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河流治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5 14:33:33

农村河流治理

农村河流治理篇(1)

Abstract: the management of rural river as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be in the face of one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rural river the existing problems, rural river harnessing of the error, puts forward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rural river should be based on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rural areas, from the comprehensive function of the river back on,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rural river from the key and difficult to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to develop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work for a smooth advancing the river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Keywords: rural river comprehensive error key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河道、骨干河道成为各地河道整治的重点,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然有大量的农村河道存在淤积、污染、河道渠化、河道被侵占等问题,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和人居环境,成为目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农村河道的治理作为进一步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的重要举措,成为目前迫切需要开展的面上水利工程之一。本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治水理念,改变传统水利中片面强调防洪安全,在农村河道综合整治中对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给予重视,贯彻注重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治河理念是当前河道治理所必需的。本文将对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规划和建设进行一些思考和探讨。

2 农村河道定义和特点

广义地讲,农村河道是指广大农村地区的河道及沟塘。按河流的集水面积、年径流以及河道宽度分类,绝大部分都属于中小河流;按水利部《河道等级划分办法》划分,农村河道一般为四、五级以下的河道;按行政管理权限区分,农村河道一般是指县级以下的河道。

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农村河道的特点,总结为四个“多” :

1)农村河道功能多。作为河网水系最基本、最末端的组成部分,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不仅承担着行洪、排涝、灌溉、供水、纳污等多种任务,也具有水源地、生物栖息地和文化休闲地等综合功能,是农村环境、农民生活、农业生产的重要载体。

2)农村河道问题多。当前,农村河道普遍存在河道淤塞萎缩、河道水域被占用、岸坡杂乱、水质污染、治理滞后、管理薄弱、功能退化等问题。以东部浙江省为例,全省河道淤积总量约20亿m3,淤积严重的河段淤泥高达2.5m以上;平原河网85%以上的水域水质为Ⅴ类或劣Ⅴ类,水体普遍富营养化,造成了极不利的水安全环境,村容村貌也毁于此。

3)农村河道结构形式多。农村河道按照地形地貌条件,可分为平原区河道、山丘区河道。一般来说,山丘区河道人为干预较少,已建护岸较少,自然形态保持较好,但由于坡降大、水流急、河床冲刷较严重;平原区河道人为干预较多,大多进行过堤岸建设,部分河岸为硬化堤岸,部分为土质堤岸,河道坡降小、水流缓,易反复淤积。

4)农村河道污染源多。农村河道具有纳污的功能,其污染源不仅包括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还包括农业面源污染、养殖户污染和乡镇企业工业废水污染,其中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最为困难。

3 农村河道治理的误区

3.1 忽视规划,盲目建设

目前农村河道治理存在的误区之一就是不重视开展河道治理规划工作,认为农村河道规模小、影响小,大多属村镇自管河道,无须开展规划,从而导致河道治理方向盲目、措施单一、未考虑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与流域或县域内的河道规划不衔接,没有全面考虑农村河道的治理需求,更没有把河道治理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定位结合起来,对流域或县域内农村河道的治理有弊无利。

3.2 理念陈旧,忽视内涵

农村河道属于江河水系的“毛细血管”,密切关系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密切关系新农村建设,需要更新和提升治理理念,把恢复河道综合功能、改善农村水环境摆到重要的位置。目前农村河道治理存在的一个误区恰恰是治理理念落后,仅停留在防洪保安的阶段,过分强调防洪排涝能力的提高,把农村河道治理定位在清淤疏浚和堤岸建设上,忽视了综合整治的内涵是通过河道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水系的行洪排涝功能、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改善农村水环境和人居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3.3 过度治理,破坏河道

目前农村河道治理存在的又一误区是由于对河道治理理念的更新和提升不足,导致未对整治河段的现状、治理需求、当地发展需求等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未开展分类治理,从而导致对部分自然形态较好的农村河道过度治理,不仅没有保护好其水生态环境,反而破坏了水体的水陆交换、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破坏了河流生态健康。

3.4 重建轻管,徒劳无功

重建设、轻管理,这也是农村河道治理中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农村河道作为河道建设管理的末端,其重建轻管的根源在于管理机制的不明确、管理机构的不健全、管理责任的不落实、管理经费的不足甚至缺失。由于开展治理的大多农村河道是人民群众家前屋后的河道,如果让重建轻管的问题重现于此,其后果是严重的,往往导致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的成果付之东流,继而影响农村居民开展河道建设与保护的积极性。

农村河流治理篇(2)

中图分类号:TV14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农村河道在广义上面包括了流经或者是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直接为农村生产以及生活服务的河流、小型湖泊淀柳和沟塘。按河流的集水面积、年径流以及河道宽度进行分类,绝大部分都属于中小河流;按水利部《河道等级划分办法》进行划分,农村河道一般为四、五级以下的河道,按行政管理权限区分,农村河道一般是指县级以下的河道。在农村河道中,按流经的地域又分为山区河道和平原河道。农村河道承担行洪排涝、灌溉供水的任务,同时还承接着农田排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是农村水环境的重要载体,不但直接关系农村地区防洪排涝安全,同时也是农村环境的主要控制性因素,是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开展农村河道的综合整治是提高农村地区防洪能力、提升灌溉供水保障程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措施。

1、治理标准的确定原则

与大江大河相比,农村河道无论从河道宽度、长度、河流的等级等多个方面都不可相提并论,但是由于农村河道数量众多,并且直接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农村河道的治理标准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出采用的防洪除涝、灌溉排水、环境水质等标准。标准的制定可遵循以下原则。

1.1与骨干河道及上下游相协调的原则。

河流水系是由源头集水区开始,流经各级河流流域,形成的一个连续的、流动的、独特而完整的系统。从河流源头到下游,河流系统内的宽度、深度、流速、流量、水温等具有连续变化的特征,也就是说河流系统中的某一部分发生变化,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水系中有各种大大小小的沟道与河流,根据河道的规模、河道的功能以及在河流水系中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用于综合评判河道的重要性,以便于分类治理与保护。

按照本次规划的定位,农村河道绝大部分都属于中小河流,丘陵山区类型的项目区农村河道一般位于骨干河道的上游,平原河网类型的项目区一般位于流域的中下游。因此,农村河道的防洪标准、水环境整治的标准会对骨干河道、流域内上下游河流产生影响,特别是防洪标准的制定,应统筹考虑流域或区域的总体布局,按照局部服从总体的原则来确定。

1.2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就是要保障和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水利作为基础产业,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防洪安全和水资源的保证。由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甚至同一个县域内的不同项目区的经济状况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对农村河道整治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标准定得过低,不能满足项目的需求;标准过高,不仅规划工程的效益难以充分发挥,而且规划工程的建设还会给当地带来较重的财政负担,实施难度较大。因此,规划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协调,考虑到社会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规划标准可以适度超前。

1.3前置性规划文件进行相协调原则

针对农村河道进行综合整治规划而言,区域的总体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的防洪规划等都属于前置性规划文件,农村河道在进行综合整治规划的过程中,其标准制定应以前置性规划为指导性,但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不会超出上位规划的要求。而对于土地利用总体相关行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相关行业规划等,在满足规划目标的前提下,规划的标准应该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国土资源优化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角度进行有效的出发,与相关规划进行有效的协调,使制定过程中的规划方案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更具有可实施性。

1.4相关标准规范相协调的原则

全面参与农村河道防洪,治涝,灌溉,供水,环境改善等多个部门和学科的治疗方案,以满足规划和技术专长的需求,国家和相关行业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标准和程序规范,所以在所有地区开展统一的标准,并按照相应的规划和工程设计的各个部门,进行相应的规范和指导。开发基于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的相关标准,不仅要保证先进的规划,让编程更加合理和科学,同时也能更好把法律和法规,和区域经济和规划进行有效的对接。

2、农村河道整治类型划分

2.1防洪排涝治理为主

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农业生产活动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就是一个区域的防洪排涝安全。所以,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进行考虑的就是水系的防洪排涝功能。通过对项目区现状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对于河道水质相对较好,但堤防护岸存在破损现象、河道淤积所造成行洪排涝能力下降等相关的情况,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把重点放在防洪排涝治理上。防洪排涝治理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就是进一步的保证河流的行洪的过流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保障堤防护岸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且要求堤防护岸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对洪水的威胁具有抵制能力。在一般情况下,流域中上游区域,人口密度相对来说比较较小,经济活动也是不频繁的,相应的河流水质会较好。

