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31 11:00:17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篇(1)

思想政治教育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社会主义方向的价值导向。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与宗旨相一致,保证农村文化发展的政治方向,才能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真正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对广大农民的价值取向具有导向功能,充分发挥其对农民观念和行为的积极引导作用,使农民的思想逐渐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价值取向,行为逐渐规范化,最后内化为农民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优良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也不例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的环境对农民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优良的环境不仅可以使农民学习到做人的道理和礼仪,受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而且还可以促使农民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积极地投身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去。

(三)思想政治教育?榕嘤?新型农民提供重要途径

农民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参与者和农村文化成果的受益者。要想把新农村文化建设好,就必须培养更多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开展科学文化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通过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个人道德品质和按照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能力,增强农民抵御各种不道德影响的自觉性和判断力,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朝着健康方向顺利发展。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对策

(一)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实施依据。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对农村文化工作领导的重要环节来抓,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和教育问题达到统一,并全面掌握政策,才能通过他们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多形式、广覆盖的宣传,得以在农村有效的贯彻实施、深入人心。

(二)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有战斗力、吸引力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实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任务的组织保证。因此,只有从队伍的选拨、培养和使用这三个环节入手,建立科学的管理长效机制,才能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充满活力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仅是加强农村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人才的战略要求。如,通过考核制度明确规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待遇、编制、晋升等问题,同时还要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开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明确目标、把握方向、建设队伍、确定内容、创新方法、开辟途径等方面的工作,最终要依靠坚强有力、指挥有方的领导体制和责权明晰、运转有序的运行机制以及考核公正、赏罚分明的评估激励机制。建立党的领导是核心、各职能部门重视是关键、制度健全是保障、队伍建设是基础、奖惩得当是杠杆的领导格局和工作机制,是开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重要内容。如,党委通过定期听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汇报,从全局的高度规划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工作。

(四)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篇(2)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to explore the key and key points for good, it is comprehensive to ensure that all work will be key to normal and smooth development.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in this area, detailed analysis of some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work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detail description of main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work, in order to strengthen further the ope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ractice, and make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progress of related work.

Key words: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key links,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现今,由于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地理环境以及各方面的自然条件的限制等,我国有许多农村基础建设设施较为落后,相供的生活以及生产的条件不是非常的发达,并且农民的收入也比较低,对实际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针对这一情况,还需要不断的深化改革,将建设新农村作为工作当中的重点以及要点来开展,并且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提高,全面的建设新时代的农村,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为核心,围绕着这一基本的内容,不断的对实践的工作进行改善,力求做到全面的改进不足,为时代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加强相关宣传,并且加深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认识

在建设新农村的工作当中,首要的一点,就是需要针对相关的宣传力度进行加大,全面的提升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改变旧有的思想观念以及意识,积极的配合开展相关工作,并且将这一点内容作为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围绕着中心的基本点,不断的深化改革,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就目前而言,宣传的深度不够,是摆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当中的一大重要问题,并且较为突出,相关的工作虽然不断的在进行,并且相关的媒体等,也是做了大量的报道以及宣传,但是农民对于这一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思维,针对这一点内容,还是处于一个比较抽象的认识过程当中,针对相关工作当中的重点环节,没有明确的进行掌握和了解,进而新农村的建设工作,进度也比较的缓慢。同时,在相关的工作当中,还不乏出现误会的情况,严重的阻碍了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脚步。根据相关的分析和现场的调研,发现在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农民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针对建设当中的一些项目、手段等,没有很好的了解,所以,还需要在实践的操作过程当中进一步的加大宣传的力度,将相关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全面的提升农村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并且让农民意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所有的人员积极的配合,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综上所述,在相关的工作当中,还需要制定出新的措施方案,不断的对于农民的思想观念等进行提高和改进,并且加大此项工作的宣传力度,针对政策措施等,进行必要的阐述,力求使每一个人都可以理解到其中深刻的含义,进而积极的配合工作,不断的提升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科学的规划,解决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当中的主要问题

