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市场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09 10:40:15

养猪市场研究

养猪市场研究篇(1)

关键词:猪肉价格;波动;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Key words: pork price;fluctuation;influencing factors;literatures review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0-0164-02

1猪肉价格波动回顾

1985年以前,我国猪肉价格一直被列入计划管理,实行国家定价,市场机制基本上没有起作用,猪肉价格相对比较稳定。其后,我国猪肉计划流通体制开始向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流通体制过渡,国家放开生猪和猪肉购销价格管制,生猪和猪肉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国家只规定指导价格水平或对猪粮比价水平进行引导,生猪和猪肉价格问题开始出现并一直困扰我国猪肉市场。

我国猪肉价格的波动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6年下半年至1998年上半年的恢复性发展期;第二阶段是从1998年5月到2003年上半年维持在盈亏平衡点附近的小幅震荡期;第三阶段是从2003年7月至2006年上半年,因2003年7月“非典”疫情刚过,全国猪肉价格开始持续高涨两年半左右,于2004年10月因供过于求开始小幅回落,直到2006年上半年跌入谷底;第四阶段是从2006年下半年到2008年5月由缓慢至加速上升期;第五阶段是从2008年6月至今的一路走低。

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对生猪和猪肉的价格形成已经进行过一些研究,如田维明(1991)等。但将生猪和猪肉或者是其他某个具体农产品价格形成进行单独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一些观点散见于对农产品价格形成的研究和对猪肉供需的研究。国内学者现已基本认同目前生猪和猪肉价格基本上实现了由政府定价体制向市场定价体制的转变,价格形成于市场供给与需求(孔礼照和章泽生,1990;姚今观和纪良纲,1995;董全海,1996;张卓元,1996;潘耀国,1998)。

2.1 猪肉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理论分析的文献综述

殷传麟、周兵兵将生猪(猪肉)价格波动划分为季节性波动、市场性波动和比例性波动三种类型。俞家宝,柯柄生(1992)认为高度分散的农户饲养方式是生猪和猪肉价格波动的原因。而殷传麟和周兵兵(1997)则认为流通中的中间需求往往会形成虚假需求,是造成猪价暴涨暴跌的主要原因。史照林和张存根(1998)认为生猪和猪肉形成取决于生产和流通领域。张磊、王娜、谭向勇(2008)通过对猪肉产业链各环节相关主体的深入调查与剖析,认为影响猪肉价格涨跌的主要因素来源于生殖养殖环节。

对于2007年猪肉价格的上涨原因,白暴力、梁泳梅(2007)认为,猪肉的市场需求和供给的特征决定了猪肉市场价格必然会产生周期性波动上涨,并最终导致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郝昭远、周伟、李福成、刘成银(2008)则认为这是个综合性的因素,最根本的是出现了求大与供的矛盾;徐雪高(2008)指出,猪肉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供给减少引起的。邵光兴(2008)、吴迎新等(2008)也都持有相同的观点[1]。张宏文(2008)则更进一步指出,这次猪肉价格飙升除受传统的供求失衡影响外,还包括饲料价格上涨、运输成本增加、动物疫情严重影响等客观因素,同时主观上也有其必然性:一方面,对生猪行业的调查研究、分析和引导不到位,缺乏信息服务和预警机制,养猪生产处于无序状态;另一方面是重视支持力度不够,多年来,从政策到资金对生猪生产缺乏强有力的支持。

2.2 猪肉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文献综述

在对猪肉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方面,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做出了许多很好的研究成果。辛贤和谭向勇(1999)曾通过估算猪肉需求价格弹性、生猪生产价格弹性和营销企业的替代弹性,测定多种不同因素对生猪和猪肉价格波动的影响程度[2]。马雄威、朱再清(2008)针对猪肉价格波动的特点,利用灰色神经网络模型(CGNN)对猪肉价格进行预测。冀德刚、周静、李春兰(2008)在对2005~2007年河北唐山市猪肉价格的预测分析中,运用了时间序列分析。刘云、王阳(2008)运用数学方法分析了“蛛网理论”的特征,并用蛛网理论深入分析了我国2007年5月以来猪肉价格过高的真正原因,指出现行市场经济的滞后性,导致猪肉供求难以实现稳定均衡。曙光、乔光华(2008)分别运用季节测定法和长期价格波动周期测定法,估计生猪价格影响猪肉价格系数和每公斤猪肉分摊生猪屠宰与猪肉流通成本,分析了2007年猪肉价格上涨和生猪屠宰收益情况;2007年下半年每头生猪屠宰后总收益大幅增加,生猪饲养环节和生猪屠宰环节收益增幅接近。刺香美(2008)还对猪肉价格进行了博弈分析,说明单纯的依靠市场自我调节不但不会抑制波动,反而会加剧波动;必须引进政府的作用,通过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建立猪肉价格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储备制度;加大金融支持规模养殖力度,增强养殖户抗风险能力;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和计划等有效措施,对猪肉这类生活必需品加强宏观管理,保证养猪业均衡平稳发展。

3结束语

通过对猪肉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的文献回顾可以看出:

第一,目前对猪肉市场的研究比较分散,特别是关于猪肉价格变动的专门研究还比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研究。

第二,现阶段的对猪肉市场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生猪的进出口贸易和生猪的存栏、补栏、出栏以及生猪流通体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上,专门针对猪肉价格波动的系统研究较少。

第三,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生猪和猪肉价格形成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或一定程度的定量分析,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的研究并不多见。对于畜产品生产量和需求量发展趋势的预测也是主要以定性分析预测为主,因而也导致了预测结果存在着较大的弹性,缺乏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研究[3]。

参考文献:

养猪市场研究篇(2)

“猪粮安天下”。生猪养殖业是我国传统产业,猪肉是我国的主要的副食品。

但目前生猪产业受自然灾害、疫病、市场波动的影响大,投融资体制发育不全、产业集中度低,生猪交易受地域限制、交易效率低下,导致多年来我国生猪价格一直处于“发散型蛛网”波动状态,猪肉供应剧增剧减,农户损失惨重。现代金融的核心功能就是配置风险,[1]生猪产业模式亟待金融改造,借助金融工具体系来发现价格、分散风险,重构生猪产业风险金融治理体系,保障生猪有效供给、实现生猪产业转型升级。

1.国内研究现状

1.1关于生猪价格变动的研究

綦颖,吕杰,宋连喜(2007)认为生猪价格波动既受内部因素影响,如饲料成本,生猪生产周期,生产与加工销售环节利润分配等;也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如饮食习惯、疫情、宏观调控政策等[2]。李秉龙、何秋红(2007)分析了我国猪肉价格短期波动的特点与波动周期,总体趋势、从政府宏观调控、猪肉供给和需求三个方面解析了肉价格波动的原因。[3]战立强(2014)通过对生猪价格时间序列的观察,发现我国生猪价格成规律性的波形。[4]

1.2关于生猪投融资的研究

生猪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在银行与养殖户的关系上,王九龙、谭静(2010)建立了生猪贷款博弈模型,分析了银行提供金融支持所面临的问题,具体阐述了金融机构面临逆选择的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在国家政策的研究上,熊启泉、邓家琼(2008)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支农总量不足、力度减弱、结构不合理、且稳定性差,存在错位和低效率。

完善生猪投融资体系的建议:对于政策支持上,潘俊澍(2012)提出扶持生猪的规模化生产,提高生猪生产规模化程度,给规模化生猪养殖户贷款政策等方面的政策优惠,满足规模和资金需求,从而拉动生猪产业的发展。在银行主体方面,积极打造合格承贷主体,拉动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多种信贷担保模式,支持生猪产业发展。

1.3关于生猪保险市场研究

罗巧、肖承蔚(2012)认为生猪养殖户对生猪保险认知程度、保险期限的满意程度、保险公司的信任程是影响小规模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周伟娜(2009)认为,政策性生猪保险对农户而言成本低收益高,是防范农业风险的有效途径。肖承蔚、李子涵、李璐伊(2012)认为完善农业保险法律体制以及参保组织体系机制,能更有效地发挥农业保险转移风险的作用,有助猪肉价格稳定。

1.4关于生猪电子交易市场研究

杨枝煌(2008)提出生猪产业风险需要通过金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易法敏、周双德(2010)代激扬(2011)等学者认为远期交易具有发现价格、套期保值的基本功能。[5]杨林(2010)构建电子商务平台有助于我国在国家交易中获得增强生猪贸易话语权及定价权。刘斌(2010)、贾国华(2011)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进行研究,发现目前主要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监管不到位、市场定位不确定、交易管理制度不规范等四方面的问题,导致交易风险加大。

1.5关于生猪期货市场研究

王千六等(2009)认为建立在分散的屠宰场交易模式之上的落后的生猪现货市场是已经成为发展生猪期货交易的主要阻碍,必须构建专门的区域性生猪集中交易市场,完善生猪产业市场机制。付芳华(2010)认为猪肉的价格和供应量波幅过大导致供应链形成瓶颈,并对猪肉供应链中现有的优化方式进行归纳并分析其不足,并对以生猪期货为工具对猪肉供应链进行优化的有效性进行深入探讨。张立中等(2013)对生猪价格主要影响因素:生猪生产成本、城镇居民收入、国家猪肉储备等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通过建立生猪期货市场、优化生猪补贴政策、完善生猪价格预警机制等调控对策。罗巧玲等(2009)认为我国需要尽快推出生猪期货,完善避险投资工具,使广大养殖户在价格大幅波动中提前锁定利润,防范价格大幅波动风险,为我国生猪行业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作用。陶一山(2006)通过对生猪产量的分析和预测,以及影响生猪产量波动的因素,对推出生猪期货必要性进行论证,并进行了系统性的实证性研究。

