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产技术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16 10:51:30

农作物生产技术

农作物生产技术篇(1)

(二)课程设计思路。1.校企合作,根据农业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课程标准。召开本地农业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会议,邀请农业企业专家和生产第一线技术骨干人员参加,与课程组教师一起,立足当地,分析本地区农业企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对完成农作物生产过程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详细的描述,同时对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逻辑关系排序,制定满足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标准。2.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按照农作物生产岗位能力的要求使教学内容模块化,突出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按岗位重组、优化课程,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先导,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农作物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按照生产过程系统化要求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实施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3.“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农作物生产技术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们采用“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对这门课程实训教学进行改革探索。(1)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农作物物候期的特点,依据生产的工作过程确定;(2)教学情境与工作场景合一。我们将教学实践环节内容设在校内农业基地,以真实的场景进行教学,使学生边学边练,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分析

针对中职教育的本质特点,通过对农学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以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分析和岗位工作过程为依据,根据农业技术岗位能力要求和国家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企业专家一起分析农业技术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制定课程能力目标,构建课程内容。

(一)农业行业岗位群与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岗位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从事现代作物生产、良种繁育、植物病虫识别与防治、设施农业技术、农资营销与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及岗位实际工作能力,能从事主要作物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岗位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二)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农业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及课程骨干教师通过对农业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并参照劳动部农技工资格认证标准,结合农业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岗位能力需求,确定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在专业人才调研、农技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围绕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从职业岗位对人才规格要求分析入手,紧紧结合教学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国家农业行业职业标准,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为目标,采用知识应用的课程观,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具有“学中做,做中学”的特点。学做合一的课程体系更符合中职教育的特点。

三、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农作物生产技术》是一门可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学应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行动过程为导向,按照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角。根据教育规律和能力递进规律,将课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教学阶段。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将其分为“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针对课程中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阶段,综合运用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实现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

四、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评价,应该是以能力为本的整体性评价,注重的是隐性能力,评价的指向是过程性知识。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平时考核(70%)。平时考核由两部分构成:平时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考核:这部分主要是考核平时的学习情况,可采用多种形式考核,如考勤5%、课堂讨论5%、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数量10%,总计按20%计入期终总成绩。生产性实训过程与结果考核:选取各个工作岗位的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依据,成绩按50%计入期终总成绩。

农作物生产技术篇(2)

1.瓜菜套种

在西瓜或甜瓜拉秧前,在埯间种植各种直立生长的蔬菜。在西瓜空垄上春季种植一茬速生叶菜或在西瓜拉秧前,空垄上种一茬秋菜。

2.大蒜套种秋白菜

4月初栽蒜,7月上旬结合蒜头扒土在大蒜垄沟培白菜埯,7月中旬播种白菜,也可以种植萝卜、芥菜等秋菜。

3.甘蓝套种玉米

甘蓝选择早熟品种,如中甘11、北农早生;粘玉米选择垦粘一号,普通玉米选择熟期适宜的品种。4月末定植甘蓝,5月初育玉米苗,苗龄20d,5月下旬,玉米定植在甘蓝株间。生育前期的田间管理以甘蓝为主,甘蓝收获后玉米进入拔节期,此后玉米进行正常管理。

4.菜菜套种

菜菜套种的形式有多种,栽培面积较大的有以下几种。A、甘蓝-番茄-甘蓝:5月末在早甘蓝的株间定植番茄,番茄留2穗果掐尖,7月末在番茄株间定植晚甘蓝。B、黄瓜套种豆角:6月初在黄瓜株间播种豆角,进入7月中旬后,黄瓜进入收获末期,开始逐渐拉秧,豆角利用黄瓜架条攀援生长。

二、复种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四种:

1.麦菜复种

在早熟小麦收获后,7月15-17日播种白菜。如果小麦成熟期晚,要提前15-20d育白菜苗,或是种植其他生育期较短的秋菜。

2.瓜菜复种

在早熟西瓜和甜瓜收获后种植一茬秋菜。秋菜可以整地后直播或移栽,也可以原垄种植,原垄种时要将农肥和化肥混合后抓把粪。

3.菜菜复种

在春菜收获后复种一茬秋菜。春菜主要包括越冬菠菜、发叶葱、白露葱以及春季种植的速生叶菜、早甘兰等。

4.薯菜复种

早熟马铃薯收获后于7月15—17日播种白菜,如果马铃薯收获较晚,要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种植秋白菜,或播种生育期较短的秋菜。

三、复套种的主要技术环节

农作物套、复种技术是一项综合技术,它的成功在于以下各个技术环节的密切配合。

1.保证水份供给

蔬菜的需水量都较大,充足的水分是保证作物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之一,进行套种、复种的地块必须有井,以保证水份供给。

2.施足底肥,按需追肥

套复种的地块一年收获两茬以上,需肥量大。为了保证套、复种地块的作物正常生长,亩施农肥一般在3-5立方米以上,多的亩施农肥达到8-10立方米。在生长期间,要根据不同作物做到按时追肥,按需追肥,保证全生育期不脱肥,也不造成肥料的污染和浪费。

