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思考与行动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15 15:40:04

创业思考与行动

创业思考与行动篇(1)

[作者简介]龚宇平(1981- ),男,浙江义乌人,中国计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梁丽(1982- ),女,浙江临安人,中国计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浙江 杭州 31001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对策”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JDSZ303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22-02

一、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是指思维上的创新,创新的思想是人类的基本能力之一。在一种创新活动中,思维活动的新奇是起到一定的决定性作用的,创新成果的出现离不开创新活动,而创新活动必须要以创新理念为先导。在以知识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为根本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不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我国增强科学技术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实施科教兴国的关键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开始向新技术型产业结构发展,整体的产业总量仅次于美国。可是纵观我国的企业发展,目前多数的企业没有很强的国际竞争能力,整体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出口较少,产品的新技术附加值较低;在信息软件技术领域,一直在国际的中下游水平,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存在很大的差距,整体的行业发展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缺少,核心的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不能创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些新技术。创新能力和思维主要是受制于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形成创造性思维模式,只是一味地受教育,没有发挥出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计算机专业教育这一块,因为其专业的特殊需求,更需要从事人员要拥有创造性思维,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缺少对这一方面的专业的教育,因此,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相对较低。《2011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中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同时列为本科和高职高专就业红牌专业。报告还指出,计算机专业是连续三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本科专业之一,究其原因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

二、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培养现状

1.国外培养现状。国外发达国家一直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给予重视,这与计算机的高度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有学者对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教学体系进行过调研,发现他们经常举办计算机知识讲座,从网络安全、量子计算到计算机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很多问题的思考,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给学生进行讲座的老师都是一些专家学者,对于这种把讲座代替大学计算机基础科学导论的教育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变成为有针对性、有丰富内涵的交流形式,有助于学生尽早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脉络。学校的计算机设施都是可以直接进行互联网应用,可以进行实践教育,很多教学区域都可以进行无线互联网的连接,方便了学生对网络的应用和了解。计算机电子阅览室提供24小时的阅读上网时间,并且还有免费的激光打印机供学生们使用,学生使用这些设备的前提是会进行Unix/Linux操作系统,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都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和Unix/Linux操作系统。学校的服务器上安装有Java、C、C++等计算机编译软件,整体环境较为安全,运行良好,方便了学生们的学习和使用。

2.国内教育培养现状。截至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908所,本科院校740所,其中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院校有598所,共有847个专业点。国内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都是面向社会的通用型人才,但计算机领域更需要的是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专业人才。当前的教育大部分局限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只注重基本学习方法,没有与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相结合。计算机领域所需求的人才是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在工作中能够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以及自我约束能力等。因此,现在的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的教育都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太注重理论,而缺少实践创新能力,严重地脱离了行业的实践需求,一旦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就无法适应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计算机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创新思维

计算机行业需要硬件、软件、网络等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强,人才需求量较大。目前大学生适合计算机行业的工作主要有软件的开发设计、系统维护、系统管理等工作。但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领域和各行业之间相互融合和参透,对人才会衍生出越来越多的需求,这就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基础知识的牢固,需要创新能力和思维模式,还需要对各个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有逆向和发散思维能力。

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有:程序设计思维和计算机编程基础创新能力。程序的编译是对计算方法的分析、学习、创新和综合加工处理的过程,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思维的判断过程。因此在培养计算机软件人才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软件程序设计的教育培养,还要训练学生的这种思维方法。

计算机硬件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硬件的安全维护和数控编程方面工作,需要对电子计算机知识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对计算机硬件工作和微机的开发运用、自动化信息方面比较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考虑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数字逻辑教学”等相关课程,能够培养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以后从事计算机行业的学生来说,需要具备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面对压力能够表现出从容和坚强的意志;要具备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因为计算机的创新需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个人很难独立完成。

四、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更新培养理念。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学校越开放,对外部要求就越敏感,过于轻率地适应眼前的需要而放弃长远的责任则危险越大。”当前,我们的教育淡化了长远的责任意识,停留在满足于适应眼前的现实需要。高校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鼓励和集体的分析,充分尊重学生对知识提出质疑和问题的能力,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日常的教学任务中,增加对创新能力和思维的有意识的培养,把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开发的对象,不断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思考的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能够敢于向权威知识挑战。

2.调整教学内容。要培养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计划中增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节,能够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和掌握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特征和形式,有目的地培养创新意识,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计算机行业的特殊性就是更新时间短,产品更新换代的频率高,新技术的产生较快,因此,学生应该紧跟新技术的发展,掌握的知识要与时代同步,依照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明确重点,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除此之外,还要对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综合性实验等培养环节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3.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思维的前提是拥有丰富的本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一方面靠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靠教师传授。计算机专业教学具有一般教学的普通性,但是也基于其特殊性,拥有特殊的专业特征。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承担着引导学生授业解惑的任务,同时还应该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育形势下起到相应的作用,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对于问题要进行多向思维的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教学的方式是不确定的,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鼓励学生创新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思维方法的运用,从而达到培养思维的目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很多种教学方法:(1)“研讨式教学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互动,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加主动和积极,能够在课外的时间内准备充足,广泛地阅读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想法。(2)“问题式教学法”。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来,学生进行集体的讨论,可以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讨问题的热情,主动分析和研究,然后分组讨论,进而开展小组之间的辩论,有效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等。教师可从多角度设置问题,安排多种思维,多角度地思考,深入浅出地分析。(3)“启发式教学方法”。授课老师在上课之前,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学生可以学到一题多解的思考方式。(4)“案例式教学法”。教师选择实际情况下发生的一些真实案例与学生进行分析,促使学生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讨论实践上会遇到的各种情况,从而缩短学生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4.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氛围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广渠道地组织开展普及性的创新活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努力在校园营造起浓郁的创新氛围,感染和熏陶大批学生,促使他们参加科研创新活动,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因此可以从以下三点做起:(1)学校依据本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能力教学活动,如开展科技活动周、IT技术主题论坛和专题系列讲座等,有创新教学方法的教师进行大力的表扬和奖励,并且向全校进行广泛的推广。(2)开展组织大型的创新科研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这样的创新能力活动中来,对于创新思维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展开。(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建立校企联合项目,加强与社会要求的相互了解,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的第一手资料。

5.培养创新精神。在授课期间,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鼓励,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不草率断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观点,对于有创新和探索性的学生思维模型进行鼓励和表扬,参考评价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学生进行多方法、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的答案,不盲目地迷信权威。另外还需要培养学生敢于向老师、课本和权威进行质疑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计算机领域不断发展的过程。

6.强化教师队伍。教师是领路人,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首先就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素质。如果计算机专业教师自己都没有开发经验和研究能力,只会教教材,那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教师拥有科研创新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就可以在授课过程中信手拈来、举例生动;在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中分析透彻、思维敏捷。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多采用提问式讲课,多为学生介绍本专业的热点问题和未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研究能力。

7.改革考试制度。考试是无形的指挥棒。我国目前的教育考核形式只是简单的试卷考核,这就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走上了死记硬背的学习道路。由于计算机学科自身的特殊性,需要学校改变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注重创新思维的考查。首先要对考试的形式做出调整,考核形式要多样化、全面化。如采取开卷与闭卷结合的考核方法,结合竞赛活动、平时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其次要对考试的时间自主规定,不必遵守统一的期末考试作为考核成绩的模式,可增加阶段性的测试和考核,支持教师使用分阶段的形式进行考核,促使学生综合发展。最后可通过撰写专题报告、研究论文,开展学科内的竞赛活动等形式进行学习情况的评价考核。还可以建立学生创新思维的奖励机制,比如对获得部级或省部级创新设计成果的学生以及在校内外创新实践活动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学生,可申请免修相关课程。

耶鲁大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斯腾伯格曾说过:“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思维将推动计算机事业继续向前发展,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更要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始末,为国家输送更多的推动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教育部高教司.中国计算机教育现状[J].计算机教育,2008(17) .

