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养殖技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6 16:18:25

养猪养殖技术论文

养猪养殖技术论文篇(1)

二、猪饲料的正确喂养

严禁饲料掺水喂养,掺过水的饲料营养成分严重流失,营养价值同时也大大降低,所以要将喂养饲料与喂水分开进行。猪有一定的生活习性,一般吃过饲料不会立刻就睡,如果吃过立刻就睡,就有可能是饲料中的药物导致了猪的生理功能的紊乱。这时候养殖户就应该注意检查饲料是否被掺杂了镇定剂等药物,掺杂该类药物的饲料使得猪的心率降低,生理功能遭到破坏,且镇定剂在猪的体内并不会被完全消化,残留的药物存在猪的体内,销售出去就会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若是喂养的饲料味道太浓,也应该引起重视,并不是因为饲料喂养的多就产生的味道浓,很有可能使添加了氨腥香,该种添加剂添加到猪饲料中就会产生浓浓的鱼腥味,不仅阻碍了猪的生长发育,一经售出还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所以养殖户切记要精心挑选饲料,科学挑选饲料,尽量挑选出价格便宜且无毒无害适合猪的养殖的饲料。对于怀孕母猪的饲养不同于一般猪的养殖,怀孕母猪在怀孕期间对饲料利用率提高,所以在前期可以适当减少猪饲料的供给,但是喂养的饲料一定要高品质。在怀孕后期,孕猪的食量增大,这时要注意供给量要增大,而且也要选择优质饲料。

三、搞好疫情预防工作

在气温骤降时,容易出现季节性疾病,这时候一定要做好养殖的预防工作。在季节的转换期间时,如由秋季转为冬季时,要尤其注意对猪圈加强保暖措施,可以通过多加垫料保证猪圈内的温度和湿度。要认真检查猪圈是否有破损的地方,是否漏水,是否门窗不够牢固,适当在猪圈里加饲料,保证猪的饱暖问题。及时对猪圈的安全性以及通风保暖保湿等方面进行检查、修复,同时扩大猪圈里面的采光面积,通过阳光照射为猪圈杀菌消毒。经常让猪圈里通风,防止疫情病毒在猪圈里蔓延,通风可以使得猪圈里的空气保持新鲜,从而大大减少了猪患疫病的几率。从另一方面来说,要选择专人每天定时打扫猪圈,及时移除猪的排泄物,才能最大程度上杜绝细菌的滋生以及传播。如果知道疫病情况来势汹汹,可以先给猪打预防疫苗,一旦发现有患病症状,要立刻将其与其他猪隔离开,防止疫情蔓延。

四、采用生态环保的养殖技术

提到生态养猪,就不得不提到发酵床养猪,这是一种无污染、零排放的生物农业技术。日本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提出“畜产公害”问题,并且在本国推行了发酵床养猪技术。这种技术是充分利用我们周围的环境资源,将环境资源转化为可用资源。从土壤中采集出可用资源在特定环境中培养成为我们所需要的白色土着微生物原种,再将这种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发酵,最后将发酵的产物作为猪圈的垫料。该种养殖技术无污染、无公害,是一种理想的猪的养殖技术,使得生产有机猪肉变为现实,同时能为农户们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主要是利用猪的拱翻习性,垫料经猪拱翻后会与猪的粪尿充分混合,猪的粪尿经过垫料里面的微生物发酵后,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转化,从而达到无毒、无害无臭、无味的目的,同时有很好的的解决了猪的粪尿问题,省去人工打理猪圈的环节。猪的粪尿经过垫料中的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的有益生物菌群经过不断地繁殖可转化成为猪可食用的菌体蛋白,为猪的饲养提供了食物。垫料与猪粪尿在发酵过程中还容易散热,使得垫料周围的温度升高,达到高温灭菌的目的,杀死猪圈内的有害病菌,保证了猪的健康生长。这种养殖技术属于典型的生物养殖技术,不仅无毒无害,有利于保护环境,还可以为猪提供食物来源,高温灭菌,保证猪的生长环境的清洁程度。

养猪养殖技术论文篇(2)

2.猪场环境。(1)空气质量。猪场周围大气质量应符合NY/T391标准规定。(2)土壤质量。土壤越贫瘠越适宜于建设猪场,土壤质量应符合NY/T391标准规定。(3)水源质量。应有充足的水源,应按每100头基础母猪日需水量20吨来计算,炎热和干燥地区的供水量应增加25%。水质应符合NY/T391标准的要求。

3.猪场规划布局。(1)猪场布局。应符合GB/T17824.1标准要求。(2)猪场建设要求。水电供应、设施设备应符合GB/T17824.1标准要求。(3)猪舍应有内吸对流式排浊设施。舍内无污浊空气滞留死角,相对通风面积应在90%以上;能满足正常光照的100°以上的光入射角,有保持猪不喝8℃以下冷水的设施或措施,有避免雨水、粪水交融的排污系统。

4.猪场绿化要求。生态养猪场应做好绿化工作,猪场内道路应硬化。猪舍间距应在8~15米,舍外栽植红椿、泡桐等高大落叶乔木,不宜种植有毒、有刺、飞絮的植物。应种植牧草、饲料作物或花草。

5.沼气设施及厌氧池。生态养猪场应修建沼气池。对于沼气池容积较小的猪场应修建厌氧池处理多余的污水,池内养殖水产品或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污水。

6.化尸池。在猪场内偏僻处或场外修建化尸池。化尸池容积应根据养殖规模的大小建设。没有修建化尸池或化尸池容量小的猪场,应在场外设深埋地。尸坑的长、宽能容纳尸体侧卧为度,深度应在2米以上。7.运动场。有条件的猪场应建运动场,面积应为圈舍面积的2倍以上;有条件的猪场应利用林地、竹林、草地建放牧场,规模为每100头猪不少于1200平方米,并种植白三叶等耐踩踏的牧草。

二、生态养殖技术

1.饲养管理。(1)保育期饲养管理。断奶仔猪原圈饲养或整窝移到保育舍饲养。饲喂生态环保仔猪全价配合颗粒饲料,日喂3次,自由采食。保育期饲养35天,保育期成活率应在95%以上。(2)去势。瘦肉型或杜长大外三元杂交瘦肉型育肥母猪可不去势,育肥公猪在10日龄左右去势。(3)驱虫。应在8周龄和体重达到50千克时各驱虫一次。(4)调教。对保育仔猪及时调教养成吃食、睡觉、排便三定位的习惯,建立起群居秩序。保育期结束进入放养育肥期,应对猪群进行呼唤训练,用语言或吹哨、敲打铁盆的声音等方法呼唤放牧的猪群回猪舍采食、饮水。(5)放牧。有条件的猪场应建运动场或放牧地,夏季在早晚,冬季在中午让猪群运动或放牧。(6)圈舍卫生。猪舍、运动场、放牧地应定期清扫消毒,保持清洁干净卫生。(7)饲料要求。采用直线育肥,全进全出饲养工艺,每天给料3次。土种猪,土杂猪,土洋二元、三元杂交猪可在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青绿饲料,精青最高比例可达到1∶1,自由采食,不限饲。生产生态富硒肉猪应在出栏前30天全部饲喂天然富硒青绿饲料(硒含量为0.02~0.40毫克/千克)和天然富硒配合饲料(硒含量为0.10~0.30毫克/千克)。(8)饮水。最好采用自动饮水器自由饮水。(9)动物福利。生态养殖肉猪禁止断齿断尾,并为猪提供青绿饲料、生态环保配合饲料、运动场、放牧地。

2.育肥猪保健。生态养殖肉猪应采用绿色健康养殖模式。

3.疫病防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对常见病优先采用生物、物理、中草药防治方法,并收集民间验方推广应用,降低防治成本,避免药残。对于非采用常规兽药治疗不可的育肥猪则不能作为生态养猪,应分开饲养。兽药使用按NY/T472标准执行。

4.档案管理。应做好引种,配种,产仔,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消毒,免疫,诊疗,防疫监测,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销售等档案记录工作,所有档案应在肉猪出售后保留2年以上。