3.采用适当的复套种方式

要根据所要种植的作物选择适当的复套种方式,如高棵作物和矮棵作物进行套种;耐寒蔬菜和喜温蔬菜进行套复种等。不能把生育期相近,生长习性相似,同科的作物套复种在一起。

4.按市场需求种植

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复套种的蔬菜品种,减少大白菜等常规秋菜种植面积,扩大茄子、辣椒、黄瓜等果菜和菠菜、油菜、茼蒿等绿叶菜类的种植面积。

5.选择早熟品种

品种选择是农作物套、复种成败的关键,春茬和秋茬都要选择早熟品种,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最多的产品。

6.育苗移栽

有些作物生育期较长,或需要抢早上市,都需要育苗,如早甘兰、早番茄、早熟甜瓜、粘玉米、晚甘兰、菜花、西兰花、茄子、辣椒、黄瓜、油菜等。有的前茬作物生育期较长,不能及时倒地,后茬作物也要育苗。

7.采取多层覆盖,提早上市

农作物生产技术篇(3)

《农作物生产技术》是种植专业重要的而且是技术性非常强的课程,当前,很多教师都认识到并在教学中做到了突出实践教学,然而,由于学生生源素质下降,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做到理论与技能“够用”,特别是如何把理论课上好,其实还是让有些老师感到很纠结。

笔者认为,要上好该课程的理论课应该做到:除了要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之外,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据学生的能力选择适合的学生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注重创设情境、紧密联系生产、注重知识的延伸、巧妙设疑、补充知识,做好铺垫,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尽量进行直观教学,并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好的效果。

在《农作物生产技术》各论中,所有作物的生产技术内容的编写,都在前面安排了该作物的“形态特征”这个内容,应该说这一节的内容还是很重要的。但是该内容的编写大多平铺直叙、与生产联系得少,因此很多老师反映学生对此节内容不重视,上课时积极性不高,效果差。下面,笔者就以自己如何上《玉米的形态特征》这一课为例,说一说如何上好这一内容。

一、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授课的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一直都强调要“因材施教”,因此,教学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目前我校的学生,绝大部分系初中学业成绩偏下的学生,很多连中考都没有参加,学业基础知识很不扎实。因此对专业基础课知识也掌握得不够好,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兴趣不高,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授课时必须做到语言通俗易懂,循序渐进,上课时特别要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实用”的原则,加强师生课堂的互动,提问题做到难易适中,才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从而跟上教师授课的节奏,实现教学相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简单介绍作物(玉米)的主要的形态特征,即根、茎、叶、花、果实等的形态特征及功能,看起来好像可有可无,实则是为“玉米的生产技术”做铺垫,其实内容还是重要的。前述讲过,内容的编写大多显平铺直叙、与生产联系得少。因此学生很容易认为该内容不实用,如果在教学上按部就班,学生就易产生疲劳。因此,笔者认为,在本节课内容的教学设计上,除了要完成教材内容的讲授外,还应当根据玉米生产整套技术知识教学的“应知应会”需要,多联系生产实际,做到既为后边的教学做好铺垫,又能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因此,笔者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为:让学生了解各形态器官的构成(或组成)及功能;难点是: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上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设计上,为了克服本节课内容平铺直叙、与生产联系少、容易引起学生疲劳的困难,关键在于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的热情,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内容。

二、创设情境,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本课内容上,由于该内容平铺直叙、与生产联系得少,学生不感兴趣,因此,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激起一池春水”的效果。

因此,在《玉米》的《作物的形态特征》的教学中,笔者这样导入新课:

简单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后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面我们介绍了玉米生产的重要意义,我们了解到了玉米的生产面积之所以比较大,原因是玉米本身全身是宝,而且产量比较高,因为玉米比较耐旱,那么,我想问大家的是:为什么玉米较其他禾本科作物耐旱呢?”

这样,以问题导入新课,马上吸引了同学的的注意。但是笔者并没有让大家直接讨论,而是话题一转,说道:“这个问题并不需要大家马上回答,因为它包含在我们这节课的不同的各阶段的内容里,我希望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我们的课堂,看我们一起学完这一节的内容后,哪些同学能从中找到答案。”

这样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怀着急切的解决问题的欲望进入了听课状态……

而用这个问题导入新课,妙处还在于:从内容上看,这是一个统领整个课堂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掌握好“根、茎、叶、果实”等的形态及功能,并且整体综合分析,从而回答好这个问题。这样,通过巧妙设疑,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三、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热情。

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要是不要用“灌”的方式授课,而是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采用启发式、互动式、问题导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课本的大部分内容较为容易,在教学中,为了消除学生的疲劳,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笔者主要采用了“教师提问(和提示)教师提问、做好铺垫和提示,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结合实际、展开联想、积极回答”的“任务驱动式”方法和讨论教学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笔者的引导(提问)下,看书、思考、回答问题,加强教学互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四、联系生产,补充知识,做好铺垫,注重延伸。

