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资料
2004年6月-2011年6月死亡的老年患者191例。其中男性185例,女性6例;年龄62~93岁,平均年龄77.3±5岁,>60岁组6例,70~79岁组68例,>80~89岁106例,>90岁组11例。其中恶性肿瘤97例,呼吸系统感染30例,脑血管疾病53例,慢性肾功能衰竭18例,肝硬化4例,肺心病10例。
2 护理干预
2.1 老年病人临终的生理特征及护理干预:临终病人处于独特的人生阶段,具有特殊的生理特征,临终病人大多数具有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肌肉张力、感知觉、意识等改变。而老年临终病人除以上生理改变以外,还有以下临床特点:疾病和衰老同时存在;症状体征不典型、并发症多;反应迟钝,主诉不确切。
2.1.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观察四肢温度及颜色的变化,注意保暖,必要时采用热水袋保暖。因老年人感觉减退,临终患者常常伴有水肿、感觉减退、呼吸困难、骨质疏松等。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引流、翻身拍背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张口呼吸者注意保持呼吸道的湿润:遵医嘱雾化吸入、湿纱布盖于口部、液状石蜡油口唇。
2.1.2 减轻患者痛苦:晚期肿瘤患者多出现难以抑制的疼痛,成为临终关怀的重点。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应用三阶梯疗法控制疼痛。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帮助病人采取最有效的止痛方法。如松弛术、音乐疗法、催眠疗法、外周神经阻断术、针灸疗法等。与医生进行有效的沟通,遵医嘱应用相应的镇痛剂,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疼痛。
2.1.3 做好基础护理: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每天口腔护理2~3次,保持口腔清洁,有活动义齿者感到不适或意识障碍时及时取下。保持皮肤清洁,大小便失禁者应及时檫洗干净,保持会皮肤清洁干燥。给予舒适卧位,翻身时注意各导管的位置,避免用力牵拉,以免引起患者不适或疼痛。适当保暖,使患者获得心理和躯体的舒适。及时更换床单及衣物,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并在皮肤窿突处垫棉圈或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的发生。
2.1.4 营养支持:为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根据病人的饮食习惯,尽量满足病人的饮食要求,注意食物的色、香、味,适量喂食喂水,少食多餐,防止呕吐及误吸误咽。有吞咽障碍者给予鼻饲或完全胃肠外营养,保证病人的营养供给。
2.2 老年病人临终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美籍精神病学家伊丽莎白・库乐・罗斯博士提出了临终患者的五个心理阶段: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和接受期。在实际护理过程中,患者的心理特征受个体差异、文化程度、个人修养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和反应。
2.2.1 针对各期患者的心理特征,护士要主动接触患者,了解他们的基本要求,尽可能的予以满足。在交谈中注意倾听,充分理解和宽容患者,以诚相待。鼓励患者宣泄内心的郁闷。讨论患者感兴趣的问题,肯定患者生平成绩及自我实现的程度。以兴趣刺激兴奋,刺激尊严的需要,产生自我鼓励,达到兴奋大脑皮层消除焦虑、恐惧的心理,提高对生理痛苦的应急性和耐受力,予以生存有利的支持。同时,护士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要注意传递积极信息,鼓励患者树立更加积极的心理,使患者顺利度过临终期。对一些意识清、言语表达不清或失语的患者,护士更应用“心”为患者服务,必要时紧握患者的手,使患者感到你确实在关心他们,使其心理感到欣慰。
2.2.2 尊重患者:护士应真诚关爱患者,重视患者的生命价值。因为在我科住院患者都为离退休老干部,心灵上特别需要尊重。虽身体虚弱仍坚持自理,护士对患者的卫生要求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使患者恢复自尊心、自信心、自我价值感和希望。
2.2.3 鼓励患者平静面对死亡:一旦患者病情恶化,护士应帮助家属避免慌乱,另外要使患者本人平静地面对死亡。护士要做到:耐心的解释;根据患者的听觉反应判断病情;询问患者本人有没有想做又没有做的事;尽可能让患者与家属在一起;趁患者意识清楚,让他见想见的人;患者去世后要充分保证患者家属表达悲伤的时间。
2.3 健康教育:加强家属的健康教育,增强解决问题的协同性。积极解决和协调家属成员的矛盾,鼓励其参与患者护理计划的实施,发挥其对患者积极的支持作用,增强患者护理实施的效力,同时也有利于家属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摆脱出来,对患者“优”死和存者“好”生均有益。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编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333-02
临终关怀护理是对临终患者采取的特殊性护理,其主要受众为老年人和一些癌症晚期患者,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临终阶段的生活质量,并减轻患者死亡痛苦[1]。而有关资料显示,结合人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则更高显著提高临终关怀护理的质量,因此本组探究选取自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接受临终关怀护理的老年人42例,对其采取对照护理的方法,以此评价人性化心理干预的临床价值。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42例老年临终患者,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龄66-83岁,其中癌症患者28例,其他疾病14例,其中多数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症,其临床症状主要为失眠、疼痛、呕吐恶心、食欲不振、呼吸障碍、下肢水肿、褥疮便秘等。事先告知所有患者本次探究的方法与目的,签署同意书后开展本次探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临终关怀护理,予以患者基础护理、饮食护理、对症疾病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我院提出的人性化心理干预,在患者入院后,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消除其恐惧心理,了解患者内心的需求,并且在日常护理中,不时的予以患者鼓励,促使患者克服病痛,同时增加患者与家属的沟通时间,以家庭的温暖,来减少病痛对患者的折磨,使其具有健康向上的精神,从容的面对死亡[2]。评价方法:两组患者在入院后进行1-6个月的临终护理,首先记录护理中出现的急救次数和结果,其次采取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综合测评,主要涉及其身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以及认知功能等,最后统计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3]。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0.3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
2 结果
采取对照护理后,两组患者临终阶段的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其中对照组急救9例,2例抢救无效死亡,观察组急救1例,无死亡。而且综合评价各组患者生活质量,观察组患者的评分(85.8±8.6)分,显著优于对照组(71.2±4.3)分,P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其相关服务模式的转变显著提高了对患者的服务水平,尤其是对临终患者采取的临终关怀护理,更加体现了人性化的改革理念[4]。而且根据近些年的临床应用情况来看,其护理质量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基于这一理念,我院认为应该在临终关怀护理中更多的融入人性化心理干预,而且根据本组探究结果显示,它能够完善临终关怀护理效果,并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一致认可。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对本次探究进行如下总结。
我院所采取的临终关怀护理,是以人性化心理干预为主要护理理念,将其贯穿到每一个护理环节中,通过循序渐进的心理护理,来增强患者面对死亡的乐观态度,并通过常规护理,来减轻病痛对患者的折磨。在患者入院后,首先会建立详细的临终关怀护理档案,之后根据患者临床资料,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模式,其次会予以患者充分的尊重与心理支持,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消除患者对死亡的恐惧,促使其建立正确的死亡观,而且还可以采取心理引导的方法,转移患者对病痛的注意力,再者还要多和患者家属沟通,尽量使患者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最后要得到患者的充分信任,并尽最大的可能完成患者的临终愿望,使患者可以安心面对死亡。在对观察组的护理中,笔者发现经由人性化心理干预后,患者对一些常规护理的配合性显著提高,而且可以乐观面对自身情况,毫无畏惧的直视死亡,并且根据本组资料也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人性化心理干预后,其生活质量与护理效果都显著优于对照组,以此提高临终生活效率,并且还能得到患者和家属的认可,进而减少医疗纠纷发生率。
综上,人性化心理干预可以提高老年人临终关怀护理质量,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路颜羽,路雪芹,白琴,等.城市社区老年人护理意愿及临终关怀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9,24(20):82-84.
[2] 吴俊亚.浅谈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临终关怀与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04(11):157-158.
[3] 石玉玲.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心理护理研究进展[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员报.2010,(04):39-42.
[4] 刘妙仪.老年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护理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09(24):3085-3087.
刘喜珍. 老年人的临终需求及其临终关怀的伦理原理[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7, 20(4): 48-51.
Sepúlveda C, Marlin A, Yoshida T, et a1. Palliative care: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global perspective[J]. J Pain Symptom Manage, 2002, 24(2): 91-96.
Department of Health. End of life care strategy-promoting high quality care for all adults at the end of life[R]. 2008. 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attachment_data/file/136431/End_of_life_strategy.pdf.
Gomes B, Higginson I, Calanzani N, et al. Preferences for place of death if faced with advanced cancer: a population survey in England, Flanders, Germany, Italy, the Netherlands, Portugal and Spain[J]. Ann Oncol, 2012, 23(8): 2006-2015.
Grunier A, Mor V, Weitzen S, et al. Where people die: a multilevel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influences on site of death in America[J]. Med Care Res Rev, 2007, 64(4): 351-378.
