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0 09:52:31

篇(1)

1 酒泉农业及气象条件介绍

甘肃省酒泉市东连张掖市,南靠青海,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临蒙古,东西全长680 km,南北宽为540 km。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南有高山,北有平原,以灰漠钙土壤和灰棕漠钙土壤为主。南部各山口雪水冲击形成的冲积扇平原周围,新地、红山、丰乐和清水等农作物繁茂的绿洲遍布。全区有来自于祁连山冰川的3大河系、地表河流众多,十分适宜农作物的生长。酒泉的海拔在1 500 m,当地的年日照时数为3 320 h,年平均气温在4~10 ℃,昼夜温差较大,年有效积温在1 800~3 600 ℃,全年的无霜期达140 d,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条件十分适宜农作物生产。其它相关气象条件如表1所示。由于当地的雪山融水自流灌溉和农田水利设施十分齐全,灌溉条件良好,因此酒泉的农作物产量较高,品质优良。酒泉不仅是全国的良种小麦生产基地,而且也是棉花、玉米和瓜果蔬菜种植基地。

表1 甘肃省酒泉市的基本气候条件表

2 酒泉农作物种植气候条件分析

2.1 酒泉玉米种植气候条件分析 酒泉是全省重要的良种玉米培植基地。从玉米播种期需要的气象条件来看,玉米种子发芽最低温度稳定大于8~10℃,5~10 cm地温需稳定10~12℃,田间持水量保持在60%~80%最为适宜。假如温度偏低

有冰雹等灾害天气,因此玉米一般长势良好。假如在8月上中旬的玉米拨节抽穗前后,酒泉通常无降水,更无连续的透雨情形,因此田间持水量通常小于60%。假如不及时灌溉,会导致玉米拨节抽穗叶子凋萎,雌穗不孕空杆,秃尖增多,严重减产。一般此时应该充分利用融化的雪水灌溉浇水。在酒泉玉米开花授粉期注意防旱,及时灌溉,预防温度偏高或偏低。

2.2 酒泉棉花种植气候条件分析 酒泉的一些绿洲由于日照丰富,早晚温差较大,十分有利于棉花的种植。从棉花播种出苗期的气象条件来看,5 cm地温一般需要稳定在12~14 ℃,日平均气温要大于18~20 ℃,田间保水量以60%~70%为最佳。酒泉由于早晨温度较低,在棉花的播种期要注意地膜保暖,否则低温不利于棉籽胚根分化出苗。在甘肃酒泉的棉花现蕾期,当地光照充足,气温多维持在25~30 ℃,对棉花的结蕾越有利。由于灌溉条件较好,当地的土壤水分及田间持水量在60%~80%,现蕾通常很快,棉株生长紧凑。在棉花开花期,酒泉天气晴朗,水分充足,气温多维持在25~30 ℃,较利于棉花生长。由于棉花喜温喜光,在土壤湿度大而空气较干燥的环境中有利于增产,因此在管理措施方面,要保证大于10 ℃的积温超过2 100 ℃,另外当酒泉80%的棉桃都达到已成熟时,要防治病虫害。

篇(2)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49

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全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当地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和政策帮助力度不同,也影响到了各个地区农业的发展。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可以分析出各个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优势和不足,制定出相应的农业发展策略,进而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1 多元统计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属于数理统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进行多个分析指标的统计时,往往需要用到数理统计分析来进行多个统计指标之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多元统计分析有多种分析方法,比如说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在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时,往往需要结合多个统计指标来进行,将多元统计分析应用到农业生产条件中,可以充分掌握气候、农药、化肥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寻找各个指标之间的联系性,再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农业经济发展有清晰的了解,再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制度,合理地对现有农业资源进行分配,最终实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2 多元统计分析的应用和实践