由于教材中部分内容写得过于简单,又没有联系生产的实际,因此,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掌握其中的知识,必须联系生产的实际加以延伸,让学生感到所学内容实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授完“根的组成和功能”后,一方面笔者补充了“气生根的功能”,即“气生根入土后也能具有吸收的功能而且成为永久根,根据有关专家的割根试验证明,越是上部的根对产量的贡献越大”的内容,然后提出了“学习了根的形态和功能后,在生产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的问题,让学生加以讨论,并适当以提示等方式,让学生找出答案,然后进行归纳,得出这样的答案:(1)深耕改土,精细整地,起畦种植,以加厚耕作层,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使土壤疏松透气,为创造根系生长的良好环境,促根深扎、根系庞大;(2)增施有机肥,深施基肥,最好全层施肥,以促进根的生长、深扎;(3)苗期勤中耕松土(但要浅,以保护根系不受伤)、蹲苗,促根系生长良好;(4)中期结合施肥进行中耕培土,使气根入土起到吸收和加固防倒的作用。

这样通过适当“补充知识、做好铺垫、注重延伸”的设计授课,既让学生感到:这节课的内容看似无用,实则是为生产上所采用的技术做准备的,所学的知识很实用,又让学生感到:课本中的内容,只要善于去吸收、思考和运用,都是有用的。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培养善于联系生产实际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更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另外,在学习“叶”的部分时,围绕“叶”的“结构与功能”,笔者复习了叶的“气孔”及“运动细胞”的功能,让学生知道叶片气孔能控制水分的蒸腾,运动细胞可以使叶片卷曲从而减少对水分的蒸腾,从而提高抗旱能力;又如讲种子的部分,笔者补充了“玉米种子粒大,种子淀粉含量高,因此吸湿性强”的内容,从而为学生提供参考找到“玉米为什么较耐旱”的问题答案做了很好的铺垫,为解决生产上的问题,让学生觉得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得。

五、注重直观教学。

运用直观教学法能促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容易领会和接受知识。中职学生基础差,因此在教学中更要大力提倡直观原则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动作、语言和电化教学设备等进行直观教学,让形象由静变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强直观效果。比如在这一节课中,对于形态特征的各部分,笔者或利用实物或利用模具、图片(幻灯片)等来进行展示。又如为了说明玉米粒的行数是双行,笔者准备了几个玉米品种的玉米棒,让分组学生亲自来数。通过直观性教学,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好所学的内容。

六、善用故事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小故事,不但可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加强学生记忆。

比如在这一节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牢记“玉米粒的行数是双行”这一知识点,笔者除了准备几个不同玉米品种的玉米棒让学生亲自来数,在数之前还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年,我校本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在进行职业技术工种鉴定的技能考试,考试的项目刚好是进行玉米穗部性状考查,有一名学生在数了行粒数后,在“粒行数”一栏中填上了“15”(行),结果考试结束时负责考评的老师就说,你搞错了。因为被扣了分,所以这位同学觉得很委屈。他想:那位老师又没有亲自去数,如果亲自数了,然后和他对质,真的是他错了,那样扣分他才会心服口服。

接着笔者问:“同学们,你们想想,那位老师为什么不亲自去数就判定这位同学填的就是错的呢,他的做法有道理吗?”同学们纷纷表示:那位老师的做法没有道理。这时,笔者让同学们自己亲自数手头上的玉米棒的行数,并让他们认真看书,经过亲自数和看书,他们才知道,原来玉米的行数都是偶数,这时他们才回过神来,原来那位老师的扣分是有依据的,那就是:“玉米的行数不可能是单行的”。后来学生说,不管过了多久,只要提到玉米的行数,他们就忘不了笔者讲的这个故事,也就牢牢地记住“玉米粒行数为偶数”这一知识点。

七、精心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课件,在教学上,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采用探究法、讨论法、项目教学法等方法授课,尽量克服讲授法的弊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尽可能利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很明显,利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是由于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教学进度相对会加快一些,可以解决课时紧张的问题,增加教学互动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思考、实践。另一方面,CAI课件把生动的动画、图形、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配音等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的各种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1],增强教学效果。

八、利用课堂小结,提高学生的能力。

恰当的课堂小结,体现出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提高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由于内容相对简单,因此,为了检查学生是否真正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在课堂小结时,笔者采用了让学生(点名或自荐形式)小结,然后笔者和其他同学采用完善补充的办法进行课堂小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九、注重德育教育。

德育为首。教学中要注重并善于渗透德育教育,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从学生进入教室开始,注意观察学生做得好的方面,比如仪容仪表、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等,及时给予表扬,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联系实际思考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等。

农作物生产技术篇(4)

(一)季节较早、水稻移栽已结束的冬水田区,应切实加强田间管理,努力夺取水稻高产。

(二)轻灾区和无灾区,要抓住当前降雨充沛、水源充足的有利时机,尽力多栽水稻。

(三)加强秧苗苗床管理。对无法适期移栽的秧苗,要尽快喷施一次多效唑控苗,延长秧龄弹性。一般亩用15%的多效唑粉剂100-150克兑水150-200公斤均匀喷雾。结合控苗,及时追施一次速效肥料,加强病虫防治,防止秧苗脱肥和病虫危害,促进健壮生长,保证秧苗供应。

