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概念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7 14:37:29

细胞生物学概念

细胞生物学概念篇(1)

生活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库,储存着众多的知识宝藏,这些知识宝藏都是以生活现象的形式存在着的,教师应该挖掘生活中与课堂内容有关的一些现象,将它们置于学生面前,并将课堂内容植入其中,让学生更能透彻地对具有理论性的课堂内容加以理解.以“细胞呼吸”这一核心概念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导入的时候,可以将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摆在学生面前,这些在生活当中发生的现象是学生日常所接触的,但由于没有理论知识做支撑,这些现象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由于他们对这些发生在周围的现象的缘由不清楚,再加上他们自身受强烈求知欲的支配,使其被该内容吸引,并随着教师一步步的引导,渐入课堂的臻境.例如,在讲解“细胞呼吸”这一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生活现象作为引线,以提问的方式导入课堂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每天都离不开一日三餐吗?起初,学生认为这一问题很简单,显然是为了填饱肚子,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那么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又是如何转变为自身的能量的呢?”面对这一问题,在场的学生哑然.然后教师再进行新课导入,“要想了解能量转变的过程,我们首先就要揭开'细胞呼吸'这一面纱.”通过教师这一顺势的引导,学生就会注意力集中,听教师将谜底一步步揭开.细胞呼吸是在细胞内,生物体内的有机物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能量的总过程.

二、问题情境创设,学生自主探究

一个问题的产生又会牵引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的连环扣.而对于这些问题来说,它们都是以生活作为源头,以生活作为存在的情境,是我们常常接触到,既熟悉又陌生的问题现象,对我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它是组成生活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它的可探究性.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一点,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进一步深刻地了解生活,走进生活.

对于“细胞呼吸”这一概念而言,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它是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能量的总过程.从细胞呼吸的方式来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有氧呼吸,另一种为无氧呼吸.这两种呼吸方式在生活中各有指涉现象,所以为了更好的研究,教师应该挖掘生活当中潜藏的有关现象,进行循序渐进的提问,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生活当中,用于酿酒以及发面的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无论是在有氧还是无氧的情况下,酵母菌都可以很好的生存,而且该菌属于兼性厌氧菌.正因为这种双重的呼吸方式,才便于教师引导学生研究细胞呼吸的方式.关于酵母菌的呼吸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吃的馒头或者面包,你会发现它们在利用酵母菌之后而变得疏松多孔,这就是酵母菌在发酵的过程中,发生了气体膨胀所导致的.基于这一情景资料,教师可以向同学提出问题,并引导其自主地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对于酵母菌来说,它实质上是以怎样的方式来进行细胞呼吸的?其二,发酵时,酵母菌主要产生的是哪种气体?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所创设的情境资料,就会针对问题进行假设性回答:如果说酵母菌在无氧以及有氧的情况下都能生存,那么这就说明酵母菌既可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无氧的呼吸.其二,既然酵母菌可以用来发面,那么其有氧呼吸的产物可能是CO2.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细胞呼吸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分组实验,突破难点、重点

细胞生物学概念篇(2)

生物学科核心概念教学涉及生物一般学概念、生物学重要概念和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掌握这些概念,并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核心概念体系。

一、概念界定

对于概念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1]。由此可见,概念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归纳推理分析得出的,共同具有某些特性或属性的事件、物体或现象的抽象概括。生物学概念是人脑对客观生物学对象归纳推理分析得出的,共同具有某些特性或属性的生物学事件、物体或现象的抽象概括。生物学重要概念是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的,它包括对学科的基本现象、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科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的概念。生物学核心概念即那些能够展现当代生物学科图景的概念,这样的概念可以统摄学科的一般概念和重要概念,揭示学科概念之间的联系,具有统整学科知识的功能。

二、概念、重要概念、核心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生核心概念体系的建立使学生形成生物学科观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生物学一般概念建构重要概念,通过重要概念建构核心概念。由于核心概念包含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的基本理解和解释,重要概念居于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的一批概念,它包括对学科的基本现象、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科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可见生物学核心概念是生物学重要概念的上位概念,重要概念是生物学一般概念的上位概念。

三、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

教师在备课时,先通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模块结构体系,如必修部分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和“稳态和环境”三个模块。模块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化的学习单元,模块设计突出了单元“章”之上更集中和更上位的生物学主题。教学时可以把每个模块又具体地分为若干学科主题,在针对具体模块建立一般概念、重要概念和核心概念体系。例如把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教学内容分为“确立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第一章)、“分析细胞物质组成”(第二章)、“论证细胞是系统”(第三章)、“论证细胞是生命系统”(第四五章)和“系统的发生发展和消亡”五个学科主题。每一个学科主题可以确立一个核心概念,这样必修一就可以确立五个核心概念,如下:

