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14 10:14:14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篇(1)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2

旅游产业特征决定了它与其他产业的直接、间接关联,及其前向和后向拉动作用,所以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了许多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从国内看,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旅游业的经济拉动作用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拉动了经济增长。据测算,中国旅游业增加值已占到GDP的4%以上,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超过110个,旅游业发展带动了社会投资,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其中,旅游业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二是促进了社会消费。2010年,中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达到12580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9.4%。三是促进了社会就业。目前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350万人,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数约8000万人。

一、旅游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产生和定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腾飞与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目前国内对旅游引导/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仍不深入,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效应的定量论证和实证研究上,尚未对旅游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给出清晰的定义。笔者结合旅游产业的特性,这里给出旅游引导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定义:它是一种基于独特视觉――旅游产业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方法、途径或类型。主要发生于旅游产业基础条件在区域产业结构中具有突出比较优势、或者旅游产业具有突出发展潜力或意义的地区,强调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带动作用,形成旅游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全面融合,并在产业上趋于融合,形成旅游产业导向下的泛旅游产业聚合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二、旅游引导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

1.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经济的基础,没有旅游资源就无从谈旅游开发。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的特色、丰度、分布状况及开发和保护水平,直接影响着这个地区旅游客源的流量和流向、旅游业经营规模,效益及发展前景。

2.区域位置

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地理位置是区域位置的基础,是判断一个区域旅游时间比的最初衡量因素,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首先从其在哪里开始判断是不是要到这个地方去。一个地方交通是否便捷,到该地方去在交通上花费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是否可承受,是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游客在“行”上话费的时间和费用过多,则会影响其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影响着区域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第一是该地区的对外经济和联系程度,第二是旅游需求和旅游消费能力。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相应其对外联系程度就高,各种信息流就大,来往的外地客人就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还影响着当地人的旅游需求和旅游消费能力。

4.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情况,包括公路、铁路、航空、通信、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和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的服务设施,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也是影响游客做出旅游选择、旅游者游玩印象、是否会重游等决策的重要指标。

5.客源市场

旅游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其开发受市场规律制约,应尽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缺乏经济效益的旅游景区(点)只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形象工程。而旅游景区(点)经济效益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客量的大小。而旅游产品的开发规模取决于客源市场空间的大小。

6.创新能力

经过30年的发展,禀赋较好的旅游资源大都得到开发,而旅游市场同类产品日渐增多,有的甚至是千“景"一面。旅游开发如果没有产品创新就不可能赢得旅游市场,而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产品创新。再者,游客的旅游偏好与旅游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没有自主创新能力,不能根据这种变化对景区(点)的经营管理和旅游产品的设计做出合理的调整,已开发的景区(点)或旅游产品也会遭到游客的冷落,甚至于昙花一现。

7.管理机制与水平

以怎样的管理模式,如何运营景区、运作资产,也是影响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重要因子。在组织模式、人才模式、管理模式、招商模式、营销模式等模式的科学统筹下,因地制宜的制定适合不同区域历史背景和人文特征的发展管理模式,最大程度的发挥内部和外部的优势和机遇,发展旅游产业。

8.和周边旅游区域的关系

区域在开发旅游时,不仅考虑自身旅游资源,同时还要考虑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关系,包括相似关系和替代关系。相似的旅游资源关系将会抑制旅游发展,替代将会促进旅游发展。替代的旅游资源容易形成差异互补,容易形成合作态势,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合力引导作用;相似的旅游资源容易形成区域内部的竞争和排斥,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无形中会缩小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引导能力。

9.政府行为

政府行为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发展旅游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利用政府的力量进行基础设施等的建设,在经济发达地区,虽然政府不宜过多干预旅游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市场主导的制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需要政府的力量进行适当调节。同时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和法律法规,一方面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资源的长久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一些倾斜和支持性政策的支持,比如在招商引资、土地政策、户籍政策等,最大程序促使景区走上畅通发展的快车道。

10.机会

机会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正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同时,空闲时间增多,才使得全国掀起了旅游热潮,这也才使得许多拥有旅游资源的县域希望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综上所述,上述因子对旅游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关系简单归纳为下面图示:

图1 各影响因子对旅游引导区域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旅游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类

根据不同旅游发展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情况,从不同角度对旅游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类型划分:

1.从旅游资源禀赋角度

根据不同旅游发展区域所拥有的资源禀赋不同,将旅游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旅游资源优越区旅游引导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引导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旅游资源优越的地区可以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自身特色,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将旅游产业发展成区域的主导或支柱产业;旅游资源非优区通过转变思路、创意创新、科学规划和管理,变劣势为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从旅游引导区域经济的不同程度

从旅游引导区域经济不同程度的角度,将旅游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旅游主导式和旅游促进式。旅游主导式表明旅游在区域经济发展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对其他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带动和影响作用非常大;旅游促进式是指旅游并非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其影响力有限,但是发展旅游业仍然可以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和刺激作用。

3.从旅游引导区域经济的范围角度

从旅游引导区域经济的范围来看,将旅游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资源型(景区型)引导模式,城市型引导模式和区域型引导模式。资源型(景区型),即某个或某几个著名旅游区,如黄山、九寨沟、峨眉山、神农架、千岛湖等。景区型旅游区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在增强核心吸引力的基础上,发展复合功能,形成产业聚集,通过具有核心吸引力的主要景区点带动区域内其他景区的辐射发展,从而形成区域内的游线结构和景区群落;城市型发展模式,是指依托城市而生的旅游区或者旅游城市本身,以城市作为主要旅游吸引力,并在城市里实现旅游产业要素聚集,同时与其他产业形成联动、互补关系。旅游和城市发展紧密联系、相互交织,达到景城共生、景城一体的发展架构,这类旅游目的地以北京、上海、大连、杭州等为代表;区域型发展模式是指以一定空间内的旅游要素、游憩方式聚合为主发展成的旅游目的地,以旅游地市、旅游区县、旅游乡镇等为主要单元,是目前我国旅游目的地建设的主力军。区域型旅游引导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强调综合发展和协作发展。

4.从旅游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角度

笔者从旅游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主体角度,将旅游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和市场运作型两种。政府主导型,是以政府行为为核心,政府强势主导旅游的发展。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区,一般发生在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突出重要地位的区域,政府将旅游业作为本区域内引领其他产业发展的先导产业和主导产业,通过上下全力发展旅游业从而辐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市场运作型旅游区域的发展前提也是政府的支持和监管,但不同之处在于更多发挥市场机制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这类区域通过引进一家或几家有实力的投资商,或者突破创新产业特色和投资模式,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发生重要的引领作用。

5.从旅游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引导方式角度

从旅游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引导方式角度,将旅游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梯度推进发展模式、点轴渐进发展模式、圈层扩散发展模式和网状交织发展模式。该种分类方法主要从空间的角度,强调一个或几个核心旅游区对区域旅游发展、区域城镇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辐射带动关系和递进模式。不管是哪种方式,都能说明旅游产业和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时空关系。

表1 旅游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类

参考文献:

[1]罗明义.现代旅游经济[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2]陈雪楚.张家界实旋旅游带动战略的实证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2006(6):13.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篇(2)

1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旅游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旅游开发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基础和保障。

