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0 09:52:33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篇(1)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发展观和新的发展模式,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主张,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一种理性选择。布伦塔兰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概括起来有三条:(1)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2)由资源型经济过渡到知识技术型经济,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效益;(3)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合理布局,开发应本文由收集整理用高新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等措施,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后代人的需要,最终达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鼓励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我们办一切事情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及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经济增长不能只依靠扩大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取得,而必须是通过提高总要素生产率,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要求经济发展能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经济发展除了要求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变之外,还要求人口、资源和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发展,也就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影响到我们这一代人,而且是一种会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大事,是跨越几代人利益的选择。

可持续发展既要求经济上的持续发展,也要求取得社会持续和生态持续。生态持续是发展的基础,经济持续是发展的条件,而社会持续是发展的目的。可持续发展是能够使人类长期利益最大化的道路,是在强调经济发展的目的时,也要保持经济、社会、生态的良好发展和建设。

二、科技创新是确保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

(一)科技创新在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作用

1.科技创新可以增加已发现资源的储量。伴随着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人类对资源的勘探水平不断提高,资源的后备储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以石油资源的预测量来说,20世纪40年代预测的石油资源量为500亿吨。1983年在伦敦召开的第十一届世界石油大会上估算的全国石油的资源量为2460亿吨,2000年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召开的第十六届世界石油大会上估算的石油资源量为4138亿吨。如果技术不提高成为资源勘探的限制条件,那么资源的储备量就很难再有所增加,技术达不到,又如何能勘察出新的资源储量呢?只有不断科技创新,促使技术进步,才能不断增加已发现资源的储量,解决资源耗费带来的短缺问题。

2.科技创新可以降低资源的使用成本。从世界范围看,很多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尽管早就已经被人类所认同,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却得不到大量的开发和使用。例如金属铝所具有的优良特性虽然在很早以前就被人类所认识,但是就是由于当时冶炼技术的限制而不能被大量开发和利用,直到电解法的发明才使得金属铝的大规模使用得以实现,而且使用成本也大幅度降低。

3.科技创新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通过技术创新产生的新工艺、新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资源的生产工艺方面来看,新技术的应用既能够降低能源的消耗,又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从资源的回收利用上来看,技术的提高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延长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时限。资源的短缺将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其解决途径不能过度依赖于国外资源,只能是从节约资源的角度,利用科技创新在资源的利用效率上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缓解资源短缺带来的经济增长约束。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篇(2)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发展观和新发展模式,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主张,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一种理性选择。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今天,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国家、企业、科技创新本身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1科技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保障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贡献是以技术创新为桥梁而实现的,技术创新既能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商品化,又能通过技术创新扩散使其产业化,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对科技创新作用的研究可以溯源到20世纪初的美国,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活动更是势头不减、方兴未艾,许多国家都纷纷建立了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核心的科技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翅膀。技术创新能使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成为行业巨头,甚至能使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如果忽视科技创新,即使是原本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也会坐失良机。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王安电脑公司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将计算机的使用定位于办公室,而首创个人化电脑的微软公司后来居上,成为计算机行业巨头;研制出世界第一只石英电子表的“钟表王国”瑞士,因其工业决策部门偏爱机械手表而痛失良机,以至于钟表市场终于被积极创新的日本企业所抢占。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同样如此。众所周知,二战后在经济上曾是一片废墟的日本之所以获得了奇迹般的经济高速发展,就是因为该国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重视了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力。因为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主导产业的更新换代,从而使经济结构的关键要素产业结构得到发展。纵观工业经济时代,历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历次先导产业的出现及其更换,都是科技创新的成果。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循环螺旋发展,构成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发展的历史逻辑。也就是说,产业革命是科技革命(科技创新高潮)来推动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主体仍属于工业经济,更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2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2.1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对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和机理,国内有几位学者曾有过探索。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科学的一般原理,本文对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胡皓、楼慧心两位学者概括的“基础系统思维”范式,当环境变化较小时,主要运用负反馈机制,对涨落加以衰减,以保持系统既有有序结构的稳定性,或在保持既有有序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使其结构———功能得到优化(亚范式Ⅰ);当环境变化较大时,主要利用正反馈机制,将某种涨落放大到宏观整体范围,实现不同宏观稳定态之间的转换,使系统适应或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较大变化(亚范式Ⅱ)。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运行机制如附图所示:

附图中,路线①和路线②分别代表科技创新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两种不同作用机理。在路线①中,科技创新活动在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与交换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尚在生态承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以有利于推动系统结构不断达到新的稳定有序结构的正向涨落为主。根据亚范式Ⅰ,自然生态系统运用负反馈机制对涨落加以衰减,保持系统既有结构的稳定性,此时如果科技创新充分注重了其生态价值,则会在保证巨系统稳定的前提下,使其结构———功能达到优化。显然,在路线①的情形下,人类有着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前景。路线②所表示的是,科技创新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以负涨落为主,其干扰或破坏程度超过了自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根据亚范式Ⅱ,自然生态系统为适应这种变化,将运用正反馈机制把这种负涨落放大到宏观整体范围,实现向不同宏观稳定态的转换,如果人类不及时调控自身的行为,任其继续放大,这种转换最终会导致巨系统既有有序结构的崩溃瓦解,使其实现宏观稳定态的转换,那么,作为巨系统的人类子系统要想生存和发展,将是一个幻想。

由此可见,注重研究和开发科学技术的生态功能,发展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高新技术,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家洪银兴认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技术进步的意义是实现资源代换。……随着科技进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的压力将会大大减轻”。技术进步对科技创新的要求就是科技创新生态化,这是预防和控制生态失衡与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其发展有助于人们自觉形成可持续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

