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土地管理方式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5 15:21:37

创新土地管理方式

创新土地管理方式篇(1)

1 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作用

1.1 提供可靠依据

环境、资源、统计、公共设施以及经济状况这些数据收集和获得对土地规划管理有重要作用,这些数据的收集和获得对于决策有重要作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测绘技术,这样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可以提供有效的判断信息。一般而言,测绘结果都是由很多数据组成,因此,在进行测绘之前需要建立起数据库,这样可以更进一步的提高数据使用有效性。而且在工作开展时,可以根据一定的人口、地形进行集中处理。

1.2 节约投资

土地资源在进行综合开发使用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做好资金的分配问题,从节约的角度研究问题,做好预算工作,一般预算是控制的最好方法。另外,也需要合理且科学的制定出实施方案。因此,需要获得精确、精密的测绘成果,应该将详细的土地状况呈现出来,当信息反映出了实际问题,更好的保障测绘结果。在进行测绘过程中,如果精度比较低,这会影响到方案设计优化问题,影响到优化步骤。

1.3 规范工程行为

在进行土地开发管理过程中,会出现诸多的施工验收标准问题。但是这些标准执行,需要遵循一定的条件。因此,在进行工作开展时,需要做好科学、合理的工程设计工作,需要做好科学、合理的工程设计。这些工作得以实现,需要获得测绘数据支撑,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保障数据全面性。另外,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关的设计流程开展。

2 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

2.1 土地测绘在农村集体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

农村进行集体土地开发和管理,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范畴也比较大,在实际进行开展工作时,难度比较大。就土地纠纷问题而言,就是缺乏了相关的法律效应还有相关的地籍资料从而引起的土地纠纷。解决该问题最根本的方法是进行科学的测绘,需要政府部门和双方法人一同测量获得精确土地图文信息。在进一步协商,使得测量得出数据更具法律责任,还需要在该文件上进行签字。解决土地变更问题。现在土地是稀有资源,土地的使用关乎每个人的利益。随着不动产不断变化,土地使用面积不断变化,出现归属权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获得准确的信息进行反馈,这样可以获得精准的土地资料信息。应用土地测绘正射影像技术可以轻松的应对该问题,对需要测绘的位置定位,做好科学权属划分,精确的勘测和划定出准确位置,该技术被广泛使用于农村集体土地开发管理中。另外,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中,相关的部门也会使用星影像技术以及数字正射影像技术,该技术可以更好的对违法土地进行检测。这样可以更好的管理土地,可以及时发现违章占地行为,掌握占地面积还有占地地点等等。这些信息的收集给监督部门进行非法土地处理提供了依据。

2.2 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检测与调查中的应用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国土资源丰富,国土资源的调查和检测面临着很大的困难。集体土地管理工作其中包括了集体土地的等级、征集以及对其以管理区为权属单位的开发工作,因此在农村土地管理时,一般都会使用到测绘技术,而且使用的范围会比较广。土地测绘技术具备较高的分辨力,可以帮助测绘者测绘相应的数据。当前土地测绘技术不断发展,融入了遥感技术,大量的高分辨率技术出现,而且发展非常快。在进行资源调查和管理时,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进行土地筛查、土地资源现状调查、还有土地动态综合监测等等。在这些工作的需求中,土地测绘技术发挥着巨大作用。

2.3 土地测绘在土地规划审批中的应用

土地测绘工作,可以给规划审批提供充足依据,可以给土地规划提供重要的资料。基于土地使用规划图进行对比,可以更好的整合土地使用方案,从而更好的进行土地综合开发使用。众所周知,科学的规范方案,可以更好的开发土地,保障土地开发合理性和科学性,也是判断规划工作质量的关键。因此,可以看出土地测绘技术在其中的重要性。另外,使用以往的测绘资料和当前的测绘资料,可以清晰的看出城镇土地扩建情况,可以更好的把握扩建规模,从而明确该地区土地综合使用情况。这样可以合理、科学的规划方案,实现土地综合利用,保障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时,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及信息系统建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第一,土地测绘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使用,一开始起到的作用是进行土地管理,土地资料库数据更新以及地籍管理等等,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当下这些基本的土地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而且还可以为今后的土地规划提供依据。技术发展给土地开发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当前土地测绘使用了全球定位系统,该系统对土地采集工作可以提供精准的依据,可以提供可靠的信息,对监督管理能够提供依据。而且,在执行土地管理时,一般系统比较侧重的是土地调查,土地登记还有评价,这些可以为地籍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可以获得数据支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被建立起来之后,可以更加广泛的应用于地籍管理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中,为系统数据更新提供依据。而且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这些系统发挥出的作用越来越大,更为社会发展提供依据。大量的系统可以为地籍管理实现一体化建设进程提供依据,在城乡土地综合使用上可以发挥出积极作用,更好的为城乡土地管理和建设做出贡献。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土地供求矛 盾越来越复杂。矛盾日益加剧。这对土地开发管理而言,有了新的要求。在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当下,应该不断使用新技术,新技术可以为土地测绘信息收集提供保障,在进行土地开发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这就要求相关的测绘人员,在开展工作时,需要根据测绘标准进行,科学的测绘。

创新土地管理方式篇(2)

贵州大学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自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以来,不断的开展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目前,学校已建立了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这一阶段式循序渐进课程培养体系,为土地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不足。

1实践教学现状

1.1课程体系设置较完善,但缺乏科学的安排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包含管理学原理、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估价、土地法学、土地资源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制图等核心课程。在这些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我校还开设有土壤学、环境生态学、地图学、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土地信息系统、专业外语、地质地貌、矿产资源管理、土地调查与评价以及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等选修课程。纵观全国众多高校,我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交叉重复的问题。例如,《地籍管理》与《土地管理学》内容有重叠之处。其次,一些重点课程如土地政策分析与评价、国内外土地管理前沿、房地产相关课程并没有在我校课开设;不仅如此,一些应用型很强的课程如CAD专业制图并没有在必须课的设置当中,加之专业选修空间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1.2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是在公共管理学院下开设。在公共管理学科背景下的“三无”学校——“没有建设专门的实验室,没有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没有建立实习基地”,仅以课堂讲授作为培养学生的全部环节[1]。由于教学设备缺乏及教学经费不足,以及教学师资水平有限,导致不得不重理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无法满足教学要求,除在第一、第二学年开设了校内测量实习外,甚至没有开设有专业比较重要的实习,如土地调查、不动产估价等;一些专业重要软件如Mapgis、Mapinfor、Arcgis也未能在相应学年向学生开设。

1.3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学生缺乏良好的实践条件

实践教学建设滞后,校地合作甚少,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实践条件。仅仅学习理论知识,不能发挥很好的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本科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基地,甚至没有专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很多实验课和课带实验课程都只是借助别的学院的实验室完成,严重发阻碍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2]。

