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6 15:12:53

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篇(1)

幼儿阶段是整个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这时候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幼师需要根据幼儿发育情况,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前教育,从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幼儿如果在学前教育时受到良好的教育,将为日后的学习生涯奠定良好基础。

1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从学前教育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以下几种问题。这些因素的存在,都阻碍了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1家庭学前教育缺乏

在中国贫富差距依旧存在,许多家庭无暇顾及孩子的学前教育问题,严重影响幼儿的学前教育,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一些有条件的家庭,因夫妻双方都忙于上班,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腿脚也不方便,使得在接送孩子上学时常常没有时间或者幼儿园进行教育活动父母也无法准时参加。还有一些家庭认为孩子还小,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孩子不用那么早读书。更有一些家长太过溺爱孩子,害怕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因此不让孩子去读书,这些现象比比皆是。这些关于幼儿学前教育的落后意识严重阻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1.2幼师专业队伍较为薄弱

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许多民办的幼儿园越来越多,急需专业的幼师,对幼儿进行专业的学前教育。然而,人才的缺乏使得许多幼师都是民办教师,还有一些是初中毕业就过来任教,幼师的专业素质得不到保障,经验又相当匮乏,加上许多班级出现幼师包班现象,幼师缺乏竞争意识,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

1.3学前教育设施不够规范

由于人们对学前教育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幼儿被送往幼儿园。一些幼儿园开办时本着谋利目的,租用一些设施条件不达标的闲置房,开办幼儿园,相应的安全通道严重缺乏,许多设备十分简陋,连像样的教学设备器材都不具备,难以保证幼儿能接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特别是许多幼儿园幼师资源较为紧张,许多幼儿园出现一名幼师管带五十名幼儿,超过国家规定人数,严重影响幼儿安全。

1.4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重

幼儿的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完全不同,许多家长要求过早过严,告诉幼师,必须教会幼儿读书、认字和计算,使得幼儿的学前教育中出现“小学化”的倾向,这样一来就剥夺了幼儿快乐的权利。幼师在教幼儿认字写字时,出现一些不规范的姿势,到后期再进行矫正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而幼师不教幼儿写字便有家长来责骂。这种小学化倾向的出现,严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2良好的学前教育对幼儿健康成才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塑造幼儿良好品德

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主要体现在品德上,而品德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接受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它关系着人在后天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幼儿的品德主要是在与幼师和其他玩伴的交往中形成的,根据自己所见后模仿而获得的,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时,主要是接受幼师的教育和培养,在教育中慢慢形成自己特有的行为方式。因此,要想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就需要幼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为幼儿成功塑造一名合格的幼师形象。因此,良好的学前教育是幼师的言传身教,是幼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幼儿的最好时机,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2.2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求知欲

幼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特别是在其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建立时,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有很强的探索欲望,好奇心的主要表现就对身边的事物提出各种问题,不断地向幼师发问。因此,幼师要认真对待每位幼儿提出的问题,并耐心地解答问题,切实保护好幼儿的自尊心,对幼儿加以正确的引导,不断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幼儿不断提出问题,享受解决问题时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养成自觉学习和钻研知识的好习惯,对今后的教育生涯打下基础。

2.3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时,其认知能力发展最快,是人的认知能力发展最快的黄金阶段,因此,家长需要抓住这个时期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给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快速提升。同时,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人格品质也会慢慢形成,主要表现在幼儿性格、态度、习惯和情感等因素的形成,学前教育也是幼儿养成诚实、谦让、友爱和责任感等良好品质的关键期。当然,在此期间,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其生活自理能力都是极其有效的,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2.4有利于为后续教育做铺垫

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有很大作用,对基础教育的形成也是极其重要的。在大班幼儿教育时,幼师可以加进一些简单易懂的基础知识,如1-10的数数和简单认字,采用做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学习,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在学前教育时,幼师可以和家长商量,结合幼儿的自身特点,定期开展一些家庭互动活动,增强幼儿与家人之间的联系,教会家长让幼儿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切不可给幼儿太大压力。再如可以教幼儿练习自己的名字、爸爸妈妈的名字、爷爷奶奶的名字,这样通过简单的文字,来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让幼儿获得长辈赞美时享受成就感,增强其学习的乐趣,更加愿意接受基础教育。

3结束语

总之,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不仅可以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还可以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通过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篇(2)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障碍也日益显著,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个体的生活、学习及性格特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今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疏导可以有效消除个体心理障碍,引导个体人格的完善,将其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党的重要工作手段,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当前,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既具有一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同时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它以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培育大学生正确、科学、统一的政治观念、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1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的人往往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这样的人愿意与人交往,而且能用尊重、宽容、理解和友好的态度对待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具备协调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即使在面对环境变化的时候,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心理健康的人也能够及时的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开拓新的生活空间,建立新的友谊和新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情况是人的心理健康情况最直接的反映。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内涵不断发展的概念。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学习国内外先进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我们可以这样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保证学生在知、情、义、行等方面处于一种心理健康状态,教育引导学生发展正常的智力,培养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人际关系等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高校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竞争日益纷繁复杂,我们面临的学习、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的会多多少少的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国内大量的研究也表明,在大学生中,有将近 20%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对自己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对我们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也有关键的作用。所以,高校的大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基于这种现状,高校有必要对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的成熟,健全其个性和品格,同时防患于未然,使其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全的大学生人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优秀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已经是90后,我们这一代人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家长就倾注了太多的爱与太多的关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们这一代人在性格上的一些缺陷。这些问题的出现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从理论上教育,更应该从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来疏导、教育学生。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当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关注学生心理状态,采取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更能从心理上把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动态,并针对问题症结,有效疏通学生打开心结,引导其主动思考自身的问题并加以改正,为其身心健康发展清除障碍。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可以使教育者更深层次地了解到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而能够更及时准确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所以,心理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心理疏导也可以使思想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能落到实处,起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须掌握学生的思想症结、心理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逐渐运用心理疏导来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通过心理方法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找出问题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障碍。这样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良好的人格是正确世界观、健康心理素质及个人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大学生发展自己,完善自我的根本,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就是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及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实现育人目标首先就要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健康人格的塑造需要根据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对心理素质差、有思想障碍等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完善人格,提升德育素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地运用心理学知识,这要求学校要提高思政辅导教师素质,扩大具备心理学知识教师的队伍。造就一支具备综合素质高,熟悉心理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高校要注重对心理疏导师资的培养和补充,要逐渐建立以专业心理疏导教师为主,其它学科教师疏导为辅,专兼互补、相对稳定且素质较高的心理疏导教师队伍。

