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09 10:22:55

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篇(1)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47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59-02

冠心病是老年病中的最常见心身疾病,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如果患者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过度疲劳等,会使患者病情恶化,甚至猝死[1]。因此,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与精心护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医护人员要仔细观察患者症状,及时治疗与精心护理,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体会,现对我院2012年3月――2013年8月3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康复护理的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2012年3月――2013年8月3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6岁;高中文化以下患者9例,高中文化以上患者24例;农村患者12例,城市患者21例;根据临床类型分为:心肌梗死型、心律失常型、心绞痛型。临床表现有心肌梗死先兆症状的21例占63.6%;有疼痛症状26例,占78.7%;有并发症6例;占18%;患者多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

1.2护理方法

1.2.1密切观察病情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对先兆表现为胸闷,心悸、气短、烦躁、心绞痛,心动过缓或伴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血压大幅度波动,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细而快、大汗淋漓、神志迟钝,甚至昏厥等症状时,均应保持高度警惕,及时进行处理,防止发生心肌梗死等严重的后果。

1.2.2使患者处于安静状态,保持患者情绪稳定急性期应以治疗和卧床休息为主,使患者处于安静状态,保持患者情绪稳定。患者发病后第2-3周,护理人员可使病人逐步坐起,在床上进行适当的活动。患者发病第4周,护理人员应帮助病人逐步离床站立,在室内缓缓的活动;氧疗可改善低氧血症,有利于心肌梗死的康复。患者在急性期3-5天应给持续高流量吸氧3L分-5L分,病情稳定后改为间断吸氧1L分-2L分,以后逐渐改为必要时吸氧[2]。

1.2.3加强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克服忧郁、压抑和消沉的心态,使患者恢复治疗的信心。患者的情绪障碍往往是康复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加强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克服忧郁、压抑和消沉的心态,使患者恢复治疗的信心[3]。老年患者情绪不稳定,主要是由于生理或病理等因素的影响。首先,由于老年冠心病患者本身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使他们容易产生忧郁、压抑和消沉的心态;其次,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疾病,给自己及家庭造成生活上的困难,经济上的拮据,内心感到亏对家人,这种自责的心态,长期给他们带来痛苦和折磨;另外,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健康教育,对自己所患的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不了解治疗的程序,往往产生恐惧等不良的情绪,对痊愈信心不足。临床治疗与护理的实践告诉我们,心理康复是关系到预后成败的关键。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心理护理,将心理康复贯穿于整个康复护理过程。首先,要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多交谈,因为患者的学历、职业、年龄、经历等情况不一样,要了解每一个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活动,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其次,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让他们对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帮助他们克服恐惧的心理,帮助他们以乐观健康的心理对待疾病,增强信心,积极配合并实施康复计划。

1.2.4加强饮食护理,老年病人的饮食和营养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饮食护理,老年病人的饮食和营养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鼓励患者适量摄入蔬菜、水果等含高纤维素的食物,饮食应以高热量、富含纤维素、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的低盐、低脂,饮食不宜过饱,少量多餐。

2结果

整体护理在3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康复护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通过医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效果良好,均已康复出院。

3讨论

冠心病是老年病中的最常见心身疾病,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与精心护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冠心病早期康复不仅可明显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天数和提前回归社会,而且还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复发率、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篇(2)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8.102

新医改意见出台后,中国逐步向城乡民众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卫生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也指出,要“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0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4 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根据联合国公布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每100个劳动适龄人口要负担约30个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1]。面对人口老龄化给卫生体系带来的沉重压力,我国老年康复护理事业在新医改背景下如何前行,成为摆在医务人员面前的紧迫课题。

1制约当前老年康复护理事业前行的的障碍分析

1.1新医改背景下老年康复护理事业面临新挑战本次新医改方案最大亮点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就意味着护理的发展从医院走向社区和家庭,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医院护理服务必须和社区卫生服务及家庭护理相互融合、相互补充,走医院、社区、家庭融合之路,时代呼唤一支优秀的老年康复护理服务人才队伍。然而,仔细分析新医改政策不难发现,对于老年康复护理的改革内容较少,这就使得老年康复护理发展进程之路面临诸多不可定因素。如何顺应时代要求,探索并改进老年康复护理工作方式和体制制度,建立新的老年康复护理管理模式,已时不我待。

1.2本院老年康复护理事业发展前进中尚存瓶颈医院所在城区人口比例大,老年人口数量多,区内现有养老机构和设施床位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口需要,老年康复医疗事业的整体水平也不高。医院设有4个老年康复病房,核定病床200张,实际开放床位达到400余张,主要以高龄老人及久病不愈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为主要收住对象,大多数患者以养老为主;主要针对老年内科病的治疗,康复理疗科主要以仪器理疗为主。笔者所在院依托市一集团先进技术资源及设备优势,真诚为每一位康复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2010年共有200余人次的患者参加康复治疗,其中75%的患者症状恢复到改善,50%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但是,前行之路并非平坦,目前尚存以下瓶颈。

1.2.1康复专业人才的匮乏据了解,我国各类康复技术人员数量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康复技术人员与人口的比例太低。由于目前康复医学在临床中并未被大众所重视,笔者所在院缺乏康复专业人才,如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理师等,致使临床治疗与早期康复训练脱节。目前笔者所在院有康复治疗师6名,其中主治医师1名,要为全院患者提供专业的康复服务实在力不从心。且康复人才队伍主要来源于对原来的理疗和临床医师进行培训,康复服务缺乏专业性,为患者提供康复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康复效果也难如人意。

1.2.2康复护理人员的缺失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的数量是保证护理工作质量的基本条件,根据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要求,各医疗机构病房床位与护士的比例应达到1∶0.4,但笔者所在院目前病房床位与护士比例只达到1∶0.12,存在严重不足。即使按老年人口与护理人员配备比例3∶1测算,也存在较大缺口,康复护理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1.2.3康复护理知识的薄弱培训滞后是康复人才队伍扩展的重大瓶颈。在北欧从事老年护理专业的工作者均需接受护理专业或社会工作专业的正规教育,一般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此外,护理专业毕业后还需接受一年以上的老年护理专科训练。老年护理专业工作者除负责常规的护理工作外,还必须掌握各种功能训练的技术,配合康复专业治疗师对患者进行有关功能训练、康复护理和功能评价等。但目前国内护理教学在康复知识领域缺乏相应的教学课程,虽然医院医生、护士拥有医学知识,但没有接受过康复系列专业的正式教育。因此,笔者所在院大多数医务人员都缺乏现代康复知识和康复技能。如果患者因早期康复训练不能有效介入,患者就会失去最佳康复时机。