2.2传统技术创新观的生态学缺陷

关于“技术创新”的概念众说纷纭,继熊彼特的“创新是一个过程”之后,索罗提出了两步论———“新思想来源和随后阶段的实现发展”,缪尔塞在整理几十年来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认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指出技术创新是指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实现过程。也就是说,能否首次实现商业价值是衡量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它所侧重的是经济学意义,忽视了科技创新的生态学意义,存在着一种明显的生态学缺陷。

传统科技创新观的这种生态学缺陷与机械论世界观和传统的经济增长发展观是一致的,它局限于单向度的经济价值取向,以向自然索取资源能量和排放大量废弃物为特征,其技术原则和组织原则是线性的、非循环的,违反了生态系统的循环原理,在实践中必然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技术异化为统治人、剥夺人自由的异己力量,同时使经济增长的空间越来越有限,最终弱化了科技创新的能力。在传统科技创新观的指导下,技术沦为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工具和手段,成为制造生态危机的“元凶”。

例如,臭氧空洞、城市“热岛效应”等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与钢筋、水泥、含氟冰箱、空调、飞机、去污剂、杀虫剂等技术产品的大量使用是分不开的。在高科技领域,存在着许多潜在的生态威胁,我们更不能熟视无睹。例如,航天技术拓展了人类的视野与生存空间,但它带来的废弃物给太空留下了安全隐患;基因工程技术在给人类的医学、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带来光明的同时,也孕育了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因素等等,如不加限制地发展,只能“导致3D(deadly,dangerousanddirty),即有害的、危险的和肮脏的生物生态后果”。科技创新需要一种生态化转向。

2.3以生态化实现技术范式的转换

“技术范式”是库恩的“科学范式”在经济学中的推广,它被公认为是技术发展的一种模式。技术史经历了从农业技术范式到工业技术范式的转换,而现代技术问题的日益彰显已经使人类开始为技术的未来发展圈定生态学框架。

在古代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技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基本上是浅层和局部的。而经过近代欧洲自然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以后,人类加工制造的技术能力飞速提高,技术存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方面人工生态系统迅速扩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范围也远较农业社会高;另一方面,大量废弃物输入环境,对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和动态范围发生影响,造成生态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偏差,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总之,现代技术与大量制作人工物的生产方式结合,通过环境因素对生物要素产生影响,干预了生态过程,成为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工具和手段。

我们认为,科技出现异化现象的真正根源并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作为科技共同体的人们忽视了人工自然的生态价值,从而破坏了天然自然的平衡,而天然自然大系统平衡的破坏反过来作用于人工自然,使人工自然异化为恶劣环境的根源。因此,我们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要大力进行生态技术创新,促使“实践的人化自然”系统不断进化,与天然大自然融为一体,推动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平衡和进化。

简而言之,以生态化实现技术范式的转变,应在如下几个层面上努力:一是要进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科技;二是要充分注重科技的生态价值,开发高科技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功能;三是高科技产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要合理、高效、综合地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

3科技创新生态化的内涵特征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生态化就是运用生态学或系统科学的整体论原则来看待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运用生态学思维于科技创新全过程之中,对科技创新的构思、设计、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扩散等一系列环节提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目标,在保证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开发科学技术的生态效益,坚持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相衔接,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技术支撑。

科技创新生态化是人类在经济领域对可持续发展观的一种有效的现实回应,是循环经济的表现形式。它意味着把生态学观点引入科技创新领域,要求我们对科技创新的评价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考虑到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这与可持续发展指标(ISD)概念是一致的。科技创新生态化并不是一味追求生态平衡而放弃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而是通过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来实现人自身全面的发展。

大力推行生态技术创新是发展科技创新生态化的关键。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针对于环境目的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统称为生态技术创新或绿色技术创新。技术层面的生态技术创新是指所有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创新,包括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管理层的生态技术创新是保证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顺利进行的“软技术创新”。因此,在研究开发、产业化和商品化过程中,企业应建立“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再资源化”的密闭型循环模式,从而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产品的生态设计和生态消费等融为一体;同时,为保证生产出在使用过程中及使用后不危害人体健康和易于被环境吸收或可再生的产品,对于某些在短时间内无法辨明生态作用的新型技术产品,在传统的技术创新链中,应加入技术预见和生态实验两个环节,形成构思———设计———技术预见———开发———生态实验———成果转化———技术扩散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殿举,齐二石.技术创新导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2丁厚德.经济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胡皓,楼慧心.自组织理论与社会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4洪银兴等.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陈彬.技术创新生态化———一种思想的转向[J].桂海论丛,2003(2)

6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M].侯文惠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7杨永岗.高度重视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中的环境问题[J].中国环境管理,1998(2)

8张成岗.“现代技术范式”的生态学转向[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3(4)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篇(3)

1、我国对林业科技创新的认识现状

人的认识水平决定人的行为模式,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人们对科技的认识不足,最终导致林业科技发展水平严重滞后。长期以来,林业普遍被视为是“靠天吃饭”的产业,传统的观点认为林业就是“挖坑栽树”而已,没有什么技术可言,认为技术水平高低不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这种观念的作用和影响下,我国林业科技投入、林业研究开发及应用水平都很低,并最终导致了我国林业整体科技含量不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差的问题出现。

2、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现状

从我国的林业科技资源配置的实际来看,我国林业科技资源配置一直都是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体,这决定了林业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在林业研发投入中,我国政府投入比重高达70-80%,企业投入的不足,使得我国林业科技研发投入资金约束的问题更为突出。

从科技研发经费分配结构来看,发达国家的研发经费主要分配给企业,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分配给政府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企业没有充足的研发经费支持,研发活动也会受到资金约束,从而企业科技创新也会因此而受阻。

