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健康管理的意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20 09:48:52

简述健康管理的意义

简述健康管理的意义篇(1)

电子健康档案“有意义使用”的内涵

2009年2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The 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简称为ARRA)。该法案的一个主要内容是“经济与临床医疗信息技术法案”(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for Economic and Clinical Health Act,简称为HITECH Act)。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所指出的,HITECH Act法案的目标是“确保美国每一家医疗机构和每一个医生的办公室都采用了先进的IT技术和电子病历,使患者简化住院手续,防止医疗错误,每年节约数十亿美元成本。”

HITECH Act法案的实施将历时五年,该法案规定,2011年~2015年美国政府将为美国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340亿美元的资金,帮助其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的“有意义使用”。到2015年还未取得电子健康档案“有意义使用”的医疗机构,美国政府将减少对其治疗的享有政府医保患者的支付,以此作为惩罚手段。

所谓电子健康档案的“有意义的使用”,主要是指医疗机构不仅购买和实施了电子健康档案,还要能够证明它们所应用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能够给患者和医疗服务带来益处。它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几点:加强医生与患者间的沟通,减少医疗失误,支持开展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care),通过记录人口信息提高医疗公平性,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医疗支付制度的改革以及将患者的医疗信息及时提供给他们。

在HITECH Act法案中,美国国会列出了电子健康档案“有意义使用”主要包括的内容,其中一些具体的细则要在实践过程中慢慢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国会对医疗机构实现电子健康档案“有意义使用”提出了三个基本要求:医疗机构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使用电子健康档案认证技术,包括电子处方;实现患者就诊信息在美国所有医生间的实时共享,同时方便患者及其家属查询其就诊信息,提高医疗质量;相关医疗政府主管机构应该制定“有意义使用”的阶段性目标,并以此作为医疗机构使用电子健康档案情况的评价标准。

电子健康档案“有意义使用”三阶段

2010年3月份,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了一份名为《卫生信息技术“有意义使用”》(meaningful use of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文件。该文件指出电子健康档案的“有意义使用”将于2011~2015年分为三个阶段实现:第一阶段主要关注在患者医疗信息的收集,并将收集到的信息录入系统,生成基本统计报表。通过这种方式,美国医疗机构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可以对一些常见疾病进行分析,并就护理需求进行沟通(这种沟通既包括医疗机构之间的,也包括医疗机构和患者之间的),从而加强对疾病和药物的管理;第二阶段将重点侧重在利用相关医疗信息改善对患者的护理;第三阶段主要是通过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性和效率提升美国医疗系统的水平,促进流程优化,加强临床决策支持,给患者提供可以进行自我管理的工具,加强对美国民众的健康护理。

根据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的规定,电子健康档案“有意义使用”的每个阶段都设置了一套评价标准,医疗机构必须要满足各个阶段的评价标准才能获得政府提供的每个阶段的奖金。按照规划,电子健康档案“有意义使用”的第一阶段评价标准将于2011年初生效,第二阶段评价标准将于2011年底生效,而第三阶段评价标准将于2013年正式启用。

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对医疗机构“有意义使用”电子健康档案的奖金做出了详细规定。在2011年~2015年,美国医疗机构获得的“有意义使用”奖金大概在200万~500万美元,而且逐年递减。

电子健康档案“有意义使用”标准出台后,对美国医疗信息技术行业带来了深远影响。在HIMSS(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Society,美国医疗信息和管理系统协会)2010年年会上,医疗IT厂商推出的很多新产品强调通过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使医疗信息在各个医疗机构之间实现共享,积极地配合医疗机构达到“有意义使用”电子健康档案的目标,帮助医疗机构获得政府的奖金;医疗机构也热烈地讨论了如何提高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应用,改善医生工作流程和患者就诊流程,提高医疗质量,达到电子健康档案“有意义使用”的目标。

“有意义使用”第一阶段评价标准

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于2010年7月13日正式颁布了医疗机构电子健康档案“有意义使用”的第一阶段评价标准(见表1),它重点侧重在电子健康档案是否提高了医疗护理的安全性和质量,主要是评估医疗机构是否有效利用了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最重要功能,并要求医疗机构描述它们是否充分使用了电子健康档案系统。2011年底前电子健康档案“有意义使用”的第一阶段评价标准更侧重于医疗机构借助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交换数据的能力,而不是实际的数据交换过程。从美国医疗机构和患者的角度而言,电子健康档案“有意义使用”第一阶段评价标准是提高医疗安全和质量的第一步,同时它还体现了HITECH Act法案中提出的医疗护理要以患者为中心的目标。