科学的规划,也是此项工作当中的一个关键性的环境。进行科学的规划,不断的解决现阶段当中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所遇到的规划适应性、协调性以及可操作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改进原有的不足之处,为新农村的建设铺平道路。第一点,就是需要针对现阶段的规划以及目标之间存在的协调性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在我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当中,一直都没有一个系统化的管理,针对乡镇的建设以及经济的协调发展之间的可行性、规划性、发展性以及操作性等方面,缺少应有的预见,尤其是针对村庄等的建设以及规划,明显的缺少系统化的管理,并且在实践的操作过程当中也没有很好的针对农民的实际生活生产等方面的需求进行改善,所以,一系列的发展和建设的步伐也就进展的较慢,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以及可执行性等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相关的工作实用性比较的差,还需要不断的金属提高和改进;第二,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当中,相关问题的执行力度还有待加强和提高,同时,还需要针对村级的规划和建设等,进行特别的关注,这一点对于相关工作的进展来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实际的操作当中,一个方面来讲,缺乏必要的资金,并且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也不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相关的专业技术水平等,也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所以,就进一步的造成了没有很强的执行力度,另外一个方面,从农民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很多人对于一些从事村级的事务而言,难以很好的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尤其是一些较为贫困的地区,还需要针对其具体的指导思想以及管理能力等进行加强和提高,并且针对管理思路的中心思想以及一些关键性的环节,进行必要的改进,全面的提高管理人员以及向公众人员的职业素质,并且以此为基础,有效的提升规划的科学性以及相关工作的执行力度,为更好的建设新农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大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投资,针对现有资金进行高度的整合以及统一

在这一工作的环节当中,首先,还需要针对新农村的建设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等,进行必要的改进,同时,相关的政府部门,还需要给予必要的支持,针对一些资金的需求,进行加大处理,同时针对一些较为困难的环节,给予必要的资金补助。针对新技术、新工艺等,加大支持的力度,全面的促进农村的税收扶持以及相关农村产品的政策等,进而合理的减少一些困难之处,改进原有的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的提升经济的效益,并且更好的为农民致富增收做出积极的贡献。另外一个方面,针对这一工作环节,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条块式的分割,针对有限的资金,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一点在实践工作当中起到的作用也是极为明显的。首先,需要在各级政府部门当中,成立相关的新农村建设发展办公室,加大相关资金的投入,并且在职责等的范围划分之上,进行必要的扩大;其次,还需要针对基础设施等,极大投入和建设的力度,尤其是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扶贫等方面,需要重点的加强和改进,极大资金的覆盖面积,并且全面的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对于基层的部门给予必要的经济扶持,科学并且合理的对资金进行统筹,针对一些不足之处,加大支持的力度,以此为基础,为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针对总体性规划进行详细的设计,根据档案资料进行新旧对比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当中,还需要针对总体性的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规划,进行有效的完善和制定,根据现前发展的具体状况,确定出基本的发展框架结构,并且在实践的操作过程当中不断的进行完善和补充,严格的按照总体性的建设规划,来开展相关的工作,根据规划当中的原则和主要的宗旨,来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指引前进的道路。另外一个方面,还需要针对档案资料等进行必要的研究,根据新旧的对比,来找出发展当中的一些变化,并且以此为基础,继续对工作进行加强,积极的查阅历史档案,重点针对不足之处,进行合理的改进和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些重点环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进行细致的探析,并且以此为基础,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和进行提出了新的思路,不断的发展以及建设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并且加大扶持以及宣传的力度,力求为相关工作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为了深化改革、共创美好和谐的明天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篇(3)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1

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行是我国农村的一个重要改革,也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度改革的深入过程,它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所以新农村建设需要深化对新农村系统的改革,其中包括农村基层的供给等深入的新农村经济改革等。农村信用社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效能量和动力来源,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上的指导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过来也指导社会实践,正确的思想意识可以促进实践的有利展开,而在农村经济中,农村信用社秉承国家的文件,符合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目标,最终可以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正确意识,只有把农村信用社办好,才能用科学的方法统筹农村建设的各方面工作,不断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并在充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领会国家下达的关于农村建设的文件,充分树立农村的信用社意识,保持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政策组织上的带领作用