Stajduhar KI, Davies B. Variations in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family members’ decisions for palliative home care[J]. Palliate Med, 2005, 19(1): 21-32.
朱孔东, 王革, 谭景琛. 社区卫生发展及筹资与补偿政策[J]. 中国卫生经济, 2007, 26(7): 18-20.
蔡明, 王国斌. 对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思考[J]. 医学与社会, 2007, 20(6): 9-10.
钟宁, 孙伟, 王海琴.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临终关怀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31): 3589-3591.
朱利军. 浅谈社区临终关怀的护理工作[J]. 医药前沿, 2012, 8: 284-285.
辛喜萍. 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护理与实践[J]. 青海医药杂志, 2013, 43(3): 73-74.
孙旭海, 路奇, 金琳, 等. 晚期癌症患者社区居家临终关怀服务效果观察[J]. 中华全科医师, 2013, 12(11): 904-905.
赵玉蓉. 浅谈癌症患者的社区护理[J]. 心理医生(下半月版), 2012, 18(10): 251.
刘春玉. 社区护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159-160.
邓若云, 葛文娥, 丁振华, 等. 音乐疗法辅助吗啡减轻肿瘤患者疼痛的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 2010, 16(30): 3624-3625.
Bradt J, Dileo C, Grocke D, et al. Music interventions for improving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outcomes in cancer patients[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1 Aug 10;(8):CD006911. doi: 10.1002/14651858.CD006911.pub2.
Huang ST, Good M, Zauszniewski JA. The effectiveness of music in relieving pain in cancer patie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Int J Nurs Stud, 2010, 47(11): 1354-1362.
刘琳琳. 临终关怀的护理进展[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35): 274-275.
于海燕. 社区临终护理研究[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14): 140-141.
陈爱鱼. 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J]. 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8): 1066-1067.
曹韵贞. 名医会诊艾滋病[M].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6: 23-25.
谢新永. 老年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的探讨[J]. 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4): 518-519.
周玲君. 癌症患者临终关怀准入系统的构建研究[D]. 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 2009: 33-34.
The Royal College of Nursing. The community nursing workforce in England[EB/OL]. [2012-05-05]. .uk/direct.
肖丽, 孟凡红. 探讨影响社区护理服务内容的因素[J]. 中国农村卫生, 2013, 6(2): 208.
李映兰, 欧阳玉燕. 我国的临终关怀模式探讨[J]. 现代护理, 2002, 8(11): 880-881.
蔺晓贤. 21世纪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展望[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1, 25(6): 73-74.
陈春燕, 罗羽, 谢容. 当前我国临终关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护理管理杂志, 2005, 5(2): 26-28.
刘晴暄, 陈竹卉. 国外临终关怀发展动向[J]. 中国社会工作, 2013, 15(21): 26-28.
孙晓, 田梅梅, 施雁. 社区护士社区护理相关技能实践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J]. 中华现代护理, 2012, 18(33): 3974-3979.
邹敏, 徐燕, 袁长蓉. 三甲医院护士姑息护理知识掌握现状的调查[J]. 护理研究, 2006, 20(12): 3133-3134.
宋莉娟. 英国社区护理人员培养和使用的启示[J]. 护理杂志, 2013, 30(22): 60-62.
陈秀明. 长春市社区护士姑息护理认知现状的调查[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1.
卫生部.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J]. 中国护理管理,2012, 12(2): 5-8.
卫生部. 2012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J]. 中国护理管理, 2012, 12(5): 5-6.
施捷. 上海3年内完成临终关怀服务全覆盖[N]. 新民晚报, 2014-4-24(A6-7).
唐美芳. 在社区开展临终护理的重要性[J]. 中外医疗, 2010, 29(24): 132.
1 开展临终关怀的意义
1.1 适应了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预计2025年,≥60岁的老人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8.4%;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4.5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4%,占亚洲老年人口的36%。也就是说到那时地球上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是中国的〔2〕。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潜在的临终服务需求,在中国大力推广临终关怀已刻不容缓。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疾病谱的改变,目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这些疾病均表现为相对缓慢的发展过程,致使大多数老年病人在疾病与死亡之间徘徊。而现代社会1对夫妻1个孩子组成的家庭愈来愈多,这些人在临终之际将会只有1个子女照护,其精力往往不够。因此,临终关怀护理是满足临终老年患者“老能善终”的最好举措。
1.2 彰显了人道主义的真谛 “人道”指关爱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地位、价值等的思潮和理论。在以孝道为根基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背景下,“善终”既是老年人在人生最后阶段的道德选择,更是孝子的道德义务以及整个社会的道德责任。在中国古代的父权家长制下,老年人处于霸权地位,他们在家族中的权威是不容侵犯、不可动摇的。当家族的年长者生病或至临终阶段时,全力救治、给予其伦理关怀不仅是孝道,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固有的道德方式。作为最普遍、最一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当今社会老年伦理关怀的底线。给予老年临终者全面的伦理关怀、使之完满地走向生命的终点,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临终关怀不仅体现了一种医学人道主义精神,也体现了一种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精神。
1.3 节约了卫生资源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卫生资源严重不足的现实,而且这种局面在短期内也难以迅速扭转。所以,卫生资源的分配要坚持从社会和人类的利益出发,坚持最有效、最合理的原则,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关注生命质量和人口素质。对生命个体的生物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进行判断,据此来决定卫生资源的投向和分配。如果将卫生资源大量运用于不治之症、生命质量十分低下、不可逆转死亡的生命个体上,不仅降低了卫生资源的效益,而且对病人、家庭和社会均无法体现道德价值。对那些身患不治之症的病人来说,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可以减少大量的甚至是巨额的医疗费用。如果将少数人的高额无效的费用转移到其他多数人有结果的治疗上,医疗保险费用能够获得最大的效益。临终关怀一改过去对任何病人一律实施医治的做法,承认医治对某些濒死病人来说是无效的客观现实,通过对他们提供舒适的照料来替代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实质上体现了对病人及大多数人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此,临终关怀不仅是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2 临终关怀的影响因素
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近20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差很远。在发达国家,已经有70%~80%的老人享受到了临终关怀。而目前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99%的老人没有享受到类似的社会关怀〔3〕。
2.1 传统的死亡观和“孝道”观 中国由于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认为死亡是不祥和恐惧的象征,对死亡采取否认、蒙蔽的态度,在言语中避免谈及死亡。即使护士也和他人一样,缺乏正确的死亡观。据调查,能“很公开”地谈论死亡情况的仅占37%〔4〕。中国人重视生,致使对死亡的真实意义缺少理解和认识。而临终关怀是一个帮助病人走向死亡的过程,它使死亡在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之间公开化,对人们的传统死亡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另一方面,自汉代以来,“孝”被提到与天等同的高度,百行孝为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总是把父母临终时子女是否亲自服侍在侧直至送终作为评价子女是否孝敬的一个标准。这种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中国人的心里。中国的传统的孝道,忽视了濒死者的自身的需求,或者说道德诉求。对于濒死者是否有什么未了的愿望,或者对提高死亡的质量没有进行关注。临终关怀其就是要从濒死者出发,围绕提高死亡质量的一种护理方式。这种方式在孝道下,往往被忽视。
2.2 缺乏专业队伍 临终关怀是由医护人员、社会学者、心理学者、伦理学者、律师、志愿人员和宗教人士等共同参与和完成的,是一个立体化社会服务机构〔5〕。由于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社会文化趋向于农业文化,从事心理、伦理、社会学工作者较少,宗教人士参与社会活动很少,还不能有效地建立起全面的临终关怀。而且很多医护人员的观念中只重视治疗而轻视病人的自身需求与感受。有资料表明,25.78%的护士不愿意从事该项工作〔6〕目前临床上接受过临终关怀系统理论学习者为数甚少,大多数医务人员没有经过相应培训,对临终病人仍采取以治疗为主的服务方式,不考虑老年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造成老年临终病人的医疗费用过高,同时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7〕。
