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如何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1 15:51:57

新农村如何建设

新农村如何建设篇(1)

 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无形的动力,不能被其他要素所取代。积极的开发农村文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文化需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据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一、开发农村文化的战略背景 

 1、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农村文化的建设的现状令人很不满意,使得农村消极文化不断滋长,并给其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都市文化理念正在逐步取代农村文化。 

 (1)新农村文化建设落后 

 文化建设不想经济建设一样可以给人看到实质性的东西,也不能给人们带来直观的经济收入,所以,政府大多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农民由于平时忙于劳作,很少有时间参与文化活动,最多也只是闲暇时看看电视什么的,基本没有其他的文化活动,文化生活较单调。随着一些消极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涌入,使得积极地传统文化被侵蚀,农村文化处于较危险的境地。随着一些消极文化的流入,农民容易被这些消极文化所毒化,尤其是一些迷信思想,严重影响了个人和和社会的安定。此外,落后的农村文化,会使得农民的价值观发生扭曲。 

 (3)文化建设队伍人才缺乏 

 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的限制,文化系统的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一些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文化队伍的建设很不稳定。 

 (4)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好多地方对文化产业的保护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还停留在较古老的保护层面上。 

 2、缺乏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农业弱势地位越来越严重,农村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除了这些较多因素的复杂问题外,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抵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要完成这些任务,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所以,要想让经济得以发展,首先要提高农民的修养和素质,这就要求将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重要的位置。 

 3、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 

 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他将成为一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企业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大多是依靠自身的企业文化。虽然我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当的丰厚,但是随着日趋加快的社会发展步伐,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拥有的一些文化资源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步伐,来不及转化为文化竞争力。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是发展的阻碍力量,同时又是发展的希望和前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后方力量。农村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农村要在稳定中找寻发展的机会,开发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农村文化,提升我国农村文化的实力,增加国家的竞争力。 

 二、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 

 1、加强政府的作用 

 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是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建设社会不易新农村的必经之路。要加强政府的作用,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观点出发,对农村文化建设需高度重视。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政府的重要日程,将其融入到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将其考虑到财政预算中,将其作为干部升迁的考核指标。到文化工作出现倒退的地区,要采取责问制度。 

 (1)加大文化开发建设力度 

 政府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进行专项拨款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融资,通过融资的形式实现文化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同时还规划好新建文化设施以及现有文化设施的工作,使得文化设施发挥最大的功能。 

 (2)加强政府的管理工作 

 政府部门要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抓好农村文化活动,发挥文艺工作者的作用,将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呈献给农民,此外,还要充分挖掘专业的人员,并对一些有潜力的人员进行培养,是他们成为文化活动建设的支柱,让他们进入农村对农村文化活动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 同时,还要鼓励人们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加大群众的参与力度,有效地抑制恶俗文化的传播,开发健康的农村文化活动。另外,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一些低俗的消极的行为,比如对一些参与者进行处罚。 

 (3)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素质 

 首先要规划和正对农村文化队伍,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选取相应的人才,同时要鼓励一些高校毕业生进入到基层进行文化方面的工作。其次,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西区一部分高素质的人才,对一些有技能的艺人或文化,可以采取破格录用的方式。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确定各自的工作职责。 

 (4)发展特色产业 

 政府可以培育和法阵一些特色产业,同时要讲一些特有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在一起,使得特色文化产业得以发展。 

 (5)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由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进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重视对其的保护和开发,并对其投入一定的资金,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人的培养。 

 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进步,发展农村文化已是必然需求。 

 2、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我们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的建设,使得农村文化服务的网络得以全面构建。 

 3、改革文化管理体制 

 对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能够有效地提高文化服务的能力,政府需要积极地探索对现行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措施,激发文化设施的发展潜能,使得文化设施更具活力。此外,政府应该引入一些经济投入来参与文化设施的建设工作。同时,为文化设施引入市场化运作的功能,对一些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文化部门要紧抓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采用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4、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我们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并制定一些文化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选择有效的方式,发展一批专业的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一定的培训使得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对文化队伍中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并坚持持证上岗的政策。一方面鼓励一些相关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来从事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面向社会招聘,招收一批专业的人才。此外,还要大力的培养文化骨干,将活跃农村文化和传承民间文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得群众基础更加稳固。对工作优秀或作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使得农村文化的发展建设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之中。 

 5、融入社会力量 

 我们可以鼓励社会力量来支持农村文化的建设,开展一些与农村文化相关的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融入扶贫机制,建立和完善一些相关的文化援助活动。积极地引导社会力量对农村文化事业进行捐助,以保证一些文化设施的建设。 

 三、总结 

 总的来说,发展健康有益的农村文化,及时农民的愿望,又是时展的需求。大家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共同致力于农村文化的开发和建设。农民需要文化的熏陶同时文化也需要农民,农村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更具有民族性。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要根据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把社会的要求和群众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切实把农民有需求的以及政府能够创造条件做到的事做好。 

新农村如何建设篇(2)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生力军。农民的政治思想如何,直接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方向。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进行,多元文化的逐渐渗透,农民的思想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定地冲击。为此,仔细深入探讨研究农民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应对方法,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解决的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一、我国农民的现实状况

