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好化学实验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培育学生科学素养。具体可以按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1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知识靠自己的思维得来时才是自己的知识。因此,化学教学应该是化学活动的教学而不应是化学活动结果的教学,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认知过程。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2]。从实验现象到某一化学概念、规律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给学生如何通过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分析形成概念或规律,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概念或规律形成的思路和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目的是“重结论”,而不是将实验作为“再发现”的过程[3],视为知识的形成过程。由此,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教学潜能,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化学实验教学环境。
1.2改革演示实验
目前中学化学演示实验多为教师先演示,学生观察现象,然后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制法或定律,最后由学生通过实验验证[4]。在实验中学生往往只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没有积极地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更有甚者,许多学生根本不动手,只是旁观,他们照样能将实验报告册上的内容写得比实验过的同学还好。这种实验模式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丰富想象力、独立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必须转
变实验教学观念,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例如:在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正确地观察和描述: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小球不停地在水面上转动,发出“嘶嘶”响声,有水雾及气体生成,使酚酞试液变红等,并能得出结论——钠能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同时生成NaOH。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思考,用学生己有的知识并联系钠的物理化学性质,对这一系列现象进行合理地解释和说明。例如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钠会浮在水面上?为什么钠会熔化?钠为什么会和水反应等等,这样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探索事物的习惯,从而让学生学会从实验中掌握知识的科学途径和方法。
2改进实验装置拓展和延伸实验
2.1实验装置的改进
实验装置是化学实验的客观载体,也是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媒体。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装置改进的必要性并最终可以对实验装置提出自己的改进设想,这当中对学生进行的思维训练将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对实验装置的改进。改进实验装置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使现象更鲜明使实验更客观
如在“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中,当分析了制得的氯气中可能含有杂质气体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后,基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掌握知识的需要,特别是为了增强实验的客观性,可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怎样重新设计实验除去杂质气体制得干燥纯净的氯气?学生通过思考常可将演示实验装置设计成如图1所示。在此实验设计中,净化、干燥装置是学生在初中己经了解的,而有毒气体封闭式的收集和防止污染的吸收装置,则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通过这种实验设计,
学生不仅能动地掌握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而且可以有效地掌握新知识,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参与中训练了思维,可以接受学科思想和环境意识的熏陶。这对完善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图1改进后的氯气产生装置
2.2理论联系实际,开发应用型实验,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5]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活动,重视实验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课本所设计的家庭实验,并开发好应用型实验,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可培养学生关心社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实验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例如:讲到溶液的酸碱性实验时,可让学生用pH试纸检测当地污染水源、雨水或土壤的pH,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将实验的方法和结论写成论文;讲到酸的化学性质实验时,可让学生回家做用食醋除水垢的实验;讲酸碱指示剂时,可让学生利用常见植物花瓣制取酸碱指示剂;讲碘与淀粉变色反应时,可让学生用碘检验食物中的淀粉;还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作调查报告,如调查汽车尾气的危害,调查吸烟的危害,调查城市中白色污染情况等,使学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感受化学实验的乐趣及重要性,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同时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大光.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中国科普网.
2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化学学科的内在规律有很多,变化是规律的核心。无论是质量守恒、还是能量守恒无论是可逆反应还是自发反应,从不同角度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这是化学的核心素养。
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科的灵魂,体现了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化学知识是在社会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只有服务于生活,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要让知识融于社会,服务于生活,就必须掌握其核心素养。我们要用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用科学知识“造假”以降低生活质量。
总之,化学的核心价值观在于终身学习和科学求实。一句典型的高考试题中的语言就是“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已经融于现代技术、社会和环境之中,这正是化学的核心素养在社会发展中折射出来的巨大魅力,这种化学的核心素养不容忽视,无可替代。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063
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与欧美和日韩相比,总体比较低下,与民生关系最密切的化学素养,在日常生活中又体现得尤为明显。目前网络媒体舆论力量更注重关注公民道德素养,而教育工作者都会认为,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同样重要,并且相互关联。很多时候,道德的低下和人文的缺乏都源于对科学的无知。