1.4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教学考核体系,但是,由于学校缺乏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条件,因此,完全忽略了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仅以实践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的编制情况作为唯一的考核评价标准,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体系。

1.5实践教学水平不高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系中,虽然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较高,但是缺乏专业的实验人员,且实验人员自身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实践教学水平滞后,造成教师不得不只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1.6缺乏实践教学创新精神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基本从属于各门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未理顺,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应用脱节,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不完善更加阻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一些教师总体设计和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欠缺,对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模糊加上由于长时间开展教学工作引起的由于教学倦怠等等这些主管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决定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缺乏实践教学创新能力,这将会降低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严重阻碍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理论性与实践并重、各学科交叉的专业,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是实践教学改 革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校在认真总结本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措施。

2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2.1调整实践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突出“技术+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要求,培养具有计算机应用、测量、制图、规划、估价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和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土地管理、不动产评估、房地产经营管理,能胜任管理、科研、工程和教学等工作人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积极开展了实践课程体系的调整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内教学实验实习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两个部分。构建了包括课内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包括一、二年级的课内实验和实践,三年级的软件应用实习,四年级的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2.2创新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基于知识-能力-实践-创新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完善学科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遵循“循序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3],针对不同学年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应课程,分阶段培养:在这个新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下,明确各阶段的学习方向及任务,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达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优秀人才。

2.3分析国际形势,与时俱进,有针对的培养国家急需创新型专业人才

众所周知,国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最基本的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资源消耗快速增长,加之我们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未根本转变,经济的发展仍然以环境为代价,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资源问题已成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土地资源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因此,必须分析国际形势,有针对的培养急需创新型专业人才。这类人才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在学术科研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注重培养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研究型与应用型两种模式并进共同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2.4结合实际,搭建实践平台,构建“单位-学生-学校”三位一体的教学培养方式,共创三赢模式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各高校应按照“循序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分阶段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结合实际情况,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构建“单位-学生-学校”三维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将各项实习与地方政府或相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公司有机结合起来,给予学生适当的报酬。实习中学生技能学以致用又可以获得一定的生活补贴,进一步提高了其实习的动力,可以促成单位、学生和学校三方共赢的局面。

2.5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实践教学团队

坚持“理论教学为基、实践教学为要、科研教学为辅”的教学原则,加强教师培训,尤其是专业实践教师,以中青年教师和实践教学团队为重点,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合理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致力于建立一支结构优良、实践教学及科研能力较强、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团队[4]。

2.6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管理长效机制

真正的实践教学应当是一个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各高校应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路,秉着理论教学服务实践教学的原则,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以“全过程实践教学”为主,将整个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5]。

3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6],我校应本着“基础+特色”的办学思想为指导,以专业技术型专业定位和社会急需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办学方向,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身的广泛性、实践性、交叉性等特点,制定了最优的实践教学方案,遵循合理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将实践教学贯彻落实到本科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去。学校也将继续努力探索,从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对土地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并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和考核机制,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为社会培养一代代优秀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袁中友,汤惠君.新形势下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0).

[2]张惜伟,张裕凤,郝润梅,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7):165-167.

[3]王承武,马瑛,周长江.“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208-209.

[4]赵中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0):37-38.

创新土地管理方式篇(3)

自贸区土地资源是自贸区发展的空间载体和基本要素。广东省自贸区成立的第一年,已经有56000家企业在自贸区注册[1],区内用地需求旺盛,地价高昂,其中前海片区土地成交价大部分以数十亿元来计算[2]。上海自贸区运营不到一年的时间,新设立企业超过1万家,区内土地供不应求,后备土地资源大约仅剩5km2,土地资源稀缺成为了影响上海自贸区发展的最大障碍,出现了土地二次开发的需要。[3]广东省自贸区与上海自贸区都在运营的短期内就开始面临用地需求旺盛,土地资源总量供应不足的难题。可见,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自贸区土地资源直接关系到自贸区建设发展能否顺利进行。而土地管理制度直接关系到土地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进而影响到自贸区的建设发展效率。因此,如何创新自贸区土地管理制度,避免用地约束困境是实现自贸区发展目标和功能的前提,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但是目前仍未有文献专门研究广东省自贸区土地管理制度建设的问题。因此,本文将我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广东省自贸区三大片区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及国家对广东省自贸区制度创新的要求相结合,剖析了广东省自贸区目前土地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探讨了广东省自贸区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路径。

1广东省自贸区土地管理制度建设的不足之处

1.1土地管理制度设计未突破过于繁杂的土地审批规定

2015年1月,李克强总理在广州南沙考察时提出“自贸区要做的就是简化审批流程、激发市场活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争创审批“特区速度”。而且,广东省自贸区的定位是打造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审批效率必须与港澳对接,审批程序必须简单、高效。但是目前广东省自贸区三大片区已有的土地管理制度设计并未突破我国土地管理法对土地审批的繁杂规定。首先,在土地征收环节,按我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规定,以下三类土地征收需国务院批准:一是征收基本农田;二是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的;三是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征收其他土地则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其次,在土地征转环节,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征收农用地的,应按规定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而农用地转用审批部门也是省政府甚至国务院。再次,在项目建设用地落地审批阶段,必须经过土地供应,项目立项,规划许可等多个审批环节,而且各个环节相互交叉,互为影响,审批涉及20个委、办、局,100个环节,审批程序非常繁杂。按现行的土地审批制度规定,一宗土地办完所有的审批手续所需的审批时间也非常长。据统计,在广州市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之前,广州市建设工程项目整个审批过程最短的时长也需799个工作日。为了缩短审批时间,广东省自贸区开展了项目工程审批制度改革,但是实践表明,此项改革成效并不理想。以南沙片区为例。据调查,虽然南沙片区开展了改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的改革,但是80.32%的企业因审批制度无法满足建设项目发展需求和83.61%的企业因多头为政难以协调等问题,而仍然选择了串联审批,愿意选择并联审批的企业较少,可见,南沙片区并联审批改革并未达到改革的预期目的[4]。广东省自贸区范围内仍有不少农用地,需要通过征收和办理农转用手续,过长的审批时间和过多的审批环节将降低自贸区土地开发利用的效率,影响自贸区产业发展及项目落地,最终影响整个自贸区的开发建设。