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篇(3)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48-01

当今网络正以人无法想象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广度对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影响,也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网络创造了"虚拟现实"环境,而虚拟的现实可能使青少年缺乏真实情感的体验,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过分自恋。诱导青少年只"看"不想,以"形象化倾向"放弃思考与探究的思维形式,不利于情感的发展,认知能力的提高,导致学生责任感的缺失和自我迷失,并逐步沦为的网络的奴役,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自我教育能力欠缺以及个体同他人和社会的互动的减少。同时不负责任的态度以及撒谎、欺骗行为可能使青少年倾向于无端作恶、厌世、自我中心或者。因而,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利用网络自身的功能与特点,以网络为载体,进行网络心理教育,已成为当前心理教育的重要课题。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更显得有以下的现实意义。

1.网络环境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正常运作,维护安全稳定预防针

当今,在网络的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目前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环境下开发网络心理课堂的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充分利用网络心理课堂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新的教育教学形式,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的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在学校的心理课堂网络站中设计一些栏目加强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

2.网络环境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

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理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但是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却偏离了这一思想,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网络环境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需要,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由于以上的因素,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到目前为止,学校心理教育的途径主要有独立的心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学校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包括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等。如今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在网络的环境下W校更应当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篇(4)

随着时代的变革高考竞争愈发激烈大学不断扩招,我国高校大学生从数量上较上个世纪出现了质的变化,大学教育也由知识技能的传授向素质的全面培养转变。然而,面临社会转型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身为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问题凸显,频频出现的高校学生蓄意谋杀、高校学生虐待动物、高校学生自杀此类事件,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敲响了警钟,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方法还存在不断向前改进的空间。事实证明,大学生行为失范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心理问题没有及时解决造成的,因此,必须不断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完善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界定

道德教育按教育内容属于价值教育的范畴,但这种道德教育却规定施教者确守价值的中立,保证在传播教育时没有价值导向,其教育内容的仅仅是对学生在进行正确价值取向与理性分析的方法指导;此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本质来讲仅属于知性教育,它无法影响到学生感性与理融的内在的心灵和灵魂,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能整齐划一、脱离学生个体心理状况的,也不可能把学生当作填充知识的“容器”和的标准答案统一的“做题机器”而进行简单粗暴的灌输和统一思想训教。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是一种价值传播,其关键在于根据当下阶级发展需要,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政治信仰的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根据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培养积极上进的知识分子,推进社会的发展进程。

关于心理健康的界定始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其内容可从心理疾病或变态与健全人格稳定的心理状态两个方面理解,心理的健康状态并不只限于没有心理障碍或变态心理,还包括个体在社会环境下稳定的适应性、健全的人格与个人心态与内在潜能的完全激发。另一方面健康的心理可以促使个体在相同的客观环境下将自身能力发挥至巅峰状态。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为目的,以多种灵活的手段为方法,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心理健康水平,形成稳定的积极心态的活动。通过教育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建立健全正确的心理健康愿景,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从而树立积极的心态与有效的自行为,并能在自身心理状况不佳时寻求可靠的帮助,以达到改善与调节心理健康的目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1.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教育的本质趋于工具化、客体化等教育趋势;教学内容上主张实用主义,忽视学生差异化的独立人格培养;在教育模式上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学生心理认可度;在教师素养上体现出轻视价值认同,职业道德欠佳等。在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校园文化活动忽视人文关怀,影响人格塑造;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整齐划一的价值取向的倡导,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性,在心理层面上改变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化”和“抽象”的认识和看法,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所依托。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教育目的应与人的本质相适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学生主体的认识与教育目的共鸣相得益彰,以学生个性与正确价值取向的共性协调发展为目的。从本质上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大学生以健康的心理体会思想教育的内涵,激发学生的认同的内在动力实现自我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促进性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教育,通过心理咨询与疏导,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良好的情绪控制力、坚定的意志、良好的心态与人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思想政治为核心,开展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政治观点,形成成熟的人格,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都是为提升大学生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思想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引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心理支持的作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到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又受到主观内部因素如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状况的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成熟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品质,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保持健康的心理。拥有一个最佳的心理状态是高校生在接受教育的基础,是培养良好政治素养,思想品质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个性品质与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状态的水平是培养思想政治的基础,是制约与发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积极有效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并且在解决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矛盾时,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式,其效果事半功倍。