国家每年要对农村经济下达很多的政策,以指导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那么银行下拨给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就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和利用空间,只有正确利用这些款项,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如果这些款项运用不当,就有可能造成一些项目上的资金短缺和金融机构运作不合理的问题,因此,农村信用社在此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一方面,它保证了农业各项活动的贷款工作可以顺利进行,银行定期对这些资金进行下放,用以支持农村经济活动的各项工作,并定时进行收缴和整理,使资金合理地应用到农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保持各项农村建设工作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对融资也有着重大的作用,因为它可以开发融资的渠道,拓展融资的来源,如政府、企业和各种金融机构等,这样就使农村的经济资金有了合理的保障,同时,农村信用社在政策上也鼓励很多其它金融机构和信贷机构的加入,这样可以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在必要时可以进行资金周转,最后农村信用社也可以组织农村建设中的贷款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目的进行,避免出现很多账户的收缴延期或无法收回等现象。总而言之,农村信用社使新农村建设有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上的保障。

三、使新农村建设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

创新是任何一个工作想要做大做强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尤为如此,在很多年前,“三农”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政府,部分阻碍和抑制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老大难”问题,因此,农村信用社的出现无疑给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鲜的血液和崭新的时代要素,农村信用社积极进行信贷活动和资金交流的工作,大大提高了资金利用率和使用效果,它不仅针对小额的农民贷款,同时也面向全体农村用户进行数额较大的贷款,它内容多种,形式多样,既引进很多人进行投资,也帮助很多农户贷款,这一方面,加强了经济的交流和沟通,也时也减少了贷款的风险。作为面向农村用户的小额贷款,它更分散地进行信贷工作,保证了信贷质量,更加变通多样,根据不同的企业制定不同的信贷工作,更加人性化,使信贷工作贴近人心,深入到百姓的心中,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不可攀的位置,因此,这就保证了信贷工作的大众化和亲民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四、在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上做指导

做任何工作都要抓关键,找重点,在有着翻天覆地变化的新农村当中,进行新农村建设也要抓重点项目,有的放矢,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有针对性、有目标地进行各项工作,而农村信用社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采用灵活的方法使信贷工作渗入到每个人的生活和生产当中,在内容上分为各个不同的项目,有专门针对零散客户的信贷形式,主要使其解决农业生产中所出现的资金不足问题,鼓励其创业,并建立相对完善的农业工作部署,另外,也有针对“三农”政策扶持的贷款项目,主要针对数额相对较大的办公性质的信贷项目,这样就完善了信贷制度,对于不同的信贷业务就有了相应的信贷内容和信贷方式,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指明了方向。

五、为新农村建设的改革上做指导

农村信用社在解决“三农”问题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原因在于,它从商业角度和市场角度运作,重在解决“农业、农民、农村”的问题,并逐渐把现代化的金融理念带到农村建设当中,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清楚明确,并不断开拓新思路和新方法,最终把农村信用社变成社区性的符合农村实际的银行机构,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是针对中小型用户的贷款,符合新农村建设中的亲民亲人的政策,另外它在改革上积极推动了信用机构制度的完善,使农村信贷适应新时期农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毫无疑问的对现实中新农村的发展和构筑良好的新农村商业环境起着重要指导作用。

由于中国复杂和特殊的农村情况,中国新农村建设不仅关系着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经济进步,更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作用,只有重视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才能使中国农村的发展紧随时代的步伐,从而促进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光亚.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农村·农业·农民B,2009(12).

[2]辜静.探析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用社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10(05).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篇(4)

2农村经济管理现存的三大问题

第一,就目前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现状而言,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农村经济管理体系。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不断变化发展,传统旧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今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农村经济结构、快速发展的利益结构及多元化需求都需要建立完善,新的管理体系与之发展保持一致。第二,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民利益的有效维护、关系利益的相互协调、农民诉求等方面存在的矛盾纠纷及问题,现有的经济管理体制并不能进行很好的处理与解决,从而导致这些问题矛盾积累逐渐严重,最终影响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第三,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农村经济基层管理人员专业管理技能及领导水平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适应我国农村产业化的发展需求。从整体上来讲,我国农村经济管理集中反映在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持续等问题,农村经济管理基础物质比较薄弱,管理人员思想知识结构相对比较落后,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将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

