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咨询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09 10:22:54

社会心理咨询

社会心理咨询篇(1)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6-125-02

为了解卫校专升本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探讨有效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运用社会文化视角的团体咨询,对卫校35名毕业班专升本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

1. 对象和方法

1.对象。35名卫校护理专升本毕业班学生,均为女性,平均年龄( 22.4±0.93)岁。

2.方法。将被试平均分成2个小组,每组由1名心理治疗师做指导者。活动主题是“青年成长支持”,分三次进行,每次两个半小时。咨询设计目的是试图用团体氛围给对象一个互相学习、观察的机会,让每个成员从中探索自我,接纳自我并发展自我。学会自己寻找自身及周围的资源,解决自己的问题。每次活动都按照统一的程序设置进行,从佛道儒等传统文化和共产主义视角,按照心理学规律提出、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

咨询前对被试进行前测,活动结束一周后再对同样的被试进行后测,通过测试结果比较和小组分享等对效果进行评估。

结果

1.咨询前卫校护理专升本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比较(见表1)

卫校护理专升本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比较,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咨询前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团体心理咨询前后比较,心理问题检出率显著降低(见表2),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均显著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讨论

1. 卫校专升本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原因分析。SCL-90结果显示,卫校护理专升本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比较,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与以往研究一致[1]。通过小组讨论发现,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特殊的人生转型期:被试毕业在即,普遍面临毕业、择业、就业、深造等问题存在诸多两难选择有关。

(2)与性别特点、群体性别单一有关:小组讨论中,凸显出组员性格内向、敏感、细腻等特点。关于异友的困惑和担心反映出五年的专业学习生活,单一的性别环境,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异往的不确定和茫然感。

(3)较低的职业评价:对护理专业不感兴趣,职业评价较低,出现情绪低落,无所适从感。

2.团体心理咨询前后比较,心理问题检出率显著降低,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均显著降低。以往研究表明,团体咨询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是一种有效的咨询形式[2]。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团体咨询法是非常必要的[3]。但以往团体咨询范式很少从从文化的角度协助当事人[4]。本次咨询更多关注社会文化因素,从个人所赖以发展的独特的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入手,带领组员从社会文化的视角理解自己、他人及其行为模式,使组员们的各种情结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修通。全体成员一致认为自己在咨询过程中得到了经验和成长,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生涯规划中会发生良性转变和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结论

本次团体咨询的效果提示,专升本护理专业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社会文化视角的团体心理咨询是提高卫校专升本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形式,具有高效率、易操作和可重塑群体性格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佟环宇,刘华平,郭淑丽,赵淼.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现代护理,2006,12(3):224-225.

2. 樊富珉.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实验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76- 83.

社会心理咨询篇(2)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051-02

预警机制作为一种防御措施,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们在面对危机或风险时的抵御能力,目前各行各业都纷纷建立起自己的风险预警机制,但都忽视了风险事件中最不能避免的人。有学者认为,应激事件的控制与预防系统(包括流行病传染监控、公共卫生政策系统)如果忽视了对民众社会心理行为的预防和监控,则不是一个完善的预防控制系统。所以,在尝试构建任何预警机制时,我们应该考虑事件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从人们的心理特征分析风险发生的规律性问题,构建出“人性化”的预警机制。建立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应对各种应激事件的社会心理行为预警系统,已经成为心理科学工作者务必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从在社会应急事件中人们的认知和情绪体验两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个包含个人、组织和社会的三级社会应激预警心理指标系统。

一、社会应激事件中的认知特征

影响人的情绪最主要的因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认知。相同的事件在不同的态度下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情绪体验。那么我们对社会应激事件的认知方式就是我们的应激情绪体验的决定影响因素。在不同的社会应激事件中都有一个相同的要素,即风险。不同人对风险有不同的感受阈限,有些突发事件对一些人来说可以算是晴天霹雳,而对另一些人就不足为奇。那么我们对风险的认知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1.风险认知

所谓风险指在不确定情境下不利事件或危险事件的发生及其发生的可能性。风险认知(riskperception)是个体对存在于外界各种客观风险的主观感受与认识,而这些主观感觉是受到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首先,对风险的熟悉性和控制性是两个风险测量指标。越熟悉的风险事件对人们造成的重大心理创伤的可能性越小;同样,如果人们对某一风险事件具有较强的控制感,则产生心理创伤的可能性也比较低。此外,消极的风险事件信息更易增加风险危机感;而积极的风险事件信息则能降低民众的风险水平。其次,周围群体的风险认知也会产生相互影响。

根据以上的风险认知特征,我们可以对预警机制的设计提出人性化的意见。首先,在预警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民众的感受,努力提高民众对风险事件的熟悉性和控制感;其次,在社会应激预警系统中消极信息指标与积极信息指标在数量上尽量保持平衡,而且消极指标要成为关键指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民众对风险的警觉意识;第三,要重视信息的群体交流作用,防止信息在大规模传播过程中给民众造成的额外舆论压力,换句话说就是要保证预警机制各项指标要有针对性,对群众和对政府管理者的指标系统应该有不同的设计;第四,由于认知风格的不同与人格特征有关,不同的人接受相同信息的能力不同,这里就需要注重预警系统的指标传达方式问题。虽然指标的含义相同,但不同传达方式也会在不同人心中产生不同感受,在信息传达中我们可以更多地考虑受众的年龄特征、性别特征、性格特征以及所处集体文化特征。这就需要不同级别的传达都要有自己的独特性,且不失去指标最原本的含义。最后,在预警机制中,不同信息要给予相应的权重分配,将那些对民众来说意义重要的信息给予较多的传播,以满足在应激过程中个体与社会的需求平衡。

2.风险情绪体验

在社会应激事件中我们也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情绪体验,这些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积极的,它们帮助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应对这种应激状态。但是,有时它们超过某种程度后,就会起到消极作用,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使我们久久徘徊在应激事件中不能得到释放。应激、焦虑和抑郁是密切相关的现象,大多数焦虑和抑郁患者都曾经历严重的心理应激事件。因此,应激事件被看做焦虑和抑郁的原因,或者至少是在遗传基础上的诱因,能够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不同个体的情绪体验会作为调节变量影响应激事件中信息与风险认知的关系。不同的应激事件信息对处于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个体产生不同的风险认知评价。比如在应激事件发生后,对于易焦虑人群来讲,他们的应激行为是担忧、紧张甚至是恐惧,因此会对任何有关事件进展的信息进行高度关注,他们对应激事件的风险评估应该会偏高,并且容易产生激进过度的行为反应;而对于抑郁人群来讲,他们的应激行为是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并且行动迟缓的应对周围的事态。所以他们对应激事件的风险评估可能会偏低,并且容易产生滞后的行为反应,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因此,在构建社会应激事件的预警机制时,我们应该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应激事件对不同人群可能带来哪些情绪体验,从而建立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