1.2自贸区现行部分制度弹性不足,影响自贸区土地高效利用

从广东省自贸区三大片区的土地管理制度建设现状来看,深圳前海片区的土地管理制度较为完善,本文不妨以前海片区的土地管理制度为例,探讨广东省自贸区一部分土地管理制度弹性不足之处。首先,标定地价制度存在未能充分体现不同用途土地价值的问题。标定地价制度是指按不同片区来标定地价。一个片区的土地分不同的土地用途,从用地功能上而言,区片内土地利用主体功能、设施配套功能等功能不同的土地具有不同的价值。从产业用地的角度而言,用于优先发展与延后发展的产业用地具有不同的价值,具体用于房地产业、科技信息产业、金融业等不同产业的土地也具有不同的价值。对于具有不同价值的土地仅仅按划片区的方式来标定地价存在过于一刀切、标定地价未能体现不同用途土地价值的问题。其次,土地利用管理弹性不足,降低了自贸区的土地利用效率。按前海片区实施的需求管控机制内容的规定,用地主体根据产业类型和项目建设情况,约定自用或出售比例之后,用地主体自用部分原则上10年内不得转让,出售部分原则上5年内不得再转让,确实需要转让需经前海管理局批准,经批准可以转让的,转让方应将一定比例的增值收益上缴前海管理局。这一需求管制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约束土地市场的土地炒卖行为,但是也限制了土地流转,降低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弱化了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1.3缺乏土地金融制度的创新探索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土地金融市场发育缓慢,土地金融制度建设落后。为了提高我国土地特别是农村土地和城镇化发展用地在撬动资本及其它要素的功能,我国需要加快建设发展土地金融市场和土地金融制度。虽然南沙、前海、横琴三大片区的产业布局有所不同,但金融业都是其重点产业,土地金融也是自贸区金融业的组成部分。而且,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是国务院对广东省自贸区建设的主要要求。因此,推进自贸区土地金融制度创新,为我国土地金融制度建设积累经验是广东省自贸区土地利用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创新内容。但是目前广东省自贸区三大片区基本没有对土地金融制度创新作出前瞻性的制度探索和安排,这将让我国土地金融制度探索和创新错失机会,不利于我国土地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2广东省自贸区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路径

2.1创新自贸区的土地审批制度

广东省自贸区需继续改革和创新土地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提高土地要素的流动效率和产业活动的经济效率。首先,在土地征收审批环节构建自贸区土地联动审批机制。充分利用自贸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在农用地征转指标总量控制的条件下,可将广东省政府的土地征收审批权限赋予自贸区管委会,提高自贸区土地征收审批效率,缩短土地供需之间的时间差。其次,在土地“征转”环节实行自贸区“征转”分离的土地审批制度。为了提高农用地征转审批的效率,自贸区可将土地征收审批和农用地转用审批相对分离。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自贸区管委会可将重点发展区域和近期建设项目用地涉及的集体土地先行征收,然后根据项目开发需要、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等情况,实施农用地转用审批。再次,在用地审批环节继续深化并联审批的制度创新。产业项目的用地审批直接关系到项目用地的开发进度,广东省自贸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推进用地审批程序改革创新,提高项目建设用地落地效率。一是设立行政审批局。借鉴天津滨海新区经验,设立行政审批局为政府派出机构,集信息与咨询、审批与收费、管理与协调、投诉与监察等职能为一体,将原来归属20个部门的200余项审批职责集中于一个局,集中开展事项审批的组织协调、管理监督和指导服务职能,建立“一体化”审批方式和“一条龙”办理机制。二是根据出让土地性质及用地功能,制定审批“许可清单”,当项目建设内容符合“许可清单”规定的内容时,用地主体不需要办理相关审批事项;当项目建设内容涉及“许可清单”规定以外的内容时,用地主体才需要办理相关审批事项。三是优化竣工验收程序。建立建设工程竣工联合验收制度,以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对口的管理部门为牵头单位,组建由国土、规划、建设、消防、人防、环保等多个部门人员组成的建设工程竣工联合验收工作组,共同负责检查竣工验收资料、协调解决验收问题、联合办理现场验收手续,以缩短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的时间。

2.2创新自贸区的用地管理制度

南沙片区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特色金融产业,前海片区发展的科技信息服务产业,横琴片区发展的旅游休闲健康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都具有高附加值、高创新性、高发展潜力和低污染、低能耗的特点,但上述产业用地也存在着供地类型不明确、审批程序复杂等问题。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助推产业发展,是广东省自贸区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广东省自贸区需根据不同的产业用地需求,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策略,进一步提高自贸区的土地利用率。首先,结合自贸区的产业规划,不断优化和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对自贸区土地利用的引导作用,优化自贸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提高自贸区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其次,实施差别化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管理制度。自贸区管委会可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为重点指标和调控指标两大类,重点指标主要用于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特色金融、科技服务等重点产业发展项目的建设用地需求。对调控指标则根据产业项目的质量优劣进行市场化配置,择优选取,对于竞争力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高、对自贸区发展拉动作用明显的项目用地予以优先保障。再次,建立自贸区土地用途管制负面清单,避免自贸区现行土地利用管理制度规定出现的一刀切问题。自贸区管委会可根据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进一步细分土地用途类别,制定不允许供地的项目、不允许相互间转换用途的用地类别的详细目录,并区别不同的产业项目,制定土地及地上建筑物不允许分割转让、出售详细目录及比例,负面清单外可自由转让土地及地上建筑物,同时达到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和提高土地行政审批效率的目的。最后,按不同的行业特点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出让价格。目前横琴片区对不同用途的土地制订了基准价格修正系数,这是对我国土地价格制度创新的有益探索和创新。自贸区可进一步在土地出让价格调整方面作出新的探索。自贸区可尝试实行产业供地差别化地价,即对自贸区内金融、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等产业区别不同的行业和特点,建立产业发展导向地价修正体系,实行差别化的土地供应地价调控标准。比如,对房地产项目用地出让严格实行市场定价;对自贸区优先发展的产业项目、对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项目、土地节约集约程度高的产业项目等项目用地出让实行修正定价。

