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08 10:10:05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篇(1)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就是维护生态平衡。

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革命,又是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一、我国目前现状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由于近几年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突出,碳排放强度偏高,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了世界的20%,且还在逐年增大,但是碳排放空间却不大。能源短缺是先天的不足,环境恶化是后天的粗放利用造成的,这种发展模式,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从客观上来说,实行节能节排,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1 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摒弃以往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使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必然选择。

2 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将以往低技术、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逐步转变成为高技术、低能耗、高附加值的行业;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比较切实可行的措施。

3 发展低碳经济可促进我国区域结构调整,改变目前我国煤炭、矿藏等不可再生资源掠夺式开采的状态,减缓不可再生能源的枯竭;是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必由之路。

4 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人类消费能源、资源的必然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阻止全球变暖的步伐,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气候异常带来的各种灾害,从而缓解温室效应的恶化。

5 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充分利用碳减排、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开发低碳产品,有效提高我国低碳技术与产品的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

6 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为城市发展带来很多机遇。通过节能减排和生态城市建设相结合,促进和协调各地的优先发展领域,强化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经济竞争力。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几项措施

1 由政府主导,把相关指标整合到各项规划与政策中去,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开展行业、企业、城市、社区的低碳发展试点工作,以确定低碳发展模式,不能搞大帮哄,走形式,这样才能使“低碳化”能够有序发展,有效控制碳排放的增长率。

2 加快研究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注重应用法律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因为完善的机制,是促进节能减排和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如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可以使节能减排更紧密地与企业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3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感,要通过环保评估审查、提高准入门槛等手段,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节能减排目标是否实现是衡量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的成效的关键。也是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因此要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必须淘汰生产能力落后企业,加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

4 强化各级领导和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识,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对低碳的宣传引导,使他们了解低碳经济及发展低碳经济对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改变的意义。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和低碳的生活方式,做任何事都应适度、适宜、合理节约。

5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加强工业品的回收再利用,实现真正的循环经济体系的发展,而不是人们所理解的废渣利用、尾气回收等表层概念等。循环经济体系应如同人体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一样,是相辅相成的。

6 整合市场,鼓励企业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努力解决人才匮乏问题,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投入,大力开发低碳产品和发展低碳技术,并加速推广和应用。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7 以城市为单元开始实践低碳经济理念,有效利用土地和能源,制定实施我国城市的低碳发展战略,加强城市公共治理力度,促进建设发展低碳城市。

7.1要想使城市具有发展的活力、清洁的环境质量和便捷的交通系统、适合居住的绿色建筑、高效的低碳能源,首先要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这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篇(2)

关键词: 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特点;发展趋势

Key words: modern;urban economy;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5-0015-02

0 引言

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其中二、三产业繁荣发展,不断的优化其经济结构,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集中,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的地区经济。我国的现代城市经济在发展当中渐渐表现出经济总量高速增长,产业结构高度变换和生产经营高度集约的“三高”特征。并且在发展趋势之上显露出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经济国际化的两大趋势。对其发展特点和趋势的掌握,将有效的引导现代城市经济,因此对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发展特点的分析

1.1 经济总量高速增长 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经济总量高速增长为城市经济生活带来了繁荣和发展。和过去相比,如今的城市商品市场最为繁荣,人们的生活也最为富裕。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服务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为第三产业带去了巨大的活力。加之国民经济总值标准的普遍使用,综合性的描述出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能够较为直观和全面的了解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而进行有效的调整,促进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知识、信息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促使城市经济总量的内部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诸如咨询金融等产业,进一步的增长了城市财富。传统的以资金、规模、人力等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正在转变,科技对发展的有利推动越来越明显。掌握经济高速增长的特征和规律,有利于发展城市经济的有关人员及时转变策略,进一步的提高对人才和知识的重视度,正确的认识到如今的市场竞争主要就是进行人才的竞争。要转变和摒弃落后的传统观念,紧随新时代的新特征,进一步的发展知识经济。

1.2 产业结构高度变换 新兴产业的增加促进产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其增加的速度越快数量越多,相应的结构就会不断的进行变换和刷新,这是如今城市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常见现象。从两个方面来看其变换的过程,第一,第三产业在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当中,其内部结构变换多。第二,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不断的促进新兴产业产生和发展,进而使得产业结构发生变换。产业结构高度变换的基本规律是:第一产业在城市经济结构当中比例偏少,且不断下降,相反的二、三产业却不断上升,并且相较之下第三产业上升,第二产业降低。科技是促进其高度变换的内在动力。对其规律的掌握能够有效的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注重科技的推力,并且不断的推动科技健康稳定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1.3 生产经营高度集约 从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于知识和资金投入的密集性,进一步的提高产品当中科技和资金含量,进而从整体之上提高了市场竞争力。高度集约的生产经营主要有三大指标进行衡量与评价。第一,知识密集型。其中知识密集程度等于该项目所投入的知识或者技术价值,然后除以该项目所产出的产品的产量。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技术之上所花费的成本也将进一步上升,进而使得技术和知识的价值随之增加,相关人员对其的重视度也会上升。第二,资金密集型。资金的密集程度等于该项目产品所投入的资金金额,然后除以该项目产品的数量。第三,年技术进步速度。其主要是综合反映出企业在一段时间之内,其技术进步的速度。年技术进步的速度等于在一段时间以内,通过技术的进步所引起的产值增长速度,然后除以在该时间段内社会总产品增长的速度。如今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城市经济也要相应发生变化,满足时代的需求。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知识经济时代将在三十年左右时间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实现,到那时全世界大部分的人将从事服务行业有关工作。

2 发展趋势分析

2.1 城乡经济一体化 现代城市经济和传统的城市经济有所不同,从之前的城乡分离发展,到如今城乡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旧时的传统的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两者之间相对封闭,各自进行发展,而且两者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地位。而目前城乡经济一体化,更多的是强调通过互相合作、优势互补等,进而使之能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以此获得双赢的局面。城市经济在发展当中更多的追求通过生态化的发展,进而得到经济的快速进步。农村经济相对其而言,更加侧重于进行产业化的发展。要努力找到这两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进而互相推进。产业化的结果,使得农村不再只是依靠农业发展经济,而是以农业为基础进行对外拓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生态化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转型,不再只追求产值和经济效益,而是致力于三大效益的统一,即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把握好这一发展趋势,能够有效的推动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思想进行解放,转变传统落后的观念,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从而全面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针对城市经济的领导者而言,眼光必须长远,进行规划之时应该将城市和农村相结合进行考虑,以顺应时展潮流,推动经济发展。

2.2 城市经济国际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之上商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一个国家和一定的区域,国内市场已经渐渐饱和。城市想要寻求发展就只能不断的拓展市场,从区域走向国际,利用广阔的国际市场谋发展。这也是我国城市经济要得到进一步发展所必须要走的道路。此外,城市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种类繁多,有的数量庞大,仅是依靠一个城市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同时一个城市在各种资源之上的条件不仅存在差异性,而且在质量、数量、成本等之上城市与城市之间差异性更是明显。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进一步的降低发展成本,进行国际交换和合作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而且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种技术的进步,跨国际公司等的发展,为其合作提供了便利和可能性。通过国际化的合作和交流,选择的范围更大,寻求发展的机会也更多。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通过取长补短还能够和谐国际关系,寻求共同进步。面对如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世界经济已经被渐渐连成一个整体,对外的经济交流不仅是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一个大的潮流要求。把握好这一趋势,将有利于发展城市经济的相关部门和人员立足于该趋势进行发展规划,促进观念得到进一步的解放,转变传统的落后的小农观念,不断的吸收国际之上成功的发展经验。立足于自身实际,不断的在国际市场中寻求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发展现代城市经济当中渐渐凸显出三大特征,科技、知识、人才等不断的推动城市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同时产业结构也在进行快速的变换,发展类型从传统的粗放型渐渐朝着集约型转变,进一步加大了在资金和知识之上的投入,有效的提高了产品的整体质量。这就要求立足于这三大特征,并且抓住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国家化的大趋势,从而促进城市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淑霞.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

[2]谭啸.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D].辽宁大学,2012.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篇(3)