二、社会应激预警心理指标系统

通过上文对应激事件中人的认知和情绪的分析,本文尝试从三个层面构建社会应激预警的心理指标系统。作者认为一个完整的预警机制应该包括预防和应对两方面的内容。毕竟有些应激事件是无论怎样也不可能避免的,这时预警机制的功能就在于最早进行积极干预并解决问题。所以,考虑到社会应激事件的宏观性,我们需要分别从个体、组织和社会三大层面进行描述。

1.个人层面

根据人们在应激事件面前可能出现的三阶段反应,我们需要早期干预与提前教育。预警机制中个人层面的两个指标应该包括公民心理健康水平和公民应对行为模式。要做到对这两点的全面了解是很大的工程,需要民众与管理系统全力配合。首先,公民心理健康水平需要给所有公民构建电子心理健康档案,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互动媒体对民众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并且在这当中还要做好保密工作。其次,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也需要依据当地当时的实际社会需要进行定义,不同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的群众幸福感是不能相比较的。除了健康水平的调查与统计外,还需要关注公民所持有的应激应对行为模式,这一行为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了解每一个人在碰到危机事件后可能出现的行为反应以便能最快最准确的预测出在实际应激状况下不同人的行为方式,比如区分出不同等级的应对方式程度,对那些最缺乏应对能力,遇事采取消极态度的人员进行更多的心理干预。

2.组织层面

组织层面主要针对个体所处的群体来讲,比如青少年所在的各自的学校,员工所处的企业公司单位,老年人所处的社区等。我们都生活在某种组织中并且接受着组织给我们所营造氛围。因此,我们可以从组织的健康状况预测出个体成员的健康水平。在社会应激预警机制中我们需要关注组织当中的矛盾状况与组织业绩两项指标。组织的矛盾状况需要统计出组织在一段时期所发生的重大纠纷、争吵、罢工、举报等负性事件并对每种事件进行矛盾程度的评估,最后得出一个矛盾指数,指数越多,代表组织矛盾越多性质越恶劣,因此也就越容易发生恶性事件,需要进行相应的危机干预措施。健康的组织除了很少的矛盾感,还需要有良好的绩效水平,即组织对社会的贡献率。这一指标从实际行为角度衡量出一个组织的成效,换言之,即使组织成员的合作力量。我们认为一个具有高效能的组织其员工的行为绩效应该也会较高。以积极行为应对周围工作生活和学习是一个健康人的基本指标。所以在组织层面中我选定了这两个指标作为预警指标。

3.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是预警系统中最大的层面,这其中又可以分为不以具体事件而改变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以及随不同事件而改变的事件处理效能与信任度。我们都知道个体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的认识可能影响到他对事件的态度。在一个资源充足的环境下,个体更愿意采取积极态度和措施应对应激事件,而在一个缺乏物质与文化资源的环境下,个体更容易体验到绝望和无助感,并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因此,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也会隐藏着对危机事件发生的暗示,尤其是社会中的经济文化公平问题是引发众多事件的原因。因此在预警系统中可以考虑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一些指标纳入进来,从而以宏观角度来控制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其次,还有一些社会指标是随时可能发生的应急事件的不同而改变的。比如一个社会中的管理效能,在不同职业中可能遇到不同性质的应激事件,而管理者对不同的事件又有不同的管理能力。我们需要总结之前处理各种应激事件的工作经验,并针对不同事件的处理能力给予评价,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的综合能力。此外,民众对管理部门的信任度也是一个重要指标,民众的信任度有时可以即帮助民众度过心理受创期,也给管理部门处理问题的信心。提高民众对管理部门的信任度,才能够使各项应激应对措施更有效地开展下去。如果民众开始对管理部门的工作开始质疑与反对,相信此时管理部门的任何应激措施无疑只会火上添油,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新馨.心理应激与应对――上海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2]亓晓丽,林文娟.焦虑和抑郁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和策略[J].心理科学进展,2005,(3).

[3]李,陈龙,裴华,等.人格特征与职工应激评价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4).

社会心理咨询篇(3)

[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现状;问题;对策

高校心理咨询,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术,通过语言及非语言的交流,给予来访学生帮助、启发、教育,使来访学生改变自己的认识、情感、态度,解决其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心理咨询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职业指导运动、心理卫生运动和心理测量运动,且与以卡尔•罗杰斯为代表的非医学、非心理分析性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崛起有关。1987年以后,我国社会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使社会群体时常处于高压环境中,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影响。为改变这一状况,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人士大力支持和倡导开展心理咨询。由此,一些大型综合医院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高校设立了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也陆续出现。相关研究显示,在我国,心理问题主要是由多种因素所引起,并导致个体产生情绪问题、社会适应困难及心理障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还处在发展初期,还需要克服不少困难、完成大量工作,才能保证心理咨询稳健发展。

一、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现状

(一)职业化。2001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2002年《国家职业大典》将心理咨询列入其中,为我国心理咨询职业化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心理咨询相关法律法规的提出、心理咨询理论研究成果的增多、咨询机构的增加、咨询师队伍的扩大,都加快了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的脚步。

(二)多元化。现今社会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心理咨询也逐渐打破学派限制,向多元化发展。高校中,越来越多的咨询者从多元的角度考虑来访学生的成长背景、人格特征以及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咨询阶段采用折中或整合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对来访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付艳芬等(2010)研究发现:心理咨询师运用的理论以整合理论为主。

(三)生态观。有专家提出了2l世纪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的生态观趋势。生态观主要涉及学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心理因素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进而决定学生的行为。在心理咨询中遵循生态观,就需要咨询者把促进来访学生的心理成长和改变学生的外在环境作为咨询的目标和方法,二者相互协调,才能取得较好的咨询效果。

二、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发展性心理咨询。现代社会,发展性心理咨询已成为心理咨询的主流,因为它更能帮助来访者完善人格、适应社会生活。然而,我国心理咨询最早出现在精神病医院中,带有浓厚的医学色彩。在其影响下,高校心理咨询师往往注重以矫治功能为主的障碍性心理咨询,忽视了能提高来访学生心理功能的发展性心理咨询。另一方面,在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中,测验题目通常是让学员判断案例中来访学生属于哪种心理问题,需要用哪种疗法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很少出现要求帮助来访学生进行生涯指导、完善人格的题目。

