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培训心得体会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31 02:41:10

区域活动培训心得体会

区域活动培训心得体会篇(1)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6-0056-03

【作者简介】吴静,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南京,210000)培训处副主任,一级教师。

近年来,职初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进一步关注和研究,职初教师培训中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培训理念相对落后;二是培训内容缺乏整体性;三是培训管理缺乏科学性;四是培训活动缺乏实效性。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经过近四年的实践与研究,为区域职初教师量身打造了《雨花台区职初教师“卷入式”启航工程的创新实践》实施方案。方案以“卷入式”为培训理念,以区域性为组织单位,以启航工程项目为抓手,大胆实践与创新,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形成了区域教师培养的品牌,促进了区域职初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秉承先进理论,激发职初教师内在主观能动

南京市雨花台区职初教师“卷入式”启航工程的实施,秉承草根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田野研究理念,唤醒教师自主发展动力,解决职初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自我因素。草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平凡而富有生命力。职初教师的发展应该扎根于雨花的区域特点,全员参与,固本强基。主体性教育理念,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观能动性,让教师有选择、能自主、可创新,发挥职初教师的主体性,激发其内动力,形成稳定、健康的心理品质,从而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田野研究理念其真正的含义是指真实的、本来的、甚至是原始的;是开放的、丰富的,甚至是完全敞开的,因而“田野研究”是实打实的。只有在“田野”里,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产生研究的激情,获取原始而真实的信息。职初教师的培训应该是原生态的“练兵场”,要能突破“瓶颈”,真正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二、渗透“卷入”理念,形成区域专项特色课程

(一)创造性实施南京市读本课程

南京市编撰了两本读本作为所有区县职初教师培训的蓝本,一本是《职初教师,从这里起步》,另一本是《职初教师,就这样起步》。我们将《职初教师,从这里起步》作为区本课程的蓝本,将《职初教师,就这样起步》作为校本研修和教师自我研修的指导手册。两本读本的内容包含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两条腿:一条腿是“师德”,一条腿是“师能”。但是,如何使读本内容落地生根呢?我们采用了多种研修方式,比如通过“先学后培”“互助学习”“自主研修”“分享交流”等活动形式将学员卷入其中。如信息技术的培训,采取的是三步学习法:第一步是教师网上自学;第二步是现场学习、答疑解惑;第三步是提交个人作品,教师点评。又如师德专题培训,采用是全区职初教师“启航杯”师德辩论大赛的形式,在全区教师中征集辩题,在职初教师中招募辩手,让职初教师在辩论中提高师德认知、理清师德底线、分析师德现场,在辩论中成长。再如教学设计专题培训,采用的是脱离网络和教辅资料的“独立备课”研修模式,即让教师经历“体验―概念―实践”三个阶段,从而在“三段研修”中阶梯式成长。

(二)打造区域性“卷入式”活动课程

“卷入”即吸引进去,可以理解为对某个活动、某个事物与自己的关系或重要性的主观体验状态。我们用“卷入”来描述教师与培训体系之间的关系,是指在活动中,可以使职初教师基于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自发地卷入培训活动之中。“卷入式”可以发挥个体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个体能根据社会或他人的评价、态度和自己实践所反馈的信息来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发挥导向、激励、自我控制、内省调节等功能。第一类是打造“启航杯”系列活动,如职初教师专项教育案例评比与修订指导活动。第二类是打造自主研修菜单式课程,生活类的茶艺、养生、插花,专业类的工作经验分享活动,菜单式课程由职初教师参与设计、选择课程,甚至作为讲坛主讲人。第三类是打造以班级为组织单位的“团队分享”活动,如“世界咖啡深度汇谈”、户外拓展活动等。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得到集体的力量,获得抱团式发展。除此之外,职初教师还有机会亲自参与项目活动和班级活动的筹划、建议、组织、安排,并可以在一些课程中,自己为自己设计培训课程,不仅“卷入”培训活动,还能“深入”培训管理。

(三)构建启航工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一是中心课程评价。启航工程职初教师的培训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着完整的评价修订机制,针对读本课程实施调查反馈情况,调整课程计划和内容;针对“启航杯”活动的组织效果,调整活动主题、内容与组织方式。以此保持职初教师课程先进性、科学性。二是学校管理评价。职初教师基层学校的管理情况,直接影响启航工程的实施效果。南京市雨花区教师发展中心将职初教师的管理纳入校本研修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建有完整的专项考核,包含制度建立、^程管理、管理绩效等内容。三是教师个体的发展性评价。职初教师专业成长建有完整的网络体系、学时认定平台,每学年度进行优秀学员的评比,优秀率占班级总人数的20%。评价内容涵盖反应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科研、信息技术等。“优秀学员”在“区教坛新秀”“区优青”的评比中可获得加分。多元的评价体系,科学地评价了职初教师的专业发展状态。

三、整体思考设计,打造区域性启航工程

(一)实施方式――完善机制,科学管理

1.精心设计启航工程。“主题引领,项目驱动”是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的工作模式。在启航工程的项目工作运作中,集中了区域四位一体的功能优势,融合了区域、学校、基地等集体的力量。在研究与深化区域和学校导师制指导工作方式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基层校本研修工作中对职初教师的专项管理,确保管理机制落地生根,从而,形成了分层管理、行政管理、数字化管理、学术管理等良好的制度管理机制。

2.细心安排系统研修。五年的职初教师按照自然年度编班,每年度完成规定学时量的学习与活动。区教师发展中心为每个班级遴选了优秀班主任,班主任连续五年带班。区教师发展中心设有专门的项目负责人,建有《启航工程班主任职责》《启航工程班主任考核制度》,由班主任、班委会负责班级的学员管理、课程计划、会务管理、新闻、效果调查、数字平台管理等,由教师发展中心培训处负责班主任的年度考核。同时,区教师发展中心还建有《启航工程学员守则》《启航工程职初教师参训情况调查问卷》,定期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并有相应措施跟进,学时管理平台按时录入。

3.用心组织“职初考核”。区域建有完善的职初教师专业发展研修的考核方案,根据不同目的,考核评价可分为两类:一是形成性评价;二是总结性评价。0~4年的职初教师,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主要特点为“前瞻式”。它的作用是确定学习效果,目的是改进学习过程,调整培训方案。评价的重点是过程,“分数解释”凭借当年的“目标参照”,实施时间在每年6月。满5年的职初教师采用主要特点为“回顾式”的总结性评价。它的作用是评定学业成绩,目的是确定职初教师已经达到的水平,预言在后续培训过程中成功的可能性。评价重点在结果,评价手段是考试。考试的内容有笔试和竞赛,“分数解释”根据“常模参照”,实施时间在每年10、11月。满5年的教师在总结性考核的同时回应了南京市满五年职初教师的统一考核要求。

(二)实施程序――分层推进,三步落地

1.区域引领。南京市雨花区教师发展中心认真研究国家、省市级教师培训的文件精神,明确学时量的分配,拿出具体方案、做好工作动员、搭好活动平台,率先垂范引领,并做好后续管理与支持工作,使职初教师的研修工作稳步推进。雨花区教师发展中心培训处会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布置与研讨,以求保持职初教师培养的先进性、持续性。

2.学校执行。在区域工作要求中,学校做什么和怎么做以文字形式将“学时”“内容”“发展档案”和“请假规定”作出具体要求,并给予支持与指导,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职初教师的培养,已经纳入对学校校本研修的考评。因工作效果突出,这项工作已经得到全区基层学校的有力支持和广泛推广。

3.教师“卷入”。启航工程是职初教师的培养工程,职初教师是活动的主体。无论是教师的“被卷入”,还是“自我卷入”,其核心是个体自主行为,是基于个体自我发展需要的“卷入”。教师在“卷入”中开悟,在“卷入”中提升。“卷入”的核心是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实实在在的专业成长,使得职初教师对未来的专业发展充满信心。

(三)实施机理――研究实践,创新创优

1.“外部控制”与“内部激发”有机整合。

启航工程职初教师培训包含“读本”课程和“卷入”课程,读本课程是通过外部控制促进职初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卷入”课程由是内部激发的促进职初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的课程与活动。外部控制与内部激发,是“卷入”与“被卷入”的有机整合,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机因素的有效结合、科学结合。

2.“全员卷入”与“全程卷入”有效互动。

职初教师工作的前五年属于职业的关键时期。启航工程的实施对象是职初五年的教师,五年全部学完,五年全程管理。区域与学校联动,“全员卷入”与“全程卷入”有效作用,这是区域性“主题引领,项目驱动”工作模式的优势体现。

3.“职初教育”与“终身教育”有机连接。

教师的“职初教育”是指职初教师前5年的教育与培训,主要要求是“站稳课堂”与“带好班级”,从教育和教学的角度进行职后培训。但是,“职初教育”又要与“终身教育”有机相连。所以,我们主张夯实基础,发展能力,创新创优,持续发展。

四、突出实效功能,促进职初教师专业发展

1.人本性。《区域性职初教师“卷入式”启航工程》其含义是尊重职初教师作为“人”的、个体的、真实的、本来的、原始的发展愿望,它是开放的,也是丰富的,是实打实的。让教师个体在“田野”里呼吸新鲜的“空气”,获取原始而真实的内在动力,是尽力用教师自我发展的本能来唤醒教师个人的智慧。

区域活动培训心得体会篇(2)

  我们常说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所以在网络学_中我也特别关注幼儿的游戏活动。印象最深的是华爱华教授的讲座,她运用实例给我们讲解幼儿区域游戏活动的空间设置、材料准备、活动规则、实施指导等组织要点,让我们对区域游戏活动的组织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其实很多时候,我在准备区域游戏时都很迷糊,怎样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让幼儿能有无限探索的空间,能让幼儿的游戏得到无限的快乐呢?一个班级好几十个孩子,怎样做又能兼顾每一个人呢?我们在摸索中前进。

  我想,首先就要解决教室中的拥堵显现。想要把区域设置好,可以将教室四周划分一个个区域,投放相应材料,区域间用矮柜或者KT板隔开。但是实际生活中却会发现有些区域幼儿很少进入导致闲置,一些区域幼儿又非常喜欢,对于这些极左极右的现象,我们是否可以打破区域界线,根据需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将这些受欢迎的区域延伸到其他闲置区中。

  以_班的建构区为例:建构区中能容纳幼儿的数量十分有限,更多的孩子只能选择别的区域,而我们教师在区域布置时又不可能霸占其他区域的空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老师们采取的做法是:将建构活动区细分为搭建区、拼插区等,搭建区设在走廊内,主要以废旧材料,例如各种纸盒、易拉罐的投放为主;教室内设拼插区,但只有放置材料的矮柜及背景图,并没有设置具体的界线,想加入的幼儿可自己选择积木参与拼插建构。这样就将建构区域延伸到教室外走廊及一些闲置区域,也满足孩子活动的需要。

  其次,教师要正确把握材料的选择、投放和运用。仍以建构区为例,教师想要让幼儿建构的物体,必须自己亲自体验幼儿在建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活动中的突发事件灵活应变。

  另外,建构不是简单的拼搭,而是组合造型,因此对建构材料都的选择和投放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要从数量、种类等方面为幼儿的建构活动提供适宜的材料,更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提供安全的废旧材料。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一起来讨论:废旧材料可以用来做什么?等话题,帮助孩子拓宽思维。例如:旺仔牛奶瓶、薯片罐就是建构区所需的柱子;饼干盒或者废旧的纸箱可以用来搭房子等;生日蛋糕的底盘可以做花园等。这些都是孩子自己搜集、自己动脑的成果,孩子们也会格外的珍惜,成品也会丰富多彩。

  归根到底,教师要在主题背景下开展有效的、有目的性的区域游戏。孩子们在这样有限的空间内才会有无限的游戏乐趣!