一、公民科学素养正在逐渐提高
据2015年9月19日中国科协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总体水平大幅提升,2015年我国基本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20%,比2010年的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的3.27%提高了近90%,进一步缩小了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从年龄分类来看,中青年群体的科学素养水平较高,18-29岁和30-39岁年龄段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分别达到11.59%和7.16%。但这两个群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80后、90后独生子女这一辈在整个国民群体中所占比例很低,因而造成我们的整体科学素养水平不高。
二、移动网络时代公民被动接受错误信息
让笔者来简单地举一些例子:
几年前在收看某电视节目时,听到主持人说“我们都知道,摄入过量的铝元素,容易造成重金属中毒”,那么学过高一化学的学生都已经知道铝不是重金而是轻金属,铝中毒不是重金属中毒,而是过量摄入累积可能引起老年痴呆。
还有最近微信里疯传“顶戴黄花身带刺黄瓜看起来新鲜却不安全”,理由是菜农为了黄瓜卖相好而喷了避孕药。动物激素怎么会对植物产生作用呢?而且大部分植物激素对动物体或者人体没有那么大影响的,大可不必谈激素而色变。还有人为了说明洋快餐的危害,编造某某基某某劳的鸡翅鸡腿来自特别的秘密养殖场,用大量图片“曝光”了全身无毛,身长六只翅膀和四条腿的肉鸡。如果真的养出了这样的鸡,那将是生物界基因改造的一大成果啊,早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了!再细数这几年从地沟油到到人造假鸡蛋,从非典到禽流感,老百姓一片恐慌,蒜你狠狠狠的敲了恐慌的人们一把,板蓝根,绿豆也都被买的脱销,价格随之猛涨。日本地震造成核泄漏,随着谣言“食盐受到核污染”的传播,全国很多地方的食盐被抢购一空,一些家庭把这一辈子要吃的盐都储备了。当然,中国人民抢盐,韩国人民抢泡菜,美国人民抢碘片,都是五十步笑百步。
中国民众受网络谣言蛊惑深重,无独有偶,美国伊格洛克中学的一名学生的在他的研究实验中呼吁人们对一种名为“一氧化二氢”的化学物质进行严格控制,甚至完全予以抵制。理由非常充足,因为:这种物质有可能引发过多出汗和呕吐;它是酸雨的主要成分,在不可救治的癌症病人肿瘤中已经发现该物质……他一共调查50个人,想了解他们是否支持禁止使用这种化学物质,其中43人说支持;6人说尚不能确定;只有1人准确回答出这种化学物质是什么。这位中学生,他赢得了大爱达荷瀑布市科学大会的一等奖的论文题目是:《我们到底有多蠢?》。如果这项调查发生的中国农村,或发生在60岁以上人群,结果可想而知是令人啼笑皆非的。
所以,从移动互联网上被动接受的很多所谓科学信息都是有误导作用的。系统的学校教育和相关的科普推广还是很有必要的。
三、教育是影响我国公民化学素养的主要因素
1. 社会全民科普教育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科普教育作为全民终身科学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其大力发展,使其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互相衔接,是持续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然而,中国科普方面的基础设施如科技场馆的总量少、分布不均,公民总体受科普教育的自觉性还比较低,这些都影响了全民科普教育的开展,使科普工作的困难重重。再加上即便是做科普工作的,也很少有人懂得他的受众和对象想要什么。比如有一次,有几位环保专家到一所初级中学做讲座,那本是一个讲解“水”和“环保”的讲座,结果,当生物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这4个专业术语一出,“讲座就提前结束了”。原因是他的受体认知能力和趣味点都和专家不在一个水平面上。所以,专家们还应该用外行能够听得懂的话形象地解释专业名词,比如说:啥叫第一产业?养牛呗;啥叫第二产业?杀牛呗;啥叫第三产业?吃牛呗;啥叫文化产业?吹牛呗。
2. 高中化学课堂是提高全民化学素养的主战场
培养化学素养从何做起?就从认识生活中容易接触的化学物质开始。
不管是以前的文理分科,还是现在的学考选考,部分高中学生真正可以了解化学基础的机会只有高一必修两本书,所以,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抓住时机,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化学科普知识。笔者在近几年的日常教学中,也积累了不少例子,这些例子,和必修联系紧密,又贴近生活。笔者认为既能丰富自己的课堂,又可以给学生实实在在的化学素养的培养。以下是笔者摘录的部分教学实例:
(1)学生总是嫌弃食堂的包子馒头有黄色的色块,那是因为发酵的时候碳酸氢钠放多了,或者没揉匀,对人体没有危害,更不是面粉质量问题。那应该如何判断碳酸氢钠是不是多放了或者少了呢,这里还是一个化学问题。等面膨胀起来,撕开就呈蜂窝状并略有酸味时,这时可把面取出放在面板上加上适量的食用碱边加边揉,等闻不到酸味时,撕一块食指大的面团在炉边烤熟,掰开,如无黄色,鼻闻无酸味即施碱适合,就要制形。如果呈黄色,便是碱多了,可放一会,再发一发,让碳酸氢钠继续与面点中的有机酸反应,然后再蒸。如果闻到酸味,便是碱少了,还需要施一点碱再制形。
同样是利用酸碱反应的原理,食用松花蛋时可能会有一些由碱性物质引起的涩味,还可能会有较重的氨味,蘸些食醋可以去除涩味和氨味。
(2)在讲到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时,不防用学生长辈们可能会听说的植物中的抗氧化剂花青素来做实验。花青素(Anthocyanidin),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色素,属类黄酮化合物,水溶性好,能使水果、蔬菜、花卉等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是植物花瓣中的主要呈色物质。二氧化硫对花青素具漂白作用,是通过二氧化硫跟水反应生成的亚硫酸与花青素的发色基团中的双键发生加成反应(高一通常讲化合作用)生成无色或白色物质所致。学过必修2的有机物后,还可以继续补充说明其加成反应的原理和加热复原的原理。由此可以进一步说明二氧化硫能破坏植物中的有益成分花青素,所以用二氧化硫漂白食品和中药材是被限制的。
(3)味精的主要成分化学名称是“谷氨酸一钠”,是很多食物的增味剂,可以安全食用。味精经常与中餐馆综合症联系在一起。中餐馆综合症是指一系列副作用,例如颈背麻木和身体虚弱,也有的家长会说长期食用味精会引起脱发,不过,通常只有过量摄入味精才会导致这些症状,而一般在平时饮食中稍加以注意完全可以避免。
(4)中国酒的酒度表示方法基本是采用标准酒度法表示,如某白酒的酒度是42度,是指每100毫升酒液中含42毫升纯酒精,而啤酒酒标上常注明“8度”或“6度”,这里的度是指麦芽糖度,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啤酒的酒精度很低,大量饮用同样可引起酒精中毒。
初中化学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基础,对于这门自然科学的学习,学生更多的是在学习前人的科学发现,验证前人的科学发现,在这样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什么是学生的科学素养,实施怎样的策略才能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探索和实践。
一、正确理解科学素养的教育内容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知识,而化学多数的知识是在实验中进行教学的。在这样的实验中,学生逐渐形成的学习本领就是科学素养,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实施科学探究的教育,对学生化学知识和化学学习技能的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等。
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学生今天对化学知识的探究,是在验证科学家的发明和发现。所以学生所做的科学实验和科学家的化学研究具有非常大的相同性,学生的这种验证能力就是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该遵循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订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测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几个步骤。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和形成
