,经济系统整体的综合水平呈平稳逐渐增长趋势,交通运输系统整体的综合水平也呈上升趋势,但是具有波动性。1994~2003年这10年间,陕西省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4~1998年,两个系统综合水平值都为负值,原因是在这期间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缓慢,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等许多突出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经济与交通运输发展;第二阶段为1999~2003年,经济系统综合水平值为正,从1999年国家主席在西安发出西部大开发的动员令之后,陕西省经济综合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1999年对交通运输系统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却比1998年明显减少了,从而使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系统的发展;2000年随着西安—安康铁路建成、陇海线西安—宝鸡段提速工程全面完成、宝鸡—中卫铁路正式运营、宝鸡至牛背梁等一级公路,及秦岭隧道、府谷黄河大桥等一大批大型、特大型公路桥梁隧道的建成,使得陕西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使得此阶段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的发展又开始同步;2002年,陕西省对交通运输系统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比2001年明显减少了,因而使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系统的发展。

5.3.2静态协调度分析

从图2看出,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的静态协调发展处于波动状态,尤其明显的是1999年和2002年出现了协调发展指数的低谷,这与图1中反映的情况一致。其原因也是由于1999年和2002年用于交通运输系统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比前一年明显减少了,影响了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而同时经济的发展却是保持稳定的增长状态,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断增大,因此交通运输系统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得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降低;

5.3.3动态协调度分析

从图3看出,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的动态协调发展指数表达的是任何一个时间点的前一个时间段的平均发展状况,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但与静态协调发展指数比较,明显具有平滑的特点。平均的动态发展状况较各年度考察的静态发展状况具有滞后性。在静态发展协调度评价中,协调指数的最低值出现在1999年,而动态协调指数的最低值出现在2002年。总体看来陕西省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动态协调发展一直在缓慢下降,反映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进一步增大,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进行协调发展管理。

6.结论与建议

6.1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有效的避免了多目标模糊综合评价中的主观性影响,能更加客观地反映陕西省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

6.2本研究评价模型计算的结果与陕西省的发展基本相近,能较好地解释陕西省经济系统与交通系统发展的实际;

6.3考察本研究的结论,可以对陕西省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从发展趋势上看,陕西省1998年以后的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指数高于交通运输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静态和动态发展协调度分别呈现波动下降和缓慢下降的趋势,说明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断增大,实现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主要矛盾是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因此,政府有必要实施对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管理,以促进两系统的协调发展,从交通基础设施、运输工具、交通运输管理与信息技术、政策支持等方面大力加强交通运输系统建设。

6.4本文研究的只是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从总体上呈现的协调态势,只能说明了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不能解决交通运输方式与经济结构协调性评价问题。

因此,在本文的研究基础上,需要运用其它定量方法进一步研究交通运输方式与经济结构协调发展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文久.区域经济规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sunjiuwen.regionaleconomicplanning.[m]beijing.[m]commercialpress.2004]

[2]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十一五”交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李盛霖部长在2006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politics/2006-01/16/content_4059312_1.htm.2006-1-16.]

[3]汪传旭.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模型及其应用[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1998.04.[wangchuanxu.analysisofmodelsandapplicationofcoordinateddevelopmentoftransportationandeconomy.[j]journalofshanghaimaritimeuniversity.1999.03.]

[4]汪传旭.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定量评价[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99.03.[wangchuanxu.thequantitativeanalysisofthecoordinatedevelopmentoftransportationandeconomygrowth.[j]journalofshanghaimaritimeuniversity.1999.03.]

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篇(8)

中图分类号:[U-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引言

2012年3月21日,国务院通过了《“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的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规划目标和规划重点,除了规划“五纵”“五横”大的交通布局外,还要求统筹发展各种运输方式,优化运输结构。

一、交通运输的概述

1.交通运输结构的概念

交通运输结构是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按照综合交通理论和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合理规划交通系统中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之间的比例关系,通过不断的论证和实践,促进我国交通运输的优化和发展。

2.交通运输结构的影响因素

(1)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变化较大,加上气候水文的影响,造成我国交通结构的差异。例如,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多是平原和丘陵,道路易于修建,因此公路、铁路、水运的交通运输网密集、路面状况好;而中西部地区,多是高原、山地,道路修建困难,因此道路的网密度小、里程短、路面状况差。