(二)心理咨询发展空间狭窄且不平衡。我国心理咨询发展的空间较为狭窄。以社区为例,关于心理咨询知识的宣传力度较小,居民出现心理问题时很少会想到去社区开设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在企业,管理阶层多注重企业的效益和员工的业绩,难得邀请心理咨询师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在高校,虽然学校会安排一些心理咨询的课程,但上课的对象限于心理专业的大学生。此外,心理咨询发展不平衡。拥有专业心理咨询中心和咨询者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在偏远的乡镇和农村,人们对心理咨询还很陌生。当高校心理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到偏远地区进行社会实践时,往往难以取得当地居民的信任。

(三)心理咨询师素质参差不齐。心理咨询师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例如美国要求心理咨询师具有哲学博士、教育学博士或临床心理学博士的学位。但在我国,很多中小学和高校的心理咨询师多数来自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咨询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于那些取得心理咨询资格的人来说,也很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看待心理问题时难免浮于表面。陶金花(2011)研究发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偏少;咨询者以兼职为主,经验缺乏,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四)心理咨询师难以贯彻伦理道德。高校心理咨询师虽然知道在咨询过程中须遵守保密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无法完全遵守,有时会在与其他人(例如来访学生家属、教师、同事)的交谈过程中泄露来访学生的情况。因此,如何让心理咨询师自觉地将道德认知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将是今后提高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素养的一项重要工作。

(五)心理咨询难以把握本土化与国际交流。我国高校心理咨询面临这样一个现实:心理咨询服务的对象是中国大学生,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然而咨询中所使用的理论与方法都来自于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西方,这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容忽视。因此,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应从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出发,不但要借鉴西方心理学的优势,还要提出更适合解决中国学生心理问题的理论与方法。尹可丽等(2009)研究发现,我国心理咨询师运用的方法大多来自于国外,本土化和本土的方法极少。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在研究学生心理时,缺乏与国外同行的适当交流,较少借鉴国外较为完善的研究经验。

三、对策

(一)注重发展性心理咨询。高校心理咨询包含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判断、及时有效的调试疏导,以及更重要的发展性或适应性心理咨询。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应明确发展性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定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心理测评系统建立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为该群体的生涯规划提供依据,同时根据团体的特性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如职业生涯规划训练和人际交往训练等。如果高校心理咨询师遇到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或来访多次情况无法好转等情况,就需要进行转介。

(二)完善心理咨询网络。针对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空间狭窄且不平衡的现状,需要完善心理咨询网络,加大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高校需要建立心理咨询中心,聘用心理专业且咨询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人际、恋爱等问题开展合适的咨询。高校也可以借助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电话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者帮助更多的学生以及社会群体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凭借自身的工作优势,社会工作者可以了解存在心理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情况,获知心理咨询师难以深入的细枝末节,与学生进行平等温和的沟通交流,从而帮助学生解决校园生活中的难题矛盾,锻炼其自主适应的能力。

(三)强化心理咨询师的伦理道德意识。对心理咨询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将心理咨询的伦理道德内化为咨询师的自身意识,促进其在咨询中外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以保障来访学生的权益,使心理咨询健康有序的进行。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需要坚持“去标签化”,将学生当做只要稍微给予帮助指导,便能不断进步、超越自身极限、开发无尽潜力的个体,引导学生掌握步入社会所需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其在家庭、校园甚至社会中的位置,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进行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探索。高校心理咨询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适合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也要探索本土化的方式。第一,深入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益的心理学思想。如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老子思想中的哲学态度能为来访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中国的传统医学包含许多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第二,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为参照,对西方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改良,使其能够适应我国高校的具体情况。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范青,季建林.中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及现状[J].上海精神医学,2006,18(1).

[4]BIO国际组织教材编写组.心理咨询与治疗实战教程[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5]孔巧丽,徐大真.中国心理咨询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8,18(4).

[6]刘时勇.中国心理咨询业发展趋势展望[J].前沿,2008(1).

[7]付艳芬,黄希庭,尹可丽等.从心理学文献看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的现状[J].心理科学,2010,33(2).

[8]李翠云,诺敏.中国心理咨询发展概述及工作体会[A].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呼和浩特,2010.

[9]陈家麟,夏燕.专业化视野内的心理咨询师培训问题研究———对中国大陆心理咨询师培训八年来现状的反思[J].心理科学,2009,32(4).

[10]朱亮,刘晓艳.我国心理咨询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

[11]陶金花.社会心理咨询的现状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9).

[12]马彩霞.透过中西文化的差异看中国心理咨询的本土化[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3]尹可丽,黄希庭,付艳芬.从心理学杂志相关文献看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的现状[J].心理科学,2009,32(4).

[14]李黎.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J].高教学刊,2016(4).

社会心理咨询篇(4)

当今时代到处充满了竞争,由竞争而带来的各种冲突和压力构成了时代人们的心理底色,人们频频处于各种应激状态。当前经济危机的持续发展,人们的心理问题更是大量涌现,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因此也就相应地对心理咨询师提出了空前的挑战。早在1998年辛斌:周启元两位老师就发出痛苦的呼吁“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在哪里”。整整10年过后,汶川地震再次震动了我国心理咨询界,当地灾民“防火、防盗、防心理咨询师”。这第三防防出了心理咨询师的尴尬,将心理咨询师原有虚弱薄脆的光鲜外衣无情地剥离,呈现在光灿灿的阳光下。“防心理咨询师”这种奇闻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思考: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会给人们带来多么大的伤害!我们再次呼吁“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在哪里”?那到底什么素质的心理咨询师才算是合格的,或者换句话说,合格的心理咨询人员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呢?许多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但大都比较笼统、宏观,难以操作执行,咨询师欲提高自身素质亦不知从何入手,因此有必要将心理咨询人员的素质结构与要求尽可能地进行细化,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以便给有志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进行参考。

综合起来说,心理咨询师素质的基本构成是知识、技能、心理、身体四大方面。并据此分别了解、掌握和提高。

知识结构

根据实践经验,我们认为仅仅按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知识要求显然不能满足心理咨询实践需要。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要掌握的知识应该分为两大方面: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专业知识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基础性理论知识,比如哲学、社会学、脑科学、基础医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学等。另一块是专业理论知识,包括:变态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等。这些专业知识都应该系统扎实学习的。北美规定心理咨询师申请者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必须经过2-3年硕士和4~5年博士的心理学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可见在专业知识这方面国外要求是比较严格的。