尽管电子健康档案“有意义使用”的第一阶段评价标准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强有力的支持,不过美国医疗业界仍然有人指出该评价标准的某些具体细则可能需要进行改动:首先,医疗机构应及时与患者就其病情进行沟通,确保他们对自身病情有充分了解,同时记录患者的预设医疗指示(advance directive)①;其次,由于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准备在2013年颁布一项规则,要求医疗机构按照性别、种族、国家等类别对患者细分,因此美国医疗机构从2011年起就可以在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中按此对患者进行分类,以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减少医疗失误;2010年初美国全国质量论坛(NQF)了一系列医疗服务协调措施,医疗机构应该将这些措施整合到医疗服务中,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

“有意义使用”第二阶段评价标准

虽然电子健康档案“有意义使用”第一阶段评价标准还未正式启用,美国医疗IT政策制定者已经将注意力转向了制定第二阶段评价标准。美国医疗保险及医疗补助服务中心明确表示希望在第二阶段评价标准中医疗机构在医疗信息交互(HIE)应用方面能够有所突破。

简述健康管理的意义篇(2)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志码:A

主观幸福感,译为“主观的、美好的存在,是一种健康的、快乐的生存状态[1];又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2]。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很多,但关于民族高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很少,鉴于此,笔者对云南民族大学生部分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一管窥全貌。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以云南民族大学4年制在校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6份,有效回收率为93.2%。汉族大学生265人(56.9%)、少数民族大学生201人(43.1%);性别方面:男生234人(50.2%)、女生232人(49.8%);平均年龄(20.27±1.39)岁。

2、方法-问卷调查法

所用量表:(1)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MHC-SF)(成人版) 该表由美国心理学家Keyes 研制,共14个条目,分为3个分量表: 情绪性安康(EWB) 、心理性安康(PWB)与社会性安康(SWB),并将心理健康划分为三种有连续性但不同的征状: 心理的健康征状,称为“振作向上”;心理的不健康症状,称为“颓废萎靡”;既不处于振作向上,也不处于颓废萎靡的征状,称为“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该表由我国学者尹可丽[3]教授进行了中文版修订,对测量我国成人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主观幸福感量表(SHS) Lyubomirsky和Lepper发展了对个体快乐或不快乐进行总的主观评断的主观幸福感量表,适用于跨文化的总的主观幸福感测量[4]。

二、结果

1、云南民族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情况 民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分3.03±0.80,EWB(3.27±1.02),SWB(2.64±0.95), PWB(3.24±0.93)。心理健康征状为“振作向上”者139人(占29.8%),“中等程度”者308人(占66.1%),“颓废萎靡”者19人(占4.1%)。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分为(3.03±0.78),汉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分为(3.03±0.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幸福感总分为(4.70±0.83),其中汉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分为(4.74±0.81),少数民族大学生为(4.65±0.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主观幸福感总分为(4.60±0.88),女生(4.80±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2,P

2、不同心理健康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比较(表1) 大学生颓废萎靡、中等程度、振作向上3组在主观幸福感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颓废萎靡组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的得分显著低于振作向上和中等程度组的大学生(P

4、心理健康对主观幸福感预测力回归分析(表3) 以主观幸福感得分为因变量,心理健康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WB和PWB依次进入主观幸福感的回归方程,联合解释主观幸福感21.8%的方差变异,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

三、讨论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还应该包含一些积极的方面。目前,心理健康没有统一的测量和诊断标准,国内学者心理健康的研究较多采用SCL-90量表。SCL-90量表主要偏向测量消极的心理疾病症状,重点用于鉴别临床症状,对正常人或精神病理症状较少者适用性较差[5]。鉴于此,本文采用适用性更好的MHC-SF量表。研究结果表明,民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均值为(3.03±0.80),心理健康征状为“振作向上”的比例仅为29.8%,说明民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高校和政府管理部门应给予大学生群体更多的关注,引导和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Lyubomirsky和Lepper编制的主观幸福感量表虽然不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测量幸福感的量表,但被证明对于跨文化群体的测量具有很好的适用性[4]。研究发现,民族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分为(4.70±0.83),处于中等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民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并没有受到民族差异的影响,性别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子,女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因此民族高校管理部门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对于男同学群体应给与更多的关注。

研究发现,心理健康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主观幸福感得分之间显著正相,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且颓废萎靡组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的得分显著低于振作向上和中等程度组的大学生,表明心理健康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重要因素。回归分析发现,EWB和PWB依次进入主观幸福感的回归方程,联合解释主观幸福感21.8%的方差变异,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与何树华[6]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民族高校大学生情绪性安康和心理性安康是其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因此,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手段和内容,而提高情绪性安康和心理性安康水平是重点。

参考文献

[1] 曾嘉.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21(1):55-59.

[2] 于静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5):97-99.

[3] 尹可丽,何嘉梅.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成人版) 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 26(5):388-392.

[4] 王燕,李悦,金一波.幸福感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0,3(2):14-10.