1.1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正面影响。随着旅游产业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旅游产业的区域经济效益的研究文章越来越多。王瑜在《旅游业对福建经济发展贡献研究》一文中从产业发展,经济总量增长,劳动就业,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了旅游业的发展对福建经济发展的影响。针对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文章还有一些,如《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以秦皇岛为例》,《青海省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旅游区域经济效益――安徽黄山市案例研究》等。从以上学者的研究结论来看,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1.1 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产业结构的合理变化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第一和第二产业逐渐下降。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行业,可以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此外,旅游产业的相关产业众多,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能够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从而使国民经济各个产业优化和互补。按照中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的分类与代码》,根据国民经济各行业间的内在关系,将旅游业的相关行业部门分为旅游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引致影响三个层级。其中旅游直接影响的行业有14个,间接影响的行业有41个,引致影响的行业有21个。由此看来,旅游产业的发展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够调整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而且也带动各个产业的相互发展。

1.1.2 增加就业机会,稳定社会秩序。中国人口众多,就业问题始终是一个很难解决的社会问题。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对政府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主要原因有三个:①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②旅游业的就业层次比较丰富,其职位也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可以为大量的妇女和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提供就业机会。③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来更多的相关行业就业机会。中国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且劳动力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旅游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

1.1.3 改善投资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旅游业可以改善区域经济的投资环境,反过来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得到平稳和迅速的发展。首先,旅游作为一个窗口,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本地的经济情况和地理优势,能够促进地区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了解,为投资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旅游业的发展也为经济合作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极大方便了投资者开办企业,考察,谈判等活动;第三,旅游业可以促进人员和信息的交流,这样可以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和发展。

1.1.4 增加经济总量,提高区域财政收入。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地方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尤其是增加相关行业的税收收入。一个区域的旅游总收入是指区域内外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所有消费的综合。旅游的财政收入是指与旅游所有相关行业的税收总收入之和。因此,旅游收入对一个区域的GDP 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区域的GDP,而且还可以间接促进区域的GDP。旅游业的发展促使相关产业企业的迅速增长,可以增加区域的经济总收入和地方的相关财政收入。

1.2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负面影响。目前大多研究都集中于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积极效益,很少有人研究旅游业的负面效益。依绍华在《旅游业的负面效益》一文中指出旅游业的发展虽然给区域经济带来诸多好处,但也不可避免的有许多负面影响。文章还从物价上涨,区域收入漏出,影响当地居民的复利收益等方面分析了旅游业的不利影响。从分析可知,旅游业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篇(3)

一、江苏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江苏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苏省旅游业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旅游总收入从2001年的744.1亿元增长到2007的2826.90亿元,短短7年之中旅游总收入增加近3倍。全省旅游增加值从2001年的296.2亿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1249.50亿元,增长幅度之大有目共睹。到2007年为止,全省旅游生产总值已经占到生产总值的4.9%。2007年,全省各类旅游景区接待游客3.2亿人次,同比增长15.5%,年游客接待量100万人次以上的景区达到了68个。旅游度假区经营管理取得新进展,2007年全省7个部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共接待游客2137.5万人次,同比增长7.2%:实现营业收入46.2亿元,同比下降10.7%:招商项目203个,合同金额67.7亿元,其中外资5.6亿元。2007年,全省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量187240.5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旅客周转量1596.0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6.8%。

(二)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2007年江苏省旅游业年度报告提供的统计数据,国内旅游收入全省排名第1、第2的苏州(570.34亿元)和南京(526.03亿元),分别是排名倒数第1、第2的宿迁(17.99亿元)和盐城(56.01亿元)的31.7倍和9.4倍:旅游外汇收入位于全省第1、第2的苏州(88916.27万美元)和南京(80763.71万美元)是位于全省末1、2位的宿迁(1188.18万美元)和淮安(2229.57万美元)的74.8倍和36.2倍。从以上两组数据的对比不难发现,在江苏省旅游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研究和协调这种旅游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显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研究

(一)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定量研究

区域旅游经济的测度必须基于一定的指标,而且所选取的指标必须能反映各个区域旅游经济的整体状况,从经济角度研究旅游,可选取的指标主要有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及旅游总收入等。指标的选取要保证数据的可获取性与区域间的可比性。由于各地级市旅游外汇收入和旅游总收入的基础数据较难获取,本文选取各地级市的国内旅游收入来表征各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区域差异有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两种。绝对差异表示经济总量方面的差异,会受物价水平、量纲的影响,因而不同时点之间可比性较差。相对差异本身是个比值,没有量纲,因此不受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广泛的可比性。因此,本文采用标准差(St)与变异系数(Vt)分别测算区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的总体变化情况。

St=[∑(Yti-Yt)2]1/2(1)

Vt=St/Yt(2)

式中,Yti是第t年第i个城市的国内旅游收入,N为省内地级市个数,Yt为各地级市平均国内收入。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求得市际差异。为了便于区域之间对比,平均国内旅游收入通过计算各地级市国内旅游收入之和,然后平均而得。1998—2007年江苏省各地级市旅游经济差异总体变化水平计算结果见下表和图。

上表与图显示:1998—2007年,各地级市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呈逐年递增之趋势,从1998年的26.93上升到2007年的178.74,增长了563.72%,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56.37%。相对差异在1998—2002年期间,除了2000年稍有回落,基本呈现出逐年增长之态势,之后的2003—2007年5年中,相对差异稳中有升,但基本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由此可见,近10年来,不管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都存在扩大之势。如何缩短日益扩大的区域差异,做到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对策

(一)加强区域之间的旅游协作

要缩短江苏省各区域之间的旅游发展差异,加强区域之间的协作是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区域协作是指江苏省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按照一定的章程、协议或合同,将各类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区域协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共同制定、旅游资源的重组和共享、旅游产品的更新与提升,区域旅游功能的分工、客源市场的共同开拓与互换、联合促销,旅游企业之间的优化组合以及区域旅游形象的构建组合等。

(二)挥苏南的辐射作用,带动苏中、苏北的旅游发展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篇(4)

中图分类号:F127;F5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性的助力。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层面所涉及的产业十分广泛,直接拉动了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经济增长;此外,旅游这一行为需求加强了产业之间的关联度,间接促进了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使产业经济更具有规模化效应。

一、旅游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基本理论

(一)旅游业特点与界定

旅游业是依托旅游资源发展的为满足旅游者消费需求而派生的一系列相关行业。旅游业具有开放性,近年愈来愈热的国际旅游活动带动了国际和区域间的经济往来,促进了国家间的收入和创汇效应,此外旅游业还具有关联性和敏感性的特征。

(二)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是区域所生产的物质与劳务的数量。区域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一大指标,区域经济产业链条的连锁反应和发展可以拉动地区的收入效应、就业效应等一系列效应,并以此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快速增长。

(三)旅游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关系

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具有关联带动作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的需求是不断递增的,不断追求一种优化的享受,游客对旅游的需求就是在满足基本生活之后(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实力大幅度增长)的更高一层的追求,旅游需求刺激了旅游市场的发展和壮大,旅游市场则进一步带动了资本的市场运转效率。

二、成都市旅游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实证研究

(一)成都市旅游业发展基础与优势

1.成都市旅游业现状

从近十年成都市的发展状况来看,旅游业已经成为成都市的支柱性产业,旅游的特性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了餐饮和交通行业的发展。成都市的旅游城市形象十分优秀,其对旅游资源的掌控和开发尺度把握得非常到位,成都的著名旅游景点很多(如杜甫草堂、宽窄巷子、武侯祠、锦里等),其对景点的开发都是基于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进行的,最大程度的保障了旅游的本真性。