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通过对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学历要求表现出来的。比如美国心理咨询师最低进入水平是硕士,而且必须是从临床心理学或咨询心理学专业毕业。学历要求的目的是保证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获得学历不是目标,而是对相关知识要求的一种标准。我们国家的心理咨询师的入门学历标准较低,因此造成了心理咨询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影响了心理咨询师的社会信誉。

在综合知识方面,《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没有明确规定。根据咨询实践,综合知识应该包括各学科领域的常识性知识以及异域文化历史等知识。这种知识要求,一方面是提高咨询师的个人素养,另一方面,也能满足接待来自各种领域不同教育背景的来访者的一般性需要,不至于与来访者存在交流障碍。时下,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主要以年轻人为主,因此,心理咨询师也必须了解社会性的时尚知识。这样与年轻来访者容易建立咨询关系。在综合知识中还包含着社会生活经验。这有助于与来访者共同探讨一些生活话题,给予一般性指导。目前我国获证咨询师绝大部分都比较年轻,年轻心理咨询师,有的还没有独立出过一次远门,除家人同学,甚至和老师都没有实质性的接触,这样如何能与来访者建立有效的咨询关系呢?也更谈不上为来访者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建议。技能结构

技能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就是工作技能。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技能结构包含两大部分,一种是基础性工作技能即一般性操作技能,另一种就是专业工作技能,也就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能。基础性工作技能包含计算机操作技能、信息搜集与整理能力、语言表达技能等。专业性工作技能包括建立工作关系技能、助人技能、心理咨询技能、心理治疗技能等。基础性工作技能在较短时间内能获得较为明显的成长。而专业性工作技能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训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心理咨询师的技能结构还包括社会技能,在这里主要指人际交往技能。首先表现在与家人的交往。许多咨询师与家人的交往不甚和谐,自然不能与同事与社会人员愉快相处。也就无法获得来自家庭的心理支持,工作中的负性情绪也很难化解。另外,社会技能更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方面。比如与邻里、同事、上下级、社区人员等。如果在这方面应付自如,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与来访者建立工作关系也就比较容易。心理咨询师需要积极主动地走出家门校门勇敢地去深入社会,广交朋友,这既是锻炼提高自己社会交往技能的机会,也是推销自己、接触并获得潜在顾客的机会。

心理结构

作为心理工作者,咨询师的心理素质显然比任何条件都重要。心理咨询师的心理素质体现四个方面:正确观念、自信、耐心和真诚。

正确的观念体现在心理咨询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咨询师本身来说既不能形成基本的人生与生活指导原则,也不会获得持续的工作动力,更不能给身负各种困惑的来访者以正确的人生指导和面对世界的方向。

心理咨询师的自信是基于: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能。咨询师心理自信,则言语流畅,思维清晰,工作步骤有条有理,举止自若。咨询师自信的语气和神态本身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因为它能增加对咨询师的信心,提高来访者改变自我,建立新生活的希望。如果面对困惑的来访者,咨询师自我方寸大乱,言不由衷、吞吞吐吐,自然也就不能给来访者以信赖,何谈咨询效果。

心理咨询师的心理素质还体现在耐心上。心理咨询本身是一种长期耐心的工作,也大量消耗身心能量。许多来访者的问题不是三五次咨询就能解决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咨询工作也就无法持续,来访者的问题也就很难得到有效彻底的解决。咨询师的耐心首先体现在对来访者的宽容,允许来访者存在各种不足与错误的出现;耐心也体现在对对自己不满或不喜欢的人与事的包容。咨询师的耐心还体现在坚持,许多时候咨询的过程是痛苦的,艰难的,需要咨询师作出痛苦的探索并坚持下去,方能获得成效。

社会心理咨询篇(5)

当今时代到处充满了竞争,由竞争而带来的各种冲突和压力构成了时代人们的心理底色,人们频频处于各种应激状态。当前经济危机的持续发展,人们的心理问题更是大量涌现,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因此也就相应地对心理咨询师提出了空前的挑战。早在1998年辛斌:周启元两位老师就发出痛苦的呼吁“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在哪里”。整整10年过后,汶川地震再次震动了我国心理咨询界,当地灾民“防火、防盗、防心理咨询师”。这第三防防出了心理咨询师的尴尬,将心理咨询师原有虚弱薄脆的光鲜外衣无情地剥离,呈现在光灿灿的阳光下。“防心理咨询师”这种奇闻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思考: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会给人们带来多么大的伤害!我们再次呼吁“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在哪里”?那到底什么素质的心理咨询师才算是合格的,或者换句话说,合格的心理咨询人员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呢?许多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但大都比较笼统、宏观,难以操作执行,咨询师欲提高自身素质亦不知从何入手,因此有必要将心理咨询人员的素质结构与要求尽可能地进行细化,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以便给有志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进行参考。

综合起来说,心理咨询师素质的基本构成是知识、技能、心理、身体四大方面。并据此分别了解、掌握和提高。

知识结构

根据实践经验,我们认为仅仅按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知识要求显然不能满足心理咨询实践需要。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要掌握的知识应该分为两大方面: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专业知识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基础性理论知识,比如哲学、社会学、脑科学、基础医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学等。另一块是专业理论知识,包括:变态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等。这些专业知识都应该系统扎实学习的。北美规定心理咨询师申请者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必须经过2-3年硕士和4~5年博士的心理学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可见在专业知识这方面国外要求是比较严格的。

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通过对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学历要求表现出来的。比如美国心理咨询师最低进入水平是硕士,而且必须是从临床心理学或咨询心理学专业毕业。学历要求的目的是保证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获得学历不是目标,而是对相关知识要求的一种标准。我们国家的心理咨询师的入门学历标准较低,因此造成了心理咨询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影响了心理咨询师的社会信誉。

在综合知识方面,《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没有明确规定。根据咨询实践,综合知识应该包括各学科领域的常识性知识以及异域文化历史等知识。这种知识要求,一方面是提高咨询师的个人素养,另一方面,也能满足接待来自各种领域不同教育背景的来访者的一般性需要,不至于与来访者存在交流障碍。时下,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主要以年轻人为主,因此,心理咨询师也必须了解社会性的时尚知识。这样与年轻来访者容易建立咨询关系。在综合知识中还包含着社会生活经验。这有助于与来访者共同探讨一些生活话题,给予一般性指导。目前我国获证咨询师绝大部分都比较年轻,年轻心理咨询师,有的还没有独立出过一次远门,除家人同学,甚至和老师都没有实质性的接触,这样如何能与来访者建立有效的咨询关系呢?也更谈不上为来访者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建议。