[5] 尹可丽.中国成人心理健康维护方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42-67.

简述健康管理的意义篇(3)

健康教育路径在我院神经科全脑血管造影术护理中应用以来,深化了整体护理工作,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产生及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1月-2007年1月,我院共收治50例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平均41.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种、病情、文化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延用传统健康教育方法,主要是进行入院宣教、出院健康指导,并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随机口头宣教,同时根据不同病种在病人床头配挂宣教单,简单描述病人的饮食、休息、治疗原则、护理要点及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等。而观察组则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即针对全脑血管造影术的监测、检查、康复和护理,制定的一个有严格工作顺序、有准确时间要求的照顾计划。健康教育路径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健康教育路径表制订:参照美国Manionand Meriolean[1]的护理结果分类框架,应用现有的护理学常规和标准,在充分了解患者及家属需求的基础上,经查阅资料、专家指导,结合医生的检查计划,针对术中不同时期,制订相应的健康教育路经表格,主要内容是;①入院指导,②疾病知识:包括发病因素、症状、常见并发症、危险因素、全脑血管造影术方法等。③手术前检查注意事项及意义,④手术前准备内容及注意事项,⑤手术后病情观察,如生命体征、神志、瞳孔、术后并发症,⑥出院指导等。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补充、更新、完善表格内容,使之切合实际。

1.2.2 健康教育宣传单的制订:从实用性、可操作性出发,制订疾病知识、术前检查、术前准备、术后病情观察、术后康复健康教育单。

1.2.3 健康教育路径实施:每日由主管护士按照路径上的提示,进行口头宣教,同时发放相关的书面健康教育单,术后按相应时间督导患者及家属配合执行。如经股动脉造影术后,穿刺点加压包扎,术后4—6小时拔鞘后用绷带“8”法固定24小时,8小时内肢体完全制动,并绝对卧床24小时,以减少出血发生。护士长定期检查健康教育路径实施情况,根据病情变化及患者家属意见增减内容。

2 结果

2.1 健康知识教育效果评价。能够全面描述健康知识的为掌握;能大部分描述的为一般了解;不能描述的为不知道。见表1。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是家属参与科里自制的健康教育问卷调查,满意度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路径是实施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2],实施健康教育路径,避免了常规随机健康教育方法,护理人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准确的时间要求,有计划地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同时护士长进行质控,保证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提高了健康教育质量。表1说明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

3.2 临床路径的工作方法和“护理程序”类似,临床路径的内容和“护理计划”相似[3]。健康教育路径是以整体护理为基础,使护理工作程序化、规范化,体现护理工作的严谨性、科学性,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表2说明了观察组并发症明显减少,但股动脉瘤、股动脉夹层动脉瘤没观察到。

3.3 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知识,术前准备及术后康复知识,密切了护患关系,促进了医患交流与沟通,满足了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表3显示,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在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应用,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参 考 文 献

简述健康管理的意义篇(4)

【关键词】:肺结核病防治;学校管理;现状;突破点

今年来,我国学校学生中出现了一些肺结核病散发和聚集性病例,甚至还有出现结核病暴发疫情的案例,最高的感染率达到23%左右[1]。通过分析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面临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肺结核病的防治需要深入探索防治新途径,尤其是在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就需要结核病防止人员对学生的健康知识需求和心理需要做更细致的掌握。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校园肺结核病防治的现状及形势,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做简要的阐述,并提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突破点所在,以便实现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更好的实施。

一、结核病防治在校园工作中的现状

1、学校环境新形势

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也带动着人们对教育需求日益强烈,我国的在校生数量呈稳步上升的态势,但是很多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以及师资力量却不能与人数相配备地扩大。例如,食堂太过拥挤,宿舍室内空气流通不畅,学生的卫生意识不强,或者因为学习压力较大学生忽视自身卫生习惯等等。我们的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课业知识要求较为强烈,却忽略了对学生健康意识的重视,致使学生的体质下降并直接导致肺结核等疾病的传播。

学校应当注重疾病的防治工作,并按照国家的相关文件要求积极落实各项基础健康措施,对肺结核病防治主体即学生的体质进行加强。具体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营养科学搭配饮食以及积极开展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等,还需要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之外进行健康管理组织,周期性地执行健康管理并建立健康档案。对学生也要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确保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不能让学生身体上的小问题演变成伤害学生健康的大问题,不能让学生的薄弱的健康意识耽误了治病时机。

2、学生群体的新情况

人类身体的免疫系统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如生活习惯和情绪上的波动等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消极的情绪都会给结核病菌的传播创造条件。当今社会是一个注重个性的社会,我们的学生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举止上都张扬着自己的个性。从思想状况方面来看,我们的学生整体上市呈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的,他们追求自主,但是由于文化的多元化,他们的自主性缺乏系统和规则,这就导致了学生们日常交往行为的复杂和多样[2]。在这些自主,多样的生活行为中也存在着很多不卫生的生活方式,如通宵上网、熬夜打游戏、缺乏卫生意识以及饮食作息不规律等等,这些都严重伤害着学生们的自身体质,为各种疾病的产生和传播增加了几率。