化学学习的技能是学生在特定的学习目标指引下通过练习而逐步形成的知识学习能力,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如学生对数据的分析,提出问题,应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化学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化学符号、常见元素、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等,都是化学学习能力的体现。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完成实验的能力,都是学生科学素养的体现和标志。
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知识,而化学多数的知识是在实验中进行教学的。在这样的实验中,学生逐渐形成的学习本领就是科学素养,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实施科学探究的教育,对学生化学知识和化学学习技能的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等。
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学生今天对化学知识的探究,是在验证科学家的发明和发现。所以学生所做的科学实验和科学家的化学研究具有非常大的相同性,学生的这种验证能力就是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该遵循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订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测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几个步骤。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和形成
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心理及文化的整体质量水平。它包括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化学科学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构成因素之一。化学教学应根据化学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化学科学知识水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四大知识板块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以确保学生在毕业时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知识水平。
1.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这两大知识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性,教学要求分为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掌握四个不同层次;2.对化学基本计算教学要求的层次是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液等方面的基本计算;3.对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分为练习、初步学会两个层次。在教学中,教师应按要求认真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对于学生实验,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的机会。应该明确,在构成化学科学素质的诸多要素中,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二、化学科学能力
化学科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与个性特征。它包括对物质形态与变化的观察和感知;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想象;对微观世界和化学现象的理解、概括、抽象、推理和论证;应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客观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处在化学教育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应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化学科学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持久的知觉过程,是和思维紧密结合的主动知觉活动。观察能力是智力三要素(观察、思维、创造)之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2.实验能力。实验能力是有目的地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认识和发现化学变化规律的能力。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又包括推理、计算、对数据分析处理以及对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准确表述的能力。
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①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②明确实验目的;③了解实验原理;④掌握实验方法;⑤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⑤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导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
3.思维能力。思维是人类在事物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最基本的过程。新教材正确处理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在叙述方法和行文方面,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以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4.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就是在已有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化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是使学生“会学”。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如果不“会学”,就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培养学生不断摄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化学科学思想水平
学生的化学科学思想水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水平。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应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有机渗透,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量变到质变等观点学习和认识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阶段,应结合教学内容、化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坚忍不拔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的作风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研究方法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道理。
3.爱国主义的思想水平。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教材中介绍了祖国在化学科技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密切结合能源、材料、资源等教学内容,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远大目标。
4,环境保护意识水平。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变化,并按一定程序循环着,组成了环境物质的平衡体系。而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却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新教材的有关章节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教育。