在探究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时,选择多元统计分析的方式,可以最大化运用农业生产条件,科学的分配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在实际的分析时,可以先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进行统计,比如说劳动力情况、机械化水平、气候条件、耕地面积等。因为每个地区的实际农业生产条件都不相同,比如说西南地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农村劳动力,耕地面积、机械化水平等远没有劳动力重要。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西南地区的地形情况比较复杂,没有大面积的耕地,严重限制了农业机械的应用,往往需要采取人工的方式来完成耕种,因此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运用关联分析在进行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时,绝大多数地区的耕地面积与农村劳动力关联不是很紧密,与物质生产条件的关联程度在逐年加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对传统的种植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进而耕地面积以及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性已经没有之前那么重要。对于农业生产工具、化肥农药等的使用不断加大,再加上各个地区的实际生产条件有所不同,导致了农业生产条件重要性的改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调整,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3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条件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做好农业生产条件的利用工作,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际的生产过程中,随着耕地面积以及劳动力在生产条件中的地位逐渐降低,但是耕地面积以及劳动力又是农业生产中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时,要加大对种植技术的研究力度,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产量;要增强农村劳动力对科技的运用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开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产值,促进经济发展。

在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改善时,不仅要从传统生产方式上进行改善,还需要从本质上进行变革,比如说病虫害的防治、栽培技术、育种方式等。在病虫害的防治方面,科学合理地选择防治农药,可以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损失,提高农业生产产量,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农药的更换使用,避免长期使用1种农药,进而使得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失去防治作用。在进行化肥的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化肥的选择和化肥的搭配,农作物不同的生长时期要选择不同类型的化肥,化肥的搭配一定要合理,这样才能促进农作物的全面生长,化肥之间不要存在一些酸碱性的冲突,要牢牢把握好化肥的用量,过多造成浪费,过少达不到增长目的。育种方式以及栽培方式在农作物的生产中也非常重要,好的育种方式和栽培方式可以增强农作物的成活率,提高产量。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能够发挥出现代科学技术的价值和作业,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4 结束语

多元统计分析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可以结合多项统计指标清楚地掌握农业生产条件,了解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制定出符合农业发展的策略,对农业生产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最终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

篇(3)

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全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当地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和政策帮助力度不同,也影响到了各个地区农业的发展。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可以分析出各个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优势和不足,制定出相应的农业发展策略,进而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1多元统计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属于数理统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进行多个分析指标的统计时,往往需要用到数理统计分析来进行多个统计指标之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多元统计分析有多种分析方法,比如说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在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时,往往需要结合多个统计指标来进行,将多元统计分析应用到农业生产条件中,可以充分掌握气候、农药、化肥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寻找各个指标之间的联系性,再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农业经济发展有清晰的了解,再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制度,合理地对现有农业资源进行分配,最终实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2多元统计分析的应用和实践

在探究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时,选择多元统计分析的方式,可以最大化运用农业生产条件,科学的分配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在实际的分析时,可以先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进行统计,比如说劳动力情况、机械化水平、气候条件、耕地面积等。因为每个地区的实际农业生产条件都不相同,比如说西南地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农村劳动力,耕地面积、机械化水平等远没有劳动力重要。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西南地区的地形情况比较复杂,没有大面积的耕地,严重限制了农业机械的应用,往往需要采取人工的方式来完成耕种,因此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运用关联分析在进行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时,绝大多数地区的耕地面积与农村劳动力关联不是很紧密,与物质生产条件的关联程度在逐年加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对传统的种植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进而耕地面积以及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性已经没有之前那么重要。对于农业生产工具、化肥农药等的使用不断加大,再加上各个地区的实际生产条件有所不同,导致了农业生产条件重要性的改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调整,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篇(4)

1 多元统计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属于数理统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进行多个分析指标的统计时,往往需要用到数理统计分析来进行多个统计指标之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多元统计分析有多种分析方法,比如说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在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时,往往需要结合多个统计指标来进行,将多元统计分析应用到农业生产条件中,可以充分掌握气候、农药、化肥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寻找各个指标之间的联系性,再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农业经济发展有清晰的了解,再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制度,合理地对现有农业资源进行分配,最终实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2 多元统计分析的应用和实践