1.2.4康复治疗设备不全在许多发达国家,老人护理院和老人公寓从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出发,将居住环境布置得整洁、典雅、趋于家庭化,各项设施均以老人的舒适、安全服务为目标。在老人经常出入的场所都安装有扶手,配置各种助行器,设置无障碍通道。住所里设有只要能触摸键钮即可帮助开关电视机、门、电灯的遥控器,浴室铺有防滑胶垫,还有可用于调节升降高度的洗脸盆和扶手坐位便器。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还提供可推、坐、注射器、排便的多功能轮椅。目前笔者所在院的康复理疗设备还比较有限,拥有生物反馈仪、脑循环治疗仪、低周波治疗仪、超短波治疗仪等仪器,而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骨关节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后遗症的系统康复治疗和功能训练的设施尚不完善或基本没有[2]。

2国外老年康复护理发展的启示

2.1对“老年人健康”理念的重塑老年人的健康包含身体、心理、社会、精神和文化等多个层面,因此,老年康复护理的服务内容也是多层面的。各国老年康复护理内容对老年人健康理念的渗透表现在以下方面:重视疾病治疗同时,还重视疾病的预防、功能的康复和健康促进;重视身体健康,还重视心理卫生、精神健康、社会适应和生活质量。具言之,各国老年康复护理包括以下几类内容:如何发现、去除可能危害老人的隐患,如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用药不当等;促进老年人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技巧;多种慢性病并存的处置;鼓励和增强老人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维持、增进身心健康;协助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减轻痛苦;促进康复,减少功能丧失,补偿功能的损害和缺陷;帮助老人在患病和功能缺失状态下适应生活,提高ADL自理能力;关心老人心理健康,在老化引起的不幸事件和衰退过程中给予安慰和支持[3]。

2.2老年康复护理内容及形式因国情不同应有差异国外老年康复护理内容总体上来说可以划分为精神护理、疾病护理和生活护理三个部分。精神护理包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内容。疾病护理主要包括一般疾病护理、慢病护理、手术伤口护理、康复护理等。此外,日常生活护理在各国老年社区护理服务中占有很大比重,如喂食、洗涤、淋浴、口腔卫生、头发洗理、大小便、助行、供暖等老年人日常生活帮助服务;不少国家还将住宅改造(门口、浴室、厕所、厨房)和提供护理器具,作为改进生活护理服务的措施。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其老年康复护理的发展难免受到明显的地域政策和一定的历史渊源的影响,加上卫生服务体系、服务提供机构等现实条件的不同,使得各国老年康复护理服务内容及其组织形式略有差异,但单独来看,每一个国家均对其老年康复护理的服务内容有较明确的界定,服务的开展有较明晰的流程。

2.3根据评价需求建立老年康复护理评估体系在丹麦,是否需要接受老年康复护理服务以及接受怎样的服务,由专门的判定组织,而访问护士的作用则贯穿于始终。在做出判断之前,访问护士一般都要与利用者及其家属直接交谈,并在考察了利用者的身体、精神、自理能力和环境等因素后作出初步判断,然后向判定组织提出报告,最后才由运营主体的主管部门审定批准。在澳大利亚,老年康复护理需求评估工作由专门的老年护理评估小组组织实施,最常用的需填写老年护理服务申请与审批表,该表分五个部分:第1部分是申请者的情况,由申请人或其人填写;第2部分是批准的护理形式,由老年护理评估小组的代表填写;第3部分是申请者的状况,由评估小组中健康和老年保健部授权代表填写;第4部分是资料总结,由评估小组填写;第5部分是联邦政府卫生和家庭服务部门的有关官员签字、签发日期。评估小组评估后,根据不同的健康功能水平和资源可得性状况,老年人可获得不同等级的护理服务。在德国,老年护理有不同的等级标准,不同护理等级服务内容或服务时间等存在差别。需要护理的时间被划分为不同等级标准,这种等级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根据患者的身体、精神等状况所做出的护理判断。

3发展老年康复护理事业的设想和建议

3.1积极探索老年康复护理发展新模式根据笔者所在市所在地区“十二五”规划,笔者所在院即将转型为康复专科医院,成为所在地区康复医学中心。因此,积极探索老年康复护理新模式,形成提供老年人预防、保健、护理、理疗、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连续性综合性的服务,是实现家庭温馨、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结合笔者所在区卫生惠民工程,建立区级老年康复护理中心,应注重加强对所在地区老龄化社会面对的新情况、新特点及医疗服务的新需求等方面进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充分发挥医院康复护理主体职能,充分发挥医疗救护体系作用,完善老人治病、医疗、康复、护理新模式。

3.2努力完善老年康复护理体系的建设笔者所在院依托市一集团,成为三级康复医学网络中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环节。即急性期患者经三级医院救治后,转介笔者所在院为其进行后续的康复治疗环节,完成了康复从三级医院到区级医院到社区康复中心的过渡,为患者提供连续、强有力的康复护理服务。今后将进一步充分利用市一集团的医疗资源共享优势,逐步完善以市一医院康复中心为龙头,笔者所在院康复指导为主体,社区康复为基础的三级康复网络,初步构成满足辖区内多层次需要的康复训练格局[4]。与此同时,还将为社区康复专科医师提供不同层次的培训,以期将来满足社会不同需求。

3.3不断拓展老年康复护理服务新领域目前笔者所在院老年康复护理主要工作包括医疗护理、生活护理等。今后应不断拓展新领域:积极开展综合性的老年康复护理,为生活半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护理康复同时,还要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终末期护理等;为老人提供系统而适宜的作业疗法训练等康复服务,采取对其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方面的训练,为其重返社会和家庭做一些准备性的作业指导。如织毛衣、做手工艺品、辨认人物像片、更衣、唱歌、听故事、行走等ADL训练,或在模拟的家庭中进行生活训练,恢复老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增强患者独立生活的能力,使之能尽快适应生活的实际环境,为重返社会和家庭增加信心和可能,使患者达到治疗、护理、康复全程服务。

3.4积极引进和培训康复医疗技术人员加强医务人员康复知识的培训,重视培训一批临床康复专业治疗师、康复护理师、康复工程师、作业师、物理治疗等队伍,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康复护理技术水平、良好职业道德和高效管理的团队。坚持医、护、养三位一体,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分别施与不同的、特色的治疗救治、医疗护理、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等全方位爱心服务。建立起康复治疗网络以适应当代疾病谱变化所带来的医疗康复需求,努力提升医院康复水平,聘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专家教授为笔者所在院客座教授,并与市一康复科协作进行双向转诊,定期查房,联合管理,优势互补,为病员提供从临床到康复的全面医疗。通过招聘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举办各层次的康复医疗和护理培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老年专科护理工作者,鼓励从事康复专业的医务人员参加康复治疗师职业培训和资格考试,来提高康复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 彭兰地.发达国家老年护理经验及对我国老年护理的展望[J].护理研究,2011,25(13) :16-17.

[2] 孙秀.浅析社区老年护理健康教育需求[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10(6):32-33.