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2.1生猪市场风险及其治理

Ezekiel(1938)最早使用蛛网理论动态分析生猪周期。Futrell(1989)研究发现,1950年~1986 年美国生猪生产周期为4.5年,较长的周期中同时可能存在几个短周期。Darcy& Storey(2000)探讨了我国生猪价格周期的运行规律及生猪价格波动的形成机理。

2.2关于生猪投融资研究

Vercammen(2003)构造了一个随机动态模型,比较政府直接补贴与价格补贴对促进生产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支付可以引致农民增加投资。完善生猪投融资体系方面的研究:Navajas和Gonzalez-Vega(2006)研究了萨尔瓦多的Financiera Calpia金融机构创新农村借贷的方法,他们的研究指出FinancieraCalpia的主要贡献在于将被证明成功的城市贷款技术转移和适用到农村金融的发展。[6]

2.3关于生猪期货研究

19世纪末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模型己隐约地提到了期货市场价格的形成等问题(Carter,1999),但对期货市场价格系统深入的研究始于凯恩斯,大多学者还是认可期货市场具有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功能,有助于平抑缓冲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Kenard等对美国大豆、活牛、活猪等大宗商品进行了期货市场效率检验,发现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大部分期货市场在短期内则是缺乏效率的。1958 年美国著名的期货研究专家沃金撰文《期货交易的价格效应》,认为套期保值的期货交易机制有利于合理调整库存结构,避免了价格季节性剧烈波动。

3.述评

总结国内外学者对于生猪产业风险的金融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融资,期货,电子交易,保险四个方面,虽然有涉及运用金融工具进行治理,但对生猪产业风险金融治理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依据中国的国情,推进生猪产业金融风险治理体系的构建不仅有其紧迫性,必要性,更有其可行性。重构生猪产业风险金融治理体系的研究,为生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治理模式,从生猪产业的投融资、保险、期货、电子交易四个维度形成综合治理,实现生猪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吴晓求.现代金融的核心功能是配置风险.经济经纬[J].2008(4)

[2]吕杰、宋连喜.生猪价格波动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畜牧杂志[J].2007(2)

[3]李秉龙、何秋红.肉价格短期波动及其原因分析.农业经济问题[J].2007(10)

养猪市场研究篇(3)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7-4152-04

The Operation Mode of Pig Supply Chain Based on Time and Space Perspective

GAO Kuo,GAN Xiao-qing

(Jiujiang College, Jiujiang 332005, Jiangxi,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tructed live pig supply chain based on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al research, then from the time and space perspectives analysed the operation mode of live pig supply chai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from the spatial perspective, live pig supply chain had five modes of operation, such as vertical integration pig supply chain,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integration of live pigs supply chain (close live pig supply chain), half close together model pig supply chain, loose pig supply chain and market live pig supply chain; (2) from the time point of view, live pig supply chain might experience the pure market transaction, contract form, cooperatives,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horizontal integration mode of operation; (3)the future pig supply chain mode in China might be the longitudinal transverse group alliance pig supply chain, namely the upper longitudinal integration or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integration (leading processing enterprise + farmer ) and down horizontal integration (leading processing enterprises + logistics company + sales), and it would be a kind of Labor Union competition between interest groups under cooperation of division.

Key words: pig supply chain; operation mode; time; space

收稿日期:2013-03-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62002,71162023);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2YJC630050);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资助

项目(12GL10);江西省教育厅2013年度科学技术研究项目(GJJ13727)

作者简介:高 阔(1981-),男,江苏新沂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电话)13970271158(电子信箱)。

随着客户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转变及科技创新带来的产品频繁更替,使得在产业间或产业内,节点厂商彼此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他们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产品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于是节点厂商纷纷建立有效的持续性供应链关系来提升竞争优势[1-3]。由于供应链模式的不同,节点的分工和协作不同,节点间的利益联结方式不同,制度安排不同,导致供应链的绩效也存在分野。因此应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参照系,建立起标杆节点分布、分工协作模式、利益分配机制、风险共担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及制度安排等供应链基准体系,进而能够全方位、多角度而有效地衡量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能力和比较优势,完善供应链。

生猪供应链上游节点主要有遗传供应商、饲料供应商、防疫供应商、种植农户。生猪养殖节点主要由两种类型单位构成,即生猪养殖公司和养殖散户[4]。生猪养殖单位之间的关系一般存在3种:即①相互独立;②“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模式;③养殖协会模式[5]。生猪收购商及生猪经纪人共同寻找货源并将生猪从养殖户输送到定点屠宰企业,定点屠宰企业对生猪进行宰杀,部分猪肉流入到深加工企业进行深加工,部分猪肉以鲜肉形式流入市场,在农村以摊贩形式在集市上销售,在城市以超市、农贸市场及专营店形式销售(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生猪养殖单位之间存在多种类型关系,有的大型生猪养殖单位还充当生猪经纪人和收购商的角色,与此同时还具备定点屠宰的资质;有的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核心企业位置,其产业向供应链的上下游延伸,因此存在不同类型的生猪供应链运作模式。

本研究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视角来分类分析生猪供应链运作模式,分析其节点构成与分布、分工协作模式、利益分配机制、风险共担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及制度安排等,继而归纳其内在机理。

1 基于空间视角的生猪供应链运作模式研究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在同一时间截面,区域内或区域外存在以下几种生猪供应链运作模式,即纵向一体化生猪供应链、准纵向一体化生猪供应链(紧密型生猪供应链)、半紧密型生猪供应链、松散型生猪供应链和市场型生猪供应链。

1.1 纵向一体化生猪供应链

纵向一体化生猪供应链即某核心企业和集团在供应链上向上下游延伸其产业结构,最后囊括了整个生猪供应链上所有节点的业务功能,但其仍然具备在整条生猪供应链上的核心功能和竞争力(图2)。目前中国存在很多此类企业或集团,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江西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1.2 准纵向一体化生猪供应链(紧密型供应链)

准纵向一体化生猪供应链与纵向一体化生猪供应链的区别在于其定点屠宰及深加工生猪和猪肉是否全部来源于自养及自养比例的大小。纵向一体化生猪供应链的定点屠宰及深加工生猪和猪肉全部来源于公司自己养殖。准纵向一体化生猪供应链的定点屠宰及深加工生猪和猪肉的其中一部分或大部分来源于其他中小型养殖公司和散养户,这一类企业如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图3)。

1.3 半紧密型生猪供应链

半紧密型生猪供应链是生猪供应链核心企业与养殖户之间存在一定组织关系但还未到准一体化程度的生猪供应链(图4)。半紧密型生猪供应链节点之间一般签订意向合作合同,但是在信息共享方面透明度比较低,对食品的可溯源性等不够,技术合作方面不够深入,价格随行就市,合同履约率不高。这一类供应链的大型企业如双汇集团,中小型企业如九江博莱农业集团等。

1.4 松散型生猪供应链

松散型生猪供应链是生猪供应链核心企业通过中介组织如生猪养殖专业协会等与养殖户建立关系(图5),生猪养殖专业协会一般普遍存在县、乡两级区域,是一种相对松散型的组织单位。生猪养殖专业协会的产生一般存在3种情况:一种是县、乡两级区域的生猪养殖户意识到生猪养殖周期长、生产和交易风险比较大,自身的养殖技术水平、融资水平、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而自发形成的组织;一种是生猪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了融入地方生猪收购渠道而成立的组织单位;一种是政府行为,一般由地方政府、畜牧相关单位联合当地养殖大户和一般散养户组织成立。松散型生猪供应链比较广泛存在于县、乡两级区域,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萍乡市泰华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等。

1.5 市场型生猪供应链

市场型生猪供应链是生猪供应链的所有节点都是一次性的市场交易行为,节点均以个人及组织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决策行为(图6)。分散经营、信息闭塞、区域性强的生猪散养户根据有限的信息决定与生猪经纪人和收购商的交易行为,生猪收购商、定点屠宰企业和分销商均根据个人利益最大化来决定其行为准则和行动标准。

图中,F1,F2…F■代表生猪养殖户, A1…A■代表生猪收购商,S1…S■代表生猪定点屠宰商,D1,D2…D■代表猪肉分销商,R1,R2…R■代表猪肉销售终端。其中,nf≥na≥ns,nr≥nd≥ns,即生猪养殖户的数量多于生猪收购商的数量,生猪收购商的数量多于生猪定点屠宰商的数量;猪肉销售终端的数量多于猪肉分销商的数量,猪肉分销商的数量多于生猪定点屠宰商的数量。

2 基于时间视角的生猪供应链运作模式研究

农业供应链组织模式、组织变迁及稳定性一直是国外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方式也随之变迁,一般呈现出从简单的供应链模式—不稳定复杂供应链模式—稳态复杂供应链模式,主要经历了纯市场交易、合同形式、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等形式(图7)。

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出现初期的现代农业供应链管理,随后迅速传入西欧、日本、加拿大等农业发达国家,同时国际上成立很多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协会,如国际食品和农业关联企业管理协会,农产品供应链理事会和农协等。这些研究机构或协会对农业供应链运作实践及经验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在成员间分享经验和成果,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目前这些国家农业供应链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美国,绝大部分养殖农户都是企业,基本上形成“企业+企业+企业”的农业企业化、供应链横向一体化模式。从这些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供应链发展历程和经验看来,农业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农业专业化和集中化,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服务社会化,农工商一体化及政府的推动作用。