我国农村的农民现状令人担忧。其主要表现是:第一,农民素质较低。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有8亿农民,4.8亿农村劳动力,但却是最大弱势群体。在全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不足38%;初中占50%;高中不足10%;中专占2%;大专以上不足1%;其中有的县文化层次则更低,如某县32万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水平占50%;初中占40%;高中占9%.由于文化程度低下,组织性能力不高,成了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严重障碍。具体表现为:一是制约了农技成果转化推广;二是制约了多余劳动力向城镇与二、三产业转化;三是接受培训较少(爱国、美德、民主、法制、公共卫生等),参加社会活动能力较差;第二,农民的政治思想意识薄弱。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些农民更关心个人利益的得失,而不在乎集体利益怎样;虽然宪法给与每位公民选举权,但往往因为一点微利就可使农民轻易放弃丢掉这一政治权力;另外,农民的法制观念较低。相反,乡风民俗往往成为超越法律的重要手段。第三,农村的政治思想工作软弱无力,对农民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不重视。在新形势下,不少农村基层干部只认数字上的个人政绩,而并不关心什么思想政治工作。即使有所工作,也不能与时俱进,去发现新问题新情况,并及时解决;第四,政府投入低。虽然政府每年对农村的总投入也逐年增加,但仍然偏低。大部分教育经费都被义务教育与高等学校占用,对农村的农民培教、成人教育投资严重不足,可谓杯水车薪。第五,培教内容方法简单陈旧,跟不上客观形势的发展。对农民的培教多是强调所谓的科学性、整体性、道理性,但却忽视了农民的要求性、可受性、实效性;缺乏教学内容的地区性、应用性、操作性;其中许多教学内容农民并不熟悉,也与其生活无关,这就导致农民对所学不感兴趣,因而也就没有什么成效。第六,对培训农民的认识有待提高。许多地方政府普遍对农民培教的宣传组织实施等方面认识不足,缺少积极主动性。一些人固步自封、小富即安、求稳怕变的小农思想极为严重,一些农村年轻人受了西方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缺少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少逸多劳、助人为乐的精神面貌。但却无端地崇尚什么自由民主、快乐享受,并且不诚实守信,爱欺骗,爱搞伪劣假冒等恶劣行当,从而给农村社会带来了众多恶劣不良影响。从以上所讲,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农民现状确实令人不安和惬意。然而问题多与问题大,也会促使社会的内在驱动力大与人们解决问题的决心大。只要党与人民政府能够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从而引起高度的重视,并采取坚决果断有力的举措,那么任何困难与问题也就不在话下。

二、对农民培训的作用与意义

对新农村农民培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作。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自身素质不高。表现为政治思想技术水平差,新品种新技术新方式不容易快速推广。从有关资料上看,西方发达国家推广某项新技术只用2年则可,但在我国却需6年时间,有的地方甚至需要更长时间;再就是就业能力差,剩余劳力难以转移,如我国外出打工者受过职教或技培的比例不到20%,有的地方甚至低于10%,从而出现了所谓的“技工荒”。还有就是经销能力不足,好的农产品却卖不上好价钱。单打独斗的“小商小贩”很难进入市场,可是大多数好处却被“倒爷”夺取,在整个经营链条中农民却没能得到应该得到的利益。为了铲除上述有关问题,我们就应该加大对农民培训工作的力度,并要及时进行培训,进而不断增强农民的增收致富能力。第二,是需要缩小城乡差距。要想缩小城乡差别,必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城乡居民的综合素质差异。据统计,乡村人受教育时间只有8年,而城里人的受教育时间则为13年;初中文化以上者乡村只有40%不到,而城里初中文化以上者则占70%,因此要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首先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只有这样,城乡协调、相互配合、互动发展,才能得到最终实现。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培训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乃是广大农民兄弟。要想把新农村建设好,就必须把对农民的培训工作当作重要的突出任务来抓,以便促使众多有文化懂得科学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层出不穷,不断涌现。第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正确途径。由于农民的法律观点差,欠缺文化,精神生活贫乏,市场意识不足,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之风也不间断,导致了各种犯罪的频发。而只有经常坚持加强对其进行法制、市场、精神文明等培训教育,才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长治久安和谐繁荣的问题。对新农村农民的培训除具有上述重要作用外,还有如下重大意义。其具体表现是:首先,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驱动力能够增强增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国目前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这是我们继续工作的有利基础与前提保证。然而,增强农村的内在驱动力却是不可缺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保证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同时还要全社会的主动参与,但话说到底最终还是得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自愿加入。现在我国农村农民的劳动力素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差甚远。要解决这一问题,培训支助农民的教育问题迫在眼前;其次,是利在当前,功在子孙万代的伟大事业。在中共中央有关的文件中(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已经把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课题,那么如何培养新式农民,就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大基本的原则问题。与此同时,它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所在。正因为培训支助农民具有以上的重大战略意义,所以,国家政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社会各阶层也应积极响应配合,而广大农民兄弟就更应该热心自觉主动参加才是。