从科技经费使用结构来看,发达国家主要用于基础研究和实验研究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基础研究明显偏低,这将不利于创新的形成,从而会影响我国林业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和林业核心部分优势的形成。

3、我国林业科技创新产出的现状

由于我国林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林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尤其是林业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了我国林业科技创新产出效率的低下。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农业科技获奖成果的转化率仅有50%左右,大大低于欧美发达国家70%的水平,而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又远远低于农业,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仅只有34%。同时林业技术储备不足,优秀林业科技人才缺乏,尤其是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和高层次经营管理的人才奇缺,直接影响了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及转化。

二、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对策

为了有效地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加大林业科技投入,提高林业科技贡献率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既是一个林地少、林业资源有限的国家,也是一个林木、林地资源浪费比较严重的国家,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及改善生态环境和满足人类对林产品需求的角度出发,提高林业科技水平是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我们对林业科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林业科技人员数量少,整体科技素质不高,对林业科技的投入也十分有限。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林业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大林业科技投入,提高林业科技的贡献率。

2、优化林业科技资源配置

林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影响我国林业科技创新、制约林业科技创新效率提高的根本性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以公益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体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地,加大林业科技总体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加大林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技投入力度,实现林业科技创新资金在政府、企业和高校等研发主体和基础研究、实验研究以及应用研究等三大研发活动中的合理配置。

3、促进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

林业技术创新动力的根本在于林业创新体制和机制。企业技术创新分为主动创新和被动创新,从我国林业企业管理体制来看,我国林业企业技术创新大多是以被动创新为主,目前尚未建立企业主动创新的机制,其根本问题在于体制约束。除了体制约束之外,林业科技创新还有相应的机制与之匹配:首先是动力机制,其核心在于调动企业从被动创新向主动创新的转化,这主要来自于市场的竞争和需求,同时企业所有制形式也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其次是人才紧缺,我国林业发展的的关键是建立激励和分配机制,必须在区域社会环境、创新环境、利益分配和激励等方面制定倾料政策,为林业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以留住人才,同时要加强对人才的后续教育和培训。

4、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力度

科技推广体系是林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子体系,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必须借助于科技推广这一中介,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力度,以提高林业科技的应用水平,增加林业科技创新的效益。

总之,从整体情况来看,高新技术在我国林业领域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有不断加强我国林业科技创新的力度,提高林业科技创新的效率,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林业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永清, 黄金凤。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J]. 中国软科学 , 2004,(03)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篇(4)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目前建筑业的创新能与其它“信息、机械、电子”等行业相比,其创新能力远低于它们,最明显不过的如“手机”,其升级换代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笨重的“大哥大”,“二哥大”等模拟机,向GSM、CDMA数字手机发展,目前已升级换代到集语言通信与多媒体相结合的3G手机,苹果第4代产品智能化手机也在推出。短短的数年,完成了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而我们的建筑业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进展缓慢,科技创新的能力远远跟不上发达国家的步伐,存在相对滞后的状况。我们必需认真加以思考,有必要思想更加解放,观念转变的步伐迈得更大步些,更加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建筑业发展更加繁荣。本文试图分析科技创新能力在建筑业企业不足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

二、科技创新能力弱的原因分析

1、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我省大中型建筑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企业营业额的比例不足2%,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为5-10%。一些小型企业研发经费甚至没有,这与低价中标及企业领导重视不够有密切关系。

2、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技术人员短缺

建筑业企业里面,大量的是一线生产员工,占95%以上,有工程师、高级职称的人员不足3%,大量的都是技术水平不高的亦工亦农的农民工。项目的实施依靠项目部,许多企业项目部处理问题的能力强于企业,许多技术难题,“四新技术”应用等需攻关的难题,企业不能很好地加以指导,将管理的责任推给项目部。项目部往往借助社会力量加以解决。这说明项目部人才短缺,企业高资质管理人员更加短缺,许多企业负责技术的总工室(办),只有总师一人或者二、三人而已,处理工程现场技术问题都来不及,更加没有时间考虑科技创新问题。据我们调查许多一、二级企业,高素质人才仅数人而已,无法成立技术中心。

3、缺少科研场所

在行业普遍微利甚至无利的前提下,忙于为生存而竞争,无暇顾及科技创新活动,许多企业没有考虑科研场所,更没有能力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4、科技创新趋同现象严重

许多大型建筑企业,点多面广,同一个企业往往有多个项目部从事同一类别的工程建设,在科技创新方面彼此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导致在不同的项目部都进行类似的科技创新工作,使得企业的科技资源在同一水平上面重复投入,停滞不前。项目部相互之间缺乏集成联动的机制,没有形成相互援助,相互依存的网络和集群。

5、科技创新关联意义益不显著

建筑企业的特点是实行项目管理制,为了项目建设而集聚一批人,项目一结束,人马又散开,新项目的开始又得重新招兵买马。由于建筑项目的单一性的特点,前后项目存在差异。因此会产生对科技成影响深度开发和外延开发不足的现象,科技创新级别难以提高。

6、思想认识存在误区的影响

许多建筑企业高层领导认为,施工企业按图施工,满足合同要求就行,科研工作应科研机构完成,研发轮不到施工企业,建筑行业没有什么新东西,科技含量不高等,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行研究新科题,客观认识上存在不足。

三、对策措施

为有效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有必要采取对策措施:

1、解放思想,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

①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引导,加大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激情,系统地对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员教育培训,提升认识水平与创新技能。

②行业主管部门可以解决“安全文明措施费”一样,专项划出科技经费,专款专用。

③行业主管部门可以陆续在企业资质,行业管理等方面提出有关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管理机制的管理规定,引领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完善科技创新的组织架构