Mighell等[6]最早提出“纵向协调”,即从农业供应链的上游原材料、饲料、遗传、兽药和防疫供应,到种植和养殖、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活动在内的贯穿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全过程。从西方农业发达国家农业一体化进程和经验来看,纵向一体化合作多发生在加工企业和分散养殖或种植的农户之间,而横向一体化合作多发生在加工企业与销售商之间。加工企业和分散养殖或种植的农户之间的纵向一体化合作又分为完全纵向一体化(也称之为垂直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和不完全一体化(也称之为垂直协作—Vertical Coordination)两大类型。完全纵向一体化主要是指农业供应链所有节点活动严格地在企业内部完成,分散养殖或种植的农户只需按照加工企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分散养殖或种植的农户已经完全或部分归属于加工企业。Rigatto[7]认为,当企业所需的初级原材料70%以上来源于自己的农场,则可以认为企业采取的是完全纵向一体化形式。

近年来,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在农产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控制(Ross[8],高阔[9])、信息化管理(Moerman等[10])和价值链分析等方面。

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对农业供应链开展了研究。关于生猪供应链的未来模式,胡凯[11]提出了两种可能模式:(1)“公司(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合作社+农户(专业养殖户)”模式(图8);(2)“上游供应商+规模猪场/养殖小区(合作社)+屠宰加工企业”模式(图9)。

在上述国内外生猪供应链模式理论及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生猪产业实际情况,本研究认为中国未来的生猪供应链模式应是上游纵向一体化或准纵向一体化(龙头加工企业+农户)+下游横向一体化(龙头加工企业+物流公司+销售商),是一种分工协作下利益集团联盟之间的竞争,简称为上纵下横集团联盟生猪供应链(图10)。

由图10可见,这种供应链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供应链的上游呈现纵向一体化或准纵向一体化,即规模养殖户和散养户向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内部化或者部分内部化。龙头加工企业向养殖户提供仔猪、防疫(兽药)、饲料等,同时向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制定猪舍的建设标准(养殖户自建猪舍),生产流程标准化,并回购养殖户生产的生猪。生产流程标准化的作业和生产过程可以保证生猪的可溯源及食品安全等,稳定市场供应,提高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对于散养户来说,可以解决技术问题及市场问题,降低交易成本,在获得劳动力报酬的基础上,获取部分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猪舍投入)。对于龙头加工企业来说,减少了固定资产投资,降低了投资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时可以获得相对稳定安全可靠的生猪供应源。此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遗传供应商、营养(饲料)供应商、防疫(兽药)供应商各自横向一体化、集团化发展,并与龙头加工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遗传供应商、营养(饲料)供应商、防疫(兽药)供应商分别向龙头加工企业提供饲料、兽药、仔猪及防疫服务。

3)龙头加工企业和物流服务商及销售集团分工协作、横向一体化,形成战略联盟。物流服务商为龙头加工企业提供专业的运输、配送、仓储等服务,特别是冷链服务。销售集团利用其专业的销售团队及网络场所为龙头加工企业销售产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产品品牌美誉度。

3 小结与讨论

通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视角对生猪供应链运作模式的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从空间角度来看,即在同一时间内,区域内或区域外存在5种生猪供应链运作模式,即纵向一体化生猪供应链、准纵向一体化生猪供应链(紧密型生猪供应链)、半紧密型生猪供应链、松散型生猪供应链和市场型生猪供应链。

2)从时间上来看,生猪供应链经历了纯市场交易、合同形式、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等运作模式。

3)提出中国未来的生猪供应链模式为上纵下横集团联盟生猪供应链模式,即上游纵向一体化或准纵向一体化(龙头加工企业+农户)+下游横向一体化(龙头加工企业+物流公司+销售商),是一种分工协作下利益集团联盟之间的竞争。

参考文献:

[1] PRIMO M A M.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supplier relationships o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outcomes[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2,20(1):33-52.

[2] JOHNSTON D A, MCCUTCHEON D M, STUART F I. Effects of supplier trust on performance of cooperative supplier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4,22(1):23-38.

[3] GRIFFITH D A, HARVEY M G. Social exchange in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 The resulting benefits of procedural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6, 24(2):85-98.

[4] 高 阔,甘筱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猪绿色供应链研究——基于低碳经济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272-9273.

[5] 甘筱青,高 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猪绿色供应链利益分配[J].南昌大学学报(理工版),2011(3):296-301.

[6] MIGHELL R L, JONES L A. Vertical coordination in agriculture[J].USDA-ERS Agricultural Economics Report,1963,19:74-125.

[7] RIGATTO P A. Differences between supply-chain structures within a given industry: insights from the Brazilian peach canning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Systems and Management,2005,1(4):311-330.

[8] ROSS J E.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ext, Cases, and Readings[M]. Boca Raton,Florida:USA CRC Press,1999.

养猪市场研究篇(4)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101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210- 03

0 引 言

目前,中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典型特点是,以农民家庭为单位的农村散养户和规模生猪养殖户并存,农村散养户数量多,其生猪出栏量占据总出栏量的较大比重。农村散养户由于其知识水平有限,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较差,导致在经营管理上只注重短期经济利益,对生猪价格变化的预期和相关的决策反应是大致相同的。出现了价格上涨时扩大投资“一哄而上”,而在面对生猪价格下跌时也会集体选择迅速退出市场,对生猪养殖产业造成巨大冲击,这种冲击会进一步导致养猪业价格的变化。

为了促进猪肉产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猪肉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我国猪肉产业不断兼并和重组,提高了产业的集中度,生猪养殖户的数量减少,而经营规模增大。生猪养殖户非常关注猪肉供应链的竞争力,认为从猪肉批发商到生猪养殖户的产品价格变化传导缺乏效率。该问题关系到效率和福利分配问题,已经引起了政策制定部门和学者的广泛关注。

价格是连接市场各个部门的主要工具,因此从市场到农产品生产者的价格传导,是农业生产和效率提高的根本。制定农业政策的目的不仅是要降低市场失灵,提高竞争力,更主要的是降低贫困,保证食品的供应安全,因此准确掌握从批发商对生产商的向下游价格传导程度,对合理的制订相关的政策具有重要作用。依据上述情况,本文研究主要有以下目的:①通过实证检验批发商和养殖户的猪肉价格是否具有协整效应;②检验批发商猪肉价格变动是否能有效地传导给养殖户的产品价格;③评价批发商和养殖户猪肉价格之间的动态关系。

1 我国猪肉市场的结构分析

我国居民对猪肉的消费量占到肉类总消费量的60%以上,同时在总产值方面,生猪养殖业几乎占到畜牧业总产值的一半,比重高达47%。猪肉供应产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关系到我国食物供应安全和社会稳定。

生猪养殖规模逐年提高。作为传统产业,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生产方式落后粗放,以农村家庭为单位进行副业经营为主。近年来,猪肉产业发展较快,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有了极大提升,年出栏量在1~49头猪的零散养殖户的出栏量为38.65%,年出栏量在50头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的出栏量比重为61.35。年出栏量在50~499头猪的规模养殖户,出栏量的比重达到29.68%,比例几乎占到规模养殖户出栏量的一半。而特大规模的养殖比例还偏低,比如年出栏量5 000头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的出栏量比重只占到总出栏量的9.75%。

虽然猪肉产业中散户的年出栏量的比重不断下降,但是生猪养殖散户的数量占总养殖户数的96%,仍然偏高。而规模养殖户数(50头猪以上)占总养猪户数的4%;1 000~3 000头猪养殖规模的养殖户的比重为0.028%;万头猪以上规模的养殖户的比重仅为0.004 8%。可以看出猪肉产业中大型规模养殖户的发展明显不足,比重偏低。家庭散养户的仔猪一般从仔猪市场购买,出栏时由生猪收购贩子上门收购。家庭散养户规模小,管理技术水平粗放,饲喂行为不规范,不能保证生猪的质量,由于饲养人员知识水平有限,盲目跟风,加剧了猪肉产业链的波动。

养殖规模较大的生猪养殖场或由各饲养户组成的养殖专业户,仔猪一般是养殖户自己繁殖并饲养的,有完善的种猪繁育和饲料厂体系,饲养技术科学、规范。出栏的生猪通过长期合约定向供应指定的屠宰场,猪肉的质量和供应量比较稳定、有保障。

2 猪肉产业纵向价格传导机制

纵向价格传导分析用来评价市场中不同部门之间的整合效率。价格变化从市场链的一个部门传导到另一个部门的速度和程度,对部门之间福利分配、竞争力和持续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生产力链条中某一环节的价格变动冲击将会带来另一环节价格的相同变动,市场效率要求二者之间存在价格均衡关系。

根据市场的运作环境,两个不同环节的价格可以有不同的变化关系方式,可以随着一方的价格变动另一方价格呈现完全或部分变动,也可以呈现当期变动或滞后变动,还可以呈现线性或非线性方式变动。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市场供应链的不同环节价格变动的传导类型、变动程度、变动速度。在这些研究中,价格变动率通常通过上下游价格的滞后关系来衡量,非对称价格响应用来评价下游环节价格对上游环节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反应。

很多关于价格纵向传导的文献,把价格传导的不完全性归因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可以把制约农产品价格变动从一个市场向另一个完全、对称传导的众多因素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农产品生产者的市场势力;②企业对产品数量、价格、投入或产出进行调整时,所带来的不同环节的成本变动;③政府对农产品的价格干预;④不完全信息;⑤市场供应链不同环节的价格弹性不同;⑥农产品的易逝性。

