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调查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31 01:00:49

新农村调查报告

新农村调查报告篇(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带来的巨大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面对这日新月异的变化,全世界人民不禁惊叹中国的快速发展。但是近几年自然灾害越发频繁,有的土地长期干旱,有的地方洪水泛滥,有的遇到百年不遇的雪灾。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破坏,越来越多的天灾不得不引起世界人民的注意,思索带来巨大灾难的缘由,因而生态环境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为了了解农村的经济变化给环境带来的破坏,我利用暑假时间农村诸多家不同工厂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农民的生活情况展开了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走访本村有较大经济收入的工厂进行查看,同时结合居民调查,是以入户调查方式为主展开调查。并通过记录厂房旁的周边环境的变化及工厂的排污情况,并结合老一辈描述的以前的环境进行比较。农村面临的主要污染为水污染、烟尘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造成农村污染的主要有工厂的排污、数目越来越多的汽车尾气排放和日常生活垃圾。

中国于**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城市迅速崛起,快速发展起来。当然随着中国不断的发展和强大,农村也相对的进入了新的发展路径。虽仍以农业为主体,但农村同样也兴起了其他不同的行业,慢慢的向城市的发展模式前进。工厂慢慢的建起来了,然而农村一直以农业为主体,工业发展相当的慢。当城市以飞一般的速度发展工业的时候,经济也与相应的速度发展着,农村无法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变的相对的落后,而且近几年来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经济的落后导致工厂无法向前发展,无法进一步完善,更没有可能考虑到环境。也其他资金用来处理污染物,而器械的落后更加导致环境污染的加重。现今,农村工厂虽少,产生的污染物却有增无减。

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多方面发展都不成熟,为了解决贫困问题,为了奔小康,为了达到共同富裕,强调以经济发展为主,一切服从经济发展需求。由于早期对环境的不够重视,许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城市逐渐采取一系列政策控制了环境污染的扩大蔓延。查中我发现,农村由于经济发展需求,且农民还未意识到环境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任其环境污染逐渐加重,不加以控制,导致污染面积和范围不断扩大。很多农民由于生活压力大,无暇顾及其他,更何况环境这种虚的东西,也无人还在平时聊天中提及环境。观念上根本就没想过,更由于人的本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大部分农民对工厂造成的环境污染报以漠视。

人类是自私的,在面临各种利益的诱惑时,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所以当面临环境与经济利益时,人们很难抵制金钱的诱惑,更不愿损失自身利益投资到环境中。对于保护环境这个问题,调查中我了解到,保护环境需要个人要拥有较强自觉性。农村欠缺环境方面的教育,上街的时候垃圾一般都是随便乱扔,即使前面不远处有垃圾桶,很多人还是不愿意多走几步。面对小利益,很多人都不愿错过,更何况工厂面临的是一笔金钱。走访中我发现,工厂是都直接排污。

在新农村发展过程中,我应该当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更加完美。

农村环境调查报告(二)

前言: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和各种人为因素以及自然的损毁退化,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环境现状分析:

通过西湖村的环境调查以及其他农村的环境调查资料显示,大致可以分析得到农村的污染现状:

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不得当。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的商品和新的生活方式迅速蔓延到农村,各种生产、生活垃圾也快速出现。在街道上,垃圾堆随处可见。有塑料泡沫、塑料袋、碎玻璃、烂酒瓶等,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危及人体健康,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还有一些牲畜的放养造成了村中道路环境较差。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低。农村的生活污水处于无序排放的状态。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都是顺着自制的排水沟流到田地里。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农村生活污水成分简单,可以自然降解。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的城镇化不断发展,生活污水的成分不再简单,加上农民对环保意识的欠缺,同时也受目前经济发展水平限制,造成城镇生活环境的污染程度不断加深。据村名告知,在许鹏村的唯一的一个池塘曾经十分清澈,池内常常养有不少鱼类等水生生物,而现在,由于水污染导致,池塘发臭,池内生物腐败。

3、土地污染日趋严重。在农村,由于缺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公众环境意识,不是靠改良种苗提高抗病能力来提高产量,而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遇到雨水冲刷,化肥农药便渗入地下或流入河流。农用化学品的过量使用,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同时,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并威胁到农村人口的健康。

4、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在农村,特别是在农耕时节,大面积的焚烧作物,屡见不鲜,直接导致了空气污染严重。除此之外,工业污染也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农村污染原因分析:

目前的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经过分析,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有以下几点:

1、部分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不高。长期以来,农村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譬如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滥用化肥和农药;卫生条件差,垃圾随处扔等等。环境意识的淡薄使农民养成了不注重环保的生产及生活习惯。

2、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目前我国的发展形势下,针对城市的环境治理资金尚且不足,更不用说广大的农村了。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许多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得不到落实

3、农村环境监管力量过于薄弱。国家环境保护的重点都在于城市的污染问题,而农村污染问题则长期没有受到重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虽然现在许多地方乡镇一级政府也建立了环保机构,设立分管领导,但是多属空架子,基本没有认真履行环保职责。

4、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的高污染企业想农村转移。例如在西湖村周围的化工厂,浓烟四起,给村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农村环境污染改善方案:

对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要彻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工作:

1、大力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及参与环境保护的消极性是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难度所在,所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积极向农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解决好农村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农民的许多不够环保的生产习惯多缘于落后的生产技术,应加大政府对农村事业的投入,多向农民宣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公益工作,应成立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各方面工作。只有基层人员的各项素质提高了,农村的环保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目标也才能尽早的实现。

3、加强领导,保证队伍的清正廉洁,营造农村环境保护浓厚氛围。政府应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努力做到各项活动负责到人,建立长效保洁队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今天,不能重蹈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尽量避免因为环境问题而阻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重视农村环境问题,势必会出现农村环境污染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进而最终影响到城市,这不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如果上述各项措施能够切实落实到位,农村的树才能更多、更绿,水才能更清,天才能更蓝,农村的生态和生活环境才能有明显的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会更快、更稳。

农村环境调查报告(三)

实践报告主题:浙江农村环境污染情况调查

调查时间:20**年7月10日至7月24日

调查地点: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后溪镇棠村

调查方式:实地考察,口头采访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农村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使之日益完善,使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改善。

一 目前农村的环境状况

近几年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村现代化产业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但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却没有注意保护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 水质污染

我们村之所以称为棠村,是因为村子里有很多的池塘,前身为塘村,池塘主要用来养鱼。在我小的时候,池塘里的水还是很干净的。但是这几年,池塘里的水质污染已经非常 严重,池塘里已经无法再用于养鱼。池塘已经荒废,成为了一个个大型的垃圾场。水面经常发出一阵阵的恶臭,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些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都直接排放到池塘里。尤其是这几年,柑橘的价格非常不好,很多人都是直接将一车车的桔子直接倒在池塘里。现在一眼望去,池塘表面都是成堆的烂桔子。还有个原因就是村民们对于病死的家禽,小猪等处理办法不好,大多扔在池塘里。于是,路过池塘边的人经常可以闻到一股刺鼻的腐尸味。

建议:村里相关部门要及时给村民们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告诉他们环境污染已经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清理池塘里的各种垃圾,对往池塘里倾倒垃圾的村民进行罚款。争取早日使水质得到恢复。

二 白色污染

在农村里,很多地方还没有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政策。因此,塑料袋,塑料盒使用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在农村里,很多塑料袋,塑料盒都是不可降解的。随处可见各种花花绿绿的袋子。这些袋子大多有毒,如果用来装食物则其中的有毒物质会一起进入口中,危害人的健康。不仅如此,由于这些盒子,袋子大多不可降解,完全分解需要好几百年的时间。如果它们散落在土壤里,会使土壤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从而抑制了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农作物的减产。若牲畜吃了这些塑料品,还会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

建议:农村要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规范塑料袋的使用来源。提出用布袋或篮子购物。对于使用过的塑料袋要统一回收处理。

三 空气污染

在农村里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把很多垃圾直接进行焚烧处理。而这些垃圾中通常包括很多塑料制品。因此,若直接燃烧会给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塑料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黑烟以及刺激性气味,其中包含了很多的有毒物质。长期吸收这样的空气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建议:对于生活中的各种垃圾应当进行分类处理,可以回收的要进行回收。对于塑料制品更不能直接焚烧,应当统一回收进行处理。

四 农业污染

新农村调查报告篇(2)

党的xx届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认真贯彻中央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强化“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1、领导高度重视,各方面齐抓共管,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各级都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突出位置,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大力营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环境氛围。市和县(市)区相继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研究制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逐级明确任务目标、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政府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会议精神,从各自职能出发,深入农村开展调研,针对群众所思所想制定扶持政策,建立工作责任制,狠抓措施落实,积极支持和保障新农村建设。章丘市把推进工作作为“一号工程”,书记、市长亲自抓,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政策文件,按照“十化”阶段性目标,实施“五大建设”,建立完善领导、指导督察和包村工作等保障体系,并确定投资2亿元,选择10个示范村和100个建设村开展样板试点,通过典型引路,实现整体推进。目前看,各县(市)区都在集中力量进行摸底调查、制定政策、研究规划、开展试点,各项建设正在有序展开,推进工作开局良好。