[3]苏压.企业需求多样 IT人才培养面临困惑[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03-31.

创业思考与行动篇(2)

目前的经济形势对广大中国企业来说,是危机,也是转机,更是推进企业变革的最好时机。而企业必须用创新的精神去面对和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经营管理问题,所以,企业如何创造性解决管理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和重要。

一、界定问题

为了创造性解决管理问题,首先是必须明白什么是“管理问题”。所谓“管理问题”,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现有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是“管理现状”与“管理目标”之间的差距,是“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的差距。创造性解决管理问题,就是以创新的方法,不断缩小“现状”与“期望”之间的差距。

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同时会受到个人情绪和价值观的影响,对“管理问题”的理解也会不同。一项销售任务没有完成,有人理解不是“问题”,因为所有的人都没有完成任务,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企业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造成的。有的人却理解是“问题”,因为其他企业在同样不利的市场环境下,销售情况却比我们完成得好。因为对“问题”的理解不同,企业的管理决策和采取的行动就会不同,员工在工作中采取的态度和表现也会不同。所以,创造性解决管理问题的前提,是发现和提出正确的问题。只有创造性地发现和提出正确的“管理问题”,才能够创造性地解决“管理问题”。

二、创新前提

发现和提出正确的管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管理问题提出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创造性地解决管理问题。任何管理创新都是有成本的,并非所有的管理问题都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去解决,比如:

1、结构化的问题。对当下状态和期望状态很容易确定的结构化的问题,用常规的方法就可解决,不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比如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出现一般的技术差错,或者库存现金与账面余额不符。解决这类问题,因其现状和期望状态是很容易确定的,用专业的财务核对或盘点方法就可以解决,一般也不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

2、规范性的问题。解决规范性的行为产生的管理问题,不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是一种约束部门和员工的行为规范,虽然制度可以创新,但是制度一旦确定下来就要严格遵守执行,违背了制度就要按规定接受处罚,解决这类问题不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

需要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是非结构化和开放性的管理问题,这样的问题并非只有一种解决的可能性,或者并非只有一种答案。在当前形势下,重点需要创造性解决的几个管理问题是:

1、如何改进现有产品以更好满足顾客的需求?

2、如何把握市场机遇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

3、如何通过有效方法降低成本?

4、如何有效开发市场和增进销售?

5、如何通过更好的售后服务留住顾客?

6、管理者如何更加有效的利用时间?

7、公司如何更好地激励员工?

8、如何在不提高薪水的情况下留住优秀员工?

因为这些问题的期望状态和目标状态往往难以确定,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就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去解决。

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在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用光之后,仍然无法解决问题。对于那些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就能够解决的常规性问题,如果以往的和现成的方法仍然有效,内在主动创新的动力就不会很大,企业和员工也不会愿意支付创新的成本。之所以现在很多企业天天喊创新,但是做起来的时候仍然回到老路上去,就是因为走过去的老路和使用过去的方法可能暂时还有效。活在现状感觉很舒服的话,就不会主动去变革。

关键的问题是,这些在今天有效的管理方法,明天还会同样有效吗?在不规则发展和跳跃性变化的时代,传统的管理方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德鲁克在《21世纪管理的挑战》一书中,指出了在管理理论和实务工作中至今被错误应用的几项管理原则,比如,认为企业应该有一种正确的组织形态、应该有一种正确的管人的方法、管理专注于组织内部等管理原则,但是,德鲁克认为这些管理原则与现实远远脱节,它们“已经全数过时,几乎快要变成一种讽刺”。

前一段时期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让整个行业几乎在一夜之间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有的企业采取被动应付,有的企业则在第一时间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和危机处理,整个奶制品行业未来必然面临一场优胜劣汰的重组和整合。更重要的教训在于,其他的行业和企业会从中受到什么启示7是隔岸观火、麻木不仁、依然如故,还是借此机会让自己的企业警钟长鸣,在变化之前进行积极的变革?

德鲁克说:“在一个结构快速变迁的时期,唯一能存活的是那些能够领导变革的组织。”过去的企业是“适者生存”,未来的企业将是“变者生存”,因此,变化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常态,企业和员工能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变得日益重要。

三、创新过程

通常人们把“创新思维的过程”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用创新思维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和步骤。“创新思维的过程”,是产生创意的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对创新思维活动规律的一种认识。解决问题需要创新思维来激发新的创意和洞见,但是有了新的创意和洞见只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了“顿悟”和“灵感”,要想解决问题,还需要按解决问题的过程,把创意和洞见与“问题”结合起来,形成切实可行的决策和行动方案。

运用创新思维的目的是更好地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的过程”是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服务的。创新思维的过程一般分为准备、酝酿、顿悟、验证四个阶段,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为寻求目标、寻求事实、寻求问题、寻求创意、寻求解决、寻求认可六个阶段,在解决问题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运用创新思维来解决阶段性的问题。

以上都是在理论研究上对创新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过程的规律性的基本认识,还有专家学者发明了更为复杂的“解决问题模型”,把“解决问题”上升到似乎只有专家学者才能够胜任的一项“复杂工作”。这些理论对思维科学的研究也许是有意义的,在组织创新活动中也许是有启发和帮助的,但是,在个体的创新活动中,那些能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人很少是按科学的“解决问题模型”来思考的,也并没有意识到要严格遵守所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和阶段。

当创新者坐下来沉思,或者凝望窗外思考的时候,他并没有提醒自己――我处在思考的“预备阶段”或者“寻求事实”阶段,他们通常是围绕要解决的问题,随心所欲和跳跃性的“遐想”,绞尽脑汁和翻来覆去的“苦思”,最后想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与常人不同的是,他们“苦思”

更专注,“遐想”更奔放,思维活动更活跃、思维角度更开阔。

创造型人才在创造性解决问题时,既不是漫无目的的“胡思乱想”,也不是毫无章法的“七想八想”,他们在潜意识中遵从了一个简单的思维法则:发散思考和焦点思考,我们可以创造性的称之为“苦思遐想法”。创造型人才“苦思遐想”的思考过程是:

1、从苦思到遐想――“专注”和“别移”的过程。苦思是专注于问题,遐想是“移情别恋”,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换位思考和横向思考。苦思侧重于逻辑思考,遐想侧重于联想思考。

2、从遐想到苦思――“发散”和“聚合”的过程。遐想是发散的过程,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洞见和创意,苦思是聚合的过程,思考的焦点集中于缩小现状与期望状态的差距,纵深求证。

3、从“苦思遐想”到产生“思想”――“顿悟”的过程。从纷繁的思绪中走出来,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产生最优创意和行动方案。

这种思考形式与其说是思维的“过程”,不如说是“思维切换画面”更贴切,这三个思考转换的过程就像是电影画面的切换,是围绕问题反复性和跳跃性进行的。创造型人才在解决问题时,并不是按理论上的创新思维的“四个步骤”或者解决问题的“六个过程”,依照思维的逻辑来思考,创意思考本身是没有逻辑的,否则就不是“创意思考”。

四、创新的焦点

思考的过程虽然没有逻辑,但是思考的焦点却有分寸和把握,创造型人才在创造性解决问题时,紧紧围绕三个方面,通过思维的“发散”和“聚合”,反复展开“焦点思考”:

1、围绕“现状”展开思考,识别和确定问题。常用的思维工具,比如“SWOT”分析、“5W1H”分析、结构分析、维度分析(空间性、时间性、必要性、数量维度、质量维度)等,都有助于对现状进行系统思考和确定问题,同时也使问题的“预期状态”逐渐明朗和清晰的呈现。

2、围绕“预期状态”展开思考,确定预期目标。运用逻辑思维、逆向思维、水平思考、联想思维等思维方法来确立目标。

3、围绕“缩小差距”展开思考。综合运用多种创新思维方法,产生新观念、新洞见和新创意,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或理想方案,比如常见的系统思考方法,如头脑风暴、六顶思考帽、集体研讨法、水平思考法、价值链分析等。

除了以上三个“问题焦点”之外,创新型的企业家和管理者在解决企业变革面临的管理问题时,也有三个思考的“管理焦点”,这三个焦点是在确定问题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的:

1、围绕“组织”展开的思考。包括战略、组织机制、组织制度、企业文化等问题。

2、围绕“人”展开的思考。包括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绩效考核及奖惩等问题。

3、围绕“产品和服务”展开的思考。包括产品和生产、销售和营销、利润和现金流、供应链和服务链等问题。

创业思考与行动篇(3)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进一步强调指出“:为方便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突出强调要加强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以就业教育为目的的大学教育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逐渐形成一种普遍潮流。

1财经类院校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

创业教育要将研究、教育、商业训练结合起来,为学生从事商业、企业活动做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备。因此,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创业思想教育,另一方面是创业能力教育。

1.1创业思想教育

创业思想教育是创业能力教育的基础。创业思想教育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心理品质的养成。通过创业思想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具有坚定自信、积极向上、善于应变、乐于创新的思想和能力,引导学生构建新的社会价值观,充分认识个人创造潜能的发挥。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推动个体对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个性心理意识倾向。创业意识支配着人们对创业实践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规定着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和强度,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能动性,是创业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创业能力教育创业能力是指影响创业实践活动顺

利进行的主体心理条件,主要包括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创业能力教育包括创业知识的学习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创业知识是形成能力、增强素质的基础,是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人生价值的资本。大学生创业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科技和知识创业,因此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作支撑。创业知识是一种综合体,由多个元素构成,其中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政策法律知识、金融财会知识、公关交际学知识等方面。知识结构对于经营能力的形成、完善,对于创业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创业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判断决策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指挥与控制能力、策划与创新能力、协调与组织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把握机会与创造机会的能力等方面。

2财经类院校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

创业教育是能力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综合体。创业教育不是游离于专业教育而另外创立一种全新的教育,而要在专业教育课程总体系统中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不仅靠课堂教学,还要靠课内外、校内外的多种活动来实现。

2.1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创业思想教育

2.1.1开展创业教育理论学讨论,教育者自身

更新教育理念,把“具有自主创业精神和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具有开放式、实践性的特点。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人才评价、师资建设和管理、考核方式等方面与传统的专业教育存在一定的矛盾。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知识的传授,在强调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并没有把创业教育纳入培养目标。

2.1.2结合德育教育、就业指导开展创业思想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的主导方向是传统的就业教育,缺乏对大学生创业和创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因此毕业生普遍具有浓厚的“择业意识”“,创业意识”十分淡薄。开展创业思想教育应结合德育教育、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自主创业的理念。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相关的教育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在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志向、专业特长和社会需要来选择和确定自己的创业目标,为创业奠定思想基础。

2.2建立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2.2.1建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财经类院校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探索变革,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教学内容上,财经类院校适合采用渗透模式,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较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有关的内容和因素渗透在相应的专业教学内容中,这样既不打乱原有的教学计划和秩序,又通过专业教育的渗透,丰富学生创业知识。可将《创业学》列为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课,增设与创业学密切相关的核心课程为全校性选修课,如创业与风险投资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生产与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项目管理、公司注册与登记、工商行政法律法规、企业财务基础等课程,给各专业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系统学习创业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教学方法上,应该积极探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有利于其思想和能力表达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等。可运用案例教学、组织多种团体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成就感、创新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考试方法上,对传统的单一的闭卷考试进行革新,采取多样化的考评方式。闭卷、开卷、口试、笔试、操作考评并重。学位论文、毕业论文均可考虑采取提交企业案例调查报告或提交一份富有创意的“创业计划书”“、商业策划书”等方式完成,由企业家、学科专家、教师参与考评。

2.2.2注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要求他们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根据目前国内外创业教育的成功实践,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构成要素应当多元化,既包括学校“双师型”的教师,也包括校外的经济管理类专家、工程技术类专家、政府经济部门的专家、成功的企业家、孵化器的管理专家、创业投资家等。因此,学校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对教师进行创业教育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接受创业观念,具备创业教育的知识,并且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同时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密切联系,聘请一些在创业热潮中身经百战的成功人士、投资专家、管理专家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专题演讲和培训,介绍创业经验与教训,以现身说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创新能力。

作者:周瑞琴 单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

【参考文献】

创业思考与行动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046-03

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步伐加快,“创学结合”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其对常规教育教学的影响显而易见。在“创学结合”背景下,应当加快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创学结合”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业与学业双赢,促进学生发展成才。

一、“创学结合”的主要特点与基本要素

(一)“创学结合”的主要特点

1.目标:明确性与生成性的统一。“创学结合”有着明确的目标,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个性”“创业能力”,使学生实现“创业和学业的双赢”。同时,“创学结合”的目标具有明显的生成性:生成于学生“创学结合”的实践中,生成于“创学结合”实施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由于师生个体差异,“创学结合”的目标难免存在不一致之处,而最终将在家庭―社会―学校的互动中得到有效调节,成为得到师生、社会共同认可的目标。

2.过程:实践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创学结合”强调学生在进行学业学习之时参与创业实践,这就使得其具有典型的实践性。一方面,学生以创业理论指导自身的创业实践;另一方面,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深化了对相关理论课程的认识,促进了学业学习,而随着学业学习不断进步,学生的创业实践也相应地取得新的进展。同时,学生的创业实践,是真正的创业,也即参与电子商务,从事网络店铺、实体店铺等的经营管理,实际上,只有进入真实的创业环境,开展真正的创业,才能增加创业体验,提高创业本领。

3.课程:多元化与替代性的统一。“创学结合”强调兼顾学业与创业,合理安排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因而,创业教育课程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形成创业理论、创业实务、职业生涯规划、市场营销等课程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课程体系,同时,课程替代性也凸显出来,也即“创业业绩”可替代“理论课程学习”变得越来越明显,一些参与创业实践的学生能把市场营销做得有声有色,而相关理论学习却比较欠缺。如何科学评价这部分学生,以“创业业绩”替代“理论课程W习”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创学结合”的基本要素

1.主体要素。“创学结合”是教育这一人类实践在创业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各主体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重要活动。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创学结合”的主体可以分为广义主体和狭义主体。就广义主体而言,包括学生、教师、家庭、学校、虚拟和实体店铺、公司等市场经济主体;而狭义的主体,仅指参与创业实践的学生和指导创业实践的教师。不同的“创学结合”主体呈现活力,共同构造了专业学习和创业实践的巨大空间,为“创学结合”质量提升、学生成长发展创造条件。

2.制度要素。“创学结合”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制度才能得以实施与发展,可以说,制度要素是“创学结合”的保障性要素。就广义而言,“创学结合”的制度要素包括了创业实践制度、学业制度、社会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等方面,从不同角度约束着“创学结合”主体的行为,引导“创学结合”主体开展活动。就狭义而言,仅指基于学校独特的教育教学环境的创业实践制度、学业制度,约束和引导者参与“创学结合”的师生的行为、思想和价值观。