技能结构

技能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就是工作技能。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技能结构包含两大部分,一种是基础性工作技能即一般性操作技能,另一种就是专业工作技能,也就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能。基础性工作技能包含计算机操作技能、信息搜集与整理能力、语言表达技能等。专业性工作技能包括建立工作关系技能、助人技能、心理咨询技能、心理治疗技能等。基础性工作技能在较短时间内能获得较为明显的成长。而专业性工作技能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训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心理咨询师的技能结构还包括社会技能,在这里主要指人际交往技能。首先表现在与家人的交往。许多咨询师与家人的交往不甚和谐,自然不能与同事与社会人员愉快相处。也就无法获得来自家庭的心理支持,工作中的负性情绪也很难化解。另外,社会技能更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方面。比如与邻里、同事、上下级、社区人员等。如果在这方面应付自如,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与来访者建立工作关系也就比较容易。心理咨询师需要积极主动地走出家门校门勇敢地去深入社会,广交朋友,这既是锻炼提高自己社会交往技能的机会,也是推销自己、接触并获得潜在顾客的机会。

心理结构

作为心理工作者,咨询师的心理素质显然比任何条件都重要。心理咨询师的心理素质体现四个方面:正确观念、自信、耐心和真诚。

正确的观念体现在心理咨询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咨询师本身来说既不能形成基本的人生与生活指导原则,也不会获得持续的工作动力,更不能给身负各种困惑的来访者以正确的人生指导和面对世界的方向。

心理咨询师的自信是基于: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能。咨询师心理自信,则言语流畅,思维清晰,工作步骤有条有理,举止自若。咨询师自信的语气和神态本身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因为它能增加对咨询师的信心,提高来访者改变自我,建立新生活的希望。如果面对困惑的来访者,咨询师自我方寸大乱,言不由衷、吞吞吐吐,自然也就不能给来访者以信赖,何谈咨询效果。

心理咨询师的心理素质还体现在耐心上。心理咨询本身是一种长期耐心的工作,也大量消耗身心能量。许多来访者的问题不是三五次咨询就能解决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咨询工作也就无法持续,来访者的问题也就很难得到有效彻底的解决。咨询师的耐心首先体现在对来访者的宽容,允许来访者存在各种不足与错误的出现;耐心也体现在对对自己不满或不喜欢的人与事的包容。咨询师的耐心还体现在坚持,许多时候咨询的过程是痛苦的,艰难的,需要咨询师作出痛苦的探索并坚持下去,方能获得成效。

社会心理咨询篇(6)

当今时代到处充满了竞争,由竞争而带来的各种冲突和压力构成了时代人们的心理底色,人们频频处于各种应激状态。当前经济危机的持续发展,人们的心理问题更是大量涌现,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因此也就相应地对心理咨询师提出了空前的挑战。早在1998年辛斌:周启元两位老师就发出痛苦的呼吁“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在哪里”。整整10年过后,汶川地震再次震动了我国心理咨询界,当地灾民“防火、防盗、防心理咨询师”。这第三防防出了心理咨询师的尴尬,将心理咨询师原有虚弱薄脆的光鲜外衣无情地剥离,呈现在光灿灿的阳光下。“防心理咨询师”这种奇闻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思考: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会给人们带来多么大的伤害!我们再次呼吁“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在哪里”?那到底什么素质的心理咨询师才算是合格的,或者换句话说,合格的心理咨询人员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呢?许多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但大都比较笼统、宏观,难以操作执行,咨询师欲提高自身素质亦不知从何入手,因此有必要将心理咨询人员的素质结构与要求尽可能地进行细化,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以便给有志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进行参考。

综合起来说,心理咨询师素质的基本构成是知识、技能、心理、身体四大方面。并据此分别了解、掌握和提高。

知识结构

根据实践经验,我们认为仅仅按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知识要求显然不能满足心理咨询实践需要。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要掌握的知识应该分为两大方面: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专业知识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基础性理论知识,比如哲学、社会学、脑科学、基础医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学等。另一块是专业理论知识,包括:变态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等。这些专业知识都应该系统扎实学习的。北美规定心理咨询师申请者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必须经过2-3年硕士和4~5年博士的心理学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可见在专业知识这方面国外要求是比较严格的。

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通过对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学历要求表现出来的。比如美国心理咨询师最低进入水平是硕士,而且必须是从临床心理学或咨询心理学专业毕业。学历要求的目的是保证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获得学历不是目标,而是对相关知识要求的一种标准。我们国家的心理咨询师的入门学历标准较低,因此造成了心理咨询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影响了心理咨询师的社会信誉。

在综合知识方面,《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没有明确规定。根据咨询实践,综合知识应该包括各学科领域的常识性知识以及异域文化历史等知识。这种知识要求,一方面是提高咨询师的个人素养,另一方面,也能满足接待来自各种领域不同教育背景的来访者的一般性需要,不至于与来访者存在交流障碍。时下,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主要以年轻人为主,因此,心理咨询师也必须了解社会性的时尚知识。这样与年轻来访者容易建立咨询关系。在综合知识中还包含着社会生活经验。这有助于与来访者共同探讨一些生活话题,给予一般性指导。目前我国获证咨询师绝大部分都比较年轻,年轻心理咨询师,有的还没有独立出过一次远门,除家人同学,甚至和老师都没有实质性的接触,这样如何能与来访者建立有效的咨询关系呢?也更谈不上为来访者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建议。

技能结构

技能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就是工作技能。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技能结构包含两大部分,一种是基础性工作技能即一般性操作技能,另一种就是专业工作技能,也就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能。基础性工作技能包含计算机操作技能、信息搜集与整理能力、语言表达技能等。专业性工作技能包括建立工作关系技能、助人技能、心理咨询技能、心理治疗技能等。基础性工作技能在较短时间内能获得较为明显的成长。而专业性工作技能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训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心理咨询师的技能结构还包括社会技能,在这里主要指人际交往技能。首先表现在与家人的交往。许多咨询师与家人的交往不甚和谐,自然不能与同事与社会人员愉快相处。也就无法获得来自家庭的心理支持,工作中的负性情绪也很难化解。另外,社会技能更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方面。比如与邻里、同事、上下级、社区人员等。如果在这方面应付自如,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与来访者建立工作关系也就比较容易。心理咨询师需要积极主动地走出家门校门勇敢地去深入社会,广交朋友,这既是锻炼提高自己社会交往技能的机会,也是推销自己、接触并获得潜在顾客的机会。

