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17 09:40:21

文学艺术的重要性

文学艺术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

在一次针对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按重视程度给传统节日排序的题,大部分学生按照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的顺序排序。端午竟成了学生眼中相对不受重视的传统节日,而将圣诞节和端午节相比,一些学生更喜欢圣诞节。今天,部分年轻人不重视传统节日而喜欢过洋节,不重视传统手工艺而崇尚西方的科技产品。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每每看到这样的现象或听到这样的报道便很揪心。笔者不愿看到漠视乃至忽视传统文化艺术的现象愈演愈烈,不希望传统文化艺术只能成为人们脑海里的模糊记忆,而人们徒留悲叹和深深的惋惜。笔者希望尽最大的努力通过美术课的教学传递重视传统文化的信息,感染、影响学生,让他们在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道路上有所作为。笔者认为,重视传统文化艺术应该从学校、从课堂抓起,让学生形成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尊重、呵护传统文化艺术。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不应仅仅照本宣科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应该有所作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有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华被尘封在角落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人更看重的是效率、品牌、时尚。而传统文化艺术很古朴、很稚拙、很耐人寻味,它才是真正的中国味道,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笔者认为,教育者有必要在课堂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合课本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长期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中提升品德修养,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在学校美术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笔者的看法如下:

一、在教师队伍中提倡再学习的必要性

现在一些教师从教后在具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已无心继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学识,更谈不上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再加上本身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难以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代表了强有力的文化力量,所以必须加强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再学习。现在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痴迷于中国的京剧、武术、书画、皮影、剪纸等文化艺术。一个伟大的民族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人云“技进乎道”,对于教师来说,技就是教学技能,而道就是文化,教师的教学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教师学习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只有这样,其才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

二、在教学过程中让传统文化艺术与教材相结合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在建筑中我们看到故宫的布局严谨、左右对称、色彩绚丽、庄严神圣、前朝后寝等,处处体现了天子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还有民居,如北京四合院,通过体量、布局、空间、色彩等体现了自然、等级、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等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比。而西方人在建筑中更多体现的是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具体表现有修剪得非常整齐、壮观的树木苗圃以及高耸入云的尖顶等,严谨的计算和度量也体现出他们严谨的思维与科学观念。这就是东西方人的思维差异。教师在关于建筑的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又能深刻剖析教材、拓宽教材的知识面。

文学艺术的重要性篇(2)

作为语文教师都知道,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它对整堂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导入在一个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不多,但在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其重要性如下:

1.艺术的导入能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激发起学生自觉地探求知识的兴趣。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语文课的导入设计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艺术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艺术的导入能铺设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利用各种教学媒体,使用各种艺术导入技能,把同学们所学过的知识,利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巧妙地铺设桥梁,衔接新知识与旧知识,使同学们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开了个好头,正所谓“温故而知新”。

3.艺术的导入能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教师选择何种艺术导入方法,其最基本的目的就是通过导入揭示本课堂的课题是什么,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使学生从上课开始大致了解今天的课堂到底学些什么。

4.艺术的导入能不断养成学生的审美观念。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长期坚持艺术导入,就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能帮助学生判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影响是长久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5.艺术的导入是语文教学赋有生命力的重要形式。只有教师充满个性特征的课堂教学,才能激活整个课堂,激发出课文较深层次的生命活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使语文学科被学生所喜欢,语文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神韵才能被学生所了解、所延续。所以说艺术导入是语文学科教学焕发生命力的重要形式。

二、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处理的要求

俗语说:万事开头难。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艺术导入,要在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遵循教学规律和艺术处理的要求,必须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了解学生的情绪、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课堂教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情绪状况如何,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展开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刚上课的时候,如果学生情绪低落、心理状态差,那么,不管老师导入如何生动,学生可能也不感兴趣;相反,如果学生精神愉悦,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了解他们的心理规律,运用不同的导入艺术。如果说学生精神奕奕,面带微笑,情绪平和,满心期待老师来上课,那么,你就艺术性地直接引入新课,把所讲的难点、重点、关键点阐述清楚;如果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或情绪不稳定时,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十分讲究艺术导入的设计,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整学生的情绪。

2.创造情感氛围,激发学习热情。语文教学活动充溢着浓郁的情感色彩,因而教师应深究文章、细研课文,从教材结构整理、意境渲染中发掘教学深情,在灵魂深处与作者情怀相融,领会文中感人的形象。教师要运用情感、语言动作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课堂气氛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从而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课文学习活动。教师要利用好它,并使用幽默语言绘声绘色地讲故事,适当利用夸张的形体动作来创造一种促进其学习兴趣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文学艺术的重要性篇(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22-2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活动,它不仅需要大量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和表现技能训练,而且更要基于丰厚的文化修养。然而,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高校艺术生,高校艺术生文化修养普遍不高,尤其是扩招以后,高校艺术生的文化修养急剧滑坡,艺术生的学习仅仅着重于技巧的精进,却淡漠了文化修养的积累。这不仅使其艺术创作和表现力有了局限性,而且使其艺术生涯难于开拓,甚至影响到了其基本的生活价值取向。

文化修养“文化”是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各学科的总和。所谓“修”,乃是吸取学习为的是打下知识体系的基础,所谓“养”是在“修”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提炼、批判、反思乃至升华,文化修养总的来说,则是对人文文化,科技文化中的部分学科有了解、研究、分析、掌握的技能,可以独立思考、刨析、总结,并得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具有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再学习中思辨,不断完善自己的世界观。文化修养的提高需要实践和锤炼,文化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人们的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修养的提升需要依托物质载体,只有意识到知识储备匮乏的同时借助参加文体活动,读书特别是经典的书籍,多阅读浏览新闻来增加社会阅历,这样才能提高文化修养,拓展知识面。

深厚的文化修养是我们艺术类学生至关重要、不可缺少的。作为一名艺术类学生尤其是一名音乐学习者我们不仅要学习一般文化,指非艺术类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中一些基础知识和专业文化,指本专业所涉及的相关史论及技能知识;而且更应该涉及到其他血缘关系的近亲艺术文化。各门类艺术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互相促进的。德国作曲家舒曼曾说:“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斐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曲获益不浅。不仅如此,对于雕塑家来说,每个演员都是静止不动的塑像,而对于演员来说,雕塑家的作品又何尝不是活跃的人物?在一个美术家的心目中,诗歌却变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则善于把图画用声音体现出来。”

比如,书法作为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荟萃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其发展历程中仅因其独有的雄浑之美使迁客骚人为之醉心,也因其秀逸之美而深受文人墨客的亲睐,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象征,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魅力。书法在自己博的精神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创造智慧。通过对书法的了解学习:可以让艺术类学生领会理解汉字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的崇高和其中蕴含深广的哲思情理,可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塑造完美人格。中国书法数千年的历史,在给予我们不胜枚举的佳作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高山仰止的人个形象。王羲之第五子,――王微之曾说过“写尽三缸水,只有一点像羲之,怀秦无钱买纸,便种芭蕉,以蕉叶代纸成冢。”这昭示着书法在人格塑造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书法的学习,可以使艺术类学生的意识得到净化和升华。从根本上讲对书法了解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审美学习。随着书法学习实践的不断深入,艺术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感悟力、分辨力以及创造力就会越强。书法的了解学习对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的培养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汉代的的杨雄曾说过:“字为心画”即书法是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美的书法能通过形象而抽象的线条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并能够陶冶人的人格和性情。书法的练习实际上是练习着用眼睛感受美,用联系探求美,用心领悟美,用手创造美的过程。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所以说书法是美育的有效手段。”