(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2)细胞是由物质分子组成的,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作用;

(3)细胞是物质分子的有机结合体,细胞的各种结构既分工又合作;

(4)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物质和能量的推动;

(5)细胞有一个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甚至还能够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即细胞具有全能性)。

其次,教师要对每一个核心概念进行细化,将上位的核心概念拆分为若干重要概念,例如把“必修一”第一章的核心概念“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拆分如下:

(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2)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系统叫做生命系统。

(4)原核细胞是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这类细胞主要特征是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同时也没有核膜和核仁,只有拟核,进化地位较低。

(5)真核细胞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围的核)的细胞。其染色体数在一个以上,能进行有丝分裂。

再次,教师以梳理出的重要概念为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思考这些重要概念是以哪些生物学概念或生物学事实来支撑的,学生是否已经掌握这些概念。例如在进行必修一第一张第一节“走进细胞”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就要回想学生在初中教材中学过的相关的重要概念,如下: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

(3)相比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例如叶绿体和细胞壁。

(4)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5)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构成。

(6)多细胞生物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个体。

教师要思考学生在初中学过并掌握了的这些重要概念与高中要形成的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利用这些概念帮助学生进行概念同化和掌握新概念。

四、结语

目前,研究者们通过一般概念和核心概念构建生物学核心概念体系,生物学核心概念相对于一般概念在数量上是远远小于一般概念的,朱晓琳在研究中筛选出生物必修部分的核心概念为15个[2],可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生物学核心概念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而不是一节课或是几节课就能构建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提出通过一般概念概念、重要概念和核心概念构建生物学核心概念体系。

细胞生物学概念篇(3)

二、画概念图分析概念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概念的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讲授的概念内容在黑板上绘制成概念图。概念图的绘制,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方式,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体系一目了然,建构了知识的整体框架。概念图的绘制使学生更能清晰地分析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有利于新旧知识的整合,促进有意义学习,最终达到知识的有效迁移。例如,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这节课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本节的重要概念。通过概念图的讲解,学生对本节的重要概念形成了系统的知识网络,不再是死记硬背,机械的记忆,概念图还总结了前面章节中学过的神经系统的组成,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又学习了新的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三、动手制作生物模型加强感性认识,使知识经验化、直观化,有助于概念的形成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实物能最直观、最有效地表述生物的特征,能够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事物;一种好的记忆方法、好的讲解方法都能够让学生根深蒂固地记住事物。教学实例: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细胞的结构”一节,在讲细胞的结构时,我课前先准备好琼脂、培养皿、花生、绿豆、芸豆、小麦、塑料膜等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细胞模型,制作完成后,再由代表讲解所制作的细胞模型是哪种生物的细胞,其中所选的实验材料代表细胞的哪些结构。学生在亲自动手制作细胞模型的过程中,建构了细胞结构的组成这个核心概念,加深了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这个知识的理解。

细胞生物学概念篇(4)

【中图分类号】G633.91

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到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习中对核心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联系,不应是静态的背诵和记忆,而应在动态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建立和形成。

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是该模块的核心概念,怎样帮助高一的学生理解掌握好这部分核心内容,是教师教学策略必须考虑的问题,基于第二轮使用新课标教材,从教材的整体设计来看,在必修1中多数章节的练习中都有概念图出现,这就提示师生,概念图是学习生物学知识、提升能力的一种学习形式。本人以“细胞的基本结构”为例,谈几点引导学生用概念图归纳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做法。

一、概念图及其绘制要领

美国教育心理学教授奥苏伯尔提出的意义学习理论认为概念是有结构层次的,居于结构上层的为“上位概念”,指学习者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居于结构下层的为“下位概念”,指学习者对事物细节特征的认识。学生学习新的概念时,关键是掌握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习得的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进行重新排列、组织并转换,所学的知识才有清晰的层次和逻辑性。

20世纪7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诺瓦克等人开发出概念图,是一种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是一 种 关 于概念知识、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系统结构、计划流程等的图形化表征方式,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

概念图包含4个基本要素: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结构层次。概念是感知到的事物的规则属性,通常用专有名词或符号进行标记。 命题是对事物现象、结构和规则的陈述,在概念图中,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的意义关系。 交叉连接表示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层级结构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同一知识领域内的结构,即同一知识领域中的概念依据其概括性水平不同分层排布,概括性最强、最一般的概念处于图的最上层,从属的放在其下,具体的事例位于图的最下层。 二是不同知识领域间的结构,即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图之间可以进行超链接。某一领城的知识还可以考虑通过超级链接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背景知识。