3.知识要素。“创学结合”必须依赖一定的理论知识展开,并在“创学结合”实践中发展相关理论知识。根据不同标准,可以把“创学结合”的知识要素分为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前者主要来源于“创学结合”参与者的创业实践,是零散的、感性的,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为参与者所体悟、感受,后者主要来源于课堂理论学习,是系统的、理性的,为教师借助课堂教学相关行为所传播。也可以把“创学结合”的知识要素分为学生方面的知识要素和教师方面的知识要素,前者为学生通过自学、课堂学习、创业实践体验与经验分享等途径获得,后者为教师通过自学、培训等途径所获得,直接影响到前者的结构、广度和深度。

二、基于“创学结合”促进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提升高职思政课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必然要求

“创学结合”是对传统创业教育和学业教育的革新,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课程考核,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课堂教学形式,都与过去有所差别。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在思想观念、情感倾向、学习需求、行为方式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学尽快改革步伐,适应“创学结合”环境下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学习需求的变化、适应学生思想动态发展,而这离不开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只有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师才能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主动适应学习者的需求,适应新环境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二)是提高高职思政课课程设置科学化的内在需要

高职思政课必修课程的地位显而易见,在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为了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在必修课程之外,还应设置相应的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发展人文素质,提高修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而,应当充分考虑“创学结合”环境下特殊的教育教学需求、学习需求、人才培养需求和社会需求,结合“创学结合”运行规律、特点、机制等方面,促进高职思政课课程设置科学化,继而促进教学改革。

(三)是客观评价高职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本质要求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评价高职思政课教学效果主要工具是课程考核的学科分数,学生分数高者为教学效果突出,反之则教学效果较差。实际上,传统的课程考核并不能完全呈现高职思政课教学效果。“创学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关注包括实践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相比之下,基于“创学结合”促进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更易于呈现教学效果。

三、基于“创学结合”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一)基于“创学结合”,优化高职思政课师资队伍

首先,以“双师型”教师为基础,优化高职思政课专任教师结构。专任教师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对高职思政课及教学有着深深的体验,是促进教学改革的核心力量。基于“创学结合”促进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应当从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优化思政课专任教师结构,使其一方面在学生的创业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引导学生诚信守法经营并扩大成功创业的比例,另一方面又能围绕学生的学业开展教学、指导。因而,应当加快培养“双师型”素质的思政课专任教师,如具有律师执业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职业资格的思政课专任教师,为参与创业实践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教育教学。

其次,以企业行业人才为中心,优化高职思政课兼职教师结构。兼职教师是实施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力量,他们来自高职院校内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机构等,有着自身独特的知识优势、技能优势、社会资源优势,与专任教师共同构成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在促进教学改革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创学结合”强调创业实践的实施,追求创业实践的成功,因而,应当优化高职思政课兼职教师结构,依托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以企业行业人才为中心,优化兼职教师结构,发挥他们的优势,提高“创学结合”质量。

再次,以创学双赢为导向,多元培训优化高职思政课教师整体结构。“创学结合”追求创学双赢,而在信息爆炸、知识更新加快的当下,高职思政课教师应当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以不断提升自身水平适应“创学结合”的需要。具体而言,应当围绕学生创业实践、学有所成开展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提高教师的创业相关理论水平,提高思政课程相关理论水平。

(二)基于“创学结合”,优化高职思政课课程设置

首先,围绕学生学有所成,提升高职思政课常规课程。“创学结合”并非抛开“学”而独留“创”,帮助学生学有所成是“创学结合”的应有之义。因而,应当围绕学生学有所成,加快提升高职思政课常规课程,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形势与政策”课等,筑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品格、法治意识、道德意识,为参与创业实践、提高创业成功率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其次,围绕提升创业实践能力,优化高职思政课实践课程。开展实践教学是高职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当围绕提升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构建高职思政课实践课程,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创业相关手续、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分享创业体验等,为他们真正参与创业实践提供相关经验借鉴,提高创业成功概率。但这并不意味着缩减高职思政课实践课程,而是使课程中心转向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转向“创学结合”质量的提升。

再次,围绕课程分类考核,探索高职思政课的替代课程。高职思政课有不同的课程,每一课程内容各异。应当对包括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在内高职思政课进行分类,依不同分类采取不同方式进行考核,积极探索可替代课程。如对创业类选修课、实践课程可以采取开卷考试,或者以创业业绩替代课程考核录入对非创业类选修课、实践课程可以采取开卷考试或开卷考试+闭卷考试等形式进行考核;对职业生涯规划类选修课,可以采取开卷考试或开卷考试+职业生涯设计等方式进行考核;而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形势与政策”课等必修课程可以探索复合式考核,也即“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口试”“开卷考试+口试”“闭卷考试+口试等形式”,而对部分内容则可以探索以实践替代之。

(三)基于“创学结合”,优化高职思政课教学评价

首先,引导多元评价主体参与评价。“创学结合”是创业者、消费者、学习者、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贯穿着不同主体的互动与交流。因而,基于“创学结合”促进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应当引导多元评价主体,以评价主体的评价意见、建议为参考,促进教学各方面改革。尤其要注意引导消费者,也即创业者的服务对象,围绕创业者的思想道德、服务态度、服务方式、服务价格等进行评价,继而借助微信、支付宝等平台对高职思政课进行评价,如创业者不能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则思政课教学应当给予低分甚至不合格的评价,如创业者能守法诚信经营,服务热情周到,可以对高职思政课给予较高评价。

其次,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创学结合”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这些领域虽然联系密切,但也互相独立,对高职思政课存在不同的认知,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品行等方面有着共同的期待。因而,应当建立高职思政课的多元评价机制,如学校内部评价机制、家庭评价机制、企业行业与用人机构单位评价机制、消费者(服务对象)评价机制等。通过多元评价机制,可以了解不同人群对高职思政课教学的评价,了解不同群体对高职思政课教学的要求与期待,从而为促进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更加S富有效的信息。

再次,多元运用评价结果。运用教学评价结果,既可以激励、促进教学,又可以对教学过程的一些不恰当言行进行约束和引导,是优化高职思政课教学评价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础。基于“创学结合”促进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应当多元运用教学评价结果,使其成为激励教师教育教学、科研的重要手段。可以运用课堂教学评价结果改进课堂教学,探索创新适应“创学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运用实践教学评价结果改进实践教学,探索多样化实践教学;可以运用整体教学评价结果,优化师资结构,使师资队伍整体加快适应“创学结合”思政课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涛,陈宇.“创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举措[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2]徐玉成,何淑贞.创学结合视阀下的课程替代研究[J].江苏教育,2013(4)

[3]徐玉成,贾少华.高职创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创业思考与行动篇(5)

思维导图是一种运用可视图表表现发散性思维过程的工具,应用于广泛的认知功能领域,其将大脑产生的想法用颜色、曲线、符号、图片及关键词进行记录、加工,可以加强人们的思考和记忆。思维导图的制作具有艺术性,它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表达人们的艺术个性和创造个性。其特点是以中心图像或中心关键词为主要内容呈放射状向四周发散成有分支的各大主题;大主题连接次主题并继续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分支由线条及关键图像或关键词组成,最终形成全面而整体的树状结构图。思维导图具有可视化、发散性的特点,将其运用在高师美术生学习认知领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在发散其思维的同时,启发其进行创造性的联想,衔接美术教育专业的实践训练,从而提升学生艺术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促进学生教学实践水平与职业能力的提升。