三、实施农民培训的路径

目前我国正处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性阶段,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我们必须把具有高文化素质、新思想观念、精技术业务、强经营能力的新式农民尽快培养出来,这是新农村人才支撑与智力的根本保证。此外,必须推动农村的巨大人口压力转向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为此,要着重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一是积极培养造就手艺人。加大力度推动农村劳力的转换培训,自觉主动抓住国家实施对农村劳力转移培养的“阳光工程”机会,根据市场所需,积极引导就业,加大培训范围,提高培训程度,造就大批手艺人,并迅速转化就业广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二是加速培养新式农民。对农民科技培训要加大加快,一定要紧抓国家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素质工程”的机会,依据各自然村的具体情况,围绕优胜领先产业,有针对性综合培训,大力全方位推行,为不同地区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具体调整提供人才支持。三是造就实用人才。造就发展现代农业的先驱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路人,抓住国家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机会,依靠多种各样学校、为农村培养造就各种各样具有中专以上学历以及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活动的实用人才的能工巧匠、经营管理能人、乡村科技等专业人才,让他们领路致富并提高其他广大农民的致富能力。四是政府工作人员经常下乡支农。把新理念新科技新方法及时快速地传教给当地农民,使其迅速转化为新的生产力,以利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发展快发展。五是积极组织城里向乡下送货送技术宣传活动。这样做即可将城里的库存清仓,又可方便农村农民购货,并节约购物成本,可谓双赢,当然,为了使新农村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职业技术水平能真正提高,还需采取其它多项措施:如第一,要有多种培训方式。培训方式要以政府为主,同时也要多元参与;此外还要加强资源整合,完善培训体系,并要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还要打破地方、部门和行业的界限,与此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农业、建设、教育、科技、劳动等部门丰富的培训资源和庞大的社会资源,建立政府主导的开放运行的农民培训系统,要根据市场需求,多元化办学。第二,管理要配套。积极探索和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民培训工作的措施,要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功能,理顺农民教育管理体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布局。第三,培训形式要创新。一是教育的内容要从单一转向全面。既要重视维权法律意识,又要加大监管力度。二是要变化教育途径。教育手段要向现代转化。在抓好讲座、办班、现场指导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等现代手段。三、要健全完善教育的现有项目、工程和计划的管理,促进农教工作的全面展开。第四,资金投入需多样。要运用信贷、金融、税收等其它手段,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农民培训工作的同时,去支援农教事业的发展,以便为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智力投资打下有力的保障。第五,要同步进行监管考核与激励。确保农教培训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加强对农民培训的监督检查。要加大对农教的监管制度,以便确保农教的质量与成效;与此同时,还要对农教事业实行激励工作。那就是必须积极引导政府部门、企业、培训机构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还要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手段才能实现既定目标,以利于农教工作。

参考文献

新农村如何建设篇(3)

如何开展现代农民教育

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市找到了“现代农民教育工程”这一有效载体,将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位在以人为本上,新农民定位在具有观念新、道德良、技能高、守法好、达小康“五要素”上,把全面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纳入到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发挥群体作用,实行“多元合作”,在教育组织上创新。我市现代农民教育工程是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宣传部门牵头主抓,形成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市委成立了现代农民教育工程领导小组,并建立四个专业教育组,由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委讲师团、市社科联、市妇联等部门人员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组,由市政法委、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法院、市司法局等部门人员组建法制教育工作专业组,由市科委、市科协、市农委、市教育局、市农机局等部门人员组建科技教育工作组,由市文化局、市文联、团市委人员组建文化教育工作专业组,分别开展教育活动,明确分工,各司其责,齐抓共管,将教育的内容与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各地区也相应成立了以县(市)区委书记任组长的现代农民教育工程领导小组,把这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把握时代脉搏,实现“四位一体”,在教育内容上创新。我们围绕农民求知、求富、求乐、求安的心理要求,以建设“学习型”新农村为目标,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农村工作各项方针政策,开展多元结合的整体教育。一是针对农民了解政策的需求,把思想教育与政策教育相结合。二是针对农民想富的需求,把思想教育与科技致富教育相结合。三是针对农民对法律知识的需求,把思想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四是针对农民的文化需求,把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

适应农民特点,实施“多点合围”,在教育方法上创新。各级党委从农村发展和农民接受能力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使教育内容真正入耳、入脑、入心。一是进课堂。灯塔市组建现代农民教育报告团,开展大型宣讲活动。内容涉及思想道德、产业结构调整、林果发展方向、畜牧发展、渔业前景、科技兴农等各个方面,受到广大农民热烈欢迎。他们还制作了农民教育电教片,通过有线电视传送给农民。二是进家庭。弓长岭区把农民教育引向农户,开展了“五进户,五提高”活动。三是走出去。太子河区为开阔农民的视野,组织乡镇干部、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和贫困户四个层次5000多人外出学习考察31次。四是请进来。辽阳县针对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邀请沈阳嘉乐公司的技术人员定期举办葡萄、棚桃栽培管理技术培训班,促进了该乡3000亩冷棚葡萄和千亩棚桃项目的开发。五是乐起来。宏伟区充分发挥已有的文化大院、文化广场和农民秧歌队的娱乐和教育功能,组织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效果很好。

新农村如何建设篇(4)

[Abstract] the city is the resul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histor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village has become a key poi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but it also brought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s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village to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ace of city and the building of a new countryside, thoroughly improve the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keyword] village; city constructio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rans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郊一些农村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城市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形成“城中村”,这些农民许多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群体。“城中村”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城中村”的治理改造势在必行,要改造“城中村”,就要把“城中村”问题上升到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必然趋势,是城郊居民的殷切期望,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面对当前的形势,我就平安镇“城中村”在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该如何发展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基本情况

平安镇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也是海东地委、行署所在地,是海东政治、文化中心,109国道、兰西高速高速公路、兰青铁路横贯城区,距曹家堡机场8公里,区位优势突出。全镇有15个行政村,其中“城中村”有6个(东村、中村、西村、南村、西营、杨家),现有耕地面积6117.8亩,人均耕地0.29亩。其中城中村由于城市建设基本为绝地户,失地农民达8463人,占农业总人口的40.3%。

存在问题

1、平安镇东村、西村、西营、南村、中村、杨家村等六村随着县城发展,耕地急剧减少,人均耕地不足0.1亩,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需及时得到落实。

2、“城中村”逐渐变成了“失业村”。“城中村”农民祖辈以农为主,非常缺少非农就业劳动技能,加上农民传统观念浓厚,科技文化知识水平底和创业意识弱,“城中村”农民失地后,非农创业和就业路子不多,“失地失业”矛盾突出。