关于幼儿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初冬季节,寒风瑟瑟,我的内心却沐浴阳光,温暖似春。10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3”云南省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我非常感谢园领导给我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这次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远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在我也完成了第一阶段的集中培训,在短短20天的集中培训中,我聆听了来自省内外专家、教授和骨干教师们的精彩讲座,他们用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与深深的理论引领。还参观了楚雄州幼儿园、楚雄市鹿城幼儿园、楚雄市西城幼儿园、楚雄新苗幼儿园等州级示范幼儿园。无论是理论上的学习,还是实地考察活动都收获颇丰,感触很深。现将我的感触总结如下:

  一、重新认识幼儿教育,明确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

  此次集中教育培训我聆听了楚雄师院副教授赵云龙老师的《幼儿健康心理》,鹿城幼儿园园长尹璐老师的《游戏实践和活动区活动中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解读》,广州教育专家彭奇志老师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和《新时期家长工作策略》,楚雄州幼儿园副园长金凤琼老师的《幼儿园保育工作》,楚雄州幼儿园园长徐晓东老师的《幼儿园班级管理》,楚雄东兴中学高级讲师何勇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楚雄东城幼儿园赵梅老师的《幼儿发展生态观》,楚雄市西城幼儿园杨涛老师的《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和《教师自制玩教具的展示与交流》,楚雄市教科院王任萍老师的《一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论和实践》,楚雄州图书馆馆长李金华的《教育科研与论文写作》等专题。让我这个转岗教师重新认识幼儿教育,更明确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让我认识到了幼儿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需要扮演多种角色。对幼儿而言,幼儿教师应是促进儿童个性化发展、丰富儿童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的“导师””;在幼儿园教学管理中,幼儿教师应是能够协调各种人际关系的艺术家,能够促进家园之间形成教育合力;对教师自身而言,幼儿教师则应扮演好“学习者与学者”的双重角色。

  二、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在转岗学习的过程中我了解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知道了幼儿教育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要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相互配合。要允许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方式、伙伴,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要鼓励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幼儿探索和创新,要引进多媒体教育手段,最大程度的利用社会其它资源为幼儿教育服务。尊重个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难忘的快乐而有意义的幼儿园生活。

  三、启蒙教育真重要,知道了幼儿教师的职责。

  经过培训学习,我深深感到幼儿教师承担的责任有很多种,每一个幼儿高兴的来到幼儿园,而我们的责任则要保护他们的安全,教导他们提高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从一日常规开始,从各方面加强幼儿园安全工作,让我们的小朋友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宝宝,在健康方面除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要加上道德健康,只有这四个方面的健康才算是完全的健康。我们教育中的一点一滴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孩子的未来,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老师必须得不断反思,分析自己的教育言行,努力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才有可能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确立新的目标,规划新的发展,使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四、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有区别,切忌幼儿教育“小学化”。

  培训中,我知道了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切忌幼儿教育“小学化”。例如:幼儿园的孩子们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户外活动,以游戏为主,给他们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让孩子们的身体真正得到锻炼,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开放多种活动,增强体能,养成良好的行为,形成自我保护习惯,从根本上让孩子懂得自我保护的意识。幼儿的世界,充满乐趣,作为引导者的幼儿教师要尽量给孩子们创造他们喜欢的世界,给他们更多想象的空间。

  短暂、充实的短期培训结束啦,可我对如何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幼儿教师的探究、学习才刚刚开始,我会根据此次培训计划的安排采用远程学习的方式继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于幼儿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幼儿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当一名教师不容易,但是要当一名好幼儿教师却是非常不易的,通过本次的培训,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对于幼儿教师的重要性。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就是他们接触社会的第一步。身教重于言教,幼儿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幼儿幼小心灵的健康和成长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所以幼儿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以自己崇高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去感染幼儿和教育幼儿,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给予他们正面,积极的教育,使幼儿从小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幼儿在园一日常规活动也是家长与老师共同关心的问题。《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组织与实施》就针对此问题展开的深入的研究。学习以后觉得幼儿园保育工作是整个幼儿教育期间的重中之重。在我国。实行保教结合的政策,在通常情况下是做好幼儿教育的同时,尽可能完善幼儿的保育工作。幼儿教育与保育应该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再有在教育和保育二者有机结合的情况下,才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也就是说教育中要渗透保育,保育中也离不开教育。

  幼儿正处于身心迅速生长发育和发展的时期,身心各方面的机能尚不成熟,对外界的适应力比较差,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因此,做好幼儿的卫生保健工作,提高幼儿的健康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关系到一代人的身体素质。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卫生保健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为幼儿提供适应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关于幼儿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24名幼儿,家访24户,访问率达100%。我们根据居住区域确定家访路线,有效的利用了时间。提前电话预约。家长在周末一般都有安排,提前预约家访时间,一是让家长安排好其他事务,二是让家长做好心理准备。了解家长的需求及幼儿在园情况。一方面,充分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尽可能的了解家长的特点,使家访内容满足家长的需求。

区域活动培训心得体会篇(3)

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推动力量。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条件、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模式等已不能满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提高全民素质和受教育程度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就业的压力、生存的需要迫使人们接受高层次的教育,为此社会要求建立和发展社区学院。社区学院顺应我国高教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教大众化的需要,协助解决社会问题,透过社区学院独特功能的发挥,引导社会进步。

一、大力发展社区学院的现实意义

从国家意志和社会发展要求出发,社区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人民大众的素质,提高民族凝聚力,获得国家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内源性动力。

终身学习的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通过某种运动方式使国民达到自觉学习的程度,也不可能只通过宣传和管理就能形成学习型社会。而必须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引导需求,指导学习,为市民创造有效的、便捷的学习条件和机会,通过服务使终身学习成为民众的自我要求和人生动力来得以实现。在这方面,社区学院将能够充分发挥它的大众化教育的功能优势和特有的作用。

由终身学习随之带来终身教育的开展与发展,体现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教育对人们的学习能够提供科学的、更为有效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帮助人们在成人阶段的学习中获得更为有效的结果就成了终身教育的社会责任。社区学院从诞生起发展至今,切切实实通过社区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教育针对基础教育以外部分的学习领域,并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所以,在社区教育中发挥龙头作用就落到了社区学院身上。

二、探索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路径

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充分发挥社区学院的作用,更好地服务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社区学院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发展。

(一)拓展学院功能,建设学习型学院。

为进一步发挥社区学院在区社区教育中的龙头作用,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社区学院应该本着“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办学宗旨,从自身的基础建设和服务功能的开发做起,了解需求,引导需求,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构筑通道,指导服务,坚持高标准建设学院,把内涵发展与服务社会需求结合,努力提高办学质量,扩大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力。在拓展学院功能上,应该做到“两主动三提升”。

1.“两主动”指的是主动对接社会需求,主动纳入服务体系。

社区学院紧跟区域发展步伐,以区域发展为契机,开展有影响力的活动,积极主动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社区学院应该通过主动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相关组织对接,与区各委办局对接,与各街乡对接,主动纳入区域管理体系、服务体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发挥社区教育龙头作用,把教育培训送到街、乡最基层,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帮助提升区域人文素质。

2.“三提升”指的是社区学院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管理能力、教学能力。

社区学院应该紧紧围绕落实区域发展要求来推动学院工作,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凝练服务特色,夯实服务基础,加大服务力度,提升服务能力;积极围绕区域应用型人才需求和居民社会文化教育需要,进行整体策划、项目设计,强化内涵建设,提升管理能力;通过组织教师培训等系列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指导街乡开展社区教育能力。

社会发展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对社区学院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提升学习力,以学习力提升创新力,以创新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价值,才能更有效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二)创新培训模式,积极推进非学历教育。

非学历教育培训是服务社会的重点。社区学院应该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主动建立与区内有关部门、机构的联系,了解他们的教育需求,制定培训菜单,应需开展培训。在做大做强原有培训项目的基础上,探索热点,拓展新的培训项目,拓宽培训领域,扩大培训覆盖面,努力塑造新的培训品牌,使社区学院成为更多部门的培训基地,为区域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为了扩大社区学院非学历教育的影响力,提供全方位、多层面、多类型、针对性强的培训,满足区域在岗、转岗、新上岗人员的需求,提高区域行业、企事业单位员工业务素养和能力水平,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社区学院在推进非学历教育培训方面主要应该“创新两模式,推进两开发”。

1.“创新两模式”指的是创新培训项目管理模式和创新培训培养模式。

建立以项目管理为基础的培训管理模式,构建项目开发管理的新机制。整合教学、研究、职业认证各种资源,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加强培训内容体系建设,建立多种培训模式,满足社会需要。建立专家、用户、社会评价三位一体的追踪反馈体系,形成改进机制。推进培训与社区教育的有机互动。

2.“推进两开发”指的是开发培育培训品牌项目和开发合作办学。

分类培育培训品牌,根据社会需求和不同人群特点做好项目开发。重点开发直接服务区域发展,推进落实区域发展要求的项目。做精做强政府培训项目,开发面向市场的自主培训项目,挖掘更高层次的涉外培训和企业培训项目,不断地扩大培训的规模。继续加强与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企业行业的紧密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引进智力、引进品牌、引进服务,不断提高培训质量的效益。

(三)完善社区教育体系,服务社区教育。

开展社区教育是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强化,社区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立足于社区,为社区居民服务,以鲜明的针对性特征保证教育的定向性和有效性,通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活动,提高区域内居民整体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1.逐步理顺社区教育体制机制,加强对社区教育的指导。

社区学院应该积极构建组织模式,通过健全学院与街乡的服务机制,完善学院对街乡的指导模式,健全文明市民总校对中心校、基层校的管理模式,积极推进社区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建设。

2.不断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为社区教育开展提供人才保障。

充分利用社区学院师资,稳步推进教师下社区工作,为社区居民提更实用性课程和紧贴生活的讲座。对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社区教育的相关培训,并注重在实践的过程中锻炼队伍。打造社区教育“平民教授”,扩大社区教育工作者在社区居民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3.积极推进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和师资库建设,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

探索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模式,采取自主开发、委托合作和购买课程的形式,积极推进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搭建社区教育网络课程平台,组织教师对社区居民进行网络课程推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选拔培养骨干教师参与脚本撰写和课程录制工作,同时探索由教师根据主题开发和认领课程的模式。在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与扩大师资库,强化师资库的长效管理。通过整合这些社会资源,增强社区学院的师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学院师资和课程的需求。

4.精心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品牌,扩大社区教育影响力。

通过社区教育实践,积累经验,精心打造特色品牌。不断创新,围绕区域发展要求,打造出更多新品牌,同时指导指导街乡开展品牌创建。

5.探索建立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完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借助社区学院比较成熟的教育教学平台,在此基础上探索分类管理的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促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逐步建立起学分互认的大格局。

6.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打造网上社区学院。

通过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强网络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建设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社区教育、学院管理四个信息化平台和社区教育平台管理系统,为区域社区教育的组织管理、教育教学、宣传推广、评估考核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并与网下教学同步开发社区教育网上学习及管理平台,打造网上社区学院,形成整合院内外资源的课程开发模式。

(四)加强社区教育研究,引领社区教育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社区学院应该通过深入社区开展各项活动和调研,学习、搜集、了解、研究了大量基层社区教育的实际资料和社区工作实际案例,在此基础上开展大量社区教育应用型研究。这些研究既包括对城乡结合部社区教育问题、农村城市化问题、城市流动人口问题等热点、难点问题的调研与分析,又包括对社区民间组织与和谐社会发展、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社区居民需求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等多方面问题的探讨。通过加强社区教育研究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区域人文素质;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心系民生需求;不断探索实践,形成特色品牌。要在加强学习型城区建设研究会建设的基础上,打造更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提高社区学院社区教育研究水平,为区社区教育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区域活动培训心得体会篇(4)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刘革平(1967—),男,重庆开县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网络与远程教育、智能教学系统、教育信息化研究。E-mail:liugp@swu.省略。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然而,在高等教育领域,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尚存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对教师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培训经费短缺;[1]培训目标定位不明确、培训内容随意性大;[2]培训的观念和方法落后,很难满足受训教师的个性化需求;[3]重学术性培训、轻教学技能培训等。[4]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借助三维虚拟环境,构建面向高校教师的实践社区(Community of Practice, 简称COP),以期达到建立高校教师培训体系、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二、基于SecondLife的虚拟实践社区