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篇(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444-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日趋严重,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西方社会在经济发展后也迎来老龄化的浪潮,但是我国现在仍处于发展中的过程,对于处理老龄化问题我国没有西方国家的优势。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案目前比较实用的就是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实现健康老龄化,这样带给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就会减少很多。这就需要彻底落实社区护理工作,实现对每一位老年人的健康护理。

1 社区护理在老年保健中的作用

1.1 慢性疾病的护理和预防。老年人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很高,极大的伤害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慢性病护理是社区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责。老年人的慢性疾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现在社区护理需要做的就是从根本上进行预防和病后的正确护理,对于社区护理人员要进行专业的慢性病护理培训,从根本上对社区老年人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进行专业的指导,对老年人的疾病进行专业的护理。让老年人自身提高健康保健的意识,从自身做起,做好健康保健工作,减少慢性病的发展几率。

1.2 心理疾病护理。老年人一般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精神障碍,尤其是抑郁、孤独,也很大程度的威胁到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目前,在全国尚未形成社区老年人心理疾病的识别和干预体系。心理健康是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护理是一个重要的责任,要对社区护理人员做进一步的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以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护理的专业技能,采用干预人群健康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以促进中老年人心理疾病的健康护理工作的进行。

1.3 健康档案管理。社区护理过程中,要对每一位老年人进行详细调查并做好记录,并将每一位老年人的详细情况报告给医生,对每一位患者都研究出一个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并进行持续性的护理,社区护理的特点要体现出来。

1.4 家庭康复护理。大部分的老年人的疾病都是需要回家进行康复治疗的,所以,家庭的康复护理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家人对医护知识并不了解,所以,社区护理就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老年人进行康复护理。所以,要对社区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可以成为康复医师的助手,帮助医生为老人进行家庭康复治疗、指导和护理工作。

2 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

2.1 护理模式不完善。社区护理服务目前还是不够完善的,很多护理工作还局限于传统的护理模式,但是已经无法满足现如今的老龄化的社会。社区护理局限在注射、输液、测血压等初级护理模式,主要是重复一个简单的技术操作,以协助医生完成治疗工作为主。和大医院就诊没有区别,不能体现出社区护理的优势和便捷,社区护理的模式还是存在很多的不完善之处。

2.2 护理形式单一。社区护理的特点是要发挥其作用,对社区的老年人有一个整体的、详细的了解,并对每一位老人都有针对性的护理规划,但是,目前的社区护理形式仍然比较单一,仍然局限于传统医院的护理形式,只注重医疗技术操作,忽视医护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而且仍然只懂得遵医嘱,护理人员对老年人的详细情况并不了解,这样一来,根本不能做出准确的健康护理。而对于整个社区老年人的健康评估问题更是毫无头绪,这也让社区护理进入了死角,并未发挥出社区护理的真正作用。所以,对于整个社区来说,这样的护理形式是单一的,并不全面。

2.3 护理人员结构不合理。社区护理中的护理人员结构存在很多问题,这也是因为社区护理并未受到医疗结构的重视,传统上社区卫生机构被视为养老院。即使将社区护理模式的概念融入社区护理中,但是社区护理仍然是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除此之外,社区护理不仅仅只是对疾病的护理,护理人员还要具备社会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社区内的老年人的护理做到专业而又全面。

3 老年人社区护理模式的前景

3.1 健康老龄化。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人类个体的老龄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健康老龄化,就是希望让老年人远离疾病,健康的安度晚年。除了社区护理做到位之外,还要让老年人提高健康意识,自我保健,自我护理,每位老年人都有着健康、乐观的心态。

3.2 老年临终关怀。临终关怀对于患病不愈的老年人是十分重要的,家人的照顾往往是局限的,但是社区护理可以通过科学、专业的医护技术让老人在临终前能够减少患病的痛苦,并且能够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快乐的享受最后的日子。

3.3 老年康复护理。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受到更多的重视。未来还会有老年病医院和养老机构,并配备各种服务。对于康复护理的选择性也更多了,老年人可以玄子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护理机构来恢复健康。老年康复护理应该包括老年人保护和老年康复护理,提供日常的医疗、护理、预防、恢复等服务。

总之,中国的社区老年人护理应结合国家的条件,基于参考国际社区护理人员和社区护理工作内容,探索适合中国的老年保健社区护理道路,所以,以社区为基础的护理,对老年人的保健护理有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篇(4)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4(b)-0148-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influence factors of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compliance in elderly patients, in order to explore nursing countermeasure. Methods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106 elderly patients who were hospitalized at Rehabilitation Center, Beijing Xiaotangshan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October 2016. The influence of age distribution, gender differences, cultural degree, course characteristics on treatment adherence were analyzed. The relev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treatment adherence of the patients of medium, poor compliance were further analyzed.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good, medium, poor compliance was 15.1%, 59.4% and 25.5% respectively. The age distribution, gender differences and course of disease had no influence to compliance (P > 0.05), while the different culture degree of patient had influence to compliance (P < 0.05). The top four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the compliance of elderly patients were health education unfulfillment (accounted for 65.6%), treatment timing unadvisable (accounted for 58.9%),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disease (accounted for 53.3%), body weakness, treatment process feeling fatigue, pain, and physical discomfort (accounted for 52.2%). 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health education, making personalized health education plan, putting forwar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mproving the nursing quality, and emphasizing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system are all feasibility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compliance in elderly patients.

[Key words] Aging;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Compliance; Nursing

S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住院患者中老年患者占据相当一部分比例,老年患者由于身体衰弱、疾病缠身,以及经济、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改变等原因,治疗依从性往往不高。依从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分析影响老年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并探讨护理对策,以期提高老年患者康复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10月在北京小汤山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康复病区住院的106例老年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住院2周以上者;③神志清楚,能正确理解并回答问题者。排除标准:①有智力、精神、语言、意识障碍者;②住院期间反复病情变化,需暂停康复治疗者。③不愿配合调查者。

1.2 调查方法

经参考相关文献,结合老年患者特点,自设治疗依从性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2]:①一般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e、患病时间、文化程度。②患者治疗依从性情况:患者能完全配合完成规定的康复治疗时间、次数者为全部依从(依从性好)、完成2/3者为部分依从(依从性较好)、完成1/3及以下者为不依从(依从性差)。③对部分依从及不依从患者调查影响其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共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106份。

1.3 质量控制

问卷由调查者本人及2名经培训的护士负责发放,对年龄较大及视力不佳的患者,由研究者逐条阅读给患者听,再由患者本人做出选择。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对依从性的影响

106例老年患者按治疗依从性程度分为依从性好、较好、差3组。患者不同年龄、性别、病程对依从性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文化程度对依从性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影响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

对90例部分依从和不依从的患者,调查其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健康宣教不到位,治疗时间安排欠合理,对疾病的认识不够,身体虚弱,治疗过程感疲劳、疼痛等身体不适占比例较高超过50%。见表2。

3 护理策略

3.1 加强健康宣教,制订个性化的健康宣教方案

老年患者由于感官的退化,反应较慢,行动迟缓,思维能力下降,因此,对老年康复患者健康宣教应做到反复多次、随时、及时。培养护士沟通交流能力,运用语言沟通交流技巧,采用关心、体贴的语气提出问题,语速要适当减慢,语音清晰,适当运用触摸和微笑等肢体语言增加亲切感。注意倾听,要让老年患者感觉到被重视。通过制作健康宣教手册增强宣教效果,手册设计形式、宣教内容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病区在显著位置张贴宣教展板,达到视觉强化,随时提醒[3]。