①进一步完善以企业总工为第一责任人的科技创新班子,充分发挥企业总工的优势,带领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质量、安全等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科技创新活动。组织选题,落实组织机构,指导科技科题的研究,定期向公司汇报科技工作进展情况,并有计划地提交科技成果报告。

②将科技创新纳入工作绩效考核当中。

对基层单位来讲,科技创新是软指标,科技进步的关注和投入不足,开展科技活动不广泛,科技成果中推广产品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为改变这一局面,在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中对科技创新方面加以明确并量化,督促企业重视这一工作,利于企业的科技进步和长远发展。

3、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建筑企业对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①建筑企业认真组织研究科技创新激励方案,使企业、项目部和个人都能够受益。

②加强工法的研究,开展 QC小组等活动,抓好科技创新活动的推进工作,开展多层次颁奖活动,激励相关人员。获奖成果与个人收入、荣誉等方面挂钩,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

4、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5、合理选择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有三种模式,一是率先创新,二是合作创新,三是模仿创新。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篇(5)

一是通过战略规划和重点部署本文由收集整理,全方位推进了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工作。通过制定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技规划纲要》,以及生物医药、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等十几个可持续发展科技专项规划,对全国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工作进行了部署和推动。科技投入大幅增加,2000至2010年,中国全社会r&d年支出总额增加了6倍,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

二是通过加强可持续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了绿色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着力培育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加强了可持续发展适用技术的示范、应用和推广,着力提升医药健康、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的科技水平,满足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大需求;促进了资源环境关键技术研发,破解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问题。

三是依靠科技引导和机制创新,持续开展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验试点。从1986年开始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来,实验区总数已达131家,覆盖人口1.1亿。

四是通过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促进了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互利共赢。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南-北科技合作深入推进,南-南科技合作成效显著。如南南科技合作,在农业、生物、能源、环境、医疗等领域,十年间举办了350个科技援外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培训7 000多人。

实践表明,科学技术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面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新愿景和新挑战,国际社会要高度重视并继续依靠科技创新,支撑与引领可持续发展。

一是科技创新将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转型的主要驱动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要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与驱动,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开发绿色环保产品,在全社会形成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二是科技创新要切实服务于民生改善。要不断探索科技成果惠及人民、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和模式,促进科技与民生、科技与市场、科技与政策、科技与金融等的结合,加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示范、推广可持续技术的能力建设。

三是科技创新要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要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技术成果,提高各国应对全球经济、社会、环境、自然灾害等多种风险的科学决策和综合风险管理能力,推动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保障人民生活安康。

当前,国际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已成为国际可持续发展多边和双边合作的重要内容。国际社会要创新合作机制,开辟合作领域,拓宽合作渠道,建设可持续发展多边科技合作平台,促进双边科技合作。要切实推动发达国家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转移的义务;大力拓展南南科技合作空间,真正促进环境友好技术造福于广大发展中国家。

在此,我提出以下两项建议:

一是促进全球地方可持续发展科技合作网络建设。地方可持续发展是各国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20年来,通过实施地方21世纪议程等实验试点工作,世界各国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可持续城市、减贫、社区发展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和典型案例,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建议建设“全球地方可持续发展科技合作网络”,开展可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篇(6)

二是通过加强可持续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了绿色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着力培育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加强了可持续发展适用技术的示范、应用和推广,着力提升医药健康、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的科技水平,满足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大需求;促进了资源环境关键技术研发,破解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问题。

三是依靠科技引导和机制创新,持续开展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验试点。从1986年开始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来,实验区总数已达131家,覆盖人口1.1亿。

四是通过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促进了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互利共赢。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南-北科技合作深入推进,南-南科技合作成效显著。如南南科技合作,在农业、生物、能源、环境、医疗等领域,十年间举办了350个科技援外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培训7 000多人。

实践表明,科学技术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面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新愿景和新挑战,国际社会要高度重视并继续依靠科技创新,支撑与引领可持续发展。

一是科技创新将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转型的主要驱动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要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与驱动,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开发绿色环保产品,在全社会形成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二是科技创新要切实服务于民生改善。要不断探索科技成果惠及人民、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和模式,促进科技与民生、科技与市场、科技与政策、科技与金融等的结合,加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示范、推广可持续技术的能力建设。

三是科技创新要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要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技术成果,提高各国应对全球经济、社会、环境、自然灾害等多种风险的科学决策和综合风险管理能力,推动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保障人民生活安康。

当前,国际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已成为国际可持续发展多边和双边合作的重要内容。国际社会要创新合作机制,开辟合作领域,拓宽合作渠道,建设可持续发展多边科技合作平台,促进双边科技合作。要切实推动发达国家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转移的义务;大力拓展南南科技合作空间,真正促进环境友好技术造福于广大发展中国家。

在此,我提出以下两项建议: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篇(7)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0-0148-02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与行业的发展,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强弱。而创新作为一个民族及国家文明进步的灵魂,也是科技水平能否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作为传播普及科学知识,展示科学技术成就的场所,科技馆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自然也离不开科普创新。

1 管理创新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科技馆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跟随科技发展的脚步,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以管理创新为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发展动力[1]。科技馆的管理创新着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管理思想上

管理,从本质上看,是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实现各项事物与行为的和谐,因此,实现管理思想的创新,能够带动管理方式及管理制度的优化创新,从而促进科技馆管理水平及管理效率的提升。

现阶段随着科技的日趋成熟,世界已进入全球化及信息化时代,时代的发展对科技馆的管理及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管理思想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科技馆只要实现管理思想及理念的创新,紧密跟随科技发展新潮流,不断完善科技馆管理及服务的流程,才能切实提高科技馆的管理及服务水平,从而为科技馆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1.2 管理制度上