(四)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等重灾区,要尽快联系和组织收割机、动员农户及时抢收小春作物。对未受灾田块,要及时灌水泡田整田,搞好秧苗调剂,加快水稻移栽进度,最大限度保证水稻适期移栽。对能栽上水稻的受灾田块,要尽快整治和修复田埂,抢栽水稻。对已移栽、能保住水稻的受灾田块,要及时修复田埂和扶苗,促进秧苗尽快恢复生长。

(五)对移栽秧龄达70天以上的田块,采取底追一道清的施肥办法施足底肥;栽插时要多栽栽足基本苗,一般亩栽基本苗14-16万。

(六)对常年靠工程灌溉、震灾中水利设施损毁严重的地区,要加快修复水利设施,充分利用降雨抢时栽秧或等雨栽秧,移栽时大力推行麦壳、菜籽壳、秸秆覆盖栽培,减少水分蒸发,防止干旱危害。同时,要加快修复水利灌溉设施,尽快恢复农田正常灌溉,保证水稻生长需水。

(七)对无法栽上水稻、适宜改种旱地作物的稻田,要抓住时机,及时改种。

二、旱粮作物

地震对玉米、马铃薯等旱粮作物生产造成的灾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山体滑坡掩埋;二是避难群众和救灾人员踩踏;三是部分马铃薯良种繁育网室跨塌损毁;四是因灾民转移,已经成熟的小麦无法及时收割,对套种的马铃薯、玉米造成长时间荫蔽。应采取以下补救措施:

(一)玉米

现阶段灾区玉米正处于苗期,是玉米栽培管理的关键时期,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措施:

1、抓紧组织人员及时收割小麦,为玉米增产提供较好的时空条件。灾区玉米多与小麦、马铃薯等作物间套种植,及时抢收已成熟的小春作物,可为玉米增产提供较好的时空条件,特别是今年小春作物前期遭受雨雪冰冻灾害导致收获期推迟10天左右的情况下,及时抢收对下茬玉米尤为重要。

2、加强苗期管理。一是对直播田块和移栽未定苗地块及时匀苗定苗。二是对无法及时收割小麦,导致荫蔽时间过久的玉米,要及时追施提苗肥。

3、清理田间,除涝防倒。由于地震灾害导致山体滑坡和连续降雨,对受山体滑坡影响较小的地块,要及时清理田间石块,扶正被泥土填埋的部分植株,严重植株还应清洗叶片,利于玉米正常生长。同时,对排水受影响的田块,首先对田间四周和厢沟进行清淤,保持排水畅通,降低田间湿度、防止植株倒伏。

4、及时补种改种,加强配套技术落实。对受损失十分严重的玉米地块和稻田受损无法蓄水的田块,及早补播和改种,补种和改种时间最迟在6月5日前(平均亩产可达到375.3kg,每推迟1天平均减产10.2公斤)。选择成单30、川单13等中熟、抗逆(抗大、小斑病和耐高温干旱)品种,不要选择早熟品种。种植密度应比春播玉米增加500~1000株/亩。

(二)马铃薯

目前灾区马铃薯正处于薯块膨大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应注意抓好以下措施:

1、组织人员及时收割小麦,减少对马铃薯的荫蔽时间,对荫蔽时间过久或踩踏不严重的地块,要及时追施复合肥或叶面喷施1~2‰的磷酸二氢钾提苗,并及时培土垒厢。

农作物生产技术篇(5)

引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农业现代化建设是重要内容,必须要重视,与传统农业种植技术相比,新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农业种植效率,创造更多的产量与效益。尽管,我国农业种植生产中,新技术应用水平还不高,在发展中国家行列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相对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种植生产中,新技术应用水平相对较低,为了缩小这种差距,深入研究现代化新技术的应用,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种植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1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种植生产中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付昂范应用于国民生产领域。农业种植生产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其常用技术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1数据库新种植技术

农业种植生产中,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化农业信息系统,这是农业种植信息化目标实现的基础。而农业信息系统离不开数据库技术的支持,构建信息数据库,信息化管理农业种植过程,为查询与共享农业信息提供方便,根据数据库技术构建农业专家与种植模拟系统,其中,专业系统是在数据库中输入专业知识、分析及解决问题等方式,遇到问题即可借助专家系统解决问题,专家无需在现场就可完成任务,因而效率比较高。而农业种植模拟系统是在系统中输入农业种植相关参数,系统分析与模拟技术上,直观呈现参数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正问题,因而工作效率比较高。

1.2无线传感器监控

农业种植生产中,作物对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土壤pH值等生长环境要求比较高。大棚种植时,外界环境条件无法满足作物实际生长需求,因而人为方式干预是十分必要的,以此为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但此种情况下,要及时检测农作物生长环境,为作物创造恒定的生长环境。以往,通过人为方法监测作物生长环境,人力与物力资源成本大,还无法保障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现阶段,农业种植生产中,现代化新技术的应用,是利用无线传感器监控技术实现不用人为值班守候监测整个生产过程,处理器能够第一时间获得传感器传送的农作物生长环境实际情况。实际工作中,无线传感器监控设备是在预先设定条件下开展各项工作,控制动作器通风、灌溉及供暖等,促进系统正常运行,操作方便简单,减缓了种植人员工作压力,另外,为农业种植生产精细化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1.3可视化种植生产技术