三、生态养殖污染物减排技术

1.污水的减排。采用干清粪工艺有效减少污水排量,用沼液冲洗圈舍有效减少污水产生与排量,采用发酵床养猪避免污水产生,修建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

2.温室气体减排。合理搭配日粮,降低单个猪甲烷排放量,减少粪便中水分含量。猪粪处理从液态改为固态,增大粪便与氧的接触,防止粪便中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建沼气池保证沼气安全燃烧利用。粪污处理氧化塘的深度不超过1米,缩短粪污贮留时间。好氧处理沼渣,在做肥料施用时保证不产生甲烷。

3.臭气减排。(1)科学合理配制日粮,并精准用量不浪费。(2)在日粮中添加微生物制品和益生素产品等。(3)采用物理化学方法脱臭。化学吸收法:在猪舍内安装化学吸收脱臭设施,吸收剂用苛性钠、次氯酸钠、硫酸、盐酸、亚硫酸钠等。电净化法:在猪舍上方安装电极系统,放电产生臭氧和高能荷电粒子对酪酸、吲哚、硫醇、粪臭素等进行分解。(4)采用生物方法脱臭。在猪舍外安装脱臭塔,将猪舍空气抽入脱臭塔,添加脱臭药剂,在常温常压下利用微生物将气流中产生气味的物质转化成简单的无味物质进行脱臭。(5)在圈舍内施用木醋酸、樟脑、桉油等植物精油以及种植物的萃取挥发物。(6)采取加强通风、及时清理粪尿、饲料颗粒化,减少饲料浪费和猪场绿化等措施减少臭气产生。

4.氮的减排。添加氨基酸或寡肽,配制氨基酸平衡,粗蛋白质含量比饲养标准下降2~3个百分点,低粗蛋白质高能量日粮。

5.磷的减排。在日粮中尽量多添加小麦、麸皮、黑小麦、大麦和燕麦等含较高活性植酸酶的饲料原料。

6.微量元素的减排。禁止在日粮中添加高铁、高铜、高锌制剂;在日粮中添加蛋氨酸锌、赖氨酸铜、蛋氨酸锰、蛋氨酸铁、甘氨酸铁、蛋氨酸铜、蛋氨酸铬、赖氨酸锌等有机态微量元素产品,替代无机微量元素。

四、无害化处理技术

1.粪便无害化处理。粪便的收集、运输、贮存、处理按NY/T1168标准执行;处理后的堆肥、上清液、沉淀物卫生学指标按NY/T1168标准执行;处理后的上清液作为农田灌溉用水时,应符合GB5084的规定;处理后的污水直接排放时,应符合GB18596的规定;利用无害化处理后的猪粪便生产商品化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必须分别符合NY525和GB18877的规定;粪便处理场场区臭气浓度应符合GB18596的规定,并做好防蝇、防鼠工作;猪粪粪肥的安全使用按NY/T1334标准执行。

养猪养殖技术论文篇(3)

按照以往猪舍养殖的经验,首先生猪发酵床地势要高,防止山区洪涝大面积淹没发酵床,导致生猪过多死亡和发酵床污染。其次要确保排水系统的良好,空气的流通和生猪的成长发育有很大关系,而且也能减轻气味的沉积,因此良好的空气流通是发酵床重要的建设选择条件。除了地势和通风的问题,发酵床猪舍的方向和安全也是重中之重的关注点,日照的良好程度也和生猪的成长发育有很大关系,但同时也要注意防冻的问题。防火问题在发酵床的管理中处理要认真谨慎。综上,猪舍的方向应在以南和偏南方向为最佳。

1.2结构建设

在传统建设上,材料要有更高的质量要求。顶棚用石棉瓦或聚乙烯等材料进行覆盖,质量安全并且保温,防风、防雨雪还能阻挡大量紫外线。同时在屋顶延伸出一米多的屋檐,安装排气扇,让空气更加流通。塑料层以上高度不能低于1.5m。

1.3基本设置

虽然和传统猪舍相同,但要设置两个功能区,一个是发酵床,还有一个是硬化区。发酵床面积占整个猪舍一半以上,发酵槽的深度要根据材料性质和养主的个人条件来决定。发酵槽的底部可以简单,可以为土质地面,但密度要大,防止生猪的排泄物渗透到土壤下的地下水源。如果地理位置不够高,需要在发酵槽铺设垫料,这样才能在健康养殖下,防止污染环境。

1.4硬化区设置

发酵床既然占据了大多面积,硬化区的面积就较少了。建筑材料为水泥硬化地面,让生猪的日常生活有合理的场地。在高温季节中,硬化区的作用为生猪提供凉爽的休息区域。养殖待产的母猪和产后的母猪可以设置专门的生活区域避免母猪在群居过程中发生碰撞和踩踏的混乱问题。而成年公猪需要单独喂养,不适合群居。

1.5发酵床的设计

由于发酵床的微生物比较活跃,生猪的每天的排泄物很多,需要快速的降解,降解所产生的大量热量会大量释放,在冬季,发酵床的温度降保持在2.0℃以上,但发酵床的安装不当,所产生的高温将会影响生猪的生长,因此发酵床的设计需要注意尺寸长度的合理设计。并且冬季还要方便生猪的活动。

2发酵床发展建设的难点和解决措施

成本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成本、技术管理难题、人工成本和养殖成本。

2.1土地成本

生猪发酵床的承载重量是有限的,生猪不能太密集,所以,生猪养殖需要更多的土地才能进行,由于国家土地利用的状态比较紧张,地价的不断上涨,审批程序复杂,租金相对较高等实际问题加重了养殖的成本和养殖人的负担。为了能合理推广,想要进行生猪发酵养殖技术的养殖人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进行立体化养殖降低土地利用率的制约。

2.2技术管理

2.2.1养殖选择

制作和材料方面还有很多过于专业的知识和技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改善。提高养殖的效果和使用率,从发酵床养殖的制作上来看,就需要很大的学习应用和发挥空间。因此积极学习养殖技术是推广发酵床使用的最佳途径。

2.2.2疾病的防控

通过以往调查和分析来看,发酵床养殖技术所出现的疫病防控还需要很大的力度去执行,虽然生猪发酵养殖技术对于疫病防治有很大的提高,但不代表能完全防控,还需要人为进行监督,需要人员进行不断地维护。生猪在出栏后,不能进行清洗和化学消毒。生猪在进行养殖后,在墙壁和护栏会产生各种污垢,污垢主要由生猪的排泄物等物质组成的。这会导致污垢中产生大量的有害病菌,因此要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以免生猪不断地被感染,造成猪肉的污染。

2.2.3设备问题

想要提高生猪养殖效率,就要完善养殖的场地,想让生猪发酵床养殖得到更好的发挥,就要不断地进行改进。建造生猪发酵床养殖场的时候就要记得改进翻动设备,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好的设计才能让发酵床发挥最大的功效,有利于生猪的健康生长,先进的翻动设备不但能发挥发酵的功效,还能节省人力物资,降低养殖的成本。

2.2.4新技术的合理使用

在实际推广中,调查人员发现很多养殖用户虽然使用了生猪发酵床的养殖技术,但还是按照传统养殖技术和管理进行养殖,这对于养殖技术来说是一项不合理的使用。虽然发酵床养殖技术是在原有的传统养殖技术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却是融合了现代生物技术进行改变的。很多养殖方法和管理模式都出现了变化,如果仍然按照传统养殖技术和管理进行养殖,势必会对生猪的养殖造成影响。发酵床只有在新技术、新工艺的融合下才能得到提升,而不是一种使用技术的嫁接。既然使用了发酵床养殖技术,就要相信新技术,改变传统管理观念,才能使新型的养殖技术得到更大的发挥,生猪养殖才能顺利的进行。

2.3人工成本

目前人工资源的使用虽然存在缺乏的状况,但随着养殖业和手工业的不断提升,使得人工成本也在不断的上涨。并且年轻人不愿从事养殖技术的行业,从事养殖业的大多都是中年年龄阶段的人,并且文化程度不高,对新型养殖技术了解相对困难,思想较为传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差,人工成本不断加大,制约了新型养殖技术的整体发展。