3、“城中村”由传统农村演变而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既有传统的土木结构房屋、简易临时砖瓦房,又有钢筋水泥的楼房存在,房屋类型、层次、布局及生活区与居住区的划分欠科学,宝贵的土地、房屋资源被闲置甚至被浪费,房屋建得参差不齐,有的地方凸出来,有的地方凹进去,乱搭乱建现象尤为严重,村庄建设缺少规划。

4、市政基础设施薄弱。“城中村”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生活垃圾随处堆放,为了自家的方便厕所到处乱建,道路、排水、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设施相对缺乏,绿化美化水平不高。夏天来临苍蝇乱飞,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过往行人不及掩鼻。

5、“城中村”大多是“治安整治重点村”。出租房多,社会人员流动性大,农民防范意识薄弱,管理难度大,法制教育薄弱,成为治安对象的“避风港”,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6、社会管理难度大。时下,一切向钱看的观念深入人心,城中村的居民更是自扫门前雪,不管是与非特别是在村庄的公益事业面前,个自打个自的算盘,唯恐自己吃了亏。为了一些琐事聚众上访,扰乱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7、村民的业余文化乐活动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组织。村民常常是自愿或自发活动,无章可循。而大多数村民的业余时间都在打麻将,喝小酒,发牢骚中度过,生活方式单调,精神面貌陈旧。

8、社会保障问题跟不上。城中村农民的土地被征占后,农民就相应的变成了城市居民,而转为城镇居民的这部分农民,现在就困于农村、城市两头都够不上的困惑之中:城市低保进不了,因为他们现在还属于村委会管理;农村低保进不了,因为他们是城镇户口。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又走农村的政策,在社会保障问题上有些乱,没有确切的相关规定可以参考。

三、对策和建议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城中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1)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方法与传统城市规划方法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尊重农村的土地,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做好规划工作,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要通过农民的辛勤努力和国家的适当支持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积极宣传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文件精神,教育引导农民要面对现实,立足长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出谋献策。切实做好搬迁农民的安置工作,作为政府层面,应当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走土地集约化利用,改造农民居住环境,建住宅小区,实现每户一套住房一套商铺。使农民走有住房,有产业的道路。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反复做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只有群众的思想通了,观念转变了,他们就会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我们既定的目标才能实现。

新农村如何建设篇(5)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020-01

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社会稳定,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做好农村档案工作,档案部门如何发挥其职能,进一步为“三农”工作服务,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必要性

1.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每一项活动都源源不断地产生各种档案。这些档案是新农村建设的结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档案工作应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档案工作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于民的特殊作用,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项中心工作和大局,与时俱进地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档案工作,促进档案工作更加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更加适应科学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2.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纵深推进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个实践――总结――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必须真实地把实践活动中的一切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它是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的主要依据和参数,对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活动变成客观的真实记录,为今后人们观察研究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寻找把握新农村建设的规律提供可靠的依据。并科学有效地使用新农村建设档案,利用已有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断总结做法,推广经验,吸取教训,少走弯路,减少失误,使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

3.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保存历史记录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是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切活动而产生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的真实记录。要借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来解决在今后继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遇到的新问题,就必须做到档案与历史同在。档案部门有责任把记录新农村建设发展进程的各类各种载体的档案整理好、归档好、管理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变化留下完整的真实记录。

二、如何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

1.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宣传

我们要想将档案工作真正溶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就必须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真心诚意、积极认真地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为本地区的重要事业做好宣传服务工作。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可以开发照片等各种类型的档案,积极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及已经取得的成就。我们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亮点,充分发挥声像、照片档案直观的特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开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的宣传。

2.夯实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基础

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对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农村管理、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夯实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基础成为当务之急。一是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网络。组建乡镇村档案工作机构,明确档案管理人员,落实档案工作责任制,努力形成“政府为主导,档案部门为主体,部门支持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的档案工作格局,促进乡镇村的档案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二是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要根据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新特点,进一步建立健全档案保管、编目、利用、编研、保护、保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使档案工作有章可循,并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要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管理人员)素质。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花大力气,下真功夫,着力抓好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在学习内容上要强调时代性,要针对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特点、内容和服务对象来学,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需要。四是要进一步规范农村档案归档范围。重点抓好农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工作,收集整理好有关民主选举、民主理财、民主议事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重点抓好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档案管理工作,收集整理好有关土地流转、公益事业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重点抓好农村新领域档案管理工作,收集整理好有关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农民最低收入保障、农民诚信、农民劳动力输出、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农产品销售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领域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努力提高档案为“三农”服务的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提高认识,强化监督

3.1提高认识。我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数量最多的农民和历史最悠久的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全局关系重大,对农村影响深远。国务院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使之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新农村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群策群力。对于档案部门来说,就是要抓住机遇,服务大局,把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作为档案工作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3.2强化监督指导。各级档案部门要积极参与并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加强档案工作创新研究,结合实际实行分类指导。监督指导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驾轻就熟的任务,只是此处的重心应当更多地向监督转移,即主要是监督乡镇档案部门依法履行其职责,定期开展行政和执法检查。在指导方面主要是从事档案业务标准的推行和业务知识培训。搞农村档案工作不能搞行政命令,不能违背农民的意愿,不能增加农民的负担。从而保证农村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

4.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档案的重要作用

档案是人类社会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保存下来的历史真迹,利用档案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发挥其凭证和参考价值,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发挥档案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有作用。一是要为领导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史实。档案部门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农村发展变化的过程真实、准确地记忆、保存下来,把农村深厚的文化通过征集、整理、保存下来,及时编出一些高质量的实用的专题汇编,并做到新农村建设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有效服务就拓展到哪里,为领导科学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适时的服务。二是要为广大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丰富的档案信息。档案工作要以服务群众为落脚点,不断改进和完善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的机制和方式,加大信息整合力度,通过编研出版档案史料、举办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专题陈列展览、编制多种查找工具,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相关信息的需求,真正发挥档案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三是要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做足做好服务的文章。档案部门要积极主动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发挥档案借鉴历史和教育后人的积极作用,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档案的人文价值,积极主动地参与有关活动,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服务。

总之,面对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重要决策,努力探索档案工作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和新途径,竭尽全力做好农村档案工作,将农村档案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新农村如何建设篇(6)

王志刚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李周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与困难

记者:中央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重新提出新农村建设呢?它的提出有什么重大的现实意义?

