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能力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2 10:29:23

经济发展能力

经济发展能力篇(1)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257-03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位增长,劳动力结构失衡日益显现。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教职成[2010]9号文件《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产业发展实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性工程。”

一、数控加工专业为社会培养人才实施的背景分析

(一)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

徐州,作为江苏省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以及我国知名的工程机械之乡,为江苏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工程机械产品和装备制造一直吸引着国内外专业人士的眼球,成为国内工程机械领域的风向标。然而,多年以来“大而不强”是困扰着徐州工程机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加快整个工程机械产业升级的速度和产品转型的脚步,徐州工程机械才能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在数控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精度自动化的数控机床已经逐步取代了普通机床,是机械产业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随着机械行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水平的显著提高,企业对数控加工人才的类型、知识与能力结构等方面的要求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实现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产业升级和产品转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数控加工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势在必行。

(二)推进国家示范校建设

2012年6月,徐州市高级技工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通过评审复核,正式获准立项。数控加工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列为专业建设的三个重点项目之一。项目组按照建设任务书的具体要求,着手开展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实践和研究工作,以期改变现有社会培训工作中培训方式单一、影响范围小、培训成效低等问题,大力探索数控专业技能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技能竞赛选手指导集训、企业员工岗位培训、兄弟高校学生专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多元化培训内容,开拓社会培训市场,打造社会培训品牌,为企业、行业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服务,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

二、数控加工专业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思路

(一)加大为社会培养人才方面的投入

数控加工专业要大力开展社会培训,为社会培养人才,必须保证对于培训师资及培训设备的投入。首先,必须从专任教师中选派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且责任心强的优秀教师担任授课工作,同时有效利用企业、行业兼职教师进行教学指导,增强学员对于实践工作及技能大赛的了解,使他们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其次,为保证培训效果,加大培训设施设备的投入,应根据行业的发展和学员的实际需要,合理高效利用校内公共实训基地,确保培训设备的开出率,保障培训时间,提高培训效果。

(二)采用灵活开发的培训方式和教学管理形式

社会化培训具有人员分散、时间跨度大、需求层次杂等特点和问题,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当根据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在培训方式和教学管理上突破常规,采取灵活开放的形式,确保培训质量,贴近生产和生活。在实践中研究企业和学员的需求,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期望,量身制订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从而提高学员的培训效果。在培训方式上,避免枯燥的理论性教学,加强直观性和实践性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员易于接受和消化。在培训管理中,允许学员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培训,通过考核检验培训效果。同时,在课时安排上以业余时间学习为主,注意利用晚间和节假日等业余时间开展培训,方便学员完成培训学习。

(三)按需培训,积极实践订单式培训

在开展社会培训的过程中,坚持按需培训、学用结合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能提升为目标,积极推进订单式培训,由企业提供岗位需求及标准,学校依据企业需要和学员具体情况定期、分批组织培训。学校在开展社会培训工作中,要确立依托企业、服务企业的指导思想,经常开展市场调查,主动与企业沟通联系,深入到企业一线,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和用工需求。同时,学校依据企业订单,为学员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实行校企合作,定向培养。

三、数控加工专业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具体做法

(一)深化调研,充分挖掘,明晰社会培训需求

为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的无缝对接,为企业及社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建设初期我系组织开展了广泛的企业调研,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了为社会培养数控加工技术人才的目标定位和职业课程设置。

为使调研结果具有广泛代表性和科学性,项目组调研走访了徐州地区数控加工技术应用较广泛的行业,包括工程机械、模具制造、新材料加工、机床制造等重点企业二十余家。通过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领导、车间管理人员、一线员工等进行座谈、问卷调查、沟通访谈,一方面对现有社会培训工作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现有技能人才的学历状况、人才来源情况,技能型人才的工作岗位类型(工种)及人才需求情况律等方面的信息,以掌握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生产设备概况,对比学校与企业设备差异,寻找培训优势之所在,为接下来的培训工作指明方向。

通过对调研材料的梳理,项目组将对于社会培训的需求大致分为这样几类:

1.企业技能大赛竞赛选手的系统培训。如徐工集团作为徐州工程机械行业的核心企业,一直以来十分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提升,注重把平时技能训练和竞赛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全员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活动,带动全员素质的全面提升。在不占用生产设备的情况下,组织技能大赛选手进行系统培训,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培训。

2.企业在职员工的岗位培训、技能提升。如徐州科源液压有限公司、徐州徐挖挖掘机械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其规模化生产,需要不断加快产品更新与质量优化,而一线员工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更新和质量的优化。因此提升员工理论技能素质,迫切需要具备优良的师资、设备的数控加工技能人才培训机构开展员工培训。

3.徐州地区兄弟院校相关专业学生见习及技能短训。如徐州工程学院作为徐州地区较大的工科普通高校,其教育培养主要以理论为主,学校在实习设备方面投入相对较少,为提高学生对数控加工的感性认识,社会见习必不可少。再如中国人民空军勤务学院作为军事院校,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军用设备维修维护人员的培养,然而实际教学经验的不足和教学设备的缺乏,使得他们的人才培养在一定时期内需要依靠社会培训。

(二)立足优势,对接需求,有效拓宽培训渠道

充分的调研,让项目组看到了数控加工专业开展社会培训,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潜在市场,同时也对自身优势进行了深入挖掘。硬件方面,我校数控工程系是学校设备总值最高、最为先进的系部,拥有现代化的数控加工实训中心、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模具制造实训中心和数控机床维修实训中心,此外还拥有多媒体机房、一体化教室等先进电教设施,充分具备开展数控加工技能人才培训、竞赛选手集训的先决条件。软件方面,我校多年的办学经验和办学实绩证明,在数控加工专业师资优势明显,多名教师多次荣获徐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和“技术能手”称号,具有数控专业高级技师10人,高级职称7人,企业兼职教师10人,并聘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职工创新能手”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毕可顺老师担任客座教授。同时,由于多次培养技能选手参加省市及全国技能竞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系也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对技能竞赛的选拔机制、竞赛题型及选手培养方式、内容有充分的认识,在徐州地区享有极高的声誉。

在前期调研和深入挖掘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项目组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企业洽谈,签订企业“订单”,有效拓展了数控加工专业开展社会化培训的渠道。

(三)任务提炼,专家指导,注重综合素质提升

通过对前期调研和洽谈的结果进行认真分析,项目组发现,企业对于员工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要求较为全面,不仅要了解专业基础知识、产品工艺知识,还要掌握质量控制技术、工装设备等方面的知识,也更强调其知识能力的应用性、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以及能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做好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我系针对企业岗位需求,遵循“特色、规范、重质、适用”的原则进行了培训任务的提炼,选调优秀的师资担任培训的教学工作。在培训中,强化数控加工专业实践教学,开设自动编程软件操作、高精度工件的加工、技术攻关与工艺改进、机床精度检验及误差分析等实训课程,注重学员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兼顾相应的数控专业理论知识,有效提升了培训效果。

针对徐工集团技能竞赛选手的培训,我系结合多年技能竞赛的积累经验,专门制定竞赛选手集训计划,科学合理设置培训内容与方式,注重选手理论知识、工艺设计、软件操作、技能加工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加强过程管理,强化理论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同时,还邀请了省、市有关专家对历届技能大赛进行分析,对选手的培训工作进行指导,开展了工艺分析、经验交流、竞赛模拟、兄弟省市比赛情况等方面的交流。实践证明,我系培训的企业竞赛选手在技能竞赛中成绩优异,多名培训选手通过选拔赛入围江苏省“技能状元”大赛,培训成效显著,获企业好评。

(四)纵横延伸,立体发展,打造社会培训品牌

部级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落户我校是示范校建设的有利契机,我系充分抓住这个机遇,努力为社会培养人才,在建设期内把数控加工专业社会化培训向纵横两个方向延伸。纵向培训向高技能层次发展,从原来的中、高级技能培训,走向技师、高级技师培训,两年内共培训各类数控技师185名、高级技师2名。横向是指在保持原有的企业员工岗位培训的基础上向企业技能竞赛选手培训方面发展,两年间为徐工集团多家企业开展员工技能培训、技能培训鉴定等280人;为徐工集团公司旗下所有企业培训竞赛选手40名。

在坚持做好纵横延伸的同时,我们将社会化培训做了更深层次的拓展,实现了与徐州地区高校的合作:2013年11月徐州工程学院化工机械专业近200名学生来我校进行了专业见习;2014年5月中国人民空军勤务学院航空军交运输指挥系120余名大学生士官在我系开展了为期二个月的专业技能培训;同期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280余名数控加工专业的学生在我系开展了专业技能培训。徐州高级技工学校数控加工专业成功打造了徐州地区社会培训品牌,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数控加工专业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建设成效

(一)培训成效卓越,获一致肯定

近两年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开展,为企业培养了大量使用性技能人才,培训的效果是显著的。企业竞赛选手通过培训,全方位提升了理论知识、工艺设计、软件操作、技能加工的能力,在各种技能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培训成效显著获企业好评。2013年,徐工集团为备战12月进行的徐州第二届技能竞赛暨江苏省“技能状元”选拔赛,将下属六家企业的所有数控加工专业的技能竞赛选手全部安排来我系进行集训。在培训期间,集团领导多次来校进行视察交流,对选手集训情况予以了充分肯定,表示要在竞赛选手、员工培训各方面与我校加强合作。