威海市生产总值以年均18%的速度递增,先后荣获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优秀 旅游 城市群、联合国“人居奖”等称号。坚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一、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坚持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生态建设,二者相互促进和互利双赢。主要抓四个重点。建立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和节约型产业结构。按照“抓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的发展思路,通过建设现代制造业、旅游度假和海产品加工出口“三大基地”,不断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积极培育 运输 设备、 电子 信息等“五大产业群”,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层次。优化生产要素投向。从资源小市的市情出发,优先把土地、淡水等要素向投入产出率高的优势产业、骨干企业、知名品牌集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加大技术创新,推行清洁生产,集约利用资源,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积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为避免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在产业项目审批上,坚决实行环境一票否决制,所辖三市综合经济实力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在经济长足发展的同时,城市空气质量全年有一半时间达到一级,达到了国家自然风景区标准。

二、城乡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在城市建设上,坚持世界精品城市的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 管理 、高水平经营,促进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相得益彰,努力打造“居住在威海、创业在威海、成功在威海”的城市品牌。突出抓了五方面工作。提升规划的龙头地位。树立“一体化威海”发展理念,编制覆盖全市范围的城市总体规划,促进中心市区与所辖市区间的对接,建设组团式的城市群。大力完善城市载体功能。围绕打造世界精品城市,以公路升级、铁路提速、港口扩建、机场开放为重点,展开了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坚持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推动城市的 公共 服务向 农村 覆盖,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形成空间结构融为一体、基础设施系统配套、生态环境相互融合、环境面貌各具特色、城乡 人口 素质优化的城乡发展新格局。积极稳妥地调整镇级区划。根据发展的需要,将原有的72个镇合并为50个,鼓励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聚集、转移,努力把乡村建设成城市的生态圈。优化整合 工业 园区。按照适当集中、形成规模、体现特色的原则,采取“小园拼大园、大园接大区”等方式,对全市的工业园区进行整合,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避免要素分散、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 投资 强度和产出水平。

三、生态改善与 环境 保护的关系。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篇(4)

中图分类号:G27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3-0118-02

1城建档案工作主要内容

城建档案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基础资料,是建设各主管部门依法实施行政管理、行政许可、市场监管和执法监督的重要依据,是抗震防灾、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信息,也是工程建设、维修养护、改建扩建、审计稽查、维护权益的可靠信息和凭证。城建档案工作就是围绕城市建设开展的一系列档案管理工作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保护、鉴定、统计、开发利用等,是城乡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务院《科技档案工作条例》(国发[1980]302号第二十八条,大中小城市都应建立专门的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特别是大中型城市必须建立城建档案馆,收集和保管本城市应当长期和永久保存的基本建设档案。小城市和县镇按照要求,也要建立城建档案馆或设立城建档案室,并配备专职档案管理人员。

2城建档案工作现状分析

目前,全国80%的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了城建档案室(馆),大中城市普遍建立了城建档案馆,负责收集、保管和提供利用本地区形成的城建档案,相当一部分城建档案馆(室)被赋予“城建档案管理处(办公室)”职能,指导监督本地区城乡建设档案工作,形成了“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工作体制。许多地方和部门以及建设单位,将建设项目档案工作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项目建设管理计划和工作程序、岗位责任制,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工程档案管理纳入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和备案管理程序,普遍推行“一书一证”制度(即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要与城建档案馆(室)签订《建设工程档案报送责任书》,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前要由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出具《城建工程档案验收合格证》),工程档案接收率达90%以上。城建档案馆(室)档案数量快速增长,各馆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备,如密集架、计算机、扫描仪、温湿度自动监控设备等,按照国家标准《城市建设档案著录规范》、《建设工程文件归档管理规范》和建设部颁布的《城建档案分类大纲》、《城建档案保管期限与密级划分》等一系列技术规范整理档案,档案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村镇建设档案工作开始起步,各地积极贯彻《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初见成效。

湖南省株洲市城建档案馆(城建档案管理处)2004年晋升为“国家一级城建档案馆”;县级城建档案馆(室)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逐步发展壮大。醴陵市2006晋升为省一级城建档案馆,攸县设立专门的城建档案馆,株洲县、茶陵县、炎陵县等建设局设立了专门的档案室。无论是人员配置、库房建设都相应的增加和扩大,整个县(市)馆藏由原来的几千卷上升到3万余卷。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各地各部门正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在这种形势下,城市建设事业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对城建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建档案工作面临新挑战,出现了新的问题和不足:城建档案的服务效能有待提高;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滞后;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步子不大,建设档案工作仍然停留在“收集保管型”,没有实现向“信息服务型”的根本转变。

3创新工作机制,积极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

挑战意味着机遇,问题就是机会。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立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主动服务工作机制,把城建档案工作推向新境界,使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立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城建档案工作的要求和当前形势,努力创新城建档案工作机制,积极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3.1 抓好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加强对重要数据的收集,将城建档案馆(室)建设成为城市建设重要数据的备份中心。

积极实施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全过程管理,即以项目法人为管理核心,以纳入合同为管理依据,以监理控制为重要手段,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专业主管部门、城建档案部门及项目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全方位参与下,实施事前介入、事中控制、事后稽查、验收把关的全过程控制的新的重大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国家对城市防灾抗灾,应对突发事件和反恐怖等工作十分重视,各城建档案馆(室)应紧密配合有关部门预防和应对城乡突发事件,一是做好重要工程包括重要建设、地下管线、人防工程、防洪工程等档案的收集管理;二是加强与政府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机构的合作,做好重点档案的备份和安全保管,建立紧急情况下重要工程档案的利用机制和受损恢复机制;三是加强对重要工程档案的研究分析,为制定应急预案和抢救方案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

株洲市城建档案馆在抓好重大项目档案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加大业务指导工作力度,工作人员经常性地深入施工现场,跟踪服务,及时介入,多方协调,进行业务指导,确保了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和及时性。2001年至2006年,全市共办理竣工验收备案项目1591项,重点工程210项左右,仅2005、2006年共收集重点工程档案约4000 卷。6年来新增入库档案约38000卷,为全市城市建设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3.2 加强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收集管理,将城建档案馆(室)建设成为本地区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信息中心。

地下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2005年建设部136号令颁布了《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各级建设部门要建立配套政策措施,纳入行政审批环节,把《办法》所规定的查询制度、告知制度、竣工测量制度、档案移交制度、预验收制度、档案动态管理制度、责任制度等,纳入规划管理、施工管理、备案管理相关环节,建立起各部门、各行业加强协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资源共享的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证各类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及时移交,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为城市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2004年,长沙市城建档案馆通过省、市人大出台了《长沙市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条例》,通过行政执法和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业务指导以及检查督促,推动了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工作全面发展。目前,全市包括引水、供水、排水、燃气、通信、电力等专业管线工程档案都做到了业务指导到位、档案编制规范、收集工作有力、报送移交及时;2005年至2008年共接收各类管线工程档案4000多卷;并根据城市隧道工程、轻轨工程的发展,适时跟进,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文件,主动提供优质服务。特别是在地下管线档案信息中心建设方面,长沙馆自2006年以来,通过市财政投入3370多万元,完成了“长沙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工程(一期)”,实现了地下管线信息的动态管理,把长沙市城建档案馆打造成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长沙市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的基础工作平台,充分展示了城建档案工作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3.3 推进城建档案工作信息化,实现由“收集保管型”向“信息服务型”的转变。

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正在进行战略转型,即从信息技术阶段转向信息资源阶段,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转向深入应用阶段,从数量建设阶段转向质量建设阶段,从粗放配置阶段转向集约经营阶段。档案是国家的基础性原生性信息资源,档案部门是信息资源大户,档案工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信息化工作,面对国家信息工作战略转型,档案工作特别是档案信息化工作必须转变工作思路,把重点转移到加快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作用上来。

当前多数城市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对城建档案进行管理,不少城市开设了局域网,有的开始建设数字化城建档案馆,但各地发展极不均衡,距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信息化服务”的要求甚远。各城建档案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居安思危,积极应对,国家档案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于2006年9月联合启动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试点确定了6个方面主题和16个试点单位,其中沈阳市房地产档案馆与另外两家单位联合承担“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的试点任务,要求对利用信息化手段、采取不同运行机制、运用多种形式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提供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工作进行探索实践、总结归纳。各城建档案部门应主动融入对接全国档案信息化工作,努力把城建档案馆(室)建设成为本地区建设信息资料中心。“十五”期间,株洲市城建档案馆先后投资60余万元,用于声像设备和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安装了局域网,开发了“城建档案信息系统”,建立了株洲市城建档案信息网站,逐步实现了城建档案收集、管理、利用、统计的现代化,结束了手工操作和人工查阅的历史。建馆以来,共接待查阅利用者36980人(次)、查阅档案35019卷,复制资料50000余份,为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也为全市各行各业及人民群众改扩工程、解决纠纷、补办手续、史志修编、新闻宣传等提供了大量服务,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 抓好村镇建设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切实把国家基础实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水利、道路、电网、通信、安全饮水、沼气等设施建设,集中力量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改造。各地建设规划部门必须加强与档案、民政、农业等部门的合作,将村镇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纳入三农工作、村镇建档工作,进一步纳入村镇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施工管理、备案管理程序,保证村镇建设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开发利用。