2.成都市旅游业发展优势

旅游经营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对人、景、媒介三个方面的把握,人的需求和实现这一需求的行为拉动一个产业的系统化发展(同时直接间接的促进派生产业的发展),旅游业需要基本的有特色的资源作为旅游发展的最基础的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传统媒体则提供品牌塑造这一渠道。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旅游经营最基础的三方面发展成熟,且其自身提供的发展机会吸引了大股人潮,本身的文化底蕴也对外流露出神秘的吸引力。

(二)成都市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

1.成都市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

成都市地理位置优越,其位于四川省中部,地形以平原为主,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成都市被誉为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和交通中心,同时是西南地区的教育中心和文化中心,成都天府软件园是目前中国目前最大的专业软件园区,而其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则最有效的达到了就业的内销。成都市自身优势达到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三效合一,其优越的内部条件带来了强大的招商力度,使产业优势趋向明显。

2.成都市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

近两年,国家各方面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顺时展潮流提出“经济新常态”、“互联网+”的发展方式。新理念的提出和政策的下发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渠道,传统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有了更多元的呈现方式,出现了“B to C”、“C to C”等商务发展方式,在这一改变的冲击下,商品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成都作为西部的战略执行高地,顺应号召综合运用自身优势抓住机遇进行经济的多模式发展。

三、旅游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制约因素

旅游I作为一个涵盖多要素的具有高度产业关联度的综合性产业,在市场机遇和政府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呈现积极、快速的发展态势,但在不断创益和塑造的进程中也遇到一些瓶颈问题,需要进行长期的斟酌检验。

(一)旅游产品缺乏特色,经济效益较差

目前,各旅游目的地提供的产品雷同,缺乏特色,旅游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逐渐降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市场操作愈加透明化,旅游业在这一影响下也承受着巨大的挑战,游客的眼光越加挑剔,更多的选择通过互联网购买世界各地的旅游产品。传统的产地产品外销形式受到严重冲击,这一竞争压力下,缺乏特色的旅游产品势必会被淘汰,也将带来经济效益的下滑。

(二)旅游体制结构落后,活动营销失衡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篇(5)

市委、市政府旅游工作汤原现场会,明确了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思路,提出了抓好旅游业的具体措施。为全面贯彻会议精神,我区将进一步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准确定位,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不断加大旅游投入,全面整合开发旅游资源,精心打造卓越秀美的旅游名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一、实施政府主导,突出旅游业发展地位

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决定了旅游业是一个政府主导型产业。因此,我们要按照“政府主导、各负其责、整体联动、纵深推动”的工作方针,加强对旅游业的领导和管理。

⒈明确旅游产业地位。坚持把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行业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施“旅游兴区”战略,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为加快旅游开发步伐,建立起与全区社会、经济、地理位置相适应的旅游业,区政府邀请专家制定了《佳木斯西部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坚持以高标准、高起点、操作性强的旅游规划指导全区旅游业的发展。由区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挂帅,组织相关部门参与,邀请有关专家,对全区旅游产业进行调查,提出了“一带两区”的旅游发展思路,即以松花江为轴心,以同三公路为纽带,建立松花江两岸的娱乐、垂钓、餐饮旅游经济带;建立猴石山风景区,发展渔猎文化与民族文化;建立卧佛山风景区,突出发展冰雪文化与地貌景观,培育旅游新特色。

⒉加强领导与协调。区委、区政府要定期召开全区旅游工作会议,确定旅游发展的重大事项和解决旅游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区委、区政府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旅游工作协调委员会,由各有关部门参加,同时制定协调解决旅游发展重大问题的议事制度,针对旅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统一协调,重点解决。要发挥人大、政协在全区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围绕旅游业发展问题开展专题调研、视察和检查活动,以议案、提案、建议、决议等形式,为政府抓好旅游产业和创建工作出谋献策,促进政府和有关部门落实各项工作。

⒊实行旅游产业目标管理。要建立旅游年度任务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全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任务逐步分解,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区乡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景区(点)和旅游企业要落实目标责任制。坚持以年度旅游经济发展总体任务指标为重点,政府区长与各乡镇长签订责任书;以年度旅游经济分项指标、工作量、完成时限为重点,由分管旅游工作副区长与各乡镇签订责任书。年底由区政府组织工作组对全区旅游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二、全面推进,提升旅游业市场竞争力

围绕全市旅游业发展思路,充分整合资源,发掘潜力,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⒈全力打造旅游知名品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争创品牌优势,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坚持以抓品牌、抓特色为重点,开发全区旅游资源,争创大批如卧佛山滑雪场、四丰生态园、千里生态园等名优品牌景区景点和特色餐饮服务业。下步,全区要集中精力和财力抓一批典型,创一批名牌,形成优势,提高郊区(永红)旅游的知名度,树立旅游新形象。同时,要不断增加名牌景区景点的“新特”内容,提高其文化内涵,争创新优势。

⒉依托重大节庆活动发展文化旅游。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是提升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将依托“三江旅游节”等大型活动,以民族艺术为重点,举办民族节庆活动。要按照“特色突出,开发精品”的思路,重点推出朝鲜族风情、赫哲族风情等一批民族文化旅游,通过举办一系列各具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面广、参与者众的民族活动,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⒊完善旅游市场营销内容。旅游业是典型的形象产业,知名度就是生产力。要通过搞好总体策划、整体营销和科学促销,扩大我区旅游业的知名度。一是在总体策划上,要把现有的卧佛山滑雪场、农业生态园、赫哲族民族风情园等旅游资源,塑造为特色鲜明的形象予以传播,以此提高知名度。二是在整体营销上,要坚持以市场为目标,以产品为中心,适当举办一些旅游节庆活动,扩大宣传面和影响力。三是在科学促销上,要把人员推销、业务推广和宣传广告等促销手段结合起来,增强促销效果,特别是运用互联网进行旅游宣传促销,不断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⒋强化旅游发展资金投入。旅游开发单靠政府投资难以在较短时期内见效。旅游资源开发要采取“政府、部门、团体、个人”一齐办,区域内外资金一起上的办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区景点和旅游产品建设与开发的力度。一是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打破地区、行业等方面的限制,鼓励外商、集体、个人和有实力的旅游集团投资旅游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逐步形成多元化投入、全社会办大旅游的格局。二是要采取拍卖、租赁经营等方式,把旅游项目本身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三是要把市场前景广阔、具有龙头地位、资源优势明显的景点景区作为重点项目,利用政府有限的资金,有计划地分期开发利用,有了经济效益后实施滚动投入,后续开发,减缓资金投入压力,提高投入效益。

⒌加强管理与服务。加强旅游管理与服务是树立产业形象的关键,要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要搞好政府调控,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来管理旅游业,特别是保证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打击各种非法经营行为,逐步使旅游管理法治化。要聘请有关专家,成立专家咨询机构,使政府决策管理和企业经营实现科学化。要加强旅游行业的行风建设,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营造放心的旅游消费环境是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旅游消费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旅游产业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合于发展旅游业的各个环节中,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篇(6)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7-0088-04