二、思维导图在高师美术生教学活动中应用的意义

在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中融入思维导图教学法,既能够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与了解,又能够优化美术教学活动。思维导图能够将思考过程视觉化,在绘制导图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绘画基本功,使其在绘制与思考中激发发散性创意思维,充分调动其以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1.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目前,部分高师美术生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理论知识学习缺少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只有面对符合其兴趣的事物上才会有较强的积极参与性。发掘学生参与度较高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思维导图的发散性特点,能够改变以往教学的枯燥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利用思维导图发散性思维的特点,让学生从自我分析做起,改变学习的认知方式。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能够呈现美术生的绘画基础,其在绘制过程中通过关键词、图像、色彩、符号、线条等开启高师美术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将想法以个性、生动的方式绘制在纸上,边想象边构建有趣味的思维图像,从而潜移默化地营造良好的学习开端。思维导图教学法运用在课程开始时,有助于学生了解美术课程的学习目标,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对比以往的教学模式,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利于教师化被动为主动地开展教学活动。

2.优化美术课程的教学

基于思维导图的发散性特点,其在美术教学中可以被充分地应用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学情分析等教学准备中。如,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开课前,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法,有利于让学生对新课程和新知识建立初步的兴趣;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教师可以提前了解学生的色彩知识、绘画基础等能力,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分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从而加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通过学生的思维导图制作,可以从全局角度出发,合理而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任务。思维导图对于思维过程的表现具有由主到次的层次感,在课程教学中对于知识点的呈现也可以由难到易地分解,这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化解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在课程接近尾声时,用思维导图进行课程总结与回顾,有助于学生加强技能性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开展之初与结束时融入思维导图,有助于优化美术教学活动,优化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便于教师从全局的角度统筹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师生进行课程回顾与总结。

3.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师范类美术专业以往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开展。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灌输,一些没有基础的学生就易于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将思维导图作为开展发散思维活动的学习工具,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美术采风创作课程中,教师给出创作主题词“乌镇”,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了解和梳理乌镇的风土人情与所见所闻等。学生对主题词进行发散思考,分解出关于乌镇的若干个印象词和关键词,进而联想与分解,层次越丰富越好。在分解细化的同时,用简笔画标出相应的色块、线条、图像,加强思维导图的个性化表达。研究表明,色彩是增强记忆力和创造力最有用的工具之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对乌镇的印象中提取3~4种颜色,将色彩表现作为逐级分支的分类工具,加强学生思考过程中对乌镇各种情景的记忆、分类、组织、分析,增强导图的趣味性、独特性、艺术性。学生在绘制导图的过程中,由懵懂到主动收集创作素材并运用技能技法进行创作;而结合创作思维导图,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也便于根据学生的关注点实现因材施教。

三、高师美术生创新思维和能力提升的可行性策略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方式的调整,一些学生入校前往往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艺术培训,学习基础薄弱,积极性不高,加之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要想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势必会耗费时间,也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因而在高师美术生的美术学习与职业能力比赛中,鼓励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注重创意思维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扬长避短,有利于提高美术师范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1.在常规美术课堂的教学中提升创新思维和能力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多是理实结合类课程,为了在美术实践活动中更好地体现技法技能,并能够体现美术作品的创意性,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开课之初以任务驱动方式将课程内容关键词导入课堂,引入思维导图概念进行示范,并教会学生认识思维导图中心图像或关键词、大主题、次主题的表达方式和图像、色彩、线条等表现技巧。学生在了解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后,可以结合教师给定的关键词自主绘制、自主探索,也可以分组练习、合作探索。思维导图主题词可以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也可以是与课程有关的。学生在绘制完成后可以分组展示与分享,为进一步的创作或练习作铺垫。如,教师以“绘本”为主题词,在课前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到书店或绘本馆收集资料,在课堂上让其运用思维导图表现对绘本的认知,包括绘本类型、阅读对象、绘本内容、绘本的表现形式等,以思维导图的制作带动学生自主探究,进而为其想要设计出的绘本进行前期策划。有目的的前期策划有利于学生将绘本的概念性知识与认知融会贯通,提升创意思维能力,为后续的绘本绘制与创作、实践与练习打好理论基础,提升创作兴趣。

2.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提升创新思维和能力

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往往以装饰画、儿童手工、基础图案等实践性强的内容为主。如何将网络、书籍中常见的绘画题材转化为带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艺术作品,则需要学生对所表现的主题进行系统化的思考与分析。在基础图案适合纹样的设计中,教师以“民间元素”作为关键词的黑白装饰画设计任务,学生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第一层次的思维发散,结合是什么、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进行思考,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接着将思考结果结合色彩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画出主干、支干、图像,以此类推,在整个思维导图的每一个层次中都要用到图形或者图案,用视觉化的符号代替文字,从而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及绘画表现能力,逐步以构建可视化图像的思维框架促进学生主动联想及思考与民间元素有关的资源。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展示,学生以自评、互评的方式展示对“民间元素”黑白装饰画思维导图的绘制,而后围绕思维导图进行黑白装饰画的草图设计。思维导图相对具体化的设计训练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细致分析问题,提升对装饰画表现的创新思维,最终绘制出的思维导图即为实践活动的解决方案,结合相应的表现形式将思维成果物化为有创意的美术作品。

3.在技能比赛中,训练思维方式提升创新思维和能力

创业思考与行动篇(6)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7-103-03

一、创业教育体系的系统特征

创业教育体系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对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品质)进行培养和教育的一系列教育环节,以及这些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保证培养目标有效实现的运作机制。它包括创业教育目标的制定,创业教育课程的合理设置,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创业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标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协调,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协调,学校培养与社会要求的协调,创业实践与创业支持的协调等。

创业教育体系的实施包括高等学校和社会两方面。高等学校针对创业者的素质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而分解成课程教学和实践培养的相关内容,构成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各种社团组织和活动通过宣传创业精神,普及创业知识,成为创业教育的补充;创业教育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水平,教师的创业经验和创业指导能力关系到创业教育的效果的。在创业教育的社会层面,国家的政策明确了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对创业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及各类鼓励、扶持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为创业教育的发展给出了明确定位,是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外在条件;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微观个体,是推动创业教育的动力,并为创业教育提供了成功的范式。将创业者的经验和体会引入到创业教育中可以有效地指导创业实践,并激发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自主创业之路。校企合作,如创业基地、实习基地、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等,不仅能够改善学校创业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而且可以发挥高等学校的人才和科技优势,促使科技成果尽快产业化,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包括教师、学校、企业、政府等多主体的复杂系统。这一体系的各环节紧密联系,相互影响。要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并通过校企联合等方式实现信息交流和反馈,充分吸收各方面资源,不断提高创业教育的水平,而创业教育水平与其影响因素之间为非线性的关系。总之,创业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系统,不断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本身产生的正熵,从而维持系统的平衡、稳定,使系统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

二、系统思考的分析方法

系统思考是由彼得·圣吉(Peter M.Senge)于1990年提出的。与传统的思考方式相比从系统的角度研究问题的系统思考,有四个特点。

1.深入思考:从专注于个别事件到洞悉系统的潜在结构。系统思考方式拒绝停留于一个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主张看到事件之间相互关联与作用的模式以及发展趋势,进一步分析影响、推动该模式和趋势的结构,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动态思考:从线性思考走向环形思考。传统思维模式假设,因与果之间是线性作用的,即“因”产生“果”;但在系统思考中,因与果并不是绝对的,因果之间有可能是环形互动的。通过分析因果之间的反馈关系,实现动态思考。