对株洲市各县(市)村镇建设档案工作来说,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提高工作人员素质。特别是在镇一级,一定要指定专人负责,目前镇域规划建设发展很快,建设档案工作要跟上新农村建设步伐,不能留下空白。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硬件配置,落实工作场地和档案保管库房,配备必要的工作设备设施,改善技术工作条件。三是要进一步争取领导重视,努力用好地方政策,以有为争有位,不断打开工作局面。四是要进一步营造城建档案工作一盘棋的工作氛围,加强市、区县(市)、镇建设档案工作联动,建立信息员队伍和工作网络,开展业务培训,加强横向交流,增强建设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整体实力和成效。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篇(5)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1

作为县级街道的一名工作人员,我所在的城市是国家的三类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但经过几年来基层经济工作的开展,我深切感到在经济不断发展中,遇到许多瓶颈。粗浅感到经济不能只从数字上体现,应该是它相关各项指标的求同平均数。经济应该是长远发展、消除瓶颈、稳步推进。

经济从长远来看,不只是数字上的增长率是多少。我们这种小地方1个区有时经济指标竟能达到15%以上。这么快的经济数据让人浮想联翩。经详细的跟踪调查,我认为主要有引进强污染企业以牺牲周边居民环境生活为前提增长经济;有大面积房屋拆迁改造房地产拉动为前提经济增长;有开采资源造成大量落后产能为前提,使经济快速增长。虽然经济增长率居高不下,但造成经济增长率居高位的同时,物价水平不断攀升,拉高居民平均工资标准,造成不但生活物资水平价格提高、房地产价格更是居高不下。虽然经济增长率提高很多,但实际生活水平增长则远远滞后。造成经济增长率只是数字上的变动,而忽视了经济的长久动力,是要持续稳定增长,是要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经济要增长,那么如何既要拉动经济增长,并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又要立足长远,为子孙后代留下财富。就要立足地域,挖掘产业优势,将科技兴企放在首位,利用高科技,开发能源物质的利用和再利用,充分调动各方面人才、不惜重金引进人才,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加企业健康的经济效益来拉动经济。我从以下几方面详细阐述。

第一,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迅猛发展。我们这个三线小城市房价亦年年攀升,使得资金大面积倾斜到房地产业。同时,银行对于房地产贷款额度大大增长,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门槛高。那么在内蒙古今年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中也提到,地方政府要保护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不断加大扶持政策力度,同时做到政策要公开、透明,给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融资环境,助推企业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第二,促进、保护第三产业(服务业)健康、有序迅速发展,国家几年来在减轻审批手续、资金扶持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工作,地方也应该紧随其后。尤其是内蒙等落后地区,更应在经济、服务等政策上大力倾斜。不断完善各项扶持税收等配套改革措施,将好的政策落到实处。

第三,加强用人制度改革,将劳务用工监管落实到位。虽然用工是雇用双方达成平等意向、待遇和效益相挂钩。但如果监管不到位或出现雇佣双方矛盾时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公平的解决,那么就会造成双方利益损失和信用危机,造成用工环境恶劣。一边是用工荒,一边是失业率高。就业环境不平衡。从目前情况看应从以下三方面来改善:1.是劳资双方要签订用工合同,同时强制用工单位要确保为雇佣人上养老、医疗、失业等保证基本生活的保险。否则不允许雇佣人员。从法律层面约束企业用工。保护打工者的利益。2.是政府等相应劳务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管作用,不能只是个摆设。同时用工仲裁部门也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处理矛盾和问题。发挥效率及公平。间接改善用工环境。3.是从税收层面给予良好信誉的企业以奖励性优惠政策,鼓励积极用工,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保证企业人员的稳定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使用工环境有序、健康发展,是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的有利保证。

第四,加大污染治理,注重环保,打击假冒伪劣盗版力度,改善企业的竞争环境。扶持企业走健康发展道路。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山西某大企业向外排放生产废物,将附近居民生活环境破坏。其实,大家也看到相关报道不少。我觉得这是有它积极的一面,说明我们老百姓的环保意识提高了,社会开始重视环保了。但从这些报道中也不难看出,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或是管理不到位,没有意识到污染造成环境危害是极其严重的,是不能容忍姑息的。应得到法律严惩。这即是保护企业的生存环境,也是造福百姓的应有措施。做人民满意、实实在在、稳定发展的支柱型企业。才能可持续增长经济效益,为提高地方经济总量服务。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篇(6)

人们对于如何处理体育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一直争论不休。一种观点认为,城市的发展决定了体育的发展,只有城市的综合实力上去了,经济富裕了,体育事业的投入才会加大,群众体育活动才会大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体育的发展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可从奥运会和国内外一些城市的经济发展中找到答案。事实上,体育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复杂的,随着城市规模的大小、城市发展程度、政府和城市居民甚至企业家的体育意识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一、体育经济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现状

研究体育经济与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关系,必须明确“体育的基本内涵。就国际公认的“体育”概念,它的内涵可分为“大众体育”和“运动竞技”两大部分。我国的竞技体育自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为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城镇居民“大众体育”的发展却不容乐观,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

1.居民对健身意识热情不够

居民的健身思想观念意识,兴趣和热情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改善休闲和娱乐的时间相应的增加,人们的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目前居民的健身意识却令人堪忧。虽然受到某些客观因素的限制,但多数人的锻炼热情不高。

2.各城市的体育基础设施水平和利用率较低

城市居民人均活动场地严重不足。从全国的体育场馆开放和经营情况来看,体育场馆数量和利用率水平还是很低。我国目前体育场馆远没有达到国家相应的建设要求水平,同时缺少体育社会辅导员的帮助。这些均无法满足城镇居民对体育健身的要求。大城市主要是省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是高校、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集中之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水平较为发达,基于城市现代化的需要在资金的投入以及体育场馆的修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中、小城市,特别是乡镇所无法比拟的。作为社区、居委会、乡镇的体育健身中心和健身点,由于经济条件的因素,发达城市和较发达城市及不发达的地区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

3.城市居民的健身活动消费水平差异

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指标“体育消费”,在我国还处于相当低的状况,人均体育消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仅为0.5元,而我国的邻国日本达到了20元人民币的水平,虽然我国居民娱乐、教育文化费用的支出,从1985年至1997年的12年间,占工资支出的比例提高了2.6%,但是增长的幅度还是不快,并且地域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从全国的形势来看,大部分中部或西部的中型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居民的体育文化水平还远低于全国消费水平的平均值。

二、体育经济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1.发展体育经济对城市建设的积极作用

发展体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发展体育对推动城市综合实力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从经济学角度看,体育在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与国民收入上,比其他高投入的经济部门具有更大的发展优势。发展体育经济对城市建设的积极作用有以下四点:(1)发展体育经济可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2)发展体育经济可以提高城市的实力和形象;(3)发展体育经济可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4)发展体育经济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2.体育经济给城市现代化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

虽然体育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经济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动力,但是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一是浪费。竞技比赛大型体育场馆的专业性很强,不适合大众体育活动,因此在使用完之后,很可能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造成浪费。因此在发展体育的时候,应当注重可持续发展。二是污染。在短时间内在城市聚集,打破了城市的平衡,超出城市的负荷,人流聚集带来的空气污染、噪音、废物垃圾等,给城市造成污染。三是如果运作不好,会带来商业风险。如第21届蒙特利尔奥运会负债20多亿美元,不仅没有带动经济发展,反而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三、体育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

1.体育经济开发应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共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体育经济开发应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共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每个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文环境,以及历史渊源都有各自的特色,具有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气质。因此体育开发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人们的心理特征和人文特征,真正做到全民参与。另外,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地貌特征和气候特点,因此应优先发展适合自身条件的体育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