病区内设健康宣教室,定期组织患者及陪护人员参加病区健康讲座。健康讲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了康复医疗、健康管理、运动医学、饮食营养、康复护理等多方面内容。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不同,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也有所不同,护士根据患者对疾病认识、理解的能力不同给予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同时运用同伴教育的方式,邀请并鼓励康复效果突出的患者分享康复经验,病友间互相交流。有研究发现,健康教育在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

3.2 突出康复护理专科特色

为满足患者需要,更好的安排康复治疗时间,为患者提供早期康复护理,与科室主任和护理部研究决定在病区设康复治疗护士岗。经参考相关文献并参照其他康复医院护理模式,结合我院康复特点,拟每30张床位设置1名。任职条件为从事康复护理工作5年以上,护理大专及以上学历,护师及以上技术职称,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系统的康复医学知识,丰富的社会心理等人文知识的护士担任[5-7]。康复治疗护士的职责为负责协调安排病区病人的康复治疗时间,深入治疗室了解患者康复训练情况,组织安排病区患者康复评价时间,参加康复评价会,协助康复责任护士做好护理工作。

研究表明,早期康复干预对患者神经及运动功能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改进具有积极的作用[8]。我院康复中心于2016年4月起,在康复评价会的基础上,对所有住院患者在入院当日进行预评估,预评估会是由健康管理师、营养师、主管医师、护士、康复治疗师组成的康复治疗团队,为住院患者制订针对性康复治疗方案,对患者尽早开始系统康复治疗争取时间。康复护理模式强调“参与”护理、“主动”护理或“自我”护理[9]。康复护士通过康复评价会全面了解康复护理目的、对象、内容、技术,配合好康复技术人员对患者进行治疗护理。康复评价会还邀请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自理的患者家属参加。患者家属参加康复评价会不仅能够了解患者目前的功能状况、病情发展和预后,还可使患者家属参与到康复治疗中。在护士的监督和指导下,充分发挥病人及家属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体现康复护理的特点。并可取得患者的家庭支持,使家庭成员能够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团队,鼓励和支持患者完成每天的康复训练计划,帮助患者尽早回归家庭与社会[10]。

3.3 提高服务质量

提升护士形象,改变服务态度,将优质护理落到实处。针对老年患者身心疾病特点, 护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护理服务,从而提高生命质量。重视护士素质培养,护理部和科室定期开展护士服务礼仪培训,并通过礼仪表演、竞赛答题等形式,加强护士服务意识,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及服务理念。

通过对患者热情的问候,耐心细致的解释,合适尊敬的称呼,给予老年患者一个温馨的住院氛围。对老年患者的称呼加以改进,从以往的直接称呼患者姓名,改为为亲切的把名字后面加上“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这种方式既核对了患者的姓名,又增加了亲切感。亲切的语言,礼貌的称呼既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也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通过与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增强了护患信任感,使患者对康复治疗有了安全感,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11-14]。

3.4 提高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

护理技术操作是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熟练的技术操作,既能减轻患者痛苦,也能获得患者信任,给患者以安全感。科室对全体护士每月进行基础护理和康复护理理论知识及操作考核,每周进行业务培训。对老年患者难度较大的护理操作,安排有经验护士进行,减轻患者痛苦。同时做好低年资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工作,科室安排优秀带教老师进行培训考核,护理部考核小组按照计划每月对全院护士抽考技术操作,并将考核结果进行反馈。

运用激励机制,制定科室护理绩效考核标准,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对每次在院内操作及理论考试取得优秀成绩者给予奖励,不合格的予以处罚,严抓护理质量,科室各项工作严格按PDCA进行管理。

3.5 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护士可通过与患者家属和单位的沟通, 取得他们的支持与合作。家属及社会的大力支持是病人疾病恢复的坚强后盾。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思想工作,鼓励家属经常陪伴探视,生活上多关心体贴,给患者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对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取得家庭成员的配合,家庭成员间建立良好的和睦关系,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在康复期患者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5-16]。

3.6 及时观察到病人的心理状态、功能恢复的进度以及对康复的需要

老年患者由于身体各系统机能的衰退容易产生疲劳,疼痛等不适症状。在康复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病情的反复更易出现情绪波动,使患者丧失治疗信心,出现烦躁、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导致老年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元而复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细胞开始萎缩和减少,常容易发生与生理老化有关的心理问题,老年护理应该结合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的综合需求,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17-20]。

由于护士与病人的接触机会最多,时间最长,可及时观察到病人的心理状态、功能训练的进度以及康复治疗的效果,护士将所观察的情况及时汇报医师,医师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合理安排康复治疗时间和治疗强度,及时对治疗方案做出调整。部分老年患者由于心理问题导致对治疗出现过度反应,感疲劳疼痛等不适继而导致治疗依从性差,可在心理医师帮助下积极接受心理治疗,由心理治疗师根据老年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感疲劳及疼痛不适的原因进行适当的心理检查及干预,从而排除由于老年患者心理问题导致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银红,吕迎春.老年慢性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疾病控制效果与社会支持度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 9(32):3987-3988.

[2] 赖世芳,柳香梅,张兴蓉.老年患者治疗依从性存在的问题与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6):8888.

[3] 李妍,郭爱敏.提高ICU护士对使用呼吸机患者抬高床头依从性的策略和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4,1(49):40-43.

[4] 刘霞,贾琳琳.提高老龄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对康复效果的影响[J].齐鲁药事,2010,29(1):29-30.

[5] 田美景,毛小媛.责任制管理模式在康复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3):43-45.

[6] 张春花,杨琦清,许巧玲.康复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3,12(a):45-47.

[7] 陈菊娣,江春梅.德国康复护理现状[J].护理研究,2010, 24(11):3005-3006.

[8] 蔡真理,鄢琼,裴静波.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神经、肢体运动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0):127-130.

[9] 燕铁斌.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0] 陈峥.老年病多学科整合管理[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3.

[11] 陆根法.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0):926-927.

[12] 徐雪梅.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科技,2014,11(216):41-43.

[13] 孟共林,谢亮球.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分析及干预措施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4):2739-2741.

[14] 邱萍萍,康明强,李伟.肺癌术后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与疲乏、疼痛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2(29):21-23.

[15] 杨俊玲,徐宇红.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哮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1765-1767.

[16] 张倩,马红梅,张爽.基于内容分析法对老年护理定义的基本元素解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0):158-162.

[17] 钟印勤.优质护理服务对住院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1,8(36):109-113.

[18] 李善玲,杨新丽,黄萍,等.住院老年患者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及焦虑抑郁的关系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 8(29):68-70.