一、河北省旅游现状

河北省是我国惟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高原的省份,自然资源数量众多,类型齐全。现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分别为长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清代皇家陵寝群(清东陵和清西陵);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80处,居全国第1位;国家AAAA旅游景区16处,全国十大风景名胜区2处,部级风景名胜区5处,部级森林公园9处,部级自然保护区3处。[1]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壮丽的河山,使河北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大省,成为新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热点地区之一。2009年河北省就曾提出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1.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20亿元,增长12%,旅游业新增就业3万人的总体工作目标[2]。可见河北省旅游业在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旅游业助推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一个能够创汇增收、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作为较强综合性的新兴产业,它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就业机会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餐饮、娱乐、交通、商业、文化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大了内需,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扩大了对外开放,传播了先进文化。同时,发展旅游业也促进了河北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据统计,河北省承德市共有125个村庄,近10万名农民依靠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近5万名下岗工人通过旅游实现了再就业,2006年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数6万人,间接就业人数20万人。

(二)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由于旅游业的依托性,使它成为关联带动功能很强的产业,旅游业发展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有一定的产业优势。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产业,它涉及面广,对工业、农业、交通业、餐饮业和商业等相关产业的渗透力极强。旅游业除根据直接效应阶段对旅游产业本身创造增值外,还通过直接、间接、诱导三阶段作用,不断向第三产业的其他产业及第一、二产业的相关行业进行渗透,产生很强的经济效应,带动整体区域经济增长。东华大学会展旅游系副教授吴晓隽谈到“旅游产业意义之所以重大,不是仅仅因为其本身对GDP的贡献,而更在于其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3]

(三)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

发展旅游业能使物质财富从旅游客源地转移到旅游目的地,增加旅游目的地的财富和收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结构,起到地区间财富再分配的作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往往拥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大力发展这些地区的旅游业能极大程度地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有效起到“开发式扶贫”的作用。[4]2009年8月11日,河北省旅游局副局长翟玉虎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河北行”活动中介绍,河北旅游业由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实现二次创业,目前,全社会关心支持旅游业的氛围明显提升,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更加凸显,综合功能日益增强。2009年1―7月份,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 323.2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8.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90%和20.57%。[5]由于旅游涉及到饮食、交通等各方面,这就使得在发展文化旅游的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为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可靠保证。

(四)扩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旅游是国内外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的过程,是区域间合作与交流的纽带。2009年10月17日,由河北师范大学与河北省工商业联合会、河北省文化产业协会、河北省旅游协会共同主办、河北省玄元文化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环渤海湾经济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美国《世界日报》社协办的首届“中国环渤海湾旅游运营商战略联盟成立暨2009年旅游产业高峰论坛”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隆重举行。[6]河北省旅游局副局长张天平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旅游业区域合作已成必然趋势。一方面,旅游业发展已经由景点竞争、城市竞争进入区域竞争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旅游活动的“无边界”特点,也决定了旅游业必须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和人为市场分割,实施区域化的有机整合。环渤海地区仅世界遗产就多达10余处,占全国总数的近1/3;AAAA以上景区220多处,占全国总数的1/4强。2007年,环渤海五省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1 060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6亿多人次,分别占全国接待总量的20%和40%左右[7]。这充分说明,环渤海地区在全国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更重要的是对推动环渤海湾地区旅游经济圈的形成,构建京、津、冀、晋、鲁、辽、蒙七省、市旅游企业间的合作平台,打造有影响力的“环旅”联盟旅游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增加政府税收

由于旅游业发展需要其他有关产业部门的支持并可带动各经济部门的发展,所以当这些部门的生产和经营因旅游业的发展和带动而扩大业务量时,政府就可以从这些部门得到更多的税收。2009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河北省正定县各旅游景点针对各自的特点和风格,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周边县市的游客,共接待游客2.56万人(次),同比增长5.35%,门票收入66.11万元,同比增长7.08%,综合收入228.7万元,实现税收26.6万元,同比增长7.6%。[8]

三、区域经济发展对旅游产业的支撑作用

(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方式,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休闲已成为时尚,居民收入水平增加为外出旅游提供了经济保障,更大程度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2009年河北省生产总值(GDP)实现17 0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3个百分点,GDP总量位居全国第6位,为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

旅游业是一个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关联度高的新兴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交通、通讯、市政等都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依托。如:河北省昌黎黄金海岸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对自然保护区投入少,绝大多数的旅游资源仍处于未开发或半开发状态,难以利用现实的旅游资源获取效益。因此,只有区域经济发展才能为旅游业提供大量的资金,为基础设施的完善提供保障。

(三)区域经济的发展拓展了旅游市场的服务能力和空间范围

政府主导性投资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同时,还促进了住宿、旅游、娱乐消遣等服务设施体系的完善和旅游服务系统的全面升级,而且旅游供给能力、配套水平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得到不断提高,这无形中拓展了旅游的服务能力和空间发展,为旅游区提供充足的客源并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推动的,旅游业的发展必然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旅游业的强大,两者必须相互协调、相互推进,才能保证两者和谐健康的发展。

四、前景规划

在当前形势下,河北省旅游业需要一些“新认识、新思路、新体制、新措施”。因此,需打造多元和独特的旅游产品,强化旅游信息和服务的开发,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进一步推进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

(一)深入开发旅游项目,保持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

在原来旅游项目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客源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项目,是创建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的重要举措。秦皇岛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并且开发较早的城市,突出生态旅游产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立足秦皇岛市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重点开发奥运游、动植物观赏游、海滨度假观光游、农业观光游和温泉康疗等专项旅游产品,是大力发展秦皇岛旅游业的重要内容。在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既要突出秦皇岛地域文化特色,又要丰富生态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以此建立新型的旅游市场体系,吸引国内外游客,推动本地区旅游业大力发展。

(二)提升旅游产品档次,提高游客的重游率

旅游业要大力发展,一是要重视产业链条的延伸,尤其要重视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二是要扩大经济规模,提升现有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如重点发展乡村度假游(农家乐)、农业现代园区游、水果采摘游、渔家乐等旅游项目,鼓励具有一定基础的“农家乐”、“渔家乐”项目,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服务档次。游客重游率是指游客中一次以上游览同一旅游地的游客人次与游客总人次的比率,是旅游接待国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是否成功、旅游目的地是否具有吸引力的标志之一。被冠以国家AAAA级地质公园的障石岩不仅是一处自然风光绝佳的旅游圣地,而且又有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人文景观。据《赞皇县志》记载,早在宋代这里就建起了深山古刹“槐泉寺”,槐泉寺内还保留着周穆王姬满伐犬戎的“吉日癸巳”刻石,字体苍劲古朴,为研究古文字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配备通讯设施,本地区年接待游客量达10万多,[9]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效结合使得该地区游客重游率达30%。

(三)建立旅游文献数据库

河北省旅游资源虽多且全,有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事务的避暑山庄,也有坝上草原等自然风光,这些旅游资源如果宣传营销或开发不利,就不能成为广大旅游者出游的选择。不少游客不仅要饱览旅游地区的自然景观,也渴望了解旅游地区的风土人情、习俗文化、神话传说等反映本地特色的文化,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仅入境旅游人数将达到2.1亿人次~3亿人次,为2000年的250%~360%;旅游总收入为3.6万亿元,为2000年的800%,[10]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自动化和网络化日益普及,人们检索和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内容更加丰富,旅游文献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也将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充分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动态的、不断充实的、不断更新的旅游文献数据库是必要的。旅游文献资源特色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将该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展现出来,让网络成为河北旅游文献资源的良好传输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河北,了解河北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企事业单位提供有针对性的旅游文献信息咨询服务,为旅游业的发展服务;同时,旅游文献数据库的建立不仅会为河北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有益于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全面提升河北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