2.体育经济的开发要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我国地区经济差异也带来了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以沿海地区和中部省会为中心的周边经济发达地区,应利用其综合实力优势,大力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及体育基础设施普及,大力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同时还要适当发展高品位的体育项目,以提高城市品位。在体育产业领域,利用其技术、资金等优势,以高新技术为主,增加体育产品的附加值;利用地域信息快捷的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国内市场,最终形成体育与经济同步发展的格局。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人口众多、资金匮乏,应结合实际,发展适合大众群体的体育项目和产品,同时在辖区内为群众建设并完善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少数民族地区应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和经济情况,大力发展民族传统项目,选择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体育产业,实现经济与体育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仪煌:体育与环境[J].福州大学学报,2001(3)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篇(7)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经济效益;统筹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园林作为城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城市的环保、绿化、生态调节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今我国许多城市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统筹并且促进其更好地协调发展。因此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得到更好地贯彻,本文着重探讨了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统筹的发展。

一、优化城市园林布局和结构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优化城市园林布局和结构以及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等工作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为了更好地提升城市整体环境所进行的优化工作。通常来说这些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优化布局结构、优选城市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发展垂直绿化提高城市绿量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优化城市园林布局和结构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

(一)优化布局结构

布局结构的有效优化是更好地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重要前提。通常来说城市园林布局结构的有效优化可以更加合理地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布局并且有效提高城市中绿地的利用效率同时有效增加城市中的整体绿地数量,从而在提升绿地利用效率的前提下更好地使城市中有限的绿地资源发挥其应有的效果。除此之外,在优化城市园林布局结构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应当注重生态原则的有效利用并且对绿地中的乔灌草复层结构进行合理布局并且使各植物种群间相互协调与此同时更加充分地利用自然中提供的光、空气、养分、水分等宝贵资源,从而更好地促进城市绿地防风固沙、降低噪音、净化空气等方面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优选城市园林中的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中植物配置是否合理将会极大的影响到城市园林功能的发挥。因此工作人员在确定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应当对这一配置进行合理的优化与优选。通常来说合理的植物配置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城市园林的景观价值和绿化价值以及生态效益,而且可以有效减少相应的管理费用。除此之外,在城市园林中的植物配置的优选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根据当地的具体生态环境出发优先选择具有抗污 染、吸尘能力强、抗干旱、耐贫瘠、耐粗放管理的植物,从而促进城市园林布局难度和管理难度的有效降低。

(三)发展垂直绿化提高城市绿量

由于城市人口较为集中并且用地面积紧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城市园林进行有效发展则离不开垂直绿化工作的有效进行。众所周知垂直绿化的有效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并且这一增加并没有造成用地面积的增加,即通过屋顶、阳台和立体墙面等设施的有效应用增加了整体绿化面积并且更好地增加了相应设施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垂直绿化措施的有效应用还促使有害气体得到了合理吸收并且更为有效地对噪音进行了隔离与此同时起到了更好地降温作用并且缓解了城市固有的热岛效应。

二、利用绿化的环境功能实现其经济效益

众所周知环境的有效保护和绿化的合理进行能够促使生产环境的有效改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的整体生产力。例如在国民经济的生产流程中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其发挥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与此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因此在现今的许多城市中城市规划者与管理者都开始注重以绿引资,因绿兴市理念的有效应用,即通过环境的有效改善与绿化的有效进行更好地吸引投资者、旅游者,从而更好地繁荣了当地经济并且改善了居民整体生活环境。以房地产为例,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者在城市绿化的大潮流下主动进行绿色环境的有效改善,从而促使了楼盘整体质量和销量的有效提升并且实现了开发商与居住者的“双赢”。

三、绿化管理法制化兼顾城市绿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在提升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绿化管理法制化的进行与此同时更好地兼顾到城市绿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有效协调,这主要体现在加强维护“绿线”的严肃性、养护管理法制化、市场导向的有效进行等工作上。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绿化管理法制化兼顾城市绿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一)加强维护“绿线”的严肃性

“绿线”的有效维持使促进绿化工作与环保工作合理开展的基础与前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绿线”的有效维护是比 “绿线”的合理划定更有难度并且执行更为复杂的工作。通常来说绿线的划定需要拆房建绿工作的有效进行而“绿线”的维护就需要法制、体制、道德等全面性工作的有效支持。除此之外,在加强维护“绿线”的严肃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其严守规划并且坚持依法进行工作,从而更好地促进“绿线”维护工作严肃性和可靠性的不断增加。

(二)养护管理法制化

养护管理法制化是绿化管理的重要内容。通常来说养护管理法制化工作的进行需要对城市中的一切绿地、树木进行系统化、法制化的养护管理,从而更好地促使其茁壮生长并且有效发挥绿化效益同时合理提升城市绿化水平与此同时更好地巩固绿化发展的成果。除此之外,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即使是绿地、树木的所有者也不准无故损坏树木或者侵蚀绿地,这些法律法规的有效制定与执行为绿化事业的发展树立了坚实的法律屏障。另外,在养护管理法制化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制定不同的养护质量标准并且将绿化养护管理的责任有效落实到具体单位或者某个市民中去,与此同时更加有效地兴建绿化养护企业并且合理开发绿化养护市场与此同时有效实行集约化经营,从而促进社会绿化养护管理法制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市场导向

在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统筹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并且确保城市绿化产业的发展与市场的发展趋势与导向是相符合的。例如随着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统筹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全社会对于绿化建设和城市园林发展进行的投资以及城市居民对于绿化的消费都是通过市场进行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和绿化、园林有关的企业都进入了市场并且促使这一市场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其中包括了园林规划、园林设计、园林技术、绿化施工、绿化材料生产、机具肥料药剂生产、绿化养护及游览服务等工作。无数的企业在这些环境中进行竞争与发展,从而在提升绿化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环境保护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与经济效益有效统筹的实践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对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理念有着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的有效进行促进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得到更为有效的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军.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筹发展研究[J].科技信息.2009,9(16):55-57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篇(8)

一、前言

城市,无论大或小,必须能够包容最好的、最全面的创意想法和来自城市周边的人才。为了变的更具竞争力,城市需要设定目标如何有效的使用所有资源,包括经济、政治和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为了成功和获得并维持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城市必须重视创意和文化潜力。

城市一直都是文化和文明的中心,也是创意的中心所在。但是现在城市面临着众多挑战(基础设施、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必须要有一个新范例出现来改变现有的城市管理。创意城市是更好的生活、工作和娱乐的地方。也是鉴别人才、企业和创意的投资优势的地方。

二、创意城市:创新、研究和发展

描述城市经济发展的持续性通常利用一个核心特征的增长,例如效率、产量、流动性。在知识社会和知识经济中,定义的新经济元素已经把创意和创新(包括社会创新)作为成功和长期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

正如城市商业的成功将取决于创意。创意城市将成为创意人群、创意商业和组织的家园。然而,创意城市并不是自发产生的,他们需要有创意的人群领导。创新、创意、设计、想法和概念正在越来越快的成为推动发达和发展中经济强有力的引擎。

创新和创意对于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必要的。若干核心条件确保有创造力的创新,同时鼓舞经济按照当地的水平增长:知识产权强有力的标准和有效的实施;充满活力的竞争;利于投资的稳定的经济、法律和社会环境;有力的持续的基础研究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提升科学创新交流的政策和机制;道德规范;强调各阶层和各类型人群的终生教育学习。

三、创意城市应具备的条件

大多数创意城市的策略是艺术策略。然而,有太多的商业创意出版。但几乎没有解决城市问题和城市发展的创意作品。

1.适合的人才

成为创意城市,不仅要有信息和创意还要有合理使用它们的能力。从长远看,内生和外生的因素决定了竞争优势,能够吸引到适合的人才决定了持续的增长。纵观历史,许多名人不仅是天才的科学家还精通医术。比如爱因斯坦就是个小提琴家,伽利略是个诗人。对于创意城市,通过把那些资源很好的利用产生新的财富能够促进用一个清晰的视野更好的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

2.城市创意的文化

城市创意文化的目标是接受学院教育的年轻的核心领域的专家,比如科学、工程、艺术、设计、娱乐、计算机运作和媒体,因为他们引领了如活方式、与众不同的购买习惯。城市自身不仅要对商业,也要对劳动人口更有吸引力。