心理结构

作为心理工作者,咨询师的心理素质显然比任何条件都重要。心理咨询师的心理素质体现四个方面:正确观念、自信、耐心和真诚。

正确的观念体现在心理咨询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咨询师本身来说既不能形成基本的人生与生活指导原则,也不会获得持续的工作动力,更不能给身负各种困惑的来访者以正确的人生指导和面对世界的方向。

心理咨询师的自信是基于: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能。咨询师心理自信,则言语流畅,思维清晰,工作步骤有条有理,举止自若。咨询师自信的语气和神态本身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因为它能增加对咨询师的信心,提高来访者改变自我,建立新生活的希望。如果面对困惑的来访者,咨询师自我方寸大乱,言不由衷、吞吞吐吐,自然也就不能给来访者以信赖,何谈咨询效果。

心理咨询师的心理素质还体现在耐心上。心理咨询本身是一种长期耐心的工作,也大量消耗身心能量。许多来访者的问题不是三五次咨询就能解决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咨询工作也就无法持续,来访者的问题也就很难得到有效彻底的解决。咨询师的耐心首先体现在对来访者的宽容,允许来访者存在各种不足与错误的出现;耐心也体现在对对自己不满或不喜欢的人与事的包容。咨询师的耐心还体现在坚持,许多时候咨询的过程是痛苦的,艰难的,需要咨询师作出痛苦的探索并坚持下去,方能获得成效。

社会心理咨询篇(7)

一、心理咨询的定义

提到“心理咨询”,人们往往将其和心理治疗等同起来,甚至许多心理学家也把心理咨询视同心理治疗。如罗杰斯认为,最彻底、最有效的咨询与最彻底、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是无法区分的[1]。另一些人如威廉生则认为,心理咨询是协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历程,因此与心理辅导(guidance)的意义颇为类似[2]。我国学者则认为,心理咨询是介于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之间的一种协助个人的动力过程。它是咨询师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专业经验,通过与来访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及其根源,挖掘自身潜能,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以便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保持身心健康。

二、心理咨询的产生和发展

心理咨询发起于20世纪初美国的“指导运动”。19世纪后期,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人们面临的求职就业和职业适应等问题引起了有志之士的热切关注。他们设立帮助机构,寻找帮助方法,试图帮助人们解决面临的困难,后来逐渐发展成一场有组织有影响的运动,人们把其称之为指导运动。指导运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职业指导,主要是给人们提供职业介绍和职业咨询;二是改善学校教育。在指导运动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弗兰克・帕森斯,人称指导运动之父[3]。1908年,他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这是最早的职业指导书籍之一。另一位先驱者戴维斯则是首先在学校开始辅导活动的人士之一。[4]他于1898年在底特律市建立了一个教育职业指导中心。他第一个使用了“咨询”(counseling)这一术语。这以后的20多年里,指导运动还主要是社会工作者的事,与正统的心理学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到了20世纪30年代,咨询发展史上出现了所谓的“测量的十年”。其产生的原因,一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测量学在美国迅速发展,使得测量学家能编制出各种适用、有效的测量工具;二是指导运动的深入也提出了应用心理测验的要求。这就使指导运动越来越心理学化,越来越专业化,开始了现代咨询的雏形。

到了20世纪40、50年代指导运动开始向当代咨询转变。转变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心理学领域,其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起了重要的作用[5]。他对心理咨询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点:1)人本主义者的咨询使传统的指导活动的一些做法成了疑问。例如,指导者与来访者关系上的权威主义态度和家长式的作风,过分依赖测验和滥用测验,过多地直接指导等等。2)罗杰斯开始以真正心理学的眼光分析咨访关系和咨询过程,使咨询变成一个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实践学科[6]。3)人本心理学的治疗扩展了咨询领域。例如,咨询内容扩展到人生的各种问题,也涉及变态行为问题。

1951年,在C・G・伦恩、D・E・苏帕、P・罗宾森和E・S・波尔丁等的倡导和组织下,在埃文斯顿市的西北大学召开了有60位有名望的心理学家参加的会议。他们向美国心理学会推荐将心理咨询列为一个独立分会。美国心理学会于同年年会上采纳了这一建议,接纳“心理咨询学”为其第17分会。同时,美国心理学会还推荐由全美考试委员会支持对咨询心理学家的执照和专业考试。同年,原有的全国职业指导协会改组为“全关人事指导协会”(APGA,该会于1984年再次改组为“美国咨询和发展协会”,简称AACD)。

三、我国心理咨询的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心理咨询开始走出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引入心理咨询(台湾称心理咨商、香港称心理辅导)较早,例如台湾师范大学于1957年成立了健康中心,后又设心理卫生辅导部门;香港则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学校中推行辅导工作。目前,两地在学校辅导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我国内地心理咨询发展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对外开放和学术交流以及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心理咨询逐渐发展起来。20多年来,我国心理咨询在各界有志之士的努力下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国心理咨询发展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卫生系统的心理咨询,主要包括精神病治疗机构和综合性医院开设的心理咨询门诊;二是学校心理咨询,特别是各高校、中学开设的心理咨询机构:三是社会心理咨询机构,主要包括面向社会开设的心理咨询服务室,另外还包括互联网上开设的心理咨询服务、电话心理咨询等。

从总体发展来看,我国心理咨询还处于初级阶段,当前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加强和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加快,人们心理适应困难还会增加,心理咨询还需要克服不少困难,还有大量的工作等待心理咨询工作者去完成。

四、心理咨询发展的趋势

(一)心理咨询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在短短的百余年发展中,心理学学派林立,各学派对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也各有建树。在发展的初期各学派之间理论和方法相互排斥,随着心理咨询实践的发展,心理咨询工作者逐步认识到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和方法能在所有情况下解决所有人的所有心理问题。于是,各派学者逐渐学会抛弃门户之见,彼此借鉴、取长补短,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能根据来访者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或同时采用几种不同学派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宣称自己是“折衷主义”(Eclecticism)。有人对美国自1974年起15年间的临床心理学研究作了回顾总结,发现近50%是兼容取向。还有人对精神病学和社会工作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所作的调查发现,有68%的人认为自己属于兼容学派。

20世纪末,世界进入所谓后现代社会,通过全球性文化反思,产生了多元文化主义。各种心理咨询的理论面对这种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而不断修正和发展。重视来访者的文化背景及文化结构是多元文化主义对心理咨询理论的直接影响。多元文化咨询主张承认差异,尊重多元,改变个人与文化分离的现实,以宽容的态度,从多元的角度审视来访者的问题,采用有弹性的、多样化的方法,使来访者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多元文化咨询强调情境导向,参照来访者的文化背景,依据文化差异调整咨询方法。重视性别、年龄、教育、职业、宗教和种族等社会文化变量的影响,是多元文化主义心理咨询的共同特征。多元文化心理咨询分两条路线:一是探索适合本民族、本地区的所谓本土化(Indigenous)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如学者杨国枢就是心理学发展本土化的倡导者;二是尝试构建可广泛统整人类文化差异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