3.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从马加爵残忍杀害4名室友、车祸伤人后又补8刀最终导致伤者死亡的药家鑫、复旦大学研究生饮水机投毒事件等等,深究各种大学生恶性事件的因果,其中大部分大学生平日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都无可厚非,事件发生乃至后续的发展让人额腕痛惜,许多事件都将原因指向高校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在深刻的反思中不难发现,这种高智商的低级犯罪现象是由于大学生人格不健全引起的。从实事求是的角度来看,问题出在面对极端情况大学生心理稳定性差,面对出发状况时,大学生往往出现瞬时的心理防线崩溃,所有道德与法制观念瞬时土崩瓦解,这种不稳定的心态引起行为失常,引起平日行为规范良好的大学生成为令人发指的恶魔。其问题根源不在于平日的思想水平,更显现在其内在心理状态,因此高校的思想与法制教育应遵循当代学生的特点,针对其心智与心理的变化研究具有针对性、高校的教育方式。教育者与社会学者也应该将心理治疗作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重要现实意义,我国对于心理教育的认识也应该提升到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高度来对待。

三、总结

高校心理健康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都为培养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培养健康心态、完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心理教育创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基础,其内在特点弥补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种种不足,丰富了其教育方法与内容;进一步完善了思想政教育的施教方式;提高了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应当全面贯彻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创新结合与完善其教育方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摆正两种教育手段的关系。相符依托相互促进,以全面培养大学生素质为核心,充分发挥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真正促进高校的教育水平。(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住院的糖尿病患者110例,其中男62例,女48例,年龄最小50岁,最大82岁,平均67.2岁,文化程度:初中37例,高中39例,大学34例。职业:干部45例,工人38例,农民27例。并发症29例,其中糖尿病足8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7例,糖尿病肾病14例。将其随机分为教育组与对照组各55刨,两组患者药物治疗方案相同,年龄、性别、学历、职业、病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教育组:入院后通过交谈、问卷调查,评估患者存在的问题,根据掌握的糖尿病患者的不同问题,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措施,建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档案,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饮食计划及运动方案。采用住院教育及出院后追踪健康教育,住院期间采用床边讲解、示范、发放宣传资料,对于文化程度低及年龄在70岁以上或听力障碍者,采用图片、电视教学、示范、患者经验交流等易于接受的方式,而对照组不做系统干预。1年后,教育组患者通过实验室检查、及问卷调查,对末次了解的情况做对比分析,为保证统一的标准,所有健康教育处方的发放、口头教育及出院后随访等均由专人完成。

2健康教育

2.1糖尿病知识的教育

讲解糖尿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使其认识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了解糖尿病目前的治疗手段,糖尿病控制的要求,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诱因及临床表现,预防和自救的方法等。

2.2心理指导

应对患者及家属耐心宣教,使之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目前不能根治,治疗需持之以恒,生活应有规律,戒烟和烈性酒,讲究个人卫生,预防各种感染,传授有关糖尿病知识,回答疑问,以此消除其对疾病的忧虑,理解和关心患者,使其心情舒畅,克服悲观沮丧情绪,多参加社会交往,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康复。

2.3饮食指导

主要向患者介绍饮食治疗的目的、意义及具体措施,并督促落实,教会患者根据自己的体重、身高、性别、运动量等个体情况,计算饮食量,保证合理营养,根据每日所需热量安排每餐食谱,自觉遵守治疗饮食的需要,制定低糖、高蛋白、高纤维素、低脂肪饮食,三餐热量分配可根据饮食习惯,选1/5,2/5,2/5,或1/3,1/3,1/3,但要求基本固定,每日定时定量进餐,每周测量体重一次,维持标准体重(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食量过大者可增加粗粮成分,病情控制好的患者可适当进食水果,如200~250g橘子或苹果可代替25g主食,根据血糖制定糖尿病饮食。

2.4运动指导

依照患者情况选择运动种类:如医疗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球类等,最好采用有氧运动,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最好在餐后1h,根据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及兴趣,选择运动项目,老年人最好选择打太极拳、散步等运动量较低的活动,体重较重或合并膝关节炎者,最好选择游泳。既可消耗热能也不会增加膝部负担。运动强度以心率做为参考指标,年龄较大体质较差者最高心率为(220-年龄)x50%。运动频率:每周至少3次,运动时间30-40min/次。

2.5用药指导

对于药物治疗的患者,向其讲解药物的剂量、用法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介绍降糖药饭前、饭后服用的不同类型,用药要准确,特别是联合用药要谨慎,胰岛素治疗在饭前30min,必须按时进餐,抽取胰岛素剂量要准确,不论是口服降糖药还是注射胰岛素,均应定时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由医生调整药物剂量,同时防止患者乱用土方、偏方,以免影响治疗。

2.6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l1.0统计软件对两组观察指标做两样本率比较或两样本构成比比较,差异性检验用x2检验。

3结果

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情况一年后,通过问卷调查(10个问题,答对8个或8个以上为熟悉,3一7个为部分了解,0一3个为不了解)。发现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均较好,但教育组比对照组对糖尿病知识了解更多(x2=34.68,P

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篇(6)

关键词 健康教育 患者 医护人员 妇产科

The importance of health education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Liu Xiaoe

Family planning technical service stations of Xinying Township in Xiji County,Ningxia,756299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is to safeguard and promote human health.because of their special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ed by emotional factors is more significant in women than in men,therefore,health education will be the center of gynecologic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s one discipline dedicated to research on women specific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in women are regulation result by a series of cerebral cortex-the hypothalamus-pituitary-ovarian and other neuroendocrine.Their mental health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development,diagnosis,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diseases.Targeted to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by nurses planned,purposeful educational process,to make the patients understand knowledge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behavior,change their bad behavior and problem.The purpose of health education is to acts in the direction of a strong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Patients;Health care;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存的质量和生命的价值,所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和努力方向。妇女因为其特殊的生理及病理特点,受情绪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较男性更为显著,因此,健康教育将是妇科病预防和保健的重点。