绘制概念图时需要确定概念并对概念的层次关系进行排序,再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连线后写上连接词。这是程序性的知识,需要给学生范例(如图1),让学生加以揣摩、领悟和模仿。

学生活动:参照图例,以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为核心概念,尝试制作概念图。

要求:列出有关概念、连线将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标上必要的文字。

对学生作品和前面的范例作评讲,可以使概念图的制作规范和要求进一步得以内化。

二、教学内容分析与目标确定

“细胞的基本结构”是必修1第3章的内容,也是本模块的核心内容,教学所用课时多,而周课时少,学习的时间长,教材依据亚显微结构分为三部分,从系统学的角度阐述,将细胞作为一个系统,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各部分知识的前后衔接,总结归纳显得十分重要,具体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简述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进行实验数据的解释。

3.情感目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三、教学过程分析及实践体会

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作为系统的边界细胞膜对生命系统的意义是什么?要感知其作用首先要知道它的存在的事实、制作细胞膜的材料及方法、探究化学成分的手段有哪些?教学时采用问题探讨,利用前边显微镜观察到的动物细胞的物象资料,认同细胞是有边界的――细胞膜存在的事实。

如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应该选取什么样的材料制备细胞膜?依据是什么?学生通过比较提供的几种材料特点,选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制备细胞膜的材料。用什么方法制备?用提供的三种液体(清水、生理盐水、高浓度食盐溶液),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分别放入这三种溶液中,将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因此,制备细胞膜要选用哪种溶液?用什么方法将细胞膜分离出呢?原理是什么?

得到了纯净的细胞膜,怎样知道它的化学成分?

提供资料:(1)科学家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细胞膜被破坏。说明什么?

(2)用磷脂酶处理细胞膜,细胞膜被破坏。说明什么?这些实验事实可得出什么结论?

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在生命活动中有哪些作用呢?利用视频图像“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将细胞膜的功能形象直观的介绍给学生,加深对细胞膜功能的理解。

课堂小结时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归纳出,既能让学生参与又能理解掌握,首选用概念图的形式。提出制作概念图的步骤:(1)将本节课的有关概念列出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2)用连线连接起来;(3)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用准确词语表示出。(4)同桌相互检查,是否有不当之处,并进行纠正。

展示学生制作的概念图、投影教师备课用的概念图,进行评讲。

2.细胞器――细胞内部的分工合作,细胞的生命活动由哪些具体的结构执行?这些结构各有何特点?用投影展示细胞器的结构,用模型分析各细胞器的结构,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重点分析了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及功能,并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同,通过实验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掌握这两个细胞器。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是怎样进行的?通过资料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要追踪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可用什么方法?(2)分泌蛋白的合成部位是?初步加工部位是?进一步加工部位是?分泌到细胞外要通过的结构是?(3)合成、加工、分泌需要的能量由哪个细胞器提供?

小结:将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分泌过程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出。

归纳:将所学的细胞器按照单层膜、双层膜、无膜结构归纳出并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选出两位学生绘制的概念图展示、与教师提供的概念图对比,补充、纠正不当的地方。

3.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根据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回答:没有细胞核的细胞,能合成蛋白质吗?能生长、能分裂吗?有哪些事实可以说明细胞核的功能?

借助资料分析,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推理,得出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观察并阅读教材P53图3―10思考下列问题:

(1)细胞核的亚显微结构包括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

(2)控制代谢和遗传中起重要作用的结构是?

(3)同种生物体内所有细胞的DNA相同吗?不同生物体的DNA相同吗?为什么?

归纳:将细胞核的亚显微结构用概念图表示出来。

展示学生绘制的概念图并评讲。

本章小结:借助上述三节绘制的概念图,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结合教材的本章小结的文字,引导学生将“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用概念图表示出,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实现细胞的基本结构之间相关知识的联系与综合。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教师板书:“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概念图。

从这章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出发,本人认为,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各部分的及时总结归纳,以及章末总结,采用概念图策略,能促进学生学习使用概念图,由于概念图能清晰地呈现概念的整合过程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它既可以作为学习者学习的工具、交流的工具,又可作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在适合使用的地方大胆采用,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归纳、整合知识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细胞生物学概念篇(5)

从学生方面看,造成所学概念模糊不清甚至混淆出错的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情感因素,即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不明确、不强烈等。二是学习的方式,例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如探究式学习有利于高水平学生概念的形成。三是已有的知识基础就薄弱,包括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和清晰性。