(二)以点带面,深化校企合作深层融合运行机制

通过开展企业技能竞赛选手的技能培训和员工的岗位培训工作,不仅锻炼了我系数控加工专业的师资队伍,验证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更主要的是以点带面,拓展了我系的社会培训项目,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相互合作与深入融合,建立了更加亲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和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运作机制。示范校建设期间,我系共聘请了9名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7家企业完成301名企业员工培训,组织了多次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教师的顶岗实践,签订多个冠名班协议定向培养,与企业技术专家合作制定了数控加工专业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配套教材,开启了更深层面的校企合作。

(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企业的竞赛选手和员工通过培训学习,理论技能水平大幅度提升,真正适应了企业生产的产品升级和转型要求,适应了优化产品制造水平的要求。高技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促进了企业的技术革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培养,我校数控加工专业社会培训工作的开展,有效提升了徐州地区数控加工专业高技能人才的水平,成为激发区域经济活力的有效因素,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做出了贡献。

(四)树立社会培训品牌,发挥社会辐射作用

数控加工专业社会培训的开展,以企业员工培训需求为先导,在徐州地区展开技能竞赛选手集训、员工素质提升等内容,并成功延伸到徐州相关的兄弟院校,拓展了多元化、订单化的培训方式和内容,打造了数控加工专业的社会培训品牌,拓展了职业教育的教育职能,为同类中等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提供了参考借鉴,有效发挥了国家示范校数控加工专业建设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五、数控加工专业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体会与思考

社会培训工作的开展,锻炼了师资队伍,培养了一批数控加工专业技能型人才,深化了校企合作。但我们还需清楚地认识到职业学校开展社会培训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行业、企业、学校的共同努力,主动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新形式,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部级示范校建设为引领,以服务企业需求为目标,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全面提升培养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R].2010.

[2]作者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议秘书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2012年度示范校建设创新范集[M].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2012.

经济发展能力篇(2)

研究综述

“低碳经济”最早见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概念来源于于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面临的最大的环境问题,也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复杂的挑战之一。低碳经济是一种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它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排放总量的1/5,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我国缓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所面临的国际压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我国是一个区域差异大的国家,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在区域间极不平衡,而且并非所有区域都能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的总体发展和低碳战略的顺利实施。所以,如何评价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是低碳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我国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量化仍无公认的指标和标准。李晓燕、邓玲(2010)从经济、科技、社会、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四个直辖市低碳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只有北京处于中碳经济阶段,天津、上海和重庆则仍处于高碳经济阶段;任福兵等(2010)尝试建立了三层次低碳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德尔菲法确定各层次指标权重,但是没有在实践中对指标体系加以应用;姚章杰等(2010)基于土地发展、产业发展以及人口承载潜力三个项目建立低碳目标的城市发展潜力评价方法,采用德尔菲法,对上海部分地区低碳发展潜力进行了评价;付加锋等(2011)从发展能力、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及低碳环保四个准则层构建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层析分析法在省域层面进行评价研究,得出我国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的结论。虽然我国学者从不同层面构建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但在确定指标权重时大多采用主观赋权的方法,客观赋权法在低碳经济发展能力评价中的应用尚不多见。而主观赋权法没有考虑评价指标间的内在联系,仅是评价者对指标反映内容重要程度的主观判断,这样就可能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鉴于此,本文尝试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区域差异进行定量研究,以期对低碳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方法加以改进,促进我国低碳经济从先进的理念转化为现实的经济运行模式。应用因子分析进行综合评价时所用的权数属于信息量权数,它从变量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出发来确定指标权重,有助于克服权重确定的主观性,提高综合评价的效度。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区域差异评价

(一)低碳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低碳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国家和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客观评价与综合反映,因此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 全面性、代表性、可比性等一般原则,又要充分考虑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选取16项具体指标,构建了评价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区域差异实证分析

本文所用指标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各省市统计年鉴,并经计算整理而得。由于地区部分数据缺失,本文选取除之外的30个省市作为样本。

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区域差异因子分析:

第一,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本文运用统计软件SPSS16.0,采用KMO检验来检测因子分析的适用性。KMO是对抽样充足度的测度,检验变量间的偏相关程度大小。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的论述,KMO的取值小于0.6将不适合做因子分析。经检验,KMO取值为0.724,说明本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第二,主因子提取及旋转。本文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提取条件,提取了3个主因子,如表1所示。可见,三个主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1.633%,说明前3个因子变量能够从总体上反映原有16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

公共因子与原指标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由因子载荷体现。为使因子载荷阵结构更加简明,各因子含义更加突出,对初始因子载荷阵施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见表2。

由表2可见,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单位GDP碳排放量、能源碳排放强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率、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能耗、人均GDP、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在F1上有较大载荷,可解释为低碳生产加工因子;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环境治理投资总额、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在F2上有较大载荷,可解释为低碳环境接纳因子;人均碳排放量、人均能源消费量在F3上有较大载荷,可解释为低碳能源消费因子。

第三,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为对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差异进行评价比较,由回归算法计算出因子得分系数,进而可得各个公因子得分值,再根据各公因子得分与各公因子方差贡献率占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求解综合得分,结果见表3。

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区域差异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一种根据事物本身特性来定量研究分类问题的统计分析方法,它根据样品的观测指标,找出能够度量样品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采用某种聚类方法,将所有样品分别聚合到不同的类中,从而使同一类中的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中的个体差异较大。

本文以30个省市为样本,以各省市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综合得分为变量,利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Q型聚类分析。聚类方法采用Ward法,距离测度采用欧氏距离,得聚类谱系图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聚为2类或4类时类间距离比较大,说明各类的特点比较突出,对各类比较容易定义。结合实际情况,本文认为聚为4类比较合理。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根据聚类谱系图,结合3个公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对我国30个省市的聚类及分析如下:

第一类包括北京、广东、上海,其综合得分都在12分以上,为低碳经济发展能力高的区域。低碳经济建立在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产加工水平条件之上,该类中各省市在F1上得分均为正,具备了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基础条件。其中,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虽然在能源消费方面略显劣势,但随着其工业企业外迁,第三产业比重已达到75%以上,加之其雄厚的科技实力,生产加工效率高,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广东经济实力强大,地理位置优越,在三个公因子上得分均为正,综合得分仅次于北京;上海经济实力雄厚,低碳生产加工能力也较强,但由于其低碳环境接纳和低碳能源消费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碳经济发展能力低于北京和广东。

第二类包括海南、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西、天津、湖南、山东、湖北、四川、重庆,为低碳经济发展能力较高的区域。江苏、浙江、福建处于东部沿海,边界区位条件优越,在低碳生产加工和环境接纳方面都占有优势;天津毗邻北京,经济科技水平都较高,在公因子F1上得分较高;山东在碳汇资源和环境治理投资方面占明显优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方面的不足;海南、江西、广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大都位于我国南部,受能源数量及结构的影响,低碳能源消费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整体上提升了低碳经济发展能力。

第三类包括安徽、陕西、甘肃、辽宁、黑龙江、吉林、云南、河南、青海、河北、新疆,为低碳经济发展能力较低的区域。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能源消耗规模大且利用效率低,碳排放量大;河南、河北、安徽人口众多,又以重工业发展为主,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陕西、甘肃、云南、青海、新疆经济社会基础较差,加之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过程中带来高能耗企业的迁入,加剧了低碳发展压力。

第四类包括贵州、宁夏、内蒙古、山西,属于低碳经济发展能力低的区域。该类中四个地区均是煤炭产区,能源利用以煤为主且利用效率低,加之经济社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其低碳经济发展。

从实证分析结果看,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与区域综合发展水平大体一致,但各区域在低碳生产加工、低碳环境接纳及低碳能源消费方面各有优劣。

(二)政策建议

我国目前低碳经济发展能力整体较低,从而使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创新提高的过程,是一种势在必行的社会转型。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要切实协调好发展和低碳之间的关系,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逐步加强对低碳排放的管理、控制和引导。在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艰难博弈中,既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环境保护的一般规律,借鉴吸收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走出一条协调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各区域积极互动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各区域在制定低碳经济政策时,要根据各地情况科学确定发展目标,恰当选择发展路径,突出重点、合理定位。基于上述分析与结论,为更好更快地实现我国经济的低碳发展之路,提出以下建议:

山西、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短时期内能源消费结构难有大的改善,对其来说较现实的做法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尽可能发展低碳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就是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鼓励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如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低碳产业的能耗是十分有限的,对环境的影响也微乎其微。通过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进入,改变能源利用方式,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北京、广东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较完善的区域,应积极调整能源结构。中国的化石能源储量以煤炭为主,油气资源相对缺乏,这一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炭为主的格局。调整能源结构就是在合理范围内逐步减少煤炭、石油的消费量,加大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零碳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并积极研发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技术。积极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从而实现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标。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而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发展林业措施,将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中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减排途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对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碳汇技术是一种成本低、持续时间长、效益好的减排方法。对于上海、天津等经济社会资源基础较好、低碳生产加工能力较高,但低碳环境接纳指标偏低的区域,在缩减碳源的同时,更应注重扩展碳汇,大力植树造林,创建宜居绿色城市。

消费和生产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生产满足消费,消费促进生产,通过清洁生产方式生产绿色产品,是对可持续消费的最大支撑。对于低碳能源消费因子得分不高的区域,应加大低碳宣传力度,鼓励居民树立低碳理念,支持居民合理消费、节约消费和节制消费,降低人均碳排放量。必须遏制奢侈消费。在深化低碳消费意识的同时,必须采用经济手段,建立合理的预算约束,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在成本上有所反映,从而使消费者行为作出相应的调整。

要加强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区域协调工作,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使中西部地区加快实现低碳发展之路。中西部地区限于自身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科技创新研发能力相对不足,仅仅依靠商业性的技术贸易或者技术的自然扩散带来的溢出效益是不够的。为了促进我国各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各区域应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尤其围绕主要能源产区,尤其是化石能源产区,深度开发资源产业,积极延长资源产业链,增加资源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增强能源产区的低碳经济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U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nergy[EB/OL].(Feb.2003).http://berr.gov,uk/files/file10719.pdf.