社会企业的发展需要制度的约束,而科技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管理制度的优化创新。现代社会的市场及社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资源的竞争,而管理制度的创新又是有效提高人才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传统的科技馆管理上,侧重点放在被管理人员的行为约束上,不利于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创造发挥,管理制度陷于僵化,阻碍了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科技馆要吸收原有管理制度的精华,对管理制度加以创新,建立新型的适应新时期发展特征的管理制度,从而为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2]。

1.3 管理方式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证明,完善的生产关系有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科技馆的管理上,管理方式的创新就是优化生产关系的体现,通过管理方式的创新,更好地落实管理制度,从而促进管理效果的提升。在知识经济时代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科技馆的原有管理方式不够灵活,需要根据新形势及时拓宽管理思路,探索新型的管理方式,达到一种和谐高效、稳定有序的管理效果。

可以说,管理方式创新是科技馆管理创新的必经途径,科技馆在管理方式上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科普事业当中,为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2 科普展品创新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保障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科技馆科普展品的内容及形式有了更高要求,科技馆做好科普展品创新,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3]。要做到科普展品的创新,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2.1 对传统科普展品的内容及形式加以改进

科技馆的科普展品一方面是科技馆的重要标志,彰显了科技馆的馆藏魅力,另一方面在展品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甚至存在科技馆在展品类型上想雷同的现象,制约了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提高。科技馆可对这部分传统展品加以改进,一是对展品内容加以合理分类,采取插花布置,二是在展品形式上着力实现创新。对科技馆中的一些传统但重要的展品,如造纸术、蒸汽机及其工作原理的展示方式上,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图像、视频的多方位讲解,避免单人讲解造成的简单枯燥,从而引起观众的参观兴趣,培育新的展品热点,在促进人们对展品加深记忆的同时,又有效提高了科技馆的社会效益。

2.2 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及我国科技成就,做好展品创新

进入新世纪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型科技产品不断涌现。基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我国也相应地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主张借助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针对一些高新技术,科技馆要发挥自身的职能和优势,立足于科技发展前沿,将各类科学技术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既能够被观众广泛接受的,也能够深入浅出地揭示出科学原理的科普展品类型,从而及时把最新的科学技术科研信息传递给社会公众,提高社会公众的科普水平。

2.3 实现展品宣传及展示方式的创新

科技馆的展品宣传及展示方式现阶段还较为单一,主要停留在传统的场馆展厅展示阶段,客观上对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效益的提升有所阻碍[4]。科技馆可以在固定场馆展览的基础上,通过定期举办特色馆藏展品会展的方式对展品宣传加以补充完善,也可以通过社会公众对展品加以评选的方式,提高展品宣传力度,对评选出的优秀展品加以汇集,举办科技馆之间优秀展品联合会展。一方面促进了科技馆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能够真正发挥出科技馆科普宣传教育的作用。

例如在世博会及园博会中,通过将各国的科普产品加以汇聚展览,使公众了解到各国的科技发展程度,并通过科技馆的说明介绍,深化了对相关科技馆的认识,有助于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再比如山东省科技馆,在引入了新的科普展品后,科技馆会与一些院校加强交流,通过展品流动巡展及展品进社区,入校园的活动,在使人们获取了科技前沿信息的基础上,提升了科技馆的社会满意度,促进了科技馆的持续发展。

3 服务创新是助推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补充

科技馆在新的发展时期除了在管理及展品上加以创新外,服务创新对科技馆可持续发展也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科技馆服务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3.1 服务理念的创新

科技馆的社会公益性导致科技馆服务人员在服务理念上容易产生“等”的思想,服务缺乏主动性。随着时展,我国在社会公众科普服务理念上有了明显的转变,此时科技馆在服务理念上如不随之加以及时转变,会极大制约科技馆的持续稳定发展。在科技馆服务理念上,要实现由“等”到“请”的创新,从而真正发挥科技馆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5]。

3.2 服务方式的创新

服务方式的创新,就是指科技馆要实现服务方式的单一化向服务类型的多样化的转变。在科普形式上要加以推陈出新,在宣传力度上也要加大,并通过多渠道的科普宣传,不断实现服务方式的创新发展。

例如山东省科技馆的科普下乡活动,就是新型服务方式的有效尝试,此外,在农村地区开设科普宣传点,也是实现服务方式创新的有益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馆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观众加以互动,比如网络调查问卷,让观众评选馆藏中自己最为满意的科普展品,并抽取若干观众,赠送一些科技展品模型,充分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

4 结论

本文对科普创新中的管理创新,展品创新及服务创新在促进科技馆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究,并就如何做好这三方面的创新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了在实现科技馆持续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技馆在科普知识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军.关于推进科技馆可持续发展事业的若干思考[J].才智,2014(21):343.