现代化计算机新技术中,可视化生产技术是重要构成内容,是利用监控摄像头实时采集图像并传送到电脑显示屏,为农业种植生产管理人员提供参考的技术。利用该技术展现现场人员工作行为,对工作人员操作做好坏有效监测与管理,准确监测问题出现的具体时间,促进工作人员选用行之有效的措施预防并解决问题,降低农业种植生产存在的风险,获得更高的种植生产效率。

2农业种植生产中光技术的应用

农作物种植中,光合作用是作物生产的必备条件,一旦光合作用缺失,作物将无法健康生长。所以,为了满足农作物种植生产,一般在大棚种植生产中,光技术应用比较广。原因在于,大棚种植中,自然光无法满足作物种植生长需求,因而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改善作物生长环境,选用人工光源。例如,利用日光灯或白炽灯,种植人员增加作物光照强度。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农作物有不同的品种,因而光照强度需求也不同,即要求科学使用光源,并对其进行适当地调整。此外,害虫具有一定的趋光性,假若光技术应用合理的话,还可有效消灭害虫。

3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生长中的应用

3.1组织培养技术

农业种植生产中,组织培养技术即无菌环境中,农作物种子生长到幼苗的培养阶段,通过人工诱导进行培养,生长周期减少,植物完整培育而成。种子到幼苗生长阶段,植株抗病能力不强,应用该技术可预防病毒、细菌等侵害农作物幼苗,加快种子发育速度,为新品种研发创造条件,另外,外植体最初培育过程中,褐变防治要落实到位,尽可能降低褐变外植体接种伤害。总体而言,要全面落实各项处理工作,保障培养质量

3.2生物农药

现代农业种植生产中,生物农药喷洒技术非常重要。与传统农业喷洒相比,现代生物农药喷洒技术没有化学添加剂,以组合性生物代谢产物为主。该生产技术的优势主要表现为:有较强的杀虫效果;生态环境不会造成污染;农作物不会受到伤害。虽然生物农药优势突出,但因其有较高的使用成本,推广难度大。生物农药生产中,要尽可能降低其生产成本,在种植人员可接受范围内调控价格。如果农作物发生病虫害,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有的农作物种植区域没有发生病虫害,也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否则就会对农作物造成损害,产量目标与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农业经济效益受到严重的影响。另外,种植人员要根据区域种植特点,针对病虫害合理规划防治方案,利用该技术降低农作物病虫害发病几率。

3.3转基因

现代新技术中,转基因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其主要指农作物种植生产中,种植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进行原基因充足,将新基因转入农作物体系,改变其基因结构。该技术主要包含农药与种植培育2种类型的转基因技术,使得农作物成活率明显提高,还可有效防治作物病虫害,保障农产品产量与质量。农业种植生产中,该技术投入量大,转基因农作物食品安全性备受关注。所以,国家食品安全部门要加强转基因农产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保障农产品安全。

4农业种植生产中现代新技术的应用建议

4.1提高农业种植生产水平

农业种植生产中,现代新技术的应用,旨在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因而,政府部门要发挥引导作用,积极鼓励相关部门创新研究农业新技术,加大投入资金,为技术研究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从资金与制度方面,奖励取得突出成就的部门,激发研究人员技术研发热情。此外,通过政府补贴,增强农民学习意识,比如手把手开展农民教学,便于其正确掌握现代新技术与设备的操作技巧,种植产量提高的同时,创造更高的生产效益。

4.2构建现代技术使用新标准

农作物生产技术篇(6)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155

技术创新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理念,或者使用了新的材料和工具等,都属于创新新技术的范畴,通过对工艺、技术和理念等进行创新[1],来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或者通过新技术开发新的产品,提供了新的管理模式和服务,让产品的质量或产量有所提升,在农业市场中占据重要发展地位。

1 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我国是人口大国,基于我国的国情,人口众多对粮食作物的需求量较大,必须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将农业技术创新作为建设的重点,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农业技术创新至关重要,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将作物生产达到优质、高效和高产的目标。

2 农业技术创新成效

2.1 农业育种创新技术

从植物遗传学规律等方面考虑,可以通过对农业植物品种进行改良,并通过先进技术进行生产,通过技术创新,将作物生产达到优质、高效和高产的目标。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领他的团队研究的新品种杂交水稻,并在原有杂交水稻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使得水稻的产量大幅度上升,新品种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可达1700万hm2,每年增产的水稻产量可多养活7000万人,并且通过对水稻的性质进行改良后,可将新型的杂交水稻种植在具有盐碱化的土地上,并且水稻质量较高。

2.2 农业种植技术创新

在种植农作物时,农民往往会因为种植环境或者条件限制等降低了生产效率,甚至会影响生产量,而在当前出现的现代生物技术[2]、节水灌溉技术、模式化栽培等先进技术,并且在农业生产中根据植物的生态环境等打造数字化采集技术,针对植物生长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密切关注植物生长情况,尤其是土壤水肥供养和光照等,应用农奴才能远程数字化管理系统,可视化信息服务技术和设备,可以大大的降低农民的工作任务量,减少了实地探查的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2.3 转基因技术