研究纵向价格传导的模型,起初主要是通过价格数据差分或价格差分的滞后期为变量来构建回归模型进行研究,但是这些模型往往是不可靠的。由于产品价格数据不平稳、一阶差分的错误应用、产品价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的问题,实证检验存在伪回归,模型错误地验证了理论假设。为了解决模型存在的缺陷,Engel 和Granger(1987)根据协整理论提出了新的计量方法,指出两个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如果存在相同阶数的单整,那么二者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Cramon,Taubadel(1998)应用非对称误差修正模型(AECM),对非平稳的价格序列进行非对称价格传导检验。在该方法中,提出了将误差修正项分解为正向和负向两部分,来判断价格上升或下降是否带来传导机制的不同。Meyer(2004)指出在对价格传导进行分析时,存在的计量问题可能会对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特别需要注意以下问题:①多重共线性问题;②结构突变问题;③数据的频率分布;④调整成本;⑤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造成价格不对称传导的深层次原因。

3 猪肉产业价格纵向传导的检验方法

回归模型中包含非平稳时间序列将会导致伪回归的结果,造成原本没有关系的变量之间表现出显著的统计关系。因此,纵向价格传导分析的第一步要判断时间序列是否存在单位根,对单位根检验的可靠性取决于模型的选择是否能够模拟真实数据的产生过程。回归方程中是否包含截距项和时间趋势将会影响临界值t的统计量,多余的参数将会降低模型的自由度,导致单位根检验失效,导致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被错误的拒绝。

单位根检验用来检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过程,如果时间序列分析是非平稳的,根据协整理论进行协整检验,然后应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衡量价格传导的方向。考虑到时间序列的协整关系,本文应用两阶段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变量X对Y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同时对因变量和自变量变动的调整速度进行计量。第一步我们根据方程(1)做Y对X的回归,得到了回归的残差项Z。第二步,估计方程(2)做Δyt对Δxt-1的回归加上均衡误差项Zt-1。这个方程可以由一个基本的ECM结构表示,α2代表X对Y的短期相应,φ代表误差修正项的系数(ECT)。

yt = α0 + α1xt +zt (1)

Δyt = α0 + α2Δxt-1 - φ0zt-1 (2)

Δyt = α0 + α2Δxt-1 - φ0ECTt-1 + εt (3)

Δyt = α0 + α1Δxt-1 + α2Δxt-1 - φ1ECT +t-1 + φ2ECT -t-1 + εt (4)

最后,根据Cramon-Taubadel ,Loy(1996)测量价格非对称传导的方法,本文将误差修正项(ECT)分为对长期均衡的正向偏离和负向偏离。如方程(4)所示,将误差修正项分解为正、负两部分,用来说明价格传导是否具有非对称性。

4 纵向价格传导关系的实证检验

本文研究价格传导问题,采用2000年1月~2013年11月全国猪肉和生猪每周价格为研究样本(共167期)。以2000年1月的猪肉价格和生猪价格为基期价格,分别计算2000年1月~2013年11月的猪肉和生猪物价指数。数据来自中国畜牧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信息网。

采用ADF方法对生猪价格指数、猪肉价格指数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生猪价格指数和猪肉价格指数的t统计量分别为-0.837和-0.704,而5%的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为-2.886,两个变量无法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生猪价格指数和猪肉价格指数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而对两个变量一阶的一阶差分进行ADF检验,t统计量分别为-6.91和-6.424,而5%的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为-2.886,两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是平稳时间序列。

由于生猪价格指数和猪肉价格指数序列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且都是一阶单整I(1)。对两个变量进行Johansen秩检验,来判断二者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检验结果,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说明生猪价格指数和猪肉价格指数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而最大特征值检验表明,可以在5%的水平上拒绝协整迹为0的原假设,但无法拒绝协整迹为1的原假设。

通过对两个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判断价格传导的方向,检验结果,由于P值为0,拒绝了原假设,说明生猪价格变动不是猪肉价格变动的原因。如果不能拒绝原假设,说明猪肉价格变动不是生猪价格变动的原因。因此,生猪价格变动导致猪肉价格变动,而猪肉价格变动不能导致生猪价格变动。

本文应用误差修正模型(ECM)来估计猪肉供应链不同环节价格序列的动态关系,通过误差修正模型,短期可以估计自变量对因变量冲击的短期效应,长期还可以估计出系统在受到冲击之后调整到均衡状态的速度。由上面格兰杰因果检验可知,生猪价格指数(X)变动引起猪肉价格指数(Y)的变动,猪肉价格变动不是生猪价格变动的原因。因此,猪肉价格指数序列Y位于等式的左边。通过两阶段单方程误差修正模型估计,得到结果如下:

Δyt = 0.005 2 - 0.359 6Δyt-1 + 0.717 8Δxt-1 - 0.567 8ECT (5)

(1.20) (-2.29) (5.43) (-4.85)

估计结果中,误差修正项ECM的系数φ为0.567 8,t统计量为4.85,在5%的水平上显著不为0。短期效应的系数β为0.717 8,在5%的水平上显著不为0。说明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且当期生猪价格对下一期猪肉价格的短期影响也非常显著。

为了考察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之间的传导是否具有对称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采用下面的模型来考察,当生猪价格上升或下降时,对猪肉价格影响的调整速度是否存在差异。

Δyt = 0.013 1 - 0.342 7Δyt-1 + 0.693 9Δxt-1 - 0.790 6ECT+

- 0.297 4ECT- (6)

(1.98) (-2.19) (5.24) (-4.31) (-1.43)

估计结果中,代表价格下降影响的ECT-的系数为-0.297 4,t统计量为-1.43,在5%的水平上不能拒绝不为0的原假设。代表价格上升影响的ECT+的系数为0.790 6,t统计量为-4.31,在5%的水平上显著不为0。实证结果说明,猪肉价格传导速度是非对称的,当生猪价格上升时,猪肉价格的调整速度比较快,当生猪价格下降时,猪肉价格调整速度不具有统计显著性。

本文的实证结果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由于猪肉供应链价格的非对称传导,生猪养殖户处于弱势地位,增加了其获取利益的困难。如果猪肉的市场价格信号不能有效地传递到生猪养殖环节,生猪养殖户将不会根据猪肉市场结构的变化及时有效地调整生产机制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5 结 论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单向的协整关系,价格传导的方向是从生猪价格向猪肉价格单向传导。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可知,生猪价格变动是猪肉价格变动的原因,而猪肉价格变动却不是生猪价格变动的原因,因此价格纵向传导过程中,只存在上游环节向下游的传导,传导过程不可逆;②当期生猪价格对下一期猪肉价格具有显著的影响。通过实证检验可知,生猪价格变动对猪肉价格变动存在短期的显著影响,尤其是当期生猪价格对下一期猪头价格的影响;③当生猪价格上升时,猪肉价格的调整速度明显变快。当生猪价格下降时,猪肉价格的调整速度相对较慢。误差修正模型中,正向的误差修正项统计显著,而负向的误差修正模型统计不显著,表明从生猪到猪肉的价格传导是非对称的。

从以上实证结论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猪肉产业化过程中,过分地强调通过转变生产技术方式,来提高生猪养殖户的竞争力水平的政策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应该针对猪肉产业价格传导的现状,重点进行机制设计,提升产业链中从猪肉价格到生猪价格的价格传递效率,保证猪肉的市场价格信号有效地传递到生猪养殖环节,使其根据猪肉市场结构的变化及时有效地调整生产机制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主要参考文献

[1]苗珊珊.我国大米产业波动的来源及冲击路径[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1):64-71.

[2]李文煌.我国猪肉价格走势与生猪饲养业格局变化的相关分析[J].价格

理论与实践,2013(7):60-61.

[3]朱险峰.2011年以来粮食价格分析及后期走势展望[J].农业展望,2011

(8):3-5.

[4]张利痒,张喜才.外部冲击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J].管理实

践,2011(1):22-29.

[5]赵守军,赵瑞莹.山东省生猪价格波动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2(5):69-73.

[6]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生猪价格预警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11,

47(18): 6-9.

[7]易泽忠,高阳,等.我国生猪市场风险的主要特征和危害及政策建议[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4):425-429.

[8]国辉,张峰.农户生猪养殖新技术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J].中国农学通

报,2010,26(14): 37-40.