分析认为,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为:教学技能薄弱且缺乏提升的机会。而教师实践社区的魅力在于实践社区不仅能为广大教师提供更为公平的接受专业化发展的机会,而且还为教师储备专业能力提供了诱因,促使教师自觉自愿地参加正式与非正式或自组织的专业化社区学习活动。[5]因此,引入教师实践社区,引导愿意提升教学技能的教师走进专门建立的实践社区,推动他们进行广泛交流和相互帮助,分享与教学工作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我国学者王志林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实践共同体的概念:“实践共同体(实践社区)是指对某个知识领域或某些特定主题怀有兴趣的一群教师或教育研究者为了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实现知识共享与创新、提升专业素养而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网络组织。”[6]在现实中,对某主题或某领域感兴趣的教师很难聚集在一起,不便于开展实践社区活动。因此,基于网络的虚拟实践社区的作用越来越显现。然而,传统的虚拟实践社区存在着情境感差、交互性弱等缺点。基于Internet的三维虚拟环境SecondLife具有开放性、情境性、社会性和体验性等特点,构建SecondLife环境下的高校教师虚拟实践社区,组建情境化的教师虚拟实践活动空间,有利于参与者深刻领会有关原理与技能,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

三、面向高校教师的SecondLife

虚拟实践社区的设计与实现

美国学者Wenger认为,实践社区由领域(Domain)、社群(Community)、共同实践(Practice)三个基本元素构成。[7]根据该观点,结合SecondLife三维平台的优势,借助其所提供的建模工具、脚本交互语言以及基于SecondLife所开发的Sloodle开源系统,考虑到高校教师大多具有专业性强、信息技术水平较高、较少开展面对面教研活动等特点,可构建基于高校教师的SecondLife虚拟实践社区,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面向高校教师的SecondLife虚拟实践社区的设计与实现

(一)构建SecondLife社区环境

SecondLife社区环境的构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实现:

1. 三维建模

SecondLife提供了功能强大的三维建模工具,利用建模工具可以完全模拟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教学场所,如虚拟校园、虚拟教室、虚拟报告厅、虚拟图书馆和虚拟研讨室等,为教师的培训和学习营造逼真情境。

2. 林登脚本语言

林登脚本语言是一套完整的基于SecondLife的计算机程序语言,它有类似于C语言的语法规则以及函数库可供调用。根据需求编写特定功能的脚本并赋予所构建的模型,便可以实现模型的交互功能。例如,三维虚拟环境中PPT的动态播放、网络资源的调用、机动装置的运行模拟和翻书效果等。

3. Sloodle开源系统

Sloodle是专门针对SecondLife教育应用而开发的开源系统,它把SecondLife三维平台和Moodle课程管理系统整合在一起,实现在SecondLife三维虚拟平台中共享Moodle资源数据库的功能,如培训教师可在SecondLife中完成位于Moodle平台中的测试、投票、书写Blog并到Moodle平台中等。

(二)定义领域

明确地定义领域是构建实践社区的第一步,领域界定了社群成员的来源以及实践内容的针对性。领域内的教师表明了他们拥有共同的兴趣、愿景以及对领域的认同。在SecondLife中,可通过“land地块”的命名,区域访问限制以及领域资源的提供来明确领域的类属。平台中可创设的资源类型有文本、图片、视频、音频、PPT网络课件以及立体的三维模型资源(如分子结构、概念图)等,资源的创建可通过三维建模、平台上传、RSS聚合、SecondLife内部浏览器搜索以及Sloodle系统来实现。

(三)组建社群

SecondLife平台提供了场地访问权限控制、组建社团、互加好友、好友邀请等支持社群活动的多种功能。首先,可由社群核心教师创建一个社团(类似于QQ群),并对社团的资料(公告和简介)进行详细签名;然后,邀请领域内的资深专家以及领域内的教师加入。相关研究指出,匿名是影响网络行为的重要因素,它会导致社会行为约束的降低。[8]因此,组建社群时,要求社群内的专家以及教师采用实名制,并随化身详细标注个人的资料。

(四)共同实践

共同实践探索是组建社群的归宿和目的所在。整体而言,社群教师间的实践交流活动大体经过问题聚焦、情境呈现、交流讨论、协作探索、成果分享、总结反思、实践应用等流程。整个实践探索活动处于循环运行的模式,即一轮主题活动(问题)的结束代表着下一轮活动的开始,旨在促使教师之间建立长期的交流关系,形成持久的影响效果。

SecondLife为社群教师的实践探索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平台具有丰富的交互性,支持社群教师通过操作化身进行同步的文本、语音“面对面”的交流,交流的时候伴随着丰富的动作表情,真正做到了闻其声、临其境。对于平台使用不太熟练或者硬件受限教师,还可以通过Sloodle提供的Web-intercom工具借助Moodle的聊天室共享聊天数据,实现跨平台的同步交流,而且交流的内容可以通过Moodle数据库得以保存和共享。此外,SecondLife中还可以借助脚本语言建立离线留言系统以及基于平台的邮件系统,进行离线协商讨论。

社群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情境体验、观察模拟、协同创造等多种形式来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赠送好友物品,借助Notecard工具共享资源、解决方案和经验感悟等,也可通过虚拟报告、虚拟课堂等方式来共享个人的学习收获。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Sloodle Blog工具随时将个人的反思日志上传到Moodle博客中。

四、教师实践社区的应用模式

在实际应用中,SecondLife虚拟实践社区既可以用于支持校内的教师研修,还可以支持区域校际之间的教师培训。

(一)高校SecondLife虚拟实践社区应用模型

高校SecondLife虚拟实践社区是指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单位,构建基于SecondLife的实践社区并开展教师培训和研修活动,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教师培训、教育教学和教学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教师教研环节缺乏的问题。教师之间形成互惠关系,主动参与协商观念、共享资源、共同提高。高校SecondLife虚拟实践社区应用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高校SecondLife虚拟实践社区应用模型

1. 学习专题

教师实践社区中学习专题的内容大致分为教学技能、教学软件、学术研究以及教育前沿等几个部分。由于SecondLife遵循UGC(用户创造内容)原则,因此,SecondLife虚拟实践社区中,专题资源一部分由领域社群管理教师系统地进行提供和创建,而更多的将由各位领域教师来提供和共享。

2. 教师共享

实践社群注重教师的交流和共享,教师共享的内容包括学习资源、教学工作总结、个人创作作品、心得体会、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学习交流中的个人反思等。

3. 教师活动

在SecondLife中,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学习实践活动,如教师之间协同编辑、利用虚拟教室进行授课、借助相关工具开展培训研讨以及邀请专家进行报告等。还可以在校际之间互相观摩,参与校际活动。

4. 评测中心

评测中心由专家或同行教师对参与教师的作品、观点等进行点评,对积极参与或对社群发展作出贡献的教师给予肯定评价。

5. 答疑中心

答疑中心用于支持教师对教学实践过程中或者学习中所产生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通过专家的解答或者同行教师的互答等形式及时解决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困惑及难题。

(二)区域SecondLife教师实践社区应用模型

实践社区中社群成员不能仅局限于校内教师之间,应创造校际之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专家与专家交流的机会,即奉行“请进来与专家对话,走出去与名师交流”的原则,促进教师在领域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区域SecondLife教师实践社区其成员将更加广泛,他们来自于各个地区的专业领域,他们的观点、兴趣和期望都较为多样化,使得社群领域的焦点和范围往往难以确定。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社群,保障社群的长期运作和维持,需要在每个学校中选择一名骨干教师作为管理协调人员,并尽可能地邀请领域内的专家进行参与。区域SecondLife教师实践社区应用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区域SecondLife教师实践社区应用模型

1. 教师管理员

教师管理员来自于各学校的专业领域教师群体,属于该学校群体的核心成员,他们对实践社区怀有极大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在区域实践社区中具有重要的协调和组织管理作用。

首先,区域之间教师管理员通过协作的方式进行平台的维护及技术支持。他们应熟悉SecondLife平台的操作、环境的构建以及简单脚本语言的编写,带头做好资源建设与维护,并及时帮助社群成员解决平台的技术难题。

其次,教师管理员要对本校参与教师进行管理。汇聚教师通讯录,带领校内专业教师积极交流反思、共享资源并及时向专家反馈教师诉求。

最后,教师管理员要协调区域校际之间以及校内教师的社群活动,积极和校际教师尤其是核心管理员教师、专家进行情感交流,建立关系纽带。及时通知公告、预约专家、主持主题研讨并尽可能地对每次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共享等。

2. 领域专家

专家作为专业领域内的权威人员,他们的参与给社群注入了核心力量,专家应尽可能地提供给教师与之交流甚至个别辅导的机会。专家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和其他专家进行协商交流,形成共识后给予答疑。在SecondLife中,专家的答疑方式灵活多样,如借助SecondLife三维环境开展培训研讨、虚拟报告会或者进行虚拟授课等,也可以采用传统的基于留言、实时交谈等方式。此外,专家应带领领域教师开展校际之间的课题研究,发挥区域课题的引领作用,组织教研活动,并借助SecondLife的优势定期组织“面对面”的线上讨论和交流。

3. 领域教师

领域教师是社群中的最大群体,他们中有新手教师以及成熟教师。在SecondLife虚拟实践社区中,领域教师借鉴专家以及同伴的互助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吸收来自专家及成熟教师的丰富经验。实践社区的成长依赖于领域教师的积极参与,因此,领域教师应主动向学校核心管理员教师反映个人诉求,并努力配合管理员教师的实践活动安排,主动跟外校教师以及专家进行交流,建立情感关系;主动向专家及成熟教师反映学习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发起求助,并共享个人的资料、学习心得、反思感想和经验技巧等。

需要说明的是,社群成员参与实践的方式并非仅是参与社群的公共活动,还可以是成员间私下的联系。社群成员的身份也并非固定不变,领域教师随着其积极参与和影响力的扩大也可以成为核心管理员,一个学校也可以同时拥有多个管理员教师。此外,当社群的主题发生变化时,领域教师或者教师管理员中又会有专家的出现。

五、结 论

SecondLife营造了平等合作、轻松愉快的交流共享氛围。在SecondLife中搭建学习环境,借助其沉浸式的学习支持以及三维的“面对面”多种交互等优势,组建高校教师实践社区。领域教师通过实践社区的互动,建立协同学习关系,交换资源、共享知识,分享领域专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优秀的专业行为,在共同关注的领域里不断地互相影响;通过实践社群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有效弥补传统网络培训因沉浸性不强导致情感缺乏、交互性不高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等不足。

[参考文献]

[1] 梁玉兰,张宇宁,吴德敏.中国高校教师队伍现状、培训情况调查问卷分析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3):227~236.

[2] 崔志峰,杨乃军.高校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7,(7):31~32.

[3] 贾东风,范芙蓉.基于自组织的高校教师培训模式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7,(1):89~90.

[4] 陈久青,高桂林.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4):55~58.

[5] 王陆,张敏霞,杨卉.教师在线实践社区(TOPIC)中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发展与变化[J].远程教育杂志,2011,(4):27~32.