马戎:中央现在提出新农村建设,我认为主要是出于几个原因:一是农村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组织的管理水平明显滞后于城镇地区的发展,不利于城乡经济的整合和协调发展;二是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大量过剩,需要转移到城镇地区;三是由于收入过低、发展机会太少等原因,农村和小城镇地区的人才持续流失,使中国农村今后几十年的发展缺乏人才支持,没有后劲和可持续性。

王志刚: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影响,在制度安排和政策层面上,我国存在着重工业和城市,轻农业和农民,造成城乡社会资源占有差距扩大,农村公共服务长期靠农民自力更生进行建设,公共财政逐步将农村和农民边缘化,导致农业和农村发展远远滞后于工业和城市,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居民,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城乡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的和谐局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城乡之间的和谐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记者:与“三农”问题相比,新农村建设在解决农业与农村问题上,有什么重大突破?

王志刚:与之相比,现在我们谈新农村建设,主要从具体的任务和工作来谈,从适应时展的要求来谈。另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国家有实力有能力支援“三农”发展。因此,此次新农村建设是在国家重点投入的背景下展开的。

马戎:建设新农村,就是要通过对农村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措施,逐步改变不利于中国城乡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状,落实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而不仅仅是解决“农村太穷,农民太苦、农业太落后”的问题。

李周:我觉得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不在于突破了什么,而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要把事情做实的工作态度。也就是说,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与过去提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比,目标更具体了,更便于操作了,更便于度量了。这是最值得肯定的显著变化。

记者:建设新农村面临的困难和症结是什么,您认为最核心、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王志刚:农民收入提高不快,粮食生产积极性不高,乡村基本公共设施落后,教育收费现象严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没有确立,生态环境恶化。核心问题在于农民收入问题。

马戎:建设新农村的困难和症结,从长远看,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太差、农村教育太落后。只有充分重视农村教育,才能培养出大量的人才,有了人才才可以发掘出当地各种资源和机会,推动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推动农村真正的发展。

李周:中央的农村政策具有既一脉相承,又不断递进的特征,但相当一部分农村干部一心想着开创新局面,缺乏继承的心态。这种心态与自上而下的考核机制结合在一起,新农村建设就有可能成为并村、圈地、拆房的理由,就有可能采取做表面文章、在看得见的地方做文章的做法。为了有效地制止这类现象,应该尽快以自下而上的考核机制替代自上而下的考核机制。

建设新农村的区域阶梯政策

记者:中部、东部、西部在建设新农村政策方面有什么不同?它们的重心分别在哪里?

王志刚:我国中、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不尽一致,其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对东部的新农村建设应该向发达国家看齐,尽可能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中部要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注重农村生态条件;西部重点应该放在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方面,投资兴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杜绝教育乱收费现象,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总之,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重点应向西部和中部地区倾斜,努力缩小这些地区的收入差距。

李周:我觉得中央政策必须一致,只有这样,才有理由加大对西部的扶持。由于发达地区的财政能力显著地高于欠发达地区,各个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很可能有些不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格局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会存在。这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政策的目标并非消除发展差异,而是把差异控制在人们可接受的范围内。其实,以较高的紧张程度获得在较发达地区生活的机会和以较低的紧张程度生活在相对差一些的地区,实际上是不同偏好的人群做出不同决策的结果,诸如此类的内容并不是政策调控的对象和任务。

新农村离我们还有多远?

记者:您认为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农村相比,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马戎:中国农村至今还是传统的小农耕作的模式,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农业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农民与日本、美国、加拿大农业劳动者在受教育水平、观念、技能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在健康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不是短期内可以赶上的,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农村教育改革入手,切实投入必要的资金和人力,加强管理,摸索经验,逐步发展,经过5―10年,是应当可以见到成效的。

记者:新农村建设如何才能把要求和措施具化到农村,落实到农村,如何才能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王志刚: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同时要明确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马戎:中国的现代化的基础之一是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水平要有一个质的提高,直接投入农业的劳动力规模要减少,为农业服务的其他行业(育种、防治病虫害、运输、灌溉、能源、农产品加工等)要有一个大发展,这些发展的基础是人才,是新型的中国农民。

另外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医疗卫生问题,要建立农村医疗保险体系,改变农村医院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国家要加大对农村保险体系的资金投入,使基层医院能够正常运行,真正保证绝大多数农民在生病时能够得到必要和合格的治疗。

李周:新农村建设关注的是农村发展。从理论上讲,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提升、政治改善、文化进步四个方面。发展的核心是人力资本提升、技术进步和体制、机制改进,这三个方面是把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

记者:您认为建设新农村最关键、最重要的是什么?

王志刚:提高农民收入、制度化和第三方监督机制。

李周:新农村建设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开发,造就一代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有了这样的农民,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会充分发挥出来,政治改善和文化进步的作用也会充分发挥出来。这也是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所在。

记者:如何做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的实惠和好处?