二、学校紧抓结核病防治的工作突破口

1、开辟肺结核健康教育新方法

结核病的控制和治疗离不开对患者对结核病知识了解的多少,在进行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中,积极进行健康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在治疗结核病时除了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还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学校是拥有浓郁知识和情感的地方,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学生们也会更加理性地去追求健康。

学校需要积极开辟健康教育新方式,尝试与学生合作开辟健康课堂的新模式,突破传统的说教方式的健康教育模式。通过创新的健康教育方法让学生真正收获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并帮助他们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肺结核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3]。例如在3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学校的肺结核防治工作者可以与学生社团联合起来开展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活动,比如可以以“防治肺结核,保持健康体魄”为主题开展知识问答比赛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能倡导学生更加关注自身身体健康,并帮助他们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早治疗,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疾病防治知识,可以有效避免因无知而引发的过度恐慌等。

2、积极构建校园健康管理模式

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或群体进行健康危险因素全面管理的过程,它旨在通过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并有效有限的资源来达到健康知识的最大普及效果。校园管理是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为基础的,是以为个体化健康事务服务为目的,它需要现代营养学和信息化管理技术为载体,从各个角度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实行全面的保护,具体包括环境、营养以及运动等各个角度。校园健康管理的具体模式为,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价解决潜在危险,干预恶性循环的不断运行。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肺结核病防治新形势下,我们的工作者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突破点,并不断挖掘校园肺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意义。不断进行理念的创新,从根本上认清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在实际执行中不断关注自身在工作中的角色和职责,不断加强对学校肺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热爱与追求,创新学校肺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简述健康管理的意义篇(5)

......

1.2 锂离子电池模型与参数辨识方法研究现状

简述健康管理的意义篇(6)

2012年1月~2013年10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住院的脑梗死、脑出血患者。经筛选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的脑梗死、脑出血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的脑卒中患者;②年龄≤75岁;③意识清楚且病情稳定,病程在6个月以内。共选入140例患者。其中男80例,女60例;年龄29~75岁,平均年龄(57.81±1.58)岁。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0例患者,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方法。干预组实行社区健康管理干预,培训成立由专业护理人员所组成的健康管理团队,为脑卒中患者提供无偿的社区健康管理。在患者出院前、出院后的第1、3、6个月,通过自我评定的方式,利用SF-36生存质量量表,比较干预前后量表得分,分析总结患者的生存质量。(1)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制定社区健康管理方案。出院前、出院后的第1、3、6个月对患者进行整体效果评价,包括饮食用药、睡眠情况、心理状态、测量血压、血糖及血脂等项目,并根据个人健康方案,针对性讲解脑卒中相关疾病指导与自我护理知识。不断建立完善个人健康档案,依据患者个体,按需给予必要的帮助。(2)制定社区健康教育规范:针对脑卒中患者制定健康教育原则,包括高血压的相关知识、糖尿病的饮食与用药规范、高血脂的饮食原则、中医情志护理等。规范内容简单易懂,不可过于复杂或专业化。让患者及其家人真正懂得如何在家中自我护理,促进疾病康复,预防脑卒中的二次发生。(3)实施定期随访:患者在住院期间由经培训的护理人员提供专业的指导与咨询。出院1周后及时电话随访,了解相关健康状况。1个月后社区上门随访,做好健康指导管理工作,并耐心解决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每季度举办1次病友会,请专家做专题讲座,讲授脑卒中的一般知识、自我防治、自我监护、自我康复等知识和技能,普及社区家庭健康护理。(4)心理情感支持:定期为患者做心理情感咨询,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绪状态,减少患者因情绪异常而丧失康复的信心甚至引起抑郁的发生。鼓励患者尽量多参加社会活动,以分散注意力,减少不良情绪,提高沟通交流能力,使其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与自身价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组织患者交流会,请自我保健、自我护理好的患者进行经验介绍,互相交流经验体会等,增进患者与健康管理人员之间的友谊与联系。(5)康复训练指导:根据患者的自理能力,选择力所能及的生活内容进行训练。自理能力较好者,鼓励让其自己完成吃饭、穿衣、洗澡、步行等日常活动。自理能力较差者,家属协助其完成复杂的生活活动,同时应做好肢体功能相关康复训练。