城市创造力需要一个道德框架去驱动城市前进并提供好的生活质量。这需要关注软创意,它能培育城市和城市的文化生态。

3.城市的文化继承

创意的能力是由文化决定的。许多城市都存在贫苦地区,这些地区遭受情感、社会和环境诸多问题,需要新的城市的复兴。改善这样区域的生活质量成了政策制定者的重大挑战。

2004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全球联盟了《创意城市网络》。这个网络联接了创意城市以至于可以在全球的层级上分享经验、了解如何去做、商业技能的锻炼和科技。这鼓舞了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文化产品的多样性、就业的产生和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塑造了创意城市基础的有效的创意循环也促成了新经济的产生。

四、东南欧创意城市发展

“英国和东南欧论坛”是由英国文化委员会为了东南欧发展所促成的,是由英国文化委员会建立的,包含一些有代表的有文化产业和有创意潜质的东南欧城市,有阿尔巴尼亚、波西维亚-黑塞哥维娜、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科索沃、马其顿、罗马尼亚和塞黑共和国。

论坛有三个组成部分:人口和政策,青少年行动项目,创意产业。这三个部分各自产生了自己的计划,但是他们都鼓励合作,并试图在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的学术政治背景的年轻领导人之间建立联系。区域联盟与英国的合作是该论坛的关键。东南欧创意城市网络是创意产业部分的一个计划,这需要大量区域内的城市发起并支持创意产业的理念,具体通过创意展示、艺术商店、研讨班和为当地政府和当地商业团体制定的具体规划。

在布加勒斯特、克鲁日、雅西和蒂米什瓦拉中,雅西成为了罗马尼亚创意城市的代表。在2004年10月28日举行的英国文化委员会罗马尼亚会议中,雅西成为了东南欧网络中的一员。2005年3月13日至18日在普罗夫迪夫举行了会议之后,建立了东南欧创意城市网络。在2005到2008年间,为了关注地区创意潜力和试图建立共同目标及利益,所有的城市都了各种或大或小的计划,使得发展的重要性和支持创意产业对于全国和区域的公众变的显著了。

基于这些成功的案例,已经定制了一些关于形成创意城市的指南,是创意部门的经济潜力和城市提升的需要。为了能够评价计划的成果,从一开始就强调目标的设置就显得重要了。雅西的团队从以下的方面入手:

(1)为发展雅西的创意产业建立一个当地的区域合作组织;

(2)依靠英国的经验,使用普遍的方法论与其他东南欧论坛成员进行计划研究;

(3)展现创意产业成功的故事支持雅西成为创意的中心;

(4)提高对创意产业概念和创意产业在区域发展中所处角色的认识;

(5)创建一个由创意产业专业人士、政治家、商业团体、公共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组成的当地网络。

五、雅西创意产业的计划

关于雅西的调研所使用的方法论是2005年6月在斯普利特(克罗地亚)会议上形成的共同准则,该研讨会是以“英国-东南欧论坛”的框架组织的,称作“设计创意城市”。

由于这个部门专注于私营部门,因此调查了以下方面:媒体和出版、设计和广告、时尚、建筑、音乐和电视。在公共部门中,专注于由当地或者中央预算资助的机构,包括:大众媒体、艺术、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与英国的研究相同,私营部门中的经营者也已经在使用商业分类指数。罗马尼亚的国家经济活动分类指数是根据欧盟的通用方法设置的。

进一步说,它提供了一个客观分析的标准的有利条件,同时它将在共同的基础上允许进一步的社会学和统计学的评估。这将帮助雅西的公司更好的了解彼此也会帮助他们创建合作网络,有潜力的投资者将确信雅西提供了友好的营商环境,乐意去投资到创意产业,当地职权部门将支持这种活跃的有盈利性的部门。最后,所有调研的成员和包括指南的创建者的出版队伍都表达了希望指南能够通过学习英国的模式引导雅西走出惰性的怪圈,朝着过去辉煌的文化、企业家精神和动态的管理方向发展,使城市繁荣创意发展,将文化带到雅西。

六、结论

通过上文可了解创意城市最重要的元素是:

1.不仅艺术家、科学家、工人和手工艺者应该进行创意工作,全体市民都应该加入到创意活动中来。鼓励有使用价值的产品、有价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必要的,同时改善工厂和办公的环境。

2.为提供科学和艺术创意活动的大学、技术学校、研究机构、剧院、图书馆和文化机构提供基础设施。

3.环境政策是关键,它保护了历史的遗产和城市的环境同时提升了环境的舒适程度。

4.城市需要有好的平衡的经济基础,以支持能够持续创新的地区。

5.就公共管理而言,创意城市是由在公共财政管理下完整的创意城市政策、统一的产业文化政策和环境政策组成的。

参考文献:

[1]Cooke,P., Lazzaretti, L. (2007) Creative Cities, Cultural Clusters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Cheltenham: Edward Elgar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篇(9)

旅游产业是从事旅游活动的经济产业,是企业性质的经营行业。旅游业对游客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在满足游客这些要求的同时,从事诸如饭店、宾馆、商店、车船的旅游行业也获得了盈利。可以认为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和收入的增量都是由旅游者的直接消费引起的,为了满足游客的直接消费,旅游直接影响的行业又带动了相当一批其他行业的发展。然而,从旅游产业结构看,旅游直接关联的行业中,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发展不平衡。从对GDP的贡献度而言,游、购、娱三个方面的贡献度最大,然而这些方面仍然是扬州“水文化”旅游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城区河道沿岸的生态绿化配置、商业旅游型建筑、广场娱乐设备和休闲疗养设施项目极其匮乏,旅游商品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这些都影响了整个滨水地带旅游活动的综合产出效应。

扬州城内水休闲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优势,构建“水文化”休闲格局

积极做好水文化休闲设施及经营场合的系统整合工作,让水休闲营业场所和旅游景点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在扬州城区水域沿岸的商业设施建设上突出旅游休闲功能,招商模式充分考虑游客的其他旅游消费需求,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消费模式。城区游览水域的休闲设施布局除突出质量意识外,还要注重扬州当地的水文化特色。因而,水休闲产业与“水文化”旅游的充分融合既要按照常规的发展模式,搞好城市休闲广场、水文化特色商贸中心、体育健身场馆等文化、保健、娱乐设施的建设和休闲社区的建设规划,更要发挥滨水居民生活设施在旅游产业中的效应。此外,要更好地促进城市“水文化”旅游与水休闲产业间的有机协调,如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放开水文化休闲市场的准入条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资水文化休闲产业,开发水休闲资源,兴办水文化休闲企业,充分利用扬州人居大环境和民间资本活跃的优势,大力吸引民资进入水休闲领域,扩大休闲产业的对外开放,同时通过引进投资和发挥知名品牌的示范效应,提升扬州休闲产业的档次。

(二)完善水休闲产业体系,延长休闲产业链

集合城区水域的要素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以拓展旅游领域,增强旅游吸引力,这样也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优势的发挥。除旅游和餐饮消费外,文化、商务、娱乐休闲等相关旅游享受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这也要求旅游接待地适时建设相关场所、完善旅游服务形式。因此,集中力量保护性开发高知名度的景区景点,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增强核心竞争力;开发一批具有扬州地方特色和水文化价值的旅游纪念品和商品,完善一批有地方特色、适应当代人消费观念与潮流的娱乐休闲设施和产品;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旅游从业人员,是今后水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此外,旅游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应该保持一定比例才能协调发展,扬州城区水域的关联产业间要实现良性互动,除了在数量结构上要协调,更要在层次结构上协调,还要加强旅游景点同旅行社、饭店、餐饮、交通等行业的衔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水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

完善交通站点与水域景点的互通联系工程,规划开设区域旅游专线;在交通枢纽及旅游景区景点协调好停车场所,根据淡旺季变换更替停车场地的规模及费用;设定区域级旅游集散网络自驾旅游租赁服务网络,提倡快捷型联网售票模式;建议加强游客信息服务中心、停车场、道路标识系统、通讯、休闲娱乐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并不断完善水域景区景点的服务设施,比如建立双语指示标志体系等。树立大旅游的产业集群意识,摈弃旅游收入等同于景点门票收入的错误观念;着眼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加强城区滨水地带各种休闲设施的建设,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提高居民居住、游客旅游的满意度,增强城区水域在周边乃至全国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形成错位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扬州体验水上休闲旅游。