2.4养殖成本

发酵床的主要垫料是农作物废料,例如稻壳、花生壳和秸秆,以及木业废料,例如锯末等。但由于近几年经济发展的问题,价格会不断地上涨,某地区的发酵床垫料价格比前几天涨了一倍的程度,生物环保素也较往年有很大程度的涨幅,并且仍有上涨的趋势,这对养殖成本来说无疑是加重了负担。

养猪养殖技术论文篇(4)

我国有很多的技校,就是没有几个地方可以有系统地培训养猪技术,特别是培养低成本的养猪技术。本刊读者服务部举办第一家低成本高效益养猪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新零排放无污染发酵床养猪技术:零排放发酵床养猪技术是自主研发的新专利技术,菌种国内独创,成本国内最低,用户群最大。我们现在推广的零排放养猪技术有以下两种:

1.接触式垫料活力发酵床养殖技术。本技术在养猪运用上栏舍有三分之一是水泥地面,水泥地面中有降温水管(小规模养殖可以不用水管),垫料由深层垫料区(发酵区)与浅层垫料区(就是埋有水管的水泥地面,也是好氧区)。这种养殖技术适合养殖规模小、对肉质要求高的用户特种猪(野猪、香猪、豪猪、黑猪、土猪等)养殖。这项技术的缺点是:养殖密度不大,需要消耗较大的人工翻耙垫料,垫料需求大等。但此技术运用在土鸡饲养上(饲养时间超过70天以上的肉鸡),不仅建造简单(垫料20厘米即可),而且效果良好,目前已经被多个大型集团家禽养殖公司运用。

2.不接触垫料零排放活力发酵床养殖技术。此技术最新研制成功,它成功地解决了目前传统发酵床养殖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运用到规模养殖业上,让发酵床养殖技术真正达到了如下效果:

①完全零排放。使用本技术后没有任何的动物粪料排到养殖区外,也不需要排污沟与处理池,节约大量粪便处理的用地与建设成本,以及将来的人工处理成本。

②养殖环境无臭味。运用本技术后,养殖场几乎闻不到臭味,蚊蝇显著减少,不仅减少了因为养殖场臭味、氨气等带来动物呼吸系统等的疾病,还为饲养者提供了健康保护。

③不存在夏天过热的问题。因为垫料厚度仅为40厘米且一直处于膨松状态,垫料始终保持在30℃左右,加上通风的漏粪板形式,夏天开窗,漏粪板上几乎没有热气上升,而到了冬季关窗后,垫料30℃的热气上升正好是廉价的自动加温保暖热源。

④垫料问题得到解决。由于动物不再接触垫料,垫料的使用寿命更长,加上垫料始终膨松透气,垫料分解动物排泄物更好;最关键的是这项技术选择垫料的范围更广:各种锯末、树叶、树枝、秸秆、食用菌渣甚至之前的发酵床不能使用的花生壳粗粉都可再应用,可以直接将这些廉价的物质转化为优质有机肥,一举多得。

⑤真正的懒汉养殖。这项新技术不需要任何的人工翻耙垫料、不需要任何的人工冲洗栏舍和清扫动物粪便,日常操作只需要饲喂加一般管理即可,可节约三分之二的人工。

⑥节约用水、用药。由于不需要冲洗猪栏,因此可节约65%以上的用水,加上由于益生菌环境的生成、养殖场减少了臭味与氨气等因素,动物疾病显著减少,又减少了用药,不仅食品安全更有保障,也显著提供了经济效益。

⑦可以正常消毒。由于动物不再接触垫料,可以正常像过去一样随意消毒,虽然一些消毒剂会落到垫料的表面上造成一些益生菌的死亡,但垫料下部的菌群是安全的,加上消毒剂有一个时效,时效一过,下面的菌群就会快速繁殖到表面,正常进行分解动物的排泄物等工作。

⑧养殖密度可以恢复到常规水泥地面的养殖密度,节省了投资。而接触式垫料发酵床的养殖密度却受到限制。

这项技术可广泛运用于养殖整个过程,用于养猪、养牛、养羊、养鸡、养鸭、养鹅以及特种养殖业上,只要您有心想做零排放、无污染养殖,我们都有能力给您设计出来,保证您的养殖场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都达到零排放的要求。

二、培训方式:

1.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室就在养猪场内,培训教室是完全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室,电脑投影讲课,传授养猪的各种技能。学员可以亲自操作配料、饲喂、受精、接产、、喂药、注射、消毒、防疫与疾病防治等(部分实践操作因时间原因有可能操作不完,但有完整的录像片,并全部赠送给学员),以及数种饲料的发酵和调制(豆渣、泔水、米糠、统糠、菌渣等多种饲料科学发酵和调制成营养全面的饲料)。

2.技术亮点。采用各种廉价饲料收到最佳的经济效益。饲养成本与全部采用商品全价饲料相比大约可降低15%~50%。采用保健环保无污染养殖技术把死亡率、发病率降到最低,生长速度快,猪无药物残留。适合中小养殖场、养殖户学习、参考。

养猪养殖技术论文篇(5)

据统计,生猪饲养在我国农村畜牧业结构中占有85%的比例,这样的高比例证明生猪饲养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生猪饲养具有的优势是其他养殖业无法比拟的,生猪饲养占地面积小、出栏率高、成本较低、增值快、人工费用低、劳动成本节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的高度发达,生猪饲养从农民自主生产变为集约型的产业,生猪饲养规模从原有的1个村几户变成今天的大面积覆盖。然而,由于市场经济杠杆的微妙作用,生猪产业经历了几次变化与调整。在经历了冲击以后,养殖户更加谨慎。如何让生猪养殖业主能够自己掌控生猪产业而不受市场制约呢?我们的规划就是提高科学饲养水平,规范人工管理,将生猪饲养推向精细化的发展方向。

1 积极引进生猪饲养管理技术是提高生猪质量的关键

1.1 从源头上抓好种猪饲养管理

生猪饲养要从基础抓起,其首要任务就是做好种猪的挑选和饲养。种猪分为种公猪和种母猪。种公猪的主要作用是进行配种以获得更多的仔猪,种公猪的质量决定了仔猪的质量,公猪对于猪生产具有主导性作用。猪属于繁殖力强的动物种群,1头良好状况的公猪1年最高可以繁殖1000头仔猪,如果是人工授精,则可以繁殖10000头。种公猪的选择要从外貌和体格进行筛选,选择时要观察种公猪的眼神、皮毛、四肢等关键因素,选好后要将其放置在环境适宜的地方养殖,要合理安排配种的时间和频率。选择种母猪的注意事项与选择种公猪具有一致性,只是种母猪要注重生养仔猪的必要条件。

1.2 保持猪群的固定性

随着生猪养殖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文明养猪。这里说的文明养猪就是注重猪的群体性,即一旦确定一定数量的猪就要保持同一批次的猪群占主导。动物学研究表明,猪具有一定的思维,同种类的猪群会和谐相处,对于繁殖仔猪具有推动性作用。此外,在公猪与母猪的配额上也要保持一固定比例。

1.3 分类饲养是提高生猪存活率的重点工作

在对种母猪配种之后,要密切关注种母猪的妊娠情况,对种母猪进行早期妊娠鉴定。一旦确定母猪妊娠就要对其进行严格管理,实行分类管理,避免妊娠母猪受到其他猪的干扰和伤害。对妊娠母猪的饲养要根据其妊娠月份进行精细管理,从饲料种类和数量上进行严格掌控,对饲料的选择要进行合理审查,保持饲料干净、卫生且营养丰富。母猪生产后,要对母猪和仔猪进行体格检查,确定母猪和仔猪的健康。其次,仔猪的保健尤其重要,要根据仔猪的护理要点进行保护,仔猪生存环境要注意温度和湿度标准。仔猪哺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要注重母猪哺乳期的饲料供应,无论是母猪还是仔猪,都要观察其变化,避免发生损害仔猪的情况。