(二)心理咨询发展的生态观趋势

人和环境的问题是当今社会中谈论最多的话题,也是学术界研究最热门的课题之一。人与环境究竟是什么关系?应鼓励人定胜天、征服自然,还是师法自然、天人调和?这些问题涉及心理咨询的基本理念,特别是对心理咨询方式的采用,关系更重大。在我国加剧变化的今天,讨论心理咨询的生态观更有其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生态观的基本概念不仅来自生态心理学,还涉及教育学、生物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虽然各门学科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各有侧重,但几乎都不能否认个体与其环境存在着某种关系。生态心理学则认为,人类行为乃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的函数:B=f(P,E)。生态心理学者曾分析情境中的心理与非心理因素,如Baker及其同事根据Lewin的场理论发展出“行为情境论”。所谓行为情境是指引发行为的小生态系统。不同的情境引发出不同的行为,同一个人处于不同的情境里,也可能表现完全不同的行为。人患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体行为与环境配合不良所造成的,是生态系统失衡的结果。行为生态观提示,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中,只有将促进个体心理成长与改变外界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相互调适、同步改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长远稳定的效果。例如,只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不改变家长的教养方式和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改变整个社会文化环境,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结语

心理咨询强调的是教育和发展取向。它的主要任务是为有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的正常人提供有效的帮助,鼓励他们正确认识现实和自我,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提高对现实生活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心理咨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着眼于正常人的现在心理状态。2)提供对人的一生最有效的帮助。3)强调自身的潜能和价值。4)重视认知因素中的理性选择和决定。5)注意咨询对象的个性差异。6)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尽量利用环境资源,改变环境。

参考文献:

[1]叶浩生.心理学理论精粹[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251-6.

[2]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11-28.

[3]郑日昌.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13.

[4]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19.

[5]Hill KL.张忠秋译.运动心理咨询理论[M].北京:我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37-224.

[6]杨国枢.本土心理学的开展[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1993:3-6.

社会心理咨询篇(8)

一、高校心理咨询的现状

为了了解高校心理咨询的实力和现状以及高校心理咨询老师对实现校企合作的态度,本研究自编了包含38项内容的调查问卷,对陕西7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发现:

(一)各高校均具备开展心理咨询的实力

调查发现,各大高校基本已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有独立的咨询场所,程度不同地购置了咨询用心理测评软件和治疗设备,能够定期开展个体咨询、团体辅导、教学、讲座、以及各类宣传活动。以开展面谈咨询为主,也可开展网络咨询。

(二)各高校之间咨询实力差异较大

7所高校中有3所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设施齐全,购置了专业的音乐放松设备,生物反馈仪,专业的心理测评软件。每年的经费投入也接近10万元。其它高校则还停留在维持个体咨询的现状。7所高校中有4所高校的心理咨询人员以心理学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为主,个别还有博士学历人员。而其它3所高校则是以其它专业人员兼任,或以本科学历为主。

(三)对实现校企合作的认可度

调查表明,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普遍对心理咨询实现校企合作持肯定态度。7所高校中有5所高校认为有必要实现校企合作,让高校心理咨询为社会服务。7所高校中的6所认为让高校心理咨询走出高校服务社会,政府和企业不论是从理念上还是经费上也应该是大力支持的。7所高校中有6所也都认为有可能建立学校心理咨询服务社会(企业或政府)的社区咨询网络,并开展网络咨询。7所高校中仅2所高校率先实现了校企合作利用资源共享开展心理咨询和企业帮扶。

二、开展校企合作进行资源共享的途径

阻碍高校心理咨询走出校园为社会服务的因素,7所高校普遍认为:一是咨询老师水平不高无法应对一些复杂问题;二是缺少经费支持;三是政府和学校均不重视。针对这些问题可能从三个方面入手解决。

其一,提高高校自身的心理咨询水平和能力。从以上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尽管各大高校都有开展心理咨询的能力,但实力相差较为悬殊。尤其是各高校心理咨询人员的能力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要开展校企合作必须事先充分提高这些人员的咨询能力。而开展校际之间的合作可以快速提升咨询人员的水平。由学校的领导层牵头,尤其是水平和实力较弱的高校应主动和心理咨询工作做的较好的高校联手建立心理咨询工作援助体系,定期聘请高水平的咨询师来校交流经验,开展个体心理咨询辅导,做专题辅导讲座或报告,还可以共建网络平合开展网络咨询。

其二,解决高校咨询经费短缺可以通过实现校企合作来实现。目前大部分高校给予心理咨询工作的专项投入非常少,7所高校均主要依靠学校专项拨款开展日常咨询服务。因为专项活动经费的限制,导致心理咨询师配备和培训不足,心理咨询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其实经费的解决不一定全部依赖学校的专项拨款,可以和其它的对口企业或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为企业员工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或举办专题辅导报告,通过这一模式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用于培训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起到双赢的效果。

其三,可以以多种方式实现校企合作。心理问题的发生是普遍的,不可能只局限于高校,社会企事业单位的人员也同样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在这里依然有用武之地。但这些企事业单位设立咨询机构的非常少,能够利用高校的心理咨询资源填报这一空白,对于提高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心理素质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由政府牵头,签订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之间进行心理帮扶的协议,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和培训服务,由企事业单位为高校兑付相应的酬劳。也可以由企事业单位的相应管理人员和高校的管理层共同协商洽谈进行心理咨询资源共享的模式,开展相应的咨询和培训以及酬劳支付活动。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社会的模式,不只是提供咨询和培训,还可以采取建立咨询网络开展网上咨询这种便捷的途径,将咨询师的QQ号提供给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可以方便他们和咨询老师之间在不方便直接面谈的情况下,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总之,实现高校心理咨询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进行资源共享,是获得这一事业长足发展的动力。这样做既解决了企业人员的心理问题,提高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高校经费短缺的现象,有了这些经费心理咨询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就可以获得全面的提高,起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建青.中国高校心理咨询的现状和未来走向.中国青年研究,1992,(5):25-27.

\[2\]罗海萍,吴华.高校资源共享途径研究.2000,(2):14-16.