(2)经济状况的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运输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我国东部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工业化程度高,工农业产品的运输需求大,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口稀少,工业化程度低,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低,从而制约交通运输的发展。

(3)科技进步的影响。首先,科技进步带动交通工具的发展,没有蒸汽机、内燃机、航空发动机的发明,就没有现代的交通方式,交通运输结构需要根据交通运输工具的需求进行调整;其次,科技进步带来了产品创新,不同价值、档次的产品对运输工具要求不同,选择的运输方式不同。另外,随着电子商务科技的发展,大量的快件需要依靠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一定程度上影响交运运输结构的变化。

二、我国的接通运输结构现状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结构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但在综合布局上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各种交通运输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只考虑自身效益的最大化,没有从整个交通结构的全局把握,不同运输方式间衔接不到位,造成我国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表现为局部交通运力过剩和局部交通运力紧张。另外,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还表现为交通运输项目与交通运输需求脱节,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影响市民的生活,制约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交通结构存在的问题

1.交通运输改革之后,影响结构优化。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对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改革程度仍然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政府对运输也控制过严,资源配置不合理,限制了市场经济下的交通运输也的发展。

2.市场调节机制不完善,限制交通运输结构的优化。市场经济调节和行政管理体制的双重调节方式下,行政和市场调节相互干扰,制约着交通运行。

3.条块分割制约交通结构的优化。五大交通板块自成体系,各建各的道路,如本应铁路和公路公用的桥梁,没有充分利用桥位资源,造成资源的浪费。各种交通布局不够完善,尤其是缺乏综合性的交通枢纽,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4.交通布局与经济产业不协调。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发达的交通系统,良好的道路交通布局,有利于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我国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方式单一,交通的运输与经济空间结构不协调,制约经济的发展。

5.交通路线拥堵,交通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是我国交通运输常见的现象,拥堵原因复杂,主要因素有城市规划影响交通的布局,居民出行结构复杂,除了不行自行车、公交车外还有摩托车。出租车、私家车,尤其近一年来,私家车和出租车数量的增加,道路交通流机非混行,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汽车尾气排放和道路绿化率低,导致交通环境的污染,需要调整交通结构。

四、应对策略

1.加大交通运输的建设总量。运输是交通与经济的重要纽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些地位为加快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增长,片面的增加交通建设总量,而忽视了交通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建设交通设施使,需要经过专业的勘探设计,对交通基础设施与周边自然环境、经济环境、自然资源进行综合性分析,得出运输需求的情况,并结合城市的发展前景,预测未来运输的需求空间,建设合理的交通运输结构。

2.以交通需求为主导,优化基础设施结构。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与政府监督的双重功效,分析规划区域的交通布局,并充分结合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状况,分析市场需求,同时注重运输结构的优化,进行交通基础的建设,避免与该区域发展阶段和经济状况不相符的交通建设项目,造成重复建设和无效投资。

3.各种运输方式的配置。运输方式配置的好坏直接影响运输系统的协调性,优化交通运输配置时,应充分考虑运输对运输方式的需求,不同的运输方式的服务性质不同,采用合理的配置方式,例如,采用极大化配置法,获取最大限度满足其运输方式。

4.搞好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不同交通运输方式衔接部位的好坏影响运输方式的连续性,若运输方式间的衔接不连续,对运输时间、运输质量、运输费用、交通质量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进行交通结构配置时,应明确不同交通方式转换及周边集散交通节点的位置,确定交通运输相匹配的衔接方式、地点、运营方式和交通路线,如铁路与汽运乘换的衔接,货运分拣与集散的衔接,同时还用考虑不同衔接方式的成本、乘换的舒适性和时效性。

5.优化交通结构,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人均道路利用率最高、消耗资源最少、环境污染程度也是最轻的大众交通方式;适当控制自行车发展,大多数城市自行车出行占总出行的50%以上,若适当控制自行车发展规模,引导自行车出行量向公共交通转移,可大大减轻城市道路交通压力;协调发展私人小汽车,为减少小汽车快速增长带来的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应协调小汽车的发展速度和出行策略;有计划发展轨道交通,降低交通拥堵。

五、小结

为满足各类交通的需求,需要选择一种消耗资源最小、节能的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运输结构,实现接通运输系统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交通体系的建设。

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篇(9)