2 在人工管理上建立生猪养殖的机制

2.1 建立生猪养殖档案制度

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现代化农业层次,现代化农业就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和管理机制的现代化,已经从过去的单一农业变为多元化农业,生猪养殖在农村的广泛实行必然会带来养殖业的兴旺发达。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应建立档案制度,明确每一批次猪群的数量、质量和特点。生猪养殖档案还可以记录猪群的生长过程,包括疾病记录、繁殖记录、销售记录等,对大批量生产的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随时查阅生猪养殖档案来了解猪群的所有信息。

2.2 把好生猪养殖疾病控制关

疾病是猪群减少的主要因素。在生猪养殖中,最容易发生的就是痢疾。控制痢疾的主要方法是施用一定药物,同时保持环境卫生。在仔猪入栏前,要做好栏舍的卫生工作,用碱水进行消毒,或者用5%来苏水和10%过氧乙酸进行消毒。猪只患病治疗时,一定要确定疾病种类再选择药品,对症用药。

2.3 完善生猪养殖技术队伍和卫生队伍

在广大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相对于过去已经有了质的突破。农村环境好了,愿意在农村工作的年轻人也多了。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人员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科学养猪起着决定性作用,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对技术管理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猪饲养的科学性要有技术保证作为基础支持,从选猪、育猪到售猪都要进行全程技术监督,使猪的生长符合科学化管理培育的原则。在生猪养殖的技术实施上,要本着科学严谨的作风,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要有依据、有见地。

3 结论

作为优势产业,生猪饲养拥有广阔的生产基础和市场前景,在养猪业生产中引进先进科学经验、规划人工管理和提高产品生产规模对于鼓励农村和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无公害食品 生猪饲养管理准则[J].养猪,2005(5).

[2]李桦,郑少锋,郭亚军.我国生猪不同饲养方式生产成本变动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养猪养殖技术论文篇(6)

要做到生猪养殖的标准化、规范化,那么对生猪养殖进行疾病防控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就目前而言,人们对生猪养殖的疾病防控意识都还比较强,但是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一些养殖场对生猪的疾病检控体系不够完整,导致可能会出现“漏网之鱼”,最后使得疾病蔓延。一些养殖场会定期给生猪打疫苗,但是人们对养殖场的消毒就会很容易忽略掉,对后期对生猪的检查也会较为懒散,对疾病监控做不到长期坚持,养殖户普遍认为打过疫苗就应该没问题了。其次,一些养殖场的专业水平欠佳,或者聘请的工人缺乏养殖经验,导致了生猪的疾病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和控制。

1.2猪舍设计与环境控制

生猪生长的环境关系到生猪的健康,猪舍的建设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合理的猪舍设计有利于生猪的成长,还有利于最大的发挥生猪养殖的效益。通常而言,猪舍的设计也是需要精心的设计的,但是我国目前生猪养殖场的现状来说,相当一部分的猪舍都是养殖户根据自身的养殖经验来进行设计的,有专业人员专门设计的养殖场较少。随着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猪养殖的猪舍设计也融合了很多现代科技,比如说,现在很多猪场都设有自动控温的设备,能够自动的对猪场进行分析,并自动的控制和调整温度,甚至还配置了自动清粪系统等等,最大化的为生猪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生长环境。

2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综合技术

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是生猪养殖的根本,是以国家标准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行业主管部门的文件要求为指导,结合当地的具体条件,完善生猪养殖的方案。本文将着重论述两点较为重要的养殖技术

2.1增产增效技术

这一类综合技术主要是以增产增效为主要目的的技术,比如说培育高产母猪的技术,具体的方法为选择最佳杂交组合生产二元杂交母猪,在后备、怀孕、哺乳三阶段控制母猪膘情,受胎母猪使用定位栏,哺乳母猪使用高床、漏缝分娩栏。再比如说仔猪SEW(早期隔离断奶)技术:通过引进或开发推广消化能力强的优质代乳料,对仔猪舍进行适度改造,完善条件建设,提高仔猪的存活率以及生长速度。此外,还有猪生产性能智能化测定技术:该技术主要通过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系统,记录猪采食量和每天体重数据,用于种猪的遗传评估或跟踪猪的生长性能进行饲料、药物、疫苗筛选。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增产增效技术的推广,可有效的提高母猪的产仔率,大大的提高了仔猪的存活率。据调查,增产增效技术的推广使得断奶仔猪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每头能繁母猪年提高肉猪达19头以上,料重比低于3.2:1。

2.2配套技术

配套技术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体系,包含的内容较为广阔,本文主要提出几个较为重要的技术:

(1)后备母猪定向培育技术:人们现在对生猪的品种要求越来越多,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推广后备猪优饲技术,对后备母猪进行定向培育。

(2)妊娠母猪控制饲养技术:母猪的饲养是生猪养殖中较为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对妊娠母猪的饲养更加需要重视,需要一定的技术知识做支撑。主要使母猪获得最大限度的泌乳量,提高产仔数,同时还要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

(3)生猪人工授精标准化技术:人工授精是现代繁殖技术的一大突破,也优化了生猪养殖技术,充分发挥良种猪的遗传性能,提高优良种公猪的利用率。

(4)猪场粪污综合利用技术:对于生猪养殖来说,后期的猪场粪污处理也是一个重要的技术,目前,主要是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主要原则,对养猪场污染物进行合理的处理利用,将猪场污物变废为宝和减轻养猪场对环境污染。

3生猪养殖标准化的相关建议

3.1让市场推动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

生猪的养殖与市场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菜市场里的猪肉价往往是消费者关注的问题。市场的变化也通常给生猪养殖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特别是对一些中小型的养殖场而言。面对这样的情况,可以合理利用市场来推动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发展,市场决定价格。生猪养殖规模化之后才能使得生猪养殖的标准化得以实现。

3.2技术流程革新提高生猪养殖标准化竞争力现代技术

的发展也为生猪养殖带来了一定的进步,特别是对生猪养殖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带来了便利。一些先进的生产设备使得生猪养殖减少了劳动力的使用,节约了劳动时间。同时一些先进管理模式的引进也使得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得以实现。此外,现代技术流程的更新还能够有效的提高生猪养殖标准化竞争力,促使生猪产业生产方式产生转变,并不断取得进步和创新。

3.3创新养殖模式突破人才困境

当前,我国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人才大量的涌入了社会,社会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部分的人才纷纷涌入一些热门的行业。生猪养殖这一个行业对于一些大学毕业的人才来说,是很冷门的就业方向。但是随着生猪养殖模式越来越规范化、标准化,并且创新的养殖模式也颠覆了人们对生猪养殖行业的看法,越来越多的人才涌入这一行业,为生猪养殖带来了新的活力。

养猪养殖技术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F27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047-02

冷鲜肉是指动物屠宰后将卫生检验合格的动物胴体迅速冷却到0℃~4℃,并在此温度下,对动物胴体进行加工、贮运和销售的肉类。冷鲜肉供应链由饲料、仔猪、兽药等生猪生产资料供应商、生猪养殖场、冷鲜肉加工企业、销售商和消费者构成,其运行的目的主要是降低成本和保障质量,而要想达到此目的,必须促进供应链上各阶段的密切合作。其中,生猪饲养和屠宰加工是冷鲜肉供应链中的两个关键环节,即加工企业和养殖场的合作是决定冷鲜肉质量的关键。本文以经济学中的委托―理论为基础研究加工企业与养殖场之间的合作问题。

一、加工企业与养殖场的委托―分析

1.加工企业与养殖场的委托―关系

根据委托―理论可得出,在委托―关系下,违约方在是否采取违约行为上相对于另一方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在合作的契约安排与履行过程中,另一方难以准确预料违约方的类型和可能采取的行为,使得违约方可能利用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而另一方不得不为违约方的行动承担风险。应该说,加工企业与养殖场之间就是这样一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冷鲜肉质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屠宰、加工、贮存、流通、销售等环节有保障的情况下,生猪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并且生猪质量是冷鲜肉质量的源头。而生猪质量除受饲养管理、技术和环境影响外,主要取决于种猪、仔猪、饲料和兽药等质量的高低。所以,生猪质量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养殖场是否按照加工企业提出的要求和管理技术进行生产。但加工企业不可能完全掌握生猪饲养情况,整个饲养过程的信息加工企业无法完全甄别,养殖场可能在生猪饲养过程中违背加工企业的希望来追求自身的利益,如养殖场购买不合格仔猪,用廉价的不合格饲料,没有按照合同标准饲养等。从而给加工企业带来了利益的风险。这样,便构成了加工企业作为不知情者与养殖场作为知情者的委托―关系。加工企业称为委托者,养殖场称为者。