3.全面思考:从局限于本位到观照全局。组织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复杂系统。任何一个部门或成员的一个举措,都可能在不同的时间、对系统中不同主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系统思考从全局的视角分析问题,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4.整体思考:从机械还原论到整体生成论。传统的机械还原论方法将系统各部分割裂开来研究。虽然分割得很细,研究得很深入,但却无法辨识系统层面上的特性。系统思考将系统看做由一群相互连接的实体构成的一个整体,跳出了还原论的思维范式,突出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观点。

系统思考的基本原则是,对于复杂的现实问题,最好用由相互连接的反馈回路所形成的网络来描述。通过系统循环图描述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反馈关系,形成因果回路,并解释和探索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的动态行为。

系统因果图中的回路有两种基本类型:增强回路和调节回路。在系统因果图中,各因素随着反馈环的每次旋转而不断加强,这种情况被称为正反馈,与此相应的系统循环被称为增强回路。例如,企业运营中“销售收入”导致“利润”增加,“利润”增加可以获得更多的“可投入资金”,进而带来更多的“满意的客户群”,接着又使“销售收入”得到增加。增强回路分为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作为良性循环的增强回路通常扮演了系统增长引擎的角色。调节回路是另外一种重要回路,它可以导致系统向某一目标靠近。例如,当我们向杯中倒水时,随着杯中水位不断上升,而我们的肢体动作由目标水位与实际水位的差距来控制,差距大时调整肢体动作以增加水量;差距小时调整肢体动作以减少水量,直至目标水位与实际水位的差距为零。调节回路的特征是,系统寻求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这种形式的反馈被称为调节回路。

创业思考与行动篇(7)

电气工程是21世纪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国防安全、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学科领域。因而,电气工程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对我国电力工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期《焦点萃》介绍了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探索,希望能为其他院校电气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企业员工队伍的素质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国网辽宁大连供电公司,围绕“员工渐进式能力素质提升”,重点从源动力、支撑力、创新力、推动力四点着力,点面结合,打造出人才培养的“大连样本”。《企业志》栏目让我们一同感受和分享他们的经验探索。

《培训坊》栏目云南电网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王平才和国网山东日照供电公司培训中心主任申丽华,对优化教育培训机构功能和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思考;为客观准确度量教育培训的成果和了解员工个人学习与成长的动态过程,张世懿等提出基于量化考核目的的学习与成长积分制企业内训管理模式,该模式在调动员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实现教育培训工作量化考核目标上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效。此外,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和广东电网公司在技能培训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山西大唐国际运城发电公司在培训管理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也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制度体系、促进人才流动放在了突出位置。人才流动是有效解决人才供求矛盾、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使用社会化的根本途径。同时,人才也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创新。《人资域》栏目,重点介绍了构建电网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探讨和具体实践,希望能为企业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的深入研究、有效推进打开思路。集团企业的人力资源管控是一项难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朱国成主任对集团人力资源管控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深入思考,值得细细研读。此外,对于如何通过绩效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员工素质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创新是一种选择、一种勇气、一种智慧。而唯有创新,才有活力;唯有创新,才有生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人才,只有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融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伟大实践,让人才引领各行各业创新,才能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人才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如是强调。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人才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当前,面对改革创新的各项任务和矛盾困难,我们一方面从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人才环境等宏观方面着手,科学制定人才规划,大力推进人才工程,积极构建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微观环节切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素质和能力。本期杂志引人注目的主题词是创新人才、技能培训、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等等,让我们在了解高校、企业人才培养创新实践的同时,也一同学习其创新精神,有思考、有行动,将我们的工作做好做实,更有成效。

《思享汇》栏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企业人才分会会长彭剑锋教授围绕互联网时代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冲击,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十大新思维,对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

电气工程是21世纪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国防安全、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学科领域。因而,电气工程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对我国电力工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期《焦点萃》介绍了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探索,希望能为其他院校电气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企业员工队伍的素质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国网辽宁大连供电公司,围绕“员工渐进式能力素质提升”,重点从源动力、支撑力、创新力、推动力四点着力,点面结合,打造出人才培养的“大连样本”。《企业志》栏目让我们一同感受和分享他们的经验探索。

创业思考与行动篇(8)

艺术设计属于创意思考类科目,除了要学会设计技术,掌握现代化设计工具、设计手段之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及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它是一个创造性、个性化的活动,是学生独立构建创意思维的建设性的过程。如何有效促进专业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拥有创新创意的思维竞争力,一直是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三创”教育模式的学程引入系列逻辑严密的理性思考方法,有助于感性思维见长的艺术专业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学生在接触专业课程之前,先进行系统的“三创”创新创意思维训练,如:心智图法、脑力激荡术、创造性问题解决法等课程,将有利于跳出思维框架的束缚,将有助于学生成为一位真正的思考者,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培养就业竞争力

龙华科技大学的“三创”发展中心作为校内外产学合作的重要平台,发挥着桥梁的作用,承担了创意与创新实验、创意与创新教学与指导、创意成果的展示与推广、创新成果转化与商品化、产学合作技术开发等多个项目。“三创”教学教育模式从宏观上推进全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下属二级学院的院级各具研发特色,如:工程学院发展的精微技术与绿色科技;电资学院的前瞻生活科技;管理学院建立项目管理与创新创意发展特色;人文暨科学学院则以以人为本与数位创新强化自身优势。同时,加大了产学研发力度,成立了三个校级研发中心:电浆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数位内容及多媒体技术研发中心,风险评估与预防技术研发中心。反观艺术设计,它是一个参与建设和构成整个公共社会生活形态的创造性工作,具有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特点;艺术设计专业需要一个展示创意创新成果的平台与媒介,完成从虚拟项目的设计创作到创意作品商品化的转型与跨越;需要创新创业理念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使创新创业教育职能在专业教学中发挥出来;在学程中渗入产业化的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在产学结合过程中集合“三创”素养,进而达到具备就业与创业的竞争力。

二、“三创”教育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应用

(一)创意创新思维方法

如上所述,“三创”教学开设的基础课程具有特色课程的规划,开设跨院系的“三创”学程,其中的几种基础思维方法有助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

1.心智图法图1心智图基础课程②如图1所示,在三创课程的基础应用中,心智图法涵盖了“三创”的核心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力、思考力、思考问题的逻辑性系统化、案例分析、实践行动计划等。它的优点是表达注重“图形”,所谓“文不如表、表不如图”,优点是印象深刻、化繁为简、易懂易记。教师在专业教学的设计中,可以尝试运用心智图创意思维方式,它很好地整合了创意思维的来源与方向。掌握心智图的创意思考方法,对设计思路的整理,逻辑思维的开发均具有莫大的裨益。

2.脑力激荡术“脑力激荡术”或称为头脑风暴教学法,是当今世界大学教育中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是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教师在创作课程启动之前及创作过程中,适时安排关于创作主题的课堂讨论,期间穿插头脑风暴教学,激励学生的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创意设想,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造性问题解决法(CPS&TRIZ)运用创意进行问题解决,核心精神是先确认关键问题再对症下药,掌握系统性思考问题的方法与步骤:(1)分析问题与定义问题;解决问题与概念发展;方案建立与执行。针对问题进行分析,运用Who,What,When,Where,How,Why的技巧分析,试着由笼统模糊的情境中,发觉其事实背景,寻求作答的基础。(2)再从现象挖掘问题,解决问题,采用课堂讨论形式,试着从现象挖掘问题。(3)建立方案,并进一步执行。“三创”课程有个著名的“六顶思考帽”,白、红、黑、黄、绿、蓝六顶帽子意味着六种不同的思考策略,分别代表着理性的、积极的、负面的、正面的、管理型、创意型的不同思考模式。艺术设计教学应该通过对不同的思考风格的转换与辨识,不断地进行思维方式的变革与突破,让学生从实质上掌握了创新创意思维方法,激发出不拘一格、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胆识和勇气,从而导向构建自我学习的创意创新思维模式。