1.引言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交通运输系统是区域社会基础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各项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区域投资环境的主要构成主体[1]。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强化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增加了对交通的需求,因此,经济系统和交通运输系统是相互影响的,应该相互匹配,协调发展。

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交通运输发展适度超前或与经济发展同步,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若交通运输滞后于经济发展,就难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从而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但如果交通运输过度超前于经济发展,则会占用大量的建设资金,影响其它行业的投资,同样也会使经济发展面临困难。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研究两系统如何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而要达到区域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的协调发展,就要找寻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方法与实现手段。

目前,关于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汪传旭对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做了较多的研究,建立了部分量化分析的模型。他将灰色系统协调模型用于判断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计算协调发展系数,将交通运输系统变量作为系统作用变量,经济系统变量作为系统的行为变量,用gm(1,2)进行拟合,计算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的出协调度[3]。运用了大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一套反映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综合指标——协调发展指数,并建立了定量分析模型,提出了相应的定量评价计算方法[4][5]。王孝坤也研究了综合运输复合系统协调发展[7]。但现有的评价模型计算出来的协调度只是运输系统对经济系统的状态协调度,并没有体现经济是否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交通运输的发展,所以是片面的;建立协调发展指数模型时,首先需要专家确定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这样计算出来的协调发展指数主观性较强。

为了较为客观地评价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的协调性,本研究拟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出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再用回归分析方法计算出经济系统对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的适应度及交通运输系统对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适应度,最后得出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静态、动态协调发展度。这种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评价过程中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同时又能清晰地反映出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之间的相互适应程度。

2.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的含义

2.1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

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同是社会经济大系统中具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子系统。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经济发展水平又决定着交通运输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指:交通运输与经济两个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适应、协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2.2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协调度

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称为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关系总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中。

2.3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管理

当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度偏离某一范围时,就会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当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使得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这种调节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失调状态,并使得经济与交通运输之间的摩阻减少,使经济与交通运输相互适应的过程称为协调发展管理。

3.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3.1指标体系的建立

3.1.1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特征,真实地反映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状况。

典型性原则。尽可能的选择反映系统特殊性、综合性的关键性指标。

简明性原则。指标体系具有代表性和浓缩性,尽量通过数个主要的指标,勾勒和刻画评价对象的状态特征。同时,各指标之间必须建立有机的联系,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可操作性原则。从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的角度,应选择通过现有的标准数据库能够较容易获得的数据指标。

3.1.2指标体系

遵循上述原则,本研究建立的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将区域的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复合系统分为经济子系统和交通运输子系统,分别用两级指标来表征。其中经济子系统分为经济规模指标(反映经济总体发展),经济结构指标(反映经济系统构成),经济效益性指标(反映经济效益)三个特征面,用9个具体指标表示;交通运输子系统分为交通运输规模指标(反映交通运输发展),交通运输结构指标(反映交通运输构成),交通运输发展性(交通运输投资)指标三个方面,由16个指标表示。4.评价方法与步骤

4.1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综合发展指数计算

4.1.1首先对指标数据(i=1,2,…,p;j=1,2…n)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的标准化数据。

4.1.2采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对指标数据(i=1,2…p;j=1,2…n)进行计算。根据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向量及最初的标准化数据,可以得出相关系数矩阵r的主分量。如果主分量对应的方差贡献率,即可利用前个主分量来计算交通运输、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由前个主分量及其对应的方差贡献率p可以得到经济、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为:(ⅰ)

4.2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指数计算

4.2.1回归分析

以x、y分别代表交通运输系统、经济系统,并把y作为因变量,x作为自变量,作回归拟和分析,可以得到交通运输系统对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y’;

以x、y分别代表交通运输系统、经济系统,并把x作为因变量,y作为自变量,作回归拟和分析,可以得到经济系统对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x’;

4.2.2协调性计算

(1)静态协调性的计算

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交通运输、经济系统综合发展协调性指数;为交通运输系统对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适应度;为经济系统对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适应度。

式中,为交通运输系统综合发展指数;为经济系统对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交通运输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的均方差。

同理可以得到:

其中,为系统在各个时刻的静态协调度。

设t2>t1(任意两不同时刻),若,则表明系统一直处于协调发展的轨迹上。

5.陕西省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本研究选取了陕西省1994~2003年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5.1综合发展指数计算