妇产科健康教育要点

患者的健康问题和需求取决于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以及疾病类型和疾病的阶段。妇产科的患者有着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对妇产科患者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做到精、短和具体。①少而精:一次3~5条内容对于成人来说一般都能够记住,如果内容过多的话就容易忘记。为了加强记忆,每次只讲3~4条,重复提示,并采取向患者提问的方式来判断是否掌握了告知的内容。②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词汇向患者讲解清楚,让患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医院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首先,对新入院的患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和解释卫生宣传、医院规章制度,帮助患者尽快融入医院环境,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感。向患者解释时应该耐心、细致。鼓励患者对医院的医疗和护理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完善我院的工作。

其次,护理人员应对产妇进行饮食、营养、活动的卫生指导,分娩前后的心理护理,防病、治疗、预后等相关知识的讲解,强调“三分治疗,七分调养”、“未病先防”、“防重于治”的医疗理念,使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治疗及预防有一个明确的方案。心中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有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

第三,应普及母乳喂养知识。让每一位母亲都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母乳是婴儿最佳的营养品,是其他代用品无法比拟的。向产妇传授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指导产妇与婴儿早接触,早吸吮,按需哺乳。指导产妇正确的喂奶姿势和,并且向产妇讲解母乳喂养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手段,掌握护理和保健,树立母乳喂养成功的信心,提高成功率。

最后,对出院患者进行评估,做好出院指导、康复指导、营养保健指导和预防保健指导。

另外,对未婚女青年人工流产等问题,应做好生殖保健知识宣教,了解正常的生理特点和生理规律,教育其自尊自爱,对其不歧视、不冷淡,给予温暖和关心,尊重其隐私权,争取获得她们的信任,了解其心理症结,给予对症解释及治疗,鼓励她们树立康复信心,消除恐惧心理,早日走到正常的生活中去。

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方式增进患者及家属与医护人员的沟通,用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满足患者的各类需要。同时注意尊重患者的文化习俗和人格。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地获取健康知识,转变行为方式,最终目的是使患者获得健康。

健康教育的效果

通过开展医院健康教育,使我计生站的医护人员掌握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医学护理理论,培养了沟通、观察和书写能力,增强了患者的满意度和安全感,对我站医护人员产生了信任。与往年相比,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医患矛盾大幅度降低,医疗风险有效得以防范,医院业务大幅度提高,并且实现了100%母乳喂养成功,说明我站的医护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了,树立了我站的良好形象和威信。

体 会

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篇(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对生存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对于健康的定义也在发生改变,对健康和护理要求也有了新的需求,从而使护理从医院扩大到社区,服务的对象从患者扩大到健康人,这样一来护理观念和护理职能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护理工作要面向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从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帮助人们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时代要求我们培养大批适应新形式的护理人才来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所以,职业院校的护理专业就要重视护理教学中的健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明确健康教育是以人为服务对象,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人们具有自我保健的能力。

一、健康教育的含义

1.健康教育以医院为基地,以患者和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的教育过程,使患者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患者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

2.健康教育是使健康者保持健康,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使伤残者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宣传相关疾病预防知识的教育工作。

3.健康教育是在有关健康理论及教育框架下指导人们更好地自我护理和保健的过程。

二、树立健康教育观念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人员的根本任务,现代护理学的工作重点已从对疾病的治疗转变到对疾病的预防和促进健康,从以疾病为中心转移到以人、人群的健康为中心,指导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护理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和造就出合格的护理人才。作为护理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观念的更新,更为重要的是引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话动中去,帮助护生增强新的健康观念,确立预防为主思想,树立健康教育意识。同时引导护生认识健康教育在医疗、护理、保健工作中的意义、地位、作用和任务,使护生明确健康教育是护理适应社会化发展需要不断拓宽的服务领域,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使护生转变观念,视健康教育为己任。

三、培养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对策

护理中的健康教育是护理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之一,现代护士必须具有健康教育的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要使得每个患者或家属都能接受健康教育,并做好自我护理、自我保健的目的。

我国护士管理条例对于健康教育有明确规定,第二十二条中指出:“护士有承担预防保健工作、宣传防病治病知识、进行康复指导、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卫生咨询的义务。”因此,开展护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患者权利的尊重,也是护士应尽的义务。怎样使护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就需要一大批具有良好素质且具备健康教育能力的护理人员去实现。我们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是培养现代护士的基地,所以要加大护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力度,提高护生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水平,为护理学发展奠定基础。

1.准确的定位。首先要吃透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要与“卫生宣教”区分开。“卫生宣教”的目的在于普及卫生知识,是护士对患者的单向交流过程。健康教育是建立健康行为,通过计划的设计、实施、监测、评价的教育活动,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引导人们养成有益健康的习惯,使之达到最佳健康状态的目的。从“卫生宣教”到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用词的替换,而且是观念和工作模式的转变,要有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观念,即健康教育要延续到人的生命全过程,要做到持之以恒。

2.知识准备。护理人员要按程序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健康教育,必须掌握与疾病护理相关的知识,(包括专科护理知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疾病预防、卫生营养学、行业科学、伦理学、医学新进展等)。必须掌握与健康教育有关的知识,如:健康教育程序,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评估,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方法、交流技巧,健康行为指导,健康效果评价及如何制定标准的健康教育计划等。指导学生掌握护患交流技巧,知识灌输技巧,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在工作之余仍然要养成自修、自学习惯,多涉猎人文科学知识、培养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才能具备健康教育的条件,才能有的放矢,因时、因地、因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途径,保证有效的健康教育。