2、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今年,我市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高效种养业,蔬菜、畜牧、林果等主导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力度,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龙头企业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继续实施“6521”工程,采取多措并举,促进了农民增收。历城区依托科技进步,主攻蔬菜、林果、花卉、奶牛“四大优势产业”,济阳县坚持以工促农,实施骨干企业带动,加快食品、纺织、机械、电子、化工产业聚集,商河县立足实际,号召农民突出发展集约规模养殖业,今年一季度,这三个县区农民现金收入大幅度增加,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4.5%、15.0%、15.3%。截止3月末,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31.5亿元,增长17.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49亿元,增长25.6%,其中县区财政收入完成16.76亿元,增长34.3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15元,增长14.1%。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明显改善。近年来,为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我市各级政府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方略,大幅度增加了对“三农”方面的财政投入,先后围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对“路水电医学”和社会保障等项目,实施倾斜政策,尽力保障资金支持,积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XX年市财政支农投入总额达到6.1亿元,全市村村通“路、水、客车、广播电视”率分别达到95.8%、62.6%、99.3%、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提高,农民参合率达到86%,乡镇敬老院完成阶段建设任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显著进展。今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方面的投入5.6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5.11%,其中税费改革转移支付1.29亿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资金3.56亿元,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0.75亿元,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4、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精神文明程度,新农村建设的治理机制日趋完善。近年来,各级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农村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不断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培育典型,推广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积极组织“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等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激发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建设“平安乡村”,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观念,努力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坚持**议事,认真落实“四**、两公开”制度,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调查认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推进工作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矛盾和问题。一是有些地方动员教育还不够广泛深入,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认识上存有偏差,一些条件落后的乡镇、村庄存在等靠要思想和畏难发愁情绪,致使推进工作起步慢、发展不够平衡;二是建设资金不足,缺乏长效投入机制,是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的主要问题。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上的项目较多,但县乡政府财力有限,多数村级组织集体经济薄弱、运转困难,因此办事缺钱的难题亟待破解;三是传统农业仍是多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生产成本持续攀高,市场风险逐步加大,农民依靠种养业实现增收面临着途径少、空间小,缺乏可靠的保障机制等困难;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是群众关注的热点。调查问卷中,农民认为当前“上学贵、看病难、社会保障差”是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五是多数村镇发展缺乏规划,农民住宅布局散乱、建设无序,村容村貌和群众居住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十分突出等。对这些问题应当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解决步伐。

二、主要建议

1、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事关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的大局,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xx届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完善推进保障体系,建立目标责任制,定期检查考核,逐级抓好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把推进和保障新农村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按照职能分工,选准切入点,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办法。当前要处理好试点示范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既要注意抓好典型,探索经验,树立样板,同时也要重视面上的发展建设,特别是对贫困村镇要加大帮扶力度,实现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平衡发展。新农村建设是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扎扎实实地搞好宣传教育,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统一思想认识,引导各行各业积极支持三农,动员全社会踊跃参与建设,大力营造齐抓共管的环境氛围,保障新农村建设顺利健康发展。

2、全面发展农村生产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发展水平。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保护耕地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把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放在壮大主导产业,培育知名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效种养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加快开发与旅游、观光、休闲相结合的都市农业,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要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农业,积极探索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扶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加强农村中介组织建设,鼓励企业与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广辟渠道,多措并举,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这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发挥好引导和保障作用。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更多地吸纳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网络,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取消一切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待遇和政策环境。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农民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创造方便条件。

新农村调查报告篇(3)

党的xx届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认真贯彻中央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强化“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1、领导高度重视,各方面齐抓共管,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各级都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突出位置,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大力营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环境氛围。市和县(市)区相继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研究制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逐级明确任务目标、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政府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会议精神,从各自职能出发,深入农村开展调研,针对群众所思所想制定扶持政策,建立工作责任制,狠抓措施落实,积极支持和保障新农村建设。章丘市把推进工作作为“一号工程”,书记、市长亲自抓,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政策文件,按照“十化”阶段性目标,实施“五大建设”,建立完善领导、指导督察和包村工作等保障体系,并确定投资2亿元,选择10个示范村和100个建设村开展样板试点,通过典型引路,实现整体推进。目前看,各县(市)区都在集中力量进行摸底调查、制定政策、研究规划、开展试点,各项建设正在有序展开,推进工作开局良好。

2、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今年,我市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高效种养业,蔬菜、畜牧、林果等主导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力度,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龙头企业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继续实施“6521”工程,采取多措并举,促进了农民增收。历城区依托科技进步,主攻蔬菜、林果、花卉、奶牛“四大优势产业”,济阳县坚持以工促农,实施骨干企业带动,加快食品、纺织、机械、电子、化工产业聚集,商河县立足实际,号召农民突出发展集约规模养殖业,今年一季度,这三个县区农民现金收入大幅度增加,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4.5%、15.0%、15.3%。截止3月末,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31.5亿元,增长17.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49亿元,增长25.6%,其中县区财政收入完成16.76亿元,增长34.3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15元,增长14.1%。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明显改善。近年来,为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我市各级政府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方略,大幅度增加了对“三农”方面的财政投入,先后围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对“路水电医学”和社会保障等项目,实施倾斜政策,尽力保障资金支持,积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XX年市财政支农投入总额达到6.1亿元,全市村村通“路、水、客车、广播电视”率分别达到95.8%、62.6%、99.3%、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提高,农民参合率达到86%,乡镇敬老院完成阶段建设任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显着进展。今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方面的投入5.6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5.11%,其中税费改革转移支付1.29亿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资金3.56亿元,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0.75亿元,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4、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精神文明程度,新农村建设的治理机制日趋完善。近年来,各级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农村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不断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培育典型,推广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积极组织“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等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激发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建设“平安乡村”,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观念,努力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坚持**议事,认真落实“四**、两公开”制度,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调查认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推进工作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矛盾和问题。一是有些地方动员教育还不够广泛深入,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认识上存有偏差,一些条件落后的乡镇、村庄存在等靠要思想和畏难发愁情绪,致使推进工作起步慢、发展不够平衡;二是建设资金不足,缺乏长效投入机制,是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的主要问题。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上的项目较多,但县乡政府财力有限,多数村级组织集体经济薄弱、运转困难,因此办事缺钱的难题亟待破解;三是传统农业仍是多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生产成本持续攀高,市场风险逐步加大,农民依靠种养业实现增收面临着途径少、空间小,缺乏可靠的保障机制等困难;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是群众关注的热点。调查问卷中,农民认为当前“上学贵、看病难、社会保障差”是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五是多数村镇发展缺乏规划,农民住宅布局散乱、建设无序,村容村貌和群众居住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十分突出等。对这些问题应当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解决步伐。

二、主要建议

1、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事关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的大局,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xx届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完善推进保障体系,建立目标责任制,定期检查考核,逐级抓好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把推进和保障新农村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按照职能分工,选准切入点,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办法。当前要处理好试点示范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既要注意抓好典型,探索经验,树立样板,同时也要重视面上的发展建设,特别是对贫困村镇要加大帮扶力度,实现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平衡发展。新农村建设是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扎扎实实地搞好宣传教育,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统一思想认识,引导各行各业积极支持三农,动员全社会踊跃参与建设,大力营造齐抓共管的环境氛围,保障新农村建设顺利健康发展。

2、全面发展农村生产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发展水平。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保护耕地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把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放在壮大主导产业,培育知名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效种养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加快开发与旅游、观光、休闲相结合的都市农业,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要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农业,积极探索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扶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加强农村中介组织建设,鼓励企业与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广辟渠道,多措并举,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这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发挥好引导和保障作用。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更多地吸纳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网络,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取消一切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待遇和政策环境。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农民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创造方便条件。

新农村调查报告篇(4)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识码:A

Education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urvey Report

——Take Shanxi Wanrong Xishi Village as an example

Abstract Ru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rural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 Yuncheng City Wanrong County Xishi village survey, to underst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of farmers servic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hod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a number of countermeasures and thinking.

Key words rural educatio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urvey report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农民的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本研究对山西省万荣县西师村的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当地的教育行政领导、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和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农村教育现状

万荣县西师村是一个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比较典型的一个村庄,是万荣县的“新农村示范村”,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万荣县政府和乡镇领导积极努力,将农村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西师村的成立是在2001年,由于减少土地资源和实现资源共享将五村合并为一个,早在1997年便建立联合学校,称为“五联校”,但是由于当时条件有限,联合学校和其他村的学校并无差别,后来在国家政策和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下,逐渐发展现在的“中心小学”。

1.1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一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对年轻的教师开展一对一的帮助,增强年轻教师在学校的重心力量,并且定期组织教师去县城中培训,提高教师素质,缩小与城镇教师的差距。二是增加硬件设施,设立农村图书室,拥有图书2500册,主要包括农业技术知识和儿童读物,定期对村民和教师学生开放。三是建立“人性化”通道,为外来学生建立“学生宿舍”,实行餐补,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里专门设置档案室,为留守儿童建立档案,与儿童父母及时保持联系,保证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的成长,同时让家长安心外出打工。四是开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增强为农服务功能,实现电子资源共享,今年增加电脑至30台,教师学生上课时可以使用网络服务。

1.2 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西师村的经济收入除了外出打工办厂经商之外,主导产业是种植红提葡萄,西师村依托当地的地理环境优势,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000多亩,对于农民的技术教育主要集中在这个方面。一是针对农民对于科技知识的需求,设有专门的科技图书室,在规定的时间开放,农民各读所需。二是村委会提供技术支持,及时与外界沟通,引进美国红提,在文化活动中心,通过多媒体播放农业知识,农民自主学习,此外农民还开展文化活动和艺术活动。三是设立果农协会和西师村葡萄生产科技合作社,请农业专家为农民讲授知识,果农们可以互相交流种植经验。