在探究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时,选择多元统计分析的方式,可以最大化运用农业生产条件,科学的分配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在实际的分析时,可以先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进行统计,比如说劳动力情况、机械化水平、气候条件、耕地面积等。因为每个地区的实际农业生产条件都不相同,比如说西南地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农村劳动力,耕地面积、机械化水平等远没有劳动力重要。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西南地区的地形情况比较复杂,没有大面积的耕地,严重限制了农业机械的应用,往往需要采取人工的方式来完成耕种,因此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运用关联分析在进行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时,绝大多数地区的耕地面积与农村劳动力关联不是很紧密,与物质生产条件的关联程度在逐年加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对传统的种植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进而耕地面积以及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性已经没有之前那么重要。对于农业生产工具、化肥农药等的使用不断加大,再加上各个地区的实际生产条件有所不同,导致了农业生产条件重要性的改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调整,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3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条件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做好农业生产条件的利用工作,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际的生产过程中,随着耕地面积以及劳动力在生产条件中的地位逐渐降低,但是耕地面积以及劳动力又是农业生产中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时,要加大对种植技术的研究力度,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产量;要增强农村劳动力对科技的运用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开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产值,促进经济发展。

篇(5)

一方面,生产条件现代化。所谓的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具体指的就是借助现代化设备对落后生产方式进行改变,优化机械设备在农业中的使用频率,确保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水平得以全面提升。

另一方面,生产技术科学化。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就是所谓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能够使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为更好地落实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最关键的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合理应用现代化农业科技,增强科技化水平,实现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不断增强。

二、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1.数据库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为与时展趋势相适应,最关键的就是要构建完善的农业信息数据库,以保证管理农业种植的过程更具信息化特征。通过对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合理使用,使得农业信息交互性更强,并形成农业专家系统,对种植环境进行模拟以开展试验。其中,在农业专家系统中,涵盖了大量的数据资源,可以在输入关键字并检索的基础上,获取专业性的资料信息。一旦用户遇到难题,即可向系统寻求帮助,系统能够深入分析用户所提交的问题,并搜索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尽快帮助用户解决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以上问题解决的方式,对时间与空间限制加以突破。对于农业种植模拟系统而言,则是在系统内部录入农业种植相关参数,借助系统实施必要的模拟分析,对参数设置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并了解其可行性,进而对存在的漏洞进行发现并解决,以免在农业种植工作中出现失误。

2.无线传感器监控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农作物生长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特别是温度条件、土壤质地、湿度条件与光照条件等,都是农作物生长环境的主要要素。如果外界环境条件无法与农作物生长需求相适应,就应对人工干预方式加以利用,适当地改善生长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有效地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环境。长期以来,生长环境监测工作都是人工完成,所以会消耗大量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甚至会对监测结果准确程度带来影响。将无线传感器技术应用在农业种植中,即可借助无线传感器监控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借助事先所设定的条件,即可完成各项工作,特别是灌溉、供暖与通风等控制,实际操作方便,使得种植工作人员工作强度得以减轻,为农业种植环境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光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在农作物生存生长的过程中,光是必要的条件,特别是光照和热量条件的变化会对农业生产质量和产量造成影响。基于社会对于农业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农业种植技术实现了全面创新,形成了诸多新型品种与反季节种植,所以仅依靠自然光热难以为农作物提供必要的生存光热能量,直接制约了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在这种情况下,将光技术引入到农业种植中,能够对不同类型农作物生长阶段所需光热条件加以掌握,适当地改变光谱投射的方式,减少光技术应用中的光源成本支出,同样能够优化农作物光合作用的效率,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活动的产产量和质量。

4.可视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从本质上来讲,可视化技术就是通过监控摄像头获取实时的图像,在传输系统的作用下,通过电脑显示屏展现出来,方便工作人员能够对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形成深入了解,合理地采取最终的决策。尤其是在可视化技术的帮助下,现场工作人员行为能够得到监控,进而规避不规范工作行为的出现,对病虫害与异常现象进行及时地发现,及时地采取有效反应措施,在相关措施的作用下,尽量降低农业生产风险系数。

5.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第一,组织培养技术。所谓的组织培养技术,指的就是在无菌条件下放置农作物,在人工诱导的作用下,科学合理地培育完整植株。将组织培养技术应用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可以加快种子发育的速度,为新品种研制以及繁殖提供了必要的保障。通过使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规避农作物在幼苗生长阶段被病毒侵害,进一步优化农作物经济效益。然而,在组织培养方面,一定要保证温度条件、光照条件和湿度条件充分,对培养基的成分、渗透压以及pH值等进行仔细地检查,确保其能够与具体要求相吻合。需要注意的是,对初代外植体进行培养的时候,要积极开展褐变防治工作,尽可能降低褐变对于外植体接种带来的负面影响。总体来讲,一定要积极开展处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组织培养结果的质量合理。