[2]吴海玲.创新――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灵魂[J].海峡科学,2012(7):51-53.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篇(8)

一、全市科技工作成绩显著,硕果累累,并获大奖殊荣

2009年,全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的任务,按照“创新求发展、服务上水平”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科技创新在优化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上的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科技项目建设、创新平台搭建、科技服务“三新”和提升服务能力四个重点,进一步夯实了科技工作基础,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极大推动了我市“两型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科技创新为重点,项目建设结硕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倾斜力度,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争项目、聘人才、创品牌,全市科技创新能力跨越提升,项目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其新增数量、质量、标准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创历史最好水平。09全年共争取和实施科技项目92个。全年争取并认真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科技项目26个,其中国家重点2项,省科技重大专项1项,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15个,共向上争取资金1600万元。特别是成功争取和组织实施“湘乡工业区钢铝冶金重要辅助原料生产节能减排技术开发与示范”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围绕铁合金和氟化工两大支柱产业节能减排的核心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开展攻关,采用微生物修复铬渣堆场重度铬污染土壤,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开展了晶种添加CaF2沉淀法处理含氟废水的研究,有效解决氟化学公司目前用石灰中和沉淀法处理含氟废水存在的氟浓度难以达标和CaF2沉渣不能回收利用的问题。“优质稻丰产高效栽培及加工技术产业化示范”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埃普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新型集成房间隔穿刺系统”和“新型脑血栓切除器和脑动脉瘤成型修复支架的研制”分别获得国家创新基金和省科技重点项目支持。

(二)产学研合创平台,新型工业发展快

高端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高等院校中,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同各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以他山之石攻玉,与中南大学、大学、科技大学、农业大学、中医药大学、省林科院相继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全市已有30多家企业与中南大学等2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企业与大学相继联合组建了“省皮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粮油食品深加工研发中心”、“铁合金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研发新产品新技术6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新开发的“米胚油提炼及精创技术”,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产学研合作的全面深化为我市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智力、技术支持。

市委、市政府还根据实际组建了经济社会发展专家顾问团,聘请各领域的权威专家29名,从2009年起市财政三年新增财力400万元用于产学研合作,为各方面加强产学研合作搭建桥梁,创造条件。2009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个,新增高新技术产值亿元,高新技术总产值超过了亿元。

(三)科技支撑新农村,富民强县成效大

2009年全市开展了送科技下乡、送医疗卫生进农村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400多场,接受培训的群众达到3万人次,发放各类科技资料50450份。共选派农村科技特派员40名,派驻在15个项目单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建立了燕鑫农科、湘林园艺等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通过科技下乡活动,为广大农村提供了科技服务,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建立了个农业高科技示范基地,促进了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改变了农民的观念,富了农村农民。

2009年,在全市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做到了用于科技投入的资金只增不减,通过不同渠道筹集资金用于产学研合作,同时继续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引导力度,全年累计投入技改资金18亿元,加快了我市新型工业化的步伐。全年新增6家高新技术企业和2家民营科技企业。通过科技特派员下基层科技示范活动,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全市学科技用科技创新科技已蔚然成风。经努力我市国家科技富民强县工程已通过省年度检查,省科技厅、财政厅对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四)知识产权重保护,创新科技建成效

知识产权保护是世界性的课题,我市十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断加大培训宣传力度,利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面向企业、基层宣传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增强公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邀请知识产权方面权威、专家主讲有关国内外专利法规、政策,不断提高我市大型企业技术人员和规模企业负责人专利工作素养,特别针对专利文献的申报进行详细介绍,进一步加深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出台了《关于湘乡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专利申请奖励资助。不断增强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工作力度,开展东方威等企业的知识产权试点工作,争取一批企业进入国家、省、市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试点。举行了第二届中小学生“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专利申请的数量与质量逐年提高,今年我市共申请专利216件,其中发明专利21件,已授权42件。迎接省知识产权试点市的验收工作,争创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活动全面展开。

湘乡地处地震活动带上,抗震减灾工作非常重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加强地震前兆台日常观测工作,做到了观测设备运行正常和观测数据的完整;不断加强地震法律法规学习,进行地震法律法规和行政许可法的培训;不断加大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力度,并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了地震应急演练活动。2009年我市防震减灾工作获省防震减灾先进。在今年的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市委、市政府同意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场所——湘乡地震台的改扩建纳入东方红学校扩建规划内容,扩建好的湘乡地震台站既是省地震前兆台站,同时也是全市的抗震减灾科普宣传场所。

(五)示范建设创佳绩,科技进步获殊荣

由于高度重视,措施到位,富有成果,我市2009年科技工作成绩得到国家及省、市的充分肯定,经国家科技部考核评审,再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殊荣。这是全市人民的骄傲,为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祝贺和感谢﹗

(六)科技投入力度大,创新人才得重奖

2009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下发了《中共湘乡市委湘乡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湘乡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文件。设立了产学研结合专项引导资金,从2009年起,市财政不断增加投入,用于支持产学研重大成果转化、关键共性技术中间试验、工程化验证等项目,还引导企业及个人进行科技投入;市里设立了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专利奖、专利人资格奖、企业科技创新奖和产学研合作奖;已健全科技创新考核机制,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市直40个单位和22个乡镇办事处的绩效考核内容,充分激发了全社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营造了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奖励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动员大会,就是要表彰那些在推动湘乡市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表彰他们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彰显他们用科技服务社会,用科技致富人民的精神,也是我市为落实科技兴市战略,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促进全市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创新浪潮此起彼伏。科技是先导,创新是前提,循环是高效,我们就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摆在全市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从而促进湘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希望我们专家学者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继续努力,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做出更大贡献。

二、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全面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2010年,我市被省科技厅确定为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这是我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契机,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知识产权战略,推动湘乡循环经济发展;围绕调结构、推“两型”、快中求好,突出科技支撑引领;转变发展方式,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创建以“两型”和低碳为主要特征的省级可持续发展科技强市。通过可持续发展,将我市建设成经济循环、低碳经济、山水人文、湖湘文化、生态宜居的,“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明星市。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我们要把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作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首要任务。通过科技创新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旅游业与服务业互为促进,多元化经营,多条腿走路;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三农”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要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形成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实现湘乡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