2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而言,西师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农村教育的发展还是不容乐观的,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

2.1 教师素质偏低

在西师村中心学校中,仅有40%的人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学校主科(语文、数学)教师占专人教师的80%以上,由于教师人手不够,有的班级一名教师同时担任三门以上的课程,而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严重缺乏,美术音乐课在初中几乎被主科老师占用,由于教师的人数不够充足,专业课程教师的缺乏,使学校中的孩子得不到很好的发展,错过了很多机会。总体而言,西师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教师发展水平不能够满足当地教育的发展。

2.2 农民技术教育的低效

通过调查发现,西师村对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较少,主要是针对农民,西师村的主导产业是葡萄,对农民进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也主要集中在这一方面,农民刚开始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是现在只有种植葡萄的个别人去参加,对于葡萄种植技术的推广虽然从总体上扩大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西师村农民本身从其中得到的优惠并不显著,后期的葡萄销售,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对于技术的操作并不是很专业化和熟练化,大面积推广可能带来的是贫困而不是富裕,教育转化生产力的速度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技术教育的作用。

2.3 远程教育装备不足

西师村虽然有远程设备,但是覆盖面不大,受益面不宽,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和资金的短缺,导致学校没有能力购买附属设施和维修的设备。经过调查发现,对于远程教育设备教师也是经过短期的培训,使用并不熟练,对资源的下载次数也很少,由于缺乏维修技术人员,设备一旦出现故障,修理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也有可能被搁置很长时间。在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时,由于多媒体资源和培训员的有限性,也只是通过播放,也没有具体的教农民如何操作和使用。

3 思考及对策

面对西师村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乡镇政府及本村村委应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农民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培养一批批农村实际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并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发展作贡献。

3.1 提升教师素质

农村义务教育要解决的重大和首要问题,便是扩充师资队伍和提高教师的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万荣县政府制定从业优惠政策,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和福利,吸引高校毕业生去农村工作。二是实行教师培训制度,规定农村教师每年必须去县城中进修和培训,当地学校邀请县城中的优秀教师定期去农村组织座谈会或示范讲课, 加强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的交流,尽量缩小二者的差距。三是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应避免在农村中出现的代课教师现象,对于新聘请的教师,在学历上基本的要求是大专和本科,并且持有教师资格证,规定相应的试用期。

3.2 提升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

西师村中心小学本身是综合学校,可以联合当地的职业学校或成人学校,结合当地的世纪经济发展需要,与职业院校联合办校,依托当地政府的支持,明确办学的方向,西师村学校可以提供教学场地,职业院校提供教师和实习地方,在二校合作的基础上联系当地或外地的企业,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实行专业化教育和培训,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培养技术型农民打好基础。

3.3 加强远程教育管理

远程设备不能流于形式,首先要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远程教育教师培训计划,例如西师村先选拔本校的优秀计算机教师,经过推荐参加县城的培训之后,回来对本校的教师进行再次培训和指导。其次可以聘请专家为农村教师进行示范和讲解,让农村教师真正感受到远程教育资源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有效媒介。三是购买维修设备,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并且培训专门的维修教师,辅助讲课教师共同实施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永平.试论农村教育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 马连奇,唐智松.农村学校与新农村建设[J].江西教育科研,2007(7).

[3] 田茂仁,谢雪梅.邓华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7(2).

[4] 田征.农村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人民教育,2006(21).

新农村调查报告篇(5)

我们的实践队是一艘开往南安的大船,在这艘船上有8支船帆,我们一同迎风、逆风,我们方向一致,才开启了顺利之航。而我,只是其中的一支布帆,因此,我的故事中,也有大家的故事。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大家协作来完成。如对兰田村村委书记潘春来的采访中,鸿婕主打,小嘉、伟新、进兴、伟伟和我辅助提问,最后万?还在负责摄影和拍照。再如,对海西政策的宣讲是闽南话主导的,这样能让当地人民感到亲切自然。像我这样的一个北方女孩自然无“用武之地”了,可是我也尽可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发传单、发纪念书签还有拍照以及举旗子。总之,我觉得大家总是分工明确,做事不推诿的。在这样的集体里做事真好,我不会有“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寂寞,而是“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成就感。

二、 属于我的小小“事迹”

当然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我也不例外。

第一个是我的主打项目就是做会议记录。按照大家的意思,我心思细腻,最适合做记录员的工作。可是,当我做起来才发现记录员原来不是这么好当的。记录不是单纯的听写,它需要记载大家会议讨论的精华,需要的是倾听——整理——浓缩,这样的至少3个过程。而这三个过程中,需要你快速而敏捷的反应,这样才能保证接下来的会议内容不会丢失。一开始,我还真有些适应不了。经常写的手掌酸疼,有些细节似乎也把握的不够。但是,这样的“苦差”我到自得其乐。每当想到事后自己的会议记录会让大家作为一面镜子回忆这美好的时光时,心里就很开心和激动。

我的第二个主打项目就是对康美镇镇政府的委员进行电话采访。由于我们上次去康美镇镇政府时,镇政府的委员们正在开会,所以我们只能通过电话采访对其进行追踪报道。没想到,这样的“大任”就交到了我的手中。说真的,我顿时感觉有些压力和紧张。虽说是短短的几分钟的电话采访,可之前问题的准备那是煞费苦心。当电话拨通后,我的心跳骤然加速,等候电话那边的应答虽说只有几秒钟的时间,但是却令我激动和焦虑。终于电话那边的康美镇镇政府的委员应答了,没想到自己突然镇定了,于是,没有波澜地问完问题。我轻松地舒了一口气,小小的成就一下。

我的第三个主打项目就是整理问卷、写调查报告。在我们将来自兰田村村民的90份调查问卷收集后,我需要将调查问卷整理归类,然后根据调查数据和结果写一份具有学术价值的调查报告。这其中最费时也最费力的就是整理调查问卷,形成相关的数据。每份调查问卷的选项我都需要归类和汇总,已经记不清自己在一张写有各题abcd的纸上画了多少个“正”字,现在在看到那张纸上密密麻麻的“正”字,那种成就已将当初的辛酸和苦涩全部冲淡。接着,就是根据整理好的数据写调查报告了。我将值得考量和重要的数据都做了图表,这样就会更加清晰明了。同时,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三个层次对兰田村目前的发展情况和海西政策的贯彻力度进行了分析。当然,调查报告的好坏和学术价值还需要大家把关,但是当我完成它时,我内心是满足的……

三、 经历、见识及精神三丰收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这次社会实践中,虽然阳光曝晒,虽然也有过辛酸苦辣,但是得到的更多的是收获。

新农村调查报告篇(6)

我镇于xxxx年xxx月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xxx年xx月全面推开。xxx年来,在镇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组织领导不断加强,进一步完善了运行机制。新农合制度自试点以来,镇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成立了由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并成立了新农合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日常业务管理。各定点医疗机构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办公室,配备了专用设备,配齐了工作人员。建立健全了报销管理、新农合基金预决算、内部审计、财务会计、医药费用公示及基金超支预警报告等各项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初步步入了制度完善、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群众的参合积极性比较高。镇政府及有关部门把加强宣传发动,提高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认知度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积极进行宣传。各村设置固定标语、举办培训班、召开会议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尤其在收取新农合基金时,镇村干部全部参与,广泛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医疗卫生部门也利用送医下乡、健康查体等机会,进一步向农民群众宣传新农合制度。通过宣传,提高了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了解和参合积极性,参合人数和参合率总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三)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参合群众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县政府及主管部门坚持对镇村医护人员开展经常性的业务培训,提高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医疗设备和服务设施的投入,改善了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疗护理条件。对村级卫生室进行了合理的合并,并强化监督管理,在村卫生室实行了定点医疗报销,方便了群众就医。逐步完善医疗报销和监管制度,简化手续,实行参合农民自主选择就医点制度,县内就医不再办理转院手续,进一步方便了群众。

二、存在问题

(一)新农合普及率还不够高。2008年我镇农民参合率为xxxx%,与普及新农合制度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从全鹅观草县来看,我镇的农民参合率低于其他冲部分乡镇。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农合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部分群众并不真正了解新农合制度的意义,没有树立起风险意识、救助意识,一些青壮年家庭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参合积极性不高。在宣传过程中没有把具体的补偿标准发给农民,报销时期望值与实际情况有时不相符合,容易产生怀疑、抵触情绪,影响了继续参合的积极性。另外,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较多,影响了参合率的提高。

(二)基层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多数镇卫生院存在科室设置不全、医护人员技术水平不高、设施落后、环境条件差的现状。村卫生室经过合并后,几个村共用一个卫生室,群众就医不方便。部分村卫生室条件简陋、卫生差、医疗水平低、管理不规范。镇村定点医疗机构存在的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的参合积极性。

(三)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由于地方财力紧张,县财政垫付款较低,镇定点卫生院新农合周转资金不足,周转期长,运转困难。镇卫生院还没有实行上划管理,县卫生行政部门对镇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业务、经费等不能进行有效管理。“以药养医”的现象依然存在,参合农民在治疗过程中被动使用新农合药品目录之外的高价药、新药,增加了医疗负担。

三、几点建议

新农村调查报告篇(7)

1.机构行政化

 