(四)培养旅游人才

在机构改革、人员缩编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同其它学科人员相比,优势大大降低。从人力资源利用的发展趋势看,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学历已成为旅游业的需求趋向。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作以下思考:(1)构建以提升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改革传统专业课程设置。高校在旅游管理课程的设置上要有专业特色,使实践教学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2)继续发展提高在岗导游人员学历层次为主要任务的继续教育。旅游业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可以采取远程授课、在高校集中辅导、统一考试的方式,对本行业的非旅游管理专业人员系统地开展旅游管理学基础教育,培养出更高质量的复合型旅游人才。(3)减少高职旅游管理教育。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业产生了新的需求,即高级服务及高级服务人才,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应有的专业技能外,相关的行业知识、人际协调、语言表达、科学素养、人文知识等成为旅游业对人才的综合衡量指标。

参考文献:

[1]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河北经济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秦宇雯.河北力争今年旅游总收入达到620亿元[EB/OL].省略,2009-02-19.

[3]策马踏雪.发展旅游业政策惠及旅游经济关联产业相继受益[EB/OL].省略,2009-11-26.

[4]网梓.旅游经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5]戚连民.推动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EB/OL].省略,2009-08-11.

[6]田张梦.中国环渤海旅游运营商战略联盟成立[EB/OL].省略,2009-10-18.

[7]郄晓娟.中国环渤海湾旅游运营商战略联盟在石成立[EB/OL].travel.省略,2009-10-19.

[8]南军燕,高伟玲.超长黄金周旅游热拉动税收增长[N].河北工人报,2009-10-14.

[9]河北省赞皇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赞皇县志[M].北京:方正出版社,1998.

[10]卓然独秀.广西旅游强省与旅游教育[EB/OL].省略,2005-10-26.

(课题主持人:任翠娟;课题组成员:王成骁,高夕果)

Resezrch on Integration Develop of Tourism and Regional Economy

Topic Team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篇(7)

一、旅游产业是后发展地区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

贫困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世界许多国家都十分关注并提出了不少解决此问题的对策与措施。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贫困落后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但同时也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落后地区应该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而放弃机会成本较大的产业重点发展,西部的农牧业和采掘、原料工业长期以来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其存在的基础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大,而这一部分成本既没有从经济的角度进行量化考核,也没有从社会的角度进行环境保护的考察。现在看来,其实际的机会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不具备继续作为先导产业的条件。

西部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具有独特性,旅游产业是西部真正的优势之所在。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目前西部12 省区拥有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占全国总数的35 % ,部级风景名胜区占总数的34 % ,国家森林公园占总数的18 %;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西部12 省区拥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占全国总数的32 %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总数的28 %。同时,西部还是我国最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全、有特色,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业本身以及它带动的相关行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从而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提供一个适当的结合点,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通过开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开发特点鲜明、品位较高的旅游产品,而且能够通过旅游开发及旅游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摆脱以往部分地区因贫穷而破坏生态,越破坏越贫穷的恶性循环,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旅游产业具有率先实现对外开放的产业优势

旅游经济本身是一种开放型经济,一个地区独特的旅游产品可以吸引大量的境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从而使旅游业一步成为对外开放的外向型产业,这不像其它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那样需要较长的整体水平提高过程。旅游产业总体上看不是高技术产业,对人才、技术的要求也低于其它高创汇产业,只要其旅游产品具有特色,对外知名度高,吸引力、竞争力就强,就可能使其国际旅游在旅游产业整体水平尚不高时能得以快速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自身也需要对外开放。这是因为,一个地区发展旅游尤其是国际旅游,必然要建设一批符合国际水准的旅游接待设施,如宾馆、餐馆等,这些设施,一开始就必须按国际旅游的通用标准进行建设,与国际接轨;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一开始就引进外资和外国的管理方式与模式,促进了与国际的接轨,从而使得旅游产业成为了不少地区率先对外开放并推动地区对外开放整体步伐加快的先遣队。旅游业的发展等于向外国人开了一个窗口,比较全面地展示该地区的面貌促进外国人对该地区的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对外国人需求和国际惯例的了解并对各相关要素加以改进,促使旅游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旅游区的投资环境得到迅速而有效的改善,加快其对外开放的力度与步伐:

首先,旅游业建设发展的蓬勃兴起,可以并且在很多地方己经带动了欠发达旅游地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及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为旅游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如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也为外来投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实际上,贫困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同时也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这些地区往往存在着基础设施差,进不来、出不去等问题,从而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自中央确定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支持,尤其是对旅游业等产业的支持,其中发行国债的相当一部分将投入到对西部地区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这是西部旅游地区难得的发展机遇。

其次,从旅游业的微观组成部分一一旅游企业的发展来说,也会对旅游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部门中,旅游企业率先走向国际市场,领风气之先,引进外资、人才和境外先进的经营方式,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引进各类旅游企业,通过这些企业先进而规范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将对旅游地区当地政府部门和当地企业的管理和运作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从而促使旅游地区总体投资环境的改善。

再次,旅游业的发展可改善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提高旅游地的地区形象和城市形象。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绿化工程、退耕还林等同时进行,协调发展,它不但可使以往的山川更秀丽,也带来接待地环境形象的根本改变,绿化档次越来越高,环境也越来越好。这对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是个极大的推动。

最后,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有对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方面的要求,也有对良好的旅游环境和社会风气等软环境的要求。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地区还需要通过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旅游经营服务者、旅游接待地居民文明礼貌,旅游环境整洁优美,旅游活动健康高雅,这样便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同时也为旅游地区的总体投资软环境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能够带动旅游地区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创新,使旅游地区在观念上进行超前思维和创新思维,这对推动地区的对外开放,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旅游在引来人流的同时,还会引来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例如被国际风筝协会推选为"世界风筝之都"的山东潍坊,过去只是一个手工业小城,自美国西雅图风筝协会主席赴潍坊旅游从而引发了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以来,不但吸引了大量游客,利用外资也硕果累累,第五届风筝节总成交额达10·66 亿元。

三、旅游产业是具备跨越式发展条件的产业

有关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从摩尔根的人类文化论到马克思、恩格思的历史唯物论,都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生产工具。在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阶段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但是,我们通过以下对旅游业本质、内涵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旅游业最具条件超越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这并不违背上述理论和原则。

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与通常工业生产产品所需要的要素不同,对生产工具的要求与工业产品生产也有较大不同,旅游业不需要生产的厂房,不需要对所生产产品的粗加工和深加工,不需要相应的机器和工业产品生产完成后必须的物流配送体系,旅游业所需要的只是在旅游产品形成后为游客消费(参观、欣赏) 这些产品时提供服务的劳动者,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可由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人力资源培训来解决。旅游业所需要的资源与工业生产所需要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也不相同,更注重资源的整体组合,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各项重要的组成因素在某些情况下,就直接成为旅游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业更加需要管理和服务要素,不光是为调整旅游业的中间环节(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企业) ,更重要的是对旅游消费者多样化的、不断提高的需求能做到更好地满足。由此可见,旅游业所需的生产要素与以往各种产业所需的生产要素有所不同,这说明旅游业发展本身具有的特性与人类生产力发展阶段,与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性、阶段性可以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超越本国、本地区生产力发展的阶段。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对旅游业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必须加以有效整合,提高要素的发展水平。