3.教师指引。今天的教师已不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要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目前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人们的健康意识大大增加,而健康教育仍然滞后。中专护理教师必须认清形式,及时转变旧的医学模式观念,用正确的护理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可以通过讲授、专题讲座、情景教育、实物教育、办健康教育专栏、制作幻灯片、录像等多媒体、编印健康教育小报、健康教育手册等方式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生自己动手,自制图文并茂的简易健康教育卡片,办与健康教育有关的板报,宣传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措施,自我保健方法,饮食禁忌等,让学生尝试给患者开健康处方。除学习健康教育理论外,同时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人文知识,从始至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使护理教育建立在伦理及人道主义之上。

4.语言训练。语言表达及人际沟通是当代护士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是顺利开展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为提高护生语言表达及人际沟通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带教老师要言传身教,注意措辞的准确性和艺术性,加强护生语言训练,提高人际沟通技巧。护生课余时间多去图书馆、阅览室,博览群书,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职业素质基础。

四、实施护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应提高法律意识。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和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一切医疗护理行为均应该留有记录,利于取证。实施护理健康教育也同其他医疗护理行为一样,必须有记录。护理健康教育实施单应是具有法律意义的医疗护理文书,要求及时、完整、真实、科学,并有患者或家属签名,切忌伪造、涂改。

2.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而不是以患者或家属掌握疾病知识为目的。在进行效果评价时,不能单从掌握疾病知识上考虑,而应从患者行为改变和态度转变上考虑,即:从根本上改变患者不健康行为。

3.护理健康教育中护士承担着多种角色,护士应及时适应角色的转换。

4.尽可能多的掌握礼仪知识,用婉转修饰的语言艺术来实施健康教育,实施护理健康教育中多与医生沟通,明确分工协作问题,统一认识,解释到位,才能使健康教育工作得以深入及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篇(8)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413(2016)01-0069-05

伴随医疗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寿命的延长,健康已成为普世性的价值追求。健康首要是对生命的探索、价值的尊重与呵护,实现生命价值、体现生命品质的新时代已来临。而现实社会中青少年表现出无聊厌烦、挫折承受低、抗诱惑力弱、迷失生命的目标与价值,身处“存在空虚”的行为表征,及不重权威、失去对人与对己的热情及关怀,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等责任缺失现象普遍发生,诱发这种种道德困境的根源也是因意义感的丧失,生活没有意义,缺少方向感与确定性。生命教育融入是道德培育的重要环节,健康、生命和责任就成为了公民培育或全人教育的核心内涵。由此,要解决当今社会人文迷失、功利取向、价值混淆、责任缺失等道德脱离现象,唤起青年一代对健康的重视、生命的尊重、社会的认可将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

1健康促进

1.1健康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命价值之一

随时代变迁,健康的概念已有疾病观趋向整体观,由生理层面走向多元健康概念。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情绪、灵性和社会结构各层面的安适状态。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与世界对健康这一社会问题的关注,自1986年11月加拿大渥太华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的召开,“健康促进”就成为公共卫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健康促进是种趋近行为,以自我实现为导向,引导个人增进或维持健康,自我实现与满足肯定的态度,并显现个人积极主动建立新的行为模式(Pender,1982)。健康促进的目的在于建立个体与群体健康认知的观念,使其态度改变以致产生行为变化,达到生理、心理与社会完好的和谐状态。健康促进的行为包括运动休闲、适当营养、健康责任、压力处置、发展社会支持和自我实现等内涵。Pender的健康促进模式是研究健康促进行为最常使用的模式之一,健康促进行为的因素分为个人特质及经验(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特殊的认知和影响(知觉利益与阻碍、自我效能、社会环境与人际支持)、行为结果(行为计划与承诺、竞争性需求和爱好、健康促进行为)。青少年健康促进有两次重要转向:由早期疾病治疗的辅助手段向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由制定健康公共政策的理论探索转向推行行动计划的实施。国外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成功范例有:“总统挑战杯”“动起来”、“5-2-1-0计划”、健康公民计划、体育振兴基本计划、体育创新计划、健康改造计划、“塑造全新的你”“运动是良药”、欧洲健康促进学校网络计划以及“传递的足球”等。这些优秀的体育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具有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促进对象全面覆盖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特点。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推广政策主要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0)》《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99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全民健身条例(2009)》等[1]。健康促进的策略有健康促进学校的实施与推广、身体干预、心理调试和营养膳食的多维发展格局,学校、家庭、社区的联动发展策略及建立与完善现代信息技术的监测、评价、管理等多维监管机制等(汪晓赞,2014)。健康促进是一种社会教育[2],需通过学校体育的重视、家庭体育的普及和社区体育的广泛参与,不断落实体育的生活化,成为每个人生活方式的内容才得以实现。

1.2健康促进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健康促进干预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以此改变人们的行为与生活方式,降低健康风险因素水平,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3]这与以人体活动为手段,增进人们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体育之本质形同一体。并且健康促进的目标是改变人的日常行为方式,形成健康促进行为(合理营养、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心情舒畅),其中运动是健康促进最直接有效且简便的实现方式,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即是健康促进的最佳路径。学校体育是健康促进实施的重要领域,是健康促进干预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各种学校体育文化活动,改善学校的体育物质与健康教育环境,增强个人健康技能,培养健康行为方式与习惯。所以健康促进又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最重要目标之一。