四、化学科学品质
化学科学品质指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化学科学品质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化学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达到预定目的的意念。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应始终贯穿理想教育这一主线,通过具体的实例,生动有趣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2.化学学习兴趣。化学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化学力求认识、趋近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对学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在其中得到乐趣和满足。化学教学中丰富多采的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教学情境。此外,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渊博的知识等,都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因素。
实验是化学学科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化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重要渠道和主阵地。当前有部分化学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重理论轻实验、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势,捕捉契机,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十分必要。
一、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的实验教学目的是“重结论”,而不是将实验作为“再发现”的过程。因此,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这不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教师应转变观念,建立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教学潜能,为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创造条件,营造―个良好的化学实验教学环境。
1.改革演示实验。目前,中学化学演示实验多为教师先演示,学生观察现象,然后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制法或定律,最后由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在实验中学生往往只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没有积极地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这种实验模式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丰富想象力、独立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必须转变实验教学观念,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例如,在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正确地观察和描述: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小球不停地在水面上转动,发出“嘶嘶”响声,有水雾及气体生成,反应后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等,而且要能得出结论:钠能与水反应产生气体,同时生成NaOH。更重要的是还要启发学生思考,因为实验中学生肯定已发现一些“特殊”现象:钠是金属,为什么不沉入水底?又为什么能熔成小球?学生对此疑惑不解,而且十分迫切想知道是什么气体。这时学生处于迫切需要知道“为什么”的心理状态,产生较强的情感震憾。学生的需要被唤起,动机被激发,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自然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2.重视学生分组实验教学。对于高一年级,进一步熟练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仍然是学生分组实验的任务之一,但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能够合理地解释实验并获得相应的实验结论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把一些验证性的学生分组实验改为实验测试或实验考查的形式,而且在考查的标准中制定一些鼓励性的条目,如“能够观察到实验的异常现象”、“能够解释实验的异常现象”、“能够发现实验成功的某些具体措施”、“能够提出完成实验的其他实验方案”,等等。通过这样的测试与考查,学生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了观察兴趣,优化了观察品质。
在高二、高三年级,由于大部分学生分组实验已经以边讲边实验的方式完成,余下的要么是一些装置复杂、耗时较长的实验,要么便是实验习题。对于这些实验可以要求学生以研究实验的方式完成。所要研究的问题,如实验条件的确定及其原因、实验装置的选择及其依据、药品加入顺序和实验操作顺序对实验有无影响及其影响结果,以及对所验证的实验或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诊断,分析是否存在有失严谨、可以改进的地方等等。学生形成了这种研究性的实验习惯后,就会在实验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完善学科素质的教学目的。
二、改进实验装置,对实验进行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验装置是化学实验的客观载体,也是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媒体。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装置改进的必要性并最终可以对实验装置提出自己的改进设想,对学生进行的思维训练将具有很大的力度。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对实验装置的改进。改进实验装置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
1.使现象更鲜明。化学实验只有具有鲜明的现象,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进行化学实验特别是演示实验时,首先追求的一项指标就应是现象鲜明,除了选用大容积的仪器、实物投影或进行背景、空白对照等手段外,改进实验装置也是一种重要途径。
2.使实验更客观。实验的客观性是相对实验的理想化模式而言的。中学化学实验中的理想化处理大部分是合理的,是与教育对象心理特征相适应的。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进入高中后,如果完全忽略实验的客观性,一味地把实验内容的实际问题理想化,将对学生思维的细节刻划、充实校正等品质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限制了他们创造思维品质的良性发展,在学生创造思维的细节性上留下缺憾。如在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中,当分析了制得的氯气中可能含有杂质气体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后,基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掌握知识的需要,特别是为了增强实验的客观性,可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怎样重新设计实验除去杂质气体制得干燥纯净的氯气?在此实验设计中,净化、干燥装置是学生在初中已经了解的,而有毒气体封闭式的收集和防止污染的吸收装置,则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通过这种实验设计,学生不仅能动地掌握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而且可以有效地掌握新知识,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参与中训练了思维。接受了学科思想和环境意识的熏陶。