当前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并且专家们逐步将生物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逐步研制出了抗病毒辣椒、抗病毒番茄和转基因大豆等一系列作物,中国农科院研制的抗虫棉花,可以有效的避免病虫害的出现,提高了棉花质量[3],也降低了农民施药施肥的工作任务。

2.4 网络农业、精确农业和现代化农业创新技术

通过网络监控和网络管理来进行农业生产,针对塑料大棚采用网络监控系统进行管理,坐在家中便可以观察大棚内的作物生长情况,并且可以观察到作物的变化和是否存在病害,采光等情况,通过对某片作物种植的 监控来密切的关注作物的生长情况,并针对性的提供应对方案,防患于未然。而农业智能技术是通过智能化操作和系统来完成对作物的培育,摒弃了传统的种植作物的工作,可以利用智能技术对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并查看是否达到健康成长的指标,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

3 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创新

当前农业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点部分,国家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旨在通过创新技术和创新理念的应用,可以大大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作物生产质量。要想大力发展农业创新技术就需要广大农民共同参入,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知识培训,树立农业科技创新的意识。运用当前新近的科技信息网络,让先进的农业科技信息可以达到共享,分享农业生产经验和技巧。国家和政府需要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较大的资金,并出台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等进行保护,加大对农业创新技术的宣传和推广[4]。要想提高农业生产率,降低农民工作量,提高农民的收入,就必须要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优化和革新,应用当前的先进技术,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多科目的技术类型,将其与农业生产融合,提高创造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和新工艺,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理念,造高效农业。

参考文献

[1]吴淑杭,徐亚同,凌云,等.猪粪便生态型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1):168.

农作物生产技术篇(7)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度经费年度经费

199621.135200145.04193

199715.3857200249.51840

199816.6880200355.26226

200029.793132004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

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农作物生产技术篇(8)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中台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 度 经 费

年 度

经 费

1996  21.135

2001  45.04193

1997  15.3857

2002  49.51840

1998  16.6880

2003  55.26226

2000  29.79313  2004  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农作物生产技术篇(9)

一、 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概念和内涵

1、农业科技水平。

农业科技水平是指农业科技创新所达到的程度(能力的高低),它包括农业科研能力及其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两个方面。它是一个反映国家或地区农业科技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2、农业科技进步水平。

农业科技进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仅包含自然科学技术的科技进步,表现为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技能、技巧的提高及其应用于生产过程中所取得的进展称狭义科技进步,也称为硬科技进步。广义的科技进步除了包括狭义科技进步的内容外,还包括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智力水平、制度创新等软科技的进步,如经济体制改革,组织管理和决策方法的改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广义科技进步一般来讲能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科技进步水平。要更进一步全面理解广义科技进步的概念,必须正确把握以下几点:

①农业基础研究与农业应用基础研究水平提高。这虽然是一种基础研究,一旦应用于生产,潜力巨大,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如生物科学的发展为生物技术的大力发展并在农业中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水平提高。这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和核心,具体包括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成果一经推广应用,就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动植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农作物栽培技术、施肥方法的革新,畜、禽。水产品养殖方法的改进,新型经营管理理念、方法的应用,管理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等。这里的技术创新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的部分改造和革新,而技术革命是指在日积月累的技术创新基础上使整个技术体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都将会带来农业技术革命。

③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程度提高。一项农业科技成果必须通过推广,让技术应用主体普遍接受并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推广程度高与低,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再好的技术,如果得不到有效推广,其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

④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劳动者既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生产者,也是农业技术的使用者,还是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农业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业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从而影响着技术效率的高低。如果劳动者素质得不到提高,一方面先进的技术可能不被接受,另一方面即使新技术被接受了,也可能由于使用不当而难以发挥作用。技术的进步与提高,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3、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之间的关系。

农业科技与农业科技进步既有本质区别也有内在联系。它们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农业科技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保障和源泉,没有农业科技的发展,就谈不上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反过来又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方向和目标,农业科研工作者总是根据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而取得的结果去不断修正、创新自己的科研成果。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农业科技是一个纯技术概念,而农业科技进步既是一个技术概念,也是一个经济概念。第二,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可以有三种方式实现,一种方式是在科技水平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提高技术效率而导致科技进步水平提高;第二种方式是科技水平提高,而技术效率不变,也可以实现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第三种方式是科技水平和技术效率都提高,可以使科技进步水平有一个较大水平的提高。第三,农业科技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既可以产生正效果,也可以产生负效果,农业科技进步仅强调农业科技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取得的正效果,如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负效果,则会导致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下降。第四,农业科技水平高,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农业科技进步水平高;农业科技水平低,也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也低。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当且仅当农业新科技适应当地农业生产,并经过掌握农业科技的生产者应用于农业生产。

二、我国未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战略举措

从以上有关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概念以及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关系中可以看出,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二是提高农业技术效率。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实际来看,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的技术效率已经很高,特别是种植业的技术效率已基本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以不断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和当前农业科技发展的“瓶颈”制约,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在以下方面实现战略性突破。