王志刚:民主决策,建立多方参与的协议会制度。

李周:农民是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一定会积极参与。所以,这个问题更好的提法应该是如何有效制止各种挫伤农民积极性的行为。要做到这一点,一是政策规定必须非常明确;二是加强宣传,让所有农民都知道新农村建设做什么和怎么做;三是制定并实施自下而上的考核制度。

新农村如何建设篇(7)

档案事业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事业,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档案工作的支持与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向需求带动型转变的动力。

一、做好新农村档案工作的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的重要战略决策。开展此项工作既是我市建设富民强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机遇和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战略途径。如何构建我市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档案事业体系是新的历史时期档案工作的重要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积极探索档案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围绕三农,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档案工作制度,使农村档案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抓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社会劳动保险等涉及农民档案管理,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做好农村特色农业档案工作,服务于现代农业生产;做好农村小城镇担案管理,服务于城市化建设;做好档案利用服务工作,让农民及时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农经信息。将档案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之一,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档案部门要抓住机遇,服务大局把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做为档案工作的一项任务。档案工作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具有基础性的工作。新农村建设中形成大量档案资料,是新农村发展的见证,也是村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见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主题。

二、提高认识,强化领导是抓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重要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高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实施并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是全党、全社会共同责任档案部门出于“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高度责任。档案部门如何使自身的工作贴近农业、农村、农民,并在“三农”工作中,充分发挥档案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新农村建设档案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档案部门必须围绕大局,服务中心,积极主动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中,档案部门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全面正确的记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过程,实实在在的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才不辱使命.所以,从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态度统一思想认清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我们认真研究及时介入,强化服务分类指导主动服务的工作思路,对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及归档范围。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作好档案服务工作。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服务到位,增强作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做好新农村档案工作的对策

(一)深入开展档案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各级对农村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开展广泛持久的档案普法宣传教育,让《档案法》等档案法律法规不断深入人心,全面提高农村各级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档案法治意识,增强对农村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依法把它列入农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档案工作充分的支持和保证。农村档案工作作为村委会工作的组成部分,平时要加强管理,切实解决档案安全保管、设备和人员等实际问题,积极为群众提供利用服务。

(二)新农村档案工作要遵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发挥镇、街道综合档案室的监督指导职能,全面铺开村级建档,没有条件的村,可以实行“村档镇管”的模式。村档镇管的模式即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建立农村档案管理中心,在配齐机构、人员和设施的基础上,一方面,将乡镇机关所有单位档案彻底纳入统一管理,另一方面结合当前的村账镇管工作,把村级档案也实行统一管理。相对地讲,站、所、村的保管条件都不如乡镇,随时都有散失的危险。一些民营企业档案,如果愿意寄存乡镇综合档案室也可以。这样,既可以使档案得到更安全保管,又可以使档案资源得到整合。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倾斜指导力量,为镇、街道一级提供档案操作技能培训。

(三)围绕“三农”问题,指导农民建立需求档案。村级组织,农民是档案服务的主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要充分调动各村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

一是开展专题调研,寻找规律。为了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我们深入全市“百乡千村”各点,察看各村档案室及现状,详细了解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情况以及新农村建设所涉及的内容,从中寻找规律,把握共性,找准档案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决定把重点放在村级档案资源基础位置上,着力解决村级档案室藏量少、结构单一、内容匮乏等问题。

二是落实措施,建立机制。针对我市村级档案管理状况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指导方针。进一步规范农业农村档案归档范围和整理管理的具体要求、主要收集范围。主要收集范围包括6个方面:

1、建立农村特色档案,为农民增收服务。特色档案包括行政区域内山林、土地档案,辖区内旅游项目、景点、有升值潜力的古迹特色档案;辖区内经济发展支柱产业档案;农产品身份档案、科技信息档案;农民经济信用档案等。2、建立劳动力档案,为农民就业服务。做好这项基础工作,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管理,都具有长远意义。3、建立种植、养殖档案,为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服务。种植业、养殖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通过建立种植、养殖档案,积极扶植农民科学发展种植业、养殖业。4、建立大病统筹档案,为解决农民看病难服务。5、引导农民建立家庭档案,使农民在利用档案的过程中实实在在的感受档案的作用和价值。6、围绕农村中心工作,建立换届选举、土地确权等相关档案,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服务,为提高农民素质服务。

三是明确目标,分步实施。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科学方法。我们充分认识到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苦任务,必须明确目标,分步推进,既要有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心,也要认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件的艰苦性。根据我市政村的现状,确定试点,然后达到全部达到规范化,各个村细化优秀和达标两个类别。通过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切实为“三农”档案工作,进一步夯实基础。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档案部门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要有所作为,必须要切合农业和农村工作实际,每一个措施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每一阶段任务要注重实际效果。

四、以点带面,是深化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有效途

新农村如何建设篇(8)

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识码: A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近年来我县在新农村建设中也体现出了对气象服务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在中心村镇建设规划、下山移民、新农居点建设等工作中,农民越来越多地考虑起暴雨、洪涝、地质灾害、雷电等气象灾害的影响。笔者也曾接到不少电话咨询有关气象灾害对房屋建造影响方面的问题。因此,新农村建设对自然灾害风险评估、雷电防护以及合理利用气象资源等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进一步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更加突显出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陈旧,未采取任何防雷措施,导致近年来农村雷击伤亡事故频发。如何把防灾减灾工作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是我们气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我县农村的雷电灾害情况