2.加工企业与养殖场委托―关系的特征

(1)合作竞争关系。供应链本质上强调各节点企业的合作,在冷鲜肉供应链中,加工企业和养殖场分别发挥各自的优势,把彼此当做合作伙伴,为实现最终顾客满意的目标而协调生产。但是,加工企业与养殖场毕竟是单独的利益主体,有其自身的目标和利益,因此也存在利益冲突,双方为分配合作带来的利益会展开竞争。这一特征要求通过委托―理论在双方之间设计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加工企业和养殖场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达到促进彼此合作的目的。

(2)委托―问题是多阶段动态的。冷鲜肉已经成为生鲜肉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成为肉类消费的主流,因此加工企业与养殖场之间需要进行长期的生猪交易,需要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养殖场的道德风险问题相对没有那么严重。养殖场或许有短期行为,但从长远看是不可取的,因为他们发现虽然从短期行为中得到一时好处,合作关系也会随之终止,而维持长期合作关系带来的收益贴现值会远远大于短期利益。这一特征决定了冷鲜肉供应链运作管理中制度安排和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3)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存。加盟供应链的好处会诱导养殖场争当冷鲜肉生产资料的供应商,他们可能会向加工企业传递歪曲的信号,而加工企业又由于信息不完全未能发现,产生逆向选择;同时,养殖场成为了供应商之后,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发生道德风险问题。这一特征进一步说明了加工企业慎重选择养殖场,并加强对其进行激励与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加工企业对养殖场的激励机制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冷鲜肉供应链中加工企业和养殖场之间要进行有效的合作,需要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即加工企业要给养殖场相应的激励,使养殖场严格按照加工企业要求的综合技术标准进行生猪饲养工作,能够按时提供给加工企业合格的生猪。根据委托―的激励相容约束,只有当养殖场选择加工企业所希望的行动(严格按照养猪综合技术标准进行生产)能够得到的期望效用,不小于它选择其他行动所得到的期望效用时,养殖场才会积极地选择这一行动。

从供应链角度来看,显性激励措施主要有产品交易价格的确定、新技术或新产品的开发等。在技术和产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价格成为最有效的激励手段。加工企业和养殖场在确定生猪收购价格时,应充分体现对养殖场的激励作用。即各方均有利可图且能获得高于市场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因此,这里将重点研究生猪收购价格的确定问题。

1.模型假设

从上述模型中,可以得出,只有当加工企业与养殖场之间的生猪交易价格满足式(6)所示的条件时,双方才能获得冷鲜肉供应链以外不能得到的收益。尤其是对养殖场而言,只有当式(6)成立时,才有加盟冷鲜肉供应链的动机和欲望,并采取加工企业所希望的行动,严格按照养猪综合技术标准进行生产。

参考文献:

[1] LEE H L. Greating value through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2002,(4):30-36.

[2] 卢凤君,叶剑,孙世民.大城市高档猪肉供应链问题及发展途径[J].农业技术经济,2003,(2):43-45.

[3] 戴迎春,韩纪琴,应瑞瑶.新型猪肉供应链垂直协作关系初步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29(3):122-126.

养猪养殖技术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7-0051-06

一、引言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增量能够带来知识要素质量的提高,并已超过物质资本等传统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1]。在实现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对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教育工作者、农业推广工作者,尤其是从事农事活动的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政府十分关心农民培训,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农民素质普遍偏低且差异明显、培训机构分散、培训内容和方式脱离农民需要以及经费不足等四个方面[2]。为了更好地提高农民培训的效果,作为该公共物品提供主体的政府不断在现有条件下探索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在结果导向的驱动下,政府项目也逐步开始采用参与式的方法。农民田间学校是“参与式”在中国本土蓬勃发展的典型范本,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这种策略引入我国后便开始以点带面呈现出扩散的局面,而北京市政府独立资助并在发达地区推行农民田间学校的行为更是国际上所仅有[3]。农民田间学校(Farm Field School,FFS)是FAO提出和倡导的农民培训方法,是以农民为中心,通过组织农民参与分析、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其自信心和决策能力的新型农技推广方式[4]。由于重视农民参与和经验分享,该方式被农业技术推广界和相关学术界广泛推崇。中国农民田间学校的发展可以分为理念的引入(1988~1993年)、完整模式的应用(1994~2003年)、创新发展(2003年至今)三个阶段[5]。

2005年北京开办了首个农民田间学校,标志着其由国际机构主办转为政府投资实施为主,由此田间学校进入一个本土化发展的新阶段。从2008年开始,北京掀起了开办田间学校的高潮,截至2011年,先后在京郊开办了近800所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农民学员2万余人,涉及全市12个区县,在西瓜、番茄、甜瓜、韭菜等优势种植业基础上,向畜牧业、水产业推进。农民田间学校“北京模式”得到了FAO的肯定,目前,正由农业部将这一做法经验向全国范围推广。这一迅速发展的新事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百度和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农民田间学校”,可以发现媒体对其报道的数量很多;而通过中国知网核心以及CSSCI期刊来源检索“农民田间学校”,找到22条结果,主要集中在2008年以来,可见学界对农民田间学校开展的高质量研究并不多。近两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民田间学校的效果评估上,如在产生的影响方面,农民田间学校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管理知识[6],显著增加了学员户的番茄产量和净收益,但未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等用量[7];在评估方法的探索方面,需要采用自我评估与外部人员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全面了解田间学校的实施效果和不足之处[8]。在已有研究中,不同学者都体现出了同一种关怀,即让农民田间学校更好地本土化、发挥更大的效益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但迄今为止,鲜有文献对如何发展以及区域定位做出实质性探讨,亟需在广度的基础上加强田间学校建设的精度。

我国未来的现代化农业将是以先进技术为核心的规模化经营模式,而农民田间学校侧重于集成并发挥乡土知识、保护分散经营的小农利益,似乎同是政府行为的两种不同做法产生了“冲突”;而在走在农业现代化前列的首都北京,已经步入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养殖行业中,这个问题显得明显而紧迫。在国家层面上,农业部编制的《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中,“坚持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发展的原则和目标;2010年8月北京市因地制宜编制了《北京市畜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提出要转变生产方式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可见,在北京生猪养殖业小规模养殖是逐渐被淘汰的,在政府的发展规划中对其“不理不睬”,让其自生自灭。从2006年成立第一所生猪农民田间学校,到2011年共有生猪农民田间学校87所(占畜牧农民田间学校的32.8%,占全市农民田间学校约11%)①,通过媒体的报道和政府的总结可以发现生猪农民田间学校受到了农户的欢迎,为产业发展、农民致富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面对疫病防控难的头号难题,科技含量低、防疫条件差、达不到享受政策支持标准的小规模养殖户在大市场面前自然将会被“消灭”,从另一个角度看是顺应北京畜牧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那么同样是政府推广的农民田间学校是否会减缓或阻碍现代化养殖业发展进程,是否北京生猪行业不适合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基于以上思考,以北京昌平生猪农民田间学校为例进行研究,分析生猪田间学校的发展现状及其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其未来发展定位提供一定依据。

二、理论分析框架及模型构建

受众本位是指“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应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为己任,以帮助受众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9]。为了更好地了解生猪农民田间学校在现代化农业大背景下的发展现状,本文以其培训的受者为对象,从不同养殖条件受者的生猪养殖客观条件、对田间学校的主观态度和实际参与情况三个维度进行研究。