文学与艺术,所谓文学,就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而所谓艺术,则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文学、绘画、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工艺等。文学从属于艺术,但艺术绝不仅仅是文学。如果说艺术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文学就是滋润供给营养的根系,文学就是语言文化的艺术,艺术的产生往往就需要坚实的文学做基础,就比如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就需要有一个好的剧本。自然,要想拍出一部好的电视剧或者电影,就需要有杰出的剧作家、编剧、导演和演员缺一不可。文学和艺术都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歌词即音乐文学属文学的范畴,是文学的有一个种类。歌词具有音乐性,这是这种体裁应具备的特点,是约束词作者创作时应考虑的问题,属创作手法,其本质是文学的。我们说,歌词姓“文学”,而且是其他文学无法比拟的有着“无人不歌”的大众文学。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就是根据长篇诗歌《黄河吟》改编的具有史诗性里程碑式的作品。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小提琴协凑曲》,是根据文学作品与民间传说改编的乐曲,“草船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三大部分组成,结构上采用西方交响乐形式,成为一部具有典型民族性特征的作品,被西方人称为“蝴蝶的爱情协奏曲”,在国内被称为“民族化的交响乐”。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是离不开文学的,文学对艺术的思想观念具有指导作用,对艺术的意识形态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显然,每一位走在开拓的艺术道路上的成功者都在以其独特的思想与精神因素影响着艺术的发展。文学对艺术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学带给艺术以观念的改变,为当代的艺术带来了哲理性的思考,同时地引导了时代潮流。文学的魅力引导了艺术的方向,文学用语言作为表现手段,是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的基础,也是介入多种艺术欣赏的重要途径。离开了文学这一导入艺术欣赏的“药引子”,人们对各类艺术“佳肴”的“品尝”都显得寡淡乏味。艺术类学生具备了一定深度的文学修养,有助于在欣赏过程中能够从一般形象的初步联想进入深层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艺术欣赏的最高层次――理性认识的阶段,而掌握一定的文学表述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是进入理性认识阶段的金钥匙,从而体现出文学的博大与精神,为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术书法的学习让我们心静气和、端正姿势、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严谨认真的习惯,这也是塑造人格、塑造个性和培养审美观念和感知能力的根源。而文学则是灯塔是基石,是我们思想观念 意识形态的导向。观念的改变 思想的升华是现实主义作品注重在艺术中还原现实的要求,因为我们的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丰富广阔的文化修养是我们艺术创作的前提条件,而丰富曲折的生活经验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材料,只有拥有了深厚的文学功底,才能够对艺术作品有自己的了解、思维、想法、立意,才能够拥有自己的标新立异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创作力。艺术类学生不仅仅要对美术、文学有足够的了解,而且还要对其他方面的知识加以了解,比如,诗歌、建筑等都是奠定文化修养的因素。

文化修养成为艺术修养的关键。文化修养是艺术修养的基石。目前艺术类学生的学习重点是技术、技巧的精进,而艺术是智慧的象征,所以我们的技术需要被艺术化,而文化修养则是艺术化的条件。文化修养能帮助艺术家从整体上提高创作的意境,文化修养直接影响艺术的表现力。艺术家的各种素质中最重要的是艺术表现力,它由艺术的专业技能和艺术感染力组成。艺术类学生的专业技能经过刻苦努力的学习和大学四年的专业培养,一般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但艺术表现力的深浅高低,则往往体现在艺术审美感应的差异上。因此艺术的感受力,实质上是心灵中对艺术的文化审美。文化修养正是围绕着艺术感受力这个中心问题而作用于艺术家,使他们能从文化视野的高度去深层次地洞悉现实、领悟人生,创作和理解作品,用心灵去撞击生活和作品,使其具有更深广、更全面的表现力。有些艺术工作者凭借着自身艺术天赋的优势,或因偶然的机遇得到了技巧上的成功,但是由于缺乏文化底蕴而显得后劲不足,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正如中国钢琴家教育家周广仁教授以钢琴教育为例指出的:“钢琴表演艺术所体现出的,应该是高层次的文化修养。作为钢琴家,不但要有演奏钢琴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艺术修养。很难想象,假若你对欧洲文化历史一无所知,却能演奏好贝多芬、莫扎特。事实上,有的学生到一定的程度就再也上不去了。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手指僵硬了,而是文化空白了,头脑空了。”艺术作品的品味综合体现在作品的艺术境界上。艺术像金字塔,其底座越宽厚,塔尖拔得越高。文化修养直接制约着艺术家的创作水准,制约着由深厚文化修养所构成的精神内涵而形成的成熟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艺术才华充分发挥的后劲需要文化修养的支撑,只有文化修养的滋润才能将技能转变为符合审美要求的艺术作品。

文化修养对艺术类学生的影响既然是如此,那么如何提高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就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为了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的艺术人才,提高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文化修养就成了高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点任务,高校本身来说,教学的思想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对艺术类学生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教学思想观念要以启发为主,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加强文学及其相关的艺术知识,开设鉴赏性质的选修课程使学生能够了解,学习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其次,艺术类学生应该自觉的自我积累,大量阅读书籍为自己补充各种知识营养,使得自己的文化修养既有深度又有宽度。艺术类学生应该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要使自身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提升境界、升华人格、振奋精神,这有利于艺术类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为自身所学习的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的现代化艺术人才。

最后,艺术类学生应该主动积极的利用周围一切简洁方便的现代科技,如,媒体、网络等等,使自己更方便的了解到各种各方面的新知识、新信息,了解最前沿的文化知识,使自己拥有超前的意识,为自己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表现力寻求最新、最完美的结合点,使智慧在艺术当中得到最完美的诠释。

参考文献:

[1]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01).