2.3创新自贸区土地金融制度

在自贸区土地金融制度创新方面,广东省自贸区可借鉴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土地金融政策,大胆探索土地证券化、资本化,加快发展自贸区土地的资本化运作与管理模式,形成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土地金融模式。首先,加快推进土地证券化运作。土地证券市场是地产业运行的“晴雨表”,有利于政府及时对地产业实施宏观调控[5]。我国已有了土地抵押的具体实施办法,但是我国土地证券市场发育较慢,关于土地证券流通的法律制度也尚未建设。广东省自贸区作为新时期的制度创新窗口,可利用先行先试的优势,在我国没有设立不动产专业银行的情况下,联合银行金融机构共同设计专业化和可操作的土地证券流通方式,推动自贸区土地证券化,为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建设积累经验。其次,尝试建立“土地投资基金”。广东省自贸区通过建立和经营“土地投资基金”,既可以解决自贸区土地开发资金量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利用土地增值的特性,使自贸区的土地收益及投资开发形成可持续的、资金集中的和有明确长远目标的基金使用和投资模式,促进自贸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本文建议广东省自贸区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构建土地投资基金。一是通过政府拨款或提取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收益等方式设立公益性土地投资基金,或鼓励信托投资公司等其他公司设立经营性的土地投资基金。二是成立专业的土地资产管理机构作为土地基金的管理主体,负责土地资产的投资和管理,可通过基金运作进行土地储备、出让和出租获取土地收益,以加快自贸区土地整理、土地收购储备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三是同步制定土地基金运作的技术规范和政策规定,对土地基金的来源、归集方式、托管方式、管理制度、使用方向及投资规则等进行规定,规范土地投资基金的经营管理。再次,鼓励开展土地信托业务探索。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贸区土地的开发与经营效率,自贸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索开展土地信托业务。一是尝试设立土地信托机构,将特定土地的收益权转让给土地信托机构,并与其签订委托合约,开展土地信托业务。土地信托机构则以土地出让收益作为支持,发行信托产品进行融资。二是鼓励境内外符合条件的相关机构和企业发起设立多币种的土地信托基金,针对境内外特定机构发行信托产品,以引入更多的外资合作,创新自贸区的土地金融模式。三是依据我国国情和国际惯例,加快对土地信托制定相关的具体管理办法,通过立法规范土地信托相关主体的行为,以有效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四是顺应土地信托业务的发展需要,建立能与国际接轨、被国际认可的信用评级制度,同时,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相关规定,结合自贸区土地信托业务实际情况,制定土地信托相关会计准则,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信托服务体系。总而言之,广东省自贸区围绕国务院提出的“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要求,在土地审批制度、用地管理制度、土地金融制度等土地制度建设中的难点领域继续大胆探索创新,将能为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建设积累宝贵的经验,加快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的步伐,使我国土地管理制度这一社会基本制度产生更高的制度绩效。

参考文献:

[1]王孝松,卢长庚.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竞争策略探索—基于上海、广东省自贸区的比较分析[J].教学与研究,2017,(2):42-50

[2]小秘密:前海和南沙自贸区的地都被谁买了?(附表)[Z].南方网,

创新土地管理方式篇(4)

20__年年底,《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务院28号文)下发。20__年,国土资源部党组部署在全系统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台州市国土资源局把加强基层国土所建设作为完善体制、提高素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狠抓“软件”建设,逐步摸索出“坐标式”管理模式。

台州“坐标式管理”模式是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成果。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需求形成的巨大压力,国土资源供求矛盾的日益加剧,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做出一系列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新部署、新任务和新要求,国土资源管理职能、管理方式、管理模式、管理手段也在经历着一系列自上而下的重大改革。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前沿阵地,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国土所的建设必须适应国土资源管理方式进行变革,基层国土所的管理水平必须有一个新的提升。这是新形势下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台州市局根据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在实践中探索出“坐标式”管理模式,有效地推进并加强了基层国土所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说完善体制、提高素质,体制与素质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没有高的素质,再好的体制也无法发挥作用;没有好的体制,再高的素质、才华也难以施展。因此,要把两者作为有机整体一起抓好。而台州的“坐标式管理”管理模式把完善体制、提高素质较好地结合在一起,结合了基层国土资源所工作机制、运行机制、办事制度、服务方式等建设内容。实行机构精减,权力下放,业务下沉,服务前移,管理规范,待遇从优。在复杂艰巨的国土资源管理任务面前,台州市国土人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迎难而上,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改革创新精神,得到了部里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地方党政领导的肯定和人民群众的称赞。

台州“坐标式管理”模式是学习、实践、创新的结果。“坐标式”管理的核心是依法、高效、公开,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人民群众对我们国家机关的基本要求。“坐标式管理”重点内容突出表现在要素全覆盖、过程全公开、机制全联动、责权利全到位。“坐标式”管理模式既运用了现代管理学理论及先进的企业化管理理念,又吸收了行政管理的经验。这是学习的成果,是实践的结果。同时也是创新的成果,它是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肩负的使命,运用各种资源、各种先进的理念、各种先进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创新的成果。

二、“坐标式”管理模式对加强基层国土所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广意义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政府转型、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要建立起负责任、服务型、法制化的政府。同时,部里这两年一直在倡导完善体制、提高素质。今年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开展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和和作风建设年活动。目前,国土资源部门肩负三大使命,就是实行严格的管理,认真贯彻国策,落到实处;积极参与宏观调控,保障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台州市局的“坐标式”管理符合党中央提出的要求,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符合人民群众对我们的要求,具有积极的推广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五个“有利于”:

第一、“坐标式”管理模式有利于推进国土所的职能转变。台州市局将主要管理业务从市、县一级下移到基层国土所,市、县局机关的业务骨干也充实到国土所。这样一来,国土所的主要职能由保护耕地和对农民建房的审批,转变为基础业务、执法监察、化解社会土地纠纷矛盾、法制宣传等。国土所职能的转变,适应了国土资源管理方式变革,即国土资源管理职能从资源管理逐步转向资源管理与参与宏观调控并重的要求。

第二、“坐标式”管理有利于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创新,符合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方向。随着任务的调整、职能的转变,国土所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坐标式”管理体系的核心,就是工作任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改变了原有国土资源管理方式方法。系统性、完整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可量化的国土资源管理标准,从根本上解决以前工作职责不清、环节联系不紧密、粗放式管理现象,提升国土资源管理能力、提高执法水平。业务流程更优化,各部门的职能更加明晰,上下左右协调配合将更紧密有效。

第三、“坐标式”管理有利于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省基层国土所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当前国土资源工作的要求。“坐标式”管理则找到了一条捷径,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一是“坐标式”管理能用较短的时间、较高的效率,把参差不齐的业务水平提升到一个统一的标准高度。二是强化培训。台州市国土资源局规定,所有国土所的人员,需经过严格考核,方可到岗。考核不合格的,进入转岗培训。三是促使工作人员必须努力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在“坐标式”管理体系中,每个工作人员实行定岗定位定责,工作职责、目标很清楚,做什么、怎么做都很明确,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适应管理工作需要。

第四、“坐标式”管理有利于建立服务型政府。政府管理向服务方向转变,是必然的规律。“坐标式”管理,将业务下移到基层,实行一站式服务,对办事群众一次性告知,老百姓不用再跑冤枉路了。而且,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方便了群众,减少和避免上访带来的各种成本。

第五、“坐标式”管理有利于预防腐败。在“坐标式”管理中,每项业务流程都明确了前置条件、受理材料、办理程序、办理时限以及报件具体要求,包括归档立卷要求,各个环节主体明确、责任清晰、前后衔接,减少了国土所工作人员等问题,有利于预防腐败。