生猪田间学校的发展壮大以受训者(即养殖户)的积极参与为基础,为深入探究生猪田间学校的发展定位,对养殖户参与生猪田间学校的影响因素开展进一步实证分析十分必要。而根据西方行为主义的经典理论,人对某事物的认知程度和自身特征将会影响其对该事物的参与程度,外界条件和环境又会制约其行动的执行效果。美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一个人的行为(B)取决于个人(P)与他所处的环境(E)的相互作用,由此提出了场动力理论(Group Dynamics)[10]。用函数关系式可表示为:

B=f(P・E) (1)

(1)式中,B为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强度,P为个人的内部动力、内部特征,E为个人所处外在条件和环境特征。将该理论应用到养殖户参与农民田间学校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并根据社会学和经济学关于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将影响农民参与田间学校行为的主要因素归纳为受者个人特征、认知态度和养殖条件三个方面。

鉴于此,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Y=f(X1,X2,……,Xn)+ε (2)

(2)式中,Y为因变量,代表生猪养殖户对农民田间学校的实际参与行为;Xi为影响养殖户参与生猪田间学校行为的因素;ε为随机扰动项,反映无法观测到的其他影响因素。

考虑到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可分为“经常性参加”、“选择性参加”及“很少参加”三种情况②,为有序变量,故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根据(1)式,该模型形式为:

Y=α+βX (3)

yi=Log() (4)

在式(3)中,Y是一个m×1的logits向量,分别由式(4)给出。每个logit都可被定义为类别z大于或等于ωi值概率与类别z小于ωi值概率之比的对数。在式(3)中,α是一个m×1的截距向量,X是n个独立变量向量,β是一个估计回归系数的m×n矩阵。每个类别的边际概率(Pr)都将分别由m+1个下列结构的方程式组合给出。

(5)

(6)

(7)

其中,式(5)和式(7)分别用来计算每个最低和最高的极端类别概率。式(6)用来计算j在1和m-1间取值时的中间类别。在所有的方程式中,F是logistic累积密度函数。

三、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2年11月在北京市昌平区开展的关于生猪养殖户对田间学校认知、态度和参与行为的问卷调查。昌平区于2009年开办了3所生猪农民田间学校。3所生猪田间学校均是由北京市盛世富民清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昌平区家畜繁殖指导站合作开办;因此,培训内容和方式可谓一致,排除了不同田间学校对养殖户会产生不同影响这一因素。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面对面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58份,剔除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为86.2%。受访农户涉及崔村、马池口、十三陵、南口4个乡镇,根据当地防疫站统计3月数据③,共有生猪养殖户90户,调查样本中生猪存栏50头以上共41户,即样本占总量的45.6%,具有统计学代表性。

本次调查样本中男性居多,占全部被访者的74%;近一半受访者的年龄在40~49岁之间,占全部受访者的76%。被访者的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和高中或中专水平,所占比例为84%。这说明本次调查对象符合当前农户受教育程度低、老龄化的普遍现状。基础母猪是自繁自养型生猪养殖模式的核心,体现的是生猪生产经营的能力。生猪养殖的空间大小、技术水平高低、劳动力的多少、抗风险能力的强弱等因素均能由养殖规模体现,因此为了更清晰地体现出不同养殖规模的养殖户对田间学校的态度和评价,以基础母猪养殖规模为标准对调查对象进行分类。生猪存栏量与基础母猪存栏量成正相关,所以仅以基础母猪存栏量来对养殖户进行分类即可。生猪养殖规模的划分按照国家标准,100头基础母猪以上的养殖场称作规模场,其余未做区分。本次调查发现,样本中养殖户的基础母猪养殖规模主要在50头以下,占70%;而51~100头规模区间的比例最小。由此可见,生猪养殖规模呈现两级分化,并且散户养殖的比例较大,详见表1。

(二)统计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生猪农民田间学校的发展现状,按照基础母猪养殖规模将样本分为四类,分析不同养殖规模受访者在不同养殖水平和条件下参与田间学校的现状及认知,详见表2。

首先,在生猪养殖基本情况方面,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大,生猪养殖水平也越高。养殖规模较大的养殖场户,从事生猪养殖经营活动年限较长,经验丰富,同时也有条件雇佣专职技术人员,其养殖水平较高。人工输精是养殖场户所采用的主要配种方式,统计显示,中间规模(11~100头)的受访者采用比例较高,而两端受访对象多采用人工输精与本交相结合的配种方式;因为小规模受访者不能完全掌握人工输精技术,而大规模养殖场户是由于猪种的特殊性或认为人工输精对母猪伤害大、不利于产仔等因素的考虑。根据调研结果,大规模养殖场户的技术支持来源主要是私人合作关系,而中、小规模受访者的技术来源主要是公共部门。

其次,在参加田间学校的实际行动上,受访者养殖规模越大,参与田间学校的出勤率越低。纵向比较,10头及以下规模养殖户参与田间学校的次数平均增加,其他规模均缩小。田间学校吸引的是规模较小的养殖户。

最后,在对田间学校的评价上,受访者养殖规模越大,对田间学校的满意度越低,田间学校满足其养殖需求的能力相对越弱。10头及以下规模受访者对田间学校的培训方式、内容和辅导员本身的满意度很高:田间学校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的培训方式,系统性的培训内容,以及热心、耐心、积极帮助解决养殖户所遇问题的辅导员,都使田间学校受到普遍欢迎。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大,养殖场户对田间学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以及辅导员的满意度降低,说明田间学校的培训方式不能吸引规模较大的养殖场户,其培训内容对于规模较大养殖场户而言起到的作用甚微;而辅导员热情周到的服务得到了一致认可,没有表示不满意的。

综上可见,以生猪农民田间学校受训者为中心进行分类统计,不同养殖规模的参与者之间其养殖水平、参与现状以及评价和态度方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即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大,养殖场户的养殖水平越高,对田间学校的兴趣越低。

四、变量选取与模型分析

(一)变量选取

要了解养殖场户参与田间学校行为的影响因素应该从受访者个人特征、养殖条件和认知态度三方面来分析。在受访者个人特征方面,选取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从业时长作为变量。在养殖条件上,则选取养殖户养殖规模、配种方式、一情期准胎率、窝产仔数、断乳仔猪成活率、出栏时间及体重、技术支持来源作为变量。对田间学校培训的认知和态度方面,以对田间学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者以及养殖需求满足程度作为变量。各解释变量的赋值和描述统计分析见表3。

(二)实证分析

运用Stata11.0统计软件回归有序logistic模型,模型的估计回归结果见表4。从模型的拟合检验结果来看,模型的卡方值为45.18,相应的概率(Prob>chi2)为0.0001,Pseudo R2为0.41,表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良好。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在受访者的个人特征中,性别和年龄对其参与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其文化程度和进行生猪养殖经营的时长对其参与行为有负向影响。这表明养殖户的文化水平越高,其越能通过专业书籍、互联网等媒介渠道获得养殖知识和技术,自我学习能力越强;而进行生猪养殖经营的时间越长,其积累的经验、形成的默会知识就越丰富。因此,这部分受访者对田间学校的依赖程度不高,参与田间学校的频率也较低。

其次,在养殖条件上,受访养殖户养殖规模越大,一年中参与田间学校的次数就越少。养殖规模是养殖条件和水平的主要体现,没有一定的设施设备和技术水平,养殖户不会轻易扩大规模;并且86%的受访者是家庭经营模式,据受访者反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嫌脏嫌累,雇工越来越难,这样规模越大就越忙碌。因此,参与田间学校培训的出勤率越低。当养殖场户的规模越大、养殖设施设备越先进、养殖理念越现代化时,他们早已是企业和科研院校的目标,成为其产品销售大客户或者科学技术试验基地,并以提供周到的技术服务为回报,建立起了一种互利互惠的私人关系进行合作;这样的养殖场也会雇佣一些技术水平高的退休兽医作为技术顾问,甚至组建起自己的技术研发团队,他们的技术实力远高于农民田间学校,因此参加田间学校的次数少。部分规模较大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参与田间学校的原因有的是与田间学校合作,作为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有的是想听听政府部门人员(辅导员、当地防疫站工作人员)对养殖政策的解读,还有的是派猪场新聘用技术人员前来系统化学习生猪养殖知识并获取新技术、新信息。规模较小的受访者在生产中遇到技术难题时主要是向公共部门和社区精英寻求帮助,如兽医站、防疫站、周边的养殖能手等有限渠道,其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及帮助意愿因人而异,因此田间学校是一个相对较好的技术支持者,规模较小的养殖户参与次数较多。