2.2生态环境治理为主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大多数地区都比较重视河道防洪排涝工程的建设,兴修了大量的堤防工程、水闸工程、泵站工程等,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基本达标。但由于工业企业的发展之后对污染的防治不重视,或者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化肥农药等大量使用,生活垃圾的任意丢弃等等因素,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河流水质变比较差,水生态环境也开始出现日趋恶化的现象。对于这样的区域在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过程中,应该把规划的重点进一步的放在生态环境治理上。生态环境治理所关注的重点就是减少人河污染物的数量,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进一步的提高河流水体的连通性与流动性,增加水体的纳污容量以及水体的自净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河流水质和生态环境。

2.3综合治理

有些县市由于地形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多变,经济发展也是比较不均衡的,县域内的各个乡镇差异性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大的,所以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不同乡镇的农村河道现状情况差别也较大,部分乡镇符合以防洪排涝治理为重点的类型区特点,或某个乡镇防洪排涝能力以及河流生态环境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这样的县市一定要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综合整治。

3、农村河道在进行综合整治过程中工程措施

3.1进行清淤疏浚工程

进行清淤疏浚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大河流纵比降,对河床高程进行有效的降低,在一定的程度上扩大河道的行洪断面,进一步确保防洪安全。清淤疏浚的要点主要指的就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情况、财政承受能力情况、机械设备配置情况以及河道淤积的不同类型,科学、务实地确定河道湖泊清淤计划。河道的清淤疏浚规模主要指的就是对清淤的深度进行有效的确定,首先就应该明确河道的规划过程中的河底高程与河道的断面型式。河网区和平原区的农村河道底高程可在一定的程度上按照本区域所在流域的水系规划的成果进行有效的确定,对于农村河道一定要进行没有明确规定的相关要求,可进一步的参考上一级河道的规划河底高程确定,在大多数情况下,农村河道的河道等级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规划河底高程可略高于骨干河道和重要河道。针对有通航要求的平原河道而言,清淤深度应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航道等级的最低通航水深要求。丘陵区和山地区之间的山区性河道的清淤疏浚深度可在一定的程度上结合防洪排涝进行有效的分析计算,进一步的满足河道规划标准要求的过流能力的河道断面,结合洪水位确定清淤深度。清淤后的河道的断面型式也要进一步的满足岸坡稳定性的要求。针对于河槽较宽的河道,河滩地不要进行随意的挖除,因为滩地的切除无形中会进一步的增大堤防高度,这样就会进一步的降低了堤防的安全系数,比较容易的造成滑坡失稳。

3.2水系沟通工程

水系沟通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断头河进行有效的打通、拓宽引排河道卡口段,进一步的增加水体流动性、全面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对河湖水系的调蓄功能进行充分利用,进一步改善水环境。水系沟通的要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恢复河流故道尊重自然规律,同时对河湖水系的沟通也要进行恢复。二是扩大重要节点对河道上阻碍过水的构筑物予以改建扩建或拆除。

3.3河道清障工程

河道清障主要目的就是对河道的过流能力进行恢复,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河流生态环境。由于河道内违章种植和开垦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河堤植被被破坏,河流过流断面在不断的减小,水流出现不通畅的现象,局部形成回流与冲刷,不但影响了河道行洪、除涝等效益的发挥,同时也会进一步的加大河道内的淤积程度。

结语:

在对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过程中,相对来说它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河流的各项功能之间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着互为支撑、相互制约的关系。所以,对农村河道进行整治的过程中,在满足河流的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首先应注重的就是河流生态功能的恢复、对河流的景观功能的开发和保护,进一步达到“人水和谐”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红,贾仁甫,李章林. 扬州市农村河道现状及综合整治措施[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02:99-101.

农村河流治理篇(3)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河道,不仅承担着行洪、排涝和灌溉的重任,而且在航运、生态、环保等很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农村河道整治一直被忽视,导致农村河道因缺乏治理而淤积严重,脏乱差现象普遍,这与当前我国推进的城镇化进程很不和谐。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也为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生活质量和品味的需求,对农村河道进行整治势在必行。

一、农村河道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1淤积严重, 河道防洪能力下降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加之历史上无序建设和老百姓与河争地的影响,不少农村河道被逐渐分割、支离或挤压成不能贯通的断头河,水面积锐减,河道多年未清淤疏浚,滞蓄能力下降,水体承载能力较差,使河道失去了原来的功能,同时,城镇化发展还导致农村大部分地面的不透水面积增加, 地面产流系数增大,一遇暴雨或连续阴雨,极易形成洪涝灾害。

1.2 基流减少,保水滞水能力降低

流域表面和河道断面硬质化导致水流下泄速度加快, 保水、滞水能力降低;地下水过量开采, 地下水位降低, 地下水交换变为与自然相反的方向, 即河流补给沿岸地下水, 致使河道流量较自然状态下减少, 部分河段断流。

1.3 水质污染、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大大增加, 许多农村河道成为排污通道, 既丧失了生态功能, 又污染了周围环境。部分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淡薄,肆意往河道内倾倒生产生活垃圾,导致河道变成垃圾场、臭水沟,生物多样性条件被破坏, 天然食物链脱节, 许多河流生态系统逐渐退化。

1.4 堤防呆板、不能满足使用功能的多样性

在以往的河道整治中,堤防的防护,常常只从防洪的角度考虑问题,大多采用刚性结构护坡,片面强调混凝土、浆砌块石的安全性,造成目标单一, 格式呆板, 既不美观, 又无生机,一定程度上还改变了生态环境,更不方便人们接近河流, 难以满足亲水的要求。

二、农村河道整治的目标

河道整治工程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协调城镇发展与河道生态保护的关系, 同时尽量维护河道原有的自然地貌和水文特征, 保持河流景观与其周围环境的和谐。结合农村实际,农村河道整治工作的目标应该是河道原有的灌排功能得到恢复,河道的行洪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排涝能力达到标准,水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达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整治目标。

三、新时期进行农村河道整治的对策

3.1加强宣传,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农村河道整治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工作,需要各部门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紧迫性,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各级政府对河道整治工作的重视,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取得各级各部门和老百姓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同时要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保护水环境的行列中来,使“爱水、护水”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3.2规划先行,扎实有序开展工作

在农村河道整治过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水系整治规划,按照规划分步实施,整治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既要立足大局、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需要,又要体现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把河道整治与村庄环境整治,与生态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要用统筹的全局的观念,扎实有序的推进河道整治工作,力求使水安全、水环境、水文化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3.3定期清淤,恢复河道灌排功能

在农村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要按照洪水位设计堤防,以满足防洪要求。每年都应当对河道进行清淤,保证河道行洪安全、泥沙排泄顺畅,增加河网的滞蓄容量,充分发挥河道排洪排涝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增加灌溉供水量,而且还能够提高河网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少污染物附着于水体造成的危害。

3.4拦污截污、改善河道源头水质

改善河道水质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截污治污。在沿河两侧埋设截污管,使雨、污分流,污水排入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对于污染严重而近期无出路的重点区域,可考虑设置小型生化处理临时设施,以解决短期污染问题。

3.5沟通水系,合理配置水利资源

沟通河网内部水体,有效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在今后的农村河道整治规划中要提出 “引水、保水、换水”方案,充分考虑环境景观用水要求,把环境用水量纳入需水总量增衡方案,利用水利工程完成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新建引水工程和封闭保水工程,制定定期换水方案,为河网水体流动提供水源保障。

3.6生态治理,注意体现人水和谐

农村河道整治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理念,强调人与动植物各得其所。其特征是,尽可能多地保留河道的自然性,表现在岸边生态多样化,应尽量减少浆砌块石等硬质驳坎的使用,积极尝试生态型的护岸结构形式,生态护岸能依靠植物良好的根系而使护坡具有一定的固土和抗冲能力,同时造价低廉、美化环境。如在场地条件允许、结构保证可靠的前提下,改用松木桩、树根桩结合植被绿化覆盖等手段改造河道。必须使用到硬质驳坎的地方,也要采用水下式硬质驳坎结合水上生态护坡的形式,达到护岸、绿化、水土交换的有机结合。同时,结合农村河道治理是为其环境服务的特点,在满足工程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开发农村河道的环境、旅游功能,对有条件的河道满足游船通航要求,设置游船码头、亲水平台等亲水构筑物,结合自然生态岛、景观桥、廊架、园路等景观改造,方便居民在河岸休闲游憩,使农村河道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游玩、观赏的景区。

3.7建管并重,加强河道长效管理

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只有河道整治建设与管理措施并举,才能取得综合整治成效,达到水环境保护的目的。目前大部分农村河道都落实了河道长效管理机制,这对水面清洁起到了积极作用。下一步要加强河道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强化河道管理的措施和手段,有效控制污染源,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巩固河道建设成效。