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篇(5)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3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12-02

围手术期,作为20世纪70年代后期形成的一个概念,将手术前、后有关过程与手术综合考量,通过不断改善各个环节,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服务[1]。由于相比于传统的护理理念,围手术期在“以患者为中心”理念中具有更显著的优势,因此这一概念自推出以来,就受到了医学界的重视。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白内障患者人数持续增长。由于老年患者特殊的身体特征和心理特征,强化围手术期护理对于促进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1 入院指导与术前护理

11 入院指导 较之于传统的护理理念,围手术期将入院指导作为重要一环。单华、郝春风通过对6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分析,指出在患者入院前,就有关的注意事项进行指导,对于患者手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他们认为制度化与规范化的入院指导,可以有效的消除患者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同时尽快的熟悉未来的生活环境。石莹在研究中,也指出作为围手术期的第一步,入院指导在消除患者恐惧、增进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的了解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12 术前护理 在进行白内障手术前,需要一定的术前护理。其中,心理护理又是最重要的环节[4-5]。苦智萍[4]指出虽然目前白内障摘除手术已经成熟,但是很多老年患者由于多种原因,在实施手术过程中,存在紧张、恐惧、担忧等不良心理情绪,这些不良情绪的存在将会影响手术效果。为此,有必要在术前进行良好的心理干预,通过认真回答咨询、增强患者信心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消除这些负面情绪给手术带来的影响,提高手术效果。此外,赵红[5]等人指出必要的身体健康检查对于手术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的身体、眼部等进行详细的检查,以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2 术中护理

在手术开始前,先要调试有关的设备,以保证这些设备在手术过程中正常运转,避免因为各种突况影响手术的进行。老年性白内障手术一般都是在表面麻醉下进行,病人可以清醒的感受到整个手术过程。因此,在手术中,患者的精神有一定程度的紧张,并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为此,需要通过多功能监测仪器对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进行连续监测[6]。此外,在手术中通过音乐辅助治疗,可以有效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2]。在手术中,舒适的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事项。让患者始终处在一个合适的,可以有效的降低手术中的疼痛感。医护人员也可以视具体情况,通过与患者简单的交流,以消除他们紧张和恐惧情绪[5]。

3 术后护理

31 术后注意事项 患者术后需要一定时间的卧床休息。张晓娟[7]等人认为患者最好取平卧位,不要随意移动头部,以减少不必要的头部活动。同时,密切关注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不要接触手术部位,防止感染[8]。在手术后的24h后,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换药等,在换药过程中,要强化操作细则,避免感染。对于有明显不适的患者,根据医嘱,进行相关的处理。

32 术后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被认为是现代护理的重要内容[9-10]。栗娜[11]等人指出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健康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通过对比健康教育组和非健康教育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恢复情况,证实经过健康教育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恢复效果与时间要明显好于对照组。因此,建议在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中,推动健康教育,更好的服务患者。苦智萍[4]认为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提高自我以及家属护理能力,从而更好的促进患者康复。

33 术后心理干预 术后心理干预作为现代护理的重要内容,其积极作用为国内外学者所肯定[3-5,12-13]。国外学者Burlew JA,Ferguson LS[12]认为术后心理干预是实现最优治疗效果的保证。他们通过对有关临床研究资料的统计,指出积极的良性的术后心理干预在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分析其原因,他们认为适当的心理干预增强了患者治疗信心,强化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自主性发挥,从而避免了单一依靠医护人员的传统治疗格局。国内学者龙江珍[14]以临床护理实践经验为依据,指出良好的心理干预在促进高龄白内障患者康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他们充分发挥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家属的家庭关爱、患者对健康的追求动力,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实现医护人员、患者家属以及患者本身三方面积极性的发挥,促进患者更好康复。

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篇(6)

老年脑卒中近年来呈频发趋势, 越来越多老年人罹患该类疾病, 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及预后生存质量, 是目前临床影响老年人生命质量的主要疾患之一, 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依从性是减轻患者身体及经济负担,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最好途径[1]。而采用家庭跟进式护理是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依从性的最好方式。构建良好运作的家庭跟进式护理模式, 完善护理机制是帮助患者摆脱生存质量低的最有效方法。本院近年来通过采取家庭跟进式护理干预的方式提升患者康复依从性, 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5月 ~2013年1月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26例。均符合我国新修订的神经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标准[2]。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年龄50~76岁, 平均年龄(63±13)岁;对照组年龄52~78岁, 平均年龄(65±1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常规住院护理, 观察组患者行家庭跟进式护理干预, 家庭跟进式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在患者出院时均给其建立一份电子档案, 记录其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家族遗传史等信息, 所有的电子档案按统一格式建设, 以便于日后管理和检索, 电子档案安排专人管理, 定期更新老人的康复治疗情况。电子档案的记录项目一定要详细到病情、个人信息、既往病史等, 每一个细节都不可忽略, 记录者要仔细校对每一个电子档案。在患者出院之后, 设置定期提醒机制, 就每个个体的特殊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方式进行提醒;建立一套医患之间的交流体系, 使老年人或者其家属能够定期知晓老年人康复恢复问题, 并及时采取相对应措施;对于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群体, 要定期举办健康知识推广活动。

1. 3 判断标准 康复依从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肢体功能活动康复锻炼是否配合;是否按时服用药物;是否定期复诊。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两组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依从性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活动康复锻炼配合度为89.6%、按时服用药物配合者85.1%、定期复诊配合者92.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2%、58.2%、41.8%, 观察组患者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脑卒中患者多因高血压等基础病急性发作所致, 患者在面对突发病情时心态没办法及时调整, 常会出现焦虑及恐惧的心理, 特别是出院以后, 缺乏专业医护人员的照料, 常会陷入焦虑甚至抑郁的状态中, 担心自己不能恢复到正常人的生活状态, 因此对出院后的一系列康复措施配合度不高。而这些负面情绪导致的依从性不高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睡眠也有一定影响, 甚至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3]。只有让患者理解出院后检查康复锻炼的意义, 才会提高患者康复依从性, 改善预后质量。而家庭跟进式护理是提高患者依从性的最佳方式。有研究结果表明[4, 5], 护理人员在家庭根据护理干预过程中进行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和自我护理, 有助于减少失用性萎缩, 促进健康, 而且护理人员经常了解患者的思想及心理动态, 对患者的情绪恢复有重要价值。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活动康复锻炼配合度为89.6%、按时服用药物配合者85.1%、定期复诊配合者92.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2%、58.2%、41.8%, 观察组患者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采取家庭跟进式护理干预可以及时了解患者预后情况并进行针对性指导, 有效提高患者康复依从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唐泓源, 杨明玉, 张黎明.老年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心理控制源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4(27):2841-2844.

[2] 庞久玲, 肖红双, 刘悦.护理干预对老年大面积烧伤患者依从性及疾病转归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18):2389-2390.

[3] 刘彩霞.音乐疗法在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进展.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4(31):3339-3340.