1、应在一些战略高技术领域和抢占科技制高点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现代农业的本质是发达的科技型产业。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想跟上农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步伐,就必须赶上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浪潮,在一些关键性的重大技术领域保持领先。

①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应走在世界前列。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生物技术已经从探索实验阶段进入生产应用阶段,尤其是在现代农业生产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广泛应用于农业的生物技术主要有生物育种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等。

生物育种技术:通过生物育种技术可培育出优良作物品种,以提高产量或培育出具有特种抗病、抗虫、抗逆的经济作物新品种。目前应用较多的先进育种技术有植物组织培养、有性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诱变育种。

微生物工程技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色功能通过现代化装备,生产有用物质或把微生物直接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一种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第一,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农用工程微生物菌株;第二,利用微生物特有的转化、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能力,制成微生物农药和微生物化肥。

转基因技术:所谓转基因技术就是把外源目的基因导入生物体,以定向改变其生物性状或得到预期的代谢产物,建立活体‘生物工厂”。

胚胎工程技术和克隆技术:动物的体外受精、胚胎分割、性别控制、核移植等胚胎工程技术和克隆技术已趋成熟和实现商业化,并将给养殖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②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应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农业信息化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包括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业宏观决策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当前的研究重点:一是农业数据库和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包括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农情信息和农业市场信息的搜集、整理、建库和网络体系建立;二是农业信息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如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生态和生物系统建模,仪器设备的自动化控制软件等;三是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精准农业技术,即“3S”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技术。

③农业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应跟上时代步伐。国际上以精细化工、新型材料、自动控制、航空航天等为代表的现代工程技术加速了对农业的武装。紧密贴近作物营养需求,工艺农艺相结合以及高效、多元、无公害的肥料生产和施肥技术体系正在形成;灌溉正由传统的沟输畦灌向着激光平地与低压管道输水,精细灌溉与水肥药联用相结合的节水农业方向发展;工厂化种植和养殖,是工程设计、新型材料、自动控制、专用品种、专门栽培和饲养与植保防疫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先进生产和管理方式。

2、应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①农作物超高产新品种的选育应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始终将是我国农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当前我国的超级稻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突破,通过品种矮秆化和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我国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水平已实现了两次大的突破,现已育成了“两优培九”(籼稻)、“沈农265”(粳稻)等一批超高产新品种,每公顷产量能达11-12吨,目前正向选育每公顷能产15吨的超级稻品种前进。今后要在对超级稻进行继续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加大超级稻的产业化开发力度,同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不断加强,使我国水稻育种技术始终处于世界前列。在继续不断推进超级稻研究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推进超高产小麦、超高产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确保我国人口不断增长条件下的粮食安全。

②在动植物良种繁育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我国的良种繁育技术应紧紧跟上世界潮流,特别是应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有用成果,同时应有效利用我国国内丰富的动植物物种资源,使我国的良种繁育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但传统上我国良种繁育的主要目标是追求高产,今后应作适当调整,在注重单产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品质和抗性,在稳定提高品质的基础上,重点专攻专用品种的培育;应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已有良种和引进新品种,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和种子加工标准化,加速良种产业化进程;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的筛选、保护和创新利用,特别是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育种方面应取得突破。

③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技术的研究开发应取得突破。要加强现代化高效养殖技术的研究,加强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所需的现代化养殖设施、环境净化设施的研究设计,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养殖业。以畜禽的产业化发展为基点,在加强畜禽集约化养殖技术引进示范的基础上,以生物技术为主线,主攻畜禽良种基因工程选育、良种胚胎的工厂化生产、饲草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的微生物优势菌株的筛选,以及生物制剂、疫苗、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开发,加速畜牧业由食粮畜禽为主向草食畜禽为主的结构转变。同时,围绕水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加强沿海地区淡水、海水养殖及重大疫病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3、应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方面的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现代农业是高度发达的商品农业,生产的目的是通过交换而实现收益。因而生产的产品不仅产量高,更要求质量好、花色品种多、安全性高,能够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求有相应技术作支撑。

①应在农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和食物安全性评价等技术方面有突破。我国在农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和食物安全性评价方面同国际先进水平相差较远,面对国际农产品贸易的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迫切需要我国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开发步伐。我国应尽快在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程序和方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农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取得突破;应重点突出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主要农产品污染检测技术、土壤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监测与控制技术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仪器设备的制造技术等,力争使我国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和设备在短时间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性评价方面尽快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

②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应有重大突破。我国农业在标准化方面一直比较滞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提高给消费者消费习惯带来的变化,农产品的生产规格标准化已引起了重视,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也摆上了议程。今后应重点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的标准化操作规程的研究和制定,加强农业产前、产后加工、服务体系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加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以及农产品加工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③应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设施农业技术包括工厂化种、养殖业的建筑设施,如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畜禽舍、水产养殖场等研究与设计;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应用;棚室光、温。水、气、热及土壤养分等环境因子的调控技术与工厂化育苗技术及配套设备设施的研制与开发;适于设施种植业的小型农机具的研制与开发;设施灌溉技术、施肥技术、栽培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和种植模式的研究与开发;设施养殖业的动物行为监视。识别与饲养技术;设施种养殖业系统仪器设备和机具的研究与开发等。