结束语

随着农村水利向环境水利和生态水利转化, 在农村河道整治中, 必须考虑河道生态环境的建设, 这不仅是人们随生活水平提高对自身生存环境质量提出的要求,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河道的整治应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 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农村河道建设不仅要发挥水利工程的功效, 而且还要融入园林景观、生态和建筑艺术等诸多内容, 以充分发挥河流的综合功能尤其是生态环境功能, 真正做到让河流回归自然。

农村河流治理篇(4)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水利工程的基础地位越来越突出,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更突显了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农村村庄沟塘除了正常的排灌、蓄水外,还承担着大部分农村人畜饮用水功能。

一、农村村庄沟塘的基本情况

我镇地属里下河地区,境内河网密布,村庄沟塘共有220公里。这些河道是灌溉、引水、解决群众生活及工农业用水的命脉,长期以来为防汛抗旱,减轻自然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农村村庄河道出现了以下问题:

1、水域面积逐年减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缺乏必要的水域保护和治理规划,不少村中的小河沟、小渠塘,被人为的缩窄、废弃甚至填埋,有的任意倾占河道搞违章搭建,造成农村水域面积不断减少,造成了水系连通不畅,一遇雨水天气就受涝成灾。

2、沟河水环境不利因素较多。一是水体污染普遍比较严重,一些企业、畜禽养殖业等生产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使河道水质呈恶化趋势;二是河道内水草、垃圾等漂浮物较多,河道水环境面貌没有得到根本的好转;三是部分河道淤积严重,主要由于多年未疏浚造成的。

3、管理薄弱,责任不清。农村村庄河道分布广,多数处于“无管护主体、无管护制度、无管护人员、无管护经费”的“四无”状态。一些群众管护意识不强,将生活垃圾直接丢弃在河道之中,类似塑料袋等一些无法降解的垃圾直接悬浮在河面上,情形触目惊心。

4、资金投入不足。2012年全镇安排20多万元,用于农村村庄沟塘整治,加上市里争取的资金,全年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而项目村众多,资金分散使用后,每个村投入的资金只有几万元,只能解决最基本的防洪防冲问题。

二、农村村庄沟塘整治的主要做法

农村村庄河道普遍存在着“脏、乱、差”的状况,要改善这种状况,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力加强河道治理工作,实施农村村庄沟塘整治是当前改善水环境面貌的迫切要求,也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要求。我们以村庄沟塘整治示范村为抓手,按照人水和谐原则,因地制宜、因河制宜、制订了农村村庄沟塘整治措施:

1、政策扶持,技术保障。首先,政府针对村庄沟塘整治工程制定了“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的制度。所谓“政策支持”,即坚持“谁疏浚,谁受益”的原则;所谓“资金扶持”,是指在资金上给予倾斜,将省市配套资金进行补助。其次,水利部门技术指导到位。在整个村庄沟塘整治建设中,提供河段的技术指导,及时解决了工程建设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2、轮流实施河道清淤。按照“统一规划,周期轮疏”的原则,结合河道整治和冬修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我们力争在五年内完成全镇村庄沟塘疏浚任务,解决农村河道普遍存在淤积严重、排灌不畅等实际问题。

3、落实村庄河道长效管理。明确专人负责,对整治后的河塘长期管护保洁,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河道保洁考核办法,实施定政策、定责任、定河段、定人员、定考核的保洁措施,定期考核,从而最终达到河面无杂草、无漂浮物、河岸无垃圾的保洁目标。

4、加大河岸绿化。为稳固河岸,防治水土流失,我们在河道两侧栽植了大量的树木等植物,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5、严格管理。我们按照依法行政、依法治水的理念,明确和界定河道管理和保护范围,落实管理责任,依法开展巡查管理,严肃查处各类侵占填埋河道的违法行为,制止和清除河道内各种阻水障碍物、拦渔设施等违章行为,纠正随意向河道内倾倒各类生产生活垃圾等不良行为。

三、农村村庄沟塘整治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镇在村庄沟塘整治中,以河道疏浚、引水、绿化、保洁为重点,优先实施了全镇农村河道的综合整治建设,使全镇村庄沟塘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1、坚持疏浚清淤,提高河道防洪能力。近年来全镇河道淤积严重,导致排水不畅、水质变差的现状,我镇规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全镇村庄沟塘轮流疏浚一次。2010年至今,全镇共完成村庄沟塘整治27条,全长73公里的疏浚任务,疏浚土方70多万方,明显改善了河道水环境。

4、配套河岸景观,确保了河岸绿化。按照与标准河道同步实施的要求,配套实施了河岸绿化工程建设,有效美化了河岸景观,亮化了沿河景致。

5、强化河道保洁,确保了河道洁化。2010年以来,我镇年投入河道保洁资金20万多元,强化了农村河道的保洁工作,在明确落实河道保洁考核办法、责任单位、补助政策、保洁人员、工作职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农村河道保洁工作的考核与监督管理。

四、农村河道整治的经验和启示

农村村庄沟塘整治是政府改善民生的实事工程之一,要确保这一工程的有序实施和整治目标的如期完成,我们要做到:

1、高度重视,切实行动。政府要从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出发,关心农村村庄沟塘的整治,切实按照水利部门下达的整治任务,建立组织,分解任务,狠抓实施,确保农村河道整治工程的有序实施。

2、拓宽渠道,增加投入。在治理农村河塘建设,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划拨专项资金。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还需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论证、预算,加大对资金使用全过程的管理,可以采取县乡两级资金管理方式。农村小河塘的治理,不仅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还可以通过民间渠道凑措资金。如当地集体企业,以及向当地农民征收一定的治理费用。另外,农村小河塘的治理还可以采取“谁投入,谁受益”的方式凑集资金。农村小河塘发展水产养殖产业,投资者可以采取“治理、开发、治理”的循环发展模式治理开发农村小河塘。

3、因地制宜,科学治理。在村庄沟塘治理中,坚持了因地制宜、科学治理的原则,分类推进河道的建设。比如对处于田间的一些小河道,尽量保持了其原来的自然形态和走势。对于一些险要的河段按照防洪标准,坚持工程防护进行治理,保证防洪安全,确保在标准洪水内的河道安全。

五、结语

农村河流治理篇(5)

1 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脚步的日益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的污染尤其是农村河流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河流的污染与城市河流的污染相比有一定的特点,在控制措施方面也有不相同之处,必须根据农村的特点采取控制措施。

2 农村河流污染的主要特点

2.1 外来水生植物影响大,有沼泽化的趋势

水葫芦、水花生是一种水草,原产于南美洲巴西等地。20世纪50年代后作为猪饲料在我国推广种植,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民就基本不用它作为猪饲料了,现在已成为一种害草,分布于我国大江南北。由于农业生产使用大量的化肥以及生活排泄物流失到水体,使农村河流水质普遍富营养化,造成水葫芦、水花生迅速蔓延,泛滥成灾。农村承包到户后,农民对公共河流的状况也没有以前那样关心了,加上使用化肥后农民不再揽河泥作肥料,使得河床逐年提高。根据笔者对里下河地区100多条不受城镇和工业影响的农村自然河流调查情况反映,农村河流都不同程度地发现了水葫芦、水花生疯长的情况,由于每年水葫芦、水花生自然的生长、腐烂、沉积,已经造成河底明显抬高,水面缩小,水质反复受到污染。多年的积累使得河流面临沼泽化,水体变绿等。而且水葫芦、水花生的疯长还影响了当地水生生物多样性。这种由水葫芦、水花生的长期疯长得不到控制而引起的河流淤塞和沼泽化的趋势是农村河流比较普遍的情况。

2.2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影响水质

化肥、农药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形成农田的化肥、农药流失,形成农业面源污染,而传统灌溉方式加重了面源污染; 集约化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相当部分都随农田排水或雨水而进入到河流,造成对地表水环境的污染。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很大,粗略估算,目前水体污染物中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大约占1/3。10几年来我国采取措施逐渐限制了工业污染的排放,城市生活污水也逐步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而对农业面源污染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在未来几年里,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由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业导致的面源污染,对水质污染的“贡献率”将日益凸显,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某农业大县的某地为例: 该地耕地面积24万hm2,2001~2006年5年期间的化肥施用量58万t。按最低随水流失量25%进行测算,5年期间该地的化肥流失量至少为14.5万t。除了化肥、农药和集约化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农村的作物秸秆目前也没有好的去处,除了焚烧外,还有一部分秸秆和废弃植物根茎进入河流,腐烂后也影响到农村河流水质。农村主要河流的总氮、氨氮等指标超标严重,超标率达到60%~70%,使得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水体变绿、发黑发臭,导致水葫芦、水花生和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河流淤塞等。还有大量的群众饮用超标的河水,群众反映现在生重病、大病的人上增多。所以,农业面源对农村水环境的污染是农村河流污染的重要特点。