四、旅游产业能够通过自身的加速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在促进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己是一个无可争辩、无法逃避的事实。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己进人到后工业化时代,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点己转向以低成本、低消耗、低环境破坏为特点的绿色经济和以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为特点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太空技术为主的高科技经济,也就是着力于生态社会、知识社会的发展,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在紧跟世界发展趋势,致力于追赶甚至某些领域的超越。但是,对于广大的不发达地区尤其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非常落后,它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要实现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由贫困向温饱的转变。而实现这个转变,面临的将是项目如何选、资金人才哪里来、市场哪里找等一系列对于他们而言非常艰难的"哥德巴赫猜想"以及对生态可能造成的严重破坏。那么,对于那些旅游资源富集的欠发达的非工业地区,能否找到一条捷径绕开工业文明的道路而直接跨越到生态社会、知识社会呢? 答案是肯定的,捷径之一就是发展相对而言投资较少、招商较易、市场风险较小,同时又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产业的旅游业。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发展阶段和发展前景来看,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是具有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可能性的产业。我们知道,我国西部地区一些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现在基本上还处在农业社会阶段,刚刚进人工业化初期,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路就是工业化一步一步发展,但很难有超越。所以,必须以也完全可以以新的观念进行发展创新,大胆地提出并努力推进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这些省的总体经济发展实现一个跨越,从工业化发展初期直接跨越到生态社会、知识社会。

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而且还可以使贫困地区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水平而率先实现人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如果说国际旅游可引起旅游客源国的财富向旅游目的地国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使财富进行再分配,那么,国内旅游则能把国内财富从旅游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转移,使国内财富在地区间进行再分配。一般地说,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外出旅游的人数较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外出旅游的人数较少,当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足以吸引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前往旅游时,这些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消费对当地的旅游生产显然是种外来的刺激。这种刺激,不仅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是个促进,而且由于旅游业的联带性,对当地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也是个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兴办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到一业兴而百业旺,可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缩小自己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近年来,中国一些整体经济发展基础较差、水平较低而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老、少、边、穷地区(即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穷困地区) ,走向旅游脱贫、旅游致富之路,就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如贵州省紧靠黄果树景区的黄果树村,1992 年全村人均吃粮200 市斤,人均年收人130 元,随着黄果树景区的开发,许多农民投身其中,到1998 年全村人均吃粮400 市斤,人均年收入增至2000 元,一步由贫困迈入了小康,黄果树村也因此而实现了贫困地区经济的率先跨越。

旅游作为一个产业,不仅可以"治穷",一个景点富一个县,一个景点富一个村,一片景点富一个镇;而且可以"治愚",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在四川阿坝州旅游景区开发初期,游客去后,老百姓都不好意思去卖东西,卖的时候也不会讨价还价。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头脑灵活的当地百姓,不仅习惯了做买卖,而且逐渐由生疏变得嫡熟。可见,旅游给阿坝州老百姓带来的,并不只是金钱收入,更具有意义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烙守了几辈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其实并不难理解。旅游业必然带来地区的开放,随着游客而来的是新的信息、观念和文化,在碰撞、交流与融合中,人们的视野会更加开阔,思想会更加解放,也会因此走向更加文明。"治穷"是经济效益, "治愚"是社会效益,旅游产业将"治穷"与"治愚",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融为了一体。

五、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既然旅游是一个经济性的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关联度大、综合性强,能极大地带动和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财政增收、老百姓致富,因此,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中,首先要注意一开始就把旅游当作一种产业来抓,树立起发展旅游所需要的产业观念。

一是旅游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它具有综合性,一业举百业兴,同时又具有依托性,百业托才能举一业。综合性和依托性决定了抓旅游产业发展就是抓结构调整、产业联动、投资环境改善、城市管理及知名度提高,实质是抓了持续发展。因此,一定要站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经济跨越式发展培育支柱产业的全局高度,来看待旅游产业的发展,首先要为它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百业托其一业,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培育为支柱产业,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其一业举百业兴的带动效应。为此,必须充分认识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阶段,如旅游产业功能的阶段、旅游发展模式的阶段、旅游产业投入产出的发展阶段、旅游业增长速度的阶段等,按不同阶段的不同规律性要求做好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其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从而既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二者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二是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走集约化经营之路。要把区域旅游发展的落脚点放到旅游的产业化发展上,放到使其做大做强带动区城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实现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尚处于高速增长的粗放化经营阶段,管理方式也是粗放化的,就产业本身来讲还处于出售资源的阶段,即把景区景点当成了旅游业的全部,没有"加工"增值,没有把旅游业涉及的食、住、行、游、购、娱充分连接、带动起来。为此,应着力把这些相关要素发展起来,增加游客的人均停留时间,增加游客的人均消费文出,从而大幅度提高旅游总收入,实现旅游收入主要靠门票收入的粗放型增长向旅游产业总收入的集约型增长转变。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篇(8)

摘要: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旅游业迅猛的发展起来,立足于此,本文将从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迅猛的发展的状况出发,着重分析旅游业发展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关键词 :区域经济;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248-01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简介:周胜友(1991-),男,新疆霍城人,在读本科,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质量的追求,令旅游业发展的极为迅速。而作为旅游业本生,由于其服务业的自身特点,需要其他众多行业的支撑。所以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广泛的带动作用,是很多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同时对于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加强城乡交流等也能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日《2014年上半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下半年趋势预测报告》,显示上半年我国旅游经济运行总体良好,国民旅游消费的基础性需求依然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同时预计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37.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3万亿元。2014年国内旅游人数达36.3亿人次,同比增长11.4%;国内旅游收入达3.1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入境旅游方面若环境改善,措施得当,有望与去年持平。出境旅游人数1.16亿人次,同比增长18.2%;出境旅游花费1550亿美元,同比增长20%,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将突破1000亿美元。旅游接待总人数37.6亿人次,同比增长10.8%;旅游总收入3.3万亿元,同比增长14.8%。

二、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积极影响

(一)供求关系决定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收入的增加

地区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流量的提升。大量的人流涌入,在带了巨大资本的同时,也是促使了市场的变化。旅游活动的开展令财富从旅游客源地区转移到了旅游接待地区,从而客观上起到了资源再分配的作用。而旅游者一般在目的地的消费较高,导致收入高地区的居民通过旅游把钱流向收入地的地区,从而带动目的地经济的发展。从2013年的数据来看,海南省的旅游收入234亿元,占当年GDP的18.5%。

(二)扩大就业机会

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旅游业,组成部分的繁多促使就业岗位层次众多,而众多的工作岗位并没有要很高的技术要求,因而旅游业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就业创造者。据有工商部门的统计的数据得知,2010年,仅海南省的旅游业创造就业岗位:酒店部门81500个,其他直接从业者46700个,间接派生职位77000个,共计205200个。

(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旅游业的竞争性、综合性引发的关联带动作用促使众多与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和间接相关产业都同步发展起来,产生了巨大相互拉动的作用。仅2011年的十一中秋黄金周,我国7天的旅游收入就达3008亿元,有力的带动了民航、铁路交通、城市出租车、餐饮和商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要求旅游业必须提供足够的设施、设备和消耗物资,旅游业也因此而成为许多其他行业产品的消费市场,从而刺激和促进这些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发展。