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篇(7)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老年骨科患者由于肢体活动部分受限,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极易出现意外事故,且护理难度较大。因此,在考虑老年患者特殊性的情况下加强护理服务意义重大。无陪伴式护理模式是指患者住院期间无需家属陪护,由护理人员承担全部护理任务,使患者在享受到优质的专科护理服务的同时接受精心、细致的生活护理服务[1]。我院实施无陪伴式护理模式护理老年骨科患者取得了不错的康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3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骨折患者中选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72.3±16.5) 岁,上肢骨折8例,下肢骨折14例,股骨骨折7例,椎间盘脱出6例,老年骨性关节炎11例;对照组男21例,女23例,年龄62-85岁,平均年龄(73.1±18.2) 岁,上肢骨折7例,下肢骨折12例,股骨骨折8例,椎间盘脱出7例,老年骨性关节炎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护理方法包括入院指导、健康教育及饮食干预等,观察组实施无陪伴式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2.1建立护理小组

根据我科护理人员的学历、职称、临床经验将其分为5个护理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名资历高、经验丰富、组织及沟通能力强的护士担任小组长,负责组内护理工作的调度,同时实行护士长领导下的小组责任制,护士长定期考核各组护理质量,对护理工作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表扬,并组织集中讨论会商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1.2.2无陪护理模式宣传

采用标语、宣传栏、小卡片等形式宣传无陪式护理模式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破除老年患者床前尽孝的陈旧观念,使老年患者以新的观念接受全新的护理模式,使患者了解无陪式护理模式可在最大限度减轻患者家属生活负担的同时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护理服务,提升护理质量。

1.2.3护理

老年骨科患者长时间卧床,肢体活动受限,对于不同的手术肢体或摆放要求不同。摆放要求结合人体力学原理,以合适的肢置或生理曲度保持身体舒适,通过取舒适防止身体受压,进而缓解身体疲劳,促进术后康复[2]。

1.2.4康复训练

由护理人员协助患者掌握康复训练时间和强度,防止过早训练或训练过度,避免出现骨折再移位、假体脱位或再损伤。及时纠正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的错误方法,防止出现骨折部位愈合畸形。

1.3评价指标

康复效果分为康复疗效和疼痛程度评分,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定康复疗效,参照《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3]中的相关标准对康复疗效进行判定。康复疗效=(护理后FIM评分-护理前FIM评分)/治疗时间,数值越高表明康复疗效越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量表[4]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具体评分如下:将一条长为10cm的标有10个刻度的标尺背向患者放置,标尺两端分别为0分端和10分端,其中0分表示疼痛最轻,10分为疼痛最严重,让患者在标尺上标出能代表自身疼痛情况的相应位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FIM评分及康复疗效比较

两组护理前FI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康复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护理前后FIM评分及康复疗效比较(x+s)

2.2两组护理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护理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护理前后VAS评分比较(x+s)

3 讨论

由于老年患者的护理具有特殊性,因此针对老年骨折患者的护理需围绕责任心、爱心进行,旨在为患者提供人性化优质护理服务[5]。多数老年患者的儿女因工作忙碌而对老人缺少陪护,无陪伴护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被应用于临床。目前无陪伴护理模式在西方国家已趋于成熟,但在我国仍处于试点与推广阶段。

无陪伴护理模式让护理人员真正走进病房,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近距离交流为患者提供全面的专科护理和生活护理。研究表明,老年骨科患者护理过程中普遍存在护患沟通不够、病情评估欠准、康复技能指导不足等问题[6]。无陪伴护理模式在避免上述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管床护士面对面康复训练指导、一对一健康宣教实现老年骨折患者护理12h在班,24h负责,确保康复训练的质量和安全性。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及护理进行全程负责,在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的同时提高康复治疗的依从性,通过细心、全面护理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进而实现医、护、患的融洽相处。本研究结果显示无陪伴护理模式可升高FIM评分,降低VAS评分,表明该护理模式有助于老年骨折患者康复,降低疼痛程度,使老年骨折患者真正体会到护理人员给予的关怀与支持,进而改善护患关系,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综上所述,无陪伴护理模式将人性化护理服务和人文关怀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通过护理人员对老年骨折患者护理服务全程负责提升护理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燕芳,彭湛贤,何波丽. “无陪”护理模式对老年骨科患者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1):3247-3249.

[2] 石荣光,李冬梅,王琳,等. “无陪”护理模式对老年骨科患者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49-50.

[3] 缪鸿石,卓大宏,南登昆,等. 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上册)[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68-94.

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篇(8)

糖尿病慢性终身性疾病,可引起眼、神经、肾脏、心脏、血管疾病及感染等慢性并发症,致残率及病死率较高。老年糖尿病更是因为其患者年龄较大,抵抗力较弱极易因此更加容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在我国目前这样一个“未富先老”的社会,由于如今的医疗体系尚不完善,无法覆盖到每一位老人,而一旦老年糖尿病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护理与康复训练,那么导致并发症的概率则会进一步提升。而通过家庭的有效护理结合社区的康复训练则能够有效的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身体状况,降低并发症的复发率以及死亡率。

1老年糖尿病家庭护理和社区康复的重要性

1.1家庭护理的重要性李爱军与陈守爱认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可影响全身各个脏器和组织,加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护理,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的血糖指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1]。张力等研究发现那些经过良好的家庭护理的老人的身体状况、心情以及生理指标各方面均优于那些没有受过良好家庭护理的患者[2]。从上述理论以及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护理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康复的重要性。

1.2社区康复的重要性郭薇认为我国目前由于医疗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医疗成本过高,例如在北京每名糖尿病患者的平均治疗费用在3500元左右,这样高额的就医成本并非是每一个家庭都能够承担的,而社区中心则相对价格较为低廉,能够被普通市民所接受[3]。周萍调查研究认为社区康复由于其成本较低,覆盖面较广,并且一般还能够为身体不适的老人提供上门提供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于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无疑有效弥补了传统医院治疗中的不足。[4]

2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护理的内容

黄雪认为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属的配合是分不开的[5]。李学惠认为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首先应该控制饮食。特别是身体较为肥胖的患者,饮食的控制特别重要。在研究中他们发现轻型的糖尿病患者,只要在家人的督促下合理控制饮食,便能够有效的控制病情[6]。

除了在行为上的治疗之外,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精神神经的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是近年来中外学者所公认的。戴素珍认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上的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多项研究证实,心理社会因素、社会支持及患者性特征在糖尿病发病及血糖水平的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7]杨宏宇与林文娟在《正负性情绪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反应研究进展》中也发现当老年人的心理状况不佳时身体内部的免疫能力的下降,而当心情舒畅时则会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3老年糖尿病患者社区康复内容