2生命教育

2.1生命教育内涵及研究梳理

生命意义感是个人对自己生命意义与目的的知觉与感受程度[4],是个体在生活中以积极正向的人生态度与行为表现,以负责的态度自我超越,不断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并肯定自我的价值,进而完成人生的责任,而让个体感受其存在的意义。因立意不同,研究者对生命意义感的定义各异,基本归纳为:生命意义感是能够给予个体存在有方向感和价值感的目标,藉此目标的实现过程让个体可以获得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的认同感[5](Crumbaugh,1973)、是个人存在的理由[6]、是生命的目标与存在价值[7]、是个体存在应尽的责任[8]。生命意义的内涵有生命热忱、生活目标、自主感、困境省思、未来期待(郑宛君,2011)。生命意义感具主观性和独特性,因人、因时、因地而随时改变,年龄、身份、宗教、健康状况都会使之转变。促进生命意义感最重要手段之一,即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Lifeeducation)的概念于1974年始见于澳洲,是为了要解决当地青少年严重的嗑药问题而拟定的教育与研究计划,生命教育中心已经隶属于联合国,是一个国际性的机构。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除感受自我存在的意义外,还要感受别人存在的价值以及万事万物应有的价值。并协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生命的理想,择善固执和具备世界公民的素养。生命教育的内涵在于深化人生观、内化价值观、知情意行整合、发展多元智慧与潜能、生死智慧与尊严,涵盖人与己、与他、与环境、与宇宙四个向度。目前生命教育的研究大致归纳为:1)生命教育的概念、目的、内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量的研究;2)各宗教生命教育的研究,宗教是人类最早的生命教育系统,是经由信仰来教导人们认识生命与体验生命。如佛教以佛性或真心引导人内在觉性的启发,如陈木子(2001)[9]从佛教基本教理、佛教生活规范及佛教修行分析佛教生命教育。道教依知与行之配合有人生目标来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与道合一;基督教则是以身心灵达到天人之际的境界;3)生命教育的成效研究,如对生命意义感、自我概念、人际、生活压力、生活适应、忧郁、依附关系的影响。生命意义明确的人,自我接受、幸福感、情绪稳定性、自信心及自我控制较佳。

2.2体育教学生命价值的复归

体育与健康课程与生命延续有关,生命教育与健康教育内涵有重叠部分。生命教育是从爱惜自己的生命到尊重他人的生命、从提高挫折承受力到运用技巧因应环境、从了解生命的意义到充分的白我实现;从使个体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做起,进而推己及人,肯定、爱惜并尊重他人。学校体育是以人的生命为对象的,旨在提升人的生命活力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10],生命教育的主体性、互动性和体验性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身心健康、品德培养、全人教育”不谋而合。人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重生命具体而完整的存在,体育教学是生命教育的内在需求。人们对强筋骨、益体肤、延生命等身体发展的自然生命的需求是体育教学的直接目的;体育教学又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的行为期望与规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教化与修养品格,直接或间接关系着人的社会化进程,是人社会生命的需要;体育教学中提倡尊重、努力、合作等精神品质,又是人精神生命的需求。体育教学是生命提升的路径,体育教学作为一种身心融合发展的教育活动,既是对自身进行改造,使其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统一,又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照。其目的是促进个体生命的可持续与协调发展。体育是滋生智慧,孕育精神、人格,提升生命意义和价值,生命发展的有价值的资源。[11]现代全人教育理念和“以人为本”的人文体育发展观,使体育教学向引导学生生命发展的完整性维度转变。倡导生命化体育教学,以生命教育为核心概念体育课程的新设,除了可以活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内容,对解决体育的异化和工具性体育等问题大有帮助,是体育教育对个体生命完整性的弘扬和敬畏。冉学东(2012)也强调生命教育是新时期学校体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要以自然生命作为学校体育的逻辑起点;以精神生命作为学校体育的价值追求;以社会生命作为学校体育的意义追求[12]。

3责任培养

责任是应尽的义务和应承担的过失。责任是一个人对自我、对群体和社会应尽义务的自觉状态,是社会成员自觉承担社会要求和任务的选择。是公民教育和品德培育的重要内涵。品德教育是人内在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形塑或矫正,因其内容空乏性和教育实践的宽泛性,一直是教学实践的难点。

3.1道德脱离:为体育教学发展品德教育的课程模式,赋予更扎实的学理基础

道德脱离指学生或运动员在体育课或运动竞赛中所产生的非道德行为。如目无师长,团结意识不强,意志品质薄弱。Boardly&Kavussanu(2009b)[13]则进一步将运动道德脱离定义为“个体在运动情境中,藉由改变认知的方式,为非道德行为辩护的心理机制”。Bandura(1999)具体描述了道德脱离的8项类别。1)道德辩护:改变自己的认知,将不当行为视为众人可接受的,甚至视为达成重要目标的合理手段。2)委婉标签:以不具有伤害性的言语来修饰自己的不当行为。例如,只是发泄情绪而已。3)利己比较:将不当行为与更严重的行为比较,使其看似相较轻微。4)责任转移:认为不当行为是他人或社会压力所驱使的。5)责任分散,将不当行为的责任分散给团队中的众人。例如,大家都这么做,我只是其中之一而已。6)后果忽视或扭曲:缩小不当行为所造成的负面后果。7)去人性化:将不当行为归因于对方的非人性。例如,如是为对付对手的粗暴行为。8)责备归因,认为自己的不当行为是起因于对方先前的不当行为。例如,这是为了报复对方之前的侵略行为。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故意违规、干扰他人、不尊重他人练习的权利、难以合作、不尊重师长等道德脱离情形,会影响其在日常生活中社会行为表现。这也为通过体育课现实活动的体验,感知、改变及产生品德行为提出可视化的途径。品格教育的教学策略有实践、体验和省思,品德即生活,做中学是品格教育的有效途径。美国波士顿大学的伦理与品格促进中心,提出品格教育的六E:1)榜样(example)要以身作则,身教、言教。福禄贝尔提到“教育无它,唯爱与榜样”。2)解释(explanation)认识良善,与学生真诚对话,解释疑惑及启发道德认知。3)勤勉(exhortation)品格教育可发挥规劝与引导功效,从情感上激励学生良善动机和道德勇气。4)环境(environment)强调环境教育的重要,教师要营造尊重与合作的学习环境。5)体验(experience)做中学是品格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亲身体验或与别人交流中道德成长。6)追求卓越(expectationofexcel-lence):道德不是媚俗或外塑的行为,而是不断自我提升的历程,品格上设定标准,让学生知善、爱善、行善并止于至善。这些方法为品德教育的实践提供有效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行为和道德反省。而体育教学既有良好师德和体育明星等榜样的力量,又能通过意识谈话,师生共情倾听,解释良知。并且以身体活动参与为主要方式,以营造互尊、努力与合作教学情景为前提,体育课程成为品德教育成长的肥沃土壤。