第二,生物杀虫技术。此生物技术以传统化学农药杀毒为基础发展,要想确保农作物使用农药制配的合理性,就应当选择使用生物提炼方式。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对病虫害进行合理地防治,同样可以促进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而不会因为农药施用而对农作物实际产量与质量造成影响,尽量规避农业的副作用,有效地解决病虫害防治的问题,不断优化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

篇(6)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9.055

农作物在生长发育中离不开气象条件的支持,而当气象条件恶劣时,将无法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在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下,导致农作物质量受损、产量降低,即人们常说的气象灾害。农作物的生长经常受到多种气象灾害的影响,例如洪涝、干旱、冷害、霜冻及干热风等。本文针对常见的气象灾害展开分析,并阐述抵御措施。

1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

1.1洪涝

洪涝灾害指的是降水时间长、降水量大且集中对农作物产生的危害。从水分多少来划分,将洪涝灾害分为湿害、涝害与洪水三种。其中湿害指洪水发生后排水不畅或连阴雨持续不断,导致土壤含水量过多,进而导致农作物根系受到损害;涝害指降水集中或降水量过大,导致农作物长期处于积水的农田中而受到损害;洪水灾害指因降水量大且集中导致山洪暴发,使农田被淹没,农业设施被损坏。

1.2干旱

干旱是农作物在生长发育中所遭遇的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主要指在农业技术欠发达的条件下,降水量及降水频率持续偏少,导致土壤严重缺水,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进而对其正常生长造成损害。从灾害发生特点来看,干旱不仅发生频繁,且涉及范围非常广,对农作物的质量与产量造成严重损害。从农作物的生长特点来分析,干旱对其产生危害最大的主要在农作物播种期、水分临界期及灌浆成熟期三个阶段。

1.3冷害

冷害主要指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温度降低且突破农作物当时生长所需的下限温度,使农作物的生长过程遭到阻碍。不同农作物所受冷害的影响不同,且不同品种及发育期所受到的损害也存在较大差异。当农作物受到冷害时,农作物体内具有生命的细胞质逐渐停止流动,导致农作物对养分的输送与吸收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受到阻碍。

1.4霜冻

霜冻指的是在温暖季节,植物、土壤及地面空气温度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导致农作物受到低温冻害。霜冻灾害的发生是受到多种条件的影响,例如天气条件、地形条件等。从天气条件看,霜冻灾害常发生在晴朗无风且气温较低的环境下;从地形条件看,霜冻灾害则多发生于地势较低且地形闭塞之处,因为在此条件下冷空气易发生沉积,再加上风力小,降温迅速,非常容易引发霜冻的发生。

2农业气象灾害的抵御措施

2.1洪涝灾害的抵御

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由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雨季长期滞留所引起。除此之外,土壤性质、地形特点、水利设备及种植方法等因素洪涝灾害的发生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对洪涝灾害的抵御措施可通过以上因素考虑。具体而言,可通过兴修水利、建设堤坝、水库等降低洪涝对农作物的危害;通过植树造林,固定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通过排灌系统的建立,对农业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对于地势低洼且易发生涝灾的地区,可改种耐劳作物,以抵御洪涝灾害的侵袭。

2.2干旱灾害的抵御

干旱灾害的发生原因相对复杂,从天气条件分析,大气环流异常,受到高气压持续控制,导致降水频率低、降水量少。此外,地形条件、土壤结构及农作物种类等均是引发干旱灾害的影响因素。对干旱灾害的抵御主要通过以下几点考虑: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对水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以干旱规律为依据,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安排;实施人工降雨,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培育耐旱的优良农作物品种等。

2.3冷害的抵御

冷害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低温持续时间、低温强度及气温回暖速度等。对冷害的抵御措施主要从以下几点:加强水肥管理,合理灌溉、科学施肥,提升土壤温度,改善农作物根系活力,可选用磷钾肥,增强农作物的御寒能力,提高其早熟速度,以保证农作物产量。