2.3 总氮、氨氮是农村河流污染的主要污染物

由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一般都放在城市,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对建设项目的环保把关比较严格,导致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接受了城市转移的重污染项目。生产工艺落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十五小”的项目,甚至有些重污染项目不经过环保审批,在偏僻的农村得以生存。这些重污染项目没有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加上农村环境监管的不力,使得一些农村地区河流工业污染十分严重。

通过对某市2001~2006年农村河流的监测调查显示,25个监测断面的22个水质指标中,对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 类进行评价,总氮、氨氮超标率100%,具体统计情况见表1。可见总氮、氨氮为主要污染因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OD、CODMn、BOD5、总磷、粪大肠菌群等有机污染也占比较大的比重,由此可见农田的化肥流失是主要原因,农村生活污水直排入河也是劣V类的重要原因,在人口密度愈大的区域,河流污染愈严重。

2.4 聚居点缺乏规划,环境管理滞后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分布城镇化,农民的居住方式城市化,使得乡镇乃至自然村建设呈现城市的特征。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用上了自来水、水冲式厕所、洗衣机,用水量比以前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成倍增加,加上很多乡镇没有环境基础设施,缺乏环境规划,环境管理滞后形成了农村乡镇地区和村聚居点附近的河流受到生活废水的影响十分严重。主要反映河流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粪大肠菌群等超标严重。农村聚居点附近的河道两边垃圾长期乱堆乱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严重影响。

3 农村河流污染控制措施探讨

3.1 做好小城镇环境规划,突出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

小城镇环境规划是农村水环境保护的一项首要工作,应把小城镇环境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可以通过规划,设立控制区域,引导乡镇工业相对集中,便于工业废水的集中治理和管理; 科学划定乡镇居民集中区,便于生活废水的集中治理和管理;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对农民进行环境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在规划中突出农村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充分体现政府调控和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中决定作用。有些好的传统对农村水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如多施用粪肥、绿肥等有机肥料、揽河泥改良土壤、节水灌溉等都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进而改善农村水环境的良好措施,如果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农村河流污染控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加强水环境治理

政府要高度关注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充分发挥农技推广等公益单位的作用。 政府要加大农业基础的投入,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政府的关注要落实到实处就必须要重视基本制度和体系建设,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应充分考虑农业技术推广等有关单位的公益性,不能延续“政府卸包袱”思路。例如,目前一些公共服务机构( 事业单位) 在改革中不当市场化,造成其公益职能丧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导致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财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目标的,县乡层次的有关机构大多由以往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转变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主体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维持基本运转和确保员工收入。很多地方的农技推广机构甚至蜕变为以卖化肥、农药为主的营利性机构。财政资金要为有关乡镇机构发挥应有的公益性提供保障,避免其过度市场化,使得先进的农业技术、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知识不能推广到广大农民中去,造成农业污染源扩大而加重农村的水环境污染。

3.3 发动群众,综合整治

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必须发动农民、依靠农民,增强广大农民自觉爱护河流、自觉建设家园的主观能动性。应广泛开展“环保知识下乡”活动,大力宣传水环境保护知识,加强环保法制教育,引导农民养成保护水环境的良好习惯。开展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广以清理垃圾、粪便、秸秆、河道、工业污染源、乱搭乱建和建立相应管理制度为重点的农村“六清六建”工作,在“六清六建”中,突出清理河道和垃圾处理这两个重点,制订有关考核验收标准,力争使农村环境脏、村貌乱、设施差、布局散的现象有根本改观,使得农村的河流污染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3.4 循环利用、推广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

要从发展低耗高效的农业着手,在农业生产的技术方面要推广先进国家的灌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流失。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大中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可采用先沼气池然后再做肥料的路线。对农村分散养殖污染的控制,必须指导农民树立循环和综合利用的理念,发展家庭庭院式的循环经济。要研究和推广先进的秸秆再利用技术,充分利用水葫芦、水花生和废弃植物根茎生产有机肥料,鼓励农民多使用有机肥料,从根本上解决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污染河流的现象。

3.5 结合地区特点,区别对待

在农村水污染治理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水环境状况,结合农村地区人口分布和污染排放的特点,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的办法来解决。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自然村落较多,不可能大规模地建设环境基础设施,以非工程措施为主,加强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立足资源综合利用,解决化肥、农药、人畜粪便、水葫芦、水花生及作物秸秆对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不能不顾环境而片面追求发展工业。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推进乡镇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积极探索污水实用处理方法,鼓励跨行政区域联合建设规模化、集约型污水处理厂。着重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生活垃圾处置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有偿处理的办法。政府可以在秸秆气化、还田以及沼气化等方面进行政策推进和资金引导。在河道的整治方面当地政府可以适当投资,建设有当地特色水环境亮点工程。在水环境整治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强求统一模式,不搞一刀切。可以在平原、水网、丘陵、山区、城郊结合部、风景名胜区等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下,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分别搞一些试点村,便于总结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典型经验。应当结合地区特点发展经济,以提高水环境质量为目的,多考虑长远的水环境保护问题。

3.6 建立制度,长效管理

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即农村环境立法缺位和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而农村的水环境污染呈现3个方面的特点: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不易监管性。所以,这样的体系在解决农村水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重在制度建设,通过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长效管理制度,来巩固清理整治的成果十分必要。而要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重要的是广大农民能够意识到农村河流保护要依靠大家,每个人都不做污染河流的事情,而农民掌握和使用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循环综合利用技术也十分重要。必须建立制度,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建立和完善乡镇公共服务机构,发挥他们应有的公益性,才能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

农村河流治理篇(6)

中图分类号: S2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环境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是提升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环境设施的投入水平直接关系到城乡环境质量。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特别是环境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已成为影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1,2]。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现状的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3,4]。本文主要通过相关资料查询、分析考察,用准确数据指出延安市梁家河流域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提出延安市梁家河流域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发展的具体措施,希望对各地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对有关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1梁家河流域农村环境现状分析

1.1自然概况

梁家河流域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东南方向5km的文安驿镇210国道以北,全流域包括梁家河村、梁家塌村、舍和沟村、木瓜山村共四个行政村,共有393户,总人口1133人,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梁家河村是延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梁家河流域位于文安驿川饮用水源地(为延川县县城地表水水源)上游,梁家河河水流向为自南向北,梁家塌村、梁家河村、木瓜山村沿梁家河干流由南向北沿河分布;舍和沟沿梁家河支流分散分布。

1.2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1.2.1畜禽养殖污染

近年来,按照延安市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该流域4个村坚持“远抓枣果、近抓畜”的产业发展思路,发展枣果面积4000亩,发展养殖大户80户,猪存栏2000余头,鸡5000只,牛存栏252头,使整个流域农村村民收入显著提高,养殖业已经成为该流域农民致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梁家河流域内的规模化养殖比率不高,大部分养殖方式沿用传统的家庭式养殖模式。畜禽养殖场的粪便及冲洗废水直接排入河道内,对位于下游的延川县县城地表水水源造成了污染,夏季极易滋生蚊蝇,也会成为传播病菌的途径。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使流域内脏、乱、差矛盾突出,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当地最主要的污染源。因此,梁家河流域的养殖业发展威胁着流域及县城居民的饮水水源地的水质安全。

1.2.2村庄生活污染

梁家河流域内因农村经济条件限制和观念意识落后,加之大部分村庄缺乏统一规划,住宅建设没有与村庄道路、排水沟渠统一考虑,因此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废弃物大部分未经有效处理,随意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倾倒,尤其是排入河道内,严重影响了下游水质质量。不仅严重影响农村环境卫生,而且由于污水的渗漏和随河水漂流,造成地表水、地下水及河道的严重堵塞和污染。与此同时,随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水冲式厕所的使用、农民洗澡条件的改善,将会使得农村水污染问题凸现。生活污水问题解决不了,农村群众生活水平难以实质性提高。

此外,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已不再只是草秸、草灰等有机垃圾,“白色垃圾”、塑料制品等有害垃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成份不可降解,而且析出物具有毒性。

1.2.3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严峻

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流域的四个行政村近期支柱产业已确定为畜禽养殖,规划发展养殖大户80户,正以其在农业中不断扩大的比重逐渐改变着该流域的农业生产结构,为当地的新农村建设起到良好的经济带动作用。但与此同时,这种转变也使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更显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特有的气候和地形地貌造就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延川县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林草覆盖率36%,植被以草丛低矮灌木为主。水土流失是延川县的一突出问题,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壤条件的全面恶化,是延川县多年农业生产以及生态建设徘徊不前的致命因素。长期面临的水土流失使区域表土层不断剥蚀,土壤贫瘠,地表植被难以形成良好的覆盖度。此外,植被物种相对单一,生态循环链相对脆弱,人类生产的每次不良侵入,都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显著的破坏。