2.付加锋,刘小敏.基于情景分析法的中国低碳经济研究框架与问题探索[J].资源科学,2010(2)

3.卞一洋,张治河.关于低碳经济和生态伦理规范普及工作的思考[J].生态经济,2011(6)

4.许涤龙,欧阳胜银.低碳经济统计评价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0(22)

5.张立军,任英华.多元统计分析实验[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6.刘传江.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中国低碳道路的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0

7.付加锋,郑林昌,程晓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内差异与国际差距评价[J].资源科学,2011,33

经济发展能力篇(3)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综合指标体系分析

笔者将经济发展能力划分为四大维度:宏观支持能力、微观服务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外向度能力。本文以此为框架,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来分析新疆巴克图口岸经济发展能力:

新疆巴克图口岸的宏观支持能力分项分析。宏观支持能力是指社会及政府各方面组织为经济主体提供多种服务与政策的能力。首先,宏观政策从中央到地方予以倾斜。整体上,巴克图口岸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具体指标选用:生产总值、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纯收入。

生产总值。2013年,塔城地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8.3亿元,增长13.2%;2013年博州工业总产值90.29万元,比上年增长33.7%,工业增加值20.3亿元,增长35.8%;2013伊犁州工业总产值758.15亿元,工业增加值276.54亿元,比上年增长1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根据2013年新疆年鉴整理可得,2012年塔城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6亿元。2012年,博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1亿元;同年,伊犁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56亿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可得,2013年塔城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1850元,达到18450元;2012年博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10元;2012年伊犁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80元。农牧民纯收入:经查询相关资料可知,2013年,塔城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800元,达到13650元;2012年,伊犁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365元;2012年,博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314元。

综合上文分析,巴克图口岸的宏观支持能力总体上落后于阿拉山口岸与霍尔果斯口岸。具体表现在:生产总值分布较集中在第一产业,发展比其他两口岸相对较慢,其他两个口岸第二、三产业相对发展较快;相应的巴克图口岸所在地区就业人员多集中在第一产业,阿拉山口口岸与霍尔果斯口岸就业多集中在第二、三产业。

新疆巴克图口岸的微观服务能力分项分析。在实际中,微观服务能力具体表现为公共服务能力。巴克图口岸在微观服务能力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色。据统计,该口岸建设累计投资达6000多万元,建成了五栋业务办公大楼、旅检厅、货检厅及其附属设施。2011年,塔城地区整合巴克图口岸、塔城市边境合作区,设立了巴克图辽塔新区。2013年,合作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77亿元,利税总额0.36亿元。霍尔果斯口岸的微观服务能力表现为霍尔果斯中哈自贸区。该区拥有年出入境300万人次,年进出口货物200万吨的通关能力。阿拉山口口岸是西部地区过货量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口岸,但不利的是阿拉山口是我国著名的四大风口之一。相较,巴克图口岸处于塔城盆地,自然环境优美,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新疆巴克图口岸的市场竞争能力的分项分析。市场竞争能力主要表现为三大产业的经济发展能力。具体选取三个指标: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

第一产业增加值:2011年,塔城市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8亿元,增长7.5%;同年,博州第一产业增加值3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6%;该年,伊犁州第一产业295.79亿元,比上年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2012年,塔城市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6.4亿元,增长10.4%;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24:57。2012年,博州第二产业增加值25.2亿元,增长17.8%;2012年,伊犁州第二产业414.25亿元,增长20.4%。第三产业增加值:2012年,塔城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1.5亿元,增长15.3%;2012年,博州第三产业增加值57.66亿元,增长13.4%;2012年,伊犁州第三产业368.5亿元,增长13.1%。

综上所述,巴克图口岸想突出特色,必须在加快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提高第三产业的规模,因为工业发展才是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重中之重。

新疆巴克图口岸的经济外向发展能力分析。经济外向发展能力是指:经济主体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可以优先考虑发展边境贸易的能力。笔者将该指标分为:进口及出口贸易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进口及出口贸易总额。首先,货物进出口方面:目前,巴克图口岸果蔬农副产品出口份额已占全疆50%以上。2013年,塔城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7亿美元。2013年上半年巴克图口岸外贸进出总额达到5.7亿美元,同比增长349.8%;2013年,博州外贸进出口总额16.1亿美元,伊犁州外贸进出口总额达697823万美元。其次,接待游客方面:据2013年新疆统计年鉴可知,2012年,游客人数已经超过55.2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479.39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54.1%,66.53%。2013年,塔城市共接待游客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14亿元人民币。2013年,博州接待旅游者154.7万人次,旅游收入3.05亿元;2013年伊犁州全年接待旅游者1385.8万人次,旅游收入55.82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2012年,塔城地区全社会国定资产投资完成25亿元,增长13.6%。2012年,塔城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行业主要是第二产业,占总投资的60.53%,而第三产业的投资占三产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31.66%。2012年,伊犁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4.19亿元。

巴克图口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制约新疆巴克图口岸经济发展能力的主要因素:配套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亟待调整、未形成完整的加工业基地等。

巴克图口岸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建设资金不足,口岸和通道基础设施滞后,联检楼、国门、边民互市贸易市场等基础设施还未完善,通往口岸及通道的公路等级低,基础设施落后仍然严重制约着口岸经济发展;二是现行制度和政策,更偏重边境控制和管理,对提高通关便利化制约明显;三是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认识不到位,特别是与相邻国家纵深地区联系、合作较少,资源情况掌握不清;对整个中亚市场的情况了解不深。

巴克图口岸经济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农牧民纯收入主要来自农业,当前口岸经济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当大,超过50%。巴克图口岸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目前,巴克图口岸及其周边经济覆盖区的农业承载力有限,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巴克图口岸未形成完整的加工业基地。截至2014年末,巴克图口岸仍未形成属于自己加工基地。虽然塔城地区的各类口岸加工业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到目前为止加工贸易贡献不大。新疆巴克图口岸尚未形成完整的加工企业集聚地,未形成良好的企业集群。

对策与建议

巴克图口岸良好的区位优势是发展口岸经济的天然优质基因,应借力“一带一路的建设”,努力促进巴克图口岸经济的发展,缩短民族地区收入差异,加速民族地区经济的提升,从而实现边境民族地区的和谐与稳定。

落实优惠政策。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要发挥沿边地缘优势,制定和实行特殊开放政策,加快重点口岸、边境城市、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把新疆建成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巴克图口岸对外职能和对外贸易基地的作用,抓住国家发展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观发展战略的建设,积极实现外向型经济跨越式发展。

完善巴克图口岸产业结构。目前,塔城至乌尔加尔县出入境旅游已实现了常态化。为进一步促进中哈双方在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出台了哈国公民来中旅游的“三日免签”便捷优惠政策,为塔城市旅游业和商贸出口等方面带来较大的收益促使其形成以第三产业为龙头、第二产业为支撑、第一产业为基础的新型、合理、高效的三大产业结构。

加快发展高附加值加工业。针对发展较慢的第二产业,应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加工业,从而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根据产业集聚理论对经济的持续推动作用,发挥规模经济,实现企业间良性互动,为节省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促进企业的横向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因此,企业的集聚效应对巴克图口岸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同样具有很大的助推作用。巴克图口岸想拥有发达的口岸经济也必须落实到建立起强大的本土加工业基础上。

经济发展能力篇(4)

根据各国的经验,最主要的办法就是通过城乡合作社,把他们组织起来,发挥他们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这就是我国合作经济发展的巨大空间。

发展城乡合作经济不仅对“稳增长”有重要意义,而且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所在。合作社不仅能保证个人的劳动收入,而且有集体的经济积累,能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为实现和谐社会要求和我们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奠定重要的经济基础。

联合国大会2009年12月宣布2012年为国际合作社年,并为此专门通过46/136号《大会决议》,肯定“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促进所有人……尽可能充分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在成为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有助于消除贫穷”。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大力发展城乡合作经济还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和意义。

二、发展城乡合作社的领域宽广

发展城乡合作社的领域非常宽广,包括农业生产合作社、各种专业合作社,运输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城市手工业合作社、城市消费合作社、住宅合作社、托儿托老合作社等等,而且许多地方有实践经验:

山西山阴县周庄镇郑庄注册成立了“山阴县正泰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户数227户,占到有地农户的90.8%,土地4430亩,占到80.55%。在农业科技人员配合下,―年大见成效,入社的2230亩水浇地玉米亩产量高达800公斤,比往年增产了近一倍,3000亩粮食平均亩产增加50%以上,规模效益得到了有效实现,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大改善;北京、安徽等地在当地党政领导和金融机构的具体负责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和信用合作社得到了有效发展;天津市总工会于1994年9月开始试办职工消费合作社,主要经营生活必需品,销售价格比市场价格平均低15%―30%,很受职工欢迎。沈阳等地也办了同样形式的消费合作社,都很成功。

有些合作社虽然无国内实践,但有国外经验可以学习和借鉴。

比如住宅合作社,德国就很发达。它的住宅合作社提供的住宅占全社会的10%,对德国的住宅建筑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我国如果也能像德国那样,扶持住宅合作社较快发展,必将对平抑房价、满足住房合作社成员的住房需要起很好的作用。

三、发展城乡合作经济的具体建议

(一)党中央和国务院重视城乡合作经济的发展。把它列入党政议事日程,并明确各职能部门分工。同时制定合作经济发展规划,在全国大力广泛推动和落实。

(二)各职能部门要把领导和办好相关专业性质的合作社列入本部门的工作职责,并具体落实。如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村专业合作社由农业部领导和管理;信用合作社由银行业监委会领导和管理;运输合作社由交通运输部领导和管理;消费合作社由商务部领导和管理,总工会协同;住宅合作社由住建部领导和管理;托儿托老合作社由教育部社保部协同领导和管理。城乡合作社经济的总体发展由发改部门负责。

(三)财税和金融部门要大力扶持合作社的发展。财税和金融是扶持经济发展强有力的两个轮子,是有力的经济手段和杠杆工具,对合作社经济发展起着成败的重要作用。财税部门主要是运用财税杠杆、采取减免税收和补贴等诸多优惠政策,扶持合作经济发展。金融部门主要是采取信贷优惠扶持政策、上市筹资、发行集合债券等措施,有效扶持合作经济较快发展。此外,财税和金融部门都要在财务管理上予以帮助。这些都要在政策上和制度上落到实处。

(四)大力培养合作社专业人才。合作社是专业性很强的经济实体,必须要有大量专业人才来运作才能健康、有效发展。这是教育部门的天职。大专院校应恢复和创办合作社经济专业的院系,招收和培养经营管理、信息管理、生产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方面的人才。

(五)加快制定《合作社法》。据有关资料披露,当今世界各国大都制定了《合作社法》。对此,我国处于后进状态。我们应急起直追,尽快弥补这一缺失。

经济发展能力篇(5)

一个城市集群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关注这三个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偏废了哪一个,我们的决策都有可能出现失误。

国际产业趋势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中国的发展态势很好,我们仍然会有很长时间的强劲发展势头。笔者个人以为,至少在10年之内中国的高速增长不会明显放慢,10年之后可能会放慢,但是在世界上,中国的发展速度仍然会是很高的。

中国的高速发展来源于哪里?来源于我们国家各方面的条件比较好,市场潜力比较大,政治环境比较稳定,投资环境在不断改善,所以世界产业大量转往中国,尤其是制造业,这背后的原因就是价值链存在分工,只有在比较有优势的地区和国家,才能够使它的价值链最为增值,中国正好就存在这样的优势。

我们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城市集群形成的时候,就要考虑世界产业以及制造业是否转往这里,对这个地区的影响是什么,以及投资者看中这个地区的什么环境,如果是低成本的比较优势,那这个低成本的比较优势还能维持多久?如果看中的是综合竞争优势,那么这个地区的综合竞争优势是否已构造起来?

如果答案全部是肯定的,那这个地方就具有综合竞争优势,这个地方的发展潜力应该说就比较大了。现在世界产业包括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都往中国转移,而且中国作为首选国家,这样就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比如技术效应、人才效应和其他一系列产业关联效应就会产生,因此世界产业转移给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即加剧我们的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包括使我们当地的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越来越脆弱,因为转往中国的有些产业是低端产业,到了我们国家,就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所以,在国际产业的转移过程当中,我们的区域经济也会遇到一些挑战,可能把我们本来处于低端的优势给凝固了,也就是说,你本来有可能往高端走,但它把你固化了。所以,我们要注意区域经济发展能不能使我们原有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上升为综合竞争优势,能不能吸引国际高端产业转过来,这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关的开发都是新的机遇,同时又有更高的要求。

发展阶段对不同区域的发展产生影响

笔者认为,从现在到2020年,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我们整个国家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的阶段。“十六大”提出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我们现在已经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它突出的一个标志就是重化工业发展加速,制造业的高速发展非常明显,这段时间工业化进程加速,城镇化水平也同样,2006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是43%,但是,到2001年的时候,全球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城镇化水平就已经是47%了,我们和那些国家的五六年前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未来这段时间城镇化进程要加速。只有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的时候,我们的区域发展才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比如说,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区,他们的工业化、城镇化程度比较高,在这个区域发展的城市群,对于工业化、城镇化还比较落后的地区,就要发达得多,在这些相对发达的地区,企业发展和投资的回报率显然比其他地方高一些。但即使在这样的地区内,它的发展阶段也有比较大的差别,比如说,广东粤北地区比珠三角落后很多,京津冀这个大的经济圈里面,有些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也仅仅只有20%~30%。所以,在研究经济发展战略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就要考虑发展阶段的区别。而且在一个区域内,就发展阶段本身来看,差距也是很大的。

发展机制和发展理念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制约

我们所说的发展机制,主要是指区域经济发展,怎么样才能够让它发展得更为协调,才能够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完善四个机制,第一个是市场机制,第二个是合作机制,第三个是互助机制,第四个是扶持机制,即国家的扶持政策。第四个机制并不是不重要的,而是说它起到一个兜底的作用,更具有根本性,出现问题的时候国家的区域政策要加强整合公共服务,但最基础的东西是市场机制。因此我们在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投资决策的时候,都需要营造一种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作用,不要把它扭曲了,现在我们的区域经济差距不断地拉大,如果想急于把这个经济差距缩小的话,在中国的国情限制下,以及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大潮下,我们很难在短期内把经济差距缩小,尤其是如果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来配置资源的话,就是让它往回报率最高的地方游、往专业化和配置条件最好的地方集中,包括城市集群、产业集群。这个地方的专业化配置条件非常好,综合竞争优势已经形成了,这个地方才能够吸引大量的投资过来,这反而会使区域差距在一定时间内有所拉大。

研究发达国家区域差距的变化趋势就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区域差距缩小了,但是过了这段时间,差距又有回升,区域差距的反弹又出现了。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可能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进步导致了新要素的集中或者配置,按照市场的新导向发生了重组,这时候,区域差距就会扩大。这时候,政府的扶持机制就非常重要了,政府的扶持机制最重要的是要拉平各地的公共服务差距,让当地的人民群众享受大体平等的社会福利水平,而不是干预投资,不是在某个地方布局多少项目、撒多少钱。

这四个机制结合在一起,中西部有资源,东部有技术人才和资金,这样就形成一种合作发展,这个区域的优势就出来了。当然还有互助机制,互助机制也需要继续发扬,而且它带有国家横向转移支付的职能。

经济发展能力篇(6)

一、引言

在全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2020年,我国每单位GDP的CO2排放量与2015年相比要求降低18%,并着重将电力行业作为重点行业进行管控。英国、美国等国家的电力行业纷纷致力于能源效率提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低碳发展的目标。从欧美先进经验来看,电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的主要实现路径。而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立足于可持续低碳经济,促进电力能源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急需关注的重点问题。

二、中国电力能源发展现状

我国正处于高度工业化的发展时期,依靠煤炭的火力发电仍是主要的发电方式。2016年我国总发电量59897亿千瓦时,其中依靠煤炭燃烧的火力发电占比高达71.60%,虽然相比于2015年火力发电同比略有下降,但与发达国家的发电结构相比,仍远远高于其他清洁能源的占比(见表1)。中国电力行业作为煤炭消费大户,如果按照现在电力能源的消耗速度来算,煤炭的可开采期限将不足60年。同时,在产电过程中产生大量的CO2、NO2等温室气体,将不利于我国低碳可持续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正逐步实施以下措施促进电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一,煤炭总量控制。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将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任务,国家力争到2020年,将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②。第二,改革煤炭清洁发电技术。考虑到当前我国的特殊国情,燃煤发电的大形势在一定时期内并不会改变,因此清洁煤炭技术的研发成为了我国电力行业进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必要路径。我国早在2004年就提出了“绿色煤电”计划,并设立了示范电站及示范项目,意图提高燃煤发电能源转换效率,降低燃煤温室气体排放量。第三,清洁能源的研发与利用。中国具备较为充足的风能、水能、核能基础,政府鼓励电力企业致力于风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与运用,并为行业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以此来加快电力行业能源结构的调整升级,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证。第四,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我国政府借鉴国际先进的碳减排经验,分别成立了北京、上海、天津等碳排放交易试点,并明确提出要在2017年建立全国范围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我国电力、纺织、石油等重点行业作为温室气体高排放行业被强制纳入其中,碳减排不再局限于纸上谈兵,而是与企业的直接经济利益挂钩,这一举措将倒逼电力企业内部对于能源利用开发的技术革新,从根本上促进电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电力能源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电力能源正实施包括煤炭总量控制、改革煤炭清洁发电技术、研发利用清洁新能源、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等措施促进电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但笔者对上述电力能源措施实施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发现现阶段可能存在以下几点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电力能源发展规划不明确