[9]闫振宇,陶建平,徐家鹏.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现状和省际差异及发

养猪市场研究篇(5)

一、高度重视生猪生产

今年4月份以来,全国生猪和猪肉价格明显上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对此广泛关注,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调控猪肉市场,促进生猪生产。

5月26日,总理到陕西调研生猪生产、市场供应和价格情况,指出: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事关群众生活,影响全局,不能掉以轻心。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5月底,农业部孙政才部长来我省就生猪生产等农业问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深入调研。

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猪肉等副食品生产供应保持市场稳定工作的通知》。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质检总局和工商总局成立了应对猪肉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上涨的应急领导小组,每周碰头一次,对市场反映的情况及时分析、研究对策。

省委、省政府对生猪生产和猪肉供应高度重视。孙政才部长在我省调研期间,省委、省政府领导李建国、韩寓群、姜大明、高新亭、王敏、贾万志分头和共同接见了孙部长一行。省委书记李建国介绍了省生猪及农业情况,听取了孙部长调研情况的通报。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姜大明两次就生猪生产做出重要批示。常务副省长王仁元专门给我打电话询问有关情况。副省长贾万志陪同孙部长调研一周,并于6月12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生猪生产问题。

省发改委、财政厅、农业厅、经贸委、物价局、质检局和工商局等有关厅局也对此非常重视,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政策措施。

各市市委、市政府也对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潍坊市委书记张新起,泰安市委书记耿文清、市长李洪峰,济宁市委副书记赵树国,临沂市副市长刘彦祥等领导同志积极参与了调研。

自5月中旬以来,省畜牧办公室组织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生猪生产调研活动,积极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促进生猪生产的意见和建议。

我省是畜牧业大省,也是生猪生产大省。2006年全省生猪存栏2706万头,居全国第四位;出栏5160万头,居全国第五位;猪肉产量376万吨,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45%,居全国第三位。猪肉除满足本省需要外,约1/3销往省外国外,是供应北京、上海、杭州等国内大中城市的重要基地。我省生猪生产对农民增收、食品市场供应具有重要影响,对全国的猪肉市场供应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各级畜牧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生猪生产,充分估计到猪肉涨价和新年春节前后生猪供应对城乡市场的影响。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及时掌握生猪生产和市场动态,采取得力措施,促进生猪生产。

二、认真落实可繁二元母猪补贴政策

目前,我省猪肉供求和养猪业的形势是:1.生猪及猪肉价格涨至近年来最高点;2.生猪存栏总量下滑,特别是育肥猪存栏明显减少;3.中小规模饲养场,特别是散养农户,补栏积极性不高,可繁二元母猪补栏缓慢,母猪、仔猪销售困难;4.加工企业亏本经营;5.大型标准化养殖场发展良好,分散户处境艰难;6.6月下旬以来,预留母猪、购买仔猪的农户逐步增加。

解决当前生猪生产和猪肉供应问题的关键措施是,对可繁二元母猪进行补贴。实行可繁二元母猪补贴政策,对推动可繁母猪及时补栏,扩大商品猪生产能力,缓解种猪场压力,保障猪肉市场供应是非常必要的。各有关市、项目县,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日常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8月底前补贴到位。

(一)正确对待可繁二元母猪补贴政策。省政府确定,拿出1500万元资金,对60个生猪饲养重点县的农户,新购买可繁二元母猪5头以上,每头补贴50元,每个县补贴25万元。新购买可繁二元母猪必须从符合条件的省内种猪场购买。

每头可繁二元母猪补贴50元,确实不多,但是,省财政已经尽了努力,这也是参照财政部对中西部地区母猪饲养补贴标准制定的。这一补贴标准,可能对一些地方养猪农户的积极性拉动不大,但是,有补贴总比没有补贴好。我们也希望有条件的市、县,能够在省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再投入部分资金进行补助。希望各有关市、项目县认真对待补贴工作,用两个月的时间做好全省新购买30万头可繁二元母猪的补贴工作,争取8月底补贴到位。

(二)切实加强项目管理。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市要严格按照省畜牧办公室、省财政厅《省可繁二元母猪补贴实施意见》的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到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省畜牧办公室、省财政厅成立了可繁二元母猪补贴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补贴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各有关市、项目县也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加强对补贴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各市在补贴工作中,要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补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典型,确保补贴工作顺利进行。

三是提高补贴的透明度。各市、项目县要加强补贴资金的管理,坚决杜绝挪用、贪污等违规、违法行为。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县畜牧、财政部门要在县级媒体上及时公布补贴的乡镇和村,并组织补贴乡镇张榜公示拟补贴农户和实际补贴农户的姓名和补贴数量等,公示期限不少于7天,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四是加强对补贴母猪的后续管理。乡镇畜牧兽医站要建立补贴户养殖档案,对补贴的可繁二元母猪进行登记,统一佩戴具有补贴分辨标志的耳标。母猪养殖户要建立健全防疫、配种、产仔等相关信息记录档案。享受补贴购买的可繁二元母猪1年内不得买卖或处理,确需买卖或处理的,须报经县级畜牧部门同意后,办理相关手续。否则,将收回财政补贴资金或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五是加强监督检查。加大对补贴可繁二元母猪的质量和价格监控,对存在提供不合格母猪、虚开发票、随意提高母猪价格等行为的种猪场进行查处,情节严重的取消供种资格。补贴工作结束后,各市畜牧、财政部门要成立监督检查小组,组织对项目县可繁二元母猪补贴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对项目县补贴实施情况进行验收。省畜牧办公室将会同省财政厅组织对各市验收结果进行抽查,对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效果不明显的项目县,进行通报批评。

(三)积极发挥龙头企业作用。针对目前我省生猪生产严峻的形势,为促进生猪生产,保证市场有效供给,各市除搞好可繁二元母猪补贴外,要积极引导生猪加工销售企业与中小生猪饲养场、散养户签定生产合同,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搞好产销衔接。引导和鼓励生猪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种猪场采取分期付款购买饲料、良种等形式扶持养殖户,提高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

(四)发展畜牧合作社。今年4月以来的生猪和猪肉价格上涨,去年5、6月份的生猪价格暴跌,与生猪生产信息不畅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饲养者处于无组织状态,彼此无法约束,对信息反应失灵。生产与市场脱节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养猪市场研究篇(6)

一、猪肉价格上涨原因分析

一是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规律影响。2006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低迷,5月生猪价格跌人最低谷,为5.96元/公斤,养猪业处于亏损状态。下半年价格逐步回升,生产开始恢复,由于繁殖饲养周期约需一年时间,目前的生猪价格仍处于运行周期的上升期,按照生猪生产规律,预计这次猪肉高位运行将持续到2008年上半年,这次价格波动是去年以来周期波动的反映。

二是养殖成本增加。2006年底开始,作为主要饲料原料的玉米价格持续攀升,到目前已达到每公斤1.55元左右,比上年同期上涨16%。据调查,出栏一头肥猪,仅饲料成本就比去年同期增加40~50元。

三是市场需求拉动。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国内猪肉消费呈增长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上半年,农村居肉消费同比增长幅度高达15%。

四是2006年上半年南方生猪主产区受疫病影响,生猪死亡比例较高和市场供需变化等因素,猪肉价格持续下跌。一些养殖户为减轻损失,缩减养殖规模,而6月份后,虽然猪肉价格逐步回升,但养殖户的补栏进度比较缓慢,导致目前生猪存栏水平较低,市场供应少。

二、针对猪肉价格上涨采取的措施

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猪肉价格的快速上涨十分关注,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并于7月31日召开了全国“菜篮子”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切实落实政策保障市场供应维护副食品价格稳定的紧急通知》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实施意见》,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确保市场猪肉等副食品供应。

(一)积极落实国家扶持生猪生产发展的有关政囊

关于能繁母猪补贴资金。国家核定我区2006年12月末存栏能繁母猪数量为76.6万头。按照国家要求每头能繁母猪补助50元,其中地方负担的40%资金由自治区财政和各盟市财政共同承担。补贴资金共383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2297万元,自治区财政补贴1307万元,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财政补贴226万元。自治区财政厅于2007年8月9日下发了《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关于拨付2007年能繁母猪补贴资金的通知》,国家和自治区资金3604万元已全部下拨盟市,并要求及时全部拨付到养殖户。

关于能繁母猪保险资金。自治区财政厅、农牧业厅按照财政部《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管理暂行办法》,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内蒙古自治区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实施方案》,2007年6月末全区能繁母猪存栏94万头,每头能繁母猪保险金额1000元,保费率6%,每头能繁母猪保险费60元,我区生猪保费总金额5640万元。中央、地方和养猪户承担保费比例为5:4:1。

关于国家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下发了《关于申报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下达我区中央补助投资控制规模4800万元,其中原种场建设任务1个,中央投资200万元;扩繁场建设任务4个,中央投资400万元;标准化规模养殖4200万元。根据文件要求,我区已经完成生猪原种场、扩繁场和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已对项目进行批复。根据国家安排计划,自治区主席办公会议决定,自治区财政拿出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

关于国家生猪大县奖励资金。按照国家要求调出生猪60万口旗县才能列入生猪生产大县,我区只有科尔沁区列入国家生猪生产大县,奖励资金565万元,在争取国家生猪生猪大县奖励的同时,自治区决定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对生猪出栏较大的旗县进行奖励。

(二)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生猪饲料监管力度,为生猪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按照国家生猪口蹄疫、猪瘟等一类疫病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实行100%强制免疫要求。自治区农牧业厅已组织调拨和供应猪蓝耳病疫苗调拨2600万毫升,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100%强制免疫。同时为了加强动物标识和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自治区财政已落实1660万元资金用于该项目建设,目前标识招投标工作已全面完成。

(三)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生活补助,保障大中专院校学生的生活

自治区决定从2007年8月份开始对全区73.6万名城镇低保人员每月发放不低于15元的副食品补助,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补助金额,各地要保证补助资金8月31日前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要切实做好大中专院校助学金、奖学金发放和对困难学生的补助工作。2007年对全区28.8万名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月补助7元,补贴期限2个月。目前已下拨城镇低保人员补贴经费5800万元,下拨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贴资金408万元。区内大中专院校正抓紧建立粮油副食品定点直供,加强对学生食堂管理,保障大中专院校食堂副食品供应,稳定饭菜价格。

(四)加强生猪生产信息的分析,搞好生猪生产工作

自治区农牧业主管部门要求各盟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及时掌握生猪生产和市场供需情况,并实行定期上报制度。要求基层畜牧兽医部门认真核实能繁母猪数量,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做到“见猪、见人、见标和见榜”。同时,自治区对全区范围内生猪养殖场(小区)以及登记注册的生猪原种场和扩繁殖场存栏、出栏以及供种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要求各地依照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标准,积极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改造工作,改善饲养和防疫条件,实行统一良种、统一防疫、统一操作规范,降低饲养成本,