(2)农业结构转变消减了一部分人对种植业的热情。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对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努力。部分粮、果种植农户转变为畜禽养殖户,使其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其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也使当地只有持续投入才能形成一定程度维系的农业生态,有可能出现因缺乏持续投入而荒废的情况。

(3)河道侵蚀严重。经实地调查,梁家河流域内村庄和河渠的绿化覆盖率很低,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河川两岸缺乏植被和必要防护措施的保护,河水的冲刷对河道侵蚀严重。

(4)行政村的绿化没有达到绿化标准,村庄缺林少绿、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与广大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中“生态良好”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2梁家河流域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2.1水污染治理

为了对流域内的畜禽养殖污染及生活污水污染进行综合整治,确保下游城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按照“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的原则;根据建设地自然资源情况,按照“因地制宜,满足功能,方便管理”的要求;综合考虑投资和效益的关系;坚持“低投入、多产出、上档次、上水平”的方针,采用建设大型沼气工程集中处理人畜粪便和采用人工湿地处理优质杂排水的方式来治理。以沼气技术为纽带,将沼气、养殖和种植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做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形成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系统;完善沼渣、沼液及沼气利用,保证环境整洁,物尽其用。优质杂排水成分简单,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无需消耗动力,运行简单方便。

2.1.1人、畜粪便处理

(1)梁家河村、梁家塌村和木瓜山村人、畜粪便产出量预测

沿着梁家河河道有三个行政村,分别为梁家河村、梁家塌村和木瓜山村,梁家河人、畜排泄物预测量为7.5m3/d,人、畜粪便冲洗污水为30m3/d。具体畜禽粪便及污水产出量预测见表1。

表1梁家河河道各村畜禽粪便产出量预测表

(2)舍河沟村畜禽粪便产出量预测

舍河沟村位于梁家河的支流,畜禽排泄物预测量为4.35m3/d,人、畜粪便冲洗污水为40m3/d。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舍河沟村畜禽粪便产出量预测表

(3)粪便收集方式

由木瓜山村起,至梁家塌村共4.4km,区域内沟壑纵横,地形高差约20m。区域内地形高差较大,地形支离破碎,不利于管道敷设;由于流量较小,粪便易在管道内沉积;管道易堵塞。 根据现场踏勘,区域内共形成5处较集中的养殖户,在每个养殖户集中区域设置一座粪便收集池,容积25~30m3,沼气工程建设位置设置在养殖户比较集中的梁家河村东侧。采用5t吸粪运输槽车进行清运,日处理按30t测算,每日运输次数6次。

舍河沟村现已着手进行集中式养殖工程的建设,系统紧邻养殖区,设计采用管道式收集方式。

沼气工程建设方案

梁家河上游区采用人工清干粪工艺,沼气工程的发酵原料粪便悬浮物少,固形物浓度较低,设计采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工艺。具体工艺设计采用中温UASB高效厌氧工艺,水力停留时间(HTR)4d,COD去除率80%~85%,池容产气率1.0~1.2m3/(m3•d)。按照废水30 t/d,COD 10000mg/L,有机负荷为2.5 kg COD/ ( m3•d)设计,消化池容积约为120 m3,池容产气率按照1.0m3/(m3•d)计算,沼气产生量约为120 m3/d。

舍河沟村禽畜养殖场沼气工程的发酵原料以粪便为主,而粪便悬浮物多,固形物浓度较高,设计采用升流式厌氧固体反应器(USR)工艺。具体工艺设计采用中温USR厌氧消化工艺,有机负荷2.5 kg COD/ ( m3•d)、池容产气率0.9m3/(m3•d)设计,消化池有效容积约为290m3,水力停留时间(HTR)7d。每天产生畜禽粪便为4.35t/d,粪便含固量20%,TS为0.87t/d;

沼气产生量:0.3m3/kgTS,则沼气产量为261m3/d;总粪污量:总粪污量为40m3/d,此时固含量2.2%,;沼渣量:按TS量的35%,则产生的沼渣为0.3t/d。

在稳定的工作运行状况下,沼气经气水分离器、脱硫净化塔净化处理后作为燃料使用。沼气作为清洁高效能源,热值为5500kcal/m3。沼气在经过阻火器后,通过燃气管道直接供区域养殖场和农户用气。

2.1.2优质杂排水处理

优质杂排水(洗衣、洗米、洗菜、洗澡废水)成分相对简单,可以应用生态湿地的方式处理,然后达标排放。这种处理方式将节约成本,便于操作,产生较好的环境效益。

拟按照一个行政村一座人工湿地的规模设置,设置4座人工湿地系统,在人工湿地前端设置厌氧调节设施,并按照分流制的要求,设置单独的优质杂排水污水管道,以保证人工湿地雨季的稳定运行。

2.2生活垃圾污染治理

2.2.1治理对策分析

梁家河流域内有梁家河村、梁家塌村、舍和沟村和木瓜山村4个行政村,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梁家河流域村庄基本情况

农村生活污染治理主要为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由于农村生活污染涉及范围大,不同规模的村庄存在的问题不同,其整治方法也不应相同。梁家河流域的村庄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主要沿着梁家河沟道分布3个村庄,舍和沟分布在舍和沟沟口,平均每个村子常住人口100人左右,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00kg/d,总的垃圾量400kg/d,年垃圾量146t/a,没有必要在流域内建设垃圾填埋场,可以在各村庄设垃圾台,将生活垃圾收集起来,运送到周围附近的垃圾场统一填埋。延川县已经规划在禹居、文安驿两镇之间建设日处理垃圾15吨的垃圾填埋场,梁家河流域的生活垃圾可以送到该填埋场填埋。

2.2.2治理规划方案

建设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包括垃圾收集台、垃圾压缩设备和垃圾清运车辆配备。根据梁家河流域内4个行政村常住人口规模平均为100人,每半个月清运一次估算,生活垃圾产生量按照1kg/p•d计算,每个村半个月生活垃圾产生量1.5t,每村可以设1.5m3的垃圾台2个,整个流域配备1台垃圾车,用于垃圾清运。具体建设规模如表4所示。

表4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程项目规模

2.3生态环境恢复及治理规划

生态环境恢复及治理规划主要包括村庄美化绿化和梁家河流域生态防护林建设两部分内容,其中村庄美化绿化面积约2.1万m2,流域生态防护林绿化面积约16.5万m2;以庭院、村庄、道路、沟渠两旁绿化和村周围一片林建设为主要内容,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形成“道路沟渠林带化,乡村园林化,人口居住区坡面风景化、生态化”的造林绿化新格局。具体生态环境恢复及治理规划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生态环境恢复及治理规划内容

2.3.1村庄美化绿化

2.3.2梁家河河川生态防护林建设

(1)道路绿化

加强规划,以轴带面,与村庄整体绿化景观及周围大的绿化生态背景共筑清晰完整的绿化网络。重点做好道路两侧行道树与绿化带的建设,行道树宜选择旱柳、速生杨、刺槐、元宝枫、侧柏等本地适生的乡土乔木,并可搭配一些常绿乔木。绿化带的植物配置要呈现植物多样性展示景观,采用不同群落聚集栽植,各植物品种之间有机过渡。

(2)一村一片林建设

结合地方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的实施,制定山林种植规划和年度种植计划,组织开展山林建设。具体实施时要注意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在制定作业设计方案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力求使作业设计与当地农村实际及群众的意愿相结合。二是注重选择乡土树种,实行针阔搭配,绿化与观赏相结合。三是注意选择经济林种树种,与群众增收相结合。尤其在“一片林”建设上,大都选择实施了适合当地生长的苹果、梨、红枣、花椒等经济林,沙棘、速生杨等有经济价值的兼用树种,或在村庄四周直观迎坡面栽植侧柏、火炬等风景林。山林建设初期计划每村营建约50亩。梁家河川生态防护林的建设将增加林地土壤蓄水的能力,减少地表径流,抑制水土流失,最终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河川生态防护林建设以“一村一片林”为基础,以形成村庄建林、流域连片的河川水土流失防护林体系为目标,而防护林的建设宜选用针阔混交型、经济林型等,林分结构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带、网、片相结合,充分发挥森林的防护效能和提供林特产品的能力。此外,根据树种特征、立地条件、经营目的,主要选择乡土树种,有条件可引进成功的外来树种,包括马尾松、落叶松、冷杉、云杉、圆柏、漆树等多类树种。经过改造以后,单层次结构的林分转变为复层结构的林分,可以改良土壤,不断提高地力。

在河道上游进行生态防护林建设的同时,也应对河道进行适当的疏通,对局部堤岸进行工程防护,对全线河川进行植被恢复,从而实现防、疏、截、治、保相结合的河川综合整治模式。

3结语及建议

综上所述,针对陕西省延安市梁家河流域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采取沼气+人工湿地生态模式,解决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的问题;建设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应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采取村庄美化绿化和梁家河流域生态防护林建设的方案改善梁家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但是,要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状况,为广大农民提供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环境,促进农村、农业的全面发展,除了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还要引入利益驱动机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升其对农村各项公共事务和公共财产的管理能力;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出发,分类制定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林洁.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7):49-52.