文学艺术的重要性篇(4)

一、艺术类专业学生文学素养整体水平较低的原因

艺术类专业一般包括音乐类、美术类、舞蹈类、传媒类等。我国目前拥有艺术类普通高等院校92所(不包括景德镇陶瓷学院和13所参照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招生院校),其中本科42所,专科50所。以广西钦州学院为例。广西钦州学院属于公立普通高等院校,俗称“二本院校”。在钦州学院,艺术类专业设于音乐学院和美术创意学院。笔者通过对钦州学院艺术类学生的调研,发现该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学素养较低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一)艺术类专业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

在我国,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均须参加高考,包括文化课考试和艺术专业考试。各高校录取大致分三种模式,考生文化课成绩和专业成绩均合格时,可按文化课成绩或专业成绩排名录取,或文化、专业成绩各占一定比例综合排名录取。钦州学院录取的方式是在文化课成绩达到投档线的基础上按专业成绩高低录取,而各省级招办划定的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一般都远低于本省(区、市)确定普通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如2012年广西本科第二批高考录取分数线如下:

1.本科第一批(含A类、B类)分数线:理工类528分,文史类544分。

2.本科第二批分数线:理工类444分,文史类473分。

3.本科第三批分数线:理工类332分,文史类409分。

4.高职高专分数线:理工类、文史类200分。

艺术类文化分数线:艺术类专业的录取由文化分数线和艺术类专业分数线双线控制。各批次文化分的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分别为:普通本科艺术理类:289分,艺术文类:308分。独立学院本科艺术理类:216分,艺术文类:266分。高职高专艺术理类:140分,艺术文类:140分[1]。

可见,与非艺术类学生相比,艺术类学生一般文化课成绩较差。这种高考录取分数上的差异,必会导致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学艺术不需要学太多的文化知识。事实上,有部分学生正是因为文化课没学好,才转而学艺术的。

(二)艺术类专业学生对文学课不感兴趣

我们在钦州学院随机选择了100名艺术生进行问卷调查,据调查显示,有53%的艺术系学生表示既不喜欢也不讨厌上文学课,而在上文学课时,能做到认真听讲并做笔记的艺术学生只有21%,有53%的艺术系学生表示偶尔缺课。可见,艺术类专业学生普遍对文学课兴趣不高。究其原因,我以为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多数文学底子较差,在面对比高中语文更有难度的大学文学课时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二是对文学课的认识有误区,他们认为文学课不重要,学习文学课只是为了拿学分,混毕业;在关于学习文学课的动机的调查中,有将近四成的学生选择了学习文学课是考试需要。这种功利的选课动机必然导致学习的松懈。三是从教学方式上来看,艺术生不适应传统的文学课教学方法。在调查中,有超过八成的学生认为文学课的授课方式平淡、无味。这是因为与非艺术类学生相比,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性格上更外向,更活泼,更具个性。他们多数从小就对音乐、舞蹈和主持等具有浓厚的兴趣,在中小学时候就成为学校里的活跃分子。到了大学阶段,没了高考指挥棒的指挥,学生们也摆脱了题海战术的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到他们所热爱的音乐和舞蹈中,自然就更加活跃了。这种外向和活泼的性格一方面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产生了很好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他们对那些相对偏理论一点的文化课往往缺乏耐心,较难静下心来看书、写作和思考,而学好文学课往往就是需要多读、多写、多思。由此,学生既对文学课不感兴趣,也学不好文学课。这是艺术类学生往往文化素养不高,在思想深度上表现得较为肤浅的原因之一。

(三)高校对艺术类专业文学课的忽视

那么,上了大学以后,普通高校对文化课是否重视呢?以钦州学院为例,在课程设置上,虽然大多数艺术类专业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但是都是作为任意选修课来开设的,往往上半个学期就结束了,只有音乐学(舞台主持与表演方向,该方向前身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科)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相关的文学课。授课方式也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使学生难以适应。可见,高校艺术类专业对文学课不够重视,除主持播音相关专业以外,文学课开得少之又少。过度重视专业艺术技能的训练,忽视文学课的现实情况使得艺术类学生在获取知识来源上有所缺失,进而导致知识体系上出现了失衡,甚至导致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二、文学课在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

文学课包括以文学作品作为主要内容的各类课程,比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鉴赏、大学语文等,也包括以介绍文史知识、文艺理论等内容为主的相关学科,如古代文化常识、美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这些课程一方面普及文学的基本常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另一方面,它们更是“人学”的重要载体。文学课在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文学课如何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起作用呢?

(一)文学是文化知识的主要内容之一,学好文学课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化素质,文化素质又与人文素质直接相关。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一般来说,三者是呈现一个正向关系。想要提高文化素养,就要多学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是文化和知识的总称。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世界文化知识,各个学科的知识,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等。文学是文化的沉淀,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当时当地文化的精华。它所包含的文化内容非常宽广。通过对文学课的学习,可以学到很多文化知识,从而提高文化素养,提高人文素质,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二)文学课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是艺术类专业课的有益补充

语文作为一个基础学科在中小学是得到公认的,在高校里却被边缘化。很多人认为在中小学阶段我已经能认字了,并有了一定的文字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在大学就不必学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高校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各个专业的书籍大多都是用中文写作的,艺术类专业的教材也同样是用中文撰写的。对教材的理解需要一定的语文功底,要想学好专业课,有很好的文学功底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的。特别是需要对文字具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力的专业,如音乐专业和主持播音专业的学生。一个学音乐的学生,如果对所唱的歌曲的歌词不能理解,就没有办法声情并茂地演唱;一个学播音主持的学生,如果对自己所播读的稿件理解不准确、不精深,就不可能读得准确动人。

(三)文学课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对于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考量,“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首先,必须要具有“说”的语言技能。语文课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其中“说”的内容又与“听、读、写”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多开文学课,上好文学课,在文学课上加强“说”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良方。其次,能“说”的基础是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而这些也需要文学来进行积累和培养。

(四)文学课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对社会的理解能力,对自然的感触能力,是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能力,这些都需要相对应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21世纪的中国,无论是在物质文明建设上还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创新的问题。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人文氛围,以此培养人的感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文学课能够很好地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开设文学课,学好文学课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字、对自然和对社会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

(五)文学课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内涵

艺术类学生特别是像钦州学院这样的二本院校的艺术类学生总是给人一种肤浅的印象,其根源就是缺乏思想内涵和深度。很多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技巧就行,殊不知任何艺术都不可能仅仅靠技巧就能达到高超的境界,只有同时具备深厚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专业技能,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而提高思想内涵没有什么捷径。“腹有诗书气自华”,多开文学课,多阅读一些文学作品,在文学的海洋里不断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内涵。

(六)文学课能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能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人

我国的文学大师巴金说:“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我为什么需要文学?我用它来改变我的环境,改变我的精神。我五十几年的文学生活可以说明,我不曾玩弄人生,不曾装饰人生,也不曾美化人生,我是在作品中生活,在作品中奋斗。”(《我为什么写作》)可见,文学可以改善一个人的精神家园,使其不至于贫乏,它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生存质量。

人类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没有精神,不能没有灵魂。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要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知道如何成为一个社会中的人。高等教育作为实施整个民族素质教育的基础,它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社会人,而不仅仅是培养一个有专业技能的人。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决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人。”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包含了广阔的社会知识,它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美愉人,从而与读者产生共鸣,读者在对照之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一个正常的人应该是如何来生活的。它能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从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懂得爱的、身心和谐的社会人。

(七)文学课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文学的作用

文学课的性质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那么,如何给文学课定位呢?以《大学语文》课为例。著名文艺理论家徐中玉在其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的序言中说道:

我们“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重心,仍必须放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上。我认为,这门课程应以本国为主,重视吸收我国优秀的文化、文学遗产,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也要选些现当代国内外名家的文学精品。这些作品能够体现高尚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和社会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这门课不能成为一门单纯的思想观念课,而应是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文学课。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前人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综合素质将得以提高。这必定会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精神境界、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产生很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理性智慧的启迪,而更多的是对感性经验、真情实感的生动形象的体悟,因而是有血有肉、深入心灵的综合性整体效应,其促成人格素质建构的潜在能量,是一味杂乱铺张外国情况和抽象理论所不能代替的。与此同时,也自然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本国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达到较高水准,便于学好别的学科[2]。

文学艺术的重要性篇(5)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简洁的语言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课堂时间里,如果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啰啰嗦嗦的说上一大堆,不但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并且很多时候,表达的太罗嗦反而讲不清楚。与其它语言相比,化学语言往往就具有简洁性的特征。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运用专业性的化学语言来讲解,这样,会避免啰嗦的语言所造成的课堂时间的浪费。通过简洁的语言,不但能够准确地说出想要表达的意思,同时,简洁的语言也大大提升了教师教学语言的魅力和课堂教学的效率。

注意语言的生活性

化学学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很多时候,一些专业的学科语言一定要严格的运用。然而,这并不等于我们的教师在上化学课的时候一定要把知识描述的晦涩难懂、高深莫测,否则,不但会加大学生的理解难度,同时,听起来高深莫测的化学知识也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在不影响表达的准确性的情况下,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生活化。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酯”这节的内容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就给结合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提出问题:“我们吃东西往往是越新鲜越好,而在喝酒的时候,很多人却喜欢喝陈年老酒,也是常说的老酒沉香,为什么酒放时间长不会变质反而越来越香醇呢?”对于这个生活化的问题,学生显得非常感兴趣,一旦勾起了学生的兴趣,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表现的更加积极,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注意语言的趣味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在课堂上,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更容易让学生心情舒畅,而在轻松的心态下,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敏捷。如果教师想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这时候就需要趣味的语言来帮忙了。例如,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很多的知识点比较零散,学生在记忆起来往往是记了忘,忘了记,反反复复。这样,不仅给学生增加了学习的负担,同时也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时候。教师如果能够运用一些有趣的记忆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这些知识,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盐类的水解”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口诀来记忆盐类水解的规律: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愈“弱”愈水解,都“弱”双水解;谁“强”显谁性,双“弱”由K定。这样朗朗上口的口诀使得原本容易混淆的规律一下子变得简单起来。学生一边读着有趣的口诀,一边进行思考和学习,这样,整个课堂气氛显得轻松异常。

文学艺术的重要性篇(6)

中国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始于清末民初,改革开放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堂,新成立的大学堂参照西方,开始发展公共艺术教育,如北京同文馆、两江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等,设立“图画手工科”。民国时期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有了更进一步发展,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最具特色。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提倡美育,他在全校亲自开设《美学》课程,并积极支持设立画法研究会和音乐研究会等公共艺术社团[2]。清华大学常年开设“昆曲与绘画”课程,根据1926―1937年国立清华大学时期,全校开设课程门次数的统计,1929―1930学年度,1930―1931学年度,全年开设“昆曲及绘画”课程3门;1931―1932学年度,1932―1933学年度,全年开设“昆曲及绘画”课程2门次;1935―1936学年度下半年开设“昆曲及绘画”3门[3]。改革开放后,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真正得以蓬勃发展。1978年清华大学最早设立公共艺术教研室,成为“文革”以后最早面向所有学生开设艺术课程的学校。此后随着教育部一系列指令性文件的相继出台(详见下表),如《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等,尤其是2006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指出了公共艺术课程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全国高校得以全面开展。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办得十分有特色、有实效。以开设艺术课程为主,并积极成立艺术社团,定期或不定期通过艺术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每三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大学生艺术节更是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亮点[5]。部分国家重点大学,其公共艺术教育得到高度重视,发展较好。如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开设40门课程,覆盖了音乐、美术(视觉艺术)、舞蹈和戏剧四大类,每一类课程又兼顾了基础知识与名作赏析、艺术实践与表演、艺术美学三个层面,要求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选修13个学分的人文科学与文化艺术类课程才能毕业[6]。综观全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尽管在教学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总体现状仍不乐观,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观念上不够重视。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广义的艺术教育。教育对象为非艺术专业的全体大学生,教育目标是提高艺术素养,不是培养艺术家,很多学校的师生从观念上对其不够重视。

(二)师资力量薄弱。

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由艺术学院教师兼职,或者聘任校外专业教师兼职,专业教师擅长技法教学,达不到侧重人文素养和人文价值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要求。

(三)艺术课程单调无特色。

自2006年教育部公布了高校应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相关文件后,全国大多数高校陆续开设了相应的八门课程,但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单一、特色性不明显等客观问题。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关键,从目前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反映的情况看,普遍感觉课程内容单一枯燥,或者存在教学内容太过专业,没有突出“公共性”,与学生预期的教学内容有较大落差。

(四)学生兴趣不高。

就学生而言,部分学生眼中视公共艺术教育为“鸡肋”,存在学生选课只为拿到学分的普遍现象,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较差,兴趣不高。

鉴于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学者们进一步反思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体系构建问题,结合地方大学的教学实际,构建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成为主流趋势。

三、整合地方艺术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资源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地方文化等多元文化源泉的滋养。公共艺术教育课堂作为艺术文化播布的重要阵地,把地域性艺术资源运用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技法实践中,一方面使地方艺术资源可以进一步得到传承,为地方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前景,另一方面使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更丰富,提高学生兴趣,从而推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构建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前提。

首先,国家教育政策注重地方艺术资源引入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课堂。《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指出:“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201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该文件指出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有自己的发展特色,积极开发各地区的区域性艺术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课程,这为地方艺术资源引入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区域特色性建构提供了制度保障。

其次,中国区域广阔,历史文化悠久,通过近些年对于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地方艺术资源丰富。以河北省为例,其依托燕赵传统文化,拥有丰富悠久的地方艺术资源,目前所收录的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艺术文化资源多达290余项,涉及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各艺术门类,为公共艺术教育区域性特色构建提供了丰富资源。多数的民间传统艺术目前普遍面临因缺乏有效的继承和保护,逐渐濒危甚至消亡。通过把民间艺术融入课堂,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起本土区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使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成为民间艺术资源保护和开发的重要载体和发展平台,从而使民间艺术资源结合大学生群体的力量,在传承和保护上迈出重大一步,这是一种公共艺术教育和非遗保护两层面的双赢之举。

(二)整合地方艺术资源,构建大学公共教育的地域性特色体系的实施对策。

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是传统艺术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发展阵地,把地域性艺术资源运用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技法实践中,将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转换为新的文化理念和表现手段,这是地方艺术发展和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特色性发展的共同诉求。