2.3 资金来源不足,服务机构少 自1988年在天津医学院我国的第一所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后,全国各地也因地制宜地创办临终关怀服务机构,目前已有100多家。但对于我们有13亿人口,尤其是老龄人口逐渐增多的大国,无疑是杯水车薪。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制约着临终关怀机构的发展。由于医疗设备的不足及卫生资源的匮乏,目前除了李嘉诚先生捐助的20所宁养院外,其余的临终关怀机构要靠医疗收入来维持,这大大阻碍了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据1998年4月美国相关部门的调查,其65%的临终关怀医院为非赢利机构,具有明显的福利性。而我国目前临终关怀机构还不属于慈善范围,政府没有专门的资金,绝大部分临终关怀机构没有纳入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当中。医院为维持运转需向患者收取相应的费用,这无疑使部分低收入老人望而却步,也影响了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2.4 医疗体制束缚 在现行医疗体制下,医生对治疗无望的患者没有决定放弃治疗,实行临终关怀的权力。只要家属或患者坚持医治,医生将竭尽全力挽救患者生命。美国兰德中心临终关怀计划主任乔安娜·林认为,我们必须改变对待死亡的态度,使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以人工呼吸机、心脏起搏器、血液透析等方法来维持朝不保夕的生命,而采取舒舒服服地过上几天开心日子的方法来结束自己的生命〔8〕。因为医学技术进步的本意应该是提高生命质量,而不是仅在于设法机械地延长个体在世的时间,面对必然的死亡和临终抢救的痛苦,更为人性化的选择应该是改善临终生命的质量,使其安详而有尊严地走向死亡。临终关怀正是承认医治对某些濒死病人来说是无效的客观现实,通过对他们提供舒适的照料来替代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实质上人道主义的体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
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
3.1 开展“优死”教育,重塑“孝道”观和医学观 在全社会普及死亡教育,打破死亡话题的禁忌,帮助人们减轻或消除死亡恐惧,使每个人从观念上能接受死亡,对待“优死”像对待“优生”、“优活”一样,是开展临终关怀的基础。所以实施临终关怀教育,对医护员进行临终关怀教育是首要环节,对患者及其亲友进行临终关怀教育是重要环节,对学生进行临终关怀教育是关键环节,对群众进行临终关怀教育是基础环节〔9〕。医务人员可根据病人的性格、职业、社会经历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灵活运用沟通与交流的技巧,开展死亡教育,让老年临终患者在临终时充分感受到人世间的真情和温暖,帮助他们度过死亡阶段。
“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家庭伦理观,衍生出了家属如果把癌症病患者或者濒死者送进临终关怀医院,就等于宣布他们死亡,放弃治疗,病人家属在情感道德上无法接受。医院或者医护人员同时也迎合家属的伦理要求,对濒死者的病情知情权漠视,忽略了濒死者参与临终关怀的过程。因此,应当建立一种新的家庭伦理观念,要考虑濒死者的伦理价值诉求,以“善终”为价值,以“善终”行孝道,这样更能符合濒死者的意愿。病人家属把病人送进临终关怀医院之后,家属和医务人员都应当围绕病人在最后阶段的伦理要求,围绕如何提高死者的尊严和生命意义,积极帮助和鼓励濒死者参与临终关怀。它实质上体现了对病人及大多数人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
3.2 打造优秀的临终关怀队伍 经验表明,优良的服务质量是临终关怀事业得以克服成见,赢得社会支持的关键。而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由于起步较晚,且受资金不足的限制,许多临终关怀机构的服务质量亟待提高。椐调查,临终关怀的参加人员大部分为内科医生、护士及家属,其他如法律顾问、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较少加入到临终关怀中。医生、护士仅有一半参加了初级临终关怀专业培训,仅有70%人员学习了心理学,对临终关怀的知识、意义尚待全面学习。因此,要加强临终关怀团队建设。从学校开始,就应当把临终关怀作为护理教学课程中学生必须掌握和考核的内容;对需要进入临终护理工作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不仅从理论中加深对临终关怀的理解,还要在实际工作中予以指导;也可以采取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对在职医护人员通过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专业素质和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建立临终关怀专业团体,创办专业期刊,开展学术交流,不断学习欧美国家在临终关怀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经验。
3.3 多渠道扩大和建立临终关怀机构 临终关怀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目前,国外的临终关怀机构多属福利性质,其经费来源大多为社会赞助与捐赠。而我国的临终关怀机构由于国家对此没有固定投入,社会募集基金的渠道有限。造成我国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才有100多所临终关怀机构,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临终关怀的发展需要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依托,根据我国的实际,临终关怀机构的建立,不能光靠政府的资助,应采取多种形式如基金资助、企业参与、个人捐赠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地发展临终关怀,同时注重临终关怀机构的社会效益和福利性,注意医院施救、指导与家庭护理相结合,充分的利用了社会资源。我们也可以参照外国经验,考虑根据国情改革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将临终关怀纳入医疗保险范围,争取最大限度的社会支持,改善现有的临终关怀机构的医疗设施,营造良好的医护环境,使病人在舒适的、温馨的环境中度过有限的时光。
3.4 建立并完善政策和法律体系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老年慢性病的增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政府将越来越重视临终关怀事业的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将有限的卫生资源合理分配利用,以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为此,政府应尽快制定并完善相应政策与法规,以保证临终关怀服务的规范化管理,使其得到迅速发展〔7〕。政府可以将临终关怀列为医保的范围,免去病人及家属的后顾之忧,使得更多的病人享受这一福利。在具体操作中,制定一整套严密的规章制度,既通过全方位的服务保证该制度的享受者获益,又完全从我国现实的财力出发,将提供的服务仅限于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内,确保临终关怀服务健康、有序、持久地运转。同时,发展临终关怀事业除了医疗机构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认可,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加大投资教育力度,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把对患者实行临终关怀的决定权、实行临终关怀的方式、临终患者的权力等问题纳入法制化的程序,为临终关怀的开展提供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义庭,李 伟,刘 芳,等.临终关怀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727.
2 杨建兵.在我国推广临终关怀的必要性及其伦理原则〔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14(6):256.
3 茅竟伟,乔丽枝.谁来关怀“临终关怀”〔J〕.世界医学杂志,2005;3:30.
4 杨 晶,张金环,刘玉春,等.医务人员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0):6057.
5 石大钋.医学中的伦理纷争〔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326.
6 孙建萍,占巧云,牛建华.临终护理中护士的心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3):15961.
老年人群是一个需要引起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我国是老年人口大国,老年人口总数达1.56亿[1]。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临终关怀服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临终关怀,是指为患者和患者家属给予全面的照顾,包括给予其医疗、护理、精神、心理等多方面,使患者在临终前的生命受到尊重,痛苦减轻,生命质量提高[2],也使患者的家属得到心理的照顾。我科室是一个病养结合的科室,主要是为罹患多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和生活照顾。随着疾病的发展,许多的病养老人在这里走到人生的终点,为让他们在没有痛苦、更有尊严的状态中平静离开人世,同时也抚慰老人家属,我科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1年3月~2011年9月实施临终关怀后49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组。男27例,女22例,患者年龄在76~93岁之间,平均(83.28±4.22)岁。选择2010年9月~2011年3月收治的50例患者进行对照。其中男26例,女24例,患者年龄在75~93岁之间,平均(83.21±4.4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给予临终关怀,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痛苦程度、面对死亡的反应以及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
1.3 临终关怀
1.3.1 科室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保持空气清新,室内安静,且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室内布局以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为需求,并使其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室内给予简单的布置。
1.3.2 为老年人给予生活的照顾,维护其尊严。护士定时为患者翻身扣背,帮助患者洗头、擦身,给予口腔护理。饮食方面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尽量满足老人的嗜好,协助患者进食。给予肌肉按摩,保持床单位的整洁和干燥,以防止压疮的发生。总的目标是使患者清洁舒适。
1.3.3 采用各种方法降低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其生存质量。因大部分老人均是各类慢性疾病后期或癌症晚期,治疗上在征得家属同意后不再采取各种使老人痛苦的放化疗等治疗方法,主要是姑息支持治疗,对于晚期癌症病人,在止痛治疗上按需给药,不再强调三步止痛,同时结合各种非药物方法,如放松训练、按摩、冷敷等等,最大限度地消除病人的疼痛感,减轻病人痛苦。
1.3.4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根据患者的心理特征,使用语言交流、非语言抚触等方法,让患者和患者家属认识到死亡是人生的必经过程,其本身并不可怕,对于有宗教信仰的老人,根据其信仰类别,满足其信仰需求,使患者能够在临终前平静、安详地接受死亡。
1.3.5 此外,对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和抚慰也是临终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采取各种措施,尽量满足患者家属的合理需求,让家属能够多陪伴在患者身边,并提供其保存精力、自我疏导的方法。当患者的死亡真正来临时,护士用高度的同情心,去安慰患者家属,帮助其宣泄内心的恐惧,指导家属正确地面对哀伤。因病养群体的特殊性,家属不能长期守护在身边,当病情突然加重危及生命时,有的家属一时无法赶到,我们一方面立即联系家属,同时尽最大努力维持老人的生命体征,让家属能见上最后一面,对于确实无法赶到的家属,完善保存老人的遗物,在避免法律纠纷的前提下善意表达老人遗愿,给家属以心理抚慰。
1.4 数据处理
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2检验。取95%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临终关怀后,减轻了患者痛苦,其中28例患者在死亡前表现得舒适、安详且有尊严,患者家属均得到了抚慰,与对照阶段比较,各指标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逐渐延长,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当人进入老年后,其生理的改变往往会导致其出现各种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而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死亡是不祥的,其多会造成内心的恐惧等。老年人讳疾忌医,在临终前有严重的恐惧和绝望,会抱着强烈的遗憾离开人世[4、5]。
临终关怀,是指对临终患者和患者家属,给予姑息性的和支持性的医疗和护理,其以生活为焦点,强调帮助患者了解死亡、接纳死亡,给予精神心理支持,使其能够坦然地面对即将来临的各种问题。我科室在工作中,不但有护士对患者给予临终的照顾,还有青年志愿者定期来我科室陪伴老年人,使其感受到关怀、照顾和尊重,并能够在生命最终阶段,有丰富的生活。
经过我院的临终关怀,患者能够更好地接受死亡,在谈论死亡时,面部表情较为自然平和,而患者家属经过我院的心理支持,也得到了更好的抚慰。说明对老年患者给予临终关怀,是临终护理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敏惠,孟海波,李卓义等.临终关怀在老年临终患者护理中的重要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4(17):248-249.