从教师方面看,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的技能、教学方法以及概念教学策略掌握和运用的程度,这些因素也会造成所谓认知上的概念不清。如:有教师讲解体液免疫,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时,不说“增殖分化”而说“变成了”记忆细胞和浆细胞。结果有学生就认为在这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甚至认为发生了基因突变。

二、概念学习错误解决策略

1.教师引领纠错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属性,淡化无关属性。概念的关键属性和无关属性是一并出现的。概念的关键属性越明显,学习越容易;无关属性越多,学习越困难。例如,在学习酶的概念时,抓住“活细胞、催化、有机物”。其次,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比较与概括,辨认几组概念之间的差异。例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从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核膜、核物质等方面比较,明确原核细胞是没有核膜包被;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这三个概念从模板、原料、场所、产物等方面的比较等。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不同概念的区别及其相互联系,从而防止概念间的混淆。

2.学生自主纠错

(1)同类或相似概念的错误归类反思。

例1: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

在这组概念之前的学习中,学生把“细胞液和细胞质”这组概念混淆过,认为细胞液就是细胞内的液体,与细胞质等同。在学习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时,学生从字面上就简单理解成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与前面这组概念中的“细胞液”又发生混淆),细胞外液是细胞外的液体。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知道血管中流动着血液,血液呈液体状,所以认定在血管中的细胞外液就是血液而不是血浆;再如知道心脏中充满了血液,所以认为心肌细胞的细胞外液就是血浆。所以对于这样的相似概念学生纠错时并没有孤立每个概念,而意识到可以把两组概念中的四个概念罗列在表格中进行归类比较,并记录,先概念的关键属性比较,后成分例证。

(2)创建“自诊病历”或“活页病例卡”。“自诊病历”或“活页病例卡”可以由四个部分组成:①错误原形②错因分析③纠正方法④纠后反思。这些内容可以直接记录在练习原题上(省略①),也可抄录在专门的纠错本上。有的小组把选择题转化成判断“诊治题”,然后组内或组间成员互相练习强化,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让学生增强了改错的自信心。

例2: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学完细胞膜一节的内容后,学生能很流畅的回答细胞膜的组成成分――脂质、蛋白质、糖类;却在完成书本后的一道选择题: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时,选择错误答案――糖脂、糖蛋白,却舍弃正确答案――磷脂和蛋白质。问其原因,才知道学生认为,糖类和脂质结合形成糖脂、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这时,在指导学生查阅了书本概念的同时,不忘让他们观察教材封面的细胞膜结构模式图,观察三种成分的存在,自己判断哪种答案更准确,学生就再没有出现这种错误。

(3)课堂生态资源的自主纠错。学生先自主感悟纠错,同伴互评改错或小组互相纠错,通过讨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改错的印象,解决大部分问题,讨论争辩后若还有没有搞懂的问题可以反馈给老师,老师作有针对性的点拨,让学生“豁然开朗”。

细胞生物学概念篇(6)

一、概念和核心概念

1.概念

概念是人类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既是知识的细胞,又是思维过程的核心和基本形式。人们认识周围事物始于形成概念,最初形成的概念是前科学思维时期的日常生活概念。这种概念通常是作为对周围事物的感性经验的直接概括,并不是很抽象的。人们在相关学科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概念即科学概念,这种概念总是处于某个学科理论系统之中,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是学科知识结构的细胞。[1]

2.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张颖之、刘恩山《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标准》“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2]

二、核心概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概念的获得与梳理

我们可以通过遵循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构建、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概念间关系等诸多途径获取新概念,之后对概念和概念间联系进行梳理。

(1)运用概念图法。概念图法是美国康乃尔大学学者诺瓦克和戈尔提出的,旨在帮助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一般方法是将一系列相关概念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是一种由概念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结构化表征,其中的连线则表示各种概念间的内存逻辑关系。主要功能是通过绘制概念图能有效地暴露出由于混淆和错位造成的概念错误,并可帮助学生理清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2)运用思维导图法。很多教师已经开始用“思维导图(Mind anager)”软件制作教学课件。其实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最初不是一种计算机软件,而是一种表达发射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又称为心智图,被认为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的精髓之一是将人类大脑的放射性思考具体化,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转化为各级中心主题和关节点,把各级主题的相互隶属关系用图表、图像、线条、颜色、代码等表达出来。精髓之二是让学习者关注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既重点突出,又有助于学习者思维的拓展与创新,成倍提高理解和记忆的效率。精髓之三是使学习者在创作导图的过程中激发右脑的潜能,使右脑负责的抽象思维、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构图过程中得以开发。