雷电是一种大气自然现象,雷电是带电的云层间或带电的云层对大地之间迅猛放电过程,产生强烈的闪光并伴随巨大声响的天气现象,雷电不仅发生频率高,且年年都有灾害发生。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据中国气象局近 10 年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达4000人,财产损失约100亿元,人员伤亡92%在农村。我县是我省雷电灾害高发区,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简陋,居民住宅、野外生产无雷电防护设施,防雷基础设施投入少,村民普遍防雷意识淡薄,致使雷害事故频繁发生。近年来我县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频发,2008年6月23日傍晚,在我县文昌镇丰茂村附近杨梅岛码头,一艘收购杨梅的挂机船在快靠近码头处突然遭受雷击。当时船上共有7人,其中驾驶舱内3人被雷击死亡,船舱内3人重伤,1人轻伤。2010年3月1日里商乡架子岭村一青年在山坡上采茶叶时不幸被雷电击中身亡。2011年8月9日17点左右,汾口镇简门村武强溪拦水坝上走路村民郑某遭受雷击当场死亡。一桩桩雷害事故,触目惊心...... 然而,随着新农村建设广泛开展,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并没有得到有效加强,农村成为雷击事件高发区,农民成为最易受雷电伤害的高危群体。尤其是农民建房、通讯、家电等迅速普及而大都没有采取防雷措施,成为农村防雷新的安全隐患。据不完全统计,2007―2012年淳安年均雷电灾害次数为10.4次,年雷击灾害次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我县雷暴分布特征可由雷暴日数年(月)变化、地闪次数、地闪强度等来衡量。

图1雷暴日数月际分布

淳安县雷暴日数月际分布如图1。雷暴日数极大值出现在8月,7月次之,3月、4月、5月、6月和9月也有较多雷暴天气出现;极小值则出现在12月,在冬季有时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出现雷暴天气。

图2 雷暴日数年际变化

1966至2010年淳安县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如图2。我县1966年至2010年平均雷暴日数为50.6天,年雷暴日数随时间推移总体呈现振荡减少态势,年减幅为0.5天,最多为76天(1975年),最少为36天(1988年)。

图3雷暴日数月际分布

淳安县雷暴日数月际分布如图3。雷暴日数极大值出现在8月,7月次之,3月、4月、5月、6月和9月也有较多雷暴天气出现;极小值则出现在12月,在冬季有时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出现雷暴天气。

图4地闪次数月际分布

由浙江省2008年至2010年的闪电定位系统观测资料,提取出2008年至2010年淳安县地闪次数月际分布,如图4。从月际分布来看,我县雷暴集中出现在6月至8月,其余各月较少出现。表明夏季对流性天气发展旺盛,雷暴天气较多。

图5地闪次数时段分布

淳安县地闪次数时段分布如图5。2008年至2010年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13时至21时,而15时地闪次数最多,在2时至12时地闪次数最少。午后闪电活动比较强烈,晚间闪电活动一般是下午雷暴的继续,有的甚至持续到第二天凌晨。

二、我县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现状

农村雷电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有五个方面:

1.农村防雷意识淡薄,迷信思想严重。虽然现在社会越来越进步,但农民朋友缺乏科学的防雷避险常识,大多数农民不关心,不了解,更不懂得在雷电天气条件下自我防范,很多农民不知道雷雨来了应该怎么办,他们在雷电灾害面前不知所措,本能反应是快速奔跑、躲在大树下或简陋的凉亭里等易遭雷击场所,招来雷击之祸。同时,许多农民以封建迷信思想解释雷电现象相当普遍,认为雷电灾害是不可防御的天灾,甚至出现雷灾以后也不愿意声张,更不愿意向政府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造成雷灾收集难度加大,给雷灾统计和雷灾技术分析带来困难。

2.野外缺少躲避雷雨的场所。所谓“夏收”、“夏种”,雷雨季节也正是农民最忙碌的季节,在野外劳作的时候遇到雷雨天气,不仅没有避雷的场所,还经常看见农民拿着雨具或铁制的农具在田野中行走,有的跑到临时搭建的草棚或大树下避雨,更有的还在河边洗衣服、钓鱼、玩耍,这样非常容易遭受到雷击,造成人员伤亡。

3.农村建房普遍缺乏科学规划和设计,没有纳入政府对建设项目的规范管理,防雷装置基本处于空白状态。(1)是农村公共场所(如凉亭、候车站)、老民宅几乎都没有防雷装置;(2)是农民联建房以及个体小规模企业防雷设施不完善;(3)是农民新建自建房屋普遍无设计施工图纸,而是凭砖工师傅经念来造,为了省钱省事,农户也不可能考虑防雷装置。

4.农村电器渐趋普及却疏于防护,雷灾增多,损失加剧。现在农民都富裕了,电视、电话、电脑、空调等家电进入寻常百姓家庭,但农村的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线路以架空入户为主,且布线很不规范,随意挂拉现象随处可见。有些村因没有条件安装闭路电视,将简易天线捆扎在竹竿并架设在屋顶上,成为雷击隐患,导致引发火灾、电器设备遭雷击毁坏。另外,不少农户在屋顶随意架设装饰性铁塔、太阳能热水器、铁水箱等等。由于没有安装有效的引下线和接地装置 ,成为名符其实的“引雷装置”导致雷害事故频繁发生。

5.农村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我县农村地广人稀,难以集中宣传,受众对象相对较少,政府投入人力、物力有限,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缺乏,技术服务支撑欠缺,从而成了农村防雷普及的薄弱环节。

三、新农村建设中防雷减灾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新农村防雷减灾管理力度。新农村建设要重视雷击风险,科学规划论证,按照防雷规范标准科学设计、安装防雷装置,特别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中心村镇联建房、乡镇企业以及新农居点,要逐步纳入当地政府建设项目的管理审批,各监管部门要密切配合,从房屋的设计、审批开始直到防雷设计审核、竣工验收,从源头上把好防雷安全质量关。