[2] 王雪梅.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与护理进展[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2):167-168.
【摘 要】目的:探讨当今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临终关怀问题及应对措施。方法:通过综合专业知识,查阅书籍,上网等方法获取临终关怀的相关资料。结果:发现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并存在种种问题。结论:应正确地认识和实施临终关怀,健全并完善其体制,以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老龄化;临终关怀;死亡观
1 老龄化社会与临终关怀
按国际惯例:凡社会中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 或者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 即为老龄化社会。据此标准,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全部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在1999年也达到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人口老龄化是21 世纪我国社会的主要特征,也是21世纪我国必须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另外,由于中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现在“空巢”老人达2000 多万。许多家庭将面临:一对夫妇除了要照顾好自己的子女外,还要赡养家里的四个老人。在此背景下,如何让老年人度过一个平和的晚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临终关怀体现了对老年人的伦理关注,是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需求。因此,大力发展临终关怀事业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迫切需求。
2 临终关怀的概念及意义
2.1 临终关怀的概念
临终关怀主要对濒死患者进行医疗、心理、护理咨询和社会服务,在国外还包括宗教帮助,不以治愈康复、延长寿命为目的,而是通过缓解病痛从而安慰患者,提高他们弥留之际的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临终关怀所下的定义是:“对治愈性治疗已无反应及无利益的末期患者的整体积极的照顾”。
2.2 临终关怀的意义
2.2.1 彰显了人道主义精神
对于治愈无望的临终病人来讲,临终关怀即缓解了肉体的痛苦,又减轻了对死亡的恐惧,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亲情的关爱,提高了病人的生命质量,维护了生命的神圣和尊严,是人道主义在医学领域的深化和升华。
2.2.2 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在圣克里斯多弗关怀院的门墙上,刻着一段名言:“你是重要的,因为你是你。即使活到最后一刻,你仍然那么重要。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帮助你安然逝去。但也会尽一切努力,让你活到最后一刻。”说明临终关怀是在尊重病人的基础上,既不加速死亡也不延缓死亡,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由于临终关怀医院中的临终患者以姑息治疗为主,一般所需费用为普通医院的1/3。临终关怀的实施,避免了医院有限资源的浪费,也减轻了子女服侍父母的压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2.3 避免了安乐死面临的伦理难题
发展临终关怀事业,医生的责任不是轻了,而是重了。为医者只有智慧、经验、学识三者兼备,才能做好临终关怀工作。临终关怀和安乐死都是对临终患者的处置方式。安乐死一直面临着巨大的伦理争议。而临终关怀则通过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减轻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提高生命质量。医护人员作为具体实施者,充分体现了以提高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为服务宗旨的高尚医护职业道德。
3 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3.1 我国早期临终关怀的雏形
从历史来看,中国早在唐代,已经大致形成了较完善的养老体系。至宋代,北宋政府曾在今开封建立两个“福田院”,专门用来供养孤身一人、贫穷潦倒的老年乞丐。及至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在1271 年曾下令各州设立“济众院”,用来收留孤独残疾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明代,政府颁发了关于收养孤老的法令,明初又诏令各府县设置“养济院”。清代康熙帝在北京设立了“普济堂”,并要求地方政府仿效。这些机构就临终关怀在中国的雏形。
3.2 中国当代临终关怀的发展
我国临终关怀的兴起和发展,是从借鉴引进国外的文献资料开始的。香港九龙圣母院在1982 年提出了“善终服务”一词,并于1986 年成立了“善终服务会”。台湾谢美娥于1982 年著文简介临终关怀。张樊泉在1986 年在发表译文“垂危病人医院”于《医学与哲学》上,介绍临终关怀。孟宪武在《国外医学? 护理学分册》阐述“终末护理的概念”。之后,我国的医学界也开始对临终关怀和安乐死等措施给予高度关注。1988 年,上海南汇县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机构型临终关怀医院,标志着中国对临终关怀的研究与实践拉开了序幕。
3.3 当代中国临终关怀的现状
3.3.1 临终关怀在中国大陆的现状
1988 年开始,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各个城市先后建立临终关怀机构。其中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北京松堂关怀医院、上海市南汇护理院等都是当时临终关怀做得比较好的机构。自2001 年起,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设立的20 家专门对终末期癌症患者施以“临终关怀”的宁养院相继成立。2001 年,上海新华医院在李嘉诚基金会的资助下,以居家疗护为主,把临终关怀拓展到三级甲等医院。
3.3.2 临终关怀在香港的现状
在1982 年,香港圣母医院首先成立关怀小组,为晚期癌症病人和其他治愈无望的病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其后基督教联合医院、南朗医院等许多医院也陆续提供临终关怀服务。1987 年,香港的善终服务会成立,极大地推动了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3.3.3 临终关怀在台湾的现状
台湾的临终关怀是从实践开始的,他们先建立了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或相应的单位机构,接着成立台湾安宁照护协会,出版《安宁疗护》杂志,促进了临终关怀的发展。比较有名的机构有忠孝医院的临终关怀服务项目及马偕医院安宁病房
4 我国临终关怀亟待解决的问题
4.1 生命伦理教育的缺失和对死亡观的误区我国在生命伦理方面的教育很薄弱。
因为国人自小潜移默化地受到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他们的心理非常忌讳谈论死亡,尤其重生忌死。故临终患者一定程度上会对死亡产生还怕恐惧的心理,不愿接受现实,亲人也尽量避免谈论死亡的问题。
4.2 传统孝道的影响
“百善孝为先”,孝顺一直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优良传统。中国人评价子女是否孝敬的一个标准就是看父母临终时,其子女是否亲自服侍在侧直至送终。在多数人眼里,把病人送到临终关怀医院,一方面觉得子女抛弃了父母,没有很好地尽孝道;另一方面等于是让病人放弃治疗,在等死。这也成为很多人不接受临终关怀的主要原因。
4.3 缺乏专业服务团队
目前,我国在临终关怀方面的研究非常薄弱,各个医科大学均没有设置相关的专业。且临终医疗机构的多数从业者从未接受过相关方面的规范培训和指导。在临终者没有明确意愿的情况下,医护人员更倾向于全力救治,忽略了病人治疗过程中遭受的痛苦。据统计,25.78% 的护士不愿意从事该项工作[4]。临床上真正接受过专业培训、系统学习的人少之又少, 大多数医务人员对临终患者仍以治疗,延长生命为主, 缺乏与老年病人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不考虑老年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使他们的医疗费用过高, 同时也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5]。
4.4 尚未建立完善的临终关怀制度
目前,我国很多类似宁养院的临终关怀机构是都是民营的,大多数临终关怀项目也未纳入医保,卫计委至今没有针对“临终关怀”这一特殊服务提出专门的政策法规和行业规范标准。缺乏规范化标准,又没有相匹配的政策支持,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这些因素都限制着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但缓和医疗尚不归属于医保范畴,因此病人无处报销。医院为维持自身运转而向临终病人收取一定的费用, 这也使部分低收入老人放弃接受临终关怀这项服务。这严重限制了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的发展。
4.5 服务资源匮乏,资金不足
一方面,目前全国开设临终关怀的专门医疗机构比较少,约100 多家,几千张床位,但是每年需要临终关怀的人却多达几十万,供需极不平衡。[6] 另一方面,临终关怀机构的资金匮乏。国外临终关怀机构带有福利性质,很多都能得到政府拨款支持和慈善基金资助。我国除李嘉诚先生捐资,与医院合作建立的20 所宁养院外,其他临终关怀机构缺乏政府的专项投入,需要自负盈亏,这都导致资金的严重不足。毕竟在我国,临终关怀这一项目还不属于慈善范畴。
5 解决措施
5.1 重塑死亡观念,展开“优死”教育
人固有一死,人们只注重优生,注重生活的舒适,却忽略了优死。加大力度宣扬“优死”教育,是发展临终关怀的基础。首先,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塑人们对死亡的看法。其次,对临终病人,不应该为了所谓的延长生命而救治,忽略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临终病人弥留之际的生命质量。而应该给临终病人最大的关怀,安慰他们的病痛,减少他们心里的愁苦。最后,对病人家属的教育也非常重要,让他们能从容接受家人的死亡,让病人轻松舒适地度过剩下的时间。
5.2 革新 “孝道”观,与时代接轨