中国农村现阶段教育主管机构行政管理人员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之和与教师之比是1:1,就是说一个教师在上课,后面就有一个领导在监视着。人多,机构就多,部门就多。不管理是不作为,换句话说,管理管理,不管就没人“理”。管理了,事务就多,文件就多,会议就多。很多学校安排了专门参加会议、领取各种文件通知的专职驻城办事人员。有人统计了一下,教师一半时间在课堂,一半时间要应付各种会议、检查、达标、验收。两个一半,这样算起来,农村基础教育的人力资源的投入用到孩子身上的只能说是一半的一半。

 

教育是什么?教书、育人,教师的事。领导是什么?不教书,不育人,育教师。所以教师要想生存只有两种方式:一是要教好书,指哪干哪;二是要有个领导做保护人,潜规则吧,不然,就得被“育”。教好书不难,多学习,多交流。不被“育”就难了,那么多的领导在监视你。所以巨大的压力之下教师大多也分为两类:一是“老黄牛”,别“思想”;二是“奴隶化”,想方设法变成“主子”。这样算来,教师队伍中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的也不是很多。

 

2.管理行政化

 

如此庞大的,“钢架”的,而且“后劲十足”的教育管理机构,还能融下多少“自主”、“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呢?教育管理部门就自己去考察,研究,再发文,培训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向教师发号施令。按章办事,按文办事,办不好就得被“育”。

 

3.教学行政化

 

教学行政化表现为:一是为“分”教;二是为了“作业”,上面布置下来的课题要完成,条条框框要完成,上传下达传递给学生。三是庞大的作业量,庞大的班级学额,庞大的课时数,教师能应付就高手了。还什么“自主”呀,都“自主”就闹翻了天了。

 

农村文化调查报告2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文化工作部门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十分重视,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文化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县建有文化馆、图书馆个1个,乡镇文化站7个,村组文化室35个,文化专业户120个。20xx年争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投资263万元,建成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服务点10个,村级服务点123个,工程网络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提升了农村文化设施现代化水平。

 

二是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较好。一是民间节庆文化得到较大发展。各乡镇能结合地方民俗,组织锣鼓秧歌、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文化活动。二是各类文艺演出队伍发展迅速。全县现有各类文艺团队249个,常年活跃在农村,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三是农村文化大院初见生机。青化乡农民荔改朝建立了集锣鼓秧歌,自乐班、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工程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组织“老荔文化大院”,为农村文化建设创出了新路子。

 

三是“送文化下乡”活动扎实有效。20xx年我县争取国家文化发展项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国家投资110万元配发了10台数字电影放映机。县财政每年列支7万元用于放映补贴,保证了放映工作的正常开展。20xx年共放映数字电影20xx多场,吸引观众70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分析

 

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阵地薄弱,发展不均衡。目前,农民最需要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尤显缺乏,很多村级文化活动室难以达到标准,除几个基础建设搞得较好的亮点村和成立比较早的县城社区之外,仍有不少边远村的活动场地设施简陋,设施陈旧,难以满足正常开放。加上农村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日常在家的多半为老年儿童,因而看书读报的少,造成文化活动匮乏,乡村之间文化活动发展不平衡。

 

二是工作机制不活,专业人才缺乏。县乡文化服务机构自身力量薄弱,在指导、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上着力较少。乡镇文化站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且大多兼职,专不起来,难以发挥服务作用。基层文艺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是文化载体不丰富,乡村之间缺乏交流。有组织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少,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不多,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基层乡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乡村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各种节庆日、民俗日,上级组织开展的“文化、科普、电影文艺演出”下乡活动也仅到个别乡村,边远乡村文化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

 

四是文化投入不足,发展势头较弱。县乡财政可用财力有限,文化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与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差距较大。文化投入的不足使得农民自办文化力量薄弱,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只有以少量的小规模出现,其组织程度也不高,尚未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当前农村的一项当务之急。政府及文化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化软力”的作用,将农村文化事业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筑“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以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必须加大对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切实保障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文化部门要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农工程建设。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寻求社会力量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扶助,努力为农村提供满足群众所需的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整合资源,拓宽阵地

 

要充分发挥文化站(室)的阵地作用,加强与工青妇学校组织的联系互动。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坚持贴近农村、贴近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广泛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大型、示范性活动与平时的小型、分散性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创新机制,丰富载体

 

建议政府及文化部门,在抓好“送文化”活动同时,更加注重“种文化”工作。一方面要坚持深入基层特别是边远乡村社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多为基层选送一批农村适用、群众喜爱的图书,通过乡镇文化站定期将图书流动到村文化活动室,方便农民群众就近读书,真正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一方面又要加快对农村文艺人才发掘培养与教育。积极开展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文艺骨干。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稳定乡村两级文化队伍,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使文化下乡活动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群众。

 

(五)突出特色,推动发展

新农村调查报告篇(8)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农村建设不能像工业强省那样得到较多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地方乡镇政府如何起到主导作用,利用最合理的资金投入获得最切合农民利益的新农村建设成果关系到××经济的稳定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拥有小数群体的××畲族人民在政府的帮助下应该如何利用自身有利环境进行新农村建设。在畲族乡农村建设事业中出现了那些问题,应该如何克服;畲族乡农村与新农村的差距如何,怎样去缩小各自间差距;新农村建设中畲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和风俗的现状如何,怎样实施保护畲族的民族独特风俗……这些都是我们在畲族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正面的问题。书网-dami

做好××畲族农村建设现状调查,为畲族农村寻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正确出路关系到××畲族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加大力度发展少数民族农村建设不仅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融合共同繁荣的重要体现。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的同时,不但要关注沿海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也要懂得从中取得新农村建设的可鉴经验。关心山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的新农村建设现状,使比较落后的山区农村建设尽快跟上时展的步伐,为村民建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是各级党委和政府急需考虑的问题。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的实施情况

1、调查实施的具体情况

井冈山学院人文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服务新型农村,共建和谐社会”的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7月10日至7月16日,人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重点服务队成员20人进驻青原区东固畲族乡,并深入农村基层组织进行有关新农村建设和畲族文化的调查活动。这次调查主要针对畲族农村居民。为了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显现特色,实践队将全体20位成员分成10个小组,针对畲族群体调查了东固畲族乡畲族人比较集中的漳洲、六渡、江口、古竹等四个村委,另外还对其他三个村的畲族家庭进行了抽样调查以作补充。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问卷涉及农村经济收入情况、农民生活水平、教育情况、医疗情况、农村家庭消费问题、多元农业发展状况和新农村村风村容的基本情况等八个方面。对畲族文化的调查,我们通过拜访该村老人,采用笔录的形式对畲族传统文化进行具体的记录。

我们调查了漳洲、六渡、江口、古竹等四个村委,另外还对其他三个村的畲族家庭进行了抽样调查以作补充。接受调查65户,涉及人数为354人。其中85%以上人口为畲族居民。江口村委蔡家龙村为纯畲族居民点,是本次畲族文化调查的重点所在,也是新农村建设调查的重中之重。

2、调查结果的整理

为确保调查的准确性,我们将调查问卷集中进行数据统计,将记录不全或缺少数据的问卷作废处理。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65份,回收65份,其中由于数据不全记录不周原因作废5份,有效问卷数为60份。另外,收集了全体调查员的调查笔记,并对所有笔记进行信息筛选,提取了有关医疗、教育、村民意见、畲族民族风俗等相关信息。

3、资料的收集

当地乡政府提供的信息和数据;网上搜索;对农村村民的个别访谈;相关报刊杂志;家庭问卷调查(问卷共计57题,涉及经济、教育、医疗、生活、村风村貌等各个方面)。

三、各项调查数据的具体分析

1、畲族农村经济的组成和发展。

新农村建设需要资金的投入。建设新型农村除了政府投入资金外,主要还是靠当地农村经济来支撑和实施。研究畲族农村经济的组成,可以使我们知道现时畲族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经济状况。对我们发现畲族农村与新型农村之间的差距有着经济结构上的体现。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东固畲族农村的经济来源是以种植业为主,种地经济占农村经济的42.5%。其次是版权所有外出打工经济,这种经济模式占农村经济的32.5%。普遍接受调查的农民纷纷表示日后将会加入外出打工的热潮,因为外出打工更容易使农民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收入。根据新浪网的消息,今年7月份的调查显示全国农民工人数已经超越城市本土工人。全国各省也相继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活动来帮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工厂的工作岗位上。在未来几年,农民工进城人数将继续飙升。东固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缺乏基本的技能知识,大部分外出工作农民都是在工地从事最为苦累的体力劳动,或者是在工厂流水线上透支体力地进行生产工作。在进城务工之前,他们都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训练,对相关法律知识和自身权益的了解相当缺乏。当地政府对这些外出务工农民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的力度明显还不够,接受调查的各个村组也没有通过黑板报和下派宣传人员等宣传手段来帮助农民工。

当然在畲族农村中还有少数人利用其他经济形式来增加自家收入的。他们一般是拥有较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经商活动,或者在本地或者到外地经商,这种形式最容易赚钱,可惜经商仅占农村经济的2.25%。

除了以上几种经济形式外,畲族农村居民还根据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开创有地域特色的经济模式。如割松脂、制造竹制品、制造茶油等。这类其他模式的经济占农村经济组成的22.5%。通过对畲族农村经济结构组成的调查,可以知道现时畲族农村经济还是十分薄弱的。由于畲族农村位于比较落后的山区,交通比较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本来工厂的设立可以为农民提供一定数量的工作单位。但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本地工厂提供的工作岗位是少得可怜的。而外来人士的投资诸如茶油基地等在本地设立的企业则基本聘用外地人才来进行管理和生产。对于本地缺乏专门知识的农民,这些企业只会在工忙时才会少量额地聘请本地农民当临时工。