1.3测量工具及评价指标

SF-36生存质量量表是由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研制,对身心健康进行综合测量,一种多目的、简明的健康调查量表。其中包括36个问题,8个维度,即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情感职能(RE)、活力(VT)、社会功能(SF)、精神健康(MH)、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3]。量表填写采用自填法,让患者自己进行评价。对文化程度低者或肢体乏力等无法填表者辅以个人访谈。所有患者实施社区健康管理干预前1周进行干预前评定,实施干预后进行评定干预后效果,并将干预前后情况进行评估比较。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分析,所有计数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社区健康管理干预前后SF-36得分比较,见表1、表2。从表1可知,患者出院时两组间SF-36生存质量量表中的8个维度均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具有可比性。从表2可知,两组患者经过干预6个月后SF-36中的8个维度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140例脑卒中患者干预前后SF-36生存质量量表各维度得分比较中可知,患者实施社区健康管理干预前后相比较,SF-36生存质量量表8个维度的得分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3.1对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积极影响

引起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脑卒中后可导致肢体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受限;②脑卒中后可导致言语不清,患者沟通交流与社交活动受到影响;③脑卒中后患者常伴有心理障碍,引发焦虑及抑郁情绪。针对上述的原因,我们在社区健康管理干预中采取了下列措施。首先全面评估每一位患者,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确定健康管理方案,同时制定社区健康教育规范,为患者给予康复训练指导,促进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减少受限程度,并提供脑卒中相关知识,预防二次复发。实施定期的随访,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一方面增加患者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使其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与自身价值,能够愿意主动参加社交活动。另一方面在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的同时,可以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减轻焦虑程度,避免抑郁的发生。从表2中可以得知,脑卒中患者在干预后生存质量量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躯体疼痛、总体健康8个维度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充分说明了社区健康管理有利于改善并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简述健康管理的意义篇(7)

慢性病又名慢性非传染性病症,它并非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多种病症的代名词。像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均属于慢性病症[1]。由于此病症的发病人群多以老年患者居多,再加上此类病症具有病程时间长且易反复发作等特点,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能使其肾脏、心和脑等重要器官受严重威胁,从而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影响[2]。社区健康档案管理是服务设施中的一种方法,通过将患者的病情分类,并予以针对性管理方案,能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为进一步探究对老年慢性病患者予以社区健康档案管理,对其改善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前未实施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的老年慢性病患者46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63~81岁,平均(77.6±2.3)岁;病程1~7年,平均(2.7±1.8)年;冠心病15例,糖尿病17例,高血压14例。另选取2013年1月后实施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的老年慢性患者46例为研究组,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64~82岁,平均(78.5±2.4)岁;病程1~8年,平均(2.9±1.7)年;冠心病14例,糖尿病19例,高血压13例。根据上述所述,把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为患者构建健康档案,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及基本情况,并依照患者的具体病症状况予以分组。健康管理模式实施前,社区人员可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的膳食结构优良率和服药依从性、疾病知识知晓率和生活方式优良率等进行了解,并通过与患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予以正确合理的干预措施,其中包括:生活方式指导、健康教育和疾病治疗指导等。同时,社区医护人员还要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对老年群体的活动特点予以充分利用,对活动地点及时间合理选择,并向患者发放治疗及预防宣传手册。对知识水平低下患者,社区医护人员可采取模拟训练及操作演示等方法对患者实施教育。加强教育宣传工作,设立社区健康宣传板,以画报的形式将预防措施、注意事项和用药方法等展现出来,这样便于患者阅读。对伴有紧张、焦虑等心理素质低下患者,社区医护人员可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向患者简单介绍疾病相关知识,耐心解答患者的疑虑及担忧,对于患者的倾诉要做到细心聆听,时常鼓励安抚患者,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此外,社区医护人员还应做到定期随访观察,对患者的饮食控制及服药情况予以了解,对治疗过程中发生的问题采取及时处理。在走访过程中,社区医护人员还要监测患者的疾病指标情况并将其整理成档案,这样能为后期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此外,每个月社区医护人员都会对社区居民的心率及血压情况进行检测,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合理的家庭管理方案,同时,没三个月都会对患者的体重、身高及血糖情况进行检测,并对估算患者的健康指数,每隔7天对电话随访1次,这样能对患者的病症状况及生活改善情况予以及时了解。

1.3评价标准

实施SF-36(生活质量评定表)对实施前后患者的膳食结构优良和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优良和疾病知识知晓等指标改善情况。生活方式优良率:患者谨遵医嘱,饮食习惯合理化、运动锻炼适当;服药依从良好率:定期复查、药物服用定量定时。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观察患者实施前后的指标改善情况

实施前,患者的膳食结构优良和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优良和疾病知识知晓等指标改善情况与实施后相比,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对比观察实施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