对陕西省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值,结果如表2、表3及图1所示。

5.3结果分析

5.3.1综合发展指数及与发展实际的对照

本研究对经济系统和交通运输系统进行定量评价的结果与陕西省经济和交通建设的实际比较相近。从图1可以清楚看出,经济系统整体的综合水平呈平稳逐渐增长趋势,交通运输系统整体的综合水平也呈上升趋势,但是具有波动性。1994~2003年这10年间,陕西省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4~1998年,两个系统综合水平值都为负值,原因是在这期间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缓慢,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等许多突出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经济与交通运输发展;第二阶段为1999~2003年,经济系统综合水平值为正,从1999年国家主席在西安发出西部大开发的动员令之后,陕西省经济综合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1999年对交通运输系统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却比1998年明显减少了,从而使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系统的发展;2000年随着西安—安康铁路建成、陇海线西安—宝鸡段提速工程全面完成、宝鸡—中卫铁路正式运营、宝鸡至牛背梁等一级公路,及秦岭隧道、府谷黄河大桥等一大批大型、特大型公路桥梁隧道的建成,使得陕西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使得此阶段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的发展又开始同步;2002年,陕西省对交通运输系统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比2001年明显减少了,因而使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系统的发展。

5.3.2静态协调度分析

从图2看出,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的静态协调发展处于波动状态,尤其明显的是1999年和2002年出现了协调发展指数的低谷,这与图1中反映的情况一致。其原因也是由于1999年和2002年用于交通运输系统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比前一年明显减少了,影响了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而同时经济的发展却是保持稳定的增长状态,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断增大,因此交通运输系统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得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降低;

5.3.3动态协调度分析

从图3看出,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的动态协调发展指数表达的是任何一个时间点的前一个时间段的平均发展状况,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但与静态协调发展指数比较,明显具有平滑的特点。平均的动态发展状况较各年度考察的静态发展状况具有滞后性。在静态发展协调度评价中,协调指数的最低值出现在1999年,而动态协调指数的最低值出现在2002年。总体看来陕西省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动态协调发展一直在缓慢下降,反映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进一步增大,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进行协调发展管理。

6.结论与建议

6.1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有效的避免了多目标模糊综合评价中的主观性影响,能更加客观地反映陕西省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

6.2本研究评价模型计算的结果与陕西省的发展基本相近,能较好地解释陕西省经济系统与交通系统发展的实际;

6.3考察本研究的结论,可以对陕西省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从发展趋势上看,陕西省1998年以后的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指数高于交通运输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静态和动态发展协调度分别呈现波动下降和缓慢下降的趋势,说明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断增大,实现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主要矛盾是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因此,政府有必要实施对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管理,以促进两系统的协调发展,从交通基础设施、运输工具、交通运输管理与信息技术、政策支持等方面大力加强交通运输系统建设。

6.4本文研究的只是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从总体上呈现的协调态势,只能说明了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不能解决交通运输方式与经济结构协调性评价问题。

因此,在本文的研究基础上,需要运用其它定量方法进一步研究交通运输方式与经济结构协调发展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文久.区域经济规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sunjiuwen.regionaleconomicplanning.[m]beijing.[m]commercialpress.2004]

[2]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十一五”交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李盛霖部长在2006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politics/2006-01/16/content_4059312_1.htm.2006-1-16.]

[3]汪传旭.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模型及其应用[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1998.04.[wangchuanxu.analysisofmodelsandapplicationofcoordinateddevelopmentoftransportationandeconomy.[j]journalofshanghaimaritimeuniversity.1999.03.]

[4]汪传旭.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定量评价[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99.03.[wangchuanxu.thequantitativeanalysisofthecoordinatedevelopmentoftransportationandeconomygrowth.[j]journalofshanghaimaritimeuniversity.1999.03.]