应建立一种新的“孝道”观, 要充分尊重濒死者的诉求, 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和人格尊严,以“善终”为价值, 以“善终”行孝道, 重视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不求延命。当今,我们应在全社会提倡孝敬老人,每个人都参与到其中,而不应仅局限于传统孝道中个人对父母的赡养。临终关怀服务机构的出现一定意义上可看作是社会孝敬老人的一个方面,它实质上体现了对病人及大多数人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7]5.3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壮大临终关怀机构临终关怀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这一问题,大力发展临终关怀已刻不容缓。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相应制度,增加资金投入。国外的临终关怀属于福利性质,我们可以借鉴国外, 建立“生命关怀”基金,或从其他福利基金中拨出一部分款用于建立临终关怀机构。建立方式应该在可行范围内多样化,灵活化,以适应各个老人的需求。公立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收费适中,医疗条件尚可,可考虑纳入医保;私立医院和民营机构的临终关怀服务收费高昂,但亦可为高收入、高要求的人群提供“高、精、尖”的服务
5.4 调整现行医保政策,出台相关法规
政府应根据当前老龄化的背景,调整现行医保政策,将缓和医疗尽快列入医保范围,并在政策中予以倾斜, 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 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节省医护人员的精力去治愈其他有希望的患者。临终关怀目的是给予病人安慰, 因此其病房的硬件设施要求像家一样温馨,而收费只按普通病房收。故政府要对其有足够的资金投入, 以确保其落实到位。另外,国家还可以在医保政策中限制无效治疗。
5.5 提高临终关怀服务团队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应对临终关怀服务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注重提高服务人员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以及专业技能。服务人员除了需要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基础护理能力之外,使临终患者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减轻其痛苦,还要加强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服务人员应随时掌握病人的身心变化,根据原因,“对症治疗”,以稳定患者情绪,使其安详舒适。并让家属一同参与临终关怀的过程中,陪伴病人走完人生之路,让病人无憾地告别人生,同时也能减少病人家属的遗憾。
参考文献
[1] 吴素香. 医学伦理学第2 版[M]. 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8.
[2] 樊名胜, 张金钟. 医学伦理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8:144.
[3] 临终关怀的意义简介. 医学教育网,2009-11-14.med66.com/new/12a635a2009/20091114xiangf11640.shtml
[4] 孙建萍, 占巧云, 牛建华. 临终护理中护士的心态的调查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1996;31(3):159-61.
Abstract: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status of china hospice buildings,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The article elaborates the new trend of china hospice buildings from planning,architecture,spiritual and other aspects. 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hospice buildings,and providing reference to the designer who design such buildings.
Keywords:hospice hospital;new model;humanized;spiritual bailment
中图分类号:TU246.2;TU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2-0055-02
临终关怀一词源于英文hospice,是指专门收容不治之症患者的场所。也有的国外专家将临终关怀表述为:“end of life care”。 临终关怀又称姑息医学,是为目前无治愈希望的患者,提供以镇痛、控制症状、减轻精神心理创伤为宗旨,帮助病人、亲人和朋友正确面对死亡、缓解不适症状为主要手段的一门新兴医学学科,对节约卫生经费, 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快和“空巢现象”日趋严重,家庭结构呈现出的小型化、核心化趋势,独生子女由于工作繁忙无法承担父母的临终料理,这将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那就是临终关怀护理。而进行临终关怀护理的场所就是关怀医疗类建筑。
1中国关怀医疗类建筑的现状
现在我国专门针对临终关怀类建筑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我国现阶段临终关怀类建筑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1我国临终关怀的需求量大,而临终关怀医院数量很少。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慢性疾病、恶性肿瘤病人的不断增多,很多老年人在临终末期需要他人照顾。然而,普通人缺乏专业护理技能导致家庭护理困难,“空巢现象”使子女们在忙碌的工作中无法腾出大量的时间精心照料老人的生活,大多数综合医院也通常因为经济效益问题都会拒收没有治疗价值的病人,这些都造成了现阶段临终关怀事业需求量大的现状。
1.2我国临终关怀类建筑缺少应有整体规划与布局设计。我国即使在临终关怀医院较为集中的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也不仅数量小,且分布不均匀,选址不佳,缺少应有医疗部署与规划,导致整体布局设计的缺失。
1.3我国临终关怀类建筑设施简陋,很多没有经过专门的建筑设计,有的医院只有几间诊室,规模普遍都较小,或者只能采用上门服务的方式进行临终关怀,有些是对一些旧建筑进行改造,缺乏相应的建设制度与规范,很难评估现有的建筑坏境是否符合病人以及医护人员使用的要求。
2关怀医疗类建筑规划层面建设
现阶段我国临终关怀的建筑类型主要有:1)独立的关怀医院;2)以社区医疗机构为依托附属的关怀病房;3)以综合医院为依托的附属的关怀护理单元。
以上海为例,2007年上海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服务现状与政策研究”的调查,了解老年人对护理服务的需要,及其对临终关怀服务的意向(表1)。调查表明,无论中心城区还是郊区,为了增强其归属感,亲切感,希望就近医疗提供护理服务的比例均最高,以70岁以上老人尤为明显。同时该调查也表明,在老年人中,存在着很大的潜在护理需求。从现阶段来看,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主要还是由家属提供护理照料,即使作为家庭病床和上门出诊的老年人,其主要护理任务仍是由家属或者保姆完成,给老年人的家属造成了很大的生活负担。
在这种大背景下,笔者认为全社会应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单位的临终关怀医疗设施,并配合独立关怀医院,是较为合理的。其原因有三:
2.1传统的家庭护理模式正在改变,“空巢现象”使得护理工作从家庭不断转向社会,对病人和家属来说,就医的就近心理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临终关怀病房变得自然,这样能平衡病人和家属有病不医,有悖孝道的心理,另外去综合性大医院费用太高,经济上不能承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常床位使用率低,住院相对容易,而且医护人员及医疗环境都相对熟悉,照顾方便,收费较低,占有明显的优势。
2.2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说,临终关怀病人多不需要积极治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条件完全有能力处治,由于受医疗资源匮乏影响,社区医院的病床使用率、周转率较低,经济效益较差,若国家为临终关怀服务提供专项经济支持也能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收益。
2.3社区服务网络的形成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临终老人的孤独感让他们陷入困境,而熟悉的居住社区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条件和医疗设施相对较差的护理中心,医护人员可集中管理,时刻监护其变化,同时与临终关怀医院建立密切的联系,把那些不能在本社区服务网络内解决的问题交给临终关怀医院。
而独立临终关怀医院有其特有的管理、医疗、护理模式,在社会临终关怀事业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因为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尚不能满足大量的需求,故可以作为社区临终关怀的补充。使临终病人能安详地度过最后时光是提高公民对医疗卫生服务满意程度的一项有效措施,这也能为创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来临终关怀事业发展得比较好,主要有以社区为代表的上海市临汾社区卫生中心,南汇护理院,以独立的关怀医院为代表的北京松堂关怀医院。
3关怀医疗类建筑的详细设计层面建设
在关怀医院类建筑的规划与功能设计上应着眼于对各种功能空间环境单元的合理组合,因为关怀医疗建筑也与普通建筑一样与社会状况的改变应是同步的,随着人们对生命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与观念的更新,对功能性空间单元的要求也有很高的要求,在设计初期,建筑师应具有前瞻性,应与专业的医院管理者在观念上保持一致,从而使规划设计思路更贴切临终医疗建筑的实际要求。
在室内外空间的设计上,应在各方面考虑人性化设计:
3.1让老人在居住的同时不会感觉到与自己的平日生活习惯有太大的区别,并且要让其感到比过去的生活方式更为方便。在此意义上,建筑师要充分考虑和利用人体工程学、医学工程学、医院管理学和医疗建筑设计原理、老年建筑设计规范、老年心理学、无障碍设计等,对临终关怀类建筑中基本尺度,病房、卫生间、公共楼梯与走道等进行统一设计。
3.2将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相结合考虑。
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共存着人类以外的动物和植物,人类应该是属于大自然的,建筑师在设计这类“生命建筑”的同时,就应该更注重室内外环境的互溶性,不管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能满足老年人体验大自然的需求。