实施前,(74.5±8.1)分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实施后,(82.3±11.1)分为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经对比,实施前明显低于实施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病因复杂、易反复发作和治疗时常长等,是慢性疾病的主要特点,再加上受外因因素的影响,如老年患者的年龄较高、其机体抵抗能力较低等,很容易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又或者是饮食控制不合理及不遵医嘱服药等,从而使治疗效果受影响[3]。健康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是表示,将针对性干预措施落实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从而达到健康管理、延缓及阻碍病症的目的。健康档案管理是一种服务机构,通过对患者病情状况的全面评估,并将其设置成档案,再根据不同的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指导工作,这样不仅有助于患者的病症的改善,而且还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4]。从上述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老年慢性病患者予以健康档案管理,能使患者的的膳食结构优良和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优良和疾病知识知晓等指标情况得到改善,使其生活质量也明显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健康档案管理模式的实施,对慢性病症的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的实施,还有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治疗过程及病情变化情况的全面掌握,对治疗方案的调整能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还能节省医疗中开支及资源。由于现下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仍处于发展阶段,为了能使其更加完善,本人提出以下几点意见:①设立电子健康档案,通过互联网实施综合干预;②健全社区健康监测网络,对检测实施计划予以制定;③为每位患者制定一张健康卡,将患者的基本医疗信息输入健康档案内,这样便于医护人员的患者信息的提取,避免救治时间受延误。

总而言之,将社区档案管理应用到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即能加快患者病症康复,而且还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何红球 单位:桂林市人民医院北门社区

参考文献

[1]陈冬雅,钟雪花.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实施健康管理模式后的改善情况评价[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8):192-194.

简述健康管理的意义篇(8)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7.189

临床路径是由医师、护士和其他人员对一定诊断和手术做出最适当的、有顺序和时间性的医护计划, 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浪费, 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服务[1]。它是一种既能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疗费用, 又能保证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管理模式[2]。本科将临床路径与白内障患者的健康教育相结合, 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科实施白内障手术的患者600例, 男320例, 女280例;年龄47 ~92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入院视力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按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整体护理, 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护理人员利用各种接触患者的机会, 进行随机的健康教育。

1. 2. 2 观察组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 按临床路径为每位患者实行健康教育。①制定健康教育路径表:在充分了解白内障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础上, 制定了白内障健康教育路径表。见表1。②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责任护士对住院的白内障手术患者做入院评估后, 纳入临床路径管理, 按照需求分别于患者入院时、术前、术中、术后及出院前,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护理要点和注意事项, 并配以眼球模型和道具进行示范, 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 每完成一项内容在患者的教育路径表上相应的方框内打勾, 并签名以示责任。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资料统计等方式, 由质控护士定期发放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表和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效果评价。根据患者对白内障手术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等指标来观察评价健康教育路径实施效果。①患者对白内障手术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评价:患者能复述宣教内容≥80% 为掌握, 能复述60%~80%为部分掌握,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白内障手术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好, 对护士的满意度高, 住院时间短,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3. 1 健康教育的目的 健康教育是以医院病房为教育基地, 以住院患者及家属为教育对象, 通过教育过程, 使患者的行为向有利于康复方向发展的教育活动。良好的健康教育对手术顺利进行、保证手术质量、预防和避免并发症及术后恢复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3]。

3. 2 按路径宣教能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 传统的健康教育因没有计划, 责任护士缺乏系统的健康教育意识, 因此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实行临床路径宣教管理是一种新型的规范化医疗护理模式, 是针对患者管理的无序状况进行的优化、简化和增效的管理[4]。具有计划性、针对性, 保证了健康教育的连贯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3. 3 临床路径能规范医疗护理行为, 提高医疗质量 按路径实施健康教育, 要求护士每日严格按照计划, 有目的、分步骤地完成, 这一标准化和程序化的工作方式培养了责任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和自觉性, 使护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 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各项护理工作, 规范了医疗护理行为, 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3. 4 按路径宣教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健康教育路径表的应用, 有效的组织协调护理工作, 在实施中, 患者主动参与医疗护理工作全过程, 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促进了医患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 从而减少或避免了医疗纠纷,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3. 5 临床路径的实施有效缩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 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临床路径的规范实施, 科学地理顺了医疗护理工作流程, 避免了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降低了医疗成本, 避免了各种因素造成的时间浪费, 有效缩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 大大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 按照临床路径对白内障患者不同时期适时进行健康教育, 保证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有利于患者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梁桂玲, 梁燕霞, 曾少婷, 等.基于电子病案系统的临床路径应用设计.中国病案, 2012, 13(2):29-30.

[2] 梁翠萍, 张远娇, 吕顺欢, 等.应用临床路径在白内障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右江医学, 2010, 38(3):320-321.