区域活动培训心得体会篇(5)

一、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这一目标应该根据专业本身的功能、学校的办学层次以及毕业生所服务的主要区域的社会需求来制定。商务英语是一种特殊功能英语,是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使用的英语。Leo Jones指出,大多数商务英语只是在商务背景下才使用的英语,其实它并不是什么特别的语言。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英语专业有一定的共性。戴炜栋认为,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要进一步加强与社会需求的联系,根据社会的需要,因材施教,培养出不同层次水平专业和种类的外语人才。我国设有商务英语专业的三百余所高校中,既有重点本科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也有普通大专院校和高等职业学院,院校办学层次不同,学生水平差距明显,毕业生就业的区域范围不一样,因此,各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也应有所不同。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商务英语人才大多数在所在区域的企业工作,如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主要是因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太高,与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学生水平不相符,而且没有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挂钩,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

教育部制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鼓励举办应用技术型高校,将其建设成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大学。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一样,进行商务英语的通识教育,忽视了其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定位。商务英语通识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双重知识”和“双重技能”,根据John的看法,“双重知识”指的是英语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双重技能”指的是英语语言技能(即听说读写的技能)和国际商务技能。然而,高职院校培养的不是学术研究型人才,而是应用技能型人才。其商务英语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并不是能够组织和实施重大国际商务活动的高端人才,不能要求他们掌握国际商务和英语语言两个领域的高深理论知识,这一层次的人才可由重点本科院校来培养,而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只是掌握在一般国际商务活动中使用英语的基本技能。而且,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的是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是有目的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某种职业活动的一种教育类型”。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必要的职业技能,能够“零距离”就业的毕业生。要达到这一目标,还必须加强对他们就业力的培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掌握在一般国际商务活动中使用英语的基本技能,具备必要的职业技能和较强就业力的毕业生。这种人才正是地方企业所大量需要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就能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衔接。以地处广州市花都区的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其近三年的毕业生一半以上在该区和附近区域就业,他们的工作岗位大部分是跟单员、经理助理和办公室文员,企业要求他们具备在涉外商务活动中能够使用英语跟外国客户进行交流的基本技能。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根据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调整了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毕业时具备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企业所要求的职业技能。但是他们在跟外国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时常发现自己自信心不足,见到外国客户时容易紧张,不了解接待外国客户的礼仪。这就是他们就业力不够的表现。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礼仪等的培训(即就业力的培训),才能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要求调整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在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必须根据企业对其商务英语人才的价值需求取向,对其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教学方式是教学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在传统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但许多人不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教学方式上都注重打好学生的英语基本功,而忽视了对他们应有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以致许多学生毕业以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一项对广东省20余所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师生、400多位已经就业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调查研究所得出的数据,反映了企业对高职商务英语人才的价值需求取向。这些数据表明,企业对高职商务英语人才的价值需求取向比较集中于商务知识和商务技能,然后是英语应用技能,而不是很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而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商务知识和技能方面还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这个结果也许出乎许多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意料,但它反映了企业对人才的价值需求取向。我们应根据这一价值需求取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体系进行调整。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在对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起到重大的作用,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专业的教师所教和学生所学的主要内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既要体现专业学习的价值又要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价值需求取向来调整。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应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定期对课程设置进行必要的调整,形成动态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要把通识教育与应用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应该包括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和区域特色课程三大模块。专业核心课程可以保证学生学到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体现专业学习的价值。我们应该改革专业核心课程中那些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的内容,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职业技能课程可以让学生学到必要的职业技能,为他们就业做好准备。为了达到目标,还必须增设与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的课程。区域特色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将来可能就业的区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获得区域内的企业要求他们掌握的职业技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其商务英语专业根据所在的广州市花都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对课程设置作了必要的调整。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增设了一些职业技能课程。由于皮革行业是花都及附近区域的一个主要行业,许多毕业生在这个行业的企业就业,该专业拟开设《皮革外贸英语》和《花都概况》两门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作为选修课。

(二)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每年只出版几种商务英语教材。但是据温建平博士的调查,1980至2006年我国正式出版的商务英语教材超过了1100种。到了现在,国内出版的这一方面的教材总量已经大大超过这个数目,而且每年还会有新的教材出版。由此可见,商务英语专业教材的数量随着该专业的迅速发展也得到大幅度的增加。然而,国内出版的商务英语教材的质量参差不齐,而且严重滞后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各区域经济开放程度及发展侧重点不同,而现有的商务英语教材大多以通识商务英语为主,很少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例如,梁雪松主编的《实用商务英语翻译教程》,内容包括信函、合同、外贸流程、信用证、企业样宣材料、名片、广告、商务旅行等方面的翻译,但全书没有涵盖与任何区域经济或任何行业相关的内容。这样的教材比较适合进行通识商务英语教育的本科院校使用,因为其毕业生就业的区域和行业比较广,但对高职院校来说,就不太合适,因为它侧重于商务英语翻译的知识与技能介绍,但是没有包含任何“区域元素”,没有与任何区域经济发展相衔接的内容。使用这一教材进行教学,就无法达到按照接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所制定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

鉴于目前我国已经有大量侧重通识商务英语的专业教材,我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组织编写适应各个主要外贸行业和各个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一些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已开始有所动作。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外语系于2013年开始着手编写一本基于花都区域经济发展的商务英语翻译教材《商务翻译实战》。该教材以初级商务英语翻译岗位需要为出发点,加入“区域元素”,将翻译实训项目的行业集中在花都区的汽车、珠宝和皮革三大支柱产业以及学院毕业生就业较为集中的服装等行业。通过对这些行业商务英语翻译特点的分析,将翻译训练内容进一步细分,在选材上尽量以这几大行业为主,既兼顾一般商务翻译的共性,又突出几大行业商务翻译的特性,使得教材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使用这一教材,既可以让高职学生掌握商务英语翻译的通用技巧,又可以让他们熟悉所在区域几大行业翻译的要求和特性,可以增加他们今后在这个地区这些行业就业的竞争力。

(三)教学方式

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必须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改革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大力提倡任务型实训教学。任务型实训教学以学生将来就业时岗位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为目标,融合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国际商务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这些技能的协调发展。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对任务型实训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上不足,实训课程目标不明确,实训项目不具体,专业与职业核心技能训练不突出,实训方法和手段单一,这对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极为不利。

针对上述问题,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首先要科学设置和开展针对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必备技能的任务型实训,如商务谈判实训、商务函电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通过商务软件和模拟教学,使学生进入仿真的商务活动场景,并在实际操作中使自身的商务技能与英语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在任务型实训教学中,要求学生“开口讲”和“动手做”,在完成某项课程任务的实训过程中学到一定的专业知识或职业技能。其次,要把职业资格证考试嵌入任务型实训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完成专业教育的同时完成职业技能培养,在毕业时要取得“多证书”,即毕业证、计算机证、英语等级证以及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可以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因为教师要辅导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证,自己就必须能够熟练操作并懂得处理考证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该专业开设了《商务谈判实训》课程,教师在学院专门建立的商务谈判实训室里对学生进行任务型实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们还把职业资格证考试嵌入任务型实训教学中,2014年增设了《剑桥商务英语(BEC考证培训)》和《外贸单证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证培训)》两门考证培训课程。为了利用花都区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给学生更多的实训机会,该院的外语系加入了广东省皮具行业协会,并跟花都区阿里巴巴,广州石头记珠宝有限公司、广州交易会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实践基地协议,每个学期都派教师与学生到这些企业进行实训教学。

三、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转变学习方式

当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往往把重心放在教学模式上,而对学习方式的改革不够重视。其实,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是由教与学两部分组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过去的一些教育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事实上也更多的是把注意力聚焦在教师“怎么教”的问题上,而对学习者“怎么学”考虑得不多。因此,仍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教师讲得生动,学生听得激动,最后还是不会行动一知识没有转化为特定的专业能力的问题。这是造成企业普遍认为毕业生综合素质差,整体动手能力不强,基本不具备上岗能力和资格,难以胜任公司工作的重要原因。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高职院校更多的关注。笔者认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该从课堂学习、课外学习和校外学习三个方面转变学习方式。

(一)课堂任务型合作学习

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课堂上,我们应提倡学生进行任务型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理论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首先在美国被提出,它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王坦认为,“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是一种极富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值得大家关注和研究。”

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小组讨论。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提倡以任务为主导、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例如,教师在上某一门课之前,按教学计划把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专题,然后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同时把这些专题作为任务,下达到各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进行必要的准备,例如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相关讨论,形成比较集中的意见,并制作相关的PPT。在学习一个专题时,首先由教师围绕该专题的主要内容或必须掌握的技能进行讲解,并提出具体任务要求,由各个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展示他们事先就专题进行讨论研究所得出的结果,在教师点评之后,各个小组继续对这个专题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同时教师到各个小组了解情况,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

这种任务型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由他们按教学任务自主准备,收集资料,组织研讨,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每个专题的知识和技能,还能使他们在模拟环境中提高在商务活动中运用英语的技能,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这正好符合企业对人才的价值需求取向。

(二)课外任务型支持性学习

大学的育人环境应当是整体、全方位的,既包括课内,也包括课外,但是仅仅将“课外学习”界定为专业实践是不够的。学生课外支持性学习活动,可以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和专业实践的铺垫。

上文提到的课堂任务型合作学习中,课堂教学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任务都是由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他们在课堂上接受教师按教学计划布置的专题学习任务后,在课外按专题任务进行资料收集,思考分析,并把各自的看法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研究,形成一定的共识,并把这些共识意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种课外支持性学习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还为将来学生到校外进行相关任务型实训学习做必要的铺垫。学生到企业进行某种任务型实训之前,教师也可以把他们分为小组,指导他们校内进行相关的课外支持性学习,这有助于他们到企业后再通过实地训练,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三)校外任务型实训学习

区域活动培训心得体会篇(6)

在常规营销不灵与艰难的今天,营销需要不同。市场营销的重心不断的向下沉淀,越来越依赖于区域营销的战略战术。笔者针对众多厂家的市场情况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区域营销成功经验从区域营销模式、区域组织机构、区域领导素质、区域服务方式四个方面展开,与各位同行探讨与分享。

区域营销模式突围

随着国际诸多巨头不断进入中国大中城市及国内一些资本的发力,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单纯依赖城市营销网络齐全和完善的终端并不能达到许多公司市场营销的目的,相反旧的一些营销模式正在浪费着众多企业的金钱,一些曾广泛流行的营销概念正将许多企业引入歧途,惨败的残酷现实在教育着许多企业家和营销人:你有中国一流的产品,可能你的产品死得更快;你有足够的资本,但几千万上亿元的投入却如石头打水漂成了穷光蛋;你也许自认为把消费者当成上帝供奉,但消费者偏偏不领情……

其实许多企业原先单一的经销模式已难以支撑市场,市场销售的中心随着高空广告效果的大打折扣,及厂家资本较量的加剧,要么是向消费者更加贴近,要么越来越向地、县、乡级市场下沉;大多数的中国厂家只能去寻求区域营销模式的突围。笔者认为区域营销的模式突围重点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人力资本便宜,服务不全面等方面入手,因此突围重点为人员直销、纯终端人力推广、社区服务数据库等营销模式。

首先,在2004年随着国家《直销法》的出台,一直受到国家政策限制的人员直销模式将焕发出巨大的威力,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在大中城市及发达地区可以用专业化、系统化的人员直销来打开区域市场;因为没有一种模式能像人员直销那样把员工的创业激情与产品消费结合得那么紧密,也没有哪一种模式能像人员直销一样把传播效率做到极致,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劳动力相比发达国家人数众多且成本低廉。人员直销的形式主要有单层次人员直销和多层次人员直销,还有专卖店直销。