如上文所述,我国当前的电力能源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燃煤发电为主,其他清洁新能源的比重相对较低,且燃煤发电技术还不能满足高效低碳、清洁环保的要求,缺少国家战略层面的发展规划。此外,我国煤炭资源大多数分布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发电机组大多设置在中东部发达地区,“西煤东运”成为了当前采用的主要方式。但是这项举措加大了发电过程的运输成本,只能解决燃煤之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目前,我国缺少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电力能源发展规划,对于燃煤发电减排技术的研发政策还不够明确,不能从根本上转变电力能源结构,满足不了全国范围的电力需求。

(二)新能源技术支持不够

虽然国家鼓励电力行业研发和使用新能源,但是由于技术壁垒、开发成本等原因,各种新能源开发技术的水平都不够高。比如说风能发电中最重要的是风电场所的选址,如何测量一定时期内的有效风速,如何保证风速的稳定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太阳能发电设备如何降低成本、水能发电设备如何避免季节性影响、其他生物质等新能源设备如何完善收购处理过程等,均很大程度地制约了我国新能源发电的进程。

(三)新能源电价难以确定

随着电力新能源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核能、风能、太阳能等能源的发电初始建设成本较高,相应的新能源电价在一定时期内比燃煤发电的价格高,将影响电力行业对于发电方式的选择。较低的销售电价与新能源开发成本等因素成为了短期难以避免的矛盾,在缓解这一矛盾的基础上,如何确定合适的新能源电价将成为我国新能源发电顺利转型的重要一环。

(四)新能源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虽然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方针促进电力能源的发展转型,但是仍缺少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支持。以核能发电为例,我国欠缺关于核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核电技术标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具有专业资格高核燃料处理能力的核电企业、核电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将导致新能源发展的缓慢,影响绿色、安全、经济的新能源发电体系的构建。

四、中国电力能源可持续发展建议

笔者从低碳经济电力能源发展的视角,针对我国当前电力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一)制定电力能源发展规划

我国政府需要全盘规划低碳发展目标,将经济规划、环保规划相挂钩,结合各部门、电力行业以及社会公众的意见为电力能源发展设置约束性指标,并实施全面的计量、监督与考核,不断改进与优化。政府还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全方位建设特高压输配电网,从跨区域输煤发电向输电转变,解决当前发电与配电不均衡的矛盾。此外,电力行业需要在政府的资金政策支持下加大对燃煤发电清洁技术的研发力度,按照碳减排指标考核体系对自身碳排放量进行统计和分析,以结果约束过程,促进电力能源结构转变。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对电力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实时监测,并定期进行考评。

(二)强化新能源技术开发

要实现电力能源低碳转型就必须要提高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工作。从国际先进的经验来看,政府部门在电力行业新能源技术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不仅要加大新能源技术开发的投入,还要根据国内资源特点,建立研究、开发和示范一体化管理体系,并组织科研机构、电力企业等单位共同建立技术研究开发机制。各电力企业要充分运用发达的信息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学习贯通国外的新能源技术,为新能源发电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三)深化电价体制改革

我国电价机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新能源电价定价方面。政府需要继续深化电价体制改革,形成既满足市场供求关系,又能考量资源环境成本的合理电价机制;对于电力行业可再生能源产电提高补贴标准,建立可再生能源补贴发展基金;加大对于电价、碳排放、低碳经济的宣传,引导电力企业、社会大众提高对新能源的关注,从意识层面推进清洁能源快速发展。

(四)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政府部门要响应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共同推进电力能源相关的制度体系建设。以上文提到的核能发电为例,一方面需要健全核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要完善电力企业核能发电制度保障体系,统一核电技术标准,为发电企业核电设施投资提供制度支持。电力新能源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我们需要“以人为本”,制定系统的新能源人才规划及培养方案,从而保障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保障电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能力篇(7)

提高执政能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县委常委民主生活会,你们前来参加并指导会议,在此,我代表县委常委会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经县委常委会决定,并报经市委同意,这次民主生活会的主题是:提高执政能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下面,我把县委常委班子集体近一年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抓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揽全局,科学决策,正确把握我县前进的方向

县委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重大问题决策、重点工作督办和统筹安排协调上,提高了驾驭全县局面的能力,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我县的有效贯彻落实,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1、加强领导,驾驭全局。始终紧扣一个“中心”,把经济工作摆到最为突出的位置,狠抓改革和发展的决策出台、措施制定和督查落实,推进了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始终保持一个“声音”,把全县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上来,做到了一把号、一个调、一股劲。始终突出一条“主线”,组织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展规模经济、特色经济、城市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区域经济,全县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城乡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2、统筹协调,增强合力。

3、与时俱进,把舵定向。一方面,县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始终坚持我县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思路,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形势的发展,坚持实事求是、发挥优势、遵循经济规律的原则,结合上级政策,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我县第三产业、旅游业发展等的思路和主要目标,形成了我县经济社会较为完整、全面和系统的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从今年前10个月的实践看,全县各级干部不仅在思想上进一步认识到了这些思路和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缩小与全国、全省经济发达地区差距的迫切需要,是解决我县经济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必由之路,而且在行动上紧紧围绕这些思路和目标,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突破。

二、围绕中心,突出主题,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近一年来,县委一班人组织和带领全县人民,牢牢把握住“第一要务”这个主题,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结构,夯实基础,促进了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1—9月,全县GDP实现12.8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86亿元,同比增长7.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63亿元,同比增长25.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27亿元,同比增长10.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加180元。各项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几项重点工作1—10月的情况如下:

1、工业经济发展情况。一是努力做大做强工业企业。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8.02亿元,同比净增2.33亿元、增长41。其中:广旺能源(旺苍部分)、东河热电、煤铁厂、汇昌食品、建海钢铁、金虹化工、远达工贸分别实现产值15714万元、9829万元、9661万元、6443万元、7524万元、4642万元、455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8.4、82.3、14.9、52.3、435.6、61.0、72.2,上述7户企业共实现产值58368.1万元,同比增长52.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2.8;有5户规模以下企业进入规模以上企业行列,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了32户。1—9月,规模以下企业实现产值2.76亿元,同比净增0.43亿元,增长18.7。二是切实抓好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新建成了东河热电3500吨工业硅和1.2万千瓦火力发电项目、宏扬肉食品冷冻库项目、金旗水泥15万吨水泥生产项目、匡山水泥15万吨生产线项目、电力公司20万吨机焦项目一期工程、成铁局20万立方铁路道渣项目等;开工建设了10万吨亿民机焦和20万吨远达焦化一期工程、东河热电20xx吨电解锰技改扩能项目、金旗水泥3000千瓦余热发电项目、金溪5万吨生石灰生产项目、大龙集团15万吨铁精粉一期工程、天马丝绸300吨捻线丝项目等;启动了4×30万千瓦劣质煤发电项目、蓝星集团5万吨工业硅和10万千瓦火力发电项目、启明星集团100万平方米装饰石材项目、嘉川120万吨旋窑水泥项目、广旺1.5万千瓦火力发电项目、唐家河煤矿洗精煤技改项目等的前期工作。三是大力推动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了金溪铁厂的破产终结工作,长石矿和磷钾肥厂的破产重组接近尾声。四是认真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全县招商引资引进到位资金50100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56.6,新引进项目37个。其中投资1000万以上的项目13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2个。

2、 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一是努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始终不渝地把茶叶、林果、中药材、畜牧作为我县农业的四大支柱产业培育。全县新发展茶园1.5万亩、天麻14.4万平方米、草本药材1.7万亩、优质水果8800亩、核桃园2.5万亩;培育养殖大户912户,发展年出栏1000头的养猪场7个(总数达23个),年存栏1000只以上商品羊养殖场4个;全县猪、牛、羊出栏同比分别增长33.16、33.19、225.1;万亩茶、草、畜和万亩果、草、畜农业生态示范园建设进展顺利;1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已通过国家检查验收;今冬明春发展7000亩茶叶(新建5000亩、改建20xx亩)、3000亩优质水果、6000亩核桃、3000亩草本中药材、18000平方米天麻、4个千头以上养猪场、6个千只以上养羊场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二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桃园公司的基地规模今年可达8000亩以上,汇昌食品公司的产值由去年全年的5344万元增加到今年1至10月份的6443.2万元,天马丝绸公司的产值由去年全年的538万元增加到今年1至10月份的1635万元,东河食品、宏扬肉食品、义鑫植物油、米仓山生态茶叶、泰丰酒业等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三是切实推进新村建设。在整体推动全县25个示范新村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抓了胜利、黄洋、同心三个村的示范新村建设。截止目前,农户、银行和政府已累计投入资金3145.09万元,新建经济园、特色产业园23806亩,新、改建村社公路325公里,硬化连户路92公里,新、改建住房28.3万平方米,完成了3940户的改水、改厨、改厕、改圈,1696户用上了沼气。四是积极抓好粮油生产。油菜籽产量达到5234吨,同比增长19.6;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可达1184万吨,同比增长2.9。