2.概念的应用与反馈

学生学习概念的最终目的就是很好地掌握知识,因此,要注重学生对概念的应用。讲述完概念后要及时布置练习,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理解概念。检查学生掌握概念的情况是概念教学中关键的一环,教学成功与否是以学生能否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为参考,要科学地检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如基因频率的定义是: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课本上列举的例子是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而对于性染色体上的很多同学很容易出错。

例如: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20人,患者3人,男性患者10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 )

A.6% B.4.5% C.11% D.7.5%

某基因的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数/种群中相关基因的总数。由于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因此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总数是XX=200×2+200=600;色盲基因X=20+2×3+10=36。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36/600)×100%=6%。这样在反复应用中,学生就会对核心概念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在解题时更加得心应手。

再如:下图是某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概念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A表示的是 过程,图中 (字母表示)过程表示的是细胞分化过程。

(2)图中b、c、d、e所代表的细胞含有的遗传信息是否相同? 。

(3)若a为植物细胞,而d能在体外条件下培养成一个植物体,则说明d具有 性。

【解析】A过程细胞的形态不变,只是细胞数目增多,所以A过程表示细胞增殖。“由同一种类型的细胞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稳定性的差异,产生不同的箱包类群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3]B过程中产生的b、c、d、e细胞在形态上有显著差异,所以,B过程表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既然是基因选择性表达就说明细胞内的基因(或遗传信息)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基因表达的选择性导致不同类型的细胞类群。故“图中b、c、d、e所代表的细胞含有的遗传信息”是相同的。“若a为植物细胞,而d能在体外条件下培养成一个植物体”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培养成植物体,这是细胞全能性的体现,因此,“若a为植物细胞,而d能在体外条件下培养成一个植物体”说明d具有全能性。

【答案】(1)细胞增殖,B;(2)相同;(3)细胞全能性。

总之,生物概念教学在生物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对生物界或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类事实及生命现象本质的概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概念既是生物新课程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又是学生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和标志。生物学发展史表明,生物学的发展首先是概念的发展,概念是生物学理论的基础和精髓,概念也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生物学概念的教学,树立“授之以渔”的理念,采用各种方法,科学合理地发挥引导作用,才能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最终使学生牢固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并灵活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细胞生物学概念篇(7)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09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058

一、概念图的研究现状

概念图是用于表征和揭示知识结构中意义联系的图表,最早是美国的康奈尔大学教授诺瓦克在上个世纪60年代等人提出。现在概念图教学策略盛行于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与国外相比较,国内概念图教学模式有着非常广阔的研究价值及应用前景,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概念图教学的研究最为活跃,成果也十分明显。研究表明,其作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概念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对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概念图作为教学的工具,其强大功能正日益显现出来[1]。

二、概念图的组成成分

概念图主要由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四部分组成。概念就是学习过程中所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或规则属性,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用专有名词或符号进行标记。命题是对事物现象、结构和规则的陈述,将两个概念之间通过一个连接词而形成的意义关系。交叉连接是指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层级结构表示概念的展现方式。学习者在构建概念图的过程中,将概念通过横向、纵向、回溯等联系方式构成阶层化的、从高级向低级或从大到小的、逐渐分化的图表,在这一过程中知识被高度浓缩,清晰地揭示了新旧知识建构的实质。学习则是建立一个完善的概念网络,随着新的知识的接受不断地向概念图中增添新的内容,同时,为了使学习者更有意义的学习,学习者必须把新学习的知识和学过的知识通过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联系起来,并通过自己的认知对概念图进行随时补充、修改,发展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有助于新知识的生成[2]。

三、生物教学中概念图的意义和作用

利用概念图这种可视化的语义网络为表示方法,将知识元素按其内在关联进行组织呈现和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法就称之为概念图教学模式。高中生物学科有它的学科特殊性,既有文科性质的识记内容,又有理科性质的推理内容。所以既要理解概念,又要理清关系。而概念图法恰好可以起到这样既能拎出重点,又能串接关系的作用。

利用概念图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快速清晰地运用板书结构展示知识,又可以运用逻辑思维来连接文字语言,传递教学信息。概念图,可以提纲挈领,明确重点,展示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结构和知识关联,强化记忆,展现美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简易化,从而感觉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有利于学生长期有效地记忆知识[3-5]。