宁镇扬联动发展的优势及缺失性分析

(一)联动发展优势分析

宁镇扬三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融合南京“博爱之都”的沧桑、镇江“城市山林”的雄奇、扬州“淮左名郡”的秀雅,宁镇扬具备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优越条件。可在借鉴长江三峡、环太湖、环渤海等地区旅游合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突破体制障碍,以长江、运河、大桥为纽带,推动建立三地旅游协调机构,成立宁镇扬旅游行业协会,联合编制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联手强化合作营销、联手推出主题线路、联手打造旅游交易会、联手共建信息平台、联手推出服务承诺、联手统一旅游交通标识,建立要素配置、旅游信息、旅游交通、市场营销、行业管理一体化,实现区域内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共同放大宁镇扬名城效应。同时,主动开放扬州对宁镇两地居民的旅游年票,促进宁镇扬三地早日实现旅游年票同城待遇。

(二)联动发展缺失性分析

政府间的合作相对较少;区域内尚未考虑到中长期规划,而且缺少产业的融合性;区域旅游合作缺乏鲜明的整体形象设计,尚未形成板块内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旅游资源特色各异,但规划缺乏整体性,开发缺乏合理,不仅产品不够丰富,而且资源旅游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品牌形象不够鲜明,旅游产品开发不到位。因此,在未来的宁镇扬经济板块水休闲旅游产业整合中,宁镇扬区域要充分利用空间上的整体性、文化上的同源性和资源上的互补性,尽快利用现有的水文化旅游资源设计出更全面的水休闲旅游产品,创新水休闲旅游产品组合,规划精品旅游路线,营造鲜明城市水文化旅游形象。

宁镇扬水休闲旅游的开发战略与模式

(一)优化宁镇扬区域水环境整治工程

编制与实施区域供水水源保护规划,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严格控制水源地有机毒物等污染物排放,集中整治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共同提升区域河流环境质量,加强区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坚持厂网并举、管网先行,加快区域规模化、集约型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创新环境保护政策与制度。推进环保协同执法,建立健全保障宁镇扬经济板块生态安全的监管体系;按照建设沿江生态风光带的要求,积极推进宁镇扬三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通过在区域共同政策实施中采取税收、统计转移、项目投资等形式对可能带来的地方利益损失进行补偿。

(二)合理化开发国内外水文化休闲旅游客源市场

1.针对性的对国内外客源市场进行调研,同时根据国内外客源的差异性心理特征细分客源市场。宁镇扬沿江地区的旅游城市可进行联动开发,对国内外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三个层次的入境旅游目标市场进行有针对性地调研,同时明确并选择合理的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和推广相应的旅游产品,在稳定一级客源目标市场的同时,努力开发二级和三级市场,做到“主次性开发”、“前后性到位”和“同步性完善”。

2.丰富旅游产品,最大程度的满足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多元化心理需求。首先,从整个宁镇扬地区的入境旅游市场来看,观光休闲和会议商务在宁镇扬入境旅游目的中占有主导地位,其中观光型休闲旅游已发展得相当成熟,由此应着重开发其多元化参与性休闲旅游活动。此外,要不断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来满足不同客源地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如滩涂观光、宗教文化游、美食旅游、考古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工业旅游等。要根据不同级别市场中客源的心理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开发能满足国内外不同客源需求的特色水域休闲旅游产品。

3.友好联络国外客源地的旅行商和媒介人士,鼓励全员促销和内部促销以拓宽销售渠道。宁镇扬地区的旅游部门应同国外旅行商及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邀请其做考察旅游并认真做好海外记者和旅行商的接待服务工作,借助媒体和旅行商的力量来开发市场,从而不断拓展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此外,开创区域联合促销,并鼓励全员促销和内部促销——旅游相关部门应重视对宁镇扬地区的旅游从业人员和居民进行旅游宣传教育,做好“内部营销”和旅游企业内推销工作,使广大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能树立起宣传促销的意识和观念,掌握相应知识和技巧,并形成随时随地进行品牌宣传促销的行为习惯。

4.重视宁镇扬地区对国内外客源的接待工作,完善旅游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要在国内外客源市场中树立形象与品牌,除了积极主动地向外拓展外,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完善自己的旅游软硬件建设——做好一条线的“流程服务”,要求直接提供旅游服务的单位、设施与以间接方式参与旅游服务过程的单位、设施总体平衡;建立健全宁镇扬地区的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标准,提高区域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力求为国外游客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保证是配套齐全的旅游设施,这要求我们在注重软环境的同时,完善设施以更好地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

(三)创新开发水文化休闲旅游的战略模式

1.创新“网络”战略模式。完善“交通网络”建设——京杭大运河和长江汽渡沟通着宁镇扬地区,润扬大桥的通车更使两地区间的交通变得更为便利。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312国道、宁启铁路、宁通高速公路、宁通一级公路等不仅沟通了宁镇和宁扬,而且使宁镇扬三地区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化的交通网络。此外,南京禄口机场是宁镇扬共同的航空港、常州机场成为镇江与扬州的后备机场、沪宁高速铁路的筹建等更将宁镇扬三市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发展区域旅游创造了极为优越的交通条件。优化“互联网络”建设——首先,完善旅游网站关于“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专栏,提高信息更新速度,开辟区域论坛及俱乐部专栏,用“多语言模式”组织国内外旅游爱好者参与讨论,同时也应设立反馈栏目以让旅游部门直观地了解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修补及改进措施;其次,应邀国内外知名旅游网站的合作,制定适当的旅游网站合作推广计划,统筹安排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的宣传促销信息的传播,“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旅游形象的塑造、网上口碑、网上舆论的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全方位提高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和享誉度。最后,要吸纳国内外著名区域规划理念,使宁镇扬区域的水休闲旅游规划与整个区域中的城市空间发展、项目建设、行业发展、产业动向等紧密结合,同时规划要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要符合市场动态深度分析宁镇扬沿江区域旅游的走向和增长空间。

2.创新“多元化融资”战略模式。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保障,投资体系应实行多元化进程。首先,树立运营区域的宏观理念,结合市场机制及财政手段盘活存量土地,深化水休闲旅游资源的建设工作;其次,依靠民主决策,引导区域居民通过专题事项讨论来增加投入;再次,通过有效开发区域水休闲旅游资源筹集建设资金,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区域旅游事业建设,包括水域空间资源的有偿开发、堤岸绿化经营权的拍卖、广告经营权的出让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另外,利用诸如南京国际梅花节、镇江金山文化旅游节、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推广,发挥宁镇扬水文化休闲品牌效应,同时改革区域投融资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体系,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本投入到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中来;最后,鼓励个人和组织通过海内外良好的商业联系,积极介绍和宣传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投资的市场机会和前景,区域政府或协会组织对于积极招商引资的人士和组织根据资金到位的比例予以重奖。

3.创新“营销管理”战略模式。区域营销管理中政府始终处于指导地位。现阶段,政府合作仍停留在表面阶段,需要我们做更深入的工作。比如,涉及不同行政区域的宁镇扬水休闲旅游联合营销,其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模式、组织结构、实现机制等的构建。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联合营销政策的制定、联合营销策略的组织与协调等方面都与宁镇扬相关政府推动分不开。政府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势在必行,它也是整个宁镇扬旅游圈发展的前提所在。此外,作为权威的政府机构,宏观的战略眼光必不可少:首先,应从战略的角度认清联合营销的重要性,并能逐步建立宁镇扬地区水文化休闲旅游联合营销机制;其次,以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品牌为契机,促进旅游联合营销与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发展并建立相互信任机制,以便今后更广义、更深入的合作;再次,抓住机遇,利用2008奥运、2010世博会加强国际营销,在重要的国外客源市场上树立区域国际形象;最后,应注重宁镇扬地区联合营销人才的培养,加强区域内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4.创新“区域政府管理”战略模式。通过近年来召开的宁镇扬区域旅游合作年会,宁镇扬地区开始筹谋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一个专门的区域旅游管理机构,主要承担区域内资源开发整合、景区规划设计、产品市场营销等工作。区域管理机构的组建将会推动宁镇扬城际旅游直通车的开通,同时保证宁镇扬地区旅游景点的年票互惠。此外,宁镇扬区域城市联手进行境内外旅游宣传促销,其中境内主攻武汉、重庆、成都、安徽市场,境外主攻日韩、东盟五国市场,依托省旅游局完善欧美市场等等。宁镇扬区域城市达成共识,将共同强势推进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资源开发一体化、旅游配套服务一体化和组织架构一体化,实现无障碍旅游和无间隙服务,以此来推动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产业的系统规划与发展。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篇(10)