糖尿病这一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已引起国际上的极大重视。周萍认为由于我国目前的医疗水平以及医疗覆盖率的限制,导致许多的糖尿病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救治,而社区医疗站则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对一些病情并不是非常严重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为老年人节约一笔不菲的就医成本的同时,考虑到老年人金钱观与年轻人与众不同,因此社区康复治疗还能够缓解老年人的心理负担。张同君认为社区是老人所熟悉的环境,医生、护士等都互相认识,容易沟通感情,彼此有认同感、亲切感[8]。段晓红针对我国目前老年人的数量以及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现实情况认为当下我国老年糖尿病社区康复的具体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一是为老年糖尿病患者建立糖尿病专卡,帮助医生与护士有针对性的有效率的针对不同患者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二是进行糖尿病教育利用医生与护士的专业知识帮助老年人有效的了解自身的病情以及在特殊情况下应该采取的应急措施;三是组织患者之间的定期交流,通过大家的互相沟通以及经验交流在了解糖尿病的同时也建立起一张大家互相帮忙的社区互助网络。[9]

4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医疗体系上的建设却迟迟无法追赶上经济建设的脚步[10]。而糖尿病作为一种难以根治的疾病,其并发症众多,对于老年人的生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家庭护理以及社区康复的双管齐下能够有效的帮助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康复与治疗,抑制病情,为老年人营造一个美好的晚年生活,让他们无论是心里还是生理上都能够健康。

参考文献

[1]李爱军,陈守爱.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护理[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4):341-342.

[2]张力,李则宾,孙颖等.居家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护理现状调查[J].河北医药,2010(12):3554-3555.

[3]郭薇,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社区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8):460-461.

[4]周萍.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6):63-64.

[5]黄雪.老年人糖尿病的健康教育[J].广西医学,2001,23(6):1530-1531.

[6]李学惠.浅谈老年人糖尿病的饮食及护理[J].中华实用医学,2002,24(4):117.

[7]戴素珍.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当代医药,2009,15(7):92.

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篇(9)

老年性痴呆即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1],是一种渐进性的慢性退化痴呆,它以缓慢的智力脑力的减退为主要特征,最后持续演化为患者无法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及进行人格的控制。持续、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延缓病情发展[2],帮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我院在护理轻、中度的老年痴呆症患者方面应用了3+1的整体康复护理模式,即分期、分阶段评估、健康教育、认知训练与预见性护理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其中男54例,女26例;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75.3±5.7)岁。轻度患者60例,中度患者20例。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痴呆、重度痴呆、其他精神疾病和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选用相同的用药方案,对照组使用痴呆患者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3+1整体护理。观察组的护理方式如下。

1.2.1 评估及护理 (1)评估方法。对痴呆的严重程度使用长谷川简易痴呆量表进行评估,首先将患者分期、分阶段,其次评估老年痴呆患者的身体功能状态。评估身体功能使用日程生活能力量表(ADL),客观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2)护理干预。每周测评,在评测结果的基础上使用专业的康复护理模式,针对患者需求,制定护理计划并保证实施。

1.2.2 康复护理 (1)轻度患者可通过参与健康知识讲座及观看宣传图片,进行大脑的康复训练。(2)指导患者进行有益大脑认知的训练,并督促患者勤于练习。结合实际与经验,主要选择6种记忆和智力训练方法:拼地图、健身球、豆子、手指操、理解和表达能力及记忆训练。

1.2.3 语言功能 护理人员首先对患者的失语类型进行评估,再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语言功能训练。命名性失语主要表现在遗忘名称,在护理时可要求患者重复物品名称,反复记忆;运动性失语主要表现在构音困难,护理中对其示范口型,一句一字地教。也可选择短儿歌、诗词,与患者共同朗读,并让患者认读各式卡片,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

1.2.4 自理能力 护理人员将动作分解为若干部分,并制定训练步骤,先对教学动作作示范,患者模仿,如患者遗忘可配合使用口头提示,反复多次直至患者可独立完成。

1.2.5 认知功能康复训练推理 (1)物品归类训练,从动物、工具、食品、植物等内容中,选取一个内容,使患者联想并说出尽量多的有关物品。(2)定向训练,包括时间定向、人物定向及地点定向三方面。可在门上贴示醒目标志并给予时间、位置等简单信号,帮助患者定向。在陪同患者外出时,尽量让患者在不被帮助的情况下,自己辨别方向。(3)注意力训练,对患者提供游戏,指导患者阅读报纸图书,并根据患者爱好选择针对性的手工操作训练。

1.2.6 训练时间 通常情况下每天训练2-3次,30min/次。如需增加或减少训练时间,护士需同医师共同修订。

1.3 观察指标 采用ADL的评估方法对两组患者的自理能力进行客观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得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及t检验。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护理前评分比较无差异(t=1.21,P>0.05),观察组的护理后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护理后评分(t=5.87,P

3 讨论

我国目前有大约400万的老年痴呆患者[4],随着计划生育的施行,老年人口逐年增加,老年痴呆的患病率也逐年上升,这也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本次研究使用3+1整体康复护理的方式,在测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取可以改善或延缓患者病情的护理措施,帮助提高患者的记忆能能,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运用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手段,在痴呆患者的康复护理中,要注重护理评估的重要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痴呆症患者在通过3+1整体性的康复护理后,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语言功能方面均有显著提高,这将直接提高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3+1整体康复护理模式可以为其他医院实施更为专业的痴呆症康复护理提供理论指导,这一康复护理模式应在临床上普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临床痴呆病学[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

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篇(10)

1提高老年医学学科地位势在必行

学科、专业目录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指导作用和规范功能,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的基本依据。但2014年我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中把老年医学列在临床医学内科学(二级学科)下属的亚专科(三级学科),无形中弱化了老年医学的学科地位。首先,影响院校专业设置和老年医院建设及老年科室设置:目前我国尚无部级老年医学高校教育教材体系,缺乏系统的培养机制和标准;至今尚没有老年病医院和专科的基本构建模式,很多老年病房多属于干部保健科,无法与国际接轨和交流。其次,影响医师规范培训和人才培养: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疾病的特点,需要老年病科医生必须经过全科规范培训才能具备现代老年医学的专科知识与技术。但目前我国老年医学是内科学下属的三级学科,加上并未同步建立老年医学专科医师培训(3+2)体系与职称评定标准,导致大部分医学院校毕业生进入临床后,仍得不到老年医学正规培训,受职称晋升等体制影响,多数医生、护士对老年医学学科望而却步。所以,提升老年医学学科地位势在必行。

1.1符合老年医学特点

老年医学是研究人类衰老机制、人体老化规律、老年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以及与老年人身心健康有关的社会学等问题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医学学科,是老年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分支,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其研究范围包括老年基础医学、老年心理医学、老年临床医学、老年康复医学和老年预防医学,完全符合学科目录中关于一级学科的定义—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学科集合。

1.2符合老年医学建设发展趋势

“健康老龄化”的理念内涵和实践使老年医学的发展从自然科学的范畴向社会科学拓展,老年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应运而生;学科间的交叉整合使“老年医学”大学科的框架日渐端倪。运用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手段进行衰老与长寿机制的研究;以循证医学模式提高老年常见病的临床诊治水平,促进临床保健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已成为老年医学学科提升和发展的迫切需求。