四、概念图教学模式的实践

尽管概念图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评估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系统掌握情况,但是它所蕴含的丰富教学功能不能仅将其视为评估工具,而是要尽可能地把概念图当做一种教学技能与策略。概念图可以促进教学过程的完成,并能清晰地展现,让学生看到概念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例如,细胞增殖过程的教学,可以通过学生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的实验为切入点,使学生得出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是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同时,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中的DNA不会随着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加,如果细胞太大,细胞核的“负担”就会过重也限制了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既然不能无限长大,当其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就要通过增殖来产生新的细胞,进而引出细胞分裂的概念及真核细胞的三种分裂方式,再以有丝分裂的周期性引导学生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及分裂间期与分裂期的区别和特点。在学生构建此概念图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细胞不能无限长大,多细胞生物体要经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发育为成体,生物体内,也不断地有细胞衰老死亡,需要通过细胞增殖加以补充,明确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在概念图主线构建完成后,教师可通过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各期的特点引导学生继续补充新的知识节点,帮助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网络,突破本节教学的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托概念图教学模式,通过概念图构建主动生成知识,完善知识网络,课程改革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 赵桂利.国内概念图研究现状分析[J].理工,2010,(10):94-95.

[2] 郑魏.利用概念图促进概念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细胞生物学概念篇(8)

备课是生物教学的前提,有效的生物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备课.由于生物学科的知识点具备联系性,各个知识点之间往往是环环相扣的.通过概念图的使用,教师可以归纳整理出教学思路,将生物知识结构展示给学生们.同时,利用概念图还可以实现对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帮助学生做到融会贯通.在生物备课中,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活化课堂教学,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例如,在进行高中生物“细胞结构”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来明确教学目标,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展示给学生们.细胞结构大致可以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组成,对于各个不同部分,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师可以通过概念图将各个细胞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们.对此,教师为学生们制作了如下的概念图.

[JZ][HT6]细胞膜制备方法主要成分功能

细胞质细胞质基质成分功能

细胞器(功能)

双层膜:线粒体叶绿体单层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无膜:核糖体中心体

细胞核核膜:双层膜有核孔核仁:功能染色体:与染色体的关系

通过对该概念图的使用,教师首先将细胞结构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展示给学生们,即是细胞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这是学生们需要掌握的三个主要内容.在细胞膜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其制备方法、主要成分和功能.对于细胞质和细胞核部分,同样利用概念图将其主要教学要求罗列出来.同时,对于细胞质和细胞核进行进一步细分,按照不同类型阐述教学要求.在此概念图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教学要求也是十分清楚.如此一来,教师的备课就显得简洁高效,有利于生物课堂备课效率的提高.同时,在概念图的备课应用中,教师不仅仅需要将知识点展示给学生们,更要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各个知识点的要求掌握程度也介绍给学生们,提高学生预习的针对性.

二、概念图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使用

生物知识之间存在较大的关联性,各个知识点之间是相互贯穿和渗透的,生物课堂需要学生对生物知识做到全面的认识.通过生物概念图在课堂中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定位生物知识的细节内容,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在生物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将生物知识的层次和意义展示给学生们,从而不断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进行高中生物“DNA分子结构”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围绕DNA结构的组成,为学生们制定了如下逐层递进的概念图:元素组成:C、H、O、N、P基本单位:脱氧核甘酸单链结构:脱氧核苷酸单链结构双链结构:脱氧核苷酸双链,即是DNA的平面结构DNA双螺旋结构.在进行DNA分子结构的教学中,教师不妨按照以上的主线,进行该章节的教学.首先是介绍其基本组成元素,即是碳氢氧氮磷.然后是其基本单位,在介绍其基本单元时,教师再进一步介绍其分类,即是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对此,教师可以进一步绘制针对脱氧核苷酸绘制列表式概念图,帮助学生认识其分类.然后依次是单链结构及其双链结构的教学,教师在进行双链结构教学时,按照双链结构、盘旋方式、碱基配对、单链排列的顺序展开平行教学.此时,教师必须详细向学生们介绍DNA的双链结构,反向平行、脱氧核糖与磷酸碱基的交错排列、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等等,这些详细深入的生物知识点必须在此时进行渗透教学.最后,为了帮助学生从主观上认识DNA的双螺旋结构,教师可以将其螺旋双链模型展示给学生们,帮助学生得到感性上的认识.在高中生物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大小概念图的交错组合,将这些知识点融入各个概念图体系中,从而绘制出层次清晰、内容全面的概念图.

三、概念图在生物复习教学中的使用

在传统的概念图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为学生们绘制好概念图,学生们只需要记忆就好.但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为了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将概念图绘制的工作也交给了学生们.尤其是在高中生物的复习课堂上,学生们在概念图的自主绘制过程中,实现了对生物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对此,教师必须明确对学生的概念图绘制要求,包含尽可能多的知识点、清晰明了的概念图结构以及准确合理的绘图思路.