种地带来的微薄收益致使畲族农民通过外出打工来维持和改善生活。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第一步就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在调查过程中,很多接受调查的农民纷纷表示可以利用合资的形式建立本地农村企业,也有人认为可以利用本地红色革命和旅游资源来发展本地经济。其中一位在广东工作的村民提的意见更为符合当前畲族农村的实际情况。他认为由于东固畲族自治乡本身处于内陆山区特点,要像沿海地区一样搞大范围的工业带是不可能的。要搞好本地经济必须先了解本地可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如本地茶油、毛竹等经济作物可以更广泛地推广种植。本地旅游资源要加大发掘的力度。路通才能财通,道路等基础交通设施必须加紧建设。而作为地区带头人的乡村干部更要做好带头人作用。要加深对本地经济的了解,到外地已建成的新型农村参观学习。结合自身实际和资源情况再为本地经济发展开出治理良方。

2、畲族农村的农业状况

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水平。现在,畲族农村中农业种植是最主要的经济支柱。接受调查的60户人中,就有53户依靠种地来作为生存方式。60户354人中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共有335.3亩,平均每人拥有0.95亩的农业用地。这个水平与05年全国人均耕地的1.4亩的面积相比还要低0.35亩。而在××保护农业用地比较突出的宜丰县桥西乡05年的人均耕地就达到2.53亩。有些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常常会牺牲农业用地来建设工厂或其他工业设施。但是为什么作为处于山区的东固畲族乡,会出现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国家水平的情况呢?其实,一个地方的人均耕地面积水平的高低除了其他用途的占地外,也与这个地方的真正农耕人口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一定的关系。调查中我们发现每户真正常年留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大概有1至2个人口。而农业机械化只有35%的普及率,比全国38.5%的比例还要低。可见农业生产人口短缺和农业机械化的落后做成了农民自身的劳动负担和当地农民的劳动强度的加强,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农业收益的持续低下怎么不会使当地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呢?要怎样去改变这种现状,农民收益和农业机械化的加大普及是关键。

耕地用途利用不够全面,机械化程度不高。四个调查村用于种植农作物的335.3亩土地中,用于种一季的土地156.7亩,中两季的土地168.1亩,荒地废地4.5亩。这几种土地用途占全部土地335.3亩的比例分别是46.73%、50.13%、1.79%和1.34%。显然,土地还是以种植水稻为最主要形式,其他经济作物的普及程度还是十分低下。在四个调查村中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60户人中只有21户表示有在农作中使用机械,机械的普及率为35%。机械化水平不高。机械种类也不多不全面,基本上还是收割机和打谷机,主要是靠聘请外面私人的机械来进行农业生产,没有属于自己乡或村的农业机械来帮助农民。

农民对农业技术知识、相关政策了解不足。随着国家出台各项优待农民的政策,现在农业免税率在畲族农村已达到100%,农民纷纷表示欢迎。但是,农业种植投入还是持高不下。农业投入包括农药、机械、选种、聘请帮工等。调查中,我们发现农业投入在1000元以上的农户占44.06%。甚至有个别农户就农药一项就得用上3000元。另外,农民严重缺乏农业知识。所掌握的农技主要还是靠以往经验的累积。他们普遍对新研究的农业知识不太了解。由于政府没有更好地宣传新的农业技术,农民还是靠相互间的传授来接受农业技术和新农业作物品种。接受农业知识的滞后,常常会给本地农户带来极大的损失。今年为例,调查的四个村中就有两个村由于买了劣质种子而导致7月份水稻收成欠佳,损失惨重。有些买错种子、农药的农民表示,即使在种子站买种子时农技人员都没有详细讲解种子特性。基本上是看见其他农民买了也就跟着买,所以很容易就出现了上述的集体农业损失事故。

3、农村教育情况。

农村高学历人员严重偏低,文盲人数比例高。354名在调查范围内的人中,大学生有8人,高中32人,初中85人,小学130人,文盲99人。各接受教育层次的比例分别为2.26%、9.04%、24.01%、36.72%、27.97%。可以说文化程度是十分低的。这对农村的发展起到十分大的制约。

农民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观念有较大变化。有部分农民对孩子的教育表示出不大的热情,甚至认为最多只让孩子读完初中就得去打工赚钱,特别是农村的女孩更是因父母受到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而失去继续读书深造的机会。但是由于贫穷落后,现在很多农村家长都表示再穷再苦都要供孩子读下去,只要孩子能考上大学即使抵押房产也会让他读书。因为上一辈吃了没文化的苦,他们都希望孩子能过得更好。农民对孩子要多读书、读好书的观念是日益加强的,至少在调查村中表示只供孩子念完初中的父母仅是极个别的例子。在六渡村的一名农民还表示要供两个女儿读到她自己读不下去为止,只要孩子有读书的才能就会尽力让她们安心读好书。有个比较开明的农民表示,由于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所以不想自己的孩子也跟着父辈受苦。这位农民父亲的观点是读书是关系到孩子的人生大事,作为父辈就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读书环境,孩子读书有出色了做父母的不仅能沾光,孩子的人生也可能得到更大的改变。也许是这位父亲的开明,他家三个孩子都完成了高中学业,其中两个女儿还准备参加07年的高考。相信农村教育随着农民对教育观念的改变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农村教学设施落后,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虽然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要求建立和完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和公用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实施国家“二期义教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危房改造工程、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同时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等。但根据调查组在东固实地考察,了解到由于东固自身教育条件基础差,起点低等原因,导致现在教学设施还处于落后阶段,师资整体水平也不够高。就以东固乡中心的八一希望小学为例,教室和学生宿舍连电风扇都没有,炎炎夏日师生在酷热的教室中只好忍气吞声了。另外体育场地也十分缺乏,就连仅有的篮球场也十分破旧,至于其他体育设施更是少之又少。不过学校还是能够为学生保证有足够的自来水,学生饭堂就在宿舍区中也方便了学生。可能是资金相对缺乏,这间“中心”小学的厕所还比较落后,卫生情况也不如理想。在××其他相对发达的乡镇小学,基本都解决了学生寄宿问题。但这里的学校宿舍最多只可以为八到九十位学生提供住宿条件,而且这里学生宿舍比较破旧,没有风扇,环境也不太好。有学生表示,这里还曾经出现过有蛇虫爬进宿舍的事情。政府支援的教学设备,学校的基础建设也没跟得上。例如为远程教育而设置的电脑机房,里面20多台电脑因为学校电压过低而没法正常运作,一但机子同时运作好容易就自动重启,电脑教学也常常因此而中断。原本要上机操作的教学,也只好变成理论课了。任课老师也表示出万般的无奈。东固畲族乡地处较为偏僻山区的原因,好多具有优秀教学水平的老师都不愿前来教学;本地能从师范学校出来的人才也大都不愿留在这里,所以东固整体教师队伍的水平不是很高。很多教师表示,当地学校的硬件设施落后、师资水平较低、以及人才的流失是当地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幸好的是,有很多当地教师都很有上进心、都很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会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其他先进的教学方法。当地优秀教师郑远荣扎根山区二十多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东固教育作贡献。他在条件更为落后的古竹小学挑起了校长兼老师校工的重担,自己动手为小学制造桌椅,用自己的工资来改善条件,得到了各方的好评,今年他的事迹还被吉安电视台邀请参加“真情故事”评选活动。要解决当地教育问题,还要希望政府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改善当地教师待遇,引进人才,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环境。这样东固教育才会跟上来。

开始重视学前儿童和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东固农民加入到外出务工的热潮中,更多的孩子失去了父母的照顾。东固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使这些暂时离开父母的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8月份的吉安电视台就报道了一位当地教师利用暑假办起学前“托儿所”的事迹。如果这样的学前教育得到更广泛推广的话,不但能够加强学前儿童的素质,还可以减少家长对孩子在假期间的安全顾虑。对于那些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守家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还没得到乡政府的重视。可以这样说,这种对留守儿童学生关注的缺失在××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有关部门应注意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帮助,特别是心理上的帮助。

贫困学生较多,帮扶资金不足。调查组来到东固畲族乡都有好大的感慨,就是这里的贫困学生太多了。一个13岁的小男孩告诉我们,他最爱上美术课,但每次他画的画都没有上色。原因不是他在画素描或是碳素画,而是这些孩子买不起画画用的颜料。这四五块钱的颜料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奢侈品。对这些读书困难的小孩,政府虽然有减免学费,资金援助等措施,但对东固大量的贫困学生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在调查组开展的学习班中,一个读六年级的女学生告诉我们她今年已经十六岁了,由于家庭经济原因今年的初中能否读得上还是个未知之数。听到这些话或许会使人惊讶,但在这里却是真实的存在。贫困使这里出现了“超龄学生”现象。东固的孩子就是东固的未来,要发展东固经济,首先发展东固的教育。虽然在200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拨出2.5亿元专款,对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和城市低保户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即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使我省2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贫困家庭和农村特困家庭以及城市低保户家庭共计120万名义务教育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的好处。但是这批资金还远远不足。社会上的爱心捐助也没响应起来,东固畲族乡政府还在为实现义务教育的路上艰难前进。