三、推行“坐标式”管理模式,全面加强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

我省共有664个基层国土资源所,4600名工作人员,

人数占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工作人员总数的一半。基层国土所直接面对乡镇农村,工作繁杂、矛盾繁多、任务繁重。长期以来,我省基层国土所的广大干部认真贯彻和宣传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在保护资源、促进发展、富裕农民,维护安定的实际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肯定。省厅党组高度重视国土所的建设。近几年来,我省以创建文明国土所为契机,理顺基层国土所的管理体制,完善基层国土所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基层国土所基本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目前基层国土所也面临不少问题,从调研掌握的情况看,主要有:一是基层国土资源所的建设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在经济发达地区,国土所的软、硬件设施都比较齐全、配套,编制、人员和工作到位。而在一些山区和海岛地区,国土所硬件建设比较滞后,基本保障不落实,客观上给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二是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土所现有的工作人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原来的乡镇土管员,存在着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等问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三是国土所编制偏紧,工作难以全部到位。四是外部执法环境不佳,执法难度较大。如何加强国土所的全面建设,优化结构,增强活力,提升素质,适应管理体制变化的新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

基层国土所是国土资源系统的基层单位,既是国土资源系统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窗口,也是国土资源部门履行管理职能的“前沿阵地”。近几年来,国土部门在“满意不满意单位”评选中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与基层国土所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作风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积极学习借鉴台州的先进经验,推行“坐标式”管理模式,开展基层国土所规范化建设。

如何推行“坐标式”管理模式,开展基层国土所规范化建设,一是各市、县局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象台州市局那样,把基层国土所建设摆在基础性、先导性的战略位置,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二是各市局、县局要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国土所建设计划和国土所规范化建设标准、工作人员能力标准,以及实施方案,同时要明确市局、县局主要领导为国土所建设的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成员齐抓共管,每人挂钩联系1至2个国土所;三是要从实际出发,先选择若个国土所进行规范化管理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四是上下联动,市、县局机关进行配套改革,与基层工作接轨。总之,我们要通过采取综合措施,全面加强基层国土所建设,争取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实现基层国土所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工作目标,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工作高效、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干部队伍。为此,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结合推行“坐标式”管理模式,加强沟通协调,完善管理体制。要强化建设管理的责任。实行国土资源垂直管理后,对国土所建设不同程度的存在失管、疏管的现象。乡镇党委、政府对国土所建设的责任有所弱化;市、县国土资源局限于编制、精力对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有些力不从心。因此,我们一定要强化国土所建设管理责任,省厅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市、县国土资源局负有直接的责任,要把基层国土资源所的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同时,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共同建设好国土所。

2、要结合推行“坐标式”管理模式,强化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在近几年开展大规模培训的基础上,要高度重视基层国土所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改变学习培训中“重机关轻基层”的现象,进一步分类、分层次、多形式开展业务培训,组织国土所工作人员全面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现代科技知识等,努力提高基层国土所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工作能力。

创新土地管理方式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21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土地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土地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对土地利用、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很多高等院校也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河南省最早成立的土管本科专业。在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要求下,土地资源管理系的教师们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为土地行业培养知识型、创新型和实践型的复合型人才。

1 以核心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课程体系和结构改革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毕业生要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具有测量、制图等基本技能,能在城建、国土、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利用、规划、调查评价、整治和管理等相关工作。①为完成培养目标,必须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合理的课程结构。为此,资环学院以核心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开展多次学习和宣传教育活动,使学院教师切实提高对河南农业大学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建设年”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夯实“人才为本”的办学理念,强化“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意识,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1.1 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合理的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决定了专业的基本架构。课程结构是专业各种课程类型的比例及其排列、组织的形式。很多高校的课程结构不够科学,例如基础课涉及面太窄,分科太细,不适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向,理论课偏多,实践课偏少,学时分配不合理,课程设置不是以专业需求为导向,而是因人设课。核心课程缺乏系统性,必修课偏多,选修课偏少。通过教学计划的修订,土地Y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及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六个部分组成,基本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1.2 制定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对提高该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起决定作用的课程。②核心课程的制定要系统分析各主干课程在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功能差异和互补性,研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之间的联系,通过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有利于培养专业人才的核心课程体系。③核心课程不能太多,一般8~l0门比较合适。资环学院在核心课程的制定中,通过专家和教师论证,结合学生就业方向,设置了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整治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籍管理、土地估价、遥感基础与应用等10门核心课程。

1.3 通过课程论证,整合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新修订的教学计划里每门课程的学时量基本都控制在40~60学时,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不可能对教材面面俱到,因此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取舍。土地资源管理系通过组织全体教师都参与的课程论证工作,每位教师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进行介绍和章节论证,在多个教师的交叉论证过程中,对缺失的前导课程和前导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对教材里的重复内容进行舍弃,只由一位或两位教师重点讲述,其他课程在涉及时少讲或不讲,并通过课程整合,把知识上联系比较紧密的几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由几位老师共同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4 加强核心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设置合理的教学梯队

资环学院采取核心课程负责人制度,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教学水平、科研水平较高和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每门核心课程都有一位教授或副教授作为课程负责人,带领1~2名一直承担本课程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共同负责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并通过调研考察、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方式,提升团队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保证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

2 立足学科前沿,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从课程发展角度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保证其前沿性,不断增加研究型、课题型等具有创新性质的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从授课教师角度看,随着学生学习途径的多样化,教师也要做到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认知和实践创新能力,必须具备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的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

3 推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倡灵活的教学方式

创新土地管理方式篇(6)

中图分类号:TU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1-0076-02

1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1.1 基础施工技术

1.1.1 桩基施工技术。我国的桩基施工技术有两种:一种是混凝土灌注桩。这是应用得最广泛的,一般直径为1.5米、孔的深度为50米左右。另一种是创新型施工技术——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优点是成本低、桩基的体积小。

1.1.2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第一,土钉墙施工技术。土钉墙的造价低而且使用过程简捷,适合于深度较浅、对施工环境要求不高的建筑工程,在软土地区的应用较广。第二,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地下连续墙对施工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一般用在坑基较深的建筑工程。地下连续墙正向着预应力地下连续墙的方向发展,好处是墙的厚度减少了,而支护墙的刚度提高了,内支撑的数量也减少了,而且在反拱作用下,支护墙和变形、裂缝减少了,提高了防止渗透能力。第三,创新型的施工技术——逆作法施工技术。逆作法分为全逆作法、半逆作法和部分逆作法。

1.2 混凝土施工技术

1.2.1 常规混凝土施工技术。第一,混凝土预拌和传送技术。现代的建筑工程规模越变越大,促进了混凝土预拌施工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时也推动了传送技术——泵送的发展。第二,混凝土模板施工技术。这是目前建筑行业最成熟的施工技术,具有劳动强度低、施工速度快、工作效率高、工程质量好等优点。因此,在混凝土施工中采用模板施工是最行之有效地方法。