细胞生物学概念篇(9)

随着社会发展,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公民,成为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之一。科学教育的改革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生物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全民的生物科学素养。而概念是生物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2.生物学学习中前概念的成因分析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概念的学习就是学生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过程。正确的前概念可以为学习生物学概念的提供良好的基础,其正迁移作用可以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资源和概念学习的新增长点,使学生尽快掌握新的知识概念和知识结构。

那么形成前概念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获得了很多对生命现象的认知。而这些来自生活经验的感性认识和看法不一定是正确的。比如人体在夏天大汗漓淋,冬天很少出汗,就误以为冬天散热量小于夏天。再如认为只有肥胖的人才会得脂肪肝等。生物学的专业名词术语可以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揭示生命的本质属性和特征。但有些包含特定含义的概念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则会产生曲解。如“等位基因”,从字面理解,以为就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基因,忽略“控制相对性状的”。再如把细胞液理解成细胞内的液体,认为雄激素只有雄性体内才有,单倍体就是含一个染色体组,酵母菌、霉菌等真菌当作细菌等。科学家除了使用抽象思维以外,也经常使用形象思维。不恰当的形象思维也会导致错误的前概念。如看到细胞有丝分裂中期“赤道板”的描述,学生会以为细胞中存在着“赤道板”这样的结构。学生会用自己的想像试图去解释很多生命现象。这些想像中有许多或许正是科学发现的源泉。当然有的想像是不符合科学解释的。比如在解释进化现象时,对长颈鹿的长脖子、食蚁兽的长舌等,会不自觉地想像成“用进废退”的结果。

2.1思维定势造成知识的负迁移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正迁移可以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负迁移则会对新知识的学习造成干扰、阻碍。如用特定的培养基分别可以培养动植物、微生物细胞,就认为也可以用培养基培养病毒;单倍体植株的特点是弱小,因此认为单倍体水稻“稻穗”“比较小”。教材编写、教学进度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学的展开是有阶段性的,但是学生很容易延续前一阶段所学的内容来理解新的知识。同源染色体的概念是在学习减数分裂时提出来的,因此学生会“顽固”地认为有丝分裂时的细胞中是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在学习伴性遗传时提出了性染色体的概念,但是学生很难接受受精卵、体细胞中也存在着性染色体。

3.教学对策

前概念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正视学生的前概念,纠正错误概念,才能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生物学概念,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3.1 关注学生原有认识,揭示学生的前概念

既然前概念对学生的思维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就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前概念,只有揭示前概念,才能实现概念转变。

师生之间的讨论、谈话是揭示前概念的重要方法。在学习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对什么样的生物是生产者这一概念,可以做深入讨论。生产者是能进行自养的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什么样的生物也是生产者呢?讨论中学生就明白,抓住自养这一特征,就能判断蓝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生物也是自养生物,也是生产者。有一位学生还提出了一奇怪的问题:“老师,人自己种植水稻,是生产者吗?”原来,他把劳动生产这一生产的概念带了进来,这就是前概念造成的理解障碍!

3.2 采取多种措施,纠正学生的错误前概念

新课程理念倡导有效教学。能否纠正错误的前概念,消除其干扰,也正是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方面。对此,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3.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思维方法上纠错

细胞生物学概念篇(10)

《骨的结构和成分》是北京版初中生物教材第二册第八章《生物的运动》第二节《运动的形成》中第二课时的内容。在第一节学习动物运动方式的基础上,教材第二节内容进一步探讨动物运动的形成,为后面学习动物的行为打下基础。《骨的结构和成分》这节课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长骨的内部结构,分析其作用,建立长骨是一个中空的坚实的生物器官的概念,再通过探究鱼骨的成分,增强学生对骨的成分和特性的感性认识,推理出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关系。阐述人的一生中骨的成分的动态变化,从而增强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为后面学习运动的实现打下基础。本节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借助实验分析和讨论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依据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好各种观察、实验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习得相关的操作技能。据此,结合生物个体水平的知识、化学和物理学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突破学习难点。鼓励学生搜集有关细胞研究和应用方面的信息,进行交流以丰富相关知识,加深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同时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的教学设计思想,确定本节知识主题,围绕如何引导学生实现该主题的意义建构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在生物体层次结构主题下,重要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在这一重要概念的构建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动植物细胞结构实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黄瓜果肉细胞、番茄果肉和果皮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皮肤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细胞等,构建动、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相比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等特殊结构这两个重要概念。再设计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了解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观察蛙的胚胎发育细胞变化和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骨细胞、血液细胞等)、上皮组织和卵细胞、等的不同细胞形态和结构,构建细胞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这一重要概念。设计观察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和原生动物(如草履虫)的取食、运动、趋性,构建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可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一些生物由多细胞构成的重要概念。通过这一系列探究实验的设计,依存这些重要概念的构建,帮助学生构建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重要概念。由此,实验教学的设计是围绕重要概念构建的。实验教学的设计要求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重要概念,有助于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只有有的放矢的实验设计,才能落实到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构建。