提高生产能力。加快原种场和扩繁场建设,增强自主育种和供种能力。要求各地在加快推广良种猪的基础上,继续搞好“四良四改”模式化饲养。

(五)加强部门协作,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自治区农牧业厅正在积极会同商务厅、卫生厅、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全面强化“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卫生监管,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将开展集中专项执法检查,严防不合格农畜产品进入市场,严厉查处非法经营、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加快完善质量卫生安全标准,建立获证产品、企业(产地)质量信用体系,加强对农畜产品质量监测,切实把好各个环节的认证、审核关,依法打击各类假冒行为,全面做好标志管理,切实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三、今后发展生猪生产的思考

(一)建立系统化的生猪产业扶持政策

1.建立健全规模化养殖扶持政策。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加之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使得农户家庭的饲料来源逐步减少,一家一户养殖生猪的局面将逐步萎缩。通过政策扶持,促进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是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生猪规模化养殖也是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养殖效益、强化疫病免疫的必然选择。应及时出台扶持生猪规模化健康养殖的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粪污处理)、种猪生产等方面分别给予专项投入,促进规模化生猪养殖业的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生猪规模化养殖用地政策。2007年9月24日,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各地应合理安排养殖用地,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及时提供用地,通力合作,积极为生猪规模化发展做好服务。

2.建立健全保险、补贴、贷款等优惠政策。生猪生产是一个周期较长、投入较多、自然和市场风险较大的产业。价位高时养殖户(企业)纷纷上马,片面追求数量,养殖密度大,疫病难防难控。价位低时,养殖户(企业)亏损严重,生猪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必须从保险、补贴、贷款等方面为生猪生产提供一系列政策扶持,以保障生猪产业稳步发展。

3.建立健全促进生猪品种改良扶持政策。生猪品种直接关系到生猪的抗病能力、繁育能力、生长速度和猪肉品质,影响着生猪的生产效益,对生猪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区种猪生产规模较小,为加快生猪品种改良,应设立专项资金对种猪生产予以扶持。结合我区实际,种猪生产和推广应以杜洛克、长白、大白为主。

4.建立健全生猪生产科研扶持政策。近年来,我区生猪生产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分散经营、再向规模化养殖的转变过程,饲养方式产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民群众对猪肉品质有了更高要求。要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必须适应新形势,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强生猪产业科研和创新力度,研究促进生猪生产降本、省力、省工的养殖方式,在改良生猪品种结构、增强生猪抗病能力、加强疫苗研发生产、降低养殖劳动强度、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5.建立健全生猪疫病防控扶持政策。生猪疫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猪产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在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增强生猪抵抗疫病能力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生猪疫病防控扶持政策,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免费强制免疫力度以及对重大动物疫病扑杀的补贴力度,拓宽免费强制免疫的实施范围,阻断疫病传播途径。全面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以及扑杀补贴政策,进一步强化基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成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确保生猪生产不出现大的疫情。

(二)建立现代化的生猪产业发展机制

1.培植现代化的产业链,促进产业化发展。要培植并逐步建立健全种猪繁育、品种改良、规模养殖、饲料工业、疫病防控、收购屠宰、精深加工、储运物流等生猪相关产业链。建立各个产业链条之间有效的联结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维护好各方利益,共同推进生猪产业的有序发展。要探索中小规模养殖户与大型养殖场及加工企业的有效合作方式,实行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收购、统一加工、分户经营的紧密型经营模式,推进生猪养殖业订单生产的发展步伐。要围绕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带动规模养殖业发展。

2、建立健全现代化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年来,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有所提高,但目前我国年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化养殖比例仅40%左右,自治区比例还要低一些,生猪散养户占主导地位,普遍存在着信息难寻、疫病难防、资金难筹、生猪难销等困难和问题。大力培植和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解决养殖户在生产、销售中的各类难题有着积极的作用。要积极扶持生猪产业协会,在生猪养殖户集中的区域,可以成立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搭建养殖户与企业、市场的联系平台,增强养殖户适应市场的能力,对提高养殖户组织化、现代化程度,促进生猪产业发展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3、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模式。要促进生猪产业良性发展,必须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制定生猪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户标准化的生产操作流程,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指导并督促生猪养殖小区及养殖户在猪场选址建设、粪污处理、饲养管理、卫生防疫等方面统一标准、规范操作,推进无公害生猪生产水平的提高,提高生猪品质,培植市场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社会化的生猪产业服务体系

1.建设完善的防疫体系。积极引导和扶持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在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等工作,提高生猪疫病防控能力。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和基层兽医机构及队伍建设,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2.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根据生猪产业大生产、大流通的需要,建设专业化的生猪交易市场,扶持专业化的生猪运销企业,开展冷库仓储、批发中转、生猪及生猪产品运输等配套服务。建设生猪期货市场及活体交割库,建立区域性的生猪价格形成中心,构建现代化的生猪产业物流体系。

3.开展培训交流。发展现代化生猪业,主体是农民。现代化生猪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要加大对养殖户,尤其是养殖大户和养殖能手的培训。通过各相关学会、协会以及大专院校和科研技术推广机构,组织开展生猪产业相关的培训交流活动,研究探讨疫病防控、科学养殖、市场信息等事关生猪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定期对社员进行培训,指导开展生态健康养殖,促进先进实用生猪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

养猪市场研究篇(7)

全炳昭教授1956年毕业于江西农学院兽医专业,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高校第一批统招、毕业于兽医专业的大学生之一。他致力于教学、研究和临床工作五十余年,在临床和生产实践中解决了大量疑难问题,科研成果丰硕。全炳昭教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科研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科研项目、省(部)级下达攻关科研项目和自选科研项目有20余项,包括“仔猪早期断奶应激与抗应激的研究”、“家兔球虫病的研究”、“动物免疫去势的研究”、“犬附红细胞体病的研究”、“动物麻醉的研究”、“动物经济手术与治疗手术的研究”、“商品猪长途(铁路)运输性应激与抗应激的研究”、“猪肢蹄病的调查”、“犬转移因子的制备及其对淋巴细胞转化的研究”、“犬细小病毒病防治的研究”、“母猪热应激与抗应激的研究”、“犬消化道异物性梗阻与损伤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小灵猫的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的观察与研究”、 “犬体外寄生蜱的调查研究”、“‘杀虫灵’等药物对犬血红扇头蜱的杀灭比较研究”等项目。

其中,“商品猪长途运输性应激与抗应激的研究” 通过对1440头商品猪长途运输前后的自身对比试验,摸清了长途运输性应激对商品猪影响的基本规律,为防治运输性应激提供了科学依据。再采用127头商品猪对氯丙嗪等10种药物,进行筛选和研制出了长途运输性抗应激复合制剂“催眠灵”。该研究成果经济效益显著,所研制的适用于商品猪长途运输抗应激制剂“催眠灵”属国内首创,1999年获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1988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仔猪早期断奶应激与抗应激的研究”从仔猪断奶后应激性疾病(Wsaned Stress Diseaes,WSD)调查入手。通过对四个集约化猪场640窝28-35日龄断奶仔猪6394头,自断奶之日起至60日龄结束,进行WSD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试验观察。对病猪和死亡猪只,根据临床症状和剖解病理变化作出诊断。揭示了WSD猪群发病率,群体发病率和群体死亡率,以及WSD的种类、发病原因、时间、症状和病变等,为今后诊断和防治WSD时,从理论上和临床上提供了科学依据。然后进行早期断奶应激(Early Weaned Stress,EWS)对仔猪影响规律和发病机理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EWS对仔猪血液生理生化、激素代谢的变化、以及内分泌器官、免疫器官组织学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仔猪EWS的发病机理,为今后诊断和防治EWS和WSD提供了科学依据。最后进行抗仔猪EWS和WSD的有效方法及其机理的研究。提出了从改善饲料营养、搞好环境管理、减少或降低应激原的刺激等方面入手,配合适当的抗应激制剂的应用等综合防治措施,效果很好。撰写的论文对于国内外集约化养猪业中,如何诊断和防治仔猪早期断奶应激与断奶后应激疾病上,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方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该成果于1999年10月获江西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甘为人梯,热心教学

全炳昭教授除致力于科研外,还热心于教育工作,为我国方兴未艾的兽医学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在教学上,全炳昭教授除担任《兽医外科手术学》、《兽医外科学》、《实验动物与经济动物疾病防治学》、《宠物保健》等课程的主讲工作外。为了培训、提高学生的科技写作技能,他创建、讲授了《科技写作学》课程。为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他亲自带领学生毕业实习和指导撰写毕业论文。

同时,全炳昭教授还积极的进行对外交流和承担社会工作进行科技推广。他是香港新华通讯出版社特邀技术顾问,江西省外贸进贤工厂化养猪场、江西共青畜牧场、江西第二原种猪场、江西示范种猪场和江西莱恩养猪场高级技术顾问和兽医总监、生产场长,以及江西农大高新技术开发公司兽药经营技术服务中心与犬猫病诊所技术顾问兼副经理,南昌鸟语林鸟类救治中心兽医总监。先后有深圳市健威宠物医院、深圳市趣致宠物医院、南昌市贝贝家宠物保健中心等多家单位邀请他来担任专家坐诊和技术顾问工作,目前,仍应江西农业大学兽医院的邀请,主要担任该院宠物门诊部专家坐诊和技术指导工作。