(二)通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激发创意与创造力

2009年7月,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与厦门扬智广告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院级课题小组,正式成立院级重点课题小组,旨在探讨厦门城市形象设计系统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包括本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企业方的资深专业设计师,同时还吸收了多名来自本校环境艺术、视觉传达专业方向的优秀学生;并采取了校企合作、师生合作、指导教师的辅导包干制等方式,打破了传统思维的束缚,师生在新的角色定位中转换不同的思考风格与方式,尝试着产学合作技术开发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图2所示,2010年6月,《温馨厦门———厦门城市形象设计方案》参加第三届福建省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高校创意大赛,荣获商业产品类银奖。图2厦门城市形象标志方案(作者:卓维妮等2008级艺术设计专业)在课题小组的创意团队产生之后,让学生学会用最简练的语言跟别人沟通,教师应设计演讲环节、课堂讨论、团队合作等任务,完善创意创新思维发展的过程,以任务为导向,在行动中完善学习过程,在过程中激发创意与创造力;同时促进了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弥补知识缺陷,引起创造性设想的连锁反应,并能对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通过客观、连续的分析,找到切实可行的“黄金”方案。可喜的是,在课题组工作期间,不同思维结构与专业优势之间的“脑力激荡”与碰撞,产生了新的设计灵感与创作方向,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例如,环境艺术设计的同学发挥了其在空间设计的优势,围绕着城市形象方案的文化象征符号进行了延展设计,并制作了城市公交候车亭模型制作(图3),课题延伸至市政建设、环境艺术的外延项目,借鉴厦门特色红砖古厝的特征,以及厦门作为海滨城市的特点,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不同风格,更容易为大众接受;并针对厦门当前投入使用的公交站台的一些问题作出改进与设想。视觉传达方向的同学还展开了不同形式的厦门旅游产品设计,研究了厦门城市的气质和形象特点,并着意在推广厦门城市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更多形式的探讨;创意思维的突破使得作品拘一格,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图4-7)

(三)通过参赛促进产学结合力度,促进创业机会

创业思考与行动篇(9)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将创新精神所创造的知识进行学习、理解、消化、掌握、传播、运用、分配和再生产都必须依靠人的实践能力。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必将成为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

一、旅游管理专业管理与考评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表明,我国人才资源仅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7%左右,而高层次人才资源仅占人才资源总量5.5%左右。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分布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学科结构等的突出问题在于:初中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理论型人才多,实用型人才少;单一领域、行业、学科人才多,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少。现存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管理与考评模式沿袭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本专科通用教学计划;实践考评是基于本专科通用的理论教材或中专实践教材,遵循理论教育的逻辑来进行实践课程的考评,而考评的地点则依旧在课堂之上,应被尊崇的实践教学沦为理论教学的附庸。此外,现有旅游管理专业管理与考评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培养演变为一种短期行为,具体表现为高校教学周期与旅游企业营业周期并不一致,导致旅游企业把学生当作纯粹的临时工和廉价的劳动力。本应校企共赢、互惠互利的实训教学,却一度成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沉重包袱和摩擦来源。这就要求高等院校改变目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式,从专业管理与考评入手改革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二、构建师生互动多维度考评体系

师生互动多维度考评体系改变了以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单一教学质量观,它根据学生的道德修养、个人素质、知识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评价。它一改学生被动应付考试的局面,采取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方式全面推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改革,在考核体系上保证了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1、互动考评模式

互动式考评模式的重点是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在考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要求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善于提出问题,精于设置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和创新欲,触动学生的创新灵感,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诱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同一问题,寻求多种解答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此外,教师应该在考评过程中肯定学生的创新性见解,鼓励学生有不同于书本的思路和方式,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创新性思维活动之中,从而在考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比如,在对学生学习《旅游法》课程进行考察和评价的过程中,设计一次由全班学生参与的模拟法庭。先由教师提前将本次考察和评价的法庭辩论问题提交给学生小组,然后每组抽签决定并扮演“原告”与“被告”,各小组法庭辩论结束后,由教师和学生就不同小组的不同辩论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分析比较各种辩论法律依据是否合适恰当,最后再由教师总结各小组的情况并评分。这样的互动考评模式使学生手脑并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传统的卷面考试能够到更好的效果。

2、案例考评模式

举世闻名的哈佛商学院为培养企业界的未来领袖而设计的HBS的课程是以案例分析为主的,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学完800多个案例来培养了学生的上进心、好胜心、自信心和敢于破除迷信、勇于进行探索和创新、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精神,提高了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案例考评模式是旅游管理案例教学模式的延伸与发展,对于操作性极强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而言,有效运用案例进行旅游管理教学和考评是十分重要的手段。在考察和评价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和设计案例或联系教学内容分析有关案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去思索、去探讨、去发现、去判断、去决策、去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运用案例考评模式时,既要注意准确选用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又要注意调动学生分析案例的积极性。形式多样的案例考评模式可以使考评过程和自主分析融为一体,既可以让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和设计的案例印发给学生进行分析,也可以让学生先到现场进行考察,而后再对教师提出的考评内容进行回答。其中,让学生通过对现场的考察和案例的分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加深对旅游资源与保护旅游资源关系的认识,产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对促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较大帮助。师生互动综合多维度考评体系根据旅游管理各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建立相应实践课程,采取开卷与闭卷、口试与答辩、笔试与操作、小论文与调研报告、实习日记与实践报告等各具特色的考核方法,从学生进校到毕业,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进行全程考核和评价。

三、构建多维度旅游管理教学管理体系

旅游管理教学多维度管理体系是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环境保证。它在不增加高校和旅游企业投入的前提,下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将高校、企业、家庭三方力量融入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框架内,对学生在校学习、外出实训、企业实习的进行立体化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作为突破口,针对学生的学习学业、日常生活、思想动态、职业生涯等方面进行有效引导,切实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而探索出一条新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管理新途径。旅游管理教学多维度管理体系由 “高校-学生-旅游企业”和“辅导员-学生-旅游企业”两部分构成。它们分别从动手能力和思维模式两大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管理体系。“高校-学生-旅游企业”的教育教学线路主要负责与提升创新精神相关的教学工作,在校内日常授课过程中,凡涉及到实际操作知识时请旅游企业从业人员为学生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技能。此外在企业实训过程中,专业教师和企业管理者共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强化其对职业规范的认识;“辅导员-学生-旅游企业”的教育管理线路主要负责提升实践能力的实训管理工作,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浮躁的就业心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顾客至上”的职业操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精诚团结、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让学生树立行业自豪感和优越感。在保证学生圆满完成实践能力提升内容的同时,也将创新精神内化到学生的思想之中。此外,辅导员在与旅游企业进行广泛接触的过程中,也将就业信息和企业要求带回校园,广为传达给在校学生,使学生从学习伊始就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为培养旅游人的职业气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重要标志,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重要条件。旅游管理专业考评过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教师应注意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考评,使学生通过对各种事件的发生、经过、处理方法和结果的分析,提高判断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把培养和造就创新型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作为战略任务。这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根据旅游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任务,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需要,还是加快发展我国旅游业和应对国内外旅游市场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2007年度教学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070353。)