3.3在建筑的外立面处理上与医疗类建筑与居住建筑风格的统一。朴实、简单大方的外观风格就能充分显示医院的特征,另外考虑当地建筑的地域性也可使病人感到亲切、舒适温暖,这样能增强病人面对绝症和死亡的信心和勇气。
3.4为护理工作者与病人家属考虑设计。
事实上,临终关怀建筑的服务人群有三类:患者、医护工作者和病人家属,我们在设计中往往注重考虑患者的需求,而忽略了家属和医护工作者的需求。因为每天面临着生命与死亡的沉重话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医护工作者失落的情绪有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从而影响病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建筑师需为医护工作者考虑情绪舒缓的场所;另外对于远道而来的病人家属休息、家属之间对于老人后事的商议等活动也应尽量避免与病房相连,以免影响病人的情绪。
4关怀医疗类建筑的精神层面建设
不管在国内还是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都有自己的信仰与专门的精神寄托。我们不可忽视信仰对于生命重要的意义,建筑师可以在建筑环境中考虑一些精神寄托的场所,这样在精神上可以使患者找到一种慰藉以缓解心理上的压力,从而缓解病情。
5结语
临终预示着生命即将结束,但临终并不等于死亡,它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提高生命质量体现着对生命的尊重,临终关怀类设施的建设既需要广大建筑师的重视与研究,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崔以泰.中国临终关怀研究.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 . 1 基本情况 我所 1986 年建所入住老干部 101 户 102人,目前仍健在67 人 , 至今去世 29 人 , 其中因癌症去世 8人,心脏疾病7 人 ,呼吸疾病 6 人 ,脑血管疾病 3 人 ,猝死 3人,其他2 人,除猝死的 3 位老干部外,都得到了干休所尽心尽力的临终关怀。 这些老干部在生命的最后一程,病有所医,人有关爱,生有尊严,走得安宁,为他们的人生之旅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我们主要是从医疗、护理、心理、家庭、单位等方方面面入手,开展这项工作并逐步加以完善,其中一些成熟的做法已经成为干休所的工作制度坚持下来。
1 . 2 医疗关怀 想方设法做好医疗保障是临终关怀工作的基础,病有所医,充分保障,在干休所已经不是问题,特别在医疗经费提高之后,卫生保障能力已大大提高,基本上可以对病重老干部的医疗需求进行全力保障。临终关怀的主要工作是挽救生命,减轻痛苦,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我们加强对病重老干部的关注和照顾力度,指定了责任医生,规定责任医生根据病情不定期巡诊,值班医生每天至少巡诊1次,每天早班都要对老干部病情进行交班,为病重老干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全天候的保障。 同时注意发挥保健医生的特长,我们同老干部朝夕相处,有较好的感情基础,要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做他们的亲人、知心人和可以信赖的朋友,这样可以提高老干部对治疗的依从性,这对于老干部配合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平时要同老干部多接触,多用心观察,在嘘寒问暖中不放过任何细节和疑点;特别是对病重老干部的病情变化要高度关注,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首先保命救命,同时注意想方设法减轻老干部的病痛,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
1 . 3 护理关怀 对病重或癌症晚期的老干部 ,治疗的手段往往有限,而护理工作则大有可为 ,临终关怀工作真正到了临终阶段,很多工作实际上是护理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指定经验丰富的资深护士专人负责,每天至少上门巡诊 1次,对护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日常护理工作由值班护士负责,如吸氧、吸痰、注射、鼻饲、引流、灌注和定期膀胱冲洗等,被动功能锻炼、翻身、叩背以及预防褥疮等工作,可以教会家人来做,而专业的操作必须由护士亲自完成。不管任务多繁重,老干部家人要求有多高,我们的护理人员都用十二分耐心和细致的工作,结合老干部的生活特点,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她们不怕脏、不怕累,甘愿吃苦,无私奉献,这是提高老干部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1 . 4 心理关怀 病重老干部随病情变化往往会有情绪波动,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所以心理关怀必须及时跟进。对病重老干部的心理疏导是临终关怀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要在干休所适时开展死亡教育,让老干部能够用正确的心态,坦然面对这个自然规律[ 2 ]。这种教育要在平时做卫生宣传时尽早进行,为临终关怀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事实上,能不能正确面对死亡,对疾病的治疗和病程的发展影响极大。有一位胃癌患者,术后半年即去世,与其心理不适应,精神先垮掉有很大关系;而另一位甲状腺癌患者,能够正确面对,乐观坚强,积极配合治疗,如今已存活六年,成为抗癌明星。我们在不同的阶段,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于癌症晚期患者,他们饱受疾病折磨,特别渴望社会关爱,希望得到家人的和组织上的关怀,这时关心人更胜于关心病。还有很多临终患者已经不再以治疗疾病为主,而更多地需要对患者给予心理关怀和精神上的关爱,给予更多理解、体贴、鼓励和支持,这种时侯心理关怀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一定要使病重老干部以积极的心态坦然面对,把他们坚强的意志激发出来,让他们放下忧虑,忘掉恐惧,安详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1 . 5 家人关怀 家人对老干部的关怀照顾虽然是他们的义务,但关键是如何才能照顾好老干部,很多相关的工作,医生护士要给予指导。 我们不单要手把手地教会怎么做,还要注意检查督促具体措施是否落实到位。 我们对病重老干部除了责任医生和值班医生的出诊、巡诊外,每个星期一,医生护士还有1 次联合巡诊,重点对家属子女的照料事项反复提醒和进行再指导,一定要让他们正确掌握。 平时,卫生所通过上卫生课对家属和护工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有针对性进行防坠床、防呛噎、防褥疮等事项的教育。 对病重老干部的家人,一些急救性护理操作,如吸氧、吸痰等一定要包教包会,这样可以在关键时刻帮上忙,使上劲 ,还可以为医疗救治争取分秒时间。 一定要充分发挥老干部家人在临终关怀工作中的积极性,利用好他们的独特作用。 另外,邻居和原单位的同事应适时探望,给予鼓励 ,也可以排解寂寞 ,安心舒怀 ,这也是临终关怀的一种辅助和补充工作。
1 . 6 组织关怀 一些老干部在临终时特别渴望组织的关怀,总有话要对组织说,有事要让组织办,干休所应尽可能协助解决老干部的具体问题,满足他们未了的心愿。 老干部病情变化及时向所领导汇报, 当老干部住院时陪同领导探视,在组织协调配合和做好家属工作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对老干部进行鼓励和安慰,协助医院尽最大努力救治 ,让老干部和家人充分感受到组织上的关怀和温暖。 我们体会,在必要时能协调上级领导到医院或床前探视,更是对老干部极大的安慰。
2 工作探讨
2 . 1 临终关怀的概念 临终关怀是一门研究临终者生理和心理需求,以及如何为临终者和家人提供全面细致照顾的新兴学科。所谓临终者,是指已无治愈可能,预计生存期在6个月以内的患者。这项工作国外起步较早,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这项工作,改革开放后,国内医疗机构开始引进临终关怀的理念,早先在一些大医院开始尝试这项工作。基层医疗机构则很少开展这项工作,即使在做,也缺乏系统和规范[ 3 ]。我们没有现成的模式,只能在工作中进行探索,以能尽快完善这项工作。
2 . 2 干休所的特点 干休所是老干部集中居住的地方 ,他们的最后一程可能在干休所走完,也可能在医院走完,也可能在二者的不断交替中度过,对老干部的临终关怀工作要及时开展,适时跟进,不要受场所和环境的限制。 虽然我们卫生所不能像医院一样可以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从事这项工作,但也不能妄自菲薄,无所作为。 一定要明确这一点,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卫生所每个医生护士都是临终关怀工作的参与者和执行人。我们要充分发挥与老干部朝夕相处、熟悉情况、有感情基础的优势,真正把老干部当长辈敬,当亲人待,时时急老干部之所急,处处帮老干部之所需,把服务送上门,把关爱送到家。另外,在开展这项工作时一定要排除平均主义的干扰,敢于把工作重点放到病重老干部身上,工作上有照顾,任务上有侧重,真正把临终关怀当做一项特殊任务来完成。 要把一些比较成熟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固定下来形成工作制度,如设立责任医生 、责任护士制度,服务上门制度,医生护士联合巡诊制度,病情交班制度,对家人进行技能培训制度,药品特殊保障制度,急救和后送制度等。 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尽量充分发挥干休所医务人员的优势,把这项工作积极开展起来,把上级布置的任务完成好。
【关键词】 临终关怀;教育;医学院校;中国;日本
临终关怀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一般医务工作者多对这门学科缺少科学的认知,缺乏临终关怀的专业技术与知识,不适应临终关怀工作的需要。如果不对他们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与知识更新,而任其固守传统医学模式,依靠传统技术与经验去进行临终关怀或办临终关怀医院,其结果势必与普通医院并无差异,而不能体现对临终者的关怀。因此,要对从事临终关怀的医务工作者进行培训,让他们学习一定的法律常识,尊重和保护临终患者的各种权利,学习多方面的技能,帮助患者转移思维方式,缓解临终焦虑和恐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被临终患者痛苦垂丧的情绪所影响,要以热爱生活的满腔热情去护理患者。对老年人而言,如何提供高质量的临终期医疗、护理服务是我们要面临的工作,作为未来的医生,怎样充实现阶段对医学生这方面的教育。这个问题已经开始渐渐为人们所认识。国外发达国家的医科大学教育计划中,有进行临终期医疗、护理教育课程的大学增加的趋势。临终关怀受人们生活社会的历史、文化、社会等背景影响,国外的这些具体情况不一定适用于我国,但结合我们国内的实际情况看,有必要对临终期医疗、护理教育进行研究观察。本研究通过对中日两国医科大学医学专业老年临终医疗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得出基础资料,目的在于对我国医学教育今后临终关怀教育提出参考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7年9月以全国135所本科医学院、医科大学和中医学院教育工作者为对象,发送问卷调查表,调查表中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计划中有无老年人临终关怀的内容,对几年级学生进行,选修还是必修,课程内容是否包含有老年人临终关怀的内容,授课内容(临终关怀的专业词汇、临终关怀医疗的历史背景、临终关怀的相关法律福利制度、临终关怀的国内外现状、临终关怀医疗中患者的自主权力、和患者沟通的技巧、临终期相关的疾病和症状、临终期的治疗、与临终期相关的社会伦理问题、临终期对患者的心理援助、临终期对家属的心理援助等)、授课老师所属部门及课时数,授课方式(有课堂讲授、模拟情景教学、与患者对话、看录像、小组讨论、病例研讨、临床实习等供选择),如何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自我评价、闭卷考试、实际操作考试、撰写心得报告等供选择),有无关于临终关怀医疗的教科书包含书名、出版社名称等。