4、畲族农村医疗卫生状况。

农村的卫生情况有进一步的改善。四个调查村中,我们发现新农村建设使大部分村民已经实现人畜隔离居住。虽然吃不上自来水,但是很多村民家门前已经打了井喝上了干净的井水。水泥路通到自家门前,使村民终于告别以前那些刮风就尘土飞扬的日子。随着交通的方便,村民也可以更容易地出去买生活用品。现在香皂、洗发水、沐浴露等生活用品纷纷进入农村家庭,对改善个人卫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由于当地农村欠缺建设规划,造成生活污水到处排放,对周边农村环境造成了破坏。这些还需要加大力度去建设新农村了来进行改造。

农民对疾病的预防意识普遍不高。在畲族农村中,人们还过着比较自然朴素的生活。调查结果表明,100%的农民没有特意去做一年一次的身体检查。有时,干农活受到意外伤也不会到医院里检查清楚,最多就是自己回家用土方法处理。很多时候由于治疗的不及时,这些原本伤得比较轻的意外伤往往发展成严重的筋骨病,最后让村民痛苦不堪。大部分农民就在家门前打井喝井水,由于井水属于硬水,长期饮用不仅容易引发俗称的“大脖子”病还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系列“结石”病。在古竹村,我们认识了一位患肾结石的农民,他对自己的病表现出极大的无奈。因为在还未患病之前,这位农民根本不知道喝井水会得结石,现在这位村民在喝水时就更加小心了。在学校上学的孩子还好一点,因为学校会对孩子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但对于农村里容易得病的老年人,检查就谈不上了。在饮食方面,村民也没注意饮食的均衡搭配。农村孩子对预防疾病的意识更是低下,口渴了就打井里的水喝,有时甚至在农田旁的小溪里喝,殊不知这些未煮开的水对人体的害处,也不知溪水里可能含有农药。农民对疾病的预防意识普遍不高是造成农村人口患病的主要原因,要增强村民身体素质第一步就要提高他们的预防意识,对常见农村疾病的患病原因要让村民真正地了解,从而提高村民的“拒病”能力。

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普及问题上还有阻力。接受调查的漳洲、六渡、江口、古竹四个村村民都基本上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手续。可见乡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计划落实得还是比较好的。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60户中还有12户的村民没有办理农村合作医疗手续。当问到他们为什么不和其他村民一样参加合作医疗时,这些村民表示不太了解具体情况,认为对自身也没太多作用,所以就没有参加了。已经加入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中则有41.7%的人表示满意,认为该计划对农村村民的健康保障起到比较大的作用。别外38.3%的村民表示不满,甚至有村民后悔买了这种医保。为此,我们调查组深入了解了这部分村民不满的原因。调查后我们认为,做成部分村民不满的原因除了部分村民意识薄弱认为自己身体强壮根本不需要医疗保障外,小病不保、不是住院不保、不是政府指定医院不保这些限制也让更多的村民望而却步。特别是乡政府要求村民要到乡卫生所看病才可参与医疗费用的减免计划。这一点是村民不愿参加医疗合作计划的主要原因。调查组在调查时了解到,该卫生所已被私人承包,村民反映那里收费较贵,医生水平也有限,主要的是那里的医疗设施还是比较落后的。村民小病就在村里看,大病就到城里看,基本上很少去乡指定的卫生所看病,所以也就认为参加医疗合作“划不来”了。

5、农村家庭消费结构和分析。

参加调查的四个村农民2005年的人均收入为2098.56元,而05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为3255元,××省为3269元。这四个村子05年的人均收入还只及1997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水平(2070元)。可见当地农民可支配的现金是少得可怜的。而且也切切实实地落后了国家整体水平。那么当地农民又是怎样合理分配这些来之不易的收入的呢?

教育投入占主要地位。所谓“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对于很多农村家庭来说,子女的教育投入还是家庭消费的主要途径。虽然学费不是很贵,但对于农村家庭来说负担却是很重的。教育投入除了学费外,还有其他相应的杂费、孩子在学校的生活费等。这些费用大概占农村家庭收入的65%。这65%是从家里有在读孩子的家庭中得出的,其中有个别有在读大学生的家庭其全年收入根本交不起大学的高价学费(高校的巨额学费也是造成农村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从这个数字也可以看出,越来越多农村家庭改变了以往“读书无用”的观念。同时也反映了教育为农村家庭所带来的沉重压力。紧接的另一项消费是农业生产的投入。农业生产投入包括农药、机械、选种、聘请帮工等。这是一条系列的消费带,其所需资金投入之大在农民中也是比较惊人的。05年在农药投入上超过1000元的就占调查农户的44.6%,当地农民都表示农药费用还比较贵。每年收割季节由于人手不足有40%的农民需要出钱请帮工或收割机械,这也属于农业投入的一部分。农民基本上吃自家产的粮食,因为在农村诸如鸡、鸭、蔬菜等日常食物都可以从自家供给。所以在农村日常生活食用消费相对来说是较为低的。如果收入有剩余的话,农民都会存入银行以防万一和不时之需。还有少数农民会将扣除所有费用后的剩余收入和以往积储去作投资,这部分人的投资金额比较大,所占金额数所占比例也好高。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所需资金也越来越多。为了尽快建成新农村所需的基础设施,除了政府的资助外当地农民也要自动筹集建设资金。这也成为农民家庭的又一个消费途径。新农村建设使当地农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道路通了、居住环境改善了、生活水平也逐年攀升。对于用在新农村建设的费用,大部分农民表示可以接受的。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向调查人员表示,未来两年会按照政府对当地农村的建设规划来建造新房子。相信,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农民的消费结构将会出现新的变化,当地农民也会在未来生活的更加幸福的。

6、多元农业发展状况。

新农村建设中,东固畲族乡积极发展多元农业,为提高当地农民收入作出了贡献。当地农民除了种植水稻外,还会种植松树、茶树、花卉、毛竹、葡萄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根据乡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东固为发展多元农业已在全乡范围内建立了多处种植基地。罗坑村1000亩茶油基地;漳洲村300亩花卉基地;古竹村50亩果苗基地……这些农业基地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农业结构,使当地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作为单一个体的农户,也会租用或利用部分土地来种植经济作物。这一现象在调查中的六渡村和江口村比较明显。当地村民基本上都会种植松树、毛竹或油茶树,并将这些经济作物供应给当地企业来换取资金。不过在发展多元农业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些村在引进经济作物时没有了解市场的供求关系,没有了解农作物的适应能力,结果就要吃上了苦头。当地也发展了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来“消化”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东固化工厂、白云茶厂、金龙食品有限公司、香莹面条厂、东固园林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设立不仅为农民解决了农产品的“消化”问题,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一定的工作岗位。但从全国水平来说,东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经济作物的种植还是远远不足的。虽然东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欠缺开发。当地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努力赶追其他走在前面的乡镇。

7、新农村村风村容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东固畲族乡的村民普遍认为自己的农村村风是文明的。我们在当地农村中也观察到当地治安环境还是十分好的。村民邻里间的关系也比较和谐。东固畲族乡农村村民的生活方式比较简朴,村民都十分热情好客,人与人之间相处是很融洽的。、斗殴等现象也相对较少。同时,为了更好地方便村民群众帮助群众解决疑难问题,乡政府设立了乡的“110”。村民都对政府这一决定表示欢迎和支持。

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村民是有目共睹的。水泥公路通到自家门前了,杂乱无章的建筑被拆除了,就连田间小道也得到了修补。好多农村已经开始进行规划建设。在江口村委蔡家龙村房子的建筑是调查四个地方中是最密集最有规划的。现在,那里还正在进行更有人性化的规划。根据当地村民的介绍,蔡家龙村还即将建造凉亭给村民使用,其他绿化设施也在建造中。对于日益改善的居住环境,村民都表示要积极配合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为自己的村子作出应该的贡献。

8、基层民主建设情况。

不断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使农民能够真正当家作主,充分行使自己的民利,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现在东固农村基层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效。调查显示四个村基本上实现了民主选举。农民表示对通过选举产生的干部村民都更为信任。因为是集体选举产生的,所以村干部在工作时更容易得到村民的支持和肯定。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数字得出,有85%以上的村民不知道或不太了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也表明当地农村在宣传民主政治的力度严重不足。虽然农村选举比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在其他民主建设方面也存在着好多不足之处。首先是大多数村民对村务不了解,农村里虽然设立了村务公开栏,但由于农村建设的不规划以及住户的分散很多村民还是不了解自己农村的基本情况。其次,村民对自己农村的未来规划并不清楚。他们大都不知道自己所在农村到底会朝者怎样的方向发展,可见他们参与农村规划的机会还是不够的。有些对农村建设有自己独特看法的村民也得不到应有的申诉机会,好多根据实际提出的建议也没有得到重视。可喜的是88%的村民认为当地农村干部会带领村民至富,也认为在未来几年内农村建设会达到他们理想中的要求,民主开放程度会更加透明。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些干部没有注意到实际情况,只是强调实现下达的目标任务而急于求成。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使普通村民产生怨言,只会失去农民的支持减慢新农村建设进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干部在工作前没有将具体情况和要求宣传好,村民就是因为不了解政府的政策对自身的好处才会产生怨言的。只要事先作好宣传,相信各位基层干部在农村工作时会更加顺畅的。