地方艺术资源中的民间艺术,传承记载了民族文化的发展演变史,具有信息丰富和文化价值突出的特点,蕴含丰富的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内容,从具体实施层面而言,地方艺术文化资源可按照不同艺术门类的特点,通过如下几条途径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第一,民间艺术引入课程教学。民间美术或民间音乐等纯欣赏性的艺术,可以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倾听,感受民间艺术的特色和魅力。如民间年画、农民画、剪纸、泥塑等,首先通过田野调查,收集相关作品丰富的图片资料及民间艺人访谈的视频资料,制作成课件,结合幻灯片的播放和讲解,让学生直观性地感知民间艺术的审美性、文化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间艺术家的平民智慧和审美情趣。

第二,开展民间艺术的专题讲座。请民间艺术家及相关研究专家学者共同举办民间艺术专题讲座。民间艺术家在讲座现场直接展示其手工艺,再现工艺制作的现场,使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民间艺术,生动而直观,增强讲座的趣味性,使大学生直接感知民间艺术的发生发展、创作方式及其艺术特质等方面内容,对民间艺术有更直观的感知。相关研究专家和学者可以就现场的艺术作品,为学生展开民间艺术相关文化学术价值的理论性导入和讲解,提升专题讲座的学术水准。上述二者的巧妙结合,使民间艺术专题讲座既感性直观,又不乏学术理性探索,可以使学生对民间艺术有更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第三,开辟公共艺术教育第三课堂,即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民间艺术的实践基地或民俗博物馆,到第一现场亲自接触、亲身感受各种地方艺术文化,通过与民间艺术大师的近距离接触和交流,了解其艺术创作思想,使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和领略民间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表现程式。

第四,举办民间艺术文化节。每年或每学期,定期举办民间艺术文化节,通过学校与民间及部分文化部门的合作,邀请个地方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家,包括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多种艺术类型,可以设置多个学生可以与民间艺术家互动的环节,如剪纸、泥塑、面塑、糖人等,让学生亲手参与制作。对学生而言,这种活动的教育意义较为深刻,且影响较为广泛。

(三)除注重本民族地方文化资源的利用,也应该注重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

文学艺术的重要性篇(7)

中国艺术教育在1949年建国后发生了根本变革,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艰苦探索和“”、“”的挫折及动荡后,在改革开放后开始恢复和振兴。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在多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艺术教育也彰显出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反推作用。但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来,我国在高校艺术课程的开设、各类职业艺术教育院建设、艺术教育设施完善、艺术教育师资力量及人才培养的充实及艺术教育制度的完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依然存在着如下问题:

对高校艺术教育重视不足,在定位上有偏差。高校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构建、思维模式的培养及审美能力的锻炼都大有裨益,对高校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很多高校依然将其看作是辅、益智性的学科,将其等同于或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仅仅将其看做是德育的一种媒介,对其经费的投入与政策保障也十分有限,这也成为长期困扰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理论及实践的一个难题。而早在1996年国家教委在其印发的《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的艺术教育是要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高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使其心身都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1]这是对高校艺术教育职能的准确定位。但在执行过程之中,很多高校教育者对艺术本质产生了片面理解,仅仅重视或认识到其“辅”的片面功能,而忽视艺术教育的审美性、艺术性的本质特性和艺术教育的审美享受、健全人格、提高境界的教育职能。这一问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高校空有艺术教育之名,而无艺术教育的真正本质。

高校艺术教育过于偏重技能教育,对人文性教育重视不足。目前,仍有很多高校管理者对艺术教育的理解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他们将艺术教育完全等同于技术教育,这一理解偏差直接导致了艺术教育实践的盲目性,而将人文教育弃之门外。艺术教育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中包含了音乐、美术、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艺术,能够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和提高其精神境界,对大学生的智育、德育、美育等有着重要作用,其人文教育功能不言而喻。“当前科学技术话语的急剧膨胀和审美的市场化、世俗化趋势对大学艺术教育领域的侵入和挤压才是造成高校艺术教育人文性缺席的根本原因。”[2]这种对艺术教育的狭隘的理解反映出教育者对于科学技术话语的应对不足,这也是“科学技术教育至上”的错误教育理念的作祟,将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开来,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及教学管理体制亟待完善。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的理论课程一般由教务处来负责,而艺术教育则由高校团委主管,以“艺术教育中心”或“艺术教研室”等形式存在,其职能包括学校艺术课程的教学、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和课程、学校外的艺术教育活动等。将课程教育与建设管理一分为二,即你负责你的课程教育,我负责我的艺术活动管理,这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高校艺术教育和教学过程的无序管理。而在课程、教材、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方面也多处于“散乱性、暂时性、应对性、浅层性、经验性”[3]的状态,与国家和艺术教育本身的要求都有很大差距。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及教学管理体制的无序极大地制约着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教育方法有待改善。在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很多高校的做法较为单一,即仅仅设置相关课程,进行简单的艺术教育,以统概全,无法彰显出针对性与特殊性。而在具体的艺术门类课程方面,仅仅将诸如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看成孤立的艺术子系统,忽视对其他学科的渗透与借鉴,这就使得学生的艺术思维被割裂。教学仅注重在课堂上课本知识的简单说教和灌输,只对学生进行技能性的知识教育,忽视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育和艺术能力的启发,使学生只知道一些简单的艺术知识,而对艺术的本质毫无所知。又有高校对某些学科理解有误差,脱离了课程的本真,如在鉴赏课上只播放一些影片,将鉴赏与简单欣赏等同起来。这都有悖于艺术教育的本质。

高校艺术教育师资匮乏,科研和交流能力不足。“根据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教育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整体系统。在诸种要素中,学生和教师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5]高校艺术教师在艺术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一些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师资配备还不到位,没有一支比较稳定的艺术教师队伍,难以有计划地开设艺术教育课”[6]成为阻碍我国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因素。由于从事艺术教育的人数本身就有限,加之高校改革后高校数量激增导致了师资队伍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教育注重学生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多学科渗透的教学模式,这也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由于艺术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很多教师过于注重技能的训练而忽视科研能力的提高,艺术教育者科研能力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艺术教育理论的发展。

2.对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思考

根据我国艺术教育存在的上述不足,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以促进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加强对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视,对高校艺术教育进行正确定位。

高校艺术教育既具有“辅德性、益智性、健体性”的特性[6],对大学生具有净化心灵和丰富精神境界的作用,还可以对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和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高校领导者须从思想上强化对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视,摈弃以往对高校艺术教育片面化的狭隘理解,秉承艺术教育专业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办学理念、人文性与专业性结合学科本色、普及性和学科交叉辅助艺术教育特色,还原艺术教育的真正本质,加大对高校艺术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发挥其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定位上,要将其着眼于“提高全民艺术素养,促进民族文明发展”的目标之上,这既是艺术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完成的神圣使命。既要重视对本民族优秀艺术的继承,同时也要大胆借鉴国外文明艺术,将继承和借鉴结合起来,更好的促进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和创新。而在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中,要注重艺术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采取多种手段使得高校艺术教育处于“平等、共享、普及、开放、全员参与”的模式中,使之能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标。