2.4霜冻灾害的抵御

霜冻灾害的发生主要受到天气条件、地形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霜冻灾害的抵御措施上,可从以下几种方法着手:一是物理方法,主要包括防护造林、喷雾保护、灌溉法、覆盖法及熏烟法等;二是农业方法。尽量选用御寒能力强的早熟作物品种,选择适当的时期进行播种,培育壮苗,同时对土壤结构、类型等进行改良,以此抵御霜冻,降低农作物的损害程度。

3结语

总而言之,农作物种植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提升农作物产量、保证农作物质量,对气象灾害风险的分析与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分析了农作物气象灾害的抵御措施,以期为农作物种植与气象灾害的防御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郭丽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1):52-53.

篇(7)

好山好水产出优质农产品,这是大家的常识。可你有没有想过,优质农产品之所以具有出众的品质,只是因为良好的水土光照条件吗?如果只考虑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这一因素,完全人工干预的厥姨跫下的农产品应该是品质最优秀的。这显然与常识不符。看来,除了必备的生长条件,造就优质农产品的,还有其他因素。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梁鸣早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梁鸣早引用了孟子的名言,先贤总结出需要在逆境中培养人才,对于作物的栽培,何尝不是如此呢?

受苦不是目的,关键是激发出内在潜能。对优质农产品栽培而言,外部胁迫是为了打开作物的次生代谢,培养作物的免疫功能,提升作物品质。

梁鸣早介绍,中国农科院李纯忠研究员上世纪70到90年代对我国“名特优农产品的土宜”问题进行跟踪调查,提出:“凡是出了名的农产品其品质优良者均产生自土壤、气候条件特殊的恶劣环境之中”。

李纯忠在广泛考察优质农产品的原产地之后发现,它们要么处于石砾的恶劣土壤环境,水分障碍、养分亏缺,如名贵茶叶武夷山大红袍、庐山云雾茶等,生长在迷雾沛雨、烂石砾壤之中;要么处于盐碱地等具有土壤障碍性因子、生长条件恶劣;要么管理技术特别,需要环割、刀砍、斧劈;要么需要天寒地冻的天气条件等,如冬虫夏草、高山雪莲,在正常气候和肥沃的土壤很少见名特优品。

受到李纯忠关于名特优农产品土宜理论的启发,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刘立新继续研究,怎样能在良好的土壤条件上生产名特优农产品呢?怎么样才能使植物具有防控病虫草害的能力呢?他从植物生理和栽培角度思考,总结出生产优质农产品的三个要素:一是环境胁迫或人造胁迫。二是基因控制,即优良的品种。三是营养元素的平衡供应,作物所需的不同营养元素供应强度均衡。

优良品种证明作物基因经过了大自然的筛选,本身品质就是过硬的。营养元素的均衡供应,不只是氮磷钾,而是指在人工栽培的环境下,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及中微量元素,还要根据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的营养。

对立志培育出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者而言,人造胁迫是十分有效的手段。其实,人造胁迫并不新奇,传统农业就一直在应用这种方法。

“秧薅三遍出好谷,棉薅七遍白如银。”梁鸣早引用了古代通俗读本《教儿经》中的农谚,意思是说,水稻田要薅草,挠秧至少三遍,就能够生产出好的稻谷。这里的好字,包含产量和质量的双重含义。在华北平原流传着“锄地九遍的谷子比锄三遍的好吃”说法。棉田也要勤锄地,“白如银”是指明显改变棉花的产量与品质。这条农谚讲的就是人造胁迫对农产品品质提升的作用。

人造胁迫对于作物生长过程来说有四两拨千斤的的作用。传统农业措施如插秧、移栽、中耕除草、环割、修剪、整枝、打叉、抹赘芽、多次收割、多次采摘等都是老祖宗发明的实用技术,是对植物的人造胁迫,可以帮助作物较早地打开次生代谢途径,使作物自身产生抗击各种逆境环境和灾害性天气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作物对病虫草害抗击的能力。

一些有效的人造胁迫做法也得到了传承。比如,人为干扰断根是烟农世代总结出来的经验,现在仍在沿用。断根后的烟草根系更为发达,因为断根开启了烟草的次生代谢,发达的根系确保营养更充分吸收,从而提高了烟草的品质。