最知名的多层次人员直销企业当属安利公司。1992年进入中国,1995年开始直销业务,也就是当时盛行的传销,通过金字塔式的从上到下赚取渠道利润,1997年突破10亿元销售额,2000年突破20亿元销售额,2002年它的保健品销售额达到了60亿元人民币。其它跨国企业还有仙妮雷德,中山完美等,本土类似的企业比较知名的有天狮集团、新时代等均取得不俗的经营业绩。此类产品多属日常低价位消费品。

中国市场上单层次的人员直销企业以著名电脑公司戴尔为代表,它发展也特别迅速,市场占有率已经接近了本土的联想等电脑领军企业,在保健品行业中如上海绿谷集团的双灵固本散(原中华灵芝宝胶囊)、中科灵芝、天年等企业产品,销售业绩也早已上亿元人民币。此类产品适合单品价位较高,有重要用途的产品。

专卖店直销形式的当属代妆品雅芳等企业为首,服装行业以专卖店更多,保健品行业以中脉蜂灵、珍奥核酸等知名,更多的如糖尿病产品、提高免疫力产品也在区域市场获得了较大成功。

其次,纯终端人力推广营销模式也特别适合广大中小型企业。因为大中城市大众媒体投放费居高不下,传播效果下滑,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比例。而且近几年大卖场和大型超市的迅速兴起,它们具有价格便宜、品种丰富和便于选购等种种优势,同时它们也重视品牌和商誉的塑造和宣传,大卖场、大超市品牌内含的“品质保证”等承诺已经部分代替了产品品牌的品质承诺,在消费者的认知中,在大卖场、大超市出售的商品必须有品质保证,至于具体出售的是哪些制造品已经不很重要。

大卖场、大超市的客流量大、纯促销推广在单位时间内面对目标顾客要比其它业态的顾客人数多,宣传的叠加效果明显。因此终端推广人员的“临门一脚”特别关键,在消费者购物的刹那间“临门一脚”的“接触点”对认知一定会发挥巨大作用。常规广告是潜移默化改变了人的观念,而终端人力推广则立竿见影改变着人们的购买行为,同时也可以拦截一些品牌的场外大众媒体广告。

当然终端人力推广必须要有详细严谨的制度来保障,要有相应的人员激励、培训、费销比控制等机制,而且市场发展的不同时期,每个区域营销市场的具体执行都应不同,而且适合的产品应该是高普及、高频率使用的日常消费品或医药保健品等。

第三,数据库社区服务营销对于企业的区域营销在广大城市及乡村都能适合,必将迅速发展,相对直销的单兵独斗来讲,数据库社区服务营销要求的是团队作战能力,实践中主要关键有两部分:

(1)消费者数据库的收集、建立、更新。

(2)消费数据库的应用,包括先分析目标消费人群,针对目标消费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促销及开发,新的消费者和发掘老消费者的重复购买力。

数据库社区服务营销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具有6大优势:A、直接面对消费人群,有针对性的说服务教育;B、氛围制造销售,易于在社区周围终端等地方达到销售高潮;C、既可以进行普通宣传,又可以局部性的重点宣传;D、投入小,见效快,利于资金迅速回笼;E、迅速扩大使用人群,利用收集消费者名单,为售后服务提供详尽资料,可培养出一大批典型消费者进行区域口碑宣传;F、直接掌握消费者反馈信息,针对销售者需求及时对宣传战术和宣传方向进行调查与调整。

区域组织机构突围

常规的扁平化管理大都是属于中央集权制的“人治”,随着市场区域化重心的下沉,营销重心要么是向消费者更加贴近,要么越来越向地、县、乡级市场沉淀;地方差异化越来越大,市场瞬间变化多端,常规化管理很难再完全适应市场新发展,但一方面公司要能牢牢控制住各区域营销组织机构,防止出现军阀割据或员工人心涣散的局面,另一方面区域市场组织也需要越来越大的前线指挥决断权,因此区域组织机构必须在常规化管理基础上进行突围创新,要具有真正的执行和监控能力,否则就会重蹈当年三株单纯的“垂直落体”与各区域市场组织体系短时间内的分崩离析。

在实战中我发现必须实现垂直化与扁平化管理相结合,才能改变扁平化集权造成区域市场思维僵化、贻误战机、不愿承担责任、一切等靠要的现象;又能规避市场如“脱缰之马”一般无法控制的局面。

首先,深入一线设立企业文化部牢牢掌控员工的思想,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企业的精神和企业的力量,包括道德方面的约束,这样能让员工明白是在为公司这个大家庭而工作,全体员工因为公司的理念而紧紧凝聚在一起,整个市场塑造独特的人文化的氛围,让目标人群认识、感知并接受这个企业及其产品。

其次,成立各级市场培训部让组织成为一个学习型与战斗型的组织,只有不断的学习和定期的培训,才会使每个员工不断的稳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区域组织机构在重视个人全面的成长时,为每一位员工的发展创造和优化学习工作环境,才能使其能承担真正的责任,充分发挥,迅速地成长。这样区域市场组织的员工就能心朝一个方向看,力向一个地方使。

同时,从上到下深入到最基层员工的服务系统让区域组织长久发展,以服务来吸引销售,因为产品越来越需要通过服务提供的附加值来增加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要求我们每个企业必须提供实际与个性化的服务,只有通过持续产品的创新和造势,才能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才能提升公司形象,才能形成消费者的忠诚度。

当然在这时公司的营销中心改变了原来的一部分职能,更象一个参谋部与总后勤部:拟定营销模式,通路策略,在公司预算范围内拟定行销计划,研究把握业务人员的需求而制定人员培训计划、激励政策、费销比控制机制,管理、监督与考核各区域组织机构的日常运作等。而各区域组织在营销中心管理下进行联盟式自主经营,区域组织机构必须丰富企业文化,强化组织培训,强化全程服务的同时还应设立相应的人事部、企划部、促销部、管理部、财务部、公关部等常规部门:拟定区域内的目标任务分解、组织和落实,促销计划完善,监督和指导各办事处执行情况,负责各办事处培训项目,组织各办事处对公司的销售及时回款。总体管理原则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下级服从上级;逐级管理,两路畅通;发挥服务、协调、督办、监控职能;全部推行管理制度科学化、组织机构明细化、岗位职责操作化、工作流程图标化、奖惩制度常年化、实施运行简明化。

我在管理交大心荣全国市场时就进行了各区域组织机构三大创新:

第一,企业文化基层分支机构随市场深入到县、乡,一些地方到了村、镇级;企业文化部直属区域经理管理,主办《市场快讯》刊物,督办各级市场墙壁文化建设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

区域营销机构管理组织创新结构(见图)

首先《市场快讯》将区域市场部、销售部、办事处分为几个片区,各市场企业文化部长、办事处的企业文化科长、工作站企业文化专员及优秀员工为通讯员。稿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为必上的内容:企业文化理念;公司大政方针;市场部、销售部、办事处的战术、活动经验总结的交流材料;反映市场部、办事处精神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员工合理化建议;员工优秀工作方法,员工的工作心得、图片新闻等。《市场快讯》很快成为企业文化的播种机、加油站,公司和员工沟通的桥梁、思想的纽带……

其次每个区域组织机构一律制度上墙,建立了丰富的墙壁文化:公司理念,各岗位职责,任务曲线图,学习园地,任务倒计时等,使员工能了解公司,并能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特性来实现共同的价值观和业务目标。

另外关心员工,成为员工的坚强靠山与后盾。(1)生日礼物,区域市场每月都为员工过生日,赠送书及学习资料,让他们感到“家庭”的温暖,与公司心连心,共同发展。(2)联欢活动,切实让员工感到公司对大家的关心爱护,员工苦点、累点心里也感到舒服。(3)发扬献爱心活动,对于家庭困难的员工提倡全员献爱心,让其更加努力工作。

第二,服务机构设置也深入到最基层,人人都是服务员,培养全员服务意识,既能解决消费者的需求,还能规避恶性危机事件,在一个区域市场中期后一定会占据主要作用。最基层都没置了服务机构,它与销售管理机构组织平行建制,编制如下:

一对一服务性质要逐渐变成消费者日常生活顾问、家庭医生的角色,回访员定期到患者家为消费者提供免费上门服务,包括:用药、康复训练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既树立了企业形象与风格,还沟通了企业与患者的感情,同时为企业上层提供了新产品开发与产品改进的决策依据。

第三,培训从公司总部到到组织最底层,包括培训总监,培训部经理,培训部长,培训主管,培训专员等级别。

培训实行“高中低”“长中短”“上中下”。

“上中下”的“上”指“中央党校”即公司总部培训班,“中”指“分部党校”即各区域市场培训课程,“下”指“学习所”即各地县级办事处常规培训。

“高中低”的“高”指高级区域市场经理培训班,“中”指中层干部培训班,“低”指基层员工培训班。

“长中短”的“长”指培训时间15―1个月,“中”指培训时间为7―15天,“短”指培训时间1―7天。

每天各基层组织都必须开晨会、午会、晚会,实行日清日结,周清周报;开会既总结经验与教训,也要学习营销技巧及产品知识,还要安排短期工作内容;每个区域市场每月召集基层干部以上级别人员开一次营销培训会议,进行经验交流,培训相关知识。包括模拟培训法、经验推广培训法、现场培训法、竞争能力激励培训法、“爱心”激励培训法、野外拉练培训法等等,各级人员天天抓,时时训。

区域营销组织机构创新能迅速让市场各级人员追随公司企业文化理念与领会区域市场的总体安排,能让每个员工掌握优秀方法迅速在市场推广,能充分调动基层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能让市场角落的信息能很快反馈回上级并对下一步行动提供参考意见。当然不是一个市场一开始就能扩大,有些市场是由一个办事处发展到一个销售部,再由销售部发展到区域市场总部;有些市场则是先建区域市场总部再向下面迅速扩展,这些都必须针对公司人员储备情况及各市场情况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步骤。

在常规营销组织机构运转不灵与艰难的今天,适应新市场发展的组织形式需要不同。市场营销的重心不断的向下沉淀,越来越依赖于区域营销的战略战术。笔者针对众多厂家的市场情况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区域营销管理经验提出以上微薄创新经验,但愿能对一些公司有所帮助。

区域领导素质突围

随着市场营销重心的下沉,区域市场指挥员越来越被要求不仅仅是将才,更要是帅才,在营销与管理战线的前沿,面对静态的管理平台及变化多端、动态的市场环境,既需要稳健的管理作风,又需要灵活多变的应对策略,激情和理性,强烈的目标意识,企划机会意识和科学的思维意识。既要能把好舵,又要能抓市场营销,还要能用干部,更要发扬传帮带的精神。一个区域营销组织差不多就是一个独立运营的公司,它必须要求区域领导同时具备以下素质:

(一)企划素质

区域经理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营销方案的讨论、制定、审核、落实、反馈。

营销方案包含以下几个因素:

(1)方针:方针就是灵魂,你的营销方案有没有一个方针,即有没有灵魂,如果没有一个方针,营销方案就是一盘散沙。而企划正是营销方案的核心和灵魂。

(2)过程:营销方案由若干细节、若干过程组成的,营销等于细节的整合,区域市场细化营销的时代已经到来了,这就要求营销方案细化到每一个过程。

(3)制度:有了方针,灵魂和过程,如何保证每一项工作能够完整地落实到位,需要明确制度,明确制度的过程就要抓基本原则的过程。

(4)职能:你的方针、过程、细节能否责任到部门、责任到人、人与人之间、部门之间能否相互配合、职能非常重要。

(二)外联素质

1、在区域市场经理的角色中,“公关联络员”的角色是一个重要角色,能否为区域市场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是对区域市场经理的重要考验,区域市场经理必须过外联关,红道、白道、黑道都有经验,才能将外联工作与营销工作同步推进。

2、区域市场经理有许多刚刚上任,只顾冲销量,不注重外联建设,当发生外联事情时由于没有外联意识,没有思想准备,又拿不出措施导致市场随之下滑,员工人心涣散,从而就会造成管理混乱,销量下滑,甚至丢失市场。