3、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完成了全县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编制;投资300余万元,推进了鼓城山——七里峡风景区的水、电、路、通讯、农居、集镇和景点建设;引进民间资金2500余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三星级宾馆;加强旺苍旅游产品的包装和宣传,提高了旺苍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成功举办了旺苍县旅游产业发展研讨会;“十一”期间鼓城山——七里峡对外接待游客近万人次。完成房地产开发37万平方米,改造了广旺酒店和华丰宾馆,建成了一批高档,完成了华霖商场主体工程,启动了林业局、财政局、商贸协会、土产公司旧址开发,百花苑、鹏达花园、林业苑商住楼、双星茶叶商住楼基础工程基本完工。全县客、货运量同比分别增长81.1和23.6,邮电业务总收入同比增长18.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7。

4、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5亿元,同比增长44.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达1.79亿元,同比增长75;城镇工矿及农村投资达1.50亿元。一是大打公路建设翻身仗。完成了203公里县乡公路路基改造和480公里村社公路“万村通”工程,83公里油路铺筑工程除旺鼓路改为摊铺竣工期延后外,其余工程已全面完成,省道202线旺苍段二级公路改建西段主体工程进展顺利,东段正在征地拆迁,金溪至三江段工程队已开始进场施工;旺鼓旅游路国债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二是努力推动城镇化战略。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二轮修编和一些重点地段的详规编制;完成了环城路、建设路配套设施建设和城市巷道硬化、老城路灯系统改造工程;启动了天然气入户、城市电网改造、旺苍至嘉川城市干道建设和县级机关行政办公区西移等工程,目前县疾控中心建设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县人武部、县环保监测中心、县法官大楼、县林业局办公大楼、县质监局办公大楼、县财政局办公大楼等西移工程正在抓紧实施;三江、国华、木门、盐河、鼓城等乡镇小集镇建设正在抓紧进行;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成功拍卖了城市土地使用权4宗,筹措城市建设费用20xx万元。三是切实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1000多万元,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990处,整治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整治病险水库9个,新建、整治山坪塘160口,新增水方50万方,实施天保工程17.9万亩。

5、财税金融工作情况。一是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年财政收入目标任务。全县财政收入实现10188万元,同比增长27.14,占市下达任务9758万元的104.4,预计今年全县财政可实现收支平衡。二是税收结构明显优化。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同比分别增长48.41、20.15、14.62、93.31;一、二、三产业创造的收入分别为726万元、5624万元和3838万元,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7.1、55.2、37.7。三是金融工作快速发展。全社会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6.76亿元,比年初增加2.25亿元、增长15.5;城乡居民储蓄达到12.88亿元,比年初增加1.85亿元、增长16.8,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增加772元,农民人均增加306元。

6、社会事业工作。投资1134万元,建成了旺苍中学教学楼、职业中学食堂、双汇中学教学楼、三江中学教学楼、白水中学教学楼等10个项目;投资1395万元,启动了百丈小学食堂、东城中学食堂、双汇中学食堂等12个项目的建设;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教师聘用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后勤产业化、社会化改革,调整撤并了5所初中校和34所村小,旺苍中学创省级示范性高中有序推进。科技推广和科技运用成效显著,成功创建了“全国科普示范县”,“旺苍县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加强。投资1000多万元启动了县疾控中心办公楼、县医院传染病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等项目建设;解决了卫生系统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公开招聘了43名乡镇卫生院正、副院长;县、乡(镇)、村公共卫生做到了网络健全,人员落实,经费保障,工作正常开展。建成了木门至九龙广播电视光纤网络,启动了高阳、双汇等5个乡镇的光纤电视工程,新增有线电视用户3000多户。新开通了2个乡镇、24个行政村的程控电话,新建移动基站10个和县城至五权、县城至双汇移动电话光缆136公里,新增手机用户9000户。成功创建了“省级敬老模范县”,成立了旺苍老年大学,扩建了印月潭、松米山等老年活动中心,组建了夕阳红艺术团。文化、体育、计生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三、突出重点,开拓创新,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近一年来,县委坚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执政能力得到提高。

1、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组织全县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水平。围绕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大力创新培训方法,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对全县乡、村干部进行了轮训。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狠抓宣传工作,既提高了旺苍的知名度,又把党的方针、政策传到了千家万户。

2、加强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以村级班子换届选举为契机,大力推进联村并组、配强村支部书记、转变乡镇工作重点、机关干部到村上任职、村支部书记与村主任一肩挑、提高村干部待遇和党员先进性教育;全面启动了城市党的建设,新建了10个社区党组织,调整、归并、完善了6个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和9个涉企职能部门党组织关系,逐步形成了以社区党建工作为基础、机关党建工作为主体的城市党建新格局。按照“班长抓班子,班子带队伍,队伍促发展”的要求,积极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动定岗公推、新提拔领导干部试用期制、常委会票决制等;按照上级组织的要求,认真落实了“三项清理”工作。对出现一些问题的领导班子和干部及时谈话教育,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及时调查处理,加强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3、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事关全县发展的大事,都采取了先调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最后由会议决定。全面推行和坚持县级领导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首问责任制、季度工作汇报制、乡镇干部双向选择驻村制度、领导干部和部门联系基层制度,狠刹乡镇干部“走读”风,大力开展以“创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出一流业绩”为主要内容的争先创优活动,改革和完善了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教育党员干部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认真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在全县形成了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风气。

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

县委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

1、落实责任,构建严密科学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制,年初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做到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始终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各级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与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其他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深入开展法纪法规宣传和警示教育,重点抓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并选择典型案例,经常性开展警示教育,在广大领导干部思想上筑起了坚固防线。

2、规范行为,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在广泛听取党员、干部和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领导干部廉政监督制约机制,从制度上详尽规范了党员干部的行为;县委班子成员率先垂范,严格遵守《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不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县委常委会在全县党风廉政建设会上,向全县作出了六条廉洁从政的承诺;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作为纯洁党组织的切入点,大力弘扬正气,打击邪气,转变作风,树立新形象,增强了党员干部和各级班子防腐拒腐的能力;扎实开展领导干部收送钱物专项治理工作,今年以来,我县县级领导干部共上交收受的礼金31.2万元。

3、突出重点,大力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坚持从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改革开放、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入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个案子一个案子地查处。重点抓了挪用扶贫贷款、贪污受贿案件的查办,加强了对损害群众利益、破坏经济发展软环境行为的专项治理,加大了对司法干警贪赃枉法、案件的查办,加大了对增加农民负担、损害农民权益和挤占、挪用、截留农业项目资金的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办。今年以来,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案件16件,党纪处分18人,政纪处分3人,其中科级以上干部6人,处分6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1人,挽回经济损失13万元。

4、创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切实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了审批环节,提高了办事透明度,减少了吃拿卡要现象的发生。大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行部门综合预算,全面落实了“收支两条线”规定;切实贯彻落实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建立了提拔使用干部“票决制”,推行了领导干部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公推公选、干部任前公示、交流轮岗、竞争上岗等制度;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力度,规范了政府采购行为,扩大了政府采购范围;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到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认真实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发现违纪违规金额40.8万元;全面推行政务、厂务、村务和校务公开,提高了工作的透明度,加强了群众监督;坚持了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会审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农业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验收制度,管好用好了项目资金;乡镇都办起了伙食团,实现了乡镇所有接待一律在食堂进行;加大了的办理力度,有效化解了很多矛盾和畅通了监督渠道。

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经济发展能力篇(8)

今天我们召开县委常委民主生活会,你们前来参加并指导会议,在此,我代表县委常委会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经县委常委会决定,并报经市委同意,这次民主生活会的主题是:提高执政能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下面,我把县委常委班子集体近一年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抓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揽全局,科学决策,正确把握我县前进的方向

县委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重大问题决策、重点工作督办和统筹安排协调上,提高了驾驭全县局面的能力,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我县的有效贯彻落实,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1、加强领导,驾驭全局。始终紧扣一个“中心”,把经济工作摆到最为突出的位置,狠抓改革和发展的决策出台、措施制定和督查落实,推进了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始终保持一个“声音”,把全县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上来,做到了一把号、一个调、一股劲。始终突出一条“主线”,组织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展规模经济、特色经济、城市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区域经济,全县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城乡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2、统筹协调,增强合力。注重建好一个“核心”,狠抓县委班子自身建设,县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努力形成一个“氛围”,切实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班子的领导,重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的职能作用,主动和人大、政府、政协讨论、研究、制定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决策,形成了县四大班子团结一致、男Α⑷ν贫鼐蒙缁岱⒄沟牧己梅瘴АJ贾占岢忠惶酢奥废摺保浞肿鹬厝褐诘囊庠福星樯咸褐冢卸仙钊肴褐冢ぷ魃弦揽咳褐冢⒄股弦既褐冢钌瞎匦娜褐冢讶褐诘囊蠛驮竿魑胛侍狻焓虑椤⒆骶霾叩某龇⒌愫吐浣诺悖嫘氖狄馕穹钟牵窠饽眩衲崩鞫巳厝嗣竦幕浴?SPANlang=EN-USstyle="LETTER-SPACING:-0.2pt">

3、与时俱进,把舵定向。一方面,县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始终坚持我县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思路,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形势的发展,坚持实事求是、发挥优势、遵循经济规律的原则,结合上级政策,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我县第三产业、旅游业发展等的思路和主要目标,形成了我县经济社会较为完整、全面和系统的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从今年前10个月的实践看,全县各级干部不仅在思想上进一步认识到了这些思路和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缩小与全国、全省经济发达地区差距的迫切需要,是解决我县经济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必由之路,而且在行动上紧紧围绕这些思路和目标,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突破。