浙北

接轨

上海

近代上海开埠后,凭借其地理、经济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取代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第一大港和中国举足轻重的经济中心城市。邻近的浙北地区作为其主要腹地之一,积极利用上海城市经济和外贸经济发展带来的有利形势,加快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水平的提高,从而继续在全国农业经济发展中保持领先的地位。围绕上海外贸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这一中心,浙北地区大力发展农副业,积极扩大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形成几个生产相对集中的农产品专业生产区,并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和市镇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上海开埠后,本地区调整了传统的以国内市场为主,以丝、棉织造为核心的农村传统手工业生产模式,积极依托上海,开托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贸易,促进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型,密切了上海都市和浙北农村双向互动的经济关系。,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剖析历史时期浙北地区社会经济接轨上海城市经济和贸易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阶段,可从一个侧面,展示“长三角经济圈”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同时,也为浙北地区及其它地区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搞好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经济大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一、 依托上海,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浙北地区主要是指湖州、嘉兴两市。本地区地处杭嘉湖平原,历史上便是著名的蚕桑产区。因对外通商的限制,近代以前本地产品以内销为主。由于广州一口通商,造成浙北地区的生丝出口须长途运输运至广州,运费成本极大,利润微薄,制约了本地产品的出口贸易,本地区产品主要依赖国内单一市场,制约了本地相关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商品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所谓“在海通以前,销路限于国内,仅供织绸之用,即今日所谓之用户丝,其行销范围既小,营业不盛。”。①开埠前后,上海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优势被外部世界充分地认识和重视,它处于中国海岸线的中点,长江的入海口方便效能条件——沿海航运、长江航运和内河航运的四通八达;拥有广阔的腹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长江为纽带的整个长江流域的大腹地,在对外贸易的带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开埠后,上海被推上了中国向世界开放的中心。上海开埠后,作为一个通商口岸,发展需要大量的出口物资为后盾,而当时国外对我国的丝绸产品特别青睐,因此浙北在丝绸资源方面的优势在上海具有特别的竞争优势和前景。

上海开埠后,在发展对外贸易中地位和作用迅速凸现,使得自明清以来积累起来的浙北地区以丝绸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潜力、张力的实现有可能。自明清以来,立足于本地蚕桑业发展兴起的乌青、练市、菱湖、双林、南浔 、新市等等专业市镇对浙北丝绸资源起着有效的整合作用,并为与上海经济关系的发生、发展奠定了有效的资源基础。据国外权威材料记载,中国出口生丝几乎人都产于浙江北面的三个府:即杭州府、湖州府、嘉兴府,而湖州府的产量较其它两府为多。上海开埠后,对外贸易直线。浙北地区丝绸开始直接销售与洋行,运输成本的降低,浙北丝绸经济在上海对外贸易中优势地位的确立。在浙北湖州,“湖丝出洋,其始运至广东,其继运至上海销售。”②对外贸易新局面的形成,国际市场巨大的产品需求,促使本地区自觉地进行产品输出调整,依托上海,大力发展外贸经济。“辑里丝乃运沪直接销与洋行,实开正式与外商交易之端。”③从此产销趋于鼎盛,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所谓“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④据史料记载,上海开埠头四年,光湖州丝业中心南浔运往上海出口的辑里丝,就占上海生丝出口贸易55%。为了积极组织产品和原料,满足由上海出口国外的需要,上海开埠后,浙北积极发展以生丝交易为主的初级市场。如南浔镇“其丝行有招接广东商人及载往上海与夷商交易者,曰广行,亦曰客行。专买乡丝者曰乡丝行,买丝选经者曰丝行,另有小行买之以饷大行曰划庄,更有如乡丝代为之售,稍抽微利,曰小领头,俗呼曰白拉主人,镇人大半衣食于此。”⑤再如菱湖镇“小满后新丝市最盛,列肆喧阗,衢路拥塞。”⑥而地属湖嘉两府的乌青镇,“各乡所产细丝一名运丝均由震泽经行向本镇丝行抄取,发车户成经 ,转售上海洋庄,名曰辑里经。”⑦此种情况在浙北地区的农村集镇尤其是中心市镇普遍存在,波及整个太湖流域。可见,近代浙北与上海的关系,首先是一种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有机结合的产物。

二、大力优势农业,推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进程

由于经由上海港生丝出口通达顺畅,使蚕农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本地区蚕桑业的发展和生丝产量的提高。在浙江长兴县,乾嘉时期蚕业并不旺,由于上海开埠后出口销路畅通,蚕业迅猛发展,成为当地主要的来源,“岁入百万计”。⑧即使受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在上海港生丝出口需求持续扩大的吸引,湖州府连一些山区也受利益的驱动,开始兴桑育蚕,“向时山乡多野桑,近亦多栽家桑矣。”⑨再如安吉县“迩来山乡亦皆栽桑。”⑩湖县“向时邑人治丝者尚少,今则栽桑遍野,比户育蚕,其利甚大。”11

为了保证生丝需要量供给,本地区进一步扩大植桑业发展的力度,并将桑秧业从植桑业中分离出来,促进了桑秧业生产的专业化,以便更好地提高桑叶质量,进而带动生丝质量的提升。桑苗的生产在浙北地区以海宁、崇德、桐乡为主,其次是吴兴德清、长兴等地。海宁以周王庙为中心,有苗圃五千亩,产苗量最高时达2000万株。崇德、桐乡以同福、亭桥、灵安三乡的天荒荡为中心,约有苗圃3200亩,产量最高时达1000万株。12

此外,植桑业需要肥源,于是又促进了畜牧业、渔业、榨油业的发展。蚕业的发展甚至还带动了本地区竹器制造业和烧炭业的发展。

本地区棉花生产在近代以前并不多见,但上海开埠后,在市场利欲的驱动下,本地区的棉花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嘉兴地区一带,主要集中在平湖、海盐、海宁等县,在三县又以平湖县的棉花种植面积最多,达到181250亩,占全县耕种面积的36%。除棉花外,本地茶叶生产数量和规模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如湖茶所产多为炒青,湖属长兴、安吉是主要的产茶区。长兴县顾渚的紫笋茶早在唐朝即立为贡茶,该茶为国际所知名,在国内外市场均很受欢迎。市场需求的扩大,带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本地安吉县的孝丰地区(时为孝丰县)也是主要的产茶地区,产茶面积达到23866亩。另外,德清、及湖州市郊也有相当地区生产茶叶。

通过围绕上海城市经济与外贸经济,浙北地区在价值的作用下,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出现了相对集中的专业化商品性农业生产区,自觉地调整了单一农业经济的格局,逐渐形成以蚕丝业为主导的农桑渔牧副各业全面发展的综合经济发展新格局。这种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形成,不仅有利于更好地策应上海外贸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上海内外贸易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和动力。而且也带动了浙北地区自身内部经济交流开展,进一步密切了浙北地区自身的经济联系,提升了浙北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水平。

三、积极改进传统手,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准,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近代上海开埠,不仅影响了本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促使其进一步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的传统手工业生产。在上海外易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和影响下,浙北面向国内市场,以丝、棉织造为主的农村传统手工业的生产和经营模式面临了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向,即以出口为导向,逐渐转向国际市场。为此浙北地区自觉改进传统手工业,更新技术,努力提升产品的竞争能力,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自大量生丝经由上海港源源外销,浙北地区的蚕丝加工业,无论规模还是技术,都有了显著发展。蚕户将蚕茧抽丝后,为改善生丝的质地,进行再加工,即把已缫过之丝再摇制。南浔等地的丝商为迎合国外丝织业的技术要求,将买进的土丝按等级分发给农户或小作坊再缫制成经丝,因专供出口,人称洋经丝。在欧洲市场如法国里昂,未经再加工的丝每公斤售价47法郎,而再缫丝则值6 3法郎。浙北蚕丝产区手工缫丝业因此业务繁忙,南浔一带尤负盛名,法国、美国各洋行都来购求,需求的扩大促使技术进一步完善提高,又增加生产了方经、大经、花车经等新品种,加工技术水平不断显著提高。“迩来洋商购经居其半,浔地丝兼经行者为多。经之名有大经、有绞经、有花车经等名,凡做经之丝,必条纹光洁,价亦胜常,故乡人缫丝之法日渐讲究。”据实地考察的外商记载,南浔主要生产的是上等生丝,是附近所产再缫丝的交易市场。技术水平的提高,还可从从事生产的工人工资提高得到证实,从事专业化生产的技术工人一般工资较高,“每两工资十文 ,熟手每日可缫三两至五两 ,每日可获工资五十文。”13手工缫丝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最有力的体现是在该地形成了知名生丝品牌“辑里丝”。该品牌的影响力与价值可从一则材料加以说明,“嗣后因南浔、震泽辑里大经盛行,洋庄丝(指未再缫制丝—引者)无形淘汰。向之代洋庄收丝之客行,亦纷纷改为乡丝行,收买白丝售与浔、震之经丝行,摇为辑里大经。嗣后又有做成格子称为花经,专销美国者。斯时南浔附近各乡居民及震泽、黎里一带,约有车户二三千户,每家平均约有车四部,每部小车每日出经十两。每百两为一经,每十五经成为一包。”。所谓“当辑里大经蜚声欧美之时,大约以一百零六七两之白丝摇为纯经百两,故其时货品均高,外洋甚有信仰,每年出口达一千余万元之谱。”14巨大的技术附加值,推动了当地手工缫丝业的激烈竞争,从而促进了生丝生产技术的全面进步。即使在19世纪80年代上海机器缫丝业发展起来后,南浔等地的传统手工缫丝业仍然有着较好的发展业绩。