(三)沟通协调素质

区域市场经理领导的是一个团队,头儿不能一个人干活,一个人工作,而是要发动大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就必须具备很强的沟通协调素质。因为

(1)任何市场制定目标(销量、费用、开发数量等)的过程或者是自下而上,或者是自上而下,或者两者结合起来,基本上都需要沟通来解决。

(2)要把员工内在的需求激发出来与区域市场经理的团队目标结合就需要与员工进行沟通、协调。

(3)如何了解员工的特长,把每个人都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使每一个员工的优秀都得能充分发挥,需要与员工沟通、协调。

(4)一个团队的建设关键取决于发挥团队的协同效应,协同效应的发挥于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良好的合作,而这种合作是以沟通、协调为前提的。

(5)市场的好坏某种程度上取决于集体学习的能力,集体学习的过程本身是以沟通为基础的。

综上所述,沟通、协调是现代工商管理的两大法宝。学会了沟通、协调,管理就会上台阶,区域市场经理就能成为管理型+业务型的干部。

(四)品德素质

“德为商之本,信为利之源!”对区域市场经理来讲,特别要有诚信。常常讲“信任只有一次”,在现代社会,你被上级与员工投了不信任票之后就很难再被重用与信任,在整个行业里也会被别人看不起。不贪小便宜,增强人格力量,避免吃亏上当,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区域市场经理的人格魅力。

区域市场经理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实现自我价值,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必须具备较高的品德素质。因为个人成功必须与社会规律相符,成功的过程=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不断跳圈的过程=把握规律的过程。区域市场经理在营销上取得规律性的认识,就能比其它区域市场取得更好的业绩。

(五)民主素质

集体智慧可以解决区域市场经理素质不足和管理不足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能否发挥利用集体智慧,集体智慧就是充分占有信息、信息资源充分整合的过程,因此区域经理必须具备民主素质。

区域市场经理管理时要建立民主决策委员会,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地实行民主管理,一个好的区域市场,在企划的制订、奖励政策的出台、重大的人事问题、市场的分析及营销诊断方面必须实行民主管理。

区域服务方式突围

在区域营销突围的今天,简单的常规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在目前的营销突围的环境中,产品越来越需要通过服务提供的附加值来增加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每个企业必须提供实际与个性化的服务,只有通过持续产品的创新和造势,才能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才能提升公司形象,才能形成消费者的忠诚度。

区域活动培训心得体会篇(7)

(一)、成立驻街道综合党委,打造街道区域化党建亮点。

1、调整组织设置,完善组织网络,实现区域党建工作全覆盖。街道完善党员服务中心设施,更名为“同心家园”寓意为:同心共建、推动发展、凝聚力量、共享和谐,创新同心家园服务机制,强化同心家园的平台作用,扩大同心家园辐射作用,建立驻街道综合党委,以驻街综合党委为核心,以“同心家园”为平台打造“一会六部一家园”的社区党建新体系。通过驻街道综合党委将辖区党组织、党员、党员志愿者联系起来,初步形成了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社区党建工作新体系,实现区域党建工作的全覆盖。

2、整合党建资源,创新工作载体,建立健全区域性社区服务网络。街道和社区党组织以社区党建联席会和共建理事会为载体,以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需求为纽带,创新载体,培育了街校共建、驻地共建、企居共建等多种载体,并积极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构筑上下相通、左右联动的党建工作网络,使不同部门、单位和党组织以及其他各种社会资源在加强区域性大党建工作平台上找到各自的着力点,形成整体合力。

3、加强宣传、广泛交流,提升街道区域化党建水平。区域化党建工作开展以来街道制作了街道区域化党建工作纪实片和街道同心家园宣传手册,并在新浪博客开设“惠济长兴党建”博客,公示街道各项工作,宣传街道区域化党建经验,与全国组工同仁共同交流进步。 5月11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姚待献为同心家园揭牌,街道“同心家园”和驻街道综合党委成立以来,多次迎接了省市区各级领导和其他单位同行的参观考察,省市多家新闻单位进行了报道,获得了广泛的好评。驻街道综合党委的成立,开创了街道区域化党建新局面,这在惠济区尚属首次,并以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为要求,成功打造了惠济区区域化党建工作亮点单位。

(二)、实施“拓展工程”,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应用,全面提升街道基层民主管理建设的整体水平。

在继续扎实开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农村工作中的应用的同时,把“四议两公开”拓展到街道、社区、学校、企业中。街道结合“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农村工作中应用中的经验并根据各党组织在本单位工作中的特殊作用,制定了《长兴路街道关于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实施意见》,通过街道党工委的组织领导作用,加大检查指导力度,不断完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理念和做法,在规范“四议”程序和“两公开”落实上下功夫,在解决突出问题、维护群众利益、壮大集体经济、促进社会和谐上见成效。

(三)、加强社区党建,推进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工作,打造“五型”社区。

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工作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创新举措,街道结合实际,积极行动,社区党支部与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等方方面面一起,调动多方资源,共同推动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主动融入区域化大党建格局,初步形成了由街道综合党委统一领导和协调下的,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和社区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工作合力和良性互动格局,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30个居民区与辖区内的6家物业公司签订了党建联建协议。通过物业党建联建工作解决了宏达社区的金桂苑小区居民水表改造问题,另外水景雅苑在银河社区党支部牵头下成立了银河社区居民业主委员会,解决了小区物业管理长期瘫痪的问题。其次社区支部积极组织社区党员干部、居民进行培训,增强居民政策法规、就业技能、婚育健康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进推进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不断加强社区各项服务职能,提升社区党建工作水平,打造“五型”社区

(四)、大力开展“服务城乡、联点共建”,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党建和谐发展。

一是加强组织,建立制度。制定了《长兴路街道开展“服务城乡、联点共建”活动的实施方案》,通过召开会议,下发文件的方式将活动的精神、要求及时的传达到活动相关单位。二是深入调研,结成对子。街道机关、三全党支部、信基党支部、联建老鸦陈村;银河社区、郑州水产党总支、五金机电党支部联建王砦村;宏达社区、鑫通管业党支部联建南阳寨村;中心校对三个村进行教育文化帮扶,形成文化氛围,通过制定联建帮扶计划,与村党组织签定“联建帮扶”协议书,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帮带工作。三是建立阵地,强化服务。以街道同心家园为中枢,将各村(社区)党员活动中心紧密关联起来,为共建活动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和交流平台,为辖区党员群众提供学习、娱乐、联谊场所,凝聚党员力量,发挥党员作用,服务社会发展。

(五)、抓好大学生村干部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1】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 · · · · · · · 

【返回 栏目列表】

一是健全制度,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考勤、调研、考核、激励等日常管理制度,约束大学生村干部日常行为,增强其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二是加强教育,提高素质。重点对他们开展政治理论,基层工作方法,经济技术等长期培训,帮助提升大学生村干部参政议政的能力和创业带富的能力。三是大力扶持,鼓励创业。制定了细致可行的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扶持方案,尽一切能力为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提供各项便利条件,让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积极开拓创业门路,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体现大学生村干部的自身价值。四是创建平台,增进交流。定期召开大学生村干部工作例会和大学生村干部联谊会。通过会议、座谈,及时了解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增进相互的交流学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六)、加大远程教育工作力度,加强党员群众教育。

一是加强日常管理。街道定期对各村远程教育播放情况进行督察,确保点击率。二是积极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实效性、便利性和带动作用,抓好党员干部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培训。组织党员干部通过远教平台收看了《沈浩事迹报告会》、全国“两会”视频直播等远程教育节目,使党员干部受教育。各村每月定期播放《农事早知道》栏目,帮助村民了解最新最好的农业信息。社区举办多次讲座,为辖区党员干部居民提供免费的教育培训机会。

(七)、强化服务职能,不断创新非公有制企业、“两新”组织党建。

一是通过把非公企业党组织和“两新”组织纳入街道区域化党建、联点共建等活动中,不断加强企业党组织同街道党工委的联系,同时加强对企业业主和管理层的教育培养,积极发展其为党员,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的领导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在坚持把推进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与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为“两新”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党员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公共平台。

(八)、是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全面推行发展党员预备制、票决制、责任追究制,确定了30余名转正人员,19名转预备人员,30余人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党课培训。对老鸦陈村20余名预备党员多年以来未转正问题进行研究解决,经过考察认定决定对其进行延期转正的决定。

(九)、认真完成其他工作。

一是协助做好2010年郑州市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重点加强对组织部牵头的五小单位整治工作的领导力度。二是开展企业帮扶活动。科级干部深入所包企业开展帮扶,尽力为企业发展解决问题,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二、下步打算

(一)加大两个党建亮点工程建设

一是提升区域化党建实效。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街道成立驻街道综合党委,调整了组织设置,完善了组织网络,达到了区域化党建全覆盖,经过创新多种载体进行宣传,广大党员群众对区域化党建工作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对驻街道综合党委的职能有了一定了解,下一步要充分发挥驻街道综合党委的核心地位,将整合的党建工作资源,充分发挥综合党委的力量,加强党组织的领导力,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突出实效性,为街道整体工作和广大党员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二是加大非公企业党建亮点建设。健全非公企业党组织,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建立党建工作指导员或联络员挂钩联系非公企业制度。开展阵地建设活动,完善党员活动阵地。创新活动方式,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开展“双强双优”企业创建活动和“党员亮身份、促发展、树形象”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活动。

(二)扎实推进三项工作开展。

一是扎实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加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再各基层党组织中的应用,加大检查指导力度,明确“四议两公开”内容,在规范“四议”程序和“两公开”落实上下功夫,在解决突出问题、维护群众利益、壮大集体经济、促进社会和谐上见成效。二是进一步提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水平。在现有基础上,以提高档次、完善管理、发挥作用为原则,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办公、教育、娱乐等需求。完善规章制度,狠抓各项工作和活动落实。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群众性娱乐活动,充分发挥活动场所作用。三是深入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落实党员干部“三级培训”制度,明确培训职责,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措施,保障培训经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活动。继续举办“长兴讲坛”,邀请专家教授讲课。以机关、村、社区党员活动室为阵地,开展培训、座谈、交流会议以及演讲、朗诵等比赛活动。以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为平台,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学习培训。适时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吸取先进地区发展经验。

(三)在建好四支队伍下功夫,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作为长效机制贯彻下去。

一是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加强中层干部的平时考核,对干部严格要求,坚持公平、民主、竞争、择优的原则,形成中层干部管理运行的新机制,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使不干事、只策事,不想事、只闹事,不管事、只惹事的干部受到处罚,使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得到重用。二是加强村社区干部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健全支部书记例会制度,健全支部书记半年、全年工作考评考核制度,坚持年终“双述双评”制度。加强支部书记教育培训,努力提高素质、增强执政能力和发展能力。在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干部、致富能人当中推选后备干部,加大培养力度,提高综合能力。三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大发展党员的力度,真正把那些年纪轻、有文化、善经营、懂管理、富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同志吸收到党内来,壮大党员队伍。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党员活动日”、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社区党员特色岗、企业五好党员评比等活动,真正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四是加强大学生村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日常管理,提高大学生村干部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出台扶持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方案,创造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扶持活动,帮助大学生村干部创业致富。

(2)

区域活动培训心得体会篇(8)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4—0105—06

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把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纳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校园足球活动在全国铺开。但是观念的落后、运作体系的不完善、资金投入的不足、师资人才的匮乏以及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等问题成为掣肘校园足球有效推进的关键。