[2]郑晔,刘志祥,王勇术.在新农村背景下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J].社会科学研究,2012,6:25-29.

农村河流治理篇(7)

,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素。21世纪初叶,为切实改善全区农村河道水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随着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的实施,我区按照“生态立区、科学治水、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全面展开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建设以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为目的,着重强调功能与生态并重、建设与管理保护并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味设计、高标准建设的方针,把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整治农村环境的重要切入点,贯彻“以人为本、环境为重、生态治水、点面结合”的治水思路,重点突出“清水”、“生态”理念,将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引向深入。

二、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的实践

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面广量大,河道大小、功能、层次不一,沿河环境复杂,治理措施也因地而异。我区在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中,也开展了各个层面的试点,树立典型,积累经验,通过对农村河道进行分类分级治理,逐步推进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典型的河道建设模式。

1、骨干河道

骨干河道的主导功能是行洪排涝,这类农村河道原本滩地较开阔,洪水期水流漫滩,利于行洪滞洪。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河道淤积、滩地被占、污水直排入河现象普遍,严重影响了原有的蓄洪排涝能力。针对这一情况,该类河道设计以保障20年一遇洪涝排水能力为前提,重点突出“生态”与“休闲”功能。采取的主要整治措施有:①清淤疏浚。采用机械及人工开挖等方式,增加河道水深及过船能力。②河道拓宽。根据行洪排涝要求,通过地形地质条件踏勘,对河道进行单边拓宽,增加河道过流断面,以降低洪水位,减少洪峰压力。③砌石护坡。骨干河道汛期洪水量大流急,因而河岸采用浆砌块石护坡,以提高抗冲刷能力, 保证行洪安全。④恢复滩地,实施绿化。河道拓宽后,顺应河势,恢复两岸河滩,并实施绿化景观工程。尽量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保留弯道,弯曲的河流及滩地非常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发展,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⑤综合开发利用。在维持滩地行洪功能的同时,利用滩地设置河滨公园、交通辅道和小型野外活动场所,开发其休闲、亲水功能,使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得到全面发挥,成为人们娱乐、健身、垂钓、游玩的好地方。

2、景观河道

景观河道是指位于主要公路两旁或流经农村集中居住小区和生活区的河道。对于景观河道的建设,重点突出“景观”与“亲水”功能,坚持河道建设与景观建设有机结合,为广大居民创造一个休闲舒适的生活环境,展现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采取的主要整治措施有:①疏浚展宽。对河道淤积进行疏浚,对狭窄而有展宽条件的河段进行适当拓展。②修建构筑物,创造水景观。在河道中设置潜坝、翻水坡及导流坝等,其使用材料,多为土石料、混凝土等。通过改变水流形态,丰富水体景观。③生态型护坡。主要采用大块鹅卵石堆砌、干砌块石、松木桩等护岸方式,使河堤趋于自然形态。④设置亲水平台。通过建设河埠头及亲水平台,拉近人们与水的距离,还原人水亲密接触场景,营造人水和谐的自然状态。⑤配套景观建设。在河道两岸设置绿化景观带,并配套建设娱乐活动设施,为人们提供健身、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3、进村河道

进村河道是指进出村庄的主要河道。对于进村河道的建设,重点突出“清水”与“生态”功能,坚持河道建设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为村容村貌的改善锦上添花。采取的主要整治措施有:①综合清理。这类河道原本管理薄弱,通过对河道进行清淤、清障、清垃圾的综合治理, 河道环境状况很大改观,群众对河道保护意识也有提高。②复合型护坡。正常水位以下采用干砌石挡土墙,正常水位以上采用毛石堆砌斜坡、自然植被土坡、松散抛石等护坡形式,丰富水生动植物生存空间。③绿化美化。结合河道周边环境状况,因地制宜实行两岸绿化,美化河道环境,突出乡村风貌。

4、田间河道

田间河道是指分布于田间地头的各类小河道。对于田间河道的建设,是在发挥防洪排涝、蓄水灌溉等功能的前提下,重点突出“自然”与“生态”。尽量维持河道原貌,减少由于工程对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采取的主要整治措施有:①自然护坡。在进行清淤清障和建设护坡时,除个别冲刷严重河岸需筑堤护坡外,尽量维持原有的自然面貌,保持天然状态下的河滩、岸线形态。②裁弯取值。对于田间一些蜿蜒性河型采取适度地截弯取值,既增加河段排涝能力,又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③植物加固。对个别受冲严重的天然河堤内侧可采用种植水杉、芦苇等植物,加固自然护坡,满足水土保持和美化环境的需要。

三、农村河道水环境保护的实践

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巩固河道整治成果,发挥河道综合效益,我们坚持建管并重的理念。在搞好河道水环境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水环境的长期管理与保护,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截污治污,加强管护

污水的无序排放是农村河道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要彻底改善水质,必须严格控制点源污染、减少面源污染、治理内源污染。针对实际情况,我们采取截污措施来削减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以改善河网水质。将乡镇企业、养殖场等污水集中收集到污水管网,并实施了集居地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同时加强宣传教育,规范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改变人们将垃圾往河道倾倒的陋习。在截污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河道的滩地、水面(湿地),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提高河流水体自净能力,达到吐旧纳新、流水不腐的效果。

2、植物种植,生态放养

通过采取截污、保洁等措施后,河流中的富营养化、浑浊、透明度难以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而植物种

植、生态放养措施的实施,对改善河道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节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净化河道水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通过种植一定面积的高等水生植物,如美人蕉等,在水陆交错带,配备其他的水生植物群落,包括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如芦苇)、浮水植物等,同时在河中放养鱼、蚌、螺等滤食性及观赏性鱼类。通过动植物对水体进行的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吸收和微生物分解,一方面对污染水体进行高效净化,使富营养化的水体变清;另一方面营造了良好的水生态景观,水生动植物多样性得到自然恢复,出现了水草整齐葱郁、水质明显改善、鱼儿畅游成趣、居民垂钓休闲、渔民收入增加的喜人景象。

3、定期维护,落实保洁

为保持已治理河道的水面清洁,巩固河道治理成果,我区专门成立了河道保洁中心,负责河道日常保洁及水生植物的管护工作。通过配备专业保洁人员、落实专项资金、制定相关考核制度,保证河道保洁工作的顺利开展。保洁中心的成立给群众参与河道管理提供了平台,农民群众对河道保洁监督踊跃,自身环保意识提高,有效促进了河道保洁工作。保洁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改善河道水质、维护水生态系统稳定、提高水环境承载力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的体会与探讨

镇海区从2003年开始探索并实施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结合自身的地域、经济、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寻找适合本地区的水环境治理措施。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农村河道水环境及人居环境条件明显改善,已经治理的河道基本上达到了清水河道建设的总体目标----“水清、河畅、岸绿、景美”。

1、科学规划设计,充分发挥河道治理的综合效益

根据农村河道的不同层次、不同功能,坚持科学规划,实行综合治理,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把农村河道治理与土地复垦、路桥建设、环境整治、植树造林、发展水产养殖、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解决好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充分发挥农村河道整治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营造良好的农村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

2、给河道以生命,突出亲水、生态、休闲功能

水是江南独特魅力所在,河道的建设始终贯穿生态治水理念,以“回归自然”和“人水和谐”的设计理念精心打造特色农村水环境。对于骨干河道,工程的平面布置与绿化园林建设结合,因地制宜,采取植物种植、植被保护等生态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确保河道行洪排涝及生态功能。对于穿越农村集居地段的河道,充分考虑村民对河道景观和环境和谐的要求,打造具有亲水理念的景观河道,通过建造戏水池、河埠头、凉亭等亲水、休闲设施,提高河道两岸环境和品位,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进村河道及田间河道的建设突出自然和生态,使河道防洪工程与河道两岸融为一体。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河道面貌极大改观,沿河两侧已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理想场所。