(二)产学研大合作打造可持续发展核心力

我们要把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打造可持续发展核心力。进一步扩大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与广度,重点攻关和应用铁合金、氟化工、纯碱、建材、皮革等传统行业环境污染治理、清洁生产、工业废弃物再利用等关键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向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方向发展。加大引才引智引技力度,大力发展以机械装备、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推进企业入园和乡镇工业向主题园区集中,匹配发展静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设施,形成生产循环链,连接生态农业和绿色物流,构建起循环工业体系。

(三)环保科技出重手增强可持续发展吸引力

我们要在环保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科技力量,把环境保护作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资源利用行业的扩张,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设备。加快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节能项目,加强末端治理向预防和控制生产转变。

(四)关注民生办实事获得可持续发展支撑力

我们要把全面加强社会建设,以突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可持续发展科技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要大力建设和改善基础设施,增强城乡承载能力;要大力提升科技、教育、文化实力,为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水平;要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居民住房保障,提高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

(五)保障措施和要求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保证组织到位

成立湘乡市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领导小组顾问,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和相关乡镇的领导任科技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在市科技局设立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办公室,由市科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从市政府办、市发改局、市科技局、市经济局、市环保局、市财政局等部门抽调人员为办公室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的沟通联络、宣传教育、项目管理和信息处理等日常工作。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特别是科技管理职能机关及大中型企业,还要成立科技攻关小组,组织精兵强将,大搞科学研究,以解决本部门本企遇到的科技难题。

市里每半年召开一次可持续发展论坛会,通过学习交流,不断提高全市科技攻关水平。

二是制定政策法规保证政策到位

要进一步出台新的政策法规,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高新科技企业和项目进入以更多的让利优惠,要重奖高新企业,更要重奖有功之臣。要合理配置财政投入,设立可持续发展科技专项工作经费,保证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工作正常进行。政策法规要突出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来引导和推动全市各行各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制定积极的人才管理制度,大胆聘用人才,以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实用人才五个方面为重点,切实开展可持续发展科技重点人才工程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三是创新机制建设保证机制到位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管理要有创新有活力,不能按旧的行政管理体制去走,有效的管理才会做出不凡的业绩,要进行研讨,通过实验探索出一条科学的科技工作管理方法。

一是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确保可持续发展工作不扯皮,不推诿;二是要排除一切干扰和阻力,凡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事坚决不做;三是建立市、乡镇(街道办)、企业联合管理机制。

四是加强协调配合保证协调到位

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可持续发展工作汇报,讨论研究重点示范项目建设和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分工协作、条块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各级各部门要有大局意识,充分保证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协调进行。

五是加强宣传工作保证宣传到位

各乡镇办、各部门要加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普及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科技强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科技宣传教育活动。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篇(9)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我国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科学分析国际竞争形势和国内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依赖着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只有拥有足够数量与质量的创新型企业,才能形成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一、创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创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创新型企业在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经济全球化和商品化、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及管理现代化的基础之上来考虑其长远发展。在追求持续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近期的利润增加和市场份额的扩大,考虑持续的长远的利润增长,而且还要考虑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技术、人力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创新能力成为新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创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不断增强研究与开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能源消耗和成本、考虑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另一方面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同时也要考虑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将来的持续发展。

二、影响创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创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可持续发展又依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麦多斯(D.L.Meadows)认为,影响经济增长有五大因素,即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创新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创新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受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会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技术和管理创新的动力和基础,也是创新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建立企业自主创新与创新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有利于从体制上、机制上打破和消除影响企业创新发展的各种障碍。有利于形成规范和有激励作用的委托关系以及内在的有助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管理制度,企业也就失去创新的动力,企业的持续发展就不能得到保证。

(三)创新人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生存与发展基本条件,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取决于企业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不仅是创新型企业创新的基础,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创新型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如果创新型企业没有一个好的有效的激励机制,不能有效地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就会失去竞争力。没有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那么,要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只是一句空话。

(四)持续创新。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最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持续创新和掌握核心技术,它是创新型企业持续发展动力源泉和前提保证。创新型企业的活力是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来源,而其自身活力又来源于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机制以及对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创新型企业若不能进行持续创新,它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就不可能实现其持续发展。

持续创新发展战略是以实现持续创新发展为核心的核心发展战略,是增强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举措。全面实施持续创新发展战略,必须有效地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动态的战略竞争力,以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和保持战略竞争的优势。

(五)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依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来自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是各个方面的,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它对创新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拥有凝聚、激励、协调、约束和塑造形象的作用。根据调查表明,我国的中兴、联想、华为、迈瑞等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企业的飞跃发展,都是因为拥有自身独特的创新企业文化,从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六)知识产权。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拥有量成了衡量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然而,我国的一些企业普遍缺乏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的重视,知识产权意识和知识产权战略意识薄弱,因而严重影响了企业在国际市场、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环境,有助于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创造、管理、运用、保护和发展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实现企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创新型企业持续发展战略

(一)实施持续创新发展战略,推进创新型企业的建设。随着新经济的成长和发展,创新型企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企业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出现。世界上那些谋求长期持续发展、追求卓越的公司无不投巨资和人力从事持续创新。当今,企业不断地创新,在这种创新浪潮中已经涌现了一批创新型企业。

创新型企业正处于新经济时代,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要使创新型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全面实施持续创新发展战略。

持续创新发展战略是以实现持续创新发展为核心的核心发展战略,是增强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举措。全面实施持续创新发展战略,必须有效地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动态的战略竞争力,以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和保持战略竞争的优势。

(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战略,不断增强创新发展动力。企业自主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将科学知识和科技发明用于工业化生产,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以获得最大商业利润的一系列活动,包括采用新的管理方式、新技术、新工艺等一切创新活动的总和。