篇(8)

一、外界环境条件的最小因子限制性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能量来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生物化学能,形成“初始生产力”或“第一性生产力”(PrimaryProductivi-ty)。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不仅包括光,还有水分、环境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以及这些要素的组合。如果哪一种要素不适,都可能导致生长停止。例如,在我国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那里的光照充足,降水丰沛,二氧化碳浓度可维持在光合作用所需水平,但是由于气温过低,植物组织活力很弱,甚至不能成活,因此一年中大部分季节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无法发展农业生产。同样,在世界上广大的干旱地区,光能充足,气温适宜,二氧化碳浓度满足需要,但是由于降水严重缺乏,植物处于萎焉状态,气孔关闭,光合作用受阻,因而也不能发展农业生产。通过这两种极端典型的事例,说明影响生物体适宜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具有综合的特点,任何一种最不利的气象条件都可能起决定性作用,并且其不利影响不能被其他任何要素所补偿[4],这正像所谓的“水桶定律”一样。由此进一步说明,不同地点由于光照、水分和温度条件的适宜程度不同就构成了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差异,甚至构成各地种植制度、作物类型等极大的不同。

二、农业生物与其所处环境的系统性

学好农业气象学课程必须要有系统的观点,只有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处理好农业生物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植物的地上器官为大气所包围,植物的根系扎入土壤之中,因此植物同时受大气和土壤两种介质的影响,从而构成了土壤-植物-大气系统。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这一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的能量交换、物质输送以及信息传输等过程,农业生产的目的就是要获取最大收益时的干物质贮存和经济产量。例如,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向茎叶输送,并通过气孔扩散进入大气中,这样就完成了该系统的水分输送过程,但是在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向外扩散的过程中需要消耗汽化潜热,因此同时又完成了该系统的部分能量交换过程。消耗的汽化潜热能量来源于系统所吸收的太阳辐射,因此,太阳辐射不仅用于通过光合作用系统的化学能的转化,同时还用于从辐射能到热能的转化,即系统所吸收的辐射平衡或净辐射转变为热量平衡中的各项支出,包括用于植物与大气的显热交换、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潜热、土壤热通量等,真正消耗于光合作用的辐射能仅占辐射平衡的很小比值,但这并不意味着光对植物生产不重要,只是在全球大多地区,光并不明显成为限制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因子。

在教学过程别要提起学生注意的是,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每一种过程,如发育过程、蒸腾过程、光合作用过程等都是系统中的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只有正确处理好每一子系统,才能够处理好整个系统。如果对子系统涉及的过程认识不清楚,那么就必然影响到对整个系统的认识。如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子系统涉及到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植物蒸腾过程、影响叶面积扩张的干物质分配过程等,而蒸腾过程又与土壤水分平衡过程有关,因此必须有效地估计土壤水分平衡、蒸腾速率、干物质分配等,才能较好地估计光合作用速率;而呼吸作用、养分吸收等子系统所涉及的过程也非常多,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养分吸收等子系统之间又存在着密切联系,要想获得植物干重的增长、产量等信息,就必须了解和掌握这些过程,因此系统分析和处理的方法显得非常必要。

三、生物体与环境的互为反馈性

通常我们认为生物体对环境的响应是被动的,这对刚开始接触这门专业知识的学生来说更是有这样的认识,其实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并不都是这样。植物可以通过对环境的影响形成独特的植物微气象(或小气候)环境,反过来又会影响植物本身的生长发育状况。例如在郁闭的冠层中,可以形成特殊的光分布环境;由于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使空气中的水汽浓度增大,因而产生了湿润的空气;同时由于植物冠层吸收辐射的特征与其他下垫面不同,对冠层的气温也产生一定影响,这就构成了独有的植物微气象。由于光的分布而影响不同高度叶片的光合作用,最终决定着群体的光合作用;由于空气湿润,空气饱和差减小,从而减弱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在植物冠层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也有其特点,夜间由于土壤和植物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加上夜间大气层结比较稳定,因此冠层空气二氧化碳浓度非常高,甚至超过500ppm;但是在白天,由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二氧化碳,使得冠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不过,由于白天大气垂直交换较强,因此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不断向下方补充,从而可以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5]。生物体与环境的互为反馈性对于温室作物栽培来说更为有用,因为在几乎密闭的温室环境中,植物的蒸腾使空气湿度增大,过湿的环境对植物生长不利,同时还会产生病虫危害,因此,这就需要进行通风降湿;另外,植物光合作用不断吸收和固定温室内空气二氧化碳,使温室二氧化碳水平很低,从而降低光合作用强度,这时就需要考虑对温室补充二氧化碳,以提高作物生产力。