2.进一步完善新农村两个体系建设。近年来,气象部门通过加强雷电监测网络和雷电业务平台建设,开展雷雨天气、雷电灾害害等级预报等业务,向广大农村地区雷电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雷电预警能力和水平,但距完善的防雷减灾系统建设仍有很大差距,需要抓紧建设全省性和区域性的雷电监测网络系统,进一步加强农村雷电监测、预警接收和再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村要建立雷电预警接收传播网格体系,制订农村雷电灾害应急预案,建立雷电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并定期组织进行应急演练,尽快形成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切实增强农村雷电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3. 积极开展防雷减灾示范村、示范户建设。气象部门应与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积极推广农村住宅建设防雷安全适用技术,将农民自建房通用防雷设计施工纳入农村住宅建设推广图集,引导农民自建房向符合防雷规范标准的结构转变。普及防雷减灾技术,积极倡导和开展防雷减灾示范村、示范户建设,提高农村和户外作业人员的预防、避险、救助能力。

4.加强农村防雷减灾的科普宣传。因为雷电灾害发生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小尺度性,所以提高农民个人的防雷意识尤为重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农村基层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防雷科普宣传与实用防雷技术推广工作,把农村防雷安全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宣传教育体系。利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以及重大雷灾事件,广泛宣传普及防雷安全法律法规、雷电防护技术和避险常识。气象部门要会同安监、建设、劳动等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村干部、安全员、农村电工等的防雷知识培训;在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摆放雷灾事故小册子,向村民发送防雷明白卡,在村宣传栏内张贴防雷宣传画,提高广大农民的防雷意识。另外,提高防雷意识还须从娃娃抓起,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校进行防雷安全知识培训,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气象科普体验。通过多种渠道,让人们了解防雷知识,消除迷信思想,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四、结语

新农村如何建设篇(9)

其次,小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基础。小城镇作为农村的区域中心,具有很强的集聚扩散效应,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将各种生产要素聚集起来,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农村现代化,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并促进第二、第三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同时,小城镇中的产业集聚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发展,也可起到节约土地、减少污染等作用,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村城镇化就是“小城镇,大作用”的典型模式。

再次,小城镇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发展小城镇,一方面有利于人口及经济活动由农村向城镇集聚,使城镇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转化器”;另一方面,伴随着小城镇基础设施、住宅、环保等建设,投资需求也会随之增长,一部分会转化为农民的工资报酬性收入,直接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同时,小城镇的发展能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务农农民的收入有较快增长。尤为重要的是,发展小城镇,建立和完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商业服务等设施,有利于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发展小城镇的主要举措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重点小城镇。要选择发展前景好、带动力强的部分小城镇作为重点加以支持,“以点带面”推动新农村建设。目前,应以建设部等六部委确定的1887个全国重点镇为抓手。这是小城镇衔接大中小城市、形成战略布局的重要节点,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可以起到特殊的作用。在扶持上,要优先支持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有资源、有特色、有主导产业支撑的重点镇建设,努力达到“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第二,适度倾斜对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力度。小城镇

新农村如何建设篇(10)

发展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把经济发展起来,建设新农村就缺少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经济支撑。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之所以把“生产发展”放在五个方面要求的首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物质基础的支撑,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效,能取得多大成效,最终要依靠发展生产来决定。生产上不去,经济不发展,基础不牢固,新农村建设的其他目标就实现不了,建设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必须把发展生产放在第一位,作为首要任务。另一方面,生产发展的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过上好生活。只有让农民富起来,使农民口袋里有了钱、过上了富日子,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体现以人为本。因此,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农业为主的欠发达内陆乡镇,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吸收力和竞争力;其次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三要拓展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塑造“绿色经济”形象。

二、办实事

为农民办实事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总体上看,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这两方面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农民最关心的是“水、路、气、电”四件事,因此,建设的重点是要让农民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走上更加顺畅便捷的路,用上安全清洁的燃料,用上既经济又有保障的电。作为地方政府,我们要围绕“水、路、气、电”这四个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为农民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给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当前,发展社会事业的重点是努力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发展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的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提高农民素质

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创新四个因素。其中人力资源是最关键要素。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在这个伟大而神圣的历史工程中,农民无疑是主体,是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最重要资源,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史无前例、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

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应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据调查: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7年,其中文盲和半文盲也占了相当一部分。大量低素质人口集中在农村,直接制约了农业发展、农村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此同时,我国农业技术人员也比较缺乏。这显然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必须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同时针对农技人员严重短缺的现状,实施和推行农村科技人员下乡驻村制度,使科技人员长期蹲点服务,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农民种、养技术,传授和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还应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当前广大农民渴望掌握新技术,渴望提高产量,渴望致富,但是由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理解、接受新技术方面困难重重,更不要说应用新技术,实现科技致富了。广大农民对旨在致富和提高生产技能的教育培训具有强烈要求,他们对职业教育需求的焦点还是在提高自身收入上,对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的实用技术比较看重。所以,培养新农民,必须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通过教育和培训,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武装农民,使现代化农业新技术迅速渗透和扩散到农业生产中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与此同时,还应使农民掌握1—2项相关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水平。

四、创新工作方法

建设新农村使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实践证明,沿袭旧的观念、旧的工作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日益发展的农村工作需要,作为新时期的农村基层干部,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切实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探索新时期农村工作新途径,对当前农村工作,应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说服教育。说服教育,是推动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必要手段,是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主动采取定期组织学习、专题培训、上门座谈等办法和办板报、听广播、看电视、发传单等多种形式,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对农民进行深入的说服教育。

二是坚持示范引导。示范引导,是教育农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执行党的政策,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方法。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广大乡村干部要自觉实现自身转变,要从以前的指挥员转变为运动员、引航员,当好农业技术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带头人和引路人。

上一篇: 铝合金论文 下一篇: 森林消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