3农村经济管理问题的对策

3.1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完善

要对新农村的建设进行加强工作,其基础是规划、首要的任务是发展,关键点在于增收,而其保障就是体制的完善。正因如此,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应紧紧地为经济发展的大局,加快管理方式的转变,着力于深化体制的改革及制度的创新,建立与市场竞争机制相适应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及管理理念,不断地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新方法进行探索。乡镇的领导层要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三大战略,也就是“转变、拓展、提升”。第一要转变农业的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改变农业资源利用的模式,加快农村所富余的劳动力转移速度,以此来促进农业的症状方式的转变及农业的可持续性的发展。第二就是要对农业的功能、农业产业的链条机农产品的市场进行相应的拓展工作,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陛。最后,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及转化能力,大幅度提升农业的安全保障能力和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以此来不断地增强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

3.2政府主导维护群众利益机制的完善

各级乡政府要建立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协调监督管理机制、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及矛盾处理机制等,以此来协调相互比较之间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避免各种利害关系在乡政府之间的蔓延,从而不利于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乡政府管理职能的发挥对农村经济建设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乡政府应该站在农民利益的角度对他们在农村经济建设发展中的某些误区给予一定的指导,并大力支持他们积极参与到实际农村经济建设中去,发挥他们在农村经济建设管理中的基础作用。为了确保民主关村,必须对村务的公开制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及重大问题讨论制度等系列的自治制度进行完善,把民主监督作用落实到位。领导级干部要深人地展开调查研究,要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做到密切地与群众联系。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就是建立服务胜的政府,着对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来说也是一个迫切的需求。

3.3加强建设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队伍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是现代农村经济管理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首先针对农村经济管理干部水平进行综合管理与培训,建立一支完善的专业管理队伍,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与敢于创新管理的意识。对于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而言,他们必须起到强有力的指导以及表率带头作用,主动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丰富自身管理经验。尤其是对农村经济管理而言,更需要建立乡镇农经队伍,并与此同时完善农村经济管理问责制度,以便更好的促进其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篇(5)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我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解决“三农”问题始终作为我党工作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的收入,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解决好农村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问题,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抓好农村党的建设、农村基础政权建设、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等。新农村建设在重视物质条件改善和制度变革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村的知识能力建设,提升农民的知识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职业技能的现状,必须在农村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使广大农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使新农村建设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

一、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缺乏懂技术、会管理的精英人才

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仅总体受教育水平比较低,而且受过较高水平教育的人大多外出务工经商,进一步拉大了城乡知识能力的差距。村干部的知识能力结构同样很低,在村民中没有威信。农村实用人才相对缺乏,将使农业产业化发展受阻,从而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农村缺乏留住人才的条件

较大的城乡差距、农村中一些在职干部对人才的排斥、传统的弃农进城习俗以及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大量要素流动的主体方向是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和非农产业,高校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工作。因此,如果我们期望高校毕业生像传统农民那样,常年待在农村务农经商,显然是不现实的。

(三)支持高职教育的有关配套政策亟待完善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长期的重要的任务,高职院校正在积极主动地探寻服务农村建设的方式和途径,那么政府的教育政策就应当适应这种要求、及时地转变给予支持。现行的教育重点支持的是研究型大学和中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不是政策支持的重点。

二、当前高职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几种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定位

(一)产学结合方式

办学定位是培养农业技术一线及农村基层岗位需要的各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具体做法是:根据农业技术发展趋势和农村建设需要,预见性地更新专业、设计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政府联合培养专业人才;举办实用人才班,有针对性地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乡镇企业管理人员;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现实地解决生产技术问题,推广技术成果。

(二)教学基地带动方式

办学定位是利用自身的知识技术优势,培训当地农民,带动周边农户的生产经营。具体做法是:依托学校的教学实习农场,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特点,把提升农民的技术能力作为培训的重点,编写实用教材;采用培训、示范、推广和服务的教学方法,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农事季节与农民需求相结合,注重解决农民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为培训学员建立详尽的档案。

(三)“一村一名大学生”方式

办学定位是为每一个村庄培养一名专科层次的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如村干部、生产经营带头人和教育以及卫生工作者。具体做法是:从农村招收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有工作经验的农民,根据农村的生产经营需要制定培养计划,针对学员的特点提出素质要求、开设实用技术课程,学制2年。政府把这些学员作为农村干部重点培养,支持他们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三、建立高职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机制思考