最后,在对田间学校培训的态度上,受访者对田间学校辅导员的满意度对其参与行为影响显著。在田间学校开展过程中,辅导员是知识和技术的重要载体,因此其工作态度和能力投射到农民对其评价的满意度上,影响着养殖户的参与行为,田间学校辅导员越是努力开展活动,为田间学校学员尽心尽力,则学员出勤率越高。

五、结论与建议

第一,随着养殖场户养殖规模增大,田间学校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相对减弱,养殖户对田间学校的兴趣越小;第二,农民田间学校以农户为中心,能够传递其所需的知识技术并进行能力建设,有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平稳过渡;第三,养殖户的文化程度越高,从事生猪养殖的时间越长,参与田间学校的出勤率越低;第四,养殖规模越大的农户,养殖条件较好,技术水平较高,有较强的技术力量支持,田间学校所能提供的知识和技术对其帮助不大,参与田间学校次数越少;第五,田间学校的辅导员也是影响养殖户参与培训的重要因素,其服务态度好、敬业精神强、技术水平高,就越能吸引农户积极参加田间学校。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第一,政府部门应继续开办好生猪农民田间学校。在发展现代农业背景下,农民田间学校很好地行使了农业推广的公益性职能,有利于促进向现代农业平稳过渡。第二,明确田间学校的参与主体为小规模养殖户,并结合其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第三,加强田间学校辅导员的培养和管理,完善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3]赵迪.政府主导下的参与式农民培训研究――以北京农民田间学校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1.

[4]杨普云.农民田间学校概论――参与式农民培训方法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5]张明明,石尚柏,林夏竹,等.农民田间学校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9-135.

[6]胡瑞法,肖长坤,蔡金阳,等.农民田间学校对生产管理知识提高和生产的影响――以北京市设施番茄农户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1(7):93-101.

[7]肖长坤,项诚,胡瑞法,等.农民田间学校活动对农户设施番茄生产投入和产出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1(3):15-25.

[8]李亚红,李庆红,汪铭,等.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效果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13(2):58-61.

[9]陈崇山.受众本位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0]Sansone, C. Morf, C. and Panter, A. T. The Sage Handbook of Methods in Social Psychology,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orporated, 2003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Position of Farmer Field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udience Centered Theory

――The Case of Beijing Changping Pig Farmer Field School

HE Jin1, HUANG Sheng-nan2, WANG De-hai1

养猪养殖技术论文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打造优质生猪基地目标,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生猪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健康养殖,推动生猪产业化经营,加快生猪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建立产业配套、科技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现代生猪产业体系,实现养猪大县向畜牧强县的转变。

二、发展目标

到2013年,全县生猪出栏120万头左右,规模化生产比重达70%,优质三元猪比重达80%,规模养殖场环保达标率100%,基本实现生猪产业“五化”(即产业布局区域化、猪场建设规模化、养殖技术科学化、环保处理标准化、疫病防控经常化)生产格局。

三、产业发展方向和措施

(一)规划产业布局,实现区域化生产

立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对接“两型社会”和“先导区”建设布局要求,统筹兼顾工业与农业发展,逐步形成工业和农业分区生产格局,实现生猪产业区域化生产。城市三环线内、工业生产重要区域、交通规划重要区域、城镇建设规划区域等范围内实施禁养政策,有计划逐步退出生猪养殖;居民集中生活区、学校、重点环境保护单位等周边500米范围内或其它法定不宜养殖的地方实施限养政策,不得新建和扩建规模养殖场,对已产生影响的养殖场要引导退出或搬迁;农业主产乡镇可利用养殖区域实施鼓励养殖政策,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区域发展规划,明确生猪产业发展区域,科学规划养殖用地,并有计划承接禁养区和限养区的产业转移。

(二)规范用地审批程序,实现有序用地

根据国发[*]4号和国发[*]22号文件规定中合理安排养殖业用地,简化规模养殖用地审批程序的具体要求,以及国土资发[*]220号和湘国土资发[*]34号文件规定,对全县生猪规模养殖用地审批进行明确,其它各部门不得搭车收费和违规添加审批环节。符合规模养殖的区域,任何乡镇和部门不得禁止或限制。凡申请规模化畜禽养殖的企业或个人,无论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还是其他企业或个人,设计常年存栏量在300头以上(含300头),栏舍面积超过400平方米(含400平方米)的规模养殖用地经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同意,报县畜牧主管部门审核后,由乡镇国土所协调用地选址,并到县国土部门办理用地备案手续,设计存栏生猪1000头以上规模场需取得环保评估许可方可建场。

(三)鼓励养殖环保治理,实现粪污“零排放”

按照《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湘政发〔*〕14号文件)要求,加强生猪养殖污染治理,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明确生猪产业环保整治措施和整治目标。大力宣传推广生物垫料生产技术和“猪-粪-沼-林(渔、田、果)”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切实解决粪污环保问题。*年完成存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粪污环保治理;*前完成存栏3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粪污环保治理,鼓励中小规模生猪养殖场进行环保改造。对在规定时间采取生物垫料生产技术的养殖场(户)优先享受国家生猪产业扶持政策和其它农业类扶持政策,未享受国家扶持政策的养殖场(户)按40元/平方米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未按规定时间完成环保治理的规模养殖场(户)依法停产整顿或强制关闭。

(四)严格产品质量管理,实现安全上市

切实提高生猪疫病防控能力,严格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疫情的发展趋势;突出抓好乡镇畜牧水产服务站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队伍;强化猪肉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动物标识及可追溯体系建设,落实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畜产品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饲料、兽药、养殖、屠宰加工和销售等猪肉生产销售环节检验检疫监管,严肃查处生产加工销售病死猪肉、注水猪肉以及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

(五)完善产业配套措施,实现标准化生产

1、提高种猪保障能力。实施生猪良种工程,加大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提高生猪良种化水平和生产水平。

2、加快发展规模饲养。积极探索生猪产业发展新机制,建立以适度规模养殖为主导、标准化饲养为基础的生猪养殖模式,鼓励县外销区在我县建立生产基地,实现产销对接和生猪订单式生产。

3、大力发展养猪经济合作组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为契机,采取多元化兴办主体、多种形式发展养猪专业合作组织,及时引导合作组织兴办养猪合作社,不断增强实力,更好地为社员提供优质服务。

4、扶大扶强生猪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现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肉食深加工企业,择优扶强生猪屠宰加工龙头企业。

5、完善农村信用担保。鼓励信用担保和保险机构扩大业务范围,采取联户担保、专业合作社担保等多种方式,为规模养殖场(户)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和保险服务,解决养猪“贷款难”问题。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贷款给予重点支持。

6、加强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

养猪养殖技术论文篇(10)

畜牧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首选产业和有效途径。在畜牧业中生猪产业所占比重大、优势明显、潜力巨大,是绝大多数农民家庭肉食品自给和增加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了全面掌握肥东县养猪业的发展状况,笔者深入村镇广泛开展调查,在了解掌握肥东县养猪业现状、特点、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发展养猪业的对策措施。

1肥东县养猪业存在的问题

1.1养猪成本与养猪效益非正比增加的矛盾

从2009年养猪效益看,虽然养猪效益较往年有所提高,每头生猪出栏纯收入(除劳动力)达300~400元,在纯收入提高的背后却是养猪成本迅速上涨:一是仔猪、饲料成本的增加。仔猪价格不断攀升,猪饲料价格不断上涨;每出栏1头生猪,饲料成本增加40~50元,仔猪成本增加200~250元[1]。二是劳动力、水电费用增加。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较大,外出打工者增多,在家养猪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从事生猪养殖既脏又累,还要承担疫病和市场风险,导致散养的农户减少[2]。加之水电、运输、劳动力等饲养成本居高不下,使得生猪养殖效益的增长空间受到压缩,在“养猪一头不如打工一周”的效益比较下,不少青壮年农民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在家从事养殖业。