9、畲族传统文化保存现状。

现在好多东固畲族村民都不了解畲族传统风俗习惯了。调查组只能通过拜访农村中的老者来了解到一些关于畲族的传统。可见,畲族传统文化保存现状是不如理想的。当地畲族村民都被汉化,在东固畲族乡能够说畲族话的就只有江口村委的蔡家龙村。在周围畲族村被汉化的同时,蔡家龙还能够保持畲族话和一定的畲族传统文化这一现状很值得保护传统文化部门的注意。显然,当地政府部门对畲族文化的保护力度是严重不足的。政府也没有组织有关人员去了解调查本地畲族的文化资源,导致畲族文化资源的进一步流失。这对建设本地特赦的新农村造成了一定的文化损失。

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东固畲族乡新农村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我们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通过比较其他地区的做法,作出以下几点的提议,希望对当地的新农村建设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1、积极实施阳光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要重视外出打工农民这一群体,提高这些农民的技术水平。办好相关的培训班,帮助外出工作农民了解相应的技术和劳动法律法规。村组织也要配合宣传。可以在各个村民组设立黑板报,利用黑板报来宣传劳动法律法规。同时,有关宣传人员也要定期到村组当中作好相关宣传。成立乡的技术指导中心和法律咨询中心,可以为有需要的村民提供一定的帮助。版权所有

2、重视保护畲族村文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畲族文化是一项宝贵的精神遗产,政府要加大力度去保护。可以与大学生组织取得联系,请求其帮助乡政府深入到畲族群体中发掘本地畲族文化资源。将渐渐淡忘的畲族传统节日、风俗、文化作一次全面整理,这有利于乡政府打好文化牌,发展当地的旅游事业。也可以通过对畲族文化的回归,增强全乡人民的团结,唤起全乡人民的自信。这样更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实现。

3、开发红色资源,重视旅游经济。东固素来有东井冈山的美誉,建议政府要积极开发红色资源。利用当地红色文化,对外作好宣传工作。使东固建立更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面推动旅游经济。在宣传的同时,注意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注意打好“黄公略”“东井冈”等品牌。

4、新农村建设要深入群众,切合实际解决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些村民对一些政府的工作表示不解。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宣传工作还不够。如果政府在下达工作时能够事先调研,深入群众的话,相信好多村民对政府的工作会更加支持的。在农村规划上,政府也要做出明确的指导,了解当地农民的切实需要,不要按图照搬地进行盲目的建设。

5、落实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精心编织农村社会“安全网”。针对农村居民对合作医疗了解的不足,有关工作人员要加大宣传力度。从乡到村,要求有关人员积极向村民解析合作医疗的详细内容。让更多村民明白到合作医疗对自身的利益。另外,乡里的宣传员也要多地到农村中就有关政策进行宣传,让村民明白到政府政策的目的,使他们明白到政策对自身好处。只有让更多的村民明白政府政策的为民目的,才会使更多的村民拥护政策,确保政策的顺利实行。

6、实行教师再培训计划,提高教师整体水平。实行有经验的老师带没经验的新老师,一对一的帮助,使旧新老师间形成师徒关系。另外,老师要发扬创新精神,积极学习。乡政府也应给予物质支持。如果可以,也可以与大学学院签定对口教育支援,让大学生到东固进行实习,通过各种方法提高畲族乡整体教学水平。

7、新农村建设要循序渐进,不可不顾实际急于求成。在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有关干部不要只是凭着一股热情而不顾实际要求盲目实施工作,盲目追求速度。在与村民的工作中,要有服务思想,不要以权压人,要取得村民的支持。

8、全面推广种植经济作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推广经济作物时,有关部门要切实了解该农作物的市场行情、供求关系,另外也要注意收集该作物是否与本地种植环境适应。只有做好全面分析,才能试点推广。在推广种植经济作物的同时,也要想办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政府也要做好厂家和供应商之间的桥梁作用,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9、积极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强化财政资金监管。政府采购作为市场体系中能够体现政府意图的最大的长期购买者,与社会各个阶层和各个群体存在着广泛的利益关系。实践证明,政府采购具备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社会功能。因此,积极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强化财政资金监管,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或有效减轻农民负担。对水稻、蔬菜良种、插秧机、收割机、条播机、畜禽疫苗、救灾化肥和基层农村医疗装备等涉及“三农”的7大财政补贴项目,以及财政用于新农村建设的大宗物资(如水泥、钢筋等),全部实施规范的政府采购;在政府采购建设中,政府采购需要以立法的形式对侵犯农民工人身权利的企业予以禁止,或限制其进入市场,对那些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利、容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的中小企业,实行优惠的采购政策。使农民和农民工深切体会到政府的关怀,感受到政府采购“二次受益”的阳光雨露。

10、实行民主理财,加强资金管理。很多村民表示农村的村务还不够公开,村里资金流向也不太清楚。所以有必要在各个村组张贴村务公开栏,使各个村民明白自己村组的计划和资金流向。让村民放心。

11、实现“管理民主”同时扩大基层民主。只有管理民主,在村级事务管理中依靠群众,集思广益,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搞好农村各项事业。扩大基层民主,实现“管理民主”,就是要在农村党组织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地让农民当家作主。扩大基层民主,首先就要抓好村民自治。农业人口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自我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直接行使民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显得尤为重要。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的实施细则,依据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机制。要继续推进依法自治,进一步完善村委会选举,完善选举的程序,让村民们选出心目中致富能力强、政治素质好、思想觉悟高的“当家人”和村委会班子,建立村委会与村党支部协调机制,提高村民参政议政的能力。扩大基层民主,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制度,把群众关心的村级财务收支等情况明明白白地展示出来,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村务工作,提高群众的满意度。要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村民的民主素质和法律意识,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为实现管理民主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农村其他各项建设的有力保障。我们相信,随着农村基层民主的扩大发展,农民民力充分发挥,群众自主性不断增强,必将形成很强的合力,对东固新农村建设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新农村调查报告篇(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XX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预计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农民大病统筹工作改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筹资标准不能低于30元/人,其中县财政补助10元,乡镇财政补助5元,农民筹资15元。归纳起来是筹资提高,政府补助多,农民受益面大,为患大病的农民建立了保障,最高给付额达到XX0元。

二,建设新农合的意义

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解决过这一问题,而且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1993年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80%,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岁提高到了68岁。专家们承认,这种健康业绩的基础,是在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资源配置大格局中,辅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三大法宝。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三, 历史弊端

四,实施中的一些问题:

1、社会满意度低

新农村调查报告篇(10)

一、基本状况

 

位于**乡政府西北部,距离乡政府1公里,紧邻309国道。全村共有135户,531人,2个自然庄,922亩耕地。党支部现有20名党员,其中女党员2人,共有支部委员3人。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男,现年57岁,初中文化程度。

 

透过调查,在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方面,**村党支部配齐配强了党支部班子,明确分工,能及时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交办的工作,在带民生产、助民增收方面能够发挥用心作用,有较强的战斗力,在组织群众参与公益事业、落实国家相关惠民政策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班子成员有较强的履职潜力,能胜任本职工作,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用心作用。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

 

**村党支部主要是透过以下几个方面抓党支部建设的:

 

(一)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行之有效的制度要坚持,已订的制度要落实,缺少的制度要补建。村党支部成员个性是主要领导要带头执行制度,做出表率。透过完善制度并严格执行,构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支部一班人的事业心、进取心及职责感,以便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党支部真正建成政治坚定、富民有方、团结战斗、务实创新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加大发展党员工作的力度。要及时吸收政治素质好、带富潜力强的优秀青年入党,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断增加新鲜血液,逐步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老化、党的力量薄弱的问题。

 

(三)选好农村党组织书记,配齐班子。透过召开党员大会,充分发挥党内民主,让有潜力的中青年出来挑大梁。对有问题的支部成员,要本着保证稳定,“多换思想少换人”的原则,采取措施帮忙教育他们,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四)发展壮大村级群众经济,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有钱办事”,就是村级群众经济要有实力,没有群众经济实力,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通通谈不上。发展群众经济,不仅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只有群众经济发展起来,农村才能解决有钱办事、集中资金办大事的问题,从而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因此,要把发展村级群众经济作为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突破口,抓紧、抓好。

 

(五)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党员个性是支部成员政治思想素质和发展经济的潜力。要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目标,透过报纸、广播电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等,加强党员培训教育。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来丰富他们的头脑,用先进的经验启发他们的思路,用党章约束他们的言行,增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本领,不断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培训教育要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透过抓以上几方面的基层组织建设,广大党员明显感到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增强了,能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党委与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前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党员们也大都能够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透过深入村组开展调研发现,虽然我村党组织建设在县委、县政府及镇党委的有力领导下,取得了必须成绩,但是在基层党组织结构设置、党员作用发挥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影响我村党组织正常发展的因素。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班子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年轻、有一技之长的党员多数外出,导致在家党员均为老党员,思想观念陈旧,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解决实际问题和办实事的潜力,缺乏自我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创业激情与本领,制约了村级组织正常化发展。

 

(二)经济基础薄弱。一是村级党组织班子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即使主观有干事的愿望,往往处于有心想事,无力办事的尴尬境地,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等方面多年难有大的起色。二是支村两委办公经费过少。由于近年来村工作业务繁重,各种检查、会议较多,已不能满足村级日常开支,有时甚至连基本的组织生活会都难以维持,党的基本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措施不力,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支村两委报酬低。由于当前农村工作任务繁重,低保、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危房改造等诸多惠农政策均需实施,给村干部日常工作带来极大压力,90%的村干部都成了脱产干部。而且村干部大多是家里的主要劳力,每月工资已不能支持养家糊口,难以更好的激发村干部工作激情,甚至造成个别村干部军心不稳,缺乏工作用心性和主动性,个性是村两委委员、村民小组长的作用难以发挥。