(一)确立有效的质量观

首先,高职院校要有明确的建设新农村的办学定位;其次培养的毕业生要有较高素质并具备农村社会知识和专业技能;再次学生要能动地服务农村而不是被动地适应。要注意做好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效利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进村、进社区计划”、“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计划”等项目,能动地服务新农村建设。

(二)构建符合实际的基于农村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立足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或创业型人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高职教育应首先通过调查研究,明确农村经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设计培养方案,实施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师资要求等完全不同于现行的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而应采取更开放的、更符合实际的培养方式,打破教学和工作的界线。

(三)突出区域农村建设的针对性

有特色的高职教育一定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不实事求是的高职办学一定没有特色。我国各地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差别较大,要解决的问题各异,对人才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要依据本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设置和改造专业。设置的专业对口还可以使毕业生倾向于有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在课程开设和制订教学计划时,特别突出有农村特点的素质教育,如农民心理、农村文化、村务管理和风土人情等。

(四)突出技能培养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技能型人才,与新农村建设的人才要求相一致。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当地新农村建设问题和需要,设计人才培养方式,在保持必要的理论教学基础上,突出实践能力教学,开展技能培训,扎实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村务管理能力和创业技能。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聘请专业过硬、经验丰富、擅长教育教学的农业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致富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篇(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做好农村文化工作,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活跃农民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和生动体现。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工作,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一个文化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什么是基层文化建设

基层文化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题,以娱乐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下,基层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活跃人民群众健康向上的文娱生活,提高全民文明素质的重要手段。

基层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全民建设小康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一条重要途径。

2.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站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工作下移到基层的主要体现,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3.影响农村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整体而言,我国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的发展。

(1)农民落后观念和思想道德状况的制约。农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村风受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侵蚀,既恶化了农村的道德环境,也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2)基层文化建设资金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3)在专业人员上有所缺席.毫无疑问,看农村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是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文化站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4)基层文化产品严重不足。

(5)在管理体制上有所缺位。(在客观上镇一级领导对基层文化站的人、财、物,拥有绝对的领导权、行使权,业务主管部门对基层文化站的业务活动,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指导)。

4.如何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4.1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首先要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文化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其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广大农民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再次要因地制宜抓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要有对文化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要努力争取领导对文化的重视,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4.2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农村文化阵地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大众的文化,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才是做好农村文化工作的基础。进一步发挥乡镇文化中心和村农家书屋、图书室等文化场所的功能作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求知、求娱的愿望。

4.3创新方式,着力兴文化

现在,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多样,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参与文化活动,不仅是为了娱乐,还希望从中学到科技知识,获得市场信息,了解天下大事和强身健美等。因此,新时期基层文化工作形式要从群众生产、生活、思想实际出发,改变基层文化工作单纯搞文娱活动的模式,创造更多符合时代要求,受基层群众欢迎的新方式,提高基层文化工作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4.4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民族民间文化多姿多彩。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一定要注意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切合当地风土人情,切合当地文化传统,真正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积极发掘各地的文化资源,要大力扶持农民自办文化,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主体,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推进农村本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具有民间特色的农村民间文艺和手工艺品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以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4.5充分发挥辅导和培训作用,重视培养人才

辅导、培训,是群众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群众中有各种业余文化艺术团体,有不少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业余时间自发组织一些活动,但是水平相对较低。“加强领导,积极发展,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稳步前进”,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方针,这一方针关键是要加强领导,特别是当地党委的领导。但是,目前一些农村的文化建设并未能在这些政策的重视支持下得到充分的发展。一些农村缺乏甚至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没有文娱活动设施,更谈不上良好的文化氛围。农村文化的滞后,导致封建迷信,黄色的、黑色的文化沉渣泛起,死灰复燃;使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精神生活空虚,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理解、不支持。因此,作为一级文化部门在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理论服务中,要深入实际,细致调查研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使农村文化建设不脱离实际,有针对性。

5.结束语

文化不能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这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文化滞差”现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用先进文化占领社会主义农村文化阵地,对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社会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必将阻碍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曾秀艳.当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探析[J].青春岁月,2011,(18).