人才培养定位于专业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人才培养方面,既要加大力度强化大学生对艺术的专业技能掌握,又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方面的教育,将专业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在专业技能教育方面要侧重于“精专”和有的放矢。一方面要求大学生对艺术技能刻苦学习,认真掌握,做到精通和专业,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分门别类的教育,对专业艺术教育、师范艺术教育、职业艺术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区别对待,针对不同的需求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其次,在人文教育方面,“当前高等艺术教育的办学理念必须在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的同时,有更高的人文性要求。应该让学生明确,人文科学是以观察、分析及批判来探讨人类情感、道德和理智的学科,这是艺术技能学习的深层次意义。”[7]人文教育注重对学生情感、道德和美育方面的培育,使学生在精神层面有着丰富的感受,可以更好地促进自身艺术技能的掌握。因此,将人文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使技术性的艺术技能与人文性的精神感受相结合,相互融摄和促进,共同发展。

课程设置避免单一化,注重渗透和综合。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要力求各学科、各专业的渗透和综合,避免单一化。首先,艺术教育课程要更新高等艺术教育自身理念,对艺术教育本身的特殊性进行定位,设置诸如音乐艺术教育、美术艺术教育、设计艺术教育、影视艺术教育、戏剧艺术教育、戏曲艺术教育、舞蹈艺术教育等专业;其次,艺术教育课程要注重艺术教育的专业性方面,突出高等艺术教育的具体要求,满足艺术教育的教学和发展的基本需求。艺术教育要根据自身学科的专业要求,制定符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技能本身需求的课程;第三,由于对艺术教育进行了专业、师范、职业艺术教育等分类,也要求教育者对不同的门类教育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设置,避免同一;最后,艺术教育课程要体现教育知识的人文性、学科的交融性的结合。艺术教育本身并非单一的学科,其综合性和社会性的特征要求其要注重学科间的交融和渗透,将艺术教育与哲学、美学、社会学等有机结合。艺术教育还要注意各艺术间的综合,将歌剧、舞剧、音乐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实行融合和渗透,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改进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首先,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传统的艺术教育方法是采取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控制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受制于教师。在现代艺术教育中,需要摈弃这种接受者完全受制于授课者的模式,而采取个性化教育和合作式教育。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同时注重师生间的合作,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具有个人意志,而双方也都可以去帮助别人或获得自我经验,双方通过主体间的平等交流而共同获得成长和发展,而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其次,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教学手段进行丰富和发展,达到艺术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和技术化。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便利,将科技应用于艺术教育之中,“在教学实践中应当科学合理地使用先进的视听教学设备与电脑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通过视、听、触等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促进艺术教育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促使信息技术和艺术课程的整合。”[8]将二者实现资源的整合,这样既可以增加艺术教育的趣味性,又可以大幅提升艺术教育的质量。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在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建设上,首先,要保证艺术教育的教师数量。前已论及,由于高校扩招和高校发展带来的影响,我国艺术教师较为缺乏,无法保证艺术教育的正常开展,因此要注重对艺术教师的培养和引入,做到“量”上有保证;其次,高校艺术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包括业务技能的学习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要注意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强化自己的理论建设;第三,高校要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工作。要给高校艺术教师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关心其生活,同时在评定职称、评先表彰、外出培训等方面,要做到艺术教师与其他教师一视同仁,提高艺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经过了曲折的发展之路,所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其存在的不足并积极探求解决之策。尤其要注意的是在新时期,由于社会分工的更加精细化和全球化的刺激,艺术教育既要从“精细”和交融方面努力,又要注重其社会化功能的实现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也对我国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高校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方面,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1]杨贵仁主编,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编.21世纪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全书[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1

[2]程 军.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J].艺术百家,2005.05

[3]梁 玖.心润之策——论中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学[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

[4]孙俊三,雷小波主编.教育原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5]王建平.对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艺术探索,2010.02

文学艺术的重要性篇(8)

在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在高校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工艺美术在高校中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工艺美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

工艺美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与发展,工艺美术教育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进入到大众高等美术教育中。针对当前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工艺美术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型是当前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19世纪末期,清政府设立了实业教育,可以说是我国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起源,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工艺美术从实用美术向商业美术转型以紧跟时代的步伐,满足社会发展需求;20世纪30年代,工艺美术引入我国高等教育,被称为手工课程和图案专业;到50年代,工艺美术向装潢设计和染指设计两大方向发展,符合当时社会大力发展建筑和纺织业的需求;70年代,社会对工艺美术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工艺美术增加了工业造型、室内设计和服装设计等方向发展,形成了综合性学科,并逐渐与国际接轨,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进入90年代,高校对专业目录设置进行了调整,艺术设计取代工艺美术,保留部分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而工艺美术则以专业方向的形式存续。20世纪末尾,拥有50年办学历史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并正式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象征着工艺美术教育逐渐发展成综合性的美术院系;进入21世纪,工艺美术完成了从实用主义向现代设计的转变,反映时代特征,并与国际化接轨,展现文化多样性。目前,国内仅有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一所本科院系和几所工艺美术高职高专院系,教育体系较为薄弱。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重新命名为工艺美术,突出强调工艺的特征和重要性,开设烧造、锻冶、染织、编扎、金工、髹漆等课程,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促进工艺美术教育专项。由此,更多的学校开设工艺美术专业,培养专业化人才,推动工艺美术教育改革。

二、工艺美术高等教育体系

我国工艺美术高等教育体系可分为专业型和普及型,前者是教授与工艺美术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型人才,后者是指高校非美术和设计类专业开设的人文课程,培养人文知识,两种教育体系面向的群体不同,教学目标和成果均有所不同。

(一)专业型教育

专业型教育是指专业进行工艺美术教育的高等教育,是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工艺的主要途径。早期我国高等工艺美术教育注重技能培训,培养从事专业生产的人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改革开放后,国内引进和吸收西方现代化教学内容,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工艺美术课程从边缘性状态向核心课程发展,并有一定的创新。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思考符合时展的中国工艺美术教学方法,促进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深入高校教育改革。

(二)普及型教育

随着专业型教育的深化改革,工艺美术的普及型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普及型教育与专业型教育同等重要,是复兴中华民族文化,重建工艺文化的重要举措。只有大众了解工艺美术,才能对其感兴趣,产生热情,参与到民族文化复兴工程中。普及型教育是传统文化普及和传播的重要手段。高校普及型教育是将工艺美术从专业院系扩展到非专业院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普及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知识,辅以主题活动和专家讲座,提升学生人文修养和素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传统工艺美术的认知和理解,影响其审美和消费,进而带动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增长,使融合民族元素的现代设计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建立起全面的工艺美术教育体系,推动我国传统工艺文化产业发展。