 

四、意见推荐

 

影响基层组织正常发展,有客观与主观的原因,同时又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一个支部一面旗,一名党员一颗星,集中力量抓支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农村党员队伍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保障农村社会稳定、是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关键。为此,我们要把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与“作风建设年”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分类定级、转化提升”为抓手,突出抓好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对照“五个一”(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发展思路、一个好的工作制度、一个好的活动阵地、一个好的保障机制)的要求,扎实开展“五好支部”建立活动。

 

(一)开展班子建设,发挥党员致富帮带潜力。

 

一是对农村“两委”班子实行规范化管理,把“必须三有”作为规范村务运行的根本制度,将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大学生村官、村“两委”换届未当选但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员,纳入后备干部人才库,为新基层组织建设带给坚强的领导基础。二是执行好“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党员等基本制度,抓好村务公开、村规民约和村务管理等各项制度的落实,保证村级组织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运作,确保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保证全村各项工作得到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二)开展阵地建设,发挥农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党的活动阵地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我们要从加强党的执政潜力、促进社会和谐协调和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高度出发,彻底改变过去党支部忽视阵地建设的思想认识误区,解决村级组织阵地功能不强的问题。一是实施村级办公场所规范化建设,从根本上消除党员干部怕老百姓认为阵地建设是浪费、奢侈,把村级组织办公场所打造成干部办公中心、党员活动中心、村民议事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和群众文化娱乐中心,确立党的阵地为党的建设服务。二是成立村级信访室,定期安排村“两委”班子成员带班坐岗,让群众有苦有处诉、有理有处说、有难有人帮,使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

 

(三)开展“四个培养”,发挥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人的问题至关重要。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一是要大力实施“四个培养”工程,即加强思想引导,把致富能手培养为党员;加强技能培训,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加强示范带动,把村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坚持优化结构,把致富党员培养成村干部。透过抓好“四个培养”工作,进一步优化党员干部结构,提高农村干部素质,增强农村干部为民办事的潜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二是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党员的思想工作,透过与党员应对面的交心谈心、上党课、专题培训、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和科技文化知识培训,把广大党员的思想统一齐来,力量凝聚起来,解决人心散乱的问题。三是多在党员的党性观念、服务意识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潜力上下功夫,把那些年轻有为、退伍及高校毕业回乡优秀青年、致富经商能手、外出务工返乡优秀青年等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强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把农村致富能人青年选配到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中,透过交任务、压担子,促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解决党员“双带”潜力不强、村党组织后继乏人问题。四是用心做好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工作,坚持党员标准,注重改善结构,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三会一课”等措施,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切实提高全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农村调查报告范文(二):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变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了解来龙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摸清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更好地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利用工作之余对该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展开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来龙镇的基本情况

 

来龙镇位于市区东北23公里处,南连保安乡,北接侍岭镇,东界沭阳,西与曹集接壤。304省道穿境而过,来侍路、兴张路连通南北,区位明显,交通便利,是宿迁市7个副中心城镇之一。全镇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4.2万,可耕地面积6万亩。辖3个居委会、9个行政村。来龙镇全境地势平坦,东西约15.5公里,南北约9公里,平均海拔20.5米左右。该镇土质为岗淤土,晴天土质硬,雨天泥泞,土地肥沃,稻麦丰产,素有宿迁 “东北粮仓”之美誉。

 

近年来该镇以工业兴镇、招商富镇、农业稳镇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发展进程,围绕保增长、保稳定、促发展为工作目标,大力实施工业经济、招商引资发展战略。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119万元,完成率106.8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70万元,完成率171.25%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23元,完成率102.39;全镇实现工业企业增加值 15492 万元,完成率104.68%,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2480万元,完成率137.87%。高效农业特色明显,以中粮集团投资4.6亿元建12个种禽场和一个孵化中心为契机,全力打造全国种禽第一镇为发展目标,大力发展种禽养殖业,以此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二、来龙镇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该镇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与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相比,尤其是同市区日新月异的发展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随着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深入,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来龙镇作为宿豫区东北片区的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虽然镇财政收入较多,但可用财力较少,仅靠来龙镇财力无法启动实施,而上级核定的财政支出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又有限,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严重不足。与此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资参与新农村建设方面总体来说还做得不够,辖区相当部分村级集体经济来源少,增收难度大,缺乏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办公益事业的能力;农民收入低,群众虽有建设美好家园、改善生存环境的迫切愿望,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形成上下联动的投资合力。另外,基础设施建设及城镇开发需要用地,发展工业也需要用地,因建设预留地指标严重不足。今年全年我镇没有用地指标,一些急需建设的项目难以开工,土地指标不足,严重滞约我镇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前正在调整中,由于土地规划及用地指标等因素影响,急需市区给予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这些因素都致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二)布局不合理,缺乏规划,建设的随意性大

 

由于受资金的影响,一方面农村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都没有经过有资质单位的规划和设计,在建设的同时又缺乏与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至使存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布局不合理,缺乏规划,建设的随意性大的问题。很容易造成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等不良情况。另一方面农村民房建设存在乱搭乱建、违法建房现象。

 

(三)农村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缺乏相应的管理维护

 

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存在年久失修,缺乏管理维护的问题。乡村道路修好以后,养护补助未跟上,维护资金严重短缺,路面破损、路基沉陷后得不到及时维护,导致损坏面积越来越大,降低了农村公路的服务功能和使用年限,同时也严重影响和制约农村公路网便捷、快捷、高效等功能的发挥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提高。镇政府对乡村道路的保洁、亮化工作虽然很重视,但没有专门的款项,因此,保洁员的工资及设施费用等成为村里一项大的负担。

 

(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人才缺乏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实用型的人才。近几年虽已完成了一些改造扩建工程,引进了新型的医疗设备,但因缺少专业的技能人员,新配置的部分医疗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因专业结构单一,长期缺乏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及临床实践,技术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此外,教育系统也迫切需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五)群众依赖思想严重,基层干部素质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着重突出于经济发展,放松了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农民群众的自由思想泛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漠。部分群众表现出严重的依赖思想,盼望国家更多、更大的支持,缺乏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和主人翁意识,目前很多公益项目难以实施,其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种等、靠思想作怪。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社级干部普遍存在年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政策理论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等问题,主要因素是村社级干部报酬过低,导致纪律松散、作风飘浮、工作懈怠的问题。

 

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有的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历史形成的欠帐多、负债重,乡镇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二是农村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三是以工业为重点的二产和乡镇的城镇化水平相对偏低,资源优势未充分转为经济优势;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市场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干部队伍领导加快发展、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需进一步提高,政府推进加快发展和服务“三农”的职能需进一步转变,镇财政所经济实力的基础需进一步稳固;六是历史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结构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扩大,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体制性障碍。

 

三、对策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以更大的规模和力度在全社会展开。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议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个工作重点,从改善农村住房条件、乡村道路条件、绿化状况、供水卫生条件、供电安全可靠、电视入户和社会公德、文明水平等具体环节入手,加大投入力度,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镇。

 

(一)多方融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广量大,所需资金完全靠政府财政投入也不可能,除了增加财政支农投入外,还迫切需要从多渠道向社会筹集资金,研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办法。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和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民办公助、以物代资等激励手段,引导、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如小型水利设施、有线电视、办学等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三是荣誉激励,如给予公共设施冠名权,政府组织评选,对贡献较大者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等等;四是社会责任感召,充分发挥社会捐赠和慈善事业的作用,动员社会富裕阶层和个体私营业主为家乡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采取定点帮扶、对口支援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赢得全社会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特别要鼓励有责任感的企业或农民企业家与自己的家乡或贫困村开展“一企一村”结对建设活动,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建议镇政府出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办法,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二)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建设规划

 

农村基础设施大多具有小、分散的特点,而各地情况又千差万别,镇里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围绕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文化科技建设等目标,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本部门实际,及早谋划生产发展、安全饮用水改造建设、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将土地开发统一纳入全镇占补平衡计划之中,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对全镇发展的促进作用;将确定的基础设施项目纳入镇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之中,统筹规划建设区域性道路、轨道交通、供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将农村公路养护经费纳入城市道路养护计划之中;将生态改善和大气污染治理纳入相关部门的规划和年度计划之中。中心村庄布点规划要整村推进,相对集中,做到规划一个村,完善一个村,不能依照领导意图遍地开花。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宣传力度,使之深入民心,成为民之所向。制定具体规划前应先征求民意,尤其是村庄布点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坚持群众自愿原则,按照规定条件和程序选点,并经公示无异议后上报。另外,要加强工作的指导,要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按规划建设,严防建设和整治的随意性,确保各项建设规划能够落到实处。

 

(三)制订人才激励机制,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就业

 

农村条件差,很多人不愿意长期在农村工作,因此农村人才的培养、现有技术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关方面和各相关部门形成共识,紧紧抓住为农村培养人才、输送人才这个重点不放松,真抓实干。首先,要制订相应的人才激励政策,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引导各类人才到乡村工作,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智力支撑。其次,要增加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既包括政策上的投入,也要包括财力上的投入,要加大改善人才创业条件的投入,同时也要加大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再次,要加强对口部门人才支援的力度。鼓励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从而提高乡镇医疗、教育、农牧等方面的`技术力量和技术水平。

 

(四)多措并举,加强工程建成后管护

上一篇: 小学科技实践论文 下一篇: 竞聘工作经验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