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实现企业创新发展的持久动力。我们只有把技术、创新、资源和人才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创新和长期竞争优势。必须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更多的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在战略领域、支柱产业和关键环节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形成长期竞争优势,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必须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靠自主创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增强自主创新活动的主体意识,营造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强化创新激励机制,才能引进自主创新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大力促进深化科技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巩固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创新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引领作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创新发展的动力。

(三)有效实施创新人才战略,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潜能。创新型企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企业,它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创新型企业必须具有强大的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而具备这种创新能力的唯一资源是高素质的人才。创新型企业竞争的真正源泉不仅在于大批优秀人才的集聚,更重要的是促使优秀人才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因此,创新型企业的成功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有效地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施创新人才战略,就是要造就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家和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创造良好的创新人才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的环境,让更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领军科技人才脱颖而出。要充分尊重人才,实现其自我价值的追求,创造条件鼓励其实现奋斗目标,使他们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建立一整套有利于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成长的制度体系,制定出有关人才发现、培养、选拔、任用的规范化的制度和程序方法,营造出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形成激励创新人才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能和作用的有效措施。

(四)实施企业文化创新战略,建设创新企业文化平台。企业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部分,是企业的价值观,是一种看不见的资源,是企业的润滑剂。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和物质的表现,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有其自身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文化。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物质文化环境等。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一个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也肯定是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已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

创新型企业文化是指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创新理念已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人们坚信只有创新,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是各个方面的,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创新型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培育首先要提高企业的内聚力以及对企业价值观和管理经营方式的认可。其次是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员工之间的配合、协调、互补和协作的完成工作的精神。实施企业文化创新战略,必须把企业文化创新纳入企业发展的规划和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中,融合到企业创新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必须在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创新思想指导下,致力于企业持续创新文化基础管理机制的建设,培育出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企业文化。

(五)实施企业制度创新战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动力和基础,也是创新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施深化企业制度创新战略,建立企业自主创新与创新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有利于从体制上、机制上打破和消除影响企业创新发展的各种障碍。只有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形成规范和有激励作用的委托关系,形成内在的有助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实施制度创新战略,必须优化产权结构,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实现企业持续发展。

(六)实施持续技术创新战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活动已经成为参与全球化科技竞争的重要优势。持续技术创新是提高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保证。

实施持续技术创新战略,必须持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获取全球化竞争优势,推动可持续发展。创新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充分依托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推动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技术创新发展的跨越,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

(七)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打造自主知识产权高地。企业作为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的主体更迫切的需要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但是,目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和知识产权战略意识。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忽视,极大地阻碍和影响了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步伐。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创新型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创新型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其核心是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只有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灵活运用知识产权,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环境,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创造、管理、运用、保护和发展的能力,才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更多份额,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篇(10)

学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而学校文化就是学校内涵的集中体现。学校文化是全校师生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环境风貌,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学校借助与首都师范大学合作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开发组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炼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确定学校未来的发展目标、育人目标等,从而建立包括理念文化、行为文化、视听文化、环境文化在内的学校文化体系,酿造属于学校独有的味道。

学校不仅在硬件设施方面加以美化和改造,更重要的是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并以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凝聚人心,激发师生热情,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师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美好环境、美好教师、美好学生”等方面打造“美好教育”。

推进学习方式创新,完善深化课程建设

2015年,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实验学校,苹果园中学以“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与学习方式创新策略和质量评价研究”为题,参加了石景山区第四期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室的研究。2015年,我们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学习创新与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以下成果。

提出教学与学习方式创新策略。在多年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三大类可持续的学习方式,即“基于创新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学习”“基于自主探究的课前自学”和“基于低碳行为养成的自主学习”。这三类学习方式的更新带来了对应的教学方式的改变,也带来了实践中的成效。

积累教学与学习方式创新案例。学校要求参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与学习方式创新策略研究的实验教师每学期进行案例故事的撰写。在2015年6月3日,学校承办了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会议,三位教师分别介绍了他们各自开展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创新的案例故事。

开发教学与学习方式创新质量评价工具。学校根据自主构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教与学方式创新策略体系,制定了可持续教学-学习方式创新质量评价工具,并且进行试测,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修订了可持续教学-学习方式创新质量评价工具。

构建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体系。2015年10月,我们完成了建构学校初、高中融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我们对21份可持续发展教育文件、资料,课程建设文件、资料,学校制度和规划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元分析”,制定了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课程方案和计划。我们又依据上述文件、资料,以“可持续发展素养”为课程目标建构了初、高中一体的“首师大附属苹果园中学可持续发展教育‘多彩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突出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改革、考试改革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素养的共同关注。

我们的课程体系结合教学与学习方式创新策略,突出实体与虚拟、课堂与课外、学科与学科间学习边界的打通,培养对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负责任、有建树的公民。

优化师资队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打造科技特色示范学校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初、高中共有教职工207 人,其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55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9人,教学能手18人。学校始终坚持科研兴校,以科研促教育教学,积极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坚持教学常规的落实与检查。将初、高中教师进行融通,通过名师工作室的骨干示范、青蓝星月工程的新教师培训、师徒结对的以老带新、班主任岗位培训等有主题、分层次的项目,对教师队伍进行阶梯式建设,统筹规划,优化组合,从而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013年9月,学校“科技创新”班正式成立,这是石景山区中学系统第一个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学校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中科院专家“科技创新”系列课程、“科技创新”综合校本课程、中科院“实验室”探究项目专题课程,设置了学业导师、专家导师和班主任三级导师。两年多来,这些同学在中科院专家的引领下深入国家纳米中心、国家微生物所、国家天文台和国家自动化所,走到科学家身边,深入开展课题实验研究,独立完成一个个小科研课题。

上一篇: 次生灾害防治 下一篇: 浮雕雕刻培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