三、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

(一)造成旅游环境污染

旅游资源由于开发建设时对旅游环境污染未予以充分的重视,致使宾馆、饭店大肆扩张,游人大量涌入后,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旅游运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接待服务设施排放的污染,如宾馆、饭店排出的污水、倾倒的垃圾以及燃烧排出的烟尘;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丢弃的废弃的废物;旅游汽车排放的尾气;飞机、汽车及游人产生的噪音等对景区的水体、大气、生物造成的污染。

(二)引起旅游目的地物价上涨

季节性是旅游业的特点,旺季游客的大量拥入有可能引起旅游目的地物价的上涨,引发季节性的通货膨胀。处于游客的强大消费能力,旅游过程中较高的价格购买食、宿、行中所需物品的花费,不可避免的破坏供求关系引起旅游地的物价上涨,这势必会影响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

(三)规划管理不善,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上的浪费

开发旅游地产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规划不合理导致资源的浪费。淡季游客较少,一些设施如大型的游乐场、主题公园,即使无人游玩也需要运行和维护保养,旅游资源和设施的闲置、运行效率低,造成浪费;经营不善导致娱乐设施的废弃。

四、应对策略

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必须对环境给予足够的重视,避免由于规划不到位导致的建设过程中的建设污染与资源的浪费和设备的限制。另一方面,合理的物价掌控,对旅游区的物件进行监管,避免物价增减幅度过大,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稳定市场。

最后旅游资源的开发要长远化,专业化,避免经济性开发导致的旅游资源庸俗化,简单化,丧失了原有的神韵。

参考文献:

[1]王志标.文化产业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篇(9)

科学分析旅游休闲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从而明确旅游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而更加科学的做出旅游决策,合理配置区域资源,有助于旅游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是同样要注意的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也能够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文章主要针对新常态下旅游休闲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展开分析。

一、旅游业的总体阐述

(一)旅游业特点目前学界对于旅游业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认为旅游业是为旅行者提供服务的相关产业;后者认为其是旅游者在交通、住宿、代购代销、联络,通过为旅行者提供导游、代办手续等并利用企业相关交通资源、住宿资源等为旅行者提供服务从而获得报酬的行业。

1.综合性。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主要是通过为游客提供其所需求的服务、面向游客提出相应的业务,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游客在旅途过程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元化的,因此,旅游产业与其他许多产业有密切的相关性,产业结构复杂。根据游客需求元素,大致可以分为饮食、住宿、出行、游玩、购物、娱乐等方面。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业需要加强与这些产业中的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够给游客带来综合化的服务。可以看出,旅游业含盖了餐饮、住宿、交通、旅社、娱乐及购物等行业。

2.关联性。旅游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刺激了消费需求,从而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又能够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就目前现状分析,旅游业的联动效果不仅带动了餐饮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商业、景区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外,还推动了地区农业、工业、城市规划以及体育建设等方面的发展。

3.敏感性。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就旅游业自身分析,内部组成以及相关产业之间的协调性,当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时,需要保持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若任何地方出现脱节的现象,都可能造成旅游产业链的破坏,制约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其他方面分析,自然景观、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方面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地区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需要以各种资源为基础,在非旅游业能控制的资源中,能够或多或少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帮助。

4.开放性。旅游业实际上是一种开放化产业。通过旅游活动能够建立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并且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同时,在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树立地区形象。

(二)旅游业发展背景

1、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旅游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自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我国的生产力不断提高,进而社会政治和国民经济构建模式也发生变化,推动了社会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是人们进行娱乐和休闲主要方式,具有游览性和空间变化性特点,因此旅游业需要一定的物质设备基础。当下航空扥个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不同形式运输飞机的产生,电力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旅游也的发展,为旅游人群提供了方便性和舒适感,实现了远程旅游现代化发展目标。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产业提供了硬件设施,方便了人们的旅游住行。电视媒体和广播产业的发展,通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满足了人们对旅游的高品质要求。社会的不断进步,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体改,代表着人们的收入较为客观,因此人们在得到物质享受的同时,增加了对精神的需求,旅游产业可以满足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要,开拓人们的精神视野,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具有近先远后的特点,其是从国内的旅游,逐渐发展到对外旅游的因素。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而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具有紧密联系、因此,站在世界的角度来看,对于一些经济发展较快、政治稳定、科学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旅游产业发展较为迅速、站在整体的角度来看,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时代性特点,是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产物。在国民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2.旅游产业面向群众化发展。纵观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历程,其是随着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下,我国旅游产业也逐渐朝着群众化和大众化方向发展。当下,我国旅游产业已经改变了传统单一发展模式,不再具有阶级性和局限性,而是面向整个社会全体,不同人员展开,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消费体系中重要消费环节。对于旅游产业的群众化和大众化发展,不仅仅是单一的旅游人数的增多,旅游团体规模的变大,更展现在旅游频率的增加、旅游距离的变大、旅游行程的增加、旅游留宿时间的变长等等。依据相关你研究人员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的人口年龄和发展规模将会不断变化,广大人民群众的财务收入将不断提高,人们可以自己分配的时间将增大,人们具有更多自由权利,工作休息的时间将会增加。进而,旅游产业的需求将变大,人们体育文化、旅游娱乐等等产业的需求将增加,进而旅游的频率和人数。旅游团体规模和留宿时间将急剧上涨。面对旅游产业的群众化、大众化、集约化发展,旅游产业要增加对旅游也的管理,改变传统单一旅游经营管理模式,构建全方位、多样化。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管理理念,增加旅游产业的经营优势,构建新型旅游体系,把旅游产业的娱乐休闲功能和文化产业紧密结合,来促进旅游产业产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大目标。

3.旅游产业的多样化发展。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单一旅游产业运作模式,实现了旅游产业群众化、大众化发展目标,使得旅游产业发展更加多元化,可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职业人群的需要。面对这一发展形势,我国的旅游产业注定朝向多元化形式发展,传统的固定旅游发展模式依据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进而,为了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众多旅游机构开始增加旅游的项目和游玩形式,来满足不同人群对旅游产业的需求。例如,在当下旅游产业中,依据不同年龄群体,进行旅游团体的构建。包括青年旅行团、夕阳红旅行团、教师履行团体、职工旅行团体、夏令营履行团体、结婚旅行团体等等。其次,也出现了不同组织单位的履行团体。包括。体育团体、考古团体等等、依据旅游的不同价格,也分为高级奢侈旅游团体,和大众化旅游团体等等。旅游产业的多样化发展,是受社会发展影响,可以满足不同个体、团体、机构、年龄对旅游的需求,极大的促进了社会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内涵

区域经济增长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段时期内地区生产产品和劳务数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也可表现为特定区域产出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具体表现为该地区创造的产品或价值在时间参数上呈客观增长的趋势并且这种产出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因此,可以说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生产力的提高。目前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计量主要是通过统筹该地区经济总产值来计算的,一般是将地区生产总值、地区人民生产总值以及地区人民收入等方面来表现的。就产品数量以及劳务总量等方面而言,主要通过地区人民生产总值来反映的,即以通过地区人口增长情况来矫正而得到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此外,还可以通过地区人均收入来体现。就地区劳务总量方面而言,主要是通过劳务总量的增长或投入产出比的增长来反映。