1.2.2 创新型混凝土施工技术。第一,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我国生产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大量使用本地材料和超塑化剂、粉煤灰、无机超细粉、磨细砂渣等。我国高强混凝土的配制技术已经掌握到强度C100以上,并且已经应用到建筑工程中。第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按施工方式可分为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和叠合预应力混凝土等;按预应力度的大小可分为全预应力混凝土和部分预应力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具有强度高、收缩小、徐变小、快硬、早强等特点,在现代建筑结构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三,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施工时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混凝土使用前要进行试配;二是组织工作要以混凝土的使用数量为依据,如混凝土的供应可以通过混凝土拌和站、现场混凝土泵送车、后备电源、混凝土罐车等保障;三是混凝土浇筑时要从斜面开始推进,从大斜面逐层下料,并分层振筑;四是在施工现场通过温度测量微机自动测量和监控混凝土的内、外温度。

1.3 钢结构施工技术

1.3.1 一般钢结构施工技术。第一,钢结构焊接施工技术。工厂制作的焊缝和现场安装的焊缝是钢结构焊缝的两大类。在焊接之前要检查错口量以及间隙是否符合要求,并把焊道内和焊道两侧的锈斑、氧化皮、油漆、油污等杂质清除干净。现场焊接顺序应该按照降低焊接应力和减少焊接变形的原则进行。第二,钢结构安装施工技术。安装构件时必须严格按安装工序进行,一般情况下应当在当天形成稳固的框架单元,如果不能形成时,必须加揽风绳固定,以防止坍塌事故的发生。在钢构件柱梁安装完毕后,要尽快调整钢柱垂直度和高差垫片,然后封闭柱脚,并二次灌浆密实。

1.3.2 创新型钢结构施工技术。第一,钢结构预应力施工技术。就是用钢索和其他钢结构体系组合成平面或空间杂交结构,具有容重轻、强度高、加工性好、施工快捷等优点。它通过对钢索施加预应力(索可为斜拉索、悬索,预应力索可直线布索,也可曲线布索)来增强杂交结构的刚度,能显著改善结构的受力状态、减小结构挠度,并对结构受力性能实行有效控制和跨越大跨度。第二,高强螺栓施工技术。高强螺栓施工技术分为两步:一是高强螺栓安装;二是高强螺栓紧固。高强螺栓安装要在把节点及抗滑移接触面处理好之后才能进行,而且高强螺栓的穿入方向要统一。通常情况下高强螺栓的穿入方向为从内向外,只有操作不方便时才可改变穿入方向。

1.4 防水施工技术

我国在普通防水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以丙烯酸乳液、优质水泥、胶粉、砂等为原料的新型柔性防水材料,极大地突破了传统防水材料的缺陷。如在屋面的防水施工中,采用聚合物水泥基的复合涂膜防水技术,施工人员通过对节点、板缝、基层等进行处理,对塔楼、裙楼实施分遍涂抹,以防水涂料对防水层实施收头处理等,实现了新时期对屋面的有效防水。外墙工程的防水,则实现了对加气砼的砖墙技术的使用,通过在抹灰之前对外墙铺设钢丝网,实施对于各种裂缝的有效封堵,以达到外墙防水施工目标。

2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

2.1 创新施工管理模式

建筑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是具有阶段性、流动性、季节性,而且生产能力负荷不均衡,我们必须依据建筑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上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创新自身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模式:一是施工组织体系要科学合理和贴近市场,生产力有弹性,产业结构有刚性;二是要分离施工的管理职能与施工作业职能,两者做到各司其职。

2.2 创新施工管理理念

创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重点是理念的创新,这是建筑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建筑企业中管理中,只有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才会加强培养人才、引进人才这方面的工作,并且加强创新的意识,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来管理建筑工程的施工。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有着紧迫性、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在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才能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定位施工管理的创新,才能真正落实创新工作。

2.3 创新施工管理机制

通过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管理,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机制,这就是机制的创新,它能不断增强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机制,要通过以下方法才能行之有效:一是通过内部建立激励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人才的脱颖而出;二是通过决策机制来规范管理决策层的行为,使决策程序民主、科学,并通过风险机制规避市场风险。

2.4 创新施工管理体制

创新管理体制有助于建筑施工管理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构造创新型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制,必须以科学、客观、合理为原则。在构建创新型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制时,要对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先进工程监理理念和方法,结合自身进行学习和综合应用,制定出具有自身特点的建筑施工管理体制。通过创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制,实行建筑工程施工的全方位管理,才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3 结语

创新是建筑工程的灵魂,也是时代的要求,只有提高施工技术与管理创新主体意识,增强施工技术管理创新的责任感,才能引导推动施工技术与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促进建筑工程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创新土地管理方式篇(7)

二、改革内容

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包括改革:一是完善国有土地产权制度,二是深化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三是创新土地资产资本运作机制,四是创新土地二次开发利用机制,五是建立耕地保护及补偿机制,六是强化土地调控与监管,七是统筹协调区域土地利用,八是完善土地管理法治环境。

围绕改革,深圳市先后出台了《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近期实施方案(2012-2015年)》、《关于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等“1+6”文件,确定了坪山、前海两个综合试点区。

三、主要做法

(一)创新土地二次开发机制,推进存量空间优化

通过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重构存量土地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一是创新历史遗留问题用地的处置办法。2012年8月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更新实施工作的暂行措施》,明确了城市更新用地贡献率的比例(最低为32%)和不同用地的地价优惠(如城中村改造容积率2.5以下免地价)等。到同年12月,深圳市共签订土地出让合同46个,供应土地1.66平方公里,占2012年全市城市更新供应用地的80%,有力地推进了城市更新进程。二是创新土地整备机制。围绕土地整备登记、土地整备资金管理、土地整备项目实施等,先后出台配套政策文件30余项。成立土地整备局,初步搭建土地整备投融资平台,并获得银行授信240亿元,实际安排资金88.15亿元。为此,通过创新土地整备机制,集中释放土地67平方公里,并向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供应优质土地5.1平方公里。

(二)创新土地市场化配置,保障转型发展

加快产业空间优化配置,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一是完善差别化土地供应和地价管理。产业用地实施差别化供应年限政策,其出让年限为10—30年不等,不再按照工业用地最高年限50年出让。完善差别化地价管理体系,根据用地类型、产业导向等多种因素,细化包括社会事业在内的各类土地的差别化地价修正系数。二是拓宽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范围。修订工业楼宇转让办法,探索工业楼宇分割转让,建立准入资格、转让时限、转让增值分配和政府优先购买权等制度,以盘活工业楼宇存量资源。建立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公开交易和收益分成制度,激发产权主体和市场主体二次开发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盘活原农村土地资源。