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篇(10)

在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要性显现得更多,但是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少。面临如何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全力推动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经济改革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笔者拟在阐述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基础上,探讨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其进一步改革发展与创新提升的对策 。

一、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要性与影响因素

公路交通运输经济是一个国家运行的血脉,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发展的影响因素来自各个方面。

(一)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要性

一是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与前提基础性作用。要想富,先修路。一语道破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其他交通运输经济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运行和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可以带来新的发展商机,比如带来外来的投资、带来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沿路经济发展。二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出行。人们外出首先要解决就是空间距离转移所需要的交通问题。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好坏直接影响着国民出行旅游和出行参加人际交往和聚会、离家上班等事项。其中,尤其是交通路线的建设非常小重要。三是影响着国家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理。比如这些年突遇的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需要紧急疏散人群,一再考量我国美每一个地方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实力,也凸显了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对国家非常时期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四是影响着一个地方和谐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是城乡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对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更能方便一个区域的人员流动,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影响因素

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制约因素很多,既有人为的因素比如经济发展政策、人口多少与需求、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流动、工业发展状态与布局走向态势等;还有自然因素影响,比如资源的丰富程度、地形状况等等。

一是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其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沿海的交通好于内地,东部的交通发展优于西部,其中一个根本因素就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高,财力雄厚,能够投入足够的资金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影响着其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规模和质量。二是当地政府的意识和重视度也影响着一个地方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这是一个人为的因素成分,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往往会直接影响区域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改观和远景规划。三是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影响也是巨大的,甚至有可能是决定性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领域的交通线路、交通站点等无一不建设在大自然环境中,地形平坦与否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有时是致命性的。自然资源的丰厚往往会引来一个地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后起直追,比如很多非常闭塞的地方,因为有了特殊的自然资源比如石油或者举世罕见的旅游奇观,将会直接引发国家的巨额投资力度到位,从而带来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土突飞猛进。四是国家工业布局和战略规划的巨大推动作用。很多地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往往就是因为国家重大经济项目的布局选址落户,获得跨越式发展。五是一个地方人口的多少与需求也是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与否的条件之一。比如大城市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比乡村发达,其人口众多对各类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诉求多,促使公路交通运输经济不得不尽快跟上。

二、目前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环视我国目前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整体上看获得很多进步,但是由于各方面的人为、自然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

(1)各个领域的公路交通运输环境不理想和不乐观。在生产领域,由于这些产能过剩,向国外出口产品受到极大的限制,导致国内大量的产品需要发展国内公路交通运输经济来实现流通,这给国内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带来诸多的变数和不确定性。在消费领域,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经常处于超负荷运转,尤其是假日经济的到来和消费是时代的出项。 (2)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合理和不平衡,比如城市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好于乡村公路交通运输经济,东部优于中西部。 (3)国家和地方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领域的投资有限,尽管每年都在增加,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其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导致很多交通项目上马运行慢。

三、“十二五”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科学发展的几个建议

面对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国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提高以及国家各行业发展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多更高,务必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交通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坚持市场化、人性化、环保生态和协调发展原则,坚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努力推动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经济持续发展。

(一)在管理上加大改革力度和广度,全力推动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手段本身的改革。

一是加大公路交通运输企业的体制改革,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各地实情的管理体制,制定和出台综合性运输政策与法规,推动公路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机制现代化。二是要改变管理手段,建构集经济、法律、政策和行政等手段于一体的立体化的现代化公路交通运输管理运行体系,建立全面预算和成本管理办法,强化各项目标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健全经济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全力推动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发展制度化和科学化。

(二)在技术上,积极引用现代科技,提高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科技水平。

一是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智能化的现代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系统。这要求将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运行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整合,发展数字化的现代化运输系统,在构建全方位的电子控制系统基础上对整个公路交通运输工具、驾驶人员以及道路等因素进行信息化管理,提高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安全系数,提升公路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其人性化发展。二是引进先进新技术,发展环保生态型的交通运势经济。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领域的交通工具汽车的能源品进行改造,采用纳米技术,以此提高燃油燃烧的充分程度和降低污染气体排放的数量;将太阳能和原子能等环保能源引入到公路交通运输经济领域,推动现代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能源供给生态化。

(三)在战略规划上,全面调整和统筹规划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行进。

一是从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上,要按照公路交通运输方式的特征与根据经济发展战略和地区特征,努力打破地区封闭保护主义的态势,科学布局,按照区域经济理论和经济区划发展要求制定公路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规划公路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构建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宏观网络。二是从交通运输经济领域的产业结构来看,努力与其他交通运输经济协调发展,优化配置不同运输方式,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保证满足国民经济运行的诉求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张留华,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实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3期。

[2]李晓玲,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的内在意义与关键,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年3期。

[3]刘丽华,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区域因素分析,现代商业2013年30期。

上一篇: 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利与弊 下一篇: 数字乡村的作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