养猪市场研究篇(8)

这些议案提交后,相关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都给予了重视和落实,大商所也积极配合,并进行了有益而深入的探索和尝试。2003年,以期货价格信息引导农民卖粮,帮助黑龙江豆农增收10多亿元;2004年,向国务院建议并积极推动在黑龙江大豆主产区开展“先卖后种”试验,促使豆农增收数亿元。2005年,开展了千村万户市场服务工程,在东北粮食主产区大规模免费培训农民期货知识、大范围免费送市场信息下乡、大力推行“公司+农户、期货+订单”粮食产业化经营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今年“两会”上,我提交了三个议案,主题依然是围绕如何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并建议在大商所推出稻谷期货和生猪期货交易。

我国是生猪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2004年底生猪存栏4.82亿头,年生猪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猪肉是我国最大的肉类消费品,生猪养殖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广大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我国生猪生产与消费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价格起落较大,给生猪养殖者、相关企业以及消费者带来较大风险,影响了农户生猪生产积极性。从1999――2003年生猪价格一直处于疲软状态。

从2003年7月开始,猪价开始全面回升,经过大约15个月的恢复性上涨之后,于2004年10月开始回落,到2005年底生猪价格更是大幅下跌。据调查,2005年底,河北许多地区生猪收购价跌到了每市斤2.5元,与2004年同期生猪价格5元相比下跌了50%;四川资阳地区生猪价格在每市斤2.7元左右,与2004年同期相比,每市斤低了1.2元。当地许多养猪户无奈地说:“买猪时仔猪贵,出栏时生猪贱!该出栏的猪卖了赔钱,养着光吃不长更赔钱,不知道这猪该咋养!”据了解,当前玉米价格每市斤0.6元左右,按料肉比5.5:1计算,生猪价格维持在每市斤3.3元,养殖户才能保本,低于这个价格,就会赔本。

养猪市场研究篇(9)

二、猪肉价格上涨原因分析

据分析,造成猪肉价格上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数锐减导致货源大减

(二)生猪疫情严重病死率高是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今年,以“高热病”为主的猪传染病在全国蔓延,该种病传播速度极快,死亡率极高,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很大损失。据了解,梧州市是广西生猪疫情的重灾区。据当地物价主管部门调查,受生猪高热病、蓝耳病影响严重的乡(镇),生猪死亡率高达40%,严重挫伤了饲养户的生产积极性,致使生猪存栏量下降,并导致生猪货源供应偏紧,收购价格呈快速上涨态势。

(三)饲养成本增加是导致猪肉价格上涨的另一主要因素

以玉米为主的饲料原料价格大幅上扬,致使饲料产品价格上涨,养猪成本增加。据玉林市物价局的调查,生猪养殖成本去年为7.8~8元/公斤,今年增加到8.6~8.8元/公斤,每头肉猪的生产成本比去年增加40~60元。

(四)物价上涨刺激了猪肉价格上涨

今年以来,各种食品、农产品及水、电、煤、运价的全面上涨,刺激了猪肉价格的上涨。

(五)本地生猪外销导致供应减少

由于钦州、玉林、梧州等邻近广东的地市,商贩销往广东的生猪出价比当地高0.20~0.30元/公斤,且购买批量大,养殖户因此多半将生猪销往广东,从而影响了当地市场供应,导致当地猪肉价格上涨过快。

三、广西采取的有关应对措施

广西区党委和政府对确保猪肉等副食品供应稳定问题高度重视,专门开会研究对策,按照“全区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总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主要措施如下:

(一)抓好生猪生产,多方组织货源

区政府要求各地要抓好生猪生产,加强疫病防治,加快推广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等新型疫苗,鼓励发展标准化规模饲养,研究扶持养殖业发展的保险政策,给养殖户以适当补助。各地积极努力从外省市调入生猪增加市场供应。

(二)加强市场和价格的监测

商务、物价、农业、水产畜牧等部门及地方政府加强了对猪肉等副食品的生产、需求和价格的监测,及时信息,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市场形势,克服惜售心理。启动了市场价格和供求情况的日报制度,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等。

(三)加强对猪肉市场监管工作

要求各地方加强对猪肉市场监管工作,开展集中专项整治行动,严把生猪产品市场准入关,严厉打击借机哄抬价格、囤积居奇、造谣惑众、牟取暴利等价格违法行为;强化对市场开办方、经营者的相关责任,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市场监管的请示汇报工作,保证信息畅通;拟制定《广西肉品市场管理规范(试行)》,在广西部分市、县试点推行,逐步实现肉品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四)加大对私宰肉的打击力度,保护消费者健康

针对目前猪肉供应紧张,私宰肉有所抬头,给群众健康可能带来安全隐患的现象,南宁等地区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坚决采取有效措施,保持打击的力度和持续性,并对较为猖獗的私宰点列为重点打击对象,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五)对低收入家庭进行补贴

(六)其他相关措施

自治区还采取了严格控制玉米加工项目盲目发展、加强舆论引导、研究建立自治区和市两级冻猪肉(生猪)储备制度等项措施。

四、有关对策建议

此次猪肉价格上涨过快过高是全国性的,影响了大部分居民的生活,还引起了总理的高度关注,影响不可谓不大。因此,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今后如何保持猪肉价格的合理波动,共同维护猪肉市场的稳定发展,保护养殖者和消费者的共同利益,是我们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有关对策建议如下:

(一)加强市场监测的预警预报机制建设,加强宏观政策指导

建议建立生猪产、供、销预警预报体系,加强对价格的趋势性、关联性和对策性的分析,通过对产、供、销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分析,对比通过科学测算掌握的本地区大致所需猪肉销量情况,区分出现的不同情况,提早为政府和生产者做出预警预报。政府据此做出科学决策,加强宏观政策引导,指导生产和流通,做到产、供、销有序发展。

(二)利用商业保险化解猪疫病风险,保障农民利益

建议政府出台有关鼓励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有关保险机构深入到农村为生猪养殖户办理商业保险,引导和鼓励所有农民养殖户参加商业保险。国家可以采取保险补贴的形式进行扶持,形成一种高覆盖、低保费、全保障的农民养殖户保险网络,保障农民利益。这个保险一旦实施,一方面既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另一方面可以确保避免病死猪流入社会而引发公共卫生事件,冲击生猪生产,还能方便畜牧兽医部门及时处理病死猪。

(三)提高政府对养殖户的补贴力度

为促进生猪生产,目前国家已出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的补贴政策,对散养户所用疫苗实行补贴;其中,中央财政补贴80%,地方财政补贴20%。此外,财政部还出台政策,对能繁母猪每头补贴50元,其中中央财政负担30元,地方财政补助20元。对参加商业保险的能繁母猪的保费也进行补贴,其中中央补贴50%,地方财政补贴30%,饲养者自己负担20%。

建议国家今后能坚持这种使农民受益的补贴政策,补贴幅度可随形势好转适当降低,但不宜取消,并扩大补贴范围,将规模养殖户口也纳入补贴范围。此外,当市场价格波动过大,农民养猪亏本的情况出现时,国家给予适当的补贴,避免出现生猪断档的现象,以稳定市场,也使农民享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益处。

(四)加强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包括加强生猪疫病预警机制建设;加强各级防疫部门的建设,确保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措施到位,稳定队伍,保证必要工作经费的落实;定期对养殖户进行防疫病知识的宣传培训;要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饲养和环境的管理,严格检疫和消毒以及疫苗管理、饲料管理、兽药管理和政策法规应用;禁止病死猪交易,加强引种监管,对病死猪妥善处置;将动物疫病作为一种自然灾害来对待,动物发生疫病扑杀后,政府对散养户和小型规模养殖户蒙受的损失予以适当补偿,减轻饲养户的生猪疫病风险等等。

(五)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

应加强对对集贸市场、超市猪肉等副食品价格的巡查力度,规范明码标价,严肃查处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等扰乱市场价格的行为。

(六)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

因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场有益于科学养殖、产生规模效益、疫病预防、易于管理等好处,政府应积极鼓励发展,出台一些扶持政策。

(七)大幅增加猪肉储备数量以应急需

养猪市场研究篇(10)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238-02

我国在改革以来,经济在不断的增长,同时农民的人均收入也得到了相应的增长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可知,在1985年中农民的人均收入仅有325.23元,到了2011年,农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新的水平,人均为6977员,经相比增长了近21.45倍,实际增长了12.5%。同时,城镇的居民家庭中,从1985年人均可以支配的收入从739.1元增长到了21810员,年均增长了13.9%。快速发展的收入水平使得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特别是对动物蛋白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从肉类产品的生产结构来看,我国主要肉类品种按其产量由大到小排列为猪肉、禽肉、牛肉和羊肉,其中猪肉占总产量的2/3左右。随着人们对猪肉消费的增加,我国生猪养殖也逐渐趋于规模化和专业化。

据农业部统计,2008年末,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己经达到56%,比2007年度提高7~8个百分点,首次突破50%大关,这也意味着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首次超过散养比重,规模化养殖正式“控股”我国生猪养殖产业。随着规模化的继续发展,根据2012年《中国畜牧业年鉴》,到了2011年,肉产量和产值为5071.24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64.0%,生猪产值为9202.4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44.2%,中国生猪产业在畜牧业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愈发体现。

中国生猪养殖同样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生猪养殖普遍经济效益不高,养殖风险大;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明显,价格起伏较为严重;动物疫病给安徽省生猪养殖带来了较大影响;生猪散养在养殖中占主导地位,规模化程度依然不高;生猪养殖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或国内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其中生猪养殖经济效益是影响生猪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以下是对国内外生猪养殖效益的综述。