1.2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与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的矛盾

与其他产业相比,养猪业属“三高一低”产业,即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目前,生猪养殖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长期生产看,生猪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养殖户经不起市场低潮冲击;传统的生猪养殖缺乏组织动作,组织化程序低,无法将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形成养殖合力,难以预测和适应市场的变化,无法承受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只能被动应付,使养殖者失去养殖的积极性。

1.3疫病形势严峻与防控难度大的矛盾

传统分散饲养中公共卫生防疫建设存在部分空档,加上动物防疫可追溯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动物疫病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发展。一些常规疫病在一些规模饲养户和防疫空白村时有发生,造成一定经济损失[3,4]。2007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一些规模养殖户和新进猪群中发生,疾病多数引起全县猪大批死亡,对养猪业的危害性极大。同时多数养猪户对猪的防疫保健意识不强,重饲养轻防疫、重治疗轻保健,没有按要求和需要建立免疫程序,对新的病种没有足够重视,不采取免疫措施,一旦发病损失较大,将影响养殖户增养补栏的积极性。

1.4生猪良种体系建设与现代化要求的矛盾

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肥东县母猪饲养量总体较少,大多数养殖户母猪饲养水平低下,农户自繁自养能力不强。从外省调入的仔猪抗病能力较弱、疫病风险较高、损失较大,导致仔猪购买成本增加。由于资金投入少,品种改良规模小、范围窄,加之生猪生产以农村散养为主,没有形成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和科学的饲养管理体系,使良种良养普及率低。

1.5投入不足与畜牧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养猪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圈舍、良种、饲料、防疫等都需要一定的投资。据预算,一个千头猪场仅固定资产投入就需要60多万元,同时商品猪从出生到出栏上市约6~8个月内需花费1 100~1 200元,资金周转周期长,需要流动资金大。由于规模养殖土地大部分为租来的闲置土地,养殖场不能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导致很多规模养殖户多年来处在低水平运行状态。而养猪除省级有一定项目投资外,县乡级对养猪业建设项目的配套投入较少,信贷投入、民间资本以及外资投入也不足。另外,加工龙头和市场建设滞后,除围绕县城供应的定点屠宰厂外,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制约着养猪业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生猪业,要社会资金及金融资金进入,需要各级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动物防疫、养殖户贷款政策性贴息等方面加大投资。

2肥东县养猪业发展对策

通过对肥东县养猪业的调研,认识到肥东县养猪业资源较丰富,市场容量较大,技术较成熟,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重新审视养猪业的现状、外部条件和发展前景,不得不认识到:养猪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应确立发展生猪产业、做大做强生猪产业的科学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工业理念和产业化思路来谋划、推进生猪产业的发展;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提质增效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良种繁育、疫病防治、标准化养猪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实施养猪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推进养猪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全县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1切实加强对生猪生产的组织领导

把生猪生产纳入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立足肥东县实情,统一思想,上下一致,齐抓共管,针对肥东县的资源优势和生产潜力,对畜牧业内部结构进行比较客观的调整。按照“以农养猪、养猪促农”的要求,稳定千家万户养殖,重点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采取个人、集体、国家有机结合的办法大力发展养猪业,选择养猪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发展养猪小区、家庭规模养殖场等适度规模养殖,开展仔猪繁育和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

2.2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将猪的品种改良作为提高养猪生产能力的一个突破口,从行政到业务给予高度重视,按照《畜牧法》及畜种区域规划,加大对引进和出售种猪的管理,实行良种鉴定、登记制度,坚决取缔劣杂公猪,加快瘦肉型猪改良推广步伐,促使猪种品质优化。按照养猪生产“三化”繁育体系的要求,加大新品系的培育和优良猪种引进;鼓励农户饲养二元生产母猪,大力推广猪的人工授精和三元杂交优质肉猪生产技术;建立稳定的区域性母猪饲养基地,提高高繁优良母猪比例,增加仔猪来源。

2.3转变养殖方式,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

饲养方式落后是养猪产业发展缓慢、效益不高的一个关键性制约因素,加快发展养猪业,必须大力转变传统的养殖方式,将现代化养殖作为今后生猪养殖的关键措施来抓,将综合配套技术应用于养猪,突出良种应用,配合饲料、疫病防治、科学饲养流程与生态养殖、沼气池建设利用等技术的应用。在今后工作中因势利导,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扶持,加快示范村、养殖小区建设和扶持大户规模养殖,加快推进标准化养殖,在一些条件成熟,生产有一定规模和实行标准化养猪的地区,开展无公害、有机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全面推进标准化养殖,便于统一优良品种和科学饲养防病技术。

2.4加强养猪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含量

畜牧业现代化需要养殖户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了系统理论知识的人才能切实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的畜禽产品。在今后工作中结合生产实际,以人为本,下大力气开展不同层次的科学养猪技术培训。全面认真实施千家万户科技入户工程,做好畜牧科技普及型培训工作。针对规模养猪户(场),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技术难点,建立健全长效培训机制,实行注册登记长期跟踪培训,深化培训内容,从普及型培训转向专业型培训。同时鼓励饲料兽药厂家和经销商结合产品推广开展科学养猪技术培训。要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努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理论与实践操作的能力。要加大对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密切关注国内外畜牧兽医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推广人工授精、生态养殖、标准化养殖等技术,全面提高养猪业的科技含量。

2.5加强防疫保健,确保养猪业健康发展

针对现阶段猪病十分复杂的现状,切实加强生猪防疫保健:一是积极争取资金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和防疫冷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免疫、检疫和疫病监测,突出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疫病的防控,落实强制免疫,强化内防外堵,确保不发生大的疫情。二是积极引导和指导养猪大户强化猪的防疫保健意识,把防治疫病资金用在防疫保健上,并制定切合本场本户生产实际的免疫程序,做到计划免疫,对一些新的病种有免疫防治。三是畜牧部门要根据养猪生产实际,强化疫病的监测工作,对近年来疫病监测中发现的新病种及时制定防控方案,开展早期预防免疫。四是将发展暖棚养猪与沼气池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工作结合起来,强化对粪水及其他污物的再利用,防止粪水污染环境。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一批利用养殖场粪污生产沼气和有机肥项目。

2.6切实增加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发挥养殖户、加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的同时,政府必须在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动物防疫、政策性贴息补助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对优质种源生产场应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农村认真落实母猪补贴和保险,对种公猪引进也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性补贴,以保障生猪生产的基础。二是建立生猪产业扶持和稳定发展基金,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规模养殖给予政策性扶持补助,稳定肉猪市场供应。三是加大科技推广,重点解决生猪养殖中的技术问题,如优良杂交组合筛选、提高母猪生产力、重大疫病监测防治等,帮助养猪者提高生产能力,节约生产成本,节支增效。四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安徽省有关生猪产业扶持政策,搞好项目筛选、养殖小区的验收完善和省级龙头企业的上报工作,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扶持。争取县财政资金支持,扶持生猪产业发展。

2.7积极推进生猪产业化进程

一是畜牧部门积极为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民牵线搭桥,使其形成发展合力,有效解决肥东县生猪生产中农户单打独斗、品种和产品规格多、饲养小规模与大市场难于衔接的问题。积极引导养殖户成立生猪产、销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形成合力,使养猪做到规模化、标准化。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和大型猪场投资建设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发展订单生产,形成“公司+合作社+养殖户”和“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养殖户”的经营模式,增强养殖户扩大规模养殖的信心。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争取在良种、饲料、加工等方面引进资金、技术、厂商,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积极扶持协会及经济合作组织和畜产品经纪人及营销队伍,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畜牧业市场化进程。四是健全和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建立专业交易市场,开通绿色通道,鼓励和支持生猪专业定点收购及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加强预警体系建设,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需求走势,正确引导生产和经营决策。

3参考文献

[1] 祁跟兄,胡永杰.青海省民和县养猪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养殖与饲料,2008(6):108-109.

上一篇: 古代文学小常识 下一篇: 现代经济管理基础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