3.使结论更严谨。化学实验是化学重要理论、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感性认识基础,其所得出的结论是否严谨,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些重要理论、概念及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还将对学生学科素质的完善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由化学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更为严谨,这也是化学实验敦学的重要目的。改进实验装置可以在这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增大实验训练力度,在探索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两大类。目前教材中设计的学生实验大多属验证性实验。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具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后,原来的照方抓药、按部就班式的验证性实验就显得过于机械呆板,这类实验虽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熟练程度,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显得后劲不足,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与验证性实验相对的便是探索性实验。探索性实验是指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具有怎样的组成,有哪些属性和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和现象的联系等的实验。它是通过“问题实验科学抽象结论应用”这样一个过程来体现。教材中有不少富有探索性的实验,它们都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良好素材。只要教师把握好时机,教学时注意启发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创造力培养非常有效。实验习题就是其中很好的探索性实验题材。
总之,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开发实验教学潜能。要让学生“动”起来:眼动、手动、脑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学得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科学素养,一般而言是指应用一定的科学知识得出结论,以便人们参照其对自然界或者人们处事提供一定的参考。在社会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科学素养也在逐渐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高低也决定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教育和科学素养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理所当然,教育也就成为了科学素养的基础性工具,努力发展家庭教育以及学校、社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增强公民科学素养的必要途径。文化在科学素养中占有的分量是最大的,只有教育、文化等与科学素养有机结合,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素养。
对科学素养的说法虽多,却也大相径庭,就是对科学知识、研究过程和方法、技术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知识是最基本的,在知识的基础上研究过程和方法,逐渐达到了解的程度,而技术则是在逐渐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初中化学是以后学习化学的基础,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会使得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会更加努力学习化学。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灌输这种科学素养,让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化学这门课程。
二、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1)注重给学生灌输科学素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科学素养教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从对科学素养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科学素养注重的就是通过所学的知识来验证并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上好第一节化学课,上好首节元素化合物知识课程——空气,做好第一个实验,真正引领他们走进化学世界。教师可以在课前提问几个问题: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化学与社会技术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化学实验。通过化学实验,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当中,不断地探索,激发他们的思维,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好地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2)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过程,激发学生的潜能。化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在生活中,很多现象的出现都可以从化学的角度来解释,而很多的学生将知识学到手,却不重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讲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空气时,首先,教师要对学生介绍化学学科相应的构成体系,使学生逐渐对学习化学产生兴趣,并引导和培养,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寻找化学、解释化学,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其次,教师要做好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使学生有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第三,教师要结合人类面临的空气污染以及防治等问题,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让学生及时地认识环境与人类生存以及发展的紧密联系,并借此使学生产生学好化学的愿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
(1)加强培养初中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学生总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好奇,并且有深入研究的这种欲望。为了满足学生的研究欲望,教师要进行实验教学,尽可能地上好第一节探究实验课,让学生真正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同时让学生多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比如铁为什么生锈、火柴为什么能够燃烧、一氧化碳为什么能使人中毒等化学问题,从而切身体验探究活动以及从中学习知识。
传统实验教学把实验看成知识教学的附庸,不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方法。教师应该大胆转变观念,建立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充分挖掘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创造良好的化学实验教学环境,以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养成。以演示实验为例,教师不应局限于课本内容,应该进一步发掘实验素材,以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以《海水中的元素——钠》这部分的教学为例,在学习了钠可以保存在煤油中以及钠与水的反应之后,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煤油和水的混合溶液,静置之后加入一小块金属钠,问此时可能的反应现象”。很多教师往往致力于通过详细的分析与讲解让学生明确“钠在水和煤油的界面上上下浮动”这一现象,却忽视了最直观的表现手段——我们只需设计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改变方式,凸现实验的探究色彩