3.2个人与社会责任模式(TPSR):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显性化

责任是建立在道德情感基础上的,是通过交往与合作实现的。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DonHellison在1995年发展出个人与社会责任教学模式(TPSR),提供学生一个渐进式学习目标,在实际活动参与中协助学生学习责任,藉由自我决定责任改变行为,增加责任的培养。Hellison认为人都有或多或少基本的责任,程度高低主要取决于个人成长背景和教育环境。该模式将责任的发展分为五个层级:尊重、努力与合作、自我导向、关怀与帮助他人、迁移。其中尊重和努力为起始阶段,是为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属于基本性责任;自我导向和帮助他人为进阶阶段,是为实现和扩展自我成功的学习经验;迁移是高级阶段,是学习经验的迁移和应用,将责任表现到现实生活中。目前对该模式的研究尚处于推动阶段,主要集中于课程模式的介入过程与成效研究。大多研究结果认为TPSR教学模式具有实际效能和正面效果,能营造积极正向的学习环境[14],减少偏差行为[15],且获得更多的责任行为[16](DeBusk&Hellison,1989)。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访谈、观察、田野、个案研究等质性研究,从学生课堂、日常生活行为表现来评估学生的责任成长情况。自Li(2008)、Watson等人发展PSRQ问卷,为检验TPSR教学效果提供量化工具,从而使研究深度大大增加。该模式在体育活动中融入责任内涵,经过行动体验将责任认知内化,然后迁移至生活中表现出责任。较契合Kolb(1984)的体验学习理论,符合由体验、反应、归纳及应用与实施循环的学习圈模式。

4健康促进、生命教育与责任培育三者关系的梳理

缺乏生命意义感会造成“存在的空虚”,生命意义来源受到社会期望、传统观念、宗教与生活经验的影响。与生命意义感关系密切[17],当愈虔诚,生命意义得分越高(Burbank,P.M.1992)。此外,生命意义感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去发掘和达成,其中健康促进(饮食、习惯、休闲)作为生活方式行为与生命意义间的关系不容小觑,是从普遍性的生活细节处处为生命负责,研究证实,自觉健康状况与生命意义有正相关[18],健康状况越好,生命意义越佳[19]。因此,健康促进可提升青少年生命意义感,反之,生命意义感较强者会愈加关注自我、重视健康和发展自我。虽然生命意义具个人化与独特性,但意义是来自于个体所处的文化所提供的价值及信念,而后再经由个人的经验及选择而产生。因而,影响着人的决定与行动。即生命意义感影响着人的现实生活行为。生命意义感能预测利社会行为,生命意义感较强者,会表现更多的利社会行为(黄文玲,2006)。叶怡欣在当生命遇见融合:幼儿园实施人与社会向度生命教育之行动研究中发现,人与社会向度生命教育课程融入对幼儿人际互动有正向影响。[20]生命教育可提升学生尊重与关怀能力,能够认识与肯定自我,容忍、接纳与尊重、关怀他人[21]。三者是互通相长的关系。健康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命价值之一,重视健康能促进生命意义,尊重生命亦能增进健康,健康和生命意义的提升引发个体表现对自我及社会的责任行为。1)目标统一:健康促进是以自我实现为导向,促使个体为维护或增进健康所采取行动;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正确处理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环境、与宇宙间的关系,认识自我,充实社会技能、认识生存环境、尊重生命,最高目标是自我实现,即珍爱生命、发展生涯与自我实现;责任培养第三层级为自我导向,为己负责;第四层级为尊重与关怀,其最终目标也是追求个体价值的存在。三者在发展目标上保持一致性,以实现自我生命价值为宗旨。2)内涵相通:生命态度内涵包括生命发展、成长、自由选择、责任、宽恕、爱与关怀、生活经验等认知与感受;健康促进则是对饮食、睡眠、运动休闲、压力等日常生活的管理与负责,对自我身心的关照;个人与社会责任的发展有尊重、努力与合作、自我导向、关怀与帮助、迁移五个阶段。三者共通的内涵为对健康的重视、生命的尊重、社会的认可。3)教育策略一致:品格教育的教学策略有实践、体验和省思;健康促进为体验、改变与行动;责任教育是融入、自省、迁移。三者都需要在生活实践中完成,以感受、体验方式认识价值,改变行为。

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篇(9)

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善于用师爱去叩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热情、心血和智慧去启迪诱导学生,使班主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随着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在小学高段的教学中,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就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意义