二、围绕中心,突出主题,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近一年来,县委一班人组织和带领全县人民,牢牢把握住“第一要务”这个主题,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结构,夯实基础,促进了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1—9月,全县GDP实现12.8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86亿元,同比增长7.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63亿元,同比增长25.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27亿元,同比增长10.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加180元。各项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几项重点工作1—10月的情况如下:

1、工业经济发展情况。一是努力做大做强工业企业。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8.02亿元,同比净增2.33亿元、增长41%。其中:广旺能源(旺苍部分)、东河热电、煤铁厂、汇昌食品、建海钢铁、金虹化工、远达工贸分别实现产值15714万元、9829万元、9661万元、6443万元、7524万元、4642万元、455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8.4%、82.3%、14.9%、52.3%、435.6%、61.0%、72.2%,上述7户企业共实现产值58368.1万元,同比增长52.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2.8%;有5户规模以下企业进入规模以上企业行列,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了32户。1—9月,规模以下企业实现产值2.76亿元,同比净增0.43亿元,增长18.7%。二是切实抓好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新建成了东河热电3500吨工业硅和1.2万千瓦火力发电项目、宏扬肉食品冷冻库项目、金旗水泥15万吨水泥生产项目、匡山水泥15万吨生产线项目、电力公司20万吨机焦项目一期工程、成铁局20万立方铁路道渣项目等;开工建设了10万吨亿民机焦和20万吨远达焦化一期工程、东河热电2000吨电解锰技改扩能项目、金旗水泥3000千瓦余热发电项目、金溪5万吨生石灰生产项目、大龙集团15万吨铁精粉一期工程、天马丝绸300吨捻线丝项目等;启动了4×30万千瓦劣质煤发电项目、蓝星集团5万吨工业硅和10万千瓦火力发电项目、启明星集团100万平方米装饰石材项目、嘉川120万吨旋窑水泥项目、广旺1.5万千瓦火力发电项目、唐家河煤矿洗精煤技改项目等的前期工作。三是大力推动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了金溪铁厂的破产终结工作,长石矿和磷钾肥厂的破产重组接近尾声。四是认真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全县招商引资引进到位资金50100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56.6%,新引进项目37个。其中投资1000万以上的项目13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2个。

2、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一是努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始终不渝地把茶叶、林果、中药材、畜牧作为我县农业的四大支柱产业培育。全县新发展茶园1.5万亩、天麻14.4万平方米、草本药材1.7万亩、优质水果8800亩、核桃园2.5万亩;培育养殖大户912户,发展年出栏1000头的养猪场7个(总数达23个),年存栏1000只以上商品羊养殖场4个;全县猪、牛、羊出栏同比分别增长33.16%、33.19%、225.1%;万亩茶、草、畜和万亩果、草、畜农业生态示范园建设进展顺利;1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已通过国家检查验收;今冬明春发展7000亩茶叶(新建5000亩、改建2000亩)、3000亩优质水果、6000亩核桃、3000亩草本中药材、18000平方米天麻、4个千头以上养猪场、6个千只以上养羊场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二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桃园公司的基地规模今年可达8000亩以上,汇昌食品公司的产值由去年全年的5344万元增加到今年1至10月份的6443.2万元,天马丝绸公司的产值由去年全年的538万元增加到今年1至10月份的1635万元,东河食品、宏扬肉食品、义鑫植物油、米仓山生态茶叶、泰丰酒业等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三是切实推进新村建设。在整体推动全县25个示范新村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抓了胜利、黄洋、同心三个村的示范新村建设。截止目前,农户、银行和政府已累计投入资金3145.09万元,新建经济园、特色产业园23806亩,新、改建村社公路325公里,硬化连户路92公里,新、改建住房28.3万平方米,完成了3940户的改水、改厨、改厕、改圈,1696户用上了沼气。四是积极抓好粮油生产。油菜籽产量达到5234吨,同比增长19.6%;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可达1184万吨,同比增长2.9%。

3、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完成了全县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编制;投资300余万元,推进了鼓城山——七里峡风景区的水、电、路、通讯、农居、集镇和景点建设;引进民间资金2500余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三星级宾馆;加强旺苍旅游产品的包装和宣传,提高了旺苍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成功举办了旺苍县旅游产业发展研讨会;“十一”期间鼓城山——七里峡对外接待游客近万人次。完成房地产开发37万平方米,改造了广旺酒店和华丰宾馆,建成了一批高档,完成了华霖商场主体工程,启动了林业局、财政局、商贸协会、土产公司旧址开发,百花苑、鹏达花园、林业苑商住楼、双星茶叶商住楼基础工程基本完工。全县客、货运量同比分别增长81.1%和23.6%,邮电业务总收入同比增长18.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7%。

4、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5亿元,同比增长44.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达1.79亿元,同比增长75%;城镇工矿及农村投资达1.50亿元。一是大打公路建设翻身仗。完成了203公里县乡公路路基改造和480公里村社公路“万村通”工程,83公里油路铺筑工程除旺鼓路改为摊铺竣工期延后外,其余工程已全面完成,省道202线旺苍段二级公路改建西段主体工程进展顺利,东段正在征地拆迁,金溪至三江段工程队已开始进场施工;旺鼓旅游路国债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二是努力推动城镇化战略。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二轮修编和一些重点地段的详规编制;完成了环城路、建设路配套设施建设和城市巷道硬化、老城路灯系统改造工程;启动了天然气入户、城市电网改造、旺苍至嘉川城市干道建设和县级机关行政办公区西移等工程,目前县疾控中心建设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县人武部、县环保监测中心、县法官大楼、县林业局办公大楼、县质监局办公大楼、县财政局办公大楼等西移工程正在抓紧实施;三江、国华、木门、盐河、鼓城等乡镇小集镇建设正在抓紧进行;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成功拍卖了城市土地使用权4宗,筹措城市建设费用2007万元。三是切实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1000多万元,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990处,整治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整治病险水库9个,新建、整治山坪塘160口,新增水方50万方,实施天保工程17.9万亩。

5、财税金融工作情况。一是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年财政收入目标任务。全县财政收入实现10188万元,同比增长27.14%,占市下达任务9758万元的104.4%,预计今年全县财政可实现收支平衡。二是税收结构明显优化。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同比分别增长48.41%、20.15%、14.62%、93.31%;一、二、三产业创造的收入分别为726万元、5624万元和3838万元,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7.1%、55.2%、37.7%。三是金融工作快速发展。全社会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6.76亿元,比年初增加2.25亿元、增长15.5%;城乡居民储蓄达到12.88亿元,比年初增加1.85亿元、增长16.8%,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增加772元,农民人均增加306元。

6、社会事业工作。投资1134万元,建成了旺苍中学教学楼、职业中学食堂、双汇中学教学楼、三江中学教学楼、白水中学教学楼等10个项目;投资1395万元,启动了百丈小学食堂、东城中学食堂、双汇中学食堂等12个项目的建设;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教师聘用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后勤产业化、社会化改革,调整撤并了5所初中校和34所村小,旺苍中学创省级示范性高中有序推进。科技推广和科技运用成效显著,成功创建了“全国科普示范县”,“旺苍县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加强。投资1000多万元启动了县疾控中心办公楼、县医院传染病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等项目建设;解决了卫生系统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公开招聘了43名乡镇卫生院正、副院长;县、乡(镇)、村公共卫生做到了网络健全,人员落实,经费保障,工作正常开展。建成了木门至九龙广播电视光纤网络,启动了高阳、双汇等5个乡镇的光纤电视工程,新增有线电视用户3000多户。新开通了2个乡镇、24个行政村的程控电话,新建移动基站10个和县城至五权、县城至双汇移动电话光缆136公里,新增手机用户9000户。成功创建了“省级敬老模范县”,成立了旺苍老年大学,扩建了印月潭、松米山等老年活动中心,组建了夕阳红艺术团。文化、体育、计生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三、突出重点,开拓创新,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近一年来,县委坚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执政能力得到提高。

1、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组织全县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水平。围绕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大力创新培训方法,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对全县乡、村干部进行了轮训。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狠抓宣传工作,既提高了旺苍的知名度,又把党的方针、政策传到了千家万户。

2、加强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以村级班子换届选举为契机,大力推进联村并组、配强村支部书记、转变乡镇工作重点、机关干部到村上任职、村支部书记与村主任一肩挑、提高村干部待遇和党员先进性教育;全面启动了城市党的建设,新建了10个社区党组织,调整、归并、完善了6个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和9个涉企职能部门党组织关系,逐步形成了以社区党建工作为基础、机关党建工作为主体的城市党建新格局。按照“班长抓班子,班子带队伍,队伍促发展”的要求,积极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动定岗公推、新提拔领导干部试用期制、常委会票决制等;按照上级组织的要求,认真落实了“三项清理”工作。对出现一些问题的领导班子和干部及时谈话教育,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及时调查处理,加强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3、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事关全县发展的大事,都采取了先调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最后由会议决定。全面推行和坚持县级领导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首问责任制、季度工作汇报制、乡镇干部双向选择驻村制度、领导干部和部门联系基层制度,狠刹乡镇干部“走读”风,大力开展以“创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出一流业绩”为主要内容的争先创优活动,改革和完善了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教育党员干部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认真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在全县形成了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风气。