1 国外关于生猪养殖及其经济效益的研究进展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Paul D.Soloway(2004)研究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技术的出现和生猪养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刺激了美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化的进程,随着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的下降,大量的小生产者被市场淘汰,剩下的生产者进一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结果出现了生猪养殖场数量下降,而规模变大,地理分布趋向于集中的格局[1]。McBride与Key(2003)认为,美国生猪养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两方面,并对其变化进行了分析[2]。美国的爱荷华州大学Cheng Fang and Jay Fabiosa(2002)指出我国农户散养饲养生猪的饲养天数要多于专业户和大规模商业化饲养,农户散养饲养的饲料转化率低于专业户和大规模商业化饲养,这主要是源于不同饲养方式的饲料构成不同,农户散养饲养所用的青粗饲料在计算饲料转化率中没有被计入,我国专业户饲养的饲料转化率接近于美国中东部生猪饲养转化率,并且得出我国在农户散养饲养、专业户饲养和大规模商业饲养三种方式中,专业户饲养的生产成本最低,大规模商业饲养的生产成本最高[3]。美国爱荷华州大学的James Kliebenstein,Ben Larson,M.Honeyman和A.Penne(2002)发表的《生猪养殖成本和效益对比分析》一文中指出,美国生猪大中规模养殖效益一般高于散养或小规模养殖效益,可变成本如饲料成本大大低于散养或小规模养殖,规模养殖对饲用物质和服务费的价格(尤其是精饲料价格)的上升或降低不太敏感,这主要是由于规模养殖的利用率高,且规模养殖具有更高的管理技能和养殖技术,同时规模养殖有助于环境污染的治理[4]。Dr.Larry Martin,Dr.Zana Kruja,John Alexiou(1999)发表的 Prospects for Hog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in Canada (加拿大生猪饲养和加工的前景)分析得出,欧洲的人工成本大约是北美的两倍(丹麦生猪饲养的劳动成本最高),北美的人工成本是南美的两倍,美国的东部玉米带比美国的西部玉米带要高,而加拿大西部生猪饲养的饲料费在所有的生猪饲养竞争者中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其次是阿根廷和美国西部玉米带,丹麦和荷兰的生猪饲养的饲料费最高,这主要是由于欧盟的农业政策人为地导致了高的饲料价格[5]。

2 国内关于生猪养殖方面的研究进展

2.1 关于生猪养殖及其经济效益的研究进展

周世强(2013)针对生猪规模养殖经济效益不高,提出品种良种化、加强科学管理、完善免疫体系等措施[6]。沈银书(2012)在中国生猪规模养殖的经济学分析中指出,大规模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最高,中小规模养殖生猪的经济效益最好,而散养模式可以节约饲料、减轻环境污染。总之,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养殖四种生猪养殖方式各有优势,因此应坚持猪场“适度规模”原则,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逐步形成合理的、多元化的生猪养殖规模结构,充分发挥各种养殖规模的优势[7]。王松伟(2011)以南川区大观镇的调查研究为例,对农户生猪养殖的不同规模进行成本研究,指出农村生猪养殖正在日趋规模化,并且仔猪成本、饲料成本和人工成本是影响农户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成本效益的关键因素,小规模生猪是最适宜的规模选择,完善小规模生猪养殖模式可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8]。王奎(2010)以涪陵江东营盘村的调查研究为例,对生猪养殖规模及效益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生猪农户散养的比例在逐渐缩小,规模化养殖的比例在逐步扩大且将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生猪养殖的主导力量,同时在规模化养殖中,小规模的养殖模式经济效益最优,中规模养殖模式次之。因此中小规模生猪养殖模式也是我国今后的发展方向[9]。谭美英、武深树(2009)认为要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具体提出“六化”,即规划科学化、建设规范化、生产规模化、管理企业化、防疫程序化和污物处理无害化[10]。李桦(2007)对近三年来中国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的成本效益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小规模和中等规模饲养生猪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大规模饲养生猪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其中小规模生猪养殖具有最低单位成本和最高单位纯利润,而中等规模生猪养殖可以降低我国猪肉产出的波动、缓和猪肉供需矛盾、减少生猪生产成本、增加我国生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1]。刘芳、江占民(2002)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计量模型,对我1991―2005年生猪养殖业散养户和专业户两种养殖模式进行了成本效益的实证分析,研究得出劳动力成本、仔猪成本、饲料成本、管理成本和设备成本等是影响生猪养殖业成本效益的主要因素[12]。董天泽、胡晓明(2002)对江西万年县的生猪养殖散户和规模户进行调查得出,规模化养殖可以利用优良猪种和现代化的养殖设备等,大大节约了饲料成本,缩短了养殖时间,取得了较好的收益[13]。

2.2 关于生猪生产效率等方面研究进展

张园园、孙世民(2013)认为山东省生猪规模养殖技术效率波动比较大,总体而言不同规模技术效率从大到小依次是大规模、散养、中规模和小规模[14]。王乐、邓蓉(2012)对辽宁省生猪生产发展进行分析,提出辽宁省的生猪出栏量和产量已经超过了国内平均水平[15]。谭莹、邱俊杰(2012)中国生猪生产效率及生猪补贴政策优化分析,对生猪生产影响最大的是死亡费用,国家应该加大生猪防疫保险和补贴政策[16]。喻闻、孔繁涛、于海鹏(2012)认为农户散养生猪的养殖越来越依靠饲料,提高产出效率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饲料转化率[17]。徐雯霞(2010)对中国生猪不同饲养规模的成本效率进行比较分析,指出规模生猪养殖的物质费用成本高于散养,且规模越大,费用比例越高。从成本效益值的比较上来看,由于仔猪进价和精饲料费用在物质费用中占有很大比重,而规模饲养的这两部分费用远远高于散户养殖,因此农户散户的效益比规模养殖的效益高[18]。施凯(2009)对我国生猪市场波动因素进行研究,认为中国生猪生产结构和消费的变化会影响生猪市场的变动[19]。周胜利(2005)对我国生猪产业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生猪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并提供了政策建议[20]。刘芳(2002)通过对中国生猪养殖业生产的水平比较分析,指出目前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模式的生产效益要明显高于散养模式[21]。

3 结语

国外关于生猪养殖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养殖规模、成本、效益、效率、产地区位优势等方面,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以对发达的生猪养殖产业体系的建设总结为内容,以对生猪养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为目的。其中关于生猪养殖模式的研究,对生猪产品质量安全、防疫卫生的高标准追求,对科学技术在生猪养殖中应用的重视,以及政府对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的支持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从中国实际背景来看,中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是有一段差距的,中国生猪养殖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汲取精华,来服务中国生猪产业的发展。

在国内有很多关于生猪市场波动、产业规模现状、生产效率方面的研究,而对于生猪规模养殖经济效益的研究主要是全国范围内的泛泛而谈,或者是某些局部地区的研究,缺乏代表性,给我国整体生猪养殖提供的借鉴作用比较有限。因此,期待有更多的研究,可以把生产组织理论、经济效益理论和计量模型三者相集合,来研究中国生猪主产区的产业发展,找到最适合中国生猪发展的养殖模式,切实提高生猪规模养殖经济效益,最终增强中国生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从生猪养殖大国转变为生猪养殖强国。

参考文献

[1] Paul D. Soloway.Have Hog Producers with production Contracts Maintained an Economic Advantage of Independent Hog Producers in Recent Years? May15,2004.

[2] McBride WD ,Key N.Economic and structural Relation ships in US Hog production.Resource Economics Division,Economic Rervice,US derpartment of Agriculture.http://ers usda.gov/publications/aer 818/,2003.

[3] Cheng Fang,Jay Fabiosa. Does the U.S. Midwest Have a Cost Advantage Over China in Producing Corn, Soybeans, and Hogs? [C]. August 2002.

[4] James Kliebenstein, Ben Larson, Mark Honeyman, Arlie Penner. A Comparison of Production Costs, Returns and Profitability of Swine Finishing Systems[C]. Iowa State University, March 2003.

[5] Dr. Larry Martin,Dr. Zana Kruja,John Alexiou. Prospects for Hog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in Canada[C]. March 1999.

[6] 周世强.提高生猪规模养殖效益的综合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7):81-82.

[7] 沈银书.中国生猪规模养殖的经济学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8] 王松伟.农户生猪养殖不同规模的成本研究[D].西南大学,2011.

[9] 王奎.生猪养殖规模及效益分析[D].西南大学,2010.

[10] 谭美英,武深树.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思考[J].猪业经济,2009(12):21-22.

[11] 李桦,郑少锋.生猪养殖规模及成本效益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12] 刘芳,江占民.生猪养殖业成本效益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2(1):35-39.

[13] 董天泽,胡晓明.发展规模养殖打造生猪产业――对万年县规模化养殖情况的调查[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2(5):11.

[14] 张园园,孙世民.基于DEA模型的山东省生猪生产效率研究[J].2013,2(32):72-76.

[15] 王乐,邓蓉.辽宁省生猪生产发展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2,4(27).

[16] 谭莹,邱俊杰.中国生猪生产效率及生猪补贴政策优化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3(27):61-66.

[17] 喻闻孔,繁涛,于海鹏.中国农户散养生猪生产成本要素分析[J].业,2012(3):4-6.

[18] 徐雯霞.我国生猪不同饲养规模的成本效率比较[D].浙江工商大学,2010.

上一篇: 体育竞技服务 下一篇: 关于民族的文化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