学生处于小学的高段时期,属于重要的成长时期,因此,为了使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得到良好地发展,那么,在实际教学中,班主任就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有利于形成有凝聚力的班集体,由此可见,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小学阶段属于学生重要的成长阶段,因此,为了使学生得到健康的成长,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由于小学生的身心成长还不够成熟,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班主任对学生的引导和影响作用是很大的,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具有很大意义,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2.有利于形成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目前,主要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就是家庭、学校。由于很多家庭教育的方式是不正确的,因此,或多或少的都会对学生产生一些不利影响,那么,学校教育对于小学生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良好地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健康成长,学生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教育和温暖,进而有利于形成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二、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在小学高段时期的教学中,班主任在工作中,B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而且还能够促进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高段小学生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学生成长中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顺应社会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时代的趋势。

1.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学生成长中的需要

在整个小学阶段,高段时期是小学生最重要的成长时期,因此,为了使学生在小学阶段更好地成长,那么,在实际教学中,班主任就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小学高段的重要成长时期得到健康的成长,同时,高段时期还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矫正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学生成长中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顺应社会的要求

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社会对文明发展也非常重视。但是社会上有很多不良现象,小学生辨别能力弱,耳濡目染,心灵容易受到这些社会阴暗面的侵蚀。这些都会导致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影响,因此,小学高段班主任在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要顺应社会的要求。

3.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时代的趋势

新世纪是人才紧缺的时代,新世纪的人才要求,不仅体现在能力方面,同时,对综合素质、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因此,为了给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那么,就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以及人格健康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时展的趋势。

三、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实施策略

通过对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意义,以及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必要性的分析,进而得出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实施策略,即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优化班级环境;调动情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意识。

1.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优化班级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道出了环境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是小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那么,班主任就要优化班级环境。首先,对人际关系进行优化。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建设和谐的校园关系。其次,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实际教学,班主任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构建良好地人文环境。最后,建设良好地班级心理环境。学生在班级的时间,要比在家里的时间多,因此,教师就要在班级构建良好地心理环境,进而使班级学生得到健康地成长。

2.调动情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意识

在高段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小学生得到良好地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不仅要创造有利的环境,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那么,班主任就要在实际教学中,组织一些促进学生交流活动,能够调动学生情感的主题活动,通过这样的形式,进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意识。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段的教学中,班主任在教学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有利于学生形成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因此,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十分必要的,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优化班级环境,调动情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建辉.浅谈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才智,2013(21):116.

[2]任亮宝.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黑河学刊,2010(06):116-118.

[3]陆玲.心育与德育的整合――慢谈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J].成功(教育),2011(04):269.

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篇(10)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知识理念,认为知识是人类主动建构而形成的,不是客观产生的。

 

二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重视建构的学习理念,重视学习者本身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也重视学习者现有的知识体系,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话语权,力主开展对话式的学习模式与方式,重视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

 

三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学习对于知识与意义的积极主动建构,主张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各种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主张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与方式。

 

(二)建构主义教育的思想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是要求教师具备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能力。这对于当下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们具有很大指导意义,那就是不断用新的哲学理论来发展建构自己的心理教育理论体系。

 

二是要求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与氛围。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要创设学生喜欢的环境和场域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要求教学务必要以学生为心,关注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与手段。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整个教育工作务必要坚持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理念,让之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久信念。

 

四是要求教学坚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要求的相关原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当下高校教师在开张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要遵循心理教育的建构主义原则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不高的成因

 

一是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落后陈旧。这种主要体现在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科学化的教育理念坚持不够,导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教育模式与平台等的科学化设计与建设 不够;协调整合的理念坚持不够,这就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整;国际化与信息化教育理念不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对外开放不够,吸收发达国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不够。

 

二是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上滞后落伍。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变化和诉求来调适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课程构建;同时与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学科的专业教育的内容体系衔接不够,显得很封闭单一,这就导致了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

 

三是教育模式和方式上创新整合不够。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选择的教育模式很多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比如互动性教育模式没有真正广泛开展起来、学校与家庭协作教育模式没有形成、网络心理教育模式开展乏力等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四是教育的师资建设上质量不优良、数量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教师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够,尤其那些非心理专业的教师们;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精力投入不够;另外真正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非常稀少。据笔者调研,一些二本院校几万学生,就那么十来位心理专职教师。

 

五是教育地位的边缘化与面上重视的不对称对等。这主要体现在学校重视的落实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从学校领导层、学工系统与一般教师,虽然口头上重视,其实在行动上没有真正得到重视。这些都彰显了高校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认识和认同不够,导致没有形成一种真正齐心协力的共识和行动。

 

六是学生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问题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难以提高的一些原因。任何一种教育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一样受到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心态、就业心理与网络心理问题异常严重,加之社会转型下的一些负面影响造成高校学生的不平衡心态复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升。

 

三、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视角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路径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思想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视角和思路。

 

一是重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坚持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成长情况去构建更新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等各个层面;坚持科学化和系统化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务必要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力求科学化运行。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去处理,力求其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整体协调运行;坚持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始终放眼全球,努力吸收世界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同时,要求高校将信息化理念贯窜于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信息化运行。

 

二是注重教育内容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生活性和吸引力。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注重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新特点、新要求,不断调整和重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同时,注重这些内容的话语系统要切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用语习惯。

 

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不断创新,努力构建师生对话互动的教育模式与方式,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朝气。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充分采用现代网络系统,开展网络教育,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移动式发展;将大学生心理教育纳入到整个学校专业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视域中,推行一种宏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从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教师队伍等进行科学整合创新;多方设计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形式,推动体验式教育模式不断行进;注重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课堂环境、家庭环境等的建设和开发利用,充分构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的互动平台。通过这些不同的模式和形式,以此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不断增强其实效性。

 

四是抓好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与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增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性。这就要求高校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双师型能力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养成一种自我调适、自我排解心理问题的良好习惯。

 

上一篇: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 下一篇: 对非遗的传承和创新的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