社会心理咨询篇(9)

(一)技术整合趋向明显

技术整合是指心理咨询或治疗工作者针对来访者的个性特点、问题层次,在咨询与治疗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进行咨询或治疗。

作者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创刊十一年来案例报告中采用的治疗方法进行统计归类,结果表明单纯使用一种方法的案例比重明显下降,技术整合趋势明显。并且,整合疗法一般遵循同一模式:在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氛围中,侧重于行为—认知疗法的综合使用。

(二)组织机构发展壮大,咨询与治疗范围广泛、方式多样。

自1985年9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到1996年6月,协会已建立专业委员会13个(其中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系统分会3个,省级心理卫生协会24个,地区协会35个,会员2万余人。

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一开始就超出了医学的范围,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各种社会服务人员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进行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或治疗。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各大综合医院、精神病医院已普遍建立心理咨询门诊,全国许多高校已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在社会上也开办了婚姻、职业、儿童等各种心理咨询中心,以及热线电话、危机干预机构。

目前,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直接咨询和间接咨询,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按咨询途径可分为电话咨询、通信咨询、门诊咨询、现场咨询、报刊专栏咨询等。

(三)相关出版物增多,概念日益普及

近十年来,有关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概念在大众传媒中被讨论和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学校心理咨询》、《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实用心理自我疗法》、《心理卫生》、《现代人生心理学丛书》、《学生心理健康文库》等有关书籍大量出版;继《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创刊后,1990—1994年短短五年,《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青年心理咨询》、《心理世界》等学术性或普及性刊物相继创刊;此外,在《大众心理学》等多种刊物中设有心理咨询专栏;国外的许多有关资料也被介绍到中国;借阅和购买有关心理咨询与治疗图书的人数迅速增长,如:《心理与健康》从1994年创刊,13个月共发行37万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以上成绩可喜可贺。但另一方面,做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人员,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该领域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相当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否则势必影响心理咨询与治疗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二、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资格认定与审查制度亟待建立

目前,我国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门诊、热线电话等日益增多,但缺乏管理,咨询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现象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众对心理咨询与治疗产生了误解。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还没有制订有关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的资格认定制度及审查制度,从而无法保证服务质量。

要求我国马上出台切实可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资格认定与审查制度是不现实的,建议针对我国咨询与治疗工作者专业素质偏低的现实,首先推出督导培训制度,以确保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在工作中得到连续有效的指导和系统化的培训。

(二)对理论研究与交流重视不足

目前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多半仅注重技术应用,发表的论文主要是疗效报告,而对各种疗法的理论基础及本土化等问题涉及较少,深度不够。

要想使心理咨询与治疗在我国得到长期健康的发展,一方面必须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及早改变在西方国家后面亦步亦趋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在不同学说之间发展起足够多而且较规范的共同概念,以便于进行讨论交流,促进学科发展。

(三)宣传不够,咨询意识有待加强

社会心理咨询篇(10)

1.1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亚健康人群。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较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利益分配、竞争压力、观念冲突引起各种矛盾剧增,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值得关注。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研究报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急需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2]据此推算,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2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是心理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学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少,心理学培训机构的实力较弱、社会机构的建设不够壮大。由此导致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在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将来心理咨询行业的成熟和规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1.3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有着深刻影响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科学在咨询领域的应用,反映了一定的超文化的科学性,然而,具体的心理咨询理论、技术、取得的一些经验性的成果局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心理咨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民众的心理。由此导致西方的某些心理咨询理论不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或者对中国民众的心理辅导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2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取得的成绩

2.1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在心理咨询的宣传方面取得一定进步,翻译和编著出版的介绍心理咨询技术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书目已多达几百种,刊登有关心理咨询的文章的学术类与普及类期刊之和多达数十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大众心理学》等。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在近几年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2001年到2008年期间的文献,以“心理咨询”为主题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083条;以“心理咨询”为篇名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33条。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2.2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

就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来讲,我国公众对心理咨询经历了从怀疑到初步认同的过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了解,一提起心理咨询,人们总是想到精神疾病,公众对心理咨询持漠视和怀疑态度。最近几年,各方面关于心理咨询的报道使公众对心理咨询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我国公众特别是城市居民越来越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有所改善,持逐步接受态度。2008年零点调查公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存在心理问题时,35.1%人愿意寻求心理医生帮助,38%的人视情况而定,有26.1%的人明确表示不去看心理医生。[3]以上数据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成为心理咨询的对象。

2.3我国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取得较快进展

我国心理咨询起始于医院,其后在高校取得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委员会,促进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启动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当前,我国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已经遍布全国。有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7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112个;截至2006年9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机构149个;到2007年9月,我国心理咨询师队伍已壮大到12万人。[4]我国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和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壮大促使我国的心理咨询沿着专业化的道路较快发展。

2.4我国心理咨询的法规建设逐步加强

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建设逐步法制化。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颁布了很多标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趋于完善,人才的培养初具规模。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正式公布。2002年,心理咨询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同年7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启动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培训项目,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2004年4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在全国正式进行。2005年10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的颁布,从此正式为心理咨询师确立了职业规范。2007年制定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用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一版)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咨询的管理体制,规范了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3.我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不旺

虽然我国公众逐步趋于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然而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民众比较保守,出现心理问题时,宁愿自己去面对困难,也不愿意求助咨询人员的咨询服务,加之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市场良莠不齐,增加了一些人的顾虑,另外心理咨询要收取不菲的服务费,也让一部分人对心理咨询望而止步。2007年中国一些地区就出现了由于缺乏咨询对象,心理咨询机构处境艰难的状况。[5][6]心理咨询的呼声较高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冰火两重天”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3.2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

2008年秦漠教授等对我国六大区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秦漠教授分析认为,许多人可能是在接受了一些在职专业培训后进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工作的。[7]和国外咨询人员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专业基础非常薄弱。学校部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从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转来,这些人员虽具备心理学背景,却缺乏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和实践;医院心理门诊的医务人员多是医学出身,没有系统地接触心理学知识;社会团体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同样让人担忧。从专业背景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而是其他专业的心理学爱好者;从接受专业培训情况来看,咨询师的接受的培训时间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的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3.3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然而,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发展也存在较大隐患,原因在于我国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服务缺乏有效监管。具体表现在:第一,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认证和资格审查不严。有些未经心理咨询资格的认证的人员或只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也进入咨询领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第二,心理咨询行业职业资格缺乏统一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定,卫生部有“心理治疗师”从业认定,中国保健协会和人才交流中心又推出“心理保健师”的人才评定。[8]第三,我国没有建立起心理咨询工作效果评估和督导体系。我国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未启动,心理咨询的督导工作缺乏专业人员的完成。[9]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管理比较混乱,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需要国家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协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3.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 文化交流概念 下一篇: 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