农村河流治理篇(8)

近年来,梨树县紧紧抓住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改革的机遇,不断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相继实施了一批重点水利工程以及农村河道疏浚和沟塘整治等,大力建设水美乡村,农村水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受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群众卫生文明习惯未养成等因素影响,农村河道特别是景观河道随意乱占乱种、违章建设等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农村河道水质仍然较差,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水环境治理任重道远。

1区域概况

梨树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地处东辽河下游,是吉林省的主要粮食产区之一,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县总人口86万,其中农业人口64万,占总人口的74%。耕地面积360万亩,其中低洼易涝面积112.5万亩。境内有5条主要河流,东辽河为最大的一条河流,流域面积2532km2,堤防达到20a一遇的防洪标准,有效地保护着沿岸耕地的防洪安全[1]。近年来,由于历届政府和各级领导的大力关注和支持,该县加大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力度,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防汛抗旱、水土保持以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1)坚持农村河道与农村环境整治有机结合。在农村水利规划上,由水利部门牵头将农业开发、国土、发改等相关部门实施的农村水利项目进行有机整合,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体水环境进一步美化、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综合效益进一步凸显。(2)农村水利风景线独具特色。通过对上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先后实施了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相继打造了较多水利风景线,成为梨树县农村水利又一张新“名片”。(3)农村河道管护投入逐年加大。梨树县政府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组建河道保洁队伍,为每一名河道管理员分别配备了保洁船、垃圾运输车、救生衣等设施,经过几年来的运作,在保障农村河道管理和农村水环境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4)水美乡村建设亮点纷呈。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优化水资源配置,落实长效管护机制,打造水美乡村,独具梨树特色。

2城乡河道管护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梨树县大力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通过编制规划陆续开展城乡河道治理与管护,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治理与管护走上规范化轨道的同时,在水利现代化建设及水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一些旧有问题还未解决,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2]。

2.1污染淤塞较重,部分河道亟待整治

尽管近年来的农村水利投入较大,部分重点开放线沿线河道进行了整治,按照规划农村河道疏浚一般7~8a左右进行一个轮回的疏浚,但由于全区待整治河道面广量大,部分镇村境内的小沟小河由于长期得不到整治,形成名副其实的断头河,有的已经成了臭水沟。如今河道垃圾较多,河床严重淤塞,污染较重,成为影响群众生活的“毒瘤”。

2.2管护经费不足,难以达到治理效果

尽管在管护上投入了一定的经费,但仍然需要加大除草船、打涝船、除草机等相关机械设备的投入,以及加大对河道保洁人员劳动保障性经费的投入,才能达到较好的管理效果。目前区乡两级政府很难再拿出更多专项经费进行投入,从而影响了农村河道管护的效果。同时未形成市场机制参与的经费筹措机制,河道管护经济效益见效缓慢,不利于引入社会闲散资金帮助河道整治、治理与管护[3]。

2.3队伍建设滞后,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全区农村河道管护涉及河道内的水生物打涝清除、垃圾清理,新建河道堆堤绿化养护等工作,管护工作面广量大。目前由乡镇成立的农村河道保洁队伍,由于保洁人员工资标准偏低,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不能适应繁重管护任务的需要。加之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在农村河道水生植物的清除以及绿化养护上缺乏一定的经验和基本的常识,需要一支专业化养护队伍。

2.4群众意识淡薄,长效管护任务艰巨

部分群众环保意识淡薄,还没有定点投放垃圾的习惯,时常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偷偷倾倒在河堤或河内,既影响了河道行洪,也污染了河道。甚至还有保洁人员在打扫道路垃圾时,为了减少工作量,将路边的垃圾扫入河道中,借河道冲污时将垃圾冲走,这些都是河道垃圾得不到治理的根本原因。由于群众环保及河道保护意识的淡薄,河道长效管护及治理效果保障任务艰巨,往往陷入治理后再污染、在淤塞、再治理的恶性循环。

2.5执法力量薄弱,主管部门重视不够

由于违法成本低,部分群众随意挖掘河堤绿化带种植蔬菜,以及河道管理范围内违法建设现象仍然存在。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得到了遏制,但已经形成事实的涉河违建让主管部门难以全面清理,取缔违建更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基层水利站所执法力量本身就较弱,在执法上更大程度要依赖于乡镇政府或公安力量进行配合。

3对策及建议

3.1科学规划,加大农村河道整治力度

更新治河理念,提高建设标准,从系统、生态、经济、人文、效益理念出发开展河道整治建设工作。(1)要统筹城乡河道建设,把河道整治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有计划、有重点,分轻重缓急,重点加大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以及影响群众生命健康的河道整治力度。(2)要进一步实施“通网活水”工程。对全区所有“断头”河道进行一次深入排查并加以疏浚,提高各类河道的水体流动性和自净能力,提升农村河道整治的档次和水平,维护水系生态平衡。

3.2多元整合,破解农村河道管护资金难题

(1)充分利用好政府相关部门统筹的管护资金。积极争取省、区、乡镇三级财政的补助资金额度,统筹使用区乡河道疏浚等专项工程经费。(2)有效整合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农村环卫保洁、农村公共绿化设施管护、农村公共活动场所等方面管护经费[4]。(3)推行“以河养河”。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具备竞标发包的河道进行对外发包搞水产养殖,收取一定的承包费和管理费,将河道两侧的堆堤收回竞标发包或联营方式进行植树造林,所获收入用于弥补河道管护经费不足。

3.3创新管理,探索农村水利工程管护新模式

3.3.1以水利站为依托成立农村水利工程管护公司随着乡镇水利站职能将逐步由建设型向管理型转变,以及区域供水工程的实施,乡镇水利站下设的水利建筑分公司和民生自来水分公司的发展前景将不容乐观。以乡镇水利站为依托,成立农村水利工程管护公司,既是解决当前河道管护、水利工程管理、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也是解决基层水利站企业人员分流需要。3.3.2积极探索农村水利工程管护公司新机制一方面是组建农村水利工程管护公司,强化业务培训。公司人员的组成,在基层水利站部分企业人员、乡镇原有的河道管护人员中进行择优整合,必要时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严把人员准入关。实行定期培训制度,不断加强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培训教育,凡使用除草船、除草机等机械操作人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以满足河道管护工作需要。另一方面明确责任和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对每一名人员按工作量和难易程度合理划分河段,实行包干制,定区域、定任务、定责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工作制度,对公司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其次先点后面,摸索经验全面推行。选择几个乡镇水利站成立农村水利工程管护公司,按照公司标准化的模式先行试点,不断积累管理经验,待具备条件后在全区全面推广。3.3.3拓展外延推行“四位一体”管护模式结合农村环境整治和水美乡村建设等,将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农村环卫保洁、农村公共绿化设施管护、农村公共活动场所管护等进行有效整合,统筹开展“四位一体”管护,着力向农村环境管护全覆盖方向发展。

3.4强化宣传,加强涉河违建查处力度

提高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搞好农村河道管理乃至改善农村环境的有效途径。日常管理中,水利执法和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水法规和环保常识的宣传,通过在村民聚集地悬挂宣传横幅,组织发放宣传卡等形式,使广大群众主动摒弃乱倒垃圾的陋习,自觉维护河道清洁。加大水政水资源执法力度,要充分借力于公安和当地政府力量,对典型的违章种植、涉河建设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5]。

3.5群防群治,发挥用水者协会作用

每个乡镇在成立农村用水者协会的基础上,动员镇村德高望重的老支书、老党员参加农村用水者协会,进一步完善农村用水者协会制度,发挥老同志身上的余热,加强河道管护和水利工程管理的宣传[6],以达到群防群治的管护效果。

3.6强化督查,加大管理考核力度

在各乡镇成立水利工程管护分公司的基础上,由相关部门牵头成立相应的考核和督查机构,定期对各乡镇河道管护人员对进行定量考核,量化排名。实行保证金制度,考核结果与是否继续聘用以及工资等挂钩,奖惩分明,进一步增强河道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促进农村河道管护工作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吉林省梨树县农村河道治理与管护问题课题研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为适宜新时期水利工程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谋求农村河道科学防治的新思路。农村河道治理存在着诸多难题,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科学管理与长效管控相结合并举的方式,防止出现问题的反弹,界定好河道的权属关系,设立管理红线,加强政府的督查考核力度,建立一套水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做到事前预判、事中监查、事后处置相结合。只有不断提高河道治理工作的监测水平,高标准严要求,才能不断挖掘、利用好河道天然资源,挖掘经济效益,在河道治理和管护上真正走向以河养河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兰双双.梨树县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2]任晓平,魏丽娜,毛志刚.浅析梨树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才智.2012(7):326.