三、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

(一)旅游乘数理论

就现代经济学理论而言,旅游经济效益是指一个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会对当地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旅游乘数理论主要是通过分析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应用这一理论能够有效观察到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旅游乘数的大小与游客在旅游地区消费开支有密切的相关性,通常情况下,旅游乘数与游客支出和地区经济均呈正相关性。阿切尔学者将旅游乘数细分为营业收入、产出、收入和就业等几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收入方面,其能够反应旅游消费为当地收入带来的数学关系,可细分为人民收入和政府收入。在研究旅游经济的过程中,收入乘数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观测指标;而就业参数能够反馈游客消费所带来的就业机会,可代表旅游创造的就业职位或是旅游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就业人数的比率。旅游乘数对于发展旅游业的地区来说,能够反映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支出,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能够有效提高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保障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发挥联动效应,刺激地区经济水平的增长。

(二)旅游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1.旅游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主要的影响。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推动周边产业的发展开完成。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地区经济的繁荣,同时促使当地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同时通过连锁效应、产业效应以及联动效应等方式,推动顶底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稳定增长。笔者根据多年研究经验分析,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①游客基本开支对旅游行业的产出、收入、就业等方面起到直接影响,是旅游消费所带来的直接效应。旅游收入在初次分配主要对象为旅行社、饭店、交通企业以及游览部门等企业和部门。②旅游企业和相关受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向其他企业购入商品、材料、设备等,各级政府将在旅游行业中收缴的税款投入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城市规划中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能够在旅游行业的发展中得到间接的发展。相关研究指出,旅游行业所带来的间接价值远超过直接价值。③直接或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的企业或部门将获得的利润用于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以及员工的奖金,还包括一些服务型消费的支出,能够推动旅游行业以及相关部门的发展。对旅游利润的再分配能够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推出新的服务、招聘新职员,从而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2.旅游行业发展对区域经济总体影响。旅游行业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相关经济学理论分析,旅游业能够提高地区居民收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速产业的优化、提高就业率、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保障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从经济因素分析,旅游业发展最主要的是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地区财政收入的增长。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从另一角度分析,旅游业的发展能够直接增加地区收入,实现产业增收,促进地区经济的良好循环,推动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就现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而言,旅游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例如便捷的交通、良好的自然环境等,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推动地区基础建设的完善,从而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影响。就我国总体情况分析,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之一,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旅游行业的发展。2015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超过10214亿元,旅游外汇收入超过536.42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10.3%。旅游业作为国家重要支柱产业表现出了较好的发展潜力。

3.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益。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产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效果主要是由其发展潜力和发展现状所决定的,能够通过其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或地区就业人数的比重来判断。①促进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旅游业的收入增长与地区收入增长呈相同趋势,根据经济学原理分析,旅游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用于城市生产投资和生活消费的数量会随着分配比重的增长而增长,并最终会促使地区人均收入的增长。相关调查指出,自我国加入WTO后,国内旅游行业收入在我国GDP总值中所占比重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能够有效反应旅游业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游客在旅游地区所购买或享受的服务能够直接为当地带来收入,从而造成直接影响,而地区收入的增长在再分配过程中会带来间接收入增长。②累积建设资金: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旅游业是一个开放性产业,通过旅游行业的发展,除了能够吸引国内游客外,在引进国外资本投入和扩大对外贸易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其作为一种无形出口贸易,比商品出口贸易具有更多的优势,能够带来稳定的外汇增长。

四、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来影响的机理性阐述

(一)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来影响

由上文的阐述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的发展受到旅游产业的影响。我国旅游产业为经济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利用刺激消费、外资的极具、外汇的增加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来实现的,这也体现出经济的增长和旅游产业发展紧密联系性。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加带来影响,进行吉利性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其一,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了旅游的产品多样化,增加了旅游业的物质服务、带动了旅游业的其它产品的消费。旅游商品消费的增加,加快了旅游产业发展进程,扩大了旅游产业发展规模,实现了旅游产业商品价值最大化,提高了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效率,扩大了旅游产业发展规模,进而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经济基础。其二,旅游产业的发展积累了旅游资源,增加了外商和不同群体,对我国地域和不同区域的关注度,促进了我国不同地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旅游产业促进我国不同地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不同群体和组织带来的投资,为我国旅游产业奠定坚实资金基础,形成财务的积累,利用旅游产业的经济和财务积累,来为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奠定资金基础。第二,旅游产业为不同地区和区域带来资金的积累,地区政府可以利用旅游产业带来的资金进行资金的再利用,利用资金来进行投资引商。增加地区和区域的科学技术设备,增加地区和区域的人才,包高新型科学技术应用到不同发展环节和机构,把高技术型人才放到合适岗位,来促进地区和区域内部经济的发展,进而实现经济发展大目标,第三,利用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增加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合理性和规范性。旅游产业具有高消费特征,其产品的创新较快,更新交替周期较短。为了促进地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旅游产业最大能效。首先,要对地区和区域经济体制和市场结构进行改革创新,使其满足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增加商品和服务环境,利用新观念,新型科学技术手段,来促进地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大目标,利用旅游产的发展,带动地区和区经济的发展。旅游行业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相关经济学理论分析,旅游业能够提高地区居民收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速产业的优化、提高就业率、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保障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从经济因素分析,旅游业发展最主要的是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地区财政收入的增长。

(二)旅游产业对入境经济增长的带来影响

依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我国局部经济和主体经济的发展,其也促进了我国入境经济的增长。站在总体角度来看,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入境经济的影响较大,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当下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格局的不断转变,广大人民群众,对旅游产业的需要变大,使得我国旅游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国内旅游产业发展形势伴有喷泉式发展模式。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使得旅游产业的选择性较多,旅游产业发展形式,呈现以地区为主导,不断向周围扩散形式,把经济发展缓慢地区和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紧密相连,实现经济内的整合发展,提高了经济发展较慢地域的经济水平,利于在旅游产业的鸿沟上,增加相邻地区经济联系性,产生空间集约化,经济发展一体化现象。利于产业的空间集约化和经济发展一体化,利于促进不同地区和区域的整合发展,减少了恶意竞争事件的发生,利于增加地区和区域经济的品牌性发展模式。和入境经济相比较,入境经济也极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把主要资金进行整合,增加了对区域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关注度。入境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我国旅游产业带来旅游设备和资金的积累,增加了我国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利于利于外来资金来完善我国旅游产业中发展不足,促进了我国地区和区域外来资金的积累,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大目标。依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受环境和气候因素影响,对我国入境经济的增长具有一定阻碍用。我国旅游产业的入境发展,在贰仟零九年时,发展较为缓慢,出现发展瓶颈,我国入境经济发展速度和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相比,发展较为缓慢。这一形势也说明了,我国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作用,大于入境经济发展的影响。但是也不可以忽略其带来的积极影响,肯定入境经济为我国地去和区域经济带来的有利影响。

作者:刘志霞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篇(10)

文/顾思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1902班文章摘要:在我国新常态经济下,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门,已经成为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产业。旅游业不仅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的发展,还能促进就业、增加人均收入、调节区域产业结构等。本文主要对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做统计研究。

上一篇: 高一化学的方法和技巧 下一篇: 数字艺术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