中国地广人多,发展不平衡,足球运动资源区域性差别很大。区域是校园足球资源分配和整合的基础,其人力、物力、信息和资源的调整都是在一定区域内进行的。区域太小或太大,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都会出现体系障碍。研究表明,大市的下属区,以及下属县(市)是我国行政管理中最基础的、最核心的区域。自古以来有“郡县治,天下安”之说,区县在我国社会政治体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纵向系统中的基础。在县域范围内推进校园足球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对推进校园足球社会化进程,培养足球运动后备人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河南省临颍县是我国中部地区一个农业县,它将足球强县作为政府的一项重点工程,为校园足球运动在县域范围的普及和推动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其模式为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 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学校图书馆查阅了有关校园足球的论文,并通过临颍县体育、教育部门全面收集该县开展校园足球的相关文件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撑。

1.2实地调查法深入临颖县实验中学等5所县足球基地学校进行实地调查,考察了基地学校校园足球的运作状况,观察了足球教师、学生的生活、学习、训练状态,为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1.3访谈法采用非结构访谈的方法对临颍县教体局局长、主管体育的副局长和体卫艺股股长进行采访,了解临颍县政府对青少年足球县域推进所秉持的态度及采取的措施,摸清临颍县校园足球发展工程的理念、思路和运作过程,为构建校园足球县级推进系统提供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校园足球县域推进系统的结构目标及框架

2.1.1校园足球县域推进系统结构目标系统工程是指为实现特定目的而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复杂的实践活动。其最大特征是在约束条件下,从整体上科学而有序地综合集成一切相关因素,最优地实现特定系统的目标。校园足球的推进是一系统工程(图1),需要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其核心主体是全体青少年学生,第一要义是科学认识足球运动发展的规律,夯实中国足球发展的基础,让足球运动成为学生终身收益的运动方式,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

校园足球的县域推进首先要全面认识影响校园足球县域推进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全面地、精确地考察校园足球县域推进中的问题。其次要协调各种关系,外部主要理顺好与教育、财政、体育、宣传等部门的关系;内部主要理顺足球活动与其他课程教学的关系。第三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面向未来,建立制度和保障机制,统筹兼顾,确保其全面、稳定、可持续发展。

2.1.2校园足球县域推进的系统框架

校园足球活动的县域推进首先要建立一个与其发展相匹配的框架体系,明确其具体目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功能定位明确,具备可操作性,使之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

该体系以校园足球发展为中心,以资源和制度保障为条件,将校园足球县域推动体系确定为包括校园足球运行体系、制度体系和保障体系等3个子系统共计10方面(图2),并依据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的战略要求,确定每个子系统的功能性目标。

2.1.2.1运行体系

校园足球县域推进的运行体系由教学、训练和竞赛三个子系统构成。

教学系统(图3)的构建首先要面对全体学生,根据足球运动的知识技能体系、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对足球人才的需求这三大要素制定共同的教育目标,然后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共性及差异的目标,进而确定普通学校、足球特色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和足球课程的具体结构,传播足球文化,培养足球技能和爱好,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享受快乐,得到锻炼,受到全面的教育。

训练系统的构建是以提高足球专项运动水平为目的,在普及的基础上发现挖掘足球尖子生,为国家足球事业培育后备人才。校园足球训练系统要形成以普通学校一基地学校一集训基地为层级的金字塔结构(图4),夯实青少年足球人口的金字塔基,在整体上提高后备人才的素质。

竞赛系统的完善是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构建校园足球竞赛系统的目的在于通过竞赛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培养人们对足球的兴趣,提高校园足球训练和教学的质量,促使全社会对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投入和重视。校园足球竞赛系统在区、县范围内要完善小学、初中、高中三级联赛制,吸取历史上过分强调竞赛而忽视广大学生参与的权利,保障竞赛的健康发展。

2.1.2.2制度体系

校园足球县域推进的制度体系包含管理、激励和督导三个方面。

管理制度构建在于完善县域校园足球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理顺政府宏观管理和学校内部管理的关系。通过制度创新,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责权利相统一局面,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及学校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校园足球活动在校园开展的执行力。

激励制度构建的目标在于,通过改革和完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来吸引和稳定足球人才队伍;通过科学的激励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进而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

为了督促校园足球在县域内可持续性发展,要加大督导评估力度,改革和完善学校教育评价制度,建立校园足球督导评估制度。以县域校园足球可持续性健康发展为切入点,制定校园足球可持续性发展的监测指标,定期对区县域范围内校园足球的开展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合理配置足球教学训练资源;同时加强督导评估工作的专业性、公平性和透明度,把督导评估结果作为对区县学校教育工作评估的依据之一。

2.1.2.3

保障体系

校园足球县域推进的保障体系,包括资金、场地设施、人才培养以及媒体宣传保障四个方面。

1)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和社会对足球事业进行扶持和赞助,鼓励企业对赛事和球队进行冠名,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个人捐助等形式,积极筹措足球运动发展基金,对校园足球的县域推广给予物力或财力的支持。

2)场地设施方面,在政府主导下规划城镇空间,修建足球场,使其布局合理化;同时因地制宜完善足球场地设施,使其配置齐全,保证校园足球工程的顺利推进。

3)加强媒体宣传力度,构建以网络平台宣传、信息报送宣传、主流媒体宣传、办公专栏宣传为主要形式的媒体宣传的网络系统,对外营造声势,对内提高认识,为校园足球工程的县域推进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4)校园足球县域推进离不开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主要包括对体育教师、教练、管理人员的培训。其中体育教师、教练是人才体系的核心,是校园足球推进的骨干。要充分利用“国培计划”的契机,将体育教师、教练作为培训重点,提高其业务能力,确立其在校园足球活动中的指导地位。

2.2临颍县校园足球发展工程的实践探索

临颍县作为中原地区一个农业大县,本着“足球训练从娃娃抓起,普及农村足球运动”的指导思想,实施校园足球发展工程,大力开展青少年足球运动,强力推进中小学足球训练基地建设,在发展校园足球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初步构建了校园足球发展工程的系统模式,校园足球运动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开展,为在县域范围内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积累了经验。

2.2.1政府主导、逐步规范的运行体系

2.2.1.1足球联赛制度逐渐成熟的竞赛体系

目前临颍县所有足球基地学校都组建有男、女足球队,其中男队80支,女队74支,全县中学小学生足球训练队员达到了3125人。154支球队全部参加每年春季的县级联赛及每年秋季的市级联赛。具体做法是:把县直学校和15个乡镇分成6个赛区,先进行预选赛,每个赛区不同组别的优秀球队参加市、县决赛。对参加决赛的学校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重奖。全县各乡镇中心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本辖区的足球对抗联赛,以比赛促训练,以比赛促普及。适时组队参加各年龄段的部级、省级比赛。目前,临颍县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图5)逐渐步入正轨。

2.2.1.2以足球训练基地学校建设为抓手的训练体系

临颍县共有中小学校193所,2008年4月至今,按照《临颍县足球训练基地学校管理制度》,逐步在全县组建成足球训练基地学校101个,其中高中4个、初中24个、小学73个。初步建立起涵盖全县所有乡镇和县直学校,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足球训练网络。学校坚持开展足球训练,每天课余训练1h左右,确保基地训练的制度化、经常化,训练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校园足球工作中一个亮点。

同时,对各学段苗子运动员采取相对集中培训的制度,高中以县一高、二高、三高为集训基地,初中以县实验中学和南街学校为集训基地,小学以北街学校和实验小学为集训基地。提升了培训效率,并对各基层基地学校的训练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2.2.1.3常态化、规范化的足球教学体系

为了更好地贯彻校园足球运动是让足球运动成为学生终身收益的运动方式,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的第一要义,培养广大学生的足球技能和爱好,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享受快乐,得到锻炼,受到全面的教育。县教体局要求县辖内各基地学校都要开设足球课程。并进一步要求具备条件的基地学校,能够力争做到每周上一节足球课。并要求基地学校,将学生足球技能水平列入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成长档案(手册);结合课程标准,制定校园足球教学大纲和指导性教材;将足球列入升学体育考试内容,由县教体局制定具体标准和考试办法,从而逐步促使校园足球的教学走上常态化、规范化。

2.2.2保障校园足球可持续性发展的制度体系

临颍县青少年校园足球以足球文化为载体,以教育为工具,建立了融管理、激励和督导为一体的制度体系(图6),为县校园足球运动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

逐步健全的管理制度: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校园足球运动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足球运动发展规划和足球训练基地管理制度,教体局长和教体局主管体育的付局长分别担任领导小组常务组长和执行组长。目前,出台的管理制度有《临颍县足球运动发展实施方案》、《临颍县足球训练基地学校管理制度》、《足球教练员管理制度》、《足球运动员注册制度》、《足球竞赛制度》、《足球运动经费管理制度》等。全县各训练基地学校均成立了足球训练工作领导组织,制定了基地管理制度。各基地学校不断健全基地管理档案,做到有计划、有制度、有经费、有专人管理。学校为参加足球训练的运动员全部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解除了运动员训练的后顾之忧。

富有成效的激励制度:建立健全了对校园足球开展的激励制度。在评先评优、晋级晋职中对足球教练员优先考虑,对表现突出的教练员予以特别重奖;对小学足球队员,在升入初中时,不受划片招生的限制;对初中足球苗子,只要被高中足球教练选中,在升入高中时,降低文化分限制,按正取生录取。

常态规范的督导制度:县政府、县教体局先后发文10余次,指导校园足球的工作。同时成立足球运动发展工作小组,根据《临颍县足球运动发展实施方案》,将足球训练基地学校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学校年度综合工作考核目标,并每学期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实施动态管理,奖优罚劣。在2010年的专项检查中,对未能达到《足球训练基地学校管理制度》要求的4所学校,取消了其足球训练基地学校的称号和待遇。

2.2.3成为校园足球发展基石的保障体系

临颍县为校园足球的推进构筑了资金、场地设施、人才培养和媒体宣传为主体的保障体系(图7)。

自2008年4月起,积极筹措资金发展校园足球,投资150多万元,在全县建成足球训练基地101个。并采取以下措施:1)县政府每年拨付50万元做为足球发展基金。2)每年从教育附加经费中向足球训练基地拨付活动经费专款,中学1万元,小学6000元。3)每年从体彩公益金中支付市、县级足球联赛活动经费和奖品。4)2010年市体育局拨付专款15万元,省体育局拨付专款10万元。

完善的足球设施,是搞好足球训练的基本条件,县教体局制定了足球基地学校场地设施的必备条件。其中,小学场地按5人制标准,场地20m×40m左右,初中场地按7人制标准,场地40m×60m左右,高中按11人制,场地按国家标准建设,场地为68m×105m。其中集训基地学校县一高建有高标准人工草坪足球场。同时为所有训练基地学校免费配备了足球网、足球门、足球等训练设施器材,为足球教学训练提供了基本保证。

初步建立了以教练人员、管理人员为核心的人才网络体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足球教练员培训、培养:一是为足球教练员配备各种教学资料,并利用节假日等时间聘请专职教练员对其进行培训。二是实施足球教练员培训提高工程。与省体育运动学校签订协议,定期组织教练员到省体校培训。三是制定足球教练员队伍建设规划,与高校和省体校牵手实施“名师带徒”工程。四是与高校合作开展“顶岗实习”工程。该县作为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社会实践基地,由足球专业学生置换体育教师,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到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接受专业培训,提高基层教练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

同时,县电视台、政府网、教育网等媒体设立足球运动专栏,经常宣传全县足球运动发展动态,各乡镇、县政府各部门以及城区、乡、村各主要街道,都要设立有关发展足球运动的醒目标语,营造“人人关注足球,积极参与足球运动”的浓厚氛围。