【参考文献】

创业思考与行动篇(1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031-03

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创业形式,是传统就业模式的有利补充,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创立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行业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以改善学生的就业形势。因此,在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应使课堂联系实际,突破传统单一的知识结构的传授模式,实现知识与创新创业相关联,打造创业教育,更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实现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的思维转变。而这一系列的教育不是单一的一门课程能解决的,是长期教育的结果。因此,如何将传统的知识性课堂与创新创业相联系,突破传统教学的瓶颈,是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热点问题,但相关数据显示,高校的人才培养有效供给不足,有效供给是指人才的培养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此情况下,供出现多余,求也出现求不到的现象。具体地说,一方面毕业生在市场上总体供大于求,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两头难”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市场脱钩,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知识、轻知识创新,重现有岗位就业、轻创业。

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表现在课程的讲授中,以专业理论课程为例,课程讲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缺乏联系实际,概念抽象,专业术语多并难理解,知识点与实践操作相脱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教学拘泥于课本,教学过程单一化。以理论型课程的讲授而言,教师授课更多注重专业知识点的传授,缺乏联系实际的案例驱动讲解,缺乏本知识应用于本行业创业、创新成功案例的引导。学生毕业后追踪调查反馈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专业理论课程单纯为讲授理论而讲授理论,课程形式单一,概念抽象,术语多,知识点不联系实际操作,知识点难于理解和掌握,学习难度较比大。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教材的选取是授课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之一,而对于目前的教材选用,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是较为偏重理论的研究型大学所使用的是本科精品教材,二是选用纯操作的应用系列教材。介于两者之间通过理论知识点带动实际操作的教材较少,或者通过实例引出理论支撑知识点的教材也比较少。缺乏好教材的指导,教师授课拘泥于课程,导致纯理论、纯操作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两种现象均不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更谈不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能力的开拓。

灌输式的教学也是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种弊端,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收。教学互动、双向反馈较少。学生没有较好地参与教学过程中,是教学过程的被执行者,缺乏教学的参与性,自然无法主动利用知识去执行项目或者实例。因为是灌输模式,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效果较差。难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更谈不上利用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的扩展能力。

(二)缺乏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很多实践教学是为了印证理论教学的正确性,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但设计的实践教学环境忽略了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实践课堂脱离实际。比如金工实践,老师指导学生去完成机械模型的制作,而制作完毕之后,缺乏对学生在专业应用上的教育,课程的开设并没有让学生了解课程学习在专业中的用途。即没有根据专业的实际构建起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课程、实践可能在结构、内容上是分散的、独立的,导致学生在本专业的应用技能的培养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缺乏创新性的考核机制。在传统的考核机制中,体现出重理论、轻技能,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虽然有些改革提高了平时成绩,但是平时成绩基本上是以平时考核、平时作业为参考标准,体现不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技能。其设计的不合理性不能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学习,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种模式下,往往是以考为考,以学为考作为学习的目的,体现不出学以致用的学习本质。

二、创新创业导向下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开办的专业应具有较强的实操性,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自学能力较强的技能型人才。以课程教学作为技能传授的载体,在课程的教学中植入创业思维。课程内容与创新创业思维相融合,是大学生以专业为背景进行创业的最好的教育模式之一。在授课的过程中,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大纲的设计中,将创新创业思维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有机地融入专业教学中,使课程的教授过程不仅具有专业性,还突出创新创业的风向标。以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为例,以创业教育为导向融入课程,在课程中加入调研活动,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利用的技能,使课程教学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和应用性。电子商务已是农村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途径,而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开设融入创新创业思维导向,让学生在掌握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前沿发展的相关知识,并完善学科的创业知识结构。在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专业应用技能过关,又懂专业经营、敢于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创业的专业人才。

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授课目标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的掌握上。在创新创业导向下,课程教学应在知识、能力、专业素养上进行培养。知R模块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思维逻辑。为后续的自学能力提供理论支撑。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体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上,是动手能力培养的子项。素养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创新与创业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及风险分析意识等。改变现有状态下的固化教学模式,必须从人才培养体系上做文章,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落脚点更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中。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教学思路,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思维的融合进行课程改革和探索,是培养创新创业有效途径之一。

三、创新创业导向下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要点

(一)融入专业创业知识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创新创业环境背景下,高校一要抓好专业基础的教育,二要抓好创新创业教育。抓好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抓好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在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基本概念、方法、原理等掌握的前提下,按照专业的实际应用过程,围绕应用技能的运用和创新这个核心环节,为学生提供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技能及专业创新教育的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创新创业的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分解,确定课程结构、课程模块及课程内容,构建符合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课程的教学环境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被动式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转变成主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传播者过渡为知识的主动参与者。以启发式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融入课程之中,注重专业知识的实习实践,通过企业的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在专业技能得到夯实的同时,以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创业的探索。

构建与课程相关的校内校外实训室,实训室要以解决专业的创新与创业为中心,体现出实训环境的创新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相关的平台。将课堂教学进行延伸,从课内到课外进行扩展。课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可以通过组织创新创业论坛等方式强化创新创业意识。积极探索课程与实际创新项目的融合,比如将每年“互联网+”大赛与专业课程相融合,通过指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互联网+”融合,申请、调研及开发创作为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操作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专业的创新创业思维。在创新性的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实际项目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此类教学中,多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表现在教学过程“不重经验,重知识框架的应用;不重灌输式的传授,重师生之间的知识互动”,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即老师以真实的工程项目进行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逼真的实战环境,增加教学的沉浸感和课堂互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及创新精神。以项目驱动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较为有效的途径,可以新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三)发挥第二课堂组建学生创新团队。用好第二课堂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组建学生创新团队,避免学生个人能力不足难于解决专业上的复杂性问题。引入创新团队在专业创新性的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本科四年制学生为例,一般可以在大学三年级组建相关专业的创新团队,大一大二主要是培养学生专业基础阶段,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专业创新思维,大三进入专业技能课的学习阶段,学生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基础,通过创建专业创新团队,带动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南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各专业已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展开深度合作,以中兴通讯服务有限公司的真正项目或者子项目作为创新团队的创新研究平台,是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通过学生团队对真实项目的学习开发,培养学生专业的创新性和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不搞形式,不搞突击,以坚持不懈、扎实推进的学习精神进行建设,使学生依赖团队和项目,形成在专业的科技创新中具有可持性发展的学习模式。

(四)结合创业思维完善课程考核体系。应用型本科课程的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课程的考核应体现出应用为核心的考核模式。在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在专业应用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创新创业,更符合创新创业大环境下专业的教学特点。因此,课程的考核既要注重专业基础知识,也要注重专业能力的应用。利用专业能力解决专业领域中新的难题,破解新问题,所以考核方式不是一锤定音的期末考试,而是依据专业知识基础能力、专业技能应用能力、解决专业上新问题的能力及期末考核进行综合评定。其中解决专业上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之一,可以通过特定的教学或者考核方式将这种能力落地。比如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简称“三创赛”),是培养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模式。据统计,参加该赛事的(下转第55页)(上接第32页)学生项目中,专业领域中的创新创业应用课题已占参赛课题的绝大多数。再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为广告设计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在专业创新创业能力上展示的平台,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思维。这种行之有效的竞赛模式可以作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平台,也可以作为创新创业模式下课程考核的有效参考。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特别是结合专业进行创新创业的教学更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为培养学生在专业能力上的创新、专业上创业提供能力的储备。因此,建立一套在专业上创新创业的教学体系,是当前值得深思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邓燕雯,陈秋华,吴声怡.创业教育背景下“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5(5)

[2]金彦龙,李庆满,杨皎平.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多元渗透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3]鲁道邦,宋玉玲,高振海.目驱动教学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9)

上一篇: 全面加强作风建设的做法 下一篇: 高标准农田道路建设标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