1.3符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原则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统筹制定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政策和原则是适应社会需求,强化职业导向,创新培养模式,突出自身特色。提升老年学科地位,使老年医学学位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做到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满足社会健康战略规划要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健康老龄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等,规划十分重视加强老年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将老年医学、护理、康复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培养;要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位。因此提升老年医学学科地位,才能破解中国老年医疗及健康管理的困境,需要做到以下3点:1)呼吁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尽快修改2014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中把老年医学列为三级学科的做法,尽快把老年医学恢复到“二级学科”的定位。明确老年病专科医院和老年病专科建设与管理基本要求,建立完善的老年医学全科医师及职业技术培训。开展继续教育和远程老年医学学历教育。依托院校和养老机构建立医养结合和养老服务实训基地。2)建议高等医学院校和中等职业医疗卫生学校增设老年医学专业学位,并把老年学科列入国家重点专业学科建设规划,使其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优先发展和骨干引领地位。形成一支适应专业学位教育的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基础医学,3~4年级讲授老年病课,将老年病学列为毕业生必考核课目。3)建立部级老年医学专科医疗机构建设模式,并以此为标准尽快规范各地老年病医院和老年病科建设,逐渐形成以老年医院或老年病科为中心,联合下游中长期照护,构成区域老年医疗服务网,才能将老年健康管理真正落地。

2老年健康管理理念亟待全面提高

2.1老年健康管理应具有“六全”理念

2.1.1全人管理

重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不仅“管病”,更要“管人管心”。一方面,既有基础疾病的管控,更要有心理精神的慰藉和满足,身心并护;另一方面,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医学模式应用于老年医学,全面收集关于老年人躯体、精神和社会需求的信息,以制定个体化的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照护与长期随访措施,强调改善和维护器官功能,维持老人自我照顾能力,积极融入社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维护和尊重老年人的权益和尊严。2.1.2全程管理转变既往碎片式的健康管理模式,建立集无病院前预防、有病院内救治、病后院外康复、日常居家照护、临终安宁疗护“五位一体”的连续、动态、覆盖健康管理全程的系统化医疗保健服务体系。2.1.3全域管理健康管理覆盖老年人的生活全域,包括个人-家庭-社区-环境,诸如居家环境的软硬件建设,无障碍化改造台阶、电梯、卫生间安全辅助设施改建等;提供老年人生活服务的家政、商业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和健康理念行为的规范。2.1.4全方位管理做到防治并举、康复照护并重。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时机、场合、手段,加强老年慢性病的知识宣教,提倡健康生活方式,积极防病;在科学防治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介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依托有关医疗培训机构,开展居家照护培训,促进医养结合。2.1.5全科管理结合老年“共病”(一体多病)的诊疗需求,改变单病诊疗、专科诊治为主体的医疗模式,进一步规范多学科团队的综合评估,“共病”的诊治流程及全科医护人员的培训;强化全科能力素质培养,以支撑日常健康管理中的整体评估、科学管控。2.1.6全民健康教育特别是针对我国老年人群常见的慢性病开展健康宣教,突出危险因素、预警及监控指标、生活指导、病后康复等知识的普及,引导老年人群认识慢病、转变生活方式、科学防控和主动康复。健康教育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2.2创新管理模式传统医患“一对一”诊疗模式难以满足老年健康管理的多样化需求,多对一的学科团队保障、整合多方资源的“互联网+”平台应需而生。

2.2.1老年多学科团队为管理提供保障

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既包括健康老年人预防保健,也包括患病老年人的多学科诊疗;既包括居家照护、社区老年人的日常保健,也包括住院老年人的综合救治和临终关怀。以上需要转变模式,建立由老年患者、家属、医护人员、药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学家和社区服务人员等组成的“多对一”新型慢病防治团队。

2.2.2“互联网+”为健康管理提供平台支撑

依托“互联网+”医疗平台,通过互联网及远程医疗,将老年人、多学科医护团队、家属、陪护、卫生经济师及社区服务人员都纳入平台内,实时反馈、实时评估、实施决策、实时干预,实现医养体系的生态重构,才能让老年人在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享受到更加人性、便捷、适宜、合理、经济的医疗服务,真正实现居家-社区-医养机构的无缝衔接和深度融合。

2.2.3突出管理重点

1)慢病预防:WHO指出,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可预防80%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55%高血压和40%肿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肿瘤和糖尿病是我国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存在着共同的危险因素,其中吸烟、饮酒、不合理饮食和运动及肥胖、心理障碍等危险因素是可干预的,也是慢病防治的主要切入点。针对多个危险因素开展综合性社区干预是有效预防和控制慢病的最佳手段,具体包括: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加强老年人健康教育、制定常见慢性病的社区卫生服务防治指南等,积极构建以预防为中心、健康为主导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将生活方式治疗融入医生的职业行为和行动,将生活方式治疗纳入医疗服务项目与医保支付范围,通过经济杠杆制约倒逼百姓掌握自我健康管理。

2)综合评估:老年综合评估是目前欧、美、日等老龄化国家老年健康管理、疾病诊疗中的常规手段。综合评估需要多个学科医师参与,主要内容为筛查影响老人疾病预后和增加死亡率的老年综合征,包括:疾病状态、生活活动能力、步态与平衡功能、感觉器官功能(主要评估视力、听力)、认知功能、抑郁症、营养、尿失禁、社会功能、环境和心灵层面评估等。其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对多器官功能的评估,筛查潜在的老年临床问题,并据此对老年患者进行分级管理、指导临床干预决策和进行转归预测分析。

3)早期康复:早期康复介入对老年患者,特别是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后老年患者的病情恢复十分重要,其方法包括物理疗法、强制性运动疗法、中医疗法、理疗以及心理康复等。研究表明,早期综合康复介入有助于保持患者病后的良好心理状态,可使患者对自身疾病具有科学、全面的认识,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心理抑郁或焦虑,产生积极情绪配合治疗;鼓励早期下床活动、指导其进行各种肢体功能康复性训练及运动,有利于防止肩关节脱位、肩手综合征的发生,有利于避免或减少感染性、失用性、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早期介入康复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4)居家照护:老年人的居家照护不等于简单的居家+照护,而是一个提供专业照护的完整服务体系,由医师、护士、护理师、心理咨询师、康复师等各类专业人员组成。其服务内容包括健康照护与社会照护。健康照护是由专业人员提供或在其指导下,以康复保健为目的的照护服务;社会照护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辅助等服务。在实践中,二者并没有严格的区分,而是相互渗透,既关注并服务老年人的社会需求,还兼顾康复、护理、精神心理的需要。我国居家照护工作起步较晚,有关专业照护模式尚未形成,需要进一步规范、加强社区医务人员、志愿者、陪护员的培训与指导;同时要重视对高龄、丧偶、空巢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指导老年人正确的自我评价,通过组织老年群体活动,促进老年人间的交流,达到促进心理健康、心身并护的目的。

上一篇: 口腔健康科普知识 下一篇: 风险投资退出的途径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