[2]钟艳.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探究[J].群文天地,2011,(14).

[3]胡玲玲.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群文天地,2011,(06).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篇(7)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2-0143-02

新农村建设针对的是三农全面的问题,建设美好宜居乡村针对的是现在差别巨大的城乡生活。规划是美好宜居乡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落实中,很多乡村领导们都感觉没有头绪,规划的引领作用没有在具体落实过程当中得到贯彻。

1内涵与意义

1.1内涵

建设美好宜居l村包含两个方面:硬件设施方面,将改善村容村貌作为主要内容;在建设乡村精神风貌上,用全新的生活理念,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建设美好宜居乡村的最初目的就是让乡村群众们能够日子越过越好,对于生活条件比较落后的农民群众要给予帮扶。另外,群众自己建设的房屋往往与美好宜居乡村的建设要求不相符合,但是如果将其拆掉重建,就与建设美好宜居乡村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建设美好宜居乡村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安排,反之难免会让广大乡村群众觉得有“形象工程”的嫌疑。

1.2建设美好宜居乡村与新农村建设的区别

第一,在内涵范围上的差别,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广泛一些,而建设美好宜居乡村的内涵要更加具体一些。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完成的事情,而建设美好宜居乡村则是阶段性观点,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部分;第二,在针对性上存在差别,新农村建设针对的是三农问题,建设美好宜居乡村针对的是目前差别巨大的城乡生活;第三,落实具体行动的责任方有差别,新农村建设由集体责任方为中央,而建设美好宜居乡村的具体责任方为地方政府。

1.3重要性

建设美好宜居乡村是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和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后,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加快我国经济建设与农村产业的有效结合,改善农村环境和民生问题,实现农村小康,从而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小康生活的尽快实现。建设美好宜居乡村,是十精神贯彻落实的重要体现。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我国要进行美丽新中国的全面建设。农村是我国的基础部分,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建设美好宜居乡村是建设美丽新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乡村也美了,建设美丽新中国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2面临的问题

2.1资金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之间缺口巨大

建设美好宜居乡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目前的投入对于美好宜居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其次就是建设项目的启动资金不足,而建设项目一开工,就必须要有资金注入,但是乡村一级资金根本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对于大多数的乡村来说,基本没有集体经济的来源。

2.2缺少全面可行的规划

规划是美好宜居乡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落实中,很多乡村领导们都感觉没有头绪,反映出规划的引领作用没有在具体落实过程当中得到贯彻,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施工与规划脱节,在落实的过程中三番两次进行更改,不但影响了进度,而且浪费了宝贵的资金。

2.3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没有体现

建设美好宜居乡村,首先就是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要从得到农民群众拥护和符合农民群众意愿的实事人手,落实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建设美好宜居乡村是否成功,取决于广大农民群众心中的评价。然而在现实中,个别地区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切实考虑农民的意愿和实际情况,过于注重工程的形象,而对于工程项目的内在质量有所忽视,最终劳民伤财,使农民的根本利益严重受损。

3建议

3.1注重因地制宜

如何定位美好宜居乡村,直接关系着建设的方向。在建设实施中,建设美好宜居乡村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潮流,绝对不能把美好宜居乡村理解成为“世外桃源”。另外,建设美好宜居乡村必须注意保护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品质。

3.2大力发展乡村经济

产业支撑才是美好宜居乡村的根本,没有产业,美好宜居乡村就会成为空壳。美好宜居乡村建设要落实在经济发展上,立足在当地资源和人文环境优势上,把优势放大,特色放大。要把经营乡村作为目标,通过产业转型这一途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和休闲农业,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适应市场经济的乡村特色产业。

3.3注重农民群众利益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篇(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多予、少取、放活”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利益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已成为我党农村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一、我党关于“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工作的方针的提出。