如果教师有意设计一些错误实验操作,通过演示错误的实验过程,让学生直接体会到错误实验所导致的后果,分析原因,就可以把一个简单的演示过程还原为科学的探究过程。比如将一块较大的钠投入盛有CuSO4溶液的试管中,除出现可以预料的钠在水面很快燃烧、试管口形成白雾、试管内出现蓝色絮状沉淀等现象外,试管内还会出现黑色沉淀。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往往表示质疑。此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钠与水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并思考得出生成的NaOH与CuSO4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同时在产生热量作用下Cu(OH)2部分分解成氧化铜,所以试管中会出现黑色沉淀。
3.鼓励思考,秉承可贵的质疑精神
疑问是求知的前提。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只有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激发钻研创新的欲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质疑,树立起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分析的良好品质。比如氯水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的实验,教师分析的是次氯酸的漂白作用,结果马上有善于思考的学生发问:为什么不是氯气的作用,氯气不是也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吗?此时,教师应及时肯定这位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并及时引导思考,设计对比实验,让学生通过讨论完善思路,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实用而简洁的实验方法:取一瓶干燥氯气,取一片干燥石蕊试纸,一头蘸湿,置于氯气当中。通过观察相关现象,学生自然而然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实验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又可以为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论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特别关注化学实验的知识验证功能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实验能力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考试与学生动手能力之间存在不可忽略的矛盾,导致中学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认识与方法上的误区,如以“画实验、讲实验、或多媒体模拟实验代替学生动手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热闹多而思考少等;这些误区严重妨碍了学生全面、完善的实验能力品质的形成。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对一些实验教学进行了尝试,取得一些经验。
一、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化学实验
1、 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学生心目中如同魔术,教师如同魔术师给学生以好奇。对初中生刚接触化学,对化学产生神秘感。为此,导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的好奇感 ,来培养和发展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教材中没有的演示实验,教师可设计实验,通过直观有趣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的学习。为上好第一堂绪言课,我设计了“魔棒点灯、空瓶生烟、烧不坏的手帕“等趣味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实验教学中,我还注重了问题情境的创设。在讲“分子”的特点时,不断地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如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如何变化?混合后体积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水加热后体积为什么会变大?做分子运动实验时,提出烧杯中的溶液为什么会变红?在整节课中不断地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始终能全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一个又一个问题情境的设计,把学生引入思维的空间隧道。
可见,化学实验不仅帮助学生打开了化学世界的大门,还使他们看到一个个更新奇的问题,从而激起他们对物质世界的探究欲。
2、增设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思维
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伴随着思考,它是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契机。故教师应善于利用从演示实验的现象中获得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经过科学的抽象,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从而实现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教材中,如果没有安排演示实验,只让学生阅读课本,那么他们会觉得索然无味的,从而扼杀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把一些理论知识融化在实验教学中,如:讲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设计了一个“吹气球“的实验,当学生看到红色气球逐渐被吹大时,每个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培养了学生围绕着具体的实验内容进行思考,展开思维训练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二、运用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基础和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如:讲“铁为什么会生锈,生锈的条件是什么时?”并不是在课堂上由教师包办代替,更不是直接由教师给出结论,也不是在教师一步一步引导下,而是由学生一点一点地得出结论。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动手探究,得出钢铁生锈的条件,采用了对比方法进行实验。分小组设计出实验方案,一周后观察结果。
1)将三根铁打分别放入三只试管中,第一只试管加入蒸馏水到浸没铁钉的一半,使铁钉与水和空气都接触;第二只试管加煮沸后冷却的蒸馏水,使水浸没铁钉,再加适量的植物油以隔绝空气,使铁钉只与水接触不与空气接触;在烘干的第三只试管中放入铁钉,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空气接触,不与水接触。
2)在第一只湿润的试管中加入一团细铁丝并固定在试管底部,再将试管倒置于盛水的烧杯中,注意试管中的铁丝要高出水面;在第二只干燥的试管中加入与第一只同样的铁丝,再放入棉花与干燥剂,并塞上塞子。
3)取一只具支试管,使其湿润并加入一块铁片,将具支试管的支管与有水的烧杯相连;再取一只干燥的试管,加入与第一只同样的铁块,再加入棉花和干燥剂,并塞上塞子。
一周后,有些小组成功地完成了实验并得出结论;有些小组的实验失败了。但通过小组的合作在交流中可以总结出铁生锈的条件,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学生收益匪浅。
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看似麻烦,但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感受和理解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这样的教学更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
化学实验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只要树立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化学实验教学观,改革实验教学,就能在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实验素质上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