1.2 方法
问卷回收后与日本名古屋大学大学院医学系研究科老年科学平川仁尚、葛谷雅文等〔1〕2005年进行的全日本79所医科大学及110所大学护理专业的“医科大学临床医疗专业、护理专业临终期教育调查”的结果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tatview5.0J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老年临终关怀课程开设情况
国内135所本科医学院、医科大学共回收问卷48份(西医院校42份和中医院校6份),回收率36%。有临终期医疗教育的大学为12所(占25%),开设必修课7校(占58%)。另外临终期医疗教育涉及老年人临终关怀的有7校(占58%)。
2.2 临终期医疗教育的内容
从现行教育内容看,终期医疗教育的内容依次为历史背景;国内外现状;社会、伦理问题;相关法律;病症及症状;治疗;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援助。
2.3 授课方式及成绩评定
目前国内授课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12/12,100%)为主,成绩评定多为闭卷考试(10/12,83%),仅2所(17%)学校提出需撰写心得报告。
2.4 临终关怀教育相关教科书及入学后何时开设临终关怀课程时间
4所学校(33.3%)有教科书,7所学校(58.3%)无教科书,采用自编教材,1所(8.4%)未回答。国内开设课程时间8所学校(67%)在入学后第三年,1所(8%)在入学第二年;2所(1%)在入学第四年,1所(8%)在入学第五年。
2.5 中日两国临终关怀相关教育情况比较
与日本“医科大学临床医疗专业、护理专业临终期教育调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表3。因为考虑到在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中,中医学院有其独特之处,所以将其单列,未与日本的医科大学进行直接比较。表1 中日两国临终关怀相关教育课程的有无,表2 中日两国临终关怀授课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表3 中日两国医学专业临终关怀教育内容(略)。
3 讨论
以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1.12亿以上的人要面对死亡的胁迫,若仍以每人5个亲属、10个朋友计,则中国每年约有6亿和12 亿人口受到间接的死亡问题的困扰。其实,人到老年时,都会不同程度地接近临终的体验,心理上的恐惧和健康质量的每况愈下,都是临终阶段的特点。现在,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社会卫生保健体系中应该包括3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组成部分,即:预防、治疗、临终关怀。无病则防,有病则治,治不好则临终关怀。可以预见,临终关怀在我国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世界卫生组织(WHO) 指出,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病患的积极与整体性的照顾;其目的在于确保病患及其家属最佳的生活品质;临终关怀以控制疼痛、缓解其他相关症状,以及解除患者心理、社会与灵性层面的痛苦为重点;强调的是通过服务者为患者提供保守性的治疗和支持性的照顾,尽可能地使病患有尊严地达至安详的死亡。与此同时向患者家属提供支持系统与哀伤辅导。
本次问卷调查的回收率并不算高,或许并不能完全反映全国临终关怀教育的真实面貌,但是,作为一个国内的先行调查,我们可以认为取得了这个领域的宝贵的数据资料。
首先,我们高兴地看到国内的医学教育工作者对临终关怀教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英、美等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医学专业都开展了与临终关怀有关的课程〔2〕,日本此次调查显示其开设临终关怀教育课程率在67.5%。相比之下,我们国家对临终关怀的普及教育远远不够。我们认为应将“临终关怀学”作为医学院校的必修课,对在职医务人员也应进行临终关怀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及继续教育。这样不但能普及和发展我国的临终关怀教育,而且可以奠定为临终病人服务的基础。
从学习时间来看,日本的增田等〔3〕认为在六年制医科大学中至少要保证30个学时。解放军白求恩军医学院的李惠云等〔4〕根据实践经验指出,对于大、中专医学生可进行10学时的学习。对本科医学生,尤其是专门研究“临终关怀”者,应设立此门课程,讲授时间应在30学时以上为宜。如何保证学习时间并与其他学科学习保持平衡是我们将来要面临的问题之一。
关于在校时期何时进行学习,从目前国外的经验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有认为新生直接面对死亡的机会和经验少,对待死亡没有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应该在此时开设这一课程。也有人认为临终关怀涉及医学、护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内容,学习中要结合临床教学、临床实习、病案讨论等来进行,只有高年级学生才具备这些条件。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应该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在学习内容方面,国内与国外在内容方面有一些不同〔3〕,我国主要内容为:历史背景、国内外现状、社会、伦理问题、相关法律、病症及症状、治疗等。国外的内容在上述基础上比我们多一些已经完善了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患者的自主权利、与患者沟通技巧、专业术语、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援助等内容。
关于教育方法和成绩评价,目前国内外的学校几乎都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与日本的同类调查比较,我国采用体验型教学的诸如情景模拟、临床实习、小组讨论会等的形式比较少。从国外开展这门课的经验看,体验型教学对于真正面对临终期经验极少的青年学生而言,较为有实际价值。对于学习结果的评价方法,日本采用闭卷考试的学校很少,基本以论述、小论文、自我评定、实际操作等为主。国内的大学几乎全部是采取笔试,实际操作几乎没有。我们认为,临终关怀不仅仅只是知识的应用,它不可缺少与患者面对沟通的技巧和态度;与其他学科相比,临终关怀更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大学科。是否掌握了这些知识,从笔试的角度看,是有一定局限的。这些又有待于今后对教学方法评价的改进。
在此次调查的国内135所医学院校中,中医学院有25所,回收问卷6份,占中医学院的24%。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中医药院校有其特殊的地位和贡献。中医专业是否有必要开展老年临终关怀教育?其实我们可以在老年人临终期发现中医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我们认为中医药在老年临终关怀领域里可以大有作为。只要结合中医特色,在中医学院也完全可以开设老年临终关怀的课程。
从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关于教科书的回答中,都比较无法让人满意,这是因为目前我们国内还没有临终关怀的统一教材,教科书的有无,可以反映临终关怀教育的现状。好的教材是提高临终关怀质量的信息源。美国的调查〔2〕也显示,在医学院校尚无学生容易使用的、有充实内容的临终关怀方面的教科书。这个结果提示我们编写一本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教科书,将有极大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平川仁尚,益田雄一郎,葛谷雅文,他.全国の医学科、看護学科における終末期医療、看護教育の実態調査〔J〕.日本老年医学会雑誌,2005;42(5):5415.
中图分类号:R8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2-0043-04
收稿日期:2013-10-28
作者简介:徐晓红(1960- ),女,江苏宜兴人,副教授,工程硕士,主要从事高职院校管理工作。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realizing path of hospice care
XU Xiao-Hong
(Nantong Textil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Nantong, Jiangsu,226007,China)
Abstract:The aging of population and change of death causes prompt the demand for hospice care, which is a requirement for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to release pressure as well as a reflection of social progress. The traditional attitudes have imped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ospice care, so it is urgent that education on death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working plan of related departments to change traditional ideas about death,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that hospice care plays, and promote scientific ways of hospice care for the ultimate goal of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hospice care service.