四、农业生物的质变与量变对环境的依赖性

篇(9)

目前,通辽市气象局主要是针对大田作物(玉米、小麦)进行气象指标本地化研究,并建立指标库,用于定量化分析。针对通辽地区农业生产特色,找准地方需求,将主要对象定位为大田作物和设施农业,与重要天气过程相结合,围绕通辽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事、农作物生育期及作物收获期等内容,制作和农用天气预报;同时适时提供服务和帮助,以指导农业安全生产。

2服务任务、思路及内容

2.1主要任务

一是开展农作物生长气象条件预报。依据不同生育阶段农作物对气象条件的要求,针对未来天气条件对其生长发育的适宜程度开展预报工作。通过综合考虑农业气象观测发育期和通辽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来确定农作物的主要生育阶段。二是开展农事活动气象条件预报。基于不同农事活动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在关键农时和重要农事季节,针对未来天气条件对农事的适宜程度开展预报工作。通辽市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为指导生产者与管理者根据天气合理安排农事活动,避免不利天气影响农业生产,应针对主要作物的农事活动如播种、施肥、中耕、灌溉等对天气条件的要求,不定期地开展具有不同时效气象条件的适宜性预报服务[1]。

2.2技术思路

根据影响农作物发育进程及各种农事活动的气象条件或指标,基于农业气象条件诊断评价、农业气象预报等技术的支持,构建以中短期天气预报要素组成的不同类型的农田天气预报模型。模型预报结果是依据一定阈值确定的不同等级,可以表示未来天气条件利弊的程度,根据模型预报结果提出科学建议,从而指导农民在生产中充分利用适宜天气条件,克服不利天气条件的影响,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预报服务[2]。充分利用与整合地面观测数据与中短期天气预报数据,以农气观测数据为基础,以农业气象指标体系为依据,结合农业气象决策知识和有关农学知识,有针对性、科学地进行预报服务。

2.3产品类型与内容

一是农事活动气象预报。主要目的是指导农事活动安排,主要以农事活动安排在未来天气条件下的适宜程度及对策建议为内容。包括:春耕春播气象预报,在春季备耕播种期间,根据天气变化预报有利或不利影响,提出合理建议;秋季收晒气象预报,在秋收晒粮期间,通过分析风速、降水等预报产生的影响,提出针对性的合理建议[3];农田灌溉气象预报,运用“优化灌溉系统”,根据逐日气象资料(温度、降水、风速、日照等),滚动预报灌溉日期并计算灌溉量;农田排涝气象预报,根据现有的土壤水分监测数据,结合降水量预报结果,及时分析未来降水易在哪些地区造成内涝。二是农作物生长气象预报。以未来天气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适宜程度及对策建议为内容,根据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制作的气象条件适宜性预报产品。三是重要农事季节预报。根据通辽地区农时与农作物生育进程,同时参照未来天气预报与物候期预报,提出作物播种、收获等农事的适宜时段,其是针对农作物播种、收获等农事季节的适宜时段制作的预报产品[4]。

3存在的问题

3.1农业天气预报的涵盖面太窄,指标体系不完善

通辽市为农牧结合带,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该市在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畜牧养殖业等方面发展较快。由于农业生产是指播种、管理、收获、贮运、加工的全过程,其涉及的环节较多,加之现有的预报服务涵盖面太窄,农用天气预报已满足不了当前农业的发展。目前只针对播种面积广、产量多的玉米、小麦进行了气象指标本地化的研究,而特色农作物、经济作物(如荞麦、红干椒等)以及设施农业的气象指标亟待确定。此外,还应建立相应的气象灾害数据库,以提高分析深度。由于指标体系的不完善,当前针对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少定量分析,致使农业天气预报产品的内容分析较浅,质量不高。