[3]姚东梅.梨树县农田水利现状分析[J].吉林农业.2014(10):53-53.

[4]王丽波.浅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及策略[J].才智.2012(34):306.

农村河流治理篇(9)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 further implement the" award for promoting the policy " governing, complete the Haicheng municipal rural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demonstration contiguous task, protect the environmental safety and people health in the Haicheng river source area, completely solve the merging demonstration zone rural environment problem, combined with the Haicheng actual situ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and researches on how to formulate the contiguous rural environment remediation plan.

Key words: rural environment ; continuous rectification; management goal; treat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R33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前言

为进一步落实“以奖促治”政策,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完成我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任务,保障海城河源头区域环境安全和群众身体健康,彻底解决连片整治示范区的农村环境问题。按照整村推进、连片整治、投入一批,见效一批,分批分片滚动推进的原则,结合海城实际,对海城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方案进行探讨与研究[1]。

2.指导思想、治理目标和基本原则

按照整村推进、连片整治、投入一批,见效一批,分批分片滚动推进的原则,结合海城实际制定实施方案。

2.1指导思想

落实“以奖促治”政策,实行政府主导、上下联动,整合各方资源,集中支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实施村屯环境综合治理,探索区域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经验,为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奠定基础。

2.2治理目标

重点推进海城河源头接文镇14个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实行整村推进、连片整治,集中资金投入一批,见效一批,最终实现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全面建成,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粪便等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饮用水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村庄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机制和农村环保设施运行管理机制,力争实现“全国一流,辽宁第一”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2.3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广泛参与。中央、省、市财政资金引导,吸引社会资金,鼓励农民投工投劳。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连片整治任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协调推进。

因地制宜,突出成效。根据连片整治区村庄的自然、经济条件及发展需要,合理选择治理技术和管理模式,有针对性地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取得显著成效。

试点探索,建立机制。在连片整治示范区探索村镇环境管理、人员设置和环保设施长效运行机制。

3.示范区域情况

2010年海城河源头示范区位于鞍山市海城市接文镇,共包括14个连片村庄,区域内人口21853人,户数6187户,亩数231699.2亩。以林、果、蚕、药、食用菌、旅游产业为主,是我市重要的水果生产和林业基地。水果09年总产量超过2.5万吨。

以接文村为中心连片区域为接文镇所辖14个行政村属海城河流域,上游有孙家坎和山咀2个小型水库,该河流是辽河的一级支流,是海城百万人口的水源地之一。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增长,畜禽养殖的迅猛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

4.主要工作内容

4.1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

以接文村为中心的海城河源头示范区域全部是接文镇所辖14个行政村,上游有孙家坎和山咀2个小型水库,该河流是辽河的一级支流,是海城百万人口的水源地之一。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增长,畜禽养殖的迅猛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主要表现在:

农村饮用水水源污染。一直以来村屯内水源地无水源地保护警戒标志和污染防护设施,造成水源地人为污染,直接危害群众健康。

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

农村环境设施建设滞后,村镇财政困难,无力投入资金用于农村环境建设。

生活垃圾污染。连片示范区域由于农村生活方式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年产生产生活垃圾近2万多吨,历史遗存垃圾近6.5万吨,垃圾长期堆存在水源地周边及河道两侧,造成村庄环境严重污染。特别是汛期,大量垃圾经雨水冲刷排入海城河,造成河道阻塞和河道滚落,对海城河流域造成严重污染。

畜禽养殖粪便污染。随着接文镇畜禽养殖户数不断增加,连片区域内年产畜禽粪便总量约为4万吨。由于无畜禽粪便处理设备,大部分畜禽粪便在未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施用于农田,不仅破坏农田土质,而且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生活污水污染。近年来,随着接文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连片区域内生活污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污水排放量达15万吨[2]。一是生活污水来源增多。主要包括人畜排泄及冲洗粪便产生的污水和生产污水。二是污染严重。由于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大部分流入海城河流域内,最终排入辽河,小部分渗入地下,使河流和居民区内污染极为严重。

4.2拟开展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内容

饮水:在水源井周围设立水源地保护警戒标志牌,防止人为污染水源;加大畜禽的管理,严禁在水源井上游及周边进行养殖。同时建设截污防护栏,保护饮用水源井,避免人为或牲畜对水源造成二次污染。

4.2.1水源地防护栏建设工程

建设内容及规模:建水源地防护栏1700米[3]。

4.2.2设立水源地保护标志牌25个。

垃圾:近期采用“户分类减量-村收集分检-镇统一转运-市集中处理”模式。

远期在析木资源化处置中心建成后采用“户分类减量-村收集分检-镇统一转运-片区集中资源化处理”模式。

4.2.3垃圾分类收集回收系统。根据本地区实际,由村民将生活垃圾初分后放入垃圾桶,垃圾桶垃圾装满后再倒入分类垃圾点,村保洁员通过人力垃圾收集车将垃圾转运至垃圾临时堆存点,镇通过垃圾运输车将垃圾转运至市垃圾填埋场。

工艺路线:

生活垃圾户分类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垃圾生产农家肥施用农田

农村河流治理篇(10)

(一)总体情况

我市2021年新增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共11个,分别是暗流镇响水河村、暗流镇韩家坝村、麦格乡观游村、滨湖街道办事处青山村、新店镇新店村、流长乡凹河村、卫城镇南门村、巢凤街道办事处王二寨村、巢凤街道办事处干河坝村、青龙山街道办事处凉水井村、青龙山街道办事处石关村。截止10月底,已完成农村环境整治的行政村有11个。

(二)我市11个行政村具体建设完成情况

1、暗流镇响水河村

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完成期限为2021年底、有项目覆盖(2020年千村整治百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为集中式污水治理设施1套15吨/日,覆盖40户或150人口、改厕资源化利用覆盖440户1424人。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

2、暗流镇韩家坝村

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完成期限为2021年底、有项目覆盖(2020年千村整治百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为分散式(管网+三格化粪池+人工湿地),覆盖36户。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

3、麦格乡观游村

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完成期限为2021年底、有项目覆盖(2020年千村整治百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为分散式(管网+三格化粪池+人工湿地),覆盖62户。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

4、滨湖街道办事处青山村

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完成期限为2021年底、有项目覆盖(青山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为集中式污水治理设施一套10吨/d和分散式污水治理设施16套共计58吨/d,覆盖,355户1757人。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

5、新店镇新店村

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完成期限为2021年底、有项目覆盖,为新店镇粪污综合利用项目,覆盖400户约2000人。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

6、流长乡凹河村

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完成期限为2021年底、有项目覆盖(凹河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集中式,基本建成,该村改厕资源化利用全部完成,覆盖197户889人。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

7、卫城镇南门村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为改厕资源化利用,覆盖1001户2038人。同时部门村民组生活污水通过管道进入卫城镇姚家寨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

8、巢凤街道办事处王二寨村

该村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完成期限为2021年12月31日、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为纳入城镇污水管网,进入物流新城污水处理厂,4个村民组535户2380人全覆盖。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

9、巢凤街道办事处干河坝村

该村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完成期限为2021年12月31日、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为纳入城镇污水管网,进入物流新城污水处理厂,2个村民组228户862人全覆盖。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

10、青龙山街道办事处凉水井村

凉水井村有9个村民组,人口1579余户3307余人,全村基本实现农村厕所改革工作,无生活污水乱排现象。目前已经征拆4个村民组,正在实施银河世纪、奥特莱斯、广大英才路等项目,剩余五村民组属于项目红线范围,按照我市规划于2022年实施征拆工作。由于该村基本全部实现农村厕所改革工作,且无生活污水乱排现象。又面临马上被征拆,为了节约资金,不再建设污水治理设施。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

11、青龙山街道办事处石关村

石关村有6个村民组,人口1500余户4500余人,全村基本实现农村厕所改革工作,无生活污水乱排现象。目前2个村民组的村民已回迁至清镇市广大城小区,剩余4个村民组属于广大城红线规划范围,正逐步征拆。由于该村基本全部实现农村厕所改革工作,且无生活污水乱排现象。又面临马上被征拆,为了节约资金,不再建设污水治理设施。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

二、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情况

11个行政村中涉及黑臭水体整治的有1个行政村,为卫城镇南门村,目前已基本整治完成。主要由卫城镇政府通过对公路边沟内黑臭水体疏通清淤及覆盖沟板等污染防治措施进行整治。

上一篇: 焊接工艺的基本知识 下一篇: 对医养结合的看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