简述健康管理的意义篇(9)

【摘要】 目的 细节管理服务贯穿体检全过程,提高健康体检服务质量。方法 分析客户在体检流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 体检服务质量,体检数量和客户满意度逐年上升。结论 体检中心通过实施细节管理细节服务,提高了客户满意度,科室人员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科室竞争力增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关键词】 细节管理;健康体检;服务

健康体检时要关注哪些细节?体检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有不少受检者由于对体检的一些关键环节重视不够,或认识偏差,出现疏漏,使体检目的难以达到。本文主要探讨细节管理服务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

1 健康体检的概念

“健康体检”,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健康人群做的比较全面的临床查体和辅助检查,针对体检的结果做出医学判断,即先对影响身体健康的各种因素予以综合分析,后进行预防保健方面与临床治疗方面的指导。是用于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评价与疾病风险预测预警及早期筛查的一种医学行为、方法与过程。从学科归属来讲,健康体检仍属于医学科学范畴,但健康体检绝不是简单的临床医学查体的照抄照搬。临床医学查体是医师对被检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做出准确描述和判断的过程;而健康体检是医师对被检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针对可能出现影响身体健康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及健康干预的过程。

2 健康体检中应注意的细节问题

一不要采血时间太晚。体检化验要求早上7:30~8:30采空腹血,最迟不宜超过9:00。太晚会因为体内生理性内分泌激素的影响,使血糖值失真(虽仍为空腹)。所以受检者应该尽早采血,不要轻易误时。

二不要体检前贸然停药。采血要求空腹,但对慢性病患者服药应区别对待。如高血压病患者每日清晨服降压药,贸然停药或推迟服药会引起血压骤升,发生危险。按常规服药后再测血压,体检医生也可对目前的降压方案进行评价。

三不要随意舍弃检查项目。体检表内设定的检查项目,既有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基本项目,也包括一些常见疾病的特殊检查项目。有些检查对疾病的早期发现有特殊意义。如指诊检查,有的受检者因怕麻烦或害羞,自动放弃该项检查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四不要忽略重要病史陈述。病史,尤其是重要疾病病史,是体检医生判定受检者健康现状的重要参考依据,据此制订干预措施,对疾病的转归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有的受检者认为疾病只能靠查出来,不能靠说出来,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五不要轻视体检结论。体检结论,是对受检者健康状况的概括和总结,是医生根据各科体检结果,经过综合分析对受检者开的健康处方,对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预防和治疗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些受检者对体检过程较为重视,却忽视了体检结论,没有仔细阅读和认真实施,使健康体检失去了意义。

3 细节管理服务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

31 检前精心准备,确保体检质量

针对不同单位,不同需求和消费层次的不同,检前和体检单位认真沟通,了解检方员工需求,采取不同的服务和管理策略,如每年一次的全市公务员体检及职业病大型体检活动,检前要和受检单位认真签订体检协议,以达到共识,并提供优质体检计划:如体检时间,人员安排及清晰的体检流程示意图,让其做到心中有数,以确保体检质量,同时把体检表格提前送达受检单位,告知体检注意事项,确保体检流程井然有序,快捷通畅[1]。

32 检中把握关键环节,彰显人文关怀

以客户关注为焦点,注重重点环节管理。①如团体体检,由于人员多,体检时间比较集中,特别是采血、B 超检查等空腹项目待检时间相对较长,容易造成“瓶颈”现象,针对这些高峰时段强化管理,增加导诊、分诊人员,指导引导并合理分流,机动灵活,进行适时调整,科学安排体检流程,保证体检工作有条不紊的穿行,同时把人性化服务贯穿于体检全过程。②餐前项目检查完后及时提供免费营养早餐,以避免晕厥及低血糖现象发生。

33 拓展检后服务,完善服务职能

简述健康管理的意义篇(10)

[中图分类号] R16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289-02

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研究所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掌握与了解本校研究生健康管理情况,探索研究生健康管理的途径,规范在校研究生的健康管理,对于有效预防相关疾病、慢性病及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安全隐患,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高校卫生保健的重要工作之一[1]。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目的 首先,期望通过本次调查,引起在校研究生对健康管理的思考,有意识且主动地去提高自己的健康管理意识和身心健康水平。其次,探索健康管理服务在研究生人群中的市场潜力及最佳提供对象,最终为我校卫生保健工作的创新与完善可行性政策建议与意见。

1.2 调查对象 杭州师范大学在校研究生。

1.3 调查方法 专家咨询及问卷调查。

1.4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五部分:调查背景与目的、个人基本情况、对健康管理的认知情况、自我的健康管理情况、对健康管理的需求情况。共22道题,数据输入时有多项选择,变量一共30个。

1.5 统计分析 首先通过简单的描述性统计,知晓各个变量的分布情况,其次通过简单的相关分析,最后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来分析多个自变量和主动接受健康管理服务之间的关系,目的是筛选混杂变量,挑选有效变量。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分发问卷120份,实收回119份。学院分布情况表1。