3.2农气观测相对落后,缺少相关的农业知识

通辽市现有国家级农气观测站4个,主要观测玉米、小麦和牧草,已经不能满足地方发展对气象服务的要求。2010年新增观测作物红干椒、马铃薯、荞麦等,但由于观测时间短,资料不足,无法满足气象服务的需求。农用天气预报主要是为农服务,以确保粮食安全,但是制作产品的业务人员多为气象或相关专业,对农作物生长及牲畜养殖知识了解不足,故对广大农户的需求敏感性不强,在产品制作中无法提供准确、科学的建议。

4发展对策

4.1拓展农用天气预报的发展领域,建立完善的数据库

要做好农用天气预报,就要不断适应地方的农业发展,找准制约其发展的重要气象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此外,农用天气预报还要涵盖作物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拓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畜牧养殖业等服务领域,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潜力。加强定量化分析,不断充实农用天气预报的指标库以及气象灾害数据库,还要建立相应的作物生长发育期、生长状况监测数据库等。只有依靠强大的数据库支持,预报才能有科学的依据,才能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农用天气预报模型,以便方便、快捷地服务用户。

4.2加强农气观测和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建设,建立农用天气预报制作与系统平台

要满足地方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就要有良好的预见性。增加农气观测项目,合理安排农气观测站点。只有找出不足,及时整改才能适应地方的发展。气象灾害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要确保粮食安全,就要求气象观测人员对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做出准确、及时的预测,并能实现快速预警,让每个生产者、管理者能够及时反应,从而减少灾害损失。依据强大的数据库支撑,结合气象历史数据与预报数据,并加入专家系统与灾害预警机制,研发出农用天气预报制作与系统平台。做到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适时制作农气预报,及时预警,切实做到趋利避害,确保粮食安全。

5参考文献

[1] 贺宇.农业气象服务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2):129-130.

篇(10)

第二个特征,农资市场具有分散性。中国市场不同于外国市场,农村市场不同于城市市场,农资市场又不同于其它产品市场。农资产品的市场在农村,尽管农村人口众多,但它不像城市,人们是散居在不同的地域,以户为种植单位,通常每家每户只有一到几十亩地不等,每家每户根据自己对未来的估计和需求种植着不同的作物。

第三个特征,农资市场具有季节性。农作物生长有着极强的季节性。这是自然条件决定的,尽管反季节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不能代表整个农业生产情况。不同季节有完全不同的作物种类,因此病虫害发生也有着极强的季节性,对土肥条件的要求也根据生长期的不同而不同。这些导致了农资产品购买的集中性,而且往往购买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过了这个季节只有等来年。

第四个特征,农资市场有明显的地域性。地域性表现在不同的地区农作物种类和种植结构不同,对农资产品需求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农村分布在山区、平原、丘陵,有水浇地、干旱、半干旱之分。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气候、不同的作物结构、不同的水肥条件,农民有着完全不同的种植和生活习惯。不同地域的种植结构不同,对种子、农药、化肥等的要求不同。即便是同一种作物,在不同的地域,由于气候条件、水肥条件的不同,导致病虫害的发生种类不同、数量不同。以大田作物为例,南方以水稻为主,而北方以小麦为主。

第五个特征,农资市场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气候条件对农资市场的影响是间接的。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作物生长,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作物对水肥的需求。这样间接的影响了对农资产品的需求量,对来年市场需求很难加以定量估计。农民不可能在无水可浇灌的干旱天气中施肥,因而对肥料的需求降为最低,在雨季不会想到去使用杀虫剂。而且,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

第六个特征,农资市场受农产品价格影响。农产品价格影响的是农民对来年市场价格预期和信心,从而影响本年度的投资力度。如果是针对短季节的经济作物,当季的价格直接影响到农民针对下个季节的投入。

第七个特征,农资市场具有信息的不对称性。农村因为通信较为落后,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很少,形成大量的信息无法到达农民手中,指导农民的农业生产。从而使农民对产品的技术性能、品质知之甚少,使用成本增加。

第八个特征,农资市场物流要求高。农资中的化肥、农药、农机具等品种或体积大或易燃易爆或有毒,这决定了农资储存和运输条件要求较高。

上一篇: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