2.2.4校园足球建设初见成效

自2008年实施校园足球发展工程以来,临颍县确定了培养广大农村青少年足球兴趣、增强学生体质、不断发现足球人才、普及足球运动的发展目标。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如囊括2010年漯河市足球联赛高中、初中、小学组男女比赛的前三名;在2010年河南省第11届运动会足球比赛中,县实验小学代表漯河市参赛,取得女子少年乙组第5名的好成绩;2011年7月在来自海峡两岸19支队伍参加的第七届“中华木兰杯”女足比赛中,获得了A组第二、第三名,C组第四名的好成绩;2011年8月在全国16支代表队参加的成都夏令营比赛中,获小学女子组第一名;在全国22支代表队参加的青岛夏令营比赛中,获男子小学10岁以下组第三名,小学女子组田倩倩同学荣获“金靴奖”,并有3名同学被评为夏令营“希望之星”。2010年以来,先后向河南省体校输送女子足球运动苗子14人,并且还有近30名小学男女队员被选为足球后备人才。目前共有足球训练基地学校101所,男女足球队348支,参与足球训练队的青少年学生人数达到了5000多人。足坛元老年维泗、张俊秀、陈家亮、容志行等曾亲临该县,对一个农业县能有如此魄力开展校园足球甚为激动,认为中国能有100个像临颍一样的足球县,中国足球肯定可以搞上去。由于成绩突出,2011年7月与江苏省姜堰县、陕西省志丹县同时被命名为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县(区)域是校园足球运动推进的基础环节。在中国社会治理与发展架构中,县(区)域处于宏观之尾、微观之首,是我国四级行政管理的基层行政区。“郡县治、天下安”深刻阐述了县域的重要地位。校园足球运动制度的建立与规范、各环节的运行与协调、资源的分配和整合、教学训练的常态与规范、足球文化的普及与传播等在县(区)域范围内能得到最有效、合理的调控。因此,县(区)一级行政环节是校园足球有效推进的关键所在。

2)教育行政领导观念的转变是校园足球运动发展的先导。在县(区)域范围内,县、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党政一把手对校园足球工程的观念是影响校园足球活动工程成败的决定因素。要想在校园足球推进工作上取得突破,不能仅仅停留在体育、教育工作的层面上,而应把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上升到素质教育的层面,上升到营造足球文化层面,上升到提升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机遇的层面。以观念转变为先导,才能有效开创校园足球推进工作的新局面。

3)完善的系统建设是县(区)域校园足球工作的中心。校园足球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子系统的协调配合至为关键。以校园足球发展为中心,以制度和资源保障为条件,依据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的战略要求,构建包括校园足球运行体系、制度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子系统协调运行的机制。政府各部门尤其是教育和体育部门要积极配合,有效整合教育和体育资源,解决体、教“两张皮”问题。教育部门走到前台提供平台,体育部门提供技术支持。这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时效的意义。它是一种预先的制度准备与安排,不仅有助于解决处境不利的中国足球发展的困难,同时对保持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4)当前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的推进应以普及为重点。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提高是在普及的基础上的提高,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在当前校园足球运动推进的进程中,普及应该放在首位,要汲取学校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由于片面追求运动成绩、片面强调竞技体育人才的输送,而导致忽视普及,忽视全体学生,忽视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学生的的教训。校园足球运动全面普及之时,也会是足球人才不断涌现之日。

区域活动培训心得体会篇(9)

鼓励在项目学习设计中突出区域特色。项目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与探究、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宗旨,因此英特尔教育项目在管理和培训中强调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要抓住问题化和情境化的前提,突出区域发展的特色,如区域历史特色、区域人文地理特色、区域经济特色、区域教育特色等各区域独有的内容,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本区域的热爱之情,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身边真实问题的探索和求解。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学会关注、思考更深层次的当地社区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等社会问题,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可行性解决方案,以进一步培养并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发挥在线教师社区的作用。项目提供的在线教师社区是英特尔教育项目在本地顺利实施并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研究、交流、展示和分享的平台。定期和不定期的在线教学研讨,一年一度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点评为展示项目学习成果、鼓励教学创新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机制。近年来我们把每年在全国教师多媒体教学应用大赛中由项目学校教师取得的优秀成果及案例,在项目网站上充分展示,并邀请专家在教师社区结合教学研讨活动给予点评指导,提升了教师之间、区域之间互助互学的氛围。2013-2015年期间,我们举办了近10次在线教学研讨和网上论坛,专家和教师轮流解惑答疑,为项目学习的培训和实践活动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

区域活动培训心得体会篇(10)

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在我国一些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我国体育产业以其分工不断细化、区域性功能不断完善、互补性不断加强的 企业 链条,逐步形成以某一体育产品为中心、相关企业区域性集聚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的新路,大大提升了其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沈阳市作为体育事业和各项事业发展较快的城市,具备体育一些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要素,引入开发的新模式,有助于推动沈阳市的经济发展。

一、体育产业集群的优势

所谓产业集群,是一组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集群通常包括下游产业的公司、互补产品的生产商、专业化基础结构的供应者和提供培训、 教育 、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撑的其他机构(波特,1998) 。一般情况下,产业集群还包括与企业发展密不可分的地方政府和中介机构。政府为产业集群提供政策支持和进行宏观管理,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各种市场行为的中介服务。

体育产业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和外延性,即其主体产业与其支持性产业及两者外延的产业相互依赖、渗透、结合,在主体产业发展的同时,其他相关产业又进一步得到扩展和延伸。体育产业包括的三个层面的产业,即以主体产业为核心,其中包括竞赛表演和健身娱乐业;以支持性产业为辅助,其中包括培训和装备用品制造业;以外延产业为拓展,包括 旅游 、中介、传媒、销售等。它们相互联系紧密,相互促进,单一一个层面的运行缺乏其他层面的某些支持就会出现弱化。此外,任何一个层面的的产业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既需要相关企业提供必需品,也需要同类企业互补。产业集群有利于将相关企业的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形成相对稳定的、定向且上下层次关系边界清晰的 网络 ,这种新的组织形式,不仅作为利益的共同体起到相互制约和促进的作用,而且作为经济圈也将管理的格局与方式、行业的标准、科技与知识的传递融为整体发展中。因此,体育各产业之间的支撑和联动,使体育产业在某种意义上、在一定区域内的集群更具优势。

二、体育产业集群的环境与条件需求

环境和条件是形成体育产业集群的前提和基础。不是任何产业的集群都会产生较大的效益,体育产业中有些可能或可以形成集群并获得较大效益,而某些产业则不能或没有集群效益。产业集群受到区域环境的制约,区域的经济、政策、文化、资源、技术等环境是直接决定能否走体育产业集群模式的宏观环境,当条件不成熟或环境不具备时,这种集群会毫无实际意义,甚至会破坏原有企业的正常发展。

产业集群的钻石模型对集群的优势环境和条件进行归纳,解释了产业集群对四个关键要素相互依存关系。可以认为,它们存在的客观现实,构成产业集群又一层面制约其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1.体育主体产业的环境与条件需求

体育的主体产业包括健身娱乐业和竞赛表演业,其内容表现了体育的本质价值和功能,是体育原发性产业,在体育产业中占主导地位。主要环境与条件需求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区域的大众体育普及程度、区域的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区域的体育基础设施和体育相关企业基础。

2.体育支持性产业的环境与条件需求

体育支持性产业包括体育培训业和体育装备业,前者生产服务性产品,后者生产实物产品。将这两类不同属性的产品同归一类产业,其原因是它们均属于主体产业的继发性产业,即因为主体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它们的支持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两者的环境和条件需求也不尽相同。体育培训业一般需要的环境和条件为:区域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 区域政策环境、区域体育科技水平、区域竞技体育水平、区域体育设施与条件。体育装备业的产品种类繁杂,包括场地、设施、器材、用具、服装鞋帽等,因此产业集群的环境和条件需求也具有一定差异,通常应具备以下几方面:区域原材料资源、区域 工业 基础(机械工业、轻工业、材料工业、 电子 工业、化工业等)、区域科技水平、区域 交通 运输能力、区域大众体育普及度。

3.体育外延产业的环境与条件需求

体育外延产业较多,是依托体育主体产业和支持性产业而衍生的各种产业,如:体育旅游、体育中介、体育保险、体育传媒、体育等。主要环境与条件需求为:区域体育设施、区域政策环境、区域消费水平、区域大众体育普及度、区域体育主体产业和支持性产业规模。

三、体育产业集群的基本模块

体育产业集群的企业构成有多种形式组合,因产业的核心产品定位而确定。企业的集聚即可支撑核心一种产品,也可以相互起支撑作用,也可形成生产和销售链条。有时体育产业内部两种或多种产品同时集聚,会形成较大的集群。例如,体育场馆是体育竞赛表演业必不可少的条件,大部分地区体育场馆相对集中,这些基本条件也同样是健身娱乐业的基础,因此,依托体育场馆将体育竞赛表演业和健身娱乐业联合启动,集聚相关的产业共同打造出产业集群。

1.体育健身娱乐业的集群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关注身心健康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人们生活的主体,也为体育健身娱乐业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力。健身娱乐项目内容颇多,参与活动的人群较大,人群需求差异较大,服务于此的相关产业多种多样,所需的环境和条件较容易实现。体育健身娱乐产业集群适用于经济较发达、人口相对密集、居民健身意识较强的区域。

体育健身娱乐产业集群由政府部门主导;选择交通便捷、居民集中的生活区附近或 自然 景观环境较好的近郊区域 ;若干企业独立经营的产业组织形式;由相关服务业、体育场馆设施、大规模体育健身消费者作为产业支撑。集群产业类型含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健身娱乐项目经营企业,第二层面是相关服务业、外延企业、研究与教育培训机构及政府管理部门。

2.竞技体育培训业的集群

竞技体育人才成长是多年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多年奉行并取得辉煌成绩的“举国体制”,其原有内涵和运作方式不可避免地与大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相容。自80年代开始出现的竞技体育人才市场以来,竞技人才培训业在我国的一些地区悄然兴起,特别是在业余训练队伍中,依托市场,做大、做强竞技体育人才培训产业,已经是一些基层训练单位和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成功之路。

我国现阶段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来自国家、企业和个人,为实现奥运争光计划,各级政府对优秀运动员的投入比重逐渐加大,对基层的训练部分地交给市场。由于业余训练阶段个人投入的比重较大,竞技人才培训业有了广阔空间。

实际上我国大部分训练单位既是一种集群,是以行政隶属关系划分的项目集群,通常按陆上项目、水上项目、冬季项目和军事体育项目集群。在基层训练单位,由于引进市场机制,所以已形成竞技人才培训产业集群的组织形式。此外,一些以企业投资经营的、以单项为核心的培训基地(中心)或学校也遍及国内,如足球学校(培训中心)、篮球学校、武术学校等等。它们培训竞技人才的主要目的是向上级训练单位有偿转让。

依托社会,走政府主导型市场化道路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是必然趋势。现行行政划分的训练单位都需五脏俱全,训练的场馆设施、器材应有具有,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均不可或缺,对一些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训练单位,若想为运动员提供优质的训练保证谈何容易!加之受涉及运动员和训练单位切身利益的若干产权不清、运动员出路难于保证等问题的困扰,诸多矛盾和困难交织,后备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考验。

依托市场,实现竞技 体育 人才培训业的集群可能是摆脱目前后备人才培养困境的一种选择。在不打破现行的全运会制度框架下,各省(市)将项目重新定位和布局,按项目特点和地域特点,有选择地在某一地区设立单项或多项训练基地,招聘省内优秀教练员担纲,将与项目相关的科研仪器设备及人员分散各级地,按项目建设体育设施、配备设备,实行梯队管理,利用周边 教育 机构加强文化教育,发挥本地项目人才优势并集中全省优秀后备人才统一训练和管理。基地可由政府职能部门统筹,也可由 企业 介入。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减少省内范围训练设施的重复投入,降低人才培养成本,同时会提高培养质量。

上一篇: 电力系统论文 下一篇: 给老师的一封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