三、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工艺美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品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更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工艺美术作为造型艺术,结合创作与美,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起到美化生活环境的作用。工艺美术强调以美术技巧制作出具有审美性的实用工艺品,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审美性。工艺美术与生活息息相关,工艺美术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专业体系,在各个专业体系发展的同时,更应注重工艺美术本身特征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工艺美术的本质。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法规,以推动工艺美术的传承,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1997年),加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保护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发展工艺美术。此外,我国建立起部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四级的传统文化形式和文化空间保护体系,包含传统(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而且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的成立,象征着工艺美术民间组织的发展与壮大,组织开展编纂《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文化工程,发掘和抢救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传统手工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耕社会经济的产物,凝结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保护传统手工艺就是保护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手工艺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识,高等教育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高等教育应当发挥其人才优势,结合传统手工艺教学方法和手段,融合应用型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理念,保持工艺美术的活力,在新时代保护、传承和发展工艺美术。

(二)建设文化强国

近1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明显增强。人们在满足于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的消费逐渐增强。艺术品收藏的火热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文化市场的繁荣。我国艺术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对生活品质和精致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艺术品是艺术家原创作品,不同于大规模生产的商品,每件作品都凝结了创作者的智慧,独具匠心,个性化十足。工艺品不同于昂贵的艺术品,价格不高,能够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并且具有一定的审美性,符合大众消费需求。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美观、实用、经济的工艺品将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美化生活环境,陶冶情操,带动工艺品产业的发展。政府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大量的人才需求,从而推动了工艺美术教育的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责任,应当认识到社会的新需求,改革教学,为工艺美术教育和工艺美术创作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三)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阐述了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多种传统手工艺,保留传统的民族和地方特色,保护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相关理论和知识,接受基本训练,掌握专业领域的设计制作基本能力,掌握必要的工艺技能,以培养具备审美和创造力的工艺美术人才为目标,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鉴赏能力。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文明历史,农耕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工艺美术的发展,诞生了种类多样、造型独特、用料考究、造型精美、工艺精湛的工艺美术品,反映了各历史时期的最高生产力和民族审美观念,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知识讲授和技能教授,组织学生阅读文献或参观博物馆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高其审美能力。艺术来源于民间,民间艺术为工艺美术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民间艺术以传统的民间生活和审美为出发点,大多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将普通材料经过精湛的技艺和创新制作出美观大方的工艺品,造型独特,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为当代工艺美术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工艺美术作为本土艺术,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灿烂文化。如今,全球化发展迅速,工艺美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是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工艺美术教育应当进入国际化视野,并将最新的设计理念、新材料、新观念、新工艺融入到工艺美术的创作中,促进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工艺美术教育不仅是培养专业型人才,而且要培养具有人文素质的人才,通过他们将工艺美术推向世界,促进工艺美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扬光大。可见,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是工艺美术教育的根本要求,只有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工艺美术,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推动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

四、结语

工艺美术品以其美观、实用和经济著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虽然我国工艺美术教育经过1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综合性的教学体系,但是保护和传承工艺美术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工艺美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品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更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工艺美术教育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符合市场需求,展现时代特征,以高校教学改革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福文.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工艺美术教育[J].艺术教育,2013(10).

[2]许奋.当前办好高等工艺美术教育的对策思考[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5(1).

[3]孙井义.试论工艺美术教育的当代价值及发展方向[J].艺术科技,2016(4).

[4]龙辰.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J].艺术科技,2016(4).

[5]杨林.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下的工艺美术教育改革[J].美术大观,2012(10).

[6]刘语.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育对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启迪[J].艺术教育,2012(8).

文学艺术的重要性篇(9)

作者简介:贾韬(1988—),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大学美术系助教、硕士。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1]。高校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被教育主管部门、学界和社会所重视。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高校艺术教育仍然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水平不高、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等诸多问题,其中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功能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和应对措施尤其亟待加强。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通识教育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始于20世纪初。1903年王国维在《论教育的宗旨》一文中,提出了“完全之人物”的人才培养路径,其中即包括美育。王国维认为,美育一方面可以使人情感发达,达到完美之域;另一方面美育是德育与智育的一种手段。关于艺术一词,学界上没有一个精准的定义,大致可以作这样的描述与概括:艺术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与工具,在一定的审美理想和技巧的作用下所进行的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有机结合,是精神世界的物化。艺术从行为活动上看具有两个特征,即实践性和创造性;从学科属性上看,艺术是人文的。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其功能主要体现在艺术实践教育和美育上。艺术的人文属性决定了高校艺术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旨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

艺术教育究竟是职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笔者认为,讨论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社会背景。在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的阶段,不仅仅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通识教育,其他众多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也从专门的职业教育转变为一种通识教育。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在四年的本科教育阶段就培养出数10万计的艺术家,但是我们需要培养有综合素质、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一定艺术修养和专业知识的人才。这批人毕业以后可能不一定从事艺术职业,也许终身都不可能成为一名艺术家,他们会从事需要一定艺术专业修养的其他社会工作。2006年,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的“世界艺术教育大会”制定了《艺术教育路线图》,指出艺术教育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权,明确地将艺术教育和文化参与提升到人权的高度加以认识。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功能:立德树人

在西方艺术教育史中,席勒第一个提出“美育”概念,他在1957年发表了关于美育的专著《美育书简》。《美育书简》的另一个标题叫“对于完整的人的感性的与审美的教育”,可以看作是美育概念的概括,即关于完整人的教育和对于完整人的人文教育。“生命意志论”的美学代表人物叔本华与尼采,他们主张审美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生存的价值所在。“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只有作为审美现象,人生与世界才有了充分理由”,尼采作如是观。美国理查德·加纳罗与林尔玛·阿特休勒于2004年出版了《艺术:让人成为人》一书,将以艺术为主的人文素质教育升格到“让人成为人”的高度。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一)人文教育功能

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艺术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与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曾任教育部部长的周远清先生指出,高等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即指人文科学和艺术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积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高校艺术教育是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积淀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即美育。美育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辅助与诱导作用。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美是道德的象征。蔡元培先生也曾指出,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导善”的作用。

(二)人才培养功能

林逸鹏先生说过:“高校艺术教育即是艺术的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创新的精神。”高校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主要体现在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艺术的通识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普及,更多的是体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功能。富有创造力的人的思维必然包括开阔性的形象思维,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形象思维作为艺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其对大学生丰富想象、储备知识、积累经验、科研创造均有益。形象思维与人的创造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形象思维的作用,人类的科学技术会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

(三)文化传承功能

文学艺术的重要性篇(10)

随着我国现代化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素质教育”日益备受关注,作为素质教育之重要组成部分一艺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我们这里所言的艺术教育并非艺术院校的专业艺术技法训练或纯抽象的艺术理论学习,是旨在普及艺术知识,提高人文素养的综合艺术教育从原始社会的岩画、彩陶到现代化今天纷繁复杂的多样化艺术形式,艺术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发展,现代人也普遍意识到,艺术经验对于丰富人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与人性中最深层面的意识紧密联系,艺术能给人以勇气和希望,能给人以精神慰藉,艺术也保证了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人们相互之间得以心灵的沟通,艺术还能够保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延续。所以说一个没有艺术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体制也是不健全的,同样高等教育也需要艺术教育。在这里,我想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谈谈艺术教育在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且思考如何以学科为基础将艺术普及教育纳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当中。