④应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方面的研制取得突破。农业生物技术中微生物基因重组技术的出现,掀起了农用生物制剂产业的革命,新一代生物农药。动物疫苗、生物肥料、生长调节剂等将如雨后春笋。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等也将为农业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途径。为了迎合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的需要,我国生物农药、生物菌肥等的研制开发也已取得一些成果,今后要在研制更加有效的生物农药、生物菌肥等方面下功夫,并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的大规模产业化开发方面取得突破。

4、应在保证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生态安全方面的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农业是多功能的产业。现代农业不仅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还要追求可观的生态效益,因而,现代农业生产是建立在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建立在无污染、无公害、健康安全的基础之上。为此,农业科技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

①国家农业生物安全方面的技术研究。一是外来入侵生物的预防与控制,建议建立“国家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中心”,重点开展入侵生物灾害应急控制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建立应急与快速反应体系,开展外来生物入侵的预警与预防、检测与监测。控制与管理的基础性研究。二是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建议成立“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围绕加强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和促进产业发展的总目标,在不同层次上研究揭示基因操作对受体生物遗传变异影响的机理,系统探索转基因生物对农业资源与生态系统影响的规律,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技术标准,发展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与控制理论和方法。

②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技术。重点加强动植物物种资源的有效保护技术、农业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技术,水污染防治技术;土地整治与合理利用技术,水上保持技术、防止耕地沙化的关键技术,土壤培肥与精确施肥技术,林果生态工程技术,草、灌、乔综合治理配置模式等;加强农村能源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等。

③植物重大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综合控制技术。在继续加强高效低污染化学农药(兽药)研制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病虫害的生物控制技术及其主要病虫害的区域监测预报及综合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突破,使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控制在WTO规则要求的标准之内,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重点是要以区域生态系统为单元,以水稻、棉花等病虫害和重大突发性病虫害为主攻对象,研究提出一套高效、安全、实用、优化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配套技术。畜牧方面,重点研究集约化饲养场疫病综合防治技术以及兽医疑难病和新出现疫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努力减少畜禽病死率。要加强对包括生物饲料、生物(有机川B料、生物(有机)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在内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体系研究,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④节水农业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永恒主题。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实际,以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在充分研究农作物生长、生理习性和需水规律的基础上,主攻旱作节水农业精细栽培与灌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根据不同生态类型区域,分别建立以培育和利用抗旱节水品种为基础,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相结合,节水、保水、蓄水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技术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

5、应在提升传统农村工业和乡镇企业的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和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现实,决定了农业的更加弱质性,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现代农业,只能是走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为此,农业科技需要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针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多种需求,重点加强粮、棉、油、果、菜、茶、畜禽、水产等大宗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现代技术装备的弓除开发,功能食品、营养食品。方便食品的开发技术,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加工工艺技术以及农产品加工机械设备等,争取尽快创立名牌,为培植对农业发展起拉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第一,应研究和开发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工艺和关键技术,开发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实用的现代化农产品加工设备,以替代进口设备,从而加快农业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与更新步伐。第二,应研究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精深加工产品所获得的效益远远高于农产品本身的效益。第三,应加速农产品加工品的质量标准、安全性标准的研究和制订。

②农副产品贮运、保鲜技术。借鉴农业发达国家优质农产品贮运、保鲜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快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从农产品保鲜贮藏特别是产地贮藏、保鲜运输,到货架销售的一系列冷链技术与装备,加快研究开发适应于果蔬、花卉等鲜活农产品贮藏、保鲜的以气调库为主的现代化保鲜贮藏设备,大幅度降低农产品因贮藏、保鲜不当而引发的巨大损失。

6、应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和塑造一批新型农业劳动者大军方面取得突破。

①在农科教结合上应有大的突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科技进步是关键。提高产量要靠科技进步,提高质量要靠科技进步,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也要靠科技进步,尤其是要重视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动科技进步,必须发挥人才的作用。人才培养要靠教育,特别是要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律。所以,只有把农业、科技、教育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

农作物生产技术篇(10)

在此部门中要定期开展技术交流会,一同讨论和解决主要农作物的生产问题。规范技术人员的操作,严格按照生产流程来实施农机农艺技术,采用现代化种植模式,从而保障主要农作物的生产质量。另外,要根据农作物的品种来规定其种植间距,确定播种期,按时定量施肥,以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融合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挑战,需要进行系统规划。但是与此同时,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的融合也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可以先选择容易控制的农作物来进行实验,要因地制宜,以保障农作物的生产水平。

2加强农业机械化管理,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

为加强融合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则必须加强对农业机械的管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政府要予以一定的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大农业技术补贴力度,并且重视对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宣传,使农民能够实施保护性耕作,可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要推广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加强对农民农机技术培训,规范农机设备操作,以使其能够将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有效结合,从而提高主要农作物的产量,保障其质量。

上一篇: 家庭礼仪的重要性 下一篇: 文学艺术的重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