(三)创新土地立体化利用,提升集约利用水平

创新土地管理方式篇(8)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287-01

1 正确认识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重大意义

当前,我们正处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加剧的时期,国土资源面临严峻的形势。一是国土资源总量大,但现有人均耕地少,禀赋差,土地资源与水资源不匹配;石油、天然气、富铁矿、铜等有色金属、钾盐等,其资源禀赋和可供性严重不足。二是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促使我国国土资源消费快速增长,建设用地大量增加,耕地快速减少,人地矛盾突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铁矿石、铜等有色金属需求旺盛。三是粗放式资源开发利用加剧资源储量消耗过快,石油、天然气、铁、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保障程度降低。四是开发利用方式低效粗放,造成资源能源浪费严重。五是资源政策和调控手段不到位,资源管理方式跟不上市场经济转轨的要求。

2 树立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战略思想和总体方针

未来20年及更长时期,我国资源供应和保障程度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现有的资源理念和资源管理理念,打破“资源无限论”的观念,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借鉴国际资源能源管理经验,采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精神,提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2.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树立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意识,实施高度节约集约条件下的资源科学保障战略,把握“优化供应、引导需求、永续资源、和谐国土”的战略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着力构建可持续的资源有效供应体系和资源高效利用体系,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和最严格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度,以资源管理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国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提供可靠的支撑。

2.2 总体方针

围绕高度节约集约条件下的资源科学保障战略,必须坚持“科学保障,高效利用,优化结构,改善民生”的总体方针。

3 建立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战略目标

在土地资源方面,国家实现全面小康和完成工业化、城镇化,实现保耕地产能、保障粮食安全;保建设用地、保障经济发展;保生态环境、保障土地安全的三大土地资源利用战略目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协调人地关系为出发点,统筹生活、生产、生态之间的用地,统筹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用地为重点,构建和谐的人地系统,维护土地健康,确保土地安全。优化土地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效率,以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矿产资源方面,建立完善的供需双向调节体系,全面提高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构建全球资源供应安全体系,形成区带统筹、协调互动、环境友好的资源产业发展新格局,建成以产权管理为核心的“三资一体”矿政管理新体制,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

在海洋方面,开发海洋资源,维护海洋权益,使我国成为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经济发达、海洋力量强大的世界一流海洋强国,使海洋成为战略性资源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走向世界的战略通道,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前沿,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10%以上。

4 坚持高效和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

4.1 坚持科技创新为先导,推进资源利用科技进步

坚持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领域创新能力。树立矿产资源高效利用的观念,强化资源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高效节约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坚决遏制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现象,实现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加快关键技术由引进向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变,由注重单项技术研究开发向集成创新转变。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技术改造,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

4.2 坚持开源节流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

坚持开源节流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把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贯穿于开源节流的全流程。把保障发展放在突出战略地位,优化资源供应方式,创造条件,挖掘潜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结构节约和技术节约相结合,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相结合。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国内国土资源,注重开发国内市场,控制初级产品出口,鼓励深加工产品出口,支持企业“走出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再生利用水平,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4.3 坚持供需双向调节,加强需求侧管理

优化供应,引导需求。加强需求侧管理,强化资源供应调节,依靠充分挖潜和节约集约、结构优化增强资源的供应能力,通过资源供应结构的优化保障经济增长;加强资源需求调节,有保有压,有保有控;通过采取差异化的供应政策,保障基本民生需求,严控不合理需求,引导需求理性化。

4.4 坚持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相结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坚持资源统筹配置与综合管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发挥行政、法律、经济、技术手段的综合功能方向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方向转变,完善国土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的政策体系,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资源利用水平的提高。坚持控制总量与优化布局相结合。根据能源、资源、环境、市场等条件,严格控制产能扩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上下游企业重组,支持在具有资源、能源优势的中西部地区发展深加工,优化产业布局。

创新土地管理方式篇(9)

1.1 数据量大寻找难度大

在过去,对国土资源信息的整合管理具有很大的缺陷,由于所有的国土资源信息都是通过工作人员记录,分存,保管的,难免会出现遗漏丢失不能及时更新相关信息,网络技术的逐渐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指明了新的道路。然而大数据本身具有格式多样,信息量大,数据格式众多等特点,也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带来了挑战。同过去相比,现如今我们面对一个信息量庞大,信息泛滥冗杂的情况,这为基于大数据时代下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如何从众多的大数据信息中准确无误的精确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这是当下所要考虑的问题。

1.2 检索有效信息难度大

随着云时代的逐步到来,越来越多的行业引入了大数据分析这一方式,由于大数据分析往往是同云计算相互联系的,所以大数据分析需要像mapreduce一样的框架来向数十数千的电脑来分配工作的。面对信息资料海量增加的情况,如何从数据库中检索有效的信息变成了一个难题。随着时代的进步,大数据的发展,如何对国土资源信息管理进行创新成为了一项重大议题,从目前来看,原始初步的信息资料并不能满足我们多样化,个性的要求。我们需要挖掘更有深度和内涵才能满足我们日趋复杂多样化的需求。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大量集散的信息资料中快速发现相关联的信息。对基于大数据时代下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创新,我们要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整合管理挖掘,形成完整的智能的信息服务系统。

2 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的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创新

2.1 建立信息服务系统的策略

2.1.1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种种便利,基于大数据的信息资料分析可以使我们及时了解相关的最新信息,但由于大数据本身具有信息海量等不足,我们应对基于大?稻菔贝?下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方式进行创新。国土资源部门应对土地多少,可用不可用的地质矿产,测绘数据,声像信息,综合文书这五类海量信息统一管理进行档案数字化的,实现对档案管理模式创新,实现对档案信息的集中管理,建立档案信息服务系统,集中应用系统等。做到对数据库的权限与存储的统一,实现基于大数据时代下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管理创新,做好数据工作的管理。

2.1.2构建一体化

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的国土资源档案管理,要做到对信息的广泛收集,对海量信息的统一管理,及时从大量信息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建立全面,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各个方面信息的整合和相互关联,使工作人员可及时迅速的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传统的国土资源档案管理方式是由工作人员对大量信息进行整理保管的,并不能实现各类信息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共享。由于过去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各个部门独立建设,并不能实现所有部门的统一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这种对国土资源管理传统方法使各个部门相互孤立,造成了建设成本的增加和相关的设备的浪费。如果要打破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对大数据集中分析和处理,实现信息服务的一体化,用户管理综合化,分析管理的一体化。尽早实现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的共享,提升服务水平。