一、艺术教育在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控制,我国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一直作为“副科”可有可无地存在,担任中小学艺术课程的教师也大多数是“兼职”,并不是经过专业艺术训练和理论学习的专业艺术教师,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很不合理,只是以简单的摹写或自由发挥来应付儿童对艺术的本性渴求,更谈不上系统的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创作等学习。此外,大多数中小学校艺术课的课时很少,经费严重不足,许多学校每周只有一到二节甚至干脆砍掉艺术课。

高等教育中的艺术普及教育又怎样呢?事实上,刚入学的大学生对艺术史和美学理论知之甚少,对于高雅艺术普遍兴趣不高,甚至于不知如何欣赏,学校也将重点集中在科技教育各课程的教学上,忽视或轻视人文素质教育,“人为地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文理分家,这势必严重地妨碍、制约、损害、摧残乃至扼杀人的本性、人的创造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极不有利于贯彻中央《决定》的精神”。众所周知,这种文理分裂,会造成学生综合素质的严重失衡,最终如同自然生态一样,失衡会使各个物种急剧退化甚至于导致生物链的断裂,教育的失衡就会导致各学科之间丧失多元化之间的相互支持。

随着我国加入了WTO,中国已进入了世界一体化竞争当中,实际上,经济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所以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与世界先进的教育体制接轨,但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科学实践当中缺乏冲动性的创造能力、外向性的表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协调能力。究其深层面的原因在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对于人才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而艺术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我国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就在《论大学教育》的演讲中指出:“所谓‘人’,就是对于世界社会有他自己的认识、看法,对已往及现在的所有有价值的东西——文学、美术、音乐等都能欣赏,具备这些条件者就是一个‘人”’。众所周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达芬奇不仅是位杰出的艺术家,而且还是想像力、创造力极为丰富的科学家,他承认是艺术为其科学创造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现代人也普遍意识到“艺术活动通过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既能有效地激发人的热情,也能有效地诱发人的创造性”。“艺术活动所积淀于人们心中的艺术修养和正在进行的艺术活动,则能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为人们灵感的产生提供契机和准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当代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多次著文阐述科学与美的相互关系,他说。在分子等微观世界里,分子结构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排列构成的,科学与美密不可分。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文素质教育的倡导者杨叔子先生也多次呼吁,科技教育必须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科技创新人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则利,相离则弊”。

二、将艺术普教以学科为基础纳入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提高艺术素养,开拓人文思想领域,由此担负起艺术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格局中重任,这一教育理念已得到有关教育专家的共识,目前,众多高等院校也已逐渐开设艺术教育课程,但由于没有先前经验作参考,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就实施这一教育理念的最终效果而言,收效甚微。总结起来原因有二:一、学生自身基础薄弱;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作为人文素质教育之中坚的艺术普教,注定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因此,它既不同于一般艺术院校的纯技法教学,又不同于抽象的美学理论训练,由于本身既是感性的又是精神的东西,其性质规定了对于它的学习必须经过感性的理性认识,方能登堂入室。可以设想,如果用数学的教学方法去教艺术课程,从理论到教条,弄不好就会把一种丰富多彩、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变成干巴巴的东西,但又不能用教化学的教学方法去具体对待艺术课程,弄不好又会走入纯技法训练的死胡同,最终落得空有技法而无思想的“匠人”。因此,在这一新的学科领域的拓展中,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明确确立艺术教育的教育目的。艺术教育是一种终生教育,可以培养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终生受益,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视觉文化意识,使能更充分地体验周围文化世界的多样性,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能够将艺术与历史、文学等学科融合在一起,并以此为基础辐射其他学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第二,整合艺术教育的课程结构。由于当代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大多并未具备多少艺术素养,基础相当薄弱,另一方面,目前高等院校普遍课程任务比较重,不可能让出太多的课时给艺术教育课程,因此,必须整合艺术教育的课程结构,使大多数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最大效益地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一般情况下,艺术教育的课程包括艺术史、艺术欣赏与评论、美学理论、艺术实践与创作等四大部分,为了适应高等院校艺术普教的需求,可以适当调整其课程结构,使艺术教育的四大组成部分有机整合,合理分配至大学四个学年当中。大学一、二年级可侧重于艺术实践和艺术欣赏的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之初,从艺术的感性认识人手,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大学三、四年级可侧重于美学理论与艺术评论的课程教学,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的高度,并能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艺术史的课程教学可作为艺术普教的重点贯穿整个学校教育期间。

第三,融合多学科,促进学科之间相互交流。艺术教育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如果说在艺术史的教学中撇开历史背景、宗教特征、审美心理等不谈,只是就艺术特征而讲解艺术发展史的话,那么课堂教学肯定了无生趣,学生也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所以艺术教育要用跨学科的方法来传授知识,这样,可以把关于艺术作品以及关于政治、宗教、哲学、经济学等知识和社会结构结合起来。例如研究中国山水画的兴起不单单只是研究山水画的绘画风格,还要深入了解魏晋“玄学”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以及士大夫个性情趣的审美取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特征等等,研究达芬奇的《最后晚餐》、《蒙娜丽莎》不单单是研究作品的视觉风格,这些作品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生活和时代,那是个发现和科学的时代,是探索空间观点的时代。画家在揭示直线透视系统的同时,也探索了空间。

所以对于艺术教育的教师而言,不仅仅要吸取文学、艺术、音乐、社会历史等知识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而且还要用社会学科的教育去传授学生研究、思维和决策的技巧。

第四,组织编写一套适合高等院校艺术普教的教材。组织编写一套教学内容上适合于当前高等院校的艺术普教的艺术教材对实施艺术普及教育理念非常重要,就目前已经出版的艺术普教的教材来说,一是不够系统,只局限于艺术史、绘画欣赏等部分,并且不能很好地融合文学、历史、政治、经济等学科,对于艺术知识的介绍只能限于粗略、简化而已。二是内容上过于专业化,只是将艺术院校专业教材的内容加以删节、缩略,教材的文字语言过于专业,不够通俗易懂,如此教材会大大降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对其阅读兴趣。如果把艺术史、作品欣赏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用故事情节串连在一起,肯定会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参与。三是过于注重艺术发展的连续性、时代性,忽略了不同艺术之间的比较性。例如大多数艺术史教材都是按时代顺序来叙述,这种形式的优点是保证了时代的连续性,但其缺点是没有注意到艺术之间的比较,无意间就削弱了对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的培养。

第五,探索形式丰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艺术教育在自身特点上不同于其他教育课程,它的教学载体丰富多样,不仅有文字的,还有视觉的、听觉的;不仅有具象的,还有抽象的;不仅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有实践技法知识的传授;不仅可在课堂进行教学,也可走出户外,深入生活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只采用传统的口授教学方法,还应结合技法做示范教学、电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艺术教师应在教学软件的制作上下功夫,结合课程的需求设计出生动有趣的课程方案,引导学生对艺术课程教学的参与热情和互动热情。

上一篇: 农作物生产技术 下一篇: 学初级会计实操技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