从1998年10月14日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到2003年12月31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2004年1号文件),我党“多予、少取、放活”农村工作方针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初始、完善和成熟的过程。最早的提法是“多予少取”,见于1998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指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这是保护农村生产力,保持农村稳定的大事。坚持多予少取,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农村各项建设都要尊重群众意愿,量力而行。”200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为了保护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必须注意对农民多给予、少索取,整个国民收入分配要在较长的时间内向农民倾斜,并且要突出地抓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2002年1月6日至7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增加农民收入,总的指导思想是“多予,少取,放活”。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标志着党中央关于“多予、少取、放活”农村工作方针的进一步成熟。

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深刻内涵

“多予、少取、放活”六字,言简意赅,意义非凡,“多予”是重点、“少取”是前提,“放活”是根本。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统一体。

多予,就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完善和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农产品价格政策、扶贫开发政策,尽力向农村提供必需的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逐步把政府公共财政、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扩大到农村,落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农村农业技术和信贷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少取,就是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实现城乡税赋制度的统一,取消面向农民的各种不合理收费,清理并规范各项涉农收费,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规范政府行为,坚杜绝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现象。推进镇村管理体制改革。

放活,就是搞活农村经营机制,消除体制束缚和政策障碍,给予农民更多的自,激发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一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放手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发展;二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加强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改善农民劳务输出的环境,提高农民就业率;四是建立健全农村信贷体系,下大力气解决农村发展资金困难问题;五是加强农产品流通渠道体系建设,开辟运销农产品的绿色通道,提高农产品销售额。

三、我县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成效和措施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不断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管理,农民收入持续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篇(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十一五”期间的重要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关键看党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重视和发挥农村党员的重要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农村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永葆农村党员自身的先进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农村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农村党员是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新的历史任务,同样要有农村党员的参与、领导和支持。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只有农民积极参与、投入其中,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才能尽快实现。由此,中央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要求,而要提高农民素质,首先应提高农村党员素质,使农村党员带动农民前进。

******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农村几百万基层干部,是党的整个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完成各项任务,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关键在党员,“一个党员一面旗”, “村看村, 户看户, 群众看党员, 党员看干部”。永葆先进性的农村党员,才能发挥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带动农民理解党的方针政策,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掌握先进的手艺和技术,积极参与农村发展规划,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工巧匠。实践证明,凡是农村经济势力强的、发展快、农民收入较高的地方,农村党员都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成为产业发展、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和引路人。可以说,没有农村党员的参与、领导和带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必须要重视并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重要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正如******所指出的:“只有把全国农村八十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充分发挥他们和乡村其他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广大农民党员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才能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二、农村党员队伍的现状与不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新的历史任务对农村共产党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农村党员需要不断提高素质,增强党性,带领农民群众谋求发展、共同致富,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然而,为数众多的农村党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要求还不相适应,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讲:

农村党员整体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有待提高,整体素质不尽理想,加之近年来农村党员外出人员多,流动性大,农村党支部对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使农村党员在许多方面的进步不明显,部分党员缺乏竞争意识和带动群众致富的本领,不懂技术、不擅经营,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小富即安或不富也安,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在村里不靠前,在群众中缺乏影响力和号召力。更有部分农村党员,政治素质不高,党性不强,距离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有很大的距离。他们理想信念不坚定,党员意识淡化,宗旨观念不强,奉献精神退化,甚至为了一己私利,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利益等抛诸脑后,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甚至还落后于普通群众,形成“党员不党员,就差几角钱”的尴尬现象,这些农村党员对农村的公益事业、对农民群众的困难不闻不问,忘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引起农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这个任务的完成,需要广大农村党员以自身的先进性带领农民不断前进。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中间力量,没有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新农村。采取各种措施改变农村党员现状,永葆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和骨干核心作用,带领亿万群众共同奋斗,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三、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的对策分析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题,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终生任务和毕生追求,是党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亦不是在短时间内通过一两个卓有成效的措施能解决得了的,必须充分认识其艰巨性和长期性。当前,应结合农村党员的实际情况,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保持农村党员的先进性。

1.从农村实际出发搞好农村先进性教育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提高共产党员理论水平、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增强党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是占领农村党员思想阵地,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增强农村党员党性的迫切要求和根本保障。******曾对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样指示:“要结合农村实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务求取得实效。”