手工缫丝业技术的发展,产品的新开发,还带动其它相关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如生丝再加工时,约有10%—15%的乱丝产生,进而带动了手工捻制丝线业的发展。湖州等地还有人利用这种乱丝织成外表似棉花的绸料,取名棉绸,1880年前后年产约3000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明清以来,棉纺织业一直是浙北农民传统的家庭手工业。棉织业主要以嘉兴地区较为发达,如嘉兴的风泾、魏塘、新塍、王店等地,不仅上就较有名声,且在近代以后还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如王店的纱布远销各地“行于苏松衢诸郡,远及关东,商贾辐辏,收买无虚日。”15嘉兴各地所产的棉布主要有棉布、黄草布、苎布、麻布、兼丝布、纱布、白布、水纱、灰料、线布、紫花布、余冬布、白草布等等,但总体情况不如丝绸行业。湖州地区种植棉花不多,如南浔主要是从外地购入棉花原料,获取加工利润。所谓“四乡之人,自农桑外妇女毁尚焉,推车蹋弓纺线织机,率家有之。村民入市买棉归诸妇,妇女日业于此。”16其制成品主要有大布、小布、棋花布、锦布等。

四、形成服务上海外贸和城市经济、联接两地经济的商人群体

上海开埠后,为了更好地促进本地各色资源和产品的出口,更好地服务于上海口岸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浙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本地形成了服务于上海发展需要、联接两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商人群体。由于受上海开埠的,浙北地区商人队伍的传统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增强。明、前清时期,浙北地区的商人以坐商为主,行商较少(活跃在本地区的行商主要是外地商人,如徽商、广商、闽商等),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大,更谈不上全国的影响力。但上海开埠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改观。

由于在上海的出口商业中,“丝业最为大宗”,而“出口生丝几乎全部产于浙江省北面的三个府,即杭州府、湖州府、嘉兴府”。因此大批浙北地区商人尤其是湖州丝商,积极利用毗邻上海、水陆便捷、熟悉生丝贸易及依托原料产地诸多优势和有利条件,积极拓展生丝出口业。如顾福昌在上海开埠不久就“薄游沪上” ,开设寿泰丝栈和丰盛丝行,“首先经理夷务”,是最早在上海经营生丝外销的华商之一。陈熙元于50年代初至上海,不久成为著名的“丝通事”,并自设裕昌丝栈,事业不断发展,被誉为“中西丝商依之如长城”。刘镛也是刚“甫冠”即与同邑邢赓星合资设正茂及恒顺丝经行,“不数年而业大起”,后独自设立刘贯记丝栈,至同治初年“已埴财数十万,号巨富”。上海开埠后经营生丝外销的丝栈、丝号基本上由湖州帮所创设。在1876年上海的75家丝栈、丝号中,湖州帮开设的就达62家之多。1882年湖州丝商黄佐卿创办了上海第一家缫丝厂公永和丝厂。不久,湖州商人杨信之创办了延昌恒丝厂。湖州商人沈联芳除拥有浙江上海恒丰丝号外,又先后创办并经理上了海振纶洽记缫丝厂、恒丰缫丝厂等,成为丝业界的头面人物之一。湖州丝商莫觞清20世纪初经理着上海久成、又成、恒丰3家丝厂。在上海形成的强大的湖州丝商集团,陶水木教授称之为“湖州商帮”,也叫“浔商”。这一时期,浙北地区的商人在上海除了主要经营丝业外,也积极向面粉、针织、烛皂、榨油、食品、制药等新兴发展,拓展了上海近代工业领域。1911年嘉兴人陆费伯鸿等创设了上海第一家独立的制药厂即中华制药厂。在新兴的面粉工业中,1902年湖州丝商顾敬斋与人创设华兴面粉厂,1906年朱葆三创办中兴面粉厂,湖州籍著名买办王一亭在1907、1909、1912年与人创办了立大、申大、大有3家面粉厂。发展到后期,浙北商人还向房地产和业拓展。

大量的事实充分说明,上海开埠后,大量浙北地区的商人,主要是湖州籍商人,积极依托本地的资源优势,利用上海作为联接对外经济、拓展对外贸易的窗口和桥头堡的功能和特点,积极参与上海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大大加强了上海与浙北地区社会经济的联系,架起了两地社会经济联动发展的桥梁,在活跃两地经济、发展两地经济乃至社会文化关系方面发挥了特殊的积极作用,在联接经济发展与都市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湖州市镇毗邻上海,而一些迁居于上海的湖州‘买办’、‘通事’大丝商对于发家的祖籍之地,仍保持着密切关系,还在家乡市镇修建了别墅。……于是湖州这些市镇地列入了上海市的卫星市镇范围内。湖州交通畅达,水陆交通直达苏沪杭。在经济文化上与上海等地联系繁密……。”17

上海口岸经济的发达,还直接带动了本地区市镇经济的繁荣。由于本地区的区位、资源及产品优势,也由于以湖州商人为主体的浙北商人积极参与上海经济发展,带动了本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促成了本地区市镇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发展,使本地区市镇摆脱了传统市镇近代衰落的命运。“江南的一些市镇近代一度有衰落之势,而湖州市镇一直保持着不衰而继续发展,多得力于蚕丝的生产与销售,因为近代丝、丝织品的出口贸易仍在发展着,这样推动着湖州丝绸的生产与贸易。历史上湖州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外向型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8又如浙北地区的新市镇因经济发达,成为湖州府东南部的重要商业市镇,有“小上海”之美誉。19

近代浙北地区农村经济立足特色、综合发展格局的形成,农业和农村手工业的的近代转型,本地区市镇经济的繁荣,均与近代上海的发展密切相关。它依托上海的内外贸易枢纽港地位,通过调整生产结构、优化流通渠道,提高技术水准,以市场为导向,较快地、较好地参与了世界市场,畅通了进出口贸易,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在国内其他地区常见的一旦手工棉纺织业衰败,整个农村经济迅速凋零的困境,使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了较好的延续性。这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加入WTO后农业经济的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浙北地区只有继续紧跟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含量,积极推进以出口为导向的高效农业的发展,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努力建立与“长三角”都市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农业产业化经济新格局,才能实现浙北地区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深入、持续发展。

注释:

①②民国《南浔镇志》卷33《风俗》。

③刘大钧:《吴兴》,经济史所,1939年,第121页。

④温丰:《南浔丝市行》,《南浔志》卷31,第2页。

⑤同治《南浔镇志》卷24《物产》。

⑥光绪《菱湖镇志》卷11,《物产》。

⑦民国《乌青镇志》卷21,《工商》。

⑧同治《长兴县志》卷8,《蚕桑》。

⑨同治《湖州府志》卷33,《物产》。

⑩同治《安吉县志》卷8,《物产》。

11 光绪《平湖县志》卷8,《物产》。

12 《中国实业志》第二编;全国经济委员会蚕丝改良委员会:《1936年调报告》。

13、14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史资料》三联书店(北京)1957年,第2卷,第80—82;第82页第;

15 光绪《梅里志》卷七,《物产》。

上一篇: 地籍测量规范 下一篇: 公路养护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