2.2 建设信息服务平台的方法

2.2.1构建信息服务的网络平台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为了可以更方便的从数据库及时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我们应构建信息服务的网络平台,实现对数据整合,用户信息,平台建设这三种统一,对数据库的资料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基于大数据时代下国土资源档案管理,我们还要考虑的是信息数据的安全,保障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大量信息得以保存,查询。但由于网络技术自身固有的弊端,信息数据存在被盗取的潜在风险,系统错乱平台被非法访问,这些不安全因素也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我们要需做的有 增大审核力度,增强审计过程的安全,建立安全的网络管理平台,构建科学高效的网络信息框架。做到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平台操控管理,提高安全意识,准备相关的应急方案,设置数据库安全获取的条件,留下工作人员操作的记录和备份,保障信息库数据的安全,使我们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何地,都能快速查找相关档案信息。

2.2.2对信息的深度挖掘

创新土地管理方式篇(10)

1.1.1桩基施工技术。我国的桩基施工技术有两种:一种是混凝土灌注桩。这是应用得最广泛的,一般直径为1.5米、孔的深度为50米左右。另一种是创新型施工技术——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优点是成本低、桩基的体积小。

1.1.2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第一,土钉墙施工技术。土钉墙的造价低而且使用过程简捷,适合于深度较浅、对施工环境要求不高的建筑工程,在软土地区的应用较广。第二,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地下连续墙对施工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一般用在坑基较深的建筑工程。地下连续墙正向着预应力地下连续墙的方向发展,好处是墙的厚度减少了,而支护墙的刚度提高了,内支撑的数量也减少了,而且在反拱作用下,支护墙和变形、裂缝减少了,提高了防止渗透能力。第三,创新型的施工技术——逆作法施工技术。逆作法分为全逆作法、半逆作法和部分逆作法。

1.2混凝土施工技术

1.2.1常规混凝土施工技术。第一,混凝土预拌和传送技术。现代的建筑工程规模越变越大,促进了混凝土预拌施工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时也推动了传送技术——泵送的发展。第二,混凝土模板施工技术。这是目前建筑行业最成熟的施工技术,具有劳动强度低、施工速度快、工作效率高、工程质量好等优点。因此,在混凝土施工中采用模板施工是最行之有效地方法。

1.2.2创新型混凝土施工技术。第一,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我国生产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大量使用本地材料和超塑化剂、粉煤灰、无机超细粉、磨细砂渣等。我国高强混凝土的配制技术已经掌握到强度C100以上,并且已经应用到建筑工程中。第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按施工方式可分为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和叠合预应力混凝土等;按预应力度的大小可分为全预应力混凝土和部分预应力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具有强度高、收缩小、徐变小、快硬、早强等特点,在现代建筑结构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三,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施工时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混凝土使用前要进行试配;二是组织工作要以混凝土的使用数量为依据,如混凝土的供应可以通过混凝土拌和站、现场混凝土泵送车、后备电源、混凝土罐车等保障;三是混凝土浇筑时要从斜面开始推进,从大斜面逐层下料,并分层振筑;四是在施工现场通过温度测量微机自动测量和监控混凝土的内、外温度。

1.3钢结构施工技术

1.3.1一般钢结构施工技术。第一,钢结构焊接施工技术。工厂制作的焊缝和现场安装的焊缝是钢结构焊缝的两大类。在焊接之前要检查错口量以及间隙是否符合要求,并把焊道内和焊道两侧的锈斑、氧化皮、油漆、油污等杂质清除干净。现场焊接顺序应该按照降低焊接应力和减少焊接变形的原则进行。第二,钢结构安装施工技术。安装构件时必须严格按安装工序进行,一般情况下应当在当天形成稳固的框架单元,如果不能形成时,必须加揽风绳固定,以防止坍塌事故的发生。在钢构件柱梁安装完毕后,要尽快调整钢柱垂直度和高差垫片,然后封闭柱脚,并二次灌浆密实。

1.3.2创新型钢结构施工技术。第一,钢结构预应力施工技术。就是用钢索和其他钢结构体系组合成平面或空间杂交结构,具有容重轻、强度高、加工性好、施工快捷等优点。它通过对钢索施加预应力(索可为斜拉索、悬索,预应力索可直线布索,也可曲线布索)来增强杂交结构的刚度,能显著改善结构的受力状态、减小结构挠度,并对结构受力性能实行有效控制和跨越大跨度。第二,高强螺栓施工技术。高强螺栓施工技术分为两步:一是高强螺栓安装;二是高强螺栓紧固。高强螺栓安装要在把节点及抗滑移接触面处理好之后才能进行,而且高强螺栓的穿入方向要统一。通常情况下高强螺栓的穿入方向为从内向外,只有操作不方便时才可改变穿入方向。

1.4防水施工技术

我国在普通防水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以丙烯酸乳液、优质水泥、胶粉、砂等为原料的新型柔性防水材料,极大地突破了传统防水材料的缺陷。如在屋面的防水施工中,采用聚合物水泥基的复合涂膜防水技术,施工人员通过对节点、板缝、基层等进行处理,对塔楼、裙楼实施分遍涂抹,以防水涂料对防水层实施收头处理等,实现了新时期对屋面的有效防水。外墙工程的防水,则实现了对加气砼的砖墙技术的使用,通过在抹灰之前对外墙铺设钢丝网,实施对于各种裂缝的有效封堵,以达到外墙防水施工目标。

2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

2.1创新施工管理模式

建筑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是具有阶段性、流动性、季节性,而且生产能力负荷不均衡,我们必须依据建筑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上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创新自身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模式:一是施工组织体系要科学合理和贴近市场,生产力有弹性,产业结构有刚性;二是要分离施工的管理职能与施工作业职能,两者做到各司其职。

2.2创新施工管理理念

创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重点是理念的创新,这是建筑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建筑企业中管理中,只有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才会加强培养人才、引进人才这方面的工作,并且加强创新的意识,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来管理建筑工程的施工。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有着紧迫性、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在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才能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定位施工管理的创新,才能真正落实创新工作。

2.3创新施工管理机制

通过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管理,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机制,这就是机制的创新,它能不断增强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机制,要通过以下方法才能行之有效:一是通过内部建立激励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人才的脱颖而出;二是通过决策机制来规范管理决策层的行为,使决策程序民主、科学,并通过风险机制规避市场风险。

2.4创新施工管理体制

创新管理体制有助于建筑施工管理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构造创新型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制,必须以科学、客观、合理为原则。在构建创新型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制时,要对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先进工程监理理念和方法,结合自身进行学习和综合应用,制定出具有自身特点的建筑施工管理体制。通过创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制,实行建筑工程施工的全方位管理,才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上一篇: 投资价值的评估方法 下一篇: 自然灾害的危害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