Key words:aging of population; change of death causes; hospice care; attitudes towards death; education on death
一、临终关怀的内容与目标
临终关怀又称“安宁和缓医疗”、“善终服务”、“安宁疗护”、“姑息疗法” 。桑德斯博士于1967年在英国首创临终关怀院。临终关怀是向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照料,涉及医疗、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临终关怀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以照护为主替代治疗为主,以整体服务的形式提供适度治疗,满足患者及亲属的心理需要。临终关怀服务的目的在于使临终病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减轻,病情得到延缓,生命质量得以提高,安宁、舒适地完成人生的最后旅程,从而使患者亲属的身心健康也得到尽可能的维护。临终关怀服务包括四个方面:(1)对临终者进行姑息性治疗和护理,使其疼痛得到缓解,症状得到控制,增加其舒适感。(2)理解临终者的情绪,尽最大可能减轻焦虑和抑郁,使其从复杂的心理定势中解脱出来,坦然接受并面对现实,避免情绪失控和极端行为,安详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3)给临终病人留下安排后事的机会,最后一次履行对社会、家庭的职责,如对亲人的希望、个人遗产的分配、债务的处理、器官捐赠等。(4)帮助亲属做好临终与后事安排,包括临终照护安排、治疗方式、殡葬计划等。
二、临终关怀的现实需要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6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1.78亿,占13.3%[1]。党的十报告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因此,临终关怀的提出适应了我国的现实国情。
(一)临终关怀是人口老龄化与死因模式改变的需要
老年人口是一个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群体,据民政部透露,全国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有940万,部分失能老人更是多达1 894万。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恶性肿瘤已替代呼吸系统疾病成为全国城乡居民的第一死因[2]。也就是说当前社会的死因模式已经从从前的急性病为主发展为现在的慢性病、难以治愈且痛苦的癌症为主,这就要求医疗模式从单纯地关注疾病向注重减轻痛苦、提高生命质量方向转变。人口老龄化、癌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提高,使得临终关怀的需求日益增强。
(二)临终关怀是病人及其亲属释放压力的有效途径
癌症带给病人突出的问题是肉体上持续的痛苦、高额治疗费用带来的经济压力以及精神上的恐惧。对于患者的亲属,在感情上难以接受即将失去亲人的现实的同时,还要承受持续、不断增加的经济压力、工作压力、精神压力与社会压力。有了晚期肿瘤患者的家庭多是不惜倾家荡产极力抢救,患者艰难存活,全家痛苦煎熬。由于手术、介入、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检测设备不断更新,当代社会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过度医疗时代,仿佛一切病痛只有尝试过所有可能的治疗手段,才能证明它的不可逆转性。事实上,对于进入生命晚期的病人来说,太多的治疗和检查已经没有实际救治意义,临终关怀才能给他们更大的帮助。曾有美国专家指出,即使越来越多的医学界人士意识到对晚期癌症患者实施化疗等疗法弊大于利,但仍有相当多的癌症病人在临终前接受了毫无意义的治疗,最终在十分痛苦的状态下离开人世。对晚期癌症患者来说,过度治疗既花钱又痛苦。手术或化、放疗等激烈治疗带来的痛苦可能比癌症本身更重,甚至可能加速死亡[3]。在这种情况下,临终关怀是病人及其亲属的最佳选择。
(三)临终关怀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体现
临终关怀不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让患者在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疾病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临终关怀修正了过去只关注疾病本身,忽视对患者精神关照的做法,也适应了现代社会家庭人口结构的演变。另一方面,将大量的医疗资源用在无法治愈的病人身上,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亲人的负担,还浪费了大量的社会卫生资源。张朝霞等人对215例恶性肿瘤患者临终期医疗费用的调查结果表明,恶性肿瘤患者临终期的医疗消费十分惊人,给卫生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4]。美国有调查显示,在临终关怀上花掉1美元,会节约1.52美元的医疗保险费用[5]。临终关怀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是患者的需要,是患者亲属的需要,也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1992年卫生部原部长陈敏章在首届东西方临终关怀国际研讨会上曾说:“对临终病人的照护,不仅体现对人类尊严的维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家庭和单位的负担,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内容,是一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善举”。
三、传统死亡观念与我国临终关怀的发展
(一)我国临终关怀的发展现状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2008年组织的“中国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政策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每年大约需要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病人超过750万,临终关怀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6]。中国的临终关怀服务最早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1988年,天津成立了第一个临床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同年,上海创建了我国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但是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规模仍然非常有限。目前开设临终关怀的医疗机构约有100多家,几千张床位[7],临终关怀资源十分匮乏,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英国一家调查机构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英国和澳大利亚成为最能获得“体面的临终关怀”的国家,中国排名37位[8],在40个主要经济体中排名倒数第四。在西方一些国家,临终关怀项目开展得非常普遍,无论是医院、老年公寓,还是居家住所,各种形式的临终关怀项目随处可见。如美国,有超过3 200个临终关怀机构[9]。在一些医院,只要有两位医生签字,证实某位病人患有不治之症,而且其寿命不会超过6个月,他(她)就有资格住进临终关怀医院(或者呆在自己的家里),主治医生的责任是千方百计地减少病人的痛苦,让他(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能享受人生,最后舒舒服服地、没有遗憾地走向死亡[10]。
(二)传统死亡观念对临终关怀发展的制约
中国在“体面的临终关怀”国家中排名如此之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死亡观念对临终关怀的负面影响。上个世纪中叶,一些发达国家积极开展死亡教育,普及死亡知识,特别是美国,制定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正规课程,使死亡教育系统化、规范化。而中国的死亡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使得临终关怀理念根本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理解与支持,与现代化的发展很不适应。郑晓江指出,中国传统的死亡观念有三大特征阻碍科学地认识死亡问题[11]。一是死亡态度的政治化。无论是官方的意识形态还是传统的思想观念,都在极力倡导尽忠尽节可以流芳百世,苟且偷生则会遗臭万年的生死态度,导致中国人缺乏个体生命神圣的观念,缺乏对个体生命存亡的深切关怀。二是死亡的伦理化。历代贤哲无不鼓励人们应该且必须为其所属集团的利益和道德的价值而勇于赴死。个人生死的家庭家族化,使得个人的去世导致亲属的极大悲伤。三是死亡的神秘化。认为死后世界由魂魄、鬼神、阴间、极乐世界等构成,是一个无法确知却又充满很多可能的世界,致使中国人面对死亡常常产生极大的恐惧和痛苦。
传统死亡观念对临终关怀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回避死亡问题。尽管死亡随时都可能发生,但许多人仍不愿意正视它,因为死亡让人联想到的是一层层地狱,故而害怕死亡,对死亡采取否定、回避的态度。生与死是人生中的两件大事,但是,中国人很重视优生,却忌讳死亡问题,对于许多人来说,对死亡的探讨仍是一个。死亡教育基本上是空白,这使得不少人对临终关怀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北京地区调查发现, 77%的中老年人、71%的大学生不知道临终关怀。调查对象中,尤其是中老年人,不愿意接受有关此类问题的采访,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9]。死亡和濒死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晦气,但临终关怀却使死亡问题公开化。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老人自己可以谈论死亡,如果子女谈论,就会被扣上“不孝”的帽子,要是他人与老人谈论,就被认为是在咒他死。实践表明,如果在居民区设立临终关怀医院会让许多居民存在心理障碍,甚至有人将临终关怀医院称之为“死人医院”。临终关怀不被认可,也很难摆到桌面上来谈。二是传统孝道观的误区。许多临终病人家属不能接受放弃积极治疗而选择临终关怀,原因是担心被指责不尽孝道。甚至连送老人去老年公寓都不肯,认为这是不孝,认为“临终关怀就是送终、等死”。有资料表明:对于晚期癌症患者,亲属的求医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伦理上的考虑。很多患者的家属心存疑惧,如不把患者治疗到服侍到最后一息,不为病人多花一些钱,社会舆论受不了[12]。于是,多数人在亲人病危时要求医生尽全力抢救,期待奇迹出现,以人工呼吸机、心脏起搏器、血液透析和鼻饲等需要高额费用的方法来维持朝不保夕的生命,但这种抢救往往是过度的,可能会让病人已经濒临衰竭的身体增加数倍痛苦。还有,薄养厚葬思想下的死亡仪式缺少了死亡的高贵和神圣。各地的葬礼不乏大操大办,很多死者亲属在仪式上呼天抢地,而刚一吃完饭便开始打麻将,悲痛全无,厚葬仪式仅仅是向外人显示自己孝道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