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

县委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

1、落实责任,构建严密科学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制,年初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做到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始终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各级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与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其他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深入开展法纪法规宣传和警示教育,重点抓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并选择典型案例,经常性开展警示教育,在广大领导干部思想上筑起了坚固防线。

2、规范行为,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在广泛听取党员、干部和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领导干部廉政监督制约机制,从制度上详尽规范了党员干部的行为;县委班子成员率先垂范,严格遵守《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不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县委常委会在全县党风廉政建设会上,向全县作出了六条廉洁从政的承诺;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作为纯洁党组织的切入点,大力弘扬正气,打击邪气,转变作风,树立新形象,增强了党员干部和各级班子防腐拒腐的能力;扎实开展领导干部收送钱物专项治理工作,今年以来,我县县级领导干部共上交收受的礼金31.2万元。

3、突出重点,大力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坚持从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改革开放、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入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个案子一个案子地查处。重点抓了挪用扶贫贷款、贪污受贿案件的查办,加强了对损害群众利益、破坏经济发展软环境行为的专项治理,加大了对司法干警贪赃枉法、案件的查办,加大了对增加农民负担、损害农民权益和挤占、挪用、截留农业项目资金的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办。今年以来,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案件16件,党纪处分18人,政纪处分3人,其中科级以上干部6人,处分6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1人,挽回经济损失13万元。

4、创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切实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了审批环节,提高了办事透明度,减少了吃拿卡要现象的发生。大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行部门综合预算,全面落实了“收支两条线”规定;切实贯彻落实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建立了提拔使用干部“票决制”,推行了领导干部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公推公选、干部任前公示、交流轮岗、竞争上岗等制度;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力度,规范了政府采购行为,扩大了政府采购范围;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到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认真实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发现违纪违规金额40.8万元;全面推行政务、厂务、村务和校务公开,提高了工作的透明度,加强了群众监督;坚持了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会审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农业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验收制度,管好用好了项目资金;乡镇都办起了伙食团,实现了乡镇所有接待一律在食堂进行;加大了的办理力度,有效化解了很多矛盾和畅通了监督渠道。

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经济发展能力篇(9)

【关键词】

创新;培养;经济发展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经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这些都需要大力培养各个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发展核心技术和产品。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统筹全局、尊重规律、详尽务实,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的全方位部署,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统筹全局、尊重规律、详尽务实,提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体现了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高等教育如何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为国家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目前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1]。

1新时期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创新广义理解是指力求将科学、技术、教育等与经济融合起来,即创新表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包括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等)之间交互作用的网络。也就是说创新是一个多维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创新性实现的特定空间。然而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强,创新精神不足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1传统教育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教育的思想陈旧,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教师是执行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习材料主要是教材或者老师推荐的参考资料,学习效果的评价以考试为主要手段,以高分为目的,自然而然的就养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造成学生只寻找标准答案或唯一答案的习惯,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没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寻求其他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受到了遏止。

1.2缺乏创新观念和持之以恒的创新毅力当代大学生普遍认识到创新的重要作用,普遍具有一定的创新动机,但他们缺少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去创新,不去用探索的勇气和发展的眼光去改变现状,日积月累就缺少了创新的欲望和创新的毅力。也有一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受到专业上的限制,大部分学生没有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知识面不宽且所学知识没能完全与时俱进。在思考问题时存在片面性,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在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能力等方面都还比较欠缺,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要想有创新必须有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他们也想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但往往是虎头蛇尾,缺乏锲而不舍的精神。并且创新是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而现在学生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对事物的认识缺乏深度和广度。

1.3缺乏创新能力发展的外部环境创新是在广博的知识做基础,加上较强的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变通能力,基于一定的创新平台,在创新兴趣的正确的激励,孜孜不倦、不怕困难而实现的。如果没有知识做基础,创新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在,大学生所学的知识较少,并且在学校里能够进行时实践活动也比较少。在课堂上依靠老师讲解,课后不去主动地复习和巩固,很多同学只学习本专业知识,不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就不善于把知识相互联系、融会贯通,造成知识的僵化和知识的无力化。有的学校没有学生的创新平台,没有经费的支持,没有具有创新经验和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要想取得创新显得无能为力[2]。

2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途径研究

2.1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形势下,高校要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积极的进行教育改革,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高校要从应试教育向创新型教育转变;由传授知识向强调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价值观方向转变,在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考察、学生评价这些最需要改变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贯穿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3]。要改变师生关系,从传统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向师生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转变;从原来由老师课堂教学为主,以老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主教学观念转变;要改革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个性的人才,教学上应该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2因材施教的进行课程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性发展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的压力下,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开设选修课是世界各国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墨尔本大学为代表,建立了六大新本科课程,学生至少主修一门学科,并选择25%比例的其他学科课程。因此,我们国家的大学教学也应该学习墨尔本大学的教学经验,要求学生选择除本专业以外一定比例的其他专业课程,允许学生跨系、跨学科、跨专业的选择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选修课程,扩展学生的视野,扩充不同的专业知识,这样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其创新的主动性。

2.3从发展的角度研究激发人才创新的制度制度是一种静态的规范,要使制度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应该建立一系列的动态发展的运行机制。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高校从内部、外部和激励政策三个角度,建立创新人才的激励制度。内部激励主要是针对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和教师,首先要结合时代的要求提高学生对创新的认识,通过网络或媒体让学生了解优秀的、成功的创新典范,讲解创新创业的方法和渠道,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然后学校要搭建好创新平台,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做好创新、创业规划,并且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适时修改;外部激励起到的是一种鼓励的作用,是激发创新的前提条件,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奖励制度,设计科学公平的学生创新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校园文化也是一种激励。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发挥作用的基础,建设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校园文化,这样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自然而然的激发创新的兴趣[2]。

2.4从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途径带领着他们进行创新尝试。首先,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实时关注各种创新论坛,了解专业前言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提高创新的能力。其次,通过设立社团活动基金或活动奖励基金,把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和相关评优措施挂钩,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实践、科研的积极性。最后,积极发展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建立大学生企业实践基地、创业市场,设立企业奖学金制度,使学生有场地、有平台、有经费进行大胆地创新,真正做到在教学活动中实现产、学、研、创相结合[4]。

2.5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自古以来,老师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职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指导者,对学生的成长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当今社会,学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来激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高校应该加大投入,鼓励教师进行创新研究和科学研究,并把这些研究应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研究中,为学生讲解创新的方法和思路,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尝试,对每种方法进行评价,这样就激励学生的创新性[5]。

【参考文献】

[1]史洋玲.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安徽大学,2014(4).

[2]吴庆宪,樊泽恒.多维度谋求创新人才培养新突破[J].中国大学教育,2012(2):77-79.

[3]熊丙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两大误区及调整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8(5):28-30.

经济发展能力篇(10)

㈠以课程建设促进社会服务能力提高

临洮农校根据农业行业特点和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及当地经济发展确定课程设置。学校设有农园、畜牧兽医、农业经济与管理、计算机、工业与民用建筑、电子电工等岗位的考评员,对相关专业的学生及社会人员进行技能鉴定。在课程设置上该校坚持课程是专业的支点,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构建课程体系,以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为重点,以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基础,以构建课程标准和考评体系为保障,融“教、学、做”为一体,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大幅度修改专业主要课程,组织考评员编写教材,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内容纳入教学,在毕业生中推行“双证书”或“多证书”,在满足学生考证、就业需要的同时也促使学生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㈡以考评员师资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考评员师资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保证。临洮农校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锻炼,依托行业优势,构建“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提升每一位考评员的专业实践能力,更好地胜任社会服务工作,也拓展了社会服务的领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做到了考评员师资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的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㈢以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实验实训的设施、设备等条件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硬件支撑,也是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基本硬件保障。临洮农校面向学生改善专业教学硬件建设,面向社会改善技术服务硬件建设。建立农园、畜牧兽医、农业经济与管理、计算机、工业与民用建筑、电子电工等实验室和实训场所。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坚持按照“五位一体”(以教学为主,兼顾生产、科研、培训、鉴定)的要求,建立“生产型”、“产学结合型”“、虚拟型”三类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科研机构、生产培训基地建立“共享型”校外实习基地,充分的保障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也为开展社会培训、考证、鉴定、技术咨询和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提供了较好平台。

二、将科研方向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紧密结合,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临洮农业学校是一所有70多年历史的农业院校,多年致力于农业科研工作,在小麦育种、特种玉米繁育、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大丽花繁育等科研方向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尤其在冬春小麦育种和特种玉米繁育方面更是成果斐然。经过多年的努力该校先后培育推广出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冬春小麦品种(系)五十多个,服务于我省的定西、临夏、甘南、陇南、天水和兰州六个地区,并在陕西、青海、宁夏的部分地区推广种植等地;特种玉米繁育研究更是走在全省的前列,荣获多次省市科技进步奖项。“临单”、“临糯”玉米系列和临农小麦系列已经形成品牌优势,全省年推广面积23.33余万公顷,年增加经济效益5亿多元,有力的提升学校服务能力,对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服务“三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 中医基础知识点 下一篇: 对分包单位的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