2.2 健康管理认知情况

2.2.1学生对“健康概念”的理解 94.1%的研究生对健康管理的概念理解是正确的,即认为健康是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几乎所有的人对健康的概念都符合WHO对健康的定义,仅有小部分人认为健康只是不生病而已。

2.2.2 学生对“健康是否可以管理”的看法 98.5%的研究生认为健康是可以管理的,但其中仅61.7%的人赞同健康管理并注重日常的身心健康管理与维护。这说明:大家对健康有很高的认同感,但思想上的认同并未完全化为现实中的行动。逆向思维表明:健康管理产业和相关服务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健康管理的道路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积极发挥作用。

2.2.3 学生对健康管理师和营养师的知晓情况 超过一半的人仅是听过健康管理或健康管理师这个名词,但并不了解,更不熟悉,说明健康管理师和营养师的社会知晓度还比较低,同时可以预测健康管理产业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

2.3 自我健康管理情况

2.3.1 自我主动体检情况 仅41.4%的研究生是主动接受体检,剩余的皆为被动的听取学校的体检安排。在定期体检周期的认同上,认为周期应为6各月的(44.7%)与周期为1年(45.7%)的基本相当。仅有个别的人认为要超过两年再体检。

2.3.2 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 72.9%的人认为大学生面临的最重要的健康问题是神经症,主要包括焦虑症和抑郁症等,其次就是精神分裂症。这为高校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指明了方向和工作的侧重点[2]。

2.3.3 运动锻炼情况 仅45.4%的在校研究生经常参加锻炼(每周≥3次),绝大多数的学生偶尔锻炼或者几乎从不参加任何体育锻炼活动。不良的生活方式势必对我校研究生的身体状况产生不良影响,需要有效干预。

2.4 健康管理需求状况

2.4.1 接纳健康管理的出发点 接受或愿意购买健康服务的人群中,影响其接纳的主要因素是降低疾病风险(54.3%)、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56.3%)、降低医疗支出(39.2%)。而不愿意购买健康管理服务原因分析显示:62.3%的人不购买健康管理多是缘于经济问题,同时作为年轻人,身体状况良好也是他们不选择健康管理的主要原因。

2.4.2 时间的选择 40.7%的人认为二三十时最适合购买健康管理服务,54.8%人认为四五十岁比较合适。仅有很小部分的人认为六七十岁以后比较合适。

2.4.3 服务机构的选择 61.3%的人会选择去大中型医院,34.7%的人会选择去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社会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4.4 费用的选择 42.7%的人在健康管理的投资小于500元,44.7%的在500至1000元,而500之1000之间大约占三分之一。大于1000元的仅占一小部分。

3 健康管理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应用原理 二元logistic回归。

3.2 研究目的 分析影响大学生购买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因素。

3.3 研究结果 以是否接受与购买健康管理服务为因变量,以性别、对健康管理的看法、主动接受体检的情况等为自变量,以P

Model:检验除常数项外所有的总体回归系数是否为0,P=0.000,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意义。Cox或Snell R Square和Negekerke R Square分别是0.386和0.750,其含义表示回归模型对因变量变异贡献的百分比。

表2 Variables in the Equation

3.4 结果分析 专业背景不同,对健康的认知与需求有差异,医学、卫生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对健康的知晓率偏高。听过健康管理、认为健康可以管理,且日常注重自我健康管理的人更容易接受健康管理服务。经济条件越好或者消费能力越强,越容易接受此类服务。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属于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随着年龄的增加,但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现实消费能力不足的现实之间构成了一对矛盾体。针对这部分群体,学校或相关的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应提供恰当的、适宜的健康服务。

4 讨论 研究生是大学校园里的特殊群体,其健康状况已经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需积极落实。第一,加大健康管理宣传力度,提升在校研究生健康管理认识。通过各种方式提升研究生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提升自我管理意识。第二,实施在校研究生健康管理服务,提升大学生健康水平。例如,可以开展学生对健康讲座的需求,建议校方邀请国内相关流行病及健康教育专家团队来校进行健康教育讲座。第三,建立在校大学生健康管理平台,积极探索大学生健康管理模式。健康管理是现代化的健康服务,具有个体化、信息化的特点。信息化平台的建立是进行健康管理服务的重要前提。学生健康管理软件系统及配套工具开发与构建适合学生健康管理模式及评价机制可以有效的促进健康管理工作效率[3]。各个高校应该积极探索,为大规模的学生健康管理服务积累经验,探索建立与高校大学生卫生相适应的健康管理的运行方式和体系,以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和“人人享有健康”的世界卫生目标的实现[4]。

参考文献

[1] 彭爱东.提高高校医务服务意识改进医务工作[J].医学信息,2010,9.

上一篇: 煤矿安全感受 下一篇: 文物保护发展前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