3.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概念是初中生物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是自身及其他所有生物的食物来源和能量来源,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理解它对于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关于光合作用的概念,多数学生可以准确地说出来,然而,这种表述只是停留在记忆水平,并没有直接的实践体验。通过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可以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植物在接受光照后,能在叶片中产生淀粉,这一实验对于他们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至关重要。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在缺少具体现象支持的情况下,很容易将之定义化,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探究和讨论,可以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是初一上学期比较复杂的一个实验,对操作的准确性要求高,而且具有一定危险性。对此,在教学中笔者对两个方面作重点控制,一个是酒精灯和火焰,这个确保安全,另一个是条件、现象的操作和观察一定要严谨,以保证结果的客观性。安全控制的细节有两个,一是酒精灯的使用,让学生2人一小组,每小组在实验前先进行点燃酒精灯和熄灭酒精灯的练习,确保操作成功。二是烧杯很热,容易烫伤或脱手,所以进行镊子夹取烧杯的预练习,确保都能准确操作才进行实验。实验条件控制上要求一定要叶片变白后才取出,并注意滴加碘液的量。通过实验,学生普遍观察到实验现象,体会到每个实验操作的环节对于实验结果的出现都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植物只有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产生淀粉的知识,对于其形成光合作用概念十分有帮助。

二、科学探究对重要概念理解的贡献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过程中,转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科学探究活动应该围绕重要概念组织探究实验,使学生在鲜活的实验情景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构建起对重要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个主题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从微观到宏观再从宏观到微观”这样的思维方式训练。当学生能从这两个方向进行思考后,学生认识的人体、动物体和植物体,就会更充实、更深刻、更具体,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抽象而死板的知识,如何把知识讲活才是本节课的关键。《细胞》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实验落实细胞的结构这部分知识,让学生能够更真实、更直观地认识到细胞形态,但是结构采用传统讲授法,直接告知。本节课的思维紧密,要求学生紧跟教师思路,边观察边思考,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训练,其为特点之二。从学生为主体出发,他们能通过实验,直观感受到不同植物不同结构的细胞结构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功能不同,为后面的细胞各结构的功能做铺垫,也自然而然的树立了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从而领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就达到了本章的教学目的,这是特点之三。因为前一章节学习了细胞的有关知识,从细胞分裂、分化到组织的形成,器官、系统的形成,这是从微观到宏观,为了知识衔接得比较顺畅,要对课本编排的顺序做一定的调整,跳过了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这一部分内容,在讲完细胞分化形成组织后,上节课直接让学生对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进行了观察。在学生对四种基本组织微观结构观察的基础上,今天这节课的开始就通过课件中的大量图片总结了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功能,以及其在人体中的分布位置,既是对上节课的一个简单回顾,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微观到宏观的联系,为后面理解组织是如何形成器官的做好铺垫。生物学概念是高度抽象的,然而在进行教学时,不应使学生仅仅记住生物学概念那些抽象的文字,而应使学生透过抽象的文字看到一个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生物界。因此,在向学生讲述生物学概念时必须首先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教什么,就要有什么,教什么,就要看什么。通过鸡翅的解剖观察实验,让学生对各种组织有一个宏观、感性的认识,通过真实的观察认识到像鸡翅这样的结构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并且进一步认识到各种组织是有序分布、排列的,为学生得出器官这个概念提供感性认识。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就是从这样的感性认识开始的,通过实验观察,可以使理论知识具体化,使抽象知识形象化,给学生识记、理解、运用概念创造条件。在概念生成后,还要让学生强化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这部分整体的思路是感知、概括、运用的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器官这个概念是在鸡翅解剖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人体中胃这个具体的实例分析得出的。系统这个概念,也是通过对人体中消化系统这个具体的实例分析得出的,在得出概念后,又通过设置情景,如“在人体剧烈运动的过程中,人体的哪些系统功能加强了?”还有“为什么饭后立即运动会消化不良?”让学生对所学概念进行具体的应用,即在新情景中解释具体问题,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这样,让学生从具体的、个别的现象中得出一般的概念与规律,再由这一般的规律去解释个别或特殊的现象,解决个别或特殊的问题。经过这样一种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反复过程,对概念的理解才能深入。

上一篇: 智能物流发展 下一篇: 双减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