对农村党员开展先进性教育,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各地的农闲时节,从农村和农村党员实际出发,创新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习内容上,不要刻板教条,切忌大而全,防止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在具体形式上,在坚持必要的理论学习的前提下,要争取采取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尤其要重视用模范典型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农村党员,在党员队伍中形成争优创先的氛围,促进农村党员提高素质和能力。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还要正确把握教育活动的目的,不能片面追求理论灌输和党员理论水平的提高,还要更加注意教育的实践效果,通过教育不仅要切实解决农村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还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不断增强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使广大农村党员不断自我提高,永葆自身先进性。

2.不断提高农村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

服务群众的能力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服务群众的能力是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关键,服务群众能力的高低就是农村党员先进性的衡量标准。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群众最盼、领导最急、难度最大的就是农民的增收问题,最需党员发挥作用的就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当好引路人,促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带领群众快速致富。农村党员要积极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靠自身技能先富起来,带领群众共同富裕。同时,广大农村党员要深刻强化群众意识,心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做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积极发展农民党员壮大农村党员队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规模适度的农村党员队伍。从整个农村党员队伍的情况来看,农村党员在农村人口中比例偏低,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除了加强教育,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外,当务之急还必须积极发展农民党员,壮大农村党员队伍规模,使之足以能够胜任新农村建设的新使命。

近年来,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等原因,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不尽如人意。拥有较高文化水平的青年党员比例不高,农村党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都需要改善。当前,应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指导下,积极在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致富能手和技术能手中发展党员,让更多有知识、有能力、作风好、威信高的农村青年加入党组织。只有按照严格标准积极发展农民入党,才能不断壮大农村党员队伍,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结构, 增强党员代表性,提升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4.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村党员的管理

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仅靠开展短时间的重点教育活动远远不够,还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建立健全一整套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把重点教育和长期管理相结合,常抓不懈,使农村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

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建立健全农村党员自我教育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新的起点和契机,毫不放松地加强对农村党员世界观的改造和日常行为的规范管理,使农村党员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对农村党员中背离党员先进性标准、屡教不改者,要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清除出党。针对农村党员外出人数多、流动性大的特点,要特别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坚持以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入地与流出地相结合进行管理,确保流动党员不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从而确保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篇(10)

一、精心策划,创新服务模式

职业教育必须树立“有为有位”的思想,探索、创新办学模式。要主动进取,积极发展与农村、涉农企业之间的交流,参与发展研讨,增进彼此的合作。一是要不断完善科教兴农示范模式、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模式和农业职教集团模式,积极探索创新诸如“校企合一”“半工半读”“教学班进村”等有利于教科农结合、产学研结合和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服务模式及机制。二是要以政府支持为依托,创新面向“三农”的培训服务方式,将短期培训与长期指导结合起来,将有偿与无偿培训、有偿与无偿指导结合起来,将近距离、面对面的培训、指导与远程的网络培训、指导、咨询结合起来。三是探索“学校+公司+农户”“学校+基地+农户”的村校共建办学模式,通过校村资源共享,实现学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利双赢。

二、注重体验,创新服务内容

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更低,针对这一现状,要在服务内容上下功夫,特别注重体验,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一是招收有为农村建设做贡献意愿的学生,在方式上可采取“计划单列、基层推荐、单独录取、定向招生”的招生办法;或结合国家有关培养计划如“一村一名大学生”来实施。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和产业布局特点,突出区域特色。教学上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育与下基层锻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重点培养学生掌握适用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特别是新技术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培养学生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和创业能力、针对农村的社区管理能力和爱农、务农、兴农的思想,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农村基层工作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二是广泛开展农民培训。留守在农村的农民是直接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职业教育一是通过国家实施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雨露计划”等项目培训农民;二是主动与政府联系、与农村合作,根据当地农民实际需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如针对农村经营大户和农村企业主开展创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培训;针对乡(镇)、村干部开办乡村干部培训班,培养农村基层干部的行政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等;还要针对农民现状和新农村发展需要,培训农民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应用能力等。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依托国家实施的“阳光工程”开办技能培训班;要培养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维权意识,使农民工能够“进得城、干得来、留得下”;还可利用就业资源帮助农民工就业。

三、拓展方式,创新服务渠道

上一篇: 环境卫生治理的重要性 下一篇: 探索茶文化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